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

1.实施评价研究工作方案

一、实施评价目的

全面检查《规划》的编制情况、执行情况、实施效果、社会影响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客观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是否有必要修编和修改及其理由,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更有效的实施。

二、实施评价的主要工作程序

1、明确规划实施评价的基本思路;

2、收集上轮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资料;

3、实地查看用地布局情况,了解规划的社会影响;

4、分析规划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

5、总结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经验教训,明确规划修编理由并提出具体建议;

6、进行成果整理,撰写实施评价报告。

三、研究内容

1、分析当地人口、产业与区域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明确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程度,包括规划目标及主要用地指标、结构调整、用地布局调整的实现程度,规划管理(违反规划和调整、修改规划、规划重点项目)情况;

3、规划实施措施的落实情况,包括规划实施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指出措施本身及其实施中的不足和问题;

4、规划实施的效益,包括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土地集约利用效益等;

5、规划的社会影响,包括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公众参与规划的意愿等;

6、规划实施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7、说明规划修编的理由,通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分析,判断现行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要求是否协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提出规划修编的理由;

8、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对策建议。

四、实施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系统的设计,既要考虑有较强的科学性,又要考虑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这样才能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准确、深入的评价。

2、系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首先是考虑确定反映规划实施效果的各个方面,尽量考虑全面,然后对各个方面,用不同的具体指标来进行衡量,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个指标和各个方面的结果,确定实施评价结果。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在规划实施评价过程中,尽量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来反映规划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不能量化的则进行定性分析。

4、客观真实性原则。实施评价首先应该实事求是,对规划的评价要能够客观反映规划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尽量避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实施评价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必须建立在真实、现势、准确、可靠的数据基础之上。

5、历史性原则。任何规划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做出的针对未来的一种安排,总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实施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因此整个工作中,应该

用一种历史的、动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充分考虑规划编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6、建设性原则。规划实施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规划,服务于土地管理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出发点必须是围绕如何改进规划、提高规划的质量、完善规划的管理、促进规划的实施,使规划切实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而展开,重点是提出改进规划的对策和建议。

五、实施评价预期成果

1、实施评价研究报告的文本和电子文档;

2、实施评价专题研究的大纲成果;

3、实施评价研究基础资料汇编;

4、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与上轮规划期初现状比较图、规划基期年土地利用现状与上轮规划期末比较图。

2.耕地保护研究工作方案

一、研究目的

1、认真总结上轮规划实施期间耕地保护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2、全面分析新一轮规划期间耕地保护所面临的形势;

3、研究制订适合当地实际的耕地保护目标及区域布局供选方案;

4、提出未来规划期间确保当地耕地保护目标实现的相关机制。

二、研究任务

1、查清现有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构成和分布,在分析变化情况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

分类、分区域处理意见。

2、在各项非农建设尽量少占或不占耕地的前提下,预测必须占用耕地的数量,研究提出控

制建设占用耕地的措施。

3、全面分析生态退耕、农业结构调整与耕地关系,研究提出合理的规划退耕标准。生态环

境建设要充分考虑国家保护基本农田的要求。

4、围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研究提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推进土地开发整理的政策措施。

三、研究主要内容

1、当地上轮规划耕地保护目标实施情况评价。重点分析上轮规划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程

度、取得成效、主要经验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2、粮食生产能力分析。结合当地耕地资源条件和历年粮食生产情况,分析当地耕地粮食生

产能力及其变化趋势,预测当地耕地粮食生产能力。

3、粮食需求量预测。结合国家和当地粮食安全形势,分析国家或上一级政府对当地粮食生

产的要求,从确保当地粮食安全的角度,分析粮食生产需求量,研究粮食产量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预测不同目标条件下的耕地需求量。

4、耕地生产潜力测算。根据当地历年耕地产量变化以及当前耕地生产条件的实际情况,采

用科学的测算方法,对当地的耕地生产能力进行测算。

5、耕地占用趋势分析,包括生态建设占用耕地预测和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预测。生态建设占

用耕地预测主要是结合生态建设目标专题研究,预测全区内生态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

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预测主要是结合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基础设施建设研究,预测全区各类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数量。

6、增加耕地潜力分析。根据土地利用潜力分析和生态环境建设要求,拟订该区域土地开发

整理目标,明确全区域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明确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的主要途径和措施,确定当地耕地面积增加目标。

7、耕地占补平衡分析。根据国家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要求,分析当地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的项目是否实施了占一补一的措施,这是当前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

8、拟订耕地保有量目标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综合分析耕地现状面积及未来规划期间的耕

地需求量、占用量、增加量,结合国家政策、耕地资源条件,综合确定全区域耕地保有量目标和基本农田面积目标。

9、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域。根据当地的耕地保护目标,结合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和

粮食主产区的划定结果,明确基本农田保护的重点区域。

10、拟订下一级行政区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结合各单位耕地变化情况和基

本农田重点区域划定结果,拟定下级行政区、各区域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

11、结合当前国家的政策背景以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新形势下耕地和基本农田

保护的对策和措施。

四、基本思路

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是修编规划的首要原则。按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控制建设占用耕地与控制非建设性占用耕地并举、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耕地保护数量与质量并重等要求,测算耕地需求量和供给量,在此基础上形成不同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的耕地保护方案,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五、技术路线

(一)依据国家下达的指标,查清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

(二)分析人口发展,粮食消费结构,评估粮食的需求水平;

