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2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2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2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2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本章学习目标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社会心理学近八十年来的发展状况

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

一、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

对社会心理学的创史之年及其成立的标志,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作为一门业已形成的学科,一个长足发展、成果累累的独立领域,必然会在其诞生之前经过一段时期的准备。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霍兰德(E.P.Hollander)在1971年所著的《社会心理学的原则与方法》中将其称为“社会哲学”阶段(后两个阶段是“社会经验化”和“社会分析论”)。而我国社会心理学界称它为“孕育时期”。

社会心理学同心理学、社会学一样,在其形成之前都依附于西欧思辨哲学的母体之中。作为哲学这一母体,我们无法从中寻找出“纯”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论述,但我们也不难发现其中不少涉及这个领域的思想观点。从总体上看,论及社会心理学思想的有两条基本线索。其一,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认为人性虽然不能摆脱生物遗传的纠缠,但却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深刻影响。因此,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企图设计一种社会,使其中的孩子因适当的教育而得到适当的塑造。这一观点为康德、歌德和卢梭等人所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塑造的爱弥尔就是理想社会教育出来的理想少年;时至今日,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B.F.Skinner)的《超越自由与尊严》、《沃尔登第二》等一系列著作也都出自同一母题。其二,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

德。他认为社会源于人的本性,而人性又是生物或本能的力量所支配的。因此,改变人的本性,建立理想国的主张是无法实现的。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弗洛伊德(S.Freud)的“心理动力说”部分受到亚氏《诗学》中的“宣泄说”的启发。美国早期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G.Allport)认为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学知识内部建立了社会心理学的主题思想” 的创始人。

二、社会心理学的形成时期

社会心理学是在社会学和心理学分别脱离哲学母体之后,又从这两门学科中应运而生的一门边缘学科。社会心理学学科的出现来自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准备。

在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的经济变革所导致的大动荡促使人们用已经出现的“政治数学”和人口统计来考察人口、死亡率、家庭收入、生活状况、犯罪类型等社会问题,在这些社会调查中,有不少问题已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如法国的帕兰—杜沙特列在1834年发表的两卷本《关于巴黎城里的卖淫》中就使用了警方记录和私人访谈法来了解有关这些妇女的社会出身、对宗教和婚姻的态度、堕落的原因等。虽然他们并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者,也没有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是关于社会心理学方面的,但在后人看来,他们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头一批样板” 。

从理论上看,社会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归于社会学中的心理学派。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创立社会学以来,早期社会学家力图用生物学中的进化论思想解释社会,这种“生物还原主义”在斯宾塞的著作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社会学历史中的“有机学派”。然而,生物还原论的失败迫使他们运用心理学的规律解释社会,这种心理规律决定社会过程的构思注定还是行不通的。但社会学中的这种心理学倾向为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兴趣和社会学不同,它当时并没有在理论研究中直接表现出来,而是先在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中有所反映。早在1842年,由布雷德进行的催眠术实验成为“解释社会心理现象的基础” 。1890年前后,人们又开始

将精神分裂归因于社会行为。这些触及社会心理学的思想都产生在冯特

(W.Wundt)的“民族心理学”(1900—1920)之前。

这一切都说明社会心理学在形成过程的一开始就受到两种不同的学科的影响,这一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这就是说,社会心理学中的理论一直带有社会学或心理学的取向问题,而缺乏这一学科的“中性”理论。前苏联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将社会学和心理学比作社会心理学的“双亲”,是恰如其分的。

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还有赖于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推动,现按时间顺序排序如下:1859年,德国人M.拉扎勒斯和H.斯坦达尔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并发表了《民族心理学序言》一文,成为民族心理学的创始人。社会心理学由此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

1875年,德国学者A.舍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在《社会躯体的结构及其生活》一书中,论述了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状况或民族意识的一般现象;1894年,A.斯莫尔和G.文森特也在美国率先使用“社会心理学”一词,并将“社会心理学”列为《社会研究导论》一书的主要章节。

1897年,美国人詹姆斯?鲍德温以“一种社会心理学研究”为《心理发展的社会和伦理解释》一书的副题,描述了个人是个体化了的社会我,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结果。同年,N.特里普利特在《美国心理学杂志》上首次发表了一份社会心理学的实验报告,对骑自行车人的单独行驶、陪伴行驶以及竞赛的速度进行了测量和对比研究。由此,这一年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之年。

1898年,法国人G.塔尔德写出了《社会心理学研究》一书,企图用模仿的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W.McDugall)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E.A.Ross)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由此终于从促使其诞生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土壤中脱生出来,并走向独立。与此同时,这两本书也代表了社会心理学探求者在社会经验阶段取得的最高成就。

如果不以上述个别人物和事件为线索来考察社会心理学的形成,那么可以说社会心理学直接来源于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第一,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早在1807年,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论及过不同于个体精神的绝对精神。在近一个世纪后,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通过拉扎勒斯和斯坦达尔的杂志深受黑格尔影响,当他完成了“生理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有关大量著作后,在其生命的最后20年中开始写作他的《民族心理学》。虽然这部多达10卷本的著作在影响方面远不如他的个体心理学体系那么深远,但它却成为社会心理学的来源之一。

第二,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这一理论是法国早期社会学的直接产物。代表人物是加布里尔?塔尔德、迪尔凯姆和古斯塔夫?黎朋。塔尔德主要是从事法理学和犯罪学的研究。他在社会心理学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在其所著的《模仿律》(1890)中创设了模仿理论。在他看来,模仿不但是犯罪的根本规律,而且可以用来解释一切社会现象。一个人发明创造,99个人跟着模仿,这样就有了风俗(对过去事情的模拟)和时尚(对现有事情的模拟)。由于他将模仿看成是最简化的个人活动,因此团体行为也被解释为是个体心理学的,而不是社会心理学的。迪尔凯姆的理论观点正好同塔尔德的相反,作为早期的最杰出的社会学家之一,迪尔凯姆始终从集体的方面论及人的行为,诸如集体中的自杀问题、宗教问题和公德问题。他认为集体意识决不是个体意识的相加之和,前者大于后者并决定后者。在《社会劳动分工论》中,他写道:“集体意识是独立于个人置身其间的特殊情况的;个人消逝了,它仍旧存在。” 因此,社会心理学开始于群体并终结于群体。古斯塔夫?黎朋对群众心理学的观点和迪尔凯姆的理论有点相似,“他的群众心理统一律并不意味着一群人仅仅是其成员的平均数或集合体”,而“有某种新的东西出现” 。但他对感染、暗示的论述又受到塔尔德的影响。迪尔凯姆和黎朋的理论都在美国社会学家罗斯那里得到继承与发展,他的《社会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时社会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最系统的论述。

