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游生态学主要内容

旅游生态学主要内容

旅游生态学主要内容
旅游生态学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旅游产生

一、人类生活环境质量的恶化

(一)空气不洁(二)水体污染——水质不净(三)食品不绿(四)噪音污染(五)垃圾围城

二、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

(一)此起彼伏的“环境公害事件

1.水俣病事件

2.米糠油事件

3.马斯河谷事件

4.痛痛病事件

5.伦敦烟雾事件

6.多诺拉事件

(二)有识之士积极倡导保护自然

1.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寂静的春天》,标志着人类首次关注环境问题的著作,是一本引发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书中描述人类可能将面临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世界。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这本书同时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注意,促使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各国政府面前,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

2.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考

?1972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人类与环境会议,提出”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号召各国政府和人民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而奋斗

3.解决环境问题的社会行动——绿色运动

?一些关心人类目前对地球造成破坏的人组成不同的团体,争取施行各种保护环境的措施。

4.绿色消费潮

?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可以说涵盖生产行为、消费行为的方方面面。

三、传统大众旅游的反思

(一)传统旅游观的反思

传统的旅游存在的不足:

1、旅游管理不当:景区的超负荷、旅游设施安置不当

2、游客的不文明行为:践踏、折枝、乱扔垃圾、乱投喂动物、乱写乱画、乱蹬攀

(二)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生态旅游开发中,避免大兴土木等有损自然景观的做法,例如旅游交通以步行为主,旅游接待设施小巧,掩影在树丛中,住宿多为帐蓬露营、尽一切可能将旅游对旅游对象的影响降至最低。

在生态旅游管理中,提出了“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照片”等保护环境的响亮口号,并在生态旅游目的地设置一些解释大自然奥秘和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大自然标牌体系,组织喜闻乐见的旅游活动,建成提高人们环境意识的天然大课堂。让社区居民参与,在旅游发展的获利。

第二节生态旅游发展

一、国际生态旅游发展

20世纪60年代,大众旅游出现了自然取向性调整,更多的旅游者愿意回归自然。相关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环境保护部门、国际组织开始关注旅游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并试图通过旅游规划减少旅游目的地带来的负面影响。(亚太旅游协会)

20世纪80年底出现生态旅游,始于国际上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并逐步由理念走向实践,积累了发展经验。

在过去的20多年的时间里,生态旅游收到了国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并一直成为旅游理论研究热点。

2002年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圩出版了第一步生态旅游专业研究杂志《生态旅游》,此后,其他协会与组织相继成立,推动了生态旅游在全世界的发展。

(一)研究概述

1)概念研究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后期)2)理论研究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21世纪初)3)实践研究阶段(21世纪之后)(二)基本评述

1、研究方面尚形成体系,定性研究为主

2、研究内容还在不断扩展,研究热点出现

3、某些研究主题还需深入,研究成果有待检验

4、发达国家是研究主体,发展中国家多为研究对象

5、与理论研究相比,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三)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国际组织及其活动

1、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

3、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IES)

4、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

5、世界生态旅游高级会议(WES)

(四)生态旅游发展的国际经验

1、立法保护,严格执法

2、政府主导,多层协作

3、全民参与,综合协调

4、环保宣传,教育示范

5、多种手段,加强管理6.培养人才,长远规划

二、中国生态旅游发展

20世纪70年代引起国内旅游界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之后,生态旅游概念逐步进入国内,引起广大学者的热烈探讨,并开始获得政府的关注。

1994年成立了“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

1995年1月在西双版纳召开了全国第一届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会议就生态旅游的定义、内涵、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保护的关系,如何在生态旅游中开展环境教育,中国生态旅游的综合评价和持续利益的总体战略及生态旅游线路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会后发表了《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倡议》,对我国的生态旅游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996年6月召开武汉国际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同年10月推出的《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调整、补充方案中,列出“承德市生态旅游”、“井冈山生态旅游与次原始森林保护”等作为实施项目。

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定为“生态环境旅游年”,生态旅游成为被广为倡导的一种旅游形式,1999年云南大学主办了全国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

2009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并将主题年口号确定为“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推广生态旅游、倡导资源节约型旅游经营方式、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阶段

1)1985-1995年:起步阶段2)1996-2005年:发展阶段3)2006年-至今:增长阶段

(二)基本评述:

生态旅游研究在中国可以说是形成了研究的热点,有关生态旅游的研究文献在旅游总体文献中居第三位。而且增长速度高于旅游文献的增长速度。

具体来看:P22

1、从文献的发表年份来看

2、从对生态旅游研究作者的来源单位来看

3、从对生态旅游研究的学科类别来看

4、从对生态旅游研究所获取资助分类

5、从对生态旅游研究成果发布的出版刊物来看

6、从研究文献的中文关键词来看

第三节生态旅游的内涵

一、国外对生态旅游的主要定义

生态性旅游(1980年加拿大学者莫林和霍金斯):强调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当地居民(或社区)的参与。

赫克托(1987年):《生态旅游指未来》最早对生态旅游下了定义:前往相对没有被干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及过去)的旅游。

拉斯喀瑞(1987):

