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学概论精讲第一章

法学概论精讲第一章

题型题量

单选题30题*1分=30分

多选题 5 题*2分=10分

名词解释 5 题*3分=15分

简答题 3 题*5分=15分

论述题 1 题*14分=14分 【 1-4 章 】案例分析题 2 题*8分=16分 【6和9章】

目 录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第二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第三章 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第四章 宪 法第五章 行政法第六章 民 法

第七章 商 法第八章 经济法第九章 刑 法

第十章 刑事诉讼法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第十二章行政诉讼法

第十三章 国际法第十四 章国际私法

【红色考频较高】

请思考:

什么是法律

不是自人类产生就有的

本节课学习重点

1、什么是法律;

2、法律产生的时期及决定性因素;

3、法律的特征是什么;

4、法律的分类;

第一章 法律的一般原理

第五节、法律的要素渊源和分类第一节、法律的起源第六节、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

第四节、法律的价值

第三节、法律的本质、特征和定义第二节、法律的历史类型

第一节法律的起源源

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一、法律产生的社会根源

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一般调整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

法律产生的决定性

因素

一、原始社会二、奴隶社会三、封建社会

五、社会主义社会

四、资本主义社会五、共产主义社会

法律产生自奴隶社会

法律产生自奴隶社会

第一节

原始社会

最典型、重要的社会组织是氏族。

氏族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

氏族—规范—习惯

【选择题】

第一节

【选择题】

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

法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奴隶制的出现

需要法律

【简答】

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宗教、道德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地位。

产生——完善

第二节 法律的历史类型

一、法律历史类型的概念五、社会主义法律

四、资产阶级法律二、奴隶制法律

三、封建制法律

一、法律历史类型的概念

纵向的历史发展上对法律进行的最基本的本质性的分类。

依次分为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

二、奴隶制法(已发现的成文法)

巴比伦王国《汉穆拉比法典》;罗马的《十二表法》;

印度的《摩奴法典》(宗教法)

【选择题】三、封建制法:《法经》李悝(kuī)(我国最早一部成文法)、《秦律》

至《大清律》

四、资产阶级法特点:

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2、确认契约自由;

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4、确认法制原则。

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是() A:《唐律》B:《法经》C:《刑典》D:《秦简》

真题演练

B

五、社会主义法律

社会主义最高历史类型的法律,也是最后一个历史类型的法律。

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人们的觉悟极大提高,以及阶级和国家的消亡,它最终也将趋于消亡。

第一节

【多选题】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包括 A.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保留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C.确认契约自由

D.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E.确认法制原则

真题演练

ACDE

第三节 法律的本质,

特征和定义

3、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一、法律的本质

4、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3、法律的本质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2、法律的社会性

1、法律的阶级性

二、法律的特征

1、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由国家

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5、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三、法律的定义

【选择题】第三节 法律的本质、特征和定义

一、法律的本质

1、法律的阶级性——体现统治阶级意志性。

2、法律的社会性——维护全体居民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功能和特性。

3、法律的本质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二、法律的特征

(1)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 (2)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

