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怎样理解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怎样理解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怎样理解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怎样理解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怎样理解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伴随着我国法制化的加快发展,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处理好国家和公民的关系逐渐变得重要起来。两者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功与否,甚至是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振兴的关键。本文就是针这个问题展开的。

谈到这个问题,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高中课本上关于两者关系的叙述,。现摘录如下:

(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从公民的权利来看:第一: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具体表现在国家权力机关由公民选举产生、公民对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监督权、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二,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具体表现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政治自由和监督权。国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从公民的义务来看,我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2)我国公民与国家和谐统一的关系具体要求是:第一,从国家方面看,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和其他权利。其主要表现在: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权利和制裁惩罚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第二,从公民方面看,我国公民应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第三,从公民

与国家双方来看,都应坚持以下三原则,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我国公民与国家之所以能形成和谐统一关系,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民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总结上面的的意思就是:我国公民拥有广泛的权利还有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国家必须保护广大公民的权利。只有两者各司其职,才能达到公民与国家关系真正的和谐统一。

下面让我们观察一下现实中的关系真的处理的这样好吗??

首先从公民的最基本权利即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来看。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凡年龄满18周岁者都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依法剥夺政治权利者除外),但是公民的这个权利的行使不容乐观。据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报导,南方某工厂在进行人民代表选举时,只进行了选民登记,经过广泛的、酝酿提出两名候选人的名单。在投票那天,没有按照选举法的规定,让工人自愿投票,而是由工厂的一位工作人员,根据厂领导的旨意代为投票。这就是一起明目张胆的侵犯公民权利的案件,公民的权利如果经常被侵犯,他们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即官老爷就是发,维权也没用。如果这种思想蔓延下去,后果的严重性史不言而喻的。

近年来比较热的强拆事件,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表现出国家在保护公民权利方面的不作为。生民健康权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如果的不到保障,就更别提其他的权利了。官老爷们的法治思想还停留

在比较低级的阶段,不能与时俱进,表现在一是让我们无法适应的居高临下“管理思维”,二是人为无实无情无理“阶级化专政”,三是强力且粗糙简单“管理手段”,四是负大于正“管理效应”。这四点,起码没有摆正公民、社会生活、国家政权三者正常的关系,会导致社会运行封闭貌似“井然”以至无序、社会运行公权力太过强势、公民“逆反心态”的社会运行畸形变态等等。

线面让我们反思下造成这种乱象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众所周知,我国是奉行集体主义的国家,倡导将集体、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公民个人的权利放在次要位置。坚持集体主义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公民的个人权利就应该放在次要位置吗?就应该被忽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可是这句话在行新中国成立后却经常成为官员侵犯公民权利的法律依据,这简直就是中华民族的悲哀,试想一下如果公民自己的权利都得不到保障,那让谁去保障集体利益呢?当年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就是无休止的侵犯公民权利来达到发展国家的目的,这种方法在短期内是有用的,可是长远看来,它必将将怨恨的种子深埋在公民的心中,生根发芽,早晚会有爆炸的那天,如果那时候后悔就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四部宪法,其中“五四”宪法、“七五”宪法、“七八”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在排序上均次于国家机构,说明这三部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轻视。“八二”宪法将公民权利首次提到国家机构的章列之前,应该说,“八二”宪法对公民规定已经相当进步了,这也表明国家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上,以宪法的形式加以规范法律化。公民地位排在总纲之后国家机构之前。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宪法思想。

总而言之宪法的精髓是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对立统一。宪法的实现,最根本的标志就是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良性协调。在二者关系上,公民权利第一,国家权力第二,力求公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的平衡。因此,国家权力的取得必须合法化,没有正当程序的授权不能产生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必须受到公民权利的制约,国家权力行使的权力不得侵害公民权利,最终要达到国家权力回归人民。国家和公民只有认真履行宪法,才能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是二者真正达到和谐统一。

高三政治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二)

