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专题练习(二十)有答案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专题练习(二十)有答案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专题练习(二十)有答案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专题练习(二十)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安徽摸底)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2.197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党的政策必须落实,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次日,头版再刊《鼓励社员经营正当家庭副业》的文章,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两篇文章传达了怎样的政治导向( )

A.农村政策即将进行重大调整

B.工作重心将向经济建设转移

C.“姓社姓资”的争论将有定论

D.家庭联产承包制将推向全国

3.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B.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

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4.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这个变化说明( )

A.分田到户的小岗村道路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推动农业发展

D.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5.结合所学,对于1972年到1985年期间的中美贸易解读正确的是( )

A.中美贸易中国处于出超状态

B.两极格局结束国际局势缓和

C.体制改革缩小中国贸易逆差

D.美国是中国的第一贸易国

6.下表所显示的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某一时期各类企业产品出口的走势,从中可以反映出我国( )

A.国有企业改革有待全面展开

B.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得到改变

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D.民营经济也成为对外贸易的主力军之一纪*教育网

7.据统计,1987年与改革前相比,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工业品种由120种减少到60种,国家统配物资由259种减少到26种,国家计划管理的商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这说明( )

A.计划经济体制得以根本改变

B.物资价格“双轨”现象得到改变

C.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

D.国有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8.(2016·赣州模拟)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 )

A.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

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9.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元,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缴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

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B.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10.(2016·湖州期末)下图反映了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情况。“甲线段”所示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

主要得益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

11.“20世纪50年代以前,‘狗剩’之类的名字大行其道;50年代以后,很多人起名解放、建设、援朝、跃进、继红、文革等;20世纪80、90年代中国人起名讲究更动听、悦耳的声音和表达,勇、伟、娜、丽等极富男性或女性色彩的字眼被广泛采用。”材料反映了( )

A.名字仅仅是一个指代符号

B.政治事件影响着社会意识

C.人们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D.社会环境影响了人名取向

12.对1982~1995年中国移民国外人数,分析正确的是( )

A.90年代以前移民剧增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B.北上广移民国外人数增多是由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C.90年代以后主要省区移民国外的人数呈下降趋势

D.全国移民国外人数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土地流转成为当下深化农村土地改革政策的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永佃制是中国自宋至近代的一种土地制度,据此,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地业权转手的影响。在永佃制下,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可以分别执行和占有。这两项分割的权益,各地名称不同,如:田底田面、田骨田皮、田根田脚。有的地方认为永佃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分,因此享有永佃权的称为二田主,形成一田二主制。永佃制有利佃农,对佃农是一种保障。佃农视永佃权为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永佃权有时价,而且往往比田骨的价值更高。

——赵冈、陈钟毅《中国土地制度史》材料二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三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永佃制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分田到户、包产到户”。(8分)

(3)根据材料一、二,谈谈对材料三现阶段我们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具有何启示?(4分)

14.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材料三

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1)根据材料一表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4分)

(2)分析材料二,指出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8分)

(3)材料三中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答案

1~5.DABAC

6~10.DCBBD

11~12.DD

13.(1)内容:佃户可拥有永久的佃种权不受田主变换影响;土地的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佃户与地主共享土地权;佃种权可以转让,也可随时收回。原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地关系紧张所导致的对土地权的共享。

(2)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弊: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限制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

(3)启示:用法律保障农民拥有对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并对其所使用的土地拥有出租、抵押等完整的转让权;土地改革应该更多地赋予农民参与权和选择权;我国的农业要向规模化经营方向发展。

14.

(1)时间:1963~196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较高。原因: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时间:1981~1985年,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大幅度提高。

原因: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2)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3)外资或中外合资。

变化: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发展。(个体经济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私有经济)原因:改革开放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解析

1.解析: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没有改变土地的性质,故A项错误;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农民只是获得使用权,故B项错误;农村改革的突破并没有完全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故C项错误;包产到户主要使农民获得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故D项正确。

2.解析:1978年5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根据题干中“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可知国家政策将会进行重大调整,从“自留地”“正当家庭副业”等关键词判断题干中主要是说的农村地区,故A项正确;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故B项错误;“姓社姓资”的争论与题干信息无关,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制推向全国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D项错误。

