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内容

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内容

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内容
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

1.实践教学大纲

生态学野外实习属于实践性课程,学生应在修完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参加本实习。本实习课程主要包括生态学中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部分的内容,此外还包括部分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土壤部分)和环境教育的内容。本实践实习在有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地学习有关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实验以及有关数据的处理总结方法,进而完成实习报告、研究论文的编写。

通过本实习,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和环境教育的野外工作技能。同时可以结合环境科学专业背景,将在实践实习中学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如生态市、生态乡镇的评价、规划与建设中)。

实践项目内容1:生境选择与生态因子的测定

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各单因子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对生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地段,了解环境因子及其变化趋势,加深对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规律的认识。选择不同地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定,比较不同群落小气候的差异。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规律,学会一些常用小气候测定仪,具体基本内容如下:(1)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观、空气湿度的观测记录(辐射仪,照度计、通风干湿表等小型仪器观测使用)及小气候综合观测站。(2)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测量、降雨观测记录(时间待定)、罗盘,海拔表、手持GPS的使用(不同群落土壤表层温度计,土壤深层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等安装方法及观测)。

实践项目内容2:生物取样技术

通过本实验教学,让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个亲历感受,从植物、动物(包括水体动物、土壤动物)等方面了解生物野外调查常用的几种方法。

在植物群落的调查中,需要掌握最小样方面积,掌握乔、灌、草不同植物群落的样方、样线、无样方技术的调查操作和统计。包括:最小样方面积的确定原则、群落样方的统计测定以及乔、灌、草不同群落样方的统计原则。在对不同植物群落进行实地样方调查统计的基础上,学会对植物群落相似性和差异性的比较。

掌握生态环境中动物的调查方法。包括不同生态环境中两栖类的数量统计,鸟类统计、土壤动物的调查统计,并分析它们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路线统计法、样方统计法、样点统计法、铗曰法、标记回捕法等。

实践项目内容3:水样的采集与保存技术

水域生态环境是陆地常见的一种类型,特别是淡水生态环境中生物与水质的关系是关注的重点。淡水生物群主要包括浮游生物群落、底栖生物群落、着生生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等。浮游生物是指悬浮在水体中的生物,它们多数个体小,游泳能力弱或完全没有游泳能力、随波逐流的生物,包括浮游动物群落和浮游植物群落。

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水体环境样品包括水样和底泥的采集布点原则、方法,注意事项,准确理解和掌握规范的技能和方法。包括:监测断面的布设原则、断面设和采样点的设置、采样频数及采样时间等水样采集方法。通过数据分析,探讨浮游生物群落分析与水环境的关系。

实践项目内容4: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通过野外土壤样品的采集,让学生了解不同研究内容及不同需要下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与注意事项,学会不同分析项目样品的制备方法,包括:常规分析项目样品的采集方法、样品采集的数量、样品采集的布点原则及样品采集的原则。通过野外采集回来的土壤样品制备,让学生了解不同研究内容及不同需要下土壤样品制备方法及注意事项,学会不同分析项目样品的制备方法。

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择不同植物群落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分析测定不同生态环境中土壤水分、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等肥力指标。特别是了解土壤分析测定方法,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了解土壤对土壤中养分存在和养分有效性及理化性质、微生物等的影响作用。

2. 实践教学与管理指标体系

为完成实践实习目的,需要从实践的性质目的、组织实施、基本要求、拓展要求及考核等方面进行管理。

2.1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

生态学野外实习属于实践性课程,学生应在修完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参加本实习。本实习课程主要包括生态学中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部分的内容,此外还包括部分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土壤部分)和环境教育的内容。本实习将在有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地学习有关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实验以及有关数据的处理总结方法,进而完成实习报告、研究论文的编写。通过本实习,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和环境教育的野外工作技能。同时可以结合环境科学专业背景,将在实践实习中学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如生态市、生态乡镇的评价、规划与建设中)。

2.2 实习的组织实施

根据实习内容(包括生境选择与生态因子的测定、生物取样技术、水样的采集与分析技术、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等),由相关专业老师负责指导实施,将学生分为四组,轮流进行四项内容的实习。白天进行采样、观察,晚上进行标本的分离、鉴定和相关知识的讲解、学习和讨论。

