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护理及预防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护理及预防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护理及预防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护理及预防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护理及预防

发表时间:2015-09-14T09:59:34.6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8期供稿作者:郭瑞莎

[导读]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河南在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护理和预防中采取积极全面的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患儿的康复。

郭瑞莎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河南 471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护理及预防情况。方法将2013 年3 月到2014 年3 月我院收治的52 例缺铁性贫血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两组均为26 例,研究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常规组采取一般性专科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达到96.2%,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4.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 < 0.05)。结论在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护理和预防中采取积极全面的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儿童;缺铁性贫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08-0132-01

缺铁性贫血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是因为机体内的铁较为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发的贫血。该病在儿童群体中有较高发病率,主要的临床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脸色苍白、易疲乏及免疫能力偏低等[1]。为有效加强小儿缺铁性贫血预防和护理,本文52 例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临床护理进行对比分析,报告正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3 年3 月到2014 年3 月我院收治的52 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血常规等检查确诊,均符合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26 例。研究组:男14 例,女12 例,年龄8 个月到11 岁,平均(

4.1±0.6)岁;轻度贫血18 例,中度贫血5 例,重度贫血2 例;常规组:男15 例,女11 例,年龄7 个月到12 岁,平均(

4.2±0.8)岁;轻度贫血19 例,中度贫血4 例,重度贫血3 例. 患儿的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厌食偏食、腹泻、体重偏轻等。两组患儿的一般特征、病情病程无显著差异,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常规组在临床对症治疗基础上采取一般性护理干预,主要是用药治疗、基础护理、病房护理等方面。研究组在治疗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具有措施有:

(1)心理护理:患儿家属因对疾病不甚了解一般会出现焦虑、担心、不安等心理,应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缺铁性贫血的产生原因、预防对策及治疗方法,同时根据患儿及家属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提高患儿护理依从性和家属的配合度,确保护理及治疗的有序开展。

(2)生活护理:首先,应进行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在评估患儿病情和贫血严重度等情况进行饮食指导,根据患儿饮食喜好提供含铁量较高的饮食,纠正患儿的不良饮食习惯,确保饮食有规律,以实现良好的治愈和预防效果。应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及易消化食物,以增加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确保铁的合适摄入,同时对于哺乳期患儿,应强化哺乳喂养,选用的奶制品应保证质量,选用含铁量科学的奶粉等。其次,日常生活护理。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贫血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应避免患儿参与剧烈运动中,确保有充足睡眠。对于病情较重患儿,应设专人进行护理和照顾,减少患儿的哭闹、不安等情况。

(3)用药护理:铁剂是临床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药物,应选用溶解度较高,易吸收的铁剂治疗,比如富马酸铁、葡萄糖亚酸铁等。用药后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处理,指导患儿家属掌握用药最佳时间段和方法,同时要告知家属在服用铁剂药物治疗中,不应同时服用能抑制铁吸收的药物,应同时给予具有丰富果糖、维C 等物质,促进铁元素的有效吸收;在服用铁剂前后应进行口腔清洁和消毒,强化口腔护理,避免感染,且要严格控制铁剂使用量,确保科学合理用药。

(4)预防护理:大多数患儿因缺铁性贫血导致免疫力降低,易出血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强化基层护理,确保病房良好通气性,维持适宜温湿度,每日应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同时降低探视人数量,让其家属协助患儿做好个人卫生。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以预防感染的发生。如患儿出现感染,那么应在每餐前应用生理盐水漱口消毒。同时,嘱患儿家属对小儿的进行全面清洗,避免蚊虫叮咬。

1.3 疗效评价

根据护理效果分为:(1)痊愈,贫血症状全部消失,食欲、血红蛋白水平恢复正常;(2)好转,临床贫血症状大幅改善,食欲增强,血红蛋白回升≥ 20g/L;(3)无效,贫血症状、食欲及血红蛋白未得到任何改善。总有效为痊愈与好转之和。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2.0 软件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X2 检验统计数据,组间比较以t 检验,P < 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护理后,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6.2%,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4.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 < 0.05),具体如表1:

3. 讨论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预防和护理,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加强预防宣教,由此可提升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识[3]。在此基础上,给予良好的饮食护理,要重视患儿的饮食管理,尤其是哺乳期小儿应强化母乳喂养,并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确保足够的睡眠,提高患儿的免疫力[4]。还应给予患儿良好的药物护理,主要强化用药指导,要让患儿及其家属认识到用药治疗的重要性,并让他们严遵医嘱按时

如何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

如何预防缺小儿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婴幼儿发病率尤其高。缺铁性贫血不但损害宝宝免疫力,还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生长和认知发育迟缓,尤其影响智力潜能的发挥,降低学习能力。因此,如何防治缺铁性贫血是生命早期1000天(从胎儿期至出生后2岁)最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 《中国0-6岁儿童营养发展报告(2012)》指出,我国5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率比较高,其中,2岁以下儿童贫血问题更为突出,特别是6—24月龄儿童贫血患病率最高。 所有婴幼儿均有患缺铁性贫血的可能,但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因素的宝宝更加危险:妊娠期母亲贫血、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不合理的饮食搭配和胃肠疾病、生长发育过快、长期慢性失血。凡具有这些危险因素的宝宝不但要加强铁的供应,还要按时体检,及时发现缺铁性贫血。而要预防婴幼儿缺铁性贫血,首先要从孕妈妈做起。 宝宝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多数发病的原因是饮食不当,故必须改善饮食,合理喂养。有些轻症病人仅凭改善饮食即可治愈。在改善饮食时,首先应根据小儿的年龄给以合适的食物。由于患儿消化能力较差,更换和添加辅食必须小心。一般在药物治疗开始数天后,临床症状好转地,逐渐添加辅食,以免由于增加食物过急而造成消化不良。1岁左右的婴儿可加蛋类、菜泥、肝和肉末等。幼儿与儿童必须纠正偏食,给予富含铁质、维生素C和蛋白质的食物。 宝宝贫血补充营养补铁剂:5个月后可服用体恒健铁之缘片,微量补充铁质,不会刺激宝宝肠胃,口感好安全补铁吸收利用率高,一般小儿缺铁性贫血服用一个月后血红蛋白会上升,两个月左右纠正贫血。 1.孕期应加强铁营养,预防妊娠期贫血。首先,孕妇要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如肉类、动物肝脏和动物血等,以及孕妇奶粉、加铁酱油、强化面粉等铁强化食品。其次,从妊娠第3个月开始,每日口服含元素铁60毫克的铁剂,必要时可延续至产后。最后,孕期要监测血红蛋白。一旦发现贫血,应遵医嘱赶紧服用补铁药物。此外,分娩时延迟脐带结扎2—3分钟,也可增加婴儿铁储备。 2.婴儿首选含铁辅食。宝宝满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后,应首先选用富含铁的辅食,主要有婴儿米粉(强化铁,最早添加)、肝泥和肉泥(6个月尝试,7个月正式添加,至1周岁时应达到每天25—50克)。水果(泥)和蔬菜(泥)含有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亦应每日添加。 需要提醒的是,鸡蛋(蛋黄)虽然含铁较多,但很难吸收(吸收率只有3%),且易致过敏,所以不主张早期添加,应推迟至七八个月再添加蛋类。家庭自制米粥、米饭、面条等含铁极少,也不是铁的良好来源。 3.幼儿饮食要均衡搭配。1岁以后,宝宝食谱日渐丰富,但仍应每天摄入350—500毫升奶类,不能继续母乳喂养的2岁以内幼儿,建议选择配方奶(强化铁)。在此基础上,每天还应摄入1个鸡蛋、50克动物性食物、100—150克谷物、150—200克蔬菜、150—200克水果和20—25克植物油。这样才能达到膳食品种多样化或均衡饮食的要求。 4.必要时给宝宝服用铁剂。美国儿科学会(AAP)2010年曾建议(我国卫生部《儿童营养性疾病管理技术规范》也采用这一说法),母乳喂养的婴儿要从4个月开始每日补铁,直