(三)分析耕地的生产能力,预估耕地的产出水平,结合粮食需求量,确定耕地的需求水平;

(四)预测耕地的减少趋势,分析生态建设、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规模与布局,以及因灾毁弃耕地的规模和布局;

(五)评估耕地的补充潜力,分析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可以增加的耕地规模与布局;(六)对比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规模与布局,分析耕地占补平衡的程度与问题,确定耕地的供给水平;

(七)对比耕地的需求与供给,分析耕地供需平衡的程度与问题,结合当前国家相关政策及研究区域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利用条件和利用现状,并以国家下达指标为依据进行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研究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规模与布局;

(八)制定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战略,提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与建设措施。

六、研究预期成果

1、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研究报告

2、耕地生产能力分布图

3、农用地分等定级图

4、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图

5、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区域和粮食主产区布局图

6、专题研究基础资料汇编

七、研究资料要求

(一)研究区域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专题研究资料、规划图件(电子文件);(二)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报告;

(三)历年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及补充耕地统计资料;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成果资料;历

年耕地开垦基金归集和土地开发整理投入情况资料;

(四)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土地统计年报资料;建设用地审批统计资料;土地利用计划执行情况资料;

(五)土地利用现状图(电子文件);

(六)历年基本农田保护区检查报告;

(七)历年占补审批情况资料和生态退耕执行情况资料;

(八)历年统计年鉴;

(九)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资料;(十)辖区土壤普查、土地适宜分类、农用地分等定级、土地后备资源调查资料;

(十一)粮食主产区和主要农业生产基地规划及建设资料;

(十二)历年粮食总产、单产、调入、调出及预测等相关资料;

(十三)耕地保护、粮食安全政策资料;

(十四)研究区及辖区内各地区总人口、城镇人口、农村人口增长变化及预测资料;(十五)土地利用补充耕地潜力分析、生态建设用地占用耕地、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等预测资料。

3.节约和集约用地专题研究

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在年月底以前(共30个工天),完成专题研究任务,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论证和依据。

二、研究目的

根据中央提出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推进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要求,结合我省土地利用实际,围绕保障未来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按照“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以内涵挖潜为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原则,研究和解决如何通过土地利用规划引导和控制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并从规模、结构、时序等方面,提出调控各业、各类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

三、研究任务

1、在研究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各类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提出湖北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标准;

2、评价各类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并提出规划期内可能实现的现实潜力和相应的保障措施;

3、在统筹各业用地需求的前提下,研究确定各类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目标和盘活存量用地的目标,提出统筹增量和存量的配套措施;

4、研究提出各类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控制比例,并提出节约用地、少占耕地与农用地的政策措施;

5、研究农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并测算潜力;

6、研究提出促进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制度性建议。

四、研究内容

1、建设用地利用的基本形势判断

总结上一轮规划期间建设用地发展变化规律,分析经济建设消耗土地资源的趋势,预测分析土地利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研究宏观层次反映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社会经济指标,界定各项指标对集约利用水平的影响关系,提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判断土地集约利用

水平变化的长期趋势,总结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综合评判土地集约利用的总体形势。

2、节约和集约用地的指标控制标准研究

研究设计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规划控制指标;在现行相关标准基础上,通过补充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提出规划修编的集约利用指标的控制标准;根据各地现状土地利用格局和产业布局发展方向,按照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的原则,研究制定各类新增建设占用耕地的控制比例。

3、存量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预测

分析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来源类型,测算理论潜力;研究影响潜力实现的制约因素,结合节约和集约用地标准和闲置用地的调查,通过对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保障措施的多方案预测,测算不同方案下的土地集约利用现实潜力。

4、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统筹安排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和集约用地水平提高的长期变化趋势,预测新一轮规划期间各类用地的合理需求;按照充分利用存量土地的原则,根据用地需求和规划期内可实现的潜力情况,统筹安排各类用地的存量和增量,提出各类新增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及其占用耕地规模;从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目标出发,提出各类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占用耕地规模的时序控制方案。

5、农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研究。

6、提出促进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政策措施建议。

五、技术路线

六、研究计划

整个研究工作分作四个阶段:

1、资料收集阶段。项目组拟定资料收集清单,在省国土厅及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收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并根据研究要求,下发相关表格,要求各市、州、县配合进行补充调查。计划在年月日之前完成。

2、分析研究阶段。依据掌握的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主要研究结论。该项工作计划在年月日前完成。

3、论证完善阶段。对研究的初步成果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召开开评议会,提出修改意见,并按相关意见进行修改完善。该项工作计划在年月日前完成。

4、成果整理阶段。整理专题研究的各项成果,向省厅提交研究报告。计划在年月日前完成。

七、研究成果

1、湖北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专题研究报告;

2、湖北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理论潜力分布图;

3、湖北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现实潜力分布图;

4、湖北省新增建设用地统筹安排规划图。

八、专题研究需要的资料清单

1、1996——2004年土地变更资料

2、1996——2004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3、详查年对应的土地利用和国民经济发展情况资料

4、工业用地详查资料(包括闲置用地、投资强度、容积率等)

5、城镇以及农村居民点建筑总面积资料

6、历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7、“十一五”规划

8、城镇各类用地资料(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

9、本轮规划修编其他专题资料

10、区域规划有关资料

11、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以及图件资料

4.优化城乡用地研究工作方案

一、研究任务

按照统筹安排城乡用地的原则,围绕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优化结构、布局的目标,研究提出规划修编时调控城乡建设用地的目标及政策建议。