库提(1989):

布(1999):

生态旅游协会(1993):

斯拉坎亚、萨斯哈兰、所蒙兹(1999):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1996: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IES)2002:

澳大利亚生态旅游协会(2003):

对国外生态旅游定义的分析可以发现,生态旅游提出是与大众旅游相区别,体现的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注重的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以及环境教育的功能。

二、国内对生态旅游的概念的理解

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第一种定义关注旅游需求方的行为,认为主体是旅游者,将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活动形式理解。

第二种定义关注旅游供给方的行为,认为主体是旅游规划者和管理者,甚至包括旅游地居民在内,把生态旅游看做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发展与社区发展、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认为只有同时具有保护资源和促进社区境界发展功能的旅游就是生态旅游。

第三种定义强调供求双方两个主体行为的综合,认为生态既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又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

目前国内已经对生态旅游的定义基本达成了共识,即生态旅游应该包含这样几个要素:

●发生在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完好的自然地区及与之相伴的文化遗产地和传统社区;

●旅游活动必须能保护当地的生态及原始文化;

●环境教育是生态旅游的重要内容;

●必须关注当地居民、社区及社会利益,应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和理解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当地文化为内涵,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和环境保护为标志,以对当地社区和发展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旅游现象。

第四节生态旅游的特点与类型

一、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性(二)文化性(三)适度性(四)教育性(五)参与性

二、生态旅游的功能

1、旅游功能

2、保护功能

3、经济功能

4、教育功能

三、生态旅游的类型

(一)环境影响分类系统

分类依据:生态旅游开展对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

积极主动型生态旅游:有着严格标准的生态旅游,它的开展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提高,代表着强调资源基础得以改善的可持续发展形式。

消极被动型生态旅游:仅仅以维持资源现状,不对自然或认为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模式。

(二)旅游者属性分类系统

1、依据旅游者数量及消费档次

严格的生态旅游:是环境主义者们特别旅行,组团人数较少,长时间沉浸在相对原始的资源环境中,对服务要求较低。

一般的生态旅游:是普通的旅游者的旅行,组团人数较多,旅游兴趣不断转换,生态旅游只是他们旅游活动中的一个项目而已,旅游者在规定的区域内活动需要较高水平的服务。

2、依据旅游者专业化程度

中坚型生态旅游:是科研人员参加的生态旅游,或者专门为教育、清理垃圾或类似目的而组织的生态旅游。

热衷型生态旅游:专门去游览保护区或希望了解当地自然和文化历史的生态旅游。

(三)资源属性分类系统

1、依据资源的类型(杨桂华)

?自然生态旅游宗教生态旅游文化生态旅游

2、依据生态系统类型及旅游活动类型(卢宏升、卢云亭、吴殿廷)

?森林休憩生态旅游草原风情生态旅游湿地观鸟生态旅游沙漠探险生态旅游农业体验生态旅游海洋型生态旅游(四)活动属性分类系统

1、依据生态旅游活动的专业性强度

?主流型生态旅游:与众不同的旅行,能够体现生态旅游特色的旅行

?随意型生态旅游:是在主要旅程中偶尔也会顺带感受一下自然的旅行

2、依据旅游活动开展的场所(陈传康)

?人工自然的亲近自然返回自然天然“自然”的回归大自然

3、依据生态旅游活动的目的/内容(黄耀丽)

?自然风景名胜观光生态旅游追寻绿色休闲生态旅游科学考察探险生态旅游

4、依据生态旅游活动的目的及形式(白光润)

?动植物观赏自然景观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城市绿色旅游

5、依据生态旅游活动的具体形式(国家旅游局——99生态环境旅游年)

?观鸟野生动物旅游自行车旅游漂流旅游沙漠探险保护环境、自然生态考察滑雪旅游登山探险香格里拉探秘游海洋之旅

第五节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的关系

一、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

1、自然旅游的概念

自然旅游涵盖了任何以自然资源(包括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地形景观、自然风景、各式水上活动等)为内容的旅游方式。

只要旅游活动的主要吸引物是与环境有关的都属于自然旅游,其本质上是大众旅游中的一种较为特殊的旅游活动。

2、生态旅游与自然旅游的区别和联系

相同点在于他们的对象都是以自然环境为主;

不同:

1)生态旅游还包括了自然旅游并不覆盖的人文生态旅游;

自然旅游产品不仅包括生态旅游产品,也包括了所有与自然有关的旅游活动,如探险旅游、参观动植物园、狩猎、捕鱼、钓鱼等旅游活动。

2)自然旅游来自于对大自然的热爱,自然旅游的主要目的在于回归自然和享受大自然,对生态保护强调得很少;生态旅游起因于生态保护观念的树立和环境意识的觉醒,更强调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和对当地社区发展的促进;

3)关注对象:生态旅游除了关注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外,也关注旅游目的地的文化特性(文化特性不包含在自然旅游之中);

4)吸引物:生态旅游的吸引物既包括自然生态,也包括人文生态;

