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神分裂症患者持续使用氯氮平10年后的不良反应调查_吴为民

精神分裂症患者持续使用氯氮平10年后的不良反应调查_吴为民

精神分裂症患者持续使用氯氮平10年后的不良反应调查_吴为民
精神分裂症患者持续使用氯氮平10年后的不良反应调查_吴为民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6 年第 3 卷第 29 期2016 Vol.3 No.29

5782

精神分裂症患者持续使用氯氮平10年后的不良反应调查

吴为民

(黄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黄山 245000)

【摘要】目的 回顾性对比探讨服用氯氮平持续性治疗精神分裂症10年后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探讨氯氮平长期用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跟踪调查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10年后得白细胞计数、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值、转氨酶水平、血尿素氮以及心电图。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者10年来接受单一氯氮平维持治疗;对照组患者10年来接受氯氮平联合齐拉西酮进行综合治疗,根据统计结果探讨氯氮平长期用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有效性。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10年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主要不良反为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结论 单一应用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进行维持治疗长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选择其他精神类药物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效率及安全性,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氯氮平;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6.29.5782.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基本个性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类疾病[1],临床体征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严重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相关文献报道[2],精神分裂症年发病率为较高,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患者意识障碍,失去劳动能力,部分患者甚至有暴力倾向,严重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临床有许多治疗精神类疾病药物,氯氮平即这些药物中的一种,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疾病类药物,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该药临床应用价值评价有待继续完善,而且长期临床应用经验表明氯氮平具有较为严重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本次研究通过设计对照试验回顾性探讨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长期临床毒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32~56岁,平均年龄为(41.6±8.35)岁;病程10~11年,平均病程为10.34年。实验组男44例,女16例;年龄33~58岁,平均年龄为(42.8±8.07)岁;病程10~11年,平均病程为10.41年。

1.2 入选标准

本次试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为临床确诊病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本次调查。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氯氮平(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571)口服维持治疗,50 mg/次,2次/d。

1.3.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氯氮平(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571)口服,25 mg/次,2次/d;联合盐酸齐拉西酮(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141)口服,20 mg/次,2次/d综合治疗。对比统计用药十年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3]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用药十年后实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61,P<0.05)。两组患者用药10年后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值、转氨酶水平、血尿素氮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体重指数、心电图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并发多种不良反应症状.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服药10年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n白细胞减少空腹血糖值转氨酶水平转氨酶水平体重指数≧23心电图异常总不良反应实验组602(3.33)5(8.33)7(11.67)8(13.33)29(48.33)23(38.33)46(76.67)对照组601(1.67)6(10.00)7(11.67)7(11.67)20(33.33)16(26.67)29(48.33)x2--0.382-5.925-0.041-0.638 5.913 6.2449.016 P->0.05>0.05>0.05>0.05<0.05<0.05<0.05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该病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4],抗精神类药物一般在控制患者精神症状方面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但药物治疗虽然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并不能彻底治愈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悲观、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疾病预后生活质量[5],精神分裂症一般很难痊愈,最好的状态是依靠药物维持治疗,帮助患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氯氮平、氯丙嗪、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6]是临床常用的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氯氮平是临床常用的精神

DOI:10.16281/https://www.doczj.com/doc/3115778644.html,ki.jocml.2016.29.044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6 年第 3 卷第 29 期2016 Vol.3 No.29

5783

分裂病临床治疗药物,长期临床治疗经验表明该药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方面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一般较小,适用于长期临床维持给药。但是近年来相关文献[7]研究发现,氯氮平具有较强的血液系统毒性,易引起患者心率失常,严重时会引发心血管类疾病,同时长期用药会导致患者体重指数升高,不利于患者健康。

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复杂,目前临床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氯氮平作为苯二氮卓类抗精神疾病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方面临床应用数据丰富,虽然该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部分阴性症状均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改善作用,但是氯氮平易诱发较为严重的迟发型运动功能障碍及锥体外系反应。精神分裂症患者长期服用氯氮平临床主要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嗜睡、体重增加、便秘、白细胞减少、心动过速、心电图异常等[8],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新药的不断问世,各种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小的精神类药物逐渐问世,大量临床数据表明采用联合用药方式对精神分裂症进行维持治疗不但在提高临床效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用药期间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本次研究通过设计对照试验对氯氮平用药10年后不良反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氯氮平在治疗精神分裂症长期用药方面的临床价值。研究结果显示用药10年后单独服用氯氮平进行维持治疗实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见氯氮平在精神分裂症维持治疗方面

虽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对血液系统副作用较高,长期用药对患者 毒副作用较强。为提高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采用联合用药方法弥补单独用药的不足,对心血管系统进行保护能够显著降低氯氮平长期用药过程中对患者的伤害,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有效性,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 璠,邓粤贤.时间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6):119-120.

[2] 张 静,火静兰,朱美利.健康教育对慢性精神分裂症合并高血压

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66-67.[3] 蒋丽红.氯氮平口腔崩解片与氯氮平普通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

对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5):478-479.

[4] 李 萍,赵淑君,李凤敏,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的护理体

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196-197.

[5] 李 璠,邓粤贤.时间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6):119-120.

[6] 王 青.长期服用利培酮、氯氮平及氯丙嗦对精神分裂症患者

心肌酶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21):114-116.[7] 屈跃中.氯氮平联合齐拉西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

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1):14-15.

[8] 杜美凤.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效果、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

[J].世界最新医学文摘,2016,16(80):333.

