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质量评价考试复习资料总汇.doc

环境质量评价考试复习资料总汇.doc

环境质量评价考试复习资料总汇.doc
环境质量评价考试复习资料总汇.doc

累积影响:指“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累积影响来源于连续发生在一段时间内、单独的影响很小,但集合起来影响却非常大的行动。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环境影响后评价: 是指在开发建设活动正式实施后,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基础,以建设项目投入使用等开发活动完成后的实际情况为依据,通过评估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前后污染物排放及周围环境质量变化,全面反映建设项目对环

境的实际影响和环境补偿措施的有效性,分析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找出出现问

题和误差的原因,评价预测结果的正确性,提高决策水平,为改进建设项目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是提高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的一种技术手段

水体自净:水体中的污染物在没有人工净化措施的情况下,它的浓度随时间和空间的推移而逐渐降低的特性。

环境风险评价:狭义:对有毒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可能程度的概率估计,提出减少环境风险的决策。广义:对人类活动和各种自然灾害引起的风险进行评估。

大气自净:靠大气的稀释、扩散、氧化等物理化学作用,使进入大气的污染物质除去或浓度降低的过程或现象。

大气稳定度:指整层空气的稳定程度,是大气对其中作垂直运动的气团是加速、遏制还是不影响其运动的一种热力学性质。等效连续A声级:当某一受声点观测到的A声级随时间变化时,不能用某一瞬时的A声级代表一段时间内声级。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并定性说明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可能范围,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总量控制: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二是排放污染物总量的地域范围;三是排放污染物的时间跨度。通常有三种类型: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和行业总量控制。

混合断面:当断面上任意一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这个断面就称为混合断面。

大气混合层高度:如果下层空气湍流强,上部空气湍流弱,中间存在一个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污染气象学把湍流特征不连续界面以下的大气称为混合层,其高度就是混合层高度。

环境风险评价:广义上讲是指人类的各种开发行动所引发的或面临的危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风险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狭义上的,常指对有毒化学物质危害人体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概率估计,并提出减小环境风险的方案和对策。

2.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章课件中的污染源调查部分

(一)污染源调查的意义和作用:

是环境评价工作的基础,掌握污染源的类型、数量及其分布,确定一个区域内的主

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提出切合实际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方案。

(二)污染源调查原则:

①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状况,确定污染源调查的主要对象。

②根据各专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确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确定污染源调查的范围。

③应选择建设项目等标排放量较大的污染因子、评价区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因子以及区域或拟建项目的特殊污染

因子作为主要污染因子,注意点源与非点源的分类调查。

(三)污染源调查方法:

1.区域或流域污染源调查:普查和详查两个阶段。

(1)普查:有关部门提供的工矿、交通运输等企业名单,对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也要调查。

(2)详查:排放种类多、排放量大、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的污染源,深入现场。

2.具体项目的污染源调查

(1)排放方式、排放规律。废气的排放高度,废水是否清污分流、有无排污管道,废渣直接排放还是堆放,或是回收。

(2)污染物性质,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找出需要重点进行评价的污染物。

(3)对主要污染物进行追踪分析,弄清楚在生产工艺中的流失原因及重点发生源。

(4)污染物流失原因的分析。从生产管理、能耗、水耗、原材料消耗量,与国内外的企业进行对比,找出原因。

清洁生产分析。

(四)污染源调查内容

(1)工业污染源调查内容:企业和项目概况、工艺调查、能源、水源、原辅材料情况、生产布局调查、管理调查、污染物治理调查、污染物排放情况调查、污染物危害调查、发展规划调查

(2)生活污染源调查内容:城市居民人口调查、城市居民用水和排水情况调查、民用燃料调查、城市垃圾及处置方法调查

(3)农业污染源调查:农药使用情况的调查、化肥使用情况的调查、农业废弃物调查、农业机械使用情况调查(4)交通污染源调查:尾气、噪声

(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方法

(1)污染源调查的技术方法: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物料衡算法、排污系数法、实地监测法。

(2)污染源评价

●污染源评价目的:在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数学处理或标准化处理,综合考虑污染源排污量和污染物

的危害性,形成一个可把各种污染物或污染源进行比较的量,确定主要污染源、主要污染物和各污染源的主要

污染物。

●评价标准:染源评价中常采有用污染物排放标准作为评价标准。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和《大

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等。

●污染源评价方法:等标污染负荷法和排毒系数法

(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以及对建设项目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的具体规定

(1)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

?具有法律的强制性

?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

?纳入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管理过程

?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为主

?分类管理(两方面:环境筛选、各要素的评价等级)

?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评价单位:资质等级及评价范围。评价人员:上岗证、职业资格)

(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建设项目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的具体规定:

①按照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造成重大影响、轻度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分别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

境影响报告表或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②对新建项目,评价重点主要是解决合理布局、优化选址和总量控制;

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评价的重点在于搞清楚工程实施前后可能造成的影响及“以新带老”,加强原有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

(3)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类型

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含区域开发)

②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含区域开发)

③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不需评价和审批)

④规划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说明(不需审批)

⑤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4)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工作内容。

①工程分析:包括对工程选址选线分析、工程规模与布局分析、工艺流程分析、清洁

生产分析等。

②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收集有关的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文本,对拟建项目

可能影响区域的自然环境、生态、社会环境和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调查与评价,识别现有的敏感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目标。

③环境影响识别、评价因子筛选与评价等级确定:根据工程特点和环境特征,识别建

设项目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筛选主要评价因子,确定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影响评价深度和评价范围,以及适用的环境标准。

④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和评价:包括对环境水文、污染气象等特征分析,不同工程规

模和方案的环境情景分析,采用适当的分析、预测技术方法对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

⑤环境保护措施及技术、经济论证:包括拟定减缓或消除拟建项目可能带来的不利环境

影响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以及对其有效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对于以排放污染物

为主要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重要的管理措施。

⑥对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经济损益分析

⑦开展公众参与

⑧拟定环境监测与管理计划

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或报告表

(5)工程分析方法、重点、阶段及主要工作内容。

工程分析的方法:(1)物料衡算法

(2)类比法(排污系数法)

(3)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

工程分析的重点:以工艺过程为重点,并不可忽略污染物的不正常排放。

工程分析的阶段:将建设项目分为建设期、生产运营期、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进行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的主要工作内容:①工程基本数据②污染因素分析

