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法学 第一章 导论

国际法学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国际法的概念

一、国际法的概念

国际法是在国际交往中形成的,用以调整国际关系的,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

上述定义实质上阐明了下列三点:

1、国际法是国际社会各成员所公认的,而不是经由某个超国家的世界统一立法机关直接产生的。

2、国际法以国际关系为调整对象,其中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的各种权利义务的关系。

3、国际法由对国际社会成员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各种行为规范组成,与适用于国内社会的国内法相对照,国际法是一个独立体系。

二、国际法名称的来源

1、可以追溯到罗马法,万民法。万民法适用于外国人及外国人与罗马公民的关系。

2、格老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中,借用万民法来称呼调整国家间关系的法,所以就使这一术语的含义扩大而有了万国法。

3、英国的边沁倡议改用国际法,沿用到现在。

三、国际法思想的来源

1、圣经

《圣经》是这么说的:你们应该遵守法律和典章,这样,人类才可以生存。

耶稣说;“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都不能废去

《圣经》(旧约)中不乏对战争诅咒的和对永恒和平的企盼:”你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你们也不再学习战事。“(《以赛亚书》,第2章,第4节)。

《利未记》中神有更加明白的指示:”若有外人在你们国中和你同居,就不可欺负他。和你们同居得外人,你们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样,并要爱他如己,因为你们在埃及地也作过寄居的。“(《利未记》,第19章,第3 — 34节)。

2、国际法的曾祖父弗朗西斯科.德.维多利亚《论美洲的印第安人》

国际法就是自然理性在所有国家之间建立的法。

只有具备正当理由事才能对印第安人发动战争。

3、国际法祖父苏哈利兹《论神学上的三德》中《论爱德》论及战争方面的国际法。

无论对人类可划分多少民族和国家,人类总是由某种同一性、、、它是由扩展至与外国人,来自任何国家的外国人彼此爱与仁慈的自然规定所蕴含的。由于国家的自给自足不能达到永远不需要彼此帮助、联系和交往的地步。因此,国家需要指引和协调这一类型的交往和联系的某种法律,于是一种专门的法律就经由各国习惯建立起来了。

4、自然法

自然法通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为一切制定法基础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一种无论何处均具有同样权威、通过理性可以发现的自然法或者正义,以此作为评价成文法优劣的参照。

自然法‘这个概念所以有其价值和作用,是因为它能使人在想象中出现一个完美法律的典型,它并且能够鼓舞起一种要无限地接近于它的希望。

自然法分为个人的自然法和国家的自然法,而国家的自然法就是国际法,而在自然法国际法之外,就没有任何具有真正法律效力的意志或实在的国际法。

6、格老秀斯《战争与和平法》

国家主权论、国际法理论、使节权利论、海洋自由。

三、国际法的特征

(一)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此外还有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二)国际法的制定主要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来实现的,国际社会没有专门的立法机关。(三)国际法的调整对象是国际关系,主要是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

(四)在强制实施方面,国际法也与国内法不同。

四、国际法与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国际法学

(一)国际法与国际私法

国际法主要调整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法,是国与国之间的法。

国际私法则是调整具有涉外因素的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在国际交往条件下形成的自然人和法人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

(二)国际法与国际经济法

国际法是指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主要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有法律拘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

国际经济法是调整国际法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则和原则。

国际经济法是关于国际社会中经济关系与经济组织的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法规范的总称。其主体包括个人、法人和其他团体。其适用规范包括国内法规范、国际法规范和国内民商法。(三)国际法与国际法学

国际法学是一门以国际法理论、规则和制度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它系统地研究国际法的一般的和理论性的问题,研究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国际法的各部门法律规范的形成和发展,说明和讨论各种规范的含义,并在适当时加以评论。

国际法是指国际法律、法规条文。

第二节国际法的发展

国际法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

1、古代和中世纪的国际法

2、近代国际法,从1500年到20世纪初

3、现代国际法,从20世纪初至现在

(一)古代国际法概况

凡有列国并存并形成一定国际关系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古代文明中心,例如地中海一带、亚洲东部和中部,小国林立,往往有萌芽状态的国际法和国际法的实践出现。

