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4)行政原因:政府通过和,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职能区。

二、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1.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

(1)小城镇:功能区布置,没有明显的地域。

(2)中等城市:市区外围形成区,原来的市区变成业混合的市中心。

(3)大城市:市中心形成区,向外依次是区、郊区区。

1.教材P27“图2-1-10地租与距离”

提示:该图为本节非常重要的一幅地理原理示意图,在阅读时应把握以下信息:

(1)图中纵坐标表示经济地租,横坐标表示与市中心距离的远近。

(2)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增加而递减的规律。从图中可以看出,商业、轻工业的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的直线很陡,反映出商业、轻工业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的距离变化最急剧,即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于商业、轻工业的影响最大。原因主要有两点:

①靠近市中心,就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商业企业愿意支付较高的租金,所以商业区的最佳区位是市中心。②轻工业不需要大量土地和建筑,即使地价比较高,但可以期望高额收入回报,可在城市中心区布局。住宅区和工业区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的直线较为平缓,反映出住宅和工业活动付租能力随距离变化比较和缓,即距市中心的远近对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影响较小。所以住宅区和工业区可以离开市中心,在商业区的外围布局。

(3)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城市中心地区土地使用费用昂贵,形成商业区;外围地区土地使用费用较低,形成住宅区和工业区。

2.教材P30“图2-1-14南京城市用地结构(1990年)”

提示:不同的城市,城市功能分区有差异,但最基本的功能区包括: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为更准确地判断出功能区的名称,要掌握以下方法:

(1)按位置,排顺序:对一般城市而言,从市中心向外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2)抓特点,去排除:针对一些明显的功能区的特点,先确定下来,再运用排除法排除。如位于城市中心,应为商业区。根据占地面积最广,可判断为居住区。

(3)找因素,说理由:结合不同功能区布局的特点,总结相应因素,去说明理由。如影响仓储区的因素主要有:占地面积大、交通需求大。工业区布局要考虑:距城市远近、河流上下游、盛行风向等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区布局要考虑:环境、交通(一般靠近飞机场)、科技(靠近大学或科研机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

近日,温州市委、市政府审批通过了《鹿城区第二批4个都市型功能区设置方案的请示》,鹿城区除增加松台休闲文化区以外,还将再添五马中心商贸区、南汇现代商贸区、滨江商务区等3个以“商”为主题的都市型功能区,实现了区域经济版图的重新定位。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城市各功能分区的组成、区位和特征。

【例证1】读某城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图中工业区布局合理,则该市主导风向是________。

(2)除考虑风向外,从图中分析该市工业布局的合理性有哪些

(3)F、G所示两地中,表示商业中心的是________地。

(4)A、B、C、D四地中,最适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__地,原因是什么

本题主要考查功能区的合理布局,结合图例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是解答该题的关键。解答该题应关注这三大功能区的区位:

答案(1)偏南风(2)靠近铁路和河流,运输方便;靠近河流,用水方便;河流下游,减少污染;和居住区之间有河流作为隔离带。(3)G (4)A 盛行风的上风向,靠近河流上游和风景区。

【练习1】下图为大城市区域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大城市的区域构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都市区+城市影响区

B.都市区

C.都市区+城市影响区+乡村腹地

D.主城区+内缘区

(2)图中所示区域与城市功能区对应正确的是( )。

A.商业区—主城区、工业区—最大通勤带、住宅区—内缘区、卫星城—城市影响区

B.商业区—主城区、工业区—内缘区、住宅区—城市影响区、卫星城—外缘区

C.商业区—主城区、工业区—外缘区、住宅区—内缘区、卫星城—城市影响区

D.商业区—外缘区、工业区—最大通勤带、住宅区—内缘区、卫星城—城市影响区

解析大城市的区域构成不包括乡村腹地。商业区布局在主城区,住宅区布局在内缘区,外缘区布局工业,卫星城布局在城市影响区。

答案(1)A (2)C

文化区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

馆、展览馆等文化机构和设施集中的区域

一般距工业区较远,具有较好的自然环境、便利的交通和发达的通信等条件

文教机构众多,文化氛围浓厚

混合功

能区

工厂、机关、

商店、学校、

医院、住宅等

多位于城市内部

具有有限的综合功能

【方法技巧】 商业区区位需求、位置选择及形态三者之间关系的分析思路

商业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商业区的区位需求,而区位需求又决定着商业区的位置与形态。其内在成因关系,如下图所示:

住宅区

成片住宅楼及配套的服务性设施

企业或单位 职工住宅区,

多与企业或 单位分布区 相邻或结合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中最普遍的用地方式;外表景观是成片密集的楼房;呈现高级与低级的分化

