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研讨会在宁召开

2014-07-03 20:56:26 来源:明德阅读: 330 次

2014年6月27日-6月29日,国家973计划“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基础理论”项目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

2014年6月27日-6月29日,国家973计划“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基础理论”项目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工业大学承办,我校副校长刘伟庆教授、副校长乔旭教授、项目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朱合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朱宏平教授、中南大学彭立敏教授、同济大学黄宏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吴波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10余位教师、研究生出席会议。

开幕式由副校长刘伟庆教授主持。副校长乔旭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乔旭副校长向与会专家和师生简要介绍了我校近年来的发展概况和取得的主要成绩,对同济大学等兄弟院校长期对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同济大学朱合华教授介绍了项目开展两年多以来的主要成果以及项目中期评估情况,并对项目下一阶段的总体安排做了详细部署,并代表973项目组对我校为本次研讨会的精心组织表示感谢。

该973项目以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健康服役为目标,紧密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的演化、评估预知和控制三个基础科学问题,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开展系统研究,揭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机制,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评估预知与控制的系统科学理论。该973项目承担单位为同济大学,并根据研究需要设置六个课题,分别由南京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承担。项目执行时间为:2011.11-2016.10。

副校长刘伟庆教授为课题一“动态服役环境中的地下结构材料全寿命期性能演化机理”的负责人,学术骨干包括土木学院王曙光教授、韩建德博士、徐锋博士,材料学院潘志华教授。该课题旨在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材料性能的“形成及演化”的角度,系统分析地下结构材料在“建造—使用—维护”全寿命期的性能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研讨会期间,六个课题负责人分别围绕各课题的研究进展作了工作汇报,随后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集体讨论和各课题组的分会场讨论。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项目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果,并对下阶段的研究方向和项目实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项目组经过研究商定了详细的下一阶段项目实施计划,对六个课题的进度安排和项目总成果的提炼做出了部署,与会专家、老师和研究生对项目的成功推进充满信心。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基础理论2011CB013800-G

项目名称: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 基础理论 首席科学家:朱合华同济大学 起止年限:2011.11-2016.8 依托部门:教育部上海市科委

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 2.1 关键科学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大量的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并投入使用,其结构健康服役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设计寿命为100年,在此期间由于结构性能劣化、服役环境变化、低频循环振动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受力状态会发生变化,性能逐步退化,加之我国轨道交通建设速度迅猛,结构施工质量难免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且结构损坏后不易或不可更换,给轨道交通地下结构健康服役状态的判断和预知控制带来了极大困难,亟需开展系统的基础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处于固—液—气耦合作用的赋存环境下,加上轨道交通低频周期动载作用下的疲劳效应、复杂渗流边界与循环振动荷载的累加效应、临近施工和运营扰动、结构自身的初始损伤和缺陷等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结构性能不断劣化,受力体系易出现薄弱环节,其演化过程高度非线性、性能演化机理难清,因而第一个科学问题是动态时空环境效应下的地下结构性能演化机理,研究内容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材料施工期和服役期性能演化机理、初始损伤和缺陷状态下结构性能演变规律、结构的病害形成机理。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为超长线状地下结构,在服役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出现病害,其结构性能随之不断劣化,健康状态极其难知。为满足结构长期健康服役的需求,在揭示其受力与变形演化历史及现状的基础上,需要采用经济、高效的监测方法,全覆盖智能感知超长地下结构性能,研究结构在单一、多种病害组合状态下的响应机理,确定结构性能对各种环境因素的敏感性与发展趋势,达到定量化预知结构未来力学行为及其服役性能的目的,因而第二个科学问题是超长线状地下结构的状态智慧感知与评估理论,研究内容为结构状态智慧感知、结构服役性能评估指标体系与标准、健康诊断理论、缺陷状态下服役性能的预知、局部损伤结构服役可靠度的退化机理与干预机制。 在以上两个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服役特点,针对地下水赋存环境下的结构性能所处的不同状态开展结构智能自修复与自适应加固理论研究,建立健康服役机制和保障体系,变被动获取结构健康状态为主动控制服役性能,以解决地下结构损坏后极其难修的问题,因而第三个科学问题是地下水环境下的结构自修复机制与自适应控制理论,研究内容为适合于城市轨道交通环境特点的地下结构智能自修复基础理论、设计方法与服役性能多尺度分析方法及基于性能退化的自适应加固理论,结构健康服役智能服务机制和数字化保障体系。 2.2 关键科学问题的内涵

