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5-针灸手法操作

05-针灸手法操作

05-针灸手法操作
05-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的安全操作规范

针灸的安全规范及器具灭菌 1 预防感染 与任何皮下或肌肉注射一样,为避免感染针灸时需要做到:.清洁的工作环境 .操作者手的清洁 ..针灸部位的准备 ..消毒针和器具以及适当的存放 .无菌操作 认真管理和销毁使用过的针和棉签。 1.1 清洁的工作环境 治疗室应无灰尘,并具有一个专门的工作区域,例如盖有消毒巾的桌子,摆放消毒过的器具(包括针灸盘、棉球和棉签,70%的酒精)都必须盖上消毒巾直至使用。整个治疗室要保持良好的光线和通风。 1.2手的清洁 治疗前,操作者必须洗手。针灸施治前再次洗手对于预防感染尤为重要。洗手包括用肥皂彻底地涂擦双手和指甲,流动水冲洗15 秒,取干净纸巾仔细擦干。 1.3针灸部位的准备 针刺部位应清洁,并且没有伤口,皲裂或感染。用70%酒精或异丙醇,从穴位中心向外周绕圈擦拭,令酒精自然干。

1.4消毒以及针和器具的存放 所有针具(毫针、梅花针、七星针、皮内针、揿针)、火罐和其他的器具(储物盘,镊子、管针管、棉球或棉棍等)都需消毒灭菌。 一次性针使用后必须马上丢弃,并放置专门的容器中。每一支消毒毫针只能使用一次。 梅花针或七星针可反复用于同一病人,但在下一个病人使用前必须消毒,或使用一次性梅花针头。 针灸盒中的消毒针需在每天工作结束后重新消毒,因为针灸盒在治疗使用中已被污染。 1.5 无菌操作 行针时操作者的手指不能触摸针体。对于长针可持消毒棉球夹住针体进针。 起针时,用消毒棉球按压针刺部位的皮肤,以保护受创皮肤的表面不接触潜在的病原菌,也保护医者不接触到针体和病人的体液。 所有被血液和体液污染过的敷料或棉球等都必须丢弃到一个专门的污物器中。 2.禁忌症 考虑到针灸在治疗中的“调整作用” ,很难为其界定绝对的

针灸按摩科适宜技术操作规范指南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一.针灸 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病员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遗漏、断针。采用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的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到零位。经常检查针灸是否完好,如不锐利或有弯曲时应及时修理,不易修直时应更换。 2、针灸时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解剖部位,防止发生意外。 3、对初次接受针灸的患者,如情绪紧张时,要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疑虑,争取患者积极配合。 4、针灸室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检查应诊病人,做好门诊病历及就诊登记,建立治疗观察卡。分析总结针灸治疗效果,不断改进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5、针灸室外作人员应坚持岗位学习,定期参加学术活动和学术交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 6、针灸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严禁在工作室内吸烟和喧哗。

二.推拿 1、凡需推拿治疗的病人,需经推拿室医生详细检查病情并根据病员的体质强弱、老幼、性别、肥瘦等不同情况选择推拿部位及手法后,选好适当的体位,让病人暴露治疗部位,术者应按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慢到快的原则进行施术治疗。 2、在对异性病员推拿时,治疗部位暴露要适当,在进行治疗时要严肃认真,不得与病人开玩笑、聊天等。 3、在治疗室推拿时,术者要文明施术,选用手法要得当,不得为省力用肘部或脚跟等粗暴手法,更不能敷衍了事。 4、在保健性推拿时,病人应穿背心、裤衩、盖好按摩大单后可从上而下,先背后腹,先上肢后下肢,先舒盘扣点穴的原则进行施术。

5、推拿医生应坚持不懈的练功,不断提高推拿技术,真正达到有力、持久、均匀、深透的手法要求。 6、推拿医生在治疗后应及时洗手,注意清洁卫生。 7、推拿室工作人员上班时,不得在工作室内吸烟、喧哗。 中频治疗仪操作规范

