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阶效应

二阶效应

二阶效应
二阶效应

1、什么是重力二阶效应?

请问什么是重力二阶效应?规范中说“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用PKPM计算时设计信息中如何得知是否要选此项?

重力2阶效应是柱子等构件由于端部位移大,重心偏离轴线而引起的柱子底部的弯矩~~一般称为P—△效应,在建筑结构分析中指的是竖向荷载的侧移效应。当结构发生水平位移时,竖向荷载就会出现垂直于变形后的的竖向轴线分量,这个分量将增大水平位移量,同时也会增大相应的内力,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几何非线性效应。设计者可根据需要选择考虑或不考虑P—△效应。

(1)这里考虑的是针对结构原始刚度计算的P—△效应,与《混规》7.3.12条考刚度折减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2)只有高层钢结构和不满足《高规》5.4.1条的高层混凝土结构才需要考虑P—△效应对应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内力和位移的不利影响。

(3)高厚比超限的钢筋混凝土的设计者应特别注意

2、纯受弯构件(梁),它的挠度不会产生二阶效应。因此不必控制长细比,只控制其稳定性即可(只考虑截面高度)

3、受压构件(柱),有挠曲,会产生重力二阶效应,所以要考虑长细比来满足稳定性。λ=L/i (L为构件长度,i为回转半径)。

4、挠度:梁内任意一点在垂直方向产生位移,此位移称为梁在该点的挠度。

5、应力:它是作用在面积上的力(kgf/mm^2),单位面积的内力,抵抗外力试图从变形位置回复到变形前的位置,即抵抗外力的能力。

6、应变: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不能产生位移时,它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将发生变化,这种形变就叫应变。

重力二阶效应的一般规定

重力二阶效应和结构整体稳定性的一般规定 相关标签: ?一般规定 ?重力二阶效应 ?结构整体稳定性 (1)所谓重力二阶效应,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于构件自身挠曲引起的附加重力效 应.即P-δ效应,二阶内力与构件挠曲形态有关,一般中段大、端部为零;二是结构在水平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侧移变位后,重力荷载由于该侧移而引起的附加效应.即重力P-Δ效应。分析表明,对一般高层建筑结构而言,由于构件的长细比不大,其挠曲二阶效应的影响相对很小,一般可以忽略不计;由于结构侧移和重力荷载引起的P-Δ被应相对较为明显,可使结构的位移和内力增加,当位移较太时甚至导致结构失稳。因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稳定设计,主要是控制、验算结构在风或地震作用下,重力荷载产生的P-Δ效应对结构性能降低的影响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结构失稳。 高层建筑结构只要有水平侧移,就会引起重力荷载作用下的侧移二阶效应(P-Δ效应),其大小与结构侧移和重力荷载自身大小直接相关,而结构侧移叉与结构侧向刚度和水平作用大小密切相关。控制结构有足够的侧向刚度,宏观上有两个容易判断的指标:一是结构侧移应满足规程的位移限制条件,二是结构的楼层剪力与该层及其以上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值(即楼层剪重比)应满足最小值规定。一般情况下,满足了这些规定,可基本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且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较小。对抗震设计的结构,楼层剪重比必须满足《高规》第3.3.13条的规定;对于非抗震设计的结构,虽然荷载规范规定基本风压的取值不得小于0.3kN/`m^2`.可保证水平风荷载产生的楼层剪力不至于过小,但对楼层剪重比没有最小值规定。因此,对非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当水平荷载较小时,虽然侧移满足楼层位移限制条件,但侧向刚度可能依然偏小,可能不满足结构整体稳定要水或重力二阶效应不能忽略。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 50011-2001)第三章第3.6.3条规定:“当结构在 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人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初始弯矩为该楼层地震剪力与楼层层高的乘积,即`M_1=FEh`;重力附加弯矩为任一楼层以上全部重力荷载与该楼层地震产生的层问位移的乘积,即`M_2`=P·△,亦称二阶弯矩,总的弯矩为: M=`M_1+M_2=F_rh+P*Δ` 结构由于`M_2`又使△增加,同时又对二阶弯矩进一步增大,如此反复,对某些结构可能产生积累性的变形增大而导致结构失稳而倒塌。 重力二阶弯矩与初始弯矩的比值θ称之为稳定系数,其值为: 公式一 式中`G_i`——第j层重力荷载设计值;