城市轨道交通成本构成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成本构成分析 摘要: 现今,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安全舒适、快捷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成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但是轨道交通项目成本造价高,运营维护费用贵,以及运行带来的诸如噪声污染与电磁干扰等社会问题,成为制约轨道交通健康发展的“瓶颈”.本文以北京市地铁 4 号线为例,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依据价值链理论,把内部成本细化为前期规划设计成本、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 把外部成本分为空气污染、交通事故和噪声污染三个方面,并且将外部成本定量化.该研究有助于准确计算出城市轨道交通的总成本,为政府制定票价提供依据; 同时使城市轨道交通满足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城市交通; 外部成本; 价值链; 城市轨道交通; 内部成本; 外部性 1 引言 目前国际轨道交通有地铁、轻轨、市郊铁路、有轨电车以及悬浮列车等多种类型,号称“城市交通的主动脉”.如今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降低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和运营等内部成本,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轨道交通运行带来的噪声污染、环境污染和交通事故损失等外部成本,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外部成本作为轨道交通总成本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轨道交通的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进行系统、有效地分析和研究,以此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一方面推动城市轨道交通成本理论的发展,有助于准确计算出城市轨道交通的总成本,为政府制定票价提供依据; 同时使城市轨道交通既能保证其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又能满足一定的环保要求,从而促使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 理论基础 2.1 作业链及价值链 现代企业实质上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作业集合体,因为从产品设计到产品销售过程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都是由一系列前后有序的作业构成,这些作业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相连接,就形成了一条“作业链”.价值沿作业链在各作业之间转移,就构成了一条“价值链”.卡普兰教授等学者认为,立足于产品销售到顾客的环节来看,能够产生和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是需要大力加强的有效作业,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是维持作业或无效作业.价值链需要不断地优化组合,努力减少各环节的无效作业,使之逼近于零; 在各环节有效作业中,提高其产出比例.本文关于城市轨道交通内部成本的划分是基于价值链原理. 2.2 外部性及内部化 在西方经济学中,外部性是指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所附带产生的成本或效益的情况.外部性是一种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于另一种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的非市场性的影响,它不以市场为媒介,也无法通过市场的价格机制反映出来,难以通过市场机制加以解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性的存在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需要将外部和内部的相关机制介入经济领域,使外部性内部化,从而使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相同.由此,外部性的内部化过程就是外部性矫正的过程. 2.3 内部成本构成 按照价值链理论,本文把城市轨道交通的内部成本分为三部分: 一是前期规划设计成本; 二是建设成本; 三是运营成本. ( 1) 前期规划设计成本. 前期规划设计成本包括前期策划费用、项目建议书阶段费用、可行性研究费用及勘察设计费用.在前期规划阶段,决策者要确定许多决定项目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的主要内容.因此,前期规划阶段对项目投资和运营成本控制至关重要.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分析 发表时间:2020-04-14T14:24:51.080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1期作者:叶仲瓞[导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受城市空间限制因素的影响,城市开始大力发展地下轨道交通设施,一般城市轨道交通结构位于抗震设防区域,对该区域进行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广州瀚阳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广东省广州市 510335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受城市空间限制因素的影响,城市开始大力发展地下轨道交通设施,一般城市轨道交通结构位于抗震设防区域,对该区域进行抗震设计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以地下车站结构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该结构抗震设计流程,对地下车站进行抗震计算和性能验算,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抗震分析引言:与地面结构相比,人们对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的抗震设计起步较晚,相关抗震设计流程还不够程序。从地下结构的确定入手,根据地基相关参数选定进行抗震设计,结合城市轨道交通曲线隧道的实际情况完善抗震设计流程,从而使地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在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时,释放交通压力,提升轨道交通运输能力。 1.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的抗震设计流程 对地下车站进行抗震设计时,应确定周围地基条件以及空间分布情况。了解地层地质条件和相关物理参数,对土地动力特性加以明确,找出基准面。同时,在抗震设计中还要结合地下车站空间分布情况,了解衬砌、接缝等构造参数,对用于设计的地震动做好二级、三级设防。选择的地震动应作用于基准面,确定基岩空间与空间土层交界面,通过输入基准面来确定场地覆盖层的大致厚度,经过理论分析与实际认证,明确覆盖层对地震动的强度有着直接影响。选取位于地下车站结构之下的岩土层,剪切波速不低于500m/s,如果覆盖涂层的厚度低于70m,建议设计地震作用的基准面与地下结构之间的距离应超过地下结构高度的两倍。如果覆盖涂层厚度超过70m,建议在该处土层位置进行结构抗震设计。 图1为地下结构抗震设计的流程图,经研究发现,当地下车站结构反应比较复杂时,比如隧道线路有小半径曲线,或地质条件沿着地下车站结构的纵向变化越来越大时,建议采取动力时程分析方法。面对是否需要对地下车站结构进行纵向地震分析的时候,可以根据地基匀质情况,了解隧道纵向刚体运动时是否会出现内力或产生变形,土层土质是否有变化,土层内是否有液化层,如果存在以上问题,这时地层可能会存在相对问题。面对以上情况,有必要对车站地下结构进行纵向抗震设计[1]。 图1地下结构抗震设计流程图 2.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 2.1抗震计算 2.1.1车站反应位移法 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地下车站进行抗震设计,根据客流情况与地质环境,采取反应位移法完成地下结构抗震计算。车站反应位移法在应用前,应对结构惯性力、周围剪力、土层相对位移力三种作用力展开研究。当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出现震动时,这三种作用力如果出现,将会加速地下结构质量问题的产生,且地下空间的地质环境受到破坏,地下车站不得不承受更多荷载。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发生,应从土层相对位移和剪力两方面特点出发,在结构竖向位置处降低对结构的影响。由于空间作用力分布不同,地下车站结构在受到作用力影响的同时,地质结构也会产生荷载,加快土体的变化速度,加剧城市轨道地下车站的破坏程度。因此,采用反应位移法将地下车站结构和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土体建立模型,使抗震设计更加科学[2]。 使用反应位移法进行地下车站结构的横向抗震设计。利用ProShake软件进行图层设计,得知土层最大剪切模量为。其中指的是质量密度;v指的是地震的剪切波速。根据剪切模量与阻尼比的变化曲线,得出砂土曲线与黏土曲线,分析在重力作用、地震作用情况下地下结构的重力情况,应用静力有限元分析方法得到地基弹簧刚度。 2.1.2二维平面时程分析法 不同的地下车站结构有着不同的抗震性能,采用二维平面时程分析法,将结构抗震能力提升,并采取不同的抗震防护措施,使土地结构在变化时对地下车站起到保护效果。根据地震发生时动力时程的变化情况,综合分析所有可能存在的抗震问题,应用二维平面时程分析法,对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结构展开二维平面分析,在结构边界处对震动的动力能量加以计算,按照结构的弹塑性能实时监测土体变化情况,从而保护结构外部不受地震影响。采用时程分析法,将Midas/GTS建立模型,结合E3地震作用,对结构作用力进行计算。结合地下结构地质环境特点,发现当前地质结构中有风化泥岩存在,基岩面距结构距离不超过车站结构高度的3倍,将基岩面作为模型的底面边界。在抗震设计中应保证地震基准时间大于50年,车站结构不能在50年间出现任何情况的振动破坏问题。 2.2性能验算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分析,其他论文文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分析 摘要: 首先阐述城市轨道系统的基本概念, 包括系统的要素构成、基本功能、狭义与广 义环境、层次结构等, 并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指出它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核心子系统, 对城市土地的利用和城市形态的演化有着重要的反作用; 其次探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特性, 包括交通特性、经济特性与社会特性等, 这些特性(特别是经济特性和社会特性) 决定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管理体制与其经营管理的特殊性; 最后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产品概念及其管理的主要内容 , 并初步分析其管理体制与经营管理特点。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系统分析; 系统管理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 (1) 设备。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环境。狭义地讲, 是指在城市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设施, 如线路、车站、车辆段、环综合交通系统中城市轨道交通子系统与其它交通子系境系统、指挥控制系统(信号、联锁、闭塞系统) 等; 另 一统的相互关系, 包括其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以及与其类是移动设施, 如动车组、自动停车装置等。系统为它交通方式的竞争与协作关系。广义地讲, 则是指整个 图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及其环境 业区的分布、文化娱乐业的分布等。他们是交通需求之“ 源”, 决定着城市人口出行需 求的强度大小与空间分布, 对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网络分布与运输能力提出相应的要求。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层次结构。就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技术发展水平而言, 包含市郊铁路、地下铁道、轻轨交通、有轨电车、高架导轨电车等几种方式。根据其运能大小, 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大容量的轨道交通方式, 主要是地下铁道和市郊铁路, 适合于市中心区和市郊有大密度客流的地区与方向; 二是中等容量的轨道交通方式, 主要是指轻轨交通, 适合于市郊间、市区次中心之间, 甚至市区(主要是中、小城市) 等有相当客 流量的方向与地区; 三是低容量的轨道交通方式, 主要是指传统的有轨电车和单轨系统等, 适应于较小运量的地区或方向。上述三个层次与常规公交汽、电车互相有机配合, 可高效、快速地完成城市人口的出行需求。 2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地位与作用 如图2 所示, 从系统的层次性分析, 城市社会经济大系统、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和城市轨道交通子系统三者之间是递阶包涵的关系。 首先, 城市是相对于乡村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从某种意义讲, 其本质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高效率与高效益, 城市必须保持充分的活力和相当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 一个城市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作支撑。这是因为城市交通系统是城市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一方面城市土地利用与开发提出相应的交通需求, 需要一个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来支持; 另一方面, 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构成