本文编辑:吴玲丽

11.6%(5/43),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0.000,P >0.05)。

3 讨 论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主要临床特点为多发性动脉炎、淋巴结肿大、皮肤黏膜出疹等,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研究[4]认为因患者机体免疫系统过度活化,被激活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会产生大量抗体,对微小血管的内皮细胞造成损伤,导致血管炎,最终进展为川崎病。

目前,临床多应用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该方法属于被动免疫疗法,可将免疫球蛋白内抗体输送给患者,与生物血管Fc 受体结合,诱使巨噬细胞吞噬与转移免疫复合物,阻止免疫血管炎进展,并经负反馈调节,减少抗体产生,增加B 淋巴细胞数量与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粘附,减少血栓形成,且可通过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起到中和毒素及杀死病毒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炎症。但临床研究对丙种球蛋白的应用时间意见尚未统一,本研究结果显示,退热时间组间比较,常规组短于晚期组,且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两组比较,常规组25.6%,明显低于晚期组的6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与症状消退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表明在川崎病患儿发病5~10 d 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且反应性较好。谭静[5]研究提示,当川崎病发病6~10 d 内采用丙种球

蛋白治疗川崎病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为28.6%,而当病程≥10 d 再应用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为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血管壁中层水肿在川崎病发病早期最明显,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则炎症细胞会广泛浸润冠状动脉,致使冠状动脉扩张,因此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可预防冠状动脉损伤。

综上所述,在川崎病患儿发病5~10 d 应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明显降低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减少退热时间,且反应性较好,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军丽.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

响[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1):96-97.

[2] 闵 锋,朱少元,李娇春.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

退热时间以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35(1):671-672.

[3] 蒋 曼.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90例临床观察[J].中国

民族民间医药,2015,24(23):75.

[4] 杨 雯.不同时间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

探讨[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65-66.

[5] 谭 静,马洪梅,姚 毅.丙种球蛋白应用时间对川崎病患儿退热

时间及冠状动脉损伤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6):1240-1242.

本文编辑:卢 娇

(上接5781页)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第六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脱离现实和统一性、完整性的障碍,并出现一系列思维、感知、意志行为异常。精神分裂症病程多迁延,部分病人出现人格缺损、严重的丧失社会适应能力。若得不到合理治疗则容易出现精神衰退。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患病率很高的一种疾病。住院患者占各地精神病医院住院人数的首位,且对患者本人、家庭、社会影响较大、也给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经济上和医疗管理上的沉重负担,为此对本病患者的早期发现,合理治疗及加强社会关注显得十分重要。 第一节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 一、概述 ㈠概念及其发展 据世界医学文献记载,现代精神病学的先驱德国医生Kraepelin在1896年将类似精神分裂症病象归纳命名为早发性痴呆,强调了本病特定的以痴呆为结局的后果。1911年,Bleuler认为本病特征是精神活动的“分裂”,正式命名为精神分裂症,并沿用至今。 ㈡流行病学特点 据国内1982年对12个地区精神病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5.69%、城市居民明显高于农村居民,女性明显高于男性,患病率与家庭经济水平呈负相关。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左右。 ㈢病因及发病机制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未明,或至今未能找出单一的、决定性的发病因素。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病是复杂的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但主要与下列因素有较密切关系: 1.遗传因素:家系研究表明,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要比一般人群高数倍(上海调查为6.2倍),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提示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有遗传倾向的人,易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发病。遗传因素作用的证据有:家系调查,双生子研究(单卵双生儿的同病率比双卵双生儿的同病率高4倍),寄养子研究(为了排除有关因素的影响,即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子女自幼寄养在双亲健康的家庭,待其成