针灸科技术操作规范及流程图

艾灸操作规程 一、简介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 二、适应症 主要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以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风湿疼痛、肢体麻木、腹痛、呕吐、泄泻、脱肛、阴挺、阳萎、遗尿、寒厥等。灸足三里、气海、关元、大椎等穴。 三、禁忌症 1、禁灸部位部分在头面部或重要脏器、大血管附近的穴位,则应尽量避免施灸或选择适宜的灸法,特别不宜用艾炷直接灸。另外,孕妇少腹部禁灸。 2、禁忌病证凡高热、大量吐血、中风闭证及肝阳上亢头痛症,一般不适宜用灸法。 3、禁忌体质对于过饱、过劳、过饥、醉酒、大渴、大惊、大恐、大怒者,慎用灸法。 四、用物准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或香枝)、凡士林、弯盆、小口玻璃瓶、纱布。必要时备浴布、屏风等物。 五、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部位及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合作。根据应灸腧穴部位,取适当体位,协助病人松开衣裤,暴露应灸腧穴部位,用纱布(或小毛巾)清洁局部皮肤,保暖。 2、核对、确定腧穴部位及施灸方法。 3、温和灸:手持艾条,点燃一端后,对准施灸的腧穴部位(距

离皮肤2-3公分),进行熏烤,使局部皮肤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灸5-1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4、雀啄灸: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如同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不停地移动,一般灸5分钟左右。 5、回旋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距离施灸腧穴部位3公分左右,反复地旋回移动或作左右方向移动。一般可灸20-30分钟。 6、施灸时,应密切观察艾条燃烧情况,随时弹去艾灰,防止艾火烧伤皮肤、衣被,注意施灸局部皮肤有否熏烤灼伤趋向等。 7、施灸完毕,熄灭艾火。清洁局部皮肤,协助病人衣着。整理床单,合理安置体位,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施灸腧穴部位、方法、时间、反应及疗效等。并签名。 六、注意事项 1、实施艾灸前要全面了解受术者整体状况明确诊断,做到有针对性;准备好施术时所需要的器材、用品等;指导受术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加强与受术者之间的交流,使其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2、治疗过程中施术者要全神贯注艾灸操作要保持合适的温度,以受术者感觉舒适为佳,并且认真观察受术者的反应情况,必要时调整艾灸的角度及距离。 3、治疗后受术者宜卧床休息5-10min,不宜马上进行剧烈运动 七、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不良反应实施艾灸过程中可能出现胸闷、心慌、晕厥,皮肤瘙痒、刺痛、水疱等不良反应。 2、处理措施 ①根据体质和病情选用合适的灸法以受术者的病情、年龄、体质等决定施灸量的多少,若要选用化脓灸时,一定要征得受术者的同意,并在病历上记录、签字。 ②晕灸现象处理立即停止艾灸,让受术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

针灸的精华补泻手法

针灸手法 疾徐补泻:进针慢、退针快,少捻转为补;进针快、退针慢,多捻转为泻。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退针为补;吸气时进针,呼气时退针为泻。 开合补泻:出针后迅速按压针孔为补;出针时摇大针孔为泻。 提插补泻: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为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为泻。 迎随补泻: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斜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迎经斜刺为泻。 捻转补泻:左转时角度小,用力轻为补;右转时角度大,用力重为泻。 另外还有很多复杂的复式手法,临床上常用的有烧山火和透天凉两种。 烧山火因可使病人局部或全身出现温热感而得名,适用于治疗麻冷顽痹等寒证。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纵向分为天、地、人三部,将针刺入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再将针刺入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天部。如此反复操作三次,即将针按至地部留针。 透天凉因可以使病人在局部或全身出现寒凉感而得名,适用于热证。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应刺深度的地部(下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人部(中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然后再将针紧提至天部(上1/3),得气后行捻转泻法,将针缓慢地按至地部。如此反复三次,将针紧提至天部即可留针。 此外,临床上对于虚实不明显的病症一般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本法介于补法和泻法之间,操作时应均匀地提插、捻转,力量速度中等,以得气为度,然后用中等速度出针。 “补泻不明,扎针不灵”是针灸学界的一句格言。在针灸的临床治疗中,只有针对素体症状配合相应的针灸补泻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发展中几千年的精华也在于此。