工业区

许多城市因工业门类不同而形成

多个成片分布的工业小区,各区由若干同类工厂组成

分布在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的地带

巨大的厂房,高耸的烟囱,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环境污染现象

行政中 心区

地区或城市的行政机构

交通方便及邻近服务对象 昼夜人口密度差异较大

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神农溪片区是巴东县城新的城市功能区,与官渡口集镇共同承担着城市商业副中心、旅游服务中心、旅游产品加工及居住职能,是巴东县城未来主要拓展区域。按照“二十一世纪标准、后现代化理念、生态文明小区”规划要求,神农溪片区建成后将成为宜居、宜商、宜游、宜发展的新型城区,并形成“四横四纵”的区域布局和“一心三轴七组团”的规划结构,形成湖北的“小重庆”。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城市空间结构的成因。

【例证2】下图为某城市地价等级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图中M—N一线地价等级变化相符的是( C )。

(2)图中P区域地价低于周边地区是因为( D )。

A.土地形状不规整B.交通不便

C.远离市中心D.受铁路影响

【练习2】根据所学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反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经济因素对城市土地租金、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乙图反映的是城市土地租金的变化,受城市内____________的影响。

(2)甲、乙两图中位于市中心的是________区,原因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图显示,在市中心附近会出现住宅区,这是因为___________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甲图中的地租由市中心向外逐渐降低,这主要是由于城市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因而地租最高,离市中心越远,地租越低。乙图中的交通线两侧由于交通通达度高,因而租金较高,而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租金较低。由于商业区的区位需求是要有便捷的交通和大量的消费人口。因而,甲、乙两图的市中心均为商业区。在乙图的市中心附近,出现住宅区,是由于这些地区远离主要公路,通达度较低,租金较低。

答案(1)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

(2)商业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高,可以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

(3)虽然位于市中心附近,但远离主要公路,通达度较低,租金较低,因此形成住宅区(低级),而没有形成商业区,

二、城市空间结构的成因

主要影响因

具体表现

经济因素地理

位置

(距

中心

近)

图示

功能

商业区(A)住宅区(B)工业区(C)成因

距市中心越近,市

场越大,地租越

高,商业的付租能

力越强

距市中心稍远,地租

较低,住宅用地可达

到付租要求,且方便

居民上下班和购物

距市中心远,地租

低,工业用地面积

大,远离市中心可

大大降低成本

经济因素交

原因城市内不同地段的交通通达度不同,导致地租存在差异:市中心是交通干线的会合处,通达度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城市外缘干线与环线会合处,通达度次之,形成地租次高峰

历史因素原有土地利用状况决定了城市功能分区的现状;城市功能分区并非一成不变社会因素各种社会集团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行政因素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城市规划,合理引导或明确划定不同功能区,有可能促进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

【方法技巧】常见地租曲线及判读方法

城市中地租变化的图像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读图方法仔细分析往往成为题目解决的关键,常见类型如下所示:

在判读这类图时,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的影响这两个方面。从综合付租能力和地租水平两方面看,一般在地租高峰处和次高峰处形成商业区,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在地租较低的其他区域形成工业区。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为促进我省“十二五”期间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形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现代化城镇良好格局,近日出台的《青海省“十二五”城镇发展规划》明确城镇等级结构方面,将形成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一般城市、重点城镇、一般城镇及其他建制镇构成的6个层次的省域城镇体系。

阅读以上材料,分析探究: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例证3】读两级服务机构服务范围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服务机构等级的划分是根据中心地提供的___职能种类多少____和__服务范围大小______来确定的。

(2)根据相关知识填写下表。

服务机构乐平镇刘家庄

级别

职能范围

服务范围

出售商品等级

提供服务种类

服务机构数目

(3)若乐平镇的服务机构有百货店、早点店、理发店、小学、中学、医院、银行、集贸市场等,而刘家庄只拥有其中的5种。则不可能拥有的3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解题思路如下:

(2)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高低大小大小高低多少多少(3)中学医院银行

【练习3】长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南京和杭州为副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体系。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按等级可分为( )。

A.2级B.3级C.4级D.5级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苏州市比杭州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

B.扬州市比无锡市的服务范围小

C.城市体系中上海市的服务范围最大

D.宁波市比德清县的服务功能更全面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知,南京都市圈中的城市有省会,省辖市和县三个等级。第(2)题,一般来说,城市规模(城市等级)越大,服务功能越强。扬州市和无锡市都属于省辖市,服务范围相似。

答案(1)B (2)B

三、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方法技巧】 (1)图示法理解不同等级中心地的服务范围的嵌套规律

(2)运用中心地理论进行区位选择的方法

①大型商场、超市的选址:由于它们服务的级别高,范围广,一般应布局在城市的中心,以辐射周围空间。

②小型服务网点的布局:书店、医疗点、百货店等的区位选择,一般布局在距高一级中心地较远的位置,与同级别的中心地要有一定的距离。

2.城市等级体系问题的解题思路

解答关于城市的级别与其服务范围和职能关系的题目,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不同等级的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存在差异,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彼此间距离越大,数目减少;而等级越低,服务种类越少,服务范围越小,数目越多,距离越小。

