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YAL)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代表性的观点(填空)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1976)提出了社会心理学形成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分为哲学思辨、经验的描述和实验的分析阶段。

2)我国社会心理学相应于三大阶段提出了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分为:①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的观点;②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时期和扩展时期。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简答)

(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三)期待效应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4、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可能为论述)

(一)观察法

观察法(obervational method)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

1)优点:

A、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

B、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

2)缺点:

A、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

B、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二)档案法

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

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1)优点:

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

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

2)缺点:

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

量大、耗时。

有赖于分析者的抽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

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

(三)调查法

调查法是运用各种数据或事实搜集方法,对所关心的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类方法的总称。常有问卷法、量表法和访谈法等。

1)优点:

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

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

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

2)缺点:

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

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

(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

1)现场研究(field research)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

①优点:

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进行研究,资料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因而真实可靠;现场研究还可以获得其他干扰被试真实生活的方法不可能获得的资料。现场研究获得的研究结果也更容易直接运用于实际生活。

②缺点:

一方面,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是被动的,无法控制研究情境。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偶发因素容易冲击研究过程,使研究难以系统化。另一方面,现场研究在时间、人力与钱财资源上需要较大投入,对研究者素质的要求也较高。

2)现场实验(field experiment)是指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实验,所以又称自然试验(natural experiment)。

①优点:

使研究具有可控制的特点,可以缩短研究周期,摆脱研究的被动性。且现场实验在真实生活情境中进行,被试不知道自己在被研究,因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高。

②缺点:

研究可能受到干扰。现场实验中自变量的操作也较为困难

(五)实验室实验

实验室实验(1aboratory experiment)是直接以实验室环境作为实验情境进行实验研究的方法。

模拟实验是指在实验室建造模拟实际社会生活的环境条件,在其中进行有控制的实验。

5、个性定义(名词解释或填空)

个性又称人格,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人的个性就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的、稳定的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品质倾向的总和。一般包括两部分:

1)、个性心理特征(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2)、个性品质倾向(决定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需要、

动机、兴趣、态度、理想、信念等。

6、性格发展的影响因素(论述或简答)

(1)生理性因素

包括遗传、体格、体形、性别以及肌肉与神经系统、体内各腺体的发育水平。例如:体格健壮者,性格外向,较活跃,有进取心;体格弱小者,性格内向,沉静,胆小。男性好强,争胜,有表现欲;女的温柔、体贴、心思细密。

过度补偿:为克服自卑心理而做出的过度反应。

(2)环境因素:

①家庭是培育个体性格的摇篮。儿童期、青春期、成人期;离婚、独生子女、父母因工作长期不在家;家庭成员的价值取向;偶然的情景因素等等。

②学校。是个体尝试和选择性格发展的时期。

③社会文化。决定性格发展的大方向。

④职业。医生的镇静和不动声色;政治家的不怕挫折;科学家的好奇喜研究;律师的重视公平;会计的谨慎、严谨、刻板等。

7、什么是社会化(名词解释或填空)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8、社会化的基本特性(简答)

1)社会化的社会强制性

2)主观能动性

3)社会化的毕生持续性

9、社会化的类型(论述或简答)

(一)早期社会化

早期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它主要使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儿童将社会规范与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二)预期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三)发展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的基础上,当对个体产生新的期待、要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色等的时候进行的。

(四)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

反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

反向社会化又被称为“文化反哺”,是指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

(五)再社会化

再社会化是个体舍弃过去所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10、自我概念的定义(名词解释)

自我概念,亦称自我(或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11、自我的结构(填空)

自我结构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12、帮助学生改善自我概念(简答)

1)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提高能力的自我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2)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4)从多方面多角度发现学生的长处,杨长避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13、印象形成中信息整合的法则(简答或填空)

1)平均法则

在印象形成中,人们接收到信息后对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

例子:

有两个人,如果让你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她们的品质进行评价。

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你给她的打分分别是+4、+4、+2、+3。乙除了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衣着两个特点,你对她的打分分别是

+4、+4、+2、+3、+3、-2。

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4=3.25,乙的得分是[4+4+2+3+3+(-2)]÷6=2.33,甲的得分比乙的得分多,因而对甲的印象更好些。

根据叠加法则:甲、乙两个人的总分分别为13分和14分,乙的总分更多,因而对乙的印象更好。

2)叠加法则

人在形成印象时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

3)加权平均法则

人们将所有品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

14、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名词解释或填空)

首因效应: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近因效应: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15、社会知觉的效应(偏差)(简答或论述)

1)积极性偏差

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这就是积极性偏差(positivity bias),也称“宽大效应”(1eniency effect)。

