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一、构成和层次

村镇体系构成

村镇层次组成

镇(乡)村镇体系构成层次示意图

二、镇(乡)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方法

1、确定评价因子

2、权重值

浙江省某镇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因子表

注:①为取得更精确合理的评价值,“耕地资源”和“经济收入也可分为”总量“和”人均“分因子进行计算。

②自然条件、区位交通、村镇建设条件等评价因子的分值均按5分制赋值,以3分为合格(标准值)。

3、评价模型公式

U i= m

j

j j X W

式中:U i─第i个村镇的评价值

W j─第j项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加权系数)

X j─第i个村镇的第j个因子评价分值

m─评价因子的个数

4、发展条件总排序

根据各个评价因子及权重值,由评价模型得出各村综合评价值,从大到小排序,并绘制综合评价图。(可以是柱状图,也可以是块状图)

5、评价结论

三、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方法

1、总人口预测

①综合分析法:Q n =Q0(1+k)n+P

式中: Q n─总人口预测数

Q0─常住(户籍)人口现状数

k─规划期内常住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N─规划期限

p─规划期内常住(户籍)人口机械增长数

本公式适用于历年从镇(乡)域外来的暂住人口少而住期短的乡镇。

②综合增长法:Q n=Q0(1+a+b)n+c

式中: Q n─总人口预测数

Q0─常住(户籍)人口现状数

a─规划期内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b─规划期内年平均机械增长率

c─规划期内暂住(≥1年)人口数

N─规划期限

本公式适用于历年人口资料统计较完整、从镇(乡)域外来的暂住人口多且住期较长的乡镇。

2、城镇化水平预测

①城镇人口增长法:城镇化水平(%)=

n n

Q y

p)

1(

式中: p0─现状城镇总人口

y─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Q n─规划期镇域总人口

N─规划期限

本公式适用于历年城镇人口资料统计比较完整的县城

外建制镇。

②劳力转化法:

城镇化水平(%)=

n n

n

Q

Z

N

S

E

K

A

F

k

P⨯

-

+

+

+

+]

)

1(

[

)

1(

p0─现状城镇总人口

Q n─规划期镇域总人口

K─人口自然增长率

N─规划期限

F─农村劳力占农村人口比例

A─镇域农村人口

E─种植业劳力占农村劳力比例

S─镇域农村耕地数

N─规划期每劳力平均负担耕地数

Z─富余劳力转化为城镇人口的比例

本公式适用于种植业为主的县城外建制镇。

③目标法:根据上位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城镇化水平及对该镇域城镇人口的规模的指导意见,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潜力,确定镇域城镇化水平。

本方法适用于对历年城镇人口增长统计资料缺乏的县城外建制镇。

3、人口配置方法

村庄规模大小应与镇(乡)域耕作特点和耕作半径相适

应。影响村庄规模的主要因素有:耕地资源、生产交通工具、机械化程度、农作物种类、人口密度、耕地经营规模、公共设施项目配置等。规模过大会导致耕作半径超过生产力水平的能力,对农业生产不利,规模太小又不利于教育、卫生等公共设施的有效配置,给村民生活带来不便。

人口配置发展趋势是:重点向中心镇集聚,促进镇(乡)域人口向一般镇(集镇)集聚,增加中心村人口规模,保证基层村合适的人口规模,迁并发展条件差的村庄。

人口配置规模示意图

四、职能结构

村镇职能类型一般由一至二个起主导作用的行业组成,由二个行业组成的类型,前者的作用和地位比后者更突出和重要。在多业均衡发展,难以确定主导产业时,一般定为“综合型”。

村庄重组的原则是发展条件差的向发展条件好的村庄

集聚,无发展潜力的村庄向有发展潜力(如有区域性重点工程项目上马等)的村庄集聚,偏远山区村庄向镇区或平原中心村迁移,受水利工程(如水库等)建设影响的村庄向镇区或中心村迁移,沿河沿路分散的自然村向中心村或基层村集聚。

