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范蠡

(完整版)范蠡

(完整版)范蠡
(完整版)范蠡

范蠡导学案《范蠡》

学习目标

1. 通过自读,联系前两篇讲读文章,巩固拓展所学文言知识

2. 进一步加深对“面对现实的智慧”的理解

3. 检测自己筛选整合信息及鉴赏评价能力

学习重点

1. 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

2. 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赏评

3. 对范蠡急流勇退,三迁三富的思考

学习难点

1. 较难翻译的语句

2. 对范蠡的评价

文本解读

一. 范蠡生平

范蠡,字少伯,楚国南阳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他晓天文,识地理,善机变,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位列越大夫后又擢为右将军、相国。

范蠡在勾践穷途末路、身为奴仆之际,挺身而出,随勾践一起入吴驾车养马。勾践返国后,拜范蠡为相国。范蠡果然善理内政,他首先在今绍兴卧龙山下建立了小城,接着又利用这一带孤丘地形,建立了与小城毗连的大城,这样就建成了国都大越城。范蠡是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从公元前480

年开始,越国对吴国进行了报仇雪耻的争战。范蠡在作战中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公元前473年,越国军队终于攻克吴南城,灭掉吴国。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获利千万,受任齐相。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二. 内容梗概

范蠡在越国最困难的时刻,侍奉越王,勤奋不懈,终于辅佐越王报仇雪恨。越王表示要与范蠡平分越国,深知越王为人的范蠡离开了越国。他隐姓埋名,吃苦耐劳,辛勤生产,三次搬迁,三次成为豪门富户。范蠡的二儿子在楚杀了人,其父极力营救,想派小儿子前往救兄,长子以死相胁,最后派长子前往。长子找到庄生,由于惜财,最后载着弟弟尸首回到家中。家人抱头痛哭,而范蠡却觉得都在意料之中。范蠡三迁,成名于天下,终老于陶。

三. 研讨探究

1. 范蠡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范蠡认为,越王勾践只能与之共患难,不能与之同享乐。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走狗烹。”

2. 本文写范蠡营救儿子的故事,主要写其长子没办成事的经过,这与刻画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关系不大,你如何理解文章的这一构思?

提示:通过他儿子没能按照他的意图成功救子之事,从侧面表现了范蠡的善谋和深知人性的特点,是对范蠡形象的进一步补充和刻画。

3. 分析范蠡形象

提示:为官:善机变,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使国富民强。

经商:善经营,辛苦劳作,抓住商机,使家产万贯。

拓展延伸. 四

1. 假如范蠡活到现在,肯定是一个善抓商机的现代商人。而现在的一些商人,事业具有一定规模后,千方百计在官场谋得一席之位。请你以范蠡的口吻,给这些现代商人提几点建议。

2. 在文本中,范蠡认识到“久出尊名不祥”,但又拼命赚钱,以富而闻名,这不自相矛盾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语言积累

1、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还反国,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

今既以雪耻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乃装黄金千溢

复约要父子耕蓄

终不反

2、指出下列古今异义并解释:

号令中国

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居无几何

今弟有罪,大人不遣

即弟出,勿问所以然

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庄生羞为儿子所买

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

而长者不能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为生可以致富矣

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

此布衣之极也

长男发书进千金

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

3、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

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

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

于是勾践表会稽山以为范蠡奉邑

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

今遣少子也,未必能生中子也

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

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

庄生羞为儿子所买

明日遂下赦令

其母及邑人尽哀之

是少与我俱,见苦

乘坚驱良逐狡兔

故轻弃之,非所惜吝

4、解释重点实词的意义:

既苦身戮力

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

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

今既以雪耻,臣从会稽之诛

苦身戮力,父子治产

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

为生可以致富矣

居无何,则致资累巨万

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此布衣之极也

复约要父子耕蓄,废居

杀人而死,职也

告其少子往视之

朱公长男固请欲行

而先空亡长男

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

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

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

庄生家负郭,披藜藋到门

如其父言

可疾去矣,慎毋留

即弟出,勿问所以然

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

楚王素信庄生

庄生间时入见楚王

独以德为可以除之

重千金虚弃庄生

弟固当出也,/固未也/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固为其能弃财故也故辞生去/乃以朱公子故也

王言欲以修德报之/寡人虽不德耳,

令论杀朱公子

朱公子长男竟持其弟丧归

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

非苟去而已

5、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

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以分与知友乡党

载以牛车

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

然以廉直闻于国

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

独以德为可以除之

乃以朱公子故也

故卒以杀其弟

孤将与子分国而有之

杀人而死,职也

今遣少子也,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

不过庄生而私留.

陶朱公经商理财致富十二戒

陶朱公:计然之策 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之后,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於国,吾欲用之家。”后来范蠡成了中国商人的祖师爷陶朱公。看来,范蠡经商而富有,与用计然之“策”有很大关系。那么,计然之策讲的是什么呢? 《史记·货殖列传》有载: 策之一:需求决定与经济周期论 “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 “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 策之二:价格调控论 “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策之三:实物价值论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 策之四:贸易时机论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策之五:价值判断论 “论其有馀不足,则知贵贱。” 策之六:物极必反论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策之七:资金周转论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以策之二到策之七殊为好懂,这里不作阐发,唯策之一有必要啰嗦几句。 首先说需求决定论,计然的意思是,“要打仗就需要置办军火,要用度就需要购置物品。”需求决定了货物的存在以及价值。“这二者明白了,所有货物的规律就可以看清楚了。”经营要本着需求导向,逐利的过程,其实就是满足需求的过程。 然后,计然讲了经济周期论(建立在需求决定论基础之上):“金年丰收;水年涝毁;木年饥馑;火年干旱。干旱的年份大多卖船,洪涝的年份大多卖车,这是这些货物的道理。”干旱的年份,水少而船难行,船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船只;洪涝的年份,水多而车难行,车就没什么用,等钱用的人就贱卖车辆。反过来,旱年车贵;涝年船贵。“六年丰收,六年干旱(疑或其他灾害),十二年有一次大饥荒。”

