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香港经济发展过程

三、香港经济发展过程

三、香港经济发展过程

三、香港經濟發展過程

經過短短的30多年時間,香港從戰後初期的轉口港迅速發展為今天的遠東輕工業製造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信息中心,令世人為之側目。香港作為近代城市的發展,經歷過一段相當曲折的路程。現在我們試圖從歷史上來追溯香港近代經濟發展的軌蹟。

(一)轉口港形成前時期(1840-1860)

古代香港地區曾經有過一定規模的手工業,以製鹽、製香、修船為主,海上運輸也頗具規模,屯門、尖沙咀、香港仔等都曾是比較活躍的港口。

1841年英國人強行在港島登陸,1842年正式割佔香港後,初期主要是從事最惡毒的鴉片走私活動。據統計,19世紀40年代下半期從印度運來中國的鴉片有3/4是經香港轉銷的,儲存香港等待轉銷的鴉片多達16.5萬箱。《南京條約》簽訂之後,受開放五口通商的直接影響,在港的部份外商將其實力分散到新開的商埠,香港的經濟地位受到嚴重打擊。據統計,1844年出入港船隻僅538艘,總重量189.257噸;至1850年也只有883艘,299,009噸,發展並不快。因此,一些英國駐港官員主張乾脆放棄香港。曾任港府財政官員的M.馬丁於1844年報告說,香港沒有任何可觀的貿易,並且斷言在任何情況下香港都沒有任何機會能成為商業中心。他認為由於海盜的猖獗,中國商人社團的闕如,物資供應的缺乏等等,條件遠不能與新加坡相比,主張英國政府連一個先令也不應花在香港。但進入50年代以後,國內外形勢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是內地居民進入香港的增加;另一方面,由於1848年之後,美國與澳洲先後發現金礦,中國大陸經由香港前往新、舊金山的人數激增,每年均達數萬;加上亞太地區的許多國家(如日本、邏羅、朝鮮等)的開放,香港的航運、貿易與日俱增。為適應華僑社會的需要,橫貫東西方向的“金山莊”和溝通南北交通的“南北行”應運而生,華北、華中等地區出產的花生、大豆、藥材、絲綢等中國內地土特產與南洋等地的香料、珠寶、海味、食米、木材等,都經由香港進行轉口貿易,1860年,進出港船隻達到2,888艘,總重量為1,555,645噸。為這種交往所需的旅館業、各種商號也紛紛設立。華商很快便掌握了港貿易額的1/4以上,中國商人社團開始在港島崛起。

在這20年中,港島市區不斷擴展,人口激增。最初,市區主要是沿著港島西北海濱的一個約1公里狹長地帶伸展,後來逐步沿太平山坡向上發展,形成上環、中環兩個地區。人口的增加尤為顯著,1841年港島僅有5,600人,至1847年也只有近24,000人。進入50年代以後,由於上述原因,加上太平天國革命期間從廣州等地區來港人數增多,使港島人口自1853年的3.9萬人激增至1860年的9.5萬人。香港己略具近代城市的雛型了。

坐言集之香港今昔3.1 1

香港经济

香港是世界经济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商品、资金进出自由,连续多年被国际机构评为全球经济最自由及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 香港经济的发展:从转口贸易港变为工业城市;再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当前香港延续了房地产、金融、商业、旅游等传统结构,特区政府带头采取一系列措施,在管治制度、教育和人才培训和培育创新文化等方面做出很大努力,新经济已经出现雏形。金融服务、贸易及物流、旅游和工商业支援及专业服务是香港经济的四个主要行业,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 香港历年GDP和对外贸易状况 1、历年GDP及增长率:香港GDP自1998年以来,呈不断上涨的趋势,在2008年达到16751亿港元,高于内地的所有城市。但香港09年的GDP较08年下跌2.8%,总值为16,323亿元(折算为人民币14,567亿元),而上海的GDP总值14,900亿元人民币。香港的GDP首度被上海超越。 2、对外贸易:对外贸易是香港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其对外贸易包括进口、港制产品出口和转口贸易三大部分。香港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对外贸易依存度极高。香港作为内地和国际的贸易窗户,其转口贸易和内地息息相关,转口贸易值62.5%来自中国内地,49%也是前往中国内地。内地是香港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其对外贸易所占比重如图所示:

3、离岸贸易上升:香港的服务出口统计数据显示的贸易相关的服务项大多数是指离岸贸易(离岸贸易即货物在香港转运但是不进出香港海关直接办理远洋运输,也称转运)已在10年前超越本地产品出口。从1995年开始,香港离岸贸易平均每年增一成,远高于同期出口增长率。 香港服务业:目前服务业形成独立的产业群,成为香港经济的支柱。随着香港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战略密集型的转变,香港从传统的货物运输的港口服务模式转变成基于离岸贸易提供更具增值性商贸服务的服务性贸易模式,使香港成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国际采购中心。 香港总部经济:香港是亚太地区总部聚集地,香港岛中环是总部聚集的区域,是香港的“心脏”,截止目前已经有2 923家跨国公司在港设立地区办事处。总部经济助推香港向国际化大都市转型,总部经济使香港的国际商贸、运输中心地位得以加强,伴随金融优化和资讯发展,为香港成为世界物流中心奠定了基础。总部经济还促进了香港国际信息中心的建设,目前香港是全球第一个铺设数码网络的城市。

回归以来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变化状况及原因分析上

回归以来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变化状况及原因分析(上)2013年11月25日10:10 来源:《产经评论》2013年第5期作者:张强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19 摘要:本文首先从香港在世界经济竞争力的排名、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以及在时间序列上发展等角度剖析其经济竞争力的变化,然后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构造一个描述香港绝对经济竞争力的指数,量化分析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变化。结果表明香港金融、贸易和物流、旅游服务和专业服务竞争力在受到一系列事件的冲击下产生波动,但是总体上还是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后对香港经济竞争力变化的原因进行剖析,最后对如何提升香港经济竞争力给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香港,经济竞争力,主成分因子分析 一导言 香港是一个“小型开放型经济体”,小型意味着系统对环境的依赖,高度开放则意味着环境对系统影响的直接和强烈。但也正因为其经济系统的特点,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条件下,香港的竞争力不断地面对着各种挑战和危机。自回归以来,在经历了一系列外部政治、经济事件冲击以后,人们越来越关注香港经济竞争力可能的与实际的变化,并反思香港自1997年以来经济竞争力的变化、香港经济发展的前景和走向光明未来的道路。回归之后香港经济遭遇的第一个挑战就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结果是房地产资格价格暴跌,失业率高企不下,经济萧条以及财务状况迅速恶化,GDP从1997的峰值1.365万亿港元衰退到1998年的1.292万亿港元。更有甚者,当与香港齐名的“亚洲四小龙”——台湾、韩国和新加坡从亚洲金融危机风暴冲击中复苏之际,香港却仍在经济衰退的泥沼中苦苦挣扎。而后美国“9·11”事件又给全球经济复苏蒙上阴影,作为“小型开放型经济体”的香港自然难以独善其身,GDP从2000年1.317万亿港元降低到2001年的1.299万亿港元,随后香港经济进入缓慢的复苏阶段。2003年初,SARS爆发,香港经济更是雪上加霜,2003年GDP下降至1.234万亿,创下自回归以来的最低值。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香港经济再次受到重创,香港恒生指数从2007年的最高点27853暴跌至2009年的11542,失业率高达5.3%,经济增长率为-2.6%。从以上在各次外部冲击下的表现看,香港经济抵御外来冲击能力弱、自我修复功能差、经济系统比较脆弱。我们可以将香港经济不景气的原因归结于各种金融冲击和外部事件,不过香港经济在这些事件中的表现让我们感觉剖析香港经济竞争力是一个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事情,这有利于我们认识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基本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经济遭受到各式各样的外部冲击,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改变,经济内部的结构也发生了调整。于是我们便有以下疑问,回归以来香港的经济竞争力发生那些变化? 应该如何看待香港经济随世界经济波动而波动的现象?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继续保持香港经济的繁荣和社会发展呢?为了分析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分析框架如下:第二部分从香港在世界经济竞争力的排名、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从时间序列角度剖析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变化;第三部分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构造一个描述香港绝对经济竞争力的指数,这是对第二部分经济竞争力剖析的数量化和补充分析;第四部分主要分析香港经济竞争力变化的原因;第五部分对于如何提升香港经济竞争力给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香港经济竞争力的变动 (一)香港经济竞争力排名分析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