二、研究内容

1、××市城乡用地现状分析。纵向分析城乡用地变化发展趋势;横向分析城乡用地结构、布局,与××市人口、产业、经济对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2、预测人口规模和城乡人口结构。分析××市社会人口发展趋势,预测规划期间××市及各县市近、远期总人口和城乡人口结构。

3、分析规划期间××市及各县市近、远期社会发展条件和资源环境容量,预测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和不同类型、层次的城镇建设用地规模。

4、研究全市各类土地利用的变化规律与特点,确定分区域、分类型多层次调控建设用地标准体系。

5、结合全市“四查清、四对照”及清理整顿各类开发区工作成果,分析各类开发区用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开发区用地总规模、新增用地及其占用耕地量,通过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合理确定开发区用地布局。

6、分析全市及各县市城乡居民点内部挖潜和循环利用潜力,提出挖潜措施,估算合理的新增用地和占用耕地规模,确定各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目标。

7、分析研究各县市城乡居民点用地结构特点和分布特点,按照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要求,提出土地利用调整和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的措施和对策建议,并测算各县市挂钩比例与目标。

8、提出××市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的措施。

三、技术路线

项目研究技术路线如下:

四、预期成果

1、××市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问题研究报告。

2、专题图件。包括××市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图、××市城市发展用地规模控制图、××市农村居民点集散度分布图、××市基础设施及独立工矿用地布局图、××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图、重点工程布局图等。

3、专题研究相关基础资料汇编

五、进度安排

整个研究工作分作五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1、资料收集阶段。项目组拟定资料收集清单,在州国土资源局及相关部门的协助下,

收集与专题研究相关的资料。一般30天完成。

2、实地调研阶段。在上述收集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规划编制的需要,组织力量对开展实地调研,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状况,明确各地区将来的发展战略、产业布局等实际情况,以及完成基础资料的补充收集。一般15天完成。

3、分析研究阶段。依据掌握的资料,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得出主要研究结论。该项工作一般30天完成。

4、论证完善阶段。对研究的初步成果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召开评议会,提出修改意见,并按相关意见进行修改完善。该项工作一般10天完成。

5、成果整理阶段。整理专题研究的各项成果,向州国土资源局提交研究报告。一般5天完成。

5.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工作方案

一、研究目的

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出发,分析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条件,明确不同地区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并制定相应的调控指标和管制规则,为土地用途管制和规划方案指标分配提供依据。

二、研究任务

按照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原则,围绕促进区域合理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的目标,与区域经济、产业和人口发展战略相适应,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研究提出分类指导的土地利用调控指标、目标及政策建议。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从人口、产业政策、经济增长、消费结构、城市化、工业化等方面定性、定量地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关系,研究各区域土地利用的特征。

2、客观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明确区域在全国和全省的功能定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导产业布局、城镇体系结构和重大基础设施发展布局,研究其对未来土地利用的影响。

3、研究区域土地资源条件,包括数量、类型、结构、质量、比较优势和限制条件,预测规划期间土地利用需求,全面分析规划期间土地资源总体供求态势。

4、依据规划期间土地资源总体供求态势,因地制宜地提出区域规划期间土地利用调控目标与指导方针。

5、分析行政区域内不用地区的功能定位、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明确不同区域土地利用调控目标,按照用途和地域分区相结合的办法,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分区土地利用调控指标和管理措施。

6、按照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土开发整治的要求,分析区域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和用地规模,提出防止重复建设的土地调控目标和措施。

7、提出区域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的重点区域及其管理措施。

四、技术路线

项目研究技术路线如下:

五、预期成果

(1)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报告;

(2)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图;

(3)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图;

(4)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图;

(5)专题研究基础资料汇编。

6.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研究工作方案

一、研究目的

通过对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的综合研究,提出实现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的措施,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研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指导。

二、研究任务

全面分析土地利用生态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土地生态建设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测算土地生态建设对土地利用的需求;分析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土地利用模式建议;确定土地利用生态建设的总目标、分项目标和重点建设区域;根据当地独特的生态保护要求与旅游资源条件,对需要采取特殊保护的生态用地和旅游用地划定保护范围;分析和评价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以及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的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避免或减少不良影响的技术、经济措施和政策建议;提出落实土地生态建设目标的政策措施。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土地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互关系着手,通过土地生态现状和生态建设需求分析,提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探讨适于该地区的生态建设方案并制定相应政策和措施。

1、分析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影响因素。

2、分析和预测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包括生态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生态脆弱区、水源保护区、生态退耕等)的用地需求。

3、确定土地生态建设的总目标(包括森林覆盖率、生态退耕面积、灾毁耕地面积、生态保护区面积等)、分项目标和重点建设区域。

4、提出落实土地生态建设目标,避免或减少不良环境影响的技术、经济措施和政策建议。

四、技术路线

项目研究技术路线如下:

从已有的土地生态环境资料、文献和科研成果出发,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土地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存在的问题和目前状态下即将产生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内因和外因,总结出影响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因子,并确定各影响因子对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程度。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各影响因子为基础,参考国内外有关土地生态环境建设标准和目标的研究成果,制定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的总目标以及重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以此

目标为基础,建立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用地需求分析模型。对达到或实现土地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或标准的用地需求分析和测算。针对以上的分析和计算结果,提出落实土地生态建设目标的政策措施。

