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篇一:2017考研政治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

研复习资料。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考研政治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

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并说明事物和过程具有普遍制约性构思想、观点和理论,是关于事物具有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的发展持辨证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统一既是世界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也是每一个具体事物何以这样发展而不那样发展的具体制约过程,它表明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过程。

决定论并非是对世界发展的唯一解释,与决定论相对立的有(目的论和非决定论)。

目的论认为,人间万事万物均是由神或神秘力量按一定目的预先安排的,人只能听从“上帝”、“天意”、“天命”的摆布,目的论实际也是一种“决定论”,是一种反科学的“决定论”。有些唯心主义者也承认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承认世界的决定过程,但它们又认为决定过程是由绝对精神、理念等规定的,因而只是一种“观念决定论”。与“决定论”对立的还有—种“非决定论”。

“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否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认为事物运动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没有规律和秩序可寻。西方某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无机自然界是受决定论约束的,而生物的发展、生理心理的变化不服从决定论原则。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决定论只在宏观世界起作用,在微观世界就失去了效用:“非决定论”在现代西方社会科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它认为既然社会生活都是由有意志的人参与的,那么人的意志,尤其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就是历史活动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根本没有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制约性可循。“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争论,是20世纪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个热点,它对现代科学和现代思维方式起着导向作用。

在紧张的复习中,中公考研提醒您一定要充分利用备考资料和真题,并且持之以恒,最后一定可以赢得胜利。更多考研政治复习资料欢迎关注中公考研网。

【篇二: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研究综述】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研究综述

模块一:研究概况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论战,是20世纪哲学研究中最困难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争论的核心直接涉及到如何看待客观世界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等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随着古典科学向现代科学的转变,这一论战也日趋复杂和激烈。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而言,决定论问题的研究尤其具有重要意义,它构成了坚持和发展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刻不容缓的基础性研究课题。近些年来,我国学术界围绕现代科学对决定论的冲击问题展开了活跃的研究与争论,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总体来说,关于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一、关于决定论概念。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决定论概念。事实上,这些观点虽然表述方式各异,但实质基本类同,都是介于严格的决定论与极端的决定论之间的中庸观点,其中的差异主要是概念定义方式不相同。当把决定论定义为严格决定论时,它就是一种非决定论观点;当把非决定论视为极端的决定论时,它就是某种决定论观点。统一定义方式是有必要的。二是关于非决定论的概念。学者们对决定论概念的分歧决定了非决定论概念的争论不休。对于概念本身理解的分歧也是造成决定论与非决定论问题上研究的困难之一。三是决定论的历史形态。依据对决定论的不同理解,学者们对决定论的历史形态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既有“三形态说”,也有“五形态说”。同样是三形态,划分方式也不尽相同。四是马克思主义与决定论。由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对待决定论问题上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于是,马克思主义与决定论的关系问题便成为争论的又一个焦点。关于这一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有的学者主张应该放弃决定论,认为辩证唯物论者是规律论者而不是决定论者;有的学者则是辩证决定论的坚决捍卫者;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从原则上超越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两极对立。

模块二:论点摘要

一、关于决定论概念

有的学者认为,决定论是一种肯定事物以及事物之间具有客观的、普遍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学说。现代科学(量子力学、分子生物学等)的最新成果并没有否定客观世界所具有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它们只是揭示了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丰富多样的存在形式,突破了机械论自然观对决定论的禁锢,为决定论思想注入了全新的辩证观念。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决定论是关于世界因果结构的理论,它认为现在与未来的一切事件都是有定数的,是完全由过去的事件所决定的;只要给比宇宙现在状态完整而精确的描述,依因果律,未来事件便能精确预知。这种决定论的定义乃是19世纪和20世纪绝大多数哲学家和科学家所共同来用的,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爱因斯坦、玻尔、罗素、普里戈金和波普尔等人都是这样。20世纪科学的发展,已从本体论上证明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宇宙中并非一切事件的一切特征都有原因,都可作因果解释。持此观点的论者主张,应把随机事件提到个体论的高度与因果事件并列地进行认识,并认为辩证唯物论者是规律论者,而不是决定论者,将各种不同类型的非决定论不分青红皂白地加以批判是不恰当的。

有学者认为,由于决定论主张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前因后果,故决定论必然是外因论而不可能是真正的内因论;而非决定论否认事物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认为事物的产生即使有原因,也只是在其自身而不必外求,从而与内因论相契合,因而我们更应当将决定论和非决定论作为两种对立的解释模式和思维方式来把握,它们各自体现着由果溯因的外推和自我说明的内生这样两种思维方式。

有的学者把决定论分为两种类型,第一是“物理决定论”,也即以拉普拉斯决定论为代表的严格决定论,其特点是将世界的一切因果关系力学化、连续化和线性化,否定结果多样化的可能件;第二是“哲学决定论”,这是一种承认因果关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理论,它同时

又承认原因对结果的“决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因果关系多样化(并认为存在统计因果律)。

也有学者把决定论区分为唯物主义的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决定论。唯物主义的决定论认为,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制约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一种客观属性,人们主观的因果观念则是对事物固有的这种客观因果性的能动反映。唯心主义决定论认为,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规律性的因果联系,但是,这种联系并不是事物或现象自身

固有的,而是由主观观念所赋予的因果必然性秩序,或者是某种客观精神(上帝)的合目的的安排。

此外,也有学者批判了把决定论系于“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定义方法,认为这难与现代科学已经取得的认识相适应,也不利于哲学自身的发展,而采用在国际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定义:通常说来,决定论的意思是,对于发生的每一件事,都存在着一些条件,只要给出这些条件,就不会发生别样的事。

二、关于非决定论的概念

何谓非决定论?有的学者认为,非决定论也就是主张宇宙非前定的理论,它包括完全否定因果性和规律性的(极端)非决定论和承认因果性与随机性并存(而有统计规律)的非决定论两种形态。

有的学者认为,非决定论是建立在非因果联系这一基本的事物存在方式之上,用来说明事物变化具有不确定性的理论。非决定论认为非因果联系同因果联系一样具有普遍性,它反映客观世界较为复杂的相互作用方式,从而使得事物的存在与变化受到偶然性不可忽视的影响,并导致初始状态与未来状态之间不存在精确的轨迹。如果说决定论依赖的科学背景即经典力学是局部性、必然性、静止性的科学,那么非决定论所根据的则是整体性、偶然性、动态性的科学。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在科学背景、思维方式、逻辑起点、处理对象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有的学者把是否承认事物具有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作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划界标准:首先,承不承认事物存在普遍的因果制约性,这历来被认为是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一个分水岭,非决定论以现代科学为根据否定决定论,一个基本的理论依据就是认为现代科学的某些新进展否定了自然界具有普遍的因果联系;其次,承不承认客观事物在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这是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又一重大分歧,某些非决定论者不承认事物发展中的必然性,一个主要的理由是,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证明了所谓“自由意志”在无机自然界的存在,而自由意志又是和必然性互不相容的;第三,承不承认客观事物具有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这是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另一根本分歧。现代科学发展证实,在宇观高速运动领域,在微观领域,在具有自组织特征的复杂系统中,人们已经不能像在经典科学中那样,单值地预言研究对象的未来状态,而只能用统计方法预言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一些非决定论者认为,规律和趋势是根本不同的两回事,因为,生物进化和社会发展没有规律。

也有学者指出,尽管决定论与非决定论存在分歧,但绝不能把它们看作是截然对立的,这样既会对现代自然科学的许多重要理论做出错误解释,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史实。两者的对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们是统一的:两者是同一层次、同一性质的理论,即关于客观世界(主要是自然界)的作用形式与变化过程的理论;两者依据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背景,都与自然科学的进展密切相关,争议主要发生在对科学理论的解释、对自然图景的描绘、对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探讨上,具有类似的研究范围规范;两者都只在部分领域成立,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因果联系和决定关系,这样的非因果联系和非决定关系同样也找不到,只有在满足其成立的条件下,决定论或非决定论者才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往往在一个失效的地方,另一个开始起作用。两者可协调共存、互为补充。规律本身有稳定的一面,也有变化的一面,规律有在深度和广度发展自己又否定自己的趋势,这与列宁阐述过的“任何规律都是狭隘的、

