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境式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docx

情境式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docx

情境式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docx
情境式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docx

情境式作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设计者边春明孙玉环宋秀云

问题的提出】

回顾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

a重“理”轻“情”。指的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偏重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每次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厌其烦地运行着一套固定的模式,怎样审题,怎样选材,甚至细化到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于是学生的作文就是:一样的开头,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尾。原本关于话题所产生的写作冲动在固定的程式中僵化了,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也湮没了!

b、重“文”轻“境” O不少老师还沿袭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方法,重视范文“文字”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对范文所描述“情境”的创设。失去了真实情境的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会束手无策,长此以往,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最后还有甚者不愿上作文课,害怕写作文。

c重“计划”轻“故事”。现在的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作文教学篇目,这成了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的作文教学任务。把那些篇目一一落实,似乎一学期的作文训练已经到位。但是仅仅靠这些“计划篇目”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单调乏味的。因为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所以我们既要考虑教材规定的篇目,又要关注儿童本身,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整合。而这些往往被教师忽视,在教师眼中,作文是任务;在学生眼中,作文是负担,享受不到习作带来的愉悦。

d重“形式”轻“真实”。我们经常可以在优秀作文中,看到老师这样的评价:“文中多处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显得更生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语句老到,思想深刻,点明题意!”,还有什么“环境衬托法” 、“前后照应法” ,, 教师在指导或讲评作文时,不知不觉就讲到了方法,殊不知这会扼杀孩子真实的天性,套上固定的枷锁,让我们看到一张张带着成人面具的稚嫩的脸。

那么如何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作文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呢?不妨在这里初谈一点见解。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 ,“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1)体验就是对生活、生命和生存的经历和感受;(2)体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的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体验强调人对事物、生活的亲身经历,强调感受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式作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亲历体验”。所谓“亲历体验”,就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件事、人物、事物、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

如果学生对生活、生命和生存没有自己独到的经历与感受,学生是很难或者说是不可能写出具有独到感受的文章来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时诱发学生的体验呢?

【实施策略】

(一)以“阅读生活”为本真,丰富习作内涵

梅子涵先生认为:“儿童应该多亲近文学,尤其是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以善为美,劝人为善,喜欢读童话的孩子通常不会变坏,从小看童话长大的孩子与从没看过童话的孩子有很大不同。”阅读无疑是最直接、最便利诱发体验的方式了,将习作有机地融入孩子的阅读中,以读促写,以写引读,不仅对孩子的阅读过程进行了有效的引领,还加深了孩子对作品内涵的领悟,此时习作成为联结孩子心灵与作品灵魂的桥梁。

“续”写,使故事中有“我”的期待。一篇童话都是一个故事,有的故事让我们满心欢喜;有的故事催人泪下,甚至不愿接受。于是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乘着童话的文字继续飞翔,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结尾。如看完了《卖火柴的小女孩》,

觉得小姑娘太可怜,学生就开始续写。

“新”写,使故事中有“我”的创造。如在阅读完《鸟的天堂》这篇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第一人称改写成导游词,尽量用上文中优美的语言,将文本文字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曾祥芹先生提出一个“表达性阅读”的概念,即要关注阅读吸收后的倾吐一一以文表心,也就是将习作与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使读写协调发展。

“后”写,使故事中有“我”的情感。往往在读完一个故事,一篇小说,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在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时,写下的感触、读后感。在看完《爱的教育》中《痊愈》这个故事时,学生写道:“有过生

与死的较量,才懂得珍惜和可贵。幸好,《痊愈》这篇日记让我经历了一次生与死的旅行,使我深深地明白:珍惜生命,珍惜我们健康生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吧!”通过写读后感,让学生充分与文本、与作者对话,领悟生命的真谛,从而树立人生价值。

将习作融入孩子的阅读中,既提升了阅读,使孩子对文学作品有了对话,有了内化,又升华了感悟,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必能让孩子的心灵受到震撼,势必激起他们言说的欲望,此时安排“写”恰到好处。

(二)以“生活世界”为本原,拓宽习作视野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源头才有活水,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自身的衣、食、住、行,接触美丽的大自然,接触人与社会,这些都是学生作文真正“生活”起来的源泉,而这种“生活”正是他们所见、所闻后的所感、所悟。

【案例1】《秋天的雨》

开学前几天,一直下着雨,淅淅沥沥的,坐在办公室里的我,望着窗外,微风拂面,夹杂着雨丝,独自享受着雨带来的清凉。望着望着,突发奇想:何不让孩子们淋一淋雨呢?于是就布置了“淋雨” 、“写雨”的回家作业。

淋一淋“雨”

(1)可以走到窗边,阳台上,用我们的眼睛、耳朵和雨进行一次亲密的“对话”。(2)如果雨小了,可以走进雨中,用手和身体与雨进行一次“零距离”接触。

写一写“雨” 让雨也在我们的稿纸上“下一下”吧,比比谁的雨下得更美,更大,更欢!附学生片断:学生甲:我又将手伸出窗外,雨滴在我的手上,轻轻的,凉丝丝的。我静静地听着雨声,这声音让我感到喜悦,刚刚无精打采的我,现在像听到命令似的,马上振作起来。我闭上眼睛,细细地听,慢慢的,慢慢的,我觉得这就是一首欢快的曲子,那轻快的旋律真像音乐家

在演奏,,

学生乙:我昂起头,仔细看着小雨点儿,它有着苗条的身材,穿着一件透明的衣裳,是那么轻盈,是那么飘逸。雨儿如同银丝般飘下来,密密的,斜斜的,朦朦胧胧的一片,,学生丙:这几天,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着。风,一直轻轻地吹着,没有夏天的狂暴,没有冬天的寒冷。雨还是下着。我跑到楼下,张开双臂,雨点儿落在我的手臂上,凉凉的,冰冰的,十分舒服。调皮的雨点儿一会儿躲在头发里,一会儿坐在手臂上,一会儿躺在手心里,,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观察、去感受,去体会,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富于个性的语言,写出了他们对生活的感受,怎不令人欢喜?