(2)等级高的城市具有的职能,等级低的城市不一定具有。城市的等级变化是有条件的,如位于资源丰富地区、交通枢纽上的城市有条件发展成级别比较高的城市。

(3)在同一地区内,不同级别的城市构成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等级较高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4)城市等级的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只是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

【方法技巧】判定城市等级高低的方法

(1)根据图例来判定。一般地图上,不同等级城市图例不一样,可根据图例和注记确定城市等级。

(2)根据城市服务范围来确定。城市服务范围大,等级高;反之,等级低。不同级别的行政中心服务范围差异明显。

(3)根据提供服务的种类和级别来判定。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先判定城市服务职能(商品的档次)的高低,再确定城市等级。

(4)根据城市的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来判定。如果根据以上条件不能判定,可大体根据城市位置的优越性和资源条件,判定城市发展的等级高低。

教材P24探索

提示:1.从图中可以看出,英国绝大多数城镇的分布存在东西向分异;西部地区富有,东部地区贫穷,其形成原因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可以看出,英国地理学家马恩是通过英国地处西风带,终年盛行西风,以及河流自西向东流,从而导致东、西部环境质量差异,来解释英国城镇出现东西向分异现象的。

2.有,在一些工业城市很普遍。考虑当地的盛行风,河流的流向,比较贵的房地产应当分布在上风上水处。

教材P25思考提示:根据你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教材P27思考提示:根据你所在城市的实际情况分析各个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

教材P28活动提示:首都北京各功能区分化明显。

具体见下表:

教材P30-31案例研究

提示:南京城市的用地规模随着人口的增多逐渐扩大,在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从市中心向外延伸的同心圆结构。例如,城市中心地带土地使用费用昂贵,形成中心商务区,但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该地带仍混杂着其他功能活动。外围地区地价较低,以工业用地为主,并混有其他功能活动。

教材P31复习题

提示:1.城市空间结构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小区有规律地结合,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包括历史原因、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行政原因等。

2.城市的规模大小,决定了其提供的中心地功能。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明显,服务功能也越强。但这并不等于说,城市的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的大小或强弱成正比。

3.首先要选择典型的功能区,即功能完备、特征显著,其次要明确该功能区的突出功能,即以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哪一种功能为主;再次要了解该功能区的历史演进过程;最后从历史、经济、社会、行政等方面分析它们对该功能区形成的作用,不需要面面俱到,选择最明显的因素重点分析。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郑州市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分析 ——以郑州市为例 城市规划0902 祝相科200917020215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者的城市形态理念直接决定了城市规划的效果,以致影响城市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交通组织和城镇群的合理分布,甚至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城市空间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载体,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是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城市的区域分析、定位研究以及发展目标的实现等研究最终均要落实到空间上。因此,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尤为重要。 有学者认为城市结构与城市形态互为表里,城市结构表现为城市发展中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要素,城市形态则表现为城市发展的外部显性的状态和形式。城市空间结构只是城市结构的一部分,表达的是要素在空间组合上的关系,这种关系即为城市相互作用。城市结构实际上既决定了城市形态,也最终决定了城市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城市空间结构就是能够通过城市相互作用体现为城市形态的那部分城市结构。 其实,目前对城市形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纵观学者们对城市形态的理解和表述,从横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具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物质方面主要指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包括街道网的结构形式,各种功能的地域分异、城市土地利用模式和建筑环境以及中心城市和相邻城镇群组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结构变化特征等;非物质的主要包括城市生活方式、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等所形成的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从纵的方面来看,城市形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拼贴式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的汇合;城市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历史的变化而产生渐进式、碎片式的变化,通过这种渐变,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又能不断地更新。不过每一个不同时期,都会有一种反映时代特色的占主体的城市形态。 郑州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 郑州市的城市形态经历 了“块状发展一点轴延伸一组 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过程, 城市的内部填充主要发生于 老城区与京广铁路线之间,井 向南北方向蔓延。而近20年 则是组团分散-一体两翼的转 变。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两翼“生长臂”的不断延长, 中心城区的中心功能尤其需 要不断强化才能满足两翼生 长的要求。

城市空间结构教案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 .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 .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4 .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 .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 .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 .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学重点: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 教学方法:案例分法 一、城市区位分析 根据学生生活体验,讨论城市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描述青岛市的区位,概括得出“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括的三大方面。活动 1教材第 27 页: 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通过“活动” 2: 分析经济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探究活动p28 : 让学生分析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小结,整理形成城市区位因素的知识结构。 完成“活动” 2 和“活动” 3 ,反馈学生对城市区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最后读“我国城市分布图”,

