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

【基础巩固】

(2020·盐城市) 2017年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多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A.对流层a层B.平流层b层

C.高层大气c层D.高层大气d层

2.该事件反映地球大气圈能够

A.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B.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必需的空气

C.保持地表温度适宜,防止水分散失D.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表的撞击

(2019·江苏省高三一模)2018年11月29日前后,江淮多地出现了持续的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200米,在卫星云图上可见清晰的浓雾带(白色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下列因素中与此次浓雾形成无关的是

A.冷空气势力弱 B.空气湿度大

C.气旋活跃频繁 D.大气层结稳定

4.细心的朋友发现卫星云图上浓雾区中有许多“雾洞”,这些“雾洞”对应的地表最有可能是A.城市 B.农田 C.湖泊 D.焚烧秸秆点

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甲地寒潮发生的总次数可能是()

A.175次B.195次C.215次D.235次

6.在寒潮到来前1-2天,当地菜农常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这种做法的原理是()

①浇水使蔬菜含水量增加,提高了抗冻能力

②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

③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从而增大其热容量,减小降温幅度

④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020·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二零模)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此时天气最可能为

A.晴、无风B.雨、大风

C.晴、大风D.雨、无风

8.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A.B.

C.D.

9.图中所示大气现象

A.可能使近地面大气污染加剧B.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上升引起

C.有利于近地面大气污染的消散D.由近地面大气强烈下沉引起

读某农业景观图和安徽南部某山区地形剖面图。回答下面小题。

10.该茶园黑纱帐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茶园水分蒸发B.黑纱账吸热以提高温度

C.削弱太阳辐射强度D.防止害虫飞入茶园

11.为减轻冬春季节冻害的发生,茶园最宜布局在

A.① B.② C.③D.④

【能力提升】

(2020·大连市旅顺中学高三月考)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下图示意l907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位置(下左图)和1957-1993年哈雷站1月和7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下右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

A.1.5km B.8.5km C.12.5km D.22.5km

13.a月,高度1. 5km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宙站所在地

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B.冰面强烈辐射冷却

C.冰架融化消耗热量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

(2020·广东省高三一模)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科学研究机构在长期监测风力发电场的环境过程中发现:风力发电对当地气候造成影响,能让地面显著升温。下图是风力发电景观照片。

此完成下面小题。

14.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显著是因为

A.太阳辐射垂直差异B.水平气压差异

C.大气气温垂直差异D.地面性质差异

15.风力发电导致

A.白天大气垂直温差加大B.白天大气产生了水平运动

C.夜间大气垂直温差减小D.夜间大气形成了逆温现象

16.风力发电过程使地面温度升高最显著的时段是

A.上午B.正午C.傍晚D.夜间

(2019·全国高三专题练习)由于日出时间随纬度、经度及季节不同,因而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季节也存在着差异。a图为我国某地某年日最高气温各月平均出现时间变化图,b图为该地该年日最低气温月平均出现时间变化图,其中b图与该地多年平均情况更为相符。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a

b

17.该地日最高、最低气温季节变化特征是( )

A.春季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较晚 B.冬季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较晚

C.夏季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较晚 D.冬季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较早

18.日最低气温有时也会出现异常,如果当地日最低气温出现在9时,可推测日出前后( )

A.出现微风或静风环境B.有暖锋到达

C.有强对流天气D.有浓云覆盖

19.该地可能位于( )

A.河南省中部B.黑龙江省东部

C.西藏自治区西部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讲义附真题及解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 【基础巩固】 (2020·盐城市)2017年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多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A.对流层a层B.平流层b层 C.高层大气c层D.高层大气d层 2.该事件反映地球大气圈能够 A.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B.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必需的空气 C.保持地表温度适宜,防止水分散失D.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表的撞击 (2019·江苏省高三一模)2018年11月29日前后,江淮多地出现了持续的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200米,在卫星云图上可见清晰的浓雾带(白色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下列因素中与此次浓雾形成无关的是 A.冷空气势力弱B.空气湿度大