第三,英国的本能心理学(instinctive psychology)。1908年,麦独孤在《社会心理学导论》一书中,沿着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线索,探讨了个体行为的动力问题。他认为本能是一切社会行为的基础。而作为人类社会行为的基础,本能又有相应的情绪和后天形成的情操相伴随。情操对本能和情绪起控制作用。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诸如求食、拒绝、求新、逃避、斗争、性及生殖、母爱、合群、支配、服从、创造、建设等18种本能,并认为从这些本能中可以衍生出全部社会

生活和社会现象。

另外,工业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也具有推动作用。工业心理学即是现在的管理心理学的前身,在美国一般被称为工业社会心理学。虽然它可以被视为社会心理学的应用学科,但无论从时间的先后,还是从起初研究的内容来看,它都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过影响。1912年,冯特的学生、侨居美国的心理学家雨果?闵斯脱博格写出了《心理学与工业生产率》一书,书中论述了运用心理测验选拔合格工人的方法。兹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F.奥尔波特在他俩(冯特和闵斯脱博格)的影响下,写出了《社会心理学》一书。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社会心理学尽管在形成中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但从整体上看,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从哲学母体中带来的思辨和抽象的性质。从20世纪20年代起,伴随着各种实证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完成了在其整个历史上最具革命意义的转折,进入了确立时期,即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这一系列的转变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这一学科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下面我们从两方面论述这一问题。

(一)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F.H.奥尔波特(F.H.Allport)的社会心理学具有极端的个体心理学的倾向,因此,作为他自立门户的社会心理学体系已不为后人所重视,但他综合前人的成果,创立的社会心理学中的实验方法及有关实验成果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奥尔波特的研究主要受到特里普立特1897年发表的关于他人在场和竞争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实验报告,以及德国的W.莫德1913年的有关群体对个人行为影响的实验的启发和影响。在1916—1919年间,他进行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促进”的实验,富有成效地观察到“合作群体中存在的社会刺激,会使个人工作在速度和数量方面有所增加。这一增进在涉及外部物理运动的工作中要比纯智力工作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他将这些实验成果写进了他于1924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奥尔波特的研究除了“社会促进”以外,还研究了从众、群体中的态度试验和人格特征等,这些研究课题一直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其中有些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的经典实验。

(二)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社会心理学的确立虽然以F.H.奥尔波特的实验社会心理学为主要标志,但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自身行为的学科,用自然科学中实验室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社会行为,显然有较大的局限性,另外社会心理学理论在该学科内处于何种地位的问题随着实证研究的兴起也变得更加突出。可以说,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以乔治?米德为代表的美国社会学家所从事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乔治?米德的理论兼有哲学、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色彩。从内容上看,他将原先社会学家对社会的宏观研究缩小到微观研究,即将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这一思想为后来的赫伯特?布鲁姆称为“符号互动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直接孕育了20世纪40—50年代后形成的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无论是萨宾的“社会角色”理论、海曼的“参照群体理论”,还是戈夫曼的“社会戏剧理论”、勒默特的“社会标签理论”,都与米德的思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另外,社会学家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经验研究也能与心理学家的实验室研究相媲美。例如,20世纪30—40年代进行的关于社会心理和社会流动调查,代表作有罗伯特?林德等人的《中镇》和沃纳的《美式小城》,它们揭示了“一个人所占据的阶级位置是决定其世界观的最重要因素” 。1935年,美国社会学家乔治?盖洛普运用分层抽样法进行的民意测验调查,导致了民意测验在美国的迅速发展。

第二节近八十年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的社会心理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羽毛尚未丰满的社会心理学开始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一方面,战争的爆发刺激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繁荣;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也直

接服务于战争。在这一时期,社会心理学的主要课题包括信仰、偏见、说服、宣传、态度改变及大众传播等。例如,霍夫兰德在二次大战中进行了沟通与说服及态度改变的研究;拉扎斯菲尔德对1940年战时美国总统选举进行了调查,并在1944年出版的《人民的选择》一书中,提出了“二级传播理论”;而塞缪尔?斯扎夫等人通过对美军人员的素质及心理状况的调查,提出了“相对剥夺”的概念。

战后,社会心理学研究的范围触及有关人际关系和人格特征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其中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具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小群体的研究也有较大的发展,诸如领导方式、竞争、合作等有所涉及。进入20世纪60年代,社会心理学在美国达到鼎盛时期。1968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手册》有5大卷,共250万字。从事社会心理学工作的专业人员达5000人。社会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学校、医院、企业、家庭等,研究课题也更加广泛。理论建设在此期间也有所成就,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角色理论先后堀起,试图对社会行为作出新的解释。

在20世纪50年代末的前苏联,中断了三十余年的社会心理学开始复苏。1959年,科瓦列夫在列宁格勒大学学报上发表了题为“论社会心理学”的文章,导致了一场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大讨论。其主要议题是社会心理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以及如何看待在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起来的传统社会心理学。虽然观点各异,但在总体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和客观地评价了西方的社会心理学。至60年代,前苏联的社会心理学开始迅速发展。在60年代初召开的“讨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哲学问题”会议上,指出了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必要性。1963年,在前苏联心理学第二届代表大会上,讨论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问题。1968年,在列宁格勒大学成立了全苏第一个社会心理学教研室。另外,前苏联也派代表参加了国际上有关社会心理学的专题会议。