因此,自然旅游并不一定是生态旅游,因为生态旅游有严格的准则;同样,生态旅游业包含自然、人文等形式,生态旅游业不一定全部是自然旅游。

1、绿色旅游的定义

绿色旅游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用来比喻“环境保护”、回归自然、“生命”等内涵,既说明旅游活动更加亲近大自然,同时也表明旅游企业经营管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

绿色旅游是指包括旅游者、饭店、景点管理者、旅行社和导游在内的旅游参与者在整个旅游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

绿色旅游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绿色旅游是指具有亲近环境或环保特征的各类旅游产品及服务。

狭义的绿色旅游是指以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的远离喧嚣与污染亲近大自然,并能获得健康精神情趣的一种时尚旅游,通常指农村旅游,即发生在农村、山区和渔村等的活动。

2、生态旅游与绿色旅游的区别和联系

1)首先在于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

生态旅游的核心是生态系统及地方文化的保护,并强调对旅游者的环境教育;而绿色旅游强调的是让旅游者在良好的绿色环境中获得欣赏美景、享受生活的感受,并学习、探究自然与地方文化。

2)生态旅游关注区域发展,即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绿色旅游更加强调旅游经营过程中对环境保护,其关注的尺度较生态旅游小。

3)生态旅游是基于自然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而绿色旅游却没有开展活动范围的限制。

联系:两者在旅游者体验自然,关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共同的特点。但广义的绿色旅游的内涵和外延要比生态旅游宽泛,因此,二者有交集。

1、可持续旅游的定义

世界旅游组织(UNWTO):旅游资源和吸引物的开发、使用,不以牺牲我们子孙后代对其利用为代价。

2、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的区别和联系

范畴不同:

可持续旅游是从发展观的角度形成的旅游概念,是一种“发展哲学”,并非一种具体的旅游活动,它要求从长远的观点、全局的角度出发,全面认识旅游的影响,在满足人们开发旅游业和发展旅游活动的需求的方面,实现旅游发展的代际平衡和空间平衡,也包括旅游业和旅游活动的可持续性。

生态旅游是从旅游需求者角度阐释的概念,它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以保护为前提开展的一种具体的开发模式和活动形式,要求旅游者在欣赏自然、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同时,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使旅游活动减少对环境产生破坏,其主要目的在于旅游者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愉

联系:倡导和发展生态旅游能够促进可持续旅游的实现。

第二章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与方法

第一节生态旅游的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

20世纪50到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讲座。

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1972年,《只有一个地球》,把人类生产与环境的认识引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境界。

1972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

1980年,联合国向全世界呼吁“确保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首次提出了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采用最为广泛的概念。

在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

1994年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

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

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平等

2、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3、共同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

(四)基本理论

1、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1)经济学A、增长的极限理论 B、知识经济理论

2)生态学

根据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要求,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生态学三大定律:一是高效原理;二是和谐原理;三是自我调节原理

3)人口承载力理论——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三大发现之一。

4)人地系统理论

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论

1)资源永续利用理论2)外部性理论3)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4)三种生产理论

(五)可持续发展与旅游

要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较好地解决三大问题:

1)需求问题:社区、旅游者

2)发展问题:反对为谋取短期利益而掠夺式开发旅游资源

3)公平问题:环境、代际、代内(不能为满足旅游者或投资者而忽视社区和居民的利益)。

可持续旅游的开发方式有多种,生态旅游是其中之一,也是首选的有效途径。

二、生态经济学

(一)发展历程:

(二)相关理论:

?宇宙飞船理论;公地悲剧和救生艇理论;增长极限论;能值系统理论;净福利(净社会福利,净经济福利)

三、景观生态学

(一)基本理论

其研究焦点是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

研究内容包括: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和动态,异质性景观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空间异质性对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影响,空间异质性的管理等。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发展突出体现其对异质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相互作用的研究。

四、人类学

(一)人类学概述

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有关人类的知识学问。

西方人类学者研究旅游,主要从目的地居民、旅游者以及客源地社会这三个角度出发。

旅游人类学的研究主要是从旅游地的居民和旅游者之间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研究旅游地的文化现象和演变,以及这种文化现象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

(二)人类学与生态旅游

1、他者/东道主研究

2、旅游与文化变迁

3、社区研究

4、我者/旅游者研究

5、他民族/族群认同研究

五、利益相关者理论

(一)基本理论

其核心思想是: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是某个主体的利益。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与生态旅游

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学者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旅游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2.在旅游规划和管理决策中的利益相关者实证调查研究

3.面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与协调

4.旅游环境理论与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相关者

第二节生态旅游的研究方法

在发展过程方面,生态旅游方法的研究经历了定性研究——定位研究(在固定地点连续进行调查、观测和研究的方法)——实验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研究的历史过程。

数据的搜集方法四种:定性、定量、定性与定量结合以及概念性。P68表

生态旅游的基本研究途径有四种:定性描述、数理统计、构造模型、“3S”技术方法。

目前,定性描述方法用得最多,占76%;数理统计方法的次之,占18%;用数学方法构造模型的较少,占5%;运用“3S”技术方法采集数据、分析处理数据的文章最少,仅占1%,而且主要是地学背景的作者。