2)证实偏差

人们既有的观念或期望会影响他的社会知觉和行为。他们总是有选择地去解释

并记忆某些能够证实自己既存的信念或图式的信息。

3)后视偏差

人们在回忆自己的判断时,倾向于认为其判断比实际上更为精确。这种现象称为后视偏差(hindsight bias)。

4)虚假一致偏差

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这种倾向称为虚假一致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它是人们坚信自己信念、判断正确性的一种方式。

5)自我中心偏差

人们常常夸大自己在某种事物中的作用的倾向,称为自我中心偏差(egocentric bias)。

16、印象管理的定义(名词解释或填空)

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印象符合个体期待。简单说是指有意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17、归因的定义(名词解释)

所谓归因,又称行为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和推导其原因的过程。

18、态度的定义(名词解释或填空)

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有的评价性的、较

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9、态度的要素结构---态度“三元论”(简答)

就态度的构成要素而言,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持“三元论”的看法,即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要素构成。

一是认知成分,它是指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二是情感成分,它指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情感既影响认知成分,也影响行为倾向成分。

三是行为倾向成分,是指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行为倾向成分会影响到人们将来对态度对象的反应,但它不等于外显行为。

20、态度的功能(简答)

(一)态度的认知功能(知识功能)

(二)态度的情绪情感功能

(三)态度的动机功能

1)适应功能。(效用功能)

2)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 “ 21、态度改变的方法(论述或简答)

(一)劝说宣传法

这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广告等各种传播媒介来 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态度发生改变的方法,是一种极为常见和广泛使用 的方法。

(二)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法是通过某个角色对占据这一角色的个体所具有的约束和影响来改变 个体态度的。

(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通过团体规范和准则来对个体施加影响,从而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的方 法是团体影响法。

(四)团体讨论法

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 )的实验研究。

被试是美国的一些家庭主妇,当时由于二战期间食物短缺,政府希望人们多用 动物内脏做菜。他向第一组被试讲解用动物肝脏做菜的好处,并赠送没每人一 份烹调菜谱;而对第二组被试,勒温组织他们进行讨论,并由营养专家亲自实 验烹饪。

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只有 3%的人改变态度,而第二组被试有 32%的人改变 态度。

勒温指出,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了原有的抵制 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3)凝固”了新的态度。

(五)活动参与法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L.Festinger )的研究

找一些彼此不认识的黑人和白人做被试,在第一种实验情境下,他让白人和黑 人一起做纸牌游戏;在第二种实验情景下,让白人和黑人一起观看别人做游戏; 第三种实验情境下,白人和黑人同处一室但不组织任何活动。

在上述三种实验情境下,白人对黑人显示出友好态度的人分别为

66.7%、42.9%、11.1%。

实验结果证明,共同活动的状况影响着白人对黑人的态度,即共同活动越积极, 白人对黑人的态度转变就越好。

22、沟通的意义(简答)

1)有利于个人与外部环境保持相互作用,

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力。例如:感觉

剥夺实验

2)沟通能给人提供社会信息。

3)沟通能促进人的智力活动和智力发展。

4)能缓解个体衰老的过程。

5)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

23、有意沟通与无意沟通(目的)(填空或名词解释)

1)有意沟通:有目的、有意识的沟通

2)无意沟通:没有意识到与别人进行着信息交流,没有意识到沟通的发生。

24、人际关系的概念(名词解释)

” ”

广义:人际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 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记住广义即可)

狭义:指人们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心理距离),与人的心理健康密切 相关。

25、人际关系的原则(简答或论述)

1)、交互原则

北京的某一路公共汽车上,一位优秀售票员请别人给抱小孩的人让座有一非常 成功的绝招。她先将抱小孩的人引到一位坐着的年轻小伙或姑娘面前,引导孩 子先说“谢谢叔叔”或“谢谢阿姨”,紧接着再说:“请您给这位抱小孩的让个座。 唉,谢谢。研究者跟踪观察售票员请人让座的方式,结果这位售票员的方式竟 然屡试不爽。而另一位售票员看到抱小孩的人上车后也同情地大声喊:“请哪位 给抱小孩的让个座。可真正得到让座的机会却不多。 2)、功利原则

人际交往的本质是社会交换,在社会交换理论看来,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 过程,人们之间所有活动都是交换,一种准经济交易。当与他人较为能够时, 希望获得一定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交换中个体是自利的, 试图使自己收益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确保交易结果是正的净收益,不吃亏。 交换东西广泛,物质或社会的信息、金钱地位、情感服务。评估收益和贡献 (相当,公平)公平关系是比较稳定和愉快的关系

存在不公平、不舒服。权利大,收益多。

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尊重)

自我价值是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自我价值保护是一种自我支持倾向 的心理活动,其目的是防止自我价值受到否定和贬低。