2.3 实习教学的基本要求

首先由教师在现场对各项实习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要求清晰、明了;实习过程中随时准备解答学生的疑问;实习结束认真批阅学生的实习报告并进行实习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实习教学效果。

2.4 实习内容

将生境选择与生态因子的测定、生物取样技术、水样的采集与分析技术、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等实习内容细化为:

2.4.1动植物分类基本技能:重点了解动植物分类的基本术语,有关工具书及检索表的使用。

2.4.2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规律:主要了解地形、海拔高度以及人类活动影响与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关系。

2.4.3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方法:掌握植物群落野外调查的主要方法:样地记录法、每木调查法、点四分法、相邻格子法等,并进行一定数量的样地调查。

2.4.4野外动物种群调查方法:重点掌握鼠类、鸟类种群的野外调查方法,包括种群密度、生态习性等。

2.4.5野外土壤调查方法:重点掌握土壤剖面、常规土壤理化指标的速测方法等,以及土壤类型与植被分布的关系。

2.4.6野外土壤动物群落调查方法:掌握土壤动物群落野外调查方法,包括采样及分离方法,学习分析群落组成、群落结构和群落多样性,了解土壤动物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4.7研究论文实验、调查: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对已有调查数据进行初步处理、总结,并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学生确定研究论文的选题,进行试验设计,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查实验。

2.4.8实习完成后学生提交实习报告及研究论文。

2.4.9 对生态环境有兴趣的同学科进一步参阅相关拓展部分的内容开展实践。

2.5实习方式和时间安排

实习采取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亲自动手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三年级下学期中间阶段(五一前后),10天左右。

2.6实习考核和成绩评定

主要通过实习考核学生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技能、数据分析能力等;重点考核三个方面:论文设计、初步结果交流、论文写作规范等。实习表现30%,实习总结30%,实习论文40%。

2.6.1 实习论文科研论文的要求和格式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单位和地址

中文摘要

关键词

引言

研究材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外文摘要

2.6.2实习报告:每位学生都应写实习总结报告。报告内容包括:

引言:实习的时间、地点,实习的目的和意义、地理环境概况等调查研究方法

实习内容及结果

●分析实习地区动植物区系组成、地质地貌、土壤的特征

●分析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

●提出保护生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建议

●提出实习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建议

总结个人实习的收获和体会

对实习的意见和建议

2.7实习注意事项及其他

首先要保证每位学生的人身安全。

实践教学体系综述

实践教学体系综述 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我校多年来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工作,注重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着力建立与理论教学相平等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 主要由以下几个模块组成: 机械类专业实践模块分为课内和课外两大部分,其中课内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实践三大类。 (1)基础课实践环节。包括机械基础实践、机械制造实践及其他基础学科(如计算机、物理、电工、电子等)的实践环节。

(2)专业课实践环节。包括机电控制方向、先进制造技术方向、机械设计方向、模具设计方向、材料成型方向的实践环节。 (3)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课程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 课外实践模块包括科技竞赛、科技活动(如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专业技能培训、军事训练与理论教育、各类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思想政治教育)等。 学校历来非常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内实验教学环节的建设,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学校修订了《本科实验课程大纲》,明确提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所占比例的具体要求,并对实验教学内容、时数等进行了积极的调整,确保实验开出率,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近三年实验课程开出率达到100%。 近年来,我校不断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提高实验教学地位,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着重研究与更新实验内容、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增加实验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 为加快推进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步伐,学校决定推行《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我校各院(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改革实验室的管理体制,成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教学实验室进行整合,加强教学实验室环境建设,规划科研实验室,将科研实验室与学科建设项目紧密结合。 学校开展实验室体制的改革,以“调整、组合、优化”六字方针为指导,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分级与分层相结合。大力推进实验课程改革,使传统典型实验与现代发展实验相结合,基础实验与现实科研实验相结合。打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建立预习——检查——提问——讨论——操作——总结的实验方法。 加大实验教学改革的力度,增强教学效果:为了兼顾点和面,把实验分成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两部分。学生若在实验中能提出一些有意义的实验内容,经实验教师同意、报实验室备案后,可增加相应的实验学时数;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生态学实践教学的内容

