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学概论第一章 刑法

法学概论第一章 刑法

法学概论第一章  刑法
法学概论第一章  刑法

讲稿

讲授内容备注

第三编刑事法律

第一章刑法概述

第一节刑法概说

一、概述

(一)刑法之机能

1、行为规制机能:指刑法具有使对犯罪行为的规范评价得以明确的机能。

★2、保护法益机能

3、自由保障机能:保障公民个人自由不受国家刑罚权不当侵害的机能。

(二)刑法的解释

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1、扩大解释:341 条:“出售”包括“出卖和以营利为目的的加工利用行为”。116 条:

“汽车”包括作为交通工具使用的大??拖拉机。

2、缩小解释:111 条:“情报”:“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尚未公开或者依照有关规定不

应公开的事项”。

3、当然解释

4、反对解释

5、体系解释

二、刑法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1、思想基础:民主主义、国民具有预测可能性(尊重人权)

2、主要要求(派生原则)

形式的侧面:

(1)法律主义(成文法主义)

(2)禁止事后法:禁止重法(即不利于被告人的)溯及既往

(3)禁止有罪类推(扩大解释)

(4)禁止绝对不定期刑

实质的侧面:

(5)明确性

★(6)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

1)国民行使宪法权利的行为,不要仅因违反程序性规

定就以犯罪论处(296 条);

★★2)没有具体的被害人或被害人是自己的行为,不轻易定罪(167 条,434 条);3)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秩序范围内,得到国民容忍或认可的行为,不轻易定罪;4)极为稀罕的行为,没有必要规定为犯罪(17 条)。

(7)禁止不均衡的、残虐的刑罚

(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平等适用刑法是保障公民自由,实现法治的要求,是人们实现价值追求的要求:得到尊重的欲望。

★(三)罪刑相适应原则(罪刑均衡)

罪刑相适应原则既制约量刑,也制约定罪。刑罚的轻重必须与罪行的轻重以及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280 条,375 条,276(2),234 条)

(四)其他原则

★1、主客观一致原则:客观上有危害行为,主观上有罪过,主客观内容具有一致性。

2、罪责自负原则:只能由犯罪者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第26 条)

三、刑法适用范围

(一)刑法的空间效力

刑法的空间适用范围即空间效力要解决的是刑罚在什么样的空间范围内有适用的效力。

1、对国内犯的适用原则

★属地管辖原则(第6 条)

第一,“领域”的含义,既包括领土、也包括领水与领空,关键的是还包括我国领土的自然延伸——即不论何地只要悬挂我国国旗的航空器与舶舶,就属于我国领吐内;

第二、属地原则之“地”既包括行为地也包括结果地,而且二者只要具备其一即可(遍在说)。

第三、属地原则之运用有一个具有实质性的例外,即第11 条的规定(对有外交特权或外交豁免权的外国人在我国领??内犯罪的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而不适用我国刑法);

2、对国外犯的适用原则

(1)属人原则(第7 条)

这里的“人”即指本国公民,是针对我国公民在国外犯罪的情形: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的,一律适用我国刑法,其他普通公民,一般适用我国刑法(即原则上都适用我国刑法,但犯轻罪的——法定最高刑为三年以下,可以不予追究)。(即有限制的属人管辖原则。)

(2)保护原则(第8 条)

是针对外国人在国外犯罪的情形,它的适用是有严格条件限制的,即应当同时遵循三个条件:①侵犯的是我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②行为人的行为是重罪,③双重犯罪原则。(有限制的保护管辖原则。)

(3)普遍管辖原则(第9 条):

针对的对象是国际犯罪,而且前面三个管辖原则都不能适用的情形下才有普遍原则适用的余地,对于国际犯罪应跟据国际法知识来确认;解决的方式是:或起诉或引渡。

3、对外国判决的承认

消极承认:第10 条:“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的,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处罚。”

(二)刑法的时间效力

刑法时间效力主要解决的是刑法在何时生效、在何时失效以及对其生效前的行为有无追溯效力。最主要的是刑法的溯及力问题。

从本质上说,跟据罪刑法定原则,定罪判刑应以行为时有法律的明文规定为限,行为人只能跟据行为之时的有效法律预见其行为后果,对行为之后才实施的法律原则上不能对该行为有效,但如果法律发生变更时,又考虑到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故产生刑法时间效力的“从旧兼从轻”规则:

1、要考虑的是适用旧法即行为当时的法律规定;

2、当新旧法规定不同时,适用新法的??本条件是其处刑较轻或不认为是犯罪,即轻

法可以溯及既往。处刑轻重的比较应当以法定刑轻重为依据;(264 条,274 条)

3、刑法溯及力适用的对象只能是未决犯(即未决的案件),对于已决犯则不适用。

第二节犯罪概说

一、犯罪概念

1、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应受刑罚惩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实质的刑事违法性)。

2、犯罪的法律特征:刑事违法性(形式的违法性)。

3、无罚无罪。

二、犯罪分类

1、重罪与轻罪(239,240,246,252)

2、自然犯与法定犯(232,174, 176,190)

3、隔隙犯与非隔隙犯(与即成犯区别:犯罪一旦终了,法益便同时消灭)

三、犯罪构成(典典型的犯罪构成)

(一)犯罪构成的分类

1、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23、24 条)

2、完结的犯罪构成和补充的犯罪构成(开放的犯罪构成)(264 条)

3、单一的犯罪构成和复杂的犯罪构成(263 条)

(二)构成要件要素分类

1、客观构成要素和主观构成要素

2、记述的构成要素和规范的构成要素(237 条)

3、积极的构成要素和消极的构成要素(389(3))

4、成文的构成要素和不成文的构成要素(192——198 条)

(三)犯罪客体

1、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在有些犯罪中,又有主要客体与次要客体之分);

2、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犯罪对象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具

体物。犯罪对象常常是犯罪客体的载体,反映了犯罪客体,是判断客体的??本素材。(四)犯罪客观方面

1、犯罪客观方面的要素:危害行为、危害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等。其中,只有危害行为是客观方面的必备要素,而其它都是选择性的要素。

2、刑法中的危害行为之特征:有体性(人的身体动静)、有意性(是行为人的意志或意识支配下的身体动静)、危害性(价值评价——对社会具有重大危害)。

3、危害行为的形式:作为与不作为。持有属于作为的范围。

★不作为犯:

(1)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义务:

特定义务的来源:①法律明文规定义务,如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抚养的义务、当事人履行生效的法院裁判的义务,②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如值班医生、执勤消防队员等,③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如合同行为,④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即先行行为导致刑法保护的社会

关系处于危险状态,行为人负有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防止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2)有能力履行该特定义务,

(3)没有履行该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不作为犯罪的具体问题?(1)种类:①纯正不作为犯(第261 条),②不纯正不作为犯;

(2)遗弃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分标准:在主观上是行为人对被害人死亡态度的差异;在客观上则是生命权对于作为行为的依赖程度。

(3)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或者职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成立渎职罪。但是注意非法拘禁罪。

(4)作为与不作为的结合:抗税罪(202 条)