缺铁性贫血防治方案

缺铁性贫血防治方案 前言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比较多见,以7—24个月为高发年龄组,对健康有不良影响,必须积极防治。根据我国目前情况,提出以下防治方案。 一、预防 (一)广泛宣传母乳喂养的优越性与合理喂养的必要性,普及防治营养性贫血的知识。 (二)注意母亲孕期和哺乳期的营养及合理膳食,防止铁和其它营养素缺乏。 (三)饮食安排 1.提倡母乳喂养。 2.足月儿在第4个月后,低体重儿(包括早产儿和小样儿)在第2个月后应加维生素C及含铁较多的菜汤(绿色蔬菜)及水果汁。 3.4个月内小儿尽量不加半固体或固体食物,以免影响人乳中铁吸收。 4.5~6个月后可在粥内、米糊内加蛋黄、鱼泥、肝泥、肉末等含铁较多并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在两次喂奶之间喂予,每日1~2次。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绿色蔬菜泥、菜末、水果泥等。 5.4个月后根据小儿具体情况,酌情选用铁强化食品。 6.养成小儿良好饮食习惯,合理搭配食物,尽量供给富有铁质、维生素C的食品及动物性食物。 (四)每日摄入的铁包括在食物中所含的铁,每公斤体重以1毫克为宜,每日总量不超过15毫克。 二、诊断 (一)主要实验室指标 1.血红蛋白低于110g/L(11g/dk)(6个月~7岁)。测定血红蛋白方法:将左手无名指端常规消毒、压紧指端,用刺血针穿皮,去掉第一滴血后,待血自然流出时按规定采取血样。检测所用试管必须无水干燥,每人1只。如用耳垂血,须先使耳垂温暖后方可按

上法取血样。检测要求:用氟化高铁法,血样用72型或721型分光光度计检测。应定期核查并制备标准曲线。 2.作红细胞计数并作血涂片观察红细胞形态,注意有无小细胞低色性质。 3.有实验室设备的单位,可另加测定血清铁、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FEP)及血清铁蛋白(SF)以了解缺铁情况。 4.贫血程度分类: (1)轻度:血红蛋白90~110g/L(9~11g/di)。 (2)中度:血红蛋白60~g/L(6~g/dk) (3)重度:血红蛋白30~g/L(3~g/dk) (4)极重度:血红蛋白<30g/L(<3g/dk) (二)辅助诊断 1.有明确缺铁的病史 (1)母亲孕期或哺乳期有严重贫血。 (2)早产儿或双胎儿。 (3)生长发育速度快(超过正常标准数值)。 (4)营养中铁摄入量不足。 (5)有慢性感染。 2.临床表现 (1)面色、眼结合膜、口唇及甲床苍白。 (2)长期食欲不振。 (3)精神萎靡或易烦躁,注意力不易集中。 (三)对各级儿童保健机构的不同要求 1.村、乡一级:原则上按以上要求测定血红蛋白。如条件不具备,可用沙利氏计测定血红蛋白,但必须用统一标准管,并用氰化高铁法作出矫正的标准曲线判定读数。作红细胞计数及血涂片染色观察红细胞形态。

