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教材7.16.1赤壁赋教学设计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有关上册

新教材7.16.1赤壁赋教学设计课件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有关上册

7.16.1 《赤壁赋》

教课方案

《赤壁赋》是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的一篇古文,本文属于古代山川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 , 表达出

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是境界、感情和理趣完满联合的模范。学习本文,不单能提高学生的

文言阅读能力,并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地。

一、教课目的:

1、认识文赋特色。

2、在朗读的基础上,运用概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掌握文意和归纳各段主要内容,累积有关的文学文化

识。

3、联合课文说明,紧扣上下文,能正确翻译课文第一段,能用散文化语言描述所写之景,并累积这

文言知识。

二、核心修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认识赋的有关知识。频频阅读,提高语言感觉能力。认识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

合的形式特色,鉴赏品尝课文精巧的语言。

思想发展与提高:累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研究,意会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

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建: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色,认识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

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色。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认识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踊跃意义。

培育学生勇于面对崎岖、笑对磨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1、常有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掌握文章思想内容。

2、领会景、情、理有机联合的特色。

本篇课文的教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一些文言文,掌握了必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但本文在文言字词上、思想上有必定的深度,学生要在课前预习中频频朗读,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赤壁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文本

关于苏轼,我们已经不陌生,他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有离合悲欢、月有

阴晴圆缺”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交口称赞。

苏轼( 1036~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书画家,开词中豪迈一派,对后辈有

深远影响。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被贬官,先后到杭州,密州等地任职。 1079 年,御使李定

等摘其讽谕诗中的诗句,诬告他以诗诋毁朝廷,被捕坐牢(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1082 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两年。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

写下了有名的前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解读文本

(一)听朗诵课文。要求:

1 、注意字词的读音及断句; 2、谈谈你听此文的初步感觉。

听完朗诵,让学生沟通对《赤壁赋》有什么初步感觉?在学生发布建议基础上教师归纳:

1 、语言上有一种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

2 、写景上有一种境地宽阔飘飘欲仙的感觉。

3 、感情上是悲中有乐,乐中有悲。

(二)研读第一段

1 、默读,要求疏导句意(略)。

2 、朗诵,赤壁之景究竟如何,找出描绘赤壁之景的句子。

明确: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彷徨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万顷之茫然

3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风月无边的赤壁秋景图。

清风和明月交叉,露水和水色辉映,幽雅而安静,苍莽而模糊,风月无边,秋景如画。板书:画意 -- 美

4 、“全部景语皆情语”,在这幽静模糊的风景中,主人公心情如何?哪些词句最能直接传达这类泛舟秋

江的心情?

明确:“诵”、“歌”,表现出泛舟秋江赏美景的欢乐;“纵”有听任、任意的意思。主人公在茫无边沿的

江水中从流飘扬、任意东西,于是“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作者写自己在

辽阔江面上泛舟,忧如在浩大的太空中乘风飞翔,毫无阻挡几乎就要远离人间,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

人沉醉此中。

这样之美景使作者产生神清气爽、羽化登仙之“诗情”。板书:诗情 -- 乐。此一乐也――山川之乐、诗

酒之乐

5 、朗诵第一段,要求读出羽化登仙、飘然世外的高兴之情

(三)研读第二段

1 、朗诵,疏导句意。

2 、本段是过渡段。开头继上文写泛舟时的欢喜心情,“于是喝酒乐甚”,先人抒发欢喜之情常常是喝酒

赋诗,此处也不例外,“扣舷而歌之”就是写照。作者不单歌“窈窕之章”,还歌“渺渺兮余怀,望佳人兮

天一方”。

多半人以为,作者感情脉络由喜转悲,是从箫声出现开始的。而清人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说:

“篇中所言,可是随时行乐,惟‘佳人’二字,则公真意所在。”

问:你以为文中由乐转悲的原由是什么――是客的箫声,仍是苏轼歌中的“佳人”二字自己就包含着

悲意?