正当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社会心理学被取消之际,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开始萌芽,当时一些学者对西方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进行了介绍与评价。1924年,陆志韦撰写了《社会心理学新论》;30年代出版了潘菽的《社会的心理基础》和赵演译的F.奥尔波特的《社会心理学》,高觉敷则翻译了黎朋的《群众心理学》;1948

年,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孙本文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标志了我国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在当时取得的最高成就。

另外,我国学者还做过一些实地调查和应用研究。1922年,张耀翔首次进行了选举方面的民意测验、中国青年的情绪研究、迷信以及商人心理研究等;1942年,社会学家费孝通和心理学家周先庚先生在昆明进行了第一次工业社会心理学学科研究,它是这门学科研究在我国的具体化和应用化。他们也为社会心理学研究具有本土特点作了有益的尝试。

二、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自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发生一场危机。危机主要发端于美国当时的社会危机、黑人运动、妇女运动、反越战运动以及以“全球大造反”为标志的青年运动,造成了社会的大动荡。面对日益严峻的现实,人们呼吁社会心理学家走出书斋和实验室,到社会现实中去解决最迫切的社会问题。然而社会心理学家一时手足无措,拿不出治愈社会疾病的灵丹妙药,使人们对这门原来在心目中深得推崇的学科大失所望。针对这一危机,人们寻找出不少原因,归纳起来有三点:(1)理论定向问题。西方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社会心理学研究长期以个人为中心,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忽视个人是社会的成员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也难以将这门学科应用于社会,因此,有必要重新修正理论的定向。(2)研究方法问题。实验方法在这门学科中的运用自然标志着这一门学科的独立,为科学地研究人的社会心理开辟了新的途径,但实验室的局限也使得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脱离社会现实。不仅如此,“实验室所做实验有人为化的弊病” ,从而使心理研究过于抽象。G.墨菲指出,“从实验室中的‘社会助长’问题研究到理解校园内的动乱或国际间的仇恨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3)社会期望问题。社会心理学由于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造成了社会对这门学科寄予过分的期望,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并没有、也不可能在短期内与社会现实保持同步的发展。总之,种种问题都说明了社会心理学还是一门不太成熟的学科。

值得提出来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社会心理学由美国占据霸主地位。即使在欧洲,当时也只能说是“美国殖民化”的社会心理学。这种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有了变化。一批欧洲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建立欧洲社会心

理学的主张。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现在欧洲的社会心理学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以及理论创新方面都有了自己的特点。以2001年出版的欧洲《社会心理学手册》为标志,欧洲社会心理学已成功地解构美国社会心理学的霸权地位,并和美国社会心理学一起成为当今世界社会心理学的主流。

前苏联社会心理学经过了20世纪2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讨论后,70年代以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1972年,莫斯科大学继列宁格勒大学之后也建立了社会心理学教研室,各种社会心理学著作、论文集、研究报告大批出版。据1977年不完全统计,前苏联社会心理学文献已达2500多种。到20世纪70年代末,前苏联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以及社会共同体的方向发展,同时社会心理学家也走向社会,参与社会规划、社会管理、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大众传播等方面的工作。自1981年以来,中国社会心理学开始进入重建与复兴阶段。这一年夏天,北京心理学会首次举办了“社会心理学学术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学者就社会心理学的对象、性质、方法和其他一些理论问题发表了意见。这是我国社会心理学重建的重要标志。此后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发展异常迅速,出版了许多专著、教科书,教学和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领域有理论方面也有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应用方面。当然,也应看到,由于起步较晚,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仍有待加强。

专栏2-1

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制度建设

北京大学的方文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2001年第6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制度视角》的文章。这篇文章有理有据地分析了欧洲社会心理学家们努力进行学科制度建设、解构美国社会心理学的霸权、取得了完成“欧洲社会心理学”建设的成功过程。文章指出,当前中国社会心理学“对国际主流社会心理学理智进展的忽视、漠然和无知”,以及“每年生产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的虚假文本和肤浅的经验研究,使学科处于泡沫繁荣状态,无法为中国社会心理学同时也为世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建构和数据积累的想象力和洞察力;面对中国社会的结构转型及其后果,社会心理学者基本上处于无语或失语状态”,揭示了阻碍中国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症结。文章认为,社会心理学在中

国属于“舶来品”,然而其研究对象又具有极强的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特点。基于这种认识,在确立中国社会心理学制度建设的学术目标时,既不要完全地以中国社会心理学达到“西方社会心理学化”为目标,也不能以完全地使中国社会心理学“本土化”为追求的终点。我们的目标可以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心理学,并且使之融入世界社会心理学之中,成为人类共同的科学财富。这方面,欧洲社会心理学解构了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学术霸权,并且与美国社会心理学结合而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是我们的一个榜样。在了解了欧洲社会心理学学科制度建设的过程之后,不能不被欧洲社会心理学家们那种鲜明的自强意识和富有成效的实践过程所感动。欧洲虽然是科学心理学的发祥地,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叶,欧洲的社会心理学竟仍然是“美国式”的。到了1966年,情况发生了变化,标志性事件是欧洲实验社会心理学会的创立,它“意味着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美国殖民化和霸权化的逐渐消解,意味着自主而具有独特品格的欧洲社会心理学的开始,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理智复兴” 。欧洲社会心理学界的精英明确地意识到“美国主流社会心理学的概念框架、理论模式和方法技术,是在与欧洲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迥然有别的社会和文化传统中生成和发展的,它们共享的个体主义的、非历史的、我族中心的和实验室定向的研究精神,不应成为欧洲社会心理学的模板” 。他们的努力目标是明确的,那就是建设具有欧洲特色的、能够解释欧洲社会心理现象的“欧洲社会心理学”,分享美国在世界社会心理学中的学术霸权。剖析一下中国社会心理学的现状,不难看出,至今基本仍处在欧洲社会心理学界1966年前的水平。学校里使用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内容几乎只能算是用中文转述美国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及具体研究成果。在研究工作中,尽管有的学者已经试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背景和文化传统中寻找研究课题并有一些成果发表,但是却没有形成主流,能够得到学界认可的、成体系的理论尚未问世;不少的研究或许只是显露出浮躁心态的、美国和欧洲社会心理学的“落伍追随者”式的研究。这与中国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群体没有明确该学科制度建设的学术目标有一定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讲课稿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1.儿童期的社会化:基本社会化 2.青春期与青年期的社会化:预期社会化 3.成人期的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4.继续社会化与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化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 2.家庭 3.学校 4.同辈群体 5.大众传播媒介 6.计算机网络