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整 制 保 权 力

【选择/简答】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法学概论是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段的选修课程之一。 法学概论是一门范围广泛、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概括性高的法律学科。它集宪法、法理、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诉讼法、跨国法律等于一身,其内容注意结合市场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俗易懂,其目的是为了增强非法学专业人士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现代法治社会,也有利于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法学概论,要在掌握各有关法律规则的制度理性(即有关“为什么”的问题)和操作技术(即有关“如何做”的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了解各有关规则的涵义和它们的相互联系,以便融会贯通,付诸应用。 三、教学方法 1.掌握各主要部门法律制度的内在体系和基本概念,从整体上了解各部门法的特点及其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2.以规则为中心,准确地把握原理,研究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在理解和运用上多下功夫。 3.紧密联系实际,通过调查研究、阅读资料和实习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地接触相关的实例,增加实感。 4.开展案例教学,结合我国审判中的实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的建议 一、学时 本课程5学分,学时90,一学期开设。 二、多媒体的教材 1. 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教材即主教材,这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其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本课程主教材为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由吴祖谋、李双元主编的《法学概论》(第十一版)。本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文字简炼,举例和引证适当,适合行政管理专业的成人在职学习的需求。 2.视频资源 本课程为学员提供了双向视频资源,共20讲,但由于教材采购原因,本学期新换教材,因此学员在看视频资源时可以有选择性地参考学习,切不可盲目地吸收。 三、教学环节 1. 自学 自学是远程教育课程的主要学习手段。学生应高国度重视自学环节,增强自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不断总结和交流经验,努力提高自学的能力。现代教育是终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现代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自学以读书为主。所读之书,除了文字教材外,还可以包括一些课外参考资料。 2. 讨论课 讨论课是学生消化书本知识和授课内容,训练法学思维和实务技能的重要环节,讨论课由辅导教师组织实施。各地辅导教师应当熟悉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深入钻研和掌握教学内容,认真准备。讨论课应围绕教学重点,选择重要的专题或案例,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在讨论中,辅导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发现和培养学生中的学习骨干,发挥他们在讨论中的带头作用;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并避免学生脱离教学目的的要求而在一些枝节问题上陷入无休止的争论;③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讨论,尊重并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进行总结,但不要把自己的见解当作唯一正确的结论强加给学生;④讨论之后,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 3. 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文字教材和其他辅导材料中将提供必要的论述题和案例。在论述体作业中,学生应学会围绕题目建立论点,组织论据,展开论证,做到论点正确,论证清晰,论据充分,并力求观点

法学概论

简介 本书由著名法学家江平教授和知名学者李显冬教授合著而成,体现了处在学术领先地位的法学学者对法律普及教育的关注和支持。本书是专门为非法律专业的本、专科学生撰写的公共课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普及法律知识的一般读物。本书每章后都附有经典案例评析,以便读者结合案例加深对理论部分的理解,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先进模式。 《法学概论》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是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而在电大文科类非法律专业中设置的公共基础课。该课程的性质为选修课,于一学期开设,课内学时数为90学时,学分5分。 开设《法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是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为学习本专业的有关课程或其他法律课程奠定必要的法学知识基础。 为此,要求学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 《法学概论》的基本内容包括: 1 法的基础理论部分,包括法理学和宪法学。法理学部分概要地论述法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例如,法的起源、本质及其历史类型,法律的制定程序,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以及法的实施等问题;宪法学部分概要地论述了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宪法的基本特征,我国的国家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我国的国家机构等。 2 实体法部分,概要地论述我国现行各主要部门法律(实体法)的基本内容,包括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商法学和经济法学等。 3 程序法部分,概要地论述我国现行各主要部门法律(程序法)的基本内容,包括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和仲裁法学等。 4 国际法部分,概要地论述调整国家间关系及涉外民事、经济关系的法律制度的基本知识,包括国际公法学、国际私法学和国际经济法学等。 《法学概论》作为非法律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有别于法律专业的法学课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上。 目录 第一编法学基础理论 第一章法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法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法的起源和发展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第一章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第一章 法学是以法律为其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学科。马克思主义法学是无产阶级法律观的科学表现,是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武器。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独具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区别一切剥削阶级法学的最根本之处。19世纪以前,政治学与法学是合为一体的。第一章法律的起源和本质第一节法律的起源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法律和国家一样,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与氏族社会组织相伴存在的原始社会的规范,主要是习惯。习惯体现全体氏族成员和利益和意志,不用依靠暴力强制。最严厉的惩罚就是逐出氏族组织。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法律是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才出现的。国家和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三、法律规范形式的演进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经历了从原始社会的习惯到习惯法进而到成文法这样一个变化过程。成文法律的发展,又可分作记载习惯法为主和以立法(制定法)为主两个阶段。世界各国早期的成 文法,大都是习惯法和审判经验的简单地条文化。四、法律和原始社会习惯的区别 1. 两赖以建立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私有制和公有制。两者所体现的意志不同。形成方式不同。两者保证和实施的方式不同。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属地和属人。 6. 两者的目的不同。第二节法律的本质一、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集中体现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它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这种意志是整体意志,即共同意志。通过法律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除法律外,还有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条等。国家意志归根到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生产方式等方面,其中生产方式是决定