一、时间序列法

二、回归模型法

三、地理信息技术(GIS,GPS,RS

四、模式分析

五、科学实验

六、调查法七、统计分析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一)、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方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有的甚至可以舍去。 方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就可以这样来概括主要内容。 方法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的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穷人》一文,读后可以行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桑娜在等丈夫回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她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她会这样想?丈夫回来以后,她又是怎么想的?一一回答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方法四: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的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我们抓住标题便可追溯到主要内容。 方法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的句或段来总结方要内容。如《养花》一课,结尾的“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总之,不管运用哪种方法,都必须先认真阅读课文,分析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各种方法结合运用,效果更好。 (二)、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一篇课文要用一两句话表达出主要内容,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易。究

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 1.实践教学大纲 生态学野外实习属于实践性课程,学生应在修完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参加本实习。本实习课程主要包括生态学中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部分的内容,此外还包括部分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土壤部分)和环境教育的内容。本实践实习在有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地学习有关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实验以及有关数据的处理总结方法,进而完成实习报告、研究论文的编写。 通过本实习,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和环境教育的野外工作技能。同时可以结合环境科学专业背景,将在实践实习中学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如生态市、生态乡镇的评价、规划与建设中)。 实践项目内容1:生境选择与生态因子的测定 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各单因子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对生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地段,了解环境因子及其变化趋势,加深对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规律的认识。选择不同地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定,比较不同群落小气候的差异。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规律,学会一些常用小气候测定仪,具体基本内容如下:(1)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观、空气湿度的观测记录(辐射仪,照度计、通风干湿表等小型仪器观测使用)及小气候综合观测站。(2)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测量、降雨观测记录(时间待定)、罗盘,海拔表、手持GPS的使用(不同群落土壤表层温度计,土壤深层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等安装方法及观测)。 实践项目内容2:生物取样技术 通过本实验教学,让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个亲历感受,从植物、动物(包括水体动物、土壤动物)等方面了解生物野外调查常用的几种方法。

大学生旅游策划书(完整版)

大学生旅游策划书 大学生旅游策划书 第一篇: 大学生旅游策划书 策划书即对某个未来的活动或者事件进行策划,并展现给读者的文本;策划书是目标规划的文字书,是实现目标的指路灯。一份好的策划书往往能够决定您的目标能否有效快速达到。下面是我们好范文为您的策划书供您参考: 关于举办武夷学院首届大学生旅游文化节 一.活动名称: 武夷学院首届大学生旅游文化节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三绿四会五开六为的学校定位为行动指南。 三.活动主题: 传承文明相约武夷激-情校园魅力旅游 四.活动意义: 在武夷学院开创旅游文化节的先河,展现旅游文化,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亲身感受旅游文化,树立正确旅游-行业观,从而了解旅游、实践旅游。旅游文化节内容涉及广泛,形式规模宏大。极大的丰

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为我院学生创造一个表现自我、开发内在潜力的平台。 五.启动201X年3月26日下午15: 00 六.参加对象: 武夷学院全体在校大学生及周边兄弟学校 七.活动地点: 图书馆前的广尝校报告厅、同文楼多媒体教室等 八、活动内容概况: 本届大学生旅游文化节分为六个部分。分别为: ①首届大学生旅游文化节开幕式之茶之韵品茗论道 团队制度建设: 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安全制度及财务制度,确保实践活动顺利进行。 2、团队设置: 团队负责人: 负责实践团队在实践期间的组织管理。 组织部: 负责实践期间团队的活动总体组织工作,包括团队的管理,人员安排等系列的活动的组织工作。 宣传外联部部: 负责实践期间的新闻稿件和相关资料整理等工作,负责实践期间的媒体联系,确定活动助等工作。 财务部:

记叙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考点解说 文章的主要内容,用四个字概括,就是“写什么”。在考题中,可以要求概括全文的内容,也会考查对某一部分内容的概括。 从全文来看,题目中常常出现“主要内容”,“写了什么”,“大致内容”等词语。叙事文大致概括出六要素的内容;写人文概括出人物的主要表现,是怎样的人;状物文一般概括出形、色、大小、用途及与人的关系;写景文概括出怎样的景物。 从某一部分来看,题目中常常出现“为什么”“如何”“怎样”“哪些”等词语,需要联系上下文总结归纳。 主要内容的表达须完整、明确、简洁。 此知识点常见题目及答题技法如下: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答题步骤: (1)浏览全文,确定题材; (2)找出写作对象; (3)联系全文,选择概括方法; (4)组织语言,谁(写作对象)做了什么或谁(写作对象)怎么样。 2.乌鸦是如何喝到瓶子里的水的?/短文通过哪些事例来说明霍金是挑战命运的勇士? 答题步骤: (1)在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 (2)选择合适的概括方法; (3)组织语言,运用关联词联接。

同学们在概括归纳内容时有三个方面的困难: 一是缩不短。概括课文大意时,常常讲着讲着就接近复述课文内容了。二是概括时分不清哪些该删,哪些该留。 三是抓不住重点,不分主次。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总结了一些方法:

雪 鲁迅 ①…… ②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③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第②、③段的主要内容?(3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段落大意的概括。解答这类题,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步骤完成:(1)浏览②、③段; (2)找出写作对象,第2自然段的写作对象是孩子们,第3自然段的写作对象是雪罗汉; (3)联系全文,选择要素串联法;找出人物、时间、事件;

旅游策划主要内容整理

旅游规划体系结构:规划对象的调查分析、旅游系统的规划部署、旅游规划成果的制作 规划对象的调查分析:旅游相关政策法规、区域背景、旅游资源、旅游业现状、旅游客源市场的调查分析及分析 1、旅游相关政策法规的调查分析:国家法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和行业标准 2、区域背景的调查分析:区位(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以及三者之间的综合分析)、自然(调查区的地貌特征,水文特征,生物特征,气象、气候和环境因素等)和经济条件(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等)及社会文化环境(调查区的概况,历史沿革,文化氛围,社会氛围等) 3、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旅游资源调查是对一个区域旅游资源 ,它是旅游资源科学 评价的前提,是区域旅游有效规划和开发的基础,是旅游资源有效保护的依据。其目的是系统地、全面地查清该区域旅游资源的规模、类型、特点、地理分布、功能、价值等信息;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类型、规模、组合结构、开发现状和保护现状;调查程序:①搜集现有资料②实验室预测:地图、航片分析 ③现场勘察:粗线条勘查、重点研究勘查、比较评价勘查④整理归纳:整理归纳资料 调查方法:①收集资料②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③室内测量④现

场勘察;调查成果:1.调查报告2、旅游资源调查系列图3、旅游资源一览表4、旅游资源声像资料5、其他 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资源自身的评价(资源品质和资源结构)、旅游资源外部环境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旅游资源评价方法:定性(六字七标准、三三六法)和定量(层次分析法(:明确问题、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五级评价法(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等)旅游资源分类:8主类31 亚类155基本类型;旅游资源评价等级指标:特品级旅游资源五级旅游资源>90分、优良级四级旅游资源75-89、三级旅游资源 60-74普通级:二级旅游资源45-59、一级旅游资30-44 4、旅游业现状的调查分析: (1)酒店的数量、床位、类型、档次、分布等; (2)旅游景区的数量、面积、类型、级别、分布等; (3)旅行社的数量、规模、类型等; (4)餐饮店的数量、规模、类型、档次、分布等; (5)旅游购物店和旅游购物街的数量、规模、类型、分布; (6)康乐企业的数量、项目、类型、分布; (7)旅游交通状况。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第二章生态旅游相关理论 内容提要 生态旅游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一直受到旅游学界的关注。随着生态旅游开发实践的展开,近年来我国的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生态旅游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几年间在全球迅速发展,离不开各种理论的支撑和指导。在众多指导生态旅游迅速发展的理论中,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美学等至关重要。了解各种理论对生态旅游发展所做出的影响,我们才能将其到指导生态旅游的实践中,并且为生态旅游有关理论的补充提供新鲜的血液。 第一节生态文化 一生态文化概述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区别。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明观,它反映了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这种定义下的生态文化,大致包括三个层次,即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制度(政治)层次。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式。 生态文化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中,在适应、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生态观念、生态知识、生态经验。最初这些生态性内容仅以“单体”形式出现,没有上升到系统的文化层面,随后这些知识经验在漫长的历史演替中日积月累逐渐融入人们的思想精神并形成生态观念,它又进入社会生产生活之中并积累成制度、措施、经验,它又外在地表现于人们的实践、服务于人民的生存并物化为各种成果、风俗习惯等,由此集结并以“生态文化”统一的概念出现,生态文化由此成为一种关注人与自然的文化,它以“文化”、“智慧”的形式聚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反过来又成为人类可以利用的武器改造自然;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生态的许多理念依然显示出合理性并为人所用,生态文化又成为解决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问题的一把钥匙。 二生态文化对生态旅游的价值 生态文化渗透在生态旅游之中,生态旅游是对生态文化的阐释。当人类意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必须领会它的主要内容,只有掌握了主要内容才能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那么,如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呢 1.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 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 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董存瑞,事件是董存瑞舍身炸毁暗堡。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董存瑞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 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黄继光》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黄继光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黄继光向指导员请战;(3)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黄继光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 4. 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5. 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 6. 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红军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②他们是怎么“飞”又是怎么“夺”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总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都首先要认真阅读、分析,以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直是中段学习的一个重点,更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我们的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维时常跳跃,总是不能很好的把握文章内容,因此对课文的理解也总是一半一半,很是不完整,要是面对长篇大论的文章,那可真是难为死它们了,不要说是10来岁的小孩,就是成人也会感觉有些吃力。但是,每一种知识的获得必有其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写事文章我总结如下:概括文章首先要知道主人公是谁,发生了哪几件事情,结果怎样了这一思路展开,同时语言也要围绕主人公进行表述,详写的事情一定要表达具体,略写的部分用一个短语或是简单的话简明概括就行了。大致知道了这样的概括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老师再稍加对此法进行补充巩固,不断的完善孩子们的这一学习能力,经过潜移默化的影响,相信孩子们能较好的把这一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从而有效提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使自己能