C.气旋活跃频繁D.大气层结稳定 4.细心的朋友发现卫星云图上浓雾区中有许多“雾洞”,这些“雾洞”对应的地表最有可能是A.城市B.农田C.湖泊D.焚烧秸秆点 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甲地寒潮发生的总次数可能是() A.175次B.195次C.215次D.235次 6.在寒潮到来前1-2天,当地菜农常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这种做法的原理是() ①浇水使蔬菜含水量增加,提高了抗冻能力 ②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 ③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从而增大其热容量,减小降温幅度 ④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020·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二零模)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此时天气最可能为 A.晴、无风B.雨、大风 C.晴、大风D.雨、无风 8.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附真题及解析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 【基础巩固】 (2020·盐城市) 2017年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多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A.对流层a层B.平流层b层 C.高层大气c层D.高层大气d层 2.该事件反映地球大气圈能够 A.保护地球上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B.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必需的空气 C.保持地表温度适宜,防止水分散失D.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表的撞击 (2019·江苏省高三一模)2018年11月29日前后,江淮多地出现了持续的大雾天气,能见度不足200米,在卫星云图上可见清晰的浓雾带(白色所示)。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3.下列因素中与此次浓雾形成无关的是 A.冷空气势力弱 B.空气湿度大

C.气旋活跃频繁 D.大气层结稳定 4.细心的朋友发现卫星云图上浓雾区中有许多“雾洞”,这些“雾洞”对应的地表最有可能是A.城市 B.农田 C.湖泊 D.焚烧秸秆点 下图为1969-2008年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甲地寒潮发生的总次数可能是() A.175次B.195次C.215次D.235次 6.在寒潮到来前1-2天,当地菜农常用浇水的方法来防御寒潮,这种做法的原理是() ①浇水使蔬菜含水量增加,提高了抗冻能力 ②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速度和变化幅度 ③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从而增大其热容量,减小降温幅度 ④增加空气湿度,提高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020·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二零模)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此时天气最可能为 A.晴、无风B.雨、大风 C.晴、大风D.雨、无风 8.下列四图最可能正确表示此时图示区域气温垂直变化状况的是

《3.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案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案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组成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 2、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和和各层主要特征。 3、了解大气圈是地球的“防弹衣”和“遮阳伞”。理解大气是地球生命的“保温被”。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本内容自主学习大气各垂直分层的特征。 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及角色扮演来理解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大气圈与人类生存发展的密切关系;树立人地关系要想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思想。利用嫦娥一号卫星在升空和运转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分析,学会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及主要特点。大气圈对地球及其地球上生命的影响。 难点: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的“保温被”的作用原理。 一、课本基础知识再现与思考 Ⅰ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由、、组成。

2、大气各分层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Ⅲ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 分析示意图,结合课本P78“大气圈对地球生命的保护”,完成下列填空。

①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圈时,一部分被,一部分被,大部分到达,这一过程,大大削弱了太阳辐射,使。 ②吸收辐射后,地表温度升高,产生辐射,该辐射一部分,大部分,使升温。 ③大气升温后,产生辐射,该辐射A部分,B部分,B部分的大气辐射,称为“”。 “防弹衣”——避免受到_______的撞击 “遮阳伞”——大气对太阳辐射的______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中的水汽、尘埃和空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吸收、散射,特别是臭氧层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保温被”——_______地面辐射损失,使地表的昼夜温差______。(大气逆辐射)实例: 1、多云的夜晚,气温变化小。(大气逆辐射_____) 2、在晚秋或寒冬,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____) 3、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______大气逆辐射) 4、月球的昼夜温差很大。(_____大气逆辐射,_____保温作用) 二、课堂练习选编 (一)选择题 1、夏季电闪雷鸣现象发生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 D.热层 2、在地球大气圈的各垂直分层中,温度随高度上升而递减的是() A. 对流层、平流层 B. 对流层、热层 C. 对流层、中间层 D. 对流层、散逸层 3、臭氧层与电离层分别出现在() A. 对流层、平流层 B. 对流层、中间层 C. 平流层、中间层 D. 平流层、热层 4、干洁空气的各组成成分中,占体积百分比最多的是() A.氧 B.氮 C.氩 D.二氧化碳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5~7题。 5、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①B.②C.③D.④ 6、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Ⅰ层顶部B.Ⅱ层底部C.Ⅵ层D.Ⅲ层 7、2003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州5号”飞船运行轨道 (近地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50公里)所在的 大气层() A.气温在-50℃到20℃之间B.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最低气温约为-80℃D.最高气温约为40℃ (二)读图分析题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讲义附真题及解析

