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鲁斯特的形象

普鲁斯特的形象

普鲁斯特的形象
普鲁斯特的形象

1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三十卷《逝水华年》来自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它把神秘主义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师的技巧、讽刺家的锋芒、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识在一部自传性作品中熔于一炉。诚如常言所说,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建立或瓦解了某种文体,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特例。但在那些特例中,这一部作品属于最深不可测的一类。它的一切都超越了常规。从结构上看,它既是小说又是自传又是评论。在句法上,它的句子绵延不绝,好似一条语言的尼罗河,它泛滥着,灌溉着真理的国土,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个特例同时也标志着过去几十年里的文学最高成就。这部作品的创作条件是极不健康的:非同一般的疾病,极度的富有,古怪的脾性。在任何一方面这都不是可资效仿的生活,然而它却整个变成了典范。我们时代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注定要降生在不可能性的心脏。它既坐落在一切危险的中心,也处于一个无关痛痒的位置。这标志着这部花费了毕生心血的作品乃是一个时代的断后之作。普鲁斯特的形象则是文学与生活之间无可抗拒地扩大着的鸿沟的超一流面相。这是我们为什么要乞灵于这个形象的理由。我们知道,在他的作品里,普鲁斯特并非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绘生活,而是把它作为经历过它的人的回忆描绘出来。不过这样说未免过于粗疏空泛。对于回忆着的作者说来,重要的不是他所经历过的事情,而是如何把回忆编织出来,是那种追忆的佩内罗普的劳作,或者不如说是遗忘的佩内罗普的劳作。难道非意愿记忆,即普鲁斯特所说的mémoireinvolontaire,不是更接近遗忘而非通常所谓的回忆吗?在这种自发性的追思工作中,记忆就像经线,遗忘像纬线,难道这不是佩内罗普工作的对等物,而非相似物吗?在此,白日会拆散黑夜织好的东西,每天早上我们醒来,手中总是攥着些许经历过的生活的丝缕,哪怕它们往往是松散的、难以辨认的。这张生活的挂毯似乎是遗忘为我国编织的。然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目的的行为乃至有目的回忆却将遗忘的网络和装饰拆得七零八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普鲁斯特把他的白昼变成了黑夜。在那间人工照明的黑屋子里,他把所有的时辰奉献给了不受袭扰的工作,以便将那些扑朔迷离、精美纷呈的形象尽收眼底。拉丁文“文本”的原义是“编织”。谁的文本也没有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编织得那样紧密。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不够紧凑,不够耐久。从他的出版商伽里玛那儿我们得知,普鲁斯特的校阅习惯要了排字工的命。送还的清样上写满了边角注,所有的空白处都被新的文句填满,可错字却一个没改。这样一来,记忆的法则甚至在作品修改过程中也大行其道。因为一件经历是有限的,无论怎么样,它都局限在某个经验的领域;然而回忆中的事件是无限的,因为它不过是开启发生于此前此后的一切的一把钥匙。记忆还在另一层面上颁布编织的法则。构成文本机体的既不是作者也不是情节,而是回忆的过程本身。我们甚至可以说作者和情节是记忆连续体中的间断,它构成了那张挂毯的背面图案。普鲁斯特曾说他更愿意把他的整部作品出成单卷,分两栏排印,中间不分段落。这里他要表明的正是这一点,我们也必须这样来理解他。普鲁斯特如此狂热地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这些无止境的努力究竟包含着什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一切生命、作品和事物不过是生活中一些最平常、最飘忽不定、最多愁善感、最隐晦不明的时刻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能将它把握住的人们的眼前?当普鲁斯特在一个著名的段落中描绘仅仅属于他本人的辰光时,他的描绘方式让人都觉得这辰光也在自己的存在之中。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称为日常时辰;它是夜,是失去的鸟儿的婉转啼鸣,是在敞开的窗前的一次呼吸。如果我们不这么屈服于睡眠,也许我们就永远不知道有多少机遇正在翘首以待。普鲁斯特从未向睡眠屈服。然而,或不如说正由于此,让·谷克多在一篇优美的文章里说普鲁斯特的声音抑扬顿挫,遵循着夜与蜜的法则。委身于这样的法则竟使他征服了一直伴随着他的无望的遗憾。他曾把这种遗憾称为“现实存在物本质上不可救药的不完美”(i?imperfectionincurabledansi?essenceměmeduprésent)。在记忆的蜂巢里他为自己营造了容纳思想幼虫的房屋。谷克多所认识到的正是所有普鲁斯特的读者都关心的问题。但谁也没意识到这正是他思想和效果的枢纽。谷克多看出来普鲁斯特对幸福的追寻是那样盲目、狂热、不能自制。这一切闪烁在他的眼里;尽管这不是一双幸福的眼睛,但人们却可以在里