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 新中国诞生以后,香港一直是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窗口和通道。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和香港已经建立了日益密切的互利互补的经贸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保证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对内地沿海地区的开发和现代化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香港在1998年及2003年分别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及“沙士”爆发的影响,经济受到冲击。综合消费物价指数自1998年至2003年共下跌16%,本地生产总值平减物价指数更累积下跌了23%。但凭着香港人的干劲,加上国家的大力支持,香港经济不但逐步摆脱困境,并且强劲复苏。2006年,本地生产总值增长6.8%。经济增长在过去连续三年都在趋势之上,平均每年增长达7.6%,而且经济增长层面不断扩阔。在消费方面,2006年全港零售总额较三年前增长23%。在投资方面,2006年整体投资增长8%,是连续四年加速增长,也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大升幅。 这个被称为“东方之珠”的小岛,已经成为居于世界前列的金融、贸易、航运、信息中心。十五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香港有着奇迹般的变化。过去20年, 香港经济增长接近3倍。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实质增长明显高于“经济及合作发展组织”经济体系的增长率。在最新按经济活动划分的本地生产总值数据中,服务业占超过90%,制造业占不足4%。在二十一世纪,香港面对科技急速发展带来的挑战,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越趋激烈的竞争,香港经济加入高增值行列,向着较高增值服务和知识为本的经济活动转移。 香港经济将继续努力善用其“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的优势。香港贸易的重点已经逐渐由转口向供应链管理及高增值物流服务转移,离岸贸易发展蓬勃;香港的金融市场不但成为内地企业的主要集资管道,更是协助内地企业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运作效率、推广品牌、迈向国际市场的平台。香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正积极为内地提供更多元化的专业服务。 总之,香港回归祖国,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本世纪的宏伟目标,将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同时,使香港的长期繁荣与稳定也有了保证。香港的未来会更美好。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香港与新加坡经济发展比较 林锡星 香港和新加坡的经济多年来持续高速增长,以“亚洲小龙”和“亚洲双城”著称。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和新加坡的年均GD P分别增长了813%和7165%。在80年代,新加坡的边际资本产出率是香港的两倍。这意味着新加坡为了增加单位产出所需要付出的额外资本数量之大。不断增加投资无非是为了得到更多的回报,但新加坡是世界上资本报酬率最低的国家之一。60年代初,它的资本报酬率是40%,但到了80年代末却下降到11~12%。在1970年以后的20年间,香港每个工人产出的增长有56%来自总要素生产力的提高。但同期新加坡的总要素生产力却下降6%。简言之,香港的富裕和发展是靠提高使用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效率,而新加坡则主要靠增加资本投入、征税和强制储蓄。 香港的经济发展比新加坡稍胜一筹,主要归因于三个因素:一是香港居民主要是解放前后来自上海的移民,其中有不少名流精英和实业家。他们精明能干,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和具有国际性。直到80年代,香港对新加坡仍占有这方面的优势。二是香港政府执行积极的“不干预政策”,甚至对投资、基础事业都不加干涉。新加坡却与此截然相反,干预甚多。三是新加坡在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采取了资本密集与劳力密集相结合、中小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相结合的方式。新加坡制造业的资本密集程度相当高,尤其是电子、石化、机械、造船之类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企业在制造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香港制造业则偏重于轻工业,主要行业有纺织、制衣、塑胶及电子业。这些产业的资本密集程度不高,规模偏小。香港虽然有若干亿万富翁和大财团,但大多集中于房地产、金融、贸易和运输等第三产业,属于制造业的屈指可数。 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香港和新加坡长期以来是对手,亚洲经济危机加剧了这两个亚洲城市历来就存在的竞争。但今非昔比,香港已丧失了对新加坡的绝对优势。两者只能互相学习,共同发展,争取成为21世纪的双赢家。 香港和新加坡都由于当地居民的勤劳和智慧才有了今天的繁荣,而不是依靠富饶的自然资源而致富。两地的居民绝大多数是华人。但作为前英国殖民地,两地都适于讲英语的人居住,并吸引了不少移居国外的专业技术人员。但从目前情况看,新加坡人讲英语的水平要比香港人稍胜一筹。 两者都在金融市场上占有自己特殊的位置。新加坡在外汇交易方面超过香港,每天的成交额逾1000亿美元。但香港在投 42