不完全的、近似的”,以及恩格斯所指出的“永恒的自然规律也愈来愈变成历史的自然规律”基本思想是一致的。

三、决定论的历史形态

依据对决定论的不同理解,学者们对决定论的历史形态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例如,把决定论看作是事物及事物之间具有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学者认为,决定论有三种不同历史形态,古代的自发决定论(相信事物普遍具有因果性和必然性),近代的机械决定论(以坚持单值因果性、严格必然性和动力学规律为特点),辩证决定论(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动力学规律与统计学规律并存)。这些学者认为,辩证决定论的问世是决定论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它是在批判机械决定论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决定论。它肯定事物具有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但反对以机械论的观点解释一切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它认为:因果联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多种多样的。从内容上看,它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从形式上看,它可以是单值的、线性的、非目的性的,也可以是多值的、非线性的和目的性的。必然性不仅不排斥偶然性,而且以偶然性为表现形式和补充。任何事物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而事物的规律性不仅表现为不同物质运动形式的规律具有质上的统一性,而且表现为这些规律质上的差异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

把决定论定义为一种关于宇宙未来的一切状态都按因果律的过去严格决定因而可以精确预知的学者则认为,历史上依次出现了宗教决定论、因果决定论和拉普拉斯决定论(典型的机械决定论)三种决定论形态。

有的学者认为决定论作为关于因果现象描述的思维模式,既存在于对自然的认识中,也存在于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中,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自然决定论经历了严格决定论(严格确定的、必然的因果联系是自然界规律的惟一形式;在因果序列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被上一个环节所预先地、单值地决定)、统计决定论(并非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遵循严格的单一因果关系,自然界有的事物只能给它们以概率描述)和系统决定论(系统事物遵从的规律既非严格决定的因果律,又非统计决定的因果律,而是系统决定的因果律即非线性因果律)三种形态。

此外还有学者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出发,认为决定论先后经历了古代朴素决定论、中世纪神学决定论、近代机械决定论、德国理性决定论和马克思唯物辩证的决定论五种形态。

四、马克思主义与决定论

由于马克思在《博士论文》、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发表了对决定论持批评态度并主张超越决定论的一些言论,因而就有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反决定论的。而有学者又根据列宁“哲学家要关心建立在决定论之上的,包括理论和实践在内的完整的世界观”这类观点,认为列宁是支持决定论的。诚然,我们不能只根据经典作家们的片言只语而判定其思想实质,也不能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出过“辩证决定论”这一称谓就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辩证的决定论。但显见的事实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对待决定论问题上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于是,马克思主义与决定论的关系问题便成为争论的又一个焦点。

有学者指出,由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并非一切事件的所有特征值都有原因,都受严格因果律支配,并非任何初始条件都有确定值,所以未来是不可精确预言的,决定论在本体论上是错误的;至于在认识论上,由于认识及其手段的局限性,客观事物是不可被精确测量的,从而使得科学的预言总是不能像决定论所说的那样精确无误,决定论在认识论上也是错误的。因此应该放弃决定论。历史便是由因果性与随机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决定的。它们交错地对历史发展起支配作用。无论必然性还是偶然性,因果性还是随

机性,都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与约束。因此,辩证唯物论者是规律论者而不是决定论者。

有的学者则是辩证决定论的坚决捍卫者。他们认为,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原因与结果汇合并融化在普遍相互作用的观念中,从而克服了机械决定论,把原因和结果放在固定的

相互对立的两极中思维的局限,也突破了机械决定论把机械力学中的因果联系当成因果联系的唯一类型的框范;马克思和恩格斯揭示了偶然性的客观存在和重要作用,并从事物的偶然性中窥视到了内在的必然性,从而从根本上突破了机械决定论和形而上学力图用根本否认偶然性的办法来对付偶然性的局限;恩格斯揭示了规律只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起作用的,从而批驳了机械决定论关于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观点和用机械力学的规律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错误倾向。因此马克思主义是一种辩证的决定论,它的创立是决定论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

有的学者指出,辩证决定论是在机械决定论陷入困境之时为实现转变而吸收了非决定论的合理思想的一种温和决定论,然而辩证决定论却不能够把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当作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不能够把事物发生变化的过程视为事物的自己运动、自生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已从原则上超越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两极对立。马克思扬弃了外推的直线思维和内生的循环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来把握人和自然界的来龙去脉,因而发现了人及其现实自然界基于人的劳动而互相生成的性质。马克思既不赞成把现实世界归结为线性的因果发生或固有的自身同一,亦反对自然界单方面地决定、选择人或人单方面地决定、选择自然界。他所赞成的是自然界和人的相互作用、相互选择。而这种相互作用、相互选择又集中地体现为人的感性对象性的劳动、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实践观点的形成,意味着对于决定论和非决定论这两种解释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全面突破,意味着一种全新历史观、世界观的孕育诞生。

模块三:教师点评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争,是哲学史上最悠久的争论之一。这种争论发端于古希腊,在持续了两千多年之后,被德国哲学家康德归结为他所谓的“人类纯粹理性”注定会陷入的四个典型的“二律背反”之一。因此,这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研究的难度。学者们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不同视角进行探索,提出了许多深刻、合理、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开辟了一些新的研究途径,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方

法,对于深化人们的认识,推动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尽管对于研究中的许多问题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但从根本上说,这一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深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篇三: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世界】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世界,我们的信仰!

一、决定论的信仰,属于我们的世界

大约150亿年前,宇宙在一个高质量、高密度的奇点的大爆炸中诞生,时间与空间产生了。宇宙由无中创生,盘古开天地,天地始于混沌!

沿着时间箭头的方向,宇宙不断的扩散、膨胀,物质分离又聚合。许多年过去了,在太阳系的一颗蓝色星球上,孕育出了生命。生命的产生也许只是一个偶然,但绝对是一个奇迹!之后,生命的进化使人类出现了,人类文明产生了。这一切都需要太多复杂的条件,为什么地球的诸多条件正好适合生命的产生,为什么宇宙就是我们目前所观测的这个样子呢?为什么不是另一种样子?这就是人择原理。因为人的选择与介入,因为人的存在,所以我们只能观测到这个合适人类产生的宇宙。人是万物的尺度,宇宙是人的宇宙,人之外的宇宙没有意义!人类文明就是人类在自然界中为自己建造的“巢穴”,以使自己能够在其中栖居。它如同娇嫩的花蕾一般,为了能在这个熵增的世界中“诗意的栖居”,人类必须强大自己的力量,掌握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了征服世界,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不断地深化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试图准确理解世界,把握规律,从而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志改造世界,改变生活。

人类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都停留在非常朴素的阶段,层次不高,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很薄弱。

真正发生质的变化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两百多年时间,这两百年里,人们创造出了比人类历史几千年来还要多的物质财富,对世界的认识也大大提高了。科学技术的力量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生活的面貌,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环境,破坏了大自然的平衡,把自然界当成了与人类相对立的实在。这两个相反力量的走向,将决定人类未来的命运。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呈加速度进行的,几何级数的快速变化,就要看我们到底是走进了加速度的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了。如果照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不加以改变的话,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人类也难以挺过第三

个千年。我甚至怀疑人类会在几百年内彻底灭绝!无论导火索是什么。

长期以来,人们的世界观都是决定论的世界观,决定论的信仰,从目不识丁的文盲到学富五车的专家学者们都是如此,这是深植于人类内心的渴望,是固有的。即使在今天,决定论的信仰仍然是许多人对世界的认识方式。

武侠小说里的绝世神功,往往要分许多层,抵达最顶层便是最高境界!常听到有人说最高境界、最高层次这个语词,即使是泡妞这种事情也不例外。到最高境界了便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大道无形,以无限为有限,以无法为有法。那么,在对世界的认识上面,人们也往往追求最高境界、终极真理!

