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教育公平问题浅谈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思辨与内因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教育公平的内涵分析、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主要表现以及和形成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因素探讨我国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并说明这种不公平所造成的危害同时并尝试着总结归纳出实现教育我国教育公平策略。

【关键字】教育公平机会均等不公平现象因素策略

1、前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和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都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今我国教育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成为其主要问题,而教育不公平是制约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瓶颈。温家宝总理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开幕式上致词:“教育公平是全民教育的灵魂。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教育部新任部长袁贵仁在就任后第一次面对媒体与大众时强调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当今我国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到底怎么来看待教育公平,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反应在那些方面,同时形成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因素到底又有哪些,最后面对这些要实现教育公平我们又应该有着什么现实选择呢?

2、什么是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思想的提出最早成文提出是柏拉图,而后亚里士多德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我国教育家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18世纪末,一些西方国家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就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教育公平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我们认为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1]。

教育公平的内涵反应在两个方面,受教育权利均等与受教育机会均等。其中前者主要是反应在新中国刚成立之初及前的一段长期时间,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每个公民具有享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现在教育公平方面主要体现在受教育机会均等方面。具体的教育公平有着三层内容,分别是: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教育过程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道德基础和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我们要理性来看待教育公平,这就需要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念要在创新中联系实际。首先要认识到教育公平不等与教育平等以及平均主义,“公平”作为一个含有价值判断的“规范性概念”,比“平等”、“均等”更抽象、更具有道德意味、伦理性和历史性。而“公正”包含了公平和正义,但核心价值是正义[2]。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平均主义、均等主义,不是人人都一样,用一个模型来塑造人才。而是要为儿童提供平等的机会,但是内容不同的机会。其次教育公平是实现我国社会公平的基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国家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的前提就是公平,教育公平是整个社会公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同时,实现教育公平也是和谐社会思想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第三,要认识到教育公平是动态发展的公平[3],教育公平是一个动态发展的

历史概念,是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内涵。发达国家实现和扩大教育公平是从追求入学机会的平等逐渐发展为追求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公平。所以,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历史发展过程,其内涵也是一个逐渐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教育公平不仅是价值理念、发展目标,更是一种教育发展过程和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教育公平追求的是一种理想、公平、正义、高效、优质的教育。同时,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作用,教育公平有着不同的体现。因此,教育公平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相对的具体的发展的。最后是对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深入看待,教育不公平现象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在当前由于资源的稀缺教育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需求的矛盾。这样就演化出一系列的不公平现象。当然对于教育不公平现象并不是我国独有的产物,教育公平问题乃至大范畴的公平问题是国际性的、全球性的问题。同时,教育公平的过程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

3、教育不公平的危害

(一)城乡差距、区域差异的加大

我国由于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城乡二元结构,目前城市与农村存在较大差距,如果任由教育不公平问题发展,那么只会导致城乡居民受教育程度差距不断扩大,从而使城乡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这只会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

对于区域差异,由于长期的自然、历史、经济等原因,中西部区域的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而由于教育不公平,优质资源更多地向优势地区投入,教育制度和政策向优势地区倾斜,这样只可能加剧区域之间原本存在的巨大差距,而教育上的差距同样会影响到区域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长此以往,最终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隐患。

(二)社会失去活力,丧失国民的积极性

现代社会,各社会阶层之间流动日益频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日益成为低阶层向高阶层升迁的主要途径。例如在高等教育领域,由于高等教育制度存在不公平,倾向高阶层或权力阶层,剥夺了低阶层发展的权利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在这样的社会中,社会阶层之间不可能实现良性的社会互动,贫穷的社会成员看不到希望,甚至永远处于社会的底层,从而导致整个社会失去活力。当然,由于基础教育的不公平,很多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起点上已经出现众多分化。总之,教育的不公平会使我国阶层缺乏流动,社会失去活力,很多人相信天命,丧失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三)阻碍社会公平的实现以及社会政治民主建设。

从国家制度上来说,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社会公平在政治上必然要求人民的权利得到切实的尊重,保障实实在在的权利平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公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与懂得并享受的政治民主权力是有一定正比关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教育公平意义重大[4]。同时,教育应该通过其机制、结构、评价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分流等因素所具有的筛选功能,将不同人才输送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通过增强人的社会能力,提供相对公平的竞争和向社会上层流动的机会,帮助弱势群体改善生存状态;通过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教育被视为“是人类追求自由和维持社会正义最珍贵的工具”。然而,教育不公平的问题的出现以及教育不公平问题的严重化就会成为严重阻碍我国社会公平的实现以及我国社会政治民主建设。

4、教育不公平现象及其因素分析

4.1教育不公平现象

既然我国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现象,那么当前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在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以及作者本人的体会上,再此将其归纳为一下几个方面: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