面看到好运,就好像它们潜伏在赌博或恋爱之中。普鲁斯特的读者不太能够领会那种漫布在作品中的令人目瞪口呆的爆炸性的幸福意志,这里的原因并不奇怪。在许多地方,普鲁斯特易于让人从遁世主义、英雄主义或苦行主义等等久经时间考验的角度去看他的作品。无论如何,那些生活的小学生们最愿意相信这样的说教:伟大的成就是苦役、患难和挫折的果实。那种认为幸福也可在美的王国中占一席之地的念头未免过于想好事,令人们的ressentiment(忌恨)难于接受。但的确有一种二元的幸福意志,一种幸福的辩证法:一是赞歌形式,一是挽歌形式。一是前所未有的极乐的高峰;一是永恒的轮回,无尽的回归太初,回归最初的幸福。在普鲁斯特看来,正是幸福的挽歌观念----我们亦可称之为伊利亚式的----将生活转化为回忆的宝藏。为此他在生活中牺牲了朋友和伴侣,在作品中割舍了情人、人物、叙事的流动和想象的游戏。马克斯·乌诺尔德是一位具有洞察力的普鲁斯特读者,他指出“无聊感”就是这样从普鲁斯特的行文中产生出来的。他把这称为“没有要点的故事”。他写道:“普鲁斯特能使没有要点的故事变得兴味盎然。他说‘想想看,亲爱的读者,当昨天我把一块小饼干浸泡在茶里时我想起了孩提时在乡间度过的一段时光’。他为此用了八十页的篇幅,然而这一切是这样迷人,以致于你不再是一个听故事的人,而是变成了白日梦患者本人。”在普鲁斯特笔下,“平平常常的梦一旦被讲述出来就立即变成了没有要点的故事”。乌诺尔德发现了通向梦境的桥梁。任何关于普鲁斯特的全面性阐释都不能无视这一点。通向这个地点的路径是足够的、勿庸置疑的。它们包括普鲁斯特对记忆的狂热研究,以及他对相似性的充满激情的崇拜。当他出奇不意、令人震惊地揭示出举止、相貌、言词风格中的相象性时,这种同梦境间的关联尚没有暴露出它的无所不在的霸权。那种为我们所习以为常、并在我们清醒时被把握住的事物间的类似性只是模糊地映射出梦的世界的更深一层的相象。在梦的世界里,一切发生的事情看上去不是彼此同一,而是在类似性的伪装下暧昧地彼此相象。孩子们都熟知这个世界的象征物:洗衣筐里卷好的长筒袜既是一个“包裹”又是一个“礼物”,它具有这个梦幻世界的结构。正如孩子们从不倦于迅速地把这只袋子连同里面的内容一道变成第三件东西----一只袜子,普鲁斯特也总是无法一下子将那只玩偶----他的自我----腾空,以便囤积第三种东西,那些满足他的好奇心,或不如说缓解他的怀旧病的意象。普鲁斯特躺在他那张床上被这种怀旧病折磨着,那是对一个在类似性的国度里被扭曲了的世界的乡愁,也就在这个世界里,存在的超现实主义面目凸显出来。普鲁斯特的一切,包括那些精心策划、挑挑剔剔的表现方式都属于这个世界。无论在词藻上还是在视觉上,这个世界都永远不是孤立的;它总是被小心翼翼地引导出来,万无一失地予以持护。他承受的是一种脆弱、珍贵的现实:意象。它自己从普鲁斯特的句子结构上脱颖而出,就像那个巴贝尔克的夏天----陈旧、干瘪、无从追忆----从弗朗索瓦丝手中的花边窗帘上浮现出来。 2 最重要的话并不总由人高声宣告。同样,我们也不总是私下里与那些最接近的人、最亲密的朋友或那些最乐于聆听忏悔的人分享非说不可的话。如果不仅人是这样,而且时代也以这种天真的----换句话说,误入歧途的,琐碎的----方式同路人交流纯属自身的东西,那么十九世纪与之倾诉衷肠的不是阿纳托利·法朗士,而是年轻的普鲁斯特。这个无足轻重的势利眼、花花公子、社会名流竟若无其事地捕获了这个颓败时代最惊人的秘密,好像它不过是另一个疲惫不堪的斯旺。普鲁斯特被挑中了来为记忆把十九世纪孕育成熟。在他之前,这个时代显得松松垮垮,而如今却成了精力聚汇之所,后世作家更从中引出了五花八门的潮流。这类作品中两部最重要的出自两位与普鲁斯特私交甚密的仰慕者:克莱尔芒?托耐尔公主的回忆录,及莱昂·多代的自传。两部作品都于近期出版,这不是偶然的。某种明确的普鲁斯特式的灵感激发了多代将自己的生活转向城市,而他政治上的愚蠢又粗糙迟钝得不足以加害于他的令人钦佩的才华。《不复存在的巴黎》(parisvécu)是一部传记在城市地图上的投影。我们在不止一处看到了普鲁斯特的影子。克莱尔芒?托耐尔公主的书名是《相聚的时光》(autempsdeséquipages),这在普鲁斯特以前是无法想象的。这本书是普鲁斯特从圣日尔曼近郊发出的野心勃勃、亲昵