五、预期成果

(1)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报告;

(2)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图;

(3)主导产业空间布局图;

(4)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图;

(5)专题研究基础资料汇编。

7.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制度创新研究工作方案

一、研究思路

总结国内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和实施制度方面新的理念;结合上轮规划实施情况,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本次规划修编和未来土地利用的背景,提出规划修编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具体建议。二、研究内容

1、归纳国内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理论和实施制度方面新的理念;

2、总结上轮规划发挥的主要作用、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3、分析本次规划修编的背景及未来土地利用与管理的特点;

4、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规划理论与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5、提出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理论与实施管理制度方面进行创新的具体建议。

三、工作程序

整个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具体安排如下:

1、资料收集阶段。精诚中心提供资料清单,由规划修编专班负责提供研究的当地情况基础资料;项目组确定人员,收集理论研究资料。计划在二十天内完成。

2、调查阶段。主要是对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情况进行调查。调查采取阅读资料和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座谈的方式进行,分别选取市、县、乡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计划在十五天内完成。

3、研究阶段。对国内外规划理论新的理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要求、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农用地与耕地保护、基于规划用途和管理的土地利用分类、土地利用规划的模式选择、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土地利用规划理论和实施管理制度创新等内容进行研究分析。计划在四十五天内完成。

4、专家评议和成果整理阶段。初步成果形成后,组织专家、领导、一线管理人员进行评议,提出修改意见,在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提交土地利用规划理论与制度创新研究报告;成果完成后,可根据评审意见和规划修编要求进行修改完善。计划在十五天内完成。

四、研究的技术路线

(一)新一轮规划修编的理念创新

1、全球化理念:重视国际市场的导向作用和竞争因素,把握国际经济要素的空间流动性,认识经济全球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及土地利用的影响,以市场为基础引导土地资源的合

理配置,增强规划指导思想的超前意识和战略思维。

2、社会化理念:规划体制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集权制转为契约制,规划决策主体由单一转为多元化,社会和公众参与成为规划编制的必要途径,规划编制程序由至上而下的单一控制转为上下交互式的联动运作。

3、弹性理念:赋予规划以生命的意义,让规划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使规划具有合理的弹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规划在编制时留有弹性,在管理过程中体现弹性,在实施进程中保持弹性。

4、动态规划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的变化往往呈现出非均衡特征,规划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就必须通过必要的调整来适应实施条件方面发生的变化,规划是一个有着明确的目标又不断调整具体内容的动态过程,应该更加关注土地利用本身的合理性,要通过明确调整条件和方式来规范规划调整,而不是仅仅采用固化的指标控制手段。

5、应用优先理念:规划编制的科学性与应用性应统筹兼顾,规划目标应与地方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规划内容应与规划期间所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紧密结合,增强规划的地方特色。

各种指标预测的方法

人口预测

1、自然增长法

2、劳动平均法

3、趋势法:指数趋势法

一元线性回归法

4、灰色系统法

5、专家咨询法

6、Logistic增长法

城镇化水平预测

1、人口比重指标法

2、城镇土地利用指标法

3、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法

4、联合国法

5、定性预测

建设用地指标预测

1、分解预测法

2、规划指标预测法

3、历史推断法

4、定性预测法

5、灰色系统法

6、社会经济发展相关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学 期末重点

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出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出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出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出量。 21.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最新】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最新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汇总

2014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书 第一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大纲 一、本课程实习的时间与地点 1.实习时间:外业3天,内业7天; 2.实习地点:长沙市宁乡县。 二、本课程实习的目的与任务 1.练习地类调查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技术; 2.练习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平衡表的填写方法及其运用; 3.练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撰写; 4.练习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5.练习区域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城市及居民点用地、工矿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 三、本课程实习的基本要求 1.要求认真进行,并独立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不得抄袭,但可参考借鉴别人资料;字数不少于4000,要求有血有肉,不说空话、套话;报告内容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在外业收集资料可以分组进行,各小组内部应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且各组之间必须相互配合。 3.内业时以小组为单位,但提交的实习报告必须是个人的。 4.外业进行之前,各小组必须制定详细的外业工作计划交指导老师审查通过,否则外业不能进行。 5.严格内、外业考勤制度,要求各小组组长认真填写实习日志。 四、本课程实习内容及安排

(一)实习内容 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本次实习要求分别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地类调查。 (1)农村土地调查只进行地类调查,即实地调查县城以外13个乡镇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土地调查即城镇地籍调查,是对宁乡县城内部每宗土地的调查,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 (二)实习任务: 1.运用GIS软件进行成果处理,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各类土地类型的面积。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个实习模块内容,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 (1)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 (2)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供需预测报告; (3)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各小组可根据实际情况内部进行分工与协调,但必须确保人人动手、全程参与实习! 五、本课程实习的考核方法与计分方式 本课程实习考核及计分方式由外业表现、内业表现及实习报告三部分综合而成。具体内容见附表(请各位同学妥善保存,以便任课老师在实习结束后评定成绩)。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 一、单选题 县级和乡(镇)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 C )。 选择一项: A. 主要起宏观调控作用 B. 制定下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C. 属于管理性和实施性规划 D. 属于战略性规划 题目2 基本农田的保护措施有( D )。 选择一项: A. 规定占用基本农田的审批手续和权限 B. 建立基本农田登记、损失补偿、地力保养、环境保护及监督检查制度 C. 确立政府在基本农田保护中的责任,逐级签订责任书直到村委会 D. 以上三项都是 题目3 要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的特性决定的。首先是(A)。 选择一项: A. 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B. 土地资源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 C. 土地资源有多用途性 D. 土地资源的社会性 E. 土地资源各组成要素有整体性 题目4 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容的重点是(B)。 选择一项: A. 确定各区域的土地利用发展方向和管理措施 B. 安排好耕地、生态环境用地及其它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用地 C. 确定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目标、方针 D. 综合研究提出各类用地的供需总量平衡指标 题目5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核心是( D )。 选择一项: A. 经济分析 B. 环境分析 C. 社会分析

