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8例膀胱癌的临床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8例膀胱癌的临床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8例膀胱癌的临床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8例膀胱癌的临床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8例膀胱癌的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2010年5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48例膀胱癌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的经验,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超声诊断和病理检查的相符率为93.75%,超声分期与病理分期的相符率为88.8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膀胱癌可以精确检测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和浸润程度等信息,具有准确度高的特点,对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膀胱癌;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2-111-02

clinical analysis on 48 cases of bladder cancer diagnosed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zhang?faxian

department of function?inspection,

yangquan?coal?group?general?hospital,yangquan 04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diagnostic for bladder cancer. methods conclused 48 cases of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use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o diagnosis in 2010 may to 2011 december in the

NCCN膀胱癌指南内科治疗解读

NCCN膀胱癌指南内科治疗解读 NCCN发布了膀胱癌,新版指南针对膀胱癌的诊断及治疗进行了内容更新,本文将对该指南内科治疗部分进行解读,以便于国内的肿瘤内科医师以及泌尿肿瘤医师更好得理解和遵循指南,使患者在更加规范的临床治疗中得到更多获益。 一、膀胱癌的辅助化疗及新辅助化疗 对于肌层侵犯的膀胱癌患者,化疗是重要的治疗组成部分。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对于分期为T2或T3的膀胱癌接受膀胱全切术前接受新辅助化疗。两项随机临床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具有生存获益,尤其是临床分期为T3的病变。其中一项纳入307例肌层侵犯的膀胱癌随机接受单独膀胱根治性切除或术前3周期MVAC方案新辅助化疗后接受手术治疗,结果显示新辅助化疗提高中位生存(77 vs 46个月),并且显著降低了病灶残留率,同时新辅助化疗并未增加治疗相关的死亡率。另外涉及11项临床研究共3005例膀胱癌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顺铂类为基础新辅助化疗可以提高五年生存率以及无病生存率。因此NCCN指南2015版将T2分期以上的膀胱癌患者接受顺铂为主的新辅助化疗作为1级证据推荐。基于剂量密集MVAC方案较传统MVAC方案具有更佳的耐受性与疗效,以及GC方案与传统MVAC方案等效,因此新辅助化疗方案推荐剂量密集MVAC(DDMVAC)方案、GC方案或CMV方案治疗3-4周期。而对于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NCCN指南不建议将卡铂作为顺铂的替代用药用于新辅助化疗中,这样的患者不推荐进行新辅助化疗。 对于保留膀胱的患者,电切术后进行局部放疗的同时应同步化疗增敏,具体用药可采用单药顺铂、顺铂联合氟尿嘧啶、氟尿嘧啶联合丝裂霉素、顺铂联合紫杉醇等方案,推荐证据为2B级。 而对于膀胱癌的术后辅助化疗,由于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前瞻性对照临床研究,相应的一些临床研究结论存在冲突,现阶段不能证实辅助化疗能延缓复发或延长生存。通常认为对于病理分期为T2及其以下的病变,且无淋巴结转移的膀胱癌患者,其复发风险较低,不建议接受术后辅助化疗。而对于病理分期为T3及其以上,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由于其高危复发,已有研究证实这部分高危患者术后辅助化疗可降低30%的死亡率,因此如果这类患者术前未接受新辅助化疗,通常建议术后辅助化疗,推荐证据为2B级。 二、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 对于不能手术以及转移性膀胱癌的治疗,应采取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既往常用方案为MVAC方案,但自从吉西他滨以及紫杉醇等化疗药物问世后,新的化疗方案对原有方案构成了挑战。一项GC方案与标准MVAC 方案比较用于晚期膀胱癌的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49%与46%,长期随访显示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0个月与15.2个月,中位PFS时间分别为7.7个月与8.3个月,均无显著差异,证实GC方案与标准MVAC方案等效,而耐受性方面,GC方案明显优于

膀胱癌题库1-0-8

膀胱癌题库1-0-8

问题: [单选,A1型题]膀胱肿瘤的血尿特点() A.镜下血尿 B.终末血尿 C.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终末加重 D.血尿伴腰痛 E.血尿伴膀胱刺激症状

问题: [单选,A1型题]膀胱肿瘤最主要的诊断方法为() A.X线膀胱造影 B.膀胱镜检查必要时活检 C.尿脱落细胞学检查 D.超声波检查 E.膀胱区触诊

问题: [单选,A1型题]决定膀胱癌预后的是() A.肿瘤大小 B.肿瘤部位 C.肿瘤的单发多发 D.治疗方法 E.癌细胞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以及机体的免疫能力 肿瘤的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大小、数目、手术方式、术后辅助放化疗、机体的免疫状态等因素均与膀胱癌的预后有关,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癌细胞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以及机体的免疫能力,故选E。 出处:安徽11选5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26338898.html,;

问题: [单选,A1型题]T2期膀胱肿瘤浸润的组织是() A.原位癌 B.黏膜固有层 C.浅肌层 D.深肌层 E.膀胱邻近组织 膀胱肿瘤浸润程度可分为:①Tis:原位癌。②Ta:乳头状无浸润。③T1:局限于黏膜固有层以内。 ④T2:浸润浅肌层。⑤T3:浸润深肌层或已穿透膀胱壁。⑥T4:浸润前列腺或膀胱邻近组织。综上所述,故选C。