我们认为,世界是可以理解的,规律是可以把握的,世界是连续的、必然的,是完全确定的!我们不能够忍受不确定的东西,不希望那种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的认识。我们相信,通过全体人类不停的努力,总有一天我们可以抵达最高层次、最高境界。我们会获得对这个世界的“终极认识”!!

爱因斯坦就是决定论信仰的支持者,他不能够忍受世界的不确定性。他追求统一场论,试图将基本粒子的几种作用力统一起来。他的追随者们今天仍在继续

这项工作。这就是“终极方程式”!“如非必要,勿增实体”,奥卡姆剃刀原则确保了理论追求简洁之美,终极的方程应该是最简洁、最美的,含义最深刻的。假如存在“终极方程式”,并且人类可以掌握它的话,那么,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预测天空中的一片雪花落到地面上的具体位置!为什么?因为“终极方程式”是公理系统的顶点,一切的定理和规律都由它直接或者间接的演绎出来。因为世界是连续的、确定的,那么只要我们拥有足够多的信息,就可以由初始状态根据“终极方程式”推出下一个状态,再接着推出下一个状态,也就是说我们就可以由雪花的初始状态一步步推出它的目标状态,即落在地面的位置!

换句话说就是,根据牛顿定律,一个粒子的行为可以根据其它粒子对它的作用力以及它本身所受到的作用力确定。那么如果能够知道这个宇宙所有粒子的速度与位置,就能够精确的预言每个粒子的未来行为,从而预言整个宇宙的未来!这是否意味着整个宇宙就像钟表一样,被造物主(或者说第一推动)上紧了发条放在哪里,沿着一条完全可以预言的途径运动呢?牛顿的经典力学提供的这种确定

性宇宙观有足够多的支持,这种图像给人的自由意志没有留下多少机会。是否我们真的就是沿着预设好的行迹度过我们的一生而别无选择呢?多数科学家都同意让哲学家去争论这个问题,而他们却全力转向20世纪新物理学的中心。我们拥有决定论的信仰,并以此信仰为基础展开了对世界的全面考察和认识,踏上了改造世界、征服世界的道路。这一切,都基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几种需求,它构成了历史滚滚前进的动力:

1、追求永恒的、终极真理的渴望。

2、成为神的愿望。

3、追求至善至美的幸福生活的渴望。

对于这三点,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不足以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我们又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依靠我们的理性,这也是矛盾之处。不过,有一样东西可以满足!是什么?没错,答案就是——宗教!!!我们来考察一下:

一、几乎每一种宗教都宣称自己代表终极真理、最高认识,自己的教义是神圣的,完全正确的。因此你们要信仰我,绝对不能当异教徒,不能信仰其它的异端邪说,因为那些是荒谬,不是真理。只有信仰本教才是正途,才能得到对世界的终极认识,而且你们要不断努力学习,精进,才可以慢慢领悟本教的博大精深和真理。

二、成为神的渴望。宗教可以架起你与神交流的桥梁,让你走进“上帝之国”,成为上帝的选民。宗教的教主往往就是神的代言人,比如神的儿子、神的使者或者神的化身。宗教不但可以让你得到神的护佑和拯救,让你与神交流,甚至可以让你身上的“神性”显现,让你直接成为神或佛!比如明心见性、觉悟成佛,还有道士修炼、羽化升仙等等。

三、人们一直都在追求至善至美的幸福生活,这种坚定的信念曾经让多少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从乌托邦到共产主义,人们希望在大地上建造起天堂!宗教直接给你的许诺就是天堂般的生活!这也是宗教最大的诱惑力。信者上天堂,不信者下地狱!只要你信仰宗教,遵守它的教义,全心全力侍奉教主、侍奉神,为宗教信仰而战斗,那么作为奖励,宗教可以让你死后进天堂,过一种完美无缺的、永恒的幸福生活!这种来自彼岸世界的幸福,在现世中备受痛苦折磨的大众是无法抗拒其吸引力的。

综上所述,科学的无力造成了宗教的繁盛。即使科学再怎么发展,也难以满足人类的深层需求,因此宗教必将长期存在下去。这就是宗教产生和发达的根源。

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我们不能够解决,依靠理性和科学的力量,照目前的水平许多现象我们不能够解释,我们为之困惑,同时又极需要解决问题和满足需要。这样,就会有一部分人相信超自然力量、神秘主义、算命、星象、特异功能等等,这些是人们的一种尝试,一种追求科学之外的解决问题方法的尝试。所谓信则令不信则不灵,信与不信就在一念之间(既然世界是可以预测的,那么肯定有人会相信人的命运也是可以预测的)。历史上的一些科学家,由于受到终极问题的困扰,也不得不转向宗教来寻求帮助,牛顿就是一个例子。

关于成为神的渴望,这似乎是人的癖好?人类希望自己成为主宰世界的神,特别是近两百年科技的高速发展,导致了人类狂妄的内心开始急剧膨胀!为了满足无限制增长的欲望,人类贪婪地从大自然中掠夺资源,但却不懂回报。地球生态环境的面貌被极大地改变,物种灭绝,人类就像癌细胞那样蚕食着地球健康的有机体。不得不考虑科技与自然、与社会、与伦理的关系了。1997年克隆羊多利出现时,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思考。现在,仍然有一些“疯狂”科学家宣称要制造“人工生命”,人类想当造物主,想当上帝!西方社会隐隐的觉得东方哲学中有拯救迷途的智慧。“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统一,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子孙后代造福,才是正途。决定论的世界观和信仰,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世界是必然的、确定的、连续的、可预测的、可以理解的。套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我们不但要认识世界,更要改造世界,掌握客观规律,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物理学家们乐观的宣称“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剩下的工作只是对它的一些局部作修修补补而已”的时候,一片乌云袭来,量子力学横空出世!它对经典物理学来说无异于一场灾难。量子力学的出现不但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而且动摇了许多人内心固有的信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世界观——非决定论的信仰,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量子理论代表科学的最大进展,比相对论具有更大意义,更直接更实用。而且能产生许多奇特的语言。量子力学世界是那么神奇,实际上爱因斯坦也发现其难以理解。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没

有什么是真实的。爱因斯坦相信一定有一个内在机制组成了事物的真实本性,并花了数年的时间企图设计一个实验来检验这种内在真实性是否在起作用,但他没有完成这种设计就去世了。之后南巴黎大学一个研究小组试图做一个实验,引入所谓的“隐变量”机制,来捍卫决定论的地位,捍卫决定论的信仰。这个世界的无穷奥秘我们仍在继续探索之中!

非决定论的量子世界,更接近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世界,玻尔说:“谁不惊异于量子理论,谁就没有理解它”。

二、非决定论的信仰,上帝是否在掷色子?

世界是很奇妙的。在两百年的时间里,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高高在上,处于统治地位,经典物理学在描绘宏观世界中低速运动的物体方面是很出色的。20世纪初,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首先击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接着,一系列发现、一系列令人费解和不安的实验将人们的视野引入了原子和亚原子的微观物理世界中。我们发现,在量子力学的世界中,日常所见的熟悉的物理定律不再成立。那种严格的因果性和决定性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事件发生由几率决定。我们走进了一个上帝掷色子的非决定论世界。

在经典力学中,每件事物的发生总有其原因。你可以追踪一件事情发生的原因,原因的原因,直到宇宙大爆炸,或是宗教教义中的造物时刻。但是在量子世界中,放射性衰变及原子能级转变时并没有“内在的原因”,直接的因果性消失了,它更真切地显示出这种改变完全出于机会,依赖于基本统计,这已经开始引发了一个基本的哲学问题了。这是“该死的量子跃迁!”

