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圈层结构

大气圈层结构

大气圈层结构
大气圈层结构

试卷第1页,总19页

绝密★启用前

2012-2013学年度???学校9月月考卷

试卷副标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题型注释)

1.大气圈是地球的保温被,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小题1】二氧化碳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是因为其能够( ) A .吸收并放射长波辐射 B .吸收短波辐射放射长波辐射 C .吸收并放射短波辐射 D .吸收长波辐射放射短波辐射

【小题2】大气臭氧层遭破坏将导致( ) A .极光现象增多,危害人类与生物 B .扰乱电离层,影响地面短波通讯

C .大量紫外线进入地表,危害人类与生物

D .大气失去保温作用,加剧昼夜温差 【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温室效应的原理。二氧化碳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增多,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增温明显。选择A 项。

【小题2】大气臭氧的作用就是吸收紫外线,对地面有保护作用。大气臭氧层遭破坏将导致大量紫外线进入地表,危害人类与生物。选择C 项。 2.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 )

A .太阳辐射

B .太阳红外线辐射

C .地面的长波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答案】C

【解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的长波辐射。选择C 项。 3.对流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密切,主要表现为 A .是地球上热量的主要来源

B .能降低太阳紫外线对地表生物的伤害

C .有雨、雪等天气现象的发生

D .有利于飞机的高空飞行

试卷第2页,总19页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分层。由于人类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且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4. 图3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17题。

关于图3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 、B 、C 三部分组成,其中C 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 、F 、G 三部分组成,其中G 为地核

C. E 、D 合为岩石圈

D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G 【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地球的圈层。A 项C 表示水圈,错误。B 项地球内部圈层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分成地壳(D )、地幔和地核。错误,C 项D 、E 表示软流层以上的岩石组成部分,表示岩石圈。正确。D 项,岩浆发源于软流层。错误。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下图反映了9月份30°S ~80°S 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图,回答29~30题。

5.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 .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 .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

C .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 .随大气CO2浓度而增 6.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 .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小

B .平流层气温降低

C .酸雨区面积缩小

D .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答案】5.C 6.B

【解析】5.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6.平流层气温是吸收臭氧而增温,臭氧减少导致平流层气温降低。使到达地面

试卷第3页,总19页

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

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虽少,但对地球生命至关重要,据此回答3~4题。 7.臭氧层对地球生命起到保护作用,这是因为臭氧层能够

A.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

B.降低大气温度

C.促进光合作用

D.分解人类活动排放的废气

8.据观侧,地球上空臭氧空洞现象最为严重的地方出现在

A.青藏高原上空

B.南极附近上空

C.北极附近上空

D.北美大陆上空

【答案】7.A 8.B

【解析】略

9.下列关于对流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②空气上部热下部冷,就能发生对流 ③云雨雪雾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④夏季对流层厚度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略

图4表示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24~25题。

10.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A .Ⅰ层顶部

B .Ⅱ层底部

C .Ⅱ层中部

D .Ⅲ层

【答案】10.B 11.D

【解析】略

12.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圈层包括 A .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地壳 B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 .水圈、地壳、生物圈、岩石圈 D. 大气圈、生物圈、地幔、岩石圈 【答案】B 【解析】略

13.目前地球大气中干洁空气的最主要成分是 ( )

试卷第4页,总19页

A .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臭氧 【答案】A 【解析】略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从而加剧全球变暖,带来气候多变、灾害频发等严重后果。为此全社会都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该图示意碳特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回答17—18题。

14.图中( )

A .①一②一③反映碳在大气罔、水圈、岩石圈循环过程

B .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C .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 .⑥环节在人类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15.据图分析,我们可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 A .大力开发水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 B .大规模地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C .农村更多使用沼气来获得绿色能源 D .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

【答案】14.B 15.D

【解析】略

16.飞机适宜在离地面30千米以上的空中飞行,这是因为 A .在暖层中,温度适宜

B .空气上热下冷,不易形成对流现象,气流稳定

C .空气含水汽少,能见度好

D .在高空中对流层,利于改变航向 【答案】B 【解析】略

北京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我国航天事业又迎来一个历史性时刻,我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11月中旬,中国还会发射“神州8号”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首次空中交会对接,我国航天迈向空间站时代。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16~19题。

试卷第5页,总19页

17.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时,旧金山(西八区)地区的华人激动不已,当地的区时是 ( ) A .29日9时 16分 B .29日5时16分 C .29日23时16分 D .30日13时16分

18.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 A .Ⅰ层顶部 B .Ⅱ层底部 C .Ⅱ层中部 D .Ⅲ层

20.2011年11月我国发射的“神州8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 ) A .气温在-50℃到20℃之间 B .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 .最低气温约为-80℃ D .最高气温约为40℃

【答案】17.B 18.B 19.D 20.C

【解析】略

21.俄罗斯的一架侦察飞机在莫斯科上空执行任务,它由14000米爬升到18000米,飞行员可能遇到下列哪些情况?