法学概论课程标准

陇东学院法学专业课程标准 法学概论 说明: 1.课程性质 《法学概论》课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这是一门带有普法性质的社会主义法律教育课。其任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内容的教育。 2.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培养依法办事、依法做人、依法治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有一定法律修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 3.教学内容 讲授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法的概念、法的结构、法的运行、法的作用与价值、法治、法与社会。教授部门法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环境法、诉讼法和国际法。 4.总学时 共54学时。 5.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课堂教学、课堂讨论、习题训练、论文指导和学生自学等方法。 内容: 第一章法的概念(4学时) 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法的定义、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的分类、法的形式和法的效力。 第一节法的用词 一、中国古代对法的解释 二、现代汉语中对法的解释 第二节法的定义 一、历史上法的定义 (一)从立法者角度给法下定义 (二)从司法者角度给法下定义 (三)从守法者角度给法下定义 (二)从法的作用的角度给法下定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

第三节法的本质 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二、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第四节法的特征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一)法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 (二)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 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四、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第五节法的分类 一、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二、国内法与国际法 三、实体法与程序法 四、一般法与特别法 五、中央法(联邦法)与地方法(联邦成员法) 第六节法的形式一、法的三种形式 (一)制定法 (二)判例法 (三)习惯法 二、当代中国法的形式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 (五)地方性法规 (六)自治法规 (七)行政规章 (八)特别行政区法 (九)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第七节法的效力 一、法的空间效力 二、法的时间效力

法学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法的历史 第一节社会调整与法的产生 社会调整是把个人及其集体的行为纳入到一定社会规则和秩序的范围内的过程,认为它是实现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须手段,是使人们接受社会价值,原则或规范的整个过程,而社会规则(社会规范)则是这一过程的静态表现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氏族习惯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为氏族习惯,主要是指在氏族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经过世代相袭,使成为全社会公认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 ※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一般规范性调整到法的调整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初期的社会调整就是个别调整,即针对具体人,具体行为所进行的只适用一次的调整,当某些社会关系(行为)发展为经常性,较稳定的现象时,人们为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而为这一类关系提供行为模式,于是个别调整便发展为统一的,反复适用的调整,这时社会规范便由个别性调整发展到规范性调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迫使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于是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是法作为一种调整方式便从一般的规范性调整中分离出来,法的调整的主体是政治社会中最具权威的组织——国家,国家创造法并保证法的实施。 2、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规范主要是习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习惯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具有了阶级性,礼上升为法逐渐转变为习惯法,习惯法是统治阶级有选择地利用原有的习惯,由国家加以确认使之成为对本阶级有利的社会规范,而赋予法的效力,从而形成最早的习惯法,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机关根据一定的程序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规范以明确的形式表现出来,逐渐产生了制定法,最早的制定法,主要是习惯法的整理和记载,还有个别立法文件和最主要的判决的记载,以后,国家适用社会的需要主动地制定新的法律规范,制定法成为法的主要渊源。 3、法的产生经历了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浑然一体到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分化,法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的习惯融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于一体,国家产生之初的习惯法与宗教规范,