实践教学的内容 1.实践教学大纲 生态学野外实习属于实践性课程,学生应在修完生态学以及环境科学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参加本实习。本实习课程主要包括生态学中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部分的内容,此外还包括部分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土壤部分)和环境教育的内容。本实践实习在有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实地学习有关生态学研究的野外调查、实验以及有关数据的处理总结方法,进而完成实习报告、研究论文的编写。 通过本实习,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学野外调查方法,以及与此有关的生物学基础、自然地理和环境教育的野外工作技能。同时可以结合环境科学专业背景,将在实践实习中学得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今后的具体工作中(如生态市、生态乡镇的评价、规划与建设中)。 实践项目内容1:生境选择与生态因子的测定 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各单因子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环境中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并对生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 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地段,了解环境因子及其变化趋势,加深对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规律的认识。选择不同地段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测定,比较不同群落小气候的差异。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规律,学会一些常用小气候测定仪,具体基本内容如下:(1)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观、空气湿度的观测记录(辐射仪,照度计、通风干湿表等小型仪器观测使用)及小气候综合观测站。(2)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测量、降雨观测记录(时间待定)、罗盘,海拔表、手持GPS的使用(不同群落土壤表层温度计,土壤深层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等安装方法及观测)。 实践项目内容2:生物取样技术 通过本实验教学,让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有个亲历感受,从植物、动物(包括水体动物、土壤动物)等方面了解生物野外调查常用的几种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整理材料

理解: 1、双种群的竞争。 2、生态学实验的特点。 1)生态学是一门与空间、时间相关的科学,因此,其实验必然涉及空间位置与时间的测定,与地理学密切相关;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那么,其实验必然涉及生物学与环境学; 3)生态学的综合性与系统性,决定了解到其实验必然是多元化的,并与其他学科具有交叉渗透性; 4)生态学的不同尺度,决定了其不同实验方法的巨大差异性,如宏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与微观生态学研究方法。 3、Logistic模型的意义。? 逻辑斯谛模型的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K是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但应注意K同其他生态学特征一样,也是随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的。 4、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重要意义。 1)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 2)它也是渔业、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 3)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5、某一具体群落中某一物种的生态位大小的取决因素。 1)物种对环境因子的生理学适应也就物种基础生态位的大小 2)与其它物种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物种间的竞争状况 3)群落中环境因子(梯度)的分布状况 这三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通过物种在群落中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分布的吻合程度而得以反映。 6、绝对密度测定与相对密度测定。 (1)绝对密度测定 总数量调查方法:计数某地段中某种生物个体的全部存活者数量/总面积 取样调查法:计数种群的一部分,用以估计种群整体。抽样,取平均,推广。 (2)相对密度测定这类方法是很多的。可分两类,一是直接数量指标,如捕捉法;另一类是间接数量指标,如通过兽类的粪堆计数估计兽类的数量,以鸟类的鸣叫声估计鸟类数量的多少等。还有很多指标可以估计动物的相对数量。 7、生态位的测定类型。 1)未考虑资源利用率的测度 2)考虑资源利用率的测度 3)多维生态位宽度的测定 8、数据转换的目的 一是为了改变数据的结构,使其能更好地反映生态关系,或者更好地适合某些特殊分析方法。比如非线性关系的数据通过平方根转换可以变成线性结构,这样对线性方法比如PCA就更为合适 二是为了缩小属性间的差异性,由于属性的量纲不同,往往不同属性间的数据差异很大,比如不同的环境因子测量值,对数转换可使得数据值趋向一致。 三是从统计学上考虑。如果抽取的样品偏离正态分布太远,可以进行适当转换。 9、种群动态的基本研究方法。 10、种群离散增长模型的4个假定。 Nt+1=λNt或Nt=N0λt 1)环境条件允许种群有一个最大值K 2)种群增长率降低的影响是最简单的,即其影响随着密度上升而逐渐地、按比例地增加。 3) 种群中密度的增加对其增长率的降低作用是立即发生的,无时滞 4)种群无年龄结构及无迁出和迁入现象。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群体性。教学环节是体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特色的关键,是否能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关键是实践教学是否完善,是否有特色。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正在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建设目标 以人才需求为目标,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为主线,结合专业建设实践,以突出学生就业服务对象、突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崭新的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完善的实践教学机制,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综合素质,培养受企业欢迎的一线生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进而逐步形成自身的专业办学特色。 1.形成新的实践教学理念 2.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3.开发新的实践教学形式 二、建设方案 为实现实践教学的建设目标,就必须建立一个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据多年实践教学的体会,我们提出“一个核心、两个平台、三个模板、四个保证”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案。一个核心是以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为核心;两个平台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平台和校企联合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三个模板是科学实验基本能力训练模块,综合实践能力训练模块和创新能力训练模块;四个保证是实践教学组织管理及规章制度、实践教学监控体系、实践教学考核及评价机制和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及经费保障 为实践教学培养目标这个核心,搭建校内和校外两个平台。这两个平台是三个模块运行的基础,三个模块是在这两个平台上实现的。为保证三个模块运行实现培养目标,建立了四个保障的体系,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监督的、保障的运行体系。一个核心:以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为核心。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基本技能;提高综合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应用人才的目的。同时将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与理论教学培养目标有机组合在一起,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本科教学

