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

一。城市功能演变

1.以老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两省交界的地理位置赋予城市独特的对外交通功能。

②政治:政治功能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商贸:随着权力对经济社会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削弱和市场对资源配置能力的

逐渐增强,经济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后决定因素。

④文化:在历史上韩城为人才荟萃之地,士风醇茂之区,胜迹文史之乡,世人皆称韩

城为“文史之乡”。

总结:韩城城市上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老城为载体的总体布局特征。因此老城的功能既是城市的主导功能,即老城是城市的对外交通、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

2.以新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韩城至北京的直达列车的开通以及西禹高速公路在韩城新城区下县口

的设置,缩短了韩城与北京、西安的时空距离,也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

机遇。

②居住:随着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以高层、小高层为主的房地产业迅速

兴起,居住功能成为韩城市中心城区的主导功能。

③行政办公:目前韩城市形成了自龙门大街到桢州大街之间,沿太史大街两侧长达

1800余米的公共服务设施带。

④文化教育

⑤能源工业:象山区目前分布有韩成矿区局的煤炭工业采掘点——象山矿。

总结:由于老城区的对外交通、行政、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被大量置换到新城,而新城地势较高,环境更为优越,使得老城与城市主导功能脱离。

二。城市功能存在的问题

1.旅游功能的忽略

①老城并未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旅游发展动力不足。

②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旅游形象不鲜明,忽略利用老城的文化旅游价值

*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

*旅游产品单一,参与性弱。

*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

*旅游经营方式僵化、参与性差。

*旅游也未能带动城市新兴产业及辅助产业。

③大环境的影响

*交通因素:韩城的铁路客运发展滞后,车速过慢,与其他各城市通行时间过长,

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的旅游功能。

*技术因素:由于历年来古城研究成果数量少,导致城市特色不明显、旅游发展

缓慢的现象。

总结:韩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旅游功能。依托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以及完善的旅

游服务体系,便捷的交通联系与技术服务支持是未来韩城城市发展的重点。

2.商业、娱乐功能滞后

①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类别构成分析

②商贸服务功能滞后——城市商业、娱乐功能的发挥

总结:商业娱乐功能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极其微弱,落后于古代韩城城市繁荣的商业贸易景象,更无法满足20万人口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韩城城市未

来主导功能的调整应结合自身的劣势,在总体布局中考虑增加商业、娱乐业

的比重,将商贸、娱乐作为未来城市的主导功能。

3.老城功能与主导功能脱离

现状:由于城市总体布局的变化,老城逐渐丧失原有功能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城市主导功能被前置新城。使得老城内部组织系统衰退,人口大量迁往新城,空心化

现象严重。

①对外交通

②行政办公

③居住

④文化教育

总结:韩城老城功能与目前城市主导功能(居住、交通、行政、文化)关系微弱。三。城市主导功能调整思路

1.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休憩功能。

2.凸显现代城市的商业、文化娱乐等功能。

3.增强城市的文化功能。

4.老城功能与城市主导功能相协调。

城市结构

一。城市结构演变

1.以老城为主体的城市结构

①空间结构:隋唐时期为“一核一轴”;明清时期为“一核一轴两带”;1985年以前城

市形态以蔓延为主。

②街巷体系:韩城街巷空间基本分为,大街、巷里、马道、庙街四类。

城内五条大街:金城大街、西大街、书院街、煌庙巷、文庙巷,七十二

条小巷,其格局呈“井”字形和“丁”字形式。

③功能分区:韩城老城以东西大街为界,城北基本为公共建筑区,城南为居民生活区

2.以新城为主体的城市结构

①空间结构:韩城市中心城区由新城区、老城区、象山区、苏山区、竹园区五片组成。

城市形成了“一主两副,一带三轴”的空间结构

②道路网:韩城新城区形成了棋盘式道路网结构。道路网由6条主干道,11条次干道

并辅以支路组成。主干道红线宽度40-60m,次干道与支路分别为25-40m

和20m。

③功能分区:以太史大街为主轴的公共设施区;

以商业大厦为核心的金塔商业区;

以招商区为核心的商贸服务区;

以龙门大街为主轴的金融旅馆区;

公共设施区南北两侧的的二类居住区;

老城、东营村、董村的三类居住区;

象山区、道北区的教育文化区;