由学生讨论、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城市土地利用 读教材p30 插图“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 最后归纳出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投影展示青岛市城市土地利用图,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兴趣。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首先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由多个从事该种功能的实体在空间上呈 连片分布而形成的,在每一种功能区内,也会有其他功能穿插其中,只不过所占比 例较小而已。 2、分析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联系青岛实际讲清以下几点:第一,自然条件 如地形、河流等通过影响城市的形态进而影响功能区的分布。第二,城市的原有基 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分区现状,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三,在不同 的社会发展时期,城市的功能分区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其四,可利用青岛市城市商 业中心和工业区的分布特点,说明交通对城市功能分区有着重要影响。 3、“中心商务区”: 出示纽约的―曼哈顿的图片,使学生对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有直观的认识。然后以教材第 32 页的阅读材料为例,分析中心商务区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影响。 4、通过阅读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条件、历史变革、经济因素和交通等因素 影响着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结构。四中心地理论 以教材第 34 页的“活动”为情境和切人点,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城镇等级、规模和职能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导人该理论,并结合“活动”的内容,讲解“中心地”、“服务范围”和“门槛”等概念。 读图 2 一 10 中心地理论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 1)城市等级与其数量的关系,为什么?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何特征? 3)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有何关系? 最后归纳出一定区域内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探究活动: 第 35 页的“活动”熟悉该理论的应用。 “中心地理论”是 20 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通过对它的学习,激发学生善于观察现实、发现问题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小区有规律地结合,便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小结:略 练习: 课后作业:新课堂 板书提纲 城市空间结构 (一)城市区位分析 1 .区位 2 .自然地理区位 3 .人文地理区位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从局部地域看,这种差异更大。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域,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镇;而苏北地区平均69.8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镇分布更疏,如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每18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内蒙古的乌拉特草原220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一座海流图镇。 3.城镇网密度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国36年来,由于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向西转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东部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尤其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地域广大的西部地带的川、黔、滇、陕等省区和中部地带的“三西地区”(豫西、鄂西、湘西)的广大内地地区,相应建成我国的后方工业基地。据资料统计,共建成290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建设了一批城市和镇,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域城镇网密度,表现出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结构日益均衡的巨大潜力所在。 如从全国城镇网密度(表8-1)看,全国平均每1210.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438.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1049.3平方公里和2531.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图8-2),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整个“三线”地区的城镇网密度几乎可与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各省区城镇网密度相伯仲。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

(中图版)必修二2.1城市的空间结构(一)教案1

必修2 2.1城市的空间结构教案 主备课人:黄志友 一、【教学构思】 结合课本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能够分析城市内部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2.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 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重点]: 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难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形成城市不同空间结构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案例分法、归纳法 五、【教学工具】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讲授过程】 导入:人口最集中的场所就是城市,而城市同时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改变最深刻的地方。 本单元即学习城市,主要介绍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城市化(即乡村聚落转变为城市聚落的过程)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要素:商业网点,人口分布、工厂、医院、行政部门等等。 它些要素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混在一起,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如:工厂一般不会与大商场在一起。城市中往往形成不同的功能小区,这些小区有规律的结合,从而构成城市的空间结构。 例:城市中心,交通发达,大商场,大银行,大型娱乐设施特别多,形成城市的中心商务区(CBD),而中心商务区的外围,又依据其不同要素组合形成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城市空间结构一般包括以下八方面: [阅读城市的空间结构,思考问题] [问题]各分区的位置、特点和交通状况有何不同 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特点:无明确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1、中心商务区:CBD 位置:城市中心部位 特点:1、城市经济活动最为繁忙的地方,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分区明显 2、交通便利,通信发达;

1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城市的功能分区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 2.会解释某地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 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地理学中的文化是指与自然相对应的广义的人类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地理文化。 2.通过认识城市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 1.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 2.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设备、课件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投影几幅功能区不同的城市(如:北京、上海等),让同学初步认识到不同城市功能区分布的不同,说说在一座城市中,一般有哪几种功能区?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板书)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师讲解)城市不仅有各种形态,而且城市的各项活动都需要占用一定土地,由于城市土地面积相对有限、不同地块的交通便捷程度和地价等也各不相同,所以城市内部可能因为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请同学们看书后回答,有哪些功能区? (投影展示)各个功能区,加深感性认识 (学生答)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请看图2.2 ,图中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下面我们来具体的看一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区?比如说为什么会形成住宅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看? 1、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住宅用地.一般住宅区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 (阅读图2.2)请同学讲解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差别 (教师提问)我们把城市功能区分了好几种,刚才讲的住宅区,是不是土地都是被居住地占据呢?是不是就没有其他的功能了呢? (学生回答)不是