肖《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620B4 学时:50 学分:3 适用对象: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类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 考核要求: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研 究方法及其应用 使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 肖笃宁李秀珍等编著,《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3.3 傅伯杰陈利顶等编著,《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科学出版 社,2001.7 邬建国编著,《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0.12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景观生态学》是我校生态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根据我校生态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本课程根据地理学上的景观与环境学中的生态,把地理学对地理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对生态系统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集合为一体,以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物种流在地球表层的迁移与交换,研究景观的空间结构、功能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动态变化及景观优化利用和保护的原理与途径。通过教学使学员能够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为学生学习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工程、旅游生态学、园林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等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在国土整治、资源开发、土地利用、自然保护、环境治理、区域规划、旅游开发和城市园林建设等方面的的工作提供理论和方法。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这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概况;掌握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解决生态学等方面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为50学时,本课程学时分配如下: 章节教学内容教学时数 第一章绪论 4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实践教学是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使学生成为一个复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高等教育法》明文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而学生时间能力的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的训练就是靠实践教学来保证的。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即便在今天,计划经济体制对高等教育的惯性作用依然存在。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不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不可能特别关注学生观念、能力、创新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就容易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一直以来就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薄弱环节,并且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发展。本文试图分析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1 实践教学的现状 目前实践教学基本上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教学工作,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3个方面。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而实验课也只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实验内容一致,结果唯一,学生虽然也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实质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还培养了一些不能主动参与实验的同学提供的方便。在这种模式下,虽然也强调实验能力的培养,但这种实验能力是被当作技能并以“知识”的形式加以传授,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应用能力的培养。 2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陈旧 虽然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而言,培养模式仍然较单一,管理过死,条条太多,严重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不少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某些已经随着科技的发展失去原有价值的内容,仍然在我们教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而某些正在转化为新的知识体系的科学前沿的知识,却仍被我们置于教学大门之外。另外,单一化、灌输性教学方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很少交流。 2.2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越压越少。二是由于实践教学较理论教学难度大而有畏难情绪。实践教学不但需要教材,而且需要实物;不但需要与校内各部门打交道,而且还要协调校外有关单位。教学组织工作较复杂,从实验设计、实验准备到实验报告批改,特别是野外教学生产实习,除去学生方面难于管理的因素外,其衣食住行安全保障及实习大纲的检查指导都要详细安排,同时还要协调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所以有个别教师怕麻烦就轻避重,甚至干脆不搞实践教学。因此,在实验、实习时只是走过场,不愿动脑筋,更不愿动手,应付过关了事。 3 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旅游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旅游旅游规划原理结课论文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作用 专业旅游管理 班级 1202班 姓名樊晓红 学号 0814120205