中国经济思想回顾

中国经济思想回顾 1、鼎盛的古代中华文明及浩然丰富的中国古典经济思想 中华大地上孕育了人类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古代中国曾一度是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中国古代社会建立了以传统农业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取得了工业革命以前的1、2千年里,世界上最为丰硕的经济成就。相继出现了秦汉、隋唐等文明鼎盛时期。自宋朝以来,中国人口大量增加,贸易繁荣,手工业、轮船运输、造船业都开始发展。印刷术的发明更是极大地促进了文明的传播。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科技、文化,古代中国所创造的鼎盛的文明成就都为世界所景仰和赞叹。根据著名经济学家麦迪森(Angus Madison)的研究,“在目前这个千年期的开始阶段,中国的经济就人均收入而言是领先于世界的,这种领先地位一直持续到十五世纪。它在科技水平方面、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方面以及管理一个庞大疆域帝国的能力方面都比欧洲出色。”“早自周朝起,中国文明就已经高度文字化了,到了唐朝,中国堪称全世界拥有文字典籍最多最丰富的国家了。” 植根于鼎盛的古代中华文明,中国的古代先哲们也积累了异常丰富的经济思想。先辈们基于他们的观察,或针对他们时代所面临的经济问题,总结归纳出了令今人叹为观止的学术思想。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经济思想就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先秦时期,宗周势微,诸侯争霸,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各种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中国宗法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社会的逐步形成,土地制度由领主所有制变为地主所有制,私人工商业迅速发展。迅速的社会政治经济变化,孕了丰富的学术思想。 太史公司马迁所撰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记载的第一位货殖专家范蠡,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他不仅工于谋略,还有渊博、系统的经济思想,而且他本人凭借其经济智慧赢得了巨大的财富。现代经济学对于供需反应和价格变化基本机制的认识,无出范蠡“积著之理”之右: “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则反贱,贱下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金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范蠡的“计然之术”,还试图从物质世界出发,探索经济活动水平起落波动的根据;其“待乏”原则则阐明了如何预计需求变化并做出反应。“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的论断,更是提出了国家积极调控经济的方略。 《管子》所记载的经济思想,堪称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现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即“理性人”假定,在《管子》中早有系统表述:“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管子》中的“轻重”论,已经粗略地勾勒出供需均衡机制和各个市场间的一般均衡作用机制。更令人叹服的是,早在《管子》中就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货币数量论以及货币政策主张: “国币之九在上,一在下,币重而万物轻。敛万物应之以币,币在下,万物皆在上,万物重什倍。” 《管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节俭悖论”,主张在一定条件下应该“侈靡”。《管子.侈靡》中写到:“兴时化,若何?曰,莫善于侈靡”;“富者靡之,贫者为之”。比之于凯恩斯,《管子》的政策主张毫不逊色。除此而外,在财政、贸易、消费、分配等许多方面,《管子》都有不凡的观点。 再以孔孟思想为例。作为儒家文化代表的孔孟学说,蕴涵了丰富的管理学思想,上至治国安邦之略,下至小组织的内部管理原则。时至今日还有人在不停地对之进行研究、挖掘。

范蠡提出六个经商思想

一是预测行情,窥其先机。春秋末期,自由经营的私商兴起,他们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下,要获利赚钱,就必须重视市场行情的变化,揣度商品供求和价格的变化,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范蠡是那时善于预测行情、敏于掌握时机、在经营上取得极大成功的代表。 二是贵贱复反,贱买贵卖。范蠡认为,货物的时贱时贵是会有一定规律的,五谷贱贵在一定条件下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物极必反,物之多少,价之贵贱,会向其反面转化。他运用计然“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的观点经商,看到市场上某种货物上涨,就会刺激人们生产出更多的这种货物,生产这种货物过多了,卖不出去,价格就会跌落下来,反之亦然。货物价格的贵贱与货物的“有余”和“不足”是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他认为具体从事经商的人应该在某种货物价格昂贵时,就要像对待粪土那样,赶快卖出去,从贱买贵卖的经营中获利。 三是完物上种,质高货真。商品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的。商品的质量是指商品效用的好坏,即使用价值的高低。效用好,使用价值高的,质量就佳,反之就是劣。商品的质量关系到生产者、商人本身的信誉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关系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当时当私营个体手工业者大量兴起以后,范蠡就引用计然之策,提出“务完物”的口号,要求质高货真,他强调贮藏货物要完好,并提出“腐败而食之货勿留”,以免浪费或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四是薄利多销,不敢居贵。“薄利”是手段,“多销”是目的,以“薄利”促“多销”是商人的目的。范蠡主张“不敢居贵”,仅“逐什一之利”。他与投机奸商不同之处是出不抬价,进不压价,不在扩大商品的加价率上费心机,而是当买即买,当卖即卖。他提出的“无息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就是力求加速商品的周转次数,使得同量的资本在一定时间内能做更多的生意,从而在扩大购销中去增加利润的总额。范蠡是不敢居贵、薄利多销型的古代经商者之典范。 五是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范蠡经商之术广泛地利用了计然“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之策,大获其利。天旱预先进船只,天涝预先进车辆。大水年预做车子的生意,因为这时用船,车子没人买,价贱,水灾过后,车子将成为市场上特别需要的抢手货而涨价,可以赚钱。在天旱时预做舟船的生意,其理相同。 六是加速周转,行如流水。范蠡主张在增加储备的同时,应力求加速周转,要求“无息币”。他信奉计然“财币欲其行如流水”的观点,认为商品、货币在市场经营中应该像流水似的畅顺,快速周转。所以,他主张“不敢居贵”,薄利多销、快销,加速商品、货币在流通领域的周转。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做到快销、快购,加速商品流通中货币、商品、货币的进程,切勿保守惜售,观望吝购而阻碍“货币——商品——货币”在流通中顺畅进行。 范蠡《经商十八法》十二则十二戒 [b][size=5][color=Red]范蠡《经商十八法》十二则十二戒[/color][/size][/b] [color=Red][size=3] 范蠡在助楚王勾践灭吴后,弃官经商,不久发家致富,富可敌国又倾财赈民,并助人致富的社会责任感,即便在今天亦堪为楷模,挖掘并发扬“商圣”的商略、商德、商文化,后人归