社会心理学2

社会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并举例 1、基本归因错误 p58 归因偏差(attribution warp) 上述的归因理论,特别是凯利的模式基本上都假定归因是一种合理的有逻辑的过程。但学者们指出,人们在许多情况下对行为原因的解释是武断的不合实际的偏见。 过高估计内在因素 行为者和观察者的归因分歧 忽视一致性信息 自我防御性归因 基本归因偏差: 从内部对行为加以归因,忽略行为产生的外部原因。但是,一些研究表明这种偏差主要出现在强调个体自主的西方文化中。因为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一个人被看成是独立自主的,他或她的行为反映了其内部特点、动机和价值观。 2、首因效应 p36 首因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

第一印象效应。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例子:《三国演义》中大才子庞统准备效力东吴,面见孙权。孙权见庞统相貌丑陋,心中先有不快,又见他目中无人,将其拒于门外。 3. 晕轮效应 p38 光环效应(Halo Effect)又称“晕轮效应”、“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以点概面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案例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而事实上我们心中这个明星的形象根本就是她在银幕或媒体上展现给我们的那圈“月晕”,它真实地人格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仅仅是推断的。 4、核心特质

社会心理学答案(1)

1.心理学不属于以下哪门课程的分支学科?生理心理学 2.中国的心理学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研究自己的观点的?80年代 3.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层面研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正确 4.社会心理学是生理心理学的下级学科否 5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社会动机 6心理学可以分为几大分支? 2 7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 8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只有一种是标准的错误 9生病引起脸色发红,那么生病是自变量 1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普通社会心理学和群体行为 11由于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入学,所有学校不影响人的社会化。错

误 1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包括考试法 13影响结果的因素一定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错误14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一般观察法 15现场实验法不同于实验室实验法,不需要控制变量。错误16相关就可以解释因果。错误 17观察法根据主体参与情况不同分为几种类型? 2 18访谈法和问卷法统称为什么? 调查法 19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正确 20群体心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爱的关系 21麦孤独的观点至今看来都是非常合理的。错误

22现场实验法对任何条件都不用控制。错误 23观察法中除了一般观察法还有参与观察法 24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25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正确 26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证实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由“社会分析论”阶段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错误 27社会经验论时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哪个时期?形成 28卢梭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来自教育 29人类的遗传基因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可能性。正确 30调查法可以分为几类? 2 31婴儿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害怕感是在什么时期? 8-10个月 32人生来就会有“我”的概念。错误

南开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

权威师资优质教学博仁考研https://www.doczj.com/doc/7a6452969.html, 南开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南开大学心理学专硕有院校命题,并只招收非应届生,需要考生注意报考条件。院校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南开发布347考试大纲这为同学备考提供复习方向,可以根据大纲查缺补漏,重点复习。但是同学要谨记考研大纲固然重要,但是考研复习中不能一味“啃大纲”,大纲只是为我们复提供习重点还是要仔细复习参考书的。更多心理学考研问题可以咨询博仁教育老师或是登录博仁官网。 一、考试目的 本科目考试是我校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之专业课考试。我校将根据考生本科目的考试成绩与另外两门公共课考试成绩的总分来选择参加第二轮即复试的考生。 二、考试的性质与范围 本科目考试是我校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专业课考试。考试范围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大学本科阶段的基础课程。 三、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 四、考试形式 本考试命题遵循客观题与主观题相结合,单项知识与综合能力考查相结合的方针。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形式,各语种考生统一用汉语答题,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五、考试内容 试卷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其中,名词解释部分包括12小题,每题5分,共60分;简答部分包括8道简答题,每题15分,共120分;论述部分包括3道论述题,每题40分,共120分。卷面总分为300分。 各部分内容的分值分布如下:普通心理学约80分;社会心理学约60分;发展心理学约40分;咨询心理学约40分;管理心理学约40分;心理测量学约40分。 各部分内容的考试要求如下: I 普通心理学 该部分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理解重要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和个性的一般规律,了解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

社会心理学

社会化(socializat-ion):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人们解释、分析、记忆及使用社会环境信息的方式。 内隐人格理论( Forming Impressions ):该理论的观点是,某些人格特质伴随有其他特质。 每一个普通人都有着关于人格中哪些特质互相联系在一起,哪些特质互相没有关系的理解,因而只要认识了其中一个占重要位置的特征,就可以推知其他品质,这些理解称为内隐人格理论。 换言之,这一理论由我们关于哪些类型的人格特质会组合在一起的观点所组成。我们常常运用少数己知特征来判断他人具有哪些特点: 善良——慷慨大方、诚实、有责任心 吝啬——暴躁易怒、虚伪、为人冷漠 自我图式(Self-schema):自我图式是指我们用来组织和指引与自己有关信息的一套自我信念。 首因效应(primary effect):由于第一印象导致的,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住处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 刻板印象(stereotype impression):指人闪对某个事物或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群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略了个体差异。 图式( schema ):图式关于一个人、群体、地点或事物的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认知结构。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对人的人格进行描述的认知结构,一般应用于特殊的个人或者典型的一类人身上。 自我图式(self schemas):帮助人们去组织对自己进行了解的心理结构,它会影响人们所注意到的、所思考的和所识记的关于他们自身的信息。 群体图式(group schemas):关于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或社会范畴的图式(Hamilton, 1981)。刻板化显示出特殊社会群体和社会范畴的属性和行为。 角色图式(group schemas):代表我们对处于某种角色的人们所持有的有组织的、抽象的概念。 原型(Prototypes):是关于图式的抽象的理想化形象。 态度(attitude):包含情感、行为和认知成分的持久反应倾向。 Krech(1948):态度是个体对自己所生活世界中某些现象的动机过程、