③污染物分布分析和污染物排放量统计④非正常工作分析

⑤资源、能源、产品、废物等的储运⑥交通运输⑦土地的开发利用

⑧环保措施方案分析⑨总图布置方案分析⑩补充措施与建议

(6)生态影响类项目工程分析技术要点。

工程组成须完善:必须将所有的工程建设活动,无论是临时的、永久的,施工期的或营运期的,直接的或相关的,都考虑在内。一般应有完善的项目组成表,明确占地、施工、技术标准等主要内容。

重点工程明确:主要造成环境影响的工程,应作为重点的工程分析对象,明确其名称、位置、规模、建设方案、施工方案、营运方式等。

全过程分析:生态影响是一个过程,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因此必须做全过程工程分析。一般可将全过程分为选址选线期(工程预可研期)、设计方案期(初步设计与工程设计)、建设期(施工期)、营运期和营运后期(结束期、闭矿、设备退役和渣场封闭等)。

污染源分析:明确主要产生污染物的源,污染物类型、源强、排放方式和纳污环境等。污染源可能发生于施工建设阶段,亦可发生于营运期。污染源的控制要求与纳污环境的环境功能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同纳污环境联系起来分析。

其他分析:施工建设方式、营运方式不同,都会对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需要在工程分析时给予考虑。有些发生可能性不大,一旦发生又会有重大影响者,则可作为风险问题考虑。例如公路运输农药时,车辆可能在跨越水库或水源地时发生事故性泄漏等。

(7)常用的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

一、指数法 1.普通指数法 2.巴特尔指数法

二、矩阵法1、相关矩阵法2、迭代矩阵法

三、图形叠置法

四、网络法

(8)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

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

●根据分级依据,查表确定

●根据建设项目及纳污水域的特点,适当调整评价等级

①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②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③地表水域规模

④水环境质量要求⑤废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特点

(9)常用的水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实测法、遥感遥测法。

(10)水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

(一)调查对象:环境水文条件、水污染源和水环境质量。

(二)调查方法:收集资料法、现场实测法、遥感遥测法。

(三)调查范围:

①应尽可能按照将来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可能达到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范围,并考虑评价等级的高低后决定。

②当拟定评价项目下游附近有敏感区,调查范围应考虑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以满足预测敏感区所受影响的需要。

备注:水环境敏感区的确定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

跨行政边界河段

行政区分界河段

水文条件突变河段

(四)水文调查与水文测量

◆水文调查与测量的特征参数:河宽(B)、水深(H)、流速(u)、流量(Q)、坡度(J)和弯曲系数等。

◆弯曲系数=断面间河段长度/断面间直线距离

当弯曲系数>1.3时,可视为弯曲河流,否则可简化为平直河流。

◆调查的方法:水文站资料收集利用法、现场实测法、判图法。

(五)现有污染源调查

1,点源的调查

(1)调查原则

①以搜集现有资料为主,只有在十分必要时才补充现场调查和现场测试。

②调查的繁简程度根据评价级别及其与建设项目的关系而略有不同。

(2)调查内容

①点源的排放:排放口的平面位置及排放方向,排放口在断面上的位置,排放方式(分散排放还是集中排放)。

②排放数据:调查其现有的排放量、排放速度、排放浓度及变化等数据。

③用排水情况:取水量、用水量、循环水量及排水总量等。

④厂矿企业、事业单位的废、污水处理状况:废、污水的处理设备、处理效率、处理水量及事故状况等。

2,非点源调查

(1)调查原则:基本上采用间接搜集资料的方法,一般不进行实测。

(2)调查内容

?概况:原料、燃料、废弃物的堆放位置、堆放面积、堆放形式、堆放点的地面铺装及其保洁程度、堆放物的遮盖方式等。

?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及处理情况

?排放数据:排放季节、排放时期、排放量、排放浓度及其变化等数据。

?其他非点污染源:对于山林、草原、农地等非点污染源,应调查有机肥、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以及流失率、流失规律、不同季节的流失量等。对于城市非点源污染,应调查雨水径流特点、初期城市暴雨径流的污染物数量。

(六)水质调查: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料,如资料不足时应实测。

(七)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评价原则:主要采用文字分析与描述,并辅之以数学表达式。

◆评价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有关法规以及当地的环保要求。

◆选择水质评价因子:工程废水排放的主要特征污染物,对纳污水体污染影响危害大的水质因子,国家和地方水质管

理要求严格控制的水污染因子。

◆水质参数数值的确定:极值法、平均值法、内梅罗法。

◆评价方法:主要采用单项水质参数评价法,单项评价建议采用标准指数法。

(11)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常用的预测方法

1.定性分析法

●类比调查法:调查与建设项目性质相似,且其纳污水体的规模、流态、水质也相似的工程。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预

估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此法所得结果往往比较粗略,一般多在评价工作级别较低,且评价时间较短,无法取得足够的参数、数据时,用类比求得数学模式中所需的若干参数、数据。

●专业判断法:定性地反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当水生生物保护对地表水环境要求较高(如珍贵水生生物保护区、

经济鱼类养殖区等)或由于评价时间过短等原因无法采用上述三种方法时,可选用此法。

2.定量预测法

●数学模式法:利用表达水体净化机制的数学方程预测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水质变化。该法能给出定量的预测结果,

应首先考虑。但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计算条件和输入必要的参数,而且污染物在水中的净化机制,很多方面尚难用数学模式表达。

●物理模型法:依据相似理论,在一定比例缩小的环境模型上进行水质模拟实验,以预测由建设项目引起的水体水质

变化。此法能反映比较复杂的水环境特点,且定量化程度较高,再现性好。但需要相应的试验条件和较多的基础数据,且做模型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12)水环境影响的预测条件(预测范围、预测点位、预测时期和预测阶段)的确定

(1)预测范围:与地表水环境现状调查的范围相同或略小。

◆下游存在水环境敏感目标时,预测范围必需把该目标包括在内。

◆下游不存在水环境敏感目标时,预测范围应到估计污染源排放后,有可能达标的范围。

(2)预测点的布设

◆环境现状监测点应作为预测点(利于对照)

◆重点预测敏感点位(断面)的水质影响

◆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的上、下游,水源地、重要水工建筑及水文站附近

◆在河流混合过程段选择几个代表断面

◆排污口下游可能出现超标的点位附近

(3)预测时期:自净能力最小、一般、最大三个时段。

◆评价等级为一、二级时,应分别预测建设项目在水体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两个时段的环境影响。

◆评价等级为三级或评价等级为二级但评价时间较短时,可以只预测自净能力最小时段的环境影响。

(4)预测阶段:施工期、运营期和服务期满。

(13)河口一维动态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

适用条件:潮汐河口充分混合段;持久性污染物;污染物连续稳定排放或非稳定排放;需要预测任何时刻的水质。

(14)河流二维稳态混合模式的适用条件。

适用条件:①感潮河段(河口和河网),水动力条件为动态

②混合区③超标水域

(15)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

●大气稳定度的确定方法:常用Pasquill法(帕斯奎尔法)