第五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构成 轨道交通系统由一系列相关设施组成,这些设施包括车站、线路、列车、控制以及通信信号系统等;它们的协同工作是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的保证。下面分别介绍这些设备。 第一节线路 、基本概念 (一)正线 正线是指供载客列车运行的线路,包括区间正线、支线、车站正线及站线。 市轨道交通正线是独立远行的线路,一般按双线设计,采用右侧行车制。大多数线路为全封闭.与其他交通线路相交处,一般采用立体交叉。在特殊条件下(如运营初期),两条线路或交通方式的运量均较小时,经过计算.通过能力满足要求,也可考虑米用平面交叉。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是旅客乘降的场所,一般应设置在客流量大的集散点以及与其他线路交会的地方,车站间的距离要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一般地,在市区车站间距应在1左右,在郊区不宜大2m (二)辅助线 辅助线为空载列车提供折返、停放、检查、转线及出入段作业所需的线路。它包括折返线、临时停车线、渡线、车辆段出入线、联络线等。 (1)折返线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一般都比较长,全线的客流分布可能会不太均 匀,这时可组 织区段运行。区段运营是指列车根据运行交路的要求,在端点站与中间车站或中间站与中间站之间进行列车折返。因此,在这些提供折返作业的中间站上,需要为列车设置折返线。折返线的型式匝能满足折返能力的要求。 (2)临时停车线及渡线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由十运输量大,列车远行间隔一般 较密。在运营过程中,在 线运营列车可能会发生故障。为不影响后续列车运行,设计上应能使故障列车及时退出运营正线。一般说来,在轨道交通线路沿线每隔3?5个车站的站瑞应加设渡线或车辆停放线。渡线的作用是使离开车辆段的故障列车能及时调头返回车辆段,停车线的作用则是临时停放事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研讨会在宁召开 2014-07-03 20:56:26 来源:明德阅读: 330 次 2014年6月27日-6月29日,国家973计划“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基础理论”项目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 2014年6月27日-6月29日,国家973计划“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与感控基础理论”项目研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南京工业大学承办,我校副校长刘伟庆教授、副校长乔旭教授、项目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朱合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朱宏平教授、中南大学彭立敏教授、同济大学黄宏伟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吴波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110余位教师、研究生出席会议。 开幕式由副校长刘伟庆教授主持。副校长乔旭教授代表学校致欢迎辞,乔旭副校长向与会专家和师生简要介绍了我校近年来的发展概况和取得的主要成绩,对同济大学等兄弟院校长期对我校土木工程学科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同济大学朱合华教授介绍了项目开展两年多以来的主要成果以及项目中期评估情况,并对项目下一阶段的总体安排做了详细部署,并代表973项目组对我校为本次研讨会的精心组织表示感谢。 该973项目以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健康服役为目标,紧密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的演化、评估预知和控制三个基础科学问题,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开展系统研究,揭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演化机制,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性能评估预知与控制的系统科学理论。该973项目承担单位为同济大学,并根据研究需要设置六个课题,分别由南京工业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承担。项目执行时间为:2011.11-2016.10。 副校长刘伟庆教授为课题一“动态服役环境中的地下结构材料全寿命期性能演化机理”的负责人,学术骨干包括土木学院王曙光教授、韩建德博士、徐锋博士,材料学院潘志华教授。该课题旨在从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材料性能的“形成及演化”的角度,系统分析地下结构材料在“建造—使用—维护”全寿命期的性能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研讨会期间,六个课题负责人分别围绕各课题的研究进展作了工作汇报,随后与会专家进行了热烈的集体讨论和各课题组的分会场讨论。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项目开展以来取得的成果,并对下阶段的研究方向和项目实施提出了意见和建议。项目组经过研究商定了详细的下一阶段项目实施计划,对六个课题的进度安排和项目总成果的提炼做出了部署,与会专家、老师和研究生对项目的成功推进充满信心。