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和药源性强迫症状的比较

49 ?论著?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和药源性强迫症状的比较 张海涛。王希林”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与药源性强迫症状的临床特点。方法研究纳入32例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的 患者(伴强迫组)和45例药源性强迫症状的患者(药源组),采用自编调查表、耶鲁一布朗强迫量表(Y—BOCS)、临床总体评价量表(CCI)等评定患者I|缶床症状及其特点。结果伴强迫组中症状荒谬的患者比率高于药源组(50.O%讳20.O%,z2=7.68,P=0.006);伴强迫组的白知力差于药源组[(1。06±0.72)vs(0.71±0.63),t=2.29,P=0.03J;伴强迫组的疗效(CGI—sI评分)差于药源 组[(4.53±1.37)Ⅶ(3.73±1.07),t=2.87,P=O.005j;伴强迫组对强迫思维的痛苦程度(Y—BOCS评分)低于药源组(f=2.27,P=0.027);伴强迫组对症状的主动抵抗程度(Y?BOCS评分)低于药源组(t=一2.60,P=O.01)。结论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和药源 性强迫症状有不同的临床特点,前者对症状的认识较差,治疗更困难。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强迫症状药源性强迫量表 【中图分类号】R749.3;11749.053【文献标识码】A 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强迫症状可使病情复杂化,也可给诊断带来困难,有学者将伴有强迫症状的精神分裂症归类为“精神分裂症强迫亚型”或“分裂强迫型”It-z]。强迫症状既可是精神分裂症的伴随症状,也可是服用抗精神病药后产生的“药源性”症状,此方面的研究国内外报道尚少,较多的是经验性回顾。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强迫症状的临床特点有助于症状的鉴别及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来自北京大学第六医院2006年5—10月自然顺序就诊的精神分裂症门诊病人,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lo版(ICD一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能配合完成量表测查。排除与其它精神障碍共病者。共77例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患者(伴强迫组)32例和药源性强迫症状患者(药源组)45例。伴强迫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15—65岁,平均(抵7±7.3)岁,病程0.6—37.6年,平均(7.0±4.9)年,起病年龄lO一37岁,平均(19.0±5.8)岁,阳性家族史6例;药源组男性17例,女性28例,年龄16—67岁,平均(30.2±7.0),病程0.8—35.1年,平均(8.5±5.2)年,起病年龄13—39岁,平均(21.5±5.6)岁,阳性家族史9例。药源组的治疗药物包括经典抗精神病药(氯丙嗪、奋乃静、舒必利、硫利达嗪)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硫平),其中氯氮平所占11.8%,大于其他药物。两组在性别构成比、起病年龄、病程、阳性家族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 药源组界定:服用抗精神病药后或抗精神病药加量过程中出现强迫症状,而停药、减量或更换药物后强迫症状减轻或消失p1。有以下情况之一不列入药源组:①持续时间较短且未予任何处理强迫症状自行消失,②加大抗精神病药剂量后强迫症状反而减轻,③强迫症状在减量或停药之后出现。 1.2研究工具①自编调查表:记录病人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家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2006年研修生,现在福建省三明市第四医院(三明365001) ‘通讯作者(E—nlail:『,dlinwang@126.corn) 6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族史、起病年龄、病程、强迫症状是否荒谬。②临床总体评价量表(CGI):仅评定其中的疾病严重程度(CCI.SI),得分越高表明病情越重。③自知力评定依据精神现状检查(PresentStateExaⅢi?nation,PsE)中的四级划分标准,0分表示完好,1分轻度障碍,2分大部分丧失,3分无自知力。④耶鲁一布朗强迫量表(Y?BOCS),用来评价强迫症状的严重程度,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相关项目共10项,每项按0—4分五级评分,0分表示无,1分表示轻,2分表示中,3分表示重,4分表示极重。Y-BOCS量表中有关时间的评定采用张一等修订的标准”1。 1.3资料分析所得数据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z2检验。 2结果 2.1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伴强迫组中强迫症状具有荒谬性者较多(16/32,50.O%),药源组中强迫症状具有荒谬性者较少(9/45,20.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68,P=0.006)。伴强迫组患者的自知力评分高于药源组[(1.06士0.72)vs(0.71±o.63)。t=2.29,P=0.03],结果显示伴强迫组的自知力差于药源组。伴强迫组患者的CGI-SI评分高于药源组[(4.53±1.37)vs(3.73±1.07),t=2.87,P=0.005],结果显示伴强迫组的疗效差于药源组。 2.22组强迫症状的分布和出现频率比较2组强迫症状的分布有一定差别,伴强迫组中仅有强迫行为的发生率低于药源组(z2=5.17,P=0.02)。在强迫症状出现频率中,伴强迫组的强迫联想多于药源组(z2=7.84,P=O.005),而强迫检查和强迫询问少于药源组(z2=4.18,P=0.04;Z2=5.24,P=o.02)。其它强迫症状的出现频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2.32组Y.BOCS评分结果比较Y—BOCS评分结果显示,伴强迫组对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痛苦程度均低于药源组,但2组仅在强迫思维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3)o伴强迫组对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的主动抵抗均差于药源组(t=一2.60,P=O.01:t=一2.73。P=O.009)。2组患者在强迫思维和行为上所花的时间、对正常功能的妨碍、对强迫的控制效果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有效应用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有效应用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2016年3月-2017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SRHMS、HEIQ、精神分裂症状差异。结果:试验组干预后4周SRHMS 评分(296.43±51.67)分、干预后8周SRHMS评分(325.66±73.59)分、干预后12周SRHMS评分(342.95±67.69)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干预后4周HEIQ评分(3.99±0.65)分、干预后8周HEIQ评分(4.26±0.78)分、干预后12周HEIQ评分(4.39±0.28)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思维障碍(5.64±0.92)分、焦虑抑郁(3.71±0.75)分、敌视猜疑(2.69±0.51)分、活力缺乏(2.36±0.42)分,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低(P<0.05)。结论:针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培养患者积极、健康心理水平,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人际交往能力,尽快回返社会,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积极心理学理论;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 精神分裂症为临床上常见的重性精神病,具有临床症状明显、复发率高、治疗难度大、病程表现波动性进展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导致患者社会能力下降,患者多伴有抑郁、逃避等负面情绪[1]。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有负面情绪,这也是影响治愈和复发的重要因素,因此缓解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的不良情绪为临床治疗的关键[2]。护理人员护理是否得当为改善预后的重要环节。常规护理模式可缓解患者负面情绪,但在激发患者正面情绪中收效甚微。积极心理学可有效激發患者积极心理,提高患者幸福感[3]。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9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临床护理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3月-2017年9月治疗的94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组,其中试验组男22例,女25例,年龄19~69岁,平均(40.32±7.51)岁,病程2~12年,平均(6.21±1.06)年;对照组男21例,女26例,年龄18~70岁,平均(39.53±6.79)岁,病程2 ~11年,平均(6.57±1.12)年。患者家属均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经临床诊断符合文献[4]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处于恢复期,年龄18岁以上,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上。排除标准:智力障碍、严重躯体疾病、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严重伤人、身体活动能力差等。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包括:健康教育、鼓励患者参加活动,医护人员在查房过程中给予心理支持。试验组患者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人员向患者