●Pasquill法用太阳高度角、云量(总云量、低云量)和风速来判断大气稳定度。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分为六类,

即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较稳定和稳定,并分别以A、B、C、D、E和F表示。

●分类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高度角查出太阳辐射等级,再由太阳辐射等级与地面风速查找稳定度等级。

●白天的晴天,太阳辐射等级最大;夜间晴天,太阳辐射等级最小;阴天时,太阳辐射等级为0。

●晴天的夜晚,风速较小时,出现稳定类天气。

●太阳辐射等级为0,稳定度为中性;阴天、大风的时候都是中性;小风、白天的晴天易出现强不稳定类天气。

(16)联合频率

所谓联合频率是指由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构成的组合频率。即统计不同风速、风向和大气稳定度出现几率。通常取17个方位,稳定度分六级,风速分5档,即<1.5m/s,1.5~3m/s,3.1~5m/s,5.1~7m/s,>7m/s。

(17)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

● 预测内容:按评价等确定评价内容

● 预测工作的准备:评价区域网格概化、气象参数的处理、污染源分类、预测模型的选择及参数确定 ● 预测模型及参数确定

⊙一次及日平均浓度:有风点源模型、小风和静风模型、熏烟模型、海岸线熏烟模型、多源排放模型、面源模型、线

源模型(公路)。 ⊙长期平均浓度 ● 预测成果表达

(18)有风点源正态烟羽扩散模式的适用条件。

①污染物的浓度在y 、z 方向上的分布是正态的,在x 方向只考虑迁移,不考虑扩散; ②有风,同一稳定度;

③连续性排放,污染物浓度不随时间变化; ④在扩散过程中污染物质量是守衡的。 (19)地面轴线浓度计算公式

)]

2(exp[)0,0,(22

z z

y H u Q

x C σσσπ-=

式中前一项随 x 而减小,后一项随 x 而增大,两项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在某一距离 x 处出现浓度 C 的最大值。另一方面,地面最大污染物浓度出现的位置和数值,与高架污染源在空中的位置有关,空中的位置则是以有效源高表现。因此还要考虑气象因素。

点源高斯模型中的标准差σy 、σz 可表示成下列幂函数形式: 式中γ1、γ2、α1、α2均为常数。

如果采用连续点源高斯模式,计算某稳定度下排气筒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的地面轴线1小时平均浓度,必要的输入参数有哪些?

答:烟囱出口内径、出口烟气温度、烟气流量、烟气流速、出口处环境温度、出口处风速、大气压力等。 (20)烟气抬升高度的计算方法

1

1αγσx y = 2

2αγσx z =

(21)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

①按投资额划分建设项目规模;

②噪声源种类及数量;

③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

④建设项目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

(22)消除和减轻拟建项目噪声的对策和措施

(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

①选用低噪声设备和材料

②改革工艺和操作方法以降低噪声

③加强设备维护使之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④建设项目避让或线路摆动

2)从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

①采用“合理布局”和“闹静分开”的设计原则。

②采用吸声、隔声、消声等控制措施降低噪声(如隔声箱、隔声间、消声器等)。

③采用隔声屏障降低噪声,结构形式可采用规范的声屏障或利用自然地形地物或建生态形声屏障。

(3)从受声敏感目标自身降低噪声

①敏感目标安装隔声门窗或隔声通风窗。

②通过置换改变敏感点使用功能。

③敏感目标搬迁远离建议项目。

(2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

研究对象:区域社会结构—区域环境结构系统

研究内容: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

(24)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

1.生态系统整体性影响:

系统是否毁灭、替换、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系统是否分割、简化,功能受损?

系统是否可正向演替或恢复?

2.生态系统因子影响:

是否影响关键生态因子?

有无替代或可否恢复?

3.敏感保护目标影响

4.主要自然资源影响

是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是否导致重要或稀缺资源影响?

5.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灾害等)

是否使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趋于恶化?

(2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

①规划分析;

②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③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

④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⑤针对各规划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

⑥开展公众参与;

⑦拟定监测跟踪评价计划;

⑧编写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篇章或说明。

.(26)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有哪些

(1)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规划科学的方法:层次分析法、矩阵法、环境数学模型法、加权比较法、环境承载能力分析法、核查表法、叠图法、网络法、系统流程图法、幕景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对比评价法

(27)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

●环境风险识别:根据因果分析的原则,把环境系统中能给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带来风险的因素识别出来的过程。

●环境风险预计或环境风险度量:指对环境风险的大小以及事件的后果(包括事件涉及的时空范围和强度等)进行

预测和量度。环境风险预计常常采用定量化的方式估计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造成后果的严重程度来表示。

●环境风险评价与对策:根据风险分析、预计的结果,结合风险事件的承受者的承受能力,确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

并提出减小风险的措施和行动建议与对策。

(28)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

①它不能有效预防高层次宏观决策的失误;

②它不能有效防止小项目决策的失误;

③不能有效防止非项目决策的失误。

许多工程项目是提高层次宏观决策的具体落实,它们的EIA就成为一种微观上的被动参与性质的程序,仅是一种对其环境影响的反应性评估。它不能改变发展战略,只能对具体项目表示认可或否决,也不能指导计划向着有利于环境恢复能力的地区或远离敏感区方向发展。它不能有效预防项目本身决策的失误。

由于有关项目本身的重要决策在工程规划阶段已大致确定,而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其任务常就成为确定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并由此提出防治措施,只能算作修补性努力,对项目本身重要的决策难以再作改变。

(29)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和范围的确定

(一)评价等级的划分

(1)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

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其中Pi定义为:

Pi=Ci/C0i*100%

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一般选用GB3095-1996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该标准中未规定的参数则采用TJ36-79一次最高允许浓度值;在上列标准中未规定的项目可选用国外标准。

评价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同一个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

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

●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

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

●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

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

算其评价等级。

(二)评价范围的确定

题型:

不定向选择(每空2分,共30分)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论述题(共16分)

二.思考以下问题:

1.第一章课件中的污染源调查部分

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以及对建设项目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的具体规定

3.简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基本内容。

4.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5.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的阶段、方法及内容

6.运用工程分析识别水电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7.简述确定水环境评价等级的依据。

8.建设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常用的预测方法有哪些?