高三政治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第二课第二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主要在国家机关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学习公民与国家的 关系。因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反映到法律关系上就是公民的 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二节讲我国公民和国家的关系。公民和 国家的关系是国家制度的具体内容,它体现为公民的基本权 利和义务。第一框国家机构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说明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第二框讲述了公 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因为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在讲述权利和义务的基础上,第三框讲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 和义务。这是对权利与义务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又是对第一、二框的必然结论。这里要注意矛盾的对立统一。国家的权力 就成为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而公民的权利就成为国家的义务。 二、基本概念、观点 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我国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2、政治权利和自由,是指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 理国家事务和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 3、我国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4、我们的国家以捍卫和保障公民的权利为自己的根本使命。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5、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 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6、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应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 律平等的原则、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个人利益和 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三、重点、难点分析 1、正确理解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即选 举人民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被选举为 国家权力机关的代表,即当选为人民代表的权利。它们是公 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因为: 在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用于人民,但具体到每个 公民本身,事实上不可能都能直接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任何 国家都是如此),因而,宪法赋予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公民就可以通过选举挑选自己满意和信赖的代表组成国家最 高权力机关,将自己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让渡给这些自己选 出的、能够代表自己意愿的代表,让他们代表自己行使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由于我国宪法有关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的规定,是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公民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关于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基本知识。⑴、识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自由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⑵、选举权是公民重要的政治权利,公民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的监督权利;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统一的。 2、能力目标:通过社会走访、调查或探究性学习等形式,逐步培养学生以下能力:(1)理论联系实际,相关知识和实际的相互转换的能力。(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关系的能力。(3)在探究现实社会国家机构以及国家与公民关系问题上的初步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过程目标:通过涉及诸多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典型事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熟悉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各方面全方位的活动能力。 2、方法目标: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调查研究法,练习写作简单的调查研究报告,掌握基本的资料收集程序、途径和方法,学会辩证的、历史的、比较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情感目标:⑴、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观念,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情感; 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2、态度目标:(1)、增强学生正确的民主权利与民主义务意识;(2)、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3)、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法制观念、义务观念,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 3、价值目标:明确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具备国家观念和爱国的情感,应该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特别是要树立正确对待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观念,做一个奉献于社会的高素质公民。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高一政治教学案2----8 单元单元复习 知识一: 知识梳理 错题再现 一、国家性质是什么? ①最大特点和本质: ②民主的特点及表现人民民主专政 决③专政的对象和意义: 定④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二、公民与国家和谐统一的新关系的表现:1.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力和自由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第二: 第三: 公民必须履行政治性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二: 第三: 第四: 注意:㈠为什么要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㈡如何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请你判断并修正: XX年1月首批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产生,农民工的“政治性崛起”表明人民民主有物质保障 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领导人、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的权利 国家制定的法律越多,公民享有的权利和自由越受限制请你探究1: XX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在五大洲的21个城市,境内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传递。在传递过程中被一些不和谐因素所干扰。高位截肢的残疾人金晶用残弱的身躯奋力保护。在旧金山华人自费租飞机拉了一个“x藏永远是中国的一部分”的横幅,跟随这奥运圣火,令10多亿中华儿女心潮澎湃。中华儿女的行为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知识二:公民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知识梳理 错题再现 一、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政治生活主要内容: 2.参与政治生活方式:

四种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或渠道: 原因理论原因: 意义:公民而言: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有利于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表达意愿,维护自己合法利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热情,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社会、国家而言:社会和谐,国家安定,有利于国家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政府机关工作效率,丰富民主形式,文明祥和的新社区创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3.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二: 两者关系: 正确处理:第三: ①为什么? ②如何做?二、.中学生积极参与民主政治生活 请你判断并说明理由: 到烈士陵园扫墓,纪念革命先烈是我们参与民主实践的活动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明,最根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经济发展与国民素质