《法学概论》课后答案 第五章

5.1甲旅行社的欧洲部副经理李某,在劳动合同未到期时提出辞职,未办移交手续即到乙旅行社,并将甲社的欧洲合作伙伴情况、旅游路线设计、报价方案和客户资料等信息带到乙社。乙社原无欧洲业务,自李某加入后欧洲业务猛增,成为甲社的有力竞争对手。 【问题】 乙社和李某是否都侵犯了甲社的商业秘密? (解题思路:从侵犯商业秘密的手段和侵权人的主观状态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由于甲社所称的“商业秘密”属于从公开渠道不能获得的,乙社的欧洲客户资料没有合法来源,故李某主观上有侵犯商业秘密的故意,客观上有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因而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而李某是甲旅行社的副经理,乙社在聘用李某时应当知道其掌握甲社的上述业务信息,故乙社在主观上存在过错,客观上实施了侵犯甲社商业秘密的行为,也侵犯了甲社的商业秘密。 5.2 2005年4月,王女士到朋友张某家做客,张某是昆明市某化妆品厂的销售人员。在王女士临走时,张某将一瓶“面部营养滋润霜”送给了王女士,称是该厂研制出的新产品,对皮肤老化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准备于6月份投放市场。王女士回家后,就开始使用该瓶“面部营养滋润霜”,使用后出现了面部红肿、灼痒等不适感觉,随后又出现了面部皮肤脱皮等症状。王女士遂去医院检查,经医生诊断,系使用“面部营养滋润霜”产生的过敏反应。经查,该产品还未投放市场,处于研制过程中的最后阶段。 【问题】 此案中张某是否需要承担赔偿责任? (解题思路:从在什么情况下生产者不承担赔偿责任角度分析) 参考答案: 本案中张某应当承担赔偿责任,生产化妆品的商家不需要承担赔偿责任。本案中的化妆品事实上还不是产品,因为还没有正式在市场上流通,故厂家对次化妆品不存在产品责任,所以也不承担赔偿责任。本案中张某作为个人将有瑕疵的礼物送给朋友,导致朋友受到损害,故张某过失侵权,应承担赔偿责任。 5.3王某购买的商品房交付后即进行装修,后发现墙体严重渗水,客厅、卧室墙壁和卫生间的顶部及墙面各有三分之一的渗水面,造成装修后的壁纸卷曲、剥落。开发商接到王某反映后,经检验,属于施工单位未按设计要求施工,漏做王某家楼上地面的防水层所致。 【问题】 开发商应向王某提供哪些补救? (解题思路:考虑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惩罚性条款) 参考答案: 开发商应该接受退房、退回购房款并赔偿损失,妥善修理并支付相应赔偿。本题中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因为此案中没有证据证明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只能证明经营者违约,没有按约定的要求履行合同。 5.4某建筑工程队低价招用20名学徒工,合同中规定他们每天必须从事高空作业或繁重搬运工作,否则不能结算当月工资。用工当月,工程队因违反安全施工规定造成事故,致使学徒工多人伤亡。有关部门经调查发现这些学徒工均是不满15周岁的边远地区农民子弟。 【问题】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第七章

自考“法学概论”串讲笔记第七章商法 一、根据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的股东人数最多为:50个。 二、以工业产权和非专利技术出资的出资额不得超过公司注册资本的:20%。 三、属于有限公司股东会议的形式有:首次会议、定期会议、临时会议。 四、有限责任公司召开股东会议应于会议前多少日通知全部股东:15日。 五、有限公司监事会的成员不得少于:3人。 六、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任期每届不得超过:3年。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通过于:1986年。 八、破产案件的上诉期限为:10日。 九、《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通过于:1995年。 十、保险条款的不可抗辩条款有效期限为:2年。 十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的成员人数为:5-19人。 十二、我国破产立法采用的标准是:人数和债权额双重标准。 十三、根据我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整顿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 十四、本票自出票日起,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个

月。 十五、商法的特征:营利性、技术性、国际相通性。 十六、票据的特征:文义性、要式性、无因性、流通性。 十七、自益权的内容包括:利益分配权、剩余财产分配权、优先购买权、出资转证权。 十八、保险利益原则的作用表现在:消除赌博可能性、防止道德危险、限制赔偿程序。 十九、人身保险合同的常见条款有:自杀条款、不可争辩条款、复效条款、交费宽限期条款。 二十、票据功能包括:支付、汇兑、信用、结算、融资。 二十一、票据行为的种类有:出票、背书、承兑、保证、付款。 二十二、根据票据法的规定,承兑行为只存在于:汇票关系。 二十三、企业破产法规定:破产案件由债务人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二十四、有限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有以下规定。 1、以生产经营为主的人民币50万元。 2、以商业批发为主的人民币50万元。 3、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人民币30万元。 4、以科技开发、咨询和服务性为主的人民币10万元。 二十五、公司的分类。