9.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的条件(预测点位、预测范围、预测时期、预测阶段)如何确定?10.常用的水环境现状调查方法11.水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12.河口一维动态混合模式、河口一维动态混合衰减模式的适用条件。13.河流二维稳态混合累积流量模式的适用条件。14.河口二维动态混合模式、河口二维动态混合衰减模式的适用条件。15.如何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和范围?16.简述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17.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18.联合频率19.简述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20.消除和减轻拟建项目噪声的对策和措施有哪些?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有哪些?22.简述环境风险评价的内容。23.试述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24.简述生态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25.简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26.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局限性有哪些?

题型:

不定向选择(每空3分,共30分)

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简答题(每题7分,共42分)

论述题(任选一题,共16分)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40%。 治“霾”已成为当下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尽管其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受到质疑,但这部记录片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大面积的出现和扩散,不仅在国内为民众所诟病,也日益为国际所关注和讨论。例如韩国和日本,就常把本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归咎于中国,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认为中国的雾霾“飘洋过海”,荼毒美国。可以看到,雾霾在加速累及中国形象。近日,美国彭博社报道吐槽:“还有什么比索契这个满是棕榈树、没有雪的亚热带地区搞冬奥会更糟糕的事吗?或许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进行滑雪比赛、在雾霾笼罩的华北平原举办冬奥会开幕式吧。”报道直指目前的北京没有资格申办冬奥会。另一方面,雾霾也成为经济、环境失衡的形象代言,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犀利地指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尽管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出现雾霾外交问题,但如果中国的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的话,不排除它会成为一个周边的公共外交问题。 第二,是水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资料讲解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涉及评价因子、评价标准和评价模式。评价因子数量与项目类型取决于监测的目的和现实的经济和技术条件。评价标准常采用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区域土壤背景值或部门(专业)土壤质量标准。评价模式常用污染指数法或者与其有关的评价方法。 8.1污染指数、超标率(倍数)评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一般以单项污染指数为主,指数小污染轻,指数大污染则重。当区域内土壤环境质量作为一个整体与外区域进行比较或与历史资料进行比较时除用单项污染指数外,还常用综合污染指数。土壤由于地区背景差异较大,用土壤污染累积指数更能反映土壤的人为污染程度。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可评价确定土壤的主要污染项目,污染物分担率由大到小排序,污染物主次也同此序。除此之外,土壤污染超标倍数、样本超标率等统计量也能反映土壤的环境状况。污染指数和超标率等计算公式如下: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土壤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累积指数=土壤污染物实测值/污染物背景值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土壤某项污染指数/各项污染指数之和)×100% 土壤污染超标倍数=(土壤某污染物实测值-某污染物质量标准)/某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样本超标率(%)=(土壤样本超标总数/监测样本总数)×100% 8.2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 内梅罗污染指数(PN)= {[(PI均2)+ (PI最大2]/2}1/2 式中PI均和PI最大分别是平均单项污染指数和最大单项污染指数。内梅罗指数反映了各污染物对土壤的作用,同时突出了高浓度污染物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可按内梅罗污染指数,划定污染等级。内梅罗指数土壤污染评价标准见表8-1。 表8-1 土壤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标准 等级内梅罗污染指数污染等级 ⅠPN≤0.7清洁(安全) Ⅱ 0.7<PN≤1.0尚清洁(警戒限) Ⅲ 1.0<PN≤2.0轻度污染 Ⅳ 2.0<PN≤3.0中度污染 Ⅳ PN>3.0 重污染 8.3背景值及标准偏差评价 用区域土壤环境背景值(x)95%置信度的范围(x±2s)来评价: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该元素缺乏或属于低背景土壤。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在x±2s,则该元素含量正常。 若土壤某元素监测值xI>x+2s,则土壤已受该元素污染,或属于高背景土壤。 8.4综合污染指数法 综合污染指数(CPI)包含了土壤元素背景值、土壤元素标准(附录B)尺度因素和价态效应综合影响。其表达式: 式中CPI为综合污染指数,X、Y分别为测量值超过标准值和背景值的数目,RPE为相对污染当量,DDMB为元素测定浓度偏离背景值的程度,DDSB为土壤标准偏离背景值的程度,Z为用作标准元素的数目。主要有下列计算过程:(1)计算相对污染当量(RPE)

环境质量评价试卷 3

环境质量评价试卷 (课程代码02472)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8空,每空1分.共18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常见的环境风险识别方法包括________、幕景分析法与__________。 2. 环境风险:目有两个主要特点: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3. 土壤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工业“三废”、______和______。 4. 特尔斐法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__________、轮回反馈沟通情况及_______。 5. 在进行效益计算时,-----_______________一般不能货币化,难以估算。 6. 统计推断法的实质或核心是——。 7. 预测学的预测方法一般可以分为类比分析法、专家系统法等四类,但在环境质量评价学中,常用的是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8. 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内在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9.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活动一般分为三个不同阶段:___________、实施阶段和_________. 10. 从时间角度来看,环境质量的变异规律可以分为_______和____________两种。 11. 在进行大气环境污染评价时,分级评价法中的______________相当于污染水平。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2.环境质量评价学研究内容包括【】 A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则与标准 B.环境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 C.环境污染物的分析监测方法 D.环境污染物的治理 13我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A.三类B.三级c.五类D.五级 14.衡量经济效果好坏的标准是【】 A. E:B/C—min B. E=B/C----max C. E=B/C≥l D.E=8/C≤1 15.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活动支持并约束着环境质量 B. 量多质高的环境要索环境质量发展的价值较高 C.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增强必然导致环境质量的恶化 D.环境要素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支持仅体现于物质资源的提供 16根据我国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对社会功能区的界定,居民区属于【】 A.一类区B.二类区C.三类区D.四类区 17.属于减轻环境风险的措施是【】 A.迁出建设项目周边居民B.原有工艺不变、提高产品合格率 C.改变生产原料 D.取消拟定的建设项目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8.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9.狭义上的环境风险评价 20.环境质量 21.生态学评价方法

环境评价概述(1)-环境评价的概念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环境监测与评价计划学时 2 授课章节第十五课环境评价概述(1)-相关概念、环境评价信息获取教学目的和要求: 掌握环境评价相关概念,掌握环境评价信息的获取方法。 教学基本内容: (1)环境质量、环境评价的概念,环境评价的意义 (2)环境评价信息概念,环境评价信息获取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环境评价信息获取方法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课堂讲授、提问等方法相结合 作业与思考题: 环境是环境评价? 如何获取环境评价信息? 说明:1.教案首页中各栏目内上下尺寸可自行调整。 2.教案首页后续页用河南科技大学教案专用纸书写,或使用A4纸打印。