形式原始,十分零散,多与宗教、正义和道德等观念联系在一起,但它们对后来国际法的发展的影响,不应忽视。

中世纪,欧洲是统一的基督教世界,其他国家的主权被否定,国际法有很少适用的余地。(二)近代国际法

众多主权国家和一个国际社会的存在,是近代国际法产生的基础。

宗教改革后,基督教社会逐渐分裂为众多的独立国家。

1648年的为结束宗教战争而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

这个时期国际法的状况和特点如下:

1、国际法主体

2、国家的战争权

3、国际法的各部门的发展变化

(1)领土

(2)海洋法

(3)居民

(4)外交关系法

(5)条约法

(6)国际行政联盟的出现

(7)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8)战争法

(9)中立制度

(三)现代国际法

在不到30年的短暂时间里,地球上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现代国际法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禁止侵略战争和非法使用武力和武力相威胁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2、在国际法的深刻变化中,国际社会的扩大和国际法主体的增加最富有时代意义。

3、国际组织的大量出现。

4、国际法的分支和部门一个接一个地出现。

5、各国合作领域日益扩展,例如禁毒、防止空中劫持和打击贪污腐败,极大地推动了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进入21世纪,当代国际法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

1、随着一系列重要公约的诞生,国际法适用的领域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

2005《制止核恐怖主义的国际公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文化多样性公约》

2、随着国际法上“对一切义务”,或共同体义务或权利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际法的效力。

它们是一种对国际社会所有成员或人类的整体义务。

3、在20世纪国际人权法和国际人道法的基础上,新世纪的国际法的人本化趋势尤为突出。(1)国际人道法、国际人权法、国际难民法和国际刑法等。

(2)人本化的主体和对象不仅是指个人,而且还包括整个人类。

4、在20世纪一系列临时性国际刑事法庭的基础上,21世纪常设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实现了国际刑事责任制度的历史性突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国际刑事法院与国内法院以及联合国安理会之间,在惩处诸如灭绝种族罪、违反人道罪和侵略罪等严重的国际罪行方面,建立了一种固定合作、协助和补充的关系。

科特迪瓦前总统巴博案、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案、前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案、卢旺达总理康班达案、红色高棉农谢、英沙里、乔森潘、康克由等案、联合国通过朝鲜人权决议案,要求审判金正恩

第三节国际法的主体

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

国际法的主体是指有能力享有国际法上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义务,有能力进行国际关系活动的实体。

作为国际法主体,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有独立参加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

2、有直接承担国际法上义务的能力和享受国际法上权利的能力

3、是“实体”

二、国际法主体的种类

(一)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1、国家是构成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要素

2、国家具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律

4、国际法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

(二)国际组织

1、国际组织在一定范围内有独立参与国际法律关系的能力

2、国际组织在其职权范围内具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3、国际组织已为许多国际条约和其他国际文件所确认

4、国际组织是现代国际法主体的观点,已为国际法学界普遍接受。

(三)争取独立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

争取独立民族虽然拥有国际法主体资格,但与具有完全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国家相比,实际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尚未建立自己的国家,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有效的统治,行使管辖权的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也不可能履行所有的国际义务。争取独立的民族是一种准国家或过渡性的国际法主体,是一种特殊主体。

承认争取独立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是对传统国际法的突破,是国际法的新发展。(四)个人

个人实际上已经承受了一些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和责任。

1、有关国际人权公约对个人权利的规定。

(1)《世界人权宣言》和两个人权公约,均对个人的公民、政治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做了规定。

(2)某些对特殊群体加以保护的国际公约,对这些特殊群体的个人的权利做了规定。《难民地位公约》、《妇女政治权利公约》、《清除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2、有关国际犯罪的公约对个人责任的规定

《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公约》第4条规定:“凡灭绝种族罪或有第3条所列其他行为之一者,无论其为统治者、公务员或私人,均应惩治之。”

《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及国际公约》第1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国宣布:凡是犯种族隔离罪行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即为犯罪。”

3、某些解决争端公约对个人在解决争端程序中诉讼地位和权利的规定。

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87条规定,“海底争端法庭对缔约国、管理局或企业部、国营企业以及自然人或法人之间的有关争端的管辖权”。这些规定,使个人有权以与有关缔约国相平等的地位参与争端解决程序。

