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烟台大学法学综合(民法、刑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民法案例分析题精编

2020年烟台大学法学综合(民法、刑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民法案例分析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最新复试要求并结合历年复试经验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复试科目该题型常考及重点复试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由于复试复习时间短,时间紧张建议直接背诵记忆,考研复试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重要提示

本书由本机构编写组多位高分在读研究生按照考试大纲、真题、指定参考书等公开信息潜心整理编写,仅供考研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一、2020年烟台大学法学综合(民法、刑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之民法案例分析题精编

1.案例:张某旅游时抱着当地一小女孩拍摄了一张照片,并将照片放在自己的博客中,后来发现该照片被用在某杂志的封面,并配以“母女情深”的文字说明。张某并未结婚,朋友看到杂志后纷纷询问张某,熟人对此也议论纷纷,张某深受困扰。问:

(1)杂志社是否侵害了张某的权利?

(2)侵害了张某的什么权利?

(3)张某可否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之诉?

【答案】针对第一个问题,杂志社在未经张某同意的情况下将其照片用于杂志封面,并不切实际地将其和一小女孩配以“母女情深”的文字说明,导致张某被朋友询问,招来非议,深受其扰,毫无疑问,杂志杜的行为已经侵害了张某的权益。

针对第二个问题,我国《民法通则》第100条明文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本案中,杂志社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了张某的肖像,所以侵害了张某的肖像权;另外,张某是未婚女子,却被杂志社配以“母女情深”的文字说明,且受到熟人对她的纷纷议论,其名誉权也受到了侵害。

至于第三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规定:“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二)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三)人格尊严权、人身自由权。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因而张某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杂志社对其进行精神损害赔偿。

2.案例:

甲公司向银行借款100万元,提供了5辆汽车(每辆价值8万元)作为抵押。由乙公司和丙公司提供保证,约定在甲公司未能向银行履行还款义务时,由乙公司、丙公司代为履行还款义务。后来,在一次火灾亊故中,这些汽车均有不同程度的毁损。银行向甲公司表示,既然有乙公司、丙公司的保证,汽车又被烧坏,抵押也就不必要存在了。以后,甲公司因经营不善无力还款,银行遂要求乙公司、丙公司履行保证义务。

试分析:本案应如何处理?

【答案】本案中,甲公司提供了5辆汽车作为抵押,又由乙公司和丙公司提供保证,形成人

的担保与物的担保并存,乙公司和丙公司形成共同保证。《担保法》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银行向甲公司表示,“既然有乙公司、丙公司的保证,汽车又被烧坏,抵押也就不必要存在了”,未取得保证人同意,如果构成对主合同的变更,则保证人免除保证责任。《担保法》规定:债权人与债务人协议变更主合同的,应当取得保证人书面同意,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的,保证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本案的关键在于确定“银行向甲公司表示”行为是否构成协议变更主合同,如果构成,乙公司、丙公司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如果不构成,乙公司、丙公司则应承担物的担保以外的保证责任。显然,“银行向甲公司表示”并不构成协议变更主合同,只是—种口头意向,因此,乙公司、丙公司应承担物的担保以外的保证责任。

3.甲乙二人是邻居,因琐事产生了矛盾。一日,甲在本市电话局工作的侄子丙来看望甲,看到甲乙正在吵架。甲丙便商量出一个办法,丙利用自己在电话局工作值夜班的方便,隔三差五在深夜两点左右往乙家打电话,有时还在电话中伪装成一年轻女子,声称自己与乙有特殊关系,致使乙的夫妻关系紧张,家人无法正常休息。乙的家人没有对外声张,而是向公安机关报案,后经查实,该行为是甲丙二人合谋,由丙实施的。

试分析:本案中甲丙二人的行为侵害了乙的家人的什么权利?为什么?