生活是一本多彩奇妙的无字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之源。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纳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要让学生留意生活中细微的情感变化,留心大脑中冒出的小理解、小感受,并随时记下它,从而拓宽习作的视野,积累习作的素材。

(三)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提供习作平台

体验的产生,首先缘于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的形成具有特殊的意义。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

【案例2】《陀螺大战》

上学期,陀螺成为孩子们最时尚的玩具,风靡一时。课间有围在一起聊陀螺的,什么“银爪白虎S”、什么“旋翼飞凤”、什么“震山狮神”、什么“怒江灵豚” ,, 说得头头是道;回到家,有赛陀螺的,三个一群,五个一撮地围在一起,随处可见。陀螺占据了他们的思想,成了他们课余生活的全部。与其这么发展下去,不如来个陀螺大战,一比高下。

陀螺知识大比拼

向同学们介绍陀螺,说说自己的陀螺的零件,以及这些配件的功能。别开生面的陀螺大战陀螺大赛分四局,第一局预演赛,参赛选手在指定地点先热热身;第二局预赛,共分为6轮,每轮6 位选手,坚持旋转到最后的陀螺获胜;第三局复活赛,在第二局中表现不错的陀螺还可以进入复活赛;最后一局是总决赛,决出一等奖1 名,二等奖2 名,三等奖3 名。

陀螺大赛的筹备工作:

1)战场的布置:5 名男生。用小方凳围成四四方方的战场。

2)摄影1 名、裁判4 名和通讯员1 名。“陀螺”飞进了作文本比赛结束了,大家仍沉醉在比赛的火热气氛中,连平时不爱玩陀螺的女生,平时样样不出众的学困生也获得了第二名,大家为之高兴和兴奋。教师趁热打铁,将写作的活动引入正题。经过交流和指导,学生愉快地写作,不多时,一篇篇佳作“新鲜出炉”。

附陀螺大赛活动照片:刘铁芳博士说:“没有游戏的童年是残缺的,缺少幸福体验的童年是暗淡的。” 一堂好的作文课应当与学生游戏一起发生,只要孩子心中有游戏的诉求,作文课就可以拉开“序幕”,搭好“舞台”,让孩子们的言语自由“舞蹈” 。

【案例3】《点鼻子》小游戏为了让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我决定在语文课上玩个小游戏。看到我在语文课上又发白纸,又滴墨水,学生一脸疑惑,带着好奇又是看,又是问,谁也猜不出老师葫芦里到底卖着什么药。准备工作就绪,我终于发话了:“同学们,我们来玩个小游戏。”“耶!”在一片欢呼声中,我们的游戏开始了:要求同学们跟着我的指令做。左手拿纸,右手食指蘸墨水,点鼻子。真点鼻子?学生开始矛盾,真点!无奈,学生跟着我点了鼻子。

结果出来了:墨水印全在同学们的鼻子上安了家,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笑得人仰马翻。突然有同学发现我同样点了鼻子,但鼻子上没有墨水印。经过一番争论后,同学们终于明白。“老师用食指蘸墨水,中指点鼻子,我们缺少了观察!”,“都是不仔细观察惹得祸,害得鼻子受苦受累!”,“原来老师这般“狡猾”!”,,

后记

事后,一篇篇文章《点出了道理》、《“狡猾”的老师》、《“小”鼻子中的“大” 秘密》、《与众不同的语文课》、《那一刻》,, 跃然纸上,看得我欣喜若狂,不禁为学生的精彩而喝彩。不需要传统的说教,不需要作前的指导,那灵动的语言,那深刻的道理,都在那一次迸发,这都缘于“体验” !

(四)以“创设情境”为手段,唤醒习作冲动

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 因为“学习产生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

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情境在激发人的某种情感方面具有特定的作用。作文教学情境,是为诱发学生体验,激起学生的写作欲望,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趣的一种场合、一种背景,一种应急状态。

【案例4】《找试题》

有一次教师预先告诉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一次小型考试。当学生作好了心理上、物质上的准备后,教师郑重地翻开讲义夹去取试题,然而没有,接下来是教师一系列的“找试题”的动作,神态也随着找的过程不断变化,, ,学生由观望开始变得莫名其妙,最后忍俊不禁时,教师宣布“试题”找到了,就是用大300 字,将老师“找试题”的过程写下来。

紧张、期待、疑惑、豁然,, 这瞬间的情感变化使学生作文兴趣盎然,写作情绪轻松而自然,写起来非常顺手。“老师胸有成竹地翻开讲义,满怀希望地‘抖动'课本,失望地望着在地上滚动的硬币,有些慌乱地找遍身上所有的衣袋,仅存的一线希望破灭了,从走廊上回到讲台上,还一边无何奈何地摇头,尴尬地望着学生;最后带有几分狡黠地宣称,, ”

学生写作上的最大的障碍就是“无米下锅” ,无材料可写,也就是说,没有体验。诱发学生的体验,有意识地“制造材料” ,教师就要有目的导演“情境” ,为学生制造一种场合、一种氛围,引起他们情感的波动,使它成为一种强化的刺激信息,构成学生审美感知的表象性,使学生产生如临其境,从而产生表达的愿望和作文灵感。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孩子们的创作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中才能得以正常的发挥,只有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让他们有所想,有所感,而后文思涌动,写出一篇篇佳作来。让我们为孩子们营造一方自由的天空,荡涤所有灰色的尘埃,让作文回归生活,让作文走进真实,让孩子们在“作文”这片领域里自由驰骋,让孩子们深深感受到“作文,想说爱你并不难!”