议论后教师发布看法(供参照):佳人,一般以为是君王,自己与君主山南海北,这就写出了苏轼忠君

的殷切,希望君主能重用自己,希望自己能为大宋分忧,而自己却遭到贬谪,理想没法实现,因此他在《念

奴娇赤壁怀古》中就叹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作者的心情于是由对天地自然界的浩渺的赞叹引出对人间不如意的“悲情”,而这类悲情借客人箫声的

凄凉反应出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夸张,想象,比喻等手

法,把洞箫那种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实,连读者也忍不住伤心起来。

3、朗诵:领会、推测苏子在唱歌时表露的悲情。

第二课时

一、研读第三段

1 、朗诵,先疏导句意。

2 、问:客因何而悲呢?

明确:一悲英豪不在(板书):颂扬曹操的功业其实不是主要的,“现在何在哉?”一句才是要点。就是

这么个一世之雄,随大江东去而藏形匿影,是何等的黯然。这是客伤心所在。

部编人教版高中教学设计-《赤壁赋》(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教学设计 《赤壁赋》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学习本文生动形象、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旷达乐观的情怀;学习作者虽然身处逆境却依然乐观、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背景介绍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见小知识1)被贬黄州,这是他人生道路的转折。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苏轼在黄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同时,在他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现了旷达自适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本文是《前赤壁赋》。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在黄冈市区的西北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为赤鼻矶;又因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在这里,苏轼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来

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这两篇文章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 二、有关“赋”的知识 赋是一种文学体裁,是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注重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句式多以四言六言为主。盛行于汉魏六朝。规模宏大,以铺叙为主的称为“大赋”;篇幅较短,着重抒情的称“小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和文赋这样几个主要阶段。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本文作者摆脱了过去一些怀古赋和问答赋的写作方法,而把写游记散文的方法运用到赋中来了。借用这种方法,作者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古与今,幻想与现实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三、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 苏轼(1037-1101 )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大文学家和书画家,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一生仕途坎坷,壮志难酬。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三苏”和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唐代的韩愈、柳宗元一起,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优质课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赤壁赋》 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 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 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8222;8222;” ——《苏东坡传序》(投影展示) 这里描述的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是苏轼,一个曾自嘲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人。然而,恰恰是黄州成就了他,使他在文学上“成熟”了。在这里,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等名篇光耀千古。 二、作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文“三苏”“八大家”“欧苏”,诗“苏黄”,词“苏辛”,书“宋四家”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 三、回顾“赋”的文体知识。(随机请学生回答相关问题)

