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急性肝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急性肝损伤的诊断与治疗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脂肪肝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脂肪肝是指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在肝脏中的过渡沉积, 即肝脏脂肪含量超过肝脏总重量的5%或者光镜下30%以上的肝细胞含脂肪滴。在大体上可分为均匀型与不均匀型,显微镜下可分为大泡型与小泡型两类。 一、脂肪肝的病因 长期大量饮酒是造成脂肪肝的最重要原因。一般认为每日饮酒在50-80克以上,发生酒精性肝病的危险性较大。 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炎中,肥胖是最常见和较肯定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脂肪肝的发生与肥胖有关,75%的重度肥胖者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糖尿病与脂肪肝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脂肪肝在肥胖的II型糖尿病人中十分常见,约为50-80%。有研究表明有21-78%的糖尿病患者患有脂肪肝,脂肪肝患者中有4%-46%发生糖耐量减退或显性糖尿病[1]。高脂血症也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危险因素。接触对肝脏有毒性的工业毒物及药物如CCL4、四环素、胺碘酮、考的松、氨甲喋呤等,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减肥过快,实行肠旷置术后,长期静脉内营养也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因素。 二、诊断 脂肪肝起病隐匿,其临床表现轻微且无特异性,少数患者可有乏力,上腹不适或肝区不适,体检可发现患者肝脏肿大。实验室检查对于酒精性脂肪肝可发现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升高,r-谷氨酰转肽酶(r-GT)及碱性磷酸酶(AKP)升高,平均细胞体积(MCV)升高,乏唾液酸转铁蛋白/唾液酸转铁蛋白比值升高。而非酒精性脂肪肝可有转氨酶轻度升高,可有血糖和/或血脂升高。

影像学是诊断脂肪肝的重要而实用的手段。脂肪肝在超声声像图上的特征性改变为肝实质内弥漫细密的高回声斑点,肝静脉和门静脉分之变细变窄,显示不清,肝深部的回声衰减加重。诊断脂肪肝首先应判定肝回声的强度,对比肝、脾、肾三者以确定回声水平正常与否。根据超声特征将脂肪肝分为轻、中、重。目前一般认为CT是诊断脂肪肝的最佳影像学手段,优于B超和MRI。CT显示脂肪肝的肝实质弥漫性密度降低。脾的CT值较恒定,取肝与脾比值衡量肝密度正常与否。习惯以肝脾CT比值小于1作为诊断脂肪肝的标准。一般认为MRI对于脂肪肝的诊断价值较小,且价格昂贵,但其对于显示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可能有助于鉴别诊断[2]。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对于明确诊断和判断病变程度,了解病因,估计预后均十分重要。在组织学上将脂肪肝分为大泡性和小泡性两类。又将其分为轻、中、重三级,脂肪变性的肝细胞在轻度占30-50%,中度占50-75%,重度占75%以上。NASH的组织学诊断标准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点状坏死,气球样变,炎性细胞浸润,有或无Mallory小体[3]。 脂肪肝的诊断原则:首先应根据B超,CT或MRI等影像学结果判断是否有脂肪肝;其次根据实验室检查及肝活检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是单纯脂肪肝还是脂肪性肝炎;第三,需要详细询问病史,有无饮酒,糖尿病,高血脂及药物或毒物接触史,体重如何,从而明确病因;第四,脂肪肝的诊断应排除其他疾病,如HCV感染、Wilson病、血色病、及自身免疫性肝炎。非均匀型脂肪肝还应与占位性病变项鉴别。 四、治疗