第五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精神分裂症最多见的幻觉是:() A.听幻觉 B.视幻觉 C.触幻觉 D.嗅幻觉 E.味幻觉 2.精神分裂症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 A.情感不稳 B.情感不协调 C.情感高涨 D.情感低落 E.情感脆弱 3.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主题多为:() A.被害妄想 B.夸大妄想 C.疑病妄想 D.影响妄想 E.贫穷妄想 4.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病人出现忐忑惶恐,坐力不安,精神十分紧张。这个症状为() A.易激惹 B.情绪不稳 C.恐惧 D.焦虑 E.情感低落 5.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最有意义的一组症状是:() A.思维迟缓,情绪低落,企图自杀 B.情绪高涨,思维活动加速 C.思维散漫,思维破裂 D.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症状 E.思维敏捷,动作增多 6.注意增强常见于:() A.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B.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C.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D.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E.未分型精神分裂症 7.精神分裂症最多见的幻觉是:() A.幻听 B.幻视 C.幻触 D.幻嗅 E.内脏幻觉 8.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主题为() A.被害妄想 B.夸大妄想 C.自罪妄想 D.疑病妄想 E.嫉妒妄想 9.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主要是:() A.假性幻听 B.言语性幻听 C.幻视 D.内脏幻觉 E.幻嗅 10.问一女病人年龄时,病人答到:“二十二,二月初二生,二八月乱穿衣,衣服脏了没人洗,洗衣机是我买的,我属猴”你认为这个回答说明病人有下列何症状:() A.思维散漫 B.病理象征性思维 C.音联意联 D.强制性思维 E.思维破裂 11.诊断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依据:() A.幻觉突出 B.无自知力 C.思维情感不协调 D.青壮年 E.妄想 12.引起错觉的常见因素为() A谵妄状态B焦虑、紧张等情绪因素C疲劳D以上都对 13、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中,目前最重要的因素是()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 精神因素 D 性格因素 14.精神分裂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 A 思维障碍 B 记忆障碍 C 意志障碍 D 行为障碍 15.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预后,错误的是() A 发病年龄越早预后越好 B 病前性格健全预后较好 C 无明显发病诱因预后较差 E 病程长、发病迟、未及时治疗效果差 16.下列不属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关的是() A 焦虑B抑郁症C精神分裂症D癔症 17.有关精神分裂症,下述错误的是() A 多起病于青壮年 B 常缓慢起病,病程多迁延 C 具有思维、意识等多方面障碍 D 在重性精神障碍中患病率最高 18.下列不属于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的是() A 被控制感 B 情感障碍 C 幻听 D 智能障碍 19.精神分裂症最有效的维持治疗是() A 较长时间住院 B 坚持服药 C 坚持服药并参加工作 D 渐减药并参加工作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精神科常用药物作用、不良反应 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病性症状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它重性精神病,也称为强安定剂、神经阻滞剂。 不良反应及相应处理 1、常见副作用:口干、舌燥、鼻堵、乏力、思睡、心动过速、锥体外系反应。罕见副作用:阻塞性黄疸、粒细胞缺乏、视网膜色素沉着。其中以急性黄疸、粒细胞缺乏症、癫痫样发作、剥脱性皮炎、肝损害及低血压性休克最为严重,应高度重视! 2、原则上凡是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适和躯体改变,均应考虑是否与药物有关,通过减药或停药对此有鉴别和治疗意义。一般而言,抗精神病药无成瘾性,但可能产生躯体依赖。 不良反应具体划为几个方面 1、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 (1)过度镇静:无力、思睡,尤以氯丙嗪、氯氮平常见。 (2)药源性精神副作用:如意识障碍、消极忧郁、幻觉、躯体性妄想、缄默、紧张样状态、兴奋躁动等。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精神运动性兴奋表现为焦虑不安、激动、凶狠、敌意、极度兴奋和冲动、攻击行为,常为一过性,多见于治疗初期。不需特殊处理。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出现的程度不同,由意识模糊或梦幻样状态到谵妄状态。表现:定向力障碍、言语散漫、错觉、幻觉、兴奋躁动、刻板动作或冲动行为、生活不能自理。可伴脉速、出汗、震颤、构音不清、扩瞳等躯体症状。多见于:用药早期;大剂量用药或在剧增、骤停或更换药物时;联合用药;老年人、有脑器质性病变或躯体疾病者。处理主要为减药或停药。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药源性抑郁状态 发生率依次为利血平、氟哌啶醇、氯丙嗪、奋乃静、三氟拉嗪。处理:及时减药、停药或加服抗抑郁药,严密观察以防意外。 药源性精神副作用:紧张综合征 症状:缄默、木僵、违拗、蜡样屈曲,重者吞咽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可出现神经系统体征,如腱反射亢进、膝踝痉挛、震颤等。处理:酌情减药、停药或加用抗帕金森药。 (3)惊厥:任一种酚噻嗪衍生物都可能诱发癫痫发作,以高剂量、低效价的氯丙嗪、氯氮平为多。处理方法:加药宜慢,可加用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必要时减药、停药或换药,排除器质性疾患。 10 / 1 常见药物不良反应 (4)锥体外系反应(EPS):有五种表现形式1)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四个特征:运动不能、肌肉强劲、震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静坐不能。3)急性肌张力障碍。以上三种锥体外系反应均可减药、停药、合用对抗药。4)迟障(TD):处理:减、停、换药。停抗胆碱能药;对症治疗选用多巴胺耗竭剂,多巴胺阻滞剂;抗组胺药非那根;促大脑代谢药;抗焦虑药安定。说明:TD重在预防。5)兔唇综合征:停药可消失,抗震颤麻痹药可能有效。 (5)植物神经系统:轻的不必处理,如症状持续发展并渐趋严重,则可能出现抗胆碱能中毒综合征或抗胆碱能危象。此时应停药,可用毒扁豆碱1-2mg肌注。恶性综合征:临床表现为显著的帕金森氏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伴高热、意识障碍,可能与药物锥体外系反应和体

氯氮平撤药症状调查论文

氯氮平的撤药症状的调查 [摘要] 目的了解氯氮平的撤药症状。方法对68例服用氯氮平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停药一周内分别于停药前后予简明精神 病评定量表(bprs)、副反应量表(te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停药后bprs、tess、hamd、hama总分均明显高于停药前。结论氯氮平撤药症状发生频率高,停用氯氮平需缓慢。 [关键词] 氯氮平;撤药症状;停药缓慢 [中图分类号] r971+.4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03-01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withdrawal symptoms of clozapine. methods 68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ho had been treatedwith clozapine were withdrewclozapine for one week. the brief psychiatic rating scale (bprs),treatment emergent sympotoms scales(tess),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d) and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a)wereusedto measure symptoms and side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withdrawal.results the scores of bprs, hama and hamd increased after stopping drug. conclus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withdrawal sympotoms of clozapine occur frequently and slow stops clozapine. [keywords] clozapine; withdrawal symptoms; stopping drug