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

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防治建议 一、前言 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ID)是最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症和全球性健康问题,据估计世界1/3人口缺铁。由于健康教育和广泛采用铁强化食品等措施,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儿童缺铁性贫血(iron ficiency anemia,IDA)患病率已显著降低。据美国1999—2000年全国流行病学调查,l~2岁儿童ID和IDA患病率分别为7%和2%,其中西班牙裔儿童ID患病率仍高达17%o。发展中国家儿童铁缺乏症情况更为严峻。据WHO资料,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和5~14岁儿童贫血患病率分别为39%和48%,其中半数以上为IDA,而ID患病率至少为IDA患病率的2倍。 我国儿童ID患病率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16个省市流行病学调查表明,6个月一7岁儿童营养性贫血总患病率高达43%,其中多数为IDA。2000一2001年“中国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7个月一7岁儿童ID总患病率4 0.3%,IDA患病率7.8%。尽管IDA患病率已显著降低,但缺铁(不伴贫血的ID)仍很严重,其中婴儿缺铁和IDA患病率分别为44.7%和20.5%,显著高于幼儿和学龄前儿童,而农村儿童IDA总患病率12.3%,显著高于城市儿童(5.6%)。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缺铁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运动和免疫等各种功能。婴幼儿严重缺铁影响认知、学习能力和行为发育,甚至不能被补铁所逆转。因此,ID的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对预防缺铁导致的儿童健康损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建议参考了国外有关防治指南,由《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共同组织起草,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后修订完成,希望能对我国儿童ID及IDA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二、基本概念和定义 ID是指机体总铁含量(total body iron,TBI)降低的状态,包括铁减少期(iron deplet ion,ID)、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ron deficient erythropoiesis,IDE)和IDA 3个发展阶段,各阶段具有不同的铁代谢特点。 IDA是由于体内铁缺乏,最终导致血红蛋白(Hb)合成减少所致的一类贫血,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性改变,具有血清铁蛋白、血清铁和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等铁代谢异常的特点,是ID发展最为严重的阶段。 铁减少期仅机体储存铁水平降低,但红细胞造血并不受到影响,临床上无贫血。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由于储存铁进一步降低或耗竭,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血清铁转运至骨髓幼红细胞参与Hb合成减少,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ree erythrocyte protoporphorin,FEP)水平增高,但临床仍无贫血。铁减少期和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因此也被统称为“不伴贫血的铁缺乏症”(iron deficiency without anemia)。为简便起见,本防治建议将铁减少期和红细胞生成缺铁期统一命名为“缺铁”。 三、ID病因和高危人群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标准护理计划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标准护理计划 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贮铁缺乏,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致的低色素小细胞性贫血,为小儿贫血中最常见者,尤以婴幼儿发病率。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粘膜及甲床最为明显;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活动无耐力;②有感染的危险;③知识缺乏;④潜在并发症)--贫血性心脏病。活动无耐力相关因素贫血,虚弱。营养不良。主要表现活动后乏力、虚弱、气喘、出汗。头晕,眼前发黑,耳鸣。护理目标患儿随着贫血改善,耐力提高。护理措施评估患儿目前的活动程度和休息方式。与患儿家属制定活动计划,体力不支的患儿需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一般少量的活动应尽量让患儿在床旁、本病室内进行。外出检查需要抱行或或轮椅推行。增加患儿营养,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必要时静脉输血、血浆、白蛋白。有计划地安排各项检查,减少对患儿的刺激,尽量避免患儿哭吵、激动及情绪紧张。协助患儿进行洗漱、进食、大小便等个人卫生活动。吃奶的患儿,喂养时宜竖抱起,或抬高头部,吃奶时间以20分钟为宜,少量、多餐,必要时喂奶前后吸氧15分钟。重点评价患儿活动量是否逐渐增加有感染的危险相关因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卧床。主要表现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白细胞增高,尤其中性粒细胞增高。护理目标患儿不发生感染。护理措施病室每天通风换气,限制探视人员,白细胞过低者给予单独隔离房间。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保持床单清洁、整齐,衣被平整、柔软。保持口腔卫生,指导年长儿晨起、饭后、睡前漱口,避免用硬毛牙刷。婴幼儿应加强臀部护理,预防红臀。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服,预防呼吸道感染。向患儿及家属讲解导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指导家属掌握预防感染的方法与措施。重点评价患儿是否有感染发生。患儿家属是否掌握预防感染的方法与措施。知识缺乏相关因素家属对疾病的有关知识缺乏。主要表现家属不能正确地喂养小孩。不能配合医护人员完成各项治疗与护理。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5-03-18T09:12:53.08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2期供稿作者:辛义萍 [导读] 加强孕前保健,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有效降低了贫血的发病率。 辛义萍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妇幼保健所017000 摘要目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方法:检查我院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者的治疗,整理总结并分析结果:通过调理后都治愈了结论: 加强孕前保健,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及早诊断,及时治疗,有效降低了贫血的发病率。 关键词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营养性疾病,尤其是婴幼儿的发病率最高,临床主要的特点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故又称为营养性小细胞性贫血。小儿的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好发于6 个月到2岁的孩子。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 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 一般资料与方法 选择我所2014年3月----2014年12月份体检36678人中,查出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1466例,其中:轻度贫血患者:906例;中度贫血患者;560例。给予右旋糖酐铁口服,调整饮食结构,指导家长给小孩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如;蛋黄、红枣、木耳、猪肝等,通过饮食调理后都治愈了。 1.病因分析 1.1铁在体内代谢正常人体内铁的含量每公斤体重为35--60毫克。其中65--70%存在于循环红细胞的血红蛋白中,25--30%为储存铁,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于网状内皮系统(肝、脾、骨髓等)中,大约5%存在于肌红蛋白及各种含铁的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酶、细胞色素等)中。在血浆中运转的铁仅占0.1%左右。人体需要的铁来源于食物和衰老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一般食物中所含的铁仅占5--10%能被吸收。植物中的铁盐吸收率低,而肉类中的铁吸收率高。二价铁比三价铁容易吸收。同时食入维生素C、果糖、氨基酸以及胃液中的盐酸均有利于铁的吸收,而食物中的磷酸、草酸、植酸则有碍于铁的吸收。铁的吸收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进行。肠粘膜细胞有调节铁吸收的功能。这种细胞寿命为2--3天,在肠腔和血液之间形成一暂时保存铁的地带。当体内铁过多时,大量保存铁的肠粘膜细胞在肠腔内脱落排出体外,使铁的吸收减少。相反,在缺铁和造血功能增强时,铁通过肠粘膜进入血循环的量增多。正常小儿每日损失的铁极微,主要由胆汁、尿液、汗液和脱落的粘膜细胞排出,但小儿时期由于不断生长发育,故每日需自饮食中补充的铁量较成人多。 1.2缺铁与贫血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血浆中转运的铁到达骨髓造血组织时,铁即进入幼红细胞内,被线粒体摄取而形成正铁血红素。当体内缺铁或铁的利用发生障碍时,因正铁血红素的合成不足,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新生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量不足,使新生的红细胞胞体变小,胞浆中血红蛋白量减少,而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严重缺铁时不仅发生贫血,也可引起体内含铁的酶类缺乏,致细胞呼吸发生障碍,影响组织器官的功能,临床上可发生胃肠道、障碍加重。 1.3缺铁的原因以下原因可单独或同时存在: 1.3.1体内储铁不足胎儿期从母体所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为最多,储存铁及出生后红细胞破坏所释放的铁足够出生后3--4个月内造血所需。如储铁不足,则婴儿期易较早发生缺铁性贫血。当母亲患严重缺铁性贫血、早产或双胎致婴儿出生体重过低时,以及从胎儿循环中失血,都是造成新生儿储铁减少的原因。出生后结扎脐带的时间延迟一些,并用手将脐带内血挤净,可使新生儿多得75豪升血或35毫克铁。 1.3.2铁的摄入量不足饮食重中铁的供给不足为导致缺铁性贫血的重要原因。人奶和牛奶含铁量均低,不够婴儿所需,如单用奶类喂养又不及时添加含铁较丰富的辅助食品,则易发生缺铁性贫血。食物中菠菜含铁虽较多,但吸收较差;大豆为植物中含铁较高且吸收率较高的食物,故可优先选用。肉类中铁的吸收率较高,而蛋类中铁的吸收率在动物类食物中较低。由于长期腹泻、消化道畸形、肠吸收不良等引起铁的吸收障碍时,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1.3.3生长发育因素随体重增长血容量相应增加,生长速度愈快,铁的需要量相对愈大,愈易发生缺铁。婴儿至一岁时体重增至初生时的3倍,早产儿可增至5--6倍,故婴儿期尤其是早产儿,最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1.3.4铁的丢失和消耗过多如:肠息肉、美克尔憩室、钩虫病等,都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讨论 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和贫血程度与起病的缓急有关,多数患儿起 病隐匿缓慢,呈现轻、中度贫血。一般有皮肤黏膜苍白、疲乏、烦躁等症状,年长儿可述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等;还可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智力减低;部分患儿有厌食,腹胀、恶心、便秘,甚至易食癖,如:吃纸、吃土、煤渣等胃肠道症状;少数严重患儿可出现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炎,毛发干枯易脱落,指甲扁平,不光泽,贫血明显时心率增大,心脏扩大,严重者可发生心力衰竭。一般根据喂养史、临床表现和血红蛋白检测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在此,提倡母乳喂养,因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做好喂养指导,无论是母乳或人工喂养的婴儿,均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助食品,如:蛋黄、瘦肉、血块、动物肝脏、鱼、木耳、红枣等,并注意膳食合理搭配,婴儿如以鲜牛乳喂养,必须加热处理以减少牛奶过敏所致肠道出血。婴幼儿食品,如:谷类食品、牛奶制品等应加入适量铁剂加以强化.对早产儿,尤其是低体重的早产儿应从2个月左右开始铁剂预防。 治疗缺铁性贫血首先应去除病因,如:改善喂养,加强含铁食物的摄入、慢性失血性疾病应及早治疗等。缺铁性贫血可选择右旋糖酐铁治疗。铁剂疗程通常需2个月或直至血红蛋白正常后6至8周以补足机体铁的含量。 参考文献 [1]麦文英,谢笑英,廖桂桃,冯素娥,徐娟,陈春燕,吴丽华,黄俊丹. 儿童保健门诊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J]. 当代医学,2015,02:114-115.