脓毒症合并肝损伤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好的可行性和依从性%极易被患者所接受%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也发现%在对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Z D '>Z D D 'Z e D 指标值的检测中%其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g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情况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g &:&*#&而利伐沙班组的各项指标值甚至更优于低分子肝素钙组%虽然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伤口渗血及血肿发生%但是%通过临床观察%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术中置管深度和术后患者活动福度有一定关系%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应注重给予合理的宣教和正确指导%严密观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口服利伐沙班在预防下肢股骨骨折术后d [D 的治疗中%具有与低分子肝素钙同样的临床效果%且由于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增加出血风险%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可经口服长期用药%不需要其他监测治疗%患者更愿意接受%依从性更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丁!洪%何应英%等5髋关节置换后应用利伐沙班预防深静脉血栓 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O )5海南医学%) %)*"#$#!#'#%+#'#"5)!靖光武%叶树楠%杨述华5 髋关节置换后利伐沙班与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比较(O )5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9&)"+9&$#5 $!顾广玉%王家骐5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髋膝关节置换中的应 用(O )5国际骨科学杂志%)&#&%$#"$#!#%%+#%"5 9!王!利%袁!宏%哈巴西*卡肯%等5 例伐沙班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研究(O )5新疆医科大学学报%)&#*%$"""#!''#+''*5 *!梁树军5利伐沙班预防骨科下肢大型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9%例 (O )5中国药业%)&#*%)9"##!2$+295 %!刘!达%屈!波%龚!凯%等5 利伐沙班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d [D 的研究(O )5实用骨科杂志%)&#$%#'"*#!$')+$'*52!农!林5 利伐沙班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分析(O )5中国卫生产业%)&##%""$*#!%$+%95 "!刁华海%陈建伟%徐!杰%等5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心脑血管事 件相关性研究(O )5安徽医药%)&#$%#2"%#!#&#"+#&#'5'!翁习生5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O )5中华骨科杂志%)&&9%)9 "#&#!%+25 #&!张!晖%王!东%孙海钰%等5 髋关节置换后应用例伐沙班预防深静脉血栓疗效及安全性分析(O )5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99&+*99*5 ##!Z I K Q R7K C ,5k /6E 7K b /0CH0R0E 7K B -CI M/CE 067/J F1/CE B L 7K B I 67C?/K G H/I .7B E /B 0B (O )5\/.7B E /B I 717J 0I %)&&'%)'"$#!)%&+)%25#)!周荣荣%万!钧5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O )5中国医刊%)&#%%*#"9#!#2+)#5 收稿日期!)+##+&% 本文编辑!韦所苏 !! 摘要 !脓毒症合并肝损伤是临床较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是脓毒症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形式之一%尽早发现并给予干预和治疗%将可以有效减少住院时间和改善患者的预后&早期诊断'早期给予干预和治疗%在脓毒症合并肝损伤患者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如何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脓毒症合并肝损伤是临床医师经常面临的问题&该文就脓毒症合并肝损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关键词 !脓毒症$!肝损伤$!肝功能 !!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29+$"&% )&#" &$+&)'9+&*!!?70 #&5$'%'@A 50B B C5#%29+$"&%5)&#"5&$5)" :/-/+.(9E .&,./--*'$*+,'&-*-+'$"./+"0/'"&1)*7/.*'6#.%*'-/E -*-29E ##*'(%%E "#A <0'(,(+'(2304+5-,60'-&7C 5*-*H +1C +50.0K*H *'0%-<0I *58-"77*1*+-0K ?&84*-+1&7C <*'+.0K*H +1E '*G 058*-;%9<0';+'(##&&&#%C <*'+ * 9')*W H0CI B I O 7FK C/17L X I MW 10C06/1V I ?060CI %V /K 6H )&#"%[71F.I ##%X F.RI K $!!

2012年浙江省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药物性肝损伤防治要点与难点试题答案

药物性肝损伤防治要点与难点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对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时间界限是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不超过? A. 1周 B. 1月 C. 3个月 D. 6个月 请选择D 2.药物性肝损伤不会导致下列哪种疾病或并发症? A.肝衰竭 B.慢性肝炎 C.肝脓肿 D.自身免疫性肝炎 请选择C 3.药物性肝炎所致急性肝内胆汁淤积主要症状: A.黄疸和皮肤瘙痒 B.黄疸和肝酶升高 C.皮肤瘙痒和肝酶升高 D.消化道症状和黄疸 请选择A 4.急性肝细胞性DILI的特点:

A. ALT/ALP>5 B. ALP>5 C. ALT/ALP在2~5 D. ALT/ALP<2 请选择A 5.胆汁淤积型急性DILI的特点: A. ALT/ALP>5 B. ALP>正常上线2倍 C. ALT/ALP在2~5 D. ALT/ALP<2 请选择B 6.混合型急性DILI的特点: A. ALT/ALP>5 B. ALP>正常上线2倍 C. ALT/ALP在2~5 D. ALT/ALP<2 请选择C 7.长期应该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导致的DILI类型: A.急性肝损伤,胆汁淤积 B.慢性DILI,胆汁淤积 C.慢性DILI,脂肪肝

D.慢性DILI,自身免疫性肝炎 请选择C 8.据有关研究资料,在我国急性肝炎中约有多少比例是由DILI导致? A.5% B.10% C.15% D.20% 请选择B 9.导致DILI的前4类药物,根据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A.抗结核药,抗肿瘤药,中草药,解热镇痛药 B.抗结核药,中草药,解热镇痛药,抗肿瘤药 C.抗肿瘤药,抗结核药,中草药,解热镇痛药 D.抗结核药,中草药,抗肿瘤药,解热镇痛药 请选择D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A.大多不可预见 B.过敏性药物肝病与剂量无关 C.肥胖人群更易发病 D.停药2周后,转氨酶可恢复正常 请选择D 11.药物过敏反应导致的DILI常在服药多久出现肝功能障碍?