以及铁路区以南的建材家具市场。

二。城市结构存在的问题

1. 城市结构松散,片区增长不均

然而目前中心城区四大片区(新城区、象山区、道北区、老城区)各自为政,导致城市整体结构松散。

①空间形态方面:功能关联度较弱影响结构松散。

城市交通影响结构松散。

②面积比方面:2006年新城区:象山区:老城区面积比分别为14:5:1。

2.老城与城市结构分离

①新城西侧韩源下生活垃圾的堆砌,割裂了城市组团功能结构之间的关联,

加速了老城结构的解体。

②在城市整体结构分散的影响下,以及各片区之间过长的交通联系,导致老

城在城市形态中的孤立。

③城市三条交通线路在新城区交汇,加强了新城区的交通节点作用,导致老城区与其

他两区分散作用更为明显。

④由于老城区机动车交通的限制,削弱了老城的交通便捷度。老城与城市结构关系屏

弱。

⑤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相对于新城而显现出来的诸如地势低洼、交通不便、

设施落后等因素成为阻碍老城发展的最明显、最直接的因素。

⑥由于规划建设导致的老城位于城市基本功能与空间结构之外,新、老城功

能结构割裂,导致老城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与新城日益格格

不入,更是从本质上加剧了城市结构的解体。

⑦由于新、老城无法形成城市整体功能结构之间的共享交织,城市居民普遍存在“老

城比新城落后”,“城市的发展趋势在新城的心理”新、老城居民分质、分异明显,社会网络结构失衡,城市分化严重。

⑧由于新城与老城,象山区与老城、新城区与象山区之间缺乏轴线的连贯,导致老城

区脱离城市主要发展轴线,在寂静的同时更加衰败。因此,城市结构之外的韩城老城逐渐丧失了生命活力。

·老城中心化:老城中心化的城市空间结构即是形成以老城为中心的结构形态,采用包围或者半包围的方式将老城置于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区域,促进城市以

老城为核心的集中。

作用:老城中心化的空间结构能促使政治稳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城市内部各要素之间应存在社会、经济、文化、空间结构的和谐秩

序。

优点:有利于老城区形成集聚效应,增强其原有的功能;

有利于城市用地的高效利用,避免重复建设;

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结构的高度集中。

3.城市中心区的衰落

①社会经济发展因素影响。

②自然高差影响。

③居住用地、商业用地等比例关系不恰当。

总结:历史文化名城往往具有新、老城商业核心共同作用的商业布局结构。而商业用地周边大量的传统住宅区、高密度的新型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旅游景

点等共同促成了商业核心的集聚效应。

解决:首先,改善目前城市“轻生活”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提升城市商业用地的质量与数量,依托现有的商业用地布局结构,形成新、老城兵力的商业

网络体系;

其次,通过调整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旅游服务设施用地等比例,促成城市商业核心的活力;

再者,将老城作为城市现代、传统商业、旅游功能的载体,与新城商业核心共同作用,合理提升与改善现有的商业布局结构,增强城市中心区的活力。三。老城与城市结构的关系思考

在韩城城市发展过程中,老城从过去的商业核心区成为目前的“衰败区”最大的原因来自于“新旧分离”的规划方式,即新城取代老城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对历史城市而言,对老城采取“冻结式”保护的方式并不可取“新旧分离”仅仅是个起点,其后的功能结构优化以及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整合才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的根源。

1.形成紧凑集中、老城中心化的空间结构。

2.延续城市发展轴线。

3.协调商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

4.老城与城市结构有机结合。

城市形态

一。城市形态演变

1.以老城为主体的城市形态

①自然环境的蕴生

②卵状形态的集中与蔓延

③邃水文化的萌生

2.以新城为主体的城市形态

①自然环境的开发与利用

②团块形态的跳跃与分散

③现代文化的发展

二。城市形态存在的问题

1.逃离山水抛弃老城

2.生态格局的残缺

3.城市风貌特色的断裂

三。老城与城市形态的关系思考

1.城市形态与山水对话

2.完善城市绿化系统,维护持续发展的生态格局

3.有机延续城市风貌特色

4.老城与城市形态成为整体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城市功能 一。城市功能演变 1.以老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两省交界的地理位置赋予城市独特的对外交通功能。 ②政治:政治功能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商贸:随着权力对经济社会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削弱和市场对资源配置能力的逐渐增强,经济功能成为城市发展的最后决定因素。 ④文化:在历史上韩城为人才荟萃之地,士风醇茂之区,胜迹文史之乡,世人皆称韩城为“文史之乡” 。 总结:韩城城市上千年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以老城为载体的总体布局特征。因此老城的功能既是城市的主导功能,即老城是城市的对外交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以新城为主体的城市功能 ①对外交通:韩城至北京的直达列车的开通以及西禹高速公路在韩城新城区下县口的设置, 缩短了韩城与北京、西安的时空距离, 也给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②居住:随着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逐步配套,以高层、小高层为主的房地产业迅速兴起,居住功能成为韩城市中心城区的主导功能。 ③行政办公:目前韩城市形成了自龙门大街到桢州大街之间,沿太史大街两侧长达 1800余米的公共服务设施带。 ④文化教育 ⑤能源工业:象山区目前分布有韩成矿区局的煤炭工业采掘点——象山矿。