D. 土地评价 题目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措施包括( D )。 选择一项: A. 法律措施 B. 行政措施 C. 经济与技术措施 D. 以上三项都是 题目7 土壤水分的总散失量比裸地( B )。 选择一项: A. 少 B. 多 C. 差不多 题目8 对于饮用水水质标准,应该是不含传染病菌和有毒物质或这些有害物质的浓度不至于致病,再就是水中溶解的化学元素不损害身体健康,最好是含对人体健康有利的( A )。 选择一项: A. 矿质元素 B. 维生素 C. 氧 D. 微量元素 题目9 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 A )来控制。 选择一项: A. 温度 B. 肥力 C. 风力 D. 湿度 二、判断题 题目10 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土地可塑性很大,生态平衡表现出很大的脆弱性,人类对土地资源的扰动很容易造成土地退化。错 题目11 土地的纬向地带性规律为由于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降水或大气湿度造成的。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12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

开题报告---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学生学号 1 专业班级土地资源管理3班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单位农业大学 课题性质设计? 论文? 课题来源科研? 教学 ? 生产? 其它? 毕业设计(论文)省市丰宁县土地利用现状及趋势分析与研究题目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容、研究方案、进度安 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 对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结构与分布,以及土地利用现状与开发等方面的分析,以明确规划区域的土地资源的整体优势与劣势、优势土地资源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制约优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因素,揭示土地利用中的成绩与问题,从而明确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向和重点,提出改善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的对策和途径,可以既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强化区域土地系统功能,又强调人地协调发展的土地利用规划,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因此,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和起点,是制定土地利用方针和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依据。 2.研究意义:对土地利用现状的分析与研究,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丰宁县的土地利用情况,是土地利用更加趋于合理,从而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强化整体功能,取得经济、社会、生态整体优化的综合效益,进而促进丰宁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二、研究现状:

1.国外土地利用研究现状:国外土地利用研究可追踪到杜能。19世纪前期对德国南部地区的研究,他提出了土地利用的模式。从早期的强调功能、追求理想城市形态的城市规划理念,到近代在欧美城市中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式的城市改建计划。从20世纪40年代起,土地利用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土地利用调查与研究在全球广泛开展。从20世纪70年代起,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以及土地利用规划需求的发展,从土地清查到土地评价的研究逐渐开展起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研究具有了新含义,不仅研究土地利用的数量、状态与利用方式,而且将其作为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纳起来,这时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土地利用变化。 2.国土地利用研究现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土地持续利用概念的出现和国际上研究的蓬勃展开,我国学者对土地持续利用也开展了大量研究。综观我国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主要研究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理论研究;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农业土地持续利用;城市及其边缘区土地持续利用;土地持续利用驱动力;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土地持续利用研究;持续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在土地持续利用研究中的应用;土地持续利用综合研究模型。结合丰宁县土地利用的数据,丰宁县一级土地类8个,二级地类38个,三级地类3个。土地总面积8738.06平方公里。农业用地1082427.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58%;非农用地2282811.7亩,占总面积的17.42%。 三、研究容 1.引言 1.1丰宁县总体概况 1.2丰宁县土地资源要素概况 1.21地质要素 1.22地貌要素 1.23土壤要素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如何协调两规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如何协调两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与任务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环境 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对一定时期内一定行政区划范围的土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所制定的目标和计划,是对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的是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土地的需求,以取得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国家、省、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对辖区内土地资源 的利用现状、潜力及各种用地需求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规划期内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法; 协调部门用地矛盾,统筹安排各业用地;逐级分解规划的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重点确定城镇用地规模控制指标,落实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和农田保护区等重要土地用途区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措施。省级规划要实现省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地级规划要重点安排好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利用,确定城镇建设用地的范围。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上级规划的要求和本地土地资源的特点,分解落实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划分土地用途区,重点划定城镇、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农业用地区等,为土地用途转用规划许可提供依据。 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与任务 1.城市总体规划的目的。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 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研究城市密度的前期下,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的总体设计。城市总体规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建设安排。 2.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 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两者的目的和任务可以得出两者的内在联系: 1.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的一致性。城市总体规划是一种区域性、综合性规划,它是以城市建设和经 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种专业性规划,是以合理安排现有的土地资源,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的。两项规划的侧重点虽有不同,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两规”都是在对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依据,都是将土地作为主要规划对象,核心内容都是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 2.规划空间的从属性。从“两规”的空间范围来看,城市规划区并非整个行政辖区范围,只是其中 的一部分,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是整个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其规划范围比城市规划范围大。因此,城市总体规划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个专项规划,两者是点和面的关系,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所以,城市规划中有关城镇体系布局、城市用地规模、用地选择、城市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用地指标,应当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也应为城镇的发展建设等创造较好的条件。 3.土地需求与土地供给的关系。从规划的内容、手法和成果看,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是建设与规划、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的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是以建设为中心,展开城市各项建设的总体规划。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土地利用为中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各业健康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内容上更全面、更具体地体现了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土地利用结构的综合调整与优化、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机制。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是建设与规划、土地需求与土地供给的关系。而且,两者在城镇和村镇发展用地的规模、方向和范围等方面又必须

