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讲义附真题及解析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讲义附真题及解析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讲义附真题及解析
2.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2021年高考地理复习讲义附真题及解析

第二章行星地球

1.1 大气的垂直结构和大气受热过程

【考情扫描】

考题分值考点题型命题情景

2020年浙江卷-23 2 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选择题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消

融速度比较

2020年浙江卷-10 2 温室效应选择题氧化亚氮的增温效应

天津卷-17(2)(3)9 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选择题贵州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6-8 12 大气的受热过程选择题

积云的形成及

分布高度

2019年江苏卷-20 6 大气的受热过程选择题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

2018年江苏卷?27(1)

(2)

5 影响气温的因素选择题区域气温变化图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Ⅰ

—9、11 12

大气保温作用

气温高低及变化

选择题

农业生产,葡萄种植

越冬双层覆膜技术

2017年天津卷8 4 大气热力运动选择题浮尘天气的成因分析【考点讲解】

一、大气的垂直结构

大气层依据大气的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自下到上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一)对流层:

1.特点: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对流运动。气流上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易成云致雨。云雾雨雪都发生在对流层。

2.对流层厚度变化:各层上界因纬度和季节而不同。

【纬度】:低纬度地区其上界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公里;

高纬度地区仅为8-9公里。

【季节】:夏季的对流层厚度大于冬季。

(二)平流层:

特点:平流层上热下冷,不易对流,以平流为主,适合航空飞行。

【上热下冷的原因】:平流层的臭氧(尤其是在30千米以上)吸收大量紫外线使得大气增温,导致平流层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

(三)高层大气:

特点:高层大气的空气密度很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空气经常散逸到宇宙空间,被认为是大气的上界。

存在若干电离层,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影响。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

【解读】: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关键是厘清太阳、地面、大气三者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太阳是热量的根本来源,地面是中间传递,但地面也是大气最主要、最直接的热量来源。辐射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波长越短。大气逆辐射在一天中都有,地面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但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明显。

1.大气层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主要是看大气中成分的吸收作用

对流层中的对太阳辐射吸收的比较少;

平流层中的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增温。

(2)反射作用:主要体现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晴天辐射强,阴天辐射较弱。(联系昼夜温差)

(3)散射作用:太阳光中的可见光容易被散射。(天的蓝色,太阳未出天已亮等)

2. 地面的吸收作用

绝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而增温。增温后又以地面长波辐射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

3.大气增温及大气逆辐射

对流层中的CO

和水汽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2

大气增温后向外传递热量,分别向高层大气和向地面。向地面那部分称之为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注意:大气逆辐射在一天中都有,地面温度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但夜间大气的保温作用比较明显。

农业生产的运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

1.地气系统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分布

(2)下垫面状况

下垫面指地球表面的特征,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地表粗糙度、植被、土壤湿度、雪被面积等等,它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

下垫面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地面的比热容及反射率。

【比热容】一般可以跟水汽进行联系。水汽含量较大,比热容较大。吸热慢,放热慢。

陆地和海洋就是最大的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森林>草地>裸地。

【反射率】一般来说,深色土壤的反射率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的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的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陆地表面的平均反射率为10—35%,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95%。

(3)大气保温

大气层本身具有保温作用,存在温室效应,存在温室气体(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

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主要是CO

)剧增有关;

2

【农业生产的运用】秋冬季节燃烧稻草、秸秆等制造烟雾;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水汽含量的变化主要从晴天与阴天;沿海与内陆两组关系的对比。保温作用强(主要指夜间),昼夜温差小,因此阴天、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小。

2. 与外界热量交换

(1)海洋影响

沿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比较大,气温的日较差及年较差(比内陆地区)较小;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冷空气影响

冷空气一般来自于高纬度,冬半年比较活跃。受空气影响,气温下降。

(3)地形影响

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②高大地形往往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因此山间盆地、河谷气温往往偏高;

③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升高;

④阳坡、阴坡。

3.人类活动

(1)热岛效应

人类活动影响比较集中的是城市,城市排放出的热量较多,气温高。

(2)全球变暖

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人类活动排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扩展延伸】气温差异影响因素的判断