中医针灸三针系列秒杀绝技【收藏不后悔】

中医针灸'三针'系列秒杀绝技【收藏不后悔】 靳三针有两层含义。 刚开始是指靳老治疗一个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经过三次治愈。患者问这是什么疗法,灵机一动就回答是鼻三针。 后面靳老通过研究文献、总结临床,得出用三个穴位治疗一种疾病的方法。当时有记者来采访,通过观察发现都是扎了三针,于是写了篇“靳三针轰动巴黎”的文章。从此,靳三针名扬天下。 下面一一道来: 四神针 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智三针 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舌三针 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流涎、吞咽障碍。颞三针 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定神针 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晕痛针 为四神针+ 印堂、太阳。 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 针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刺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面肌针 1、眼睑痉挛:四白、下眼睑阿是穴。 2、口肌痉摩:地仓、禾髎、迎香。

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中医针灸之针刺手法 针灸作为中医的一部分,它脱离不了整个中医的理论体系,如果你只是想学点皮毛,那么可以只看针灸方面的书,比如《针灸学》教材、《针灸大成》之类,还有《马丹阳天星12穴》、《玉龙赋》、《标优赋》等歌诀。学完这些你只能治好别人都能治好的病和书上描述过的病,要想兵来将挡,还得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是研究各种刺法和灸法的操作方法、临床运用及作用原理的一门学科。我们本次主要讲的是针刺手法即针法。针法:又称刺法,指采用针具,运用手法,刺激人体一定部位(一般是腧穴),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从而防治疾病的方法。一、针刺进针法(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2)双手进针法: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

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二、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范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规程松木坪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

目录 1、针刺技术操作规程…… 2、敷药技术操作规程…… 3、熏洗疗法技术操作规程…… 4、艾灸技术操作规程…… 5、拔罐技术操作规程…… 6、推拿技术操作规程…… 7、耳穴埋籽技术操作规程…… 8、刮痧技术操作规程…… 9、红外线治疗仪操作规程…… 10、温针灸技术操作规程…… 11、穴位注射技术操作规程…… 12、牵引治疗操作规程…… 13、中频电疗技术操作规程…

. 一、针刺技术操作规程毫 针刺法技术操作规程 【目的】 采用不同型号的金属毫针刺激人体一定的腧穴,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用物准备】 治疗盘,毫针盒(内备各种毫针)或一次性使用的毫针,0.5%碘伏,棉签,棉球,镊子,弯盘,必要时备毛毯和屏风等。 【操作方法】 1. 进针法图1-1指切进针法 1.1 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一般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用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近针根处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此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图1-1) 1.2 夹持进针法: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捏消毒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腧穴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此法适用于肌肉丰满部位及长针的进针。 1.3 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或有皱褶部位的腧穴,

如腹部的穴位。

1.4 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皮肤顶端将针刺入。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进针。如印堂穴。(图10-69) 2. 进针角度和深度 2.1 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构成的夹角。 2.1.1 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度角左右手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 2.1.2 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度角左右手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于直刺、深刺的腧穴。 2.1.3 平刺:即横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头部。 2.2 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度,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年龄、病情及针刺部位而定。 2.2.1 体质:身体瘦弱,宜浅刺;肌肉丰满者,宜深刺。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

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二、灸法操作 1、灸法总论: 灸法的内容看起来虽然比较多,但在实践技能第二站的考试中,考点主要集中在艾柱灸的间接灸和艾条灸的悬起灸。这是复习的重点。在灸法内容的复习中,首先要分清每个灸法的大概类别和内容,这样就容易多了。 艾灸主要分两大类:艾柱灸和艾条灸。这两类的划分,是用于灸法的材料的不同。

1、第三章 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包括毫针刺法及其他针法操作)

第三章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 字体:大中小打印:省纸版>> 清晰版>> 自定义>> 一、毫针刺法 【准备工作】 针盒内盛无菌毫针,无菌持物钳,75%乙醇消毒棉球以及消毒干棉球。 【操作方法及步骤】 (一)选择针具 针具的选择和介绍:临床常用的针具,一般粗细为28~30号,长短为1~3寸。 (二)选穴定位 按照规范要求,取穴正确,定位准确。 (三)选择体位 患者感觉舒适、安稳,并能适应持久留针;医者能在此体位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操作时顺手。 1.仰卧位:适用于取前身部(头面、颈部、胸腹、四肢前面)的腧穴。

2.俯卧位:适用于取后身部(侧头、胸肋、侧腰、臀部、四肢侧面)的腧穴。 3.侧卧位:适用于取侧身部(头颈、背、腰、臀、下肢后侧)的腧穴。 4.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颈、胸、四肢的部分腧穴。 5.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颊、耳、颈侧、上肢的部分腧穴。