城市空间结构

材料五: 第三节城市空间结构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城市功能区的概念和类型。 2.理解并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经济因 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能力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学会分析功能区的方法; 掌握分析城市功能区成因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城市,理解四大因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学习思路: 为什么分→怎么划分→影响因素→如何评价? 教学重点与难点: ⒈分析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 ⒉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原因,其中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是重点兼难点。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播放歌曲《家住临沂》展示大美临沂风光图片,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导入新课:读教材P44图2-3-1北京市不同功能区,回答: 图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同时思考导致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因。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 教师总结:在这些功能区中,其中住宅区、工业区和商业区是城市最常见的功能区。)

间 个 二、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点:(分组讨论交流并选派一名代表发言) 住宅区集中成片;是城市中最基本,用地最广泛的功能区。 工业区呈片状或带状;一般分布在市区外围,并沿交通干线分布。(读图思考) 商业区大多呈团块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展示上海中心商务区图片,阅读第46页“知识窗”结合视频回答:1、“中心商务区”为什么叫中心商务区,而不叫中心商业区? 2、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点? 提示:中心商务区兼有商业职能和服务职能。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教学设计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襄州一中赵璇【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着重分析城市形态及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对于学生而言,以此为切入点,深入了解所处城市的发展现状,为后面城市化及其问题的分析奠定基础。学生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以及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具备基本的感性认识,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整理所见所闻,深刻认识所处的城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是比较有利的。【学情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城市功能区的关系。 2.掌握城市主要功能区的概念、特点,理解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的区位要求。 3.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4.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通过比较法和图文分析法,了解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形成及其特点、分布。 3.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4.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城市的三个重要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因素 难点: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美丽襄阳》宣传片。上课前看到的宣传片是我们美丽的家乡襄阳。被誉为“……”作为历史名城,在两千多年的岁月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人文生活。襄阳城和其他城市一样,有着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交通道路。那么今天这节课就和我们生活的地方有关,让我们去到城市看一看。 (板书)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大家在外出时,应该都做过16路公交车,那么在从襄阳东站去往人民广场的路上,我们在16路沿线两侧的都可以看到哪些重要的单位或者小区? (学生举例)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课标要求】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模式的特征。 2.理解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因素。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地图和材料来获取和评价地理信息。 2.掌握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到问题的能力。 2.帮助初步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及影响各功能区布局的因素。 【教学难点】 经济和环境因素在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比较法与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城市各功能区有了初步的了解。在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也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的。 一、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一)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阅读教材21、22页“阅读”部分内容,观察比较三种地域结构模式的形态有何不同、有什么共同点 【归纳小结】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 模式城市内部结构模式的形成城市的内部结构形态特征示意图 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 核心向外扩展,一般由5个同心圆组成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的功能区围绕市 中心呈同心圆状分布 (图a) 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 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图b)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 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 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 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结构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 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商业区、住宅 区、工业区、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种功 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图c)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武汉市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分析 0引言 中国大城市的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和发展进程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规律性[1],其规律可以归结为近代主要是封建社会传统的社会结构模式,社会分化和隔离严重;现代(50~80年代)分异特征绝对减弱,当代(80年代~)社会分异再度出现导致社会空间重构。由于城市因各自的地理区位、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历史、交通、产业发展等不同因素,城市的社会空间分异都拥有各自的区别和特征。武汉作为华中地区的首位大城市,西汉时开始建制,近代成为“内联九省,外通海洋”的大商埠和对外通商口岸,曾是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的国民革命的中心地,并一度成为国民政府所在地。武汉“三足鼎立”的城市结构,使武汉市社会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 1 相关概念辨析 1.1 城市空间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是人类的主要聚居场所,是一个庞 大、复杂的综合体,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反映和产物。城市空间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即是由物质 实体空间和社会空间组合而成的空间实体[2]。城市空间结构是以一套组织规则,连接城市形态和子系统内部的行为和相互作用,并将这些子系统连接成一个城市系统,其中城市形态指的是城市地域内个体城市要素(如建筑、土地利用、社会群体、经济活动、公众机构等)的空间形式和安排[3]。城市空间结构是各种人类活动与功能组织在城市地域上的空间投影,是城市地域内部各种空间的状态,城市空间结构包括经济空间结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等。 1.2城市社会空间与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城市社会空间是由城市生活中的人们的行为、 目的、场所构成的多样的城市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城市社会空间的最小单位为家庭,通常包括邻里、社区和社会区3个层次,以社会区为主。其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的汇集,个人交往的大部分内容在邻里内进行。社区是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的,指占据一定区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中有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相应的社区生活制度和管理机构,同时具有特定的文化、生活方式,是以日常生活联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同工厂、住宅、学校、商店等一起位于一定的地域 收稿日期:2007-12-31;修订日期:2008-04-11. 作者简介:刘苏衡(1978-),女,湖北省武汉市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旅游规划方向的研究. 刘苏衡1,张力民2 (1.中南民族大学 工商学院管理系,湖北 武汉 430223;2.湖北省统计局,湖北武汉430071) 摘要:国外发达国家在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上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中国较之有很大的差距。通过对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归纳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武汉城市社会空间的形态、结构以及特征,并探讨了影响武汉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揭示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希望能对武汉营造新的城市面貌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关键词:社会空间结构;空间演变;武汉市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08)03-0084-04 Vol.20No.3May,2008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GEOGRAPHICENVIRONMENTRESEARCH 第20卷第3期2008年5月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 3.培养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把获得的有用信息、结论加以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自主探究法 2.读图分析、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增强学生对城市发展的参与意识 二、教学重点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 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 五、课时安排:1课时 预学案: 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 2、城市功能区是怎么形成的? 3、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又哪些?它们在城市中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城市地域结构? 5、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它是通过什么来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 影响这个因素的因素又有哪些? 6、功能区特点:(1)之间无___________________; (2)内部兼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住宅区 (1)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_____________。 (2)出现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分化。 8、商业区 (1)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BD 多分布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 9、工业区 工业布局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其他功能区 如:,多分布在大城。 教学案: 新课导入: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城市的规模在不断地扩大,新的城市在不断涌现,这就是城市化。在第二章中我们一起来探讨城市以及城市化。 板书:第一节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 一、城市形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18页图2.1,注意观察比较三幅图中城市的形态,想想城市外部形态之所以不同和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看图)