三年级作文教学初探

三年级作文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1-12-21T13:23:52.220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11期供稿作者:梁悦 [导读] 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学生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梁悦(靖西县新圩中心小学广西靖西 533800) 【摘要】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学生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三年级作文,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其次是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最后是要重视讲评艺术,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观察能力;激发兴趣;讲评艺术 由于小学生生活范围比较狭小,阅历浅,实践少,他们感到写作文很困难。课堂上歪着小脑袋半天也写不出一句话。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变写作为乐事,让小学生也想写、会写、甚至爱写呢?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1.培养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写《我喜欢的一种水果》中,我是这样指导的:我要求每一位学生带来自己喜爱的水果来。我自己也准备好多个橘子。先拿出一个橘子,让孩子们用眼观察橘子的形状,像什么?用比喻句说出橘子的形状特征,孩子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接下来观察橘子的颜色,可以用拟人的手法写。“橘子穿着黄色的外衣。橘子披着一件黄绿相间的大衣……”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一下子说了好多个拟人句。学生的思路一打开,我趁热打铁,进一步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橘子的其他特点。如:用手摸一摸,有怎样的感觉;用鼻子闻一闻气味,再用嘴巴尝一尝味道。每个环节观察,亲自体会后都要说一说感受。这样学生对橘子就有了直观的了解和感性的认识。到了正式写作时,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按刚才的观察方法观察你所喜欢的水果,并用上形象生动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写出它的特点。这样,学生动起笔来就比较容易了。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2.丰富活动内容,激发写作兴趣 对于刚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作思路是很窄的,教师要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点滴挖掘学生的写作材料。在班里可以举办“听我读日记”,“口语交际说话比赛”、“我最喜欢读的作文”、“佳作朗诵会”以及“作文互赏”等活动。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作文是要求写一篇观察日记。日记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几乎每一周都要写一次,可是每一篇日记的内容都不尽人意。于是,我不再要求什么,便拿出一本适合中年级学生读的日记,津津有味地介绍起其中的一篇《我心爱的小闹钟》,“小闹钟非常漂亮,它的造型是一幢鲜艳美丽的黄房子,好像童话中时间老人住的小木屋,三角形的屋顶上有一个短短的烟囱。屋顶下面的墙上,有一副圆形的钟面,洁白的钟面就像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钟面上有十二个阿拉伯数字,还有四根长短不一的指针,它们是时针、分针、秒针和闹针。你瞧,黑色的时针和分针移动得很慢很慢,像两只乌龟爬呀爬,而红色的秒针呢,一蹦一跳,不停地往前跑,就像骄傲的兔子,正与乌龟赛跑呢!”学生们听得很入神,从那一双双眼睛里,我看到他们对小作者的羡慕。于是,我说:“同学们,只要你们坚持把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或者喜欢的事写下来,也能写得这么好。到那时,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读你的作品。”这番话激起了学生的欲望,他们一个个都是胸有成竹,壮志凌云的模样。拿起笔便齐刷刷地写起来。那一次的日记出乎意料地比平时的好了许多倍。其中,黄彩佳同学和杨红梅同学分别写的日记《我心爱的洋娃娃》《我的好伙伴--书包》,描写得非常生动有趣,还在全班上诵读呢。这样更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写作欲望呢。 3.重视讲评艺术,提高习作能力 平时教学中,我很重视讲评艺术,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每篇作文我讲评两次。学生作文草稿交上来后,我先粗略地看一遍,好、中、差各选一篇,在课堂上评改,表扬好的思想、选材、词句,指出不足之处,再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写得不好的还要重写。最后再上交,教师再认真批改、讲评。第二次讲评,着重表扬改后有进步的同学。特别是对于写作基础差的学生,教师要坚持正面引导,鼓励为主,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学习写作。这样,教师虽然辛苦,却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受到教师热情洋溢的称赞,就会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作文教学的每一过程,教师都要讲究教学艺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习作才能,才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从而稳扎稳打地把好作文起步关。

情境式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情境式作文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设计者边春明孙玉环宋秀云 【问题的提出】 回顾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 a、重“理”轻“情”。指的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偏重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每次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厌其烦地运行着一套固定的模式,怎样审题,怎样选材,甚至细化到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于是学生的作文就是:一样的开头,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尾。原本关于话题所产生的写作冲动在固定的程式中僵化了,属于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也湮没了! b、重“文”轻“境”。不少老师还沿袭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方法,重视范文“文字”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对范文所描述“情境”的创设。失去了真实情境的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会束手无策,长此以往,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最后还有甚者不愿上作文课,害怕写作文。 c、重“计划”轻“故事”。现在的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作文教学篇目,这成了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的作文教学任务。把那些篇目一一落实,似乎一学期的作文训练已经到位。但是仅仅靠这些“计划篇目”是远远不够的,也是单调乏味的。因为孩子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天都有精彩的故事发生,所以我们既要考虑教材规定的篇目,又要关注儿童本身,这需要教师的有效整合。而这些往往被教师忽视,在教师眼中,作文是任务;在学生眼中,作文是负担,享受不到习作带来的愉悦。 d、重“形式”轻“真实”。我们经常可以在优秀作文中,看到老师这样的评价:“文中多处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句子显得更生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语句老到,思想深刻,点明题意!”,还有什么“环境衬托法”、“前后照应法”……教师在指导或讲评作文时,不知不觉就讲到了方法,殊不知这会扼杀孩子真实的天性,套上固定的枷锁,让我们看到一张张带着成人面具的稚嫩的脸。 那么如何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作文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呢?不妨在这里初谈一点见解。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是学生的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是以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为题材的,是写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 (1)体验就是对生活、生命和生存的经历和感受;(2)体验是“亲自”感受到的心灵境界,是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的“真”情境,

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作文教学方法初探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作为初中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和提高。然而近几年来,作文教学却出现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教师只重视命题,忽视对作文内容的把握,使学生缺乏素材的选择能力,所写的内容也过于宽泛。其次,教师的作文指导针对性不强,指导过程未能循序渐进,无助于学生观察、描述能力的培养,也会造成学生练习写作缺乏成就感,形成对抗、应付、依赖等不良心理。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中要想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应从以 下 几方面考虑。 一、教会学生选择,吸收素材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而作文困难的学生,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鉴于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广泛搜集素材,让学生提高主动选择、分析素材的能力。 1.持续实践体验——学生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内容丰富了,亲身经历的事情多了,并掌握了良好的积累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积累习惯,作文的素材也就多了起来。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教