6.侧伏坐位:适用于侧头顶、后头、项、肩、背、上肢的部分腧穴。 对活动障碍者,应根据患者本身的体位,选取便于取穴的体位;对初诊、精神紧张或年老、体弱、病重者,最好选取仰卧位,以防晕针;选穴处方时便要考虑到体位,尽可能采用一种体位进行取穴针刺。 (四)常规消毒 1.医者手指术前以肥皂水洗净,然后以75%乙醇消毒棉球消毒。 2.施术部位以镊子夹住75%乙醇消毒棉球在所选腧穴部位处由中心点向外绕圈消毒。 (五)进针 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挟持针柄,其状如持毛笔,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灵枢》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也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中医针灸手法技巧

浅谈针灸手法几个细节 “ 要看一位医生针灸水平怎么样,就要看他取穴是否精简,手法是否纯熟圆润” 恩师就是这样教导我的。 “ 百穴易得,针术难求” 不少的医书上只给出下针穴位,手法的甚少,针法历代是不传之术,也因为手法是身传临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针灸大成》里面所讲到到的针刺手法也是能算是一个方向。 真正是内涵是没法写出来的。就好像做菜一样,程序给你了,但能否做出一首美味的菜,就看自己的悟性了,“ 师父领入门,修行在个人”学中医更加。医者意也。多想想吧。 站在高处远望,思考会更好。(在这我多言一名望,不是看风景,而是看天地运转之气,阴阳之道,尽我直接杀入主题吧,就拿现在很多人在义论的“ 烧山火” “ 透天凉” 来说吧,我在网上自到不少有关对这两个手法的作了很深透切的议论。但是我还是觉得应该把我的对这个手法的认识也作深一步的婵述。尽是个人观点,请各位网友点评。 我把一个针灸分成三个部分,并作计分。 一下针前(为1分)二手法(2分)出针后(1)。这整个针灸过程只有4分。我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因为这样我感觉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力求能争取稳拿每一分。是医生都应该有这样的心态去做。 《针灸大成-神针八法》开头一段是可以概括了下针前的应用“ 心无内慕,如待贵宾,心为神也,医者心,病者心,与针随上下” 。心指的是医者心,患者心,如何做到心无内慕??这就是下针前的一个重点。我的方法是“ 放松” (没有思考的放松)我的做法患者取针灸体位,闭目,鼻子深吸气,嘴巴呼气,慢慢放松全身,慢慢放松太阳穴,不要思考,放松感觉紧张的地方“ 朋友,你们也可以试试,现在就去感受一下,多做几次,找感觉.也可以看看有关催眠的书,就知道这个原理了。 医者患者都做到心无内慕,当然能随针上下。 值得一提的时《针灸大成-八法神针》里面有一个很好的无痛下针方法。“ 左捻九而右捻六,此乃无痛下针方法” 意思说,左手按在穴位上,向左按转九圈,右按转六圈。这个方法,非常不错,我在临床上都是接下来谈谈,我对上乘心法烧山火和透天凉的认识。 好了现在到这里先,我有时间再打,先把上面的慢慢学好,一定要稳拿这一分先。针灸不可心不在焉的。 在我打下一次时,大家可以看看,我之前发过的< < 清朝之前的针灸医案> > 里面有一本无极针法.是很难得的一本书,可惜大家没有重视.很遗憾.很心痛.临床上用烧山火和透天凉与《针灸大成》为指导方向,并注重一些细节上,以透天凉为例试问有没有被吓着的经历,是否还能对那当时的感觉记忆犹新,如果没有那就试想打屁股针时的感觉,当进针时,全身如触电一样,顿时有清凉感,紧接着可能会发热,当针深入时,感觉就不明显了,其中原理我就不进行细说,但由此推论并总结针刺角度为45度并逆经。 其次紧提慢按钩鱼的朋友都知道,鱼标沉下去,并有一定深度时,就证明鱼上钩了。迅速甩杆(当然也只有钩小鱼的时候才会甩杆)。紧提慢按就是这种意境,慢慢插下去,快速提起来。而两者的幅度不同,如鱼标沉下去不比甩杆的幅度大吧,具体怎么样,要结合实际自己惦量,由于进针的幅度比退针的幅度小,所以由地部开始,才能渐退到天部。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 普通针刺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普通针刺 一.针刺前的准备 1.针具:根据病情部位的不同应选择适宜的毫针。 2.部位: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应的穴位做为治疗部位。 3.体位:选择患者舒适,医的者便于操作体位。 4.消毒:针具:送医院消毒供应室高压灭菌消毒。患者的部位:用碘伏棉签擦拭选定的的穴位皮肤。医生手的消毒:用肥皂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擦拭. 5.环境:清洁卫生无污染,温度适宜。 二.针刺的方法 (一)持针法:二指持针,三指持针,四指持针,五指持针。 (二)进针法: 1.进针速度分:速刺法,缓刺法。 2.刺入术式分:插入法,捻入法。 3.刺押手势分: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提捏法。 (三)针刺角度 1.直刺90°左右 2.斜刺45°左右 3.平刺15—25°