社会心理学在线作业答案

社会心理学-A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哪些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 a 人际关系 b 社会变迁 c 社会互动 d 社会化 a 创新性 b 开放性 c 实用性d 独立性 a 抽样调查 b 个案调查 c 观察访谈 d 典型调查 a 玛格丽特·米德 b 本尼迪克特 c 卡丁纳 d 马林诺夫斯基 a 角色互动 b 角色规 c 角色丛 d 角色知觉 a 定势b 社会刻板效应 c 首因效应 d 光环效应 a 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彼此间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联系 b 以人们的需要为基础 c 是多种心理因素的复合体 d 以交往为手段 a 环境压 力 b 角色不兼容 c 信息过多 d 个人差异 a 媒介性b 对象性c 统合性d 压迫性 2. 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型学科,具有综合性、( )、层次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3.调查法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社会行为研究中常用的收集、分析资料的方法,其中不属于调查法的是( )。 4.由于文化决定理论的片面性,到后期,林顿、( )等人将文化决定理论改造成文化相对理论。 5.一个角色总是与其他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这样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角色称为( )。 6.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 7.不属于人际关系的特点的一项是( )。 8.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 9.态度的基本特征有( )、在性、持久性三个方面。

a 经典条件反射 b 经验在参照 c 认知不协调理论 d 操作性条件反射 a 服从心理b 选择心理c 从众心理d 集群心理 a 观看效应 b 从众 c 竞争与协作 d 共做效应 a 人际冲突 b 目标冲突 c 认识冲突 d 情感冲突 a 正式群体 b 初级群体 c 非正式群体 d 次级群体 二 多项选择题 既有稳性又有外显性 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 既有主动性又有受动性 以上都是 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并存的趋势 社会心理学朝着深入研究个性、小群体和集体问题的方向发展 加强了同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一系列行为科学的联系 研究课题广泛地面向实际,从理论探索转向应用研究 摆脱了假说的验证,进入实证化阶段 间接性 标准化 匿名性 性 真实性 10. “当一个刺激有规律地出现在另一刺激之前,那么前一刺激的出现很快就会成为后一刺激出现的信号”,这属于( )。 11.群体心理包括三种形式,分别是社会群体心理、( )和民族心理。 12.在群体中的共同活动,由于成员间的相互激励作用,可能比一个人的单独活动更有效率。这属于( )。 13.不属于从冲突起因上来划分群体冲突的是( )。 14.学校、工厂、部队等群体属于( )。 1.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 )。 2.属于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社会心理学研究出现的动向的论述是( )。 3.问卷法是一种被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使用的调查技术或工具,其特点是( )。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8

第八章人际关系 本章学习目标 人际关系的特点 人际关系产生的原因 人际关系状态描述和发展过程 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 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 爱情的类型 人际关系的改善途径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个体,总是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交流和联系,形成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从出生到死亡,关系一直是人生经验的核心部分。人一生的成功与失败、幸福与痛苦、快乐与悲伤、爱与恨等等,都与人际关系有密切关联。没有同别人的交往与关系,也就没有人生的悲欢离合,没有文学、艺术,没有科学,没有一切。可以说,人际关系是生活的基础。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对人的身心健康、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有重要影响。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心理学家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希望了解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含义 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可以说,人际关系是与人类起源同步发生的一种极其古老的社会现象。 人际关系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个体性。人际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具体个人的互动过程中。在人际关系中,

“教师”与“学生”、“上司”与“下属”等角色因素退居到次要地位,而对方是不是自己所喜欢或愿意亲近的人成为主要问题。这就是人际关系的个体性特点的表现。 (2)直接性、可感性。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直接的甚至是面对面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它反映出他人满足其需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可以切实地感受到它的存在。一般来说,没有直接的交往和接触是不会产生人际关系的,而只要建立起某种人际关系,也一定为人们所直接体验到。 (3)情感性。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活动。情感因素是人际关系的主要成分。人际间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使人们互相接近或吸引的情感,即连属情感。第二,使人们互相排斥和反对的情感,即分离的情感。 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具有合群与群居的倾向。人们大部分时间都是与他人一起度过的。Read Larson等(1982)对人们的时间利用进行了研究。他们让一个成人样本和一个青少年样本中的每一位被试在一周内随身携带一台呼机。每天从清晨到深夜,研究者随机呼叫被试若干次,被呼叫的被试需要填写一份简短的问卷,说明他们正在做什么,是独自一人还是与其他人在一起。结果表明,人们在将近3/4的非睡眠时间中都与他人在一起,只有在做家务、洗澡、听音乐或在家学习时才独自一人。与此相对,当人们在学校或是工作的时候,更倾向于和其他人在一起。并且和其他人在一起时,个体表现得更快乐、警觉和兴奋。人们为什么如此需要与他人相伴呢?心理学家对此作出了各种解释。 (一)亲和需要 阿特金森(Atkinson)等人认为,影响人们的社会交往的动机有两种:一种是亲和需求(the need of affiliation),是一个人寻求和保持许多积极人际关系的愿望,即人们有需要和他人相伴的倾向;另一种是亲密需求(the need of intimacy),是人们追求温暖、亲密关系的愿望。 关于人的亲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chachter)有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设计了一个没有窗户但有空调的房间,里面除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张床、一个马桶、一盏灯外再无其他东西,一日三餐通过房门底的小洞口送入。谁能在这

