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震害谈“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实现

从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震害谈“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实现

从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震害谈“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实现
从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震害谈“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实现

从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震害谈“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实现

叶列平,曲哲,马千里,林旭川,陆新征,潘鹏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建筑结构/Building Structure, 2008, 38(11): 52-59.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汶川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震害现象,并进行了简要分析。重点针对地震中框架结构未出现抗震设计所预期的“强等非结构构件和楼板的影响、可能导致框架梁承载力和刚度增大的原因、造成框架梁端超配筋的原因、影响框架柱承载力发挥的原因、以及结构在大段的梁柱构件的可靠度差异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有关建议,为今后框架结构设计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和规范修订提供参考。

下载全文/Download PDF version

Study on ensuring the strong column-weak beam mechanism for RC frames based on the damage analysis in the Wenc

Ye Lieping, Qu Zhe, Ma Qianli, Lin Xuchuan, Lu Xinzheng, Pan Peng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nd Vibration of China Education Ministry, Tsinghua Univer

Abstract: Typical earthquake damages of RC frames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re reviewed with some brief analyses. Special atten the preferable damage mode of RC frames known as the “strong column-weak beam” mechanism. Analysis is conducted in depth in order t for this adverse phenomenon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influence of the partitions and floor slabs, possible reasons for under-esti of frame beams, reasons for the over-reinforceme

nt of frame beams, factors that may weaken frame columns, structural model changing under stronger earthquake, the difference of reli different load stages and so on. Suggestions of ensuring the “strong column-weak beam” mechanism for RC frame s are proposed for the r and code revision.

1 汶川地震中的框架结构震害

汶川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一次地震。这次地震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要震害现象有:

(1) 围护结构和填充墙严重开裂和破坏(图1a);

(2) 填充墙不合理设置或错层)成短柱剪切破坏(图1b,图1c);

(3) 柱剪切破坏(图1d、e),梁柱节点区破坏(图1f);

(4) 填充墙不合理设置造成结构实际层刚度不均匀,导致底部楼层侧移过大(图1g),并导致倒塌(图1h);或导致结构实际刚度偏心使结构产生

(5) 柱端出现塑性铰,未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图1j)。

围护结构和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的严重开裂和破坏,也会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并导致人们的恐惧心理,且震后修复工作量很大,费用很高。目前,有具体的控制指标。根据这次地震中框架结构的围护结构和填充墙的破坏情况,对“可修”定义应考虑非结构构件的损坏程度。

窗间填充墙的不合理布置(或错层)造成框架柱形成短柱,产生剪切破坏的问题,本文以下将专门讨论。

柱剪切破坏,梁柱节点区破坏,大多属于配箍不足,箍筋拉结或弯钩等构造措施不到位等原因造成,规范规定的最小配箍率可能也需要考虑提高。

即使柱端首先发生弯曲破坏而形成塑性铰,巨大的轴压容易使混凝土压溃而发生剥离脱落(本次地震竖向振动很大),从而严重削弱柱端的抗剪能力地震剪力,因而很容易引起剪切破坏,见图1e。因此,需要考虑压弯破坏对柱端抗剪承载力降低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实用的配筋构造技术,如连重退化,充分保证“强剪弱弯”。

(a)填充墙破坏

(b)填充墙造成框架柱形成短柱剪切破坏 (c)错层造成短柱剪切破坏

(d) 框架柱剪切破坏 (e) 柱端出现塑性铰后产生剪切破坏

(f)梁柱节点区破坏 (g)底层侧移过大 (h)底层坍塌

(i)填充墙平面内不均匀布置造成平面刚度偏心,产生扭转地震响应的破坏

(j)柱端产生塑性铰形成层屈服机制

图1 框架结构的震害情况

底部楼层侧移过大,主要原因是由于底层作为商用或公共停车场等大空间使用,上部楼层为住宅或宾馆(图1g, h),填充墙使上部楼层的层刚度增质量很差则导致底层倒塌(图1h)。这类问题需在结构整体抗震方案中,将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在结构抗震分析中给予充分考虑,本文以下将专门

这次汶川地震中砌体结构的震害基本是唐山地震的再现。震害调查表明,按89抗震规范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并采取圈梁和构造柱抗震措施的砌体结坏式的倒塌。因此,对于砌体结构的抗震,主要是如何落实抗震规范执行的问题,特别是落实圈梁和构造柱抗震措施,相应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可

架结构震害给抗震结构研究人员印象最深的主要是,

(1)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严重开裂和破坏;

(2)几乎没有看到设计规范所要求的“强柱弱梁”破坏机制。

其中,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也会对“强柱弱梁”破坏机制产生影响,以下将专门讨论。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0-2001)》[1](以下简称《抗震规范》)6.2.2条文说明指出,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变形能力与其破坏机制密切相关梁”屈服机制,可使整个框架结构有较大的内力重分布能力,有尽可能多的结构构件参与整体结构抗震,地震能量可分布于所有楼层耗散,耗能能力服机制。文献[2]认为“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属于整体型结构屈服机制,具有较大的抗震鲁棒性,而“弱柱强梁”屈服机制属于局部型结构屈服机制能量集中在局部楼层耗散,形成楼层屈服机制,造成局部楼层倒塌(图1g)。本文重点分析未能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原因,并提出有关改

2 《抗震规范》关于“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规定及考虑的因素

《抗震规范》主要考虑梁端抗弯纵筋可能的超配筋、钢筋强化和地震作用不确定性等影响,通过保证梁柱节点处柱梁抗弯承载力比,对“强柱弱梁

对二级和三级框架结构应符合,

∑M c=ηc ∑M b

对一级框架结构及9度时尚应符合,

∑M c=ηc ∑M bua

其中,∑M c为节点上下柱端截面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组合的弯矩设计值之和,上下柱端的弯矩设计值,可按弹性分析分配;∑M b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之和,一级框架节点左右梁端均为负弯矩时,绝对值较小的弯矩应取零;∑M bua为节点左右梁端截面反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实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弯承载力面积(计入受压筋)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确定;ηc为柱端弯矩增大系数,一级取1.4,二级取1.2,三级取1.1。

上述(1)式主要考虑了钢筋和混凝土等材料强度的变异性、地震的复杂性以及钢筋屈服强度超强等因素给出的实现“强柱弱梁”机制所需的梁柱端抗基于不超过10%梁端钢筋超配条件给出的。其中材料强度的变异性和钢筋屈服强度的超强等因素具有相对可靠的统计指标,可以比较准确的估计,但入的随机性和结构地震反应的动力效应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十分复杂,难以准确考虑。此外,(1a)式考虑的10%梁端钢筋超配也没有正确反映目前我文中还将详细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考虑了上述所有不确定因素的柱端增大系数ηc都只能保证在梁柱节点的局部,梁端先于柱端出现塑性铰,并且如《抗震规范》6.2.缓柱端的屈服”,而并不能保证在结构整体中不出现柱端塑性铰,从而不能保证预期的梁铰机制的出现。这是因为局部的梁柱端抗弯承载力级差并不种屈服机制后的受力状态,这一问题将在下文中详细讨论。

3 未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原因

由于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许多因素未在(1)式中得到充分反映或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本次地震中框架结构大多未能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影响;

(2)楼板对框架梁的承载力和刚度增大影响;

(3)框架梁跨度和荷载过大,使梁截面尺寸增大,梁端抗弯承载力增大;

(4)梁端超配筋和钢筋实际强度超强;

(5)柱轴压比限值规定偏高,柱截面尺寸偏小;

(6)柱最小配筋率和最小配箍率偏小;

(7)大震下结构受力状态与结构弹性受力状态存在差异;

(8)梁柱可靠度的差异。

由于目前对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研究大多针对纯框架结构进行,因此确定(1)式中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 c时,主要考虑了以上(4)和(7而对其它影响因素虽然有所考虑,但因规范未给出具体规定和方法,使得这些因素在设计中未被充分考虑。以下针对上述几方面原因,对本次地震屈服机制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4 各影响因素的分析

4.1 填充墙等非结构构件影响

实际工程中,围护墙和填充墙(以下简称“填充墙”)通常直接在框架梁上砌筑,对结构会产生以下影响:

(1) 与框架梁共同受力,显著减小框架梁弯曲变形,增大框架梁的刚度和抗弯承载力。

(2) 直接参与整体结构的抗震受力,增加结构层刚度,造成结构层刚度不均匀,使未设置填充墙的楼层实际形成薄弱层(通常是底层),导致形成层柱弱梁”屈服机制;或造成平面刚度分布不规则,引起扭转效应(图1i)。

(3) 结构总体刚度增大,基本周期减小约40~60%,地震力增大。

(4) 影响裸框架结构的内力分布,如,约束框架柱部分柱段的侧移变形,形成短柱,使得局部抗侧刚度过大,地震剪力增大,进而导致短柱剪切破模式。

以上前两个影响改变了框架结构的整体受力机制,使整体结构难以形成“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第三个影响则使框架结构的实际地震作用显著大于第四影响属于局部地震效应增大,进而影响整体结构破坏模式。

另一方面,由于填充墙抗侧刚度大、所分配的地震力较大,而其强度较低,因此容易导致填充墙产生严重开裂和破坏。

由以上分析可知,填充墙对整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十分复杂性,应根据其在整体结构中作用和影响情况,在结构设计中应给予充分考虑。《抗震规应考虑对结构抗震的不利影响,避免不合理设置而导致主体结构的破坏。但《抗震规范》未给出如何考虑填充墙对结构抗震不利影响的具体方法。布置复杂,与框架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也多种多样,因此具体如何考虑,也十分复杂。本文认为,关键是应首先明确填充墙的结构功能及其相应的