城镇等级职能规模表

迁村并点的参考指标

五、村镇空间布局结构

村镇空间分布形态分平原、谷地盆地、山地丘陵、海岛聚落

平原区密集型聚落:沿江河两岸与交通线呈带状密集型分布;沿水网平原呈比较均衡型分布;沿海塘等水利工程呈线状分布。

谷地、盆地较密集型聚落:沿河谷、山麓呈线状分布;沿盆地中的江河交通线或盆地呈周边分布。

丘陵、山地疏散型聚落:沿山垅呈串球状分布;在山区夷平面上呈均衡型分布;在丘陵地区呈均衡型分布。

海岛聚落:沿海岸、港湾多数呈环岛型分布。

村镇沿交通线分布规划引导,沿河发展变“线状散点式”为“点状集中式”分布;沿公路两侧带状,集镇与公路成“山楂串”式发展,应引导村镇沿公路单侧集中发展,克服带状分布,变“山楂串”为“根瘤状”;集镇向高速公路出入口扩展,要呈块状拓展,并保持集镇整体性,避免无序地向出入口成散点状扩展。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

镇(乡)域村镇体系规划一、构成和层次 村镇体系构成 村镇层次组成

镇(乡)村镇体系构成层次示意图 二、镇(乡)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方法 1、确定评价因子 2、权重值 浙江省某镇域村镇发展条件评价因子表 注:①为取得更精确合理的评价值,“耕地资源”和“经济收入也可分为”总量“和”人均“分因子进行计算。 ②自然条件、区位交通、村镇建设条件等评价因子的分值均按5分制赋值,以3分为合格(标准值)。

3、评价模型公式 U i= m j j j X W 式中:U i─第i个村镇的评价值 W j─第j项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加权系数) X j─第i个村镇的第j个因子评价分值 m─评价因子的个数 4、发展条件总排序 根据各个评价因子及权重值,由评价模型得出各村综合评价值,从大到小排序,并绘制综合评价图。(可以是柱状图,也可以是块状图) 5、评价结论 三、城镇化发展水平预测方法 1、总人口预测 ①综合分析法:Q n =Q0(1+k)n+P 式中: Q n─总人口预测数 Q0─常住(户籍)人口现状数

k─规划期内常住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N─规划期限 p─规划期内常住(户籍)人口机械增长数 本公式适用于历年从镇(乡)域外来的暂住人口少而住期短的乡镇。 ②综合增长法:Q n=Q0(1+a+b)n+c 式中: Q n─总人口预测数 Q0─常住(户籍)人口现状数 a─规划期内年平均自然增长率 b─规划期内年平均机械增长率 c─规划期内暂住(≥1年)人口数 N─规划期限 本公式适用于历年人口资料统计较完整、从镇(乡)域外来的暂住人口多且住期较长的乡镇。 2、城镇化水平预测 ①城镇人口增长法:城镇化水平(%)= n n Q y p) 1( 式中: p0─现状城镇总人口 y─城镇人口年平均增长率 Q n─规划期镇域总人口 N─规划期限 本公式适用于历年城镇人口资料统计比较完整的县城

最新村镇规划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镇规划标准 GB 50188 — 2007 Standard for planning of town 1 总则 1.0.1为了科学地编制镇规划,加强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创造良好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规划,乡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 1.0.3 编制镇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镇 town 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镇。 2.0.2镇域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own 镇人民政府行政的地域。 2.0.3镇区 seat of government of town 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发展区。 2.0.4村庄 village 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2.0.5县域城镇体系 county seat town and township system of county 县级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有机联系的城、镇(乡)群体。 2.0.6镇域镇村体系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of town 镇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中有机联系的镇区和村庄群体。 2.0.7中心镇 key town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各分区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镇。 2.0.8一般镇 common town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中心镇以外的镇。 2.0.9中心村 key village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设有兼为周围村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村。 2.0.10基层村 basic-level village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中心村以外的村。 3 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 3.1 镇村体系和规模分级 3.1.1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镇、一般镇的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进行制定。 3.1.2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 2、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3、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 4、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 3.1.3镇区和村庄的规划规模应按人口数量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 在进行镇区和村庄规划时,应以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按表3.1.3的分级确定级别。