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学基础》姓名:学号: (一)、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首先,生态学是不断发展的,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也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定义也随着人们认知的变化而变化。 1866年,德国学者首先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后来随着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例如苏联学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学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归纳不同时代不同的观点,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二)、生态学研究对象及发展历程、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生态系统 2.发展历程:萌芽时期(17世纪前)——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现代生态学(20世纪30年代至现在) 3.研究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三大类。其中,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室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三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 (三)、生物与环境 1.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生物是环境的主体。 2.生态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

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限制性作用及生物的耐受性。 3.生物与光因子:光因子主要指太阳光;其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归纳为太阳的光质、光照强度、日照长度三个方面。 生物与光质:不同单色光对动植物生长的作用。例如,红外光的主要作用是产生热效应。 生物与光照强度:不同的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需要不同。 生物与日照长度:日照长度即光照时间,不同的生物每天生长生活所需要的光照时间不同。 4.生物与温度因子: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服从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三基点温度”。 5.生物与水因子: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水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原料,水是生物新陈代谢地介质,是很好的溶剂。动物按栖息地划分可分为水生和陆生两大类;其中水生动物对水的依赖性更大。 6.生物与土壤因子:土壤是陆生生态系统的基础,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由于土壤形成演化过程的不同,自然界的土壤多种多样,它们具有不同的土地构型、内在性质和肥力水平。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是指土壤质地、结构、密度和孔隙度等,土壤的质地、结构性质引起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的变化,从而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植物的营养状况及土壤动物生活状况产生明显的影响。 7.生物与大气因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很小一部分,但它们三者对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范围的空气交换制约着不同地区的气候,小范围的空气交换制约着天气的变化;风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要影响。动物的取食、迁徙等都跟风有莫大的关系。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财贸经济》1999年第8期 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 张广瑞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100836) 内容提要:生态旅游是目前国际上颇为流行的一种特种旅游,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其重要的背景,生态旅游有其特定的含义。目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些发展生态旅游的成功范例。但实践证明,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需要积极地培育旅游市场,培育生态旅游管理、经营的队伍,必须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中国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更应当持谨慎的态度,做好宣传,科学规划,搞好试点,循序渐进,避免因开展生态旅游不当而加速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旅游定义 “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语,英文为ECO TOU R IS M 。由于“生态旅游”是个新词语,不同的使用者对它有其不同的说法。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WW F )是研究生态旅游比较早的国际机构,其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E lizabeth Boo )1990年对生态旅游所做的定义的是: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就是说,它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 定目的而到受干扰比较少或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 ①。两年以后,她对其定义进行了一些修订,提出“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的自然旅游” ②比较这两个定义可以看出,前者只从旅游者的角度强调了旅游活动的性质与目的,而后者另外突出了这项旅游活动应当对旅游目的地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也许1992年生态旅游学会(ECO TOU R IS M SOC IET Y )③所做的定义更有代表性,它将生态旅游限定为“为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地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机会,让自然资源的保护在财政上使当地居民受益”。 从以上几个典型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旅游活动”,一般来说,生态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地是“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而从事这种旅游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等;从事该项旅游活动的原则是“不改变生态系统的完整”、“保护自然资源使当地居民经济上受益”。总而言之,开展生态旅游必须保证保持、促进生态的协调发展,至少不破坏生态平衡,但与此同时,必须获得经济收益,而且特别要强调必须使当地居民在开展这样的活动中在经济上获得益处。 ①②③生态旅游学会是由旅游批发商、导游、政府代表、保护区管理人员、地方社区代表、环境保护者和开发商等组成的非官方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生态旅游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工作的重点是从发达的社会寻求技术与财政方面的支持,制订环境原则与纲领,保证当地人民的参与,提供交流生态旅游方面信息的渠道。 见E lizabeth Boo :T he Eco touris m Boom :P lanning fo r D evelopm ent and M anagem ent ,W ash ington ,WW F ,19921见E lizabeth Boo :Eco touris m ,the Po tentials and P itfalls ,WW F ,W ash ington ,19901

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 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 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 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 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 (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Gaia假说:英国科学家J. Loveloc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假说内容: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主动调节的。 生态学研究的总体原则: (1)整体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 整体看待 (2)综合观:任何生态过程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3)层次观:研究高级层次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必须了 解低层次的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研究低层次的 研究要以高层次为背景 (4)系统观:系统分析的方法即能区分系统的各要素, 研究其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同时又要综合各要 素的行为,探讨系统的整体表现 (5)进化观:历史地看问题。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太阳黑子等等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即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区别) 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为: 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随动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与动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 耐受限度和生态幅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缺乏足够的光照,植物发芽后生长为黄色植株。茎细长软弱,生物产量下降,影响开花结实。(实质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 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耐阴植物: 水温的成层现象:四季存在差异,在中高纬度:冬季,上层冰,冰下水度为零渐增到4度。春季:春季环流,生物生产力高。夏季,水温分层为上湖层、斜温层(温梯层)和下湖层。生物生产力较低。秋季:秋季环流,由于较低T,生物生产力较春季低。 低温对生物的伤害:低温的伤害: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会因低温而受害,该值称为临界温度。低于临界温度生物受冷害;低于0℃受冻害(生物体内形成冰晶)(霜害)。 冷害:结果:膜结构破坏:认为或膜中脂类固化或蛋白质构象变化,使水和可溶性物质外渗。损伤程度:膜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少,受冷时间。 冻害: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考试主要内容