旅游生态学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旅游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旅游热潮在全球各地兴起,并以20%以上的增长率成为旅游发展的新军。旅游与环境问题同时也日益突出,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旅游生态学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最初将其译作游憩生态学,它是一门处于生态科学和旅游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是二者之间的桥梁。笔者旨在从旅游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探讨旅游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体系及其实践意义。 1旅游生态学的概念 1.1旅游生态学的产生 旅游生态学是伴随着现代旅游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是在人们认识到了旅游发展所带来的一些生态学问题之后,才开始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考虑旅游业的发展,用生态学方法去解决旅游所带来的生态学问题。因此,旅游生态学的产生可以说是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产物。旅游生态学的主张大致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发现、共同性、选址、历史真实性、潜力和促进社会发展。可持续旅游思想的产生也对旅游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1993年,一本专门以可持续旅游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可持续旅游》在英国问世,标志着可持续旅游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经过l0年的发展,可持续旅游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旅游,目前还缺乏理论基石,还需要许多理论去指导。旅游生态学也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它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种旅游活动及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各种经营开发性活动对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旅游者心理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逐渐地成为应用生态学的一个分支。 生态旅游的产生及其内涵的不断丰富,推动了旅游生态学的逐渐完善。1980年,加拿大学者克劳德·莫林提出了第一个与旅游有关的生态学概念——“生态性旅游”;l983年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斯克瑞首先使用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一词,并在1986年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确认,但二人均未在学术上对其做系统、深入的研究。从生态旅游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积极意义来看,保护性和教育性是生态旅游的本质特征。此后,许多学者提出要用生态学原理指导旅游规划。在这一背景条件下,旅游生态学应运而生,并成为生态旅游活动的基础理论之一。 1.2旅游生态学的慨念 旅游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旅游活动过程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内在规律及其调控的一门生态学分支学科。 旅游生态学(Tourism ecology),有人也称之为游憩生态学(Recreation ecology),它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二逐渐被接受和认可的。 其定义:具体来讲,旅游生态学主要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对旅游区一起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旅游环境对游客身心和行为的影响。同时,旅游生态学也研究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生态管理及其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内容。 旅游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以及由它们组成的旅游生态系统。其中,旅游主体主要包括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者、旅游管理者和旅游者;旅游客体注意包括自然无机环境、人工设施环境、生物环境、人文环境(文化、宗教)和社会经济环境;旅欧活动过程注意包括旅游地的开发建设过程、旅游者的旅游过程和旅游经营管理过程。 2旅游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年

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承担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主动学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通过“做中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达到新课程培养目标。为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素质、技能型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变革教师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升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使其能够迅速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需求,成为当前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类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有鉴于此,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从2009年起在所有教师教育类专业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力求通过实践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教育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班级管理能力和适应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岗位的其他能力,改 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决定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为推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学校一方面组织各教学系和相关部门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毕业生适应情况调查,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剖析地方高师院校现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研究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明确教师培养的目标和规格,探索和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利用 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改革。校内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合理设置课程,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外则在当地教学质量和社会认可度高的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打破常规,打破教学时间限制,灵活安排见习、实训和实习,让学生在中小学、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得到专业技能的全面训练,努力实现学校教学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的有效衔接。走“校校结合”和“校校交替”的人才培养之路,使学生在“校校交替”中逐步形成从事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与服务的实际技能和能力。通过改革与实践,学校构建了“以学科基础课程为基础,以教师教育类课程和全程实训为两翼”的教师教育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保证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学科基本知识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教师职业岗 位适应能力。上,加强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二、增加教师教育 类课程门类,加强学生教师专业化发展课程设置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事关教育的质量和生命,因此,教师教育专业改革首先必须从改革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手。针对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门类少、结构不合理的现状,我们 从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着眼,调整课程结构,增加教育类课程。 1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对教师的要求,在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设了教师

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学读书报告 ——《生态学基础》姓名:学号: (一)、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首先,生态学是不断发展的,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向也在不断地发展;所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定义也随着人们认知的变化而变化。 1866年,德国学者首先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他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及其居住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后来随着生态学研究对象的变化,就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定义。例如苏联学者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将其定义为“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以及动物生存条件对繁殖、生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生态学在不断地发展,但是归纳不同时代不同的观点,生态学可定义为:研究生物及人类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全球生态学。 (二)、生态学研究对象及发展历程、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生态系统 2.发展历程:萌芽时期(17世纪前)——建立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现代生态学(20世纪30年代至现在) 3.研究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三大类。其中,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并且是第一性的;实验研究是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利用数学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室理论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三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 (三)、生物与环境 1.环境:在生态学中,环境是指生物的栖息地,生物是环境的主体。 2.生态因子:构成环境的各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