总结:由于老城区的对外交通、行政、商业、文化教育等功能被大量置换到新城, 而新城地势较高,环境更为优越,使得老城与城市主导功能脱离。 二。城市功能存在的问题 1.旅游功能的忽略 ①老城并未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旅游发展动力不足。 ②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旅游形象不鲜明,忽略利用老城的文化旅游价值 *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 *旅游产品单一,参与性弱。 *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 *旅游经营方式僵化、参与性差。 *旅游也未能带动城市新兴产业及辅助产业。 ③大环境的影响 *交通因素:韩城的铁路客运发展滞后,车速过慢,与其他各城市通行时间过长, 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的旅游功能。 *技术因素:由于历年来古城研究成果数量少,导致城市特色不明显、旅游发展缓慢的现象。 总结:韩城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忽略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旅游功能。依托老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 以及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便捷的交通联系与技术服务支持是未来韩城城市发展的重点。 2.商业、娱乐功能滞后

最新-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精品

简述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一、引言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通过发表的《收益递增和经济地理》开始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新经济地理学最大的闪光点就是在一般均衡中加入了空间要素。 在分析经济活动集聚、扩散的动力时,制度因素和运输成本得到重视①。 本文采用新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去探讨集聚和扩散的来源、城市的形成及演化非常有意义,研究将更具科学性并能提供更为现实的理论依据,帮助我们得出更现实的结论。 二、新经济地理学下的集聚扩散机制一分散力源于市场拥挤效应、城市拥挤效应和知识溢出经济空间内并不只存在集聚,如果一味集聚,那么经济活动将会集中在一点,这是不现实的。 因为大部分要素和市场所在地不同、土地的非移动性就会产生运输和贸易成本,拥挤效应和外部性会产生分散力。 第一,②的核心边缘理论模型认为产业扩散的推动力是市场拥挤和农业人口的非流动性。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会降低名义工资。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心城市的劳动力会向名义工资高的地区流入,产业在空间分布上趋于分散。 第二,③认为,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会给集聚区带来以下负效应地价居高、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产业会向新的地区转移,形成产业扩散。 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城市拥挤效应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企业会转移到低成本的地区。 第三,知识溢出、技术溢出也是分散力的来源。 知识和技术在一定的区域内共享,降低其他企业的研发成本。 为避免竞争,一些科研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就会迁出聚集区,向企业少的区域扩散,形成分散力。 二集聚和扩散力量的拉锯战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二力博弈能够引起产业集聚的向心力得到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的重视,而这种产业集聚能够引起经济活动和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造成产业集聚程度的不同。 离心力促使厂商在地理上扩散。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中心城市概念

区域中心城市 百科名片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极为重要。本文从现代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城建成本、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在城市化进程中,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极为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有层次之分,有的是大区域的中心城市,有的是较小区域的中心城市。对我国来讲,省会所在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城市化和现代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需要优先和大力发展,首先要把这类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现代化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这需要做各方面的工作,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城建工作。 目录 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 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成本 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模式 目前我国十大区域中心城市 展开 编辑本段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 从现代化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属性和功能看,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应包括十个方面: 第一,快捷的交通。为实现快捷的交通,需要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公路交通与轨道交通的互补关系,轨道交通包括地铁、轻轨、高架铁路;二是公共交通与私人轿车的互补关系;三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互补关系;四是交通网密度与每条道路负载量的互补关系;五是市内交通与城市周边交通网的互补关系;六是城市主干道之间及主干道与其他道路的互补关系。 第二,快速的通讯。包括:快速的有线通讯,包括对各种条块分割的有线通讯网络进行有效整合与推动经营性竞争;快速的无线通讯,包括促进各种无线网络的有机经营配合与竞争;促进有线通讯网与无线通讯网的有效配合与竞争;信息高速公路和信息港的有效形成;邮政与各种快速递送形式的有效配合。 第三,良好的环境。包括:应有的城市绿地面积;应有数量的城市树林及树木;