社会心理学_在线作业_2

社会心理学_在线作业_2 交卷时间:2016-02-06 09:34:57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光环效应 ? B. 首因效应 ? C. 定势 ? D. 社会刻板效应 得分:5 知识点:3.2 社会印象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 A. 环境压力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 B. 个人差异 ? C. 信息过多 ? D. 角色不兼容 得分:5 知识点:4.3 利他动机与利他行为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 A. 社会变迁 ? B. 人际关系 ? C. 社会化 ? D. 社会互动 得分:5 知识点:1.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4. 下列哪些内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5分) 若从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可分为遗传、()、心理与社会四个方面。 ? A. 经济 ? B. 生物 ? C. 文化 ? D. 政治 得分:5 知识点:8.2 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5. (5分) 民族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和传承的生活方式与()之和。它是一个民族形成、存在以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 A. 生活风俗 ? B. 生产劳动 ? C. 思想观念 ? D. 语言文字 得分:5

知识点:7.1 社会群体概述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6. (5分) ? A. 蒂博特 ? B. 谢里夫 ? C. 海曼和凯利 ? D. 梅顿和纽卡姆 得分:5 知识点:2.2 社会心理学的具体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7. (5分) ? A.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 B.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不属于参照范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人最核心的需求有三种,分别是生存、关系和成长,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1.奥尔波特: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 或隐含的寻在的影响。 2.T.M.安德烈耶娃:研究受所参加的社会团体之约的人们的行为活动的规律,以及这些 团体本身的心理特征。 3.我国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时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 科学。 4.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具有边缘性质(社会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的独立学科, 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1)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 (2)研究人的社会动机,包括社会动机种类和理论说明,社 会动机的外在表现特征、模式等内容。 (3)研究人的社会认知。 (4)研究社会态度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1.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 ①哲学方法论 (1)方法论表示科学观点和方法的三种不同水平②一般方法论 ③具体的研究方法 (2)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论:辩证唯物论(包括历史唯物论) 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常用术语:变量、信度和效度 四、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一般观察法 观察法公开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 隐蔽参与观察法 社会心理学的实验室实验法 具体研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 方法现场实验法 访谈法 调查法 问卷法 档案研究法

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伦理问题 1.偏向问题:(1)研究者(实验者)的偏向 (2)被试者(被试)的偏向 2.伦理问题:(1)实验性的欺骗 (2)对被试隐私的侵犯 (3)被试的痛苦 3.遵循原则: (1)必须让被试者自愿地参加实验研究,被试者应当知道他们在研究中要做些什么。(2)研究必须是“风险最小”,即在研究的设计没有必要让被试者冒险。 (3)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即在研究中让被试者承担的风险要与通过研究获得的利益平衡,这里的利益可以是对被试者而言的,也可以是对社会而言。 (4)价值中立原则。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过程 孕育阶段(射虎哲学阶段)→形成阶段(社会经验论阶段)→确立(社会分析论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界20~70年代* 1908年.英.麦独孤※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和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分别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写出了第一本社会心理学的同名教科书,其象征意义在于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另一种来源的说法是其来源于: 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和英国的本能心理学。 *奥尔波特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1924年其出版的《社会心理学》一书被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诞生标志 *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为符号互动论奠定基础。认为社会行为是两个人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 二、近80年来的发展状况 1,、美国:针对20时间70年代的社会危机归纳三点原因:理论定向问题、研究方法问题、社会期望问题。 2、欧洲:以2001年出版的欧洲《社会心理学手册》为标志,欧洲社会心理学已经成功解构美国社会心理学的霸权地位,并和美国社会心理学以前成为当今世界,社会心理学的主流。 3、第三世界:翻译介绍、修改、本土化。 4、发展趋势:努力寻求统一(各种心理学)、实证研究方法(人文、后现代)、 世界化与本土化相兼容、各种研究取向的进一步综合、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其深化三、社会心理学中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性驱力(力比多);群体心理学(黎鹏、麦独孤) 四、社会心理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乔治.米德】 1、前提假设:(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保存下来,因此,人的心理也好,自身也好,社会也好,都 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故它们具有社会的意义。 2、意识具有运用和理解符号的能力,人可以通过这种能力在心里对环境中的客体最为行为上的选择以调整自己对客体的活动。(姿势)

社会心理学考试答案

角色期望: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是由社会及其相应的文化规定的,人们正是根据个体的社会角色对他抱一定的期望,称之为角色期望。 角色冲突: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处在角色网络包围之中,不容易满足各方对自己的角色期望,往往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这种由角色引起的冲突叫角色冲突。 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谦让、合作、自我牺牲等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特征对其内部的心理状态或行为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推论。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印象管理: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就是印象管理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 态度: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曝光效应: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去个性化:指人们在群体中的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性水平降低的现象。 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合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会取代人们行为原有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为外部控制的现象。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自我概念: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自尊: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程度。 责任分散:即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在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 攻击性行为: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

社会心理学参考书目

社会心理学主编张文彦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社会心理学主编沙莲香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社会心理学主编刘志红, 王辅贤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7 社会心理学概论周振明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6.08 社会心理学郑雪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4 社会心理学郑全全著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8 社会心理学赵中天编著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蹚过人生河:社会心 理学 张明主编科学出版社 2004 社会心理学俞国良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社会心理学经典导 读俞国良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社会心理学导论 (英)麦独孤,威廉 (McDougall,W.)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09 社会心理学精要(英) 理查德·克里 斯普, 里安农·特纳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社会心理学(英) 布丽姬特·贾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艾斯主编2008 社会心理学杨宜音, 张曙光编著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8 社会心理学许锋著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1 社会心理学 吴江霖 ... [等] 编 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社会心理学 吴江霖, 戴健林, 陈 卫旗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 应用 屠文淑著人民出版社 2002 社会心理学词典孙非著农村读物出版社 1988.08 社会心理学的应用 问题(苏)卡扎科夫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03 社会心理学(苏)安德列耶娃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04 社会心理学 (苏)R.M.安德烈耶娃 著 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84 社会心理学 (苏)E.C库兹明等主 编 杭州大学出版社 1981.02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6.07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05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社会心理学时蓉华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精品课程)06