(四)针刺的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腧穴分布和所要达到的疗效而定。 (五)针刺的深度腧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你年龄、体质、病情、季节的不同而刺入的深度也应有所不同,有些穴位较危险刺入深度一定要谨慎。 (六)行针手法 1.提插法:上提下插的动作 2.捻转法:前后捻动针柄 (七)针刺得气 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患者的针刺部位有酸胀、麻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另一是医者对刺手指下的感觉,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若针刺后未得气,患者则无任何特殊感觉或反应,医者刺手亦感到针下空松、虚滑。 (八)留针法毫针刺入人体腧穴留置一定时间称为留针。一般留20—40分钟。 (九)出针法用左手持棉签按压针刺部位,右手持针将针慢慢提出皮肤。 三.适应症 针刺适应范围很广,涉及内外妇儿多个科室病症,以痹症疼痛方面见长。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大全

中医针灸的26种刺法 —1— 腧刺 这种针刺治疗方法用于五脏有病时,腧指四肢荥穴和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的五脏俞穴,就是心腧、肺腧、肝腧、脾腧、肾腧,用以治五脏疾病。 由于这种针刺法是刺特定的腧穴,故称之为腧刺,在临床上对结石性胆囊炎的疼痛,针刺胆腧穴针感可直达病所,即能止痛,故《灵枢·官针篇》曰:“腧刺者,刺诸经荥腧,脏腧也”。 —2— 远道刺 下肢合穴能主治六腑疾病,这种刺法称为远道刺。下合穴是指手足三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故称下合穴,主要分布于下肢膝关节附近。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合治内府……胃合入于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腘横纹外端,股二头肌腱外缘),膀胱合于委中穴(腘横纹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灵枢·刺节真邪篇》:“刺府俞,去府病也”;《灵枢·官针篇》讲:“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琐府腧也。” —3— 经刺 经脉所过之处有结聚者,如郁血、硬结、压痛等常用经刺法。由于是直接刺大经,故称之为“经刺”。治疗腱鞘囊肿基本上是用这种刺法。又如“经络触诊法”和以触诊所得的阳性反应处为针刺点的治疗方法,均属经刺法。《灵枢·官针篇》曰:“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4— 络刺 这是刺皮肤上的小络脉,使其出血以泻邪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调经论》中指出:“病在血,调之络。”目的在于泻郁滞络脉之间的邪热。 《灵枢·百病始生篇》讲:“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病热之邪所致血溢,必调治络脉。由于是刺在络脉上,所以称“络刺”。 近代临床上应用的各种浅刺、点刺放血法———如三棱针(古代叫锋针)或小针刀放血法、皮肤针重刺放血法等都属于本法范围。“刺络(放血)拔罐法”,就是在本法的基础上与拔罐疗法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 —5— 分刺

14位知名针灸专家的烧山火与透天凉操作手法

14位知名针灸专家的烧山火与透心凉操作手法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素问·小针解篇》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凡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 二曰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皆细细搓之,去病准绳。——《金针赋》 【烧山火】 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进针时,医者重用指切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吸口呼,随其呼气时,将针刺入浅层(天部)得气。 (3)得气后,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4)再将针刺入中层(人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