4、刑法上的因果关系:以条件说(公式:没有前者行为就没有后者结果时,前者就是后者的原因)为理论??础,应考虑在介入因素的作用下,先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无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存在条件关系时,原则上具有因果关系;但在介入独立的行为或事实导致结果发生时,则例外地否定前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介入因素包括三类情形:自然事件、他人行为以及被害人自身行为。主要考虑介入因素的性质以及同先行行为之间关系,即介入因素本身的出现是异常还是正常的、介入因素是独立还是从属于先行行为的?如果介入因素的出现是异常的、介入因素本身独立于先行行为,则先前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被切断而导致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反之,则先行行为同危害结果的因果联系并未切断而仍存在刑法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五)犯罪主体

1、自然人犯罪

(1)刑事责任年龄(17 条,2005 年12 月12 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

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刑事责任年龄可作三分法:完全无责任年龄(不满14 周岁)、相对责任年龄(14 周岁以

上不满16 周岁)、完全责任年龄(16 周岁以上)。

(2)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要求同时具备辨认能力(认识因素)与控制能力(意志因素),即犯罪能力;

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有无以及程度的因素有:年龄、精神障碍、生理功能丧失等。还是以三分法为准来掌握:完全无责任能力、限制责任能力、完全责任能力。

(3)身份犯

身份犯即所谓的特殊主体,是相对一般犯罪主体而言的,是指在完全具备一般主体条件的地础上,还将以特殊的身份作为主体构成条件的犯罪。

2、单位犯罪

单位犯罪的特征

①单位特征——依法成立、拥有一定财产或者经??、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责任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构成单位犯罪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既包括国有性质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也包括依法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公司。司法实践中,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也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②行为特征——与其经营、管理活动具有相关性的行为、并常常以单位名义实施;

③主观特征——体现单位意志与单位整体利益;

④法律特征——法定性,并非一切犯罪都可以由单位构成。

单位犯罪的处罚:以双罚制为原则,以单罚制为例外。

(六)犯罪主观方面——罪过

★1、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①认识因素内容与程度不同;②意志上对结果发生的

态度不同;③特定的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行为的定性处理不同。

★★2、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的区别:①认识因素的程度有些不同;②最关键的是意志因素不同:对结果有无否定、反对的态度并凭借了一定的避免条件或措施。间接故

意表现出行为人对法益的蔑视态度;而过于自信的过失则行为人在主观上希望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客观上采取了避免的措施或者有自信的依据。

★3、过于自信过失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区别:认识因素上的差异——对结果的发生有无认识。

★4、疏忽大意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关键点为是否要求行为人应当预见到危害结果的发生,即行为人知否具有注意义务、是否具备注意能力。

四、正当防卫

1、正当防卫的条件

★(1)起因条件:现实的不法侵害

★★(2)时间条件:法益侵害的紧迫性。

在财产性违法犯罪情况下,行为虽然已经既遂,但被当场发现并同时受到追捕的,一直延续到不法侵害人将其所取得的财物藏匿至安全场所为止,追捕者可以适用正当防卫。(3)对象条件

(4)主观条件:排斥防卫挑拨、相互斗殴、偶然防卫的正当性。

(5)限度条件

2、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罪过形式:过失、间接故意(通说)。

注意“防卫过当”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罪名,明确如何对“正当防卫”进行定性与处罚,定性上应跟据行为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时的主观罪过与客观后果、援引相应的刑法分则条文,如故意伤害罪,过失致人死亡罪等,处罚原则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特殊正当防卫权:只有当暴力犯罪严重危及人身安全时,才适用特殊正当防卫的规定。

五、紧急避险

1、紧急避险的条件

(1)起因条件:现实危险。同正当防卫一样,紧急避险不仅仅是为保护行为人本人的利益,也可以是为了保护他人的乃至国家、社会的利益;

(2)时间条件

(3)对象条件

(4)主观条件

(5)限度条件:没有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第21 条第3 款之规定为紧急避险制度适用的例外,是对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如消防队员等而言的,

其前提在于当“避免本人危险”的时候。

2、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3、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六、故意犯罪停止形态

1、两大难点:

★(1)何谓“着手”?

通说:所谓着手,就是开始实行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一犯罪构成客观要件的行为(形式的客观说)。实质的客观说认为,实行行为只能是具有侵害法益的紧迫危险性的行为。★★★(2)未遂与中止的区别:

弗兰克公式:能达目的而不欲,为犯罪中止;欲达目的而不能,为犯罪未遂。“能”与“不能”,应以行为人的认识标准进行判断,而不是??据客观事实进行判断。犯罪中止具有任意性,而犯罪未遂具有被迫性。

2、需要注意的几点:

(1)从时空阶段上看,犯罪预备只存在于预备阶段,犯罪未遂只存在于实行阶段,(预备阶段与实行阶段的临界点是“实行着手”。)而犯罪中止则既可以存在于预备阶段,也可以存在于实行阶段。

(2)不能犯和迷信犯的区别:实质标准:行为是否有侵害法益的危险性。形式标准: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与其所认识的行为是否完全相同。

(3)故意犯罪的几种形态——预备、中止、未遂与既遂都是犯罪的停止形态,它们之间是一种彼此独立存在的关系,而不能发生相互转化。如一旦达到犯罪既遂形态就不可能再转化为犯罪未遂、中止形态。(如盗窃犯把盗得的财物又主动送回原处,由于其犯罪已经完成即达既遂,不存在中止犯罪的时空条件,因而不属于中止。)

(4)犯罪中止有两种形式,一是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二是自动有效地防止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仅仅以不作为的方式消极??停止犯罪的继续实施还不够,还要求必须采取积极的作为来预防和阻止既遂的犯罪结果发生且这种防止行为必须奏效),前者即为消极中止,后者即为积极中止。

七、共同犯罪

1、共同犯罪成立的条件:

(1)主体条件:两个以上的主体;

(2)主观条件:共同的犯罪故意以及相互之间的犯罪意思联络;

(3)客观条件:共同的犯罪行为,包括共同的实行行为或预备行为。

(1)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不论其是否参与、策划甚至知悉);

(2)对其他主犯,应按照其所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

3、从犯:从犯的作用或者是起辅助作用的,或者是起次作用的。前者即帮助犯,后者即次要的实行犯。从犯的处罚原则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胁从犯:一是胁从犯仅包括被胁迫而参加犯罪的,不包括被诱骗而参加犯罪的情形,二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并非完全丧失意志自由,仅是不完全自愿、而尚有选择的自由,否则,可以认定为不可抗力或者紧急避险而不负刑事责任;三是胁从犯的处罚原则,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教唆犯

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第三节刑罚

一、主刑

1、刑期以及刑期计算、刑期折抵问题;

2、罪犯的权利义务问题,如管制犯参加劳动的“同工同酬”,而拘役犯“酌量报酬”,有期徒刑犯以上而有劳动能力者必须参加劳动;

3、死刑问题——死刑的限制:(1)适用条件的限制:罪行极其严重者;(2)适用对象的限制:犯罪的时候不满18 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审判时”:扩大解释到羁押期间;“怀孕的妇女”:扩大解释到流产。

(3)适用程序的限制;

4、死缓制度:死缓的法律后果——三种可能性的结局及其条件。

二、附加刑

1、罚金刑

2、没收财产刑

3、剥夺政治权利刑

三、刑罚的裁量

(一)累犯制度(65 条——66 条)

①主观条件,前后两罪都是故意犯罪

②刑度条件,前后两罪都是或者应当是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

③时间条件,后罪发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以后5年之内;其中,关于累犯成立的时间条件,有两点需要注意,一者如果前罪因适用假释而执行完毕的,5年的期间应当从假释期满之日起计算而非假释之日;