第四节国际法的渊源

一、国际法渊源的含义

国际法的渊源是有分歧的,在多种解释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

一种是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国际法规范产生或形成的过程、程序,或这些规范的表现形式。

另一种是,国际法渊源是指国际法规范第一次出现的地方。

按照国际法渊源第一种解释来分析:在国际社会内,由于不可能有一个超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所以用以形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行为规范的方式,只可能是国际习惯和国际条约。

按照国际法渊源第二种解释来分析:还有与国际法规范有历史联系的各种渊源,如国际法院的裁决,重要的国际文件和外交文件,著名的国际法学家学说,以及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决议等。

二、严格法律意义上的国际法渊源

(一)国际条约

1、条约的概念

条约是国际法主体间就权利义务关系缔结的一种书面协议。

条约是国际法的首要渊源,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渊源,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

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外空条约》、《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

2、条约的特点

(1)条约是国际法主体之间缔结的协议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2)条约是受国际法支配的协议

①条约确定的国际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应符合国际法的原则和规则。

②条约的缔结、生效、无效、解释、保留、修订和暂停施行受国际条约法的调整。

(3)条约的内容是规定缔约各方的权利和义务,或者确立某方面的国际法规范。

(4)条约通常是书面形式的协议。也有口头协议,但极为罕见。

3、条约的种类

依据缔约方的数目,可将条约分为:

(1)双边条约

指仅有两个缔约方的条约。通常是两个国家间缔结的条约,但有时一个缔约方可能包括多个国家。《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2)有限性多边条约

指两个以上有限的缔约方缔结的条约,旨在处理只与这些缔约方利害相关的事项的多边条约。(3)一般性多边条约

指数目众多的缔约方缔结的旨在规定一般国际法原则和规则或处理某些国际社会公共利害关系事项的条约。

只有参加国众多的国际公约才有可能是国际法的渊源。

《生物多样性公约》

(二)国际习惯

1、国际习惯的概念

国际习惯是经接受为法律的一般实践、惯例或做法。

2、国际习惯形成的条件:

(1)惯例的产生

①各国长期的实践

②参与国众多

③各国反复行为的前后一致性

(2)国际惯例被各国认为有法律拘束力而接受为法律

又称”法律确信“,即形成各国公认,公认其为法律。

3、国际习惯的证据

(1)国家间外交关系文件,如各种条约、宣言和声明等;

(2)国际机构实践的文件,如国际法院的决议、联合国的决议等;

(3)国家内部行为的文件,如各国的法律法规、法院判决和政府间的行政命令等

三、广泛意义上的国际法渊源

(一)一般法律原则

1、一般法律原则是有争议的,有学者认为是国际法中的一般原则。

2、有学者认为是指能适用于国际关系的各国法律体系中某些共有的原则。(信守约定原则、禁止食言原则和善意原则等)

3、还有学者认为是指国际社会的一般法律意识或所谓的“文明国家的法律良知”中能够引申出来的哪些原则。

广为接受的是第二种。

一般法律原则的用途:当法院缺乏任何条约及国际习惯规则可资适用时,则可利用一般法律

原则作为一个弥补国际法空白的有效办法。

(二)确定法律原则之辅助资料

1、司法判例

司法判例主要是指国际司法判例。

司法判例包括国际法院、其他国际司法机构和仲裁机构、各国国内的司法判例。

国际法院自1946年开始工作以来,受理的诉讼和咨询的案件,总数已经各达124件和26件。

2、国际法学说

主要是指著名的学者的著作。

随着国际法律制度的进化,各种国际法资料日益增多,国际法学说在这方面的影响有所降低,但作为一种辅助资料,国际法学说在对国际实践进行高度概括分析和评价方面,仍然富有意义。

3、重要的国际组织决议

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决议,也应该是确定法律原则的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补助资料。

特别是其中一些涉及有关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及制度所谓规范性决议(声明、宣言)等,因其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舆论价值,从而具有重大的道德及政治影响。

第五节国际法的编纂

一、国际法编纂的含义

(一)编纂的概念

国际法编纂,一般是指把国际法或国际法某一部门的规则,以类似法典的形式,更精确、系统地制定出来。

狭义的国际法编纂是指把分散的现有法律加以法典化。

广义的国际法编纂一般还包括修订、补充原有规则或提出新的规则,将它们编纂条款草案,由一个有权确定的机构,通常是外交会议,予以认可,并通过一定的程序,形成国际公约。(二)编纂的意义