城市轨道概论答案解析69788

绪论 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必要性有那些? 答:城市化进程加速,机动车数量增加迅猛。带来了如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环境污染、解决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轨道交通因其快速、安全、舒适、节能等特点,已经成为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首选方。 2.城市轨道交通所涉及的专业有那些? 答: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多专业多工种配合工作、围绕安全行车这一中心而组成的有序联动、时效性极强的系统。各有关专业如隧道、线路、供电、车辆、通信、信号、车站机电设备及消防等。 单元一 一、判断题 1. 老式有轨电车由于其性能差,已经在全世界围被彻底淘汰。(×) 2. 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于1836 年诞生在英国伦敦。(×) 3. 地铁首次采用电力牵引是从1890 年开始。(√) 4. 有轨电车是介于轻轨交通与地铁交通之间的轨道交通系统。(×) 5. 人们常说的地铁是由传统的有轨电车发展而来的。(×) 6. 轻轨交通与地铁交通的主要区别在于地铁运行于地下专用隧道,轻轨运行在高架上。(×) 7. 单轨交通与我们常见的汽车类似,由司机控制前进方向。(×) 8. 世界上通车里程最多的城市是纽约。(√) 9. 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铁是地铁、经济效益最好的地铁是地铁。 (×) 10.我国通车里程最多的城市是。(√) 二、填空题 1. 世界上第一条地铁在1863年建于英国伦敦。世界上第一辆有轨电车1881年在德国柏林工业博览会期间展示。世界上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有轨电车系统是188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里磁门德市。 2. 我国第一条地铁建于1969年。地铁1 号线于1995年建成通车向社会开放。 3. 单轨通常区分为跨坐式和悬挂式两种。 4. 狭义上的城市轨道交通特指地铁、轻轨和单轨(独轨)。 5. 磁浮列车是依靠磁悬浮技术将列车悬浮起来并利用直线电机驱动列车行驶的交通工具,它分为常速、中速、高速和超高速等几种形式。 三、问答题 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定义 答:指采用轨道进行承重和导向的车辆运输系统,设置全封闭或部分封闭的专用轨道线路,具有车辆、线路、信号、车站、供电、控制中心和服务等设施,车辆以列车或单车形式,运送相当规模客流量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 2、城市轨道交通按技术经济特征来分有那些基本形式? 答:主要有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单轨(独轨)、磁浮、自动导向交通系统和市域快速轨道系统等,尤其是以地铁和轻轨为主。 3、地铁的优缺点有那些? 答:优点: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舒适、节约城市土地资源等; 缺点:建设费用比较高,建设周期长,见效慢。一旦发生火灾或其他自然灾害,乘客疏散比较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分析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它的迅速发展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的情况,同时也是城市更加环保,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确立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是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交通发展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分析城市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在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和完善。近几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网络总里程已达5000公里,总投资估算将超过8000亿元。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作为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也在快速发展。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拥有已建成的轨道交通线路,全国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网络的城市则已有25个。 1 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 现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已较为完善,在公共交通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其主要交通工具包括地下铁道、轻轨、高架独轨、市郊铁路、新交通系统、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等。 1.1 地下铁道 地下铁道是城市快速轨道的先驱,1863 年至今已有127 个城市有了地铁。许多大城市的地铁长度都在100 km 以上,其中纽约、伦敦的地铁总长近400 km 。地下铁道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大城市居民出行提供了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1.2 轻轨交通 轻轨交通是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与原来的轻轨电车已有了质的区别,已成为一种崭新的交通工具。“有轨电车—汽车—轻轨交通”的发展正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由于轻轨交通的造价仅为地铁的1/3 , 既能较好地满足大城市的运量要求,又能在大城市与卫星城镇之间建立起便捷的联系,因此,轻轨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欧洲不少城市都在贯穿市区与卫星城镇的交通干线上采用了新型的轻轨交通。 1.3 高架独轨 高架独轨可分为悬挂型和跨座型两种,具有运量大(可达1~2 万人次/h) 、走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09253045 王益男