【答案】甲、丙二人的行为侵害了乙的家人的隐私权。隐私权是自然人所享有的私生活领域及私人信息不受侵扰的人格权,本案中甲、丙二人在深夜给乙的家人打电话、且编造虚构的事实致使乙的夫妻关系紧张,侵扰了乙的家人的私生活安宁,因此,甲、丙二人的行为构成对乙的家人的隐私权的侵害。

4.案例:

被告魏锡林于1987在《今晚报》副刊上连载小说《荷花女》,小说以天津解放前艺人吉文贞(艺名荷花女)为原型,使用了吉文贞的真实姓名和艺名,称其母亲陈秀琴为陈氏。小说虚构了许多有辱荷花的情节。原告陈秀琴起诉法院,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审理前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后受理了此案,并认定被告魏锡林侵犯了陈秀琴吉文贞母女的名誉,应当承担责任,后被告诉至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此案最后以调解结案。(材料来源于中国法律检索系统(北大法宝),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陈秀琴诉魏锡林、《今晚报》社侵害名誉权纠纷案调解书)该案是在《民法通则》颁布实施不久之后发生的,案件的审判引起了关于死者名誉权保护的争论,此案开了死者名誉权保护的先河。

谈谈你对此案的认识。

【答案】对于自然人死后是否享有名誉权,存在不同的观点。认为死者享有名誉权的认为,权利所体现的是一种利益,自然人的名誉权由法律认可和保护,这种名誉权体现的是名誉这种精神利益及相关的人格利益,不论在世还是死后都是受法律保护的,《民法通则》也并没有规定公民死后不享有名誉权,并且我国《著作权法》也保护作者死后的权利。另一派观点认为死者没有名誉权但是对死者生前的名誉应当保护。问题在于死者主体资格已经丧失,这种保护的理论依据

何在,理论上争论很大。

具体到本案,被告在其作品中虚构情节侮辱原告母女人格,侵害了吉文贞的名誉以及其母陈秀琴的名誉权。被告《今晚报》社对侵权小说《荷花女》未作认真审查即予登载,致使不良影响扩散,也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法院一审判决是正确的。

应当注意到最高法院在《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何题的解释》第7条关于“自然人因侵权行为致死,或者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者遗体遭受侵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列其配偶、父母、子女为原告;没有配偶、父母和子女的,可以由其他近亲属提起诉讼,列其他近亲属为原告”已经明确保护死者的人格利益,诉讼主体也已经明确。

5.案例:

1996年5月,远东房地产开发公司向某银行借款2000万元,双方约定以远东房地产开发公司所购置的一块位于市中心的土地使用权及其地上开发建筑的建筑物作为抵押。该抵押合同订立后,双方在登记机构办理了抵押登记。以后该银行在了解了该地皮的价值及投资情况以后,仍不放心,遂要求远东公司必须再找第三人作保。远东公司便请某信托投资公司作保,投资公司同意作保。并于1996年6月6日向该银行出具保证书,愿与远东公司就2000万元借款偿还负连带责任,保证书上有投资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了公章。银行向远东公司发放了2000万元贷款后,远东公司因将贷款挪作他用,未在规定的还款日期1997年6月6日还款,银行发现远东公司又将其抵押的土地使用权设定了另一个抵押权(未办理登记),为了避免抵押权实现的麻烦,遂直接起诉请求投资公司偿还2000万元借款并支付利息。

请对该案中法律关系进行法理分析,最后提出处理意见。

【答案】该案中包括这样几个法律关系:一是远东房地产开发公司与银行之间的抵押借款合同关系,二是某信托投资公司与银行就前项借款合同签订的保证合同关系,三是远东公司与另一民事主体签订了抵押权合同(未办理登记)。

根据我国《担保法》第28条的有关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对物的担保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因此银行应当首先行使抵押权,只有在行使抵押权后其债权仍未被完全清偿的情况下才可以要求信托投资公司承担保证责任。

那么,银行所拥有的抵押权与另一民事主体的抵押权,哪一个具有在先效力呢?按照我国《担保法》第54条的规定,同一财产向两个以上债权人抵押的,拍卖、变卖抵押物所得的价款拉照以下规定清偿:(一)抵押合同以登记生效的,按照抵押物登记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二)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的,该抵押物已登记的,按照本条第(一)项规定清偿;未登记的,按照合同生效时间的先后顺序清偿,顺序相同的,按照债权比例清偿。抵押物已登记的先于未登记的受偿。鉴于该土地使用权上设定的另一个抵押权未办理登记,而银行的抵押权已办理登记,因此银行的抵押权的效力优于另一抵押权。

综上,银行应首先要求行使抵押权,以该土地使用权变卖或拍卖的价值清偿其债权。如果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