师除帮助学生获得足够的素材外,更应指导学生主动选择和分析有用的素材并养成习惯,而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途径是持续的实践体验。教师可根据生活实际组织学生持续某项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公益劳动、自我服务劳动、饲养、手工艺劳动等,这些劳动可以学生个体活动为主体,也可以小组形式出现,教师从旁坚持要求、督促鼓励,并重点引导学生坚持体会实践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如“帮妈妈做家务”、“做个好邻居”、“楼道里的故事”等让学生体味生活之道。教师还可指导学生确定一个事物(人、动植物或景物)目标进行定向观察,让学生在连续一段时间内有意观察来发现其具体表现及显著特点,从而引导学生的认识向纵深发展。如在“豆芽长出来了”、“秋菊”、“门房老大爷”等内容的训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持续观察,获取到了许多别人未能发现且富有特点的材料。 2.以阅读为本——阅读是“吸收”最主要的方式之一。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阅读,架起了由模仿到创作的桥梁。”教师借助课本,通过典型课文或片断讲解,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文章内容的真实性以及表达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阅读片断中,有一段“我冬天捕鸟的描写:“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的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

情境式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情境式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生害怕作文,作文水平普遍低下,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家长老师都犯愁,为了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家长给孩子买来了一本本的作文书,老师让学生背诵、抄写优秀作文,结果,孩子们一写作文就翻作文书,不是抄写就是仿写,就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究其根源,主要还是他们缺乏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如果我们能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体验和感受的情境,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那么,学生的作文就会充满着个性和灵气,情境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情境体验式作文的教学途径 教师应该通过哪些途径给学生创设亲自体验亲自经历的情境呢?我想可以从课堂体验情境、自然观察体验、生活感悟情境、社会实践情境入手。 (一)、课堂体验情境 课堂体验是情景式作文教学的最基本途径,教师通过游戏、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短剧表演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观察、议论、争议表演甚至玩耍的过程中形成作文材料,完成思维训练,产生情绪情感体验,最后形成语言文字完成习作。这样的课教师上起来轻松,学生喜欢,作文效果也非常好。 笔者在小学支教就采用课堂表演和游戏的形式给中高年级的学生上了几节作文教学课,效果不错。三四年级主要通过做游戏的方法,

教他们记事,如“老鹰捉小鸡”、“丢手绢”、“传话拼话”等,让学生先分组游戏,然后口头讲述游戏过程,最后形成文字写下来,并要求有动作描写、语言描写。五六年级主要采用表演的形式,如“独臂人的一天”、“公交车上”、“究竟该谁背书包”等,动作、哑剧表演,这种表演一般是选一至四名学生到讲台上表演,其他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想象,表演完后,学生把自己的观察、想象、思考融入到表演过程中写下来,要求有细致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由于给学生创设了体验情境学生的习作兴趣很高,观察也格外认真,思维也十分活跃,两节课下来每位同学都能写出生动活泼的作文来。 (二)、自然观察体验 自然界有着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自然,观察自然,让学生在观察中认识自然,在观察中热爱自然。教师可以抓住契机让学生观察蓝天白云、朝霞夕阳、星空明月、风雷雨电、花草树木、游鱼飞鸟等。例如让学生在春天到来时观察树木花草的变化,感受春的气息;夏天观察暴风骤雨来临时的风雷雨电,领略夏的风采;秋天观察蓝天白云,感受秋高气爽;冬天观察冰天雪地,感受冬的冷峻晶莹;让学生观察偶尔飞进教室的蝴蝶、麻雀,让学生观察春回的燕子,让学生观察南飞的大雁、、、、、、只要教师是个有心人就会给学生创设很多观察自然地机会。 (三)、生活感悟体验 日常生活为写作活动提供了无穷的素材,生活体验类作文的目的是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在生活中学写作文,写反映生活的作文,

中学作文教学初探

中学作文教学初探 中学作文教育教学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笔者斗胆在近三十年的语文教学中做了些探讨、尝试,有些许体会,不忝略述之。 一、作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不到位 古人云“文如其人”。屈原不仅诗文优美,而且为人高洁,不仅如此,屈原也还在教其弟子作诗的同时教诲弟子做人。作文教学不仅是成“才”的教育,也是成“人”的教育,我们必须承认社会主义教育工作者的阶级意识。然而现代的青少年思维活跃,生活视野宽阔,受社会影响较多,空洞的说教无济于事,甚至会产生逆反效应。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教学实践,笔者做了些尝试。 从品德的心理结构入手,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或准则行动时所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性或倾向。它是道德在个体上身上的体现。”(《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第150页)虽然中学生“道德评价能力的‘自律’水平达到了比较全面和成熟的水平。”(《实用教育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第32页),但是“比较”一词还是指出了学生道德品质“稳定的特性或倾向”的相对,是有会所变化的。就连成年人的世界观(道德自然是属于世界观范畴的)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鲁迅进化论思想转变为阶级论思想是在1928年(近五十岁)后完成的。道德的形式和特性中的优良成分,矫正不良的成分是必要的、长期的任务。 “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四个要素构成的。”(《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第156页) 作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我曾布置作文《也谈“骂人”》,大多数学生写的是骂人是不文明行为,骂人伤害他人,骂人行为应该杜绝等,应该说这样的利益符合作文题目及要求。但是我把其中最好的一片习作读给同学后,我问“听了这篇作文你们以后就能够不骂人了吗?"大多数同学摇头。我从作文义理宜深透提高作