城市轨道交通噪声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在我国交通运输业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而其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噪声问题就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解决的,解决噪声问题需要从它产生的根源和传播途径,利用声学原理和现代交通专业相结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环境噪声、声学系统 一、序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流动人口也大量涌进城市,使城市交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我国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174座,其中超过两百万的城市33座。现代城市亟需有一个与其现代化生活相适应的,多层次、立体化、智能化的现代交通体系,要形成与城市发展布局高度协调的综合交通格局。由于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低污染、准时快捷等优点,能有效发挥城市交通和市际交通的整体效益,促使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成为我国城市交通体系。 发展的重点。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已经困扰我们很长时间了,但也正是由于它出现的比较早,而且情况比较普遍,现在出现的治理方法有很多很多种,而我要研究的是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猛发展而带来的一种不同于道路交通的噪声,即轨道交通噪声。现在道路交通状况容纳量已经接近饱和,在我国大城市内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道路交通问题层出不穷。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就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出路,而且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必将积极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并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从地下走向地面,轨道交通的振动和噪声污染日益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突出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对居民的出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二、问题现状 首先我们来看现在存在的轨道交通噪声现状。城市轨道交通现在的确带给城市和居民极大方便,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给环境造成诸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景观等方面的负面影响。由于城市轨道交通都运行在人口稠密地区,轨道交通产生的振动和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尤为突出。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地下铁路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振动干扰,而轻轨交通的环境影响集中反映在噪声问题上。根据北京市环保局2006年8月至2007年8月27日期间噪声投诉统计显示,,共有5l件投诉记录。其中针对5号线投诉共29件针对13号线投诉共11件,八通线投诉9件,针对2号线投诉1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噪声问题,我国政府也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从降低行车速度到使用降噪零部件,我国政府都作出了相应的努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必然的,但同时也要注意解决其带来的噪声问题。引起城市轨道交通噪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对其控制措施也是多方面的。城市轨道交通噪声防治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降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噪声应当从两个方面考虑,即控制噪声源和噪声的传播途径。首先应当考虑降低噪声源,分清哪些因素是产生噪声的主要来源,针对各种不同的噪声源分析其有效的控制措施。在对噪声源的控制已经达到极限的情况下,则需考虑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来减少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干扰。,如何采取有效的减振降噪措施已经成为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国内已经开始对轨道交通噪声机理与控制的某些方面进行研究,而国外对轨道交通噪声的研究中涉及到诸如噪声源的定位、声屏障的计算、地面结构的振动、轮轨的优化设计等多个方面。世界各国都在设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轨道结构,或开发全新轨道结构,以减小由于轮轨作用带来的噪声和振动危害。如瑞士采用弹性短轨枕轨道(又称低振动轨道)来降低轨道噪声,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采用这种方法,轨道总延长达数百

地下轨道交通结构防水施工

地下轨道交通结构防水施工 摘要地铁工程成本高,设计周期长,广泛的社会影响,提高缓解交通拥堵城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百工程建设的设计标准,如果水没有做得好,一百的生活不能保证,直接影响地铁运营安全。地下水的分类,目前的一系列问题,如地下建筑防水标准仍处于起步阶段。俗话说得好,“蝼蚁之穴,可溃千里”,必须关注地铁施工质量的微小细节。本文主要针对地铁施工过程中渗漏水的来源和混凝土结构防水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缝的防水施工技术等进行简要分析,仅供参考。 关键词地下轨道交通;结构防水;施工 1 地铁施工过程中渗漏水的来源 1.1 纵向施工裂缝的渗漏水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设计或施工分段浇筑的需要,和第一次在浇注混凝土后形成一个联盟,槽,和表面的大型混凝土结构本身是不容易使橡胶光滑水,后通货膨胀减少力量的回声两环之间的裂缝。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板密封力和损失之间的外部环境可能导致过早失效的纵向施工缝。这也可能出现纵向建设由于安装过程和粘贴规定的防护区不是失败检查软管连接器[1]。 1.2 变形缝处理不当引发的渗漏水 通常大型混凝土结构在地铁施工过程中应满足变形能力的要求,应结合建筑标准和不同的变形裂缝的实际建设,海豹和密封板、密封材料变形缝密封。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然而,使用单独的密封处理罐或密封材料,防水密封不能实现,但仍不能达到要求的变形,变形裂缝,通常橡胶混凝土浇筑海豹,特别是,如果你不符合要求的安装空间,密封效果会因为失败,导致漏水检查软管在混凝土[2]。 2 地铁施工过程中防水关键技术 2.1 混凝土结构防水施工技术 结构自防水是通常被称为刚性防水,使用大型钢筋混凝土挡土结构的地铁,需要防水的整體结构,作为一个永久防水、不泄漏。从材料组成、无机多孔混凝土复合材料属于不均匀,但如果技术控制和建筑材料的选择,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结构的紧凑性,调整和优化内部结构,最后用高强度混凝土渗透结构的形成,地下水入侵[3]。防水混凝土结构的关键技术,因此,掌握,整个过程从材料在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结构本身的差距,提高密实度,减少收缩开裂破坏。有渗水的问题结构,混凝土水会产生水化反应,然后收缩冷凝现象,和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多余的水分干燥收缩,收缩温度下降会形式,具体将绑定。当约束大于混凝土结构