3.解析:通过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符合国情”,故A项错误;“改为”是部分改变了“不许包产到户”的政策,说明经济体制改革有所争议,故B项正确;这种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C项错误;“改为”是部分改变了“不许包产到户”的政策,是进步而非“反复”,故D项错误。

4.解析:依据材料“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至“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可以看出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经营方式已经严重阻碍农业现代化的推广,故A项正确;B、C、D 三项不符合史实。

5.解析:从表格中可知,在中美两国的贸易中中国的出口额小于进口额,中国处于入超状态,故A项错误;表格中只反映了1972年到1985年期间的中美贸易情况,故B项错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在体制改革的推动下,经济快速发展,所以中国在中美贸易中缩小了逆差,故C项正确;表格没有列举其他国家同中国的贸易情况,不能推断出美国是中国的第一贸易国,故D项错误。

6.解析:从表格材料可以看出,国有企业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民营企业出口比重大幅度上升,外资企业出口比重小幅度上升,故D项正确。此时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材料中国有企业出口比重大幅度下降,并不意味着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发生改变,故B项错误;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时间早于题干时间,故C项错误。

7.解析:材料反映出1987年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比重下降,但直到1992年之前仍然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为主,没有根本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中商品国家定价和市场定价的“双轨”现象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国家在资源配置中的比重下降,说明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增强,故C项正确;此时国有企业改革还未涉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故D项错误。

8.解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故A项错误;1984年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搞活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故B项正确;题中的“国营企业”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

9.解析:1983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材料中讲到国家控制国企,对于利润有很大的干涉权利,这就反映了

当时企业权力有限,需要简政放权,故B项正确。

10.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时间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故A、B 两项错误;沿海港口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办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故D项正确。

11.解析:本题解答须结合时代阶段的特征来分析人名所折射的信息,即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现象都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如50年代后的起名解放、建设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历史现象,故D项正确。

12.解析:21世纪初,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A项错误;北京、上海并不是经济特区,故B项错误;根据表格中全国移民人数可知,90年代以后福建省移民国外的人数仍呈上升趋势,故C项错误;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移民人数在增多,说明了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故D项正确。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佃户可以永久租用农地,不受土地业权转手的影响”“拥有权与使用权分离”“永佃权是土地所有权的一部分”“佃农视永佃权为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等信息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结合宋朝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与材料一中“租用”“业权转手”“一田二主制”“一种产业,可以出让、遗赠或转售”“时价”等信息进行综合概括。第(2)问,可按照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分别评价,结合材料二信息分别归纳即可。第(3)问,“启示”来自于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根据前两段材料,总结其成功点和失败点,可以从农村产权改革层面讨论措施,也可以上升到理论层面分析国家政策,还可以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角度进行论述,答题过程中要紧扣材料三“建立健全……市场”“依法自愿有偿”“允许农民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等信息。

14.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表格中分析,有两个高峰,即1963~1965年、1981~1985年,依据时间确定背景,分析原因。第(2)问,从表格上分析可知,从1952~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是公有制经济占主体,从中国正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角度分析原因和意义。第(3)问,从表格上分析,公有制经济比重下降,而个体等其他经济类型比重上升;依据时间信息从改革开放以后,外资和中外合资企业得到发展的角度分析原因。

(通史版)部编版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0-2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试题

10-2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张家口月考]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材料提及“1981年10月23日”,中国此时正出现“分地”现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生产资料所有制仍是公有制,A项排除。B项出现在1992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 B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未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说明了农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农村经营制度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并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拥有的是对土地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故D项错误。 3.[2017·合肥期中]1980年代初期,大量知青和工人返回城市。为解决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国家允许他们开办“个体企业”,同时规定“个体户雇工不得超过7人”,企业主自己也必须从事劳动。这说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单一公有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D.城市经济改革已摆脱计划经济束缚 答案 C

从江苏高考试题的特点谈谈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doc 9页)

从江苏高考试题的特点谈谈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doc 9页)