高中语文_赤壁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假如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拔起,我相信,整部中国文化史将因之而失重。——方方《喜欢苏东坡》 《赤壁赋》学案 命制:审核: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领悟作者高超的人生哲学,培养自己豁达开朗、乐观进取的人生品格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学习重点和难点】 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预习导航】 1、关于“赋” 赋是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从先秦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其常采用主客问答的手法来展开描写。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之后出现的一种文体。它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较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于1082年。“乌台诗案”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次著名的莫须有之狱。苏轼以才华横溢而得到宋神宗的赏识,成为当时政坛上的明星和文坛上的领袖。但是,他在政治上坚决反对王安石的变法,还写了一些诗文以揭露和讽刺,引起了王安石一派许多官员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从苏轼的诗文中找到罪证,用牵强附会的手法指控苏轼怀有谋反之心。苏轼被捕下狱,受尽严刑拷打,差点被判处死刑。最后,因为皇帝的怜悯,苏轼免了死罪,贬到黄州。苏轼住在黄州东坡,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三、基础知识检测,翻译下面句子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四、文本探究 1、阅读读全文,感受苏轼和客人在黄州的心情的变化?试从文中找出最能体现思想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 2、苏轼和客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复杂的情感变化?结合原文进行简要的分析。 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16.1《赤壁赋》(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 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赤壁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部编版新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这篇课文既是一篇游记,又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优美的赋。作者用飘逸的文字、豁达的人生态度,为我们展示一幅夜游赤壁的静谧景色,通过与客人的交流,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深思和对旷达态度的追求。 教学工具 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学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的阅读能力和赏析能力,且对于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在情感上,作为高一学生,他们享受着人生非常快乐的时光,没有受过什么人生挫折,自然也没有办法去深刻的思考人生、渺小、短暂、永恒、变与不变这一系列相对深奥的问题,所以引导他们学好此文,把握好此文,有助于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合作学习,体会文本的情感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2、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 3、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 4、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5、了解士大夫的人生抉择及儒家底色 教学重难点 1、探究主与客的关系,理解“客”作为特殊意象的作用 2、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讲情景交融的过程中,有同学提到客是否是个特殊的意象,我们进过课后作业的形式探讨客的作用,大家的答案指向三个方向,请3位同学代表大家阐述答案 杨紫语:内心的孤寂郁闷是为什么?不知 与苏轼形成对比 李寒逸:苏轼是否消极?不消极 甘雅婷:客是另一个作者,与前两位同学不同。解决了自己什么难题?痛苦,为什么痛苦?不知道 总结:三位同学的共同点,都认为客能够做线索,但也有以下几个矛盾点(出示课件焦点) 二、确定课堂目标:从3位同学的阐述中得出问题的焦点 1、“客”的形象与“苏子”的形象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 2、苏轼有怎样的内心矛盾,跟客表述的完全一致吗? 3、“乐观豁达”是苏轼的天性,还是在开解客的过程中的自我救赎? 本堂课,我们将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学习: 三、探究过程 1、焦点1:客与苏子的关系?客的悲伤是否是苏轼的悲伤? (1)首先分析客悲的源头?客人由乐转悲的转折点在哪里? 箫声 (2)箫声为何悲呢? 通过原文“倚歌而和之”……得出结论:客悲苏轼悲 (3)引申:客乐的时候呢?客为何乐?能找出直接抒发乐的句子吗? 饮酒乐甚客喜而笑

高中语文_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轼《赤壁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情感脉络。 2.鉴赏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培养学生笑对苦难的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面对亡国的悲痛,屈原选择了投身汨罗;面对官场的黑暗,陶渊明选择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面对权贵的淫威,李白选择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么,面对命运的不公,苏轼又是如何选择、如何取舍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千古名篇《赤壁赋》,看一看在不公平的命运面前,苏轼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 一、课件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节奏。 2.找出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关键词。 1--5组同学对应朗读1--5段,朗读完成后另一生评价。 问:作者的情感在全文中有没有变化?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情感变化的关键词,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 学生回答后明确:(乐甚)乐——(愀然)悲——(喜而笑)乐(总结后板书)三.再读课文,鉴赏手法 学案表格中任选一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完成“赤壁之水月、历史之水月、哲理之水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给予引导和分析,通过对“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的解析理解,让学生明白景。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老师再通过对语速、语调、语气、停顿、重音等朗读技巧方面的指导来逐句品读。 例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清”和“徐”语音加强,语速慢,语调要轻柔,要读出那种优美的意境。 例如: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回于斗牛之间。“明月”“窈窕”声音要延长,语调要比前一句高一些。后一句语速慢一些,语气舒缓些,仿佛看到月亮缓缓移动。 指导完成后个读展示朗读效果。 问:作者如此高兴,为何又“愀然”转而为悲了呢?悲从何来?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明确。

2020-2021学年第七单元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教学 教案—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统编教材第七单元 《赤壁》《赋登泰山记》群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赤壁赋》《登泰山记》是统编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两篇古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在写景的同时,表达出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两文,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领略五岳之尊的神秀壮丽,开扩胸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情操。 【教学目标和核心素养】 一、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口味文中的精彩语言,理解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和理趣。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所运用的表达技巧及其艺术效果。 4、积累文化常识,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交融的特点,反复朗读,整体理解,了解全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他们乐观旷达的情怀。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2、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从下面的文字中筛选重要信息,分点记录下来。 苏轼 (1037-1101)字子赡,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家、书画家。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照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

《赤壁赋》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赤壁赋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赋”的体裁特点。 2、能翻译课文1、2段,掌握文言文重点字词知识。(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这是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分析了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后,得出的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的结论。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绝唱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 二、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赋”的体裁特点。 2、掌握课文1、2段重点字词知识。 (二)自学指导: 1、默读《导学案》有关本课“识作者”“知背景”“晓常识”的