我国城乡教育发展是极其不均衡的,这主要体现在[5]:第一,投入差距。近几年,虽

然政府财政向农村倾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城乡之间义务教育投入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以2004年为例,全国小学、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城乡之比为1.2:1;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4:1,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城乡之比1.3:1。第二,办学条件差距。目前,城乡办学条件的差距突出地表现在城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方面。全国1/3以上地区的中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差距继续扩大,小学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城乡之比为2.9:1,全国初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的城乡比平均为1.4∶1。第三,教师水平差距。由于农村教学条件比较艰苦、教师待遇比较低下等原因,教学经验比较丰富的高职称教师等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市和县镇集中,农村高职称教师比重与城市和县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例如,有些教学点派不进足够数量的公办教师,有些地方只能低薪聘请代课教师,很多地方代课教师的工资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1/3。在师生比方面,农村高于城市。按照现行教师编制标准,农村初中、小学的教师每人负担学生数分别为18人、23人,城市初中、小学为13.5人、19人。采取有效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学校教书,已成为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

区域教育不公平

“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公平,分配不公平,是对宪法的侮辱!是对社会正义的歧视!更是对人权的”,这是人民网上网民对区域教育不公平现象的留言。这种看法虽然有点极端,但是不能不说明一些问题。在当今我国区域教育不公平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高考录取上的地区差异,高考作为选拔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式,被喻为“国考”。我国现行的统一高考制度,具备了形式上的公平——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实际录取学生采取分省定额划线录取的方法,各省市区的录取定额并不是按照考生数目平均分布的,导致了地区间录取分数线严重倾斜,且录取比例分配失调,存在严重的地区保护主义。主要表现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低分数线、高录取率”,欠发达地区“高分数线、低录取率”。其次是区域中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水平差距大,其实长期以来,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无论是在财政经费、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师资水平、师生比例方面都远远低于城市水平。再次是一些学校制度带来的不公平,例如一些“重点学校制度”“示范学校制度”等等,这些重点学校与示范学校占据着绝大部分资源,从而使得与一些普通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巨大的差别。最后值得注意的就是农民公子女教育的边缘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一亿农民工走出农村,他们为城市建设默默地辛勤工作,为我国经济腾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长期以来,农民工成了城市的边缘人物,他们的子女教育也处于真空地带,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深深的困扰着他们。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

教育的公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资源配置的均等,但是由于现实,我国教育资源的配置是极其不均等,这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异以及区域差异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教育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的产生很大方面是直接受到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的影响的。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存在着三个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我国财政教育经费的整体投入不足,同时公共教育经费投入过低;第二是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之间配置的结构失衡与比例失调,通过调研发现我国在基础教育与继续教育领域明显投入不足;第三城乡、区域教育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调。

高收费、乱收费现象严重

高收费与乱收费现象的直接反应了我国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腐败问题。教育腐败侵犯了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它使权力、金钱、人情大行其道,弄虚作假、行贿受贿、巧立名目、乱收费用屡禁不止,从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大城市与小城镇之间、贫者与富者之间、有背景者与无背景者之间在教育方面的竞争更加失去公平。教育乱收费是引起人民群众强烈不满的一种教育不公平,也是现在各种教育不公平现象中颇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6]。学校的高收

费、乱收费人为地加剧了教育的不平衡。由于教育收费过高,在农村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成为一个门槛,大批农村青少年在初中阶段就辍学外出打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隐忧。在大多数的家庭支出中,父母在子女身上的花费处于家庭支出的第一位,而其中对子女的教育费用超过了饮食营养费用,在孩子的总经济成本中占据第一位。

4.2 教育不公平现象成因分析

可以说一个问题的产生虽然有着众多的原因,但是我们总能发现根本的原因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具体原因。针对众多的教育不公平现象,那么造成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呢?而其对应的根本原因和一些代表性的具体原因又是什么呢?只有将这些问题认识清,我们才能对教育公平的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同时又深刻的见解。

从唯物主义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有区别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在我国根本原因是由我国发展状态本身因素来决定的,这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均衡而导致的资源的稀缺性。文化、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形成悬殊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分化与我国历史的、传统的重男轻女文化思想导致女童教育的薄弱,这是历史形成的现实。同时,这些将会一直伴随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必要的过程,但是仅仅是个过程,是过程就会有结束。因此对于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我们要像前文说到的一样用动态的眼光来看。同时,我们应该要深信只要我们将自身而造成的因素、例如教育制度本身的不公正,制度执行的不公平、制度监督的缺失等等,能够根据现实有效的解决,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公平问题在宏观上的解决是自然而然的。

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偏差,例如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重点学校制度的、教育政策中的城市取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等等,同时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和一些教育腐败都是造成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具体原因。

5、教育不公平问题策略初探

面对着众多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在对其原因分析与了解与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策略做一个初步的探析。

第一,从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取向来看,我们要统筹建立和完善的教育法律法规,兼顾教育合法权益的平等维护、保障公民受教育的合法权益。第二,在具体政策方面要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与完善,这主要包括改革与完善高考招生制度、重点中学制度,统筹教育评估体系的科学性、兼顾教育过程的均衡发展,统筹推进发展终身教育的理念兼顾教育结果的充实互补[7],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等来建立公平的教育政策与运行体制。第三,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这需要首先要完善教育公共财政的投入机制,扩大教育公平的经济基础,同时要认识到教育公平不是简简单单的机会公平而更是一种质量公平。第四,关注弱势群体利益,我们要积极扶持一批农民工子女学校,建立激励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模式,同时要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最后,从制度和法制建设的高度治理教育腐败