范蠡经商哲学思想

范蠡经商哲学思想 德强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对商业提出了“善者因之”这一论点。什么是“善者因子”呢?司马迁指出,搞经济就要用经济的方法,遵循经济规律,顺水推舟加上一把力,来达到目的。他说:“故善者因子,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里提到做什么事都有一个“因”而为之,“因”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因势成事;不懂得“因”那就谈不上果了,发展经济就会走下坡路,制定经济路线就是下策。他认为,人类发展是离不开经济发展的要求,懂得了“因”就可以“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在司马迁经济思想的代表人物范蠡就是一个“善者”代名词。 范蠡是一个颇负盛名的历史人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自强雪耻,其“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的策略,增加人口,聚积财物,同时积极发展农业与军事范蠡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谋划“十年生聚”大计中,范蠡施展了卓越的才能。他在越国,不仅在政治上很有作为,同时在经济上有一套见解。用司马迁的话来说,他是能够顺着经济发展的要求来治理国家,从而使越国达到了“生聚”的目的,最终战胜吴国。

首先,范蠡注重农末两利的经济管理思想。《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认为: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他看到商品价格,特别是粮食价格对商品生产与流通的影响,认为谷物的价格太高则会损害工商业者的利益,工商业受损害无人从事工商业,就会使经济发生困难。谷价如果太低会损害农民,谷价太高会损害工商业。如果把谷价限制在不低于30、不高于80 的幅度内,就会对农业和工商业都有利。所以要用平粜的办法来调节市场,在谷价过高时,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卖出粮食;谷价过低时,用较高于市价的价格来收购粮食。生产和流通都会得到保障,市场上的货物便不会缺乏,这就是“治国之道”。所以说经济发展要顺应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又决定物价的走向,只有把物价控制在一个期间震荡经济就能向更远的方向发展。 对于如何搞好经济工作,范蠡使了诸多办法,加上深厚的见解。他既看到了价格波动对生产的影响,还看到了生产情况支配着价格的变动。要在市场价格上下摆动当中获得利润,主要计划好生产情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年成好,粮食“有余”,人们百货购买力提高,百货就“不足”,那么,必然是粮贱而百货贵;而在歉年粮产“不足”,人们购买力降低,会出现粮贵而百货贱的情况。在农业为主

范蠡的经商理论

范蠡的经商理论 2008-11-11 17:39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三户(今河南南阳)人。他是春秋末战国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实业家,其前半生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完成灭吴大业;后半生到齐国从事物质生产和商贸活动,成为富翁。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楚到越,由越到齐,大起大落。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豪,以“勇而善谋”、“能屈能伸”著称于世。最传奇的是他处于政治生涯的顶峰却功成身退、弃官出走,止于陶地,自号陶朱公,“三致千金,遂至百万”,是商界公认的鼻祖。直到近代社会,在从事商业贸易活动的人们中依然流传着“经营不让陶朱富,货殖何妨子贡贤”的说法。范蠡在经商过程中总结出一套经济理论。他的经商思想主要见于《史记·货殖列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多元相济,综合经营。范蠡从事过多种经营,有农业、畜牧业、商业、水产业等。史载范蠡辞官后,首先到齐国“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同时,又兼煮盐为业,做到农盐结合。后来又到陶地,“父子耕畜,废居(卖出买进),候时转物,逐什一之利”,把农业、畜牧业、商业结合起来。相传他还善于养鱼,曾撰写过一部《养鱼经》。据《养鱼经》记载,范蠡曾指导齐国国君在宛治池养鱼,一年得钱二十余万,经济效益显著。《隋书·经籍志》著录有“梁有陶朱公《养鱼经》一卷”文;而1997年3月28日《南阳日报》以《南阳发现范蠡<养鱼经>全卷》为题报导了南阳市图书馆在古籍整理中发现了已佚失的《养鱼经》全卷,这对加深我们对范蠡商业思想的研究大为有益。可见,范蠡经营范围之广,而且他从不因利小而不为,只要有十分之一的利润就经营。 二、根据情况,合理选址。对于经营地点的选择,范蠡也有独到的眼光。史载范蠡当年之所以定居于陶,以陶作为从事商业的理想地方,是因为陶乃“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之地。春秋战国时,陶地之东为“多文采布帛鱼盐”之利的齐国,北为“鱼盐枣栗之饶”的燕赵,其南为“颇有桑麻之业”的鲁国。周围诸侯国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物产状况,在宏观上形成了互通有无的要求,而陶地为“天下之中”,就成为客商来往的集散中心,既可以了解各地的商业信息,又利于转运买卖。 三、加速周转,行如流水。范蠡经商致富的一个重要理论为“积著之理”,它的基本原则即“务完物,无息币”。所谓“务完物”指在具体商品的经营上,所经营商品必须质量完好,而对于容易腐烂变质的商品,则“勿留”,要尽快脱手,防止货物变质。“无息币”指流动资金应当不断地周转,不要使其停滞于手中。这说明范蠡已经注意到流动资金周转率的高低与经济效益好坏之间的关系。只有资金周转加速,它才会像川流不息的流水一样,才会赚得滚滚不断的利润。“务完物,无息币”从一般意义上提出了资本在流通中的运动必须恪守的原则,这对从事商业活动的商人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四、贵贱复反,贱买贵卖。这是范蠡对市场变化的规律性进行的探索与概括。他提出“与时逐”的原则,即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来调整经营。他又提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意思是根据市场供求状况来判断商品价格的涨落。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必然下跌,而在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在把握了市场变化趋势的规律性后,就要在经营活动中加以利用,陶朱公在这方面提出“无敢居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的观点。商品高昂的价格正是要回落的先兆,因此当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经营者要