问题: [单选,A1型题]膀胱肿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 A.尿频、尿急、尿痛 B.疼痛+血尿 C.镜下血尿 D.排尿困难 E.全程肉眼血尿 血尿是膀胱肿瘤的主要症状,一般表现为全程血尿,终末加重。肿瘤侵犯膀胱三角区及合并感染或结石时可出现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盆腔广泛浸润时可出现腰骶部疼痛、下肢水肿等。因此选B。

2017 AUA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指南

2017 AUA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治疗指南 1.发病率: 2015年美国新发膀胱癌74,000例,其中75%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膀胱癌男女发病比例为3:1,发病率在男性恶性实体肿瘤中居第4位。 2.病因学: 危险因素:吸烟、职业暴露于致癌物、其他肿瘤化疗、Lynch综合征、感染、盆部外放疗。分子机制和遗传学改变:GSTM-1、NAT-2、TP53、RB1、PTEN、FGFR3、PIK3CA、RAS 等基因突变、9p杂合性缺失、p16表达缺失、CDKN2A纯合性缺失。 3.分期分级: 推荐使用2004年WHO/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系统对NMIBC进行分级,分为增生(扁平和乳头样)、反应性不典型增生、意义不确定的不典型增生、尿路上皮异型增生、尿路上皮原位癌、尿路上皮乳头状瘤、非肌层浸润性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非肌层浸润性高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4.对NMIBC的风险分层系统:

低危: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单发直径≤3cm的低级别肿瘤;低度恶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 中危: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术后1年复发的低级别Ta期肿瘤;单发直径>3cm的低级别肿瘤;多灶性低级别Ta期肿瘤;≤3cm高级别Ta期肿瘤;低级别T1期肿瘤。 高危:高级别T1期肿瘤;复发性高级别Ta期肿瘤;直径>3cm或多发的高级别Ta期肿瘤;原位癌;BCG治疗失败的高级别肿瘤;变异型膀胱癌;肿瘤伴血管淋巴浸润;高级别肿瘤累及前列腺部尿道。 5.诊断: 在经尿道切除肿瘤时,应进行彻底的尿道及膀胱镜检查,明确肿瘤大小、位置、形态、数目及周围粘膜的异常。在技术可行时,应该切除全部肉眼可见肿瘤。要评估上尿路情况。对于有NMIBC病史、膀胱镜检查正常但细胞学阳性的患者,应考虑进行前列腺部尿道活检和上尿路影像,并使用增益膀胱镜技术如蓝光膀胱镜、输尿管镜或膀胱随机活检。 6.变异型膀胱癌: 变异型膀胱癌, 包括微乳头状癌、巢状癌、浆细胞样癌、神经内分泌癌、肉瘤样癌,还要关注是否存在广泛的鳞状或腺样分化,以及是否有血管淋巴浸润。变异型膀胱癌患者如果考虑保留膀胱治疗,应在初次TURBT术后4-6周进行二次电切。 由于变异型膀胱癌分期往往较高,应考虑进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 7.确诊膀胱癌后的尿液标志:

膀胱肿瘤的超声诊断

膀胱肿瘤的超声诊断 发表时间:2012-02-22T14:45:31.9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1年第24期供稿作者:李莉[导读]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临床症状多为无痛性血尿,晚期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李莉 (辽宁抚顺矿务局总医院老虎台分院113003) 【关键词】膀胱肿瘤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R73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1)24-0175-01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最常见的肿瘤,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临床症状多为无痛性血尿,晚期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难。膀胱肿瘤分为上皮性和非上皮性两类。前者占95%~98%,且以恶性居多,其中移行上皮癌占90%左右,少数为鳞状上皮癌和腺癌。非上皮性肿瘤仅占2%~5%,有血管瘤、纤维瘤、平滑肌瘤、嗜铬细胞瘤、肉瘤等。肿瘤好发于膀胱三角区,其次为侧壁,发生在顶部者很少。膀胱乳头状瘤属于良性,常多发并有癌变倾向。膀胱癌依据浸润程度可分为以下几期。Tis期:原位癌,病变局限在粘膜内;T0期:乳头状带蒂,无浸润;Tl期:病变累及粘膜层或粘膜下层;T2期:病变突破粘膜浸润浅肌层;T3期:病变浸润至深肌层(全肌层)或至膀胱周围;T4期:病变浸润至膀胱壁以外或膀胱邻近脏器、淋巴结转移。 1 超声检查 1.1 膀胱肿瘤的声像图表现 膀胱肿瘤多数表现为膀胱壁限局性增厚或隆起。隆起呈结节状或菜花状,向腔内突出。肿物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表面不光滑。有蒂肿瘤可随体位变化摆动或“漂动感”。膀胱肿物以高回声或中等高回声居多数,少数呈中低水平回声。极少数膀胱肿瘤呈弥漫性壁增厚。 早期病变基底部狭窄或有蒂与膀胱壁相连,膀胱壁回声正常(提示未侵及肌层),振动腹壁可见肿瘤在尿液中漂动。晚期病变侵犯膀胱浅层或深层肌层时,肿物基底部增宽而固定,局部膀胱壁增厚,其层次模糊不清,常使膀胱壁回声的连续性破坏,轮廓不清或缺损,甚至侵犯至膀胱周围组织或器官。 个别膀胱肿物瘤体表面附有小结石或钙化斑时,后方可出现声影。较大的肿瘤后方可有轻度声衰减。 1.2 膀胱肿瘤的声像图分期 现代高分辨力超声能够显示膀胱壁的各层结构,故对膀胱肿瘤的分期具有重要意义。一般认为,精确的声像图分期可通过膀胱镜,应用高分辨力的经尿道探头。经腹部超声扫查对膀胱肿瘤精确分期尚有一定困难,但是适当降低增益和调节聚焦,对于清楚显示膀胱壁的层次,大致估计膀胱肿瘤有无浸润及其程度,对于初步判断其病理分期仍有相当帮助。 1.2.1 非浸润型膀胱肿瘤(T0、T1) 肿瘤基底部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声像图表现为肿瘤基底窄,可见纤细的瘤蒂,膀胱粘膜光滑,各层次连续性好。 1.2.2 浸润型膀胱肿瘤(T2、T3) 病变侵犯至膀胱浅、深层肌层及更深组织。声像图表现为肿瘤基底宽大,肿瘤周围膀胱壁不规则增厚,粘膜回声紊乱并有回声中断现象。 1.2.3 侵犯至膀胱壁外及远处转移型膀胱肿瘤(T4) 超声表现除膀胱壁高回声中断外,病变与周围组织或脏器不易区分,呈不规则的中低回声。肝脏、腹腔淋巴结等处可见实性占位病变。 膀胱肿瘤超声检出率和声像图分期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受仪器的分辨力和超声扫查技术方法的影响。有时,肿瘤直径小于5mm可能被漏检。位于膀胱前壁的肿瘤可能由于经腹壁扫查产生的伪像(混响)而受到限制,改用5~7MHz近场聚焦探头,或采用经尿道或经直肠超声检查可能有帮助。彩色多普勒显像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二维超声的敏感性,一般在瘤体内或癌肿浸润的部位血流信号明显增加。 2 鉴别诊断 2.1 良性前列腺增生增生明显的前列腺可突入膀胱,横断时易误认为膀胱肿瘤。注意显示尿道内口图像,采用纵断面和全面检查有助于鉴别。 2.2 膀胱内血凝块和结石膀胱内血块在改变病人体位时,血块常有较大幅度移动,与膀胱壁不相连。彩色超声检查膀胱内血凝块不显示彩色血流。膀胱结石具典型强回声和声影,一般容易区别。 2.3 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结节型与膀胱肿瘤声像图极相似,前者表面光滑,回声均匀,基底较宽大,不累及肌层,不影响输尿管出口。彩色血流图在病变处不显示血流,而膀胱癌即使较小的瘤体,其基底部常显示点状彩色信号,中等以上肿瘤除基底部外,在瘤体内也有彩色血流信号出现。腺性膀胱炎的最后诊断仍有赖于膀胱镜检和组织学活检。 2.4 膀胱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二维超声很像基底宽的膀胱肿瘤,但月经期前后声像图有变化;彩色血流图检查在肿块内无血流信号。 3 临床价值 膀胱镜检查可以发现直径1mm的膀胱肿瘤并可进行活检,此为超声检查所不及。但是,在无创性筛选手段中,超声检查可以作为膀胱肿瘤影像诊断的首选方法。对于直径大于0.5cm的肿物,检出率高达90%以上,还有助于膀胱肿瘤的分期。 CT检查对本病诊断与分期和超声内镜相似,总的衡量未必比经尿道超声更为优越。对于小病变和位置隐蔽者以及术后随诊中的早期肿瘤,超声检查常有一定难度,不及膀胱镜检查;对于膀胱肿瘤病理性质的确定仍需依靠膀胱镜检和组织学活检。参考文献 [1]张劲元,严君.膀胱肿瘤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诊断研究.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2,3(11):852. [2]曹海根,王金锐.实用腹部超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34-541.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8例膀胱癌的临床分析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48例膀胱癌的临床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于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2010年5月~2011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48例膀胱癌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诊断的经验,并与术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超声诊断和病理检查的相符率为93.75%,超声分期与病理分期的相符率为88.8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膀胱癌可以精确检测肿瘤的大小、位置、形态和浸润程度等信息,具有准确度高的特点,对膀胱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膀胱癌;超声;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22-111-02 clinical analysis on 48 cases of bladder cancer diagnosed b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zhang?faxian department of function?inspection, yangquan?coal?group?general?hospital,yangquan 04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diagnostic for bladder cancer. methods conclused 48 cases of bladder cancer patients used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to diagnosis in 2010 may to 2011 december in the