2009年环境生态学(双语)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Introduction :what is ecology 专业名词解释: Ecology can be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可以被定义为生态,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Ecology is indeed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sms and the environment.生态确实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Biosphere (生物圈): The portions(部分)of earth that support life, also refers to the global ecosystem(生态系统). 生物圈(biosphere)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它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Ecosystem (生态系统): A biological community plus all of the abiotic factors influencing that community. 生物群落及其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由无机环境生物的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 Nutrient (营养): Chemical substance require for the development, maintenance and reproduction of organisms.生物体的生长,维护和繁殖所需的化学物质。 Epiphytes (附生植物): A plant, such as orchid, that grows on the surface of another plant but is not parasitic. 一个(如兰科)植物,生长在另一种植物的表面,但不寄生。 Ecotone (群落交错带): A spatial transition from one type of ecosystem to another, for instance, the transition from woodland to grassland.从一个生态系统类型变到另一种,例如一个从林地到草原空间的过渡。 简述题: 1)Explaining why the nutrient of soil under tropical rain forest is poor, and where the nutrient stored in tropical rain forest? 解释为何热带雨林下的土壤养分差,热带雨林中的营养存在在哪呢? 由于热带地区,降水量较大,淋洗能力强,可将营养元素随水淋洗出土体,同时植物不断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对于木本植物每年残体归还量有限,因此不断的将养分吸收而没有补充,就会导致土壤中的养分含量越来越低,而导致土壤贫瘠。 第2章:Population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专业名词解释: Biomes are distinguished primarily by their predominant plant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particular climates. Soil is a complex mixture of living and nonliving material upon which most life depends.

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第2卷第5期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V ol.2.N o.5 2003年10月Journal of Shaoyang University Oct.2003文章编号:1672-1012(2003)05-0122-05 关于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综述 廖荣华 (邵阳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湖南邵阳,422000) 摘要:生态旅游研究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意义的重大课题.在这一研究领域中,许多学者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和探讨.本文试图从生态旅游定义、生态旅游系统,包括生态旅游者、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旅游环境等方面介绍国内外生态旅游系统理论研究的进展,并试图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这一领域研究的生长点. 关键词: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系统;近期进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旅游”(ecotourism)这一术语,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 N)特别顾问Ceballos-Lascurain,H.[1]于1983年提出并在文献中使用以来,受到国际旅游组织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迄今,各类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国际上公开发行的生态旅游研究的期刊就有几十种之多,主要有《旅游研究期刊》(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旅游研究杂志》(Journal of T ourism S tudies)、《旅行研究杂志》(Journal of T ravel Research)、《旅游管理》(T ourism Management)及《可持续旅游杂志》(Journal of Sustainable T ourism)等,发表的论文更是数以百计.生态旅游业也得到迅速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WT O) 1997年12月估计,生态旅游占整个旅游业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20%.2002年是联合国命名的国际生态旅游年.旅游界人士认为21世纪是生态旅游的世纪.但是,总的来说,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生态旅游还处于探索之中.从理论上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对指导生态旅游实践特别重要.本文在学习、探讨生态旅游理论的基础上,对生态旅游定义及其系统理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为自已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生态旅游奠定基础,同时,也试图探讨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这一研究领域的生长点. 1 关于生态旅游定义的研究 生态旅游是一种旅游方式?旅游理念?旅游产品?旅游系统?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生态旅游的定义.因此,生态旅游定义的研究,一直是生态旅游研究的首要问题.围绕生态旅游定义研究,发表了许多论文.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各自从不同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国外学者的探索很多,代表性的有:谢贝洛斯.拉斯喀瑞(1987)给生态旅游的定义是:去往相对原始(undisturbed)的地区或未被污染(uncontaminated)的自然区域的旅行活动,其目的是研究、欣赏和品位自然风光、野生动植物及当地文化遗迹(unnifestations)[1];Boo E(1999)认为,生态旅游是指去相对原始(undisturbed)的自然区域,以欣赏自然风光和野生动植物为目标,并能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旅游者提供环境教育,从而有利于自然保护的旅游活动[2];生态旅游协会(Ecotourism S ociety)(1993)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居民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3];Ercan S irakaya,Vin od Sasidharan和Sevil S onmez(1999)对以往生态旅游定义进行回顾和评论,并通过对美国282个生态旅游经营者的调查,对生态旅游进行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非消耗性(n onconsum ptive)、教育性、探险性(romantic)的新型旅游,其目的地是那些自然风光异常优美、文化和历史意义突出且几乎未受人类干扰破坏的地区,旨在欣赏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历史[4]. 中国学者对生态旅游定义也做了许多探索,从旅游需求方即旅游者角度出发,生态旅游被认为“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5];从旅游供给方即旅游规划和管理者角度出发,生态旅游被看成一种旅游产品,是“以自然风光及其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ethnic)为主要吸引物的专项旅游产品”[6];从旅游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出发,生态旅游被认为是“一种以自然环境为资源基础的旅游活动和具有强烈环境保护意识的一种旅游开发方式”[5];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二者的综合角度进行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观念或思想,强调规划管理者和旅游者在合理利用生态旅游资源的同时,积极保护生态环境.这种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7]由于生态旅游的定义莫衷一是,有人从现有的“生态旅游”定义中选取代表性的44种进行聚类分析,将定义内容归纳为6大类11组分,进而构建生态旅游概念模型,在检验模型理论上的可靠性和实践上的适应性后,提出一个归纳性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一种非大众化的特殊旅游, 收稿日期:2003-07-0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的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廖荣华(1956-),男,湖南隆回人,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态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0)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3、尺度:是指生态现象或生态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到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二、单项选择题 1、最早给出“生态学”定义的是(B)。 A.奥德姆 B.海克尔 C.达尔文 D.高斯 2、在诸生态因子中 B 的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A 能替代少数其他因子 B 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 C 把其他因子的直接作用变为间接作用 D 对其他因子有影响作用 3、著有《生态学基础》一书并因此获得“泰勒”奖,被誉为“现代生态学之父”的是下列哪位 生态学家?(A) A.Odum B.Haeckel C.Clements D.Tansley 4、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 A.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形态的一门科学 B.生态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D.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因素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5、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 三、多项选择题 1、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ABCD) A.个体B.种群C.群落D.生态系统 2、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ABC)