A 随高度升高气温不断下降

B 天气晴朗,大气平稳,能见度很好

C 出现雨雪天气,能见度差

D 随高度升高气温急剧升高 【答案】B 【解析】略

该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某种关系,a 为甲、乙间相互作用,b 为甲、丙间相互作用。图为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据此回答29-30题。

22.若a 形成化石,b 形成右图中的景观,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甲表示大气圈

B .乙占有甲的全部

C .乙表示岩石圈

D .乙影响丙的演化

试卷第6页,总19页

23.景观图所示的区域 ①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②生态系统比较脆弱 ③植被根系比较发达 ④径流季节变化较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22.D 23.C

【解析】略

24.有关“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②层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

B .①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C .能大量吸收紫外线的是①层

D .③层适合飞机飞行 【答案】B 【解析】略

25.气流稳定,能见度好,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的大气层是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 【答案】B 【解析】略

26.2008年初的雪灾与大气的逆温现象有关。逆温是指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增高的现象。下列四图中表示近地面逆温现象的是

【答案】A 【解析】略

27.以下属于对流层大气的特点是

试卷第7页,总19页

A. 以平流运动为主

B.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C. 适合高空飞行

D. 有若干电离层 【答案】B 【解析】略

28.人类排入大气中严重破坏臭氧层的是 A .二氧化碳 B .氟氯烃 C 、二氧化碳 D .粉尘 【答案】B 【解析】略

29.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 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发射升空,“天宫一号”自地面上升到50KM 的过程中,气温和大气运动状况依次变化为 ①温度递增 ②温度递减 ③水平运动为主 ④对流运动显著 ②④—①③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①④—②③ 【答案】A 【解析】略

30.专家认为,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等原因,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增温4℃~5℃,这对全球环境将产生重大影响。对全球变暖的环境响应,叙述正确的是( ) A .北半球热带地区降水减少;海平面上升 B .灾害性天气频繁;中国自然带北移

C .洋流发生变化;大部分动物栖息地发生根本性改变

D .北欧影响最大;北半球亚热带地区降水增多 【答案】B 【解析】略

当大气垂直结构呈上下冷、中间暖的状态时,从高空冰晶层掉下来的雪花通过暖层时齄化成雨滴.当它进入靠近地面的冷气层时,雨滴便迅速冷却至0℃以下.形成冻雨。2008年1月中下旬,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长时间、大范围的低温、大雪、冻雨等气象灾害。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1.下面四幅图是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图,有利于冻雨形成的是

32.为监测并分析冻雨范围的变化趋势,应采用的现代技术是

①遥感 ②全球定位系统 ③地理信息系统 ④数字地球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 31.D 32.A

【解析】略

33.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故称平流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C.该层中的氧原子可大量吸收紫外线

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试卷第8页,总19页

【答案】A 【解析】略

34.地球大气对流层厚度的大小与气温高低呈正相关,因此,对流层大的厚度存在明显的纬度差异。据此回答。

一架飞机保持12千米的高度从赤道上空飞往北极上空,飞行员途中的感受是 A .一直平稳 B .一直颠簸

C .先上下颠簸,后平稳飞行

D .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 【答案】C 【解析】略

35.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

A .上冷下热

B .水汽杂质含量多

C .对流旺盛

D .二氧化碳含量多 【答案】D 【解析】略

36.人类活动使大气遭到破坏而形成的臭氧空洞,主要分布于: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答案】B 【解析】略

37.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A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B 、适于飞机高空飞行

C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D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答案】D 【解析】略

38.从对流层到高层大气,随着高度的升高,会发生哪些现象? ①气温逐渐降低 ②气压逐渐降低

③空气密度逐渐减小 ④臭氧含量逐渐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B 【解析】略

39.2003年10月我国发射的“神舟5号”飞船运行轨道所在的大气层 A .气温在-50℃到20℃之间 B .气温随高度增加平稳下降 C .最低气温约为-80℃ D .最高气温约为40℃ 【答案】C 【解析】略

40.大气层可分为三层,有关对流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臭氧层

B 、有电离层

C 、易出现云雨现象

D 、有极光出现 【答案】C 【解析】略

41.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

A 升高

B 降低

C 先高后低

D 不确定 【答案】B 【解析】略

42.人类生命的保护伞——臭氧,其位于地球大气的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各层均有 【答案】B 【解析】略

试卷第9页,总19页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43.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4.有关图示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高空飞行

③上部冷下部热,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 ④有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43.A 44.D

【解析】略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5.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图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情况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6.有关图示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②有利于高空飞行

③上部冷下部热,大气稳定,以平流运动为主 ④有臭氧层,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45.B 46.A

【解析】略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2题。

试卷第10页,总19页

47.人类排放的氟氯烃,对大气层中影响最大的是 A.A 层 B.B 层 C.C 层 D.D 层 48.“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歌词中的蓝天白云发生在 A.A 层 B.B 层 C.C 层 D.D 层

【答案】 47.B 48.A

【解析】略

49.占干洁空气容积中99%的是

A 、氮和氢

B 、氮和氧

C 、臭氧和二氧化碳

D 、氩和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略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经被广泛使用,如下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100km 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判断1-2题:

50.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升高气温变化的规律可能是 A 、一直递减 B 、一直递增

C 、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 、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51.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的层次是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电离层