(完整版)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与特点 1:地铁车站结构与施工方法 1:地铁车站形式与结构组成 1.1:地铁车站形式分类 车站与地面位置:高架车站、地面、地下; 结构横断面:矩形、拱形、圆形、其他; 站台形式:岛式站台、侧式、岛侧混合。 1.2:构造组成 车站主体、出入口通道、通风道及地面通风亭组成。 2:施工方法与适用条件 2.1:明挖法施工 (1)由地表向下开挖基坑至设计高程,在坑内由下至上建造主体结构及防水措施。 (2)施工作业面多、速度快、工期短、易保证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低等特点。 (3)敞口放坡基坑和有围护结构的两类。 若地面空旷,建筑物离地面较远,不影响周边环境,基坑深度不大可敞口放坡开挖。施工简单,速度快噪音小,无需做围护。 场地限制,则应适当采用围护结构如土钉加混凝土喷抹面;若基坑很

深,地质条件较差,地下水位较高,处于繁华市区,地面建筑物密集,采用有维护结构的基坑。 敞口放坡施工:边坡面不加支护的基坑,喷锚护坡基坑。 有维护结构的基坑:工字钢桩维护基坑;钢板桩围护基坑;钻孔灌注桩维护基坑;地下连续墙维护基坑;土钉墙维护基坑等。 2.2:盖挖法施工 (1)先盖后挖,预制或现浇棚盖结构,置于桩柱结构上维持地面交通,结构支护下进行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 (2)优点:围护结构变形小;基坑底部土体稳定、施工空间大;盖挖逆作法用于城市时对交通影响较小。 缺点:混凝土结构的水平施工缝很难处理;盖挖逆作法施工时,暗挖施工难度大,费用高;要综合考虑基坑稳定、环境保护、永久结构形式和混凝土浇筑作业等因素确定。 (3)盖挖逆作法、盖挖顺作法。盖挖半逆作法。 盖挖顺作法:构筑连续墙;构筑中间支撑桩;构筑连续墙及覆盖板;开挖及支撑安装;开挖及构筑底板;构筑侧墙、柱;构筑侧墙及顶板;构筑内部结构及路面复旧。 盖挖逆作法:自上而下完成土方开挖和边墙、中隔板及底板衬砌施工,不需设置临时支撑,借助顶板、中板自身的水平刚度和抗压强度实现对基坑围护桩墙的支护作用。 特点:快速覆盖,缩短中断交通时间;自上而下的顶板中隔板及水平支撑体系刚度大;可分层施工;不受季节影响,设备简单、不需要大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016570401.html, 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分析 作者:李志强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0年第14期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已经成为现代化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它的迅速发展不仅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的情况,同时也是城市更加环保,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确立以轨道交通为重点的交通运输发展战略,是象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交通发展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分析城市经济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在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不断发 展并走向成熟和完善。近几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网络总里程已达5000公里,总投资估算将超过8000亿元。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作为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也在快速发展。中国已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0个城市拥有已建成的轨道交通线路,全国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网络的城市则已有25个。 1 现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 现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结构已较为完善,在公共交通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显著。其主要交 通工具包括地下铁道、轻轨、高架独轨、市郊铁路、新交通系统、有轨电车、索道缆车等。1.1 地下铁道 地下铁道是城市快速轨道的先驱,1863 年至今已有127 个城市有了地铁。许多大城市的地铁长度都在100 km 以上,其中纽约、伦敦的地铁总长近400 km 。地下铁道在城市公共交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大城市居民出行提供了最便捷的交通工具。 1.2 轻轨交通 轻轨交通是在有轨电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与原来的轻轨电车已有了质的区别,已成为一种崭新的交通工具。“有轨电车—汽车—轻轨交通”的发展正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由于轻轨交通的造价仅为地铁的1/3 , 既能较好地满足大城市的运量要求,又能在大城市与卫星城镇之间建立起便捷的联系,因此,轻轨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欧洲不少城市都在贯穿市区与卫星城镇的交通干线上采用了新型的轻轨交通。 1.3 高架独轨

探讨轨道交通地下工程耐久性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

探讨轨道交通地下工程耐久性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 一、地下工程混凝土耐久性设计的思路 轨道交通的地下工程需要混凝土的耐久性,耐久性设计的目的是保证混凝土的耐久性与整体工程的完成质量。为此,需要从工程的设计、实施、使用管理以及维修保养等一系列的内容进行设计,设计的主要流程为首先对混凝土的耐久性目标进行整体的设计,然后根据耐久性设计的基本原理进行具体的设计,并按照原理对具体的措施进行分析,具体的措施分为保护层的厚度设计以及高效性混凝土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措施与工程质量的控制,并在维修和保养方面进行设计。 二、耐久性混凝土的研制现状 1 外加剂的选用 外加剂是耐久性混凝土制作过程中经常利用的方法,轨道交通的地下工程建设过程中,为达到地下工程所需要的耐久性,一般选择26RP值的聚羧酸盐减水剂。在进行地下工程耐久性混凝土的研制时,聚羧酸盐减水剂直接接到聚合物主链上,提高了聚羧酸盐减水剂的减水性。聚羧酸盐减水剂的掺量与减水剂的减水能力有关,掺量在1%~