精神分裂症的常见表现及基本概念

精神分裂症概述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临床表现为知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病人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本病多在青壮年起病,病程多迁延,缓慢进展,如不积极治疗可逐渐加重或恶化,有发展为衰退的可能。部分病人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具体表现为:①活泼好动的青少年,逐渐变得孤僻离群、生活懒散,对外部事物不感兴趣,注意力涣散,不专心听课、学习成绩下降,或是常发呆发愣,或蒙头睡觉,衣衫不整,污秽不堪,或对镜发笑,自言自语。②精神萎靡,自诉头痛头昏,失眠心烦。谈话时往往前言不搭后语,有头无尾,支离破碎,或欲言不止,或百问不答,或喜欢使用自己创造的新词、新字、使人费解。③整日叫喊不停,独自对空说话,甚至语不成句,情绪与言语内容常不相协调,如说有人要伤害他,但面部表现却很高兴;或为了一点点小事而勃然大怒。④想入非非,遐想终日。妄想内容多离奇古怪、荒诞无稽,如无中生有地认为饭菜内有人放了毒药,或认为别人咳嗽、吐痰、搔头等都是要对他采取行动的某种“特别信号”;有的认为自己被别人爱上了,常与对方纠缠不休;有的感到自己的思想、行为、身体受到电波、仪器的控制等等。 精神病已是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公害之一,专家指出,认识精神分裂症症状可以为早期治疗赢得最佳时机。最新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关键在于是否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首次发作的6个月以内是最佳的治疗时期,这时精神分裂症的神经生物学损害最少。首次发病者,早期得到及时治疗在病后的6个月到1-2年可望完全恢复。延误首次治疗的时间将导致治疗的效果下降。但是如果不坚持服药治疗,85%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 那么,怎么才能在早期识别精神分裂症呢?一般来说,以下几方面有助于辨别。①性格改变

最新 氯氮平中毒死亡案例性质分析1例-精品

氯氮平中毒死亡案例性质分析1例 摘要:氯氮平属二苯并二氮卓类,是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独特的疗效。实际检案中,利用氯氮平投毒杀人也多有报道。本案是一例隐匿性很高的利用氯氮平投毒杀人的案件,单纯地从刑事技术方面极难判断案件性质,如果将案件中某些已知条件去掉,甚至会误判案件性质。 关键词:氯氮平中毒;案件性质;反思 1案件基本情况 1.1简要案情及现场勘验 某年3月4日8时左右,某圩坝上发现一堆新土,一只人腿外露。该圩坝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坝坡上有一处2.0m×1.5m的土堆,土层松软新鲜,1只人腿裸露土层之外,东南侧有燃放未尽的鞭炮。土堆内有1具完整女性尸体,裹于淡红色较旧绣花被套中。距离尸体西北方向6m处发现1只“同福核桃花生”字样饮料罐。距离尸体西北侧200m处的灌木丛中发现3个易拉罐拉环、2只有“同福核桃花生”字样的饮料罐、1只“氯氮平”塑料药瓶及2只一次性塑料杯,杯内可见乳状液体。余未发现异常痕迹。 1.2尸体及病理、理化检验 尸体衣着完整,下身穿有两件内裤,均内外反穿;脚穿两双袜子,亦反穿。上唇粘膜片状淤血,下唇系膜周围粘膜局限性片状瘀血。脑组织水肿,心腔充满血液及凝血块,双肺萎缩,气管、支气管内检见大量泡沫,胃组织充血、出血,胃内检见少量淡红色液体,有白色颗粒样物,未闻及特殊异味。余无异常。在检材(肝、胃及胃内容、心血)中均检出氯氮平成分,其中心血中氯氮平含量为7.29μg/mL。病理检验见脑组织水肿,肺泡腔内见水肿液、间质淤血,肝窦、脾窦淤血,肾间质淤血。全脑、心、肺、肝、肾、肾上腺、胰腺、脾、喉、子宫及双侧附件形态学上未见可致死性原发性疾病。 2死亡原因分析 本案经现场勘验和尸体检验后可以排除机械性损伤、机械性窒息、常规毒物中毒死亡;根据病理检验可以排除病死。 根据文献资料,氯氮平是二苯并二氮卓类,属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有独特的疗效[1,2]。常规治疗的血药浓度0.1~0.3?g/ml,达到0.6?g/ml可引起药物中毒,半衰期为9h[3]。 死者心血中氯氮平含量为治疗浓度的26-45倍,中毒浓度的13倍,结合尸体解剖及病理检验所见分析认为,死者符合氯氮平中毒引起的心、肺等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3案件性质分析 3.1临场分析 从现场所见的被单、饮料、一次性茶杯、氯氮平药瓶等物证,应是有意携带,不符合意外中毒。现场勘查未发现争斗痕迹,尸检未发现威逼性、控制性、制服性损伤,自杀的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从现场尸体用被单包裹、燃放鞭炮及掩埋尸体等痕迹,结合现场未发现掩埋工具,推断有他人参与。尸检见死者心腔充满血液及凝血块,与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征象不符,活埋可排除。“他”是杀人者还是埋尸人?因此,本案性质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自杀后尸体被埋;二是杀人后埋尸。

从《美丽心灵》看精神分裂症

从《美丽心灵》看精神分裂症 《美丽心灵》讲述的是20世纪伟大数学家小约翰.福布斯.纳什的真实历程。小约翰.福布斯.纳什在研究生学习时期,便发表了著名的博弈理论,该理论虽只有短短26页,却在经济、军事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在纳什在学术界名声鹊起的时候,他被精神分裂症所折磨,在患病的过程中他仍然在进行学术研究,在妻子艾丽西亚爱的鼓励和帮助下,纳什从不相信自己患病到接受自己患有精神分裂症,最终纳什用不懈努力和顽强意志与精神分裂症抗争并共存。 从电影中可以分析纳什的患病过程,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的迎新招待会上,透过纳什的眼睛,阳光透过玻璃杯和柠檬片交叠的影像,浮在空中与另一个学生的领带图案重合,纳什微笑着说:“知道吗?我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你的领带有多么难看”。这就是来自西弗吉尼亚的天才纳什,他认为数学似乎可以解释一切。纳什观察生活,用数学公式,数学逻辑表达生活,比如在窗子玻璃上分析橄榄球比赛,观察分析鸽子的活动周期等等。在竞争激烈的普林斯顿,纳什面对自我的高要求和周围同学带来的压力,幻想出了查尔斯.赫曼这个在他压抑时帮他释放,在他失落绝望时鼓励肯定他的与纳什自己截然不同的室友。纳什害怕失败,却又渴望成功,毕业后进入惠勒研究室,生活趋于稳定与平静时,他对自己的期望已不仅仅局限在学术的作为而是希望自己能为国家做贡献,他的另一个幻觉威廉帕彻出现了,当纳什想要与艾丽西亚共同经营婚姻生活时,玛西在这个时候被幻想了出来。平凡的家庭生活与纳什幻想的秘密工作不断产生冲突,他最终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在那里,他被迫接受了如今已被西方医学界停用的胰岛素昏迷治疗:大剂量注射胰岛素,让精神病人陷入昏迷状态。出院的纳什变得行为木讷,在家中的他长期用药物治疗控制病情,药物使纳什的思维状态大不如前,动作迟缓,生活能力下降。在这些副作用的影响下纳什决定放弃药物。停药后的纳什病情复发,这一次他没有选择回到医院进行胰岛素昏迷治疗。纳什在家人,朋友以及自身意志力的支持下治疗精神分裂症。在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之下,通过回校做研究并且任教等方式,与没有消失的幻觉和平共存。也终于获得了学术界和应用他理论的各界的肯定。