高层设计7大指标调整方法

高层结构设计需要控制的七个比值及调整方法 1、轴压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高规6.4.2和7.2.14。 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2、剪重比:主要为控制各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确保结构安全性,见抗规5.2.5,高规3.3.13。这个要求如同最小配筋率的要求,算出来的地震剪力如果达不到规范的最低要求,就要人为提高,并按这个最低要求完成后续的计算。 剪重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勾选“按抗震规范5.2.5调整各楼层地震内力”后,SATWE按抗规5.2.5自动将楼层最小地震剪力系数直接乘以该层及以上重力荷载代表值之和,用以调整该楼层地震剪力,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按下列三种情况进行调整: a)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大时,说明结构过柔,宜适当加大墙、柱截面,提高刚度; b)当地震剪力偏大而层间侧移角又偏小时,说明结构过刚,宜适当减小墙、柱截面,降低刚度以取得合适的经济技术指标; c)当地震剪力偏小而层间侧移角又恰当时,可在SATWE的“调整信息”中的“全楼地震作用放大系数”中输入大于1的系数增大地震作用,以满足剪重比要求。 3、刚度比:主要为控制结构竖向规则性,以免竖向刚度突变,形成薄弱层,见抗规3.4.2,高规4.4.2;对于形成的薄弱层则按高规5.1.14予以加强。 刚度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如果某楼层刚度比的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SATWE自动将该楼层定义为薄弱层,并按高规5.1.14将该楼层地震剪力放大1.15倍。 2)人工调整:如果还需人工干预,可适当降低本层层高和加强本层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提高上部相关楼层的层高和削弱上部相关楼层墙、柱或梁的刚度。 4、位移比:主要为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见抗规3.4.2,高规 4.3.5。 位移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平面布置,减小结构刚心与形心的偏心距;可利用程序的节点搜索功能在SATWE的“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各层配筋构件编号简图”中快速找到位移最大的节点,加强该节点对应的墙、柱等构件的刚度;也可找出位移最小的节点削弱其刚度;直到位移比满足要求。 5、周期比: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见高规4.3.5。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 周期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提高结构的扭转刚度;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 第一或第二振型为扭转时的调整方法: 1)SATWE程序中的振型是以其周期的长短排序的。

高层住宅核心筒设计要点

一.高层住宅楼中筒的基本元素 1.安全疏散口:封闭楼梯或防烟楼梯及前室 2.电梯,电梯厅及消防电梯前室 3.公共走道 4.设备设施及设备管井 二.各元素设计的基本要点 1.楼梯及前室 1). 基本要求: 梯段净宽≥1.1M(墙边到扶手中心线的净空尺寸) 梯步净宽≥260mm;梯步净高≤175mm 梯步数每段≤18步 普通楼梯基本尺寸:4700*2600(8*260+2400+200=4680),参见图1。 剪刀楼梯基本尺寸:7100*2700(17*260+2400+200=7020)(中间100或200防火墙) 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基本面积要求:住宅≥4.5平米;公建≥6.0平米 与消防电梯合用的前室基本面积要求:住宅≥6.0平米;公建≥10.0平米

2). 设计要点: a.如地下地上共用一个楼梯,应在首层出口处将地下地上楼梯用防火墙及防火门分隔开,并且地下地上的楼梯对外疏散门均应向疏散方向开启,且门开启后相互不能影响疏散宽度。

b.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标准层其开门宽度可以是1000mm,但在首层楼梯间对外开启的防火门应满足大于1100mm(等同楼梯间梯段最小宽度)。 c.楼梯间及其前室的外窗和其他部分的外窗的距离应满足水平大于1.0米,转角及正对时应大于4.0米的防火要求。 d.两个放烟楼梯间与消防电梯不能同时共用一个前室(三合一前室)(高规p128页:“特别要提出的是,有少数设计在剪刀楼梯梯段之间不加任何分隔,也不设防烟楼梯间,还有一种与消防电梯合用的前室,两个楼梯口均开在一个合用前室之内,这种设计都不利于疏散,不能采用,更不能推广。“ e.楼梯应出屋顶. f.楼梯段不能设扇步。 g.当楼梯梯段井净宽大于500mm时,楼梯栏杆应按临空栏杆设计,其高度应大于1100mm。 住宅楼梯间及出入口的设置有如下几个要求: 设置开敞楼梯间的条件: 11层及11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设置封闭楼梯间的条件: (设置的封闭楼梯间应满足下列规定: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楼梯间应设乙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他走道和房间隔开。) (1).12层-18层的单元式住宅应封闭楼梯间。

高层设计中的二阶效应

P-δ与P-Δ效应 及各国计算方法比较 摘要:二阶效应是指轴向力作用在产生挠曲的构件上或竖向荷载作用在产生侧移的结构上引起的附加作用效应,属于结构分析设计中的几何非线性问题,在较精确的结构分析设计中必须加以考虑。对这一问题国内外已进行了多年的系统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就二阶效应的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分析并给出具体的例子。 关键词:混凝土,二阶效应,弯矩,结构 1 混凝土结构的二阶效应概念 结构物受力后将产生内力和变形,内力和变形是相互伴生和对应的两类物理量。按现代控制论的观点,结构自身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结构所受荷载F ex 是系统的激励,产生的内力F in 和变形D 是结构在外部激励下的输出响应。结构静力学中一般将内力作为状态变量,荷载作为输入变量,变形作为输出变量,而联系输入变量和状态变量的状态方程就是平衡方程,见式(1.1) 1t ()in ex S F F = (1.1) 输出方程是联系内力和变形的物理方程,见式(1.2) ()in Py D F = (1.2) 为了简化分析,结构静力学在建立平衡方程时往往忽略结构的微小变形,以结构变形前的状态作为平衡态,由此建立的平衡方程是一组线性方程,这种分析思路实际是将非线性系统简化为线性系统。一般情况,结构的变形相对于结构自身的尺寸来说都很小,因此将结构简化为线性系统给结构分析带来的误差可以接受,这种结构分析处理方式称为结构的一阶分析,一阶分析得到的结构内力和变形分别称为结构的一阶内力和一阶变形。 系统状态变量的选取是相对的,若将结构的变形作为状态变量,也可以得到结构的状态方程,见式(1.3) 2t ()in ex S F F = (1.3) 通过物理方程((1.2)可以得到两种状态方程的关系 12(())()0St Py D St D -= (1.4) 状态方程(1.1)与(1.3)是对结构等效的描述,结构内力和变形是相互对等的变量。状态方程(1.3)表明荷载与结构变形也是直接联系的,而结构一阶分析的简化处理忽略了这种直接联系,只是将结构变形作为结构内力的效应,这种简化处理存在概念性的误区,在某些情况下还会给结构分析带来较大的误差。例如图 1.1中柱顶铰接悬臂柱,柱端作用有轴向力和弯矩。一阶分析只能求得由柱端弯矩引起的柱中一阶变形挠曲线和一阶内弯矩,如图 1.1(a), (b)中实线所示。此外,柱端轴向力作用在由柱端弯矩产生的挠曲线上,将使柱中产生附加作用效应。最终柱中内力还将包括轴向力在已经产生挠曲变形的柱中引起的附加内力(产生的附加弯矩如图1.1(c)所示),而柱的变形中也将包括轴向力在已变形柱中引起的附加变形,如图1.1(a), (b)中虚线所示。事实上,在同时受轴力和弯矩作用的柱类构件的内力和变形中也应该包括轴力在已变形柱中引起的附加内力和附加变形。这种附加作用效应是一阶分析不能得到而且也未曾涉及的新问题,因此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即结构分析中的二阶效应问题。