村镇与村镇规划

第一章村镇、村镇体系、村镇规划 第一节村镇的形成及特点 一、村镇的概念 是乡村居民点的总称,包括村庄、集镇和县城以外的建制镇,它和城市共同组成完整的城乡居民点体系。 二、村镇的形成 1、居民点 A、是由居住、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公用设施和园林绿化等多种体系 构成的一个复杂的有机综合体,是人类按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聚居场所。 B、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出现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 与畜牧业分离)之后。 C、是由人类、物质要素、非物质要素构成 2、村镇的形成 A、居民点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出现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商 业与农业、牧业的分离)之后 B、我国的居民点依据它的政治、经济地位、人口规模及其特征,可以分 为城镇型居民点和乡村型居民点两大类型。 城镇型居民点分为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城镇(县城镇、建制镇)。 乡村型居民点分为乡村集镇(中心集镇、一般集镇)和村(中心村、自然村)。 截至2002年年底,我国共有乡镇39054个,其中建制制19811个;共有村庄694515个(不包括台湾地区,以下同)。 1)建制镇 是农村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

2)集镇 它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3)中心村 一般是村民委员会的所在地,是农村中从农业、家庭副业和工业生产活动的较大居民点,设有基本的生活服务设施。 4)基层村 也就是自然村,一般是村民小组所在地,是农村中从事农业和家庭副业生产活动的最基本的居民点,一般只有简单的生活福利设施,甚至没有。 三、村镇的特点 1、规模少,布局分散 是由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低和便于耕作管理的要求造成的 2、村镇类型多样化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自然声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从而形成结构布局形态、社会经济职能、民俗民风、生产特点,乃至建筑风格等方面呈多样化格局。 3、地区发展水平差异大 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自然条件和建设条件的不同,造成村镇规模、分布密度、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及农民的物质文化水平等不同。 4、同城市相比,农业经济所占比重大 5、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第二节村镇体系与村镇规划 一、镇村体系 1、概念:镇村体系是以某一镇为核心,形成一定引力范围的村镇居民点网络。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

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 一.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 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全国或一定地区内,确定城镇的数量、性质、规模和布局的综合部署。城镇体系规划分为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是用于指导省域城镇规划体系、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 ⏹做好城镇空间布局和规模控制 ⏹确定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 ⏹划分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等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二.城市规划、镇规划的编制内容 分为:城市、镇的总体规划和城市、镇的详细规划 ●城市、镇总体规划:是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镇各项 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镇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保护好环境和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指导城市、镇合理发展。分为一般性内容和强制性内容。 ⏹城市、镇的总体规划的一般性内容包括: ◆确定城市、镇的发展布局,功能分区,用地布局,综合交通体系; ◆确定禁止、限制和适宜建设的地域范围; ◆制定各类专项规划等。 ⏹城市、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内建设用地规模;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水源地和水系; ◆基本农田和绿化用地; ◆环境保护; ◆自然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防灾减灾等内容。 ●城市、镇的详细规划 ⏹详细规划是以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 或直接对建设项目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详细规划可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建制镇编制内容 ⏹建制镇一般只需编制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其内容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城市的修建性详细规 划相同。实行镇管村体制的建制镇,其总体规划中应包括镇辖区范围内的村镇布局。 三..村庄和集镇规划 ⏹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指为了加强村庄和集镇的建设管理,改善村庄和集镇生产、生活环境,促进农 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节约和合理使用农村土地,保护耕地,协调村庄和集镇空间布局和具体安排。 村庄和集镇规划是村镇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 ⏹编制内容 ⏹编制村庄、集镇规划一般分为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村庄、集镇建设规划两部分内容。 ⏹(1)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是指乡级行政区域内村庄和集镇布点规划及相应的各项建设的总体部 署。规划期一般为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考虑3~5年。 ⏹(2)村庄、集镇建设规划是在村庄、集镇总体规划指导下,对村庄和集镇的各项建设所作出的 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 农民生活质量,对村镇的布局、规模、功能、发展方向等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的工作。村镇体系规划旨在实现农村和城镇的有机衔接,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升农村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村镇体系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村镇体系规划的制定是应对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随着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村镇体系规划的制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合理规划村镇的布局和功能,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 水平,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2. 优化农村生活环境:通过规划村镇建设,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村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有机衔接, 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4. 保护生态环境:村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可以避免无序的农村扩张,保护农村的 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村镇体系规划的原则和目标 村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综合性原则:综合考虑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因素,确保规划 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2. 适度规模原则: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潜力,合理确定村镇的规模和数量,避免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 3. 产业导向原则:根据当地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确定村镇的产业定位,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 4. 生态优先原则: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动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5. 公平公正原则: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的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村镇体系规划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村镇布局合理有序:通过规划村镇的布局,形成合理的村镇网络,实现城乡之间的有机衔接。 2. 村镇功能齐全完善:通过规划村镇的功能,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农民的各种需求。 3. 农村产业发展有序:通过规划村镇的产业布局,推动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 4. 农村生态环境良好:通过规划村镇的建设,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村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村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村镇布局规划: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发展需求,确定村镇的布局和数量,实现合理的空间布局。 2. 村镇功能规划:根据当地的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确定村镇的功能定位,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设施。