精神分裂症分类及诊断规范标准

精神分裂症分类及诊断标准 F20精神分裂症 F20.0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F20.1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F20.2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F20.3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 F20.4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F20.5残留型精神分裂症 F20.6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F20.8其它精神分裂症 F20.9精神分裂症,未特定 可采用第五位编码指明症状 F20.x0持续性 xF20.1发作性,伴有进行性损害 F20.x2发作性,伴有稳定性损害 F20.x3弛张发作性 F20.x4不完全性缓解 F20.x5完全性缓解 F20.x8其它 F20.x9观察期尚不足一年。 精神分裂症 虽然无法分辨出严格地标示病理性质的症状,但出于实践的目的,有必要将上述症状分成一些对诊断有特殊意义的、并常常同时出现的症状群,例: (a)思维鸣响,思维插入或思维被撤走以及思维广播;

(b)明确涉及躯体或四肢运动,或特殊思维、行动或感觉的被影响、被控制或被动妄想;妄想性知觉; (c)对病人的行为进行跟踪性评论,或彼此对病人加以讨论的幻听,或来源于身体某一部分的其它类型的听幻觉; (d)与文化不相称且根本不可能的其它类型的持续性妄想,如具有某种宗教或政治身份,或超人的力量和能力(例如能控制天气,或与另一世界的外来者进行交流); (e)伴有转瞬即逝的或未充分形成的无明显情感内容的妄想、或伴有持久的超价观念,或连续数周或数月每日均出现的任何感官 的幻觉; (f)思维断裂或无关的插入语,导致言语不连贯,或不中肯或词语新作; (g)紧张性行为,如兴奋、摆姿势,或蜡样屈曲、违拗、缄默及木僵; (h)“阴性”症状,如显著的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情感反应迟钝或不协调,常导致社会退缩及社会功能的下降,但必须澄清这 些症状并非由抑郁症或神经阻滞剂治疗所致; (i)个人行为的某些方面发生显著而持久的总体性质的改变,表现为丧失兴趣、缺乏目的、懒散、自我专注及社会退缩。 诊断要点: 诊断精神分裂症通常要求在一个月或以上时期的大部分时间确实存在属于上述(a)到(d)中至少一个(如不甚明确需两个或多个症状)或(e)到(h)中来自至少两组症状群中的十分明确的症状。符合此症状要求但病程不足一个月的状况(无论是否经过治疗)应首先诊断为急性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性障碍(F23.2),如症状持续更长的时间再重新归类为精神分裂症。 回顾疾病过程可发现在精神病性症状出现之前数周或数月,有一

氯氮平

氯氮平片 【适用症】 氯氮平片不仅对精神病阳性症状有效,对阴性症状也有一定效果。适用于急性与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各个亚型,对幻觉妄想型、青春型效果好。也可以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负罪感、焦虑)。对一些用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无效或疗效不好的病人,改用氯氮平片可能有效。氯氮平片也用于治疗躁狂症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兴奋躁动和幻觉妄想。因导致粒细胞减少症,一般不宜作为首选药。 【注意事项】 1、出现过敏性皮疹及恶性综合征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2、中枢神经抑制状态者慎用。尿潴留患者慎用。 3、治疗头3个月内应坚持每1-2周检查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以后定期检查。 4、定期检查肝功能与心电图。 5、定期检查血糖,避免发生糖尿病或酮症酸中毒。 6、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操作机械或高空作业。 7、用药期间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应暂停用药。 【用法与用量】 口服从小剂量开始,首次剂量为一次25mg,一日2~3次,逐渐缓慢增加至常用治疗量一日200~400mg,高量可达一日600mg。维持量为一日100~200mg。 【禁忌症】 严重心、肝、肾疾患、昏迷、谵妄、低血压、癫痫、青光眼、骨髓抑制或白细胞减少者禁用。对氯氮平片过敏者禁用。 【儿童用药注意事项】 12岁以下儿童不宜使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 孕妇禁用。哺乳期妇女使用氯氮平片期间应停止哺乳。 【老年人用药注意事项】 慎用或使用低剂量。 【不良反应】 1、镇静作用强和抗胆碱能不良反应较多,常见有头晕、无力、嗜睡、多汗、流涎、恶心、呕吐、口干、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 2、常见食欲增加和体重增加。