(儿科)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治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诊治 一、缺铁性贫血的定义 外周血中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疾病,也叫小细胞性贫血,是体内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的一种贫血,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为特征。 二、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病因小儿缺铁性贫血多发生于6个月至2岁的婴儿,对儿童危害大,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儿童期常见病。主要是由于婴儿生长发育快,需铁量多。而人乳和牛乳含铁量都很低不能满足婴儿的生长需要,此时若未及时添加含铁的辅食,就会发生缺铁性贫血。此外,中华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将血红蛋白的正常值这样定义:新生儿≥145g/L为正常,1~4月由于生理性贫血期的存在,血红蛋白有普遍性的下降≥90g/L,此后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血红蛋白逐渐升高,到6~14岁时达到成人水平,≥120g/L为正常。 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先天储铁不足:早产、多胎、胎儿失血、孕母严重缺铁;②铁摄入量不足:婴儿食物转换期未及时补足强化铁的食物或铁剂;③生长发育过快;④铁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慢性肠道病;⑤铁的丢失过多:长期慢性失血,如牛奶过敏、息肉、钩虫等。 (二)发病机制缺铁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缺铁——血红素下降——血红蛋白合成下降——胞内血红蛋白减少——胞浆少、细胞变小——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的病理生理过程分三个时期:铁减少期(ID):储存铁减少,合成Hb的铁仍正常;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储存铁进一步减少,红细胞生成的铁不足,但循环中Hb量未减少;缺铁性贫血期(IDA):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非造血系统症状。 (三)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影响肌红蛋白合成;多种含铁酶活性减低——细胞功能紊乱——体力减弱、易疲劳、表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减退;组织器官的异常:口腔黏膜异常角化、舌炎、胃酸减少、脂肪吸收不良、反甲等;免疫功能降低——易感染。 三、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可发病,多在6个月至2岁,大多起病缓慢,开始多不为家长所注意,到就诊时多数病儿已为中度贫血。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异,症状的轻重取决于贫血的程度和贫血发生、发展的速度。 (一)一般表现开始常有烦躁不安或精神不振、易疲劳、不爱活动,食欲减退,皮肤黏膜变得苍白,以口唇、口腔黏膜、甲床和手掌最为明显。年长儿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二)造血器官的表现由于骨髓外造血反应,肝、脾和淋巴结常轻度肿大。年龄越小,贫血越重,病程越久,则肝脾肿大越明显,但肿大很少超过中度。 (三)非造血系统的症状除造血系统的变化外,缺铁对全身代谢都有影响。从细胞学的角度看,可导致细胞色素酶系统缺乏;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单胺氧化酶、乌头酸酶及α-磷酸甘油脱氢酶等酶的活力降低;并影响DNA的合成。由于代谢障碍,可出现食欲不振、体重增长减慢、舌乳头萎缩、胃酸分泌减低及小肠黏膜功能紊乱。异嗜症多见于成人及病程长的儿童。 神经、精神的变化逐渐引起重视。现已发现在贫血尚不严重时,或贫血出现前、铁蛋白下降即出现烦躁不安,对周围环境不感兴趣。智力测验发现病儿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降低,反应慢。婴幼儿可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学龄儿童在课堂上常表现行为异常如乱闹、不停的小动作等。神经精神的改变与缺铁的关系尚不很明了,但近年来有实验证明缺铁性贫血病人尿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给铁后迅速恢复正常,提示神经精神变化可能与去甲肾上腺素降解代谢有关。尿中去甲肾上腺素增加可由单胺氧化酶缺乏所致,此酶是一种铁依赖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化学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现已测知缺铁性贫血病人的血小板中单胺氧化酶活力减低,服用铁剂后很快恢复正常。 缺铁性贫血病儿较易发生感染。此类病人E玫瑰花结、活性E玫瑰花结形成率皆降低,PHA等皮肤试验反应明显低于正常,说明T淋巴细胞功能减弱。 当血红蛋白降低至70g/L以下时,可出现心脏扩大和杂音,此为贫血的一般表现而非缺铁性贫血的特有体征。由于缺铁性贫血发病缓慢,机体耐受力强,当血红蛋白下降至50g/L以下时心率增快,但可不出现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合并呼吸道感染后,心脏负担加重,可诱发心力衰竭。 四、实验室检查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治方案