大家都喜欢说中国人素质低。这种素质可以解释为一个国家整体民族的人格素质,精神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反应人的质量要素的总和。人们喜欢拿中国人和欧美人比较,把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说中国人的素质影响了中国的发展。关于经济发展和公民素质之间的关系,虽然大家都不否认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国民素质水平。但是大家在现实中更多强调的是国民素质对一国经济甚至是对一国整体之发展的作用。大家甚至都把国民素质上升为一个决定性因素。最愿意拿出来说事的就是看见老太太摔倒了但不去扶。前一段时间又出了一个小悦悦事件。关于这种事件,我有一点自己的理解。我们不知道当时这18个路人心理是怎么想的。但是有一点应该是大部分人的理由,那就是,如果这是个骗局,我赔不起。而呼应这类事件的是网上流传广泛的北大校长撑腰体。我们想想,如果是北大校长遇到这件事,他上前帮忙的几率是不是应该大一些。首先是他社会地位在那,不可能袖手旁观。还有就是如果他被坑了,北大法律系会给他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也许北大还能替他赔偿。所以我得出个结论,见义勇为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国民素质水平。可以设想如果哪天大家都不差钱了,见到摔倒了的老人能上前扶一把的人应该会多起来吧。当然,那种理想状态下,也不会有为讹人而摔倒的老人了。 接下来就是关于国民素质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多人说国民素质是国家经济腾飞的关键。总喜欢举二战后日本的例子。的确,我们不可否认,国民的高素质高凝聚力带动了日本战后的经济复苏。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国民的高素质是在国家经历了大的变故,大的灾难之后才发挥出来巨大的凝聚力的。其实,中国国民在国家遇到大的危难的时候,凝聚力也可以在一瞬间飙升。比如汶川地震之后。我认为国民素质在一国经济崛起和复苏中的作用是不同的。复苏,特别是日本二战后的经济复苏,那是同一代人经历了国家经济,生活水平大起大落后,想要回到以前那种好生活甚至想过的比以前更好而做的努力。相比中国,汉唐盛世,八方来朝对于今人来说那只是久远的传说。是现代世界中无法企及的梦想。中国近代以来国力的衰退是温水煮青蛙的过程,说不出哪代人见证了这个过程。就是说日本是个特例。 总结一下,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要想提高国民素质就要努力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好了,国民素质才能大幅度提升。现在我们欣赏的那些国民高素质的国家,背后是更早的经济发展。而想要靠国民素质的提高而发展经济,有些困难。因为想要兼济天下首先要修身齐家,毕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在还没来得及改变这个世界就饿死在首阳山了。更有在历史上留名得不是那位不食嗟来之食的那位仁兄,而是施粥的黔敖,所以在国民素质和经济发展这一个问题上,我想用管子的一句话作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高三作文写人: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高三作文写人: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在学校里,几乎每一天都可以听到老师提到关于素质这个词语,语文老师要培养我们的人文素质,数学老师要培养我们的科学素质,政治老师要培养我们的道德素质,音乐、美术老师培养我们的审美素质,体育老师要培养我们的身体素质。。。。我想这些素质综合起来,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国民素质吧。这样看来,我们的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他们真正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关于国民素质的内涵和意义 说起;国民素质;,不禁想起那一群围观同胞被日军枪毙的鲁迅同龄人。当然,百年奋争之后,我们不再是任列强蹂躏的民族了。不过,山雨欲来的全球化竞争依然有一种你死我活的味道,谈国民素质总是免不了一种忧患意识。 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没有国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己确立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能否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民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已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毋庸置疑,国民素质、国民教育、分数、能力这些基本范畴的确是有联系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涵盖了所有这些范畴。鲁迅这样描述日本同学歧视华人的心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引自《滕野先生》〉今天,我们已是有着辉煌成就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分数和能力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困绕着我们的教育界,也是我们作为学生终日追求的,它影响到我们的继续进步。 让我们先从素质说起。《管子·水地》里有:“。。。。。。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对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非得失之质素也。” 这里,作者以“准”、“素”、“淡”为例,论证水是万物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基本成份。那么,;素质;指的就是所有颜色的共同基本成份。稍加引申,; 素质教育;指的应当是通过教育提高或增进受教育者的某些;基本东西;。 到底什么是;基本东西;呢? 一方面,相对于无限丰富的实际生活,教育总是有限的,总是针对基本东西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教育莫不是关于素质的,因而;素质教育;有点同语反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质”莫过于他们的先天天赋了,而后天教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关于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基本知识。 ⑴、识记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政治自由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⑵、选举权是公民重要的政治权利,公民享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的监督权利;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是统一的。 2、能力目标: 通过社会走访、调查或探究性学习等形式,逐步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理论联系实际,相关知识和实际的相互转换的能力。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解释社会政治现象及其关系的能力。 (3)在探究现实社会国家机构以及国家与公民关系问题上的初步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

通过涉及诸多社会调查、资料收集、典型事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熟悉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各方面全方位的活动能力。 2、方法目标: 主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调查研究法,练习写作简单的调查研究报告,掌握基本的资料收集程序、途径和方法,学会辩证的、历史的、比较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情感目标: ⑴、帮助学生增强国家观念,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情感; 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2、态度目标: (1)、增强学生正确的民主权利与民主义务意识; (2)、培养学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3)、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法制观念、义务观念,珍惜自己享有的民主权利。 3、价值目标: 明确作为当代中国青年学生应具备国家观念和爱国的情感,应该确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特别是要树立正确对待公民权利和

怎样理解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怎样理解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伴随着我国法制化的加快发展,如何在新的基础上处理好国家和公民的关系逐渐变得重要起来。两者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成功与否,甚至是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振兴的关键。本文就是针这个问题展开的。 谈到这个问题,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高中课本上关于两者关系的叙述,。现摘录如下: (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从公民的权利来看:第一: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具体表现在国家权力机关由公民选举产生、公民对国家权力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监督权、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第二,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具体表现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政治自由和监督权。国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从公民的义务来看,我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2)我国公民与国家和谐统一的关系具体要求是:第一,从国家方面看,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和其他权利。其主要表现在: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权利和制裁惩罚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第二,从公民方面看,我国公民应自觉履行公民的义务。第三,从公民

与国家双方来看,都应坚持以下三原则,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公民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3)我国公民与国家之所以能形成和谐统一关系,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公民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总结上面的的意思就是:我国公民拥有广泛的权利还有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国家必须保护广大公民的权利。只有两者各司其职,才能达到公民与国家关系真正的和谐统一。 下面让我们观察一下现实中的关系真的处理的这样好吗?? 首先从公民的最基本权利即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来看。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凡年龄满18周岁者都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依法剥夺政治权利者除外),但是公民的这个权利的行使不容乐观。据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报导,南方某工厂在进行人民代表选举时,只进行了选民登记,经过广泛的、酝酿提出两名候选人的名单。在投票那天,没有按照选举法的规定,让工人自愿投票,而是由工厂的一位工作人员,根据厂领导的旨意代为投票。这就是一起明目张胆的侵犯公民权利的案件,公民的权利如果经常被侵犯,他们就会形成一种惯性即官老爷就是发,维权也没用。如果这种思想蔓延下去,后果的严重性史不言而喻的。 近年来比较热的强拆事件,食品安全事件无一不表现出国家在保护公民权利方面的不作为。生民健康权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如果的不到保障,就更别提其他的权利了。官老爷们的法治思想还停留