范蠡经商十八则

范蠡经商十八则 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 价格要定明,切勿含糊,含糊则争执多; 费用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赊欠要识人,切勿滥出,滥出则血本亏; 货物要百验,切勿滥入,滥入则货价减; 钱财要明慎,切勿糊涂,糊涂则弊端生; 临事要尽责,切勿妄托,妄托则受害大; 账目要稽查,切勿懈怠,懈怠则资本滞; 接纳要谦和,切勿暴躁,暴躁则交易少; 主心要安静,切勿妄动,妄动则误事多; 工作要精细,切勿粗糙,粗糙则出劣品; 谈话要规矩,切勿浮躁,浮躁则失事多; 出入要谨慎,切勿潦草,潦草则错误多; 用人要公正,切勿歪斜,歪斜则托付难; 优劣要细分,切勿混淆,混淆则耗用大; 货物要修正,切勿散漫,散漫则查点难; 期限要约定,切勿马虎,马虎则失信用; 买卖要随时,切勿拖延,拖延则失良机。 每个商人有三把秤,一把用来欺骗卖主的大秤,一把用来欺骗买主的小秤,一把是自己专用的标准秤。

企业三个发展阶段:做产品、做企业、做文化。对工商业者来说,三流商人做产品,二流商人做企业,一流商人做文化。 仁=“人”+“二”,“人”指自己,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孔子提供了一整套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人交止于信。 儒=“人”+“需”,即人人需要的人。有人从各个侧面概括儒商: 儒商定义:信奉儒家学说,修升文化素养,事业有成的文化商人。 儒商特征:为商以德,诚信为本,谋利有度,竞争有义,利译长流,以仁待客,精于核算,宽厚圆融。 儒商精神:以义取利,以利济世,得之社会,用于社会,以和为贵,天人合一,以文兴业,以儒兴商。 儒商人格:仁爱立人,以儒会友,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利思义,重守诚信,生财有道,乐于奉献。 儒商生活:博学儒雅,淡泊宁静,讲信修睦,以理导欲,亦文亦商,乐在其中,以商养儒,以儒促商。 儒商之道:即内对外王之道。企业在运营理念和经营实践中融汇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的人文力量,实行圆融宽广的谋略之道,理政之道,用人之道和营销之道。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中国在16世纪以前的科技发展在许多方面超过西方,何以现代科学崛起于欧洲而非中国?” 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曾有过辉煌的发展,产生了诸多足以构成近代经济学,即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框架的理论元素。但这些理论成果最终处在“前科学”的形态,而未能发展成具有“科学”形态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如果这个“谜”的提出本身是合理的,那么,说明并解开这个“谜”需要回答下述三个问题: 光秦诸子百家是否形成了与大约同时代的古希腊学者的经济思想相媲美的经济思想? 公元前645年以前,管子就提出一个职业划分理论,将人们按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四民.这一划分,比色诺芬、亚里士多德的职业划分理论早300多年。管子充分肯定手工业和商业的作用,认为手工业可以提供生产工具、作战武器和生活用品,商业则可以沟通有无,沟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联系,打破生产和消费的界限。范蠡提出了谷贱伤农的概念,表明他已认识到价格机制对生产者的激励作用。他创立了一个经济循环学说,在《计然》中,他根据天文学成就,将“天道循环”引起的年岁丰歉现象与整个社会经济情况联系起来。 中国古代是否产生过足以构成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元素?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虽然恪守“述而不作”的原则,但在对先秦历代帝王经济实践的总结与批评中,明显地表露了他的诸多经济主张。这些主张在近代和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或成为重要理沦基石,或成为重大学术流派的基本观点。难怪日本学者桑田幸三在他所著《中国经济思想史论》中发出感叹:“司马的分工理论,与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有不少共同点。进一步说,熊彼特的思想,他的动态论、发展理论的内容,在《货殖列传》中已经有了。司马迁确是一位仰之弥高的伟人。” 肯定人的物质和经济欲望,肯定人类的谋利动机,肯定人的“经济人”特征,是近代经济学的前提条件之一。经济学即研究人类经济欲望与稀缺性的关系的学问。离开对人的经济欲求和“经济人”特征的肯定,经济学难以确立。 提出社会分工自然形成和自然调节学说。司马迁20岁南游长江、淮水,访会稽山、沅水、湘水,北渡汶水、泗水,游学于齐、鲁,见闻了孔子的遗风,行乡射之礼,经彭城、梁、楚而归。经过实地考察,他对当时物产的自然地域格局得出一个基本认识:“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在他看来,这种自然地域格局给农、虞、工、商的分工与发展带来好处。而且,各地的物产“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因此,社会分工是自然形成的,继而,社会分工是受到自然调节的。“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司马迁的社会分工理论也是先秦思想家有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管子》最早将人按职业进行划分,即划为士、农、工、商四民。士即奴隶主阶层的下层,农主要是指从事农业的平民和奴隶,工即官府控制下的手工业奴隶。商包括商人和商人、官府控制下的奴隶。管