填充墙的结构功能目标可分为:(1)参与结构受力;(2)不参与结构受力。

对于参与结构受力的填充墙,填充墙可作为整体结构第一道抗震防线,可与周边框架可靠连接,形成组合墙,并应沿结构竖向连续布置。

对于不参与结构受力的填充墙,填充墙应与框架柱之间应预留足够的间隙,隔离两者的相互作用,保证主体框架结构的受力行为符合设计计算的条

将填充墙作为整个结构系统的第一道抗震防线是一种很好的整体结构抗震设计思想。不过,按这种思路设计时,填充墙在中震下发生一定程度的开并且应保证大震下填充墙不倒塌。这可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实现,如设置构造柱、水平系梁、拉结钢筋等,有效增强填充墙与主体框架结构的协同工括抗裂能力和抗倒塌能力。所谓填充墙设置符合整体结构第一道抗震防线要求,是指填充墙沿结构竖向布置连续,最好与周边框架梁柱共同形成一种填充墙与框架部分共同承担地震作用,并允许中震下填充墙部分开裂,大震下填充墙严重开裂,基本退出工作,整体结构抗侧刚度显著降低,主要由合墙应作为整体结构抗震的组成部分,在整体结构的抗震分析和设计中就要给予考虑,且相应的构造措施也要予以保证,并在施工中落实。这方面的体现出来。如图2a为本次汶川地震中绵阳市的一个框架结构,其填充墙经过设计认真考虑,与周边框架采用水平系梁和构造柱连接,结构抗侧刚度主体框架结构几乎也未损坏。而图2b为绵阳市的另一个框架结构,填充墙开裂显著,尽管主体框架结构损坏并不严重,但需要对填充墙进行大修。

(a)填充墙与周边框架连接良好 (b)填充墙与周边框架无拉结

图2 填充墙与周边框架连接状况与震害情况

对于参与结构受力的填充墙,将填充墙可作为整体结构第一道抗震防线,其实89《抗规》附录三“砖填充墙框架抗震验算”,就符合这一思路。该附其中的填充墙框架即为前述由框架和填充墙组成的组合墙。该附录给出了这种结构体系的层抗侧刚度计算、地震作用效应及其分配、填充墙框架的抗用,02《抗规》取消该附录,代之以02《抗规》的附录F“配筋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抗震墙”。由于填充墙是框架结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限制砌块用作填充墙,但相关研究和规定没有跟上,以致造成这次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因填充墙导致的各种震害问题。因此,需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

填充墙的不合理布置,会影响裸框架结构的内力分布,比较多的情况是窗上下部分的填充墙限制了框架柱上下部分的侧移变形,使框架柱形成短柱,年十胜沖地震中也出现过,避免这类破坏的措施主要是在填充墙与框架柱之间设置足够间距,并用柔性防水材料填充,给框架柱预留足够的层间变

图3 避免填充墙造成框架柱形成短柱的构造

错层造成短柱剪切破坏,属于不合理结构方案造成的,主要通过避免采用错层建筑方案来解决,当无法避免时,可采用连续箍筋约束混凝土柱或钢外无实际震害经验。

在考虑填充墙对框架结构屈服机制的影响方面,如要维持框架结构预期的“强柱弱梁”抗震屈服机制时,则需将填充墙纳入整体结构抗震方案中一并上砌筑,对框架梁的刚度有很大的增强作用,只有让填充墙先于框架柱端出铰前破坏退出工作(作为第一道防线),才有可能实现“强柱弱梁”屈服造成严重的非结构构件破坏,也会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更主要的是震后修复工作量很大,费用也很高,并引起人们的心理恐慌。这次地震震害表明所接受。因此,这种设计目标只能适用于一般不太重要的建筑。另一种可以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情况是,结构中填充墙数量并不多,如仅在部仍为纯框架结构。此时,最好将填充墙与周边框架形成前述的组合墙。

对于某些楼层(通常为底层或底部几层)因较少设置或未设置填充墙、其它楼层设置较多填充墙,会使得整体结构实际形成柔性层。这时应充分考虑包制层刚度沿高度的变化率不应太大。这样的设计结果,必然会导致较少设置或未设置填充墙楼层的框架柱截面尺寸可能增大很多。比较好的方法,可在这见图4。

图4 设置支撑来增加框架结构的抗侧刚度

图5a为都江堰某框架结构的震害。该结构底层作为停车场,未设置填充墙,而上部楼层作为宾馆客房,设置了大量的填充墙,使上部楼层层刚度显形成柔性层,导致底层发生层屈服机制破坏,所有底层框架柱上下端均出现塑性铰,且底层楼梯间部分也破坏。该结构如按纯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可5b,设计可能是按该分析模型进行计算),但若将填充墙纳入整体结构分析模型中考虑进行计算,则形成底层层屈服机制,与震害情况一致。因此,抗震的一个重要构件,并结构抗震分析中给予必要的考虑。如结构分析中不考虑填充墙的影响,则应在构造措施上隔离填充墙对主体结构的影响,使致。

(a) 震害情况

(b) 按纯框架结构分析得到的屈服机制

(c) 按考虑填充墙影响后分析得到的屈服机制

图5 某框架结构震害及是否考虑填充墙影响的屈服机制分析结果

在所有因素中,填充墙对框架结构实现预期“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影响最大。主要原因在于填充墙具有一定的结构作用,类型又很多,布置位置多在结构设计中大多不考虑填充墙的结构作用,这就增大了填充墙对结构屈服机制影响的复杂性。为此建议:

(1) 设计阶段考虑整体结构抗震方案时,应计入填充墙的因素,特别应计入填充墙对结构层刚度的影响。

(2) 明确填充墙的结构功能目标,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技术措施和构造措施。

(3) 对于永久性填充墙,可其参与结构受力,故应在整体结构分析中给予考虑,并宜与主体框架结构结合形成组合墙,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此时,钢筋拉结、构造柱、水平系梁等措施。

(4) 当以“强柱弱梁”作为包括填充墙在内的整体结构抗震的屈服机制设计目标时,预期出铰的框架梁上不应设置填充墙,或填充墙与框架柱之间

(5) 用户对填充墙进行拆除改造,需经过设计单位的认可。

如何在结构设计和结构分析模型中计入填充墙的影响,目前研究并不多,主要在于填充墙的类型及其与主体结构的拉结构造措施很多。为此,今后需分析方法的进一步开展研究[5]。

4.2 楼板影响

楼板一般与框架梁一起现浇,两者结合良好,共同工作能力强,可显著提高框架梁的抗弯刚度和抗弯承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梁端承受正弯矩时,楼板和框架梁共同组成T型截面,增加了框架梁的受压区宽度,进而增加梁端抗弯承载力和抗弯刚度。

(2)梁端承受负弯矩时,楼板内配筋相当于增加了框架梁的负弯矩筋,也会显著增强框架梁的抗负弯矩承载力。

楼板对框架梁的抗弯刚度和抗弯承载力的提高作用十分显著,图1j中的后两个柱铰震害主要是由于这一因素造成的。

我国《抗震规范》在6.2.2条文说明中指出:当计算梁端抗弯承载力时,若计入楼板内的钢筋、且材料强度标准值考虑一定的超强系数,则可以提高体如何考虑楼板影响没有更具体的规定。

目前,我国在结构设计的一些实际做法是,在考虑楼板对框架梁抗弯刚度提高方面,一般将中梁和边梁的刚度按原框架梁矩形截面刚度乘2.0或1.按矩形截面梁的分析结果有所增大,但相应梁端抗弯纵筋仍全部配置在梁矩形截面内,同时楼板仍按自身受力另外在楼板中配筋,且在按(1)式计算与梁肋平行的钢筋。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的研究表明[6~12],楼板内的钢筋会使框架梁的实际抗弯承载力增大20~30%,甚至有些情况下会增大近1倍[13]。即使在不考虑本文后楼板配筋对框架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的这种增大幅度,对大多数情况下的二级和三级框架,都会超出(1a)式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如果考虑本文后则对一级框架可能也会不满足(1b)式的强柱弱梁要求。

目前,国际上考虑楼板影响时的“强柱弱梁”设计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计算梁截面抗弯承载力时不考虑楼板翼缘,代之以提高现行规范规定的柱的贡献[7];另一种是维持现行规定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c,而在计算梁端截面抗弯承载力时,将楼板对梁端抗弯能力的增大影响折算成一定范围(即弯,将框架梁等效为T型或者Γ型梁进行设计计算。显然,后一种方法更为可靠。

美国ACI318-02规范[14]和ACI352-02节点设计规范[15]都明确指出,现浇楼板对梁的负弯矩承载力有较大提高,验算框架柱梁抗弯承载力比时,梁端承载宽度范围内的楼板与梁协同工作,并对各种节点中有效翼缘宽度作了细致规定(一般取梁每侧6倍板厚范围内的楼板),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柱端弯矩增大

新西兰规范则规定[16] ,在确定框架梁所需负弯矩钢筋时,可以考虑板有效宽度范围内与梁肋平行的板内钢筋作为负弯矩受拉钢筋的组成部分,框架为除去相应楼板钢筋承载力贡献后的受拉钢筋面积。此时需注意,板有效宽度内与梁肋平行的钢筋应根据框架梁负弯矩纵筋的要求延伸足够长度后

楼板的有效翼缘宽度随着框架梁变形的增大而增大。影响有效翼缘宽度的因素众多,包括节点类型、楼板配筋量、侧向变形量、加载制度、直交梁刚

钢筋分布等[8],[11~12]。French等人的研究表明[8],由ACI规范所规定的有效宽度计算出的梁端抗弯承载力与2%层间水平位移角时的实测承载力相当,因梁抗弯承载力影响。吴勇等对我国2001版《抗震规范》设计的框架进行计算分析后认为[16] ,罕遇地震作用下框架最大层间位移角一般不大于1.5%取梁每侧6倍板厚范围作为板的有效宽度。