(5)其后将针刺入深层(地部),重插轻提,连续重复9次(行九阳数)。此时,如果针下产生热感,稍待片刻。(6)随病人吸气时将针1次提到浅层,此为一度。如果针下未产生热感可随病人呼气时,再施前法,一般不过三度。(7)手法操作完毕后,留针15~20分钟,待针下松弛时,侯病人吸气时将针快速拔出,急按针孔。 【透天凉】 操作方法:将所刺腧穴的深度分作浅、中、深三层(天、地、人三部)。 (1)在进针时,医者轻用押手。 (2)令病人自然地鼻呼口吸,随其吸气将针刺入深层(地部)得气。 (3)得气后,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 (4)再将针提至中层(人部),轻插重提,连续6次(行六阴数)。 (5)再将针提至浅层(天部),轻插重提,如此6次(行六阴数)。 此时,针下产生凉感,称为1度。如果针下未出现凉感,可将针1次下插至深部,再施前法。但一般不超过三度。凉感不论在地部、人部或天部出现,可停止手法操作。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复式补泻手法图) 1:白虎摇头 2:苍龟探穴 3:赤凤迎源 4:留气法 5:龙虎交战 6:龙虎升降 7:纳气法 8:青龙摆尾 9:烧山火 10:提气法 11:透天凉 12:阳中隐阴 13:阴中隐阳 14:运气法 15:子午捣臼1:白虎摇头[概述]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

园”,明·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赤凤摇头手法,泻”。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范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操作方法]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临床应用]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注意事项]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2:苍龟探穴[概述]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操作方法]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临床应用]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注意事项]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5.2.6)

针灸常用技术操作规程 一、针刺疗法 针刺是中医最常用的技术操作,即用金属制成不同形状的针,运用不同手法在人体上刺激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腧穴,调整人体脏腑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护理上常见有毫针刺法、梅花针刺法、耳针刺法等。 1、毫针刺法 (1)物品准备:治疗盘内备以消毒的毫针、镊子、75%酒精棉球,干棉球、弯盘2个(一个盛放污棉球;一个内盛消毒液,浸泡用过的毫针)。 (2)体位:根据针刺穴位的不同,选择适宜的体位,充分暴露针刺部位,以操作方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放松能持久留针为宜。如:胸腹部穴位取仰卧屈膝或仰靠坐位,背部穴取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3)进针法:以75%酒精棉球消素穴位皮肤后,术者以左手拇指或食指按压穴位,用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缘,以拇、食指下压力快速将针刺入皮肤,然后右手边捻转针柄边将针体刺入深处。此为单手进针法,多用于5cm以内的短针。若为6.67~10cm以上的长针,可采用双手进针,即以左手拇、食指裹棉球捏住针体,露出针尖0.67~1cm,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两手同时下压,快速将针尖刺入穴位皮肤,然后左手支持针体,右手拇、食指捻转针柄,将针刺入深处。 (4)针感:当针刺入一定深度时,局部出现酸、麻、胀、重感,亦可向一定方向传导。此谓“得气”,为正常针感。 (5)进针角度:针体与皮肤呈直角,垂直刺入,称“直刺”,适用于肌肉丰厚、深刺部位;针体与皮肤呈45。角刺入,称"横刺"适用于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

(6)手法:针刺得气后,根据证的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一般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小,速度慢,或提插时,重插慢提为补法;相反,在得气后捻转幅度大,速度快,或提插时轻插重提为泻法。 (7)起针:左手将消毒干棉球按压穴位处,右手、拇食指将针柄轻轻捻转上提,将针取出,同时左手用棉球轻轻按压穴位即可。 (8)针刺的护理: ①行针刺操作时,环境必须保持整洁、空气新鲜、光线充足、温度适宜。 ②针具必须经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穴位皮肤应用75%酒精充分消毒,并坚持作到一穴一针,避免感染。 ③向病人作好解释,消除紧张心理。在过度疲劳、饥饿进,避免立即行针,以免晕针。 ④为病人摆好适宜体位,充分暴露进针部位,但要注意保暖,留针时可用支被架盖毛毯或棉被,并嘱咐病人不要随意变动体位,以免弯针或折针。 ⑤行针刺治疗时随时观察病人面色、汗出情况,并询问病人感觉。病人如诉头晕、恶心,见面色苍白或头部汗出,即为"晕针",应立即取针,扶病人平卧,喝些热开水,即可缓解。若症状较重,应报告医生处理。 ⑥取针时,应核对留针穴位及针数,以免将针遗忘在病人身上。面部等血管丰富部位,取针后应用干棉球按压片刻,以免皮下血肿。 ⑦用过的针具应立即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可用纱布擦净,并检查针体有无锈蚀、折弯、针尖有无倒刺,不能使用者应挑出报废。将修好之针具整齐插入带盖方盘内的棉垫上,送高压灭菌,方可继续使用。 2、梅花针刺法