ZHONGGUO SHIYONG XIANGCUN YISHENG ZAZHI 2007,14(4) 关 键 词:贫血;小儿;缺铁性; 诊断;治疗;预防中图分类号:R55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1672-7185(2007) 04-0048-02 铁缺乏症是世界各国最为常见的营养缺乏症,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营养性贫血,多见于育龄妇女和儿童。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以7~24个月为高发年龄组,且农村发病者高于城市,对健康有极其不良的影响,必须积极防治。我国早于1985年就制订了《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但实施20余年来,我国农村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患病率仍然居高不下,是目前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因此,有必要在农村继续推广实施《方案》。现结合临床实践谈谈小儿缺铁性贫血的防治。 1 小儿易发生缺铁性贫血的 原因 儿童易发生缺铁性贫血,一方面是由于生长发育过快,营养需要量增加;另一方面则由于食物搭配不合理,影响铁的吸收;或是由于食物中的含铁量较低,使摄入铁量不足。另外,早产、双胎、低体重等也是贫血的高发因素。 在基层要进行贫血的监测:对每个婴儿可结合小儿生长发育进行系统观察,在7~12个月龄及18~24个月龄时,各查1次血红蛋白,以便早期发现贫血、早期治疗。特别是对有贫血高发因素的患儿,一 定不能忽视监测。对所发现的贫血患儿应及时采取措施,定期监测,观察治疗效果。同时,县、乡级的医疗机构可在本地区进行小儿贫血情况的抽样调查,可按年龄分组(4个月~,7个月~,1岁~,2岁~,3岁~,4~7岁),最好每组不少于100人,以指导本地区的贫血防治工作。 2 临床表现 患缺铁性贫血的患儿都有明确的缺铁病史:①母亲孕期或哺乳期有严重贫血;②早产儿或双胎儿;③生长发育速度快(超过正常标准数值);④饮食中铁摄入量不足;⑤有慢性感染史。儿童患贫血后,可有皮肤黏膜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牙龈最为明显;易疲乏无力,不爱活动;年长儿童会头晕、眼前发黑、耳鸣;肝、脾肿大;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如喜食泥土、墙皮、煤渣等;常有呕吐、腹泻和口腔炎、舌炎、舌乳头萎缩等消化系统表现。有的病儿还可有烦躁不安或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低于同龄儿等表现。严重的贫血患儿还会出现心率增快、心脏扩大甚至心力衰竭等表现。由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缺铁和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常会合并各种感染性疾病。 3 诊断 缺铁可分为3个阶段:贮铁缺乏、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铁缺乏从轻到重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最初的铁缺乏表现为储 备铁的减少,如若缺铁进一步发展,最终会引起循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量减少,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缺铁性贫血。贫血与缺铁严格来讲不是一回事,因为贫血除了由缺铁引起外,还可由其他原因引起,但就缺铁性贫血与缺铁而言,却可理解为是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或理解为原因与疾病的关系。国内外的诊断标准一般都需要比较复杂的实验室检查结果的支持,需要明确区分这3个阶段,不符合基层医疗条件的实际。 在《方案》中提出了对各级医疗机构诊断缺铁性贫血的不同要求:①村级、乡级医疗机构原则上仅要求测定血红蛋白。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范围,如1~4个月儿童血红蛋白<90g/L,4~6个月儿童<100g/L,6个月~6岁儿童<110g/L,6岁~12岁儿童<120g/L,即为贫血。同时,要做红细胞计数及血涂片染色观察红细胞形态。②县级医疗机构除检测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指标外,可用血清铁和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作为缺铁性贫血的指标。缺铁性贫血者,血清铁<8.95μ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dL),转铁蛋白饱和度<15%;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μmol/L(50μg/dL)(全血),或血液锌原卟啉>0.96μmol/L(60μg/dL)(全血),或红细胞游离原卟啉/血红蛋白>4.5。此外,缺铁性贫血者的实验室检查还有:红细胞平均体积<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0.32;红细胞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骨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防治方案》解读 黄振荣1 王淑敏1 王柏勋2 (1.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区人民医院内科,110141;2.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血液科)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方案

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防治方案 贫血有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几种类型。但大多数患者属于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小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病,多发生在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从目前我国儿童健康普查情况来看,缺铁性贫血的现象相当普遍,据调查显示该病在6个月至6岁的婴幼儿中患病率约为40%左右。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为什么小儿易患缺铁性贫血呢? 血是人的命脉,一个健康的小孩,从外表看,面色红润是应当具有的特点之一。小儿常见的贫血多是由于营养调配不当所致。供应造血的营养素不够所产生的营养性贫血,其中以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因为婴幼儿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最快时期,血容量增加很快,铁质需要量相对地较多。出生后6个月内的婴儿老有足量的母乳喂养,一般不会发生缺铁性贫血,但若母乳量不足,以牛奶喂养为主,则因牛奶中铁的含量比母乳要低,且牛奶中铁的吸收率也较母乳低,故易发生缺铁性贫血,早产儿更易发生本病,故此时应及时添加富含铁的捕食,以防止本病的发生。婴儿山粪便及皮肤损失的铁也较儿童和成人多,所以,如果不注意添加含铁的辅助食品,就会罹息或轻或重的缺铁性贫血。较大儿童如果饮食习惯不良,如偏食、挑食、拒食或营养供应较差,均可导致本病。近年来发现,如每日以大量(大于10()毫升)未经煮沸