3-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2013修订版

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主编李宁忱北京大学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中心北京大学首钢医院 副主编谢立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编委(按姓氏拼音排序) 陈凌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董胜国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范欣荣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院潘铁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王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魏东卫生部北京医院 徐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许传亮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 许克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秘书 宋毅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目录 一、前言 二、膀胱癌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 三、膀胱癌的组织病理学 四、膀胱癌的诊断 五、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六、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治疗 七、尿流改道术 八、膀胱癌的化疗与放疗 九、膀胱癌患者的生活质量、预后与随访 十、膀胱非尿路上皮癌

一、前言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临床上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是一种直接威胁患者生存的疾病。为了进一步规范膀胱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高我国膀胱癌的诊断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于2006年组织有关专家组成编写组,在学会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与组织下,以国内外循证医学资料为依据,参考《吴阶平泌尿外科学》、Campbell’s Urology以及欧洲泌尿外科学会(EAU)、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等相关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结合国内临床实际,编写完成了2007年版中国《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并在2009年进行了更新,为我国不同医疗条件下泌尿外科医师选择合理的膀胱癌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对提高我国膀胱癌的诊治水平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两年来,随着膀胱癌诊断治疗相关研究的进展,使得《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又有了进一步更新的需要。在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的统一领导安排下,《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编写组通过广泛征求意见,仔细查阅最新相关文献,并经过反复讨论,完成此版更新后的《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以期对膀胱癌的临床诊断治疗工作提供更好的帮助。本版《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中共引用371条文献,其中由我国学者在国内或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共35条。

超声诊断膀胱癌应用价值

超声诊断膀胱癌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膀胱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35例膀胱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5例膀胱癌患者,单发者27例,多发者8例,共47个病灶。诊断符合率94.29%。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膀胱癌的准确率高,方便迅速,可短期内多次重复观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关键词】膀胱癌;超声;诊断 value of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bladder cancer wang dan (meishan city people’s hospital, sichuan, meishan, 62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uh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bladder cancers.method: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35 cases bladder cancer that operation and pathology confirmed.results:35 cases bladder cancer,single shot 27 examples, sending 8 examples, altogether 47 infections.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 94.29%.conclusion:cdfi is useful for diagnosis ofthe bladder cancer,the rate of accuracy is high, facilitates rapidly, but in the short-term is many times redundant observes, is worth the clinical promoted use, has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value..

川崎病病历

住院病历 年龄:6 姓名:XXX 性别:男 主诉:间断发热7天,皮疹5天 现病史:患儿2018年12月12日无诱因出现发热,Tmax 38℃,每日热峰2-3次,伴咽痛,无咳嗽、流涕、鼻塞、头痛、头晕、腹痛、腹泻等,后出现口唇红肿、干裂,无口周苍白圈,服用退热药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12月14日起前胸、后背、颈部出现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前胸、下肢出现多形性红斑,直径1-2cm,稍高于皮面,压之不退色,无破溃、流脓、出血等,疹间皮肤正常,局部稍有痒感。就诊于外院,查:血常规WBC 16.07×109/L, CRP 26.5mg/L↑,咽拭子链球菌抗原(-)。考虑细菌感染,予头孢克肟+西替利嗪治疗,患儿皮疹渐消退,体温恢复至正常。12月18日起患儿再次出现发热,Tmax 39.5℃,无咳痰、鼻塞、流涕,每日热峰3-4次,口服退热药体温不能降至正常,并逐渐出现双手潮红、硬肿,无脱皮。12月19日患儿出现双侧球结膜充血,无眼干、眼痛等不适,巩膜无黄染。12月20日就诊于首都儿研所,查:血常规: WBC 24.63×109/L↑,NEUT% 87.1%↑,HGB 141g/L,PLT 265×109/L,CRP 76mg/L↑。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 患儿起病以来精神一般,食欲睡眠一般,大小便无明显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生后1月曾患肺炎。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手术、外伤及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按计划。 系统回顾: 呼吸系统:否认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咯血、呼吸困难史。 循环系统:否认心悸、气短、发绀、心前区疼痛、下肢水肿史。 消化系统:否认纳差、吞咽困难、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呕血、黑便、便血、黄疸史。 泌尿生殖系统:否认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血尿、脓尿、颜面浮肿史。 血液系统:否认皮肤苍白、乏力、鼻衄、齿龈出血、骨痛史。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否认库欣面容、肥胖、多毛。 肌肉与骨骼系统:否认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否认肌痛、肌无力、肌肉萎缩、肥大史。 神经系统:否认情绪、性格改变,否认癫痫、意识障碍、肢体运动感觉异常、尿便出汗障碍史。 个人史:足月顺产,出生情况好,出生体重2750g,新生儿期无特殊。生后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生长发育同同龄儿。目前小学一年级,成绩中等。 婚育史:未婚未育。 家族史:父母体健,非近亲结婚,家中无亲属有类似疾病,否认家族性精神病、