4.3 框架梁跨度和荷载过大使梁截面尺寸增大,梁端抗弯承载力增大

框架梁跨度和荷载过大,会使梁截面尺寸增大,因此使框架结构的刚度比形成强梁弱柱,框架结构的侧移变形模式更接近纯层剪切型,再加上框架梁求,往往无法满足式(1),因此极易形成层屈服机制,造成坍塌(见图6)。

(a) 框架梁跨度过大 (b) 框架梁跨度过大、屋面荷载过大造成倒塌

图6 框架梁跨度过大、荷载过大使梁截面尺寸增大

4.4 梁端超配筋和钢筋实际强度超强

在强震作用下,框架结构实现“强柱弱梁”的条件是,梁柱节点处柱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M cua大于梁端实际受弯承载力之和∑M bua,即∑M cua≥∑M bua。范为简化计算,用设计弯矩代替实际受弯承载力按(1a)式计算“强柱弱梁”。但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梁端实际抗弯承载力∑M bua大于(1a)式的设计弯矩条件 ∑M cua≥∑M bua。《抗震规范》6.2.2条文说明指出,当梁端实配钢筋不超过计算配筋10%的前提下,满足(1a)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柱端的屈服。梁端实配钢筋不能超配过多。然而,实际设计中,以下因素将导致梁端钢筋超配:

(1) 如前所述,如未考虑楼板内钢筋对框架梁端抗弯承载力的贡献,楼板有效翼缘内的钢筋属于超配。

(2) 结构内力分析计算简图按构件轴线考虑,梁端弯矩计算截面位于梁柱轴线交点处,即在柱截面轴线处(考虑刚域时,梁端弯矩计算截面位于柱

如在计算梁端配筋时取用柱截面轴线处(或刚域边缘处)的计算弯矩,而在验算(1a)式时,∑M b取用梁端截面设计弯矩,则会造成“超配”。

(3) 若框架梁配筋由裂缝或变形条件控制造成实际梁端配筋增多,而在(1a)式计算时∑M b仍取用梁端截面设计弯矩,也会造成“超配”。

(4) 梁底配筋由梁跨中正弯矩控制时,跨中梁底钢筋过多伸入梁端柱内锚固,导致梁端正弯矩钢筋超配。

(5) 实际工程中,梁端实配钢筋通常大于计算钢筋,如果超过规范(1a)式所要求不大于超配10%的要求时,也导致“超配”。

解决梁端“超配”的根本办法是按梁端“实配”用(1b)式验算。在目前计算手段下,实现这一方法是不困难的。

另一方面,为减少框架梁端钢筋“超配”,设计应正确取用柱边缘的梁端作为计算截面,并应尽可能利用塑性内力重分布,减小框架梁端的设计弯矩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的分析方法,以避免框架梁端配筋过多,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此外,梁端钢筋实际强度的超强也是一种“超配”。尽管这一因素在规范确定(1a)式中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c时已有所考虑,但这一考虑仅限于材料筋实际可能超强的情况。目前,欧洲、新西兰和日本规范,都对预期塑性铰部位的钢筋材性指标有更为严格规定,如对钢筋屈服强度变异率限制、强还没有这么具体。此外,日本在保证“强柱弱梁”屈服机制设计时,明确指出梁端钢筋强度用其上限强度[17],钢筋的上限强度约为标准强度的1.25 (1a)是二级框架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c。

图7 框架柱太细

4.5 柱轴压比限值规定偏高,柱截面尺寸偏小

这次地震中,框架结构的柱子大多看上去太细,以致于框架柱极易出铰,甚至发生“折断”(见图1j和图7)。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业主此框架柱截面尺寸往往都是紧扣轴压比限值。而规范柱轴压比限值定得过高,导致框架柱截面尺寸偏小,这会使得在以下几方面降低实现“强柱弱

(1) 框架柱截面尺寸偏小,框架柱端抗弯力臂较小,不利于保证柱端受弯承载力。

(2) 正常使用状态下,框架柱处于高受压应力,地震力作用下混凝土宜先达到极限压应变产生压坏。在这次震害调查中,看到的所谓柱端塑性铰大多钢筋是否受拉屈服,无法通过肉眼观测确认。

(3) 因轴压比限值偏大,通常底部几层框架柱轴压力已基本接近界限轴力,当遭遇罕遇地震,柱轴力会进一步增大,可能超过界限轴力而成为小偏压使得柱的实际受弯承载力不满足(1)式要求。

(4) 框架柱截面尺寸偏小,会使得框架柱刚度偏小,导致柱梁刚度比偏小,不利于实现“强柱弱梁”机制。

(5) 结构设计大多按单向考虑,实际地震下柱为双向受力,尤其是边柱和角柱的双向受力程度更大,若轴压比限值过高,柱截面过小,双向作用下

(6) 目前,轴压比计算主要依据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柱轴压力确定,实际地震大多有竖向地震,尤其是本次汶川地震,竖向地震动加速度明显高于水平度记录:竖向632.9gal,东西548.9gal,南北585.7gal),因此在水平和竖向地震符合作用下,很容易超过轴压比限值,造成框架柱破坏。

当框架柱是按较高的轴压比限值控制设计时(目前由于限价设计,实际很多工程都是如此),由于以上各种不利因素的综合效果,极易导致框架柱出很多框架结构的破坏和倒塌大多属于这类情况,特别是空旷的纯框架结构建筑(大多是学校教学楼,见图8)。

日本规范对框架柱轴压比限值的规定,换算为我国的情况约为0.33,比我国0.7~0.9的轴压比限值要低很多。对于大体相同的框架结构,在日本,大很多。因此,鉴于以上不利因素,再加上考虑可能遭遇超大震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我国已多次发生),应给轴压比限值留有足够的余地,控制轴

此外,我国规定的柱最小截面尺寸仅300×300,也偏小,且按抗震等级调整。因此,建议适当增大。

图8 映秀镇漩口中学教学楼倒塌

4.6 柱的最小配筋率和最小配箍率偏小

柱的最小配筋率可保证柱的基本受弯承载力,而最小配箍率则可保证对混凝土的基本约束,可使框架柱在发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时混凝土抗压强度得

美国ACI规范规定,受压构件中全部受力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为1%。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一般受压构件规定:全部纵向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为0.2%。对于抗震结构,《抗震规范》规定:中柱和边柱的最小总配筋率为0.6~1.0%,角柱和框支柱为0.8~1.2%,可见总

在最小配箍率方面的规定,美国规范与中国规范大体相近,但箍筋直径的规定,美国规范要求明显高于我国。另外,美国规范规定使用的钢筋最小度为550MPa。而我国一般普遍用HPB235级钢筋作箍筋,实际工程中最高可用到HRB400级钢筋。因此,美国规范中对箍筋的最小配筋率要求要高于

此外,两国规范关于箍筋的构造要求存在较大差别。美国规范规定,箍筋的布置应使得每根柱角上的钢筋以及每隔一根纵筋均有箍筋的拐角作为横度,任一纵筋与这种有横向支撑的纵筋的净距不应大于150mm。这一规定保证了半数以上的纵筋都能得到可靠的约束,而其余纵筋的约束也能得到一下列情况应设置复合箍筋或拉筋:偏心受压柱截面高度大于600mm时;柱截面短边尺寸大于400mm且各边纵向钢筋多于3根时;或当柱截面短边尺寸时。同时,我国规范对复合箍筋及拉结筋的数量及其具体构造并没有明确规定,并不能保证全部纵筋得到相对可靠的约束(在这次震害调查中,很少有符合规范要求的)。根据对比分析,当纵筋数量较多时,按美国规范配箍,同一截面上的箍筋肢数会大于我国规范的要求。再加之美国规范对箍筋

范对箍筋的限制要比我国规范严格。文献[18]通过中美规范的对比表明,美国规范受压构件的配箍特征值约为我国规范的2.6~3.0倍。

4.7 大震下结构受力状态与结构弹性受力状态存在差异

目前,为便于设计计算,“强柱弱梁”计算大多采用(1a)式基于节点设计弯矩平衡给出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c”。Paulay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屈服机制的柱梁抗弯承载力比进行深入的研究错误!未找到引用源。[19] [20] ,并建议按下式确定框架柱的设计内力,

其中,M E为框架柱的弹性弯矩,M u是框架柱设计弯矩,φo是梁端塑性铰的弯曲超强系数;ω是柱子的动力放大系数。ωφo即是规范确定“柱端弯矩增

(2)式中的梁端塑性铰的弯曲超强系数φo,不但考虑了实际梁端受弯承载力对于梁端弹性内力的超强,还考虑了屈服后材料硬化可能造成的超强,以的梁端抗弯超强。因此,系数φo可以比较容易估计,尤其当按(1b)式采用M bua时,影响系数φo因素的不确定性减小,但还需考虑钢筋屈服后强化和强

(2)式中的柱子的动力放大系数ω,主要是考虑高阶振型的影响。因为,目前地震设计内力大多按静力计算方法确定。如果采用较多的振型按振型分性内力中包含高阶振型的影响。但结构高阶振型的影响程度与地震输入的频谱成分有很大关系,由于地震动随机性,频谱成分十分复杂,因此系数

即便(2)式中的ωφo足够准确,但由于(2)式的前提是,结构抗震设计内力按弹性分析方法确定。而事实上,结构在形成屈服机制时已进入塑性状态。虑,但并不能完全反映整体结构形成“强柱弱梁”屈服机制时的实际受力状况。

“强柱弱梁”是在大震作用下所期望的框架结构屈服机制。而目前结构设计内力是按弹性分析得到的。由于梁端出现塑性铰后,结构内力分布规律与化(见图9),将导致框架柱的地震内力进一步增大。这种增大效应无法简单在(2)式的ωφo中予以考虑。根据初步分析,当按整体结构形成“强柱弱载力比约为1.7~2.0,远高于目前规范的“柱端弯矩增大系数ηc”。