6、总结

教育公平问题一直在民众以及学术界闹的“喋喋不休”,这是好事,说明我们认识到了问题,但是那绝不仅仅是我们的谈资以及做研究的材料。教育公平不是教育平等,人本身的差异使得教育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教育公平在一个宏观上实现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我国教育不公平现象以及成因众多,但是归根结底不能离开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理念在现实与历史中挣扎徘徊,其中历史的痕迹给我们的影响是深刻的,可以窥见似乎现实中我们人心更多的是在追逐利益。这种现象的存在使得我们教育的执行力以及我们的道德标准大打折扣。但是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会慢慢改变,教育公平也会慢慢实现。因此实现教育公平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推进教育公平,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刘咏荞肖君健. 统筹兼顾,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理论.理论研究

[2]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

[3] 廖辉.我国农村教育公平的理念创新与现实路径选择.辽宁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4] 路娟. 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期.

[5] 人民网—理论频道.义务教育的城乡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008年3月20日

[6] 高敏张建忠.我国教育公平问题及其时间策略探析.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10月

[7]刘咏荞肖君健. 统筹兼顾,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理论.理论研究

浅论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的现状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实践探索4200字

浅论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的现状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实践探索4200字 摘要:本文主要是分为六部分,开头,回顾教育公平发展的历史,我国教育的目前的突出问题,产生教育不均衡的原因,在实际中的探索以及解决措施,结尾。那么本文主要是通过举例分析,以及运用理论分析,和引用一些事实论据来阐述论证观点的。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我国教育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择校热”作为切入点,来具体分析和阐释教育不均衡的深层次原因,并根据自己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一些破解教育不均衡热点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毕业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不均衡;择校热 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是当今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同时也是政府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依据。那么什么是教育公平呢?顾名思义:“公”字意为公平?p公正;“平”字意为不倾斜?p均等?p公平。“简单来讲,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1]那么,在实际的现实中,我国的教育公平推进得如何,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进行破解呢?针对此论题,我在搜集资料的基础上,也作出了相关如下的浅显的分析,以此来给从事教育发展的相关人士以及参与教育的当事人一些借鉴。 1 回顾教育公平发展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对于教育公平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比如从封建社会所提倡宣扬的学在官府,有书即为学,只有身为贵族的人可以读书?p受教育,普通的百姓没有机会读书。到后来的德国的马丁?路德金所提倡的全民“强迫教育”,实际上也就是全民义务教育的最初形态。从是否有书读,我们可以认为对于受教育的机会平等,就是教育公平。特别是对于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普通的民众只能接受初级学校的教育,对于中高级学校的教育是不可能接受的。而受等级制观念的影响,欧洲的贵族阶层就可以接受中高级学校的教育。那么我们可以说,消灭等级制也可以认为是教育公平。再比如从西方教育史上来进行分析,欧洲中世纪教学的内容更多是偏重于文科类的艺术及天文类科目。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增加了理化科目的学习,使得人们对于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了更大的自主权,有了更加公平的倾向。对于教育公平最大的贡献要数学制的改变,从单轨制到双轨制,最终到分支制的融合,从而使得大多数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得到满意的结果,而不是少数人获得利益。那么回顾教育历史的发展,根据以上的分析,以上几个方面主要是从起点公平?p过程公平?p以及结果公平上来进行探讨,同时教育公平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发展也是秉承此规律,特别是解放后的几十年间,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 我国教育的目前的突出问题 当然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发现问题,出现矛盾。那么综合近20年来的教育发展,并结合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也就催生出了“择校热”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出现,看似简单,但是仔细分析,却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看似偶然,却是教育事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下面就有一个某地的公立中学,这个学校是属于定点吸纳外来人口子弟的学校。“这个校长是这样说的:‘招生对我们而言不是人数的问题,主要是生源的问题……我们这个地段也有不少高档住宅区,这些家庭的孩子都在我们市最好的小学读书。一给我地段生名单,170几个人里面有130―150几个都是本地最一流的小学,这些家长的眼光和起点就已经高了,那他到选择中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 教育公平既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和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具有促进社会平等的重要功能;是政治、经济领域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 教育公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社会成员的自身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教育现状表明: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厚此薄彼、弱势群体的教育权利难以得到保障等,教育公平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和突出矛盾之一。 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教育资源不均衡分布、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校际差距等问题均较严重。 1.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不公平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别上,城乡间的教育水平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的落后必然影响全国整体的教育水平提高,无疑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阻碍。城乡教育技术条件和基础设施差距较大。义务教育阶段的落后最终将影响农村学生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进而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 1.2城乡发展的不理想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农村教育的整体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仍然落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确有持续增加,但无论是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亦或是公用经费投入, 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 1.3区域差距较大 在高等教育领域,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不同区域间的差异上。首先,高等教育资源集中于东部地区。根据中国高校招生的惯例,高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均向学校所在地倾斜,其招生主要面向本省生源。因此,拥有较多高校的地区,享受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省际来看,同等的学习成绩,户籍在京沪的学生考取高等院