情境式作文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情境式作文教学得模式与方法 设计者边春明孙玉环宋秀云 【问题得提出】 回顾反思我们得作文教学: a、重“理”轻“情”。指得就是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偏重写作理论知识得讲授,而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每次作文指导课,教师不厌其烦地运行着一套固定得模式,怎样审题,怎样选材,甚至细化到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于就是学生得作文就就是:一样得开头,一样得过程,一样得结尾。原本关于话题所产生得写作冲动在固定得程式中僵化了,属于自己个性化得语言也湮没了! b、重“文”轻“境”。不少老师还沿袭传统作文教学中得方法,重视范文“文字”内容得讲解,而忽视对范文所描述“情境”得创设。失去了真实情境得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往往会束手无策,长此以往,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最后还有甚者不愿上作文课,害怕写作文。 c、重“计划”轻“故事”。现在得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作文教学篇目,这成了每位语文教师每学期得作文教学任务。把那些篇目一一落实,似乎一学期得作文训练已经到位。但就是仅仅靠这些“计划篇目”就是远远不够得,也就是单调乏味得。因为孩子得生活就是丰富多彩得,每天都有精彩得故事发生,所以我们既要考虑教材规定得篇目,又要关注儿童本身,这需要教师得有效整合。而这些往往被教师忽视,在教师眼中,作文就是任务;在学生眼中,作文就是负担,享受不到习作带来得愉悦。 d、重“形式”轻“真实”。我们经常可以在优秀作文中,瞧到老师这样得评价:“文中多处用了比喻得手法,使句子显得更生动!”“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简洁明了!”“语句老到,思想深刻,点明题意!”,还有什么“环境衬托法”、“前后照应法”……教师在指导或讲评作文时,不知不觉就讲到了方法,殊不知这会扼杀孩子真实得天性,套上固定得枷锁,让我们瞧到一张张带着成人面具得稚嫩得脸。 那么如何加深学生得体验,让学生作文时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呢?不妨在这里初谈一点见解。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与想象”,“要珍视个人得独特感受”,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得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 提出“学生作文也就是一种体验,一篇好作文应就是学生得一种独特体验”。这些都表明作文就是以学生在生活中得体验为题材得,就是写学生自己得独特体验。 (1)体验就就是对生活、生命与生存得经历与感受;(2)体验就是“亲自”感受到得心灵境界,就是主体从自己得内心情感出发,积极主动地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 体验式作文教学就是从学生主体体验入手,为其创设一个特定得“真”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实现“外部刺激力向意志事实得转化”,从而获取语言运用得直

小学作文教学讲座

小学有效作文指导 王华 小学生作文,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写作文,普遍水平不高。原因除了与农村孩子见识少,可供课外阅读的读物匮乏有关之外,还与有效的作文指导有关。在作文课上,有的拿到作文题目,不加思考,提笔就写。写出来的作文不是几句口水话,就是离题万里,不能很好的表达中心思路,让人读起来感到乏味。有的拿到题目后两眼发呆,无从下笔,不知从何写起。这都与没有很好的审题有关。 学生作文不同于社会上的人们写作。社会上人们的写作大多是有感而发,先写好文章后,再拟题目。学生作文却不同,不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试作文,大多是依题作文。有人将这种 依题作文,称为“戴着铁镣跳舞”,(幻灯)也就是说,学生作文只能在一定的“规矩”内“随心所欲”。在这种情况下作文,对于题目的“审查”,理解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它对一篇作文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审题不准,作文便会出现偏离题旨,甚至离题万里的情况。在应试教育尚未完全摒弃的今天,面对同一命题作文如何审准题旨,如何审出有新意的题旨,更是写作者应具备的写作功底。那么怎样审题呢?下面的几种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审题,就是仔细分析作文题目,弄清题意及要求,明确写作内容及体裁等。 审题的目的:是保证能按题意作文,围绕观点选材,不跑题。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十分重要。如果审题失误,作文便也失误了。审题准确,你的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审题如何做到快速、准确呢?下面教你5种最简妙的方法: (幻灯) 一、短题补充法 题目越短,范围越大。这样的短题,往往让我们觉得最难以下手。没关系,审题时,让我们用“补充”的妙招来对付它! 如<<雨>>①在前补充:春雨,夏雨、秋雨、听雨、一场暴雨、一场及时雨…… ②前后补充:春雨贵如油、春雨也恼人、暴雨过后、秋雨绵绵…… ③在后补充:雨后、雨思、雨夜、雨中情、雨的诉说、雨季来临…… 再如,《伙伴》: ①在前补充:两个好伙伴、我最敬佩的伙伴…… ②前后补充:我的伙伴××、这个伙伴才叫棒…… ③在后补充:伙伴的心愿、伙伴,你在哪里…… 再如,《美在我身边》: 在中间补充:美的人在我身边 美的事在我身边 美的环境在我身边 请记住: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贾志敏关于作文教学讲座资料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关于作文教学的对话 贾志敏 “课外生活作文”的具体指的是什么?课堂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他们的“结合点” 又在哪里呢? 根据我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获得的体会是: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即: 课内训练作文。 课外生活作文。 前者,着重在训练,后者则着重在表现在生活方面。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众所周知,作文没有诀窍,更没有捷径,唯有“多读多写”。 读书是学习,是吸收,是积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告诉我们"读书自有好处”的道理。“胸无点墨”岂能“下笔成文” ?这已形成了人们的共识,也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多写”的问题,倒要费一番的口舌议论一下的。 “多写”是泛指,是相对于“不动笔”与“少动笔” 而言的。 “多写”指多动笔墨,“多写”还要“巧练”。 平时,我们常把“得法于课内” “得益于课外”这句话挂在

嘴边,这是有道理的。 “课内训练作文”是必须的,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命题,教师提供作文素材,教师指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 目的是多方面地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然而,事物有其两面性,这样的训练往往会有局限性,会抑制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这样做可能会让孩子去写不熟悉的,乃至不喜欢的东西。 而“课外生活作文”则让学生去写“放胆文”,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天马行空”,“我行我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喜欢什么,就反映什么。只要“有所感”都可以收于笔下。因为没有了束缚,学生的写作热情可能被激发。学生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写出的作文,可能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真实生活的感受。因此,会“有看点”。这样的作文才有可能题材新颖别致,内容真实可信,语言鲜活生动。让我拍案叫绝的作文,大多来自于学生的“课外生活作文”。 这里,向你介绍几篇学生在课外写成的作文。 看爸爸刮胡子 爸爸的脸上长着密密麻麻的胡子。每天早上,他都要对着镜子刮胡子。每当他刮胡子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老师 教我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小豆芽 今天,妈妈要做绿豆沙牛奶。我向妈妈要了十几颗绿豆,我想

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疼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茶壶煮饺子――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容空洞,条理分不清,或者是词不表意,马头牛嘴对不上。让教师无法修改,苦不堪言。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呢? 一、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下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