浅谈高层建筑中的六个比

文献综述 浅谈高层建筑中的六个比 1.建筑的组成 材料和结构类型是构成建筑物各方面的组成部分,包括承重结构、围护结构、楼地面和隔墙。在建筑物内部还有机械和电气系统,例如电梯、供暖和冷却系统、照明系统等。高于地面的部分是建筑物的上部结构,地面以下部分为建筑物的基础和地基。 2.研究背景 高层建筑,被认为是现代派文明的象征在全国各城市得到迅速的发展,高度也不断上升,从数以万计的二、三十层达到百米以上的摩天大楼。 现在高层建筑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是商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而科学技术的进步、轻质高强材料的出现以及机械化、电气化、计算机在建筑中的广泛应用等又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 我国目前正处于高层建筑建设的高潮,然而许多高层建筑却处于“低标准、高消耗、低效能、高污染”的状态,这种发展是不能持久的。因此,以“绿色和生态”为宗旨的设计,必将成为21世纪我们的首要目标之一。而高层建筑中六个比作为高层设计之中的重中之重需要认真考虑。 2.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抗规》 3.4.2条建筑设计应重视其平面、立面和竖向剖面的规则性对抗震性能及经济合理性的影响,宜择优选用规则的形体,其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堆成、侧向刚度沿竖向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侧向刚度和承载力突变。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高规3.4.5》3.7.3 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六个比》

结构设计中的8个参数比(超限)调节方法

结构设计中的几个参数比 1.轴压比 目的:控制构件保持一定延性。保证柱(墙)的塑性变形能力和保证结构的抗倒塌能力。 要求:详见规范(抗规柱6.3.6、墙6.4.5和混规柱11.4.16、墙11.7.16&17),限制各等级的剪力墙和框架(支)柱轴压比; 注意:剪力墙的轴压比对应的荷载为重力荷载代表值的设计值;框架(支)柱轴压比对应的荷载为含水平荷载的工况组合,多为地震工况组合。 调节方法: 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2.扭转周期比 目的:周期比侧重控制的是侧向刚度与扭转刚度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其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致于出现过大(相对于侧移)的扭转效应。一句话,周期比控制不是在要求结构足够结实,而是在要求结构承载布局的合理性 要求:规范规定(高规3.4.5):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 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振型判别方法:振型方向因子来判断,因子以50%作为分界。 注意:全国超限建筑抗震设防中,对周期比比值不足不是一项超限,广东抗震审查技术要求中无该条规定。 调节方法: 一般只能通过调整平面布置来改善这一状况,这种改变一般是整体性的,局部的小调整往往收效甚微。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圈刚度,削弱结构内筒刚度。 3.有效质量参与系数 目的:保证考虑充足的地震作用。 要求:详见规范(抗规5.2.2条文及高规5.1.13)计算振型数应使各振型参与质量之和不小于总质量的90%。 调节方法: 增加计算参与的振型数量。 4.刚重比 目的:确定在水平荷载下,结构二阶效应不致过大,而引起稳定问题。要求:详见规范(高规5.4)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注意:此处重力为重力荷载设计值,取1.2恒+1.4活。 刚重比与结构的侧移刚度成正比关系;周期比的调整将导致结构侧移刚度的变化,从而影响到刚重比。因此调整周期比时应注意,当某主轴方向的刚重比小于或接近规范限值时,应采用加强刚度的方法;当某主轴方