法学概论期末复习

1.法的定义:法是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由国家制定或许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 证实施的具有普遍效力和严格程序的行为规范程序。(决定+制定+实施=程序) 2.法的本质:①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②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③法是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专政的工具。(意志+物质+专政=本质) 3.法的特征:①法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 ②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了国家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具有国家意志性。 ③法由国家强制力为最后保证手段的规范体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④法具有普遍性。 ⑤法是有严格的程序规定的规范,具有程序性。 ⑥法是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调整+制定+强制力+普遍性+程序性+物质=特征) 4.法的分类: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国内法与国际法、实体法与程序法、一般法与特别法、中 央法与地方法 第二章法的结构

1.立法活动四要素:立法主体+立法规则+立法方式+立法对象 2.立法体制:立法主体由哪些国家机构构成、这些国家机构分别享有哪些立法权、不同国家 机构的立法权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享有立法权的主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 国务院各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较大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 常务委员会、人民政府、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 3.立法程序的四阶段:提出+审议+表决+公布 4.立法原则:①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②原则性与灵活性正确结合的原则。 ③维护法鲁的严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原则。 ④坚持群众路线,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 ⑤总结我国经验与借鉴外国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5.守法主体:指行使权力与履行权利的人。 6.守法范围:各种制定法和非规范性文件。 7.守法方式:履行法律义务与刑事法律权利。 8.执法: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 和实施法律的活动。 9.执法主体: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中央人民政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 10.执法原则:民主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效率原则 11.司法: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各种案件的专门活动。 12.司法主体:法院 13.司法对象:宪法案件+民事案件+刑事案件+行政案件 14.司法原则:法治原则+平等原则+司法独立原则+司法责任原则 15.法律解释:有关国家机关、组织或公民个人,为执行或适用法律规范,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法学理论或自己的理解,对现行法律规范或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等的理解和所作的各种说明。 16.法律解释方式:语义解释+理论解释 17.法律监督: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组织、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检查、监察、督促和指导。 18.法律监督的主体:国家机关、各政党、社会团体和组织、人民群众。 19.法律监督的形式: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四章法的作用与价值 第五章法治

法学概论之思考题版

第一章法的一般原理 1、试述法的本质。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1)意志是一种有目的的意识,即人们的愿望和要求。 (2)法是整个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 (3)法是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而不是统治阶级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法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试述法的特征。 1、法具有规范性 2、产生方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3、实施方式—国家强制力保证 4、调整范围—具有普遍约束力 5、表现内容—权利和义务 3、简述法的分类。 1、成文法(制定法)和不成文法(非制定法); 2、根本法和普通法; 3、实体法和程序法; 4、一般法和特别法; 5、国际法和国内法; 6、公法和私法 4、试述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法(1)性质(2)发展变化 2、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1)反作用不一定是积极的(2)是否积 极取决于所维护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5、试述法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1、不同点: (1)存在时间 (2)产生方式 (3)实施方式 (4)体系数量 (5)调整范围 2、相同点:都是上层建筑,都是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性。 3、关系: (1)内容上相互渗透 (2)作用上相互促进和补充 法以其国家强制性维护统治阶级道德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道德则以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方式敦促人们遵守法的规定。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及其关系 1、试述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关系。 (1)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依据 (2)社会主义法是推行党的政策的有力工具既不能等同起来,也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2、试述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1)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的作用 首先: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必须考虑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其次: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的实施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再次: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的不足部分起着弥补的作用。(2)社会主义法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 首先:通过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形式,确认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原则。 其次:社会主义法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第三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 1、简述社会主义法制的含义。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所确立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个方面的统一。其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严格遵守法律,以确立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法律秩序。 2、简述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1)有法可依—前提(2)有法必依—关键(3)执法必严—条件(4)违法必究—保障 3、试述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存在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存在。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决定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程度制约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程度。(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第一、社会主义法制确认了人民的民主地位。 第二、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民主的范围。 第三、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程序和方法。 第四、社会主义法制对侵犯民主权利的行为实施制裁。 第四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 1、简述法的制定含义。 法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依照法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的活动。 2、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2)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3)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范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或权力与责任。 (4)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保持法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3、法的体系的含义是什么? 指一个国家所有的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4、法的适用的含义是什么? 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的程序,实现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的活动。 5、简述法的适用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6、简述违法的条件。 (1)违法必须是人的行为。 (2)违法必须是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 (3)行为人有过错。 (4)违法的整体必须是具备法定责任能力的人。 7、法律关系的含义是什么? 指由法律所调整的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种特殊是社会关系。 第七章民法学 第一讲民法概说 1、民法的含义是什么? 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规范的总称。 2、简述民法的调整对象。 1、财产关系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2)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2、人身关系(1)主体平等(2 )与人身不可分离(3)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 3、简述民法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是商品经济的要求,是其他原则的基础。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3、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原则 4、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 5、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4、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概念:经民法调整而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特征:1、必须是物质资料,而不是精神的 2、必须有某种经济意义,既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上的需要,具有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3、必须能为人们所管理和支配