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 ?陆书玉主编. 环境影响评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 ?张征, 沈珍瑶等. 环境评价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Jacob I. Bregman.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s (Second Edition). Lewis Publishers, United States. 1999 ?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环境影响评价典型实例.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998年11月19日国务院令第253号)与本课程相关的期刊 国内期刊 国外期刊 1)Environmental monitor and Assessment ----------Springer 2)Environmental Modeling & Assessment 第十五课环境评价概述(1) ——相关概念、环境评价信息获取方法 一、环境评价相关的基本概念 1. 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

北京-2010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今日发布 2011-06-02 今天,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发布《2010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对2010年首都环境状况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公报》内容更加翔实,语言简练,图表丰富,便于市民查阅和理解。 《公报》显示,2010年,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常住人口达到1961万人、机动车保有量超过480万辆的情况下,北京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环境状况仍呈现出总体改善的趋势,大气环境质量连续12年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一、2010年我市环境状况仍趋向总体改善 大气环境持续改善。2010年全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286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8.4%。各区县的空气质量也同步改善,优良天数比例在68.8%至83.3%之间。大气中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值为每立方米0.032毫克,同比下降5.9%,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创近12年新低,一氧化碳的年均浓度同比下降了6.3%。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为每立方米0.057毫克,优于国家二级标准,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略有上升。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为每立方米0.121毫克,与2009年持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21%。局部地区部分时段臭氧存在超标现象。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2010年,全市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11.51万吨和9.2万吨,比2009年各下降了3.07%和6.88%。“十一五”期间(与2005年比),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了39.73%,名列全国第一;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削减了20.67%,名列全国第二。 地表水环境质量略有改善。2010年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标准。河流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湖泊、水库水质略有改善。国家考核本市境内的拒马河、北运河和泃河3个出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2010年全市功能区环境噪声较上年略有升高,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基本保持稳定。 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2010年环境大气中γ辐射剂量率、环境水体中总α、总β浓度和土壤中放射性核素含量,与往年相比均无明显变化,属正常水平。电磁

环境质量评价复习题

《环境质量评价》考试复习题(whut) 一、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依据是(D ) A、环境功能的不同 B、环境围的大小 C、环境要素的不同 D、环境要素的形成 2、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D )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中国 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B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分析表 D、环境影响登记表 4、环境噪声具有的特点是(C ) A、易评估和暂时性 B、分散性和持续性 C、无形性和多发性 D、危害大和复杂性 5、首创"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家是(A )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中国 6、我国《水污染防治法》规定,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实现水污染达标排放仍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体,可以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的(D) A.限期治理制度 B.排污许可制度 C.浓度控制制度 D.总量控制制度 7、不属于环境概念畴的是(C) A.大气、 B.矿藏、 C.野生动物、 D.自然保护区。 8、环境影响报告书经(C),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A.批准前 B.批准过程中 C.批准后 D. 经项目主管部门预审后 9、下列环境因素中,不属于环境敏感区围的是( D ) A、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态系统 C、人口密集区、文教区、党政机关集中的办公地点 D、城市规划中的工业区 10、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对其主持完成的( A )承担相应责任。 A、环境影响评价相关工作的技术文件 B、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 C、环境保护调查报告 D、环境保护验收申请表 多项选择题(导则与标准) 1.复杂地形系指:(ABCD) A 山区 B 丘陵 C 沿海D大中城市的城区E平原 2.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拟预测的水质参数应根据(ABCD)筛选和确定. A工程分析B环境现状C评价等级D当地的环保要求 3.目前使用较多的水环境预测方法有:(ABCD) A数学模式法B物理模型法 C 类比调查法D专业判断法。 4. 在拟定环境保护对策与措施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和下列优先顺序:(ABCDE) A预防措施 B 最小化措施C减量化措施 D 修复补救措施E重建措施。 5.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ABCD) A居住区B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C文化区D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环境质量及评价》课程设计指导书

天津科技大学 《环境质量及评价》 课程设计指导书 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1年6月

一、设计题目 黄村生活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水环境影响评价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1.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完成理论教学基础上的一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掌握环境质量及评价,特别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是否具备灵活运用环境影响评价知识和手段的能力。同时,通过实际环评工作的训练,掌握环评工作的具体工作方法,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方法,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 2.基本要求 本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依据建设项目相关资料,编写相关环评篇章或报告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本次设计,使学生能独立完成某建设项目(或环境要素)环境影响报告书(或篇章)的编制。具体要求为: (1) 总结和巩固课程知识,使之进一步加深和系统化; (2) 熟悉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3) 掌握工程分析的基本方法; (4) 得到环境影响评价有关计算方法和预测能力的训练; (5) 能够对环境保护措施、建议及评价结论进行正确评述; (6) 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书所要求的所有内容,撰写一份完整的环境质量与评价报告。 三、课程设计时间安排 时间:一周。

四、设计技术要求和指导 1.设计技术要求 在已知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环境质量与评价的相关分析和计算,提出完整的成果。其成果以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形式提交。 (1)明确设计任务,熟悉原始资料 学生领到课题后,应认真仔细阅读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明确设计任务、内容及要求。 (2)计算和分析 对设计涉及的内容,要求概念清楚、正确,设计思路清晰,结论合理;所需要计算的内容,要求方法得当,步骤完整,计算正确,分析合理,资料整理完整,图表完备、规范。 熟练使用Win-Word排版功能,以及图表的正确排版和插入。 (3)设计报告书 设计报告书是设计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做到内容齐全,逻辑严谨,叙述简洁,文词通顺,格式正确,排版一致。

北京市PM2.5现状

关于北京市PM2.5的现状及相关措施的调查报告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2011年11月10日,张力军表示,我国的PM2.5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即将出台。2011年11月15日,著名大气环境专家、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远航表示,PM2.5纳入评价后仅2成城市空气质量达标。 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颗粒物)。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 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在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或周报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和总悬浮颗粒物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两种大气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和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性状 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大气气溶胶是悬浮于空气中固态和液态质点组成的一种复杂的化学混合物,它们的大小从只有几纳米的超细颗粒到几个微米直径以上的粗颗粒。在两者之间是被称为细颗粒的气溶胶,其直径在0.1μm到几个μm,所以大气气溶胶的典型尺度是0.001~10μm,其在大气中的居留期至少为几小时,平均可达几天、一周到数周,甚至到数年(如平流层气溶胶)。 来源 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标准 PM2.5的标准,是由美国在1997年提出的,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监测随着工业化日益发达而出现的、在旧标准中被忽略的对人体有害的细小颗粒物。PM2.5指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测控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数。 据了解,到2010年底为止,除美国和欧盟一些国家外,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还未开展对PM2.5的监测,大多通行对PM10进行监测。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资料

河南科技大学教案首页 2 课程名称环境检测与评价计划学 时 授课章节第17课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现状、大气质量的预测模型以及清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等级划分等内容。掌握大气环境评的基本知识。 教学基本内容: (1)大气环境现状评价; (2)大气环境预测模型; (3)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大气环境评价的预测模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等。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数学方法。 授课方式、方法和手段: 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讲解、提问等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 作业与思考题: 什么是有效源高?怎样确定烟气抬升高度?