【答案】 50.D 51.A

【解析】略

52.关于干洁空气组成成分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氮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②氧是组成地球生命体的基本成分 ③二氧化碳可以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试卷第11页,总19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解析】略

53.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高层大气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B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是由于地面是对流层的直接热源。

C 平流层的大气平稳,天气晴朗,能见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

D 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气、固体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 【答案】A 【解析】略 54.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蓝蓝的天上白云飘”,歌词中的蓝天白云发生( )

A.A 层

B.B 层

C.C 层

D.C 层以上大气层 【答案】A 【解析】略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第下列小题:

55.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6.Ⅱ层对于人类的意义在于: ( ) A .成云致雨,多种多样的天气

B .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高强度紫外线的伤害

C .吸收大量的红外线,形成大量的逆辐射

D .属于地球辐射带的一部分,有利于卫星发射

【答案】 55.B 56.B

【解析】略

57.大气圈是自然界最活跃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大气分层中,演绎着各种自然现象。 在下列各组大气垂直分层中,总体而言,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一组是 A. 对流层、电离层 B. 平流层、电离层

试卷第12页,总19页

C.. 平流层、中问层

D. 对流层、中间层 【答案】B 【解析】略

2009年7月22日上午,我国境内发生了本世纪最为壮观的一次日全食天象。读图2回答3~4题。

58.日全食发生时,被全部遮盖的太阳外部圈层是( ) A .平流层 B .日冕层 C .色球层 D .光球层

59.日全食发生时天空仍然是灰蒙蒙的,与之相关的大气削弱作用主要是( ) A .散射 B .反射 C .折射 D .吸收

【答案】 58.D 59.A

【解析】略

60.大气的垂直分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容易成云致雨的大气层是 A .电离层 B .平流层 C .对流层 D .高层大气 【答案】C 【解析】略

读“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25千米以下)”表,回答1~3题。

61.干洁空气中体积比例最大的是

A .氮(N 2)

B .氧(O 2)

C .氩(Ar )

D .二氧化碳(CO 2) 62.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

A .氮(N 2)

B .氧(O 2)

C .氩(Ar )

D .二氧化碳(CO 2) 63.低层大气中除干洁空气外,主要还有

A .臭氧(O 3)

B .氨气(NH 3)

C .甲烷(CH 4)

D .水汽和杂质

【答案】 61.A 62.D 63.D

【解析】略

64.对流层热量的主要来源是:

A.吸收太阳辐射

B.臭氧的吸收作用

C.地面的反射作用

D.地面辐射 【答案】D

试卷第13页,总19页

【解析】略

65.有关对流层大气热量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绝大部分来自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B 、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

C 、主要是人类活动散发的热量

D 、绝大部分是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 【答案】B 【解析】略

66.根据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判断,下列图中可能有终年积雪的山脉是

【答案】B 【解析】略

67.读图4,回答1-2题.

1.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A.低纬度的对流层 B .中纬度的平流层 C .高纬度的对流层 D .低纬度的平流层 2.该层大气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 .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 .以平流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D .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呈电离状态 【答案】 1.B 2.C

【解析】略

68.读“某工业区不同时段气温垂直分布图”,完成4—5题。

4.为减少污染,排污烟囱最好高度不低于 A .300米 B .200米 C .100米 D .50米 5.下列时段中,最有利于近地面污染物净化的是

试卷第14页,总19页

A .19时—22时

B .4时—7时

C .7时—10时

D .13时—16时 【答案】 4.A 5.D

【解析】略

69.在大气成分中,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 A.氮 B.臭氧 C.二氧化碳 D.氧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大气的组成成分及作用。

二氧化碳既是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又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70.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读图2-1-2并回答3-6题:

3.造成当地环境问题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A .北极上空

B .南极上空

C . 赤道上空

D .北大西洋上空 4.臭氧层位于

A .对流层顶部

B .对流层与平波层的交界处

C .平流层中

D .高层大气中 5.臭氧层能够大量吸收

A .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B .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C .地面辐射

D .大气辐射 6.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A .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 .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 .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答案】3.B 4.C 5.A 6.C

【解析】本题既考查了臭氧在大气层中的位置问题,也考查了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臭氧含量的减少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引起社会的重视。 (1)臭氧空洞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均有表现,尤以南极地区最为严重。图示信息表明该群岛位于南美洲的最南段,应该是受南极的臭氧空洞影响而造成的环境问题。 (2)臭氧层位于大气的平流层,大约在离地面30千米处。正是由于它的存在,平流层的中上部的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上升。 (3)臭氧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让生物免受其伤害。 (4)臭氧层的破坏是由于冰箱、空调、制冷剂的使用,产生大量的氟氯烃气体,强烈吸收臭氧造成大气中臭氧含量大量减少而出现的大气环境问题。因此,减少氟氯烃气体的排放,使用无氟制冷产品是主要的防治措施。

71.30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气温高达1000℃以上,但在其中运行的人造地球卫星不会烧毁,主要原因是 ( )