(a) 按弹性分析 (b) 按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分析

图9 倒三角分布侧力分布作用下按弹性分析与按屈服机制分析的弯矩图对比

此外,(2)式中确定系数 o的基础大多根据比较规则框架结构的分析研究结果获得的,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实际工程中复杂框架结构形成“强柱弱在满足(1)式时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可能性。

相比来说,日本在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方面的设计方法比较合理[17]。它不是以结构弹性分析得到内力作为保证“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基础,“强柱弱梁”屈服机制时的结构整体受力状态为基础进行所谓“屈服机制保证计算”,计算中考虑了梁端纵筋的最大可能超强。计算方法可采用整体底层建筑,31m以下),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简单规则中高层结构,45m以下),甚至弹塑性时程动力分析方法。

注意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是在大震作用下形成的,另一种较为简便的“强柱弱梁”设计计算方法是,框架梁内力按小震计算确定,框架柱内力按梁在大震时屈服,计算时需采用比整体结构弹性计算时更大的阻尼比、且框架梁的刚度要折减。但相关研究还不够。

4.8 梁柱可靠度的差异

一般来说,在正常使用情况下,结构主要承受竖向荷载,框架梁在弯矩作用下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出现问题的现象较多;而框架柱则主要承受压力,通问题的现象较少。因此,一般工程中对梁的关注多于柱。但地震作用下,框架柱是主要抗侧力构件,在地震引起的弯矩与轴压力复合作用下,框架柱超大震发生的概率很小,故框架柱所存在的很多问题没有引起设计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足够关注。然而,一旦发生大震和超大震,一切都为时已晚。

从可靠度角度分析,以上事实可描述为,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框架梁的安全储备低于框架柱的安全储备;而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柱的安全储备低于框体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给予框架柱更多的关注,不能简单的认为许多已建成的框架结构,框架柱的使用状况良好,就不能认为就有很好的抗震能力。这次汶川地震中暴露出来的框架结构未能实现“强柱弱梁”问题,就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

对于纯框架结构,由于仅有一道抗震防线,一旦因影响框架柱的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出现“弱柱强梁”的层屈服机制(图10b),极易造成局部楼层坍安全储备,如降低轴压比限值、提高最小配筋率和最小配箍率,以实现完全的“强柱弱梁”整体型屈服机制(图10a),可以采用提高部分框架柱安轴压比限值、提高最小配筋率和最小配箍率,这样可使纯框架结构也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形成部分梁柱铰的整体型屈服机制,见图10c[22]。

(a)“强柱弱梁”整体型屈服机制 (b)“强梁弱柱”局部型屈服机制 (c)部分柱铰整体型屈服机制

图10 纯框架结构的屈服机制

5 结语

尽管框架结构“强柱弱梁”屈服机制是一种理想的抗震屈服机制,但从本文的分析可知,许多因素都会对能否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产生影响,导致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可能性降低。这次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的大量出现柱铰的震害现象已充分说明的这一问题。

根据本文分析,尽管(1)式可增加纯框架结构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可能性,但由于在实际工程中有很多因素会使得框架梁的受弯承载力和刚乎没有什么因素能够增加框架柱的受弯承载力和刚度,且有时填充墙还会导致框架柱形成短柱,更不利于框架柱抗震,如果这些因素没有在设计中给屈服机制的目标无法实现。因此,工程设计人员应从工程结构的实际受力状况考虑,对各种可能影响“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因素给予全面考虑,并将这些因素纳入整体结构的设计计算中,做到柱梁实际受弯承载力比满足(1)式,以充分保证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

由于实际工程中能够增加框架柱的受弯承载力和刚度的因素很少,因此在规范中应给框架柱留有足够的储备,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控制框架柱的轴压比高最小配筋率和最小配箍率。

本文针对这次地震中的框架结构未能实现“强柱弱梁”屈服机制的原因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有些问题目前尚未给出定量结论,有待次地震中实际工程结构震害及其具体结构参数开展深入的分析。

从本文的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可知,影响实现“强柱弱梁”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实际工程如何全面考虑,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尽管如此,作为设整体结构抗震能力中的特别重要的地位,任何过多的关注和增加柱的截面及配筋的考虑都不会过分,至少这会弥补目前框架柱在地震作用下安全储备价占结构总造价的比例也很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叶列平, 程光煜, 陆新征, 冯鹏. 论建筑结构抗震的鲁棒性[J], 建筑结构, 38(6), 11-15

[3]陈立保; 陈明祥; 高作平等. 主厂房空间框架中考虑楼板作用的有限元分析[J].工业建筑,2005,35(S1):420-422,431.

[4]Chaker A A, Cherifati A. Influence of masonry infill panels on the vibration and stiffness characteristics of R/C frame buildin Structural Dynamics ,1999, 28(9): 1061-1065.

[5]刘建新. 填充墙框架房屋抗震设计新方法[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1997,02:29-33.

[6]蒋永生, 陈忠范, 周绪平, 鲁宗悫. 整浇梁板的框架节点抗震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1994, 12(3): 11~16.

[7]唐九如.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M]. 东南大学出版社, 南京, 1989.

[8]French C.W. and Moehle J.P. Effect of Floor Slab on Behavior of Slab-Beam-Column Connections[J]., Design of Beam-Column Joint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Farmington Hills, Mich., 1991: 225~258.

[9]Leon R.T. The Effect of Floor Member Size on the Behavio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Column Joints[J]. Proceedings of 8th World Con San Francisco, Calif., July, 1984: 445~452.

[10]Paulay T. Developments in the Design of Ductil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s[J]. Bulletin of the New Zealand National Society 12(1): 35-43.

[11]Ammerman O.V. and Wolfgram-French C. R/C Beam-Column-Slab Subassemblages Subjected to Lateral Loads[J].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

[12]Cheung P.C., Paulay T. and Park R. New Zealand Tests on Full-Scale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Column-Slab Subassemblages Desig Design of Beam-Column Joints for Seismic Resistance, SP-123, American Concrete Institute, Farmington Hills, Mich., 1991: 1~38.

[13]马千里,叶列平,陆新征,马玉虎,现浇楼板对框架结构柱梁强度比的影响研究,《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与重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

[14]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ACI 318-02) and Commentary (ACI 318R-02) [S]. ACI Committee 318, 2002.

[15]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 (ACI 318-02) And Commentary (ACI 318R-02)[S]. ACI Committee 318, 2002.

[16]吴勇, 雷汲川, 杨红, 白绍良. 板筋参与梁端负弯矩承载力问题的探讨[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2, 24(3): 33~37.

[17]日本建筑学会,《钢筋混凝土建筑极限承载力抗震设计指南》,1997

[18]叶列平,宋世研,中、美规范受压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对比分析[J].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 25(2): 56-63.

[19]Paulay, Thomas. Deterministic Seismic Design Procedures for Reinforced Concrete Buildings. Engineering Structures, 1983, 5(

[20]T. Paulay and Priestley,M.J.N. Seismic Design of Reinforced Concrete and Masonry Building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

[21]杨红 and 白绍良. 抗震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力级差设计法的实质.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2, no. sup. (2000): 93-101.

[22]Ye Lieping, Qu Zhe,Failure mechanism and its control of building structures under earthquakes based on structural system con on advances in Urban Safety (城市安全学的最前沿学术研讨会-中日峰会), Nanjing, China, Oct. 15-16, 2007: 150-157

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箍筋布置如何解决.

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箍筋布置如何解决 很简单,按照建筑工程设计原则,强柱弱梁,所以,如果是框架柱和框架梁的节点,框架柱的箍筋按照正常设置,框架梁的第一道箍筋从两边50mm开始 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2009-01-22 09:30:39| 分类:施工管理| 标签:|字号大 中 小订阅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梁柱节点也称节点核芯区,是主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框架结构的震害大多发生在柱和梁柱节点核芯区,节点破坏主要是剪切破坏和钢筋锚固破坏,严重时会引起整个框架的倒毁。我国新、老规范均强调了“强节点”的设计要求,对节点的箍筋和砼强度做了比较严格的规定。但是,在工程实践中却往往对节点的施工重视不够,节点施工质量控制不严。下面谈谈节点施工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保证节点区的施工质量。 1、节点区的钢筋绑扎梁柱节点的钢筋主要应注意两点: 1.1箍筋的间距。 1.2纵筋的锚固。设计上一般是按照规范要求取节点区箍筋与箍筋加密区相同,包括箍筋的规格、直径和间距等;纵筋锚固也要求满足规范规定,包括伸入支座的直段及弯钩长度。实际施工中常常出现的问题是:节点区箍筋缺少绑扎、数量不足、间距不分,或者几个箍筋全堆在一起,或者空空的一长段没有箍筋;而纵筋则可能会因弯钩被烧短烧断导致锚固长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施工管理、监理人员素质较低,对节点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质量意识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则是施工所采取的工艺流程限制,使得要做到节点区钢筋(尤其是箍筋完全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十分困难,甚至是根本不可能。 工程实践中最常见的框架梁柱施工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每层柱包括柱身、加密区和节点区的箍筋一次全部按要求绑扎好,然后装柱模板、在梁底下5~10㎝处留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doc