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和功能定位

一、冀中南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包括河北省中南部以石家庄为中心的部分地区(34)。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重要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旅游、商贸流通、科教文化和金融服务中心。 ——构建以石家庄为中心,以京广沿线为主轴,以保定、邯郸等城市为重要支撑点的空间开发格局。 ——壮大京广沿线产业带,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及新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产业,改造提升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 ——提升冀中南地区整体竞争实力,强化石家庄中心城市地位,完善服务功能,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基地;增强保定、邯郸、邢台等城市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能力,提高区域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网络化水平。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引江干支渠、城市河道人工湿地建设,构建由防护林、城市绿地、区域生态水网等构成的生态格局。 二、太原城市群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中部,包括山西省中部以太原为中心的部分地区(35)。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资源型经济转型示范区,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煤化工、装备制造业和文化旅游业基地。 ——构建以太原为中心,以太原盆地城镇密集区为主体,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以汾阳、忻州、长治、临汾等主要节点城市为支撑的空间开发格局。 ——强化太原的科技、教育、金融、商贸物流等功能,提升太原中心城市地位,推进太原—晋中同城化发展。 ——增强主要节点城市集聚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强化城市间经济联系和功能分工,承接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依托中心城镇发展劳动密集型城郊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业。 ——实施汾河清水复流工程和太原西山综合整治工程,加强采煤沉陷区的生态恢复,构建以山地、水库等为基础,以汾河水系为骨架的生态格局。 四、哈长地区 该区域位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京哈京广通道纵轴的北端,包括黑龙江省的哈大齐(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工业走廊和牡绥(牡丹江、绥芬河)地区以及吉林省的长吉图经济区(37)。 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地区和俄罗斯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全国重要的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区域性的原材料、石化、生物、高新技术产业和农产品加工基地,带动东北地区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和牡绥地区。 该区域包括黑龙江省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和牡丹江及绥芬河的部分地区。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第23卷第3期 V o l .23N o .32002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Journal of Q ingdao Institute of A rch 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演变的历史特征 Ξ 王媛1,王柬罡2,崔海鹰3(1.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510060;2.青岛市公路管理局,青岛266101;3.青岛市李沧区房产管理二处,青岛266100) 摘 要:就我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阶段,对广州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特征进行探讨,总 结了广州城市形态发展的历史特征及演变规律,以利于今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吸取历史经验、 寻求规律、继承与发扬城市传统文化,体现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关键词:广州,城市,空间形态,发展 中图分类号:TU 2098.1 城市形态是城市总体的物质形状和文化内涵双方面特征和过程的综合表现.城市空间形态则是指各种物质要素在城市总体层次上的空间组合关系,它包括城市本身的空间布局、空间形式、空间规模等直观的物质环境表现,它的演变具有时间系列的动态过程.只有把握住城市空间形态的总体特征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出城市内外部诸要素相互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规划的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 秦汉时期城市空间形态 秦汉时期——最早的广州城. 公元前214年(秦33年),秦始皇在岭南设南海郡,广州(番禺)为南海郡治,任嚣任郡尉,建城郭番禺城.番禺就是最古老的广州城,从任嚣建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2215年的历史了[1]. 秦至二世而亡,赵佗继任嚣自立南越国而称王,把任嚣城扩大到周长10km 的大城,俗称“越城”或“赵佗城”,南越都城的建设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规划的建设(见图1)[2]. 图1 南越国都城城址示意图汉平南越后,中央皇权加强了对岭南的统治,使岭南土著 民族在接受较高文化的影响中,而逐渐“汉化”和发展起来了. 东汉末年,广州虽亦遭战乱,但商业繁荣,居民富足.《南 齐书,州郡志上》有云:“广州,镇南海,滨际海隅,委输交部,虽 民户不多,而狸獠猥杂……卷握之资,富兼十世”.所以当时的 交州刺史步骘将其州治从苍梧郡广信(今梧州)搬到广州,重 修“越城”的西半部,并把城向北扩展,所以历史上也称步骘 城.而广州的正式定名应在三国孙吴时代. 2 隋唐南汉城市空间形态 隋唐南汉——广州城的开元盛世. 隋初经济一度发展,因而大兴土木,开运河、建造宫殿,沟 通南北交通,成为历史上不可磨灭的功绩[3].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潮,出现了贞观、开元 盛世,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城市的发展达到了一个Ξ收稿日期:2001-10-30