12.膀胱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膀胱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膀胱癌是起源于膀胱尿路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球范围内膀胱癌发病情况:发病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第11位,其中男性发病率为9.0/10万,位列男性恶性肿瘤的第7位;女性为 2.2/10万,位列女性十位之后;死亡率位居所有肿瘤的第十三位,男性及女性死亡率分别为3.2/10万0.9/10万,死亡率位列男性恶性肿瘤第9位。 膀胱癌发病存在地区性、种族性及性别的差异,可见于各年龄段,高发年龄50~70岁,且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也逐渐增加。根据2010年至2014年美国SEER数据库统计,膀胱癌确诊时的中位年龄为73岁,中位死亡年龄为79岁。 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统计,2009 年膀胱癌发病率为6.61/10 万,人口标准化率为3.03/10万。男、女性发病率分别为11.41/10万和3.51/10万,男性是女性的3.3倍;死亡率为2.60/10万,男、女性膀胱癌的死亡率分别为 3.75/10万和1.24/10万,男、女性之比为2.97: 1。 2016年我国预测数据显示新发膀胱癌8.05万例,其中男性6.21万例(男性恶性肿瘤第6位)、女性1.84万例;死亡3.29万例,其中男性2.51万例(男性恶性肿瘤第11位)、女性0.78万例。

膀胱癌是严重威胁人群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规范和提高膀胱癌的诊断及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膀胱癌的危险因素 膀胱癌的发生发展是复杂、多因素、多步骤的病理过程,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证实:内在的遗传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均有重要作用。 外在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吸烟是膀胱癌最为确定和最主要的致病危险因素,与烟中含有的芳香胺类化合物4-氨基联苯有关系。约50%的膀胱癌患者有吸烟史,吸烟可使膀胱癌的患病风险增加2~5倍,并与吸烟强度和时间成正比。戒烟后膀胱癌的患病风险会逐渐下降。 在职业环境中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芳香胺类化合物也是重要的致病危险因素,如多环芳烃和氯代烃、β-萘胺、4-氨基联苯等。 膀胱内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及长期异物刺激(留置导尿管、结石)与发生膀胱癌关系密切,主要病理类型为鳞状细胞癌和腺癌,确诊时多为晚期,预后差。既往接受过环磷酰胺化疗、盆腔放疗、滥用非那西汀等均可增加患膀胱癌的风险。 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及基因异常有关,有家族史者发生膀胱癌的危险性明显增加,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川崎病病历

川崎病病历 患儿XX,3岁,男童,因“发热伴右侧颌下肿物9+天”入院。 1.患儿系学龄前期儿童; 2.急性起病,病程短; 3.主要表现:患儿于入院前9+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39-4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伴右侧颌下肿物、眼睛充血,无咳嗽、气喘、腹泻等,在外口服药物抗生素治疗3天后,患儿右侧颌下肿物较前减轻,仍发热,今故来我院门诊就诊,为进一步系统治疗,门诊以“川崎病”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患儿病后精神差,饮食少,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 4.入院查体:T 40℃, P 140次/分,R 27次/分,W 14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意识清楚,精神差。全身多处皮肤可见大小不等、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红斑,无皮肤粘膜无黄染、皮疹及出血点。右侧颌下可触及约1.5×3.0㎝大小的淋巴结,质中等,活动度欠佳,边界清楚,有触痛。头颅正常,五官端正,球结合膜略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口唇皲裂,舌乳头突起,呈草莓状舌,咽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140次/分,律齐,心音有力,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部平坦,腹壁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四肢肌张力正常,双手指、足趾硬性水肿、脱皮。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

5.辅助检查:血常规:WBC23.2×109/L RBC5.05×1012 HGB117g/L GR67.3% LY23.7% PLT321×109/L;彩超:1.右侧腮腺后叶偏大;2.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3.左侧腮腺声像及彩色血流未见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 初步诊断及依据:川崎病依据:患儿系学龄前期儿童,急性起病,病程短;因“发热伴右侧颌下肿物9+天”入院;查体:T40℃,全身多处皮肤可见大小不等、边界不清、形状不规则红斑,右侧颌下可触及约1.5×3.0㎝大小的淋巴结,质中等,活动度欠佳,边界清楚,有触痛,双手指、足趾硬性水肿、脱皮;辅查:血常规:WBC23.2×109/L RBC5.05×1012 HGB117g/L GR67.3% LY23.7% PLT321×109/L;彩超:1.右侧腮腺后叶偏大;2.右侧颌下淋巴结肿大;3.左侧腮腺声像及彩色血流未见异常。故诊断。 鉴别诊断及依据: 1.流行性感冒:系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所致,有明显流行病史。全身症状重,如发热、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可不明显; 2.急性传染病早期:上感常为各种传染病的前驱症状,如麻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猩红热、脊髓灰质炎等,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等综合分析,并观察病情演变加以鉴别。 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发热,颈淋巴结肿大,且本病可见冠状动脉扩张,应注意本病可能。但本病无法解释患儿双手指、足趾和皮肤交界处膜状脱皮,末梢血象未见异常淋巴细胞,考虑本病可

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2016年泌尿外科诊疗指南 2016年

目录 一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1) 二膀胱癌诊断治疗指南 (5) 三肾细胞癌诊断治疗指南 (9) 四输尿管结石诊断治疗指南 (12) 五泌尿男生殖系先天性疾病诊治指南 (13) 六膀胱过度活动症诊断治疗指南 (17) 七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治疗指南 (19) 八睾丸肿瘤诊断治疗指南 (21) 九阴茎癌诊断治疗指南 (24) 十前列腺增生诊断治疗指南 (27) 十一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 (28)