A .卫星与大气处于相对静止状态

B .卫星在大气中高速运行,能很好地散热

C .该层大气密度大,有利于卫星散热

D .该层大气稀薄,卫星从中吸收的及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有限 【答案】D

【解析】高层大气中有极光现象、宇宙火箭和人造卫星运动。宇宙火箭和人造卫星没有被高温烧毁,这是因为此层大气非常稀薄,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和从中吸收的热量很有限。

72.干洁空气中,占大气体积3/4以上的气体是( ) A .N 2 B .CO 2 C .O 2 D .O 3

试卷第15页,总19页

【答案】A 【解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氮占干洁空气体积的78.08%,质量分数的75.52%,占3/4多;氧占干洁空气体积的20.94%,质量分数的23.15%,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特点。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2005年10月12日北京时间9时整,搭乘两名航天员的我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由神箭——长征二号F 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我国航天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据此完成3~5题。 74.“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两艘载人飞船均选择酒泉基地发射的地理原因是 A.酒泉基地纬度高,自转线速度较慢,有利于飞船进入轨道 B.酒泉基地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势最高,有利于飞船发射 C.酒泉基地位于干旱区,多晴天,有利于飞船发射

D.酒泉基地位于温带草原区,草场茂密,有利于飞船返回着陆

75.一旅游团队在某宾馆集体观看“神舟”六号发射直播,一游客发现宾馆墙上的四座时钟有一个指示的时间是错误的,它是

76.“神舟”六号升空后,定点在350千米的近圆形轨道上绕地球飞行,其所在高度位于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星际空间

【答案】 74.C 75.A 76.C 【解析】

74.酒泉地处内陆,为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有利于对飞船的发射观测。 75.东九区位于东八区以东方向,应在东八区区时的基础上加上1个小时,为10时整。 76.平流层顶高度为50~55千米高度,大气上界高度为2 000~3 000千米。

【答案】B

【解析】考查低层大气中各组成物质的作用。答案为 B 项。

【答案】A

【解析】对流层集中了大气总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该层大气的直

试卷第16页,总19页

接热源来自于地面,有强烈的对流现象。答案为A 项。 二、双选题(题型注释)

试卷第17页,总19页

第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 三、填空题(题型注释)

四、判断题(题型注释)

79.地面辐射是平流层大气最直接.最主要的热源。 【答案】错

【解析】本题考查大气的分层。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平流层温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臭氧吸收紫外线。 80.“地球生命的保护伞”在地球大气层的平流层。 【答案】对 【解析】略 五、综合题(题型注释)

81.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11分)

1. 图中 曲线能正确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

2. 图中代表热层的是______________(填字母),代表平流层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

3. E 层和C 层的共同特点是气温都随高度增加 而 、大气都具有 现象。

4.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 层(填字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部分主要在 (填字母)层顶部被臭氧所吸收。

6. 适于高空飞行的是 层(填字母),原因是

试卷第18页,总19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分)

1.A (1分) 2. F D (2分) 3. 降低 对流 (2分)

4. C 水汽尘埃多;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2分)

5. D (1分)

6. D 水汽尘埃少,能见度高,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2分) 【解析】略

82.读气温垂直变化图,分析下列问题:(9分)

(1)A 层叫 ▲ 层,因为 ▲ 是该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所以气温随高度 增加而 ▲ , ▲ 运动显著。

(2)B 层叫 ▲ 层,因为该层大气靠臭氧吸收大量的 ▲ 而增温。该层最适 宜我们从事 ▲ 等活动。

(3)A 、B 、C 三层中, ▲ 层天气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4)电离层位于▲ 层 【答案】(9分)

(1)对流 地面辐射 下降 对流 (2)平流 紫外线(光) 高空飞行 (3)A (对流) (4)C 【解析】略

83.读气温的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14分)

(1)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大气层的名称。B C (2)A 层气温垂直变化的规律是 (3)空气对流显著的大气层是 。(填出相应字母)

(4)图中B 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 ,这是因为 【答案】

(1)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试卷第19页,总19页

(2)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3)A

(4)升高 该层有大量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解析】略

84.图8-4是干洁空气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

(1)图中A 、B 表示的大气成分是:A ,B 。其中B 的重要作用是 。

(2)“其他气体”含量虽少,但其中的 和 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被称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主要成分分布在 层。 (3)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大气的成分和含量发生变化。由于燃烧矿物燃料,使得干洁空气中的 含量增多;由于 工业的发展,释放到大气的 增加,破坏了臭氧层,使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危害人体健康。

【答案】⑴氮 氧 平流层 ⑵CO 2 O 3 平流 ⑶CO 2 制冷 氟氯烃

【解析】见下面图。被誉为生命保护伞的是臭氧,分布在平流层。矿物燃料的燃烧大量释放二氧化碳。人类的制冷工业的发展向冰箱空调等释放 氟氯烃,会破坏臭氧层,危害人体健康。