济南市市区镇村体系规划-桑梓店规划

桑梓店镇镇村体系规划 说明书

济南市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七月 目录 1 规划背景与总则 (1) 1.1规划背景 (1) 1.2规划依据 (1) 1.3规划指导思想与原则 (2) 1.4规划范围与期限 (2) 2 现状分析 (3) 2.1现状概况 (3) 2.2镇村建设现状 (3) 2.3资源与环境发展条件分析 (4) 2.4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 2.5劳动力与人口流向趋势分析 (5) 2.6镇村发展条件评价 (5) 3 上位及相关规划解读 (9) 3.1《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9) 3.2《济南市北跨与北部新城区发展战略研究》 (11) 3.3《黄河北部地区概念规划及天桥工业园选址研究》 (11) 3.4《济南化工工业园空间布局规划》、《济南化工工业园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 (11) 3.5《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镇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11) 4 城乡统筹发展 (13) 4.1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13) 4.2城乡空间资源分区管制 (15) 4.3经济区划分与产业发展 (16) 4.4城镇化与镇村人口空间转移 (16) 5 发展定位与规模 (17) 5.1发展定位 (17) 5.2发展规模 (17) 5.3城镇化水平 (17) 6 镇村体系结构 (18) 6.1镇村等级结构 (18)

6.2镇村规模结构 (19) 6.3镇村产业发展导向 (19) 7 村庄迁并整合与布点 (22) 7.1村庄迁并整合原则 (22) 7.2村庄迁并与整合 (22) 7.3村庄布点规划 (23) 7.4村庄规划建设标准 (25) 8 公共设施规划 (27) 8.1规划原则与标准 (27) 8.2行政办公设施 (29) 8.3商业服务设施 (29) 8.4教育设施 (29) 8.5医疗设施 (29) 8.6文化体育设施 (29) 9 基础设施规划 (32) 9.1道路交通规划 (32) 9.2水资源及供水工程规划 (34) 9.3排水工程规划 (34) 9.4电力工程规划 (34) 9.5通信工程规划 (36) 9.6燃气工程规划 (36) 9.7供热工程规划 (36) 9.8防洪规划 (36) 9.9消防规划 (36) 9.10环境卫生规划 (37) 9.11防灾规划 (37) 9.12环境保护规划 (38) 10 近期建设与政策措施 (40) 10.1近期建设重点 (40) 10.2政策措施 (43)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方案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方案 北京东西部能源技术研究院 陕西东西部规划设计院 二〇一一年九月

目录 一、规划编制背景 二、规划编制的要求和重点 三、规划关注的核心内容 四、规划理念及特色 五、规划技术路线 六、我院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研究的优势 七、规划主要框架内容 八、规划编制成果 九、项目的组织实施 十、联系方式 附件:东西部规划设计院简介

一、规划编制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县域作为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是宏观地域与微观地域的结合点,是联系乡村和城市的纽带,是和广大农村接触最紧密、联系最广泛的地区,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这就要求进行城乡统筹,缩小城乡差距,积极发展中心镇,和谐推进新型村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了贯彻落实省(自治区、直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提出的要求,引导和调控县域村镇的合理发展与协调布局,指导村镇总体规划和村镇建设规划的编制,以及调控县域村镇空间资源、指导村镇发展和建设,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统筹县域城乡健康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特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 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已成为各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政府综合协调县域内村镇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手段,是实施城乡统筹发展的主要载体,能够为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规划编制的要求和重点 编制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根据不同地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村镇建设现状及农村生产方式的差别,强调不同的原则和内容,同时要考虑历史延续、民族特色、分区空间控制等因素。经济社会发达地区的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应当强化城乡功能与空间资源的整合,

乡镇村庄规划工作计划(2篇)