2、特殊累犯(特别累犯)的问题——特殊点在于:一是罪行的特殊性;二是相对于一般累犯而言,没有刑度与时间的限制;

3、累犯的法律后果:一,应当从重处罚;二,不能适用缓刑;三,不能适用假释。(二)自首制度(67 条)

1、自首的构成条件:

(1)自动投案及其理解:将自己置于司法机关的合法控制之下;

(2)如实供述罪行极其理解。如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并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后又翻供的,不能认定为自首;但在一审判决前又能如实供述的则仍视为自首;

2、特殊自首(特别自首)的问题——特殊点:一方面在于主体必须是依法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等(可以扩大解释到正在被行政拘留的人)三种人,因其人身已经处于司法机关的控制之下,故不存在“自动投案”问题;另一方面在于犯罪分子向司法机关“如实供述”的罪行必须是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即自己实施的而司法机关尚未掌握或者不知道、不了解的罪行以及其所供述的罪行在犯罪性质或罪名上与司法机关已经掌握的罪行不同。如果其供述的罪行与已被掌握的罪行属同种的,虽然可以酌情从轻,但不属于自首;

3、自首的法律后果(与后面的立功制度一起比较、分析)

(三)立功制度(68 条)

1、一般立功与重大立功:重大立功的标准,应当以因行为人立功表现(检举、揭发、提供线索、协助抓捕、阻止犯罪)而得以惩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该案件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全国范围内有较大影响为标准;

2、共同犯罪中的自首与立功问题

3、立功的法律后果:同自首一样,具有层次性或等级性:

第一等级:一般自首或者一般立功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第二等级:犯罪较轻又自首或者重大立功可以免除或者减轻、免除处罚

第三等级:自首并且重大立功应当减轻、免除处罚

(四)数罪并罚制度(69 条——71 条)

1、并罚的原则:并科原则、吸收原则、限制加重原则、折中原则

2、并罚的具体运用:漏罪并罚——先并之后再减去已执行过的刑期,从而确定出此时(即发现漏罪而进行并罚时)仍须执行刑罚或刑期幅度;★★新罪并罚——先减去已经执行过的刑期,再用余刑与新罪之刑进行并罚,得出的结果就是此时(即因犯新罪而进行并罚时)仍须执行的刑罚或刑期幅度。该规则设计的意义在于对新罪并罚结果体现出对犯罪分子更为严厉性:常常使其执行刑(合并刑)最低起点较高,并且有可能使其实际..被执行的刑期超过20年。

(五)缓刑制度(72 条—77 条)

1、缓刑即对原判刑罚附条件地暂缓执行(不执行)。

其适用的条件:

(1)对象条件:原判刑期为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

(2)根本性条件:根据其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使用缓刑不至于危害社会;(3)限制性条件:犯罪分子不得是累犯;

2、缓刑的考验期:有期徒刑缓刑的考验期:原判刑期≤考验期限≤5 年(但同时不少于1 年);

拘役缓刑的考验期:原判刑期≤考验期限≤1 年(但同时不少于2 个月);

3、缓刑犯的考察(即缓刑犯所应遵守的法定义务):同下面要讲的假释作比较

4、缓刑的法律后果:

(1)成功的缓刑(涉及另一个问题:是否存在累犯的前提);

(2)失败的缓刑——被撤销的缓刑:三种情形以及处理方式:①严重犯规,★②发现漏

罪,★★③又犯新罪。(注意只要在考验期限内犯新罪,不论是否是在考验期限内被发现,都应撤销缓刑,但发现的新罪是否应处罚(这是并罚的前提),应遵循87 条关于追诉时效的要求。而对于漏罪,应仅限于在考验期内发现的,才可撤销缓刑。)

四、刑罚的执行

(一)减刑制度(78 条—80 条)

1、减刑的对象

2、减刑的根本性条件(即实质条件)

1.减刑分为一般减刑(或称“可以”减刑)与应当减刑(或称绝对

减刑),二者适用的关键条件(或称实质条件)有所不同,所减刑期幅度也不同,“可以”

减刑的实质条件是在行刑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收造,确有悔收表现或者有立功表现,犯罪分子只要具备“悔收表现”与“立功表现”之一者,即可以减刑,而并不要求二者同时具备。

“应当”减刑的实质条件是具有“重大立功表现”。

3、关于减刑的限度。

(二)假释制度

1、假释的条件:

(1)对象条件:被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部分犯罪人;

(2)实质条件:确有悔收,不致再危害社会;

(3)限度条件

五、刑罚的消灭(第87-89 条)

1、追诉时效设置的档次性:5 年、10 年、15 年与20 年

2、追诉时效的起算——从“犯罪之日”或者“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3、追诉时效的延长(即不受追诉时效限制的情形):(1)案件已经立案或受理而逃避侦查与审判的;(2)被害人在追诉时效内已经提出控告的;(3)最高检核准的;

4、追诉时效的中断(重新起算):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限制从犯后罪之日起(重新)计算。

第四节我国刑法分则的基本内容

一、信用卡诈骗罪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刑法第264 条关于盗窃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这里的信用卡仅限于他人的真实有效的信用卡,如果盗窃伪造或作废的信用卡并使用的,应认定为信用卡诈骗罪;盗窃了他人真实有效的信用卡但并不使用的行为,目前还难以成立盗窃罪,但数量较大的,可以构成非法持有信用卡罪。行为人盗窃并使用信用卡后又“恶意透支”的,应按盗窃罪与信用卡诈骗罪实行数罪并罚。实践中常常发生抢劫信用卡的案件。

如果仅抢劫信用卡并使用的,认定为抢劫罪。

二、故意伤害罪(234 条):

仅具有殴打的意图,只是希望或者放任造成被害人暂时的肉体疼痛或者轻微的神经刺

激,则不能认定有伤害的故意。如果行为人对自己的伤害行为会给被害人造成何种程度的伤害,事先没有明确的认识,按照结果来认定。

三、强奸罪(236 条)

(1)强奸罪的本质;

(2)犯罪对象;

(3)★行为方式:“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的理解:暴力、胁迫手段必须达到使妇女明显难以反抗的程度;

(4)犯罪主体;

(5)强奸罪的特殊形式:奸淫幼女的行为;★★只要行为人认识到女方一定或可能是幼女、或者不管女方是否幼女,而决意实施奸淫行为,被奸淫的又确实是幼女的,就构成强奸罪。因此,间接故意也可以构成奸淫幼女的强奸罪。

四、抢劫罪(第263 条、267 条第2 款、269 条、289 条)

(1)抢劫罪的行为方式:暴力的对象并不限于财物的直接持有者,对有权处分财物的人以及其他妨碍劫取财物的人使用暴力的,也不影响抢劫罪的成立。

(2)法定刑升格条件

五、盗窃罪(第264 条)

(1)盗窃对象:★★必须是他人占有(控制)的财物。

(2)盗窃手段:★★窃取行为是排除他人对财物的支配,建立新的支配关系的过程,倘若只是单纯排除他人对财物的支配,如将他人喂养的鱼放走,便不是窃取行为。

窃取的手段与方法没有限制,即便使用了欺骗方法,但如果该欺骗行为并没有使

对方??于认识错误处分财产的,仍然成立盗窃罪。

(3)盗窃罪的既遂标准:★失控说。在失控无法判断时以控制说作为判断标准。(4)盗窃罪的认定数额计算:A 物品:以物品实际价值计算,如果销赃数额超过实际价值的,以销赃数额计算。B 权利凭证:如果票面数额确定,并且能够即时兑现