解读商圣范蠡

解读商圣范蠡 范蠡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奇人,司马迁说“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他的人生之路,经商之道值得我们重新审视。结合春秋战国的历史进程,南开大学孙立群教授为我们解读了范蠡丰富多彩的人生和他的人格精神。 春秋到战国的巨变 从春秋到战国,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果实明显增加。经济发展,社会变化,造成社会制度的不平衡。动荡、变革,贵族制向平民社会发展,传统制度如宗法制、世卿世禄、井田制、工商食官、学在官府在动摇,依附性减弱,社会活化。 春秋讲“尊王”,战国无人讲;春秋贵族“世卿世禄”制,战国开布衣卿相之局;“田里不鬻”变成土地可以买卖;从“工商食官”到私人商业、手工业出现;从“学在官府”到学问下移,新兴士阶层出现。春秋时代,生产力得到发展——铁器的产生,牛耕、水利事业、施肥的推广,青铜制造、手工业的发展。铁器是当时最实用的工具。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商人活跃,城市发展,商人的自由度提高,不限制在一个地方从商。 到了战国,变法与改革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变法与改革充满了曲折与反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各国相继建立,出现了地主制度经济和活跃的士阶层,社会结构出现新格局。 铁器的普遍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得到新发展。战国是一个战争时代,兼并战争激烈,合纵连横,同时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科技取得新成就。 井田制的破坏使农民对自耕份地的占有关系加强,出现自耕农小土地所有制;贵族阶级的分化,也使一部分贵族下降为自耕农。战国初期,军功贵族通过赐予和买卖取得土地;同时,商人、货币持有人也通过买卖取得土地,他们和军功贵族一起成为新兴大土地所有者。春秋末期,农奴大量出现,其称呼隐民、私属徒、宾萌、族属等。 原属官府的工商,春秋末期已有很多人成为拥有不同生产资料和资金的个体工商业者,其中还有少数人成了大手工业作坊主和大商人。此时独立的商人也出现了。如弦高、范蠡、子贡等。司马迁认为,由于子贡的经商足迹遍布天下,孔子的名扬天下有子贡经商宣传相得益彰的影响。 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农夫要“以粟易械器”,手工业工人要“以械器易粟”,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交换。贵族、官僚、地主的剥削所得主要是农副产品,他们也要通过商人的手换取大量的奢侈品。由于商品交换的需要,于是,民间商业冲破官营商业

范蠡的经商历史

范蠡的经商历史 范蠡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商人,被誉为“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商人始祖。”他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见好就收,为官场中人树立了一个既能入朝建功、又能下野善终的典范,被后世为官者奉为楷模;他辞官经商三聚三散,为后世的商人们树立了一个迅速致富的典型,被历代商人尊为“商圣”。 但是,在当时,其“辞官下海”并不为主流社会所推崇,甚至是违背了封建社会主流思想。中国封建文化强调为臣者一定要“忠”,而范蠡看到勾践阴险毒辣,一甩袖子就把君王“炒”了,实在为封建道德史学家所不容;中国封建社会大多歌颂清贫隐士,而范蠡辞官后就竟“下海经商”,成为商业巨贾,“不清贫”、“不检点”,这在整个重农轻商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自然是一反派人物。何况,他还拐跑了君王妃子西施,令其与他携手而去,让古代的史学家对他嗤之以鼻。所以,范蠡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建树,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相比虽毫不逊色,但却在正史中鲜有记载。 近年来,在人们对范蠡的质疑声中,范蠡拯救西施并与西施一道出走后表现出的那种高尚情操被粗暴否定,范蠡辞官经商后所创造出的高超的经营理念被长期忽略,甚至连西施的结局和范蠡的祖籍也成了备受争议的问题。看到同乡人范蠡遭到一些人的戏弄和攻击,刘祖典觉得,他有责任和义务把范蠡的历史考证清楚。于是,他勤奋刻苦地广泛涉猎相关的历史资料,执着而坚韧地写出了这本书。 书中,作者援引了大量的古籍史料,无可辩驳地考证了范蠡的治国之术、经商理念、精神情操、思想境界以及范蠡与西施的结局。作者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先后考证了范蠡“辞官”、“泛舟”、“经商”、“后代”、“墓地”、“祖籍”、“精神”、“价值”等引人关注和争议的问题,介绍了范蠡的生平业绩,论述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思想及成就,评论了范蠡的理论思想及实践活动,阐述了范蠡对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提出了范蠡足智多谋、心系天下、胸怀宽广、思想高尚的观点,给了范蠡这个重要历史人物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范蠡以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帮助越王勾践兴越灭吴,功成名就后转换角色,弃官务农、经商,凭借对社会、对人民的关爱之心,为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作贡献,为社会献爱心,体现了儒道互补的人生哲学,展现了范蠡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书中,作者在引经据典的同时,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场景,以妙趣横生的笔触描写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使读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受到了艺术的感染,领略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尤其是他写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情节曲折,语言流畅,感人至深,引人入胜。 范蠡虽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但他的思想中有不少闪光的地方,值得深入研究;作为一代商圣,范蠡的经营思想非常丰富,对于今天发展经济