急性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急性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彦双朱淑霞王永利作者单位:050200 河北省石家庄市卫生学校(刘彦双);河北武警总队医院(朱淑霞);河北医科大学药理教研室(王永利) 【关键词】急性肝损伤 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复制是进行防治肝损伤药物研究的前提。目前,肝损伤动物模型的复制主要有生物性、免疫性、化学性等方法,生物学方法要求实验条件高且费用昂贵,限制了应用。免疫方法是造成免疫肝损伤,主要用于通过免疫机制而抗肝损伤的药物研究。化学方法则是通过化学性肝毒物质,如四氯化碳、氨基半乳糖、硫代乙酰胺、黄曲霉素等致肝损伤。在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中药药理实验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定应用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肝损伤动物模型进行保肝降酶新药的药理实验,应用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复制肝损伤动物模型,条件要求低,技术易于掌握,可靠性强,重复性好,是其他任何肝损伤模型无法比拟的,故目前研究抗肝损伤新药常采用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复制动物模型。 1 化学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1.1 四氯化碳性肝损伤四氯化碳(CCl4 )溶于精致植物油,配制0.1%浓度,按10ml.kg小鼠腹腔注射,12~24h后处死动物。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质(TB)、总蛋白(TP)、白蛋白(A)、,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物(LPD)或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或还原性谷胱甘肽(GSH)等反映肝功能及脂质过氧化的指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关于CCl 4 肝毒的作用机制,存在多种假设,但都一致公认,自由基的形成及引发的链式过氧化反应是其主要机制。CCl 4在体内可经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 代谢激活,生成两个活性自由基(CCl 3 O 2 和Cl)及一系列氧活性物,可与肝细胞质膜或亚细胞结构的膜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膜磷脂大量降解,从而破坏细胞膜结构完整性,引起膜通透性增加,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1]。另外,CCl 4 的代谢产物能迅速与细胞成分如胞内脂质、蛋白、核脂质、核蛋白和DNA等多种大分子发生不可逆的共价结合而导致细胞死亡,特别是当自由基作用于DNA时,损伤核糖和碱基,使核酸直接破坏引起DNA链的断裂或DNA 链与蛋白间交联,影响其信息传递功能以及转录和复制特性。在CCl 4 代谢产物引起的脂质过氧化物和共价结合的双重作用下,导致膜脂质流动性降低、钙泵抑制、谷胱甘肽活性抑制、肝微粒和线粒体功能丧失、肝细胞内钙稳态失调及代谢紊乱,引起肝细胞损伤加剧[2]。 1.2 D-氨基半乳糖性肝损伤用生理盐水配制成100g.L的D-氨基半乳糖 (D-galactosanine,D-GalN)溶液,大鼠或小鼠腹腔注射600~900mg.kg,造成急性肝损伤模型,染毒24-48h后处死动物,检查肝功能、病理及脂质过氧化指标[3,4]。Keppler 首先于1968年应用D-GaLN制备大鼠肝损伤模型。D-GaLN在肝细胞内代谢,首先与尿苷酸(UDP)结合成尿苷二磷酸半乳糖(LIDP-GalN),并在肝细胞内聚集,由于这种结合的速度大大超过尿苷酸的生物合成速度,致使尿苷酸耗竭,进而导致依赖其进行生物合成的核酸、糖蛋白和糖脂等物质减少,限制了细胞器的再生及酶的生成和补充,使细胞器受损,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均出现异常,甚至死亡。另外D-GaLN还可以引起肝细胞内Ca 2+ 增多,