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打造区域竞争优势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任永昌 叶景楼 邢 涛 [摘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论述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东北区域经济的具体规划方案,指出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途径。 [关键词]中心城市;区域竞争;区域经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1.引言 在计划经济时代,东北工业基地为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对外开放不断深入,计划经济时期积累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东北经济和社会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但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存量资产、良好的产业基础、明显的科教优势、众多的技术人才和较为完备的基础条件,是极富后发优势、战略地位突出的地区。加快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增强东北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实力,对于提升综合国力、优化发展格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全局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是我国在新世纪新的发展阶段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进入新世纪以来,区域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热潮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探索持续升温。区域经济合作接连不断,区域互动发展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等几大经济区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区域。在区域经济中,中心城市发挥着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打造区域竞争优势,使东北老工业基地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2.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大城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灵敏及时的经济信息,发达的科技力量,方便的交通通讯网络,在一个地区和国家乃至世界经济中居于支配性地位,特别是中心城市在世界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区域经济发展的指挥中心。现代技术发展使得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越来越分散,需要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来协调生产销售服务的各个环节。这种管理机构通常在区域的中心城市。(2)区域经济发展的调节中枢。区域经济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保持平衡、协调发展。中心城市作为等级高、能量强的经济中心,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基地,具有生产集中、分工细密、部门行业齐全的特点,能较好地调节区域的经济结构。(3)区域的服务与管理中心。中心城市可以为区域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如金融、保险、通信、咨询、文化娱乐等),同时又对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管理,维护区域经济和社会秩序,保障区域的正常发展。(4)区域的人力资源培训中心。中心城市集中了区域的各种教育及培训机构,为区域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区域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5)区域的对外交流中心。中心城市依靠良好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和通讯条件,以及优越的投资环境,成为区域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进行对外开放的枢纽。(6)区域的创新中心。中心城市汇集了区域中多数研究开发机构,集中了区域内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又是区域信息生产、聚集与扩散地,成为区域新技术、新思想、新观念、新人才的诞生地。中心城市的创新对区域起到了示范作用,推动区域进步。 3.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中心城市作用发挥得好,就能强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中心城市作用发挥得不好,不仅影响城市本身,还会影响到整个区域的发展。中心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1)中心城市与所影响的区域是点与面的关系。中心城市生产力水平愈高,经济联系和影响范围也愈大。中心城市的发展总是以区域经济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以自身生产和区域经济联系为必要条件。(2)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交流的桥梁。促进横向交流、城乡交流、区域内部交流与区域外界交流,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3)中心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服务水平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凝聚力。如果经济实力不够、服务水平有限,或周围有更强大的吸引力,都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凝聚力。没有这种凝聚力,区域经济就不可能在国家总体地域分工中单独承担某一方面的任务,就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区域。(4)区域经济的核心是依靠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周到的服务优势,凭借便捷的交通网络来发挥作用的。只有一些区位优越、交通发达、经济技术基础好的极少数特大城市 会降低,这些都将共同作用于企业竞争力的持续增强,从而这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参考资料] [1]芮明杰,孙继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1998年第4期 [2]朱克勤,浅议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核心竞争能力的结合[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 期 [3]席酉民,尚玉钒,和谐管理思想与当代和谐管理理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9月,第 21卷第3期 [4]张英,循环经济的理论内涵及实施策略[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2005sk142) ? ? 6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提要) 目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21世纪,现代城市设计也走过了几十个年头.城市空间的设计却经历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分析了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城市空间,实-虚, “空间”—“形体”,图形—背景,视觉秩序,空间序列,”线”—“面”.. 一.城市空间的基本要素. 1. 道路 大多数人都是通过在城市大街,小巷车行或步行过程中使用和体验城市的,这是很重要的一类城市空间. (1)城市主干道主干道是城市的交通要道,行车速度快.因此两侧建筑高度与主干道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在1/2~1/4之间;建筑宽度与主干道宽度之比,一般在1~2之间.因为车辆在高速行进中,如果多数建筑较短,空隙也较短,从速度较高的车辆中往外看,变化太快,不仅凌乱,而且造成视觉上的闪跃感,令人感觉眩晕.所以主干道两侧一板式建筑为主时(包括塔式建筑的较高群房),建筑物较长,空隙则宜较小,视线稳定在建筑上,以减小虚实的频繁变化造成的闪跃感;反之,如塔式建筑较多时,因其面宽不大,宜加大空隙,让视觉稳定在空隙的绿化或天空上,以减少闪跃感.这往往也符合日照间距的要求.

(2)次干道和支路前者是沟通主干道和支路的联系,后者是出入地块和小区等地段必经之途.一方面次干道和支路吸引的交通比主干道少,行车速度慢;另一方面,有些段落也有商业建筑,甚至店铺密集,因而人们不仅是路过,有时也可能是目的地.所以两侧建筑与道路空间密度的关系宜选在强场范围内.为达到良好的建筑尺度感,可以将建筑里面分割.在商业密集地段,建筑宽度(长度)延续不断也关系不大,因为这种地段,人们更关心的是店铺和商品,而不是建筑体量和轮廓线. (3)步行街顾名思义是不准车辆通行,只供行人自由漫步的.步行街有两种,一种是步行商业街,一种是步行游览街.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与街道空间宽度的关系应该选择在强场范围之内,一般可在10~30m之间.局部街段有休息和休闲的地方可以部分放宽.步行商业街两侧建筑高度和街道宽度之比一般可在1左右,有利形成热闹兴旺的氛围.由于步行商业街较狭窄,建筑高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较大,所以街道走向最好以南北向为主,既可以在冬季保证有温暖的日照,避免阴暗寒冷;又可在夏季提供凉爽的遮荫,躲开阳光炎热.北端最好有较高大的建筑,即可阻挡冬季寒风,又可有良好的对景构成景观的高潮.步行游览街,大都选在自然风景宜人,或是文化设施集中的地方,人们可以在其中自由漫步,在开阔幽雅的环境中自由自在的休息和回味.即步行游览街空间宽度应大于60m;两侧建筑高度和空间宽度之比一般宜小于1/2,建筑宽度和道路空间宽度之比宜小于1;建筑之间的空隙要大于建筑长度;使步行游览街处于开放空间状态,任人精神放松,自由遨游. 2.边沿 是指两个不同区之间形成的一条通边,它不一定是一条道路的立面.边沿的典型例子是城市天际线.例如人们在杭州西湖中泛舟,可以观看到城市呈现为边的形态.有是从城市外围的某一风景点,头国郊区的田野观看城市,也能看到这种边沿. 城市天际线是研究城市空间体系中极重要的方面.外来者往往从城市以外很远就可以看见它,获得关于城市的第一印象.天际线有实虚双重效果:由建筑实体轮廓形成的是实在的天际线;由建筑实体跨越空隙连线组成的是虚拟天际线.天际线设计要适当考虑原有城市文脉;或平坦缓和,或急剧欺负,或旧区平缓新区高耸等.因地制宜,形成韵律,烘托高潮. 3.结点 指城市广场或道路交叉口,或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形空间在城市的出入口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信息时代城市功能及其空间结构的变迁 摘要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 这两者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 该文论述了信息时代城市交通、居住、工作和游憩四大功能的转变, 并进而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到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最后讨论了 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 1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变革;2 城市增长极的重新思 考;3 注重城市的绿色设计;4 注重非物质的城市规划;5 利用网络技术提 高规划设计水平。 关键词信息时代;城市功能;空间结构 城市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面临的两大主题。 历史发展表明,这两个过程是相互作用、彼此促进的。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汽车的普及推动了西方国家如美国在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进入郊区化的过程,但带来了土地的大量闲置、低利用率以及城 市的过度蔓延,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出现了新城市主义—和地区主义思潮, 用来限制城市的过度蔓延和复苏城市中心区[1,2]。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给西方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和研究带 来了新的契机。 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于 2002 年 2 月 12 日公布了全球因特网普及情况 的最新调查结果,全球互联网用户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