第十七课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一、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一)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1.大气污染的形成:污染源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根源)——大气——在风和湍流的作用下向外输送扩散——当污染物积累到一定程度——改变了大气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状——对人类生产、生活甚至人群健康威胁——大气污染 2.影响污染物地面浓度的因素 (1)污染源:源的形态(点源、线源、面源)、源强、源的排放规律 (2)大气的稀释扩散能力 3.评价程序 (1)调查准备阶段:范围、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制定检测规划、装备; (2)污染物监测阶段: (3)评价分析阶段:分析大气质量的时空变化规律、污染状况等 (4)成果运用阶段: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防治对策。 4.大气污染监测评价 (1)评价因子的选择:选择主要大气污染物,例行监测浓度较高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已经有所影响的污染物; 目前,我国各地大气污染监测评价的评价因子包括4类:尘(降尘、飘尘、悬浮颗粒)、有害气体(SO2、氮氧化合物、CO、O3等)、有害元素(F、Pb、Hg、Cr、As等)、有机物(苯并[a]芘、总烃等)。 (2)评价标准的选择:根据不同目的选择标准 (3)监测:①布点:网格布点法、放射状——、功能分区——、扇形——。布点的原则:a:最好设置对照点;b:点的设置要考虑大气污染源的分布和地形、气象条件;c:能覆盖评价区域;d:大气监测布点图。②采样、分析法;③监测频率:一年4季,1、4、7、10月代表冬春夏秋;每个季节采样7天,一日数次,每次采20-40分钟,以一日的几次平均值代表日均值,以7天的平均值代表季日平均值;④同步气象观测:结合气象条件(气象资料) (4)评价:对监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选择适宜的大气质量指数模型求出大气质量指数。绘出大气质量分布图、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进一步提出防治措施。 (二)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数学方法(P53-P59) 1.上海大气质量指数 2.均值型大气质量指数 3.沈阳大气质量指数

环境质量评价

1、名词解释:环境要素、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称为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环境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但通常指的是自然环境要素。 2、按照环境的主体来分,一种是以_人类____为主体,另一种是以_生物体____作为环境的主体。 3、可以将环境质量的价值至少概括为:健康_____价值、__经济___价值、__文化___价值和___生态__价值四种价值。 4、环境质量评价按评价的时间可划分为_EQ回顾____评价、__EQ现状___评价和__EQ预断(影响)___评价。 5、EQA的精度是指__评价值___与__环境的真实值___的差异。一般来说,评价精度是由环境要素的__取样密度___来控制的。 6、我国的EQA工作大体可分为___探索__阶段、___发展__阶段、__完善___阶段和__提高___阶段。 7、1969年,_B____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首次建立了EIA制度。 A.中国 B.美国 C.法国 D.日本 8、____D_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了在我国实行EIA制度。 A.1969 B.1972 C.1976 D.1979 9、__C___年10月28日,我国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A.1969 B.1979 C.2002 D.2003 10、__D___年9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A.1969 B.1979 C.2002 D.2003 11、90年代后,环境质量评价有什么新特点? 答:(1)评价对象扩展到综合项目的累积影响评价、政府政策的影响评价、区域生态影响评价; (2)评价的范围发展到包括社会和经济影响在内的全面环境影响评价,出现了环境风险评价、公共健康危害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等; (3)评价程序不断规范,形成了完整工作程序; (4)EQA与环境规划相结合,使EQA、环境规划、环境管理融为一体;(5)EQA引入了模糊数学、灰色系统、物元分析、层次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等理论与方法及电子计算机模拟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环境风险模拟实验等各种高新技术。 12、简述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 答:(1)划定评价范围; (2)确定评价的内容; (3)提出评价精度的要求; (4)统一评价方法和途径; (5)资料收集、系统监测或模拟研究; (6)数据处理和建立模型; (7)成果分析和报告书的编制。

环境质量评价复习

环境质量评价复习与练习 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综合练习 (1)选择题 1、相比较其他方法,资料复用法的特点是(2) ⑴所得结果偏小,应用时应修正 ⑵较为方便,但数据的准确性很难保证 ⑶计算工作量较大 ⑷能够在评价工作等级较高的建设项目中广泛应用 2、清洁生产指标选取原则不确切的是(1) ⑴从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考虑 ⑵体现污染治理思想,主要反应出建设项目建成后所使用的资源量及产生的废 弃物量 ⑶容易量化、既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 ⑷数据易得 3、影响地面水环境的污染物按排放方式可划分为(4) ⑴持久性污染物 ⑵非持久性污染物 ⑶水体酸碱度 ⑷点源和面源 4、核实污染源污染物排放量的方法通常有(3)—— ⑴实测法、类比法和经验估计法 ⑵物料平衡法 ⑶实测法、物料平衡法和经验估算法 ⑷现场调查与实测法 5、关于S~P模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4) ⑴是研究河流溶解氧与bod关系的最早的、最简单的耦合模型 ⑵其基本假设为氧化和复氧都是一级反应 ⑶可以用于计算河流的最大允许排放量 ⑷河流中的溶解氧不只是来源于大气复氧 6、高斯模式的理论依据为(2) ⑴梯度输送理论 ⑵湍流统计理论 ⑶相似理论 ⑷相对论 7、下列哪些条件会造成烟气的抬升高度的增加(3) ⑴风速、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降低 ⑵风速增加,排气速率降低,烟气温度增加 ⑶风速减低,排气速率增加,烟气温度增加 ⑷风速减低,排气速率减低,烟气温度减低 8、目前常用的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法属于(3) ⑴物理法