4)、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

5)平等原则

萧伯纳有一次写作休息时,和邻居的小女孩一起玩耍,当送小女孩回家时,他 对小女孩说:“知道我是谁吗?回家告诉你妈妈,就说和你一起玩的是萧伯纳。 小女孩天真的回应说:“知道我是谁吗?回家告诉你妈妈,就说和你一起玩的是 克里. 佩丝莱娅。大文豪听了,不禁惭然。后来,对朋友谈起此事,感慨到“一 个七岁的小女孩给我上了人生中最好最重要的一课。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成就, 他在人格上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这个教训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6)、相容原则

笑话:晚饭后,母亲和女儿一块儿洗碗盘,父亲和儿子在客厅看电视。突然,

”“ ”

厨房里传来打破盘子的响声,然后一片沉寂。儿子望着他父亲,说道:“一定是 妈妈打破的。 你怎么知道?”“她没有骂人。 有人说:差异带来繁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 同的人。承认差异,悦纳他人。做到求同存异。

7)、互利原则

物质互利 “来而无往非礼也”

精神互利 精神上得到别人支持和理解,渴望自我表现的舞台以及物质精神兼 利

互利性越高,双方的关系越稳定和密切;互利性越低,双方的关系越容易疏远。

26、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简答)

1)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艾根(G.Egan,1977)的 SOLER 模式:S 表示坐或站要面对别人,O 表示姿势 要自然开放,L 表示身体要微微前倾,E 表示目光接触,R 表示放松

2)主动交往(自信是前提)

(1)随机两个互不认识的同学互相注视对方的眼睛 30 秒,很肯定的看对方, 不要躲闪。

(2)请同学写下自己的优点(每项至少一点) 最喜欢自己哪些事情或特点对 什么有把握。

3)移情(换位思考)

(1)在街上碰到熟人,当你向他打招呼时他却视若无睹,这时你会怎么办?

(2)有急事需打电话,但是宿舍的电话老被一位同学占着,一直在和男友煲电 话粥,这时你会怎么办?

4)帮助别人(诚心帮助别人 )

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正当他悠哉地欣赏美丽风景时,突然迎面开来 的货车司机摇下窗户大喊一声:“猪!”张三越想越气,也摇下车窗大骂: “你才是猪!”刚骂完,他便迎头撞上一群过马路的猪。

——不要错误地诠释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并且使别人受辱。

5).善于沟通(沟通的方法)

谈话符合别人兴趣,避免评论,积极反馈,学会倾听,提高说话技巧

27、侵犯概念(名词解释或填空)

侵犯,即侵犯行为又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 的行为。属于反社会行为。

28、亲社会行为定义(名词解释)

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

29、价值观的概念(名词解释或填空)

价值观或人生观,就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所持有的观点。

30、群体的特征(简答)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31、社会惰化的定义(名词解释)

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之为社会惰化作用,另也叫社会干扰、社会致弱、社会逍遥、社会懈怠。

32、竞争的发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简答)

其一,必须有一个共同争夺的目标

其二,双方必须为同一对象争夺

其三,竞争的结果必须是一方获胜

33、冲突的类型:人与人冲突(填空)

接近—接近型冲突

回避—回避型冲突

接近—回避型冲突

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34、合作的含义(名词解释或填空)

不同个体或群体通过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协同活动而使共同的目标得以实现的意向和行为。

35、合作的功能(简答)

1)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手段

2)合作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3)合作能使人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4)合作有利于身心健康

5)合作的副作用

36、从众概念(名词解释)

从众是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即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的表现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37、从众的原因(简答)

1)行为参照

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在情境不确定的时候,其他人的行为更具有参考价值。从众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2)偏离恐惧

任何群体都有维持群体一致性的显著倾向和执行机制。对于同群体保持一致的成员,群体的反应是喜欢、接受和优待,对于偏离者,群体则倾向于厌恶、拒绝和制裁。

3)人际适应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人的自我价值感首先来自于社会支持。

38、从众的类型(填空)

根据从众行为与个人内在态度的一致性,可以将从众行为分为:

1)真从众:外显行为、内心看法均与群体保持一致。

2)权宜从众:行为上与群体表现一致,但是内心并没有完全认可。

3)不从众:不从众是由个体内心抗拒引起的在所有情况下对抗从众的现象。4)假不从众:指观点与团体一致,但由于某种特殊需要,行为上表现出与团体不一致。

39、从众的条件(影响因素)(简答或论述)

1)群体因素

(1)群体的规模

A、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而上升的。

B、最高的从众率出现后,即使一致性的群体规模再大,也不再导致从众率的增加。

2)群体自身的一致性

A、阿希及莫里斯(1975):当群体中出现个人观点的支持者时,人们更容易

抗拒群体的压力。

B、莫罗夫(1962)及艾伦(1971)的研究发现:对群体一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导致从众率的显著下降。