网络对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及其对城市规划的深刻影响也成为近二 十年来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 国际上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领域、建筑规划领域、城 市地理领域、文化和通讯技术领域等。 在经济社会研究领域,为其代表性人物[3—5];在建筑规划领域,最 有影响[6,7];城市地理领域研究也独具特色[8]。 在研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相应的新名词, 如连线城市、 电子时代城市、 信息城市、知识城市—、智能城市[9];虚拟城市 1[10]、远程城市[11]、信 息化城市[3]、比特之城[6]、网络城市[12]等。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起飞阶段[13],网络的发展已经深刻地影响 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国内目前缺乏对网络影响下的城市研究,大多侧重于借鉴国外的研 究成果应用于中国的城市发展[14-17],还没有关于网络对城市空间系统的、 定量化和实证式研究的文章发表。 网络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学者对于网络的研究所收集的资料往往滞后 于网络的发展,很多研究成果不具有时效性。 网络技术发展时间短,很多研究成果还不成熟,并且西方国家与我国 的城市功能结构不同,有些研究不一定适合我国。 因此,本文在分析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进 行了探讨。 1.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功能的变迁 信息及其网络已经渗透到城市的交通、 居住、 工作和游憩等各个领域,

基于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功能疏解延伸规划研究

基于国家中心城市目标的 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功能疏解延伸规划研究 王芳,何波,胡茂韬,齐力,高小钦,闫晶晶,王炼军 摘要:都市功能核心区是重庆主城区人口密度最高、开发强度最大、功能最聚集的区域。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作为重庆国家中心城市职能的核心载体职能,重庆提出要疏解核心区人口和功能,为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等主体功能培育发展腾挪出空间资源和交通资源,减缓交通拥堵。本文从人口、用地、交通三个方面的矛盾出发,探讨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疏解及延伸功能的必要性,基于目标和问题双重导向,识别应当疏解延伸的功能设施类型及其规划路径。 关键词:重庆,都市功能核心区,功能疏解延伸,规划研究 1 引言 为了更好发挥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作用,重庆于2013年提出“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将原有“一圈两翼”市域城镇空间格局深化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都市功能核心区(后简称“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后简称“拓展区”)组成重庆主城区,其中核心区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等功能;拓展区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服务影响力。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核心区高端要素聚集明显,拓展区人口和产业持续增长,国家中心城市核心载体辐射作用加强。但与此同时,核心区仍集聚着大部分的优质教育和优质医疗设施,还有大量非核心功能占据有限空间;拓展区处于发育阶段,产业、居住用地开发优于其他功能,公共服务配套不够完善,导致人口向核心区惯性聚集,向核心区的穿山过江就医、就学交通持续增长,加之重庆特有的山水特征,核心区内部、核心区与拓展区之间交通拥堵状况日趋严重。因此,重庆市于2016年印发《关于深化拓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渝委发〔2016〕16号),明确提出“推动一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区外迁移或延伸,缓解都市功能核心区交通和人口承载压力”。本文基于上述现实背景和工作要求开展了研究。

城市功能定位

苏州市与上海市分析比较 城市功能定位: 上海城市功能的总体定位是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确立高层次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苏州市功能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逐步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和丰厚历史传统的现代城市。 城市规模: 上海市,2010年,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500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120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0%,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302平方公里中心规划人口约815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58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72平方米。到2020年,城市规划规模为全市实际居住人口1600万左右,其中,非农业人口1360万,城市化水平达到85%,集中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总用地约1500平方公里中心规划人口约80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约600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75平方米,市郊区城镇规划人口约为56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20平方米。 苏州市,根据规划,到2010年,全市市域总人口为980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70%,城镇人口为690万人。2020年