3、可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可引起脑电图改变或癫痫发作。 4、也可引起血糖增高。 5、严重不良反应为粒细胞缺乏症及继发性感染。 【药物相互作用】 1、氯氮平片与乙醇或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药合用可增加中枢抑制作用。 2、氯氮平片与抗高血压药合用有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 3、氯氮平片与抗胆碱药合用可增加抗胆碱作用。 4、氯氮平片与地高辛、肝素、苯妥英、华法令合用,可加重骨髓抑制作用。 5、氯氮平片与碳酸锂合用,有增加惊厥、恶性综合征、精神错乱与肌张力障碍的危险。 6、氯氮平片与氟伏沙明、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抗抑郁药合用可升高血浆氯氮平与去甲氯氮平水平。 7、氯氮平片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合用可使血浆氯氮平浓度显著升高,并有报道诱发癫痫发作。 【药理】 氯氮平片系二苯二氮杂卓类抗精神病药。对脑内5-羟色胺(5-HT2A)受体和多巴胺(DA1)受体的阻滞作用较强,对多巴胺(DA4)受体的也有阻滞作用,对多巴胺(DA2)受体的阻滞作用较弱,此外还有抗胆碱(M1),抗组胺(H1)及抗?-肾上腺素受体作用,极少见锥体外系反应,一般不引起血中泌乳素增高。 能直接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具有强大镇静催眠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食物对其吸收速率和程度无影响,吸收后迅速广泛分布到各组织,生物利用度个体差异较大,平均约50%~60%,有肝脏首过效应。 服药后3.2小时(1~4小时)达血浆峰浓度,消除半衰期(t1/2?)平均9小时(3.6~14.3小时),表观分布容积(Vd)4.04~13.78L/kg,组织结合率高。经肝脏代谢,80%以代谢物形式出现在尿和粪中,主要代谢产物有N-去甲基氯氮平、氯氮平的N-氧化物等。在同等剂量与体重一定的情况下,女性病人的血清药物浓度明显高于男性病人,吸烟可加速氯氮平片的代谢,肾清除率及代谢在老年人中明显减低。 氯氮平片可从乳汁中分泌且可通过血脑屏障。 【用药过量】 中毒症状:最常见的症状和包括谵妄、昏迷、心动过速、低血压、呼吸抑制或衰竭、唾液分泌过多等,也有发生癫痫的报道。 处理:建立和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催吐和洗胃,并依病情给予对症治疗及支持疗法。

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的区别

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的区别 说到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很多人是不太明白这两者的区别的,甚至有一些人会把这两者混为一谈,的确在我们身边经常会有一些有精神分裂症的人也同时会表现一些强迫症的症状。而对于那些患有强迫症的似乎有时候精神也不太正常,但是这并不代表这两者相同。那么这两种疾病的区别是什么呢? 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神经症。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是一组最多见的疾病,在精神科的门诊及住院部本病患者约占就诊人数的2/3。大多数患者在年富

力强的青年时期起病,以25岁左右为最多,也有不少在15~40岁之间的少年和壮年时间起病,大多起病缓慢,少数呈急性或亚急性。 病程多为冗长,从数月至数十年。如不及时治疗常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当疾病在高峰期,患者的工作、学习、生活、社会交往等均适应不良,客观检查发现情感、思维、意志行为的互相不协调,即精神活动有分裂现象。 但患者对本身的疾病却毫无认识,往往拒绝就医,即使家人勉强将其带至医院,大多也不愿意接近医生,不愿意诉述自身的感觉,都认为自己没有病不需要诊病更不需要服药或接受其他治疗。 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患者在我们身边经常会见到,有些人的症状比较轻我们很难会观察出来。但是对于一些症状比较严重的,我们一定要早点治疗,要知道如果不及时治疗是会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的。介绍了二者的区别大家要牢牢记住哦。

精神分裂症患者持续使用氯氮平10年后的不良反应调查_吴为民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2016 年第 3 卷第 29 期2016 Vol.3 No.29 5782 精神分裂症患者持续使用氯氮平10年后的不良反应调查 吴为民 (黄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黄山 245000) 【摘要】目的 回顾性对比探讨服用氯氮平持续性治疗精神分裂症10年后的一系列不良反应,探讨氯氮平长期用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跟踪调查2014年1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10年后得白细胞计数、体重指数、空腹血糖值、转氨酶水平、血尿素氮以及心电图。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者10年来接受单一氯氮平维持治疗;对照组患者10年来接受氯氮平联合齐拉西酮进行综合治疗,根据统计结果探讨氯氮平长期用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安全有效性。结果 统计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10年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主要不良反为心血管系统并发症。结论 单一应用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进行维持治疗长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选择其他精神类药物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临床治疗效率及安全性,具有很好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氯氮平;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6.29.5782.02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基本个性改变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类疾病[1],临床体征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严重降低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相关文献报道[2],精神分裂症年发病率为较高,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患者意识障碍,失去劳动能力,部分患者甚至有暴力倾向,严重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临床有许多治疗精神类疾病药物,氯氮平即这些药物中的一种,作为非典型抗精神疾病类药物,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该药临床应用价值评价有待继续完善,而且长期临床应用经验表明氯氮平具有较为严重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本次研究通过设计对照试验回顾性探讨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长期临床毒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32~56岁,平均年龄为(41.6±8.35)岁;病程10~11年,平均病程为10.34年。实验组男44例,女16例;年龄33~58岁,平均年龄为(42.8±8.07)岁;病程10~11年,平均病程为10.41年。 1.2 入选标准 本次试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为临床确诊病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本次调查。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单纯接受氯氮平(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571)口服维持治疗,50 mg/次,2次/d。 1.3.2 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接受氯氮平(湖南洞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0571)口服,25 mg/次,2次/d;联合盐酸齐拉西酮(江苏恩华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1141)口服,20 mg/次,2次/d综合治疗。对比统计用药十年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间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3]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用药十年后实验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61,P<0.05)。两组患者用药10年后白细胞计数、空腹血糖值、转氨酶水平、血尿素氮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体重指数、心电图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并发多种不良反应症状.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服药10年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组别n白细胞减少空腹血糖值转氨酶水平转氨酶水平体重指数≧23心电图异常总不良反应实验组602(3.33)5(8.33)7(11.67)8(13.33)29(48.33)23(38.33)46(76.67)对照组601(1.67)6(10.00)7(11.67)7(11.67)20(33.33)16(26.67)29(48.33)x2--0.382-5.925-0.041-0.638 5.913 6.2449.016 P->0.05>0.05>0.05>0.05<0.05<0.05<0.05 3 讨 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该病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4],抗精神类药物一般在控制患者精神症状方面具有显著临床疗效,但药物治疗虽然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并不能彻底治愈疾病。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悲观、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疾病预后生活质量[5],精神分裂症一般很难痊愈,最好的状态是依靠药物维持治疗,帮助患者过上正常人的生活。氯氮平、氯丙嗪、阿立哌唑、齐拉西酮等[6]是临床常用的精神分裂症治疗药物,氯氮平是临床常用的精神 DOI:10.16281/https://www.doczj.com/doc/3115778644.html,ki.jocml.2016.29.044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精神分裂症病因:尚未明,近百年来的研究结果也仅发现一些可能的致病因素。(一)生物学因素1.遗传遗传因素是精神分裂症最可能的一种素质因素。国家系调查资料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6.2倍,血缘关系愈近,患病率也愈高。双生子研究表明:遗传信息几乎相同的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远较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 的双卵双生子为高,综合近年来11项研究资料:单卵双生子同病率(56.7%),是双卵双生子同病率(12.7%)的4.5倍,是一般人口患难与共病率的35-60倍。说明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寄养子研究也证明遗传因素是本症发病的主要因素,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较小。以往的研究证明疾病并不按类型进行遗传,目前认为多基因遗传方式的可能性最大,也有人认为是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或多源性遗传。Shields发现病情愈轻,病因愈复杂,愈属多源性遗传。高发家系的前瞻性研究与分子遗传的研究相结合,可能阐明一些问题。国有报道用人类原癌基因Ha-ras-1为探针,对精神病患者基因组进行限止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分析,结果提示11号染色体上可能存在着精神分裂症与双相情感性精神病有关的DNA序列。2.性格特征:约40%患者的病前性格具有孤僻、冷淡、敏感、多疑、富于幻想等特征,即向型性