三、香港经济发展过程

三、香港經濟發展過程 經過短短的30多年時間,香港從戰後初期的轉口港迅速發展為今天的遠東輕工業製造中心和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信息中心,令世人為之側目。香港作為近代城市的發展,經歷過一段相當曲折的路程。現在我們試圖從歷史上來追溯香港近代經濟發展的軌蹟。 (一)轉口港形成前時期(1840-1860) 古代香港地區曾經有過一定規模的手工業,以製鹽、製香、修船為主,海上運輸也頗具規模,屯門、尖沙咀、香港仔等都曾是比較活躍的港口。 1841年英國人強行在港島登陸,1842年正式割佔香港後,初期主要是從事最惡毒的鴉片走私活動。據統計,19世紀40年代下半期從印度運來中國的鴉片有3/4是經香港轉銷的,儲存香港等待轉銷的鴉片多達16.5萬箱。《南京條約》簽訂之後,受開放五口通商的直接影響,在港的部份外商將其實力分散到新開的商埠,香港的經濟地位受到嚴重打擊。據統計,1844年出入港船隻僅538艘,總重量189.257噸;至1850年也只有883艘,299,009噸,發展並不快。因此,一些英國駐港官員主張乾脆放棄香港。曾任港府財政官員的M.馬丁於1844年報告說,香港沒有任何可觀的貿易,並且斷言在任何情況下香港都沒有任何機會能成為商業中心。他認為由於海盜的猖獗,中國商人社團的闕如,物資供應的缺乏等等,條件遠不能與新加坡相比,主張英國政府連一個先令也不應花在香港。但進入50年代以後,國內外形勢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是內地居民進入香港的增加;另一方面,由於1848年之後,美國與澳洲先後發現金礦,中國大陸經由香港前往新、舊金山的人數激增,每年均達數萬;加上亞太地區的許多國家(如日本、邏羅、朝鮮等)的開放,香港的航運、貿易與日俱增。為適應華僑社會的需要,橫貫東西方向的“金山莊”和溝通南北交通的“南北行”應運而生,華北、華中等地區出產的花生、大豆、藥材、絲綢等中國內地土特產與南洋等地的香料、珠寶、海味、食米、木材等,都經由香港進行轉口貿易,1860年,進出港船隻達到2,888艘,總重量為1,555,645噸。為這種交往所需的旅館業、各種商號也紛紛設立。華商很快便掌握了港貿易額的1/4以上,中國商人社團開始在港島崛起。 在這20年中,港島市區不斷擴展,人口激增。最初,市區主要是沿著港島西北海濱的一個約1公里狹長地帶伸展,後來逐步沿太平山坡向上發展,形成上環、中環兩個地區。人口的增加尤為顯著,1841年港島僅有5,600人,至1847年也只有近24,000人。進入50年代以後,由於上述原因,加上太平天國革命期間從廣州等地區來港人數增多,使港島人口自1853年的3.9萬人激增至1860年的9.5萬人。香港己略具近代城市的雛型了。 坐言集之香港今昔3.1 1