没有模型能说清楚原子或基本粒子到底像什么,没有什么东西能告诉我们在没有进行观察的时候正在发生着什么。我们只可以根据量子力学波动方程在统计的意义上进行预测,量子世界的概率行为只服从统计规律。非决定论的世界体现出了它的概率性。

位置、速度、自旋之类的概念,在微观物理世界中具有与其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涵义。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或称测不准原理)告诉我们,我们不能够同时精确测定电子的位置和动量,对粒子的位置知道得越精确,那么对其动量就知道得就越不精确,反之亦然。同样,对于“波粒二象性”,我们对粒子的一面知道得越多,对波的一面也就知道得越少。我们只有通过看才能够认识事物,这就涉及物体发射光子并进入我们眼睛这个过程。一个光子对房子这样的物体扰动不大,所以房子不会因为我们的观察和介入而受到影响。然

而,对于一个电子来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们的观察会改变电子的位置和动量。

不确定性原理告诉我们,由于不能同时知道位置和动量,从而未来就是不可预测的——未来具有内蕴的的不可预言性。人们可以精确的推算过去,但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这个特性与我们对时间的日常生活经验非常一致。从可知的过去走向不确定的未来,这是量子世界中最基本的一个特性。玻尔在意大利科摩做了一次演讲,在演讲中他引入了互补的思想,这个思想后来被人们称为“哥本哈根解释”。不确定性、互补性、概率、观察者对系统的扰动,这些思想汇集起来就构成了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玻尔指出,尽管在经典物理中,不管我们是否在进行观察,我们认为由相互作用的粒子所构成的系统例如钟表机构都具有某种功能。而在量子物理中,观察者和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强到不能认为系统是独立存在的。要精确地测量位置,我们就必须使得粒子的动量更加不确定,反之亦然。如果选择一个实验来测量波动特性,我们就排除了粒子特性。没有实验能同时揭示出粒子性和波动性,等等。

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我们所得到的。在电子的双孔实验中,在没有观察时,任何一个可能事件的概率(电子通过任一小孔的概率)由薛定谔波函数的和的平方给定,并且存在相互作用。但是当我们作一次观察,看到底哪一种可能性实际发生(看电子实际通过那一个小孔)的时候,概率分布就仅仅是波函数的平方的和,相互作用项消失了——波函数坍塌了!如果要问世界为什么应该是这个样子,即使是费曼也不得不回答:“我们不知道”。如果追根求底地询问过程的物理图象,你会发现所有的物理图象都融解于一个“鬼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只有当我们进行观察的时候,粒子才看起来成为真实的。不进行观察的时候,一切都是假的!

世界是不确定的,是概率性的。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无限可能的世界,是多个可能世界的叠加态。在我们没有观察它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当我们观察它时,世界就由叠加态转化为具体的现实形态,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样子!这也就是宇宙波函数的坍塌。我们不能精确预测,也不知道为什么世界会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另一个样子,正如同我们不知道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一样。我们必须打开匣子去看才能知晓,但这个结果我们不能预先知道,也无法控制。

上帝在掷色子,世界的状态当然比色子的六个点更多。世界的概率性让我们迷惑,不安,命运原来并不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关于概率,人们往往会有所误解。最简单的就是掷硬币,正反两面出现的概率各为50%。如果连续出现了5次正面,一般人会认为第6次出现反面的可能性非常大,其实这是错觉。不论出现几次正面,下一次出现反面的概率还是50%,依然可能还是正面。只有掷得次数足够多,才符合大数法则的统计规律,正反两面出现的次数才呈现出相等和平衡的趋势。在有限的次数中,正反两面出现的概率依然是50%。在薛定谔的猫中,生与死的概率各是50%,但是,即使是80%比20%,我们只能说生的概率较大,死的概率较小,并不意味着我们每次打开匣子猫都会活着。这跟天气预报是一样的,有80%的可能性下雨,并不意味着一定下雨,即使是99%的概率,依然存在1%不下雨的可能,只要不是完全的100%确定,我们仍然不能准确判定天空一定下雨。这就是非决定论的世界,与决定论的世界不同,无论你怎样做,它们都会有1%的不同!所以,人类成为不了上帝,这个色子不由人类掌握。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大赌场,我们就是赌徒,赌的就是概率和运气。上帝是这个赌场中的荷官,我们人类用自己的智慧换成筹码,希望能在跟上帝的赌局中获胜,不管你的赌术有多高,你都不可能猜出上帝掷出的色子的准确数字,也许有时候色子都不在上帝的控制之内。想赢只有跟上帝串通,赢了之后跟上帝分赃。

世界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事物之间构成各种系统,每一个事物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一个系统中有子系统,系统外又有一个更大系统将它包含。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系统具有它的组成部分所没有的特性。系统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越是复杂的系统对初始值就越是敏感,一个小小的变化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结果。一只南美洲的蝴蝶扇一扇翅膀,有可能会引起得克萨斯州的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非线性的复杂系统表现出了非连续性、跳跃性,很可能由有序突变成为无序的、随机的系统,确定性的系统内在包含着“随机过程”。这些都是混沌理论研究的内容。系统是如此的复杂,我们要准确地把握它很困难。经典力学和决定论思想希望所能够作出的精确预言,在系统的复杂性面前显得这么的不可行,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点微小的扰动将彻底改变事物的变化发展方向,世界的发展不再是连续的、线性的了,而

是充满了跳跃和非线性、不稳定的了。普利高津宣布:“确定性终结了!”

生命系统就是一个复杂系统,也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界有一种倾向于更加无序和混乱的趋势,这是熵增的力量!生命系统必须不断地从外界吸收“负熵”才能够生存,这就是新陈代谢。一个耗散系统、开放系统是需要不断跟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正因为我们拥有逆着熵增方向的力量,人类可以从无序中创造出有序。在无序和有序之间,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之中,也许这就是值得人类自豪和欣慰的事情了吧。

正如同在决定论的信仰中,那个被造物主上紧了发条的宇宙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人类的自由意志在其中似乎没有什么作用。那么,在非决定论的世界里,人类的自由意志看起来也一样没什么用。世界不确定,不能预测,过于复杂难以把握,充满了无限可能,我们的自由意志处在这个世界中,感受更多的是迷惑和茫然。

早在1927年,在第一次对哥本哈根解释进行评注时,玻尔就强调了广义相

史学概论

第一讲历史本体论的探索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一、什么是历史本体论? 1,历史本体论:也称为历史理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的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2,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首先,历史观是一种对历史总体运动的观点;其次,历史观是一种理论化的历史观点;最后,历史观是对历史运动的本质的认识。 3、历史意识:属于直觉的、粗浅的、表层现象的、非系统的社会历史认识。 二、历史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1、历史主体论 2、历史运动论 3、历史规律论 4、历史动力论 1、历史主体论 (1)神创造历史。基督教的“上帝造世界、人”说、中国传说中“女娲造人”说、神人创造历史的传说。(生产力低下,认知不够) (2)人创造历史。每一个人;人民群众;英雄创造历史。尼采“超人”、民粹派的“英雄”、黑格尔“精神人格者”。 (3)如何看待个人与群众的历史作用? 2、历史运动论 (1)历史的变与不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三世之因革,古今之嬗变;……) (2)历史如何变? 倒退论(上古三代)、朴素进化论(通古今之变)、历史循环论;历史进化论(直线式、渐进式);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历史规律论 (1)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有、没有)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3)历史发展规律是什么?(自然演变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五种社会形态演进、文化形态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历史进化规律……)。 4、历史动力论 (1)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从社会结构而言,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因素;从人性论而言:人的欲望(财富、性欲、爱欲)、人的本性(善、恶);从生存环境而言:地理环境决定论(陆地、海洋气候、土壤、等)、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物质条件)。 (2)历史动力因素的作用如何?历史发展动力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如何?有没有最终的动力?等 历史动力论的根本是人的社会实践 三、古代、中世纪天命史观 1.“天人感应论”:天是自然与人世至高无上的主宰,天有意志、有情感,能感知并干预人事,自然的灾害与详瑞是天对人的谴告和褒奖的表现。君主若能顺应天意,实行德政,则能得到天的嘉奖,反之,天会以灾害现象表示惩罚,认为天人相通,人受制于天,天有意志,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