现代中式高层住宅的立面设计与细节

现代中式高层住宅的立面设计与细节 1 `立面设计传统与时尚 1、指导思想 现代中式建筑设计理念,传统与时尚相互交融,力求表达一种传统元素的现代美。 2、中式表现特点 ①色调的传统性; ②传统元素的现代表现力; ③建筑与景观小品的延续与融合。 3、中式表现手法 居住区的中式建筑风格及景观环境是由居住区中各幢建筑的中式外立面形象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是居住区环境的直接外在表现。对于住区居民首先接触的便是它的建筑形象和景观环境,新中式高层建筑特色体现在取用传统文化符号,有机地应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依托原生地形地貌布局围合,通过庭、院、街、巷等建筑手法打造空间平衡,以小桥流水,亭台阁榭,竹林小径等传统造园手法修饰景观,营造出户户通透明亮,户户有景,古韵悠长,步移景随的现代生活空间,单体的设计与住宅区规划并重,将之融于城市环境,成为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优雅、宜人的人文环境。 4、建筑立面设计表现 建筑立面是建筑物的外衣,是直接反映建筑物优劣的一种外在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筑立面的设计模式和色彩是吸引消费者目光的源泉; 2、建筑立面的接受度是影响楼盘价值的主要因素; 3、建筑立面的环保性和材料的耐用性是楼盘的买点来源。 “三段式”建筑立面发展由来已久,从建筑结构上看,没有太大的改变,主要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材料、技术、设计等方面进行创新。三段分上段为屋顶; 现代的连续窗和墙身成为中段;下段含门厅、建筑基座、门、小品、架空层等。 因人的视线的可识别性,建筑的一、二层墙身及架空层是最适宜表现风格的部位,底层架空及门厅等公共空间是灵活发挥的地方。墙身部分因主要为住宅的使用功能部位,其特定的繁琐功能限制了设计。作为第五立面的屋顶设计虽然越来越成为关注点,但因建筑高度与视线的矛盾问题,其风格设计受到很大影响。作为中式元素重点之一的大坡屋顶的设计难度很大,建筑高度越高屋顶的形式就越无法体现,所以加强山墙及细部、楼电梯间的外立面设计,是高层中式建筑设计的重要手法。 综上所述,对于高层建筑而言,中式风格的体现应重点在以下部位: ①单元门厅中国人居非常讲究门庭和入户方式的设计,强化入口空间层次, 体现中式住宅的归属感。

重力二阶效应

关于是否需要考虑结构的重力二阶效应,新抗规3.6.3条:“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入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再注意到p277页3.6.3条条文说明有一句话:“混凝土柱考虑多遇地震作用产生的重力二阶效应的内力时,不应与混凝土规范承载力计算时考虑的重力二阶效应重复”。 对条文说明的这句话不太理解,抗震规范和混凝土规范的重力二阶效应有何区别?具体是水平荷载的范畴不同吗?望大家指点。 一个是P-Δ效应形容的是整体的结构,柱的是P-δ效应,用于柱的设计,规范用偏心距增大系数算柱的时候考虑了这方面的影响 如图所示(perform3d user guide 6-18),你可以看出来P-δ效应一般不增加结构附加弯矩,这个原理与钢结构的整体稳定某个系数计算也是差不多的 感谢penglinhai2008兄的指点。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P-Δ效应是指结构层次的重力二阶效应,指结构重力荷载在水平力引起的侧移上对结构产生的附加弯矩的不利影响。对于是否要考虑P-Δ效应,抗震规范的规定在3.6.3条;混凝土设计规范的规定在5.3.4条,混凝土高规的规定在5.4.1条,钢结构设计规范的规定在3.2.8条。但注意到高规的要求更高,附加弯矩超过层间弯矩的5%就需要考虑P-Δ效应,其它三本规范的要求均是10%。 P-δ效应指构件层次的挠曲二阶效应,即考虑压弯构件竖向荷载在构件自身挠曲变形产生的附加弯矩的不利影响。2002旧版混凝土规范采用的是偏心距增大系数法,2010新版混凝土规范采用了新的Cm-ηns法,且考虑P-δ效应的范围明显缩小。 个人理解,“重力二阶效应”应该专门指结构层次的P-Δ效应,“挠曲二阶效应”应该专指构件层次的P-δ效应。这样理解,新版抗震规范p277页3.6.3条条文说明:“混凝土柱考虑多遇地震作用产生的重力二阶效应的内力时,不应与混凝土规范承载力计算时考虑的重力二阶效应重复”,应该均是P-Δ效应,均是结构层次的。即便后者是指构件层次的挠曲二阶效应,也应该是同时考虑才对(即混凝土规范5.3.4条和6.2.3条应同时考虑,这个以前听专家讲过)。 所以现在问题是对抗震规范条文说明:“不应与混凝土规范承载力计算时考虑的重力二阶效应重复”这句话理解不透。抗规与混规应都是指结构层次的P-Δ效应,但混凝土规范的重力二阶效应与抗震规范有何不同,具体不同在哪里呢? 谈一下个人的理解: 同意bjdtm2001 童鞋关于P-Δ效应和P-δ效应的认识:“建筑结构的二阶效应包括重力二阶效应(P-Δ效应)和受压构件的挠曲效应(P-δ效应)两部分”,“重力二阶效应计算属于结构整体层面的问题,一般在结构整体分析种考虑”,“受压构件的挠曲效应计算属于构件层面的问题,一般在构件设计时考虑,详见本规范第6.2节”(见新混规5.3.4条的条文说明p.296) 新混规在考虑P-δ效应时,参考ACI318-05规范(Chapter10),采用Cm-ηns法(6.2.3条、6.2.4条),