香港经济增长能力长期衰退的现状与原因

香港经济增长能力长期衰退的现状与原因 香港自二战后至回归前的长时期中,曾经保持着长期的增长与繁荣,与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并称为“东亚奇迹”中的“亚洲四小”。但是在1997年回归以后的15年里,香港的经济增长率却显著低于其他“三小”。都地处东亚,都长期面向美欧市场由出口拉动增长,近20年发展又都是逐渐被中国大陆经济所牵引,香港的经济增长能力却为何绩不如人呢? 表一:香港与韩国、新加坡、台湾经济增长速度比较现价美元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一个原因是制造产业外移,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原因,也是讨论最多的原因。自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就把60年代以来发展成功的轻型制造业向中国内地,主要是珠三角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转移,韩国、台湾和新加坡自80年代以来虽然也有产业外移趋势,但显然不如香港转移的如此彻底,所以自1997年以来,香港本地的制造业仍在继续萎缩,但其他“三小”的制造业却还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根据新世纪[0.00%资金研报]初期对香港经济的有关研究,说明香港本地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是40%,转口的附加值率是20%,离岸贸易只有不足8%。 在上世纪70年代,制造业占香港总产出的比重曾高达30%,直到80年代中期仍高于20%,但是到新世纪初已下降到5%,2010年已不足1.7%。从工业占总产出的比重看,目前香港已经减少到只有其他“三小”的1/4~1/5。因此制造业这个高附加值产业的长期持续衰退,显然是香港经济增长能力长期下滑的重要原因。 表二:香港与韩国、台湾、新加坡工业与制造业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国际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第二个原因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内地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香港的优势相分离。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增长轨迹,前十年具有显著的“轻型化”倾向,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开始从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转向了低积累、重消费的增长轨道,同时由于在80年代还是国有企业为主体,而国企在获得经营自主权后,有明显的收入分配倾向于消费的倾向,因此在整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增长始终是个人收入与轻工业的增长显著超过了储蓄与重工业的增长,而这种增长模式与香港向内地大规模转移轻型制造业的过程是高度配合的。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由于长期地处海防前线,建国以来没有布局重工业,所以轻型工业比重显著高于中国北方地区,就更容易接受香港的轻型产业转移。从香港对内地的投资结构看,60%的投资投在珠三角,超过1/3的企业注册在珠三角,成为拉动广东省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率先起飞的强大动力,而香港企业的产业转移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收益,并带动了香港本地经济的转口、进出口等贸易的高速发展,是推动香港经济从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后期这近20年中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是中国经济自90年代初期开始就酝酿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转型,从重工业比重看,在1978年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还占工业总产出的近80%,到80年代中期曾一度下降到45%以下,但是到1990年又回升到50%,同时,城镇居民家庭储蓄率从1988年的7.7%,猛升到1993年的超过20%,同期内中国经济的总储蓄率则从33%上升到42%,超过了新加坡为世界最高。这个变化已经不是在传统体制下由国家强制发生的,而是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自然出现的,反映的经济现实,是中国居民在80年代这十年中满足了家用电器消费后,等待向汽车和住宅等更高级消费品升级前所必须进行的储蓄过程。 9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推动中国的改革向产权层面发展,开始给中国城市微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经历了十年的居民储蓄阶段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城市居民也开始具备购买住房与汽车的能力,1998年政府又推动了住房制度改革,因此到90年代后期,在