届高三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一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明确考点】 大气圈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各层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自主学习 知识点一、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有干洁空气、少量的____和________。 2. 低层大气各组成成分的作用 合作探究 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有何影响? 2.大气成分的变化能带来哪些危害? 3.对流层的高度随纬度有何变化?为什么? 4.为什么臭氧层被誉为“地球生命的 保护伞”? 大气成分 体积(%) 作 用 干洁空气 N 2 ____ _________________ O 2 ____ ________________ CO 2 ____ ________________ O 3 ____ ________________ 水汽 ____ ________________ 固体杂质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剖析 例 读低层大气组成图,回答: (1)图中B 表示 ;C 表示 ,作用 是 。 (2)在大气含量很少的成分中,有地球生命保 护伞之称的是 ,他主要是能强烈吸 收 。 解析:图示为干洁空气组成图,干洁空气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氮,其次是氧,二者占干洁空气的99%。由于臭氧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到保护作用。 答案:(1)氮 氧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物质 (2)臭氧 太阳紫外线 变式训练 1.城市上空多雾的原因是 ( ) A .空气中多水汽 B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高 C .空气中的固体杂质较多 D .空气中臭氧含量高 2.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与日俱增的原因正确的 是 ( ) A .海平面上升 B .臭氧大量减少 C .燃烧煤、石油等,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所致 D .森林被砍伐 自主学习 知识点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大气分层的依据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 及____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分为______、 ______和高层大气。 2.对流层: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 而____;空气____运动显著;__、云、__、 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典例剖析 例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1)~(3)题。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教案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一、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概括每个圈层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生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分层和特征 ②能够辨认地球上的两个不连续面,能说出他们的具体分布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利用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与地震波的波速变化图,结合知识,能在图中 分别指出地球的不连续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范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学习,学生的探索精神得到锻炼与开 发。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针对于高一的学生,他们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和准确,所以,在讲解内部圈层的时候,应该注意结合图解的形式,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地震波的相关知识,知道地球存在这两个不连续面,能够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 四、教材分析:本次课内容选自中图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里面的内容,该节课对学生了解好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课的知识点主要有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是由坚硬的岩石外壳组成,在陆地部分平均为33km,而海洋壳部分为7km,平均为17km厚。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着一个软流层(60-250或400km),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岩石圈的范围是软流层的顶部以上的部分,包括地壳,也就是0-60km的范围。 为了对地壳厚度不均匀有更好地理解,由一个题目巩固: 请同学们比较一些下列地方哪个厚度最薄和最后? A太平洋 B青藏高原 C华北平原 D四川盆地 本次课要运用到的图像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难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和特点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对比分析法

高考地理专题:地球的圈层结构(解析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单选题 1.软流层位于( ) 1)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A 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 C. C 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岩石圈的一部 分 B. B 圈层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没有影 响 D. D 圈层厚度均匀, 是岩 浆的发源地 2)在地震波传至 ① 处时,最有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 A. 纵波消失,横波变慢 C. 横波消失,纵波变慢 3.岩石圈是指( ) A. 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岩石外壳 B. 地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 壳 C. 莫霍界面以下、古登堡界面以上厚度均匀的一层 岩石 D. 地壳和上地慢顶部,由岩石组成的圈层 4.如图为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读右图完成下 题. A. 莫霍界面以上 2.读“地球圈层示意图 D. 古登堡界面以 下 B.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变 慢 D. 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加

1)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 三部分组成,其中成,其中G 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2)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A. 软流层 B. 下地幔 3)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的正确叙述是( A. 沉积岩重熔再生形成变质岩 C. 岩浆岩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 B. 变质岩经过外力作用形成沉积 岩 D. 岩浆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岩浆 C 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 三部分组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C. 图中 D 层 D. 图中G 层 )

A. ①是地壳,② 是地幔,④是岩 石圈 C. 自然地理环境即组成地球的各圏 层 B. ③是被陆地分割成的不连续的圈层 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 系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 由北向南逐渐增厚2)图中M 和N 所位于的地形区分别是()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 B. 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7.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图),回答下题. 1)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 圈层 B. ② 圈层 2)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 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C. ③ 圈层最 可能为液态 3)下列各地,地壳最厚处在() A. 华北平原 B. 云贵高原 ) C. ③ 圈层 D. ④圈层) B. ② 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D. ④ 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C. 青藏高原 D. 塔里木盆地 5.读“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可知 () 6.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下 题. 1)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 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 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 通过图解法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 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自主预习】 预习课本P35-P37 图文及自主学习36-37 页。 【新课学习】互动探究 一、大气的组成 1. 通过自学课本和导学案能够连出低层大气组成及其作用 CO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O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吸收红外线, 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条件

教师点拨: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改变了哪些大气成分?这些改变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还有哪些成分在改变,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这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36 文字内容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要求做到:完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绘制,并且能自行解说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解说内容参考下列问题: 1、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3、各层大气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图并解说 教师引导探究 (多媒体显示): 1.云雨雪等天气 现象为什么发生 在对流层?(从 物质组成、大气运动角度考虑) 2. 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仅从天气状况、大气运动两方面考虑)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3.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 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 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 以通过固、体、气体, 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2)这种波速发生突然 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提问读图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 个不连续面呢找出它们 所处的位置。 既然如此,你能对地球 内部进行分层吗 读图观 察、思考 学生尝 试自己划 分地球内 部圈层 两个不连续面,其 中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 千米处和2900千米处 33千米处—莫霍界 面;地下2900千米处- 古登堡界面。 启发讲解展示“地球圈层结构 图”(3) 边看图边讲解 看图、理 解 地壳 地幔:上、下地幔 地核:内、外核 (1)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的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2)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假如一条柏油公路一端连接石子路,另一端连接高速公路,当汽车从柏油公路开往高速公路时,当汽