急性肝损伤药学干预监护路径.pdf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监护路径。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脑挫伤患者致急性肝损伤的诊治过程,参与并有效干预患者药物治疗过程。结果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临床药师对药源性肝损伤诊断和药物治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结论临床药师发挥自身优势,可减少同类药源性损害的发生。 【关键词】药学干预;依达拉奉;药物性肝损伤;监护路径 依达拉奉作为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改善神经损伤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是目前临床研究证实唯一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因其作用机制不是通过纤溶作用,故可用于治疗具有出血倾向的脑栓塞和脑血栓[1]。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2]。本文通过1例硬膜下血肿患者使用依达拉奉适应状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关联性给予评价,探索循证建立标准化药学监护路径及方案,充分发挥临床药师指导合理用药的作用。 1临床资料 病历简介:患者女性,67岁,因外伤致头痛、头晕23h于2018年11月3日入院。CT提示颅内挫伤出血,予以止血、营养神经输液治疗,患者头痛无好转,复查头颅CT示“挫伤伴血肿较前变化不大”,提示病情无进展变化。查体 :BP:137/75mmHg;GCS:14分,辅助检查:头颅CT:双侧额叶脑挫伤伴血肿形成,周围水肿,右额颞部少许硬膜下血肿,右顶少许硬膜下血肿,左颞部少许硬膜下血肿,少许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顶骨骨折,枕骨骨折。患者主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肝肾病史。11月3日,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45.71mg/L↑,D-二聚体3.048mg/L↑,嗜酸性粒细胞0.01↓,总胆红素(TBiL)9.75μmol/L。入院为了减轻脑水肿,予以依达拉奉及预防消化道出血药奥美拉唑。11月8日,患者GCS14分,生命体征正常,诉头痛;复查头颅CT示额叶挫伤血肿较前无增加,水肿加重。11月12日,患者意识障碍同前,瞳孔光反应正常,额叶挫伤、血肿。双侧额叶血肿较前吸收,周围水肿较前片稍明显。右颞顶部少量硬膜下血肿较前片已吸收,蛛网膜下腔少许较前明显吸收。ALT304IU/L↑,AST150IU/L↑,TBiL21.57μmol/L。予以停用可疑药物、保肝药物应用。患者出现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肝区肿胀及上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11月17日,患者意识清楚、回答切题,近两日输液门冬氨酸鸟氨酸时患者恶心呕吐、心慌,不能排除药物不良反应引起,予以停用后患者症状消失。TBiL7.13μmol/L。11月20日,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复查生化转氨酶较前改善。11月23日,患者颅内血肿、水肿减轻,硬膜下积液增多,脱水药物减量。11月29日,药物减量,TBiL5.97μmol/L。12月4日,复查头颅CT示:双侧额叶脑挫伤伴血肿形成,双侧额叶血肿较前明显吸收好转。左侧额部及大脑镰旁少量硬膜下积液,较前变化不大。好转出院。入院诊断:双侧额叶脑挫伤,右额颞、右顶、左颞部急性硬膜下血肿,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顶骨、枕骨骨折,枕顶部头皮挫伤。出院诊断:双侧额叶脑挫伤,右额颞、右顶、左颞部急性硬膜下血肿,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顶骨、枕骨骨折,枕顶部头皮挫伤。 2分析与干预 2.1药物性肝损伤的判定及评估。患者双侧额叶脑挫伤,主诉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及肝肾史。入院前肝功能示正常范围。血清ALT、ALP、GCT和TBiL改变是判断肝功能损伤的主要实验室指标。DILI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差异较大,可表现为肝脏生化指标升高但无明显症状,或伴随过敏现象,如发热、皮疹症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临床表现及分型DILI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其中急性DILI是最常见的发病形式,占90%以上,多发生在用药后 5~90d[3]。根据受损的靶细胞,将急性DILI分为3型:①肝细胞损伤型:临床表现类似病毒性肝炎,ALT>2倍正常上限或R≥5,R=ALT/ALP;②胆汁淤积型:主要表现为黄疸和瘙痒,ALP>2倍正常上限或R≥2;③混合型:临床和病理兼有肝细胞损伤和淤胆的表现,ALT和ALP均>2倍正常上限,且R介于2~5之间[4]。国际上专家推荐用因果关系评估来诊断DILI,临床上进行DILI诊断时首选RUCAM评分表。国际上通用的诺氏不良反应评估法,因DILI自身特点及特殊性不再适用[5]。此模式也解决了临床评估不能明确量化的问题。RUCAM对3种DILI模式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这3种DILI模式的区分临床上通常根据血清ALT、ALP和R值进行断。计算R值所需的ALT和ALP以初诊时的测定值为准;若已采用糖皮质激素、熊去氧胆酸及其他降酶保肝药物治疗,则R值的计算和意义不再准确。本例患者评估前未使用上面药物。RUCAM量表根据评分结果将药物与肝损伤的因果相关性分为5级。极可能>8分;很可能6~8分;可能3~5分,不太可能:l~2分;可排除≤O分[6]。对该病例进行量化评估,根据其7条评判参数逐一打分[2],该病例从初次服用可疑药物至出现肝功能异常,时间为10d(得2分);停药后10d内AKP下降≥50%ULN(得2分);年龄≥55岁(得1分);有合并用药且时间具有提示性(扣1分);完全排除各类肝炎、胆道梗阻、新近发生过低血压以及排除巨细胞等病毒感染(得2分);肝损伤反应已在产品介绍中标明(得2分);再用药反应(0分)。总分为8分。最后诊断结果为:药物性肝损伤,肝细胞损伤型,急性,RUCAM8分(很可能),严重程度2级;临床药师判断很可能为依达拉奉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药师循证查找文献: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以肝细胞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最多见,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少见。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相比,肝细胞型的RUCAM评分为“极可能”和“很可能”两个级别的诊断例数较多[7]。2.2药学监护。2.2.1依达拉奉的药学干预。药源性因素:临床药师药学查房时,患者否认既往病史和用药史,也否认自发病来在入院前曾服用药物,另外肝功能指标异常发生在入院第10天,初入院时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正常,因此主要考虑院内治疗药物对肝功能造成的影响。循证文献报道及说明书,有超过1100种药物可能引起DILI。如心血管用药,钙离子拮抗剂、蛇毒抗栓酶、依达拉奉

脂肪肝临床路径教学教材

脂肪肝临床路径

脂肪肝临床路径 一、脂肪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脂肪肝(ICD-10编码:K76.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 2006年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制定的《脂肪肝肝病诊疗指南》。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脂肪肝诊疗方案”。 脂肪肝临床常见证候: 肝气郁滞,血瘀痰凝型 痰湿困阻型 脾虚湿困型 肝郁脾虚型 湿热蕴结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脂肪肝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93-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脂肪肝。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3. 西药治疗 (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脂肪肝(ICD-10编码:K76.001)。2.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 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肝纤维化、甲胎蛋白或肿瘤四项; (3)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 (1)腹部CT、肝活检; (七)药物应用。 1.抗病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干扰素和(或)核苷类似物。