香港经济结构与发展

经济结构与发展 香港特别行政区处于通往中国内地大门的有利位置, 又位于跨越亚洲与欧洲之间时差的国际时区。这两个因素巩固了香港作为全球贸易、金融、商业和通讯中心的地位。香港现时是世界第九大贸易实体; 以吞吐量计算, 香港的货柜港是全球最繁忙的货柜港;以乘客量和国际货物处理量计算, 香港的机场是世界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以对外银行交易量计算, 香港是世界第十大银行中心; 以成交额计算, 香港是世界第七大外汇交易市场;以资本市值计算,香港的股票市场是亚洲第二大市场。 香港是个高度国际化的城市, 具有便利营商的环境、法治体制、自由贸易制度、自由流通的资讯、公平开放的竞争环境、发展完备的金融网络、一流的运输及通讯基建网络、先进的支援服务, 以及高教育水平的工作人口和能干进取的企业家。此外,香港还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可自由兑换而稳定的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单税制。凭这些优点, 香港成为全球公认最自由和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之一。二零零二年, 美国传统基金会连续第八年把香港评为世界上最 自由的经济体系;美国卡托研究所和其他国家50 个独立研究所,亦把香港列为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系。驻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则把香港评选为亚洲第三个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系,全球则位列第十三。 过去20 年, 香港经济增长超过两倍。本地生产总值平均每年有 5.0% 的实质增长。这不但大大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率, 也远远超过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经济体系的增长速度。同期,本港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质本地生产总值增加一倍,平均每年的实质增长率为 3.6% 。二零零一年的水平达24,100美元,在亚洲位居前列位置,仅次于日本。(图1) 图 1 本地生产总值 (与一年前同期比较的实质变动率)

论述港澳经济发展

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科目中国地理 专业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周丽 班级2009级2班 姓名谢丽红 学号20091541024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基于港澳经济发展现状的评价及对策研究 摘要:香港是亚洲繁华的大都市、地区及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主要产业包括零售业、旅游业、地产业、银行及金融服务业、工贸服务业、社会和个人服务业。澳门是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典范。其著名的轻工业、美食、旅游业、酒店和娱乐场使澳门长盛不衰,澳门也是全球最富裕的城市之一。香港和澳门这两个东南亚经济区最具实力的城市,都面临着如何定位其城市功能,确定其产业发展思路和战略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香港和澳门经济发展的异同点,结合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分析,对两地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澳门香港经济发展对策 一、港澳的经济异同点 香港与澳门无法比较孰优孰劣。香港是一个具规模的经济体系,面对急转弯的经济结构转型,加上金融风暴的冲击,重觅定位不是简单的事。市民对转型的领悟力及适应力也要一个过程及时间调整期。澳门的回归过程,就像由长期沉睡中醒过来,加上中央的政策扶持,正是如鱼得水。下面就香港和澳门的异同点进行分析: (一)澳门回归后经济路线正确 澳门的成就是惹人触目的博彩业,如何打破垄断而能平衡各方利益,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的领导下能够平静地成功转型,澳门在葡治时期没有培养管治人才使人忧虑,结果却表现其万众一心,共建澳门的精神。特首在其施政报告中承诺给公务员加薪、减免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并且着力打造一个以博彩旅游业为主的经济的主导路线下、推动产业结构的适度多元化发展。澳门在回归后的发展目标专一明确,路线正确应记一大功。而澳门各界能够在改革过程中顾全大局、削权让利而不抗不怨,也是澳门之福。 (二)香港周折浪费时间 相形之下,香港特区却问题多。香港单是寻找经济定位方面就屡次修改,由回归初期定位高科技产业、在“一国两制”的不同理解下、阻延与珠三角的经济整合,亚洲金融风暴加速经济转型的情况下,居然忘记香港经济的外向型特色,提出不成规模比例的「本土经济」和「制造业回流」而扰攘一番。周张转折了几年,才把香港定位为地区金融中心、物流服务中心、专业服务和旅游中心。而香港在建造这样的一个都市并不简单,前面有很

香港经济发展史

香港经济发展史 香港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奇特的例子。在殖民地的背景下,加上中港之密切联系,形成了香港特有的中西交融文化。因此,香港在过去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不仅受到西方经济的影响,亦同时受到内地的因素的影响。是故,香港的经济增长模式(Growth Model)也异于世界其他国家。以下,我们会先回顾历史,看看香港如何在独特的环境下发展成一个亚洲的枢纽城市。 战前的香港 港在南京条约签订后被割让予英国,随后,英国宣布香港为自由港,由此时起,世界各地的货物及资金开始在港聚集。凭着水深港阔的天然港,英国开始在本地建设货仓、码头等海港设备,令香港踏上了转口贸易的路。 1896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大大缩短了由欧洲到香港之航程。而到了1911年,来往香港至广州的九广铁路亦正式通车。此两项建设加速了香港发展成转口港之步伐,令香港在20世纪50年代前在转口贸易方面独领风骚。