从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的特点谈谈历史教学方法的创新 近几年江苏省高考改革形式多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目标只有一个: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能力。不管是早些年的“3+2”模式、“3+大综合”、还是“3+X+1”模式,概莫能外。由此观之,如今的“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模式也不例外。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面对新高考历史教学的必然选择,这是我们教学的终级目标,也是指导我们教学改革的灯塔!这也是历史课标的精髓要求。 从2005年开始,江苏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崭新的高考模式——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到如今,已过去了快七年,整整三份高考试题,笔者有幸作为新高考的体验者,走过了年七的风风雨雨,体会了改革的阵痛与欢欣。面对这种崭新的高考模式,灵活的科目等级要求,颇有微词的录取方式,连同稳中求变的高考试题……可谓值得我们广大高中教师回味和总结的地方太多了。 下面首先从近三年的高考试题特点谈起。 一、新试题的特点 近几年的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较,体现出以下八个主要特点: 1.果断摒弃了问答题,增加了材料题 这是近些年历史试题最明显的变化。问答题曾经作为往年高考试题的三大题型之一,颇受命题者重视,常常成为压轴之作。但近几年随着材料题的兴起,加上问答题因其在考查学生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在高考试卷中的比重逐年降低2008年终于在新课程改革的锣鼓声中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高考卷中去掉了传统的问答题后,把材料题增加为5道,分值变为60分,占据试卷总分的一半,体现出了高考历史试题的发展方向。这种变化无疑加强了对考生史料阅读、理解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也就是加强考查了学生历史学科的基本素养。 问答题的消失,材料题的增加,实质反映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培养学生素质,挖掘学科育人功能。这种变化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发展,促进学生由高“知识型”向高“能力型”的人才目标迈进。 2.增加选做题,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做题的权利 第25题要求考生,从A、B、C、D四题中选做两题,多做不给分。这是与新课程一贯倡导的理念相一致的:选修课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考点)高中历史改革开放知识点归纳 1经济体制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1)历史原因: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现实原因:农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现状,严重影响了国家现代化建设。 (3)安徽、四川等省率先试点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内容 (1)经营体制: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管理体制: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 (3)经济结构: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 3.意义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开始发生历史性变革。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开始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 (1)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2)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3)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作用 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性,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2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原因 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认识到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 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 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只有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指导。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1.经济特区的创办

新高考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110240063.html, 新高考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王小军 来源:《商情》2013年第52期 【摘要】“广积粮、深挖洞、促升华”就是要深入发掘教材知识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应试能力,以使中学历史教学更好地沿着培养能力,适应高考的路子走下去。 【关键词】广积粮;深挖洞;促升华 高考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传统的老教法已越来越难于适应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了。为提高教学效果,中学历史教学界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笔者以为,当前形势下的这种调整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广积粮 广积粮,就是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对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主要是补充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再如,讲秦统一六国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史料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如讲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时可引用《汉书·食货志》的有文字来说明西汉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至武帝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史料的补充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 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995年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第8条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历史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专题练习(二十)有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练习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6·安徽摸底)7月15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同志因病逝世于北京。凤阳小岗村村民送来挽联“想吃米,找万里;小岗人,怀念您”“万书记,你让父辈吃饱了饭”。小岗人这么深情悼念他,是因为他曾以非凡的胆识支持的农村改革( ) A.实现了土地集体所有向私有的转变 B.让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C.完全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D.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2.1978年5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出《党的政策必须落实,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对浙江某地所谓“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行为进行了批判;次日,头版再刊《鼓励社员经营正当家庭副业》的文章,批评了四川某地干涉社员发展正当家庭副业的错误做法。两篇文章传达了怎样的政治导向( ) A.农村政策即将进行重大调整 B.工作重心将向经济建设转移 C.“姓社姓资”的争论将有定论 D.家庭联产承包制将推向全国 3.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把《草案》中的“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改为“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材料表明(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符合国情 B.经济体制改革在争议中探索 C.包产到户不被民众认可 D.改革开放政策出现反复 4.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这个变化说明( ) A.分田到户的小岗村道路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 B.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 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推动农业发展 D.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 5.结合所学,对于1972年到1985年期间的中美贸易解读正确的是( )

论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论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随着高考改革,高三历史复习课原来那一套传统的老教法已越来越难于适应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了。为提高复习效果计,中学历史教学界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当前形势下的这种调整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拓宽 拓宽,就是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这是由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由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本身存在的局限和不足所决定的。 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 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再如,讲秦统一六国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995 年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第8条规定:“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 .”《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指导中学历史教学两个最权威的文件,它们都明确规定了对学生掌握和运用历史基本理论的要求,而这两个文件所要求的历史基本理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中学历史教材上所没有的,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结合具体史实给学生介绍和补充。 3.相关学科知识的引入和渗透。 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考查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我们平时教学时就要重视将相关学科知识,特别是语文、政治、地理等学科知识引入和渗透进历史教学之中。 挖深 挖深,就是深入挖掘历史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认识的深度。挖深一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背景或目的入