国民素质演讲稿

也谈国民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来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大众观念的解放,我国社会结构和人们生活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日益多元化、个性多样化,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如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有所抬头,有些人盲目追求个人的利益,无视乃至损害集体、国家和他人的利益,造成了个人与社会、个性与社会公德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当前社会上的善恶美丑标准颠倒,社会公德知行背离,损人利己与损公肥私,违反公共法规事件的频发发生。例如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公共汽车上占座、抢座、不让座,排队加塞,过马路闯红灯,这些都是国人饱受诟病的“恶习”, 据说在国际上影响都很是恶劣。比如说,一个很大的法式餐厅,非常安静,放着优美的音乐,很多人在进餐,都在轻声细语地交谈。但只要有中国游客一进去,立即就会产生爆炸性效果——肆意喧哗,吵声震天,很快成为众人怒目的焦点。他们每到一处不排队,乱拍照,对当地文化习俗的漠视,……让外国人满脸鄙夷。前段时间国家旅游局还专门为此颁布文件,意图减少和杜绝此类有辱人格国格的言行,重塑中国人泱泱大国文明公民的国际形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部分人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价值观上出了什么问题?也许他们从来就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吧? 至于“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诚实则意味着吃亏”,现成的例子太多了!考场作弊,花样翻新;商业欺诈,屡见不鲜;其根源不仍是人们内心深处错误甚至阴暗的观念么? 更有甚者。网络红人郭美美,“干爹”包养、网络炫富、问题慈善、豪赌、性交易,哪一个单拿出来都是尖锐的社会议题,而郭美美集这些尖锐议题于一体,

凭着她的“无知者无畏”,搞成了轰动全国的新闻大事件。郭美美是这个时代的怪胎,也是这个时代的异数。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不心虚气短,反理直气壮;孽根何在?病源在哪?还不是郭美美等是非不明、妍媸不辨,价值观出了问题? 如今的年轻人一出生就面临着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物质生活条件富足。一出生便有电视、手机、互联网,他们接触的信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其中更多地受到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得人们淡化了公德意识。解放后对儒释道思想的批判也是精神断层的另一个方面。 那么我们当前应该怎样做,才能提高国民素质呢?我认为当前主要是我们的信仰危机。在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之后,人们的精神领域,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再多的物质也满足不了空虚的心灵,人们深层次的精神领域的建设是当前的很重要的任务。孔子说: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教也说自净其意。都讲到了要端正内心,把握源头。 一个民族整体素质的真正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很长时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做到自尊自爱,生活中要尊敬父母、尊重他人,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习惯和做人的基本准则,树立科学的、道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谢谢大家!

2016年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省部级)

一、给定资料(部分) 资料1 一篇题为《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的文章在网上传播,其中下面两段文字尤其引起了网友的热评:“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范儿’,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国家范儿’。我华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传承,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和为贵’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汉唐直至当代,彰显着大国气度,航海家达伽马,在到达非洲大陆时树起了旗帜,标示葡萄牙王室的主权。然而他不知道,比他早一百多年,一位叫郑和的中国人早已到达了非洲。郑和并没有树立标示大明主权的旗帜,而是树立了一座丰碑,一座友好而和平的丰碑。拒绝侵略,传递友好,这就是我中华气度,我们的‘中国范儿’。” 有网友点评说:这样的文章读得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意识”,看过之后不禁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资料2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诚信知理、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优良传统。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中高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物质财富的日渐丰富,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此,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资料3 “不学礼,无以立。”F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就不懂怎样做人、处世。或者说,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礼”与“立”做更宽泛的理解,那么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或许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严明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资料4

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我眼里中国人的国民素质 在学校里,几乎每一天都可以听到老师提到关于素质这个词语,语文老师要培养我们的人文素质,数学老师要培养我们的科学素质,政治老师要培养我们的道德素质,音乐、美术老师培养我们的审美素质,体育老师要培养我们的身体素质....我想这些素质综合起来,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基本国民素质吧.这样看来,我们的老师们可谓用心良苦,他们真正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关于国民素质的内涵和意义 说起"国民素质",不禁想起那一群围观同胞被日军枪毙的鲁迅同龄人。当然,百年奋争之后,我们不再是任列强蹂躏的民族了。不过,山雨欲来的全球化竞争依然有一种你死我活的味道,谈国民素质总是免不了一种忧患意识。 未来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没有国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我国己确立了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能否通过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民的现代化,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已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 毋庸置疑,国民素质、国民教育、分数、能力这些基本范畴的确是有联系的。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涵盖了所有这些范