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限制性作用及生物的耐受性。 3.生物与光因子:光因子主要指太阳光;其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归纳为太阳的光质、光照强度、日照长度三个方面。 生物与光质:不同单色光对动植物生长的作用。例如,红外光的主要作用是产生热效应。 生物与光照强度:不同的动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需要不同。 生物与日照长度:日照长度即光照时间,不同的生物每天生长生活所需要的光照时间不同。 4.生物与温度因子: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进行。生物生长与温度的关系服从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三基点温度”。 5.生物与水因子: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水是任何生物体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成分,水是生物代谢过程中的重要原料,水是生物新陈代谢地介质,是很好的溶剂。动物按栖息地划分可分为水生和陆生两大类;其中水生动物对水的依赖性更大。 6.生物与土壤因子:土壤是陆生生态系统的基础,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土壤是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成土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由于土壤形成演化过程的不同,自然界的土壤多种多样,它们具有不同的土地构型、内在性质和肥力水平。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是指土壤质地、结构、密度和孔隙度等,土壤的质地、结构性质引起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和土壤温度的变化,从而对植物根系的生长和植物的营养状况及土壤动物生活状况产生明显的影响。 7.生物与大气因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很小一部分,但它们三者对生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范围的空气交换制约着不同地区的气候,小范围的空气交换制约着天气的变化;风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要影响。动物的取食、迁徙等都跟风有莫大的关系。

416普通动物学与普通生态学(考研重要简答整理)

生态学重要简答整理 1、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 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现代生态学的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法瑞学派: 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 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英美学派: 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苏联学派: 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生态因子:

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 限制因子: 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Leibig最小因子定律: 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 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 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7.生物内稳态保持机制,有何生态意义? 生物内稳态:

本模板适用实践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论文)

本模板适用于实践教学环节的毕业设计(论文) 课程名称 (黑体,三号字,居中,段前、段后各0.5行) (一)基本信息(一级标题为黑体,小四号字,下同)中文课程名称:(正文为宋体,五号字,下同) 英文课程名称: 课程编号: 学分: 总学时: 适用专业: 先修课程: 开课系(教研部): 执笔: 审核: 课程简介:(填写说明:包括本课程的授课对象、课程性质、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内容,250字以内) (填写示例:《计算机组织与结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学科基础课,也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很强的主干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全面介绍计算机内部各部件的组成结构与工作原理、各部件间联系,以及并行体系结构等前沿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特征和实现机制,为后续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课的学习,以及未来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研究与开发,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 (二)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1.课程的性质 (填写说明:写明本课程的性质为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还是分散实践教学环节课程) ××××××××××××××××××××××××××××××××××× 2.课程的地位 (填写说明:写明在人才培养过程(课程体系)中本课程的作用。) ××××××××××××××××××××××××××××××××××× (三)教学目标 (填写说明:写明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能力和素质尤其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可分别叙述) ××××××××××××××××××××××××××××××××××× (四)教学内容 (填写说明: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本课程的具体情况,按知识点规定毕业设计选题原则、内容、范围、要求等) ×××××××××××××××××××××××××××××××××××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究