浅谈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浅谈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关系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长治久安,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要工作。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公平,这种社会公平首先是指机会的公平,而良好教育机会的公平是最重要的机会公平,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因此,我们应积极寻求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对策。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适龄儿童入学率,是50年前的5倍。现在我们教育体系中的绝大部分,比如说,九年义务教育,还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留学教育等等,都是20年前所没有的,水平也达到相当不错的程度。现在这一代孩子受的教育,跟几十年前相比,有天壤之别,可为什么现在老百姓还对教育有这么多不满,和要求呢?这其实也体现了一种历史发展的合理性---因为经济发展了,社会前进了,必然要有更高的要求。过去人们的要求是“人人有学上”,现在的要求是“人人上好学”。眼下中国经济与社会正处于急速转型期,而教育变化往往十分缓慢,周期性长,当然适应不了。上从十七大党中央对教育的重视,下到平头百姓的不满,都是对教育的历史性新需求的体现。我国的教育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而教育不公平最为突出。概括地说,教育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 1.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不公平。就总体而言,农村学校的师资、设备、教育水平,还是六十年代初的城市教育水平。很多农村地区的学校,情况跟30年前一样,除了自制的木质单杠,没有别的教学设备了。跟城市学校差别,真是天上地下。有很多城市的小学,那儿的软件、硬件跟国外发达国家相差无几,光最高档电脑就装备了几个大教室,好几百名学生一块上机。一位老资格教育专家一个劲儿地感慨:中国教育差别百年哪!所以中国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农村教育应该是“优先中的优先”! 2.区域教育之间不公平。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教育就很不公平,目前东部某些地区和大城市的教育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而西部贫困地区仍未完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除此以外,当前备受关心的是高考问题。高考作为选拔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式,被喻为“国考”。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一统一的高考制度已经由于各省、地区不同的分数线而变得不平等。同样一个孩子,出生在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与出生在甘肃、山东这样的偏远省份或人口大省相比,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要相差太多。近年来出现的“高考移民”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各地招生分数差异太大造成的。 3.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不公平。城市学校之间的差别也相当不小,在全国很多地区,政府将多数教育经费投到极少数升学率高的学校,其他学校则弃之不问、不管。导致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重点学校在投资、贷款、

2014年国考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教育公平参考答案

2014年国考公务员考试申论模拟试卷:教育公平参考答案 (一)请结合给定资料,概括有色教育的含义,指出其本质并分析它带来哪些影响。(10分)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 有色教育是指在部分学校为激励学生上进,用不同的颜色在红领巾、校服、作业本等上来区分优生和差生的教育方式。 其本质是教育不公平。 有色教育危害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有:一是人为制造歧视,伤害了孩子自尊,难以实现激励上进的目标;二是有色教育是冷暴力,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带来自卑、孤僻的性格缺陷;三是将功利化价值观植入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四是违背了教育规律。(计空格共230字) (二)假定你是省政府政策调研室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5~6”拟写一份《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20分) 要求:文字简明、条理清晰、有针对性与可行性,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关于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一定成绩,实现两基。但教育落后状况仍未彻底改变,教育经费短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偏低;师资力量薄弱,待遇低,专业素养低,流动性大;教学设施落后,办学环境差;学生营养不足,膳食结构不合理,身高体重低于城市学生。 为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资源均衡,提出以下对策:一是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解决资金难题;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农村师资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同时提高教师待遇,吸引优秀人才,稳定教师队伍;三是改善办学条件。更新农村教学设施,配备充足的图书和多媒体教学设备,并积极改善学生的住宿、就餐环境。四是实施农村营养工程。严格按标准为农村学生提供营养午餐,优化学生膳食结构,提高身体素质。(计空格共357字) (三)给定资料7提到了某支教人员发微博曝光营养餐缩水事件,假如你是当地政府派去的一名工作人员,请提出处理此事的具体措施。(15分) 要求:措施得当、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分条作答,300字左右。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浅析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摘要】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是我国教育公平问题中的一个子问题,不仅关系到性别歧视而且关系到教育的公平甚至社会的公平,然而目前教育性别不平等这一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亟待解决。对此,我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及调查数据,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个人看法,试图对我国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大部分: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解决策略。在对概念进行解析时,我会以“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教育性别不平等,并阐述它在教育生活中的表现以便于人们更好地正视这一现象;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时,我选择从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女孩自身这四个角度进行剖析;思考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时,我会结合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来分析,因为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密切相关的;在探讨解决策略时,我将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个人的层面找到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教育性别不平等影响因素解决策略 “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在我国古代父权制社会就已初见端倪,然而随着国家的一步步改革,妇女运动的解放,教育平等政策的颁布,这两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至少在我国边缘地区仍然很严重。这两个问题本来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范畴,但将其结合起来看已是大势所趋。“教育性别不平等”可谓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问题根源可追溯到古代。我国相关研究者在很早之前就开始了对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的研究并对其解决策略进行了广泛探讨,近些年,它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人们也开始正视这一现象,不过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很多学者们提出的建议的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新的社会因素的加入导致这种不平等现象加剧,因此,教育性别不平等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改善。对此,本文拟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分别是概念解析、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以及解决策略。其中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是本论文的重点,而概念解析是为了下文写作的需要,使人们对“教育性别不平等”有一个更好地理解;分析该问题带来的影响是为了更好地选择解决对策,只有明确了消极影响才能有效地对症下药,最终破除性别不平等在教育领域里的偏见,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 一、教育性别不平等概念解析 前面说到过,“教育性别不平等”包括“教育不平等”和“性别不平等”两个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姓名:李丞浩学号:133160235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个教育对象的公平和对教育对象评价的公平,它还是一种在“比例平等”原则支配下的有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获得平等待遇的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法律制度。 二、关于教育公平特点的研究 (一)原则性。从教育公平的实现过程看,教育公平要体现平等原则、补偿原则和差异原则。教育资源配置的平等原则包括受教育权平等和教育机会平等两个方面,该原则强调教育起点