2021届新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限时训练:21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一)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安庆二模)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的《经济研究参考资料》,从1979年创刊到1980年底共出刊400期,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为学习西方经验,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编辑的《经济研究参考资料》用于刊登国外情况的期数占三分之一,故选A项;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故排除B项;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故排除C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故排除D项。] 2.(2019·沧州高三联考)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扶植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第二、三产业,使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据此可知,当时( ) A.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 B.农村仍旧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 C.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保障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C[材料“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扶植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说明政府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这就使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以保障和扩大,故选C项;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土地所有权并未发生改变,故排除A项;1984年以后,城市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故排除B项;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排除D 项。] 3.(2019·武汉四月调研)1986年,可口可乐公司提出在中国独资新建浓缩汁厂,但当时的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代表提出,先由可口可乐公司兴建一个浓缩汁厂和一个汽水厂,再由美方把汽水厂送给中方;然后,这两个厂组成一个联合董事会。这就是第一个中美合作企业。这一事件说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开始突破计划经济束缚 C.对外开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新高考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

新高考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教育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新高考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 高考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传统的老教法已越来越难于适应当前高考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了。为提高教学效果,中学历史教学界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笔者以为,当前形势下的这种调整和改革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广积粮 广积粮,就是要对现行中学历史教材的知识范围作出适当的延伸和补充,对高中历史教材知识范围的拓宽主要是补充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重要史实、史料的补充。史实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形成更全面的了解和更完整的认识而补充一些必要的史实。如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就有必要将世界古代史上新航路的开辟和圈地运动的有关史实给学生适当介绍和补充。再如,讲秦统一六国时就有必要将秦的“远交近攻”策略给学生适当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史料的补充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如讲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时可引用《汉书·食货志》的有文字来说明西汉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情况。“至武帝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史料的补充要重视培养学生对史料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基本历史理论的补充。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要求中学历史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 (2012银川模拟)“全会对于中央在二中全会以来十个月的工作表示满意。……所有 这一切,都为全党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准备了良好条件。”这段文 字摘自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会议的公报。关于这次重要会议的正确说法是() ①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②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③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④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 A .①③B.①④ C .②③D.②④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此次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据此可以直接排除②;党的指导思想 拨乱反正任务的完成是在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据此排除④。 答案:A 2.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 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一一尽管在 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一一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是指()A?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解析:注意“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特指邓小平进行的改革,联系所学知识不难判断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C 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被称为建国后中国的第二轮“土地革命”。下列相 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B.这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 .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D ?这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解析:A、B、D三项分别指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分配方式和作用,都是

(完整版)新高考改革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些思考-2019年精选文档(最新整理)

新高考改革下对高中历史教学的一些思考 G633.51 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已经出台,与我们现在实施的“3+3(综合)”有了很大不同,即统一考试科目仍为语文、数学、外语,但分值有了变化,物化生史地政不再分文理,改为学业水平考试,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以及将来所报考高校的要求,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新疆在不久的将来也必然会进行高考改革,那怎样在新的高考体制下做好历史教学工作就成为我们历史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在查阅了资料后,我有以下一些看法。 在传统高考3+X的选拔方式下,历史作为高考科目中的一门,学生尤其是文科生对待历史学科还是相对比较重视,而对于高一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喜欢听历史课但又不喜欢记忆历史知识,再鉴于社会的就业导向等问题选择文科的孩子数量较少,所以历史学科地位相对较低。高考新方案中语数外的比重依旧大于“副科”,但是相对于当下的高考模式,历史的地位提高不少,这点应该领我们历史老师欣喜的,可是鉴于我们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历史作为副科受到的重视肯定远不如语数外。在率