2.中医中药及其它治疗。 (八)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缓解; 2. 肝功能好转ALT<40 U/L。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2.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2015_年最新版《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指南》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临床极具挑战的难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曾在2007 年发布了「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内容仅针对急性DILI,2014 年7 月美国胃肠病学会(ACG)发布了首个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实践指南,迈出了药物性肝损伤规范化诊治的第一步,然而该指南仅适用于特异质性肝损伤。 近期,中华医学会肝脏分会发布了国内首个药物性肝损伤指南,该指南同时适用于固有型DILI(InDILI)和特异质性DILI(IDILI)。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下本指南的要点。 流行病学 1. 我国尚缺乏面向普通人群的大规模DILI 流行病学数据,其主要原因为我国DILI 数据多来自医疗相关机构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难以明确DILI 在人群中的确切发病率。 2. 明确指出DILI 的危险因素,包括宿主因素(遗传因素如药物代谢酶等的HLA 遗传多态性、非遗传因素如年龄、性别、妊娠、基础疾病等)、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酒精、吸烟等)。 DILI 的耐受性、适应性及敏感性的定义 指南明确了DILI 耐受性、适应性以及敏感性的定义,耐受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期间未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适应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期间出现肝损伤的生化学证据,但继续用药生化学指标恢复正常;易感性是指个体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甚至停药后出现DILI,且不能呈现适应性缓解。准确区分上述概念对DILI 的治疗决策有重要意义。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仍然分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直接肝毒性和特异质性肝毒性两大类,而亦有学者将其概括为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所致的「上游」事件以及肝脏靶细胞损伤通路和保护通路失衡构成的「下游」事件,目前观点倾向于认为「适应性免疫攻击」是最后的共同事件。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

通讯作者:范建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200092,E2mail:fanjiangao@g https://www.doczj.com/doc/312196487.html, 专题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关键词】 脂肪肝;诊断;治疗;指南[文献类型];代谢综合征Gu i deli n es for manage m en t of nona lcoholi c fa tty li ver d isea se:an upda ted and rev ised ed iti on The Chinese Nati onalWork2shop on Fatty L iver and A lcoholic L iver D isease f or the Chinese L iver D isease A ss ociati on. 【Key words】 Fatty liver;D iagnosis/therapy;Guidebooks[Pub2 licati on type];M etabolic syndr ome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 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 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 m p le fatty liver, NAF 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NAF LD是2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视的慢性肝病问题[3]。为进一步规范NAF 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2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0]进行更新。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见表1。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证据等级定义 Ⅰ随机对照试验 Ⅱ21非随机对照试验 Ⅱ22分组或病例对照分析研究 Ⅱ23多时间系列,明显非对照试验 Ⅲ专家、权威的意见和经验,流行病学描述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 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 LD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 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1 流行病学 NAF 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 LD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1,2,12]。肥胖症患者NAF L患病率为60%~90%、NASH为20%~25%、肝硬化为2%~8%,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NAF 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1,2,12,13]。随着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NAF 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 LD患病率在15%左右[3]。 NAF L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 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3,12,13]。尽管酒精滥用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但是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3,12,14]。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肥胖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 I)和(或)腰围正常的NAF LD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少见[3,12,13]。近期体质量和腰围的增加与NAF LD发病有关,腰围比BM I更能准确预测脂肪肝[3,12,13]。在非基因3型HCV感染者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肝脂肪变主要与I R和代谢紊乱有关;NAF LD是血清HBV DNA低载量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增高的常见原因[3,4,16]。 2 自然转归 NAF LD患者肝病进展速度主要取决于初次肝活组织检查(简称肝活检)组织学类型。NAF L进展很慢,随访10~20年肝硬化发生率低(016%~3%),而NASH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发生率高达15%~25%[1,2]。年龄>50岁、肥胖(特别是内脏性肥胖)、高血压、2型糖尿病、ALT增高、AST与ALT比值>1以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等指标是NASH和进展性肝纤维化的危险因素[1,2,9,17]。在NAF LD漫长病程中,NASH为NAF L发生肝硬化的必经阶段[1,2]。与慢性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炎相比,NASH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相对缓慢,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细胞癌通常发生于老年人[1,2,13,17]。对于I R个体,NAF L是发生NASH和肝硬化的前提条件;脂肪变的肝脏对肝毒物质、缺血/缺氧耐受性下降,NAF L作为供肝用于移植易发生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13,16]。此外,在其他慢性肝病患者中,