(推荐)针灸进针方法

针灸进针方法

一、基本方法 进针是针具刺透皮肤达到穴位的过程,是检验针灸施术基本技能的第一关。 要求:迅速、准确,无痛或少痛。 方法:左右双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使行针顺利,减轻疼痛,并能调整和加强针感,提高治疗效果。 刺手:持针的右手称刺手,主要作用是掌握毫针,进针时集中臂、腕、指力迅速进针。 押手:按压穴位局部辅助操作的左手称押手,主要作用是固定穴位,使毫针准确刺入穴位,并使长针针身有所依靠,不致摇晃弯曲。 二、进针法分类 进针法依进针速度、刺入术式、刺押手势和进针器具而有不同分法。临床应根据腧穴所在部位解剖特点、针刺深度、手法要求等具体情况灵活选用进针法,以便于进针、易于得气、避免痛感为应用目的。 分类法内容 以进针速度分类速刺法、缓刺法 以刺入术式分类插入法、捻入法、飞入法、弹入法 以刺押手势分类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 以进针器具分类针管针进针法、进针器进针法 1.速刺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快速刺透表皮,针入皮下。适用于四肢腧穴和耳穴。 2.缓刺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缓缓刺透表皮,针入皮下。适用于头身腧穴和头穴。 3.插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不加捻转及其他术式,直接刺入皮下。(图见上) 4.捻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稍加捻动刺入皮下。 5.飞入法:将针尖抵于腧穴皮肤,运用指力以拇、食指捻动针柄,拇指后退瞬即将针尖刺入,随后五指放开作飞鸟状。 6.单手进针法:刺手拇、食指持针,中指指端紧靠腧穴,中指指腹抵于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势屈曲将针刺入,直至所需深度。适用于短毫针进针。

7.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以左手拇指或食指的指甲切掐于所刺腧穴部位,右手持针将针紧靠左手指甲缘刺入皮下。多用于短针进针。 8.夹持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夹持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于皮肤表面部位,右手持针柄,使针体垂直。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指同时用力,将针刺入皮肤。或用右手拇、食二指夹持针体下端,露出针尖3~5mm,对准穴位利用腕力快速刺入,然后再与押手配合刺入所需深度。适用于长针进针。 9.舒张进针法:左手五指平伸,食、中二指分开置于所刺处。右手持针从食、中二指之间刺入。对于皮肤松弛或有皱纹的部位,可用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快速刺入。适用于长针深刺法。 10.提捏进针法: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于捏起处刺入。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11.针管针进针法:用特制的金属管或玻璃管(消毒)代替押手置于所刺处,选平柄毫针套于管中,右手食指对准针尾,利用腕力将针拍入皮肤,然后将套管针刺的角度、方向、深度是毫针刺入皮下后的操作要求。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所达的组织结构、产生的针刺感应和治疗效果也不同。 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是获得针感、施行补泻、发挥效应、提高疗效、防止针刺意外的重要环节。临床应根据施术部位、治疗需求、患者体质等具体灵活掌握。 针刺的角度、方向与深度相辅相成。一般而言,深刺多用于直刺,斜刺、横刺则多浅刺。对延髓部、眼区、胸背部等有重要脏器部位的穴位,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以防发生医疗事故。 角度 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度。角刺入。适于皮肉浅薄处穴位,如头面部、胸部正中线穴多用横刺;也适用于施行透穴时 斜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角,倾斜刺入。适于肌肉较浅薄处及不宜深刺的穴位,如颈项部、咽喉部、侧胸部穴多用斜刺,在施行某种行气、调气手法时亦常用。 直刺: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方向刺入。适于全身肌肉丰厚处大多数穴,如四肢部、腹部、腰背部穴多用直刺。 方向 针刺方向:指进针后针尖所朝向的方向,简称针向。针刺方向一般根据经脉循行方向、腧穴分部部位和所要求达到的组织结构而定。