知识讲解。 (了解作者的三大特点;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赋”的体裁特点。) 2、认真朗读《赤壁赋》前两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1、2段。 注意: (1)实词:少等。 (2)虚词:之、而、于、乎等。 (3)通假字:冯、属等 (4)古今异义词:白露、茫然等 (5)特殊句式: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凌万顷之茫然 渺渺兮予怀;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4、文章第二段写到箫声,有什么作用? 5、共计12分钟。 三、尝试自学,独立思考。 (一)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读书,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找出自己疑难问题并作出标记,开始自学。 (二)自学检测:提问检测:抽1名同学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挑毛病)。 四、反馈质疑,精讲点拨。 答案点拨: 1、曲折的人生经历、全能的文艺天才、复杂的哲学思想;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园,但是生性旷达的他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了解脱。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在一个幽静的夜晚苏轼与客驾舟畅游于黄州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

高中语文《赤壁赋》教学设计

《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赤壁赋》一文属文赋,文质兼美,音韵和谐,乃苏轼之传世名篇。尽管文章抒发的情感,反映的思想有些深奥,但文章在诵读、鉴赏、审美等各方面,均可视作古代散文的经典。同时,体悟文章的精美高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体会作者豁达的胸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乃至综合素养,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同时,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阿房宫赋》,对赋体文章的特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所以要在这些方面加以强化。 三﹑设计思想: 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因此,应该把朗读、背诵贯穿到文言文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加深对作者情感的体悟。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文言字词的积累和句式的把握,但也不能仅停留在字词句的解释上,文言文也要上出人文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体验作者的人生感受并在情感上与之产生共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篇赋文质兼美,在景、情、理交融之中蕴含着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文本深入探讨,以竞赛﹑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作者人生态度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四、学习目标: 1.把握文赋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知识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3.诵读、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说明:把握文赋的有关特点,注意掌握节奏快慢和音调高低,有助于更好地进行诵读;而通过有感情的诵读有助于进一步的品味鉴赏课文的语言,体会作者遣词用字的妙处;体会作者通过精妙的语言描绘动人的情境,抒发情感,表达人生感悟。这些目标体现散文鉴赏方法的指导,也要求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有较深的体会和感悟,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学习难点和重点: 1.品味、鉴赏课文精美的语言 2.背诵课文 3.体会文章景、情、理交融的特点,通过主客问答手法所表现的旷达的情怀。 六、教学方法:竞赛法、诵读法、讨论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注释及南方出版社出版的教辅《优化设计》,落实文言字词句知识,初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2.给学生提出诵读指导建议,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争取背诵课文(我们为语文学习建立了公共邮箱,利用公共邮箱给学生发送指导资料): ⑴读出韵律。赋体押韵如“望﹑章﹑江”,“焉﹑间﹑天﹑然﹑仙”等 ⑵读出重音。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教案)