车进入高速公路的瞬间,速度开始逐渐变快,也就是可以把柏油公路和高速公路相连接的地方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的界面;同理,当汽车从柏油公路进入石子路时,柏油公路和石子路相连接的地方也可以看作是汽车速度发生变化界面。其实我们同样可以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推知传播介质的变化。 (3)地球圈层结构图

大气层结构组成

1+1教育自然科学个性化教案 教师 朱银炎 学生姓名 上课日期 2012年6月8日 学科 自然科学 年级 初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类型 知识讲解□:考题讲解□: 学生课时统计 学案主题 班主任 授课时段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1. 知识与技能 2. 过程与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大气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 *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________左右的高度内,与地球的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______。 然而它对地球而言却非常重要,它像一件外衣一样__________着地球。 2.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_______之间。在85千米以上,大气的温度呈________趋势。3.我们对大气进行分层的主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等特点,可以把地球大气层分为五层,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其中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4.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热空气密度_________,________运动;而上方空气温度低,密度 ___________,下沉,形成对流。 二、我会选择: 5.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下列现象仍然存在的是( ) A、狂风暴雨 B、火山喷发 C、雷电交加 D、碧海蓝天 6.地球上的大气层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层,则地球将会( ) A、出现睛天、下雨等非常复杂的天气现象 B、仍然听到讲话的声音 C、频繁地受天外来客的袭击 D、没有白天和黑夜 7.指出下列大气对流图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8.地球大气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层是( ) A、暖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外层 9.地球表面大气层的厚度大约为() A、1000千米 B、2000千米 C、3000千米 D、5000千米10.大气分层的依据是() A、大气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垂直变化 B、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垂直变化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1课时)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为。有两方面的要求,1.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2、要求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3、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二、教材分析:1.地球的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内部圈层的划分及边界,地壳的组成元素、厚薄和分布,地幔的组成和地核的组成和状态。2.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的组成和空间分布及相互的联系。 三、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过程和方法: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 培养和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四、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

五、教学难点:“地幔”的有关知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用具: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 媒体、图片)。 八、教学过程: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 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地震波。你知道其机理吗?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 三层。

高中地理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是讲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相比,它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阐明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的条件更为广阔。大气环境是人类三大环境,即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之一,是海洋和陆地两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和媒体。所以,本章有助于对前后各单元知识的学习和理解。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则是全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2)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3)知道大气的结构,掌握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 (2)运用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2)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2.难点 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3.解决办法 (1)对比分析法。 (2)运用图片简要说明原理。 4、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教学方法: 1.启发式; 2.读图分析法; 3.对比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引入:前面,我们了解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一步关注地球本身的特点,那么,地球是一个怎样的星球呢? 读P.5的“地球表面圈层图”。

读图提问:地球表面是由哪几个圈层组成? 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并引入: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其中大气圈就是我们所处的大气环境。 [板书]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读书第29页,提问:地球表面的大气有什么作用? [板书]引言 地球大气的作用。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过渡: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板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中,除了纯净的空气,还有些什么物质?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略) 读表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除了氮和氧,干洁空气中还有哪些气体呢?各有何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略) 提问:空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又有什么作用? (总结) 转折过渡:然而,大气的组成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使大气的成分发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变化。 (录象或投影资料) 1、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的出现。 2、氟氯烃对臭氧层的破坏。 (1)由于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的使用越来越多,人类社会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在过去三十年里增加了一倍,再加上大量砍伐森林,减少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过去三十年里增长了12%。 (2)氯氟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主要用于制冷剂、火箭推进剂等,到80年代中期为止,全球氯氟烃的年消费量已达到100万吨。 提问:大气组成的这种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 1.如果二氧化碳继续增加,地球持续不断变暖,对人类生存将产生严重影响。它将使极地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世界上许多的桑田将变成沧海。 2.氯氟烃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是正在损害大气的臭氧层,导致全世界皮肤癌发病率上升和全球气温增高。

鲁教版高中地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分析这条标准,其包含的具体要求如下: (1)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运用大气垂直分层图说明各层大气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2)能够根据示意图,说出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后在地面和大气之间的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3)能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解释有关的自然地理现象。 【教材分析】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要求本课将重点安排在对读图技能的训练,以及人地协调观念的树立等方面。读图技能的训练主要通过气温垂直分布图和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无论是了解大气的组成还是大气的垂直分布,还是大气的受热过程都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感性知识入手,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并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各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各层大气气温分布特点以及大气运动状况、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低层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所起的作用;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以及各层大气的特点;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图表的分析,训练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的技能;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学会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保温作用的原理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借助教具或电脑模拟演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绘图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 本课充分运用“设计情境---引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总结结论”的教学方法,恰当的处理教材,创设让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着力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情境、协作、意义建构”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现自我、发挥个性的舞台。 课堂展示 (一)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以张家口市烟雾防霜冻的新闻引入新课。 落实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二)学情反馈:明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 (三)新知导学 自主预习和预习自测答案进行交流。 (四)重难探究 ★探究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问题导引 1.雨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大气的哪一层 中?为什么? 问题导引 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 中飞行? 设计意图:加深对对流层和平流层特征及与人 类关系的理解。 学生先回答以上两个问题,然后找学生到讲台 完成填图和连线,重点是平流层和对流层的气 流运动方向,展示答案,老师进行评价。