土地利用规划学期末重点

1.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 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总供给与总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 3..区位论: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论。 4. 系统工程: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组织管理技术,是以大型的复杂的系统为研究对象,并有目的地对其进行规划、研究、设计和管理,以期达至总体最优的效果。 5. 土地适宜性的评价: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 6. 土地利用潜力:在发挥现有的土地利用条件下,土地能进一步发挥其功能的大小,说明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和土地使用效率的重要指标。 7. 土地利用结构: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8. 土地利用地域分区:依据土地利用和保护的主导方向,对土地利用进行空间划分的过程。 9. 居民点: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形成的集聚定居地点。 10. 城镇体系:又称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区域内一系列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定空间区域内具有内在联系的城镇集合。 11. 土地整理:指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调整与治理,通过对土地利用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态景观建设,消除土地利用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制约或限制作用的因素,促进土地利用的有序化和集约化。 12. 土地复垦:在生产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3. 土地整治规划: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人为地创造土地生态良性循环的途径和措施的总体安排。 14.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为解决某个特点的土地利用问题而编制的一种土地利用规划类型,如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农田整理规划、土地开发复垦、整治规划等。 15. 排水枢纽:控制灌区用于排水的建筑物,如排水闸、排水站。 16. 容泄区:容纳经排水枢纽排泄岀去的多余水量的场所,一般为天然河流、湖泊或水库等。 17. 土地质量:土地相对于某种特定用途效果的优良程度。按其目标可分为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18. 可行性研究:指进行能否做得到或是否行得通的研究。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投资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详细可行性研究,决策阶段。 19. 基本农田: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20. 土地利用结构可以解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可用平均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岀的大小或平均单位产岀的占地大小来表示。土地利用效率最大化就是要尽可能地降低平均每单位产岀的占地量或提高平均每单位土地的产岀量。 21. 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 22.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数量的有限性;③沃度的差异性;④利用的可持续性;⑤位置的空间性;⑥属性的两重性。 23. 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①土地供需综合平衡;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③土地利用宏观布局;④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①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②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③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25. 土地利用规划内容: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②土地利用潜力分析;③土地供给与需求预测;④土地供需平衡

土地利用规划前期专题研究概要

1.实施评价研究工作方案 一、实施评价目的 全面检查《规划》的编制情况、执行情况、实施效果、社会影响和节约集约利用水平;评价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客观分析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是否有必要修编和修改及其理由,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更有效的实施。 二、实施评价的主要工作程序 1、明确规划实施评价的基本思路; 2、收集上轮规划编制和实施情况资料; 3、实地查看用地布局情况,了解规划的社会影响; 4、分析规划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 5、总结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的经验教训,明确规划修编理由并提出具体建议; 6、进行成果整理,撰写实施评价报告。 三、研究内容 1、分析当地人口、产业与区域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明确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程度,包括规划目标及主要用地指标、结构调整、用地布局调整的实现程度,规划管理(违反规划和调整、修改规划、规划重点项目)情况; 3、规划实施措施的落实情况,包括规划实施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指出措施本身及其实施中的不足和问题; 4、规划实施的效益,包括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土地集约利用效益等; 5、规划的社会影响,包括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以及公众参与规划的意愿等; 6、规划实施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7、说明规划修编的理由,通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分析,判断现行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要求是否协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提出规划修编的理由; 8、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对策建议。 四、实施评价的原则 1、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系统的设计,既要考虑有较强的科学性,又要考虑实际操作上的可行性,这样才能对规划的实施进行准确、深入的评价。 2、系统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首先是考虑确定反映规划实施效果的各个方面,尽量考虑全面,然后对各个方面,用不同的具体指标来进行衡量,在此基础上,综合各个指标和各个方面的结果,确定实施评价结果。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在规划实施评价过程中,尽量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来反映规划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不能量化的则进行定性分析。 4、客观真实性原则。实施评价首先应该实事求是,对规划的评价要能够客观反映规划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尽量避免受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实施评价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必须建立在真实、现势、准确、可靠的数据基础之上。 5、历史性原则。任何规划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做出的针对未来的一种安排,总是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实施评价是一种事后评价,因此整个工作中,应该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思路和要求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思路和要求 一、研究目的与任务 (一)目的意义 1、研究制定实施保障措施是土地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制定保障措施是保证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 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保证规划所确定的规模、结构、布局等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得以实现。 3、加强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是加强和改进规划管理工作的客观需要。 上一轮规划取得的成效: (1)通过加强土地市场建设,全面推进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进一步发挥了市场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2)综合运用经济、行政、社会的综合方法,探索实施规划的激励、约束、保障和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规划的实施。 如:许多地方建立了规划实施的领导目标责任制;实施了乡镇规划公告制度,加强了实施规划的目标考核和社会监督;逐步总结形成了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和建设用地报批规划审查为主的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存在的问题: (1)是规划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2)是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尚不健全,规划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行政方法尤其是行政审批手段,市场经济国家实施规划常见的社会方法、经济方法等没有得到充分运用; (3)是规划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规范和落实。 (4)是规划实施监督检查管理有待加强。 (二)主要任务 1、研究制订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 部要抓紧《土地管理法》修订的准备工作,同时尽快完成《土地利用规划条例》的研究起草;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制定土地利用规划的地方性法规规章。 2、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行政措施 比如,要研究改进对规划的实施管理,加强和改进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等等。 3、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经济措施 要探索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激励机制,积极运用经济手段促进规划目标的落实。 4、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 比如,研究建立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考核制度,研究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监督制度的具体实现方式等等。 5、研究保障规划实施的科技措施 比如,加快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动态监测,提高规划管理科技水平等。 (三)有关要求 1、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既要落实现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也要有所创新。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研究要以现行的法律法规为基础,