1、加速习惯法形成过程

2、明确习惯法的内容

3、便于引证习惯法

国际习惯存在于各国大量分散的和不成文的国际实践中,难以证明,编纂将解决此问题。(三)编纂的类型

1、民间编纂

民间编纂是指由个人或民间团体对国际法的编纂,其成果是学术性的,对各国不产生法律上约束力。如国际法学会和国际法协会。

2、官方编纂

官方编纂是指通过政府间会议或国际组织所进行的编纂。

如1899年和1907年的两次海牙和平会议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编纂的国际法先例。

3、联合国的编纂

(1)联合国体系内的国际法编纂机构

①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

②联合国大会第六委员会

③特别委员会

④联合国的专门机构

(2)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的编纂

①国际法委员会的组成

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是联合国负责编纂工作的主要机关。

委员必须是公认合格的国际法人士,能代表世界各主要文化体系和各主要法系,先由联合国

各会员国政府提名,经联合国大会选举,以个人资格任期5年。现在国际法委员会的会员有34名。

②职责

第一,对尚未为国际法规定的或在各国实践中有关法律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问题,拟定草案。

第二,国际法的编纂。

③工作性质

协助联合国进行国际法编纂,系国际法编纂的准备工作。

④工作程序

第一,拟定草案。

第二,形成公约

⑤编纂成果

如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1958年的《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公海捕鱼与养护生物资源公约》和《大陆架公约》,1961年的《关于减少无国籍状态的公约》、《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和《关于取得国籍的任意议定书》、1969年的《特别使团公约》、1973年的《防止和惩处侵害外交代表及其他应受国际保护人员罪行的公约》、1978年的《关于国家在条约方面的继承公约》、1986年的《关于国家和国际组织间或国际组织相互间条约法的维也纳公约》和2004年的《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的管辖豁免公约》等。

需要注意的是:联合主持下缔结了许多公约,但并非全部都是由国际法委员会拟定的,还有一部分是由联合国其他机构或会议(如大会第六委员会、外空委员会、人权委员会和国际贸易法委员会,以及各有关专门机构、特设委员会和专门外交会议等)起草的。如新海洋法公约,1998年的《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等。

二、国际法编纂的简史

1、18世纪末,英国学者边沁倡导把国际法编纂成法典。国际法学家和权威性学术团体(如国际法研究院、国际法学会、国际法协会和哈佛大学国际法研究部)曾多次发表各自编纂的法典及方案。

2、19世纪,开始有了政府间的编纂活动。如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其后的巴黎会议和日内瓦会议,特别是1899年和1907的两次海牙和会。

3、1930年在海牙召开了一次有48国参加的国际法编纂会议。

第六节国际法的效力根据与学派

(一)国际法效力根据的含义

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国际法学中的一个专门术语,指的是,国际法何以对国家及其他国际法主体有拘束力。

国际法拘束力的根据是什么,为什么会得到遵守?对于这些问题有多种不同的回答,从而也就形成了诸多不同的学派。

(二)主要的学派

1、自然法学派

国际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效力源于自然法,即人类的理性、良知、法律意识等。

自然法学派侧重于寻找法律的最高价值或最高目标,探究法与道德、法与正义的关系,探究法律的一般原则,探究良法的标准,探究作为法律之源的自然理性、人性、神的理性等。

“法律并非人的思想的产物,也不是各民族的任何立法,而是一些永恒的东西,以其在指令和禁令中的智慧统治整个宇宙。法律是神的首要的和最终的心灵,其理性以强迫或制约而指导万物。”

“真正的法律乃是一种与自然相符合的正当理性,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是永恒不变。罗马的法和雅典的法律并不会不同,今天的法律和明天的法律也不会不同,这是因为有的只是一种永恒不变的法律,任何时候任何民族

都必须遵守它;再者,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就是上帝,因为他是这一法律的制定者、颁布者和执行者”。 -—西塞罗