⑵化学法 ⑶生物法 ⑷物理化学法 9、对下列固体废弃物的处置原则,哪个实际上就是解决固体废弃物的最终归宿问题(2) ⑴资源化 ⑵无害化 ⑶减量化 ⑷清洁化 10、下列选项不属于工程分析工作内容的是(4) ⑴工艺流程和产污环节分析 ⑵污染物分析 ⑶清洁生产分析 ⑷人员编制安排 (2)判断题 1.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规定的环境影响的评价类型仅有建设项目、区域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X) 2.建设项目可划分为以污染为主和以非污染环境影响为主两大类(X) 3.环境评价是否就是环境质量评价(X) 4.环境质量就是指环境的优劣程度(X) 5.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不包括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6.环境质量评价就是评价环境质量自身的好坏(√) 7.工程分析就是对建设项目的影响环境的因素分析(√) 8.非污染环境影响评价主要是针对拟建项目建成后可能造成非污染性质的环境影响的分析与评价,如:主要对生态破坏、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及 珍稀物种灭绝、流行病和地方病的传播等问题的预测分析(X) 9.确定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和内容取决于评价的等级(√) 10.由于存在大气不稳定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污染的扩散,故易造成污染 (X) 11.主导风向主要指拟建工程项目所在地点多年统计结果中出现风频率最大 的风向(√) 12.风向就是风矢量箭头所指的方向(X) (3)填空题 1. 按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规范化管理要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必须遵 循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和建设项目环境 保护分类管理名录要求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 2.我国环境标准中主要的标准至少包括有_环境质量标准,_和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_两大类标准 3.环境影响评价大纲应该在_可行性研究阶段编写,由_有资质的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来编写 4.环境质量评价主要是为_环境监控,环境管理与保护,和环境规划与服务。 5.环境质量评价中,统计指数法确定的环境指数又可分为_单因子环境指数,

环境评价作业整理版讲解学习

环境评价作业整理版

第一、二章作业 教材P22: 2、3、4题 2、试论述环境影响评价基本功能的体现。 判断功能: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已有的客体作出价值判断。 预知功能: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将形成的客体的价值作出判断。 选择功能:将同样都具有价值的客体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出哪一个更有价值,更值得争取的。 导向功能:是评价最为重要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功能。以上三种都隶属于这一功能 3、什么是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什么意义?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用环境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为一个必须遵守的制度。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意义 4、论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征。 (1)具有法律强制性:现行的重要环境保护法律对环境影响评价做了明确的要求,具有不可违抗的强制性。 (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各种项目要求在可行性研究阶段或开工建设之前,完成其环境影响评价的报批,未经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批准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建设项目,计划部门不办理设计任务书的审批手续,土地部门不办理征地,银行不予贷款。 3)分类管理:对造成不同程度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实行分类管理。 ①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必须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

②对环境影响较小的项目应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 ③对环境影响很小的项目,可只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4)分级审批: 国务院审批或国务院授权有关主管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登记表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审批。 其他项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部门审批。 (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对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委托有相应评价资格证书的单位来承担。 评价机构必须具有法人资格,按照资格证书规定的等级和范围,从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对评价结论负责。 甲、乙两级证书。 教材P35: 2、4、5题 2、根据环境影响分类筛选分类原则,可以确定的评价类别有哪几种? 4、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分为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5、简述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原则。 补充 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划分为几个工作等级?等级划分依据是什么? 将单项影响评价划分为三个工作等级: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评价次之;三级评价较简略。 等级划分的依据: ①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包括水)的使用量及类型、污染物排放特点(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种类、性质、排放浓度)等。

北京空气污染情况分析

北京空气污染情况分析 摘要: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正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大气污染的原因,和北京大气污染的影响,指出了北京 空气污染治理的急迫,并提出了关于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的一些 建议。 前言:近年来北京大气的污染状况相当严重,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也是我国政治和文化中心,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是世界衡量中国的重要指标,因此北京市的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做好北京市的环境保护工作意义重大。北京市的PM2.5 的数值一直居高不下,在空气污染中,PM2.5对人群,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老人儿童等敏感人群健康的危害性,目前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一旦颗粒物浓度过高,能见度低、肉眼看去灰蒙蒙一片的灰霾现象就可能出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如今都呈出一个不好的趋势,灰霾天气出现的比例越来 越高。 一、北京空气质量现状概述 北京市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是我国政治文化的中心,抱着大城市机会多的想法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离开家乡,奔向首都,年轻人们更是把能留在北京工作和生活视为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体现,因此北京市常住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加大,运动车保有量更是与日俱增,为了容纳如此大量的人口,北京各处不断施工建楼,这一切在

促进北京发展的同时,也给北京的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以国家二级标准进行评价,北京市在2006年之后一直处于中度污染阶段,但总体有所好转,向大气质量标准发展,曾于2008年最为接近大气质量标准,经分析发现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在总体变化上呈现出污染物浓度逐渐降低趋势,反映出大气环境质量逐步得以改善的良好趋势,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沾沾自喜,在环境改善这条路上,我们要走的路还很远。 二、北京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 造成北京大气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大气环境质量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空气污染物浓度受到许多因素影响。包括污染源的排放、环境保护经费的投入、气象条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环境管理措施及力度、公众参与等,笔者总结了各方言论并结合个人理解,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污染物排放量大:这些污染物主要包括燃煤污染、机动车排放、工业污染和扬尘,北京日益繁华,常住人口不断增加,这势必会增大北京的资源需求量,也会为北京市的交通带来巨大压力,机动车数量与日剧增,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量也成倍增加,人口增加了,这些人当然要有居住的地方,这就使得越来越多的绿地变成房屋,植被量减少了,土地被破坏了,环境污染问题就加重了。汽车尾气、工业污染,工地扬尘等污染因素众多,污染物的组成也很复杂,形成了复合型污染,使得大气环境比较脆弱。

第04章-水环境质量评价习题

第四章水环境质量评价习题 一、判断题 1.地面水水体的概念不仅包括水,而且包括水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 2.在河流的托马斯修正模型中增加了藻类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对水中溶解氧的影响修正。 3.环境污染后,后导致被污染水体生物种群总的生物种类下降,而耐污型种类的个体数增加。 4.S-P模型用于描述一维稳态河流中的BOD- DO 的变化规律,它综合考虑了污染物的迁移、扩 散和降解等多种运动模式。 5.S-P模型用于描述湖泊水库中的BOD- DO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二、问答题 1.常见的水环境质量指数有哪些? 2.污染物排入水体后,水体污染恶化过程包括那几个过程? 3.简述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运动变化 4.试列出一维河流的水质模型方程及河流处于静态时方程的解。 5.何谓湖泊(水库)的分层的箱式模型? 6.何谓湖泊(水库)的“翻池”现象? 7.湖泊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包括那些容? 8.简要说明水环境现状调查容和调查时间要求。 9.如何确定水环境影响的等级? 10.说明污染物在水体自净机理? 11.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任务有那些容? 三、计算题 1.有一条比较浅而窄的河流,有一段长5km的河段,稳定排放含酚废水Q h=0.10m3/s,含酚浓度为 C h=5mg,/L,上游河水流量为Q p=9m3/s,河水含酚浓度为C p=0,河流的平均流速为v=40km/d, 酚的衰减速率系数为k=2 d-1,求河段出口处的含酚浓度为多少? 2.有一条河段长7.5km,河段起点BOD5的浓度为7mg/L,河段末端BOD5的浓度为5mg/L,河水