的,以票面金额和可得利息计算;如果不能即时兑现,而使用欺骗方法兑现的,

属于诈骗罪。C 信用卡

(5)盗窃罪与其他犯罪的区别:

A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关键区别在于:受骗人是否??于认识错误处分(交付)财产。

B 盗窃罪和侵占罪的区别

★★★区分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关键,在于判断作为犯罪对象的财物是否脱离占有以及由

谁占有。行为人不可能盗窃自己事实上占有的财物,对自己事实上已经占有的财物只能成立侵占罪。侵占罪的特点是将自己占有的财产不法转变为所有,因此,只要某种占有具有被处分的可能性,便属于侵占罪中的代为保管,即占有。从客观上说,占有是指事实上的支配(与非法占有目的中的占有不是等同概念),不仅包括物理支配范围内的支配,而且包括社会观念上可以推知财物的支配人的状态。①只要是在他人的事实支配领域内的财物,即使他人没有现实掌握有或监视,也属于他人占有。例如,他人住宅内、车内的财物,即使他人完全忘记其存在,也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②虽然处于他人支配领??之外,但存在可以推知由他人事实上支配的状态时,也属于他人占有的财物。例如,他人门前停放的自行车,即使没有上锁,也应认为由他人占有。再如,挂在他人门上、窗户上的任何财物,都由他人占有。③主人饲养的、具有回到原处能力或习性的宠物,不管宠物处于何处,都应认定为饲主占有。④即使原占有者丧失了占有,但当该财物转移为建筑物的管理者或者第三者占有时,也应认定为他人占有的财物。例如,乘客遗忘在出租车内的财物,属于出租车司机占有,虽然相对于乘客而言属于遗忘物,但相对于出租车司机而言,则是其占有的财物。所以,第三者从出租车内取走该财物的行为,应认定为盗窃罪。⑤当数人共同管理某种财物,而且存在上下主从关系时,下位者是否也占有该财物?例如,私营商店的店主与店员共同管理商店的财物,店员是否占有商店的财物?应当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刑法上的占有通常属于上位者(店主),而不属于下位者(店员)。即使下位者事实上握有财物,或者事实上支配财物,也只不过是单纯的监视者或者占有辅助者。因此,下位者??于不法所有的目的取走财物的,成立盗窃罪。但是,如果上位者与下位者具有高度的信赖关系,下位者被授予某种程度的处分权时,就应承认下位者的占有,下位者任意处分财物,就不构成盗窃罪,而构成侵占罪或者职务侵占罪。

复习思考题:

1、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2、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3、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是什么?

4、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如何区分?

5、试分析我国当前废除死刑制度的可行性?

6、盗窃罪和侵占罪的关系?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法学概论是开放教育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段的选修课程之一。 法学概论是一门范围广泛、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概括性高的法律学科。它集宪法、法理、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商法、诉讼法、跨国法律等于一身,其内容注意结合市场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俗易懂,其目的是为了增强非法学专业人士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现代法治社会,也有利于普法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法学概论,要在掌握各有关法律规则的制度理性(即有关“为什么”的问题)和操作技术(即有关“如何做”的问题)的基础上,全面、准确地了解各有关规则的涵义和它们的相互联系,以便融会贯通,付诸应用。 三、教学方法 1.掌握各主要部门法律制度的内在体系和基本概念,从整体上了解各部门法的特点及其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2.以规则为中心,准确地把握原理,研究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在理解和运用上多下功夫。 3.紧密联系实际,通过调查研究、阅读资料和实习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多地接触相关的实例,增加实感。 4.开展案例教学,结合我国审判中的实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的建议 一、学时 本课程5学分,学时90,一学期开设。 二、多媒体的教材 1. 文字教材

本课程文字教材即主教材,这是教学的基本依据,其内容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基本内容。本课程主教材为法律出版社出版的由吴祖谋、李双元主编的《法学概论》(第十一版)。本教材体系完整,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文字简炼,举例和引证适当,适合行政管理专业的成人在职学习的需求。 2.视频资源 本课程为学员提供了双向视频资源,共20讲,但由于教材采购原因,本学期新换教材,因此学员在看视频资源时可以有选择性地参考学习,切不可盲目地吸收。 三、教学环节 1. 自学 自学是远程教育课程的主要学习手段。学生应高国度重视自学环节,增强自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不断总结和交流经验,努力提高自学的能力。现代教育是终生教育。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现代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自学以读书为主。所读之书,除了文字教材外,还可以包括一些课外参考资料。 2. 讨论课 讨论课是学生消化书本知识和授课内容,训练法学思维和实务技能的重要环节,讨论课由辅导教师组织实施。各地辅导教师应当熟悉教学大纲和文字教材,深入钻研和掌握教学内容,认真准备。讨论课应围绕教学重点,选择重要的专题或案例,组织学生集体讨论。在讨论中,辅导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发现和培养学生中的学习骨干,发挥他们在讨论中的带头作用;②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时提出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并避免学生脱离教学目的的要求而在一些枝节问题上陷入无休止的争论;③教师要平等地与学生讨论,尊重并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见解,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进行总结,但不要把自己的见解当作唯一正确的结论强加给学生;④讨论之后,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 3. 作业 作业是学生巩固和检验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文字教材和其他辅导材料中将提供必要的论述题和案例。在论述体作业中,学生应学会围绕题目建立论点,组织论据,展开论证,做到论点正确,论证清晰,论据充分,并力求观点

第三章刑法(课外练习)

第三章刑法(课外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甲偷乙的财物,因害怕被追究,过了一段时间又偷偷地送回,这是()。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既遂 2 、根据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才负刑事责任。 A、造成重大损失的 B、法律有规定的 C、情节严重的 D、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 3 、我国刑法中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表明,对于所有的犯罪人,在()一律平等。 A、制定刑法上 B、适用刑法上 C、解释刑法上 D、执行刑法时 4 、我国刑法规定对单位犯罪采取()。 A、对单位判处罚金 B、双罚制 C、对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法 D、重罚制 5 、我国刑法的溯及力,采用()。 A、从旧原则 B、从旧兼从轻原则 C、从新原则 D、从重兼从新原则 6 、我国刑法规定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A、罪刑法定原则 B、无罪推定原则 C、罪刑相适应原则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7 .我国刑法规定对单位犯罪采取()。 A 、对单位判处罚金 B 、对直接责任人员判处刑罚 C 、双罚制 D 、重罚制 8 .张某从邻居男孩伟伟手中骗得房门钥匙一把,即作了模压并仿制,后还了钥匙。一日张某拿着仿制的钥匙去伟伟家企图开门行窃,因钥匙仿制不准,未能成功,准备回家加工后继续作案,此时被人抓获。张某的行为属于:() A 、犯罪预备 B 、犯罪未遂 C 、犯罪中止 D 、意外事件 9 .我国刑法规定,完全傅刑事责任的年龄是() A 、14 岁 B 、16 岁 C 、18 岁 D 、20 岁 10 .我国民航飞机在飞跃泰国领空时,机上的一位越南公民杀死了一位日本公民,犯了杀人罪,该犯的犯罪行为应适用()刑法。 A 、中国 B 、泰国 C 、越南 D 、日本