中国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7种类型

中国现代城市空间发展的7种类型 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是我国现代城市中空间结构最为紧凑的一种类型。就形成特征而言,其多是在平原地形条件下,城市新辟用地围绕着原有中心,向周围较为紧凑、均衡地不断扩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但具体到每一城市,则其发展基础、背景和历程往往又各不相同。典型城市:沈阳、北京、石家庄、无锡。 连片放射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另一种结构较为紧凑的类型。其形成机理与上述集中块状结构类城市大体相同,只是由于受到若干自然条件(河流、山丘、湖泊等)或特定交通(铁路、公路、河道等)的深刻影响,而在城市向各个方向的扩展上表现出特定的不均等性。在某种情况下,其与集中块状结构城市可相互转化。典型城市:盐城、南昌、柳州、合肥。 连片带状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形成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在河谷地带受狭长用地条件限制,同时往往还迭加有沿河谷带状分布的交通线(铁路、公路或河道等)的影响;在滨海地带受带状海岸平原地形条件影响;在平原地区受带状交通影响,并往往也具有其它一些特定条件影响(如历史因素或规划思想等)。此外,若从带状发展的方向看,则其大多数表现为向两侧延伸,也有少数城市只向一侧伸延(或退延)。典型城市:兰州、青岛、深圳和洛阳。 带卫星城的大城市

是我国紧凑型城市空间结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而采取的一种新的结构布局形式。其主要是将从中心区调整出来或新开工建设的工业项目,在大城市外围地区进行集中布置,以形成新的小型城市发展中心,并多具有较明显的疏散城市工业和人口、控制城市连片扩大的规划色彩。此外,也有部分城市,由于能将卫星城的建设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而不强求一般性的工业疏导,因而其效果更为突出(这种情形有时可从一城多镇结构类型城市发展而来)。典型城市:上海、南京。 一城多镇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又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其形成条件在各类城市中最为宽泛,可见诸于工矿城市、山区城市以及一般江河平原城市等,主要由一个主城区和若干有特定专业职能的外围城镇组成。其中主城区往往是城市主要的政治、文化、商业服务中心,并承担较强的综合经济功能,规模上也远远高于一般外围城镇。典型城市:个旧、重庆、南通。双城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城市空间结构发展中较具特色的一类城市。其形成上主要有两种情形:一种是在沿海港口城市,随着城市主要港口从内河向外海推移,港口型城区往往逐渐脱离原有的城市中心区,而发展成为一个新独立城市区,和原有中心城区形成双城格局;另一种是在内陆城市,依托若干重点建设项目的成组布局或受特定布局因素的影响,跳跃性地开辟新市区,也往往与老城区共同形成新的双城格局。典型城市:湛江、包头。 分散型结构类城市 是我国现代城市中结构最为松散的一种类型。影响此类城市结构分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