畴。鲁迅这样描述日本同学歧视华人的心理;"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引自《滕野先生》〉今天,我们已是有着辉煌成就的发展中国家。只是,分数和能力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在困绕着我们的教育界,也是我们作为学生终日追求的,它影响到我们的继续进步。 让我们先从素质说起。《管子·水地》里有:“......准也者,五量之宗也:素也者,五色之质也:淡也者,五味之中也。是以水者对物之准也,诸生之淡也,非得失之质素也。” 这里,作者以“准”、“素”、“淡”为例,论证水是万物不可或缺、无所不在的基本成份。那么,"素质"指的就是所有颜色的共同基本成份。稍加引申," 素质教育"指的应当是通过教育提高或增进受教育者的某些"基本东西"。 到底什么是"基本东西"呢? 一方面,相对于无限丰富的实际生活,教育总是有限的,总是针对基本东西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教育莫不是关于素质的,因而"素质教育"有点同语反复: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最"基本"的“质”莫过于他们的先天天赋了,而后天教育是无法提高先天天赋的,后天教育只是给天赋以发展的机会。所有好的教育又莫不如此。《自知录.教官》说“………师范如此,虽有英才美质,何由而成?”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当一个人呱呱落地来到这个世界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关键词:公民权利公民义务国家利益 [例题]2007年,国家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铜冶炼、煤炭、水泥、电石等11个行业进行结构调整,遏制高耗能产业投资过快增长,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等带来的严重影响,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从2007年9月16日开始,为期一周的“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宣传活动在全国掀起绿色出行“风暴”。据测算,开展“无车日”活动一天,仅民用轿车即可节省燃油3300万升,减少城市污染排放总量约90%,也减少了交通事故对人们的伤害。 结合材料,从国家与公民关系的角度,说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和公民负有的重要责任。 [参考答案]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关系。我国公民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的。②我国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国家有关部门应尊重和保障人权,坚持对人民负责,担负起经济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工作。③在我国,国家和公民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既维护了自身的利益,也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公民应自觉履行义务,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活动。 [解题思路]第一,要抓住题目的知识要求,即“从公民与国家关系的角度”,以这个知识为依托进行分析。第二,分析的问题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和公民负有的重要责任”,也就是说,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国家履行职责要求对人民负责,公民所履行的责任既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整个国家。第三,答题的基本思路是,公民与国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国家行使职能与公民履行义务是这一关系的要求——国家和公民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具体责任。这一思路有明显的“三段论”色彩。 [考点解析] 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反映在法律上,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 (1)从公民的权利来看:第一,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具体表现在:国家权力机关由公民选举的人民代表组成;公民对人民代表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监督权;公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第二,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具体表现在:我国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政治自由和监督权。国家保证人民的主人地位,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从公民的义务来看: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第一,我们的国家是全体人民的国家,国家利益实际上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维护国家利益,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 第二,我国的国家利益是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因此,公民应该在这些方面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2.我国公民与国家和谐统一的关系具体要求是: 第一,从国家方面看,国家要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自由权利和其他权利。其主要表现在:制定法律法规保护公民权利,制裁惩罚侵犯公民权利的行为。 第二,从公民方面看,我国公民应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 第三,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应坚持以下三原则,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