高层结构六个比

高层结构六个比 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 -----------SATWE电算结果与规范条文的对照理解 1. 位移比(层间位移比): 1.1 名词释义: (1)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2)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其中: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1.3 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主要目的有以下几点: 1 保证主体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受力状态,避免混凝土墙柱出现裂缝,控制楼面梁板的裂缝数量,宽度。 2 保证填充墙,隔墙,幕墙等非结构构件的完好,避免产生明显的损坏。 3.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 1.2 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 [抗规]3.4.2条规定,建筑及其抗侧力结构的平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并应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当存在结构平面扭转不规则时,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不宜大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1.2倍。 [高规]4.3.5条规定,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B级高度高层建筑均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且***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及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高规]4.6.3条规定,高度不大于150m的高层建筑,其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间之比(即最大层间位移角)Δu/h应满足以下要求: 结构休系 Δu/h限值 框架 1/550 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 1/800

浅谈住宅小区中高层建筑设计

浅谈住宅小区中高层建筑设计 摘要:高层住宅建筑设计是确保住宅楼的建设质量和满足住户生活必备设施需求的关键,在高层住宅楼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结合广州方圆. 明月山溪花园住宅小区中高层建筑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小高层;住宅建筑;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及城市建设的不断快速发展, 人们对居住的条件和需求与时俱进, 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住宅的建设一直是城乡建设的热点, 住宅建设也开始从对量的要求逐渐过渡到对质的追求, 特别是住房制度的改革, 人们对住宅的使用功能、舒适度、安全感以及环境质量更关心, 这就要求在商品价值观念、住宅的功能、质量等方面都要与其价格相联系, 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精心设计, 反复推敲, 力求住宅精巧与适用。 1 工程概况 方圆.明月山溪花园位于广州从化碧泉路与温泉东路交叉口,规划总用地面积约42万平方米,基地四周群山环绕,内部山体起伏,植被丰富,有两条市政水渠从中穿过;东面紧邻名泉生态园,南面是流溪河,环境优美。 基地分两期开发,本案为一期四区,位于整个基地西南侧,一期总占地面积为16.0万m2。本案包括2栋9层的中高层住宅、1栋12层、2栋16层的高层住宅,总建筑面积为69403平方米,建筑高度30-51m;共有六种户型单元,面积为110-140平方米。 2 总平面设计 2.1 总平面布置 (1)依据原有地形、地势,顺山势布置住宅,有效的利用了地形高差。 (2)南部充分利用组合错落有致、层次丰富的低层高档住宅及流溪河湿地生态公园,形成很好的小区外部环境。小区多层、高层住宅依山而上,面向开阔的湖面及绿化景观带,各单元住宅极好的利用了外部景观条件。 整个住区建筑布局以中心景观湖面为中心顺应地形特质向北侧展开,充分利用山体水景景观,并通过高低建筑的排布,强化了原生较缓的坡度变化,使优美的自然形态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 这种以自然水系、人工建筑和环境相结合的布局,体现了东方人居智慧的理念,展现了建筑与空间、空间与环境的和谐,是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真空负压力学效应的技术应用——反重力装置实验成功!

重大科技成果通报 ——“真空负压力效应”的技术应用“反重力装置”研制成功! 陕西西安的张哲先生在1998年—2012年间做过若干实验,通过把科学界用来证明”大气压现象“的仪器设备创新性的安放在没有大气压强存在的、零大气压强的真空环境下试验操作,即“真空中的真空龙吸实验”,意外的、惊奇的发现在零大气压强的真空环境下所谓的“大气压现象”依然可以存在和发生! 真空中的“大气压”现象的发现,可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性质的重大实验发现! 根据真空环境下大气压现象存在这个实验事实,陕西西安的张哲先生认为,所谓的”大气压现象“其实并非人们目前所认为的是大气压强所造成的,“大气压现象”形成的真实原因应该是真空所具有的一种“真空负压强”作用所造成的,这种“真空负压强”和所谓的“大气压强”相比较在作用下效果上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大气压强的作用力方向和重力方向相同即自上而下,而“真空负压强”的作用方向和重力方向恰恰相反即从低到高。 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的话那就意味着:“真空负压力”的性质是一种具有克服重力、抵消引力的一种“反重力”作用力!既然真空负压是一种“反重力”性质的作用力,那么就意味着利用真空负压力就可以制造一种“反重力”装置,继而也就能制造出一种“反重力飞行器”,顺着这条思路陕西西安的张哲先生又查阅了部分相关资料,通过实验果真成功制造出了一种神奇的“反重力装置”。 该装置结构虽然非常简单但非常独特,其原理也并非很复杂但其的确具有着神奇的“反重力效应”,正应验了“越是复杂的现象其本质越是简单”,最神奇的是该装置竟然和一些特定材料、特定“源料”(不是错别字)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是其“源料”质量越重其“反重力”效果越明显,是不是很神气、很期待呢? 张哲声称在“真空负压力效应”的基础之上发明的这种“反重力装置”其本质其实也就是一种“重力加减机”,即该装置在不改变物质质量的前提下完全可以任意的、自由的、人为的“加”、“减”其重力,当重力减小为零时该装置就可以完全悬浮在空中了!张先生说,平衡和悬浮是任何反重力装置的技术核心,只有能够做到悬浮才能够做到自由的任意转向!所以平稳悬浮是飞碟的核心技术,也是反重力装置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此外,张哲声称利用该“反重力装置”(飞碟的动力系统即飞碟的发动机)及其技术完全就可以制造出一个像UFO(碟状)那样垂直起降、半空悬停、直角拐弯、前后倒飞、高速飞行的航空航天飞行器,它相比较目前传统的任何交通工具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原理简单、结构轻便、制造简捷、成本低廉、操作方便、清洁能源、无噪音、无污染、低能耗、高效能、“纯天然、纯绿色”、真正、真实意义上的“宇宙航行飞行器”,简称宇航器。 反重力装置及其反重力飞行器的问世,将预示着一个航空航天旧时代即将结束、一个崭新的宇航时代即将来临........ 张哲本人也欲寻求投资合作继续开发该产品直至飞行器制造成功,虽未见到但相信其有