第二章行星地球 1.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 【考情扫描】 考题分值考点题型命题情景 2020年浙江卷-23 2 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选择题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消 融速度比较 2020年浙江卷-10 2 温室效应选择题氧化亚氮的增温效应 天津卷-17(2)(3)9 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选择题贵州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 征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6-8 12 大气的受热过程选择题 积云的形成及 分布高度 2019年江苏卷-20 6 大气的受热过程选择题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 观 2018年江苏卷?27(1) (2) 5 影响气温的因素选择题区域气温变化图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9、11 12 大气保温作用 气温高低及变化 选择题 农业生产,葡萄种植 越冬双层覆膜技术 2017年天津卷8 4 大气热力运动选择题浮尘天气的成因分析【考点讲解】 一、大气的垂直结构 大气层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自下到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一)对流层: 1.特点: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对流运动。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云雾雨雪都发生在对流层。 2.对流层厚度变化:各层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纬度】: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 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 【季节】: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二)平流层: 特点:平流层上热下冷,不易对流,以平流为主,适合航空飞行。 【上热下冷的原因】:平流层的臭氧(尤其是在30千米以上)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得大气增温,导致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 (三)高层大气: 特点:高层大气的空气密度很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空气经常散逸到宇宙空间,被认为是大气的上界。 存在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影响。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

大气圈层结构

试卷第1页,总19页 绝密★启用前 2012-2013学年度???学校9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大气圈是地球的保温被,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小题1】二氧化碳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是因为其能够( ) A .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 B .吸收短波辐射放射长波辐射 C .吸收并放射短波辐射 D .吸收长波辐射放射短波辐射 【小题2】大气臭氧层遭破坏将导致( ) A .极光现象增多,危害人类与生物 B .扰乱电离层,影响地面短波通讯 C .大量紫外线进入地表,危害人类与生物 D .大气失去保温作用,加剧昼夜温差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温室效应的原理。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增多,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增温明显。选择A 项。 【小题2】大气臭氧的作用就是吸收紫外线,对地面有保护作用。大气臭氧层遭破坏将导致大量紫外线进入地表,危害人类与生物。选择C 项。 2.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 ) A .太阳辐射 B .太阳红外线辐射 C .地面的长波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答案】C 【解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选择C 项。 3.对流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 A .是地球上热量的主要来源 B .能降低太阳紫外线对地表生物的伤害 C .有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 D .有利于飞机的高空飞行

试卷第2页,总19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分层。由于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且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4. 图3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7题。 关于图3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 、B 、C 三部分组成,其中C 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 、F 、G 三部分组成,其中G 为地核 C. E 、D 合为岩石圈 D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G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地球的圈层。A 项C 表示水圈,错误。B 项地球内部圈层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分成地壳(D )、地幔和地核。错误,C 项D 、E 表示软流层以上的岩石组成部分,表示岩石圈。正确。D 项,岩浆发源于软流层。错误。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 ~80°S 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29~30题。 5.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 .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 .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 C .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 .随大气CO2浓度而增 6.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 .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小 B .平流层气温降低 C .酸雨区面积缩小 D .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答案】5.C 6.B 【解析】5.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6.平流层气温是吸收臭氧而增温,臭氧减少导致平流层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

大气的结构

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上界为85km左右)、热成层(上界为800km左右)和逸散层(没有明显的上界)。 (一)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圈中最靠近地面的一层,平均厚度约12km.对流层集中了占大气总质量75%的空气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汽量,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该层的特点有:①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这是由于对流层的大气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但能吸收地面反射的能量所致。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近地表的空气接受地面的热辐射后温度升高,与 高空的冷空气形成垂直对流。 人类活动排入大气的污染物绝大多数在对流层聚集。因此,对流层的状况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最大,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二)平流层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上界伸展至约55km处。在平流层的上层,即30~35km以上,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30~35km以下,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变化不大,气温趋于稳定,故该亚层又称为同温层。平流层的特点是空气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高约15~35km处有厚约20km的臭氧层,其分布有季节性变动。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的短波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这些射线的危害,能够生 存繁衍。

(三)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至85km处的范围称为中间层。该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因此,该层也存在明显的空气垂直对流运动。 (四)热成层 热成层位于85~800km的高度之间。该层的气体在宇宙射线作用下处于电离状态。电离后的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使空气迅速升温,因而该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于无线电 通讯有重要意义。 (五)逸散层 800km以上的区域统称为逸散层,也称为外层大气。该层大气稀薄,气温高,分子运动速度快,地球对气体分子的吸引力小,因此气体及微粒 可飞出地球引力场进入太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