法学概论课程标准

陇东学院法学专业课程标准 法学概论 说明: 1.课程性质 《法学概论》课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开设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这是一门带有普法性质的社会主义法律教育课。其任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基本理论、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内容的教育。 2.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培养依法办事、依法做人、依法治国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养有一定法律修养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 3.教学内容 讲授法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法的概念、法的结构、法的运行、法的作用与价值、法治、法与社会。教授部门法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环境法、诉讼法和国际法。 4.总学时 共54学时。 5.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课堂教学、课堂讨论、习题训练、论文指导和学生自学等方法。 内容: 第一章法的概念(4学时) 要求和说明: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法的定义、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的分类、法的形式和法的效力。 第一节法的用词 一、中国古代对法的解释 二、现代汉语中对法的解释 第二节法的定义 一、历史上法的定义 (一)从立法者角度给法下定义 (二)从司法者角度给法下定义 (三)从守法者角度给法下定义 (二)从法的作用的角度给法下定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

第三节法的本质 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二、法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第四节法的特征一、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一)法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 (二)人的行为是法的调整对象 二、法是出自国家的社会规范 三、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四、法是由国家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 第五节法的分类 一、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二、国内法与国际法 三、实体法与程序法 四、一般法与特别法 五、中央法(联邦法)与地方法(联邦成员法) 第六节法的形式一、法的三种形式 (一)制定法 (二)判例法 (三)习惯法 二、当代中国法的形式 (一)宪法 (二)法律 (三)行政法规 (四)军事法规和军事规章 (五)地方性法规 (六)自治法规 (七)行政规章 (八)特别行政区法 (九)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第七节法的效力 一、法的空间效力 二、法的时间效力

自学考试法学概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1.法律产生的决定性因素:(1)商品交换与私有制的出现(2)奴隶制的出现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1)法律与国家同时产生(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3.奴隶制法律的特点:(1)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2)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3)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4)保留了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4.封建制法律的特点:(1)严格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2)公开规定封建等级特权(3)用野蛮残酷的手段镇压人民的反抗 5.资产阶级法律的特点:(1)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确认契约自由(3)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确认法制原则 6.法律的特征:(1)法律就是调整人们行为的一种行为规范(2)法律就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3)法律就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4)法律就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5)法律就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7.法律渊源的种类:(1)制定法(2)判例法(3)习惯法(4)引证法(5)宗教法(6)国际惯例与国际条约 8.法律的分类:(1)成文法与不成文法(2)根本法与普通法(3)实体法与程序法(4)一般法与特别法(5)国际法与国内法(6)公法与私法(7)法系 9.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律与统治阶级道德之间在根本的社会阶级属性方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二者必须就是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与互相渗透的。法律与道德的区别:(1)存在时间不同(2)调整的范围不同(3)实施方法不同(4)表现形式不同(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就是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就是多元的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律 1.社会主义法律产生的历史必然性:(1)创立社会主义法律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2)创立社会主义法律就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需要(3)创立社会主义法律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 2.社会主义法律与共产党的政策的关系:(1)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与实施(2)社会主义法律就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3)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3.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概念与特点:(1)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就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活动之一(2)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要遵照一定的程序(3)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不仅包括创制新法律,也包括修改与废止过时的法律(4)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其实质就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4.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1)遵循宪法的原则(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与尊严的原则(3)保障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的原则(4)科学与合理地规范社会关系的原则(5)依照法定的权限与程序立法的原则 5.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程序:(1)法律案的提出(2)对法律案的审议(3)法律案的表决(4)法律

第一章 刑法概述.ppt.Convertor

第一章刑罚概说 1 我国刑法的基本内容 重点: 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2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一)刑罚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1、罪刑关系指什么? “罪刑关系”即是刑法全部内容缩影。犯罪与刑事责任是一种必然的逻辑关系。 2、刑事关系和刑罚是什么关系? 犯罪后必然承担刑事责任,但不一定收到刑法处罚,因为承担的刑事责任可以是非刑罚处理方法。 3、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三种责任形式 民体、行政体、刑体 3 (二)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一个国家制定的所有涉及什么时犯罪以及对犯罪如何惩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刑法的法律规范总和 A、单行刑法:规定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专门性法律。 B、附属刑罚则指行政、民事、经济和社会等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规范。 狭义:刑法典。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事法律。 4 (三)刑法的性质 1、阶级性质 2、法律性质 a、特定性 b、严厉性 c、广泛性 d、保障性 5 第二节刑法的创制和完善 (一)、刑法的创制 1、1950年-1963年写出刑法草案33稿 2、1976年-1979年在33稿基础上修订 2、1979年7月1日通过第一部刑法典 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刑事规范法典化的时期 4、1980年1月1日施行 评价:A、简略粗略B、受前苏联的影响

6 (二)刑法的完善 1、1981年-1985年:23个单行刑事条例+107个刑事法律中的附属刑罚 2、1993年-1997年全面系统修改 1997年10月1日新刑法典实施 刑法修订后的鲜明特色: A实现刑罚的统一性和完备性 B贯彻刑事法治原则和刑法保障功能 C立足本国国情与适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相结合 7 第三节刑法的根据和任务 (一)、根据: 依照我国《刑法》第一条规定,制定刑法的根据包括法律根据和实践根据 (二)、任务: 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工作秩序、教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生活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8 刑法的两大任务: 1.确定犯罪,惩罚犯罪 2.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卫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经济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教科研秩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秩序。 9 第四节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一(一)刑法的体系:刑法的形成和结构 A、总则、分则 关系:分则和总则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般与特殊、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总则指导分则,分则是总则原理、原则的具体体现。 B、刑法体例:章、节、条、款、项 C、总则:共101条 D、分则:共350条,十大类犯罪 10 (二)但书: 1、“但书”是前一段的补充 《刑法》第13条 2、“但书”是前一段的例外 《刑法》第15条 3、“但书”是对前段的限制 《刑法》第21条第2款 11

法学概论第三章

第三章法的历史 第一节社会调整与法的产生 社会调整是把个人及其集体的行为纳入到一定社会规则和秩序的范围内的过程,认为它是实现社会秩序,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必须手段,是使人们接受社会价值,原则或规范的整个过程,而社会规则(社会规范)则是这一过程的静态表现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氏族习惯 原始社会的社会规范为氏族习惯,主要是指在氏族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中自发形成的,经过世代相袭,使成为全社会公认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传统。 ※二、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规范性调整,一般规范性调整到法的调整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初期的社会调整就是个别调整,即针对具体人,具体行为所进行的只适用一次的调整,当某些社会关系(行为)发展为经常性,较稳定的现象时,人们为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而为这一类关系提供行为模式,于是个别调整便发展为统一的,反复适用的调整,这时社会规范便由个别性调整发展到规范性调整。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对立的阶级——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迫使社会成员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于是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这是法作为一种调整方式便从一般的规范性调整中分离出来,法的调整的主体是政治社会中最具权威的组织——国家,国家创造法并保证法的实施。 2、法的产生经历了从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规范主要是习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习惯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具有了阶级性,礼上升为法逐渐转变为习惯法,习惯法是统治阶级有选择地利用原有的习惯,由国家加以确认使之成为对本阶级有利的社会规范,而赋予法的效力,从而形成最早的习惯法,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机关根据一定的程序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规范以明确的形式表现出来,逐渐产生了制定法,最早的制定法,主要是习惯法的整理和记载,还有个别立法文件和最主要的判决的记载,以后,国家适用社会的需要主动地制定新的法律规范,制定法成为法的主要渊源。 3、法的产生经历了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浑然一体到法与宗教规范,道德规范的分化,法的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的习惯融道德、宗教等社会规范于一体,国家产生之初的习惯法与宗教规范,