1.5%,混凝土的减水性能够达到最佳,而聚羧酸盐减水剂的掺量越高,减水性越强。但当聚羧酸盐减水剂的掺量达到 1.6%以及以上时,减水剂则趋于饱和状态,减水性无法继续提高,减水剂的应用效果反而不佳。另外,在减水剂使用过程中,减水剂的掺量比例越大,混凝土的强度也会随之增加。 2 混凝土原料的选择 选择与聚羧酸盐减水剂适应性良好的原料,原料主要分为水泥、外掺料和骨料。水泥可以选择硅酸盐水泥,能够具有非常高的适应性,而在选择外掺料与骨料时,也要选择适应性较强的S95矿粉和II级粉煤灰,这两种外掺料能够提升混凝土的耐久性,在骨料选择时,分为细骨料与粗骨料两种,细骨料是具有一定细度模数的,一般选用黄砂,细度模数为2.3。粗骨料则选用碎石,碎石的直径一般为25mm以下。 3 混凝土的配合比例 在选好外加剂与原料后,就应对混凝土进行配比了,配比是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最后一环。在轨道交通地下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如何保持混凝土的耐久性,就需要特殊的配合比例,一般在进行地下工程建设时,需要在保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地下轨道交通的坍落度在140mm~180mm左右,此时,应在掺矿粉和粉煤灰的情况下,将水

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分析

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分析 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从城市交通的现状出发,阐述轨道交通的特点,讨论城市建设中轨道交通系统在环保、快捷、安全等方面的巨大优势。 现代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大进步,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道路拥挤、事故频发、大气及噪声污染、能源紧张等问题也相应而来。由于现代城市居民的出行和人口流动,在一天的高峰时间里,客流高度集中、流向大致相同的现象很普遍,而仅仅依靠车辆运输已很难适应现代客运交通的需要,尤其是在大城市和一些迅速崛起的中等城市。 国外大城市交通发展的经验也证明,单靠路面交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我国高度密集的城市居住人口和有限的道路空间资源,决定了我国要优先发展人均占用道路空间资源最少、能耗和污染最低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重点发展以快速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新体系势在必行。 一、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道、轻轨)属于集多种、多专业于一身的复杂系统。近百年来世界上许多大城市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只有采用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作为公共交通的骨干网络,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大容量运输服务的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提供了资源集约利用、环保舒适、安全快捷的大容量运输服务方式,它与城市其他交通工具互不干扰,具有强大的运输能力、较高的服务水平、显著的资源环境效益,是解决特大型城市交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2.轨道交通集约化的交通方式 轨道交通不仅提供高效、优质的公交出行服务,而且是一种集约化的交通方式,节约能源和土地资源。大城市机动化进程加快,简单的阔路增车方法已无法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公交专用道的潜在利用能力毕竟有限,个体分散交通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也是有目共睹的,中央商业区土地资源可提供的地面交通供给正逐渐耗尽,利用开发宝贵的地下空间资源,提供新的交通供给,以缓解地面空间资源紧张状况,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3.城市轨道交通是巨大的综合性复杂系统 (1)建设规模大,一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线网一般有百余千米至数百千米。 (2)技术要求高,几乎涉及到现代土木工程、机电设备工程所用高新技术领域。 (3)项目投资大,每千米造价达3-4亿元。 (4)建设周期长,单线建设周期要4-5年,线网建设一般要30-50年。 (5)参与单位多,有成百上千家。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建筑

7.1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特点 快捷、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线路是线状构筑物,载运乘客的轨道交通车辆必须停靠在线路的一定节点上让乘客下车,这个节点就是轨道交通的车站。车站是供使用轨道交通的乘客上下、候车和换乘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和公共汽车站、铁路客运站的功能是一样的。 轨道交通车辆的容量一般远大于公共汽车,且多节车辆编组,以保证大运量。这就要求车站站台有一定的长度,站台长度按远期规划采用列车编组和采用的车辆长度来确定,8节A型车辆编组的地铁车站长度要求大于180m,4节编组的轻轨车站长度也要求80m以上。轨道交通车辆一般采用高地板设计,相应要求车站也采用高站台形式,以保证乘客水平进入车厢。这些都是有别于公共汽车站可以“任意”设置在人行道上,而要将车站设置在地铁、轻轨线路的一定位置。进行专门的设计。 不同于用在城际交通上的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是服务于城市的,列车停靠时间短、列车进出站频率高,乘客候车、滞留车站内的时间也较铁路火车站的短,乘坐地铁、轻轨的乘客心里都希望进了车站就能很快上车。有别于火车站,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不设有专门的候车区,巴黎、纽约很多地铁车站站台直接通过楼梯或自动扶梯连接人行道。 根据轨道交通线路铺设在高架、地面或地下,车站也区分为高架车站、地面车站和地下车站。作为建筑物设计,除了交通功能需要以外,高架车站、地面车站设计考虑的问题和普通地面建筑物相仿。高架车站和地面站的建筑物融合在城市建筑群中,其建筑品位直接影响城市的美观,而作为车站建筑自身的特点,长宽高的比例往往很难做出优秀的作品,这就要求设计师充分发挥想象力将成特殊比例的建筑物设计得美观一些。 地下车站设置在城市地面以下,空气湿度相对较大,特别像上海、广州等城市地下水位较高,车站结构可能就浸泡在饱和水的土体内;地下建筑空间封闭、车站建筑固有的狭长和结构雷同,往往给乘客带来压抑、单调的感觉。因此需要考虑地下车站有良好的通风、照明、卫生、防灾设备等,给乘客提供舒适、清洁的环境,适当地做一些建筑小品、艺术装修往往能让乘车人感到亲切和温馨。 城市轨道交通快捷、大运量的特点,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内短时间(特别是交通高峰时刻)会聚集大量人流,出于安全考虑,特别是发生突发事件的情况下,如何最快地疏散乘客到安全的