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也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二、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

初中情境作文教学的实施方法

初中情境作文教学的实施方法 一、研究缘起 1、新教材对写作版块的调整。2013年秋季,初中语文课程启用新教材,这套人教版语文新教材较之2008年版有所不同,除了课文的增删和调整,写作部分的改动较大。通过对比发现,2008年版的教材每单元的写作与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放在一起,以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为主,对写作的目标和指导不明确;2013年版的教材则把写作单独列为一个版块,分为“写作导引”和“写作实践”两部分,且每一单元的写作都有明确的目标,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写作目标是“叙事要完整”、第二单元是“选择恰当的抒情方式”。“写作导引”对写作目标进行说明解释,让学生理解何为“叙事完整”,包括哪些方面,并结合课文分析;“写作实践”提供写作训练,并给出提示和要求,让学生更加明确写作方向。由此可见,新教材给学生制定了具体明确的写作目标,指导性更强、重视度更高,是一套旨在为初中生打下扎实的写作基础的教材。这也意味着,教师对写作教学应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加强对教学方法的钻研,这给教师带来更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使命感。 2、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三部曲》的启示。上世纪80年代,李吉林老师提出了语文情境教学理论。她以我国古代“意境说”为基础,主张以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

改善语文教学现状。她在情境教学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研究,形成了“情境教育三部曲”,即情境教学、情境课程、情境教育。她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证明了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并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是教学界的一次重大突破。研究人员详细阅读了情境教学这一部分,李老师通过理论与教学案例的结合,展现了这一理论的魅力所在。其中的教学案例生动有趣,教师把学生带入了各种各样的情境中,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同时,在情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理念指导下,为学生开创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学习之路。研究人员联想到自己的教学情况,明白了症结所在。情境教学虽是基于小学教学而开发的,但其本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其理论能够为初中情境作文教学借鉴使用。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情境作文教学的理论构建于上世纪70年代末,形成于80年代初,虽有不少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并不断完善,但仍存在着相对的不成熟性、不系统性。经整理资料发现,其运用范围以小学教学为主,初中的情境作文教学研究比较少,且不够系统,相关的策略有不足之处,需要补充。在相关的研究中,缺少典型实际的案例供评析与借鉴。本课题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补充完善,力图形成更加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对策,加深一线教师对情境作文教学的认识,进一步改善作文教学方法。本课题也将分析

情境作文情境作文的教学

情境作文情境作文的教学 情境作文的教学 一、什么是情境教学 1、情境法是外国语教学的一种,它强调语言的交际 功能,主张创立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合适的情 境中学习和运用外国语。 2、情境教学法 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的一种教学法。 二、情境教学的类型 根据情境对儿童的感官或思维活动所起的不同作

用,大体可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推 理情境几种: (一)实体情境 即以物体原形为主的情境,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其观察山 川田野、风霜雨雪、花鸟虫鱼等都是实体情境,在课堂上出示的各种物品,标本等也是实体情境,可以发展其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如、写景、写物的作文。 (二)模拟情境 在无法在客观上具备实体情景的情况下模拟情境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手段进行情境再现:比 如画片再现、音乐渲染、角色扮演等。模拟情境只需要相似即可,在适用时就显得简单,如音乐作文、美术作文?? (三)语表情境 语表情境是单纯用语言描述某一情境,能激起学

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对一些实体无法展现实体情境的内容。比如:害怕?? (四)想象情境 想象情境是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在已经获得经 验的基础上,将表象重新加以组合的情境,它虽不像实体情境那样可以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意象却比实体情境更广远。更富有感情色彩,但想象情境往往借助实体情境语表情境和模拟情境来作为想象情境的契机。如《我是一片杨树叶》《我是一颗蒲公英种子》,让学生想象一下,种子会飞到哪儿去,带领学生来到室外,抬头看看天空、低头看看地上,你会来到什么地方,会干什么。 三、情境作文的教学 (一)低年级要求从写一句话开始,懂得一个可以回答什么人,怎么样、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什么地方怎么样,其实,观察日记打下认识与表达的基础,学会留心观察事物,一般一二年级(四 个学期)后写三百字没问题。

情境作文教学设计

情境作文教学设计: (一)有趣的游戏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开展互动游戏,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2、渗透写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活动情境的描述。 3、学会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为写作积累丰富材料。 教学重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2、指导学生把活动过程写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用具:课件小猪头饰 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快乐互动 1、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游戏吗?喜欢玩游戏吗? 2、课件出示一些小朋友在玩游戏。(师述:游戏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能给我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二、现场游戏,感受兴趣 1、老师出示一只小猪(故意不画鼻子)问:小猪缺少了一个什么?(鼻子) 2、老师明确要玩的游戏要求,《贴鼻子》。 3、游戏过程:指名一位同学上台,老师用红领巾蒙住他的眼睛,让他把鼻子贴到小猪相应的位置上。(提醒学生留心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三、乐说游戏 1、师述:同学们,这个游戏好玩吗?你能把这个游戏的过程说给别人听,让他们也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吗?(能) 2、这里也有一班同学玩了游戏,看他们是怎样把游戏经过告诉别人的,出示范文《一次有趣的游戏》 3、指导同学们把游戏过程说说,必要时重现游戏时的动作。(动词有:拿、蒙、走、贴、打开、看等等) 4、除了说贴鼻子的经过,还要注意整个场面,例如:如果鼻子贴歪了,同学们

有什么反应?(注意说好“笑”的情景,如:哈哈大笑,前仰后翻、捧腹大笑,笑出眼泪,眼睛眯成一条线等等) 5、同位交流,说说评评。 6、小结:要把游戏经过说清楚,必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具体。(还要注意动词的用法,把句子说通顺。) 四、指导起稿,快乐作文 (二)我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点或脾气特点、生活习性(捕食、嬉戏、休息)写一段话。 2、写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1、考考你,听一段话,猜猜是什么动物? 它,一身洁白的羽毛,一双乌黑的小眼睛像两颗黑黑的小珠子。脖子长长的,整个身子就像阿拉伯数字里的“2”一样,神气极了! 2、它是谁呀?出示图片 3、交流:你们是怎么猜到的? 二、写法指导 1、再猜一个:它,有着一双红宝石般的眼睛特别漂亮,尖尖的鼻子下露出两只白色的大门牙。两只长长的耳朵可以听见远处的动静。别看它平时看不到它的腿,可跑起来它的腿特别有力。 2、明明都是白色的小动物,却一下子让我们猜出一只是白鹅,一个是白兔,为什么呢? 3、写出了小动物的特点,也就是不同于别的小动物的特殊之处。 (板书:特点)