时市域总人口为1100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为80%,城镇人口为880万人,同时,到2020年时,全市将形成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四个城市规模等级。 城市形态: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风景旅游城市。 造成差异的原因: 1:区位优势不同。上海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在地理上,位于我国最长河流长江的海口,地势平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经济上,交通发达,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都是我国东部的交通中心。自中国的大门被迫打开之后,上海的地理就决定了上海就是西方投机掠夺的“前沿阵地”,从而确定了上海工业中心和经济中心的地位。在改革开放后,以出口业为主业的快速发展,使上海成为了贸易中心。苏州是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腹地,沟通苏北、江浙的走廊,离上海最近的中心城市。 2:城市功能主体不同,苏州既有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新城,又有古朴典雅的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上海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中心,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国际大都市,具有高层次的经济结构。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结构与形态

第六章城市结构与形态 本章主要介绍城市结构形态的构成、影响因素以及其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在掌握了城市总体布局的基础上,明确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的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从而更为合理地组织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第一节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概念 一、城市结构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属于标准》 “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结构: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影响。 城市结构包含多个方面内容: 经济结构; 社会结构; 政治结构 空间结构 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反映。 Eg:美国 内在 二、城市形态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 “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城市形态通常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与形态。 城市形态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成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规划的建设的结果,这两者往往是交替起作用的。 外在。 Eg:北京、成都(文化背景、历史条件) 双城: 三城:南通 大都市区:上海和周边城市;美国大都市区;

平面、垂直面

第二节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社会、经济、政治 一、生产方式与空间组织 1、不同发展阶段原料地、生产地与市场地的关系