重力二阶效应

重力二阶效应 定义 重力二阶效应是柱子等构件由于端部位移大,重心偏离轴线而引起的柱子底部的弯矩~~一般称为P—△效应,在建筑结构分析中指的是竖向荷载的侧移效应。当结构发生水平位移时,竖向荷载就会出现垂直于变形后的竖向轴线分量,这个分量将增大水平位移量,同时也会增大相应的内力,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几何非线性效应。设计者可根据需要选择考虑或不考虑P—△效应。 (1)这里考虑的是针对结构原始刚度计算的P—△效应,与《混规》7.3.12条考刚度折减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2)只有高层钢结构和不满足《高规》5.4.1条的高层混凝土结构才需要考虑P—△效应对应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内力和位移的不利影响。 (3)高厚比超限的钢筋混凝土的设计者应特别注意。 软件应用 PKPM建筑结构软件--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规范:高规第5.4.1-5.4.2条规定了高层建筑结构要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情况。高规5.4.4规定了高层建筑稳定性的条件。 实现方式: 1.软件具有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开关;既适合刚性楼板也适合弹性楼板。 2.考虑重力二阶效应不改变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3.程序按高规5. 4.1计算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的等效侧向刚度EJD和刚重比EJD/GH**2,以及框架结构的层等效侧向刚度D和刚重比Dh/G,并判断是否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和符合稳定性要求。 4.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的刚重比EJD/GH**2介于1.4与2.7之间,或框架结构的和刚重比Dh/G介于10与20之间,则必须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5.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的刚重比EJD/GH**2小于1.4,或框架结构的和刚重比Dh/G小于10,则结构整体失稳。应调整并增大结构的侧向刚度。 操作:在“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地方打对勾

引力动态理论-尼古拉特拉斯理论精华

特斯拉的引力动态理论 2011-06-17 22:47:51来自: 艾丽丝 PowerPedia:Tesla's Dynamic Theory of Gravity 特斯拉的引力动态理论 The Dynamic Theory of Gravity of Dr. Nikola Tesla explains the relation between gravita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force as a unified field theory (a model over matter, the aether, and energy). It is a unified field theory to unify all the fundamental forces (such as the force between all masses) and particle responses into a single theoretical framework. 尼古拉?特斯拉博士的《引力动态理论》解释了万有引力和电磁力之间统一关系的一个理论(一个关于物质、以太和能量的模式)。它是一个统一场理论,把所有基本的力统一起来(例如是所有物质之间的力)和粒子的反作用力,形成一个单一的理论框架。 Introduction 介绍 Tesla's proposition that gravity is a field effect is being given more serious consideration by researchers. At the time of his announcement, his critique on Einstein's work was considered by the scientific establishment to exceed the bounds of reason. While this theory is disputed by some or simply ignored by others, it does not change the clear indication of the resurfacing of many supposedly "new" ether based theories by current scientists. Initially developed between 1892 and 1894 during the period in which he was conducting experiments with high frequency and high potential currents and electromagnetism, it was subsequently never officially published. Though these principles guided his future research and experiments, Tesla did not announce his theory until near the end of his life after he had been disillusioned by the war efforts. The Dynamic Theory of Gravity neither appears nor is mentioned anywhere in standard Tesla informative sites and reportedly, is still classified and unavailable

高层结构设计填空题参考答案(不完整版)