分析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

分析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 发表时间:2018-08-13T14:02:39.34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作者:张淙 [导读] 摘要:当前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开展轨道交通工程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交通拥堵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轨道交通工程抗震能力是其设计的重要环节,本文探究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变形特点,通过抗震计方法的介绍,对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以下改进的看法和建议。 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10000 摘要:当前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开展轨道交通工程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交通拥堵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提高轨道交通工程抗震能力是其设计的重要环节,本文探究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变形特点,通过抗震计方法的介绍,对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提出以下改进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设计 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我国各行各业发展迅猛,进而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能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交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城市而言,城市居住人口较多,如何能够更有效的利用地下资源,开通轨道交通工程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走向。本文将从轨道交通工程设计中抗震设计入手,从多个方面分析如何提高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设计的设计质量。 1当前我国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自身日常出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现行的个人驾车出行或公交等方式的出行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成为必然,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不断发展,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跨度小、断面小的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已经逐渐失去其原有的优势,当前大跨度、高断面的结构已经成为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发展的主要走向之一,这也对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能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当前我国在开展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结构设计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重点放在了基于标准断面的车站结构设计,在进行大跨度的地下车站研究过程中主要以矩形结构为研究的重点,虽然我国在对大跨度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设计方面研究的速度较快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针对大型复杂的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设计的研究投入还有待提升。 2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在地震状态下变形的主要特点 随着我国公路运输与铁路运输压力的逐渐增多、城市居民流动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开展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是我国当前各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的建设地区均处于地下区域,因此当周边环境发生震动时引发其应力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于地基受力变形,而不同于路面交通主要是由于惯性原因。并且由于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处于地下位置,所以一旦发生地震监测人员在进行地震波监测的过程中由于周边地质构成成分存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检测的难度较高。相比于地面建筑而言,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受到地震的影响程度更高,其不仅仅会受到地面震动的影响,周边地质中含水量多少、轨道交通地下车站的挖掘深度都会影响到地面震动对其影响的多少。由于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的特殊性使得要想提升与保障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能力需要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设计人员秉持着严谨的工作态度,细致的收集多种不同的数据,在运用复合型设计方法来保障与巩固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能力,为我国国民的出行安全奠定基础。 3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法 3.1当前我国常见的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设计方法概述 当前在开展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设计的过程中选用的方法种类较多,当前较为常见的设计方法有地震系数法、二维分析法、时程分析法等等。在实际的分析方法的选用上,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设计人员应当结合城市的地质差异、工程建设的实际地质数据、施工团队原材料选用等多种参考因素,进而来选择出最具有实用性、可行性、经济性的设计方法。当前我国在开展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设计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的是平面反应位移法以及时程分析法两种方法。如果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上方存有建筑物则需要采用三维补充的方式来提高设计分析的精度与质量。 3.2二维度时程分析方法 二维度实诚分析方法是开展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设计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分析方法之一,二维度时程分析方法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通常应用于抗震性能要求较高的车站设计中,通过二维度时程分析法的运用能够直观的展现出震动过程中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的内力与变形状态。但是二维度时程分析方法虽然具有着全面性较强、展现性较强的优点,但是其缺点同样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人工边界设置误差和非线性参数确定方面,并且在使用二维度时程分析方法时整体的计算工程量较大,对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设计人员的综合水平要求较高,如果相关工作人员不具备着多年工作经验很容易造成计算失误。 3.3反应位移计算模型运用 采用反应位移法进行地下结构横截面的抗震计算时,需考虑结构惯性力、土层相对位移和结构周围剪力三种地震作用,结构惯性力根据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直接施加。研究表明,地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随周围土体一起振动,加速度、位移等结构反应与周围土体基本一致。所以土层相对位移和土层剪力的竖向分布,可以不考虑车站结构的影响,根据地层的一维波动模型计算。一维波动模型计算中,所需场地土的静、动性能参数有土层波速、土的重度、动剪切模量及阻尼比与剪应变关系曲线、基岩处地震加速度时程,参数按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取值。计算场地所取计算基准面均选取剪切波速大于五百米每秒的基岩,且基岩面深度大于底板最大埋深。 在进行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抗震设计的过程中通常将整体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横向震动变形数据作为核心参考资料,并按照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周边的土壤作为结构的整体支护地基由于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结构具有多样化特点,因此在构建模型的过程中通常会将三维立体模型转变为二维平面进行分析。 4对优化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设计的几点看法 当前我国在开展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且要就的速度较快,但是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设计中还存有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且随着轨道交通工程逐渐向着大跨度方面发展,我国应当加大对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抗震设计的研究力度,将当前的研究方向逐步的靠近轨道交通工程地下车站未来发展走向,深入到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