的鲜牛奶喂养小儿,可发生慢性肠道失血而致病。另外,钩虫病、溃疡病、鼻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少女月经过多。长期腹泻。呕吐、肠炎、脂肪痢等,均可影响营养素的吸收,急、慢性感染,食欲减退,胃肠道吸收不良,均可引起本病。 本病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精神差、不爱活动。疲乏无力、食欲减退、口唇、眼结膜、指甲床和手掌苍白,血象检查可见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均低于正常值,做血清铁蛋白、血清铁等生化检验可确诊本病。缺铁性贫血的小儿血色素低于正常指标,面色发白或发黄,身体不够健壮,注意力不够集中,易乏力,爱疲倦,精神不佳,抗病能力差,容易感染其它疾病,甚至影响到智力和学习。 要预防婴幼儿的缺铁性贫血,必须选择富含铁的食物,同时还要考虑到铁的吸收和利用问题、如服硫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加取维生素C,可促进铁的吸收。一般动物性食品铁的吸收率较高,达10-20%左右,而植物性食品铁的吸收率只有百分之几。下面介绍一些铁含量高和吸收率强的食品,以供参考。 动物肝脏:肝脏富含各种营养素,是预防缺铁性贫血的首选食品。每100克猪肝含铁25毫克,而且也较易被人体吸收。肝脏可加工成各种形式的儿童食品,如肝泥就便于婴儿食用。各种瘦肉:虽然瘦肉里含铁量不太高,但铁的利用率却与猪肝差不多,而且购买加工容易,小孩也喜欢。 鸡蛋黄:每100克鸡蛋黄含铁7毫克,尽管铁吸收率只有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护理及预防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护理及预防 发表时间:2015-09-14T09:59:34.6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8期供稿作者:郭瑞莎 [导读]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河南在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护理和预防中采取积极全面的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患儿的康复。 郭瑞莎 (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 河南 4710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护理及预防情况。方法将2013 年3 月到2014 年3 月我院收治的52 例缺铁性贫血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两组均为26 例,研究组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常规组采取一般性专科护理,对比两组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总有效率达到96.2%,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4.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 < 0.05)。结论在小儿缺铁性贫血的护理和预防中采取积极全面的综合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患儿的康复。 【关键词】儿童;缺铁性贫血;护理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08-0132-01 缺铁性贫血临床常见的一种病症,主要是因为机体内的铁较为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发的贫血。该病在儿童群体中有较高发病率,主要的临床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脸色苍白、易疲乏及免疫能力偏低等[1]。为有效加强小儿缺铁性贫血预防和护理,本文52 例缺铁性贫血患儿的临床护理进行对比分析,报告正文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3 年3 月到2014 年3 月我院收治的52 例缺铁性贫血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血常规等检查确诊,均符合缺铁性贫血的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26 例。研究组:男14 例,女12 例,年龄8 个月到11 岁,平均( 4.1±0.6)岁;轻度贫血18 例,中度贫血5 例,重度贫血2 例;常规组:男15 例,女11 例,年龄7 个月到12 岁,平均( 4.2±0.8)岁;轻度贫血19 例,中度贫血4 例,重度贫血3 例. 患儿的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厌食偏食、腹泻、体重偏轻等。两组患儿的一般特征、病情病程无显著差异,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常规组在临床对症治疗基础上采取一般性护理干预,主要是用药治疗、基础护理、病房护理等方面。研究组在治疗基础上采取综合性护理干预,具有措施有: (1)心理护理:患儿家属因对疾病不甚了解一般会出现焦虑、担心、不安等心理,应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让他们充分认识到缺铁性贫血的产生原因、预防对策及治疗方法,同时根据患儿及家属的情况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提高患儿护理依从性和家属的配合度,确保护理及治疗的有序开展。 (2)生活护理:首先,应进行饮食护理。护理人员应在评估患儿病情和贫血严重度等情况进行饮食指导,根据患儿饮食喜好提供含铁量较高的饮食,纠正患儿的不良饮食习惯,确保饮食有规律,以实现良好的治愈和预防效果。应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及易消化食物,以增加机体所需的营养元素,确保铁的合适摄入,同时对于哺乳期患儿,应强化哺乳喂养,选用的奶制品应保证质量,选用含铁量科学的奶粉等。其次,日常生活护理。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贫血度制定科学合理的活动,应避免患儿参与剧烈运动中,确保有充足睡眠。对于病情较重患儿,应设专人进行护理和照顾,减少患儿的哭闹、不安等情况。 (3)用药护理:铁剂是临床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主要药物,应选用溶解度较高,易吸收的铁剂治疗,比如富马酸铁、葡萄糖亚酸铁等。用药后应观察患者的反应,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处理,指导患儿家属掌握用药最佳时间段和方法,同时要告知家属在服用铁剂药物治疗中,不应同时服用能抑制铁吸收的药物,应同时给予具有丰富果糖、维C 等物质,促进铁元素的有效吸收;在服用铁剂前后应进行口腔清洁和消毒,强化口腔护理,避免感染,且要严格控制铁剂使用量,确保科学合理用药。 (4)预防护理:大多数患儿因缺铁性贫血导致免疫力降低,易出血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强化基层护理,确保病房良好通气性,维持适宜温湿度,每日应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同时降低探视人数量,让其家属协助患儿做好个人卫生。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要求进行,以预防感染的发生。如患儿出现感染,那么应在每餐前应用生理盐水漱口消毒。同时,嘱患儿家属对小儿的进行全面清洗,避免蚊虫叮咬。 1.3 疗效评价 根据护理效果分为:(1)痊愈,贫血症状全部消失,食欲、血红蛋白水平恢复正常;(2)好转,临床贫血症状大幅改善,食欲增强,血红蛋白回升≥ 20g/L;(3)无效,贫血症状、食欲及血红蛋白未得到任何改善。总有效为痊愈与好转之和。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2.0 软件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用X2 检验统计数据,组间比较以t 检验,P < 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护理后,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6.2%,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4.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 < 0.05),具体如表1: 3. 讨论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预防和护理,最为重要的工作是加强预防宣教,由此可提升患儿家属对疾病的认识[3]。在此基础上,给予良好的饮食护理,要重视患儿的饮食管理,尤其是哺乳期小儿应强化母乳喂养,并让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确保足够的睡眠,提高患儿的免疫力[4]。还应给予患儿良好的药物护理,主要强化用药指导,要让患儿及其家属认识到用药治疗的重要性,并让他们严遵医嘱按时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教案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护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 ②熟悉缺铁性贫血的定义、病因、治疗。 ③了解铁的代谢。 2.能力目标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缺铁性贫血病人实施整体护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职业修养。 教学重点 缺铁性贫血病人的临床表现和护理措施。 教学难点 铁的代谢——铁的吸收利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二、旧知回顾,导入新课 1.贫血的概念 2.贫血的一般表现 三、新课讲解(问题引导法) (一)概述(问题引导法) 1.概念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贮存铁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铁的代谢 (1)铁的来源 人体铁来源有两种:内源性铁来自红细胞破坏;外源性铁来自食物。 (2)铁的吸收 食物中三价铁在胃酸及还原酶作用下还原成二价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被吸收。肠黏膜吸收铁的量与体内贮存铁量保持动态平衡。