自然法学派认为,国际法是从自然法派生而来的,是自然法的组成部分,自然法是国际法的基础。国际法所以对国家有拘束力,是以自然为依据的。

2、实在法学派

该学派反对将自然这一抽象概念作为国际法的效力根据,主张国际法是建立在习惯和条约基础上,强调国际法是人定法。

该学派认为国际法效力根据是体现为习惯或条约的国家的共同意志。

该派将主张正义等问题交给伦理学,专注研究国际法的规范及其结构要素,尤其应当注重对各种法律概念(例如权利、义务责任)的分析。

3、折衷法学派

国际法可分为两类:一是以理性为渊源的国际法,即自然国际法;二是根据各国共同的意志所制定的国际法,即意志国际法。

认为实在国际法同自然国际法同等重要。

4、新自然法学派

该派认为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各民族的法律良知,强调实在法与价值准则、法与道德是不可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法西斯的失败,否认正义之类价值准则的实在法学受到严重打击,而强调实在法应从属正义之类价值准则的自然法学说则进一步兴起。

5、规范法学派

在法律研究方法上,只从逻辑形式上去分析法律,无需作任何政治、道德或正义的评判.认为后者不是法学的任务;

法律规范是一个有等级的结构体系,低一级的法律要服从高一级法律,最终都要服从设定的基本规范;法律的效力与等级体系是一致的.

该学派认为国际法应优于国内法.反对国家主权的概念,反对公法私法的划分和“三权分立”的学说。

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凯尔逊、菲德罗斯。

6、新现实主义法学派

(1)权力政治学说

此派认为,国际政治支配国际法,而国际政治之核心乃国家权力。因此其结论为国际法效力的依据是各国权力的均衡,所谓“势力均衡”也就是国际法存在的基础。

(2)政策定向学说

该派认为国际法是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此国际法的效力取决于国家对外政策,在国际关系中其政策处于支配地位的国家,在国际法的效力上也起主要作用。

(三)国际法的效力根据是各国的协议

现在主流的观点是对实在法学派的改良,认为国际法的效力各国的协调意志,即各国的协议。

所谓各国协调意志是各国经过斗争与妥协后趋于一致的意志。

第七节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

一、国际法与国内法属于两个体系还是属于一个体系

1、二元论

二元论的学说认为,国内法和国际法是两个互不相同、各自独立和平行运作的法律体系。

第一、两者各有不同主体和调整对象。前者是用以调整隶属于国家的个人相互间的关系或国家与其国民间的关系,后者则是用以调整国家相互间的关系。

第二、两者的渊源不同。国内法渊源是国内立法,后者的渊源是国际习惯与条约。

第三、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效力根据不同。前者的约束力来自本国的单独意志,后者的约束力来自多国共同的意志。

2、一元论

一元论否定二元论的观点,一元论主张:

第一,从主体来看,国际法和国内法所规定的归根结底都是个人的行为,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在国际法上,这种行为被归属于国家。

第二,不论是国际法还是国内法,法律本质上是不顾法律主体的意志而对它们有拘束力的命令。

第三,世界上只有一个普遍性的法律秩序,各国国内法律体系是从属于它并受它委任的分支。在一元论中,又因所强调的隶属关系不同而有国内法优先说和国际法优先说。

(1)国内法优先说

主张国内法的效力高于国际法的效力,国际法只有依靠国内法才有法律效力。

(2)国际法优先说

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一个法律体系,在此体系中,国际法处于金字塔的最高位,各国的国内法从属于国际法,均处于低位。

二、国际法在国内的实施

(一)与条约在国内的实施有关的国际法原则和规则

1、条约必须信守的原则

2、一国不得援引其国内法规定为理由而不履行条约

3、在遵守有效的国际义务的条件下,国家可以决定其履行国际义务的方式和方法,因此是很有灵活性的。

4、一国的行为或不行为如构成违背该国的国际义务,包括违背其条约的义务,即构成该国的国际不法行为。

(二)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国家实践

1、条约

(1)通过国内立法使在国内有效力

例如,美国宪法规定:“在美国权力下缔结的一切条约”与美国国会制定的法律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2)条约是国内法的一部分,有国内法效力,不必经过特别立法程序。