试论择校与教育公平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CHANG COLLEGE OF E DUCATI O N 第23卷第1期Vol.23No.12008 试论择校与教育公平 陈 鸿 严燕飞 (金华教育学院政史系 浙江金华 321000)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于实现教育公平。择校表面看起来有与教育公平相违背的一面,但事实上,择校并不妨碍教育公平。择校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结果,政府部门应该加大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力度,从根本上解决“择校风”问题,同时规范择校费的收支运作情况。 关键词:择校 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567(2008)01-0038-04 在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之后,如何构建和谐社会便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其中,许多有识之士一致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于实现教育公平。一个人的教育水平基本上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位置。教育不公平将危及社会公平,而且危及社会稳定。确保教育公平是关系国家战略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坚持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这一治国理念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所谓教育公平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它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二是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前者,通过政府及社会的努力,我们基本能做得到;而后者,人人公平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却还远没有做到。择校,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作为众人眼中教育不公平的重要表现,成为众矢之的,备受人们的指责。然而,择校却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相反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学生及家长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同时,也有不同的声音认为,择校并不妨碍教育公平,择校的存在有其优点,应鼓励。孰是孰非,本文欲就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与教育公平的内在关系作一探讨,希望对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择校与教育公平的相悖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是指处于义务教育年龄段的学生及其家长不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而是跨学区主动选择其他学校入学就读的现象。一般来说,他们所选择的学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都优于他们所在学区的学校。由此可见,择校产生的根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过于集中在少数好学校所造成的。从义务教育来看,城市占尽优势,2002年,占总人口60.9%的农村只获得全部教育投入的23%,最终形成了城乡二元教育格局。即使同在城市,教育资源配置也不公平,重点学校依靠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支持而使其升学率高于非重点学校。于是有条件的农村子弟纷纷流向城市学校,更有条件的城市子女则流向重点学校或名校,从而引发全国性的择校热潮。据调查,2005年在苏北某城市小学毕业生约6000人,而真正按照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规定入学的人数不足20%, 80%以上的小学毕业生交费择校读书。全市城区小学一年级新生真正按义务教育法规定入学的不足30%, 70%以上的小学生也是交费择校入学。这种现象在全国其他城市也普遍存在。 收稿日期:2007-6-11 作者简介:陈 鸿(1957-),男,浙江浦江人,讲师,从事成人教育理论研究。 严燕飞(1971-),女,浙江兰溪人,副教授,从事经济学研究。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教育公平问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发展程度对国家乃至整个民族的兴衰存亡都至关重要。促进教育公平,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任务。 教育的不公平发展破坏了社会公平,也有可能危及社会的安定和可持续发展,以致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而,如何实现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公平的缺失有很多表现形式,从宏观地来看,我将这种缺失分为以下几种: 城乡公平缺失。在一些农村、山区,九年制义务教育根本得不到保障,很多适龄孩子没能力和机会入学,辍学率相当高;在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师资得不到保证,学生们坐在危房中读书很常见,学校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教师,只能上最基础的几门课。反观,在城市中的学生,却享受着不断升级换代的教育设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课程,在家长的安排下上着各种课外辅导班,接受素质教育。这种公平缺失严重挫伤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地区公平缺失。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这些高校的经费很大程度地依靠的是当地政府的支持,作为回报,在招生政策上表现为向本地区倾斜,划分出很大部分的名额给当地,有些高校甚至大部分在当地招生。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很多高校较少的省市、自治区的学生的升学,为了考上大学,只有拼努力、毅力、体力、精力,严重地影响了这些学生的正常发展。此外,在长期倾斜性的经济政策支撑下,造成了我国较大的地区发展差异,地区间居民的收入差异很大,而我们看到在高等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分配是按照收入来进行的,你要享受高等教育,你必须支付高额的费用(而且这个费用依然在上升),这种状况造成了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 阶层公平缺失。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一个现实是消灭了剥削阶级,阶级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了。但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现实是劳动人民内部出现了分化,很多阶层分化出来。阶层除了所从事工作性质的差异外,另一个重要的差异就是收入差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收入差异逐渐演变为身份差异。收入越高的人,如私营企业主、民营