公民公共素养 国家形象 时评作文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新华时评:莫忘小事小节中的文明恪守 知名景区前脱鞋泡脚,雕塑上攀爬拍照、游览时上演“全武行”、历史建筑上刻“到此一游”……近年来,旅游过程中频现的一些不文明现象引发各界关注。五一小长假是旅游出行高峰期,出游的人们应谨记:旅游中能否恪守文明底线,不仅关乎个人形象,也关乎国家形象。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国家统计局及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境内旅游人数达36.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7%;内地公民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旅游市场步入大众化、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同时,人们也清醒地注意到旅游文明短板:旅游不文明行为易发频发,公众反响强烈;文明旅游工作逐步推进,但仍存不少薄弱环节。 “旅游大国”,尚待转向“旅游强国”;匡正风气,尤须从小事小节抓起。无论是不遵礼仪、不讲卫生,还是乱涂乱画、大声喧哗,无不影响并损害中国作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形象。提升公民的文明旅游素养,既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又是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以及塑造国家形象的必然要求。“仓廪实衣食足”的物质进步日益实现,“知礼节知荣辱”的社会风气当着力强化。 从中央文明委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到国家旅游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文明旅游工作的指导意见》;从《旅行社行前说明服务规范》《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两项旅游业行业标准的发布,到被称作“黑名单”制度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应该看到,相关规章制度正在完善。执行成效如何,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文明旅游禁令免于沦为“空文”,须以严格落实为基础。这离不开及时的教育、宣传、引导工作,离不开细致的执行、监督、管理,同样离不开有效的惩处、问责、整改。在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走出国门”之际,相关规范、约束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变化与新需求。 文明旅游无“小事”,旅游文明重“小节”。文明旅游,要坚持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抓起,形成旅游者、旅行社、监管部门多方参与、主动参与的合力,方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塑造中国游客的新风貌,建构文明旅游大国的新形象。 出境旅游者要有维护国家形象意识《光明日报》中国已是全球出境旅游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据统计,2013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达9818万人,2014年这一数字预计将破亿。国人走出国门,领略的是异域风光,展示的也是中国形象。然而近年来,中国旅游者的形象却不那么尽如人意。一则则报道国人不文明行为的新闻传回国内,勾勒出了一幅国人在境外失态的“浮世绘”:国内一演员在太平洋潜水捞出了“中华”烟盒、埃及的历史古迹上出现了汉字的“到此一游”、中国旅客在国际航班上斗殴导致飞机返航等等。这些行为,让每个看到报道的国人都感到尴尬汗颜。 一两个个体行为,聚合起来容易被人贴上群体的标签。因为个体的表现,让“中国游客”似乎成了一个特殊群体,需要“私人定制”的服务:有的地方竖起了中文的“请勿喧哗”标语,一些场所的工作人员用汉语喊出了“请排队”,某些酒店也划出了中国游客特定的用餐区域等。这些情形有些属于境外居民对中国游客进行类型化看待的误解,但国人更该反思的是,中国游客为何容易给人一种礼仪欠缺的直面观感?中国游客对异域风俗的漠视和对自身习惯的坚持,为何到哪都能“惊起一滩鸥鹭”? 不可否认,国人旅游文明素质的提升同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仍不相称,文明素质的提升需要的是内化于心的坚持和外化于行的践行。2013年付诸实施的旅游法,对文明旅游有了明确的规定,但如何制定更加严格、更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来约束不文明行为,尚有许多工作要做。相比韩国等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出境旅游者进行礼仪培训,我国仍缺乏系统的出境游教育培训规划。 更关键的是,由于多数旅游行为并不触犯强制性规范,很大程度上只能靠自觉自律。因此,除了普遍提高公民素养,出境旅游者更应有作为“中国形象大使”的意识和担当,要意识到“小我”之外还有一个“大我”的存在,认识到自己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我们应该用礼貌的言行举止去收获真诚的欢迎,而不是靠一掷千金的阔气,来博取国外商家表面的喜爱。 每一个中国人在境外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国民在境外是否受人尊敬,决定着旅游商务等活动是否顺利,代表的是中国的国家形象,也事关国家软实力的强弱。每个出境旅游者都应该是中国形象大使,要用 “软实力”实质上是国家实力的博弈,这种博弈涵盖经济政治、社会 生活、价值文化等许多方面和领域,包罗万象,实现方式十分丰富,但主 要是通过某种思想碰撞、观念再造、价值互动、人文交流、文化消费和行 为塑造来实现,最终反映为一定的国民素养水平。作为国家“软实力”的 重要方面,国民素养是国家战略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重要的 战略资源,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它既是国家软实力的直接体现,也 是“软实力”的重要输出渠道。经由国民素养建设和国家形象塑造,可望 形成广泛群体对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感召和精神认同,从而完成对特定思想 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判断的传播与塑造,促成境外消费者对 该国产品产生广泛的兴趣和消费习惯。从历史上看,大国崛起进程中往往 伴随着一次深刻的文化启蒙,随着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进程的日益深入,通 过国民素养建设输出软实力,传播文化影响力,在未来全球格局中注入来 自中国的人文印记和文化元素,对于中国全面走向世界、提升中国的国际 影响力、实现和平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国民素养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 民族、社会的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形成明确的国家安全心理结构、稳健 的战略安全环境,从根本上抵消来自境外软实力的某种攻势,围绕国民素 养建设能够生成若干富有个性的、不可复制的、规模庞大且生生不息的“小 我”,由此交汇为一个民族的“大我”。有了强健的“大我”,才有百舸 争流千帆竞发的对外贸易输出。 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国民素养是民族传统、文明程度、文化资源交相作用的结果,是一个 国家、民族在漫长历史和急剧变化的现实之中长期确立的道德信誉、礼仪 质量和文明程度的总和,沧海桑田、大浪淘沙,来之不易。尤其是与国家 文化软实力、政治影响力关系密切的包涵道德、精神、礼仪为一体的国民 形象,已经成为大国崛起的新内涵。也正是从这个尺度上,北京奥运会、 上海世博会等向全世界展示了重诺守信、不懈追求光明的华人形象,从一 个侧面展现出当代中国人热情真诚的精神面貌。政治的目的、文化的目的 不是权力和财富,而是人与社会的至善至美。 近些年来,中国发展脚步之快固然令人欣喜,但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 的发展中国家,其负重之难更值得深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更 加重视对人本身的价值塑造、人文洗礼和文化供给,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时 代创痛。一战、二战向世人表明,沧海桑田之后,大炮和大厦都不再那么 显要,拨去历史云烟,长久令人震撼的是永不熄灭的思想文化之火。文化 发展不争一时一事,而是着眼于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体系的探索与建设。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朴素地表达了历史运行和国家发展中的基本 准则和普遍经验,就是在崭新的时代格局面前,任何国家都勿唯利是图, 而应坚持与时俱进,勇于传承文明和创新发展模式,脚踏实地担当起繁荣 文化、造福民生的历史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 化、思想文化愈加多元化的时代格局中探寻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道, 在“软实力”和国民素养建设方面有所建树,尤其应当重视在实体经济和 国际交往之中,软实力元素的介入程度、深度、水准和质量,将从根本上 决定未来参与国际竞争、实现和平崛起的层次和水平。 中国的形象输在国民素质吗?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出境游在中国老百姓中流行起来,在给世界带 去强大的购物、消费的同时,一些缺乏素质的行为,如不排队、大声喧哗、 在风景名胜区乱刻乱画、甚至随地大小便,都令当地人反感。针对这种现 象,日前,外交部领事司副司长、领保中心主任翟雷鸣在一次座谈会上表 示,中国的游客在国外到处乱刻乱画、乱丢垃圾等行为,既给同胞带来了 负面影响,也影响了国家形象。他认为,“离开了中国,任何一个中国人 就是中国的全部。外国人会觉得你就是中国,就代表中国。你的不文明行 为,会对中国形象和国家资源带来损害。” 倡导健康文明的旅游方式,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树立中国游客的良 好形象,这些倡议都没有错。不过,把中国人的形象归结于海外游客的行 为,甚至把个人行为拔高到国家形象层面,并不合理。 这种以国家立场为发出点的诉求的重点,不在于这些缺乏素质的行为 本身,而在于这些行为发生在境外。正如中国一句俗话,家丑不可外扬, 在家里可以,但却万万不可被外人看到。当一件事情与外国人联系起来的 时候,就变得特别敏感、重要。于是,当群众有委屈的时候,找外国人; 当官方需要表扬的时候,找外国人;在境外的行为也就关乎全体中国人的 面子。顺着这个思路,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媒体告诫国人:“这不是一个 人的羞耻。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甚至于上纲上线为:“不但 丢国家的脸,还丢华人文明的脸。” 世界对中国的印象,并非仅仅由几个中国游客而产生,而是源于历史 的、当下的、政治的、经济的综合印象。飞速发展的经济,白宫上的喊冤, 都实实在在地塑造着中国的形象。正如大英博物馆陈放着众多抢来的文化, 也仍不影响英国当下的国家形象,而朝鲜哪怕没有一个出国游客,每个出 国的人员都紧紧绷着国家形象的弦,但朝鲜仍然被称为“流氓国家”。显 然,这并非因为其出国人员素质低下,而是因为其“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 区乃至世界搞乱”,因为其国内糟糕的经济与民生状况。 更何况,随着时代与技术的发展,今天的世界,已经小到一个地球村, 中国人在国内与国外的行为,甚至可以说并无影响力上的差别。世界看中 国,并不仅仅在国境线之外看。外滩的睡衣、马路上的痰迹,早已被外媒 反复报道。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游客的行为,之所以能代表中国形象,是 因为这些行为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典型行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中国 人在国内是怎么样做的,已经塑造起了中国形象的基本面。也正因为这个 原因,一个英国人在长城上撒尿,就不会被归结为英国人的形象,英国人 在世界上公认的形象仍然是英国绅士。所以,不能简单的把国家归咎于个 体,甚至海外游客。具体个人并不能为国家形象负责。 实际上,在这种归因的模式中,不经意间,历史遗留给中国人的个人 与国家关系模式,重新浮现出来。在这种模式中,个人肩负国家责任,为 整个国家的形象负责,不过,当国家绑定个人的时候,个人也反过来绑定 了国家。 随着中国公民走出国门,在境外旅游、生活、投资,可能会遇上战争、 政变、瘟疫等突发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为当地的中国公民提供帮助,当 然属于一国外交的应尽之责。但是,这个责任边界到底在哪里呢?最近的 事情告诉我们,中国公民对国家的期待很高,不但要安全,还要免费与舒 适。 为什么中国人会有如此高的期待呢?这正是因为当国家要求公民甚 多,公民自然也要求国家甚多;当国家抱怨公民的时候,公民自然也会抱 怨国家。归根到底,这是不正常的公民与国家关系在境外的特殊场景下被 凸显了出来:当国家绑定了公民的同时,公民也就反过来绑定了国家。 更糟糕的是,这种不正常的公民与国家相互绑定,不仅体现在对政府 的过度期待,更多时候,它甚至会损害整个国家的利益。 在当时的座谈会上,翟雷鸣还提到了另外一种现象,“一些中国公民 在境外不知道规避风险,违反当地法律”。例如,有的广西同胞到加纳淘 金不守规则,加纳官员指责中国人在祸害当地环境,引起该国打击和国际 舆论炒作;在非洲,有人非法走私象牙和犀牛角;在禁酒的穆斯林国家, 有人在行李里强行带酒;在柬埔寨,西哈努克太皇逝世后,有成衣厂工头 撕毁其画像阻止工人怠工。最终,这些行为在当地遭到强烈反弹,被当地 法律制裁。 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人会求助于当地领事馆。领事保护,当然是政府 的应尽之责,也是维护国家利益。但是,根据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领事 保护,要依法行事,保护的是在法律框架内持中国护照的公民的安全和合 法权益,不能代替当地行政和司法部门进行仲裁,不能干预其他国家的司 法独立。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情况下,对于中国人在他国的非法行为, 领事馆也不得不出面加以维护。虽然在国内舆论中,中国赢了,但在国际 形象上,却输得很惨,代价很大。 正如翟雷鸣指出:“任何一次领事保护都会付出有形或无形的资源。 这付出的是国家的外交资源,牺牲的是双边关系,甚至是众多外交官多年 来在该国培育的人脉和关系。这些资源不是这些违法公民的,而是全体国 民的。如果这样纵容这些不法国民,不但不能搞好双边关系,也输了国际 形象。” 所以,国内舆论应该理性看待中国公民在他国的违法行为,不上升到 民族的高度,依据当地法律办事。那些为获取非法利益而违反当地法律的 海外中国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实际上,不得不维护中国公民在他 国的非法行为与指责中国公民的行为损害了国家的面子,是一个硬币的两 面。正因为中国的国家关系某种程度上是国家与人民相互绑定,国家要求 人民为国家形象负责,所以,人民也会要求国家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大国形象与国民素质