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及意义资料讲解

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 性及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及意义 作者:李亮指导老师:王保平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 在的源泉”。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消耗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人类经过前几个世纪的开发利用,现在可供人类支配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这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正日益加剧。同时由于人类不当的开发利用,土地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人居环境。因此,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回顾,说明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必要性作用意义 Land use planning,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Abstract: Land resource is the human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material carrier, is "all production and the fountainhead of all existence". However, as a kind of natural resources, land is not renewable, geographical position is fixed, a limited number, irreplaceable, use of permanent natural attribute. Especially in the industrial era, along with the population increase, economic development, human because of its development needs to consume the land resources is increasing, but due to human after centuries of exploitation, now available for human dominated land resource less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和特征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内、较大范围中,按照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土地本身的适宜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分配土地,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进行统筹安排、调整结构、合理布局的土地利用的战略性和控制性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土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乡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的土地利用政策的重要手段,是土地利用管理工作的“龙头”。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性质 (1)综合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规范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和土地利用全过程的总体安排。首先它涉及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需要综合考虑规划范围内的全部土地,协调各部门用地矛盾,实行综合平衡,统筹安排;其次它包括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等四个方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规划,而是对土地利用全部过程的综合规划。 (2)长期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较长时间内对土地利用的安排。涉

及的年份长,一般都在10年以上,可以展望到50年。因此土地利用总体方案一经确定对今后10年甚至几十年的土地利用都会有很大影响。另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长期性还指规划工作本身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规划工作不能一劳永逸。随着规划的逐步实施,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原来的规划就会显现出小足之处,这就需要不断地修正、补充、检查规划方案。各乡土地管理部门应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成立专门机构,常抓不懈。 (3)战略性 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大范围的、综合性的控制规划,所以就决定了它的战略性地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只研究土地利用的重大问题。如,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区域的划分、骨干工程用地的布局、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方针的确定等等。 (4)指导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它所确定的都是土地利用的一些基本问题,具有宏观控制性,并以定性为主,定量相对较少,且没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作用只能是指导性的。总体规划的实现,还必须通过进一步编制土地利用中期或年度实施计划和详细规划来实现。 (5)动态性

土地利用规划学考试复习重点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重点 第一篇和第二篇 1.土地利用概念 指由土地质量特性和社会土地需求协调所决定的土地功能过程。 包含两方面含义 一是指人类根据土地质量特性开发利用土地,创造财富,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二是指利用土地,改善环境,已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2.土地合理利用 概念,对于地进行充分的使用,使其发挥最佳功能的利用 标志,土地利用的有效性和永续性 3.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 一定地域的土地的某种利用方式对其周边土地产生有利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外部经济。反之,成为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 4.土地的生产性利用与非生产性利用 把土地作为主要生产资源和劳动对象,以生产生物产品或矿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利用称为土地的生产性利用 主要利用土地的空间和承载力,把土地作为活动场所和建筑物的承载场所,称为土地的非生产性利用。 5.土地利用结构概念 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占土地的比例及相互关系的总和,各种土地利用按照一定的构成方式的集合。 6.绿图设计(绿图规划)定义 为使用者提供骨架性内容,其内填补的内容由使用者根据变化的环境条件,通过不断学习加以补充和完善,使规划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其目的是,使规划不仅具备原有的功能,而且有一定的弹性和活力。 7.土地质量定义 指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指土地对不同用途的适应与否以及适应程度,由土地属性指标综合表示。 8.土地利用规划定义 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9.土地利用规划特性(5个) 政策性,整体性,兼容性,折中性,动态性 10土地利用规划理论6个及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意义 1)地租与地价理论,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以及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土地区位理论,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中要全面系统的以区位理论作为指导,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的方向和结构 3)持续利用理论,协调土地供给和需求量的关系是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永恒主题,也是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土地资源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近些年来土地资源出现供需矛盾的现象。文章分析了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对策。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 引言: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一方面出现土地闲置,另一方面存在对土地毫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从而导致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过度浪费,不利于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应该转变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方式,加大对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合理划分土地结构,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从而促进土地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1土地利用规划存在的问题 1.1土地使用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是我国土地使用管理制度中缺乏完善的土地预审制度、监管制度以及有效的预警手段和措施,除此之外,土地使用管理制度还面临执行不严、监管欠缺等问题。二是禁止农村宅基地流转,各地强拆事件普遍存在。三是政府垄断建设用地供给,直接导致了大量违法用地事件的发生。 1.2土地利用规划预见性不足