(3)铁的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含铁量男性50mg/kg,女性35mg/kg,其中65%的铁存在于血红蛋白中, 30%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称为贮存铁,其余为组织铁。 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相对不足 3.缺铁性贫血常见原因铁吸收不良 铁丢失过多 (二)护理评估(问题引导法) 1.健康史 询问病人有无慢性失血、慢性胃肠道疾病和胃肠手术病史;有无需铁增加而摄入不足的情况,幼儿及儿童病人有无偏食和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2.身体评估 (1)贫血共有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皮肤黏膜苍白,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活动后心悸、气短。 (2)特殊表现 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反甲;黏膜损害;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系统异常;少数有异食癖。 (3)缺铁原发病表现 3.心理-社会状况 长期轻度贫血病人,因缺血缺氧引起的不适和活动无耐力病人自觉工作效率低,常有自卑感。一旦贫血加重,症状明显时,病人常有焦虑和烦躁。 4.辅助检查 (1)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减少较红细胞减少更为明显。 (2)铁代谢检查:血清铁、血清铁蛋白降低。血清铁蛋白是反映贮存铁的敏感指标,可用于早期诊断。 (3)骨髓象: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减少,红细胞内含铁颗粒减少或

引发小儿缺铁性贫血有哪些原因

引发小儿缺铁性贫血有哪些原因 引发小儿缺铁性贫血有哪些原因?引发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如妊娠期孕妇贫血会加大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几率,因此预防小儿缺铁性贫血,要从准妈妈时开始预防。 小儿缺铁性贫血症状 婴儿贫血是婴时期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长期贫血可影响心脏功能及智力发育。婴幼儿贫血多数是因为营养不良造成的。贫血患儿可出现面色苍白,嘴唇、指甲颜色变淡等;呼吸、心率增快;食欲下降、恶心、腹胀、便秘;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激动等,年长患儿还会出现头痛、头晕、眼前有黑点等,患病时间长的患儿常常会出现容易疲劳、毛发干枯、生长发育落后等。缺铁性贫血的主要表现除了皮肤黏膜逐渐苍白(嘴唇、指甲颜色表现最明显)、食欲降低、呕吐或腹泻以外,有的孩子还会出现异食癖如喜欢吃泥土、墙皮等;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智能下降等。 营养性贫血可分为营养性小红血球性(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 巨幼红血球性(维生素B12、叶酸缺乏)贫血。

小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1、人体内铁的需求量增加而摄入量相对不足 婴幼儿生长速度很快,正常婴幼儿出生后5个月体重增加1倍,1岁时增加2倍。婴幼儿在4 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仅以含铁量少的,可导致缺铁性贫血。育龄妇女由于妊娠、哺乳,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消化功能紊乱,铁的摄入和吸收不佳,也极易导致贫血。 2、铁吸收性障碍慢性贫血 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色素铁可以直接以卟啉铁的形式被人体 吸收,吸收率较高非血红色素铁的吸收取决于胃肠道的溶解度等因素,多种因素可阻碍铁的吸收。

3、纯母乳喂养会导致婴幼儿贫血吗 母乳喂养导致婴幼儿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母亲本身就贫血,由于自身身体状况的原因,造成孩子贫血。 ②孩子到了该添加辅食的时候(一般是4 6个月)却仍然只吃 母乳,或添加辅食量较少,或添加不得当都会造成缺铁性贫血。母乳的消化吸收率虽然很高,远远高于各种配方强化奶粉产品,但是母乳中的含铁量很低,100克母乳含铁量一般不超过0.5毫克,而100克配方牛奶(粉)含铁量可达到5 11毫克。婴幼儿生长速度很快,正常婴幼儿出生后5个月体重增加1倍,1岁增加2倍。婴幼儿在4 6个月后,体内储存的铁已经消耗渐尽,如仅以含铁量少的母乳喂养,或者给婴幼儿食用非婴幼儿配方的奶粉或辅助食品(比如只给孩子 喝粥),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③由于妈妈很难判断宝宝每次进食的量,如果宝宝长期没有吃

儿童缺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儿童缺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儿童缺铁的主要问题是饮食上的某种不足。或者是饮食中含铁不足,或者是不当食用缺铁食物,如消毒牛奶或未加工的牛奶。世界上许多地区,包括亚洲和发展中国家,都将谷类食品作为铁的食物来源。其实,谷类并不是很好的含铁食物源,因为它的肌醇六磷酸盐含量高且含有其它对铁的吸收具有抑制作用的成分。 2、正在发育中的儿童,如果缺铁,后果会怎样? 缺铁性贫血在正处于发育时期的儿童中很常见,尤其是在出生后第二个 6 个月一直到第三个6 个月这一阶段。因此,它会对大脑的成长发育产生重要的、也许是不可挽回的影响。这极有可能是由于髓鞘形成不充分或不足所造成的,后者可能会导致神经传递和神经传导问题。 许多研究显示,这些新生儿的神经发育及运动发育指标都很差–这种情况会从此时一直持续到至少十岁。这些缺陷大多数表现为语言能力障碍以及大体精神运动缺陷。 3、缺铁的症状是可逆的吗? 在表现出精神运动发育异常的患有缺铁性贫血的儿童中,缺铁症状似乎是不可逆的。来自智利和哥斯达黎加的Tomas Walter 和Betsy Lozoff 的研究表明,幼儿身上出现的缺乏症似乎会变得影响深远而且不可逆转,这种情况甚至会一直持续到十岁。有人将这种情况称为为永久性缺乏。 4、铁对大脑发育有何作用? 铁在神经生理学上是一种重要的微量营养素。它是一种对于髓磷脂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的营养素,如果饮食中缺少足够数量的铁,大脑中的髓鞘就不能充分形成。 髓磷脂是神经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有了它,快速神经传导以及我们所知的所有功能才能够进行。大脑中的铁主要贮存在海马状突起、锥体外束以及基底神经节中。 现已证明,缺铁与多巴胺合成出现问题有关,从而也与神经传递有关。这两者都会导致神经传导不充分,并且会不可避免地导致语言能力以及大体运动技巧发育上的缺陷。 5、除了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如脸色苍白、疲劳等)之外,父母如何发现儿童缺铁呢? 缺铁的症状,如行为紊乱、疲劳和脸色苍白,非常难于发现。实际上,这些症状可能非常模糊且难以分辩。而且,这些症状也可能是由其它原因所致。 6、一些研究表明,在维生素C 的摄入量与铁的状况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维生素C 对于铁的吸收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剂。研究结果明确显示,维生素 C 的摄入量与铁的吸收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维生素C 可增强小肠中非血红素铁的吸收。重要的是,维生素C 要以食物的形式摄取而不是以药片的形式,因为饮食中的维生素C 要比药物中的维生素C 更有效