第六章社会认知 本章学习目标 1.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 2.图式在社会认知中的作用 3.社会认知的基本范围 4.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5.印象形成的一般规则和基本模式 6.社会认知的几种归因理论 7.常见的归因偏差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ve),最初被称作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这一概念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用以指受到知觉主体的兴趣、需要、动机、价值观等社会因素影响的对物的知觉。随着社会心理学对人际知觉领域研究热潮的兴起,社会知觉概念被等同于人际知觉(interpersonal perception),指关于他人或自我所具有的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整体反映,其结果即形成关于他人或自我的印象。作为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即以人为对象的知觉,社会知觉服从于一般知觉所具有的普遍规律性,又具有一般知觉所不具有的特点。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社会知觉被社会认知一词所取代,指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属于人的思维活动的范畴。由此使社会知觉的内涵与性质更加明确,避免与传统心理学中作为感性认识活动一部分的知觉活动相混淆。 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 一、社会认知的定义 社会认知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观察、了解他人并形成判断的一种心理活动。由于社会心理学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着眼于对人及人与人关系的知觉感受,因而不少社会心理学文献称之为社会知觉或人际知觉。社会知觉的刺激来源

于社会客体。社会客体的涵义十分广泛,既包括他人、群体、人际关系,也包括认知主体自身。社会心理学所感兴趣的是作为知觉主体的个人对他人、群体的人际关系的社会认知,以及与此相伴随的自我省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知客体不仅要了解对方的物理特征,如高矮、胖瘦、衣着、相貌等等,还需要对客体的许多内在特点,如动机、能力、情感、意志等等作出判断,形成完整的印象。因此准确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二、社会认知的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过程,社会认知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性: (一)选择性 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常面临外界刺激,但是对于同样和同量的刺激,各人所作出的反应程度不尽相同。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经验和认知结构,并依此作出自己的反应:选择某一部分的刺激信息,忽略或逃避其他信息。大致说来,人们的认知选择决定两种因素:第一,以往对报偿和惩罚原则的体验。第二,刺激物的作用强度。如果某种刺激物能给主体带来愉悦,即带来报偿时,就会引发积极的认知倾向。相反,对于那些令人不快和压抑的人和事,个人将极力逃避或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刺激的强度也影响着认知者。一般说来,刺激量越大,越易引起认知者的注意,而微弱的刺激作用则可能使人毫无知觉。 (二)互动性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知觉者和被知觉者处于对等的主体地位,不仅被知觉者影响知觉者,而且知觉着也会影响被知觉者,从而使社会知觉过程的发生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 (三)防御性 个人为了与外界环境获得平衡,适应社会,从而运用认知机制抑制某些刺激物的作用就是认知的防御性。当代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社会认知和防卫机能息息相关。个体在情绪困扰的状态下对于社会客体的反应,与在中性情绪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反应显然是不同的,换言之,情绪不同的人对于同一刺激会有不同的反应。因为个人是在特定的情绪状态下,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来辨明刺激物的意义和重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 1.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互动的观点出发,对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的科学。 2.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Kurt Lewin (1936):(勒温)Behavior = f (social situation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r B = f (PE)行为=f (社会情境×个体特征) 3.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指的是我们理解社会事件的一般过程,当我们出现在一个特定情境中,我们怎么反应有赖于我们对情境的解释。 4.社会心理学是具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社会心理学是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简史 1.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社会经验主义阶段和实验分析阶段。 2.社会心理学的许多问题源于先哲们对人性的争论。亚里士多德强调本性和本能难以改变。 3.社会心理学形成标志:1875年德国的谢夫勒首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了“社会心理学”一词。科学社会心理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奥尔波特(F·Allport)于1924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一书,被人们公认是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4.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E·Ross)同时出版了专著:《社会心理学引论》和《社会心理学》。 5.社会心理学的三大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实验分析阶段主要特点: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转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和个体研究、从普遍论转变为特殊论 第三章自我 1.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自我意识是个体意识到自己作为一种对象的状态。婴儿在12-18个月才具有自我意识。 2.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的是人们关于他们是什么和像什么的特征性观念。包含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情感、自我意向。 3.主我指自我中积极的知觉思考的部分。功能:(1)自我概念能把我们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2)具有动机和意志功能;(3)是个体具备连续感和统一感。 4.宾我又称经验自我,包括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宾我的功能:(1)自我参照效应;(2)人们关于他们自己的想法指引着他们的行为。(3)自我概念具有动机作用。 5.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人们关于自己的想法在认知功能中占重要地位,他影响着人们对信息的加工和解释,当信息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时,我们会对他进行快速的加工和很好的回忆。 6.自我认识的动机:自我提高动机、准确动机、一致性动机。 7.自我评价维护理论:即个人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受到威胁,威胁的程度则取决于对方与我们的亲密程度,以及该行为与我们的相关程度。如果亲密的朋友超过我们的领域是不相关的,就不会有什么问题。 8.自我验证理论:主张一旦人们有了关于他们自身的想法,他们就会努力证明这些自我观念。并且,人们在验证他们消极的自我观念上有着与验证积极自我观念同样的兴趣。 9.自我认知的途径:镜像自我、内省、社会比较理论、自我观察。 10.自尊(Self-Esteem):自尊指的是我们对自己积极和消极的评价。 11.低自尊者表现:(1)害怕失败;(2)自我概念混淆;(3)关注自我保护;(4)情绪极端。 12.自我概念混淆:指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观念发生了冲突或不能确定。 13.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在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社会认同的基本过程:社会分类、社会比较、

2016年6月最新《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南开大学乐国安等

《社会心理学》期末考试南开大学乐国安等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米德认为社会是由()构成的。
1.0 分
?
A、
人和自然
?
B、
圈子
?
C、
规则