总论第一章刑法规范概述

幻灯片1 第一章 刑法规范概述 幻灯片2 本章重点 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特殊性 刑法的价值根据 1.刑法的渊源 刑法解释 幻灯片3 第一节 刑法与刑法规范 幻灯片4 一、刑法的概念 ★刑—杀 刑人之父子也。《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人也 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 ★刑一惩罚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史记?陈

涉世家》以五刑纠万民。《周礼?大司寇》 幻灯片5 一、刑法的概念 ☆法—刑 灋,刑也,平之如水。《说文》 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盐铁论?诏圣》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大戴礼记》 ☆法—法律 治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 幻灯片6 “三代皆以礼治,孔子所谓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是也。《周礼》一书,先儒虽未有定说,而先王遗意,大略可见。其时八议八成之法,三宥三赦之制,胥纳之于礼之中,初未有礼与律之分也。周室凌夷,诸侯各自立制,刑书刑鼎,纷然并起。李悝始集诸国刑典,著《法经》六篇,然犹未以律为名也。商鞅传《法经》, 改法为律,律之名,盖自秦始。汉沿秦制,顾其时去古未远,礼与律之别,犹不甚严。” “汉兴,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日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蠲削繁苛,兆民大悦。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 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 程树德:《九朝律考》

八议八成: 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汋,二曰邦贼,三曰邦谍,四曰犯邦令,五曰挢邦令,六曰为邦盗,七曰为邦朋,八曰为邦诬。”郑玄注: “八成者,行事有八篇,若今时决事比。”(《周礼?秋官?士师》)三宥三赦:(《周礼》) 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 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幻灯片8 一、刑法的概念 ☆英美法系: 犯罪法(criminal laW :规定何种行为在何种情况下,伴随何种主观或者其他因素即被认定为犯罪。 ☆大陆法系: 刑罚法(strafrech,简称刑法:国家通过刑法的威慑来禁止人们特定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幻灯片9 刑法的概念 什么是刑法 幻灯片10

刑法 第八章 故意犯罪的形态2

刑法 主讲老师:陈永生 三、犯罪中止:在犯罪过程中,自动停止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一)中止犯的特征 1.时间性:在犯罪过程中,既可在实行阶段,也可在预备阶段。 (1)既遂后一般不成立中止。如盗窃既遂后积极退还赃物、赔偿损失不认为是中止;受贿退还赃物不成立中止;深夜蒙面抢同事的包赶忙返还也不成立中止。 不仅如此,既遂后也不成立预备、未遂。 关于故意犯罪形态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3/二/54) A.甲绑架幼女乙后,向其父勒索财物。乙父佯装不管乙安危,甲只好将乙送回。甲虽未能成功勒索财物,但仍成立绑架罪既遂 【答案】AC 关于犯罪停止形态的论述,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2012/二/54) A.甲(总经理)召开公司会议,商定逃税。甲指使财务人员黄某将1笔500万元的收入在申报时予以隐瞒,但后来黄某又向税务机关如实申报,缴纳应缴税款。单位属于犯罪未遂,黄某属于犯罪中止 B.乙抢夺邹某现金20万元,后发现全部是假币。乙构成抢夺罪既遂 C.丙以出卖为目的,偷盗婴儿后,惧怕承担刑事责任,又将婴儿送回原处。丙构成拐卖儿童罪既遂,不构成犯罪中止 D.丁对仇人胡某连开数枪均未打中,胡某受惊心脏病突发死亡。丁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答案】ABCD 下列哪些选项不构成犯罪中止?(2011/二/54) A.甲收买1名儿童打算日后卖出。次日,看到拐卖儿童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的新闻,偷偷将儿童送回家 B.乙使用暴力绑架被害人后,被害人反复向乙求情,乙释放了被害人 C.丙加入某恐怖组织并参与了一次恐怖活动,后经家人规劝退出该组织 D.丁为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3万元用于孩子学费,4个月后主动归还 【答案】ABCD 甲乘在路上行走的妇女乙不注意之际,将乙价值12000元的项链一把抓走,然后逃跑。跑了50米之后,甲以为乙的项链根本不值钱,就转身回来,跑到乙跟前,打了乙两耳光,并说:“出来混,也不知道戴条好项链”,然后将项链扔给乙。对甲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2008/二/15) A.抢夺罪(未遂) B.抢夺罪(中止) C.抢夺罪(既遂) D.抢劫罪(转化型抢劫) 【答案】C (2)已构成了预备、未遂的也不成立中止。 但行为人自动停止可重复加害的行为的,认为构成中止。构成自动停止可重复加害的行为的条件:第一,主观上,数个行为是在同一个或者是一个概括的故意的支配之下;第二,客观上,数个行为是同性质的连续行为。 甲欲杀乙,将乙打倒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30分钟后,甲发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甲长叹“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遂将乙送医,乙得以保命。经查,第一刀已致乙重伤。关于甲犯罪

法学概论之思考题版

第一章法的一般原理 1、试述法的本质。 1、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1)意志是一种有目的的意识,即人们的愿望和要求。 (2)法是整个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 (3)法是统治阶级共同意志的体现,而不是统治阶级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法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3、法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试述法的特征。 1、法具有规范性 2、产生方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3、实施方式—国家强制力保证 4、调整范围—具有普遍约束力 5、表现内容—权利和义务 3、简述法的分类。 1、成文法(制定法)和不成文法(非制定法); 2、根本法和普通法; 3、实体法和程序法; 4、一般法和特别法; 5、国际法和国内法; 6、公法和私法 4、试述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 1、经济基础决定法(1)性质(2)发展变化 2、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1)反作用不一定是积极的(2)是否积 极取决于所维护的生产关系的性质 5、试述法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1、不同点: (1)存在时间 (2)产生方式 (3)实施方式 (4)体系数量 (5)调整范围 2、相同点:都是上层建筑,都是社会规范,都具有规范性。 3、关系: (1)内容上相互渗透 (2)作用上相互促进和补充 法以其国家强制性维护统治阶级道德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的道德则以社会舆论、内心信念等方式敦促人们遵守法的规定。 第二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及其关系 1、试述社会主义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关系。 (1)党的政策是社会主义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依据 (2)社会主义法是推行党的政策的有力工具既不能等同起来,也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2、试述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1)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的作用 首先: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必须考虑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其次: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的实施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再次:社会主义道德对社会主义法的不足部分起着弥补的作用。(2)社会主义法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作用 首先:通过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形式,确认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原则。 其次:社会主义法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第三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和法治 1、简述社会主义法制的含义。 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国家按照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意志所确立的法律和制度,是立法、执法、守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等几个方面的统一。其中心环节是依法办事,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严格遵守法律,以确立和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地位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需的法律秩序。 2、简述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1)有法可依—前提(2)有法必依—关键(3)执法必严—条件(4)违法必究—保障 3、试述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 (1)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存在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存在。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决定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 第三、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程度制约着社会主义法制的发展程度。(2)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和保障 第一、社会主义法制确认了人民的民主地位。 第二、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民主的范围。 第三、社会主义法制规定了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程序和方法。 第四、社会主义法制对侵犯民主权利的行为实施制裁。 第四章我国社会主义法的制定和实施 1、简述法的制定含义。 法的制定是指国家机关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依照法的权限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除法律的活动。 2、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2)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3)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规范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或权力与责任。 (4)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5)保持法的稳定性、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3、法的体系的含义是什么? 指一个国家所有的法律部门的全部现行规范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4、法的适用的含义是什么? 指被授予专门职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的程序,实现法对社会关系的调整的活动。 5、简述法的适用原则。 (1)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3)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6、简述违法的条件。 (1)违法必须是人的行为。 (2)违法必须是侵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 (3)行为人有过错。 (4)违法的整体必须是具备法定责任能力的人。 7、法律关系的含义是什么? 指由法律所调整的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种特殊是社会关系。 第七章民法学 第一讲民法概说 1、民法的含义是什么? 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规范的总称。 2、简述民法的调整对象。 1、财产关系 (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2)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2、人身关系(1)主体平等(2 )与人身不可分离(3)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 3、简述民法的基本原则。 1、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是商品经济的要求,是其他原则的基础。 2、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3、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原则 4、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 5、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4、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概念:经民法调整而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特征:1、必须是物质资料,而不是精神的 2、必须有某种经济意义,既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上的需要,具有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3、必须能为人们所管理和支配