战后的发展 日本在香港三年零八个月的统治几乎令本港的对外贸易全面停顿,香港面临第一次经济打击。到香港重光后,本地外贸又重震声威,单是1947年至1951年五年间,香港外贸总额就增长32.4倍,平均增长达35.4%,大大超越了战前的水平。 可是,幸运之神并没有长期眷顾香港。1951年朝鲜半岛爆发战争,中国发起抗美援朝,联合国因此宣布对华实施禁运。由于中国一直以来是香港对外贸易的重要伙伴,本港经济因此而受到沉重打击。 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促使灵活多变而且适应力强的香港人寻求新的出路─轻工业。在战后,大量内地人涌到本地,他们带着的资金及技术为香港发展工业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战后的西方工业国开始放弃成本不断上涨的劳动密集型工业,改为向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这正好为拥有大量廉价劳工的香港带来一个机会,发展出口导向的轻工业。在十多年间,香港的工厂数目增加了八倍,工业制品出口占总出口八成。 这是香港的第一次经济转型,而这次转型比同为亚洲四小龙的地区如台湾及新加坡早了六年至十

香港经济迅速发展的优势

香港经济发展的优势 八(11)武静雯 香港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其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这与其的发展优势有着重要关系。 香港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香港地处中国大陆东南端,位于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相邻,同时也位于迅速发展的东亚地区的中心地带,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地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香港的第三产业很发达,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旅游中心,属国际化的城市,拥有便利的营商环境、完备的法律体制、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和资讯流通,竞争公平开放,与祖国内地经济合作,可以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落实香港与中国大陆的“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以及推行“个人游”,容许中国大陆部分省市居民自由来港作短暂旅游,并落实兴建港珠澳大桥,这些都巩固了香港作为亚洲物流中心的地位。所以通过香港这个自由贸易港,祖国内地可以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同时也促进了香港贸易事业的发展。 另外,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给了香港经济发展的良机,让香港发挥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中介人角色,从而实现了经济高速发展。民企自由行令香港继续成为大陆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外国和香港企业进军大陆市场的“窗口”。人民币可在香港兑换令香港成为人民币最大的离岸中心。特区政府亦开始和中央、各级政府商讨香港和内地的公路、铁路规划,加强两地的陆路交通联系,确保香港继续成为亚洲重要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而且,香港信息开放,法治制度完备,政府开明廉洁,拥有庞大的财政储备和外汇储备、自由兑换的稳定货币、以及低税率的简明税制等优势条件,这些都是吸引企业选择来港经营的主要因素。 因为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是防范金融风险的屏障,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香港的经济迅速发展与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是分不开的。 此外,我国政府制定了“一国两制”政策,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这也对香港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香港具有以上多种优势,所以香港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

总部经济研究分析——以香港为例

总部经济研究分析----以香港为例 正文: 一、总部经济产生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加快,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使得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企业总部和企业加工制造基地在空间上实现分离,即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聚集、加工制造基地则向成本较低的区域集中,并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总部聚集对中心城市产生深刻影响,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即总部经济。 二、总部经济相关理论概述 (一)、总部经济形成机理 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会对土地、原材料、能源以及一般劳动力等基础资源产生大量的需求,而在研发、资本运作、营销等活动中会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技术、资金以及信息等高端资源。在欠发达地区,企业往往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上述基础资源,但若要在这些地区获得高端资源则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甚至即便付出很高的成本也无法获得;而在中心城市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企业获得高端资源需要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而获得如土地、能源等基础资源的成本会很高。企业为了更经济有效地运营就会选择将不同职能的部门分布在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会出现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大量聚集的现象。