?
D、
元素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男女除了个性跟行为方面的差异之外,还有重要的一个方面是()
1.0 分
?
A、
体力
?
B、
智力
?
C、
情商
?
D、
速商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3
平衡理论是谁提出的
1.0 分
?
A、

阿西
?
B、
海德
?
C、
谢里夫
?
D、
查容克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4
“有贼心没贼胆”是指()
1.0 分
?
A、
人的个性特点
?
B、
人的价值观
?
C、
人的人生观
?
D、

个人能力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5
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
1.0 分
?
A、
消费社会心理学
?
B、
学习社会心理学
?
C、
政治社会心理学
?
D、
群体社会心理学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6
男女个性与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主要有侵犯行为、自信心、支配行为和()
1.0 分
?
A、
关爱行为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_在线作业_2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光环效应 ? B. 首因效应 ? C. 定势 ? D. 社会刻板效应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3.2 社会印象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2. (5分) ? A. 环境压力 ? B. 角色不兼容 在对他人形成印象的过程中,由于对他人某些突出品质或特征的了解,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征的知觉,这种社会心理现象称为( )。 冲突的来源有多种,其中不属于冲突来源的是( )。

? C. 信息过多 ? D. 个人差异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4.3 利他动机与利他行为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3. (5分) 下列哪些内容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 A. 人际关系? B. 社会变迁 ? C. 社会化 ? D. 社会互动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4. (5分) 若从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影响心理健康的原因可分为遗传、()、心理与社会四个方面。 ? A. 文化 ? B. 经济 ? C. 政治 ? D. 生物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8.2 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 民族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和传承的生活方式与()之和。它是一个民族形成、存在以及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 ? A. 思想观念 ? B. 生活风俗 ? C. 语言文字

? D. 生产劳动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1 社会群体概述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6. (5分) 不属于参照范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 蒂博特? B. 谢里夫 ? C. 海曼和凯利 ? D. 梅顿和纽卡姆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2.2 社会心理学的具体方法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社会心理学(1)

《社会心理学》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从社会心理学史来看,一般可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分为__D_个阶段。 A.二 B.三 C.四 D.五 2.我们可以激起人们对某件事的恐惧来改变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一般来讲,当对某件事的恐惧达到_A__强度时,相对而言人们对这件事的态度改变是较大的。 A.中等 B.低等 C.较高等 D.高等 3.在听众没有改变态度的情况下,先向听众提出小的要求。在听众同意之后,再提出更高要求,听众往往也会同意,此称为(A) A.登门槛技术 B.先大后小 C.对牛弹琴 D.折扣技术 4.通常人们减少认知失调的办法不包括(C) A.改变认知 B.增加认知 C.减少认知 D.改变认知重要性 5.在生活中不难发现,许多友谊、爱情的形成都强烈地受到_D_的影响,如住家的位置、工作场所、宿舍的房间距离、铺位的远近、教室座位等。 A.交往的频率 B.类似性 C.互补性 D.物理距离的接近性 6.从生物学观点去研究侵犯性,不包括(A) A.从后天学习中去寻找原因 B.侵犯性存在于基因之中 C.与异常的XYY基因有关 D.寻找大脑中“侵犯性位置”

7.属于遵从行为范畴的例子是(A) A.在流氓团伙的胁迫下,他杀死了他的亲弟弟 B.很多人喜欢喝茶,我也喜欢喝茶 C.由于时间紧迫,我不得不乘车赶到那儿 D.我们都说雪是白色的 8.当个体在写毕业论文时,他人在场(A) A.会产生社会助长 B.会产生社会抑制 C.对其没有任何影响 D.对其会产生激起 9.在态度的心理成分中,起基础作用的成分是(B) A.情感 B.认知 C.外显行为 D.行为倾向 10.以下选项中属于影响人际吸引的个人特质因素的是(D) A.接近性 B.熟悉性 C.互补性 D.能力 11.相亲时,如果一个人对对方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后,往往会对这个人的其他特征或能力也给予积极评价。这种现象属于(C) A.优先效应 B.新近效应 C.晕轮效应 D.中心特质效应 12.自我认知的归因偏差研究发现,作为观察者,我们会把他人的行为做(C) A.正确归因

社会心理学(二)

社会心理学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二)社会心理分类系统 建立社会心理分类系统,是为了确定社会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围,明确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其与其它相邻学科的关系。社会心理分类系统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 1.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如社会知觉、态度、价值观、社会性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等等。 2.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如人际沟通、吸引、爱情、人际关系等等。 3.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现象。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个性化、规范形成、领导等等。 4.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如群体凝聚力、士气、心理气氛等等。 5.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如传统、风俗。时尚。阶级与民族心理特点、国民性等等。 6.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思想。如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等等。 (三)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试图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社会影响)来解释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而社会学、人类学、则侧重于从人的社会与文化属性,从群体的角度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研究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并以个人为基点,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考察大社会背景与物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因此,归根到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社会的人,而不是社会本身。 社会心理学可界定为: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的目标是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社会行为。 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构成社会心理学的三个主要部分。 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 (一)一般倾向 社会心理学起源于美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都强调,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是人际相互作用与社会影响。 (二)G.W.奥尔波特的定义 奥尔波特(G.W.Allort)1968年的定义:认为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为别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学科。这是在美国社会心理学界影响最大、最广泛、最持久的定义之一。 三、社会心理学同相邻学科的关系 (一)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 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上发展分化而来的。在研究取向和侧重方面,社会学着眼于社会本身,注重社会、群体的结构、功能、变化等问题,而社会心理学着眼于社会、群体背景中的个人,注重社会相互作用对人的影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特征是实验科学,强调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方法的运用,注重行为与社会相互作用之间的因果联系。社会调查法在社会学方法中具有特殊地位。社会学研究较多是描述及相关性研究,较少因果关系的揭示。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原则 (一)客观原则(二)分析与综合原则(三)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四)伦理性原则 第一,自愿参加原则。第二,接近真实生活原则第三,有利研究设计原第四,自由终止原则 第五,充足补救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