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的原理

四氯化碳致急性肝损伤的原理及模型建立 一些肝毒索已经成功地应用于肝衰竭的诱导。目前常用的肝毒素主要有 D.Gal、醋氨酚、CCl4等。D.Gal肝损伤模型的病理改变与人类病毒性肝炎的 病理改变较为接近,肝外毒性不明显,剂量范围易控制,但有潜在的不可逆 性,同时因为D.Gal价格昂贵,大型动物猪或犬建立模型时所用剂量较大,重 复率并不十分理想,也无临床相关的药物中毒,所以限制了它在大型动物造模 方面的应用。CCl4是一种对肝细胞有严重毒性作用的化学物质。目前认为其导致肝损伤 的主要机制与四氯化碳自身和其自由基代谢产物有关,、CCl4在肝内经细胞色素 P450 2El代谢产生毒性代谢产物。CCl4自身的溶酶作用可导致肝细胞损伤, 但这仅限于高浓度的CCl4。CCl4的自由基导致肝损害的过程被认为是主要的机 制。榍文海等报道用杂种犬,将cache与等量花生油混合溶液,以0.9ml/kg一 次腹腔注射建立犬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模型。结果,注射CCl4后犬里进行性肝功 能衰竭表现,第72 h血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 间延长,血糖降低,(均P<0.01);脑电图检查出现异常波型。第7d病理检查显 示:肝细胞大片溶解坏死,网状支架大部分存在,肝细胞轻度增生。暴发性肝 功能衰竭形成率为93.0%。动物48~96h死亡率73.O%,14d内肝损害明显恢复。 动物一般表现,实验室及组织学检查表明,整个动物染毒过程,近似于人类的 急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过程。本模型具有以下特点:①动物受损后,经充分的 时间,可以恢复到用药前水平,模型具有可逆性;②受损动物以72h为死亡高 峰,第5d开始恢复,终点十分明确;③实验动物肝功能衰竭时间与死亡时间有 一定间隔,具有适用性和可控制性;④CCl4经济可行,注意保护,对实验人员 毒性不大,较为安全。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动物吸入400ppm,7小时/天,5天/周,173天,部分动物127天后勤部死亡,肝肾肿大,肝脂肪变性,肝硬化,肾小管上皮退行性病变。 Keywords: ?antioxidants; ?caspases; ?carbon tetrachloride; ?liver damage; ?chondroitin-4-sulphate; ?NF-κB; ?oxidative stress; ?free radicals Background and purpose:

脂肪肝诊断标准

脂肪肝诊断标准 来源:北京嘉仁康文化健康传播中心作者:王琴 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疾病谱随病程的进展表现不一,包括 一、临床诊断标准凡具备下列第1~5项和第6或第7项任一项者即可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肝。 2. 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酒精量每周<40g; 3. 除外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Wilson病、全胃肠外营养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4. 除原发病临床表现外,可出现乏力、肝区隐痛等症状,可伴肝脾肿大; 5. 血清转氨酶可升高,并以ALT为主,可伴有GGT、铁蛋白和尿酸等增高; 6. 肝脏组织学有典型表现; 7. 有影像学诊断依据。 二、影像学诊断 (一)单纯性脂肪肝B超表现为:(1)肝区近场弥漫性点状高回声,回声强度高于脾脏和肾脏,少数表现为灶性高回声;(2)远场回声衰减,光点稀疏;(3)肝内管道结构显示不清;(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肝前缘变钝。 仅具备(1)项者作为疑似诊断;具备第(1)项加其余1项以上者可确诊为脂肪肝。CT平扫表现为肝脏密度普遍低于脾脏或肝/脾CT比值≤1。肝脏密度降低,CT值稍低于脾脏,肝/脾CT比值≤1.0者为轻度;肝/脾CT比值≤0.7,肝内血管显示不清者为中度;肝脏密度显著降低甚至呈负值,肝/脾CT比值≤0.5,肝内血管清晰可见者为重度。 (二)脂肪性肝炎除上述影像学表现外,可出现肝实质密度和信号改变,脾增厚或肿大,胆囊壁增厚或胆囊形态改变等。 (三)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肝裂增宽,肝包膜厚度增加,肝表面不规则,肝内回声/密度/信号不均匀,各肝叶比例失常,门静脉主干管径增粗,门静脉每分钟血流量参数增加,脾脏体积指数增大, 胆囊壁增厚或胆囊形态改变等。 三、组织学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理改变主要为大泡性或大泡性为主伴小泡性的混合性肝细胞脂肪变性,组织学诊断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纤维化和肝硬化。 (一)单纯性脂肪肝低倍镜下1/3以上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但无其他明显组织学改变;即无炎症、坏死和纤维化。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的肝细胞<1/3者为肝细胞脂肪变。占肝小叶1/3~1/2为轻度脂肪肝;占肝小叶1/2~2/3为中度脂肪肝;占肝小叶2/3以上者或肝细胞弥漫脂肪变性呈鱼网状者为重度脂肪肝。 (二)脂肪性肝炎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内有大泡性脂肪滴贮积,伴肝细胞气球样变,甚至肝细胞不同程度的坏死,以及小叶内和门管区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可伴有肝纤维化、糖原核、小叶内脂肪性肉芽肿、嗜酸小体和脂肪囊肿等表现,少数病例可见Mallory小体和肝细胞巨大线粒体。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意见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 发表时间:2009-01-12 发表者:孙聪 (访问人次:117) 中华消化杂志2007年11月第27卷第11期Chin J Dig,November,2007,Vo1.27,No.1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 药物肝毒性是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重视和监测的问题。在已上市应用的化学性或生物性药物中,有1100种以上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很多药物的赋形剂、中草药以及保健药亦有导 致肝损伤的可能。其中,急性肝损伤是药物性肝病最常见的发病形式,约占报道病例数的90 以上,少数患者可发生威胁生命的暴发性或重症肝功能衰竭,是药物肝毒性临床监测和防治的重点[1],也是临床医师执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职业风险问题。根据国内13个地区16家大型综合医院多中心大宗病例统计,近5年来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数有逐年增 加趋势。因此,有必要提出我国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意见,以期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我国药物性肝病的临床诊治水平。 一、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定义和分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 的肝脏损害,病程一般在3个月以内_2],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病程较长,可超过1年[3“]。为避免药物导致肝脏损害所用名词不一致,建议采用国际共识意见[5]规定的统一术语“肝损伤”(1iver imury)。根据用药后发生血清生化检测异常情况,将肝损伤定义为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或结合胆红素(CB)升高至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或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TB)同时升高,且其中至少有1项升高至正常值上限2倍以上。由于不同药物导致急性肝损伤的靶位不同,采用国际共识意见的分类标准有助于识别某些已知药物肝毒性反应特点。根据用药后血清酶升高的特点,将药物相关性急性肝损伤分为3种类型[5]。①肝细胞性损伤(hepatocellular i~ury):主要表现为ALT水平明显升高,常先于TB水平升高和显著大于ALP升高水平,其临床诊断标准为血清ALT 升高至 少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血清ALP正常;或ALT/ALP升高倍数比值≥5。②胆汁淤积性肝损伤(cholestatic liverinjury):主要表现为ALP水平升高先于转氨酶,或者ALP水平升高比转氨酶水平升高更明显,其临床诊断标准是血清ALP活性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血清ALT正常;或ALT/ALP升高倍数比值≤2。③混合性肝损伤:即血清ALT 和 ALP水平同时升高,其中ALT水平升高必须超过正常值上限2倍,ALT/ALP升高倍数比值在2~5之间。在药物诱导的肝细胞性损伤时,有明显临床意义的肝脏 血清检测情况是:①ALT水平升高超过正常范围上限的8~10倍,可明确肝脏实质细胞受到损伤[6]。②药物诱发的肝细胞性黄疸预后较差,其血清检测征象是用药后血清ALT水平高于正常值上限3倍和TB高于正常上限2倍,而血清ALP正常。③既往无肝硬化,在26周内出现肝功能恶化通信作者:许建明,230022合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消化科(Email:xjml017@yahoo.eom.cn)?共识与指南?而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及任何程度的意识改变(肝性脑病),则定义为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83,有紧急肝移植的指征。 二、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线索及其诊断标准 (一)临床分析线索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没有特异的临床征象或标志,诊断的可信度主要取决于被评价病例的数据完整性及其证据支持力度。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过程中,特别强调排除肝损 伤其他病因的鉴别诊断,强调收集详细的用药史及其肝损伤