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结构_陈宇光

[摘要]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急剧膨胀,导致城市资 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面临前所未有的空间压力。城市空间的要素组合及其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理性地解析城市空间的边界及其要素组合以及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内涵,科学地勾勒出多元价值取向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走势,有助于将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纳入健康发展轨道。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要素组合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72(2007)04-0080-05 城市空间要素及其结构 陈宇光 (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苏州215104) 政治与法律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阶段性成就令人惊叹,世界瞩目。而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则同样应引起广泛关注和理性思索。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时期,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规模的不断膨胀,导致城市资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面临前所未有的空间压力。在一些大中城市,由于城市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由于没有前瞻性地预测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和问题,城市人口超饱和、建筑空间拥挤、绿地面积减少、交通阻塞、城市抗灾能力差等“城市病”已经开始显现。笔者拟从城市空间的边界、城市空间的要素组合、城市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等方面予以分析,科学地勾勒出多元价值取向背景下的城市空间结构走势,有助于将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纳入健康发展轨道。 一 城市空间是人类社会活动、生产活动和家居生活的现代存在方式,它与乡村空间一起成为有别于其它生物种类生命样式的“人化的自然”[1](P79),即社会物质,它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来的两种文明形式。用历史 的、辨证的观点来看,乡村空间具有时间上的凝固性和空间上的内敛性,而城市空间孕育并脱胎于乡村空间,它毋宁是从乡村空间生长出来的,因而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开放性。城市具有超强的空间扩展的能力及其自我重构能力,它通过其边界的运动实现其对现状的超越。城市空间的边界有外边界和内边界之分。城市空间的外边界是指城市发展中形成的自然边界,这种边界通常表现为与乡村接壤的交界点。城市空间的内边界通常是指城市内部空间之分割,历史地形成的城市空间布局,因时因地不断变化着的空间布局调整以及城市空间要素彼此消长导致城市空间的演化状态。 在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仅注重城市的外延扩张而不顾水资源、能源和土地资源等客观条件,超越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条件的许可范围。恩格斯在分析英国城市情况时作过这样描述:“1844年时我还能用几乎是田园诗的笔调来描写的地区,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整批整批地陷入了同样破落、荒凉和穷困的境地。只是猪和垃圾堆再也看不到了。资产阶级掩饰工人阶级灾难的手法又进了一步。但是,在工人住宅方面并没有任何重大的改 [收稿日期]2007-09-10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和谐社会视野中城市管理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06STD630065。 [作者简介]陈宇光(1957-),男,江苏常熟人,苏州市职业大学副校长,哲学博士,教授。

第四章城市社会空间结构

第四章城市社会空间结构(4) 城市空间由居民、政府,各种社会组织以及物质实体空间组成.它是入类的主要聚居场所、也是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反映。城市生括中的人类行为和目的,赋予了城市空间丰富的含义.不同的人们行为场所构成了多样的城市空间。在这一空间中,邻里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相同特征人群的汇集地,也是个人交往的主要空间,是外部力量和地方影响的冲突点、由若干个邻里单位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空间形态一一城市社区。城市空间的社会学特性导致了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 4.l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理论与方法 关干城布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无论在城市社会学界.还是城市地理学界,乃至城市规划学界,已形成多种学派。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主要是从城市土地利用方面来考察的,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但这种从外观上研究城市的所谓景观论方法.虽然考察了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果的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但没有涉及到作为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的人类活动本身。因此.城市地域研究转向了以城市地域社会为对象、说明城市形成发展机制的社会生态学方法。但社会生态学方法由于把人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看侍而受到批判.从而出现了注重人类主观行为的行为论方法。可是在行为论方怯中,只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观团素,而忽砚了制约人类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因而最近的城市地域研究又发展到考虑产生人类活动各种社会制约的政治、经济制度的结构主义方法,以及考察各种制约条件.动态研究人类活动的时间地理学方法。 4.1.1.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流派 1)景观学派 景观学派对城市地域的研究最初是通过外部观察开始的,这集中表现在城市建筑物、广场。道路。河流等的空间配置类型巳成为理解城市地域的首要问题。城市的形成基础和发展阶段不同,其形态与土地利用结构也不同。遍过比较研究可以认识不同城市之间的异同。另外,建筑高度和建筑材料、城市色彩、城市道路网形态也是分析城市景观的一些重要指标。 2)社会生态学派 社会生态学派与景观学派相对,其代表为芝加哥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和古典经济理论的影响较太。该学派认为,不同的社会集团在各种人类话动的竞争中逐步出现了有空间特色的结构。生态学派提出了一些对城市理论体系有意义的概念,但是,社会生态学派把人看得过于机械化和一般化,忽视了人类活动背后的文化及传统的影响。 3)区位论学派 屠能农业区位论是用接近性和地价负担能力等主要概念来说明同心圆土地利用模型的形成机制。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则认为:合理购物行为的消费者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这两者的合理化行为的结果表现为中心地等级体系。区位论学派的发展与记量地理学的兴起直接相关,即与当时数学模式、统计研究方法和计算机的普及有关。 4)行为学派 行为学派往重行为的意识决定过程。在进行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研究时,尤其注重购物和迁居行为。尽管中心地模式是以消费者利用最近的中心地为前提的,但事实上,除距离外决定购物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行为因素就起决定性的作用。 5)结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学派又可分为制度论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学派。制度论学派认为入类行为绝对不是自由的,受社会制度的制约,特别注重产生各种社会制度的政治、经济体制。马克恩主义学派则注重社会各阶层之回的力量关系.研究重点在于城市中产生社会不公平等现象的政抬、经济体制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等。 6)时间地理学派 20世纪60年代后期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坦德提出,并由以他为首的伦德学派发展而成。时间地理拳派(Tbowt bob)注重围绕人们活动的各种制约条件的分析,在时空轴上动态地、连续地研究人类活动对