针灸科中医特色疗法

一、针刺疗法 针刺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十四经络上的腧穴刺入体表相应部位,施行一定的操作方法,可促进和调整经络气血运行,协调和恢复机体阴阳平衡状态,达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一、常用器具 一般临床以粗细为26~30号(0.30~0.40mm)和长短为1~3寸(25~75mm)者最常用。 二、基本操作方法 1、进针:将毫针刺入皮肤的方法。 (1)单手进针法:用刺手的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抵住针身下段,拇食指用力向下按压,将针刺入。多用于较短的毫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用押手的拇指或食指尖按压在腧穴旁,针尖靠近指甲进针。为最常用进针方法。 ②夹持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捏住针身下段,右手拇、食指夹持针柄,针尖对准穴位,双手配合将针刺入。多用于3寸以上芒针的进针。 ③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进针。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如腹部腧穴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指将腧穴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部的上端进针。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如面部腧穴的进针。 (3)管针进针法:利用金属管或进针器进针。 2、行针:又称针刺手法。毫针刺入后,为了获得、维持和加强针刺感应(又称得气)所施行的操作方法。 (1)提插法:针刺达到一定深度后,用右手中指指腹扶持针身,指端抵住腧穴表面,拇、食二指捏住针柄,将针由深至浅层,再由浅层插至深层,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提插的幅度、频率及时间,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通常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频率快,刺激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 (2)捻转法:即将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右手拇指和食、中二指持住针柄,进行一前一后的来回旋转捻动的操作方法。捻转的角度、频率及时间,也应视病人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及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定。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出针困难。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其刺激量就大;捻转角度小,频率慢,其刺激量则小。 3、留针 行针得气后,将针体留置于腧穴内一段时间的方法。在行针后仍不得气时,可通过留针静候气至,出现针感,称为候气。在行针已得气后,留针可保持针感,并增强针刺治疗作用。在留针过程中,还可再次行针,以加强针感,并使针感沿经脉循行方向传导。留针时间的长短依具体情况而定。如阴证、寒证、里证,病程长而邪气深入,身体强壮者,宜久留针;阳证、热证、表证,病程短而邪气浅在,身体虚弱者或小儿,宜少留针,甚至不留针。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和昏迷、休克等宜久留针。一般情况,留针时间为15~30分钟。 4、出针 在行针或留针后,针刺达到一定治疗要求时,将针体退出体外的方法。出针时,先以左手拇、

针灸手法操作

针灸手法操作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针灸手法及针灸急救知识 香河县中医医院徐冬梅 一.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 一、毫针刺法 1、针刺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单手进针法:术者以拇指、食指持针,中指端紧靠穴位,指腹紧靠针身下段。当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时,中指随之屈曲,将针刺入,直刺至所要求的深度。 适用:短针进针。 (2)双手进针法: ①指切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或中指的爪甲切按在腧穴位置上,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 适用:短针进针。 ②舒张进针法 操作:用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将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使针从左手食、中二指或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 适用:皮肤松弛部位得腧穴。 ③夹持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的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将针尖固定于针刺穴位的皮肤表面位置,右手持针柄,使针身垂直,在右手指力下压时,左手拇食二指同时用力,两手协同将针刺入穴位皮肤。 适用:此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④提捏进针法 操作:左手拇、食二指将所刺部位的皮肤捏起,右手持针,从捏起的上端将针刺入。 适用:适用于皮肤浅薄部位(如印堂、列缺)的进针。 2、行针手法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行针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 行针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在第二站的操作考试中,行针手法题目极少,主要是考基本手法,考生要注意两个基本手法动作要领的语言叙述。 (1)提插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 要领:使用提插法时的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2)捻转法: 操作: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捻转动作的操作手法。(这种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口的旋转行针手法,即为捻转法)。 要领:使用捻转法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o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 3、针刺补泻手法 针刺补泻手法中,最重要的是提插补泻法、捻转补泻法,这两项内容也是笔试中经常出现的考点。记忆的时候,要配合动作找其中的规律,不要单纯背文字,不然很容易搞混的。 (1)提插补泻法: 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下插用力为主) 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法: 捻转角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为补; 捻转角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为泻。 捻转时补法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 捻转时泻法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 (3)迎随补泻法: 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 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 (4)疾徐补泻法: 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 进针时快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 (5)开阖补泻法: 出针时迅速按拙揉针孔为补法; 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立即按揉为泻法。 二、灸法操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