读《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有感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分析,我们也许能够发现和直观地理解,任何特定的事件如何发生和为什么发生;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它的原因和结果……然而我们发现,我们不能提出普遍规律,不能用普通名词来描述这种因果关系。” ——卡尔·波普尔先谈谈我对《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本书印象。刚读前面的部分,我就感觉作者受到了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的影响,特别读到后面关于整体主义、人性的部分,明显感觉到他受量子力学的影响较大。作者在阐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上,一步一步找出历史决定论的漏洞,逐个击破。 波普尔把历史决定论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反自然主义的,另一种是泛自然主义的。无论是哪一种历史决定论者,只是强调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是有规律可言的,但他们都不能证明他们所阐述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学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不能证明这种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学规律能在整体上促进人类发展,这就产生了逻辑和哲学上的谬误。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的因果关系被历史决定者强迫改为了理论科学。 其中,卡尔?波普尔对“整体主义”作了很详细的分析,“整体主义是要加以抨击的历史决定论的最关键的论点之一”。第一,历史决定论者不认同社会中的“齐一性”,认为不存在一个可以囊括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规律,历史决定论者“企图把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控制和改造”,所以,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是本质上的不同,任何通过对社会进行局部调整的行动都是不适合的。第二,整体主义忽略了社会发展状态的复杂性,任何看似无关的事物都有可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 这一论证让我想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决定论者,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当中就包含一个观点,即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

语言决定论

洛伊丝?洛利作品《记忆授予者》中的语言决定论 洛伊丝·洛利作品《记忆授予者》中的语言决定论 王昀 (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语言会制约、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本文通过对洛伊丝·洛利名篇《记忆授予者》中虚拟的“乌托邦”使用的特殊语言的认知性和交际性的分析,揭示语言对是使用者的反作用。 关键词:语言决定论认知性交际性 1 引言 语言决定论认为,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会制约、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所以人的世界观是由语言来决定的。“当你使用语言时,语言也同样在使用或者说影响着你,影响你说话的口音,影响你遣词造句的方式和速度,影响你对他人或者说读者和整个客观世界的看法和态度,甚至影响你的思维方式”(钱钟书)。 《记忆授予者》是洛伊丝·洛利最著名的也是最受争议的作品。与一般的温馨幽默、有亲情友谊的小说不同,洛利设定了一个充满人性矛盾与挣扎的乌托邦社会,这个世界没有记忆、感情,颜色及音乐,人们只拥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命运都是被安排好的,“不用”其实是不能够自己选择工作甚至配偶。但是这个社会里面,一个人例外,他承担了整个社会所有的记忆,他必须独自承受痛苦、恐惧、和孤单;同时,他也知道什么是温暖、幸福和爱。他被称为“the receiver of memory”(也就是The Giver:记忆授予者)。当12岁的男主角Jonas成为这个“记忆授予者”的接班人后,他得到了他以前所不曾有过的经验,而当他知道越多时,他越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合理,于是最后他选择逃离……。洛利虚拟的乌托邦用两种方式来控制语言:语义编码和清除词库。因此,读者看到的是一个无法充分使用语言的认知功能和交际功能的社会,这个“社会”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这里的人们的行为生存方式。 2 概述 2.1 语言认知性 认知语言学被定义为一个以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人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学派(张敏,1998)。语言的认知性取决于人类所具备的一般感知机制、有限的记忆和加工能力,取决于人们试图利用有限的手段去理解世界的现实状态,取诀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际行为。洛利为读者描述的是一个没有感知的社会,“社会”中的语言有着严格的语义编码(编成法典的语言学项目)。解构这个社会使用的语言,读者会发现“社会成员”并不是依靠语言的自然特性来使用语言,虽然,他们看似在寻找自己使用的词汇与所描述的“感觉”之间的关系,但没有人真正能“感受”到这种“感觉”。语义编码有两种体现形式。其一,一个语义只对应一个词汇,相应的,一个词汇也只有一个语义。故事的开始,Jonas就非常注意用语的精确性,他试图比较“fright”与

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决定论》心得

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决定论》心得 左红 单一结构的社会有大惰性,往往导致停滞不前。对峙的战争、多元化的政治经济力量与多样性的思想文化并存、交流、碰撞,才会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端,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西端是辽阔的亚洲大陆。亚洲地理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一系列巨大的高山。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南,由北支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南支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包围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成为中国西向陆地交通的巨大屏障;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继续向东南延伸,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一系列巨大的山脉,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岛,又将中国与印度和西亚之前隔离开来。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外兴安岭横亘在蒙古高原外围,成为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道天然长城。这两条由帕米尔高原分别向东南和东北延伸的巨大山系,构成了封闭中国的骨架,造成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困难。中国地域自成一个地理单元。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穿行于半个中国的土地,流经国内自然地理环境最好的地带,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又使得能提供水运。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周边地区向内陆发展比向外围发展要容易得多。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有很多差异。地理条件的多样化,造成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除了草原地带的其他少数民族不与土地区域以外,江淮以南的广大地区,比之黄河流域,内部存在着大得多的差异性。由于地形地貌上的分割,形成许多易于独立的区域。历史上北方易形成统一政权,南方多成为割据状态。 周代非常明确的规定同姓不能通婚,必须与外姓通婚。齐国靠海边,有丰富的鱼类和盐资源。燕国地处华北平原北段,有良好的水利资源条件,适宜发展农业。赵国在山西省的中、东北部,河北的东南部。从赵国的北部到燕国,成为日后农牧对峙、冲突最频繁的地区。楚国在汉水流域发展,从长江以北的汉中、湖北西东到淮河的南北和苏北为西楚;湖南的中部和北部,江西的北部,为南楚;苏南浙北为东楚。秦国在关中,有山东各国的先进文化滋养自己,又可以排斥山东旧贵族势力的束缚,它拥有富饶的四川,关中还有陇西,最重要的是四川地区兴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使它成为富庶区域。 春秋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低,没有开垦的土地占有极大部分,农业居民区还分散、彼此孤立。在各区间,交通不便,各个农业区的联系并不紧密,经济只能是区域经济,政治也只能是领主政治。生产力的进步,区域持续发展,扩大了稻、粱、麦、黍、菽、稷、桑等农作物的种植,普及于黄河流域,促进共同生活方式的形成。精耕细作的小生产方式首先在黄河流域得以普遍的确立。 黄河流域之所以能够率先崛起,一个原因是在早先生产水平还很低时,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更适合于早期原始农业的发展。简陋的工具与极易耕耘的黄土地结合而有较高的生产力。人口增殖的

哲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 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 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 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 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 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 2个核心:社会、人 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2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 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 2个核心:联系、发展 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客观性)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人们可以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但决不能用臆想的联系代替真实的联系,否则将陷入诡辩论。

“历史共创论”与历史的意义

“历史共创论”与历史的意义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这是文革中广为流传的毛泽东的一句最高指示。文革中的庐山会议上,毛批评林彪,又重提了英雄史观与奴隶史观的问题。《“571工程”纪要》中,林立果为其老子鸣不平,提出了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历史的“共创论”,在后来的批林批孔运动中,林立果的“共创论”遭到了广泛的批判。因此从文革中过来的人,基本都奉奴隶史观为正统,视“共创论”为邪说。 近来看到著名历史学家朱学勤先生在一所大学的演讲 中郑重提出了历史是由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的“共创论”,觉得颇为可笑。 “共创论”实际是个伪命题。历史是由谁创造的?当然是由参与其中的那些人所创造的,因此,如果说历史是由英雄与奴隶共同创造的,等于什么也没说。毛的问题的真意是,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究竟是奴隶还是英雄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唯心史观认为,是英雄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英雄是一连串零前面的那个阿拉伯数字,民众则是一个个的零,没有英雄的代表与领导,人民的作用是毫无意义的。唯物史观则认为是奴隶决定了历史发展