城市社区的空间结构和生活方式

第二节、城市社区 一、城市空间结构 前工业革命时期,城市社会空间结构与乡村社会结构差别不大。 工业革命导致了大量农民向城市迁移,城市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城市空间结构的三种经典模型: 1、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 20世纪20年代,城市社会学的著名派别——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家伯吉斯根据对芝加哥市的研究,提出了一个假设,即现代城市空间的扩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他把自己的这一发现称为“同心圆”模型。根据这一模型,城市可以划分为5个环或区,每个环或着区都有某些明显的特征:(1)中心商业区。(CBD: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处于城市的中心地带,为零售商业、轻工制造业及商业娱乐场所集中的地区。如南京的新街口。 (2)过渡区。这是围绕在中心商业区周围的一个区域,由中心区的商业和工业的扩展而形成,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3)工人住宅区。其居民大多数为工人,集中着一些年久失修、较便宜的住宅或公寓。(4)中产阶级住宅区。居民大多数为自由职业者、小商人、经理人员等。(5)郊区。在城市外围,其居民多为中产阶级以上成员,他们白天到城市工作,晚上才回到家中休息,故该区也称为“卧城”。一般来说,居民的地位随他们离市中心的距离的增加而提高,而犯罪率从市中心向外围递减。(扩充:这和我们国家城市的情况是非常不一样的)。(图略)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型提出后,赞成者和反对者均有,也引起一些学者从事其他城市的研究,以证明、否认或者修正这一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又有两种新的空间结构模型提出,这便是“扇形”模型和“多核心”模型。 2、霍默.霍伊特的“扇形”模型。 1939年,美国学者霍伊特提出了“扇形”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从城市中心向外移动是沿着像切开的馅饼状的扇形而不是同心圆的方式展开的。主要的市中心被化成不同的地区,如商业区、工业区、下层阶级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等,每个这样的区都以“V”形的扇状从市中心向外扩展,通常是沿着主要的交通线延伸。如图所示。霍伊特在旧金山、弗吉尼亚、里士满都观察到这种模型。 3、哈里斯等的“多核心”模型 1945年美国学者哈里斯和爱德华.乌尔曼提出了“多核心”模型。这种模型认为,在一个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要形成许多商业、产业和住宅区的次中心,而这些次中心都可能、但也未必按照“同心圆”或者“扇形”模型提出的方式向外扩展。这个模型不承认城市的发展是从单一中心向外辐射,相反,它指出应有许多小型商业区或核心。例如,上海便是一个典型,徐家汇、南京路和淮海路等都是商业中心。(图略) 有关城市空间结构的上述三个古典模型分别是以某些美国城市为样板建立起来的,虽然一个比一个进步,但总的来说,都不具有普遍意义。实际上,任何城市的空间结构都各有特点,试图提出某种普遍适用的理想模型是难以做到的。不过也应承认,这些古典模型在分析现实的城市空间结构时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现代城市的空间结构具有这些古典模型的某些特征。 二、城市生活性质和城市生活方式

中国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城市化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摘要:快速城市化带来了人口和经济的急剧变化,导致城市空间形态不断演变。城市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结构等内在因素的外在表现,孤立从某个或某些侧面来评价和判断中国城市化发展滞后是没有多大实质意义,本文通过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变化来分析城市化,并且分析了城市化对城市空间结构变化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空间结构空间变化 1、引言 中国快速城市化带来人口和经济的急剧变化,导致城市空间形态不断演变。城市空间形态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不断深入,城市化加速发展,人口和经济的快速集聚效应导致了城市空间形态的急剧变化,使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备受关注。下面笔者通过对城市化的发展来研究城市空间变化情况。 2、城市化的内涵和类型 2.1 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形态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它不仅体现在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进程中,还从多个角度表现出多方面的变化过程和特征。不同的专业领域定义城市化的概念也是不一样的,从人口学的角度看: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表现在城市人口的自然增加,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业工业化,农村日益接受城市的生活方式;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集聚和转化的过程,一般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中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从城市规划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由分散的乡村居住地向城市集中,以及随之而来的居民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人口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这种职业的转移伴随着空间上的进一步集聚,农业人口逐渐转变为非农业人口,非农经济逐渐代替农业经济,居民生活方式逐渐现代化。通常人们把由传统的乡村社会转变为先进的城市社会的历史过程称为城市化,主要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3 城市化的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