吴祖谋《法学概论》(第11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12-15章)【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行政诉讼法 12.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行政诉讼法的概念、任务和基本原则 1.行政诉讼法的概念和任务 (1)行政诉讼法的概念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并由人民法院审理和作出裁判的一种诉讼活动。行政诉讼法是调整人民法院和行政诉讼参加人在诉讼过程中所形成的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诉讼具有下列特征: ①行政诉讼是在人民法院主持下解决行政争议的活动; ②行政诉讼的被告是作出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原告是行政机关的相对一方;

③行政诉讼必须是法律、法规规定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的行政争议案件; ④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是要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判。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主要渊源是《行政诉讼法》。除此之外,我国宪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行政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规定,也是我国行政诉讼法的渊源。 (2)行政诉讼法的任务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诉讼法》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保证人民法院公正、及时审理行政案件; 二是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是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这三者是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2.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三类:一类是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普遍适用的原则;另一类是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共同适用而不适用于刑事诉讼的原则;还有一类是既不同于刑事诉讼,也有别于民事诉讼,而为行政诉讼所特有的原则。 (1)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普遍适用的原则 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刑事诉讼普遍适用的原则有: ①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原则; ②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 ③对诉讼当事人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则; ④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原则; ⑤人民法院审理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公开审判、合议、回避等制度原则; ⑥公民有权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⑦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原则等。

00040法学概论最新总复习资料知识讲解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名词解释题 1,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体现由特地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2,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3,委任性规范: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4,法律渊源:法律的表现形式 5,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又称制定法。 6,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又称习惯法。 7,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8,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简答题 一、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二、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论述题 三,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人类社会共始终。 2,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 3,实施方法不同。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施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4,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来表现;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无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自考《法学概论》重点

法学概论 考试题型: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 重点章节:第一章第三节,第五节。第二章第三节,第四节。第三章第二节,第四节。第四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七节,第八节。第五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六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六节,第八节。第七章第二节,第三节。第八章第二节,第五节。第九章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六节,第八节,第九节。第十章第二节,第四节,第五节。第十一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第十二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第十三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七节,第九节。第十四章第二节,第三节,第五节。(红色的为重中之中,论述和案例一般就出在这两章的内容当中,黄色的为重要章节。) 一、导论 1、法学的研究对象是法律这一社会现象。它主要研究法律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法律的本质、 特征、形式和作用理发了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各种法律规范、法律现象和法律思想。单选题考点P1 2、法学是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法律和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 以后,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单选题考点P1 3、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独具的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区别于一 切剥削阶级法学的最根本之处。单选题考点P3 二、第一章 1、法律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 具体地说,法律产生的过程直接受到以下两个决定性因素的影响:第一个决定性因素是商品交换和私有制的出现。第二个决定性因素是奴隶制的出现。多选题考点P11 2、国家和法律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单选题考点p12 3、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3)不断地从 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多选题考点p12—p14 4、法律的特征:(1)法律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的规范(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多选题,简答题考点p26—p28 5、法律的定义:我们把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 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名词解释考点p29 6、法律价值的基本分类:法律价值可分为法律的工具价值和法律的目的价值。这是依据法 律价值的作用对法律价值所作的基本分类。p29—p30 7、法律的要素:通常认为,法律由以下三要素构成: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P22 8、法律规范的结构:任何一个法律规范都由“适用条件”、“行为准则”、“法律后果”三个 要素构成。P33 9、法律规范的分类:法律规范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1)按照法律规范本身 的性质,可以分为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2)按照法律规范所包含的行政准则的确定程序,可以分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p33—p34 10、法律原则:法律原则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作不同的分类:(1)以所属的法律体系层次的级别为标准,法律原则分为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2)以法律原则的渊源为标准,可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3)以涉及的内容为标准,法律原则分为社会原则和专门法律原则。P35—p36 11、法律概念的功能:(1)认知功能(2)构成功能(3)规范功能p36