脂肪肝防治指南

一、 脂肪肝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肝病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症和酒精滥用现象的日趋增多,中国脂肪肝患病率迅速增长,脂肪肝正成为中国越来越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最近几项基于城市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明,中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为12.5%~35.4%。与过量饮酒相比,脂肪肝与肥胖的关系更为密切,高达80%~90%的脂肪肝患者并不饮酒。目前,代谢综合征和脂肪肝已成为中国居民健康体检中肝脏酶学指标异常的最常见原因,高达75%的血清转氨酶异常与脂肪肝有关。 脂肪肝已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中国居民第一大肝脏疾病。由于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故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脂肪肝的患病率还将进一步上升。 中国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患病率高达15% 中大城市普通人群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的患病率约为15%(6.3%~27%),其中80%~90%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硬化的患病率低于1%。 不容小觑的酒精性肝病 在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引过量饮酒引起的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酒精(乙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 脂肪肝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营养不良 内分泌紊乱 药物性肝损伤 中毒性肝损伤 遗传性疾病 其他疾病 三、 脂肪肝常见的诱因 不良生活方式“催生”脂肪肝 不合理的膳食结构 不良的饮食习惯 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 酒精滥用 遗传易感性 四、 认识肥胖 肥胖症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引起的、以脂肪组织增多为特征的危害健康的慢性疾病。主要以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来判断超重和肥胖,单位是千克/米2(kg/㎡)。 原发性肥胖的诊断标准:体质指数大于25kg/㎡,或体质指数未达肥胖标准但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大于3厘米,或者腰围超标(成年男性腰围≥90厘米,成年女性腰围≥80厘米)。 内脏型肥胖更易和并糖、脂和激素代谢紊乱,以及肥胖相关疾病,典型的表现为腰围增粗。 胰岛素抵抗的定义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25T14:46:22.443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19期作者:刘华芳 [导读] 需强调的是,就改善急性DILI患者的预后的策略而言,合理用药,密切临床监测,早期诊断治疗可能更有意义。河南省平舆县中医院门诊部西药房 4634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和影响预后的因素,以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某医院2010年1 月至2012年12月76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资料,对所用药物、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常见三类药物依次为抗生素(42.1%)、中草药(23.7%)和感冒药(10.55%)。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类型以肝细胞型多见(51.3%),混合型次之(28.9%),胆汁淤积型相对较少(19.7%),其中,肝细胞型和混合型的重症肝损伤发生率 差异有显著性(P=0.020),而肝细胞型和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和胆汁淤积型的重症肝损伤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84 和P=0.516)。此外,有慢性基础病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与无慢性基础病患者相比,其短期预后不良的发生率增加(P=0.001)。结论:国内外各地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谱并不一致。混合型药物性肝损伤较易发展为重症肝损伤。慢性基础疾病是影响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短期临床预后的因素之一。 关键词: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特点分析;预后分析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drug-induced liver injury,DILI)是指使用药物后,由于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肝脏损伤,病程一般在3个月以内,胆汁淤积型肝损伤病程可超过1年。在美国药物是引起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原因,而在我国急性DILI住院病例数亦有逐年增加趋势。本文仅就我院急性DILI的药物种类、急性DILI临床分型、慢性基础疾病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进一步了解本病的临床特点和影响其临床转归的因素。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通过收集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以“药物性肝损伤”为第一诊断的病例,然后依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治建议(草案)》中临床诊断标准重新确认诊断。 1.2 按药物引起肝损伤的靶位行临床分型分3型,肝细胞型:ALT/ALT正常上限>2或R≥5;胆汁淤积型:ALP/ALP正常上限>2和R≤2;混合型:ALT/ALT正常上限>2、ALP/ALP正常上限>2和2<R<5。 1.3 病情轻重判断重症急性DILI定义为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有出血倾向,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或INR≥1.5。 1.4 临床转归判断实际临床工作中,不少短期治疗效果不好的急性DILI患者往往会终止治疗,短期临床转归不良多提示患者最终临床转归不良和可能要承担高额医疗费用,对临床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故本组研究以1个月为时间点判断患者的短期临床转归。短期预后良好指患者发病后1个月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好转,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TBil恢复正常或下降至正常上限2倍以内。短期预后不良则包括发病后1个月内各项肝功能指标未达到预后良好的指标;治疗后病情恶化,家属要求自动出院者;死亡者。 1.5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IBM 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变量用中位数和全距表示。分类资料采用计数绝对值和构成比表示,多组构成比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多组构成比之间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调整检验水准后进行单侧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共收集到93例临床第一诊断为急性DILI的患者资料,复核后符合诊断标准的76例,男37例,女39例,年龄3~86岁,平均(47.9±17.6)岁,中位年龄47.5岁,其中有基础慢性病患者29例,包括慢性肝病患者13例,糖尿病患者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心功能不全患者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2例。 2.2 药物种类与病情轻重和临床转归的关系分析在本组研究中,明确可引起急性DILI的药物有23种,常见的3类药物依次为抗生素(共31例,占40.8%)、中草药(占2 3.7%)、和各种剂型感冒药(占10.5%)。死亡患者3例,1例与服用降糖药有关(具体药物不详),2例与服用中草药有关。按临床短期转归,短期预后不良病例占15.8%(12/76),其中4例由抗结核药引起,这其中3例有慢性基础病;3例由中药制剂引起,均有慢性基础病;2例与使用免疫抑制剂相关。按临床病情严重程度,重症急性DILI占17.1%(14/76),主要由中草药(6/14)和抗细菌药(3/14)引起。 2.3 临床分型与病情轻重和临床转归的关系分析按药物引起肝损伤的靶位进行临床分型,肝细胞型占51.3%(39/76),混合型占28.9%(22/76),胆汁淤积型占19.7%(15/76)。为分析临床分型与病情轻重和临床转归的关系,行Kruskal-Wallis检验,提示各临床分型组的重症DILI发生率不全相同,而短期预后不良发生率差别无显著性。行组间两两比较进一步分析临床分型与病情轻重的关系,Bonferroni法调整检验水准α,=0.025,行单侧Fisher精确检验,提示混合型较肝细胞型较易发生重症DILI。肝细胞型和胆汁淤积型及混合型和胆汁淤积型的重症DILI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3.结论 本组研究结果提示中草药为致 DILI 的常见药物,以方剂药物多见,且由中草药诱发的急性 DILI患者中,重症患者所占比例较高(6/ 18),其中 3例(3 /6)短期临床预后不良,均为有慢性基础病患者。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中医为我国的传统医学,民众接受率高,但却缺乏对中草药制剂潜在毒性的认识,普遍认为“中药无毒”,导致不合理使用,患者服药时间较长,蓄积量大,故肝损伤较为严重,而有慢性基础病患者则更难恢复。 关于急性DILI临床分型和预后的关系,目前还有争议。如有研究发现过敏特异质型DILI患者的预后往往较好,而胆汁淤积型DILI有10%会发展为肝衰竭,提示急性DILI临床分型和预后相关。本组研究结果提示混合型DILI中重症患者所占比例高于肝细胞型DILI,但患者的短期临床转归在各临床分型中分布无差异。 综上所述,可以推断,本组研究与既往文献研究的结果存在差异,这可能和引起DILI的药物谱不同,患者病情轻重的构成比不同,医疗卫生水平不同等相关。需强调的是,就改善急性DILI患者的预后的策略而言,合理用药,密切临床监测,早期诊断治疗可能更有意义。参考文献: [1]支杰华.药物性肝病病因、临床特点及关联性评价[D].南昌大学,2006.12(08):145-14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