有关汶川地震堰塞湖安全实例分析- 汶川512大地震在地震影响区内产生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根据国土资源部组织的系统排查,以及航遥调查,确认地震共引发15000处滑坡、崩塌、泥石流,同时,新增地质灾害隐患点4970处,其中,滑坡1701处、崩塌1844处、泥石流304处、不稳定斜坡1093处。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堆积体堵江形成256处堰塞湖,其中一部分需要立刻进行处置,如位于北川县通口河的唐家山堰塞湖。堰塞湖蓄水达 2.425108m3,相应蓄水位高程740m,堰塞体上游集雨面积为3550km2,在地震发生31d 后,通过人工开挖的泄流槽逐级坍滑后成功泄洪,堰塞坝未发生整体溃坝。 1堰塞湖安全评价影响因素 1.1坝体级配 震后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堰塞湖组及时发布的堰塞湖溃决风险等级评估标准。由表1可以看出,坝体组成颗粒越细的,越不安全;组成颗粒粒径越大,危险性越低。 1)由于大块石相互咬合,结构性较好,坝体抵抗余震的能力较强;反之,若大于1m的石块含量较少,则堰塞坝坝体本身的结构稳定性就差,必须要及时进行人工干预,采取工程措施,降低坝高及上下游水头差。 2)经过作者试验研究表明,如果一旦堰塞湖蓄满溢流,溃坝最大流量的对数ln(Qmax)与坝体组成颗粒的不均匀系数(S=(d75/d25)0.5)是二次函数的关系,即随着不均匀系数S的增大,溃坝洪峰流量先增大后减小。所以,从整体上来看粗颗粒越多,最终能够有效消耗水流能量,减小最大溃坝流量。随着湖内

水体减少,坝体形成的粗化层能够抵抗水流的冲刷。反过来看,如果粗颗粒含量过少,水流冲刷坝体,携带大量的颗粒往下游输送,坝体短时间溃决,湖内的水体以较大的平均流量向下游泄流,不仅将会对下游建筑物以及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由于下游河床抬升厚度大,不利于未来河道的稳定演变。 1.2上游两岸山体的稳定性 堰塞湖形成后,两岸山体如果进一步发生崩塌、滑坡,会损失上游的库容,增加坝体蓄满溃决的风险,另外,堆积体迅速冲入湖内激起的涌浪拍打坝体,大石块在浪压力作用下滚落,同样可能会造成坝体溃决。例如,作者曾在2009年3月考察宗渠沟堰塞湖,其坝体级配中大块石比例大,抗冲刷性强,湖内的积水又全部采取渗流的方式下泄。但是,当作者时隔3个月再次前往宗渠沟考察时,由于左岸的山体顶部发生的二次崩塌滑坡,造成堰塞湖溃决,大概30min后停止下泄,为进一步保证下游安全,有关人员用机械挖掘扒口。根据堰塞湖观察员的描述,判断当时溃坝水流下泄的平均流速大约为17m/s,假设流速分布为正态曲线,因此,峰值流速为平均流速的2倍为34m/s。根据上下游实测数据计算,溃坝后的水流大约有一半采取渗流下泄。 1.3下游床面结构 山区河流的床面结构是河床固体颗粒在水流作用下按一定规律排列形成的具有较大稳定性的床面结构形态,一般表现为床面上粗颗粒泥沙的聚集体,具有抵抗冲刷的功能。从外观形态上看,床面结构按稳定性从强到弱有:①阶梯-深潭结构,②肋状结构,③簇状结构,④星型结构,⑤岸石结构,等。 堰塞体溃决的过程,就是清水下泄的过程,对下游河床有强烈的冲刷作用。细沙不断被带走,床沙发生粗化,床面阻力增

5.12汶川大地震的真相,两个老科学家的血泪倾诉 这就是中国

5.12汶川大地震的真相;两个老科学家的血泪倾诉这就是'中国 我相信,我的民族能接受一切真相。——笔者翟明磊 中国地震局发言人称:地震不可预测,这次汶川地震情况尤为特殊,震前没有发现任何前兆信息,没有前震,没有收到任何预测意见。我历时四个月的调查证明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但本文并不满足于证伪,我想带给读者的不是一次寻找小丑与英雄的旅行,而是面对科学与我们人性的惨痛见证,汶川地震预报失败在我们民族性格与体制中的腐败点:不合作,不独立,不负责,胆怯。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哗众取宠,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我对读者唯一的要求:对科学问题更多耐心与理解。 让我们开始寻找汶川预测真相的旅行。 看完请大家分享一下在这里先谢谢了! ——笔者翟明磊 半个台测出汶川地震

2008年5月11晚上,北京民族学院南路一间屋子的灯通宵未熄,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紧紧盯着计算机屏幕。老先生的老花镜只有一条腿,歪歪地架在鼻梁上有点滑稽。——他们是全世界唯一知道地震马上就要发生的人。 凌晨两点时,他们知道的是:距四川红格550公里到800公里的环带中,12日至13日将发生七级到八级的大地震。 他们不知道的是:震中的方位与具体地址。 因为他们已经弹尽粮绝,他们只剩下半个台站。 钱复业不为公众所知,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在地震界却是一位实力人物。人称中国洋地电的“祖师奶奶”。当年她还是一位俊俏姑娘时就奉周总理之命,将苏联的地电方法引入中国,这位当

年的风火的巾帼标兵在邢台试验场一干就八年。提起当年,最难忘的是邢台百姓拔了他们架下的电线,三十岁钱复业说“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邢台人对没报出地震的钱说:“你们为人民屁服务。”八年没有休息日,没有回家,孩子管父亲叫“叔叔。”活得象野人一样,常年住帐篷吃干粮,15分钟观测一次仪器.在特大洪水中是老百姓救了她们。地电的方法是将一公里长的电线埋入地下,当地层受压时,地下三百立方米的体积电阻变大,电阻率变小,从而测出地震前兆。得到李四光首肯后,这一方法在全国推广,成为预测地震的主要手段。目前全国仍有110个地电台,负责人大多是钱复业的徒子徒孙。 2003年,“地电祖师奶奶”闹革命了。因为她发现全国的地电台站大部分失灵了。原因是自从全国花了二十七个亿更新数字化台站后,这位创始人发现自己报不出地震了。这一年,她上报了四次地震,三次成功,一次失败。前三次用的是手动的传统地电仪,虚报的一次用的是地震局数字台站的数字仪器。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卢伟煌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350001 [引言]汶川大地震后,福建省设协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组织结构专家到成都、彭州(彭州市区、通济镇、白麓镇、小鱼洞)、都江堰、绵竹市、汉旺镇等地进行震害调查,涉及的结构型式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砌体、排架、钢结构等,为了认真总结震害经验教训,分析结构的破坏机理,提出设计的改进建议,对新建筑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汶川地震基本参数: 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数据,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下:震级M8.0,断层为龙门山断裂,震源深度14KM ,断裂长度185KM (主震),烈度分布6~11度。 这次地震震害给人的总体感觉,随地形分布,西北高震害严重,东南底震害较轻。 二、典型震害及实景照片: 图1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有一幢纯框架结构的七层建筑,底层空旷,上部有隔墙,

图2楼梯梯板拉裂的震害 图3 水泥厂结构的震害 图4 白鹿镇中学在地震断裂带两侧教学楼的震害 图5 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底层柱破坏

图6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隔墙震害 图7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单层厂房震害 图7 小鱼洞大桥的震害

三、结构概念设计问题: 1、多道抗震防线: 结构必须有多道抗震防线,这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在这次汶川地震中也充分表现出来,有些建筑倒塌,而有些建筑不倒,下面从空旷建筑倒塌来看结构有多道抗震防线的必要性: 这次震害学校教学楼较为严重,一般说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要优于砌体结构,但这次震害表明空旷的学校(框架结构)教学楼倒塌(如映秀镇漩口中学教学楼,建于2007年3月),而附近的4层砌体结构办公楼,尽管破坏非常严重,但并没倒塌。 为什么在强震作用下,性能比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反而不如抗震性能相对较差的砖混结构?其主要原因就是纯框架结构只有一道防线,在大震时,一旦这道防线突破,结构就丧失了全部的承载力而倒塌;而砌体结构住宅和办公楼,由于小开间布置,纵、横墙体较多,按照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其整体性和延性较好。砌体裂缝被约束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的框格内,不致发生脆性破坏而倒塌。 再举一个例子,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由于上、下均有砖隔墙,虽然隔墙震害严重,有些产生裂缝甚至倒塌,但对主框架结构而言,看不出有裂缝,这是由于填充墙与框架形成二道抗震防线,填充墙承担第一道防线,填充墙先破坏,而保住主框架,因此2008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把隔墙的布置,提供刚度这些内容也写进去了,关于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其平面布置的位置和上、下均匀性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避免不合理布置;其实墙体的布置就像剪力墙一样,需平面上对称,上、下均匀。 2、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这次汶川地震震害表明,填充墙对结构的刚度贡献很大。目前规范及现有计算手段尚无法对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因此由于填充墙不均匀布置引起整体结构上、下刚度,水平刚度的不均匀变化,其问题均未解决,这种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框架结构梁柱节点

框架结构梁柱节点

浅论高层框架结构梁柱节点施工 关键词:框架结构节点梁、柱、板荷载受力点施工隐患处理方法论文摘要:在框架结构中,节点作为联系整个结构体系的枢纽,既是承受梁、柱、板等各种荷载的受力点,也是模板、钢筋、混凝土工程等多种交汇施工的重要部位,在实际施工中存在着各种隐患。本文剖析节点施工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1、前言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框架结构的节点是联系整个结构体系的枢纽,如框架的梁柱交汇点、剪力墙结构的暗梁与柱的交汇点等。节点承受由梁端和柱端传递来的轴力、弯矩和剪力,受它们共同作用且受力状态复杂。因此节点要求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抵抗相邻构件承受的各种荷载,保证整个结构体系坚固和安全可靠。然而在实际工程中,我们发现钢节点细部构造设计不细致,施工不精心。容易给工程质量留下隐患。特别是框架结构节点在施工中发现的若干问题进行剖析。 2、钢筋制作方面的问题 节点配筋构造主要包括节点区箍筋的设置及梁筋在节点区的锚固。箍筋对核心区混凝土具有约束作用,对提高节点的抗剪强度起着重要作用箍筋间距越小,对混凝土的约束作用就越大,节点受剪承载力也越高,尤其是地震区,节点区的箍筋必须加密,有些设计人员通常只对柱端、梁端的箍筋加密,而未对节点区作明确的标明。节点区有纵梁、横梁、柱的纵向钢筋三向交叉,且钢筋密集,配置箍筋在施工上有一定的难度。常用的施工方法是在支完梁板的模板后放入梁