3)群体的凝聚力

A、群体的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

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之间的依恋性、意见的一致性以及对群体规范的从众倾向就越强烈。

B、如果群体是一个松散的群体,群体中个人的从众行为就会大大下降。

2)情境因素

情境的模糊性较大,任务难度较大时,会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

3)个体因素

(1)个体特质差异:一般情绪不稳定、智力较低、意志较薄弱、缺乏自信、易受暗示、比较懦弱、患得患失的个体更易表现出从众。

(2)性别差异

(3)年龄差异

(4)个体在团体中的地位

(5)个人的自我卷入水平:一种意见一旦被表达出来,对于个人自己,会更强烈地意识到自己已经选择了某种态度。这种意识会激发人们的抗拒反应,使人们倾向于作不从众的选择。

4)民族文化

40、服从(名词解释或填空)

服从是指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命令而作出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明确要求下而发生的。

服从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在有组织的群体规范的影响下的服从;另一种是对权威事物的服从41、非权力性影响力(名词解释或填空)

非权力性影响力也叫自然性影响力,又称人格魅力,它与法定权力无关,是靠领导者自身的个性特征与作为所形成的影响力。

2019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新东方在线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 实验心理学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1

浅析我国当代社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仇富、仇官”现象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 随着我国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中产阶层壮大、公众民主意识增强、各种文化思潮泛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现阶段"仇富、仇官"话题持续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围绕新闻事件不断形成舆论热点。"仇富仇官"现象已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对"仇富仇官"现象进行理性剖析。可从不同层面得出不同的原因。如经济层面和历史层面。也包有人性中忌妒的非理性和阴暗的一面。对于仇富仇官现象,不应该等闲视之,而应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的手段稳妥地予以遏制和消弭。 【关键词】 仇富,仇官,公平,民主法制 【正文】 当前我国社会心理问题呈高发态势,解构权威,使价值观混乱。最直接的后果是族群撕裂和社会分化,使得社会整合困难。 社会心理问题高发的原因,一是社会快速变化导致的“失范”、价值观的分化与制度变迁的滞后,使社会心理的“不适应性”上升,心理问题的出现难以避免。二是生活节奏加快,使心理紧张、压力加大。三是被社会公认的不平等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诸如农民、教育、医疗、住房、垄断企业高收入、权力部门高消费,等等。社会相对剥夺感强烈,“均贫富”思潮容易引起底层社会的共鸣,从而形成心理与情绪上的对立。四是社会缺乏舒缓心理紧张、安慰心灵孤独和医治心理疾病的制度结构。各级政府对社会心理问题的处理显得被动。五是社会教育体系的功能缺失。 在众多的社会心理问题中,笔者就“仇富、仇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仇富】 定义:仇富现象多指对于富人阶层或富人个体的致富手段的合法性、依法纳税等操守所持有的怀疑和否定倾向的社会心态。 仇富事件: 事件一:中国大陆媒体称为杭州飙车案或杭州富家子飙车撞人案,同时也被中国大陆网民称为欺实马事件(音同70码,取欺负老实人之意)。是指发生于2009年5月7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车牌:浙A608Z0)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杭州飙车撞死行人案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对此都十分关注,而且事态还在不断升级之中。这已不是一件简单的交通肇事案,已经引来了社会上对于“仇富”理论的新争论。 许多媒体在报道时直指肇事者为“富家子弟”,民众们也把仇恨的矛头指向了这些“为富不仁”的财富拥有者。 事件二:一桩“郭美美事件”,将中国红十字协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度使红十字面临信任危机,导致其获捐数额急剧下降。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社会心理学 时蓉华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性质、对象、范围分类 1、社会心理学概念:从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得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或群体得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得一门科学。 2、社会心理学得学科性质: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就是心理学与社会学得交叉学科。 3、社会心理学得研究范围: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态度、社会动机)人际层面(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群体层面(侵犯、助人、极化、去个性)大众层面(流行、流言、舆论) 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得社会心理学或心理学家研究得社会心理学,就是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用社会学方法研究而建立起来得社会心理学或社会学家研究得社会心理学,就是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 两者得区别:社会学得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 影响人得行为。 心理学得社会心理学:首先要分析心理变化与过程,找出影响个人 行为得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 得动机与自我概念等就是如何发生作用 得。 6、社会心理学得研究方法 (一)实验室实验法 (二)现场调查 (三)现场研究法 (1)现场实验 (2)现场观察研究:现场观察就是围绕着团体生活得正常活动进行得系统观察, 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进行连续性观察;进行轮换性观察;进行隐蔽性观 察)