上海规划图(48,59(工业改变),86……):形态特征——沿轴线发展,充实。证明:城市形态与生产方式的改变有关。 功能改变会导致空间形态的变化。 2、大型制造业公司的组织与空间分布 二、区位竞争 1、区位择优与区位理论 2、竞租理论 3、地价对土地使用的调节作用: ●对土地使用量的调节; ●对土地使用性质的调节; ●对土地使用强度的调节。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功能论输赢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功能论输赢 摘要:本文从城市功能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广州在国内城市发展地位的演变,认准与先进城市功能发展的差距,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提出广州要从提升国家经济中心功能、金融服务功能、枢纽性功能、决策控制和信息服务功能、科技创新功能等方面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提高 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关键词:广州城市功能比较 国务院新近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广州要建设成为国家中 心城市、综合性门户枢纽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成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2009年4月,在珠三角各市现场会广州站座谈会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一个城市究竟 能不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最终并不是由政府规划说了算,也不是主观上想成就成,从根本 上讲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核心问题是看这个城市是否具备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广州作为珠 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要建设成为一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应当具备强 大的服务功能,在全国乃至世界生产系统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环节,才能体现城市集聚高端要素,输出高端产品及服务的功能,从而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漂亮转型。毋庸置疑,置身于国 际国内世界城市发展竞争体系中,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要以功能论输赢。因此,广州要以国 内外先进城市为标杆,寻找与先进城市发展的差距,知己知彼,确立发展方向,才能齐心协 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并牢固树立以功能论地位、论输赢的现代中心城市发展理念,把 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摆上战略地位。 一、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内涵 国家中心城市一般是国家及大区域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综合交通、对外交往 和中介服务的中心,具有很强的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在国家或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集聚、辐射、带动和综合性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1)强大的集聚功能: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网络的集结点和中间枢纽,具有自 身区位特点和政治、经济等资源优势,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吸引区域的各种 商品要素和经济活动,实现强大的集聚功能;(2)强大的辐射功能:与集聚功能相对应,国家 中心城市随着生产要素集聚发展,通过“涓滴效应”,向城市群及周边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能 量输出,将商品、技术、信息、人才等经济要素,以及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传递辐射 到其他地区,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3)强大的携领功能:国家中心城市由于其在政治、 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在科技进步、区域创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转型 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示范带头作用,会引起区域在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仿效,全方位、多层次 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最终携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4)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国家中心城市 是工业和服务业的聚集地,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生产、金融、交换、旅游、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信息等城市职能优势突出,并通过中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投入产出关系、产 业分工合作关系,服务和带动区域发展。 (二)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 纵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首尔等不同等级的城市发展特征,参考有关国际大都市建 设的指标,根据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及特征,笔者认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 既要充分体现国际性、实效性、延续性和创新性原则,又要体现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特殊要求,依据科学性、动态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原则以及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从定性和定量两个 方面对国家中心城市进行科学评价。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采用主题综合型方法确定为三个层次、四项内容、22个具体指标。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功能论输赢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以功能论输赢 发表时间:2010-05-07T11:02:06.513Z 来源:《城市观察》2009年第2期供稿作者:陈来卿[导读] 本文从城市功能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广州在国内城市发展地位的演变,认准与先进城市功能发展的差距 摘要:本文从城市功能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广州在国内城市发展地位的演变,认准与先进城市功能发展的差距,确定城市发展方向,提出广州要从提升国家经济中心功能、金融服务功能、枢纽性功能、决策控制和信息服务功能、科技创新功能等方面加强城市功能建设,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关键词:广州城市功能比较国务院新近出台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广州要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枢纽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成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大都市。2009年4月,在珠三角各市现场会广州站座谈会上,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一个城市究竟能不能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最终并不是由政府规划说了算,也不是主观上想成就成,从根本上讲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核心问题是看这个城市是否具备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广州作为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要建设成为一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应当具备强大的服务功能,在全国乃至世界生产系统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环节,才能体现城市集聚高端要素,输出高端产品及服务的功能,从而实现国家中心城市的漂亮转型。毋庸置疑,置身于国际国内世界城市发展竞争体系中,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要以功能论输赢。因此,广州要以国内外先进城市为标杆,寻找与先进城市发展的差距,知己知彼,确立发展方向,才能齐心协力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并牢固树立以功能论地位、论输赢的现代中心城市发展理念,把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提升摆上战略地位。 一、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 (一) 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内涵 国家中心城市一般是国家及大区域的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综合交通、对外交往和中介服务的中心,具有很强的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在国家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很强的集聚、辐射、带动和综合性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大的集聚功能: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社会网络的集结点和中间枢纽,具有自身区位特点和政治、经济等资源优势,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效应吸引区域的各种商品要素和经济活动,实现强大的集聚功能;(2)强大的辐射功能:与集聚功能相对应,国家中心城市随着生产要素集聚发展,通过“涓滴效应”,向城市群及周边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能量输出,将商品、技术、信息、人才等经济要素,以及技术创新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传递辐射到其他地区,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3)强大的携领功能:国家中心城市由于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势,在科技进步、区域创新、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示范带头作用,会引起区域在经济和社会多方面的仿效,全方位、多层次影响着区域经济活动,最终携领整个区域经济发展;(4)强大的综合服务功能:国家中心城市是工业和服务业的聚集地,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生产、金融、交换、旅游、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信息等城市职能优势突出,并通过中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产业投入产出关系、产业分工合作关系,服务和带动区域发展。 (二) 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 纵观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首尔等不同等级的城市发展特征,参考有关国际大都市建设的指标,根据对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义及特征,笔者认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发展评价指标,既要充分体现国际性、实效性、延续性和创新性原则,又要体现我国科学发展观的特殊要求,依据科学性、动态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原则以及指标体系的发展趋势,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国家中心城市进行科学评价。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采用主题综合型方法确定为三个层次、四项内容、22个具体指标。 (1)经济实力。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指标,体现城市辐射力、集聚力和综合服务水平。主要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金融业产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等。(2)基础设施功能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衡量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标志,是城市发挥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条件,是国家中心城市区别于一般城市的主要特征。主要指标有: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及货邮吞吐量、海港国际航线、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运输量、公路铁路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轨道的线路、运营里程及交通客运量比重、互联网利用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等。(3)文化科技创新功能。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是城市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软实力,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反映。主要指标包括:科技因素贡献率、研究与开发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每百万人拥有研发人员数等。(4)国际化功能。这一类指标反映的是国家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程度。主要包括:外贸依存度、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大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数、外国金融机构数量、年接待国际游客数、年举办大型国际会议次数、外国使领馆数、国际组织和地区代表机构数等。 二、广州城市功能演变及比较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是仅仅将城市规模和经济总量继续做大,更重要的是要不断提升中心城市功能,使之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真正相匹配。目前,广州与国家中心城市的最大差距,就在于城市功能方面,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功能、经济辐射功能、城市功能布局、社会事业辐射功能等方面。 ( 一 ) 广州在全国发展地位的演变及现状广州经历了2000多年的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上曾是世界五大名城之一,我国重要的对外商埠口岸,南方商贸中①心,被认为是唯一长期不衰的港口,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广州成为我国重要的对外开放的窗口,外向型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引领珠三角城市发展的核心城市和华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进入新世纪,广州城市功能能级水平逐步提高,由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国际化大都市的特征逐渐显现,在全球化世界经济中,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 1. 全国经济中心功能地位稳步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广州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78年的43.1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821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5 2.3倍,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三。人均GDP从1978年的907元增长到2008年的81233元,年均增长11.3%,在全国主要城市中位居第二。广州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也由1978年的1.2%增加到2008年的2.7%,人均GDP由占全国人均GDP的2.4倍增加到 3.6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1978年的289.7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10 4.56亿元,年均增长2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21.9亿元,为1978年的4 5.6倍,年均增长13.6%。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对珠三角、到泛珠三角乃至全国的区域经济产生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