的方向。毛的那段最高指示不是说英雄没有创造历史,而是说英雄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英雄只有在顺从民意的情况下,才对历史发展起了正作用,否则只能起到负作用。关于英雄在历史中的作用,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有深刻的论述,感兴趣者可阅读《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书,此处不赘。 之所以要纠正朱学勤先生的这一小小的失误,还在于与此相关的历史意义问题。朱先生作为中国自由主义的领军人物,一直是坚信卡尔波普尔的历史选择论、反对历史决定论的。 波普尔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无意义的。中世纪时人们认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意义的,其意义就是展现了造物主的英明伟大,因为人们发现了存在于自然界的合目的性——造物主创造了植物,又创造了动物,动物吃植物,而动物又给人提供了肉乳蛋、给人提供了畜力,等等。科学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自然界的运动与神的意志无关,自然界只会向人类发出禁令(你不能长生不老、你不能造出永动机、你不能用竹篮打水),但不会建议或要求人类去干什么。波普尔说的自然界无意义就是这个意思。

文化决定论的困境

文化决定论的困境 作者:秦晖时间:2011年6月19日 11:37 10次浏览0条评论0次顶 欢迎分享大学网精彩文章: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市民朋友,首先要表示对大家热烈的欢迎,今天是最早的一个台风首先今天是今年最大的台风,大家在这样恶劣的情况下大家还能够如约而至,在这边感谢大家。 珠海市文化大讲堂在这里如约开讲。今天请到秦晖教授,秦晖教授是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导,他曾经是美国哈佛大学的访问学者,他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一位学者这样评价他,说秦晖是我们这个民族应当珍视的人,他无疑是当今思想型学者之一,他的思想不但超过五四一代,而且到国际学术界也是够格的。他90年代建立农民学,一系列的乡村调查研究欧洲与中国的转轨比较。在研究领域当中注重弱势群体的权益。在网上有秦晖教授的一个观点,说秦晖教授呼吁城市要给农民工一个更好的空间,所以网上呼吁城市要建贫民区,虽然这个呼吁有点儿误解,但是还是表现了秦晖教授的对贫民的关心。今天的演讲主题是《文化决定论的困境》,愿今天的讲座一如今天的台风和暴雨,带给我们一种感受。他今天的讲座能够给我们思想以启迪,让我们以热情的掌声有请秦晖教授。 秦晖:谢谢大家在这么个风雨交加的情况下参加我们的演讲,我们的时间宝贵,我们就开始吧。我们讲的是关于“文化决定论”的问题。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从“五四”以来一直很关心这个文化的问题,而且是大家一个世纪都在这两者倒来倒去一下子批判传统文化一下子弘扬传统文化。一下子是所谓的西学东鉴,一下子反对西化。老是在这个里面搞来搞去有时候说中国人的国民性(劣根性)需要改造,中国人有劣根性,有时候说中国文化不光是我们中国人要坚持而且全世界要从中国文化寻找药方。前些年有一个被证明是查无此事说世界上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一个巴黎宣誓说全世界要同孔子思想当中寻找出路。 我认为这个东西是一个我们能否把很多东西归纳为文化。这个里面首先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概念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假如你上学了有人说你是有文化的,没有上学是文盲人们说你是没有文化的。有时候有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等等我们说这个也是文化。

史学概论简答题——第三章

第三章什么是历史发展规律 一、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的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答:经验规律和科学规律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仅仅根据经验观察到的对重复性事件做出的归纳,不包含“为什么”重复出现的“因果链条”,后者则包含“因果链条”而且是必须通过实践检验的是否存在因果必然性的联系,只有经过实践检验,才能算得上是包含“因果链条”的科学规律简而言之前者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规律后者是既知其然有只其所以然的规律。 “一元多因果论的规律观”: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运动变化的实体在影响它的多种多样的外部因素作用下必然出现不同反应的结果。它是“终极事实”和“终极原因”的统一,遵循了能量和质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同时,它是一种因果决定论,否定了非决定论,因为非决定论根本否定因果决定论,而且导致与一元论对立的多元折中论和无规律论。因此,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二、为什么说孔德、密尔说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经验规律? 答:经验规律是指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作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性的链条”而孔德和密尔所总结出来的“共存规律”和“相继规律”都是二 者通过经验观察和归纳得来的,这种规律观包含着一个难以消除的内在矛盾,单靠 经验观察到的事实归纳出来的“规律”无法保证其一定具有普遍有效的因果必然性,故其属于经验规律。 三、试述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抽象表述形式及其含义 答:抽象形式表述:任何物质实体,由于自身内在特性决定,在受到不同的外部因素制约下,必然出现相应的不同反应,从而必然产生出相应的不同结果。这一陈述形式的含义是,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运动变化的实体在影响它的多种多样的外部因 素作用下必然出现不同反应的结果。我们把这种规律观称为“一元多因多果论”的 规律观。 四、为什么说坚持科学的区分两类规律,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答:“一元多因果论的规律观”: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由运动变化的实体在影响它的多种多样的外部因素作用下必然出现不同反应的结果。它是“终极事实”和“终 极原因”的统一,遵循了能量和质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同时,它是一种因果决定论,否定了非决定论,因为非决定论根本否定因果决定论,而且导致与一元论对立的多 元折中论和无规律论。因此,坚持“一元多因多果论”的规律观,才能坚持科学的 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避免陷入多元折中论和非决定论的困境。 五、怎样辨识社会历史现象中的经验规律和普遍规律? 答:经验规律是对事物运动变化的“不变秩序”所做的单纯的经验性归纳,不包含因果必然联系。普遍规律指对事物运动变化的因果必然联系的不变秩序的判断,一般指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 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 六、怎样理解马克思在不同论著中对社会历史阶段所做的不同的归纳的的含义? 答:一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资本主义以前的所有制形态演进序列归纳为“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和“封建的等级所有制”。马克思 认为人在物质生产和交往过程中,总要创造出“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交往形

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及解析

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及解析 历史非决定论是指否认历史发展存在因果决定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理论。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主要有:对意识形态的偏见;对规律的诠释狭隘化;将社会与自然的区别绝对化;混淆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界限。 标签:历史决定论历史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辩证决定论 历史非决定论是作为历史决定论的对立思潮而兴起的。历史决定论是指承认历史发展中存在因果决定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理论,历史非决定论则是指否认历史发展存在因果决定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理论。历史决定论作为一种历史哲学始于黑格尔,但其理论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科学的历史决定论则是由历史唯物主义奠立的。在历史决定论产生之前,尽管历史观中充斥着唯心主义的偶然论和宿命论,但由于没有前者比照,因而未能形成与之针锋相对的历史非决定论。唯物史观的诞生使历史决定论不仅走向了科学,而且具有了意识形态色彩,从而激起了否定历史决定论的历史非决定论思潮。这股思潮发韧于19世纪下半叶,经历了20世纪直至迄今,在西方历史哲学中始终占据着上风,并也曾在中国思想界掀起波澜。为维护科学历史决定论的合理性,本文试对历史非决定论的思想误区进行解析。 历史非决定论的误区之一:意识形态的偏见 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在其支配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呈现出规律性。但是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并没有在西方历史哲学中引起强烈反应,这是由于它归属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它不但未对资本主义制度构成威胁,相反,为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唯物史观的诞生使历史决定论摆脱了唯心主义而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它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于其上的,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为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1](P32-33)马克思不仅阐释了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状况,而且深刻分析了它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即生产力的社会化与生产关系的私人占有之间、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的最终解决必须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唯物史观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此外,唯物史观还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决定论与非决定论 【篇一:2017考研政治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 研复习资料。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考研政治方面的建议,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 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并说明事物和过程具有普遍制约性构思想、观点和理论,是关于事物具有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的学说。辩证唯物主义对世界的发展持辨证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统一既是世界运动发展的终极原因,也是每一个具体事物何以这样发展而不那样发展的具体制约过程,它表明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自己决定自己,自己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过程。 决定论并非是对世界发展的唯一解释,与决定论相对立的有(目的论和非决定论)。 目的论认为,人间万事万物均是由神或神秘力量按一定目的预先安排的,人只能听从“上帝”、“天意”、“天命”的摆布,目的论实际也是一种“决定论”,是一种反科学的“决定论”。有些唯心主义者也承认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承认世界的决定过程,但它们又认为决定过程是由绝对精神、理念等规定的,因而只是一种“观念决定论”。与“决定论”对立的还有—种“非决定论”。 “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否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认为事物运动不受因果关系制约,没有规律和秩序可寻。西方某些自然科学家和哲学家认为,无机自然界是受决定论约束的,而生物的发展、生理心理的变化不服从决定论原则。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决定论只在宏观世界起作用,在微观世界就失去了效用:“非决定论”在现代西方社会科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它认为既然社会生活都是由有意志的人参与的,那么人的意志,尤其少数英雄人物的意志就是历史活动的决定力量,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根本没有客观规律性和因果制约性可循。“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争论,是20世纪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个热点,它对现代科学和现代思维方式起着导向作用。