(四)模拟研究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得历史与动向 1、社会心理学得发展简史 一、早期孕育(哲学思辨期)(古希腊——19世纪上半叶) 基本特征:根据权威得思辨与社会准则来阐明人们得社会行为。 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孔孟 二、初创时期(经验描述期)(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875,德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 1908 :罗斯(E、A、Ross,美国)《社会心理学》 麦独孤(W、McDougall,英国)《社会心理学导论》 三、确立时期(实证分析期)(20世纪20年代~ 至今) 特征:描述——实证定性——定量理论——应用大群体—小群体、个体普遍论——特殊论 20-30年代: 团体、小群体、个体研究 40年代: 信仰、偏见、劝导、宣传 50年代: 社会交际 60年代: 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70年代: 重点涉及归因研究 80年代: 日益重视认知、应用得研究 代表人物:勒温 2、第二章中相关得理论(了解) 第三章社会化(重点) 一、社会化得定义 在特定得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得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得行为方式,就叫做社会化。 二、社会化得特点 (1)个人得社会化就是以其生物得遗传素质为基础得 (2)人得社会化过程也就是个性化过程 (3)个体得社会化具有某种共性一生完成得 (4)社会化就是通过人得 三、社会化得主要因素 (一)社会文化得影响 (二)学校得影响 (三)家庭父母得影响 四、社会化得类别(自己瞧一下就行) 五、社会角色得获得 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对个人提出恰如其分得希望与要求,就会产生良好得期待效果。(了解) 六:社会化得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了解,瞧几遍) (二)皮亚杰得道德发展理论主要内容: 1.道德判断从她律到自律 2、道德判断从效果到动机 3、对于错误行为得处理,从为惩罚而惩罚到采取有针对性得惩罚方式。

学校心理学大纲

[06058] 学校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 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 二○○二年一月 指定用书:《学校心理学》,林崇德、辛涛、邹泓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参考书:1.邓明昱、郭念峰:《咨询心理学》,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刘翔平:《学校心理学》,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Ⅰ.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学校心理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的考试课程,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检验考生对学校心理学主要内容的掌握水平及应用能力。 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青少年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学校心理学是顺应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而设置的。本课程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和综合性,注重对考生在基本理论、方法和能力上的培养。设置本课程的具体目的要求,是使考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学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原则,掌握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术,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常见问题,了解心理咨询的一般程序以及行为矫正和训练的方法。 Ⅱ.课程内容、考核目标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学习本章应理解学校心理学的实质,了解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了解学校心理学的缘起以及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理解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任务,难点是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 (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第二节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 (一)社会问题 (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 (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 (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 第三节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 (二)学校心理学在学校里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节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 (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09人力01090316潘宇辰依据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求,依据科学分工的要求和本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可以把社会心理学看成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它要涉及但不专门去研究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如社会结构、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动力等现象;它也要涉及但并不专门去探讨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生理机制及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它所要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 (一)国外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及其分类 孙文本在《社会学原理》一书中曾系统的介绍过从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初为止国外九种关于社会学的定义,即社会学研究:(1)社会现象;(2)社会形式;(3)社会组织;(4)人类文化;(5)社会进步;(6)社会关系;(7)社会过程;(8)社会现象间的关系;(9)社会行为的科学。而有的美国社会学家统计了1951-1971年20年间由美国出版的16种社会学教科书关于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八种提法:即(1)社会活动;(2)社会关系;(3)群体结构;(4)社会行为;(5)社会生活;(6)社会过程;(7)社会现象;(8)社会中的人。国外学者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类:一是心理学家(如F.奥尔波特)的观点,"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学家(如埃尔伍德,G.麦考等)的观点,"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研究"。 这众多的定义主要分属三大类:第一类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学传统中的主要代表为孔德、斯宾塞、迪尔克姆等人,形成社会学中的实证主义路线。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这种观点在西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第一单元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侧重于心理学定义的社会心理学: F.H.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侧重于社会学的定义:艾尔乌德认为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社会行为包括①个体的习得行为、②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③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④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勒温B=f(P,E) 公式中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的情境,f指函数关系。该公式的含义是: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勒温指出:“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心理不仅与个人提所处的即时情景有关,而且与其过去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两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外显的,是客观存在的,比较容易观察;后者则是内隐的,属于个体的主观世界,不能直接观察。两者的主体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可分为四个层面:即个体层面,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层面。 ①个体层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②人际层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③群体层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④社会层面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 根据美国学者霍兰德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可划分为:哲学思辨经验(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经验描述(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与实证分析(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也就是社会心理学的启蒙期、形成期及确立期。 一、哲学思辨阶段 哲学思辨阶段,从古希腊开始延续到19世纪上半叶,其特点是根据哲学思辨及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围绕着“人性”的哲学讨论,可视为最早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认为人性虽然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制约,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环境能改变人性,人类行为及人性是由社会决定的的。康德、卢梭等人继承发展这一思想,他们认为人性具有潜在的“善”,使人趋恶的是社会的邪恶,因此改变人性的前题就是改变 - 1 -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 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 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 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 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 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