国民素质与大国形象 ——浅谈当下中国国民素质与大国形象百度上面对大国的定义为:大国或强国,是指在国际体系中,在权力资源上拥有显著优势的国家。权力资源,也称综合国力,包括一国对他国施加影响所必备的物质性权力,如军事能力、经济实力;以及非物质性权力,如目前广泛使用的概念——「软国力」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观、制度、生活方式的吸引力。○1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的大国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比较发达的国家,而说起精神文明就要提到国民素质。国民素质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自然条件、农业基础和文化影响的基础上,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精神文化等。 曾经与现在的中国形象 中国具有五千年得历史,在历史的舞台上曾经是很多国家的眼中的大国。尤其是历史中的大唐,无论从经济还是国民素质而言,都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强国。但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受了太多的屈辱,这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影响了一个国家的硬件设施——物质方面;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了一个国家的软件基础——精神文明。而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的就是这个家的国民素质。毋庸置疑,悠久的历史文明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优秀的国民应有的素质。但令人痛心的是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的情况下,很多优秀的国民素质在渐渐被遗失。不论今天的中国是否可以称得上是“大国”。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一定是准大国。国民素质发展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较高的素质有利于物质社会的发展。而中华文明辉煌了数千年后,在近二百年里的时间里,尽管我们自己不愿承认,但我们做为中国人还是该正视现实,中国改革开放25年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中国的文化却无法与之相匹配,相反中国的文明却上升得缓慢,甚至在下滑,我们正在丢失着自己的传统文明。现在,如果评选在媒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我敢断言一定是“素质”一词。 当前,中国虽然距真正的大国已经不远了,经济上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大国”,而对于精神文明也就是国民素质我们还是“小国”。 当前我国的国民素质 近年来,虽然社会在发展,但报纸上却频频出现有关国民素质低下的报道:

文化类范文2 提高国民素质主题(最新)

【背景材料】 旅游文明行为是公民道德素质的具体表现,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对于提高公民总体素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维护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我国部分公民在旅游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文明行为,例如:乱扔纸屑垃圾,随地吐痰,吐口香糖,讲粗话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我国的文明形象,由此可见,国民文明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习题】 根据背景材料内容,结合我国实际,以“谈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为副标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主题明确,分析合理,论述深刻,语言流畅,文字不少于800字。 【范文】 道之以德律之以规 ——谈国民文明素质的提高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行,进一步彰显了我国的大国形象。但与我国礼仪之邦和大国地位不相称的是,一些国人文明素质亟待提高,少数游客不文明的行为,几乎使“中国人”成为“海外旅游不文明行为”的代名词,损害了国家形象。随着我国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多,提高国民文明素质成为一项迫切而持久的课题。 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国民文明素质高低、公共行为规范与否,不再是国民个人的小事,而是折射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水准,关系到国家形象、民族声望的大事。纠正少数人的不文明行为,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对于端正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维护国家形象,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民文明素质问题的形成有其深层次的复杂原因,是个人内在修养和社会环境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国人在国内外公共活动中存在的种种陋习,仅仅依靠法律或制度的强制矫正,或是单纯采取正面的宣传教育都是不够的。要从根本上纠治不文明行为,应内外兼修,坚持宣传教育与严格管理并重,按照“道之以德,律之以规”的思路,在提高国民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强化社会的外部约束。 首先,要在全社会持久深入地开展宣传教育。大力倡导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明礼诚信”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制定与当前社会条件和群众认识水平相适应的国民文明素质标准,使全体国民牢固树立以举止文明为荣、以不文明为耻的意识,自觉按照荣辱观要求规范自身的言行。要完善国民文明素质教育体系,制定市民文明公约、行为准则,编写国民素质读本,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举办培训班和讲座,加强市民文明学校和农村文明大院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公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