先进入新高考的浙江省,依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2014版)》和《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考选考科目考试标准(2014版)》我们可以发现选考历史的学生在高中学习期间第一次参加选考最迟应在第三个学年第一个学期的10月底。复习时间大约缩短了4- 6个月。从考试范围看,所有选考历史的学生都要复习五个半模块内容,与以往报考二本的学生复习内容相比,足足增加了两个模块。如果把考试难度提高这一因素考虑进来的话,复习量就更重一点。我们历史教学在高中阶段是时间紧,任务更重了,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展开教学: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1.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手段关注高考先行省市的历史教学动态,研读考试标准,研读各类新高考的试题,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为自己未来的历史教学工作未雨绸缪。2.要转变历史教师的教学观念。毋容置疑,新高考方案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思想指导,但教师如何理解新高考方案、如何展开教学,这才是关乎高中历史教育发展前途的大事。当前,教师教学方法相对比较单一,僵化的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相脱节,以至于表现出“你推我进”的被动教学状态。教师以高考为教学前提,学生以高考为奋斗目标,这种偏于一隅的教与学的思想观念,难以支撑高中历史教育的发展。“生本”理念是新课改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新高考方案的现实体现

江苏专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试题二十:改革开放的新局面_含解析

课时检测(二十)改革开放的新局面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8·海门一模)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这表明() 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B.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 C.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 解析:选A据材料“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要求停止包产到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遇到阻碍,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正确。 2.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延续 B.是土地私有制的变型 C.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的实际 D.推动农业生产的巨变 解析:选C材料中“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表明是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种责任制克服过去人民公社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保留了公有制,故C项正确。 3.(2018·盐城期中)1978年,我国在农副产品收购、生产资料销售收入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政府定价的比重分别占到92%、100%和97%。到1990年,国家定价占30%,国家指导价占25%,市场调节价占45%。这种变化表明() A.价格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确立 C.计划指导不再成为经济生活主导 D.传统经济体制发生一定改变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从1978年和1990年对比来看,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生产资料销售收

探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

探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 发表时间:2019-01-09T11:16:38.79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1月02期作者:卢凯[导读] 历史是一门让人们学习过去、了解现在、预知未来的基础学科,在高中阶段,对青少年的性格品质、思想修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卢凯(江西省临川一中江西抚州 344000)摘要:历史是一门让人们学习过去、了解现在、预知未来的基础学科,在高中阶段,对青少年的性格品质、思想修养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是,由于长期受传统教学和考试的影响,其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关键词:新高考;历史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51(2019)01-0178-01 以前高中历史教学是文科学生不得不选择的课程,不管愿不愿意学习,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都不得不学习。如果在将来按照现在高考改革的政策来施行的话,对高中历史的教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怎么让高中历史教学在未来的学习中占有一席之地,把传统的历史文化更好的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历史中学到知识,得到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作为历史教师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教师原有的角色 虽然我们在这几年在新课程目标的要求下,教师的教学有所改变,但是在高考的限制下,我们还是向着一个大方向走去,那就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在未来的高考成绩中加上有力的砝码。这就使得许多的教师还是以提高教学成绩理念的教学思想。但是随着改革的施行,必然教师的这种历史教育理念根本不适合当代的要求。一旦学生不分文理科,在众多的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中选三科的话,必然教师的教学就会不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重新确立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其实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科,在里面可以寻到很多有用的知识,也可以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改变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观念,引导学生向着好的方面不断发展。 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师通向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还要通过其他方式来改变教师的职业角色,来吸引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有教师认为没有那个必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就像原来一样的教学就可以了,省去了不少麻烦,这就导致历史教学在逐渐地被学生所遗忘,学生遗忘了历史的学习,就是对我们国家传统文化的遗弃,这也是教师的不称职。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是有必要改变自己、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能够和学生真正平等、真正民主,建立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历史教师亦师亦友,是学习上的引路人,是走向成功道路的一盏明灯。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好的学习氛围教学的必然要求,没有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不会有好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总是在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根本就不会引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培养的是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化的、使人与社会各方面的属性相统一全面发展的人。这些方面的要求是需要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改变一些教学方式方法来改变枯燥乏味的历史内容。例如:在教授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替代原来呆板的话语,让学生在听觉上丰富多彩。在重要的知识上教师可以给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可以采用幽默的历史故事,幽默的话语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的记住所学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把知识进行归类,让学生更好的把历史知识进行疏导,在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发散性的进行思维,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 在历史教学中,要把课堂教学的氛围放在首位,好的教学氛围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才能更好地把握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控整个课堂氛围,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让课堂氛围更加浓厚。学生只有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才能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进一步的提高。因此,学习氛围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应该多注重学生学习氛围的培养。 三、脱离历史课本的束缚,整合历史知识 在历史讲课中教师往往会被历史的课本所束缚,仅仅卡着课本上的知识来进行讲解,这往往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历史教材的一改再改,人文、政治、经济、文化等比较分离,如果教师总按照教材来教学,会导致学生对整篇历史专题没有得到整体的把握,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知识很分散、零碎、杂,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厌烦学习、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孙中山的一些历史时,学生在起初可能只会接触到辛亥革命,在以后的学习中又会讲到三民主义。这些知识内容教师完全可以放到一起去教授,打破课本的束缚,优化资源课程让学生把握历史的整体性,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把握历史知识全局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四、反思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好的教学方式不是一下就可以寻找到的,就算是照搬别人的教学方式,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教师只能借鉴,尝试新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形成自己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首先要备好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备好每一位学生。教材是上课的基础,是教学的根本,教材把握是否准确,是否熟练都会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之前有必要精巧谋划,认真备好历史课,掌握好学生动态。其次是进行分层教学。在未来的授课上很大可能是学生在选课,再选教师,不再是教师选学生了。教师的教学很大的程度上不是在整体上教学了,要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方式,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知识划分层次,分层次教学,突出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最后是要备好教法,不断的变换教学策略。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的布局安排,上课的进度速度等,都需要有机的整合,从而满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多样化的要求。 通过上面的“三备”不断的渗透到教师历史教学的每一个方向,会在实践中不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五、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适应改革要求 新课标要求培养的学生是能够真正适应社会要求的学生,要具有创新能力,对事物的把握不仅仅局限于事物的本身,还可以创新,发扬时代精神,促进社会发展。同时也不要忘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这种直接经验的学习比间接经验来的更具有实效性。