法学概论教学大纲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肖芳执笔人:刘煜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课程名称:法学概论 课程编号:021007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Legal Scienc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8 学分:4 开设专业:政治类、行政管理 先修课程: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法学概论课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所有大一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法学概论课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的任务。法学概论课的目的不是要培养法官或法律专门人才,而是要是通过传授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学基础理论知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通过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严格履行公民的义务,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成为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能够运用法律知识正确认识、分析相关社会问题 3.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4.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

出要求,并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 导言 第一次课就是运用一切方法让学生相信学习法律非常的重要、必要和有趣,引导学生随你一起前进到法律圣殿之门前。然后让学生知道里面的大体结构,以及我们进去之后将要有选择地了解的内容。 教学目的:就是引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和兴趣,其重点和难点也在于此。同时还要把本门课程的内容大概的介绍给学生。 第一章法理学(12课时) 1. 了解我国法律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了解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概念及作用,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 3. 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基本法律概念 4. 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法律现象 重点难点问题:法的本质 第二章宪法 1.了解宪法的基本框架 2. 正确理解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 正确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4. 正确理解我国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5.掌握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问题:国体、政体及介绍宪法与公民自治、宪法与人权。难点问题:中国为什么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怎样用宪法来建设、完善和保护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第三章行政法 1.了解行政法基本框架 2...掌握行政法基本概念、理论 重点难点问题是:具体行政行为 第四章民法 1.了解民法的基本框架 2. 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法律来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和纠纷,能够正确地认识并行使民事权利,依法自觉地履行民事义务。 重点和难点问题: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及其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利;债权及合同的概念、特点和订立;继承权;民事责任的概念、特点及承担的方式。

法学概论的知识点

第一章法的一般理论 名词解释 1、法律关系: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P17) 2、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有关法律主体因违反法律上的义务而应承担的不利法律后果(P19)。 简答 3、我国法的表现形式有哪些?(P8.9) a.宪法: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b.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除宪法意外的规范性文件。 c.行政法规 d.地方性法规 e.规章 f.国际条约 4、法律关系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P18) a.法律关系的主体: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或当事人,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负有义务的人。通常包括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以及国家。 b.法律关系的客体: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大体上分为物、精神财富和行为三类。 c.法律关系的内容:即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d.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 第四章刑法(重要***) 名词解释 5、犯罪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类型。(P75) 6、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犯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过失和果于自信过失。(P76) 7、正当防卫: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对不法侵害人所实施的制止其不法侵害且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P78) 8、紧急避险: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损害另一个较小合法权益而保全较大合法权益的行为。(P78) 9、累犯:是指因犯罪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一定时期,又犯应判处一定刑罚之罪的罪犯。(P86) 简答 10、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a.起因条件,防卫行为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 b.时间条件,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才能实施正当防卫。 c.目的条件,必须是为了保卫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d.对象条件,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防卫行为。 e.限度条件,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害。 11、成立紧急避险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a.起因条件,必须存在威胁合法权益的实际危险。 b.时间条件,必须是危险正在发生。 c.目的条件,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损害。 d.对象条件,紧急避险的对象只能是无辜的第三者的合法权益。