的钢筋骨架。再放节点箍筋。由于钢筋的安装绑扎难度较大,加上怕麻烦的心里,因此经常出现不放或少放箍筋,或箍筋绑扎不牢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因此,节点区的箍筋可以考虑先按设计要求制成钢筋笼,套入柱的纵向钢筋,并绑扎或焊接牢固,再放梁的钢筋,以确保构件的抗裂性能;特别要注意做好对工人的技术质量交底,严格按施工要求和规范进行安装绑扎。 在边柱节点上,为了保证钢筋的锚固长度,梁钢筋须弯折插入节点区域,设计人员往往只较重视其最小锚固长度的在图纸上作出明确的规定,而忽视了最小水平锚固长度及垂直锚固长度,因实际工程中水平锚固常能满足要求。如某9层楼,在设计说明中规定最小锚固长度la=35d,柱截面bh=80m m×60mm,d=25mm,则最小锚固值la=3525=875nlll,其水平段K度为lh=775mm>0.45la这样就容易使垂直钢筋踢破保护层而破坏,因此对边柱点梁钢筋锚固段制作时,应考虑同时满足最小锚固长度、最小水平锚固长度及垂直锚固长度的要求节点区也常出现多根梁交汇,梁钢筋穿人节点区,出现多层钢筋叠层,如某楼在一节点区出现3根不同方向的大跨度梁支于同一根柱上,梁底排钢筋均为F25,梁底保护层厚度为25mm,由于3根梁底标高相同,因此就出现另外2根梁保护层分别为50㎜、75㎜,如此厚的素凝土层很容易产生裂缝,同时梁的有效高度减小会降低其承载力,因此,设计人员应当审视节点细部构造的详图设计,明确节点处的钢筋布置,避免留下工程质量隐患。

纪念512汶川地震作文范文1:汶川大地震

纪念512汶川地震作文范文1:汶川大地震 纪念512汶川地震作文范文1: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个全国人民都牢记的时刻。我国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一起8.0级的大地震。顷刻间,房屋倒成一片,人们泪流满面。顷刻间,恐慌、悲痛编织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在全国人们的心头。 这场地震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就是这场地震,彰显出了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彰显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的爱! 5.12日,虽然摧毁得了我们的家园,但是摧毁不了我们坚强的意志!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感人的镜头:那是被困80个小时以后,解放军又成功解救出了一名女孩。另人震惊的是,这名女孩没有昏迷,也没有哭泣。她给了我们一抹灿烂的微笑!她说:“我没事!”尽管她的眼里还闪烁着晶莹的泪珠,尽管她曾与死神擦肩而过!呵,女孩,你是冬日里的一抹阳光,是暴雨过后的一株小草。给人以温暖,给人一坚强! 5.12日,虽然扼杀得了我们的生命,但是扼杀不了我们心中的真情!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一名年轻的教师正在上课。当他感觉地震发生时,他没有先逃走,教室里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呀!于是,他赶忙疏散学生。只剩下两个

孩子了,可,墙就要塌了!这位年轻的教师想也没想,把两个孩子紧抱在一起扑在地上。几十个小时过去了,救援队挖开了废墟。年轻的老师已经牺牲了。可两个孩子还在他的胸前,两个孩子还没死!可当人们试图将孩子从老师手中拉出来时,却怎么也拉不出来,没办法,尸体已经僵硬了。当医护人员说要把他的手锯掉的时候,在场的人都哭了……呵,老师!我不想感谢你,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老师的本能,我所能做的,只有鼓励那两个孩子坚强地活下去! 一点儿小爱心乘以13亿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大困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四川灾区的人们,你们要坚强!中国人从不会在灾难面前倒下!从哪儿跌倒,我们就从哪儿爬起! 纪念512汶川地震作文范文2: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就离四川汶川8.8级大地震一周年了。 2008年5月12日下午北京时间14:28分,这一刻,自然大灾害地震震倒了昔日欢乐的学校和充满和谐的家庭,使许多可爱的小天使没有了家,没有了亲爱的爸爸妈妈。志愿者和解放军叔叔们不惜一切,只要有一线的希望,他们都不放过。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群众们虽然不能去救人,但他们用捐钱捐物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心。 在地震中,曾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解放军的救护下,救出了一位妈妈和她几个月大的孩子。地震前,她把自己的孩子抱在怀里,孩子没事,可是她为了孩子安全,自己被石头砸死了。解放军在救护的过程中,发现了旁边有一部手机,上面写着:“孩子,如果你还活着,请记住,妈妈永远爱你。”这是让我最受感动的故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公共安全管理案例分析》 课程设计 学院:应急管理学院 班级:安管1203班 姓名:徐邦耘 学号:311219020320 2014.12

目录 1.案例简介 (3) 2.防灾减灾 (3) 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3) 2.2群众应对地震能力较差 (4) 3.应急准备 (4) 3.1地震应急预案未能落到实处 (4) 3.2应急准备资源不足 (4) 4.决策过程 (4) 4.1始终把拯救生命放在第一位 (4) 5.处置行动 (5) 5.1事态界定 (5) 5.2响应迅速 (5) 5.3采用心理干预 (5) 5.4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5) 5.5军警结合,专业救援到位 (5) 6.信息管理 (6) 6.1信息透明,发布及时 (6) 6.2多种传播媒介综合运转,联合作战 (6) 7.恢复重建 (6) 7.1国家高度重视恢复重建工作 (6) 7.2恢复速度迅速 (7) 8.结果与影响 (7) 8.1造成巨大的损失 (7) 8.2提高人民防灾意识 (7)

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摘要: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快速响应,积极救灾。汶川地震可谓是我国现代该类灾害的代表性案例,本文将从该案例的防灾减灾、应急准备、决策过程、处置行动、信息管理、部门合作与冲突、恢复重建以及结果与影响方面剖析该案例的整个应对过程。 关键词:汶川地震案例分析 Abstract:May 12, 2008 Wenchuan County of Sichuan Province, Richter 8.0 earthquake,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and serious property damage. After the incident,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rapid response, positive relief. Earthquake can be described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of such disasters of modern paper from the cas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preparednes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the disposal ac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and impact case entire response process.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Case Analysis 1.案例简介 汶川大地震,也称2008年四川大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映秀镇与漩口镇交界处,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北偏西方向92千米处。根据中国地震局的数据,此次地震的面波震级达里氏8.0级,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地震烈度可能达到11度。地震波及大半个中国及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北至辽宁,东至上海,南至香港、澳门、泰国、越南,西至巴基斯坦均有震感。 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2.防灾减灾 2.1建筑物抗震能力较差 汶川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来说较为落后,建筑物大多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建筑物,当时预制空心楼板中大量使用冷拔低碳钢丝构件的房屋,以及在农村建房中大量使用“干打垒”等土筑墙形式,用泥、砂或糯米浆为主要粘结材料的房屋,其整体性和抗震性均差,对于里氏8.0级的地震无力抵抗,在农村房屋基本全部倒塌,城市大部分建筑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在这次地震中倒塌房屋536.25万间,损坏房屋2142.66万间。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的分析与思考

浙江建筑,第29卷,第3期, 2012年3月Zhejiang Construction ,Vol.29,No.3,Mar.2012 收稿日期:2011-12-23 作者简介:刘颖(1982—),女,辽宁大连人,讲师,从事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教学。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的分析与思考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Building Damag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刘 颖,李殿平 LIU Ying ,LI Dian-ping (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系,辽宁大连116300) 摘要:通过对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针对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填充墙、楼梯间、多道抗震防线等抗震设计问题,对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版)所规定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设计中应着重注意的问题和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震害;抗震概念设计;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多道抗震防线中图分类号:TU31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707(2012)03-0017-04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地震区各类不同时 期建造的建筑和工程设施造成重大破坏,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惨重的损失,震后汶川总体俯视图见图1。震害调查表明,经过抗震设防,特别是在1990年后设计建造的建筑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即使在地震区实际烈度高出抗震设防烈度3 4度(地震动强度超出预计的10倍)的情况下,除了极个别建筑物外,绝大多数建筑受到中等至严重破坏,但却没有倒塌,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 震不倒” 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1] ;而按之前设计建造的建筑物多数遭受严重破坏。因此,认真研究 震害特征,总结经验,对于建造更为耐震的建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 对照抗震概念设计的 “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填充墙”、“楼梯间”、“多道防线”等要求得到一些启示 和思考。 1关于地震区划 汶川、成都、绵阳、德阳等地区的地震基本设防 烈度为6度或7度,但在汶川地震中重灾区实际发生的地震烈度达8 11度(见图2); 世界各国发生 图1震后汶川总体俯视图 的重大破坏性地震,其地震烈度也往往超过设防烈度。我们是否可寄希望于进行“准确”的区划,使未来发生的地震动等于或不超过设防地震动呢?答案是否定的。强地震动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与地震短临预报目前不能实现相同,作为长期地震预报的地震区划也不能给出确定的准确结果。目前世界各国进行地震区划的主要方法是统计分析方法,给出的是对未来发生的地震动的概率估计。基于概率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2] 是以一系列假定的和有限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在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地震