如何进行作文教学讲课稿

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如何进行作文教学 赵智梅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作文教学也同样如此。几年来,我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写作,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山区特有的环境条件和班级开展的课内外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开辟观察、习作的渠道,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锻炼写作本领,培养写作的创造力。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学生往往怕写作文,把作文当作苦差事。所以我认为:学生作文先要解决一个“作文难”的问题,让学生乐于写作文,再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上海师大吴立刚教授认为: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是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从动机走向目的。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发生于学生的“意愿”而不是“强迫”,而“意愿”则是来自于人对事物或活动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自然产生,它需要教师刻意去激发去培养。对此,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重赏识激励,让人人成功。 鼓励实际上是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就等于拨动学生创造的心弦,点燃其思维的火花。而赏识则会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带来干劲、增强信心。所以我在教学中多鼓励少批评,给学

生以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价值。例如,我班原有一个学生叫马春雪的学生,起初作文写得很一般,偶尔有一次她的作文写得挺有趣,我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还说她有写作天赋,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小的事没想到这么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神奇的力量,这孩子天天在悄悄地写,用她那儿童特有的眼光,写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写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想法,写儿童世界里的烂漫天真,表达她对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感。慢慢地她的作文写得越来越好,直到现在,马春雪同学的作文在海林特色班也是出色的,经常被老师当做范文印发给学生学习。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初次写作成功,是后续成功之母。要给孩子以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就相信自己的能力,会接着追求下一个成功。这种成功感对每一个人终身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2、采用多种形式,调动写作热情。 为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我定期举行作文朗读比赛,请同学互评后打分,然后我在总结时找出每个同学作文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我还在班内举行作文展览,让学生阅读自己的,欣赏他人的作文等等。这样学生可学到别人的长处,看到自己的不足,激励学生改进不足,赶超先进。 为了更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我们还安排了“我的作文表演会”让孩子们将自己满意的习作用表演的形式展示给大家,师生共同分享习作的快乐,体味成功的喜悦,在展示的过程中作文与做人的

情境作文教学设计中低段

情境作文教学设计 (中低段) (一)有趣的游戏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开展互动游戏,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2、渗透写法,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活动情境的描述。 3、学会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为写作积累丰富材料。 教学重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2、指导学生把活动过程写得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教学用具:课件小猪头饰 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快乐互动 1、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游戏吗?喜欢玩游戏吗? 2、课件出示一些小朋友在玩游戏。(师述:游戏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能给我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忆。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游戏,好吗?) 二、现场游戏,感受兴趣 1、老师出示一只小猪(故意不画鼻子)问:小猪缺少了一个什么?(鼻子) 2、老师明确要玩的游戏要求,《贴鼻子》。 3、游戏过程:指名一位同学上台,老师用红领巾蒙住他的眼睛,让他把鼻子贴 到小猪相应的位置上。(提醒学生留心观察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三、乐说游戏 1、师述:同学们,这个游戏好玩吗?你能把这个游戏的过程说给别人听,让他 们也来分享我们的快乐吗?(能) 2、这里也有一班同学玩了游戏,看他们是怎样把游戏经过告诉别人的,出示范 文《一次有趣的游戏》 3、指导同学们把游戏过程说说,必要时重现游戏时的动作。(动词有:拿、蒙、

走、贴、打开、看等等) 4、除了说贴鼻子的经过,还要注意整个场面,例如:如果鼻子贴歪了,同学们 有什么反应?(注意说好“笑”的情景,如:哈哈大笑,前仰后翻、捧腹大笑, 笑出眼泪,眼睛眯成一条线等等) 5、同位交流,说说评评。 6、小结:要把游戏经过说清楚,必须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具体。 (还要注意动词的用法,把句子说通顺。) 四、指导起稿,快乐作文 (二)我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抓住它的外形特点或脾气特点、生活习性(捕食、嬉戏、休息)写一段话。 2、写出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1、考考你,听一段话,猜猜是什么动物? 它,一身洁白的羽毛,一双乌黑的小眼睛像两颗黑黑的小珠子。脖子长长的,整个身子就像阿拉伯数字里的“2”一样,神气极了! 2、它是谁呀?出示图片 3、交流:你们是怎么猜到的? 二、写法指导 1、再猜一个:它,有着一双红宝石般的眼睛特别漂亮,尖尖的鼻子下露出两 只白色的大门牙。两只长长的耳朵可以听见远处的动静。别看它平时看不到它的腿,可跑起来它的腿特别有力。 2、明明都是白色的小动物,却一下子让我们猜出一只是白鹅,一个是白兔, 为什么呢? 3、写出了小动物的特点,也就是不同于别的小动物的特殊之处。 (板书:特点)