十二女性压力性尿失禁诊断治疗指南 (30) 十三尿石症诊断治疗指南 (31) 十四泌尿系感染诊断治疗指南 (33) 十五精索静脉曲张诊断和治疗指南 (34) 十六鞘膜积液诊断治疗指南 (35) 十七肾血管性高血压诊断治疗指南 (37) 十八肾上腺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39) 十九急性尿潴留诊断治疗指南 (43) 二十泌尿系损伤诊断治疗指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前列腺癌诊断治疗指南 【诊断】 (一)、早期前列腺癌通常没有症状,但肿瘤侵犯或阻塞尿道、膀胱颈时,则会发生类似下尿路梗阻或刺激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急性尿潴留、血尿、尿失禁。骨转移时会引起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贫血、脊髓压迫导致下肢瘫痪等。 (二)、直肠指检联合PSA检查是目前公认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癌最佳的初筛方法。最初可疑前列腺癌通常由直肠指检或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查后再决定是否进行前列腺活检。 1.直肠指检(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DRE) 2.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 antigen,PSA)检查 3.经直肠超声检查(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y, TRUS) 4.前列腺穿刺活检 5.前列腺癌的其他影像学检查: (1)计算机断层(CT)检查 (2)磁共振(MRI/MRS)扫描 (3)全身核素骨显像检查(ECT) (三)、前列腺癌分期:在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方面,推荐使用Gleason评分系统。前列腺癌组织分为主要分级区和次要分级区,每区的Gleason分值为1~5,Gleason评分是把主要分级区和次要分级区的Gleason分值相加,形成癌组织分级常数。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膀胱癌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6-06-29T10:23:14.18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6期作者:李强 [导读] 膀胱癌为临床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多发类型为移行上皮乳头状癌,治疗时坚持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中医院超声科,李强,223600 【摘要】目的:分析膀胱癌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73例,术前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声像图特征。结果: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后,明确诊断为膀胱癌68例,准确率为93.15%。菜花状超声声像图特征显示膀胱内壁存在回声,部分病例无血流信号;乳头状超声声像图特征显示膀胱内壁为单个回声,均有血流信号;混合状超声声像图特征:膀胱内壁增厚,部分病例无血流信号。结论:膀胱癌临床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比较准确的诊断效果,可作为常用诊断方法。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膀胱癌;病理检查 膀胱癌为临床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多发类型为移行上皮乳头状癌,治疗时坚持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临床诊断膀胱癌时,多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本院以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术前给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现将诊断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膀胱癌患者73例,男45例,女28例;年龄39~76岁,平均(56.3±2.4)岁;就诊原因:无痛性血尿44例,尿频、尿急、尿痛23例,无症状6例(体检时发现);肿瘤大小:1.0cm×0.8cm~5.5cm×5.7cm;单发47例,多发26例;肿瘤位置:膀胱右侧壁32例,膀胱左侧壁36例;后壁3例,前壁2例;肿瘤呈菜花状36例,呈乳头状26例,呈混合状11例。纳入标准:经手术和病理确诊,术前未接受化疗,排除其他部位恶性肿瘤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为飞利浦iF2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频率,频率3.5MHz。膀胱充盈后,患者取仰卧位,在耻骨上方部位进行连续扫查,先进行纵向,再进行横向,对膀胱壁形态、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等进行仔细的观察,CDFI显像对肿瘤内部等相关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2结果 2.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后,明确诊断为膀胱癌68例,准确率为93.15%。其中,肿瘤呈菜花状33例(漏诊3例),呈乳头状25例(漏诊1例),呈混合状10例(漏诊1例)。 2.2超声声像图特征 菜花状超声声像图特征:膀胱内壁回声团块清晰可见,回声为低等或中等,不均匀,边界规则性比较差,多数具有比较宽的基底。CDFI显示无血流信号9例,存在血流信号且为星点状7例。肿瘤浸润程度:粘膜层11例,黏膜下层17例,深肌层5例。 乳头状超声声像图特征:膀胱内壁回声为单个,低等,乳头状突入腔内,形态规则性比较差,基底部一半宽一半窄,有蒂。CFDI显示血流信号均可被检测到,其中,短棒血流信号16例,丰富血流信号9例。肿瘤浸润程度:粘膜层15例,黏膜下层7例,深肌层3例。混合状超声声像图特征:膀胱内壁增厚,呈不规则形,表面隆起形状为乳头状或团块状,内部存在回声团块,低等或中等,不均质,边界规则性比较差,基地有宽有窄。CFDI显示,无血流信号3例,点状血流信号2例,丰富血流信号5例。肿瘤浸润程度:粘膜层6例,黏膜下层4例。 3讨论 膀胱癌发病率比较高,多发于老年男性患者,临床治疗膀胱癌患者时,主要治疗目的为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尽早诊断,及时给予患者治疗[1]。临床诊断膀胱癌的方法比较多,比如膀胱镜检、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膀胱镜检了将病理组织直接获得,但对于肿瘤的浸润程度无法判断,如肿瘤进入到黏膜下层时,增加早期诊断难度,延误患者治疗,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给予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时,肿瘤的直径比较小时也可以发现,能够实现早期诊断的目的,同时,可将肿瘤浸润情况清晰的显示出来,提高治疗方案制定的针对性,提升治疗效果[2]。 手术为治疗膀胱癌的主要方式,术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发生尿道狭窄,尤其老年患者,发生率更高。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方式并不会加重患者尿道狭窄情况,同时,操作时间比较短,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比较低,而且会估计患者的主观感受,具有比较多的临床应用优势[3]。但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时,存在一定的漏诊率及误诊率,而导致漏诊及误诊发生的因素比较多,比如诊断医师的经验不足,患者无明显血尿,或者表现为尿急、尿痛时,未优先考虑膀胱癌,从而在给予患者超声检查时误诊为前列腺增生肥大,或者漏诊为正常膀胱,延误患者的治疗,影响患者的预后[4]。医生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膀胱癌时,应准确的掌握膀胱癌超声声像图的特征,对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准确的判断,提升诊断的准确性,促使患者尽早接受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本研究中,将病理诊断结果作为对照标准,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准确率为93.15%,5例与病理诊断不符合,其中,误诊2例,原因为患者膀胱充盈度不足,声像图显示膀胱周壁黏膜有所增厚,且不规则,误诊为膀胱炎,漏诊3例,主要原因肿瘤的直径均小于5mm,未能发现。 综上所述,临床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膀胱癌时,具备比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但依然存在一定的漏诊率,诊断时,可联合采用膀胱镜检、CT扫描、MRI检查等,实现优势互补,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促使患者及早接受治疗,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兆芳,王军,韩月婷.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2,19(08):834-835. [2]夏群.膀胱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和意义探讨[J].亚太传统医药,2013,9(05):198-199. [3]赵静.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9):2404-2405. [4]黎洪涛.经腹与直肠超声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分析(附48例报告)[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5,29(06):508-510.