范蠡的经商之道及其对后人的启迪

一、前言 19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推进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造就了西方的发达国家,也衍生了一些著名的管理专家,这些专家大多出自经济发达的美国。例如绩效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世界质量管理之父朱兰博士(J.M.Juran)、日本经济腾飞的质量启蒙师戴明(W.Edwards Deming)。这三位美国专家都有共同的特点:一是掌握或创建了经典的管理理论;二是身体力行,亲身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是一直拼搏贡献到高龄,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经营成就影响到全世界。 但是美国的发展历史只有两百多年,再往上追溯,就什么都没有了。中国则不同,上下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中,不乏具备上述美国专家三个特点的管理大师,其中春秋战国时代的范蠡,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本文根据《史记》等历史资料的记载,从现代管理学的视角出发,就范蠡的经商之道、身体力行、高龄善举及其对后人启迪等内容,做一深入的探讨,以期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二、功成名就弃官从商 范蠡(公元前536年~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其历史贡献,在《史记》里做了精彩的评述:“范蠡事越王勾践,即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竞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勾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范蠡在68岁时,携带细软、家眷和门徒,果断出走,开始了20余年的弃政从商的峥嵘岁月。 三、经商之道及其对后人的启迪 1.善于学习贵于应用 范蠡善于向先人和老师学习治国经商之策。他曾拜计然为师,计然是老子的弟子,是当时有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范蠡向他学习了我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理论,诸如“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范蠡将老师的治国经商经典融会贯通,著有《计然篇》。 在具体的经商实践活动中,范蠡创立或运用了“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待乏贸易:夏则资皮、冬则资緆(细麻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侯时转物,逐十一之利”;“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等具体的经商管理之道。 历史上对范蠡的评价,也多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谋略方面,如班固《汉书·古今人表》中范蠡被列为九等人的第三等——智人。上面是圣人和仁人。智人,即有智慧有谋略之人。三国时刘邵在《人物志》中则把范蠡列为术家。说:“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古往今来,许多人都把范蠡看作是既有理论建树,又有丰硕成果的高人看待。 2.选择环境适宜经商 范蠡弃官从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下海,风险很大,他必须选择适宜的地点和环境。 他首选的地点是海滨,“范蠡在东海之滨,治产业,有积蓄。然后,桴海至齐。”因为海滨资源丰富,既可农耕,又可鱼盐,还可以做生意,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取得最好的收益。所以他先是在东海之滨,后到齐国也是先在海边发展。因为他在海滨经营有方,成为富翁。 最后选择的地点是陶,就是今日的肥城陶山。陶山东邻齐、鲁,西接秦、郑,北通晋、燕,南连楚、越,居于“天下之中”,确为“诸侯四通”,是个理想的经商之处。范蠡根据时节、气候、民情、风俗等,转运货物,“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史记·货殖列传》),顺其自然,待时而动。过不多久,陶山就成了繁荣的经贸之城,当然范蠡也成了大富翁。 选择经商环境,在当今也很重要,超市和大型的商场都选择在交通方便人流密集的场

范蠡的经商之道

范蠡的经商之道 说到范蠡,多数人会联想到越国大夫,献西施,辅越王勾践,灭吴的智士谋臣,却很少人知道他后来经商成功的故事。从当时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变为巨贾,再以致富有术成名于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经商致富中最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之一,不得不让世人好奇其经商致富之道。 范蠡经商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继承并实施和发展了其师计然的商业经济理论思想。 计然其人,史书不见其传,但他在经济方面特别是在商业上,有一系列的重要理论,勘称当时的经济理论家。而这些理论不要说在当时,就是现在来看也是很有价值和适用的。 如计然论经商之术之三原则,即”务完物”,”无息币”和知丰缺料贵贱及时买卖。 意即商品质量要好;不存腐货,不囤积,资金货物周转得快;知商品的丰缺,就能料物价的涨跌贵贱。商品价高时要迅速抛卖出去;商品价跌时则尽快收购,就能赚大利。 计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供求的规律,实在是了不起。他深悟经商的艺术,赚钱的秘诀。经营的商品是好货,名牌货,就能取得顾客的信任,乐于与之交易;财货周转得快,生意就兴隆;他”论其有余不足”,即从商品的丰缺中预料到物价的涨跌,认识到”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之理,及时掌握买卖的好时机,因而能利用价格的变动谋取赢利。 范蠡师事计然,尽传其术,用以经商。 范蠡经商成功的原因之二是善于择地,择人,择时。(而这点对当今无论是做传统生意还是做直销的人们,都是适用的)。

当时,齐国的陶地是天下的中心,是与各诸侯国四通八达之地,货物汇集之处,外商巨贾多在此进行贸易,在如此繁盛地区经商,则消息灵通,销售额大,故范蠡认为经商可以致富”乃治产居”,即决定在此做生意。择地对于经商致富是很重要的。 范蠡深知:”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这是说善于经商的人,要善于选择人,善于抓住买卖的好时机。 要把生意做大,手下如没有一批忠实而有才能的人,生意是做不好的,一个人不可能有三头六臂,靠一人之力是难以应付得来的。任何事业成功,都要有人才为之效力尽智,做大生意也如此。同时抓住买卖的时机,用其师计然之术,即”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欲其如流水”。因而能随时逐利赚大钱。 范蠡将择地,择人与择时相结合,是将计然经商之术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这也便是他的经商三秘诀,也是其致富术。 范蠡在入越辅勾践灭吴后,功大位尊,却并没贪图等待利益分配,而是识时务功成身退。但命运却特别眷顾垂青于他。淡薄名利者,却最终名利双收。 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富而好行其德”,用经商所得救济贫困的人,年老后渐不问事,子孙继其志亦颇有作为,家业仍然兴旺不衰,家产累至”巨万”,最后老死于陶,得以善终。

2018生活中的经济学模拟考试3

一、单选题 (共40.00分) 1. 垄断厂商把商品购买量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级,对不同等级的购买量索取不同的价格。以上我们称之为()。 A. 一级差别定价 B. 二级差别定价 C. 三级差别定价 D. 四级差别定价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2. 菲利普斯曲线的思想是菲利普斯在哪篇文章中首先提出来的?() A. 《出门散步的经济学》