(2020刘凤科讲刑法之精讲学习笔记)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章:刑法概说 第一节:刑法的概念、性质与任务 一、刑法的概念:凡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法律规范,都 属于刑法。(注:我国的刑法是1997年的刑法典,单行刑法 (惩治外汇的规定);附属刑法我国是没有的) 二、刑法的性质:刑法是独立的部门法,由其的特殊性使其有 别于其它的法律: (一)刑法规定的内容特定:“犯罪与刑法”; (二)刑法保护的利益广泛:个人、国家、社会; (三)刑法制裁的手段严厉:涉及生命、自由及财产。 三、刑法的任务:打击犯罪本身不是刑法的目的,只是手段, 而国家应用刑法的目的是保护人民,换言之,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四、刑法的功能 (一)规制的技能。规定惩罚措施以明确国家对犯罪的规范 性评价。 (二)法益保护的机能。刑法的目的就是保护法益。 (三)权利保障的机能。刑法是善良人的大宪章也是犯罪人 的大宪章。 第二节: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刑法的基本原则的概述:刑法有三大原则,分别是罪刑法定原 则;平等适用原则;罪行相适应原则。(其中罪刑法定原则是现代刑法的精神和灵魂,其中本质是通过限制国家的公权力的刑罚权,更好地保护国民的自由及人权)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概述

(一)含义:罪刑法定原则就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为无明文 规定不处罚。 (二)思想的渊源 1.三权分立说影响了许多国家的公权力构建,但是并没有成 为现代国家的政治事件,也就是国家分为立法权、司法权 和型证券,三者互相分离,互相制约,以保证权利领域的 罪刑法定。 2.心里强制说:有利于自己做出行为选择,趋利避害。 (三)罪刑法定的理论基础:现代民主法治的国家中最重要的时 代主题是民主和自由。 1.民主,即人民当家做主,故定罪量刑时需坚持“以事实为 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就是对国民意志的最大尊重,司法 实践不得以民意的最大尊重为借口二亿网民的一件为定罪 量刑的根据,否则会以“民主“的名义侵犯人权,毕竟网 民的一件具有非理性和不确定性。 2.民主自由,体现为国民享有充分的人权,没有人权,就没 有自由。不允许以后修改的法律去处罚先前没有认定犯罪 的行为;不利于行为人的类推解释或者类推适用刑法的做 法更是被禁止。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罪刑法定原则不仅约束立法者,同样约 束司法者与执法者,其内容及精神和理念贯穿刑事立法,司法和执行。 (一)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制定的刑事实体法律规范, 才能制定刑罚法则,这是法律主义立场,此即是“成文的罪 刑法定”。行政法规规章,习惯或者习惯法,判例等(包括 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不属于刑法的渊源,不能规定新的刑 罚法则,但是它们能成为理解构成要件要素的材料。此外, 国际条约与国际公约等不能成为刑法的渊源,因此刑事领 域,实体法上判决的依据只能是本国的刑事法律规范,而且 国际条约和国际公约不能存在法定刑。

00040法学概论最新总复习资料知识讲解

第一章法律的一般原理 名词解释题 1,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者认可,体现由特地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利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2,禁止性规范:指规定人们不得为某种行为的规范。 3,委任性规范:指没有直接规定规范的内容,只是指出某项规范将委任特定的国家机关或规范性文件加以规定的规范。 4,法律渊源:法律的表现形式 5,成文法:指有权制定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具有条文形式的法律文件,即规范性文件。又称制定法。 6,不成文法:指国家机关认可的,不具有条文形式的习惯。又称习惯法。 7,实体法:是从实际内容上规定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8,程序法:为了实体权利和义务的实现而制定的关于程序方面的法律。 简答题 一、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 (1)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 (2)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 (3)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4)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5)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二、法律的特征 (1)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 (2)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 (3)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 (4)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5)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论述题 三,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1,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而道德则是人类社会共始终。 2,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 3,实施方法不同。法律借助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道德的实施是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 4,表现形式不同。法律一般以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形式来表现;而道德则存在于人们的观念和风俗习惯之中,一般没有固定的形式。 5,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而道德体系则是多元的,每个阶级无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第一章 刑法分论概述

第一章刑法分论概述 参考书目: 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赵秉志执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三版。 2.高铭暄主编:《刑法专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三版。 4.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 5.陈兴良:《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 6.张明楷:《刑法学(第三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8月版。 7.刘家琛主编:《新刑法案例评析》,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8.赵秉志:《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4月版。 9.张明楷:《外国刑法纲要(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10.马克昌:《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11.《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期刊) 12.《最高人民检察院公报》(期刊) 13.《人民法院案例选》(丛刊) 一、刑法分论的研究对象 刑法分论,又称刑法各论,研究对象主要是刑法分则 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整体。是: 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共性与个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总则规定了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则和制度。 分则规定了各种法定犯罪的构成特征以及刑罚规格。 刑法总论是以刑法总则为规范研究对象,研究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则、原理和制度。 刑法分论是以刑法分则以及刑法分则条文规定为规范研究对象,它研究刑法分则或刑法分则性条文所规定的各种法定犯罪的构成特征和刑罚适用。 刑法分论关于各种法定犯罪、构成特征以及刑罚适用的具体研究,又可以起到体现、检验、丰富和发展刑法总论的一般原理、原则和制度的作用。 刑法总论关于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一般原理性的研究,可以发挥、概括、指导、制约刑法分论关于具体犯罪构成特征和刑法适用研究的功能。 学习刑法分论的意义 可以帮助我们深化对刑法总论的原理、原则和制度的理解。