《赤壁赋》教案 【教材定位】 《赤壁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写于宋神宗时期。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上重要的分水岭,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本文为前《赤壁赋》,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全文通过铺陈和排比形成了一种整饬之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素养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在赤壁之上,发出了人生的感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篇《赤壁赋》。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唐宋散文八大家”,后人称之为“三苏”。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下面我谈一谈我对课文《赤壁赋》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赤壁赋》是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从整本教材来看,本单元是引导学生品析写景散文。在这类作品中,作者在对自然山川景物进行描绘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丰富感受和深刻思考。因此在欣赏这些名家名篇的语言美、意境美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学生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 二、说学情 基于之前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学生在理解该文言文的内容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实施性与可操作性。而在情感上,高一的学生没有受过什么挫折,也很少思考人生等一系列远离生活实际、深奥的问题。所以教师应加强引导,带领学生理解以及体会该文言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思考。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①掌握本节课的文言词汇等文言知识。 ②通过朗读法、小组讨论法,理解文章大意。 ③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感知作者其中的情感变化,从而领会作者在其中的人生感悟。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赤壁夜景”为我的教学重点,“感知作者其中的情感变化,领会作者在其中的人生感悟”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语设计如下:“同学们,考查大家一个文学常识,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但是知道赤壁之战的赤壁在哪吗?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苏轼的文章《赤壁赋》,那这个赤壁是赤壁之战的赤壁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赤壁赋》。”(板书课题——赤壁赋) (二)新课讲授 让学生打开课本,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走进课文。自由朗读文言文,要求读准字音,初步把握文言文大意。(生读,老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让学生思考: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经过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总结得出:这篇文言文讲述了苏轼与自己的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有一种“羽化而登仙”的感觉。接下来,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即使身处逆境却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让学生再次朗读文言文,并设置了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1.想一想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都看到了什么景色?他们又做了什么事情呢? 经学生的展示得出:作者与友人一同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他们见到如此美景,于是饮酒赋诗,并由此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与友人当时的心情又是如何的呢? 学生找到相关语句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当时作者与友人在感慨所见之景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当时作者与友人的心情是“乐”的。 2.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思考:那作者与友人喝酒正兴之时,作者做了什么?吹洞箫

人教统编版(2019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赤壁赋第一课时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赤壁赋》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为什么一个僻远的黄州还能给他如此巨大的惊喜和震动呢?他为什么能把如此深厚的历史意味和人生意味投注给黄州呢?黄州为什么能够成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呢? 这一切,决定于他来黄州的原因和心态。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人生经历及其作品,把握苏轼的思想。 2.把握主客问答赋体传统手法,赏析景、情、理的写作特点。 3.体会作者因自然之景触发的情怀及人生感悟,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提高熟练翻译文言语段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主客问答赋体传统手法,赏析景、情、理的写作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激发想象和联想,品味景物的魅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因自然之景触发的情怀及人生感悟, 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三、预习检测 壬戌()酾酒()桂棹() 横槊()袅袅()渔樵() 幽壑()扁舟()嫠妇() 匏樽()愀然()蜉蝣() 相缪()无尽藏()狼籍() 舳舻()旌旗()枕藉() 四、文化常识 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

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匏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蜉蝣: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逝者如斯: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五、学生活动安排与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一: 请大家根据《苏东坡传》或有关作品,制作“苏东坡小传”,进一步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及思想轨迹。 活动展示一: 人物: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时代:北宋 身份:文学家、书画家。 官场: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杭州通判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任知州县令、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郎知登州(蓬莱)、礼部郎中、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皇帝起草诏书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 家乡:眉山(今属四川)人。 家庭:“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成就:“宋书四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 思想:儒、道。 认识:最浪漫的诗人、最豪放的词家、最超脱的文人、最潇洒的过客、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活动展示二: 写作背景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幸亏亲友的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1082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赤壁赋》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赤壁 赋》(3)(总8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赤壁赋》(3)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赤壁赋》 如果说上阙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仍不免带着另一种形式的抗争之意“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则找到了苦难中心灵的平和宁静,回归了生命的恬静自如,找到了生命的真谛。 清朝张伯行在《唐宋八大家文钞》(卷八)写读《赤壁》一文:凭吊江山,恨人生之无寄;流连风月,喜造物之无私。一难一解,悠然旷然。 当然,教师要允许学生对苏轼在其中流露的虚无消极的情绪有不同的看法,并引领学生在课外对苏轼做更深入更丰富的解读。 三、小结: 纵观全篇,我们不仅可以领略文学之美,可以体悟哲学之理趣,还可以感受苏轼旷达淡定的人生态度。作品虽然流露了一些虚无消极的情绪,曲折反映了他对坎坷命途的愤恨,但更主要地表现了他追求自我救渎自我超越的精神。作为一位中国的知识分子,特别是具有中国文化传统的文人,大致都会有儒家式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天下之志,苏轼在经历一场生与死的磨难以后对人生、生命、功业的顿悟,是人生境界升华的产物,在《赤壁赋》里他将这种顿悟的深邃哲理与诗意的境界、无垠绵亘的时间长河,与浩渺茫然的空间四维,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赢得千年不衰的魅力。