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 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 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 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 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 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 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心理学复习大纲】

第一章——社会中的自我 名词解释: (1)焦点效应——自我为中心 人类往往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人们对自己的关注程度。例子:美国心理学家的实验,发现穿美国之鹰的运动衫,40%的被试同学确信其他同学会记住自己衣服上的字,事实上,仅10%的人会记住。 (2)透明度错觉 我们总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且认为其他人也可以察觉到。实际上注意到我们的人比我们认为的要少。 (3)自我防御机制 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是通过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主要的方式有:隔离、升华、压抑、否认。这种压抑是自我的一种全然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 (4)图式:由Tayloy 和 Crocker提出,它是指一套组织好的、结构化的认知现象。它包括对所认知事物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事例。通过简化和组织来帮助我们处理复杂的信息。帮助我们记忆组织细节,加快处理时间,补充缺失的信息,解释和评估新信息。 自我图式:是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概念。你可能认为自己聪明、有同情心、以及乐于帮助他人。这些都是自我图式的概念。 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我们对毛泽东的认知图式就是:领袖、伟大 团体图式: 角色图式: 剧本: (5)虚假普遍性:为了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自我形象,我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奇怪倾向:过分地高估或低估他人会像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的程度,在观点方面,我们过高的估计他人对我们观点的赞成度以来支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现象称“虚假普遍性”例如:当某个人对别人说谎后,他便觉得其他人也是不诚实的。如果我们赞成某种观点,我们会以为别人也持同样的观点;任务失败时,我们把失误看成正常的,从而让自己安心。 虚假普遍性的原因:我们归纳结论来自于一个有限的个体样本。既然缺乏其他信息,因此就用我们自己的内心投射。减少这种虚假普遍性可以从他人外界反应来推断。 (6)自我效能概念: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 (7)自尊:我们对我们的全面评价,是我们所有自我图式和可能的自我的总和。它与情绪有关,指一个人如何肯定与赞扬自己,是为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8)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是由美国社会学习理论家(Julian Bernard Rotter)与1954年提出的个体归因倾向理论。心理学家(Glover)解释为:控制点是一个人感到自己成功或失败的位置在哪里。有外部的和内部的。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 运城学院专业建设网.doc

社会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社会心理学 英文名称:Social Psychology 课程编码:14118D 课程类别:拓展提高课 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了解和说明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是一门紧密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应用心理学学科。通过学习社会心理学帮助学生系统用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对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对在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社会心理的探讨,使得学生能够从社会、文化和个人三个不同的层面解读人的行为,并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方式的特点有所把握。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明确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与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社会心理观 二、认识学派的社会心理观 三、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 四、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社会心理观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 第二章社会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了解社会化的意义、任务、内容、因素、心理机制; 2、了解角色及社会的要求; 3、联系社会的要求思考大学生社会化问题。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 一、什么是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三、社会化的种类 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文化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二、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三、教师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四、同辈集体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五、大众传播工具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第三章自我意识 [目的与要求]:掌握自我意识的含义和内容:了解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 一、日我意识的定义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 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发生与发展 一、生理与心理能力的发展与日我意识的发展 二、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的的社会因素 第三节自我过程 一、日我评价 二、自我美化 三、日我表现

社会心理学试卷

2016年秋季电大形考试题(有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选错不得分)得分:20 1. 抽样的具体方式有( ) A. 二种 B. 三种 C. 四种 D. 五种 满分:4 分 2. 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 麦独孤 B. 冯特 C. 弗洛伊德 D. 荣格 满分:4 分 3. 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 一般方法论 B. 专门方法论

C. 具体技术和手段 D. 各种理论 满分:4 分 4. 社会心理学在确立时期的特征是() A. 定性研究 B. 定量研究 C. 群体研究 D. 理论研究 满分:4 分 5. 时蓉华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社会心理 B. 社会行为 C. 个体心理 D. 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选错不得分)得分:16 1. 认为人类行为都是由本能决定的心理学家是() A. 麦独孤

B. 冯特 C. 弗洛伊德 D. 荣格 满分:4 分 2. 从四五十年代开始,社会心理学领域最突出是() A. 学科分化 B. 整合趋势 C. 产生危机 D. 学科繁荣 满分:4 分 3. 位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第三层次是() A. 一般方法论 B. 专门方法论 C. 具体技术和手段 D. 各种理论 满分:4 分 4. 社会心理学真正建立是在()