1.λ是反映_综合框架和综合剪力墙之间刚度比值的一个无量纲参数。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连梁转换刚度的增加,剪力墙整体系数α将___增大。 3.我国《抗震规范》的抗震设计原则是小震不坏,__中震不坏______,大震不倒。 4.底部剪力法适用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____质量和刚度____沿高度分 布比较均匀的结构。 5.对现浇楼盖框架结构,考虑到_楼梯作为梁有效翼缘_______对梁截面惯性矩I的影响, 中框架梁可取I=2I0,边框架梁可取I=1.5I0(I0为形截面梁的惯性矩)。 6.对于高度50m以上或高宽比H/B大于4的框架结构,进行侧移近似计算时,除考虑梁和柱的弯曲变形外,还应该考虑_____柱轴向投影__________变形的影响。7.抗震设计时,规则建筑的平面布置应保证平面局部突出部分的尺寸较小,_______质量与刚度____平面分布基本均匀对称。 8.整体墙是指没有洞口或___开洞面积较小__的剪力墙。 9.在高层建筑的一个结构单元内,应尽量减小结构的侧移刚度中心与水平荷载合力中心间的偏心,以降低_____结构扭转_____对房屋受力的不利影响。 10.为保证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剪力墙墙肢塑性铰区不过早发生剪切破坏,应使墙肢截面的受剪承载力大于其___受弯_____承载力。 11.在结构顶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ΔF n的主要原因是考虑______主体结构顶层附加水平地震作用__________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 12.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是根据设防烈度、建筑类别、场地类别、结构类型和__房屋高度______________确定的。 13.筏式基础有_____梁板式_和平板式两种类型。 14.多层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内力计算方法—D值法,实际上是对反弯点法中__ 抗侧刚度_______和___反弯点位置___进行了修正。 15.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的水平位移曲线大致有三种型式:__弯曲型____、___剪切型__和_弯剪型_________。 16.我国《抗震规范》规定的计算水平地震的方法有三种。即___振型分析反应谱法__、__底部剪力法______和____时程分析法____。 17.在框架结构的抗震设计中,框架梁的受压区计算高度x与梁截面的有效高度h0的比值x/h0,对于一级框架梁要满足___趋于0.25____,二、三级框架梁要满足____《=0.35___,四级框架梁则_______无规定___。 18.框架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首先发生屈服并产生较大弹塑性位移的楼层称为结构____薄弱层____。 19.壁式框架柱侧移刚度D值的计算,与普通框架柱不同之处是需要考虑___刚域______和剪切变形的影响。 20.框筒结构的柱子轴向力,愈接近筒角愈大,这种现象叫__剪力滞后_____。 21.多层框架结构柱下条形基础梁的___高度______一般宜为柱距的81~41。 22.在地震区,当建筑物平面复杂、不对称并且各部分刚度、质量相差悬殊时,为减小震害可以设置______防震___缝。 23.钢筋混凝土结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的数值__《1。 24.变形缝中的_______沉降_______缝应将建筑物从屋顶到基础全部分开。 25.若综合框架总剪力V f<0.2V0,则V f应取0.2V0及1.5V f,max二者中的较___小________者。

第四章 高层和中高层住宅设计

第四章高层和中高层住宅设计 高层住宅建筑的特点 高层和中高层住宅作为住宅的一种类型,除了具备各类住宅的许多共性外,还具有个性。 首先,电梯成为主要的垂直交通工具。 由于建筑高度的增加,步行的楼梯已被电梯取代而成为主要的垂直交通工具。为了提高电梯的使用效率,需要组织方便、安全而又经济的公共交通体系,从而对高层住宅的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建筑的垂直荷载和侧向荷载大大增加 由于建筑高度增加,使建筑的垂直荷载和侧向荷载大大增加。为了保证建筑结构的安全,需要使用与多层住宅不同的建筑材料和结构体系,对建筑布局会有特殊的要求,不像多层住宅中常用的砖混结构那样灵活和随意。 第三,在给排水、供电、疏散、防火、防烟及安全上都有新的要求。 第四,由于高层建筑体量巨大,居住人数大大超过多层住宅,而出现高密度的居住状况,对居民的心理状态、居住环境、社会环境、城市结构的动态平衡、居住区的空间组织等都带来了新的问题。 第五,由于高层住宅一次性投资较大,经常性维修、管理费用多,使其总投资大大高于多层住宅,因而建造时需较多考虑经济因素。同时,高层住宅的大量兴建,使居住区和城市由水平方向发展转化为垂直方向发展,使经济评价方法和范围发生了变化。 第六,随着新的结构形式带来新的施工方式,同时也影响到设计方法和建筑处理。 第七,中高层住宅还有其特殊的问题,涉及到节地、经济和使用舒适等方面的综合因素。 综上所述,高层和中高层住宅并不是多层住宅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其各自的特点。 高层住宅的定义(各国不同) 我国《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按层数划分, 中高层住宅:把7~9层的住宅称为中高层住宅; 高层住宅:把10层及10层以上并设置电梯为主要交 通工具的住宅称为高层住宅。 高层住宅的垂直交通特点 特点:高层住宅的垂直交通是以电梯为主,以楼 梯为辅助交通组织起来的, 一、电梯的设置 原则:首先要安全可靠,其次是方便,再次是经济。 1.安全可靠:就是要保证居民的日常使用。《住宅设计规范》规定 设置1部电梯条件:7层及7层以上(或h>16m) 设置2部电梯条件:12层及12层以上的高层住宅每栋楼 至少需要设置两部电梯,且其中一 台宜能容纳担架出入。 2.使用方便:与电梯的数量有关。(与经济相矛盾)。许多国家规定了定量的客观标准,也称为服务水平。其值等于在电梯运行的高峰小时里,乘客等候电梯的平均值,单位是秒。不同的国家,其标准也不同。 3.经济性:

高层结构设计中六个“比”的控制与调整

高层结构设计中”比值”的控制与调整 引言: 高层建筑(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的建筑物)的应用日益广泛,由于高层建筑相对较柔,水平荷载作用效应明显,在满足使用条件下如何才能达到既安全又经济的设计要求,这是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去追求与面对的。对于混凝土结构,一般需要控制一些参数,宏观控制的5大比值: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剪重比,刚重比。微观控制的6大比值:轴压比,剪压比,剪跨比,跨高比,高厚比(剪力墙),长细比(柱),位移比。对于高层结构设计来说,位移比、周期比、刚度比、刚重比、剪重比、轴压比是保证结构规则、安全、经济的六个极其重要的参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以下简称为抗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以下简称为砼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以下简称为高规)均在相关章节对以上”六个比”进行了严格控制。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结构设计和审图人员对以上”六个比”都非常重视,各类结构设计软件也对这”六个比”有详细的电算结果输出,便于设计人员进行分析与调整。本文仅以我国目前较为权威且应用最为广泛的PKPM软件中的SATWE程序的电算结果,结合规范条文的要求,谈谈如何对电算结果进行判读、控制与调整。 1.位移比(层间位移比): 1.1名词释义: 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与平均水平位移的比值。 层间位移比:即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平均层间位移角的比值。 最大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 平均水平位移:墙顶、柱顶节点的最大水平位移与最小水平位移之和除2。 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与层高的比值。 最大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 平均层间位移角:墙、柱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和除2。 1.2控制目的: 高层建筑层数多,高度大,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结构具有必要的刚度,应对其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加以控制,位移比的大小是反映结构平面规则与否的重要依据,它侧 重控制的是结构侧向刚度和扭转之间的一种相对关系,而非绝对大小,它的目的是使 结构抗侧力构件布置更有效、更合理。控制结构平面规则性,以免形成扭转,对结构 产生不利影响。 1.3相关规范条文的控制:

高层住宅设计规范

高层和中高层住宅设计 主讲:白雪

高层住宅的基本特点 (1)可提高住宅的容积率(住宅容积率系指总建筑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值),节约城市土地。 (2)可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3)可以获得较多的空间用以布置公共活动场地和绿化,丰富城市景观。 (4)用钢量较大,一般为多层住宅的3~4倍。 (5)对居民生理和心理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6)设计原则与多层住宅相似。

高层住宅存在问题 从居住的角度来看,低层住宅和多层住宅均比高层住宅优越。但基于我国人口多、土地少的现实情况,在城市中建高层住宅是必然出路。因此近几年全国各大城市都盖了很多高层住宅。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出现了不少二三十层的高层住宅甚至于超过100m的超高层住宅。在一些地价昂贵地段,还经常出现塔式住宅相互拼接成塔群住宅的情况。高层住宅虽节约用地,能容纳更多住户,但也带来许多弊端。

①住宅平面往往是一梯8户或一梯6户,因此有近l/3的住 宅朝向不好。 ②标准层的公共交通面积和设备及管井占用面积较大,每户分摊较多公用面积,因此,每户的建筑面积虽大,但有效使用面积并不大。而高层住宅的售价往往高于多层住宅,购房者觉得不合算。 ③人们远离了大地,生活在"空中鸽笼"中,儿童和老人感 到活动不方便,而且易使人产生孤独感。 ④容易导致居住小环境的恶化,如高层住宅北面的大片阴影区、高层住宅的楼群风等。 ⑤建设费用高、建设周期长。这是高层建筑层数多、面积大、结构复杂带来的直接后果。

?我国《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一1999)把7—9层的住宅称为中高层住宅;而把10层从10层以上并设置电梯为主要交通工具的仟宅称为高层住宅。

关于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值得收藏)

关于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值得收藏) 一、重力二阶效应的应用 房屋建筑结构从整体上看是一根底部嵌固的悬臂结构.悬臂结构在水平荷载(风、地震)作用下会产生水平位移△,结构竖向荷载P在水平位移下会产生额外的附加弯矩△M=P*△,附加弯矩又会产生额外的水平位移,从而导致另一个附加弯矩.在不考虑结构刚度变化的情况下,水平位移会最终收敛,由其产生的附加弯矩会导致结构内力的增大.对于大多数工程,只考虑一阶变形产生的附加弯矩就能满足计算精度要求,考虑附加弯矩后构件内力会增大,这一非线性效应就是P-△效应,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重力二阶效应.随着结构高度的增加、楼层刚度的减小,P-△效应会越来越显著.相比砼结构,高层钢结构刚度相对较小,因此P-△效应更为突出.《高钢规》要求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进行弹性分析时,要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考虑重力二阶效应主要有三种方法:1、弹性计算中不考虑P-△效应,在一阶弹性结果的基础上对位移、内力进行放大(砼结构);2、在一阶弹性计算的基础上考虑计算长度系数(钢结构);3、在有限元计算中真实考虑几何非线性(大变形效应)、刚度非线性(考虑轴力对刚度影响),通过多次迭代计算得到最终的位移、内力.对于一般的房建结构,水平荷载下位移相对较小,由其产生的附加弯矩几乎不会引起构件轴力的改变,因此软件常忽略大变形效应,只在计算前根据重力荷载代表值下各构件轴力对结构刚度进行修正,并以修正后的刚度进行弹性计算. 二、重力二阶效应 YJK采用调整刚度的方法考虑P-△效应,压力减小刚度,拉力增大刚度.用户勾选“考虑P-△效应”后,要指定调整刚度用的荷载(一般是重力荷载代表值),程序先计算用户指定荷载下的构件内力,然后根据轴力调整构件刚度,最后使用调整后的刚度进行后续弹性分析.软件使用刚度折减后计算的位移和折减前刚度反算构件内力,这个内力包含了整体的P-△效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