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学一做--讲道德 有品行-党课:从君子小人谈共产党人的道德

两学一做--讲道德 有品行-党课:从君子小人谈共产党人的道德

两学一做:”讲道德+有品行”党课:从君子小人谈共产党人的道德

讲道德有品行党课材料:从君子小人谈共产党人的道德本文来自公务员写作热线的会员网友或学员的投稿,媒体转载必究。锦烨文字工作室,是由来自市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组织部、纪委、宣传部、政法委、部分省直机关及国企、高校等单位的老笔杆子组成的兼职团队,量身定制公文、事迹材料、演讲稿、党课稿等各类文章,指导硕士论文写作,刘文锋老师团队写作QQ3478657659原创,保密,保质,包修。

根据部机关党支部安排……下面,我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讲解。

一、”道德”的演变过程

“道德”一词,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先指“道”与“德”的关系。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最开始出现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而荀况认定人性本恶,提倡“化性起伪”,十分看重后天的学习对于“化性”的作用,主张“学不可以已”。他把学习的原则理解为“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将学习的功能与价值,归结为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并把“学至乎礼而止”视为“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形成了比较完善、比较成体系的道德要求,集中体现在儒家学说中。比如,《中庸》中强调“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里的道,不仅仅是道德的意思,更包含了天下的运行之道、国家的治理之道,又比如《中庸》中的“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是因为“道不可须臾离也”,所以君子特别害怕在别人看不见、听不见的地方一言一行不符合道的要求。那么,要体现道,关键是要在“莫见乎隐,莫显乎微”这样细小的、看不见的地方。中国儒家传统对道德的修养与西方是不同的。西方着重强调法治文化,也就是所谓的制度,而在制度所禁止之外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做;中国则不一样,中国古代道德虽然强调制度对个人的行为规范的约束,但更多的强调个人的内在,强调如何形成一套自己认同的价值理念,强调自我约束。从这点上看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道德非常注重个人的内在修养,而不仅是外界的约束。《大学》中将:“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也就是说,一个人关键是要坚守本心,不能自欺欺人。有些东西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关键是自己要知道做的事情是不是正确的。比如,每个人都不喜欢难闻的气味,而喜欢漂亮的东西,这是人的天性。但是对于道来说,我们要像追求天性一样去追求它,而不能把它当做一种外在的负担。不能像“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大学》中也指出:“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和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甚其独也。”所以,在古代社会中,道德对于国人来说最根本的不在于外在如何,而是应该要诚于中,内心要有道、要修德,才能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二、古代是怎样尊崇“道德”用人

在古代,道德对做人做官都有不同区分,但又内在统一。做人有君子小人之分,做官有忠臣奸臣之别。忠臣,泛指德行好的一类臣子;奸臣,泛指德行坏的一类臣子。忠臣,虽然由于个人性格、职务、时代、环境等的不同,表现各有不同,但他们同属君子,因而有君子的共同特点;同样,奸臣,虽各有不同,但他们同属小人,因而具有小人的共同特点。君子与小人之间,却是有着迥然不同的各自特点。北宋司马光所住《资治通鉴》三国分晋中就有“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就充分说明了古代用人首尊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君子,若不得君子,宁用愚人不用道德品行低下的小人。而古代以什么标准确认为君子,为什么要用君子?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判定。一是信念操守方面。君子

大都有理想信念,有做人的原则。他们心?a href=http:///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党

ⅲ匦纳琊⒚裆7吨傺驮凇对姥袈ゼ恰分兴?ldquo;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们的最高境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们信守做人的原则。正如欧阳修在《欧阳文忠集·朋党论》中所说,君子“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君子中有大志者,大都会努力实践孔子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导,重视修身,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先正己,后正人。他们居家讲孝,在朝讲忠,对百姓讲仁,做人处事讲义。一事当前,先讲义,后讲利;违背义的利,虽予不取,必要时,可以舍生而取义。小人则与君子大不相同。唐代李翱,担任过谏议大夫、刑部侍郎、户部侍郎等职,曾上书宪宗皇帝对用人问题进行劝谏,其中说道:奸佞之人“皆不知大体,不怀远虑,务于利己,贪富贵,固荣宠而已矣”。不知大体,就是心中没有百姓、社稷和朝廷。不怀远虑,主要是指他们不知道忧国忧民;同时,也包括目光短浅,做坏事时往往不计后果,不考虑自己的最后下场。总之,他们没有建功立业的理想,缺乏爱国爱民的信念,更没有为人处世的正确原则,他们全然不顾礼义廉耻,只知道以个人利益为中心,拼命保住自己的富贵荣华和受宠的地位。二是行为方式方面。“贤人好正,奸人好邪。”贤人喜欢走正道,奸人喜欢歪门邪道。君子坚持原则,敢讲真话,作风正派;小人见风使舵,阿谀逢迎,惯使阴谋诡计。南宋大臣罗点曾直言不讳地给孝宗分析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他说:“君子志在天下国家,而不是为了自己,因此他们‘行必直道,言必正论’,往往不是得罪了君主,就是得罪了显贵;不是得罪了当权者,就是得罪了时俗。小人的志向在于为自己谋利益,而不为天下国家,他们所做所说,都是为了取悦于人。”这段话将君子与小人的行为特点概括得很好,尤其是说君子“行必直道,言必正论”,可谓言简意赅。罗点接着说:“因为君子常得罪人,所以飞黄腾达的人少;小人用的是讨好的办法,所以不飞黄腾达的也少。”因此,“君子得志常少,小人得志常多”。三是生活作风方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性廉,小人性贪。君子所守者道义,小人所守者私利。君子有贫穷的时候,也有富裕的时候;小人也有贫穷的时候,有富裕的时候。但君子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作风与小人迥然不同。君子贫穷时,仍坚持做人的原则,小人则做不到。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断绝了粮食,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站起来走路。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回答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固穷”,就是在穷途末路时,仍能坚持做人的原则;小人一穷困,就没有底线了。“滥矣”,就是什么都干,无所不为,或蝇营狗苟,坑蒙拐骗;或为人当狗腿子,为虎作伥,甚至出卖灵魂,卖身投靠。四是为人处世方面。君子宽仁厚道,小人心胸狭窄。魏征曾给唐太宗上疏说:“君子和小人,外貌差别不大而内心各异。君子不宣传别人的过失,而张扬别人的优点;遇到祸患不丧失原则去躲避,必要时杀身以成仁。小人不以不仁为可耻,也不怕担上不义的名声,只要对自己有利,就会危害别人保全自己。如果可以不顾道德去危害别人,那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呢?”小人之所以心胸狭窄,是出于争名逐利的私心,正如唐太宗所指出的,他们是“憎恨忠良贤能之人处于自己之上”,“唯恐富贵不被自己占先”。君子能团结大多数,小人则党同伐异。孔子的弟子中有一个叫子张的说过:“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君子尊敬贤人,同时也能包容团结大多数普通人;君子称赞好人,也会怜悯同情没有能力的人或有缺点的人。君子自己可能很优秀,但不骄傲自大,能团结大多数。君子是非分明,见好人好事就支持和鼓励,但对有缺点、犯过错误的人也不歧视,对能力较弱的人不鄙视,而是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小人则不同,小人一旦得势,便目空一切,趾高气扬,遇不同意见很难容忍,必排除异己而后快。

三、现阶段“道德”的含义

随着时代不断发展,道德的含义也不断被时代赋予新的含义。现阶段的“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确立一定的善恶标准和行为准则,来约束人们的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