研究性作文教学初探

研究性作文教学初探 发表时间:2015-07-13T09:30:25.477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5月上供稿作者:蓝建宇[导读] 回顾以往的作文教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中学生作文现状看,仍不尽人意。 蓝建宇 摘要: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个性的发展,尊重个性的发挥,解放他们的情感,解放他们的个性,笔者认为现在的高考作文就做到了对人性的释放、对个性的释放。在作文教学上具体怎么做,笔者认为应该从研究学习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作文教学;教学方法 回顾以往的作文教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中学生作文现状看,仍不尽人意。过去的探讨主要围绕学生作文章,如何改变学生,如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等等。可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学生写作的时候取材的范围不广,视野不宽,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平时很少出外活动,很少亲近自然、亲近社会,因而也就很少有切身的体验,写作的生活来源就空乏,近乎枯竭,很少有写作的冲动和灵感。南宋大诗人陆游说过:“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我们应该让中学生扩展生活范围,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亲近大自然,去感受自然的灵气,增添一些阅历。“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一个贫乏的脑袋只能有一个贫乏的世界,而贫乏的世界所生产的只会是单调、苍白无力的表达。因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注重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感受和个人体验,对写好作文是极为重要的。作为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个性的发展,尊重个性的发挥,解放他们的情感,解放他们的个性,笔者认为现在的高考作文就做到了对人性的释放、对个性的释放。在作文教学上具体怎么做,笔者认为从研究学习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扩展学生的学习生活空间,增加他们的切身体验 让学生利用课余或业余时间去体验情景、人物等。新课标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研究性教学。在校内,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五官去感受校园的春、夏、秋、冬,去感受大自然的变化和魅力;在社会、在家庭生活,要时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有时还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学生的生活空间宽广了,感受和体验的生活丰富了,他们就能写出生动感人的文章来。 二、加大阅读,加强积累,打下写作的坚实基础 作文乃高考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而积累则为打江山的双刃剑。用好这支剑,就能决胜作文决胜高考。正所谓:“作文之道,贵在倾吐积累。”没有一位文学家的成功不是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文学欣赏水平,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广泛积累知识。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其实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己去找水的能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还得去寻觅。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积累多了,阅读兴趣就会越来越高,“找水”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进而使阅读写作渐入佳境,最终达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境界。 三、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平台 中学生主要在学校生活,他们都希望得到他人尤其是老师的关注和尊重,都希望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肯定。这种需要会激励学生不懈的努力,大胆的创新,勇敢的去追求成功,去获取成功。而成功的结果又会进一步激发和提高学生被爱和被尊重的需要。作为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这种需要,借助课内和课外活动,创设情境,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和体验,形成良性循环,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如:可以让学生创作一些有自己特色的优秀的作品,然后在班上朗诵、鉴赏、评论、改写,在相互学习交流中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各种作文竞赛,让学生在参与中发挥个性,展现自我,从而提高写作兴趣。 四、善于鼓励,提高学生写作积极性 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说:“总起来说,中学语文所要培养的是一个青年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般的写作能力,也就是内容正确,文从字顺,条理清楚,明晰确切,能够如实表达自己有用的知识见闻,健康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虽然也不应排除少数中学毕业生日后从事文艺创作活动的可能性,并且应当注意发现有这方面才能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这就点明了中学作文教学努力的方向。我们作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写作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就可以了,并不是把学生全部培养成诗人,作家。但我们老师有时对学生的要求过高了,对学生的要求连老师本人也难以做到。在作文批语中,要求学生从文章的立意、结构到修辞面面俱到。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在批语中老师肯定的少,否定的多。教师用心良苦,学生未必能“心领神会”。对学生来说,一篇作文中存在那么多毛病,写作的成就感还有多少?教师在感叹学生作文总不长进,对作文总不满意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到教师这方面的因素。作文训练本是最能调动学生积极因素的训练,这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检验,成就感最大,创造性最强,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更能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提高,需要动力,更需要成就感,教师对作文的认定对学生来说应是鼓励,是促进,是动力。作文教学任重道远,但研究性作文教学却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提供了开拓性的思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作者单位:广西来宾市忻城县中学 546100 )

李吉林情景作文教学

李吉林情景作文教学 情景作文,就是根据具体场合的情形或某种景象或某种境地, 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以下是的李吉林情景作文教学的内容,欢迎阅读! 李吉林老师进行作文教学改革,当然有诸多主客观、内外部的 原因,但对当时的教学状况的不满则是根本因素。她说:“小学生作文普遍脱离儿童的生活,‘向壁虚构’便是突出的令人忧虑的现象。许多学校几乎不带儿童去认识周围世界,不去接触生活,只是关在教室、屋子里读‘小学生优秀作文’、背‘好词佳句’。”“作文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偏向,使作文教学几乎走上了纯技巧地做表面文章的歧途,失去了作文教学的生命力,失去了作文教学本身的积极意义。” 李吉林老师对作文教学有着丰富的实践和系统的阐述。我认为,“要处理好作文教学中的三个关系”大致能够概括她的“作文教学观”。 一是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作文是语言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必须有勇气打破作文教学中程式化的指导,从那种‘审题---确定中心---讨论提纲---提供词语句式’的注入式指导框架中解放出来,不但考虑学生怎么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怎么想,会想才会写,想得深、想得细,才写得具体精当。” 二是语言与情感的关系。要“通过作文逐步引导儿童去体验生 活的光明面,去写美的人物、事物、景物,让儿童从小受到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陶冶。”

三是语言与训练的关系。训练“必须在儿童的语言习惯未形成之前就起步”,“词句基本功不扎实,提供的材料再好,指导得再得法,也只能是事倍功半”,要“让儿童感到作文的训练是有趣的,是他们乐于完成的”。 我们也可以将之具体化为以下几点: 从丰富生活源头做起。李吉林老师说,要“少一点技巧,多一点实际”。她先是“运用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如在校园的树下,让学生跟树“说话”。后是“带入情境,为学生提供作文题材”。她还经常组织“主题观察”活动,如到学校附近的一条小河边,让学生就《小河上吊桥的不平常经历》、《我们沿着小河走》、《小蝌蚪到哪里去了》、《小河边的芦苇丛》、《小河结冰了》等主题进行观察。她说:“在这样的境界中,儿童非常容易将情境的声、色、形这些浸染着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沟通,产生‘视觉经验的词语化’,进而达到‘不容自遏地说’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有时,李吉林老师直接带领学生到野外写作。如让学生观察桂树后再坐到草坪上编写童话《桂花姑娘》。 用想象来拓展儿童思维的空间。李吉林老师概括课堂情境教学五条操作要义时特别强调“以思为核心”。她认为,儿童所受的思维限制相对较少,想象是他们的天赋,而想象又十分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所以,她经常让学生写想象作文,如《海底世界漫游记》、《大力士比武》、《凡卡的信发出去之后》、《贝多芬回到旅店》,等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