A. 1895年 B. 1908年 C. 1924年 D. 1935年 满分:4 分 5. 我国早期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有() A. 高觉敷 B. 严复 C. 梁启超 D. 时蓉华 满分:4 分 二、多项选择题(共 5 道试题,共20 分。选对得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6 1. 社会心理学在形成时期受到了( )的影响 A. 社会学 B. 民族学 C. 心理学 D. 人类学

社会心理学-说服

社会心理学-说服 1、说服的途径 说服到处都有,本身是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的,例如“教育”或者“灌输”,不过人们喜欢把自己认可的东西叫做教育,而不认可的东西叫做灌输,说服的途径分为“中心途径”和“外周途径”。用说服的中心途径,也就是关注论据。如果论据有力且令人信服,那么人们就有可能被说服。但有时论据的有力与否并不重要。有时我们完全不可能在某种动机的引导下去仔细的思考。如果我们忙于其他的事情而没有关注于信息,那我们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仔细推敲信息所包含的内容。此时我们会使用说服的外周途径,也就是关注那些可能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线索,而不考虑论据是否令人信服。当人们转移了注意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动机去思考的时候,熟悉易懂的表达比新异的表达更具有说服力。譬如,8月初的亳州会议上,对于乡镇网点开发的重要性,刘总以“否则你有朝一日早上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座空城”进行阐述,就引起了商家的共鸣。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我们到一个新城市找餐厅吃饭,选择哪一家呢,最常用的策略就是看哪一家的人多就选择哪家,这就是采用外周线索。如果吃完以后我们根据口味、价格、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决定下次还来不来,就是采用中心途径。在营销过程中,无论是导购还是广告,最终目的是说服顾客购买我们的产品。那我们采用何种说服途径呢?我们对于食品、饮料、烟草和衣服这一类商品的看法往往是基于感觉而不用基于逻辑。这些产品的广告通常都使用外周线索,明星代言、优美的广告等感性手法是常采用的策略。而对汽车、摩托车这种高价值的耐用品,顾客的决策将是理性的,需要综合各种信息来进行评判,FABE是最常用的四步骤策略,无论在导购时还是电视广告。以上策略是针对那些乐于思考、或有能力进行思考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本章导学 本章概要 本讲将主要讲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历史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学习指导 本讲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抽象,需参照案例和资料领会贯通。 案例导入 心理研究中保护被试的守则 1. 心理学家应致力于提高心理学科学、教学和实践的准确性、诚信度的真实性。 2.心理学家应该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个体的隐私权、私密的自我决断的权力。 3.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时候,无论是当面进行,通过电子交换系统还是其他形式进行交流,都必须征得个体的知情同意。 4.在征得同意时,心理学家应告诉被试研究的目的、预期的持续时间和过程,让他们知道有权参加或者在实验开始之后退出研究。 5.保护任何媒介记录的私秘性信息是心理学家的一项基本义务,他们对此应该合理谨慎的措施。 6.心理学家不应进行欺骗的研究,除非他们作出判断,认为研究预期的重要科学、教育或应用价值可以使其技术运用合理化,并且有效的非欺骗备选过程不可行。 7.心理学家应尽可能早地向被试解释作为实验设计和进行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任何形式的欺骗。 8.心理学家提供机会,让被试及时得知有关研究性质、结果和结论的确切信息,应采用合理措施来纠正被试可能形成的错误观点。 章节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而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研究对象。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其实就是寻找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什么是社会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当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很多,有人曾说过,有多少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鉴于我们不可能一一陈述,因此我们把国内外主要的学术观点进行分类介绍。

第四章 社会心理学理论(心理治疗师中级)

第四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基本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之间的一门中间性、边缘性的学科。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A.Ross)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大纲与资料集》,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并互有影响的主体反应。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即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活动不仅与个体所处的即时情境有关,而且与其过去形成的经验以及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密切关系。 2.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它包括群体的决策行为、建设性及破坏性行为,以及人际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及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3.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可分为三个层面:微观的个体层面、中观的群体层面、宏观的社会层面。在个体层面,如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动机、社会学习等以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等。在群体层面,如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等,以及个人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从众、社会助长与惰化)。在社会层面,如风俗、时尚、阶级、阶层及民族的心理特征、国民性等。具体而言包括: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如社会认知、态度、需要与动机、自我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交往与人际关系。如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人格化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时尚、国民性等。 (6)其他社会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包括教育、临床、工业、消费、法律、管理、健康、组织、人事等。 二、社会角色理论 1.社会角色的概念“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在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米德使用社会角色来说明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这个概念有助于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理论是按照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与身份解释个体行为并研究其中规律。 2.主要观点社会心理学的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