[国教,体制改革,问题]试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试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教育公平问题 1 教育公平问题的意义 教育公平问题,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可谓十分显眼。一直以来,教育公平问题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或者说,那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因此,它一直困扰着我国各个级别的教育的顺利发展。也正因为如此,上到教育部分有关人士下到普通百姓,都十分关注这个问题。首先,教育公平隶属于社会公平正义理念。公平正义对于中国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内在要求。在整个社会上,公平正义理念被贯彻得不够,不公平现象在这个还未发展成熟的社会上比比皆是。这非人力能在一朝一夕间解决。但是,从长远的眼光来看,将公平正义付诸教育上,就能对日后全面实行公平正义理念十分有利。也就是说,教育公平其本质就是缩小版的社会公平。因此可见,教育公平既是一个关乎民生的社会问题,同时又是一个能够影响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的原则问题。放眼现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正逐渐深入,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与否直接会影响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无疑会推动我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同时并促进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理念,也具有着非凡的意义。 2 教育公平的价值 2.1 教育公平能直接影响到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功 教育公平是实现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教育体制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有表现,教育资源的分配以及教育权利的分享等重要问题全都包括在教育体制改革中。也就是说,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以及教育结果。但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的种种问题上,全都是以照顾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为准则的,这就说明,教育公平问题是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的先决条件。在教育资源、教育权利的分配上,教育公平所体现出来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教育公平一直都是大众在教育方面所追求的最大愿望,也可以看出其价值是被认可的。 2.2 教育公平关系到教育政策规范 所谓教育政策规范,就是指在教育中形成的一种合理的、立足于大众与整个教育事业水平发展的一种规范。而教育公平,与这种教育政策规范之间的联系就十分密切,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教育政策中,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该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分配。受我国综合国力所限,教育资源相较于发达国家尚属弱势。而如何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就成为了关键的问题。如何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利益问题,这都再次涉及到了教育公平问题。想要满足不同利益群体或个体的教育利益需求,达到教育政策规范,不搞好教育公平,是无法想象的。也就是说,只有立足于教育公平的现状,力求从公平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教育政策规范中的要求,才能让大多数民众有机会获得基本的教育权利。总之,教育公平与教育规范政策的关系密切,二者只有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育事业水平。 2.3 教育公平是实现教育政策价值的途径 实现教育政策价值,无疑会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带来决定性的变化。因此,能够实现教

浅谈教育公平文献综述

浅谈教育公平的文献综述 摘要:公平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目标,而教育公平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教育公平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教育公平是我国目前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也是公平价值观念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和延伸,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 关键字:教育公平;对策;原因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方面。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之本。关于教育公平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教育不公平问题在我国当前社会中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全面理解教育公平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教育公平内涵的研究 (一)伦理学视角。从伦理学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在伦理学上,公平更多地被理解为公正、正义。教育公平的内涵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层次是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第三层次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从伦理学来看,教育的不公平是最大的社会不公平,因为教育的不公平不仅影响人的一生,而且影响世代人的平等发展。 (二)经济学视角。我国近十年关于教育公平的讨论是从经济领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命题切人的。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是与教育效率相关的概念。从经济学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来看,教育公平本质是教育平等与教育效率的动态平衡,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是平等与效率。 (三)法学视角。从法学角度看,教育公平就是受教育权利的普遍化问题,是一个基本人权问题。受教育权利的发展经历了从平等到不平等,又趋于平等的演变过程,由一种少数人的特权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并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护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现象。目前,受教育已经从自然权利发展为法律权利从不平等的特权发展为普遍的乎权从义务性规范发展成为以权利为本位的,权利与义务统一的法律规范从个人权利发展成为民族的、国家的乃至全人类的共同权利。 (四)社会学视角。基于这一视角的研究,主要从社会学中关于社会分层的观点,探讨社会分层(包括经济分层与文化分层)与教育获得之间的关系,认为阶层差距也成为除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之外影响教育公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想改变教育不公平现状,除了进行教育改革,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从根源上来改变产生教育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本身。 (五)法理学视角。 当我们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待教育公平问题时,教育公平不仅指教育主体在教育活动中对每一

论教育公平

2012教育法制论文 论教育公平 摘要:“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就把“更好的教育”列为人民的期盼之一,可见他对教育的重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当前因为教育存在不公平的问题,在某些地方出现了不良现象,甚至诱发了安全事故,导致了不和谐的社会现象。因此解决教育公平问题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教育公平含义、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如何解决教育不公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教育公平学生均等教育师资力量 一、教育公平定义: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提出“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近代西方资产阶级致力于寻求教育公平,18世纪末,教育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西方国家转化为立法措施,在法律上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而我国自古代隋朝建立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种教育公平的理念。到了近现代的西方社会,又在不同的时期大致出现