格。3.其它:精神分裂症发病与年龄有一定关系,多发生于青壮年,约1/2患者于20~30岁发病。发病年龄与临床类型有关,偏执型发病较晚,有资料提示偏执型平均发病年龄为35岁,其它型为23岁。80年代国12地区调查资料:女性总患病率(7.07%。)与时点患病率(5.91%。)明显高于男性(4.33%。与3.68%。)。Kretschmer在描述性格与精神分裂症关系时指出:61%患者为瘦长型和运动家型,12.8%为肥胖型,11.3%发育不良型。在躯体疾病或分娩之后发生精神分裂症是很常见的现象,可能是心理性生理性应激的非特异性影响。部分患者在脑外伤后或感染性疾病后发病;有报告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脊液中发现病毒性物质;月经期病情加重等躯体因素都可能是诱发因素,但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理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证实。(二)心理社会因素1.环境因素①家庭中父母的性格,言行、举止和教育方式(如放纵、溺爱、过严)等都会影响子女的心身健康或导致个性偏离常态。②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及其精神交流的紊乱。③生活不安定、居住拥挤、职业不固定、人际关系不良、噪音干扰、环境污染等均对发病有一定作用。农村精神分裂症发病率明显低于城市。2.心理因素一般认为生活事件可发诱发精神分裂症。诸如失学、失恋、学习紧、家庭纠纷、夫妻不和、意处事故等均对发病有一定影响,但这些事件的性质均无特殊性。因此,心理因素也仅属诱发因素。二、

第五章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试题及答案资料讲解

第五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 一.单项选择题 1.精神分裂症最多见的幻觉是:() A.听幻觉 B.视幻觉 C.触幻觉 D.嗅幻觉 E.味幻觉 2.精神分裂症的情感障碍主要表现为:() A.情感不稳 B.情感不协调 C.情感高涨 D.情感低落 E.情感脆弱 3.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主题多为:() A.被害妄想 B.夸大妄想 C.疑病妄想 D.影响妄想 E.贫穷妄想 4.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病人出现忐忑惶恐,坐力不安,精神十分紧张。这个症状为() A.易激惹 B.情绪不稳 C.恐惧 D.焦虑 E.情感低落 5.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最有意义的一组症状是:() A.思维迟缓,情绪低落,企图自杀 B.情绪高涨,思维活动加速 C.思维散漫,思维破裂 D.反复出现强迫观念及症状 E.思维敏捷,动作增多 6.注意增强常见于:() A.青春型精神分裂症 B.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C.单纯型精神分裂症 D.紧张型精神分裂症 E.未分型精神分裂症 7.精神分裂症最多见的幻觉是:() A.幻听 B.幻视 C.幻触 D.幻嗅 E.内脏幻觉 8.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主题为() A.被害妄想 B.夸大妄想 C.自罪妄想 D.疑病妄想 E.嫉妒妄想 9.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主要是:() A.假性幻听 B.言语性幻听 C.幻视 D.内脏幻觉 E.幻嗅 10.问一女病人年龄时,病人答到:“二十二,二月初二生,二八月乱穿衣,衣服脏了没人洗,洗衣机是我买的,我属猴”你认为这个回答说明病人有下列何症状:() A.思维散漫 B.病理象征性思维 C.音联意联 D.强制性思维 E.思维破裂 11.诊断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依据:() A.幻觉突出 B.无自知力 C.思维情感不协调 D.青壮年 E.妄想 12.引起错觉的常见因素为() A谵妄状态B焦虑、紧张等情绪因素C疲劳D以上都对 13、在精神分裂症病因学研究中,目前最重要的因素是() A 遗传因素 B 环境因素 C 精神因素 D 性格因素 14.精神分裂症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 A 思维障碍 B 记忆障碍 C 意志障碍 D 行为障碍 15.关于精神分裂症的预后,错误的是() A 发病年龄越早预后越好 B 病前性格健全预后较好 C 无明显发病诱因预后较差 E 病程长、发病迟、未及时治疗效果差 16.下列不属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关的是() A 焦虑B抑郁症C精神分裂症D癔症 17.有关精神分裂症,下述错误的是() A 多起病于青壮年 B 常缓慢起病,病程多迁延 C 具有思维、意识等多方面障碍 D 在重性精神障碍中患病率最高 18.下列不属于精神分裂症常见症状的是() A 被控制感 B 情感障碍 C 幻听 D 智能障碍 19.精神分裂症最有效的维持治疗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