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探究 [摘要]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而实践教学环节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学科的实践教学体系呈现不同的特点,文章分析了现有传统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一、实践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对实践教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环节的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国内高校的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组织与构建现代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任务迫在眉睫①。 1.实践教学的内涵。实践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组织中,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客观活动,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人们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的经验知识,这是认识的基础与发端。由于人类在历史的社会实践中已积累了大量的认识成果,而个体直接经验总是有限的,因此,需要通过教学去传承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 实践教学正是根据认识的本质与规律、实践的特点以及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而开展的实践活动。实践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主要包括:科学实验、工程训练、工程实习、学年论文、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 2.实践教学的特点。在高等教育活动过程中,每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都有一定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应,而且每个实践教学环节既具有相对独立特性,又紧密结合,将各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联系到一起,形成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因此,实践教学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它具有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广泛性、多样性、灵活性、社会性等特点。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Gaia假说:英国科学家J. Lovelock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假说内容:地球表面的温度和化学组成是受地球表面的生命总体(生物圈)主动调节的。 生态学研究的总体原则: (1)整体观:始终把不同层次的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生态 整体看待 (2)综合观:任何生态过程都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3)层次观:研究高级层次的结构、过程和功能必须了 解低层次的结构功能和运动规律,研究低层次的 研究要以高层次为背景 (4)系统观:系统分析的方法即能区分系统的各要素, 研究其相互关系和动态变化,同时又要综合各要 素的行为,探讨系统的整体表现 (5)进化观:历史地看问题。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是指地区环境(具有不同气候和植被特点的地理区域)、地球环境(包括各圈的全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如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太阳黑子等等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是指对生物有着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如生物个体表面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和动物穴内的小气候等。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即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的区别) 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为: 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与坡度等。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 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随动物的密度而变化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环境因子中,对动物作用的强度与动物密度变化无关的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限制因子 耐受限度和生态幅 黄化现象(etiolation phenomenon):缺乏足够的光照,植物发芽后生长为黄色植株。茎细长软弱,生物产量下降,影响开花结实。(实质影响了叶绿素的合成) 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耐阴植物: 水温的成层现象:四季存在差异,在中高纬度:冬季,上层冰,冰下水度为零渐增到4度。春季:春季环流,生物生产力高。夏季,水温分层为上湖层、斜温层(温梯层)和下湖层。生物生产力较低。秋季:秋季环流,由于较低T,生物生产力较春季低。 低温对生物的伤害:低温的伤害: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会因低温而受害,该值称为临界温度。低于临界温度生物受冷害;低于0℃受冻害(生物体内形成冰晶)(霜害)。 冷害:结果:膜结构破坏:认为或膜中脂类固化或蛋白质构象变化,使水和可溶性物质外渗。损伤程度:膜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少,受冷时间。 冻害: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必背整理

0 绪论 1、说明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生物环境分为种内的和种间的,或种内相互作用和种间相互作用。 2、试举例说明生态学是研究什么问题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很广,从个体的分子到生物圈,但主要研究4个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在个体层次上,主要研究的问题是有机体对于环境的反应;在种群层次上,多度与其波动的决定因素是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年龄结构和性比等等;在群落层次上,多数生态学家在目前最感兴趣的是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过程;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生态学家最感兴趣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生态学研究方法可以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1 生物与环境 1、概念与术语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等 生态幅是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在最高点和最低点之间的范围 大环境指的是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小环境指的是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直接影响生物的生活 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 小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m以内的气候 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的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密度制约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的生态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可调节种群数量,但其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生态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广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宽,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广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广温性动物 狭温性是指生物对环境中的温度因子的适应范围较窄,这种生物对温度耐受限度较窄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动物叫做狭温性动物 2、什么是最小因子定律?什么是耐受性定律? 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与分布的根本因素,这就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Shelford于1913年提出了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关于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各系、部、科(室):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实践教学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重要性 (一)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是大学生成才成长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对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均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对此,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各教学单位应有充分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也须得到全面的体现。 (二)充分认识实践教学环节管理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院的实践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实践教学环节依然是我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各教学单位要切实转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以加强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以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为保障,强化实践教育环节管理,构建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规范管理、改革创新是提升实践教学环节质量的保证 (三)优化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具体要求,各专业须对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方法等开展系统设计和优化。优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逐步压缩验证性实验实训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为主的实验实训项目比例;强化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针对性;把第二课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实现课内课外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健全实践教学管理体系,逐步完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的分级质量管理制度,优化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过程管理体系,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建设第二课堂的多元协调管理机制。 (四)开展实验实训教学环节改革。全院公共性、基础性实验实训教学改革由学校教务处负责推动,专业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实训教学的系统性改革主要由各教学单位负责推进。改革的重点是调整实验实训教学内容的结构和层次,创新实验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性、基础性实验实训教学要根据生源特征的变化,调整实验实训项目,逐步实现分层次教学;金工实习等实验实训教学要根据专业大类特点,优化设计实验实训项目,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各专业要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推进专业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尤其要加大实验实训项目开发与更新力度,项目年更新率不低于5%;同时,滚动开发开放性实验实训项目,以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 (五)推进集中实践环节教学和管理模式创新。集中实践包括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各类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和学年论文等教学环节,要通过教学管理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