(二)、总部经济特征概述 首先,企业总部的活动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的参和。总部经济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在不同区域进行空间布局优化的一种经济表现形态。为了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成本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在空间上按照“总部一制造基地”的模式分离,将组装、加工等附加值低、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消耗大量能源的环节移出城市中心,留下管理、研发、营销等附加值高、所需处理的问题复杂多变且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环节,企业总部的职能直接决定了其必然对高层次人才有很强的依赖性。 其次,总部经济具备科技含量高的特点。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企业总部所承担的重要职能对于以知识、技术为核心的智力资本依赖度很高,企业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作为其总部的重要产出之一,是中心城市在将以消耗普通劳动力及能源等为主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剥离出去以后,其生产总值不降反增的重要原因。 再次,总部经济和金融资源、金融服务关系紧密,吸金能力较强,拥有大量的资金资源。企业总部作为执行企业财务运作职能的核心部门,一方面要负责为企业的正常运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企业总部所在地区能够有足够多的金融机构来为其提供资金融通,这对于经营暂时处在困难时期或正处于投资期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若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链的断裂会给企业造成很大打击。 最后,信息的获取和传递对企业总部来说至关重要。企业总部

论香港经济发展史

2011-2012年第一学期《香港史概论》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论香港经济发展史 摘要:经过160多年时间,香港从一个可谓荒无人烟的孤岛迅速发展为今天的远东轻工业制造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中心,令世人为之侧目。香港作为近代城市的发展,经历过一段相当曲折的路程。 关键词:香港;经济发展;国际金融;贸易;信息中心 于漫漫一百多年时间里,香港人齐心合力写下了一段传奇经历,令香港由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渔港转变成今天的国际大都会,亚洲最重要的城市。在踏入新世纪前,且看看香港的发展史,了解多年来香港作为枢纽角色的转变。 (一)转口港形成前时期(1841-1860) 古代香港地区曾经有过一定规模的手工业,以制盐、制香、修船为主,海上运输也颇具规模,屯门、尖沙咀、香港仔等都曾是比较活跃的港口。 1841年英国人强行在港岛登陆,1842年正式割占香港后,初期主要是从事最恶毒的鸦片走私活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受开放五口通商的直接影响,在港的部份外商将其实力分散到新开的商埠,香港的经济地位受到严重打击。但进入50年代以后,国内外形势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适应华侨社会的需要,横贯东西方向的“金山庄”和沟通南北交通的“南北行”应运而生,为这种交往所需的旅馆业、各种商号也纷纷设立。

华商很快便掌握了港贸易额的1/4以上,中国商人社团开始在港岛崛起。 香港己略具近代城市的雏型了。 (二)转口港时期(1860-20世纪50年代) 香港作为一个转口港的地位,从其确立以至完成,并向工业化城市的转变,经历了将近100年的时间。以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为标志,将这一时期划分为前后的两个阶段。 1.第一阶段(1860-1898年) 1860年10月24日,英国政府通过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南九龙。从此,自南九龙至港岛间的广阔水域置于英国的实际占领下,这对于香港的转口贸易地位是至关重要的。 1896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这使得从西欧到香港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了5,000公里以上,欧洲来港航线方便多了。1871年,欧洲的有线电报直通香港,并同时与上海、新加坡直接通报,香港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但是,在整个60年代,香港经济却面临着新的冲击。由于上海港的崛起,香港已经退居第二位。19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标志就是银行业的建立。1865年,汇丰银行正式在港开业,这是总行设在中国的第一家外国银行。在香港的经济活动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进入七、八十年代以后,香港已经完全奠定了其转口港地位。在发展贸易的同时,香港也陆续发展自己的工业,如船坞、火柴、肥皂、制缆、制糖、水泥行业,但规模都还比较小。 在此期间,华商的财富迅速膨胀。随后华人在港政治、经济势力的崛起,为了建立统一的华裔组织,1896年成立了第一个华商社团--中华会馆,担负起“联乡谊而通商情”的作用。中华会馆的成立标志着华商已经形成一支在政治、经济上不容忽视的力量。 1860年英国割占了南九龙后,港岛与九龙形成了彼此相望的“双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