了三种不同的教育公平观,它们就是保守主义的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的教育公平观和激进主义的教育公平观。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同纲领》便确定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体现了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现阶段具体包括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二、我国当下教育状况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结构变化,在社会转型期间我国的教育不公平现象也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不平等 进入了21世纪以来,虽然农村教育在国家的扶持帮助下有所改善,然而在广大农村,尤其是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教育同城市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平等现象。首先,农村教学设施简陋,城市中的学生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先进设施,农村孩子不仅没有机会使用到这些设施,甚至没有像样的房子上课;其次,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师待遇差,再加上要长期生活农村,所以大部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教育不公平原因及解决方案分析 中国目前的教育的确存在很多不公平的地方,本文来分析一下教育现状,并且从多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1.中国教育现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虽然我国已于2001年宣布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际上只是基本解决了“入学机会平等”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平等。最为凸显的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这也是我国最突出的教育国情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城乡教育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落后于市区学校;二、城乡师资水平有很大差距,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人力资源;三、教育过程中微观层面不公平,使部分农村儿童享受不到平等的教育过程。 教育的不公平: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不公平;重点学校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不公平;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公平;男童教育与女童教育的不公平;优等生教育与后进生教育的不公平;升学教育与就业教育的不公平;关注知识与关注能力的不公平 2.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2.1.地区和城乡差距造成教育不公平 目前,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明显拉大,使得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造成了教育不公平。 2009年《求是》杂志报道过20个地市的农民人均收入,上海浦东和江苏昆山是12000元,甘肃定西是1800元,仅农民之间收入就差7倍以上。据了解,一些地市之间的人均财政收入差高达10-50倍左右,在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情况下,因县财政困难,必然造成教育的困难。 一些中小学校,由于地方经费充足,校舍宽敞、楼宇考究、环境优美、设施一流,各种先进设备应有尽有,语言室、电脑室、实验室、钢琴室、乐器室、绘画室、雕塑室、游泳馆、艺术馆、图书馆、体育馆、有的还有升降式广场、休闲晨读公园等。而另外一些地方因财政投入困难,教育经费极低,造成学校场地狭窄、房屋破旧、寄宿困难,有的学校采用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一个黑板,一枝粉笔和教师的一张嘴。 一些县财政投入困难还造成很多小学不能按国家要求在三年级开电脑课和英语课,直至小学毕业一些学生还没接触过外语和电脑。有的学校没有音乐、美术教师,此类课程也不能开课,导致一些地区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同发达地区和城市孩子拉开了差距。 2.2.制度设计偏颇造成的教育不公平 一是就近入学存在问题。义务教育应该就近入学,但是就近的学校是优质学

浅谈教育公平

浅谈教育公平 教育不是一种自在的自然存在,而是为培养人而人为构建的社会活动系统,教育因满足人与社会的需要而产生,也随着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超越,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包括它的历史合理性和历史局限性。 一、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改革浪潮中成为“全世界所有国家和所有与教育问题有关的人最关心的问题”。在人类教育过程中,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从法律方面来讲,在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中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权。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第九条中明确规定“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2001年颁布的《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中,首次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这些法律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

了重要的法律支持和保障,人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有权利享受公平的教育。 其次,从政治方面来讲,教育通过传播与宣传一定社会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调控、主导一定社会的舆论和规范,积极地影响人、引导人,尤其注意通过培养年轻一代的政治理念与品德,以促进和保障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路线的巩固和发展。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与完善;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因此,只有教育公平的实现,才能促进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再次,从经济方面来讲,教育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实现教育公平,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和劳动者,才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后,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客观要求。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人发展机会的公平。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所以说,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早在两千多年前,被称为“万世师表”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这就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社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教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8) 教育发展研究(2000,8—9){已校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1、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1]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88年为2.2:1, 1997年为2.5 :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 1.45 :l: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0.75 :0.63。[2]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 [3]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浅谈教育公平

浅谈教育公平 郑集实验中学刘金成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种表现,是一定社会给予全体社会成员自由、平等地选择和分享当时、当地各层次公共教育资源的一种教育发展状态。事实上,教育公平应至少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一、教育公平的现状 1、受教育机会的公平问题 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不公平。这里的弱势群体包括贫困学生、女性、流动人口子女、残疾人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女童和流动人口子女。偏远地区尚存的男尊女卑的观念造成了女童失学率远高于同龄男童。而那些随父母一起进城的儿童要么由于缴不起昂贵的“借读费”而沦落到“民工学校”,要么干脆失学在家。,教育结构单一,学制僵硬、各类教育之间的不衔接、教育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实用价值、教学难度过高等等,制度化教育的自身缺陷,产生对学生的排斥力,是造成教育机会、尤其是学业成功教育机会不均等的重要原因。 2、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可以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讨论。客观方面主要指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在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中,投向不同地区的比例是有很大差别的,总体来看,投向东部地区的教育资源最多,中部其次,而西部最少,投向城镇的教育资源要比农村多,有数据显示,这一差距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主观方面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平等的对待不同的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任命学教师有选择性的提问一些学生而冷落另一些学生,或在生干部、评选三好学生以及编排座位时给予某些学生特定的“照顾”,这些行为都会直接导致教学过程的不公平3、教育结果的公平问题 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最终都将体现在教育结果的公平方面。我国存在着教育结果不公现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教育资源投入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不同。突出表现在西部地区的教学质量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贫困地区的教学质量明显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其次,女性学业成功率低于男性。尤其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女性入学率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而逐步降低。再次,不同家庭环境的学生成功机会不同。父母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都是影响学生成功的重要因素,有数据显示,来自干部家庭和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他们学业成功的机会要比来自农民家庭的学生的学业成功机会高得多。 二、对推进教育公平的建议及对策 1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我国实行的是科教兴国战略,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把教育放在了重要地位,但是,与此国家战略不符的是,我国教育经费的增长却明显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而且在这样有限的教育资源分配中,又存在着明显的不平等。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有必要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对义务教育和弱势群体的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增加经常性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由国家遵循公平原则,对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 2 、调整教育评估体系,促进教育过程的平等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精英教育,导致了学校分等级,学生分好坏,单纯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在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英教育已不能满