【人教版】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十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

专题十一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新探索——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社会沧桑巨变 提升卷

A.经济特区实际是租界的翻版 B.世界局势变动影响改革开放 C.改革开放需要加强思想解放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8.[2018·湖南长沙高三一模]1992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080.1亿元,比上年增长44.4%;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了24.7%,比上年增长速度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这表明( )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活力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浦东开发开放取得显著成就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9.[2018·河南省高三4月适应性考试]从1979年开始,中央多次推动公房出售工作,1982年更是在27个省推行“三三制”试点,居民只需承担房价的三分之一,但仍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这说明( ) A.住房市场机制缺乏方略 B.房屋居住属性遭到破坏 C.体制革新缺乏社会基础 D.市场经济具备社会基础 10.[2018·河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测试]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这一举措( ) A.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思想 B.顺应了现代教育改革趋势 C.改变了歧视教育人才现象 D.解决了我国社会落后局面 11.[2018·福州高三期末]从下图1到图2的转变,反映了( ) A.文化革命的深入发展 B.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C.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 D.城乡教育制度的统一 12.[2018·贵州省贵阳一中高三模拟]2017年热映的国产影片《战狼2》,国内票房创纪录的突破56亿元人民币,远超《敢死队》《速度与激情》《变形金刚》等好莱坞大片。2018年,与《战狼2》同题材的国产影片《红海行动》也受到热捧,截至3月21日,国内票房突破35亿元人民币。这两部影片的热卖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国内电影消费市场快速成长 B.新时代国人价值观念的变化 C.新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新技术手段推动电影业进步 二、非选择题 13.[2018·四川成都高三三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20世纪20年代,许多有识之士重新思考中国的前途与命运,出现了以留美、留法、留苏为主的一波留学热潮。“留美热”从1911年美国设立留美预备校——清华学堂开始,至1925年,在美学习科学与文化的中国留学生已达2500多人。“五四”前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兴起,留法学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向国内介绍和传播。国民革命期间又出现“留苏热”,国共两党多次选派青年去苏联学习。为此,1925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热”再度兴起。1950年教育部规定,留学生直接归所在国中国大使馆领导,要定期汇报学习成绩及生活情况。从1950年到1966年,新中国派往苏联、东欧各国的留学生约一万余人,其中80%是留苏生。“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1978年,随着50名留美学者的启程,出国留学逐渐回暖,留学人数逐年递增。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年更达70万人,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1992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据李喜所《百年留学潮与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20年代中国留学热潮的主要特点,并比较20世纪20年代与50年代“留苏热”的不同影响。(12分)