5·12汶川地震典型山地建筑结构房屋震害调查

第41卷第6期2009年12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Xi7anUniv.ofArch.&Tech.(NaturalScienceEdition) VoL4lNo.6 DeC.2009 5?12汶川地震典型山地建筑结构房屋震害调查王丽萍,李英民,郑妮娜,刘立平,韩军,刘建伟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45) 摘要:为了揭示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薄弱环节,指出其在抗震设计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文通过5?12汶川地震震害调查,针对吊脚式和错层式两种典型山地建筑结构房屋的震害进行描述和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启示.其主要震害特征表现为:(1)架空层形成柔弱底层而严重破坏;(2)采用长短不同柱将坡地架空,短柱易发生剪切破坏;(3)采用桩柱混合体系将坡地架空,桩基础易发生破坏;(4)错层处楼梯柱、楼梯板破坏严重;(5)陡坎边缘地带建筑物震害较重等. 关键词:山地建筑结构;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30(2009)06—0822—05 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以上,很多城市依山而建,形成山地城市.近年来随着 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人居环境要 求的提高,在山地城市中利用自然环境并与山地地形相 适应的山地建筑越来越多.山地建筑结构是山地建筑[13 的结构形式,是指具有与地形相适应的山地建筑特有的图1山地建筑结构示意图 结构形式.与山地建筑类型相对应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吊 Fig.1Structuraldi。g。。。fbuildi。go。th。。10pe 脚式、错层式、掉层式等或由这些形式组合而成,如图1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其结构形式具有先天的不规则性,现有结构不规则性控制方法并不适用于山地建筑结构,也就意味着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特殊问题.不幸的是,目前并没有相关设计规程或系统的理论对其设计做指导,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及震害调查资料.历次大地震的经验总结是推动建筑抗震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2.8].目前汶川地震房屋的震害调查主要是普通的框架结构房屋和砌体结构房屋等,山地建筑结构房屋的震害资料调查和文献相对较少.5?12汶川地震后,作者深入灾区调研,在都江堰市某小区发现新建的一批未投入使用的典型山地建筑大部分严重破坏,其中2栋建筑倒塌,需要引起重视和开展研究.本文将对这些典型的山地建筑震害进行描述和分析,给出若干建议和启示,为今后开展关于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特殊问题的研究提供宝贵的震害资料和分析例证. 1吊脚式山地建筑结构房屋震害 吊脚式山地建筑结构房屋的特点是采用长短不同的柱(或桩)将坡地架空成平台后再在其上修建建筑物的结构体系,架空部分一般不被利用.都江堰市某小区依山而建,特殊的地形条件使得部分房屋采用吊脚式结构形式,汶川地震后,这种结构形式的房屋震害较为严重.其主要震害特征表现为:(1)架空层形成柔弱底层而严重破坏;(2)采用长短不同柱将坡地架空。短柱易发生剪切破坏;(3)架空层的上一层柱截面突然变小,薄弱层可能会由架空层转移到上一层,而发生破坏;(4)采用桩柱混合体系将坡地架空,一种情况是伸出地面的桩身顶部破坏严重,如图7所示,另外一种情况是只有桩基承台露出地面,架 收稿日期:2009—0l-20修改稿日期:2009—10—12 基金项目:重庆市建委资助项目(城科字2007第19号) 作者简介:王丽萍(1980一),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结构抗震研究.

关于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施工浅析

关于框架结构建筑梁柱节点施工浅析 发表时间:2015-10-13T10:31:32.710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7期作者:刘永生 [导读] 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框架结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具有操作简单、稳定性强等优点。 摘要:在现代建筑工程中,框架结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结构形式,具有操作简单、稳定性强等优点。在施工过程中梁柱节点的施工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关键词:框架结构;节点;施工;问题;措施 一、在节点施工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钢筋制作阶段经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节点钢筋制作属于非常重要的环节,主要包括节点内受力主筋锚固及节点区域箍筋,其发挥的约束作用受到箍筋大小的影响,间距越小承受的剪力强度就越高。梁柱节点区域中包含横梁、纵梁与柱的三向交叉纵向钢筋,且钢筋相对密集,因而在施工箍筋配置阶段具有一定难度。一般来讲施工常用方法为完成梁板模板支设后将其放入钢筋梁骨架之中再进行节点箍筋放置。然而由于安装绑扎钢筋具有较大难度,一些施工人员经常为了便利操作便少放或不放箍筋,还会出现绑扎箍筋不牢固等问题,直接会对混凝土抗裂结构性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位于梁柱节点中的箍筋我们可优先考虑依据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笼制作,并将纵向柱钢筋套入,进行牢固焊接或绑扎,而后再将梁钢筋放入,进而保障安装构件钢筋质量,我们尤其应注重做好面向工人的各环节质量技术交底,按照施工严格要求与相关规范实施绑扎安装。位于边柱节点之中为有效保障锚固钢筋长度,我们可弯折梁钢筋并将其插入节点区域之中,实际操作中设计工作人员往往仅注重位于图纸之中针对锚固最小长度进行明确规定,却忽视了垂直锚固与最小水平的锚固长度。因此从事设计工作人员应科学审视系部节点设计详图,进行节点位置布置钢筋的科学明确进而有效避免遗留不良工程质量安全隐患。 2、梁柱节点区加密箍筋问题与处理方法 相关施工规范标准明确规定,框架结构高层建筑梁柱核心阶段区域之中的箍筋量应不低于加密柱端区配箍实际量,这样一来便可有效提升柱子总体承载力,并合理避免由于受到剪切力令主筋弯曲并被不良破坏。然而许多施工设计人员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节点加密箍筋的现实必要性,没有充分进行节点内力的良好分析,而核心节点区域中也欠缺明确标注。就施工人员来讲,梁柱节点区域之中交叉纵横的钢筋本身便较为密集,因而依据正常方式进行钢筋绑扎确实相对困难,且加密难度会相对增加,倘若欠缺明确的施工图标注,便较难依据要求规范实施箍筋绑扎安装。 二、梁柱节点模板安装施工 粱柱节点模板安装施工阶段支模操作相对较为复杂,且具有较低功效,一般来讲实际施工进程中通常应用临时现场散装方式,进一步导致存在较大的尺寸偏差现象,令拼缝有失严密性,具有较差的接驳垂直度与表面平整性,倘若要对其拆除并进行重装则相对较为麻烦,并不利于便捷的清理节点中杂物以及调整处理节点箍筋。 基于节点区绑扎箍筋顺序,我们应首先履行穿梁底筋并完成节点箍筋绑扎后才可进行节点模板安装,我们可应用框架梁总体宽度范畴之外的合理节点模板借助改进工具定制模板做法,注重施工要点控制。即首先我们应依据各节点编号几何数据明确制作节点模板方案,一般来讲节点框架梁矩形宽度范畴之外模板包含位于四个侧面一片或两片矩形板,下部模板及搭接柱长度我们应取40mm,进而便于固定。同时我们应结合组合模板节点方式进行具体每篇模板尺寸的确定并进行编号标识,同时我们可将各节点制作模板图进行科学绘制。接下来我们应选派具有熟练技术水平的木工,依据各节点制作模板图进行工具式模板节点的预制并清晰完成相应标识。我们可选用厚度为18mm 的模板制作夹板,同时采用60×80mm的木枋进行背楞制作,应控制其间距在300mm之下。同时我们应将专用装模夹具预先加工完毕,圆形柱我们应利用圆箍扁铁夹具,而矩形柱则可应用钢管夹具,对拉螺栓紧固我们则可采用直径为14的圆钢。 节点模板现场安装阶段我们应逐步随着施工进度进行,首先应用铁钉初步固定模板于柱身,进行安装垂直度与标高的检查并完成适应性调整后进行夹具安装并实施螺栓的初步收紧,当复查无误后我们则应将螺栓用力收紧进而完成安装。同时根据现场情况我们可将梁板与节点模板进行连结加固。在应用工具式模板定制节点体系阶段,我们一般可周转使用节点模板约十次,进而有效的节约材料与人工,可提前进行制作,同时也可有效节约现场实际作业时间,提升施工进度。 三、框架结构高层建筑梁柱节点混凝土施工 框架结构高层建筑梁柱节点混凝土施工进程中其结构水平与竖向构件混凝土我们应合理取值强度等级,并要求搅拌混凝土厂进行配合比例的良好设计调整,充分满足可泵性与强度等级要求,柱子混凝土应降低其含砂率并控制水泥的总体用量,降低用水量以控制坍落度,提升石子含量。同时我们还应对外加剂以及粉煤灰用量进行适应性调整。框架结构高层建筑通常采用搅拌站现场泵送混凝土浇捣或商品混凝土,输送完毕后进行分层的振捣,位于楼面梁板预留斜面并在梁中进行邻接面预留,同时我们位于密集钢筋位置采用插入小型振捣器方式强化振捣,有效杜绝死角漏振现象。实施不同等级强度混凝土梁柱浇筑阶段,我们应合理控制混凝土邻接面不应形成冷缝,并依据浇筑速度及面宽进行梁柱节点与梁板混凝土体积的合理计算,进而有效缩短浇捣施工时间。完成浇捣施工之后我们还应强化养护,尤其注重板下梁侧的合理浇水,进而有效控制不良裂缝产生。 四、防止梁柱节点处裂缝的措施 1、在满足强度等级及可泵性的条件下,对柱混凝土,减少水泥用量、减少含砂率、增加石子含量、减少坍落度、减少用水量,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量。 2、节点处的混凝土实行“先高后低”的浇捣原则,即先浇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后浇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严格控制在先浇柱混凝土初凝前继续浇捣梁板的混凝土,事先作好技术交底和准备工作。 3、混凝土养护是整个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忽视对混凝土的养护,既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又易使其在硬化过程中失水得不到及时补偿而产生裂缝,尤其在高温下施工,更应经常浇水养护,特别是梁,除了板面浇水外,还应在板下梁侧浇水,这样既可减少温度产生的裂缝,也可降低由于混凝土的收缩而产生的约束应力,有效控制裂缝。 4、增加梁的侧面水平构造钢筋,提高梁的抗裂性。只要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到位,对症下药,并精心施工,梁柱节点高低强度等级混凝土交界处附近的裂缝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要彻底消除裂缝现象,尚有待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和不断积累施工经验,采用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法。