乡镇村庄规划工作计划 一、加强乡镇村庄规划编制与实施 (一)科学制定乡镇村庄规划。加强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实施,强化对农村居民点有序调整与优化的科学引导。依据乡镇村庄规划依法规范农村____建设用地使用和农民自建住房。改进规划编制方法,尊重基层实践,便于农民直接参与,成果直观易懂。 (二)开展工程项目与村镇规划一体化推进试点。以村庄道路、垃圾、污水治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为切入点,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吸纳和引导各类建设资金有序投入,探索村庄人居环境治理新机制。 (三)采取措施支持国家贫困县编制村镇规划。 二、稳步推动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 (一)____实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编制农村危房改造扩大试点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实施要求。抓紧制定农村危房鉴定标准。 (二)调研总结____省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经验,适时召开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会,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与做法。 (三)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配合有关部门编制七省区定居工程规划,____动员有关力量,加大管理与技术支持力度,加强监督检查与工程质量监管。 (四)____研究农村住房建设政策,推动农村住房制度完善和改革,鼓励农民投资改善自身的居住条件,拉动农村消费,扩大农民就业。

(五)探索按照城乡有别、依法自愿、同一平台、预留接口的思路,积极稳妥推进农村____建设用地上房屋登记发证工作。 三、加强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标准等制度建设 (一)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按照____年度一档立法计划要求,____全国力量,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抓紧修订。 (二)完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制度。在有关研究课题基础上制定《镇、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实施细则》等部门规章。 (三)修订农村规划建设相关标准。 四、继续做好灾区农村恢复重建工作。指导灾区农村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村镇规划(县域村镇体系规划、镇乡村建设规划),按规划要求有序恢复重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对汶川地震灾区农民住房建设的指导和监督,____对灾区农民抗震住房建设的技术援助,推进灾区农村建筑工匠技术培训与管理。 五、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编制发行《村庄整治技术手册》与《村庄整治技术规范图解》,继续推动县域村庄整治联系点示范活动。 (二)____编制全国村镇污水、垃圾治理规划研究,编制《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标准》,推动农村垃圾治理工程、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三)建立农村专项实用技术推广机制,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开展农村住房节能工作。 乡镇村庄规划工作计划(二)

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是一项重要的城乡发展工作,旨在合理规划和布局乡村和小城镇的空间结构,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本文将详细介绍村镇体系规划的背景、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步骤。 一、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和小城镇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传统的村镇规划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需求,需要进行村镇体系规划来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质量和水平。 二、目标 1. 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乡村和小城镇的空间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 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通过村镇体系规划,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和环境质量。 3.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和布局乡村和小城镇,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原则 1. 综合规划:村镇体系规划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制定综合规划方案。 2. 适度规模:根据乡村和小城镇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规划的发展规模,避免过度扩张和过度集中。 3. 精细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精细规划和布局乡村和小城镇,提高空间利用效率。

4. 公众参与:在规划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强规划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四、内容 1. 基础设施规划: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 2. 产业布局规划: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和布局农村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 生态环境规划:保护农村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和布局农田、山林、水域等自然资源。 4. 社会服务设施规划:包括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5. 城乡连通规划:规划和建设城乡交通网络,提高城乡之间的交通便利性。 五、实施步骤 1. 调研和分析:对乡村和小城镇的现状进行全面调研和分析,了解其发展需求和问题。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乡村和小城镇的体系规划方案,包括空间布局、发展目标、政策措施等内容。 3. 公众参与:在制定规划方案的过程中,广泛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加规划的可行性和公正性。 4. 审批和批准:经过公众参与后,将规划方案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和批准。 5. 实施和监测:根据批准的规划方案,组织实施各项规划内容,并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是指对一个地区的村庄和镇的发展进行规划和布局,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该规划旨在提升村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保护和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背景介绍 村镇体系规划是在城乡发展一体化背景下的重要举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质量和效益,村镇体系规划成为必要的手段。 二、目标与原则 1. 目标:通过村镇体系规划,实现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的生 活质量,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2. 原则: - 综合性原则:村镇体系规划应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因素,确 保规划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 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应注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遵循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公平公正原则:规划应注重公平公正,保障农民的权益,促进农村地区的 社会公平和公正。 三、规划内容 1. 村庄规划:

-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应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提升村庄的生活条件和便利性。 - 产业发展:规划中应确定村庄的主导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 民的收入水平。 -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利用农村的自然资源,保护农田、水源和生态系统。 - 社会服务设施:规划中应考虑医疗、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 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2. 镇规划: -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中应包括道路、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镇的交通便利性和生活品质。 - 产业布局:规划中应确定镇的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镇的 经济发展水平。 - 城市功能:规划中应考虑镇的城市功能,包括商业、文化、旅游等,提升 镇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 环境保护:规划中应注重环境保护,保护和改善镇的生态环境,提高居民 的生活质量。 四、实施步骤 1.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相关数据,包括人口、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等,进行 综合分析,为规划提供依据。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和目标要求,制定村镇体系规划方案,包 括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时间计划等。

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 引言概述: 村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城乡发展中,对村镇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发展方向进 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的过程。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村镇体系规划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 正文内容: 1. 村镇空间布局 1.1 村镇规模布局 合理确定各个村镇的规模,根据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进行分类,确 保各个村镇的功能定位明确。 1.2 村镇间距离布局 根据交通条件、区域发展需求等因素,合理划定村镇间的距离,避免过分集中 或过分分散的现象,实现合理的区域布局。 1.3 村镇形态布局 根据地形地貌、资源条件等因素,合理规划村镇的形态,避免过分扩张或过分 拥挤的现象,实现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2. 村镇功能定位 2.1 农业生产功能 根据农业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合理规划农田、农产品加工厂等农业生产设施,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2.2 乡村旅游功能 充分利用乡村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规划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等设施,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2.3 文化教育功能 规划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学校等设施,提供文化教育服务,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促进乡村文化建设。 3. 村镇发展方向 3.1 产业发展方向 根据地方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确定村镇的产业发展方向,培育壮大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提升村镇经济发展水平。 3.2 基础设施建设方向 规划村镇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村镇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3.3 生态环境保护方向 制定生态保护政策,加强农田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工作,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4. 村镇规划管理 4.1 规划编制 制定村镇规划的编制方案,明确规划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步骤,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2 规划实施

村镇体系规划

村镇体系规划 一、引言 村镇体系规划是指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为了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优化资 源配置,规划村镇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将环绕村镇体系规划的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步骤进行详细阐述。 二、目标 村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民生活 水平的提升。具体目标包括: 1. 合理布局:通过优化村镇空间布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提高农民生活和工 作的便利性。 2. 功能定位:明确村镇的功能定位,发挥各村镇的特色和优势,促进特色产业 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增长。 3. 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交通、供水、供电、通信 等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4. 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实现农村和谐发展。 三、原则 村镇体系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1. 统筹规划:将村镇规划纳入城乡统筹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2. 差异化发展:根据不同村镇的特色和优势,确定不同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实 现差异化发展。

3. 优化布局: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提高村镇的服务功能和便利性。 4. 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5. 民主参预: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农民的参预,确保规划的科学 性和可行性。 四、内容 村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包括: 1. 村镇空间布局:根据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确定村镇的空间布局,包括村庄 的数量、大小、分布等。 2. 功能定位:明确各村镇的功能定位,包括农业生产、农村旅游、特色产业发 展等。 3.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村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 方面的设施建设。 4. 农村产业发展:确定农村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提 高农民收入。 5. 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农村生态建设,实现农村和谐 发展。 五、实施步骤 村镇体系规划的实施步骤包括: 1. 调研分析:对当前村镇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了解各村镇的特点和问题。 2. 制定规划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制定村镇体系规划的总体方案,包括空间布局、功能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