试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公共政策

试论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公共政策 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全体少年儿童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扩大各级各类教育的入学机会,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愿望,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方针。当前,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十分需要反思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当前影响我国教育不平衡发展的主要因素中,按重要性程度依次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民族差距、性别差距。随着教育层次的提高,各个因素的差异也越大,在高等教育阶段最为严重。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经历了由恶化而改善的过程。我们用每万人高考报名数的城乡比来显示城乡差距,這个差距从2001年起开始明显改善。 ———高等学校学生中的阶层差距逐渐扩大。教育制度作为社会分层的机制日益凸显和强化。在城市社会中,阶层差距已经成为影响教育机会均等最重要的因素。 ———高等教育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高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积累和延续。高中教育成为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 1998年至2002年,高中升大学的升学率上升了37.4个百分点,

达83.5%;而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只增长了7.6个百分点,2002年为58.3%。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最为狭窄的瓶颈。 因此,改善高等教育阶段的社会差距,最主要的途径是改善中等教育的公平状况。具体而言,在以下一些方面需要加强。将教育公平确立为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价值 为建设和谐社会、公正社会,必须将教育公平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作为教育公共政策的价值基础。所谓“人民满意的教育”,必然是面向大多数学校和大多数学生、使多数人受益的教育。在片面追求增长的发展模式中,我们曾经套用源自经济改革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但这一原则对于教育并不完全适用。世界银行和教育经济学的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在发展中国家,义务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是最高的,明显高于高等教育。也就是说,优先普及义务教育,不仅最公平,而且也是最高效的。教育消费不同于普通的商品消费,需要特别强调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的公共性、公益性,将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作为基本方针。在义务教育阶段,必须坚持“公平优先”,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公平和效率的价值至少应当并重。这是由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这样特殊的战略重要性所决定的。在教育总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我们比过去更有条件扩大和促进教育公平,这主要是指保护弱势阶层、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这正是现代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政府是维护和促进教育公平的社会主体,在减小教育

对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除了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外,教育还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因而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国情,我国的教育公平虽然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和一些突出的问题。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时,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凸显。这主要表现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地区差别;由于城市和农村巨大的发展差异造成的城乡差别;由于贫富差距和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不同所形成的阶层差异;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造成的男女性之间在教育上的性别差别;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的民族差别等等。 一、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和问题 1.地区差别:教育差距加大 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据胡鞍钢等的研究,90年代中国的地区差异比发达国家历史上出现过的最大值还要大。而且,“八五”期间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同时呈扩大的趋势:各地人均GDP 相对差距呈扩大趋势、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相对差距出现扩大趋势、各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最富地区与最穷地区人均GDP 绝对差距进一步扩大。〔1〕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城乡人均收入差距1988年为2.2∶1,1997年为2.5∶1.以地区差距论,199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收入,以中部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1.45∶1∶1.04;以农村居民收入论,以东部为1,则东部、中部、西部的比例为 1∶0.75∶0.63.〔2〕这是认识我国社会公平问题的一个基本背景。 在这一背景下,各地的教育差距仍然十分明显,且最发达地区和最贫困地区之间的差距仍在加大。以1998年我国“普九”的人口覆盖率为例,一片地区(东部)达到96.47%;二片地区(中部)达到81.87%,三片地区(西部)仅达到42.26%.〔3〕当沿海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初中教育时,西部地区则仍有2/3的县未达到85%的普及初中标准,西部贫困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则尚未普及初等教育。 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的研究,我国义务教育的差异度,全国可分为五类地区,最发达的A 类地区为北京、上海、天津;B 类地区为辽宁、江苏、浙江、广东;最差的E 类地区包括宁夏、甘肃、云南、贵州、青海、西藏。1994年,A 、B 、E 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均GDP )之比5.6∶2.9∶1.0;当年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之比为3.0∶2.0∶1.0,与1988年(这一比率为2.8∶1.5∶1.0)相比,呈加大趋势。〔4〕我国地区差距的另一个特点是:不仅各省区之间差距明显,在同一省内,以及地区之内县际差异同样很大。据上海教科院智力所对县际差距变化的研究,Gini系数由1994年的0.238下降为1997年的0.235,县际差距在总体上得到控制;但最低10%县的不利状况更加突出。 据对1782个县的统计分析,小学生和初中生生均经常性支出,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地区内县际差距大于地区间差距。比较而言,小学入学机会平等较令人满意;东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初中入学率差距比较突出,少数民族自治县与非少数民族县的初中入学率组间差距也较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