如瑞士,美国,但仅限于自执行条约;非自执行条约必须经过国内立法才在国内有效力。(3)条约与国内法相抵触,各国的做法不一致。

A国内法优先。如英国和荷兰等。

B条约优先。如比利时和希腊等。

2、习惯法

(1)习惯法规则在国内的适用。

①宪法中规定,把公认的习惯国际法规则作为国内法律组成部分,由法院加以适用,而不必经过特别的,个案的纳入措施。很多国际都采取类似的措施,如意大利、爱尔兰和希腊等。

②必须经过立法纳入。如卢森堡。

(2)习惯法规则与国内法相抵触时。

①习惯法优于国内法,如德国、意大利和希腊。

②国内法优先。如荷兰、比利时和以色列等。

三、中国关于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

(一)国际条约

1、直接适用国际条约

凡是我国缔结或加入的国际条约,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或经国务院核准,可以直接适用,无需经过特别程序。

2、根据国际条约的规定由立法机关采取必要的措施,包括修订和增补

(1)确立管辖权

海牙公约第4条第2款规定:“当被指称的罪犯在缔约国领土内,而该国未按第8条规定将此人引渡给本条第1款所指的任一国家时,该缔约国应。。。采取必要措施,对这种罪行实行管辖权。

全国人大委员会于1987年通过《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条约所规定的罪行行使刑事管辖权的决定》,其中规定:“对于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

(2)修改法典补充相应的条文

中国1979年的刑法典没有关于劫持航空器罪的专门规定,199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刑法增加了这种新的罪名。

(3)制定专门的法律规章

原因:

①有些国际公约是大纲性的,缔约国需要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加以具体化。

②缔约国为方便履行国际义务。

③有些国家的国内法与国际公约规定不衔接,需要作修改或补充规定。

如1986年和1990年的中国为履行公约分别制定了《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和《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

(4)融入我国单行法律法规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条中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发表的作品,根据其所属国同中国签订的协议或共同参加的国际条约享有的著作权,受本法保护。”

(二)国际习惯

随着国际法编纂的发展,习惯法的重要性相对减少,虽然习惯作为国际法主要渊源之一仍然不容忽视。我国195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官和领事官优遇暂行办法》,就是根据国际习惯法制定的。

第八节国际法基本原则

一、国际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哪些被各国公认和接受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适用于国际法各个领域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法律原则。

国际法基本原则有以下四个主要特征:

(一)国际社会公认

1、只有当被绝大多数国家发现其重要意义后,纷纷在各种条约或公约中加以承认,或渐渐被各国在实践中以明示或默示的方式承认而形成国际习惯,才能成为有约束力的的基本原则。

2、所谓各国公认,并不是要求得到世界上所有国家认可,只要绝大多数国家承认便可。

(二)具有普遍适用国际法的一切效力范围

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是国际法所有领域。

(三)构成国际法体系的基础

1、国家必须遵守之

2、其他国际法规范受它制约

3、国际法基本原则是其他国际法规范产生和确立的基础

二、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

(一)国家主权平等原则

它是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之首。

1、国家主权

国家的根本属性,在国际法上是指国家有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对内事务的权力。

国家主权具有三方面的特征:

一是对内最高权。

①属地优越权

指国家对其领土及领土内的一切人、物和事件具有管辖的权利,除非国际法另有规定,如对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的外交馆舍、人员不能行使此项管辖权。

②属人优越权

指国家对于具有其国籍的人具有管辖的权利,而无论他们在国内还是在国外。

二是对外独立权。

在对外关系上是自主的、独立的,根据自己的意志处理对外事务,不受他国干涉。

三是自卫权。

2、平等

国家的平等主要是法律上的平等而不是政治上的平等。

3、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内容

(1)相互尊重国家主权

(2)相互尊重国家的领土完整

(3)相互尊重国家的经济独立

(二)禁止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原则

1、内容

所有会员国在它们的国际关系中,不得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害任何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亦不得以任何其他同联合国宗旨不相符合的方式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2、例外的情形:

(1)依据联合国宪章的规定合法采用武力

(2)反对侵略的自卫战争

(3)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人民为摆脱殖民统治而进行的武装斗争。

(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

1、国际争端的种类

(1)政治性国际争端

此类争端涉及国家主权,称为不可裁判的的争端。如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侵犯。

(2)法律性国际争端

因法律利益冲突而引起的争端。如在条约适用和解释、划定边界走向上产生的争端。

(3)混合型国际争端

指即涉及当事国的法律权利,又涉及其政治利益的争端。

(4)事实争端

争端起因于当事国对某项事实真相认识的分歧,即由于各方对事实问题不清楚或认识不一致而导致争执不下。

2、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方法

(1)政治解决的方法

①直接谈判协商解决。

②斡旋和调停。第三者协助解决争端的方法。不参与谈判的为斡旋,参与谈判为调停。

③国际调查与和解。国际调查委员会参与调查,国际和解委员会参与和解。

(2)法律的解决方法

①仲裁。荷兰海牙设立了国际常设仲裁法院。

②司法解决。国际法院或国际法庭。

(3)通过国际组织解决

联合国的主要机构包括大会、安理会、秘书处都有这项职能。

(4)区域组织和区域办法

利用区域国际组织解决国际争端。

(四)不干涉内政原则

不干涉内政是指国家在相互交往中不得以任何理由或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干涉他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的一切内外事务,同时也指国际组织不得干涉属于成员国国内管辖的事项。

1、不干涉内政原则的内容

第一,要求各国彼此尊重主权、政治经济独立及领土完整,不允许破坏他国独立自主状态。

第二,要求各国不得以任何手段,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改变其内外政策。

第三,要求各国不得以任何借口或手段强迫他国接受或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

2、内政

内政是指本质上属于国内管辖的事务。

(1)内政非地域概念

一国在本国境内的行为也可能是破坏国际法的行为而非内政。

凡属构成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粗暴践踏国际法原则的行为,如种族隔离、在本国内扣留外交代表等,都不是内政。

(2)内政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承担国际法义务的增多,某些内政会变成国际事务,受国际法的约束。

3、干涉

干涉是指一国或数国为实现自己的意图,使用政治、经济甚至军事的手段,以直接或间接的、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干涉另一国的内外事务,使被干涉国按照干涉国的意图行事,以改变被干涉国所执行的某种方针、政策或存在的情势。

(1)干涉的要件

①使用了武力、武力威胁或其他手段。

②干涉违背了被干涉国的意愿。

(2)干涉的形式

第一、直接公开的干涉

①武装干涉。

②外交干涉。

缅北中国伐木工一案宣判,152人被判20年监禁,1人被判35年监禁,两名未成年人被判10年监禁。

外交部也随即向缅方提出交涉,对此,缅甸政府作出回应,称中方不应用外交手段干涉对中国伐木工判决。第二、间接隐蔽干涉

①经济干涉。通过财政、经济援助,操纵他国经济命脉等手段干涉他国内政。

②制造颠覆、插手内乱。派遣特务,收买代理人,帮助他国敌对势力推翻政府。

③纵然侵略。1936年英法不干涉,不谴责佛朗哥的法西斯叛乱,不制止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内政的干涉。

(五)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

各会员国为了保证全体会员国得享有由于加入本组织而产生的权利与利益,应善意履行依照本宪章所承担的义务。

对一个相对松散和软弱的国际法体系而言,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尤为重要,因为国际社会缺乏国内社会那种具有强制管辖的司法机关来保证国际法的遵守和执行。

(六)国际合作原则

从近代开始,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关系的发展,国家间合作范围越来越大,并由临时性合作逐渐向长期性合作的发展。

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现代国际合作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第一,合作的形式各种各样,除传统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外,区域性合作、集团化合作和全球性合作平行发展。

第二,合作的层次愈来愈多,其中除国际合作外,国际法特别强调国家与有关国际组织进行合作的义务。

第三,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国际合作由战时发展到平时,从过去的政治合作发展到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合作,在现代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程度不等的国际合作。

(七)民族自决原则

民族自决原则是指在帝国主义殖民统治和奴役下的被压迫民族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

自决原则的限制:民族自决权只属于被殖民统治或外国统治下的人民,并不适用于生活在主权国家合法政府统治下的人民。自决是一种只能在某一国特定领土中行使的一次性权利,其特征表现为摆脱帝国或外国统治而独立。

(八)尊重基本人权原则

生命权、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例如,《联合国宪章》的序言“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并将“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列为联合国宗旨之一。

尊重基本人权的普遍约束力体现在两个方面:

1、承载其内容的一系列人权公约和其他国际法律文件获得通过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2、国际实践愈来愈确认:尊重基本人权的根本在于禁止和惩处大规模粗暴违反基本人权与自由的行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