四、作业:印发两篇文章给学生,以做拓展阅读。 1.阅读《后赤壁赋》一文,在景物描写和思想内容上与《前赤壁赋》可做一比较。(《后赤壁赋》文略) 清批评家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到:“前赋是特地发明胸前一段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词一段真实了悟“”又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可见在学习了赤壁的一词一赋后,如果能了解后赋,无疑是有益的。 2.阅读下文,以“也说苏东坡”为话题写一篇随笔。字数不限。 喜欢苏东坡(节选) 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鳞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

高中语文 第七单元 人与自然 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上册-新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

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 1.识字辨形 壬戌 ..(yǎotiǎo) 桂棹.(zhào) ..(rénxū) 窈窕 溯.(sù) 幽壑.(hè) 横槊.赋诗(shuò) 洞箫.(xiāo) 嫠.妇(lí) 舳舻 ..(zhúlú ) 扁.舟(piān) 蜉蝣 ..(fúyóu) 2.积累词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 (2)横槊赋诗: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3)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4)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5)飘飘欲仙:飘飞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多指人的感受轻松爽快。亦形容诗文、书法等的情致轻快飘逸。 (6)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7)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8)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 3.文言知识梳理 《赤壁赋》 (1)通假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乘。 (2)古今异义 ①白露 ..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②凌万里之茫然.. 古义:辽远的样子; 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③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所思慕的人; 今义:美貌的女子。 (3)一词多义 歌⎩⎪⎨⎪⎧ 歌窈窕之章(动词,唱) 歌曰“桂棹兮兰桨”(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曲的韵律) 诗言志,歌永言(名词,能唱的诗) 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西望夏口(动词,向远处看) 日夜望将军至(动词,盼望) 德高望重(名词,名望,声望)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名词,希望,念头) 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同,好像) 王如知此(表假设,如果) 突如其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自以为不如(及,比得上) 属⎩⎪⎨⎪⎧ 举酒属客(指劝请) 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 衡少善属文(连缀)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属,亲属) 于⎩⎪⎨⎪⎧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 多于南亩之农夫(介词,比) 告之于帝(介词,向)