A.野外B.实验C.理论 四、填空题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普通生态学通常包括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四个研究层次 3、理论生态学按照生物类别可分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 4、坦斯利于1935年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5、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野外、实验和理论的3类 6、生态学的定义是由Haeckel 于1866 年提出来的。 五、简要回答 1、什么是生态学?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六、论述题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复习课教案 教案目标: 1.回顾、梳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学习灵活运用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做到语言通顺、完整、简洁。 教案重、难点: 灵活运用方法完整、简洁地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案准备: 1.课前印发阅读材料《换伞》。 2.课前自主复习,填写表格,小组交流。 教案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晰目标 1.我们一起学过了许多文章,也做过许多篇阅读。那么老师想问你们,学习一篇文章,一般有哪些要求?或者说阅读考试中有哪些类型的题目。 预设: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句的含义理解词语 体会作者的感情,谈感受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2.弄懂了这些问题,才能闻到墨香,才能读出文字传达给我们的意韵,才能为我所用。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回顾方法,提炼要求 师: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能力的题目在阅读中经常会考到。 有这样的一篇阅读是《征服》,第二题要求学生概括“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是两位同学的答案,你认为哪个比较好?为什么? (1)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劫犯劫持了一位孕妇,在孕妇快要生孩子的时候被生命征服,拯救了孕妇和孩子。 (2)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劫犯情急之下劫持了一位孕妇,孕妇因为极度惊吓马上要生产,劫犯在漫长无期的牢狱之灾和一条即将出生的生命之间,选择了后者,他举手投降,警察抓住了他。但孕妇已无法坚持到医院,这个劫犯说自己是个医生,他得到警察的允许成功帮孕妇接生,拯救了孕妇和孩子。 引导学生说出简洁 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仅仅只是简洁,还要做到语言(生:通顺) 事情还要说(生:完整) 小结:通顺、完整、简洁(板书) 三.小组合作,自主归纳 过渡:怎样才能完整、通顺而又简洁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呢?你们知道哪些方法?【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出示:题目拓展法段意合并法六要素归纳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六种方法(转载) 一、段意归并法。 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先把全文读一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一段一段认真的读,读懂每个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要把每个段落大意合理地连接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普罗米修斯》一课,见课本语文园地八。 二、题目拓展法。 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归纳这类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从审题入手,弄懂题目的含义,然后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桂林山水》一课,就可以从课文中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加以概括,就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本篇课文主要写了桂林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 三、综合归纳法,如写事的文章。 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桥》一文:时间是下着大雨的黎明,地点是木桥前,人物是老支书,事件是老支书不顾自己的儿子舍身救群众。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下着大雨的黎明,在木桥前老支书不顾自己的儿子舍身救群众的事。 四、抓重点词句(中心句、中心段或过渡段)。 有些文章结构上的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或内容上的中心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有时候我们摘录中心句后,还需要“串”。如老舍笔下的《猫》,既写了大猫,又写了满月的小猫。我们在概括课文大意时,必须把文中两个中心句串联起来:猫的性格很古怪,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还有的时候,中心句表达比较烦琐,我们还需要“缩”,精简一些修饰性的词语,使课文大意表达得更精炼。 五、取主舍次法即重点归纳法。 有时一篇文章,其重点部分十分突出,而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因此,只要抓住这个重点部分的段落大意,再加上一些必要的补充交代,全文的主要内容就归纳出来了。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议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尝花生,议论花生的好处的情形。 六、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草船借箭》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诸葛亮在什么情况下借箭的?②他们是怎么借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