膀胱癌临床路径

膀胱肿瘤临床路径 一、膀胱肿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膀胱肿瘤 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1.病史。 2.体格检查。 3.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或内窥镜检查。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 1.适合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2.能够耐受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膀胱肿瘤。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天。 所必需检查的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 2.电解质、肝肾功能、血型、凝血功能; 3.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4.胸片,心电图。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 (八)手术日为入院后≤3天。 1.麻醉方式: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或全麻。 2.手术方式: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 3.术中用药:麻醉用药,必要时用抗菌药物。 4.输血:必要时。 (九)术后住院恢复≤5天。 1.必须复查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相应的检查项目。 2.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执行。 (十)出院标准。 1.一般情况良好。 2.拔除尿管。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

延长、费用增加。 2.电切手术效果不满意,需进一步治疗(如膀胱全切、动脉化疗等)。 3.术后原伴随疾病控制不佳,需请相关科室会诊,进一步诊治。 4.住院后出现其他内、外科疾病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可进入其他路径。 二、膀胱肿瘤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膀胱肿瘤 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标准住院日≤8天 时间住院第1-2天住院第3天 (手术日) 住院第4-5天 (术后第1-2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 完成病历及上级医师查 房 □ 完成医嘱 □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围手 术期注意事项 □ 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 术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 实施手术 □ 术后标本送病理 □ 术后向患者及家属交待 病情及注意事项 □ 完成术后病程记录及手 术记录 □ 观察病情 □ 上级医师查房 □ 完成病程记录 □ 瞩患者下地活动,预防 下肢静脉血栓 □ 瞩患者多饮水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 泌尿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 三级护理 □ 饮食◎普食◎糖尿病饮 食◎其他 □ 长期医嘱: □ TURBT术后护理常规 □ 一级护理 □ 6小时后恢复术前饮食 □ 6小时后恢复基础用药 长期医嘱: □ 二级护理 □ 停冲洗 临时医嘱: □ 输液 □

中医肿瘤科临床诊疗指南 膀胱癌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医肿瘤科临床诊疗指南·膀胱癌 1范围 本指南提出了膀胱癌的诊断、辨证、治疗、预防和调护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成人膀胱癌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合中医科、肿瘤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膀胱癌Bladder carcinoma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以反复全程无痛性血尿为主要特征,亦可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征和盆腔疼痛等症状。古代医籍无此病名,可参见于中医“血淋”、“溺血”、“癃闭”等病证。 当代中西医病名统一为膀胱癌。 引发膀胱癌的因素较多,目前较为明确的两大致病危险因素是吸烟和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此外,膀胱癌的发病与遗传、性别、种族、社会经济环境、空气污染、滥用药物、长期慢性尿道炎症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 3诊断 3.1病史[1] 本病的发生与长期吸烟、长期接触工业化学产品、长期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等病史相关,发病年龄多为中年以后,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 3.2临床表现[1-4] 3.2.1血尿 膀胱癌可表现为无痛性、间歇性全程肉眼血尿,有时可为显微镜下血尿。出血量和血尿持续的时间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分期、大小、形态和数目并不一致。 3.2.2 膀胱刺激征 膀胱癌亦有以尿频、尿急、尿痛即膀胱刺激征和盆腔疼痛为首发表现,与弥漫性原位癌或浸润性膀胱癌有关。