《念奴娇 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苏轼的赤壁风流——“赤壁三绝”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苏轼的赤壁风流 ——“赤壁三绝”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一、导入 导入素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导入形式:师生齐颂 早在密州任上,苏轼就将自己关于“天上”“人间”的思考写进了词中。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其实,他的选项不是月宫和尘世这两个容身之所,而是出世与入世这两种人生道路。这时的苏轼是迫于王安石变法的压力自请外放,他因不受重用而心生愤懑,但却不肯放弃“致君尧舜”的理想,所以他说“高处不胜寒”。因此,“何似在人间”。 但后来,朝中矛盾加剧,乌台案发,苏轼遭受到严重的政治打击,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这样的逆境中,苏轼的选择会不会变呢?我们借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代表作“赤壁三绝”来一看究竟。 “ 二、教学目标 1.把握《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的主要内容。 2.结合三篇作品,分析苏轼的文化心理和人格理想。 “ 三、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探究—研讨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讲授法 “ 四、教学过程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之比较 1.《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内容有什么相似之处? 都是描写赤壁景色——追忆三国故事——抒发人生感慨的模式。 (写景——怀古——抒怀) 2.同为写景,同为怀古,同为抒怀,二者有何不同? (1)写景:《赤壁赋》缥缈平静,表现了寄情山水的洒脱。 《赤壁怀古》雄伟壮阔,反映了豪放激荡的心情。 (2)怀古:《赤壁赋》写一代枭雄曹操的消逝。 《赤壁怀古》写青年周瑜的功业。 (3)抒怀:《赤壁赋》,慨叹自身渺小、生命短暂,但最终决定寄情山水风月,在佛、道式的生命感悟中超脱于人生苦短的现实。 《赤壁怀古》感叹年华易老,功业未就,有壮心不已的执著,也有生命短暂的感慨。 3.经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这两篇作品的内容以及其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显然不同,再读课文,思考:其间是否存在某些微妙的联系。 (1)写景: 写战争中的赤壁,都声势浩大;写“我”所见之赤壁,都重归平静。《赤壁赋》追忆孟德往事的部分也有写景的句子,如“东望夏口,西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其气势不输“乱石穿空”等句。而《赤壁怀古》结句为“一尊还酹江月”,其寂然缥缈之感颇有“遗世独立”的意味。 (2)怀古: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方与圆:失意人生的多样选择 ——《赤壁赋》、《登泰山记》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了解两篇文章的作者,掌握“赋”的文体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赤壁赋》。 2、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景物特点、语言风格和写法特点。 3、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探究苏轼和姚鼐面对人生失意的不同态度,探究文人寄情山水的哲学思想及文化源头。 4、了解赤壁、泰山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和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学情分析】 从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看,高一学生已经有了一定量的文言知识积累,能借助课后注释读懂文本;学过一些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会赏析自然景物的特点,能把握文字表面传达出的感情。从两篇课文的学习目标看,学生还需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语言,感受文辞之美,体会情与景的关系,深度学习,透过景物和意境,深入体会两位作家不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追求,这些对学生来说还有难度,需循序渐进地引导完成。 【教学重点】 1、熟读《赤壁赋》和《登泰山记》,了解两篇文章的作者,掌握“赋”的文体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赤壁赋》。 2、反复吟咏,运用联想、想象体会两篇文章不同的景物特点、语言风格和写法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不同情感,探究苏轼和姚鼐面对人生失意的不同态度,探究文人寄情山水的哲学思想及文化源头。 【学法设计】自主先学、品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案设计(教师版) 一、自主先学、积累下列知识: 1、知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登泰山记》作于乾隆三十九年辞官之后,此时姚鼐刚刚辞去了《四库全书》纂修官的职务,“自泰安返京携眷出都时作”。据《惜抱轩诗集训纂》卷三记载:“乾隆三十九年,先生乞病解官,及冬十二月,遂往山东为泰山之游。”姚鼐于十二月出京赴泰安,与朱孝纯二十八日登泰山,二十九日(是年除夕)观日出,作《登泰山记》等诗文,次年正月返京,随即与四库馆中同僚道别南归。 2、明文体:赋,本意谓诵说,或谓铺陈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到战国时期形成为一种文体。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人荀况所作的《礼赋》、《知赋》等五篇。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可见赋体是由诗演变而来的。两汉时期赋形成为一种特定的体制,并成为两汉文学的大宗。赋在形式上讲究文采,注重声韵,兼具诗的韵律、节奏和散文的章法、句式。规模宏大,以铺叙为主的称为“大赋”;篇幅较短,者重抒情的称“小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和文赋这样几个主要阶段。文赋,赋体之一。赋体的发展,从汉赋至律赋,是由散体逐步走向骈偶化和格律化的过程。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向散体的倾向,无论是在对偶、声律、用典方面,都显得比较自由。它大量吸收了散文的写作经验,章法灵活多变,句式参差错落,同时又保留了小赋的某些特点,骈散结合,在总体上兼具散文和赋体的格局。人们把这类新赋称为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其代表作。 3、理基础:学生分类整理两篇文章中的文言基础知识。 二、反复诵读,标出两篇文章中写景的段落,每篇各选择一处写景的句子作旁批(从用词、句式、修辞等角度品味)。 三、我的困惑:(字词句、不懂的问题)※说明:以上为教师版预习案,学生版只提供提纲,具体内容由学生自主学习后填充。 【设计意图】: 1、语言的建构积累是语文素养的根基,也是高考“四层”考查内容中最基础的要求。