儿童营养型缺铁性贫血的防治知识

健康教育处方——儿童营养型缺铁性贫血的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营养型缺铁性贫血 营养型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缺铁性贫血是小儿最常见的一种贫血,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严重危害小儿健康,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 二、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病因 1、先天储铁不足: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最多,故早产、双胎或多胎、胎儿失血和孕母严重缺铁等均可使胎儿储铁减少。 2、铁摄入量不足:长期以乳类喂养不添加辅食或者辅食添加种类不足,饮食习惯不好,如挑食、吃零食等,导致铁摄入量不足。 3、铁的吸收障碍: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的吸收。长期呕吐、腹泻等慢性消化道疾病不仅铁的吸收不良,而且铁的排泄也增加。 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至2岁最多见。发病缓慢,其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有不同。 1、一般表现:皮肤黏膜逐渐苍白,以唇、口腔黏膜及甲床较明显。毛发稀疏、易批发,不爱活动。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2、髓外造血表现:由于髓外造血,肝、脾可轻度肿大;年龄愈小、病程愈久、贫血愈重,肝脾肿大愈明显。 3、消化系统症状:食欲减退,少数有异食癖(如嗜食泥土、墙皮、煤渣等);可有呕吐、腹泻;可出现口腔炎、舌炎或舌乳头猥琐;重者可出现萎缩性胃炎或吸收不良综合症。 4、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智力多数低于同龄儿。 5、心血管系统症状:明显喷血时心率快,严重者心脏扩大甚至发生心力衰竭。 6、细胞免疫功能降低,常合并感染。 四、营养型缺铁性贫血的治疗 血红蛋白在110g/L以下者可用铁剂治疗,对贫血合并锌缺乏症的小儿,在补铁纠正贫血,之后再补锌纠正锌缺乏症。 1、药物治疗: 选用铁剂治疗,剂量按元素铁1-2mg/kg/d,同时服维生素 C,服用一个月进行血红蛋白检查,正常以后,应继续服药1-2个月,以补充体内的储存铁。 2、饮食治疗:药物治疗同时,对喂养不当或饮食习惯不良者,应积极采取措施,矫正不良饮食习惯,事物力求多样化,包括矢量的含铁、蛋白质多的食物(如精肉、血、内脏、鱼等) 五、主要预防措施 1、提倡母乳未央,因为母乳中铁的吸收利用率较高。 2、无论是母乳或是人工喂养的婴儿,均应及时添加含铁丰富切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如精肉、血、内脏、鱼等,并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供给足够的动物蛋白,豆制品与绿色蔬菜。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诊断及其护理措施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护理诊断及其护理措施 1.常见护理诊断 (1)活动无耐力:与贫血致组织缺氧有关。 (2)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耗增加有关。 2.护理措施: (1)活动无耐力的护理注意休息,适量活动,贫血程度轻的患儿可参加日常活动,勿需卧床休息。对严重贫血者,应根据其活动耐力下降程度制定休息方式、活动强度及每次活动持续时间。 (2)营养失调的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的食物,帮助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合理搭配患儿的膳食,让家长了解动物血、黄豆、肉类含铁较丰富,是防治缺铁的理想食品;维生素C、肉类、氨基酸、果糖、脂肪酸可促进铁吸收,茶、咖啡、牛奶等抑制铁吸收,应避免与含铁多的食物同时应用。 (3)服用铁剂的护理铁剂对胃肠道的刺激,可引起胃肠不适及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故口服铁剂从小剂量开始,在两餐之间投药。可与维生素C 同服,以利吸收;服铁剂后,牙往往黑染,大便呈黑色,停药后恢复正常,应向家长说明其原因,消除顾虑。铁剂治疗有效者,于服药后3~4d网织红细胞上升,1周后可见血红蛋白逐渐上升。如服药3~4周无效,应查找原因。注射铁剂时应精确计算剂量,分次深部肌肉注射,更换注射部位,以免引起组织坏死。 (4)健康教育讲解本病的病因、护理要点、预防知识。介绍服用铁剂的注意事项。贫血纠正后,仍应坚持合理安排膳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1.营养失调与铁供应不足、吸收不良、丢失过多或消耗增加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血红蛋白减少、组织缺氧有关。 3.口腔黏膜改变与缺铁时口腔黏膜异常角化,易发生口炎、舌炎有关。 4.潜在并发症感染。

护理要点: 1.加强营养,供给铁剂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含铁丰富的动物性食物,如瘦肉、肝、蛋黄等。服用铁剂,按医嘱服用硫酸亚铁、10%枸橼酸铁铵(三价铁)、富马酸亚铁、葡萄糖酸亚铁等。不能口服者可选用右旋糖苷铁、山梨醇枸橼酸铁复合物,深部肌肉注射。注射用铁剂易出现不良反应,应慎用。服药时间应在两餐之间,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最好与稀盐酸合剂、维生素C同服,有利于吸收。铁剂不宜与牛奶、茶水、钙片等同服。 2.注意休息,适量运动病室应安静清洁,宽敞舒适,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对轻、中度贫血的病儿不必限/制活动,重度贫血的患儿应注意休息,特别是活动后出现心悸、气短的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耗氧。 3.防止口腔黏膜损伤缺铁时易发生口炎,应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鼓励患儿多饮水,口腔护理每日2次。服用铁剂药液时,可用吸管直接送到舌根部,避免与牙齿舌面接触,服药后多饮水。 4.预防感染因贫血患儿免疫力较差,易并发感染,应注意保护,与感染患儿分室居住,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日空气消毒1至2次,注意保护性隔离,以免交叉感染。 健康指导: 1.注意保护患儿,不到公共场所去,避免感染。 2.纠正偏食习惯,食物应多样化,并注意色、香、味,以增进食欲。 3.适当增加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 1.妥善安排患儿饮食,增强含铁食物摄入,坚持用药。 2.向家长及患儿解释不良饮食习惯导致本病,协助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3.注意休息,减少体能消耗。 4.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补充铁剂2-3个月。 5.定期复查血象。 10.先天性心脏病的出院指导 1.喂养耐心,给予含蛋白质、维生素丰富、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勿食过饱。 2.让患儿注意休息,勿剧烈活动,有蹲跪时,让患儿自己蹲下,自己起立。 3.预防感染: (1)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加减衣服,避免受凉引起呼吸系统感染。 (2)少去公共场所。 (3)做小手术时,如拔牙应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一旦发生感染应积极治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