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_基于汶川大地震的案例分析

灾难报道中的新闻伦理 !!!基于汶川大地震的案例分析 王卉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灾难对中国传媒是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我国主流媒体的表现是对信息公 开条例精神的一次身体力行。我们看到,中国记者并不缺乏专业精神,在突发危机事件中,信息公开的 原则激发了传媒人专业精神的一次大迸发。 [关键词]5.12#汶川大地震;灾难报道;新闻伦理;信息公开条例 中图分类号:G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8)09!0169!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部项目?商业化北景下的传媒伦理研究#(批准号:07XXW001)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王卉,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所研究人员,成都电视台主任编辑。四川成都610071 今年5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开始施行。根据条例的精神,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公布,确保人民的知情权,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主流媒体的表现是对条例精神的一次身体力行。我们看到,中国记者并不缺乏专业精神,在突发危机事件中,信息公开的原则激发了传媒人专业精神的一次大迸发。 信息公开是灾难报道的基本前提,正是有了这样的前提才可能进入到本文讨论的话题,即在这样大信息量、强震撼力、高度冲突性、深刻社会影响力的灾难报道中,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专业诉求肯定会给记者带来了巨大的情感冲突和伦理抉择困惑!!!也许新闻价值的高度总是跟伦理抉择的难度成正比,正因为如此,中西方新闻界、理论界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灾难报道的伦理思考!!!那么有没有一些被大家所共同认可的职业伦理原则可供参考?在实际的灾难报道中我们又该怎样来具体运用这些原则?这些都是本文希望能够做出回答的问题。 一、灾难报道中的基本伦理原则和纲领 在这一部分,我们侧重原则和基础,以排除那些会导致道德困境的无目的争论。 新闻伦理属于应用伦理范畴,媒介实践中职业伦理有诸多为学界和传媒所公认的原则,其中最基本的是真实、公正、客观。而针对灾难报道,笔者通过整理中西方文献发现,最强调的有以下几个原则和纲领: (一)隐私 隐私是关乎人尊严的权利,因此被视为不言而喻、必不可少的权利。这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共识。 新闻伦理中的隐私原则其完整的句式表达是?不可侵犯隐私#。符合康德式的绝对命令?的要求,属于责任伦理学范畴。就是说,?不可侵犯隐私#是一个严格的媒体责任,具有道德上的强制性,从其否定祈使的表述也可见其严厉本质。 在危机关头尤其是在巨大灾难面前保持人类尊严是艰巨的任务。新闻报道总带有一定侵略性,而悲伤则要求隐私。甚至有人认为只要媒体在灾难现场,对那里的群众就是一种侵犯。而巨大的灾难总是会吸引成群的记者,那么问题就出来了:如何在满足知情权和保护隐私权之间作出选择? 贝尔塞描述了三种不同的隐私:身体的隐私、精神或交流的隐私、私人信息隐私。所以灾难报道中,记者应当谨慎考虑如何避免肢残的身体(即便已经死去)过度暴露在公众视线中,以至让当事人的身体尊严受伤;如何让极度悲伤的情绪表情避开特写镜头的强调,以至让当事人的精神尊严受伤;如何避免灾难中个人医疗记录和财务数据等个人信息的暴露等等。 知情权是一个法律术语,不是伦理建构。为了更好的认识知情权可能涉及的伦理问题,这里要提出另外两个概念!!!知情需要、知情欲望[1]。 当新闻工作者断言,公众?有权获知#一个事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从汶川地震看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 多难兴邦,08年的中国人真正体味到这句话的苦与甜,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的国家记忆了许许多多的磨难,但是我们的经济增长奇迹也让世界刮目相看,国人充满了自信,许多人也期待经过北京奥运会重塑中华民族的崭新形象。当我们本应该洋溢在奥运年的喜庆当中时,我们那个多灾的国家却记忆了少有的系列灾害,从年初的南方雪灾到三月份的西藏动乱,再到胶济铁路相撞事故,而最让我们揪心的是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汶川地震。人民的苦难是显而易见的,而处在灾害风口浪尖的中国政府的诚恳表现让人民有一种厚重的依赖感,人民相信这是一具负责任的政府! 中国政府的媒体形象自改革开放以来向来别断的改变,尤其是近年来,政府改革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本届政府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别断加强政府的开放性,与此并且也十分注重政府的媒介形象。从2003年的非典开始,中国政府差不多认识到媒体在爆发社会危机时公布消息,加强社会操纵,增强民众凝结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建立初步的机制,这种机制的作用在今年的南方雪灾发生时再次得到检验,此次汶川大地震中那个注重政府形象的机制则趋向成熟,别仅使政府获得本国人民的支持,也让中国政府在世界媒体获得首次的普遍赞誉! 中国政府在本次汶川地震中塑造的整体媒介形象是“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从温家宝总理的别惜一切代价救人,到救灾官兵别放弃七十二小时后的坚持,生命高于一切,媒介始终把关注的第一视线放在救人上面,人民也紧紧团结在一起,关注每一具被救活的生命。胡锦涛等中央最高领导集体成员灾后也相继赶赴前线,给人民带了党中央的关怀,并都一致强调救人是第一要务,这对稳定民心有和很大作用,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也是政府以德治国的缩影。 在以人为本的方针知道下,本次汶川地震一具政府主导行为算是“5.12”国祭,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布命令为灾害事故遇难的人民进行凉爽全国哀悼。这是一具国家对人民生命的尊重,既是对死难者的缅怀,也是对国民一种集体的爱国教育,珍惜国家现有的成就,也要反思国家承受力的脆弱性,教育人民国家的崛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让每一具民众都关注那个国家的命运! 中国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一具别得别提的媒体形象算是开放,中国政府的表现让人民相信这是一具开放的政府,即使有人指责中国政府在开始时也企图操纵舆论,后来因为事件进展太快而被迫开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各个地点电视台电台等政府媒介的出色表现让全国人民第一次快速的知道自己国家发生的巨大灾害,信息全面输出,使人民快速的知道所有对于地震的情况,同时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别仅没有引起可怕的动乱,反而使人民却迅速的团结在一起,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人民进行自发的救灾活动!中国政府这次没有对媒介进行严密的信息操纵,也获得世界人民的赞誉,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这么坦然的面对重大的自然灾难,这也向世界表达如此一具信息,中国政府是一具自信的政府,有责任也有能力处理好国内的任何矛盾! 本次汶川地震中政府展现给人民另一具媒介形象是成熟。考验一具政府是否成熟算是看其在处理危机时刻时的应变能力,中国政府在此次危机面前的快速反应,让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佩服和感慨,温家宝总理在第一时刻赶赴灾区,军队救援力量在几个小时就赶赴灾区,人民在灾后一天就开始就开始自发救人捐物,同时一切都在有条别紊之中进行。在灾害面前时刻算是生命,快速的反应可以让损失落低到最低限度。抗震中的协作十分重要,政府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够看出政府领导的强势,统一为抗灾服务。有条理有秩序是政府的成熟领导的结果,呈如今媒风光前更能稳定人民的心理。这种成熟正是政府要传达给人民的信息,让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相信中国政府的能力,别仅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治理,更加彰显中国的综合国力,作为一具区域和世界大国,并有实力为此承担相应的义务。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反思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反思 Reflections o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朱亚宁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20113327) 摘要:汶川地震灾害中,灾区各类房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震害,不同的房屋结构有不同的地震反应,破坏程度也不同,本文将对各类结构的震害做简单的分析和反思。 Abstract: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the disaster areas of various kinds of houses appeared different degree of damage, different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response, extent of damage also is different, this article will be to do simpl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f all kinds of structural damage. 关键词: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单层工业厂房、框架—剪力墙结构、经验反思。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building earthquake damage, masonry structure, frame structure, single industrial factory building, frame - shear wall structure, experience, reflection. 引言 汶川地震是我国土木工程抗震能力的一次直接考验,也是我国抗震防灾综合能力的一次检验,汶川地震中建筑结构的震害,反映了该地区建筑结构形式及抗震性能的优劣。本文将对汶川地震房屋震害进

512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表现及启示

512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表现及启示 罗开海,黄世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北京 100013)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汶川地震及震害的基本情况,着重介绍了此次地震建筑震害的典型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建筑破坏原因。根据震害原因的分析,总结了此次地震震害的经验与教训,对灾后恢复重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地震,建筑震害,破坏原因,恢复重建 Th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s and Corresponding Lessons during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Luo Kaihai, Huang Shimin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Beijing :100013) Abstact: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sic instances of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damages in brief. Secondly, this paper depicted the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damages during the earthquake in detail by photos, and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building damages briefly. According to the reason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is earthquake damages, presented some responding proposals for rebuilding after the earthquake. Keyword: earthquake, building damages, damage reason, rebuilding. 1.512汶川地震概况[1]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28:04,在我国四川省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映秀镇(东经103.4°,北纬31.0°),震中烈度达11度。此次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上,是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向东南方向推挤并伴随顺时针剪切共同作用的结果。地震破裂面南段以逆冲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该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县开始破裂,并且破裂以3.1公里每秒的平均速度向北偏东49°方向传播,破裂长度约300km ,破裂过程总持续时间近120秒,地震的主要能量于前80秒内释放,最大错动量达9米,震源深度约为10.0km 。矩震级7.9,面波震级8.0。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截止到08 月02日08时,汶川地区共发生Ms4.0级 以上余震245次,其中Ms4.0~4.9级地震 208次,Ms5.0~5.9级地震30次,Ms6.0级 以上地震7次(不包括主震),最大余震震级 为Ms6.4,如图1所示为中国地震信息网 (https://www.doczj.com/doc/3316093587.html,/sichuan/index080512 .htm)提供的此次地震余震(>4.0级)序 列分布图。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附近造 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其影响更是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1949年以 来大陆地区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特大、震源浅和烈度很高。 图1 汶川地震余震序列分布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