法学概论教学大纲

“法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肖芳执笔人:刘煜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课程名称:法学概论 课程编号:021007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Legal Science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72 理论学时:64 实验学时:8 学分:4 开设专业:政治类、行政管理 先修课程: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法学概论课是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所有大一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法学概论课的性质决定了这门课的任务。法学概论课的目的不是要培养法官或法律专门人才,而是要是通过传授必要的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学基础理论知识,使大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和德治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和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掌握我国宪法和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通过法律基础知识的普及,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严格履行公民的义务,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成为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2.能够运用法律知识正确认识、分析相关社会问题 3.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4.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法律素养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及要求 (本项编写要求:以基本内容为主线,对各知识点分按“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提

出要求,并说明教学重点及难点) 导言 第一次课就是运用一切方法让学生相信学习法律非常的重要、必要和有趣,引导学生随你一起前进到法律圣殿之门前。然后让学生知道里面的大体结构,以及我们进去之后将要有选择地了解的内容。 教学目的:就是引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重视和兴趣,其重点和难点也在于此。同时还要把本门课程的内容大概的介绍给学生。 第一章法理学(12课时) 1. 了解我国法律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了解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概念及作用,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律观。 3. 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和一些基本法律概念 4. 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法律现象 重点难点问题:法的本质 第二章宪法 1.了解宪法的基本框架 2. 正确理解我国宪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 正确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4. 正确理解我国宪法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5.掌握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重点难点问题:国体、政体及介绍宪法与公民自治、宪法与人权。难点问题:中国为什么必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怎样用宪法来建设、完善和保护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第三章行政法 1.了解行政法基本框架 2...掌握行政法基本概念、理论 重点难点问题是:具体行政行为 第四章民法 1.了解民法的基本框架 2. 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有意识地运用法律来处理问题,解决矛盾和纠纷,能够正确地认识并行使民事权利,依法自觉地履行民事义务。 重点和难点问题: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民事主体及其权力能力和行为能力;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利;债权及合同的概念、特点和订立;继承权;民事责任的概念、特点及承担的方式。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详细版

刑法总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刑法概述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定罪量刑) 广义刑法: 1、刑法典:我国刑法,1979年颁布,1997年修订,1997年10月1日正式生效,9个刑法修正案(截止2015 年); 2、单行刑法:专门规定某种犯罪; 3、附属刑法:非刑事法律文件中 狭义刑法:指刑法452条法条 刑法根据的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 刑法的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1、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首要任务) 2、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国有、劳动集体所有、个人) 3、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4、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刑法的体系:总体上包括总则、分则、附则三个部分 编 章 节 条:“但书”——1)前段的补充;2)前段的例外;3)前段的限制 款:标志为另起一行 项 第二章刑法基本原则:(立法指导思想、规则的规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的派生原则:1、排斥习惯法;2、排斥绝对不定期刑;3、禁止有罪类推; 4、禁止重法溯及既往。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任何人犯罪,都应一律平等地适用刑法定罪处罚,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1、定罪上一律平等 2、量刑上一律平等 3、刑罚执行上一律平等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刑法第五条)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的效力(适用)范围:是指刑法适用于什么地方、什么人和什么时间、以及是否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问题. 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范围,也即刑事管辖权的范围。 刑法空间效力确立的几种原则: 1、属地原则:以本国领域为标准

刑法第三章 犯罪构成 本章知识要点

本章主要法律规定:刑法第14条~19条。 第十四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解释】本条是关于故意犯罪定义的规定。本条分为两款。 第一款是关于什么是故意犯罪的规定。根据本条规定,故意犯罪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特征:1.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必须是明知的。而这种明知既包括对必然发生危害结果的明知,也包括对可能发生危害结果的明知。2.行为人的心理必须处于希望或者放任的状态。不论行为人明知的是危害结果必然发生,还是可能发生,只要明知其一,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构成故意犯罪。本条所说的“故意”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产生的后果所持的心理状态,是构成故意犯罪的主观要件。根据我国刑法理论,“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采取漠不关心,听之任之的放任态度。区别“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对判断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小、其危害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决定量刑,都具有重要意义。在通常情况下,行为人的心理状态不同,其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不同,对行为人改造的难度也不同,施用刑罚也应有所区别。 第二款是关于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规定。“刑事责任”是指犯罪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刑事责任”和“刑

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刑事责任”是犯罪行为人在社会和国家面前承担的责任,是刑罚的前提条件,只有对负有刑事责任的人,才能施用刑罚;而刑罚是承担刑事责任的结果,是法院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人进行惩罚和教育改造的手段,是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并儆戒其他人犯罪的制裁措施。负有刑事责任的人在某些情况下不一定受到刑罚处罚,比如具有法定可以免除处罚情节的,可以不处以刑罚;但受刑罚处罚的人,必须是负有刑事责任的人。具备犯罪构成要件是负刑事责任的依据。根据本条第一款的规定,故意犯罪是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人,主观上对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处于故意的心理状态而实施的犯罪,已具备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因此,本款规定,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解释】本条是关于过失犯罪定义的规定。本条分为两款。 第一款是关于什么是过失犯罪的规定。“过失”和“故意”一样,同是行为人主观上对危害行为发生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状态。根据本款的规定,过失犯罪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构成犯罪的;第二类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构成犯罪的。本款规定的“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结果可认识的能力。“应当预见”要求根据行为人的具体情况,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能够作出正确

刑法:刑法概述

刑法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刑法概述 1.下列法律法规中,属于我国刑法渊源的有()。(2010法学多选第11题)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C.票据法中关于票据诈骗的刑事责任的规定 D.国务院行政法规中关于“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贡任”的规定 【考察知识点】我国刑法的渊源 【重要程度】★ 【解析】我国的刑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刑法修正案属于刑法典的内容。A选项是刑法典,B选项是单行刑法,C选项是附属刑法。D选项是行政法规,不是我国刑法的渊源。 【答案】ABC 【拓展】刑法的渊源(表现形式):刑法典,刑法典:97年刑法+刑法修正案:10个。单行刑法:1998年《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的决定》,只有一部。附属刑法:在其他非专门刑事法中附带规定的刑法的条款。分类:广义刑法\狭义刑法;普通刑法\特别刑法。刑法的特征:调整范围的广泛性;调整对象的专门性;刑罚制裁的严厉性;刑法发动的补充性和保障性(谦抑性原则)。 2.下列选项中,属于单行刑法的是( )。(2011法学单选第1题)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 B.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我国《刑法》第313 条的解释 C.我国《票据法》第102 条关于票据欺诈行为刑事责任的规定 D.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考察知识点】刑法的表现形式 【重要程度】★★ 【解析】我国刑法有三种存在形式:(1)刑法典,即全面系统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内容的法典,我国现行刑法典是“1997年刑法典”,刑法典中包括刑法修正案;(2)附属刑法,只在经济、行政等非专门刑事法中附带规定的一些关于犯罪与刑罚或者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3)单行刑法,1998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是现行有效的单行刑法。D选项中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通过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是我国唯一一部单行刑法。【答案】D 3.在刑法理论中,狹义刑法特指( )。(2014法学单选第1题) A附属刑法 B单行刑法 C刑法典 D刑法修正案 【考察知识点】刑法的分类。 【重要程度】★ 【解析】刑法有几种存在形式: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刑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刑法理论上,广义刑法包括上述一切形式的刑法,狭义的刑法单指刑法典,所以该题选C 【答案】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