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学方法探索

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学方法探索 发表时间:2013-07-15T08:31:50.763Z 来源:《教育与发展》2013年第5期供稿作者:郝方龙 [导读] 历史教师在探索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那就是素质教育的思想。 河北省崇礼县第一中学郝方龙 摘要:历史教师在探索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那就是素质教育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把历史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体系,让学生能够把握历史知识的阶段特征及其历史定位。 关键词:思维训练学科综合 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学科的考试除了要求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以外,高考试题的设置更注重了它的综合性,及与现实的紧密联系。它常常会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热点问题为载体,以综合能力为考查重点,以主体历史知识为主要考查范围,挖掘隐性知识,并揭示专题(政治、经济、文化等)间的隐性和显性联系。希望通过试题考查学生是否熟悉了所学历史知识的全貌;是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唯物史观,多角度、多途径阐释历史,分析因果关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是否能够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典章制度,创造性地借鉴历史,解决实际问题。在试题中也体现出了对现代意识的强化,及人类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理解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遵循规律发展历史的原则。历史学科考试的这种命题趋向,就要求历史教师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努力去探索新的历史教学方法。 我认为历史教师在探索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思想,那就是素质教育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教会学生把历史知识形成知识结构的网络体系,让学生能够把握历史知识的阶段特征及其历史定位,同时还要强调以下几点: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遇见过真正的探究性问题,只有肤浅的设问,亦或是令人头痛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问题。我认为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有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愿意去深入探讨。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需要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所以,我认为任何历史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使学生变得思维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学活动真正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提高他们的鉴别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并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所以,我认为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应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在这其中对史料的运用是极其重要的。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而真正学有所得是历史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五、以学科综合为辅助 各学科学科间综合,就是走出狭隘的学科壁垒,溶入渗透、兼容、协作、互动的广阔天地。不同学科间知识和能力的相互迁移,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和创新的能力。 六、以周密设计为前提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要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理念。而且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并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七、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这里还需要提到的是,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的渗透,教师要及时地了解史学研究新动态、新观点,开拓自己的视野、活跃自己的思维,并将其融入到历史教学中去。历史教师还可以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演讲、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 总之,我们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最终把握开启历史之门的金钥匙。

【人教版】2020高考历史复习讲义: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_含答案

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建设成果 今天我们学习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即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后我国进入到改革开放时期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经济建设的成果。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建国后三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前无古人的探索中出现了失误。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建设采取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发展思想和改革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重点难点】 伟大的历史转折 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时间:1978年底 ②内容:确定_____________、开动脑筋、___________、团结一致 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_____ ③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成为实行____________和 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 ①定义 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______________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 适应生产力的部分,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进行改革,目的在于发展_________,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其实质是社会 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调节和发展

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目的:解决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的问题,发展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过程:1978年,________(凤阳县小岗村)、________省首先试行包产到组、_____________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意义:调动_______________,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农村 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_,把企业搞活。 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在所有制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_______________共同发展。 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极大地解放了社会_________,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推动了国民 经济的高速发展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①邓小平南方讲话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提出“____________”,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___________ ②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 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开,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③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建立 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经济特区的创办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试题解析卷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试题解析卷 一、选择题 1.[2018·河北张家口月考]山东邹平农民刘宗水从1963年开始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和见证了半个世纪以来农村社会历史的变迁。其中1981年10月23日是这样记的:“到二队分地,过午四时,大片地已分完,只有自留地和饲料地未分”。材料中的“分地”() A.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B.确立了市场经济发展目标 C.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D.促进了多种所有制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材料提及“1981年10月23日”,中国此时正出现“分地”现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故C项正确。联系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生产资料所有制仍是公有制,A项排除。B项出现在1992年,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农业的变化,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2.[2018·内蒙古赤峰二中月考]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 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 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B 解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仍然实行的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并未实现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描述说明了农村经营制度的发展变化,体现了农村经营制度的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不断调整,并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民拥有的是对土地的使用权,不是所有权,故D项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