B. 《关于反通货膨胀政策的分析》 C. 《封闭经济中的稳定政策》 D. 《1861-1957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 3. 一般来说,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公共物品()。 A. 道路、桥梁 B. 国家安全 C. 义务教育 D. 房地产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 4. 国家发改委本次对日本12家企业开出了史上最重的一个罚单,不管是从被揪出企业的数量来看,还是从处罚的金额来看,都破了《反垄断法》出台以来的纪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敲山震虎的效果。在发改委通报的具体情况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那就是在汽车零部件反垄断案中和轴承反垄断案中,各有一家企业因为率先出来充当“污点证人”而被免除了处罚,坦白越晚的企业遭受的处罚也就越重。 这里用到了什么经济学理论?() A. 占优策略 B. “囚徒困境”模型 C. 胜者全得 D. 多数原则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5. 关于本讲提到的“投机者们巧妙地踏着供求波动的鼓点”,理解错误的是()。 A. 在秋季低价时买进谷物或玉米,并将其储存起来;当价格上涨时把它卖掉,从中赚取利润。B. 投机者的行为增加了秋季的需求量,从而提高了秋季的价格。 C. 增加了春季的供给量,从而降低了春季的价格。 D. 稳定物价是投机者最原始的推动力。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 6. 下面有关需求弹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浅析司马迁《货殖列传》中的经济思想

浅析司马迁《货殖列传》中的经济思想 司马迁所著的《货殖列传》历来被看作是中国正史中的第一篇经济学专论,全文贯串着司马迁独特而朴实的经济思想,集中反映了司马迁敏锐的社会经济洞察力以及超前的经济思想。本文总结概括了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体现的四个经济思想,即商业的重要性,市场经济规律的阐述,地域经济思想和致富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司马迁经济思想货殖列传 司马迁所著的《货殖列传》历来被看作是中国正史中的第一篇经济学专论。钱钟书先生说:“司马迁传《游侠》,已属破格,然尚以传人为主,此篇(《货殖列传》)则全非‘大事记’、‘人物志’,于新史学不啻僻鸿朦矣”全文贯串着司马迁独特而朴实的经济思想,集中反映了司马迁敏锐的社会经济洞察力以及超前的经济思想。其中许多经济思想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仍然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太史公自序》中说道:“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之于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这十分明确地说明了写作《货殖列传》的目的。即像布衣匹夫这样的平平常常的人,不妨害政令,不妨害百姓,据时买卖增值财富,智者在他们那里可以取得借鉴。这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并不算什么创新的经济思维,但是这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在“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下,司马迁的经济思想打破了传统与流行。他赞扬了从春秋末期至秦汉以来的大货殖家,如范蠡、子贡、白圭、猗顿、卓氏、程郑、孔氏、师氏、任氏等。并说“智者有采焉”,认为应当向他们学习。本文仅就《货殖列传》浅谈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商业的重要地位 司马迁认为,利己之心人皆有之,求富求利,追求和满足更多的物质需要是人的本性。他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自有文字记载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衿势能之荣”等欲望,就一直存在着,它是生来就有的。人们在欲望的驱使下去追逐利益,是一条永恒的规律,即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他指出,“贤人深谋于廊庙,议论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不过是为了“归于富厚也”;做官廉洁,那是因为“廉吏久,久更富,廉贾归富”;“壮士在军,攻城先登,陷阵却敌,斩将搴旗,前蒙矢石,不避汤火之难”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得到

范蠡的“经商十八忌”

范蠡的“经商十八忌” 范蠡的“经商十八忌” 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费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慢散慢则查点难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奢侈则钱财竭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滥用则付托难接纳要谦和——切忌躁暴躁暴则交易少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潦草则错误多买卖要机警——切忌拖延拖延则机宜失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滥入则售价减议价要订明——切忌含糊含糊则争执多期货要约定——切忌讹延讹延则枝节生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马虎则失信用赊借要识人——切忌滥出滥出则血本亏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糊涂则弊买生账目要稽查——切忌懈怠懈怠则资本滞临事要尽责——切忌放弃放弃则权力损优劣要分明——切忌糊浑糊浑则判断繁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浮躁则失事多立心要诚正——切忌粗糙粗糙则出品劣

主心要安静——切忌惊惶惊惶则忘决断相处要诚实——切忌虚假虚假则害己终生意要勤紧——切忌懒惰懒惰则百事费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慢散慢则查点难用度要节俭——切忌奢侈奢侈则钱财竭用人要方正——切忌滥用滥用则付托难接纳要谦和——切忌躁暴躁暴则交易少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潦草则错误多买卖要机警——切忌拖延拖延则机宜失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滥入则售价减议价要订明——切忌含糊含糊则争执多期货要约定——切忌讹延讹延则枝节生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马虎则失信用赊借要识人——切忌滥出滥出则血本亏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糊涂则弊买生账目要稽查——切忌懈怠懈怠则资本滞临事要尽责——切忌放弃放弃则权力损优劣要分明——切忌糊浑糊浑则判断繁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浮躁则失事多立心要诚正——切忌粗糙粗糙则出品劣主心要安静——切忌惊惶惊惶则忘决断相处要诚实——切忌虚假虚假则害己终

范蠡(陶朱公)经商之道

范蠡(陶朱公)经商之道 曾青松 于2020年7月31日编,滇池西山龙门旁,侥幸搜索云南钱王王炽,探索中国古代商圣范蠡、子贡、白奎前三甲。根据网上资源编写陶朱公商经,以示后天之榜样。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 详,汉族,春秋楚国宛(今河 南南阳)人。春秋末著名的政 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经济 学家)。他在越国做管长达 23年之久,先为大夫,后官 拜上将军。后人尊称“商圣”。 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与 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激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变官服为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乃我国儒商之鼻祖。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尊