平均流速为15km/d ,求该河段的自净系数k 1为多少? 3. 一河段的K 断面处有一岸边污水排放口稳定地向河流排放污水,其污水特征为:Q E =19440m 3/d , BOD 5(E )=81.4mg/l ,河水Q P =6.0m 3/s ,BOD 5(P )=6.16mg/l ,u=0.1m/s ,K 1=0.5/d 。 ①如果忽略污染物质在混合段的降解和沿程河流水量的变化,在距完全混合断面10km 的下游某段处,河流中BOD 5浓度是多少? ②如果COD Cr (E )=100 mg/l ,COD Cr (P )=12 mg/l ,K C =0.3/d ,其它数据同上,计算COD Cr 浓度。 4. 已知某一个工厂的排污断面上为30mg/L ,DO 为7mg/L ,受纳废水的河流平均流速为20km.d -1, 河水的k 1=0.75 d ,k 2=1.15 d -1,试求: (1)距离为5km 处的BOD 5和DO 的浓度。 (2)若沿途没有其他的污染源排污,何处河水BOD 5恢复到地表Ⅲ类水标准?(地表Ⅲ类水质中BOD 5=4mg/L 、氧气的饱和溶解度Ds =10 mg/L ) 5. 在忽略污染物的降解,污水在河岸边排入河流,河流二为均匀流场的稳定态方程的解为: ?? ???????????? ??--+???? ??-=x D u y B x D u y u x D uh Q y x C y y y 4)2(ex p 4ex p /42),(22π ①若某断面上河对岸浓度达到同一断面最大浓度的5%,定义为污染物到达对岸,求解此段这一距离L b 。 ②若断面上最大浓度与最小浓度之差不超过5%,可认为污染物均匀混合。地段面与由排放点的距离称为完全混合距离Lm,求解Lm 。

环境质量评价期末考结业考试

1.环境质量评价目的:7目的(实现经济生产的合理布局)、(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强化环境管理)、(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为城市发展规划提供依据)、(有效控制新污染源)、(优化环境保护和治理方案)、(为建设项目和规划活动实施环境管理提供系统资料) 2.环境质量评价的程序:8程序(划定评价的范围)、(确定评价的内容)、(提出评价精度的要求)、(统一评价方法和途径)、(资料收集)、(系统监测或模拟研究)、(数据处理和建立模型)、(成果分析和报告书的编制) 3.环境质量评价类型 (1)按照环境要素分类:(单要素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综合要素评价) (2)按照评价参数分类:(卫生学评价)、(生态学评价)、(污染物评价)、(物理学评价)、(地质学评价)、(美学评价)等 (3)按照评价区域分类:(城市环境质量评价)、(农村环境质量评价)、(工矿区环境质量评价)、(交通环境质量评价)、(流域环境质量评价)、(海洋环境质量评价)、(风景游览区环境质量评价)、(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评价) (4)按照评价时间分类:(环境回顾评价)、(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1)宪法 (2)环境保护法的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各种专门性环境保护法规(环境保护单行法)(环境保护行政法规) (4)地方环境保护法规 (5)环境保护标准 (6)国际条约与协定 5.环境法律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总则第二条称,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以及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2)“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3)征收排污费制度 (4)限期治理制度 (5)排污申报登记制度 (6)环境保护许可制度 6.环境标准: 保护环境、控制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它是以(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目的,针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规范,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律、法规的基本依据。 7.环境标准的作用: (1)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规划与环境计划的主要依据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总结

第一章环境规划概述 第一节基本概念 环境影响的特征 1)一种环境影响 2)—种环境影响的性质 一种影响可以是好的(对人群有利)或不好的(对人群不利),分别以(+)或(-)表示。 重要的是全面了解哪些人受益,受益的情况和程度如何?哪些人受害,受害的情况和程度 如何,这类信息对拟议行动的决策十分重要。 一种环境影响可以是明显的或显著的,也可以是潜在的、可能发生的(或潜能的)。 在很多场合下,潜在的(潜能的)影响往往比明显的影响严重和重大。 在一个环境影响因素作用下,环境因子的变化具有空间分布的特征。 例如:城市污水排入河道后,河流中的溶解氧浓度沿着河流发生变化,在离排放口不同距离 的断面上,溶解氧浓度是不同的。 一种环境影响是随时间变化的,这种影响所产生的变化可以是长期的或短期的。 ①在拟议行动的不同时期有不同影响。 ②一种影响随着时间延续,影响的强度和性质也发生变化。 例如,向海湾水域排放台汞废水,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随即升高,随着时间的延续,发生汞离子的迁移转化,海水中汞离子浓度降低,但水域底泥和一些小生物体内的甲基汞浓度增加,形成了不同性质的新的影响。 一种环境影响因素引起环境因子变化的可能性和大小是随机的,具有一定概率分布的特征。 例如,有一个城市的污水均匀地排人一条河流,在有些季节的某些日子出现河水的B0D5超标,这种超标出现的时间并不完全呈周期性变化,而是随机的。 是可逆的或不可逆的。 可逆影响是可以恢复的:例如施工期打桩噪声,在施工结束后即消失、复原。 不可逆影响是不可恢复的:例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绿色植被消失,代之水泥或沥青铺砌。一般说,所谓可逆和不可逆影响是相对的;不可逆影响主要是作用于不可更新资源产生的。 各种影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转化的。 例如排放燃煤废气造成大S02和TSP浓度的增加.而S02和TSP在一起又会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污染的危害。 原发性(初级)环境影响往往产生继发性(次级)影响。 原发性(初级)影响是开发行动的直接结果,继发性(次级)影响是由原发性影响诱发的影响。 影响的效应是短期的或长期的 短期影响常是由行动直接产生的;长期影响常引起继发性影响。 一项开发行动常是兼有短期和长期效应的。 环境评价 概念: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的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分类 现状评价 根据近一二年的环境监测、调查资料,对一个区域内环境质量的变化及现状进行评定。它可以近似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探索形成环境质量现状的原因,为该区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和制订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它也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工作。 影响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