新农村村镇职能结构的规划

一览英才网 是基于行业垂直细分和区域横向细分的网络招聘网站平台,国内各行业各地区首选求职招聘网站平台! 建筑设计院招聘首选网站 新农村村镇职能结构的规划 村镇职能结构是指村镇体系内在职能,特别是在服务于村镇以外的主要职能方面的构咸及其相互关系。村镇职能结构的主要内容有职能等级的划分与构成、职能类型的确定与分布、职能分工与职能组织等。 1.社会职能 职能等级是指村镇体系中村镇在村、镇(乡)域乃至更大地域范围承担的社会方面的主要职能所划分的等级。等级的划分及构成如下。 根据村镇体系中村镇在承担社会方面的主要职能的服务和影响范围,划分为五个等级,即:中心镇、一般镇、集镇、中心村、基层村。 3.村镇职能类型的确定 村镇的职能类型一般由在村镇经济发展中起最重要作用的一、二个行业构成。村镇职能类型是确定村镇性质的重要依据之一。 (1)职能类型的确定方法。 1)定性分析——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全面分析村镇各行业在村镇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2)定量分析——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对村镇各业进行技术、经济指标分析,从数量上来确定起主导作用的行业。 ①起主导作用的行业在全村或全镇(乡)或县域片区的地位和作用。 2.经济职能 经济职能类型是指村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承担的经济方面职能中最主要的类别。 ②采用同一经济技术标准,如职工数量、行业产值、产品产量等,从数量上分析其所占比重,是否占明显优势。 ③分析村镇用地结构,以用地所占比重大小来表示其在用地结构中的主次。 (2)类型的种类。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以后,确定起主导作用的行业。村镇职能类型一般由1~2个起主导作用的行业组成,由2个行业组成的类型,前者的作用和地位应比后者更突出和重要。由于村镇经济发展的情况各不相同,职能类型的种类具有多样性,要根据村镇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多业均衡发展,难以确定主导行业或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时,也有定为“综合型”类型的情况。 4.职能分工与组织 在我国,一般村镇体系的职能类型结构大多处于一种自然放任的状态,除了行政隶属关系的纵向联系外,村镇彼此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其具体表现为各村镇的职能类型雷同,分工不明确,缺乏特色。镇(乡)域村镇体系的职能类型结构的分工与组织,主要是把村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镇(乡)域范围或更大区域的角度着眼,按照区域社会劳动分工的需要,根据各个村镇的综合发展条件,对分散状况的村庄进行合理调整和组合,科学概括各个村镇的特色与“个性”。由发展条件优越的村庄组成合适的职能等级,明确其在镇(乡)域或更大地域范围巾所承担的主要职能,促进各村镇之问在职能上的相互联系和补充,以取得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镇(乡)域整体的最佳效益。

栾川县村镇体系规划bt

更多精品文档请关注本人主页(下载后删除页眉即可) 栾川县村镇体系规划 (2009——2020) 【规划文本】 栾川县人民政府 河南省信豫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2009年11月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1) 第三章县域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3) 第四章县域人口规模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4) 第五章空间管制规划 (4) 第六章县域村镇体系结构规划 (6) 第七章城镇重点协调发展指引 (7) 第八章重点城镇发展指引 (8) 第九章村庄布局规划 (10) 第十章县域村庄整合规划 (14) 第十一章县域城乡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20) 第十二章县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3) 第十三章县域基础设施规划 (34) 第十四章环境保护规划 (36) 第十五章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37) 第十六章县域防灾减灾规划 (38) 第十七章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39) 第十八章附则 (4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规划目的 为了促进城乡统筹,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配置,加强对镇、乡和村庄建设的指导,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特制订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年1月);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 4、《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建规[2006]183号); 5、《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 6、《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8、建设部《村庄整治标准》(征求意见稿); 9、《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全省村镇规划和村庄整治的意见》; 10、《河南省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暂行办法实施细则》(2007年8月10日); 11、《河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7——2020》(2007年11月); 13、《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 14、《栾川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15、《栾川县城镇体系规划》(2004-2020); 16、已批准的栾川县各乡镇的总体规划; 17、《栾川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8、栾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 19、栾川县相关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20、栾川县各部门相关规划资料; 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栾川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范围是全县行政辖区,总面积2477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共涉及8个建制镇,6个乡,209个行政村,3067个自然村。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 规划近期:2009-2015年; 规划远期:2016—2020年。 规划远景:2021—2025年 第5条规划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十七大报告中“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论述,坚持城乡和区域之间的统筹协调。 2、遵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6条规划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2、协调发展原则 3、规划的弹性原则 4、规划超前性和可行性原则 5、突出特色原则 第7条规划的法律地位 本规划是宏观指导栾川县域村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栾川县人民政府审定城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协调城镇与区域之间的建设关系,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合理进行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建设,规范县域村镇的开发建设行为,引导和控制县域村镇的合理发展与布局法定依据。 第二章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第8条基本思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