法学概论

《法学概论》教学实施细则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法律概论》是中央电视大学开放式专科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了解法律的基础知识,建立基本的法制观念,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其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广大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能对我国的法律概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初步形成法律思维,学会以正确的途径谋求法律帮助,处理、分析实践中与法律相关的事务。 二、学习要求 1、掌握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主要包括:法律概述、宪法部分、行政法部分、民法部分、刑法部分和诉讼法部分。 2、把握每一个部门法的特点及其基本精神。 3、处理、分析、判断各类简单的法律实务性问题。 4、学会谋求正确的法律途径,解决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其他法律问题。 三、教学要求 1、本课程的教学注重在传授知识点的同时,帮助学生领会法律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每一个部门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位置。 2、充分运用网络和远程技术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础上,开展网上教学辅导、网上教学讨论。 3、须注重平时作业的布置和完成情况,这是检验教学成效和学生自学成果的重要途径。 四、文字教材说明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中央电大出版社的《法学概论》,主编吴祖谋,以宪法和6个基本法构成主要框架:即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突出基础知识的把握。每章有简明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和思考题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重点。 五、具体实施方案:

本课程共72学时,4学分 (一)教学媒体: 1、主教材,中央电大出版社的《法学概论》,主编吴祖谋。 2、多媒体教材、网上直播等 (三)与学时分配: 1、面授辅导不宜超过48课时; 2、作业指导和批改:作业布置不少于3次,须由任课教师亲自批阅并登记成绩; 3、组织收看教学辅导录象。 (四)教学进度表(按实际教学可作适当调整)

法学概论总结

第一编法理学 绪论 (一)法学的概念与研究对象 法学,是以法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法律规范、法律的运作、法律的原理、法律的历史等。 (二)法学体系的概念与划分 1.法学体系的概念:是在一定法学思想和原则指导下,由所属的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整体或系统。 2.法学体系的划分:理论法学;应用法学;法律史学;比较法学;边缘法学等。 第一章法的概念 第一节法的定义 一、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的,以权利义务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二、法与法律的区别 法律:广义的法律,是一切法律规范性文件的总称。狭义的法律,在我国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一般意义上的法指广义的法律。 第二节法的特征 一、法是调整行为的规范 二、法是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的社会规范,具有普遍拘束力。 三、法采取权利义务双向调整机制 四、法具有程序性 五、法的实施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 第三节法的本质 一、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阶级性) 二、法是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国家意志性) 三、法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物质制约性) 第四节法的作用 一、法的作用概念与分类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 行为)以及最终对社会(关系)的影响。 二、法的规范作用 指法对人的作用,属于手段性质的作用。 (一)指引作用 (二)评价作用 (三)预测作用 (四)教育作用 (五)强制作用 三、社会作用 (一)法的政治统治作用 (二)社会公共职能 四、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一)对法的作用的错误认识

1、法律虚无主义 2、法律万能论 (二)法的作用的局限性 1、作用领域的局限性 2、法律本身具有抽象性 3、法的实施需要外在的环境 思考题: 1、法的概念、基本特征、本质 2、法的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第二章法律规范与法律体系 第一节法的要素 一、法的要素概述 法的要素,是指构成法律的基本元素。法的要素包括法律概念、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 法律概念,是指相关的法律术语。法律规则是指法律中明确赋予一种事实状态以法律意义的一般性规定。法律原则:是指关于法律的基础性原理与准则。 二、法律规则的逻辑结构 假定:适用规则的前提条件。 处理(行为模式):具体要求人们作什么或禁止作什么。 法律后果:遵守或违反行为模式的法律反应。 第二节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与特征 法律体系:是指一国现行法律规范分类而成的有机整体。 法律体系的特征:地域性、时间性、体系化、完整性。 二、法律部门的概念与划分 法律部门:是指按一定标准和原则所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 在我国,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是按照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对象)和调整方式进行划分。主要的法律部门有:宪法、民法、商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财政法、行政诉讼法、经济法、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刑法等。 思考题: 法律规则的概念、逻辑结构、分类 法律体系的概念、特征 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法律体系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第三章法的形式与效力 第一节法的渊源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 法的渊源是法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即由不同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具有不同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 法的渊源主要有制定法、判例法、习惯法、法理、国际条约。 二、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宪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