我国当前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住宅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商业用地。当前我国对于土地的利用规划性不足,一部分集体土地在使用的过程中更为看重眼前利益,对于土地没有进行条理化的规划。一部分土地是因用而定,这就造成城市发展后期出现很多规划建设不合理之处。 1.3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对于土地的利用规划多是采用计划经济时期的方法进行预判,对土地的使用多以经验为基础,对于数据的考量则出现不足的情况,对于土地利用规划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难以实现国家的综合发展目的。同时,我国对于土地利用的灵活性不足,很多土地的使用已经脱离了实际的需要,给其发展带来了困难。 2土地利用规划的对策 2.1完善并严格执行土地使用制度 制定完善的土地使用制度,加大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监管和调控,确保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实现。在土地使用方式上应该引入市场机制,实现节约经营,改变以往的利用方式,实行以需求决定供给的方式,避免出现工业用地的无序扩张,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规范土地市场的经营秩序。 2.2加大对闲置土地的管理 (1)加大对闲置低效利用土地的清理力度。土地闲置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第五讲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提要: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原理 工业仓储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公共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用地的规划布局 城市郊区规划 §1.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基本原理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地位、职能与内容 ?城市规划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土地利用:包括道路、市政基础设施用地等的所有城市建设用地 狭义土地利用:除上述设施外的土地,按城市活动类型主要分为:工业(产业)、商务·商业、居住、以及公园绿地四大部分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与以土地所有权为代表的社会制度、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密切相关。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职能 城市外部:通过城市规划区、规划建成区的划定,确定城市的空间发展方向,促进、保障城市建设的有序发展。协调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城市建设用地的关系。 城市内部:为各种城市活动安排必要的空间(工作、居住、游憩、交通)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各种城市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空间安排——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实施土地利用规划的手段——项目审批,Zoning,城市重点地区开发 ?影响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因素 土地利用规划通过规划师、以及当权者的价值判断的已确定,并通过对开发活动的限制和积极建设得以实施。其中影响土地利用决策的因素有: ?经济因素 市场经济环境下,最重要的因素。 土地利用的分布由土地市场中的供给——需求关系所决定(商务商业、工厂、居住)城市发展与具体项目布局预测的学说:土地经济学 从计划经济(并非不考虑经济因素)走向市场经济(切实的压力)的过程 ?社会因素 经济因素并非决定城市土地利用的唯一因素 城市生态学:社会学者将生态学的原理引入城市领域,集中与分散、向心与离心、入侵与迁移等(以多种族社会的美国为主) 社会组织论:构成城市社会的个人以及团体的价值观、行动、及其相互的影响——价值观对土地利用形成的影响(例:旧城改造) 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的相互影响(例:居民不愿迁出旧成区的原因) 规划中对社会集团价值观的关注 ?公共利益 城市规划制定者——政府的出发点 公共利益的要素:安全、健康、便利、宜人、经济(对公共而言)

(完整版)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土地利用规划学复习要点总结 1.土地的概念 1)人们通常把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泥土和砂石堆成的固体场所称为土地 2)土地的平面观认为土地指整个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 3)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环境,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植被,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成果 4)立体的广义的土地概念可近似于环境、资源、国土 2.土地的功能 1)养育功能2)承载功能3)仓储功能4)景观功能 3.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物质自然性2)土地的数量有限性 3)土地的沃度差异性4)土地利用的持续性 5)土地位置的空间性6)土地属性的两重性 4.土地利用的概念 人们依据土地资源的特殊功能和一定的经济目的,对土地的开发、利5.土地利用途径 1)从土地利用广度扩展 2)从土地利用深度挖潜 6.土地利用规划 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

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实质:人类对未来土地利用及其发展趋势所作的预先估算的过程 目的:维持人类生存,优化组织土地利用,保护整个人类的利益 职责:土地供需预测、协调供需矛盾、追求满意效益、引导持续利用记叙土地规划最早的是汉代的《尔雅》 7.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1)首要任务:土地供需综合平衡 2)核心内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 3)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8.土地利用规划分类 1)按对象不同划分: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2)按范围划分:区域性土地利用规划、用地单位土地利用规划 3)按任务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 9.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1)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2)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3)土地供给与需求量预测 4)土地供需平衡和土地利用结构化 5)土地利用规划分区或重点用地项目布局 6)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及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及意义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得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载体,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然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土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地理位置固定性,数量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利用长久性等自然属性。特别是进入工业时代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人类由于自身的发展需要消耗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人类经过前几个世纪的开发利用,现在可供人类支配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这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正日益加剧。同时由于人类不当的开发利用,土地污染与生态破坏日趋严重,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人居环境。因此,做好土地资源的规划利用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回顾,说明了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的必要性及其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必要性作用意义 1.土地利用规划的认识 1.1土地规划的含义 土地规划指一国或一定地区范围内,按照经济发展的前景和需要,对土地的合理使用所作出的长期安排。旨在保证土地的利用能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的要求。规划的依据是现有自然资源、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分布和配置状况,务使土地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不因人为的原因造成浪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在空间上、时间上所做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1.2土地规划利用的含义 土地规划利用是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定的用途和条件对土地加以利用。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 2.实施土地规划利用的必要性 2.1.严峻的土地资源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实行土地的规划利用。 我国国土面积的12.88%为可种植耕地,60%以上的耕地分布在水源不足或者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通过开发补充耕地的潜力也十分有限。具体问题如下: 2.1.1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少 我国土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12亩,人均耕地面积仅1·18亩,均不及世界平均数的1/3,仅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34,加拿大的1/20,美国的1/8。若按世界各国人均占有耕地的数量多少为序排列,居世界第67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