第六讲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6讲地球的圈层结构 考点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考点突破: 考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_____ 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 A表示横波较____ 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 变化 B表示纵波较____ _____________ 代码名称深度 波速 A波B波 C ________ 地面下平均33千米 处(指大陆部分) 传播速度____________ D 古登堡界面地下2 900千米处________ 传播速度突然____ ____ _____ ___,__ ____(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 (1)A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

(2)B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____ 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___ _____的底部、 ______的全部和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 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 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 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2008年8月12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地震波被称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人们对地球内部的构造及其物理状态的认识,主要是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为什么能根据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反思归纳】 列表比较地球内部圈层

高中地理教案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 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淡话法、小组讨论法、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学生回答】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 【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回答】地震波。 【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 【板书】1、划分依据:地震波 (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特点: 分类特点

高中地理_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第1课时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低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成分的作用;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划分及各层的主要特征 2.通过图解法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所学原理,解释相关自然现象。 3.激发探究大气环境的兴趣,树立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难点】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 【自主预习】 预习课本P35-P37图文及自主学习36-37页。 【新课学习】互动探究 一、大气的组成 1.通过自学课本和导学案能够连出低层大气组成及其作用 CO2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氧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O3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能吸收红外线, 是调节地表温度的重要气体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条件 教师点拨:大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否会发生变化?人类活动改变了哪些大气成分?这些改变给环境带来了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活动:读图分析大气成分变化,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还有哪些成分在改变,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这也就是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倡导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因。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教师活动:阅读课本P36文字内容及图2-2-2“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要求做到:完成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的绘制,并且能自行解说大气的结构及各层特点,解说内容参考下列问题: 1、大气共分为哪几层?

2、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什么? 3、各层大气分别具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学生活动:上黑板画图并解说 教师引导探究(多媒体显示): 1.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为什么发生在对流层?(从物质组成、大气运动角度考虑) 2.为什么大型的远程运输飞机多在平流层中飞行?(仅从天气状况、大气运动两方面考虑) 学生活动:小组内合作探究,讨论完成屏幕给出的问题,并展示讨论的成果。 过渡:我们来听首歌,陶冶下情操。 多媒体展示:改编的大气结构垂直分层歌曲,陶冶情操

高一地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教学目的 1.了解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认识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知道大气的结构,掌握 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2.培养读图、阅读和概括能力;运用对比法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树立人类及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念和意识。 ★重点、难点 1.重点:大气主要成分的环境意义;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人类活动及各层大气的关系 2.难点: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对流层、平流层大气的特点。 ★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是讲述人类生存及发展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相比,它所揭示的"人及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阐明为人类提供的生存空间的条件更为广阔。大气环境是人类三大环境,即大气、海洋和陆地环境之一,是海洋和陆地两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的动力和媒体。本节教材的涉前、涉后的知识较多,是整个单元的基础。如: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二氧化碳的保温作用,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等等,对于这些内容要主要不要讲得太细,要点到为止,考虑到以后的教学。 ★教学方法 启发式;读图分析法;对比讨论法;资料分析法 ★课时安排: 1.5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颗行星,特殊的是它拥有生命,正是因为有了大气才使得生命的形成有了可能,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新课讲授: [板书]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读书第28页,思考:地球表面的大气有什么作用? [板书]引言 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阻挡了来自宇宙和太阳的有害辐射,成为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大气既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又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地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又凝结成雨、雪等降落地面,使得地球上的水循环不止。又如,增温、降温、刮风、下雨等大气现象,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不断地雕塑着地球表面的形态。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是地球自然环境最活跃的组成部分。过渡: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大气的组成和结构。 [板书]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的大气中,除了纯净的空气,还有些什么物质? 读表2-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回答下列问题: 1.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氧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大气中的微量成分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虽少,但对地球上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有着重要作用。二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鲁教版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1.大气圈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主要成分:________________、少量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内_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 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________________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________________的原料;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臭氧吸收____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_” 2. 大气圈的结构——垂直分层 (1)垂直分层的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________、密度及________________的差异。 (2)垂直分层 分层 气温垂直变化 大气运动状 况 与人类的关系A______ 随高度增加而____ ________运 动显著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_____ _ 随高度增加而____ ______运动 为主 有利于__________ 臭氧层保护作用