《赤壁赋》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赤壁赋》课堂实录 师:余光中先生说:如果我要去旅行,我不会找李白,因为李白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也不会找杜甫,因为他太苦了,太严肃。我会找苏东坡,因为他是一个非常好的朋友,而且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人。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那么大文豪苏东坡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赤壁赋》,了解其文、其人。下面大家一起来读学习目标。 生:1.积累文言知识,培养文言语感。 2.梳理情感变化,体会景、情、理交融之美 3.领悟哲理内涵,体味旷达乐观之情。 师:假如时光倒流,让我们穿越到公元1082年,去会一场之约,和苏东坡一起同游赤壁吧。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与古人沟通的桥梁。让我们读懂古言,走近苏轼。请同学们正音。 生1:壬(rén)戌、举酒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 师:非常好,继续。 生1: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 师:为什么是liáo? 生1: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非常好。 生1:舳舻、酾酒、横槊、无尽藏、狼藉、枕藉。 师:非常好!后面同学,麻烦你来解释重点词句翻译。 生2:“既望”是农历每月十六日。 师:回答非常准确。那你知道“望日”是什么吗? 生2:“望日”是农历每月十五。 师:农历每月十五,非常好!我们除了“望”和“既望”,还要知道一个文化常识。“朔”是什么? 生:农历每月初一。 师:“晦”呢? 生: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师:非常好,继续。 生2:“属客”:劝酒。“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脱离人是登入仙境。“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师:你讲的非常好!纠正一个读音,舞幽壑之潜蛟,潜能、潜力,二声,好,继续。 生2:“悄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师:这里是忧愁凄怆的样子。 生2:“正襟危坐”是整理衣服端坐。 师:整理衣服端正地坐着,“危”是什么意思? 生2:“危”是正。 师:“危”是端正,我们有一个成语,你来迁移一下,那这个成语是什么意

《赤壁赋》原文、课下注释、翻译【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赤壁赋》资料【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班级:姓名: 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 【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6《 赤壁赋》教案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赤壁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赋”的常识。 2、由《赤壁赋》表层含义进入其深层意蕴。 3、朗读、朗诵《赤壁赋》。 【教学过程】 一、了解“赋”的基本知识 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一种文体,在英文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单词,所以只能音译为fù。现代文体中有一种“散文诗”,与“赋”接近。 赋作为一种文体,最早见于《荀子·赋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可见,战国末期的楚国已有了一个赋体文学的创作群体,并蔚然成风。晋代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就是说赋出自诗,是诗的变体。其实,赋是在当时已有的各种文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来源是“多源说”。 赋这种文体,重在体物写志,采用主客答问式,运用比兴手法,讲究押韵。汉代是赋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许多大家,其作品都是鸿篇巨制,因此称为“大赋”。到了魏晋时期,受骈文的影响,出现了“骈赋”,又叫“俳赋”。到了唐代,受格律的影响,出现了“律赋”。到了宋代,受古文运动的影响,出现了“文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赤壁赋》就是典型的文赋。 二、学生读课文 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疏通式朗读,正字正音。 第二遍是熟练式朗读。 第三遍是感情式朗读。 三、学习第一段 (1)开头一句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壬戌,是干支纪年法,与《兰亭集序》中的“岁在癸丑”相同,但与“永和九年”不同。一个“秋”字,点明季节特点。“既望”是十六,“望”是十五。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因此这是一个月白风清的美丽夜晚。(相关知识:农历每月的首日叫“朔”,末日叫“晦”。)“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句,陈述两个人物坐船到赤壁之下一事。这种交代,有点类似话剧的舞台说明。我觉得,赋这种文体具有剧本的雏形,有时间、地点、人物、对话、情节,甚至有“矛盾冲突”。 (2)有同学要问:苏轼为什么坐船到赤壁之下呢?是组团旅游吗? 显然不是。在哪里可以找到答案?课文注释①。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苏轼被贬到黄州,此地有一地名叫赤鼻矶,据说是当年赤壁大战的地方。究竟是不是呢?不是。赤壁大战当在湖北蒲圻,即现在的湖北赤壁市。那么,苏轼为什么会被贬到黄州呢?同学们在初中学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想必应该有所了解。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乌台诗案”。那么,苏轼究竟有没有写诗讽刺新法呢?写了。问题在于,皇帝宋神宗并不想杀苏轼,于是将他贬到了黄州。苏轼当年42岁,正是为国效力的最佳年龄。这对苏轼是一次沉重打击,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