社会心理学提纲复习进程

社会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P1 1 认识自己 .. 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水平,所以经常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能获得满足时,痛苦也就随之而来了。 2 认识他人 .. 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 ....: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景对个体行为的印象大于内在个 人特点的影响。P2 人格心理学论从特质 ..认识他人的思路:大五人格理论,大七人格理论 3 认识社会P3 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 4 认识生活的价值P4 生活的意义:能够自主,能力,关系,自尊 四个基石:家庭,配偶、孩子、健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5 弗里德曼行为主义Myers 社会认知 2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P6 常识未必是正确的 社会信念——非理性特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团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P8 1 学派时期——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行为主义者:华生、斯金纳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2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P12 早期:麦独孤本能(15种) 起步:社会规范,领导和群体过程 发展:认知过程,文化因素 反思:更广泛思路 发展:环境、性别、偏见与政治生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P17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 假设和理论 假设:可以证伪,可以量化表达,必须简单 理论:准确性、一致性、简洁性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心理学 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 2 如何查阅文献 3 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不能够说明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对变量有严格控制 4 怎样收集研究数据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档案研究法元分析方法 5 研究的设计与进行P2 6 (专栏孩子向警察开枪) 6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样本的代表性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伦理问题 7 心理学论文的撰写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附录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 生物理论P30 强调两方面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本能(战争,印记行为),遗传差异(XYY染色体)2学习理论P31 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特点: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只 想解释外显的行为 3 诱因理论P32 理性决策论 .....——经济学家,最大收益经济抉择 交换理论 ....:扩大到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一连串理性决策 需求满足论 .....: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 4 认知理论P33 基本原则:分类,注意 一些理论:归因理论 ...... ....,认知失调理论 5 角色理论P34

社会心理学复习

单项(10*2) 判断+理由(4*5) 名词解释(6*5) 简单(3*5) 论述题(1*25) 谁的社会心理学? 在社会心理学内部,存在所谓的“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两种不同的说法。 所谓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是采用心理学方法,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真实的和想象的他人存在影响”(Allport, 1985)。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则采用社会学方法,“研究不同水平的交往,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组织机构与个人之间、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交往。”(Kotsmin, 1979)。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如何表现出其特殊的社会行为,如何表达其内在的思想和情感,以及为什么会表现出特殊的社会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其特殊的社会思想和情感。总之,社会心理学是致力于理解人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及其本质和起因的一个科学领域人的社会行为的起因 他人的特点和行为 在与他人交往中的基本认知过程 生态意义上的环境因素,以及环境对我们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社会行为和社会思想发生的文化背景 与社会行为有关的生物或遗传因素 社会心理分类系统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和现状: 1908年:麦独孤、罗斯 1924年:阿尔伯特 勒温:当代社会心理学之父

F.Allport的“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 连锁联想 删去元音 转换透视 乘法运算 写批驳文章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生物学取向 心理学取向 社会学取向 文化人类学取向 攻击是天性吗? Zing Yang Kuo(1961):一只与小鼠在同一个笼子中长大的小猫不但不攻击他的小鼠伙伴,当他有机会追捕其他老鼠的时候,他也同样会放弃攻击。 Konrad Lorenz(1966):雄丽鯞鱼一般只攻击同类的雄鱼,不攻击其他类的雄鱼,但是当鱼箱里的只剩下异类的雄鱼时,它也攻击他们;当其他的雄鱼也都被移走,它就攻击和杀害雌丽鯞鱼。 男尊女卑是必须的吗? 米德:萨摩亚姑娘的“青春期” 米德: 阿拉佩什人的和平主义文化: 男人妹+女人妹 蒙杜古马人的竞争主义文化: 女汉子+男汉子 德昌布利人:女汉子+男人妹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分析与综合原则 三、交互作用分析原则 四、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 五、伦理性原则:伦理性原则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需要尤其强调的原则。由于社会心理学直接以人为研究对象,并且在研究时经常需要隐藏真实研究目的,因此社会心理学研究如何避免给被试带去伤害,就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 社会心理学研究伦理要求: 第一,自愿参加原则。 第二,接近真实生活原则。 第三,有利研究设计原则。 第四,事后解说原则。

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1)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2、社会心理学的代表性的观点(填空) 1)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兰德(1976)提出了社会心理学形成发展的“三阶段理论”,分为哲学思辨、经验的描述和实验的分析阶段。 2)我国社会心理学相应于三大阶段提出了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分为:①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的观点;②育时期、形成时期、确立时期和扩展时期。 3、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简答) (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三)期待效应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4、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可能为论述) (一)观察法 观察法( )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

关系的方法。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 1)优点: A、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 B 、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 2)缺点: A、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 B、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二)档案法 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1)优点: 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 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 2)缺点: 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 量大、耗时。 有赖于分析者的抽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