3.2.3 排尿困难 肿瘤发生在膀胱颈部或瘤体较大、肿块形成、脱落的癌组织阻塞尿路时可引起排尿困难,或点滴而下,甚至尿潴留。 3.2.4 浸润和转移表现 浸润输尿管时可引起肾盂积水和上泌尿道感染,出现腰痛、腰酸、发热等。侵犯直肠可出现黏液血便或肛门下坠、疼痛等;转移到盆腔或腹膜后可出现腰酸、下腹痛;转移到骸静脉旁淋巴结可引起下肢淋巴、静脉回流受阻而出现下肢肿胀;肿瘤坏死组织脱落时尿液中可有腐肉组织排出;两侧输尿管受侵可出现少尿或无尿;晚期可在下腹部,特别是膀胱顶部触及肿块。 3.2.5 体征 浸润癌晚期,在下腹部耻骨上区可触及坚硬肿块,排尿后不消退。并发肾功能不全时可有下肢凹陷性水肿,发生贫血时可见贫血貌。 3.3辅助检查[1,4-5] 3.3.1膀胱镜检査:膀胱镜是诊断膀胱癌的主要方法,经尿道膀胱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膀胱内部结构,可以发现有无膀胱肿瘤的存在,了解肿瘤的部位、范围、大小、数目、恶性程度、浸润深度,并可取活检以明确诊断,被认为是膀胱癌诊断中最重要的方法。 3.3.2影像学诊断 X线检查:排泄性尿路造影可了解肾盂、输尿管有无肿瘤浸润。膀胱癌患者造影可见充盈缺损,膀胱壁变硬、不整齐。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通过三种途径(经腹、经直肠、经尿道)进行,费用较低,方法简单、痛苦小,准确率高,能较好地提供膀胱肿瘤的大小、数目、定位和浸润情况,了解有无局部淋巴结转移及周围脏器侵犯,但小于0.5cm且位于膀胱癌前壁者不易发现。 CT检査:常用作膀胱癌的分期,有助于发现肿瘤浸润深度、临近脏器侵犯范围和淋巴结的转移,尤其适用于存在尿道狭窄或膀胱癌有活动性出血不能进行膀胱镜检查的患者,但不能发现直径<5mm的肿瘤和原位癌。 MRI检查:在分期方面不比CT优越,对软组织显示优于CT,能发现膀胱

川崎病病历学习资料

川崎病病历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住院病历 姓名:XXX 性别:男 年龄:6 主诉:间断发热7天,皮疹5天 现病史:患儿2018年12月12日无诱因出现发热,Tmax 38℃,每日热峰2-3次,伴咽痛,无咳嗽、流涕、鼻塞、头痛、头晕、腹痛、腹泻等,后出现口唇红肿、干裂,无口周苍白圈,服用退热药物后体温可降至正常。12月14日起前胸、后背、颈部出现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 ,前胸、下肢出现多形性红斑,直径1-2cm ,稍高于皮面,压之不退色,无破溃、流脓、出血等,疹间皮肤正常,局部稍有痒感。就诊于外院,查:血常规WBC 16.07×109/L, CRP 26.5mg/L ↑,咽拭子链球菌抗原(-)。考虑细菌感染,予头孢克肟+西替利嗪治疗,患儿皮疹渐消退,体温恢复至正常。12月18日起患儿再次出现发热,Tmax 39.5℃,无咳痰、鼻塞、流涕,每日热峰3-4次,口服退热药体温不能降至正常,并逐渐出现双手潮红、硬肿,无脱皮。12月19日患儿出现双侧球结膜充血,无眼干、眼痛等不适,巩膜无黄染。12月20日就诊于首都儿研所,查:血常规: WBC 24.63×109/L ↑,NEUT% 87.1%↑,HGB 141g/L,PLT 265×109/L ,CRP 76mg/L ↑。现为进一步诊治收入我科。 患儿起病以来精神一般,食欲睡眠一般,大小便无明显异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生后1月曾患肺炎。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史,否认重大手术、外伤及输血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按计划。 系统回顾: 呼吸系统:否认慢性咳嗽咳痰、喘息、咯血、呼吸困难史。 循环系统:否认心悸、气短、发绀、心前区疼痛、下肢水肿史。 消化系统:否认纳差、吞咽困难、反酸、嗳气、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呕血、黑便、便血、黄疸史。 泌尿生殖系统:否认尿频尿急尿痛、腰痛、血尿、脓尿、颜面浮肿史。 血液系统:否认皮肤苍白、乏力、鼻衄、齿龈出血、骨痛史。 内分泌及代谢系统:否认库欣面容、肥胖、多毛。 肌肉与骨骼系统:否认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否认肌痛、肌无力、肌肉萎缩、肥大史。 神经系统:否认情绪、性格改变,否认癫痫、意识障碍、肢体运动感觉异常、尿便出汗障碍史。 个人史:足月顺产,出生情况好,出生体重2750g ,新生儿期无特殊。生后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生长发育同同龄儿。目前小学一年级,成绩中等。 婚育史:未婚未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