论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论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历史学的自我认知溯源 马克思主义自被提出以来就一直遭到各学科的非议,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辩证历史决定论更是被波普尔称为“迄今为止最纯粹、最广泛、最危险的历史决定论形式”,而波普尔本人更是以《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两本书来论证了这一观点。那么,何为历史决定论、而历史决定论又有哪些形式、波普尔又为何要对此大加批判、而历史学和历史决定论的内涵又何在呢? 一、历史决定论的形式 在话题开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历史决定论做出一个普遍性的定义:一般来讲,决定论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而历史决定论正是根据这一理论衍生出的,即认为历史是有必然性的、规律性、强烈因果制约性的学说。 马克思的辩证历史决定论并不是第一个认为历史具有必然性的历史哲学,早在其之前,无数学者就对历史决定论这一课题做出各种解释,它主要包括四个类型:以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的神学目的的历史决定论,即将社会历史中的因果性联系归结为隐藏在冥冥之中的上帝、天命或天意预先安排的结果,历史的过程和结局完全由这种神秘的东西来决定。显然,这一看法与阿奎那所在的中世纪神学主导的世界观脱不开关系,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谬论。第二种是近代唯心论历史决定论,这一理论承认历史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但是它将规律归结为精神,是一种极端理性主义的历史决定论。第三种是机械的历史决定论,这是一种把物质及其机械运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的理论,简单地把拉普拉斯的动力学决定论从自然界直接推广和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显然忽视了人的历史中的作用,而只是单纯地以自然主义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学的发展。最后一种是唯物辩证历史决定论,即以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的支持者说它是唯物主义在历史学中的延伸,更承认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其辩证法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内核与规律。 而在波普尔批判历史决定论的著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他将历史决定论概括地分为了认为自然科学(尤以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不能适用于社会学的反自然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与认为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尤以天文学)一样可以长期、大规模预报社会未来的亲自然主义的历史决定论,他认为,勿论是哪种历史决定论,都有着其不可弥补的缺陷,这种缺陷直接导致了历史决定论在预测未来方面的破产。 二、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 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的序中,波普尔开篇点名到“历史决定论是一种拙劣的方法——不能产生任何结果的方法……我已证明,由于纯粹的逻辑理由,我们不可能预测历史的未来进程。” 我们在讨论问题时不能割裂其时代背景与人物生平,只有对理论产生的历史社会和创造者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才能客观的得出结论。 波普尔生于1902年的维也纳,而他的两本著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分别完成与1957年和1945年,可以看出,波普尔的前半生处于西方社会最为动荡不安的时代,世界大战、科技革命、疾病与极端种族势力都、威胁着每个人安全,从19世纪末尼采的“上帝死了”和重估一切价值开始的思想革命到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导致整个欧美陷入了对社会未来的悲观与对科技未知的恐惧中;同时,苏联的崛起和斯大林对于马克思列宁思想的错误解读与

地理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 作者高俊 班级172101班 学号20101002508 地理环境决定论把人看作是自然条件的产物, 认为人类的体质和心理状态, 人口和种族的分布, 文化的高低, 经济的盛衰, 国家的强弱, 社会的发展, 都听命于地理环境的支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 因为它夸大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 用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 把外部自然条件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合理因素与积极意义仅在于, 它试图用物质的因素来说明社会发展, 对于反对神意决定一切的宗教唯心主义观点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实质上,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它只是一种外部因素,它对于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决不能取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这种看法虽然是符合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 是正确的, 但尚有一个理论缺陷: 它没有区分社会的产生和社会的发展。以上观点实质上仅说明了: 在社会的性质和发展动力、方向等方面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但对于社会的产 生问题却没有论及。事实上, 我们说生产力以及建立在生产力基础上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社会性质及其发展的时候, 是把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有机体来看待的, 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性质状况又从

何而来? 政治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 但经济基础又由何决定? 当我们在最原初的意义上追究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时, 就必须超出社会之外, 即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去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从社会制度、文化等的产生来看, 地理环境决定论则是正确的。孟德斯鸠在5论法的精神6 中探讨法律制度与气候、土壤等地理环境的关系时, 也主要是在法律的起源意义上, 但他却把其结论扩展到社会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等的发展上, 这就不正确地夸大了地理环境的作用。 从人类起源的过程来看, 文明最早产生于地理环境优越的地方。以埃及为例。埃及地处东北非洲, 是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点。在地形上, 埃及是一个狭长地带, 尼罗河由南而北流贯全境。在炎热而干燥的埃及, 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 不仅灌溉了万千农田, 而且带来了丰富的腐殖质和沃土。河水退下去后, 埃及的劳动人民便在这肥沃的土地上进行耕种。自然科学已充分证明, 地球上的人类最早都产生在水草丰美、食物充足的地方, 如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在这一历史阶段, 显然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起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 便无法设想人类能够诞生。这一点在探索地外文明的科学研究中尤其显得重要。实际上, 在人类刚刚产生的过程中,还谈不上对于自然环境的独立性, 人类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尚处于混沌未分状态之中。因此不是经济基础而是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

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

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 【作者】董凤荣【作者简介】董凤荣农牧大学政教室教授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关系有助于人们正确遵循和运用历史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由之路。一、正确理解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历史决定论就是承认在历史领域具有和自然界一样的客观规律性、必然性的哲学理论。是否承认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长期斗争的焦点。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在不断探索社会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历史上不少思想家虽然提出过许多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是片面夸大主体特别是人的精神作用否认社会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通过对社会历史大量现象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仍然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也是科学历史观的核心问题。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规律就没有自己的特点了。众所周知人类的历史是人类活动的历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通过自己的历史活动不断扬弃社会的过去从而得到社会的现在和未来的历史。这就是说自然界在没有人参与的情况下一般规律是通过各种事物的无意识的盲目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而在社会中一般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有些人抓住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这一点否认历史规律的客观性认为历史唯物论根本上没有超出机械决定论主张放弃凡规律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观点。这无疑是说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改变历

史这显然是一种彻底的非历史决定论的观点。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是在既定的历史前提下去创造自 己的历史的。这种既定的历史前提既包括经济条件又包括政治条件和思想文化条件在这些诸多的条件中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条件。马克思指出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以往的活动的产物。〔1〕这就是说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深刻地受到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必须 以既得的生产力为基础然后才能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出发去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事实是人们无法改变的。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不但受到既定的以经济为主的多种条件的制约而且人们历史 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决不能改变总的历史发展趋势和结果。恩格斯说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即使在这一领域内尽管各个人都有自觉期望的目的在表面上总的说来好象也是偶然性在支配着。人们所期望的东西很少如愿以偿。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的。〔2〕在社会中由于许多个别主体的目的性的活动是相互制约的因而在相互作用中就抵消 了个人目的中相互冲突的方面从而形成了一种历史合力这个历史合 力作为历史的总体活动是不依每个人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选择论是指主体在历史发展中具有能动性、创造性、选择性的哲学理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受规律性制约的一面但是历史 必定是人类活动的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历史人类为了找到适合自 己生存促进自己发展的历史环境理应对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历史变迁