C_____ ______ 随高度增加先____ 后______ 80~500千米有若干 ________,对短波无 线电通信有重要作 用 特别提示(1)对流层的平均高度为 12千米。低纬度地区气温高,对流强烈,可达17千米~18千米。高纬度地区仅8千米~9千米。 (2)从近地面到高空,大气密度逐渐减小,气压逐渐降低,水汽、尘埃含量逐渐减少。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辐射与波长 (1)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2)就波长而言:A为________辐射,B、C为________辐射。 2.受热过程 3.结论:A是大气热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方法指导大气保温作用可以归纳为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串”: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升温——大气逆辐射。 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应用 典例导入 1.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题: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 2、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3、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飞上太空已经成为现实,人类对进入地心也在不懈努力,从封神榜里的土行孙,到1864年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旅行》,都反映了人类想进入地心一探究竟的愿望。伴随着2003年美国的科幻片《The cord》的情节,我们一起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思考】 1、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物质组成是否如影片所描述的那样(地核和地幔的主要物质是水晶)? 2、人类真的可以乘坐地下飞船到达地心吗? 【总结】人类目前还不能到达地心,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提高,不久的将来,人类是可以实现这一设想的。 【分组探究】 主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总结】 1、不能。人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探深度是14千米。 2、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 3、有。(1)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 (2)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 (3)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 (4)遥感技术(5)其他的手段 【分组探究】 主题二: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地球的圈层结构》说课稿 课题选自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本节内容安排课时为一个课时,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地球内部圈层和地球外部圈层两部分。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法、学法、课堂结构、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六部分,简要向大家介绍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学背景 (一)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刚从初中地理转入高中地理学习,地理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尤其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地理读图的技巧。而,初中时死记硬背的地理学习模式在学生脑海中依然根深蒂固,缺乏勇于读图思考、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的意识,所以,本节课我将着重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进一步提升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另外为了降低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在授课过程中,我将更着眼于课本,力求参透课本中出现的每个图、表、活动跟案例,紧扣课文每个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后复习和二次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有书可参,有理可依,减少高一地理学习的盲目性。 (二)教材分析: 《 在教材中地球内部圈层部分占用篇幅和内容较多,而地球外部圈层部分比较简略,而且地球外部各圈层在必修一后面都有各自章节详细介绍,所以在此不作重点讲解,而是蜻蜓点水,埋下伏笔。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将设置在第一部分地球内部圈层部分。 在本章前三节分别从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形式的特征及其意义几方面对地球概况进行详细讲解,虽然第四节地球圈层结构与之前各章节知识之间联系不大,学生基本可以独立看待本节学习,但是,高中地理学习更注重的是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和读图技能的锻炼,无论是地球运动、还是地球圈层结构,图表教学都应贯穿其中。而教材中无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依据到划分方法,从各内部结构到各内部圈层的特征,都离不开《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所以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划分方法、圈层结构、圈层特点,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读图分析的能力,是本节课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根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2、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划分方法 3、了解地球内部、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各圈层的基本特征。 & 4、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能准确说明地震波传播特点以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过程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意图/方法/操作 教师活动 (讲/操作) 学生活动 说明/预期效果 /预期反馈调控 引入 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 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层 的,分几层呢? 三层 … 师:咱们的地球也像一个 蛋,是不是也和鸡蛋一样可以 分层吗?怎么知道? 板 书启发讲解 板:“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鸡蛋可以剥开看看有几 层,那么地球咱们可以剥开看 吗? 不可以 地球不 能剥开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怎么 样知道地球圈层? 启发 既然不可以,那我们怎么 知道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呢 地震 波、钻探岩 芯、火山喷 发物 结合课本可能得出 承转 提问 引导启发讲解 明确: 我们了解地理圈层的结 构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方式 两种波的速度一样吗 大家把一个小石子丢进 水里,会发生什么情况 这时如果上面有一个软木塞, 会不会随着波纹向外扩散 什么是 地震波 以石头 入水处为中 心有波纹向 外扩展 会/不 会 师:当地震发生时,地下 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 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 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 之分。 师:木塞将上下跳动,但并 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 被石击起的波慢慢向外散 去 这与地震波相似(1) 读图 分析 学生看图,介绍,提问: 1.图中哪一种波比较快? 2.两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发 生了什么变化? 3.这变化的原因是什 么? 看图 思考 1.纵波。这也是为什么地震 时人们先感觉到上下抖动,再 左右摇摆的原因了 2.两波都在大约33千米处 突然变快,到大约2900千米处 发生转折,横波消失,纵波变 慢。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 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 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内部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和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明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学会绘制简单的地球圈层示意图。 【课时安排】 15分钟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和讲授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1.知识点导入 (PPT1展示西游记无底洞的图片,)《西游记》是我们国家四大名著之一,其中的“大战无底洞”一节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那大家想一下,我们实际生活中真的有无底洞吗?所谓的“无底洞”到底有多深呢?那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板书),看无底洞到底有多深? 2.知识点揭示及强化 (1)在西游记当中,我们好像能很轻易的上天入地,可目前人类世界最大的钻探深度仅仅是12km,所谓的“无底洞”呢,最深也就不过12km而已,相比与地球的半径6378km,可见我们对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可以说是困难重重,所以,目前我们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获得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板书:划分依据: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那什么是地震波呢?(PPT2) 地震波顾名思义就是地震时产生的波。具体的讲就是指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的岩石受到强烈的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就叫地震波。 好,下面我们来看下地震波的分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