之为财神。 范蠡的军事宗旨:强则戒骄逸,处安有备;弱则暗图强,待机而动;用兵善乘虚蹈隙,出奇制胜。为后世称道并沿用。范蠡著名的经济思想:“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平粜各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等至今对现代的经济建设也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史学家司马迁称:“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史书中有语概括其平生:“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范蠡帮助勾践战胜吴国后急流勇退辗转来到齐国,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在海边结庐而居。戮力耕作,兼营副业(捕渔、晒盐),很快积累了数千万家产。范蠡仗义疏财,施善乡梓,他的贤明能干被齐人赏识,齐王把他请进国都临淄,拜为主持政务的相国。他喟然感叹:“居官致于卿相,治家能致千金;对于一个白手起家的布衣来讲,已经到了极点。久受尊名,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于是,才三年,他再次急流勇退,向齐王归还了相印,散尽家财给知交和老乡。一身布衣,范蠡第三次迁徙至宋国陶邑(今菏泽定陶区南),在这个居于“天下之中”的宋国最佳经商之地,操计然之术以治产,没出几年,经商积资又成巨富,遂自号陶朱公。由于陶朱公的经商之道以为后人所崇拜,固有陶朱公之商经,为后人所效仿。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教案 第一章西周及西周前的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中国经济思想史》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明确其研究对象和学习的意义, 认识到中国经济思想史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导论 一、中国经济思想遗产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经济形态与经济思想 经济活动是人们经济思想产生的源泉。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经济思想是人们改造自然活动在头脑里的反应,另一方面是一定的经济制度又对经济思想的产生有着如影随形的直接联系。 经济思想史作为一门科学,就是研究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社会经济的各种见解、主张,政策方案以及它们赖以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相互之间的影响等。西方经济思想史如此,我们中国经济思想史同样如此。2.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经济思想史是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历史发展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史上人们关于经济问题的思想,理论以及对政府的经济方针、政策、措施、方法的主张和观点。 3.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方法①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②运用中西对比的方法③坚持古为今用的方法 二、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意义 1.从智育角度讲,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应

该把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同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习结合起来,中西合璧,为我所用,才能构成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产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2.从德育角度讲,中国经济思想史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找回丢失的人格家园,把握人生的方向,比单纯的说教效果会更持久,而且事半功倍。 三、《中国经济思想史》的诞生 《中国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的产生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1.新中国成立前50 年为草创起步阶段。2.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为学科建立基业阶段。3.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为开始初步繁荣发展阶段。 复习与思考题1.如何认识中国经济思想遗产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学习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意义。 参考文献目录 1.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2.赵晓雷主编:《中国经济思想史》,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年版; 3.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第二节西周时期的主要经济思想学习目的和要求: 学习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秦统一之前,即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思想,认识到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是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深刻认识到挖掘这些经济思想对我国

范蠡的经济管理思想

范蠡的经济管理思想 班级:社会10(2)姓名:袁桂林学号:10163149 【摘要】范蠡是春秋末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①。由于在隐退以后致力于经商,并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商人,所以被后人尊称“商圣”。作为一代商圣,范蠡的经营思想非常丰富,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杰出代表。包括注重农业生产、农末兼营、迎合市场需要、加强国家调控和务完物无息币等。这些思想十分先进,有很多都对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很多思想甚至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家的思想不谋而合,者不得不令人佩服,正是应为这样,我们有必要加强对范蠡的经济管理思想的进一步研究。他的经济思想在当时得到了验证,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造就了一代商圣。虽然现代社会的环境和古代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经济规律是不变的,以范蠡为代表的一些经济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有选择性的借鉴它的精华。 【关键词】农业农末兼营适应市场国家调控务完物无息币 一、强调农业生产 吴越时期(公元前482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北上称霸的目的终于如愿以偿。在吴国日渐强盛的时候.长江下游的另一小国——越国也悄然勃起。为与吴国争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控制权。越国也致力发展经济、训练军队。特别是在公元前494年草率攻吴受挫,几遭亡国之祸以后,越五勾践卧薪尝胆,重用范蠡文种等大臣,为复兴越国而进行了改革。据史书②载,勾践回国后。时刻不忘复仇,召谋臣计倪、范蠡问策。范蠡提出了“广天下,尊万乘之主;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者,唯兵。兵之要在 ①《范蠡大传——历史名人大传系列》第2页 ②《越绝书》第4卷

于人,人之要在于谷。谷多,则兵强。王而备此二者,然后可以图之也”,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农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是国家的经济支柱,也是一个国家兴望和扩张的后盾。范蠡等人力主劝农桑,务积谷的建议,得到勾践的赞同。 越王乃缓刑薄罚,省其赋敛,内实府库,垦其田畴,于是人民殷富,皆有带甲之勇。国力迅速恢复和发展,终于一跃而为东方强国。“治牧江南,七年后擒吴”,随即“以兵北渡准,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周之王使人赐勾践祚,命为伯。”司马迁赞曰:“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二千多年前,古人劝农桑,务积谷,到现代我们国家也是如此。解放后。国家发展国民经济就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后来也曾提出“广积粮”的口号。现在,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压力,人口过多和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的减少。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更是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我国的两三圈问题日渐突出。在这种背景下,三农问题成为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央继续把加强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加强了耕地保护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粮食增收。并一再要求,任何时候对农业生产都不能有丝毫放松,丰收之后,尤其要注意防止粮食生产下滑。坚决不让粮食问题成为阻碍我国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保护国家安全。 二、农末兼营。③ 中国历史以农业为本,其余各业为末。范蠡并没有采用封建社会最为人所知的重农抑商政策,范蠡认为,发展商业,手工业等所谓的末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为国家提供更加先进的战争工具,有利于国家的扩张。为了使农末俱兴,计然、范蠡为勾践制定了关于粮食的价格政策。他认为:“粜石二十则伤农,九十则病末。农伤则草木不辟,末病则货不出。故粜高不过八十,下不过三十,农末俱利矣。” 在越国三大夫文种、计然、范蠡的苦心经营下,商品生产已具相当规③《陶朱公理财十二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