(三)气温高低的变化

1.气温日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

【解读】以动态的视角进行分析,以热量传递环节为依托,说明温度变化的主体,日出前后,气温最低,太阳出来之后,地面温度上升,大气温度上升。地方时12时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最强;地面温度在13时达到最高;大气温度(气温)在14时达到最高。最高峰之后,地面和大气的温度均会下降,一直持续到日出之前。日落之后,太阳辐射消失,地面失去主要补给来源,大气逆辐射成为其主要能量来源。因此在夜间,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意义重大。

2.气温日较差一般规律

低纬>高纬低纬度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较大,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较大

内陆>沿海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日较差小

晴天>阴天阴天白天削弱作用强,夜间保温效果佳,温差小

山地>平原大尺度的地形区,海拔高,空气稀薄

凹地>凸地凹地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

【解读】:气温的日较差主要是一天中的最高低温和最低气温比较。最高气温与太阳高度、天气晴朗有关;最低气温主要看夜间的保温效果。

地形分析日较差大小可以进行归纳:(尺度)大(海拔)高(温差)大;(尺度)小(海拔)低(温差)大。

3.气温年变化

【解读】太阳辐射最强的月份是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关。陆地比海洋的比热容小,吸热快,放热快。因此气温最高陆地比海洋提前,气温最低的时间则推后。

4. 气温年较差一般规律

高纬>低纬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内陆>沿海陆地比热小,夏季升温快,温度较高;冬季降温快,温度较低,因而陆地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平原>山地大尺度的地形区,海拔越低气温年较差越大

凹地>凸地凹地年较差大,凸地年较差小

【解读】气温的年较差主要是一年的夏季最高温和冬季最低温比较。与太阳直射点有关。

地形分析日较差大小可以进行归纳:(尺度)大(海拔)低(温差)大;(尺度)小(海拔)低(温差)大。

(四)正温和逆温现象

1.原理: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形成条件

类型发生的条件出现的地区

辐射逆温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

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

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

黎明前

平流逆温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团上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

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

上升

盆地和谷地中夜间

锋面逆温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

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3.辐射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图解

4.逆温的利与弊

①阻碍空气的对流运动,妨碍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使能见度变低,导致大气污染更为严重。

②逆温并不是只有弊端,它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带来以下好处:

a.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b.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在线练习】

(2018·湖南省高三一模)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的气压值与对流层顶的高度密切相关。下图示意青藏高原上空对流层顶各月多年平均的气压值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

A.植被恢复,吸收大气中C02最多B.雨季来临,大气中水汽含量最高

C.全球变暖,大气对流运动最强烈D.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

2.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月份是

A.1月B.4月C.7月D.11月

【答案】1.D 2.B

【解析】考查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温压关系。

1.对流层顶的高度,与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有关,近地面大气温度越高,对流越旺盛,对流层顶的海拔

也越高,海拔越高,导致气压越低。故青藏高原夏季对流层顶气压最低,主要原因是该季节地表增温,近地面大气温度最高,D对。植被恢复,雨季来临,全球变暖等不是主要原因,A、B、C错。故选D。2.在垂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在相同时间间隔内,对流层顶的气压值变化幅度越大,说明对流层顶的上升幅度越大。根据图中曲线,4-5月气压值变化最大,青藏高原地区对流层顶高度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是4-5月,B对。A、C、D错。故选B。

(2020年新高考浙江卷)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10、11题。

3.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答案】3.B

【解析】3.氧化亚氮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并且重新发射辐射,从而具有增温效应,B正确,A错误。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CD错误。故选B。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4—6题。

4.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B.鱼鳞状C.间隔团块状D.条带状

5.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6.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4.C 5.D 6.A

【解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试题以积云为切入点,“看云识天气”,身边地理无处不在。

4.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

成积云;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错、C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错。故选C。

5.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错;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D对。故选D。

6.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故选A。

(2020年新高考浙江卷)下图为两极地区多年平均海冰面积年内变化图。完成第7题。

7.对比两极地区年内海冰消融速度差异,原因可能是()

A.南极地区受西风漂流影响,海冰消融慢

B.北极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海冰消融快

C.南极地区下垫面比热小,吸热升温快,海冰消融快

D.北极地区臭氧空洞小,太阳辐射强度大,海冰消融慢

【答案】C

【解析】温度高会导致海冰融化,左图8、9月份海冰面积最小,说明8、9月份气温高,应该北极附近;右图2月份海冰面积最小,说明2月份气温高,应该是南极附近。据图分析北极附近海冰3月份达到13百万km2,9月份达到5百万km2,6个月消融了8百万km2;南极附近海冰9月份达到16百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