决定论

决定论 决定论(又称拉普拉斯信条)是一种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的理论和学说。心理学中的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先前某种原因和几种原因导致的结果,人的行为是可以根据先前的条件、经历来预测的。非决定论则否认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的因果联系,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不可预测的、事物内在的“自由意志”决定的。 决定论(Determinism) 心理学中的非决定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是由个体的目的所决定的,个体有选择的自由,个体的选择、意向、决定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也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决定论的直觉观念可以这样概括,即世界就像一部影片:正在放映的影片或者剧照是现在,影片已放映过的那些部分构成过去,尚未放映的那些部分构成未来。在影片中,未来和过去并存;在和过去完全相同的意义上,未来是确定的。尽管观众可能不知道未来,每一个未来事件原则上却毫无例外地是确然一定的,恰如过去一样,因为未来“存在”的意义与过去“存在”的意义相同。实际上,制片人――造物主-如果存在的话-会知道未来。 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 决定论概念含有这样的基本要素:有其因必有其果。这一观点在科学研究中很重要,因为它肯定:假如人们了解了所有涉及某种即将发生的事件的因素,那么他们就可以精确地预测到这一事件;或者相反,如果发生了某个事件,那么就可以认为,它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宇宙中的任何事物或事件都是自然规律的结果,并永远是自然规律的结果,而这种自然规律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揭示的。 多种途径 揭示规律有多种途径。对亚里士多德来说,这一步骤是:先观察,然后推理,也就是对这一事物进行思考,对它进行分类,把它归到一定的范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性质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性质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不是机械决定论,也不是历史宿命论。恰恰相反,它是以作为历史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决定论。它所提醒的社会历史规律,在时空分布上具有“统计”性质,在作用形式上具有“合力”性质,在实践过程中具有“趋向”性质。 [1]提醒社会历史开展的客观规律,正是为了为历史主体的选择活动开拓广阔的天地,使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和能动作用发挥得更充分、更有效,使人们能够更自由、更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辩证性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在论证社会历史的开展有确定不移的规律和趋势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偶然性的作用。相反,它对偶然性的历史作用高度重视并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指出,假如偶然性不起作用的话,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社会历史“开展的加速或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2]。 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认为,研究和探讨社会历史开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首先要承认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是由众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生产力,又有生产关系;既有经济因素,又有政治文化因素;既有客体方面的因素,又有主体方面的因素。各种因素互相穿插、制衡,使得社会历史表现出种种难以预料的随机性、偶然性,而历史必 1 / 10

然性作为一种总的趋势就在这些随机性、偶然性中跳跃、闪现。正是这种必然性与偶然性的有机统一,使得社会历史呈现出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相貌。 恩格斯的“合力论”思想就包含着这种理解。“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互相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个互相交织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3]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是由许多不同的主体按照各自的需要、利益和价值取向去改造历史客体的活动汇合而成的。每个主体的需要、动机、目的和施展出来的力量都融入了“合力”之中,这种合力对于每个主体来说似乎是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合力作用的结果就是社会历史开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在合力论中,最终的结果表现为社会历史开展的必然性,它提醒出社会历史开展的基本轨迹;而许多追求自己目的的单个人的活动则表现为历史开展的偶然性,它们使得社会历史表现得丰富多彩,纷繁复杂。 其次,研究和探讨社会历史开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必须对历史事件作较长时间的、足够充分的历时性考察,或对较多同类历史事件作共时性比较。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它表现为一种趋势,一种最终的必然性。仅仅分析和考察一个历史事件或仅仅局限于某一短暂的历史时期,往往无法把握社会历史开展的趋势即历史必然性,甚至还会被假象所迷惑。这也是许多理论家否认社会历史规2 / 10

技术决定论浅析

技术决定论浅析 自十九世纪以来,“技术”一词获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理性思考。由此产生了诸多理论,而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技术决定论”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 一、技术决定论的含义 当人类的生活逐渐远离自然界 ,逐渐被各种人造物占据 ,“技术”这个词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众多学者开始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媒介研究等多个理论角度思考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技术决定论”一词似乎能凸现出技术的强大力量 ,所以其出现的频率也很高。但是 ,技术决定论并不是一个严格的术语 ,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尽相同的意思。 “技术决定论”这一表述最早可能是由凡伯伦于1929年在其《工程师与价格系统》中创造出来的。G·Rophol认为技术决定论的核心观点是“技术的发展不依赖于外部因素,技术作为社会变迁的动力支配人类精神的社会的状况”:V.W拉坦在“制度变迁依赖社会变迁”的意义上来讨论技术决定论。科恩在其《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书中说,技术决定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社会历史由规律或物理的、生物学的状况而不是由人类意志所决定。同时要由技术的特征去解释那些决定性的因素和规律。但是无论哪种关于技术决定论的表述,都是基于这样两个原则之上的:技术是自主的,有其特定规律和自身确定性;技术变迁导致社会变迁。也可宽泛地理解为凡认为技术对社会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即是技术决定论。有关理论多种多样,可将其粗略地分为两种形式:强技术决定论和温和的技术决定论。 二、强技术决定论 强技术决定论观点的人认为,技术的进步将使人类社会不可避免地趋向一个特定的结果,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否认或低估社会对技术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强技术决定论又被称为极端的技术决定论。 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是活动于19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末的奥格本学派。奥格本及其弟子主导了当时的技术社会学研究。奥格本在其《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一书中,对多重发现和发明进行了详尽的研究,认为技术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发明就是水到渠成、不可避免的事情。而技术的变迁必导致社会

决定论、自由意志、以及逻辑怪圈

决定论、自由意志、以及逻辑怪圈 “Science is a differentialequation, religion is a boundary condition”“科学是微分方程,宗教是边界条件”——图灵我们来谈谈“自由意志”(或者叫“自由意愿”)和“宿命论”。 谈到“自由意志”,就意味着我们开始作为一个自我意识要审视自我意识本身了,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因为它非常容易陷入无尽的迷惑而无法自拔。我本人经常回避这个问题,偶尔想到“我是谁,我是什么”类似的问题,就会赶紧找别的事情岔开,因为这个问题令人细思极恐。但是,今天我要试着碰一碰它。所谓自由意志,是一个有意识的主体,面对一个有各种开放式可能的选项,能够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地做出选择,这种自主选择的能力,就叫做自由意志。我们日常的直观感觉告诉我们,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我们自己的精神是自由的:我们在不被外力强迫的情况下,具有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做决定的自由。记得在你小时候,爸爸经常跟你说:关于你自己的一件事情,你可以自己做决定,也可以让爸爸妈妈替你做决定;如果是你自己做决定,那么你必须负责,一切后果你自己承担;如果爸爸妈妈替你做决定,那么爸爸妈妈替你扛起来所有的后果,但是你必须听爸爸妈妈的话。这个在“自己做决定”和“爸妈替你做决定”

之间的选择,本身就是你的一个自主决定。之所以让你自己承担自己决定的后果,是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这个逻辑的背后就是:你是自由的,你在自主决定的时候,没有什么来干涉你。后续事件向哪个方向发展,全由你说了算。我们立刻可以意识到,“自由意志”这个东东,对决定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bug。严格的决定论是不允许自由意志出现的。你“自由”地做出选择的前提是,你有一个开放式的各种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提供了一个选项列表,你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意愿从中间任意选取。那么这个开放式的选择所引起的宇宙未来演化是不确定的,在你做出选择之前,没人(包括你自己)知道你会选什么[1],也就不可能预测宇宙的未来。这样一来,我们不需要什么混沌,不需要什么逻辑悖论,就知道未来是不确定的。其实,我们前面几章所说的逻辑不确定性,归根结底是与自由意志相关的。比如说,前面第13章所说的“预言者预言宇宙命运”那个例子。正如前面的分析,我的预言导致了宇宙状态的不确定性:我在完成一次预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改变了“我”自己的状态–“我”对宇宙的认知状态。而作为预言者的“我”也是宇宙的一部分,那么“我”的自我状态就是宇宙状态的一部分。因而,我的预言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宇宙的状态,使得宇宙走向了一条与我做出预言前不同的岔路,进而改变了宇宙的命运。但是,这个逻辑其实包含了一个隐藏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