而富有挑战性的召唤的轻柔的回声。此外,这部多彩多姿的作品也在气质和人物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借鉴了普鲁斯特,甚至它描绘了普鲁斯特本人以及他在里茨饭店和几个最心爱的研究对象。无疑,这把我们带了一种非常贵族气的环境中,外加克莱尔芒?托耐尔公主拿手地描摹出来的人物,比如罗伯特·德·孟德斯鸠,这还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贵族环境。就普鲁斯特来说,情形同样如此。在他的作品里亦有同孟德斯鸠相对应的人物。如果德国文学批评不是热衷于挑容易的大谈一气,这些无关宏旨的模特问题本是不值得讨论的。但德国文学批评不愿错过任何机会去迁就公共图书馆人群的阅读水平,雇佣批评家们忍不住要从普鲁斯特作品的势利气氛中得出关于作者的某种结论,他们把这些作品视为法国人的隐私,almanachdegotha(哥达年鉴)的文学副刊。显然,普鲁斯特的人物属于饱食终日者的圈子,但那里面没有一个人同作者的颠覆者形象相同。把这一切归纳为一个公式,我们可以说普鲁斯特的用心在于把整个社会的内部结构设计为闲谈的观相术。在它的偏见与准则的宝库里,每一样东西都被一种危险的喜剧成分彻底瓦解了。比埃尔?坎是第一个注意到这一点的人。他写道:“提到幽默作品,人们总想到薄薄的、滑稽的、带插图封套的小册子。人们忘记了《堂·吉诃德》、《巨人传》和《吉尔·布拉斯》这样的印数不多的煌煌巨制。”当然,这种比较尚不足以充分说明普鲁斯特社会批判的爆炸力量。他的风格是喜剧而不是幽默。他的笑声不是把世界捧起来,倒是将它摔到了地上。这样做的危险在于这个世界会四分五裂,而这又会让普鲁斯特流下眼泪。不过,家庭与人格的整体,性道德和职业荣誉的确早已支离破碎了,于是布尔乔亚的矫揉造作在笑声中土崩瓦解。它们的回归和被贵族再吸收则是普鲁斯特作品的社会学主题。普鲁斯特对那些进入贵族圈子所必需具备的训练从不厌倦。他调节自己的人格,把它弄得既捉摸不透又妙趣横生,既谦恭柔顺又难以对付。他做起这些来勤勉有加,不以为累,仿佛是其使命让他不得不如此。随后,这种神秘化和仪式化简直变成他人格的一部分。有时他的书信整个是一个插入语和附言的系统,而这绝不仅限于语法。撇开那些才华横溢、灵活多变的语句,他的书信有时像是书信写作手册里的一件格式样本:“亲爱的太太,我刚刚注意到我将手杖忘在了您府上;请您费心将它交给持信人。多有打扰,敬请原谅;我刚刚找到了手杖,又及。”普鲁斯特在制造复杂性方面最富于才智。有一次他深夜造访克莱尔芒?托耐尔公主。他能否在那里逗留全看有没有人能从他家把药取来。他让一个听差去取药,并给了他一份关于那个地段和房屋的冗长的说明。最后他说:“你肯定能找到。那是奥斯曼大街上唯一亮着灯的窗户。”他告诉了听差一切,却唯独没给地址。任何一个在陌生城市里问路,得到一大串指示却没得到街名楼号的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明白它与普鲁斯特对仪式的热爱,对圣西门公爵的敬仰,和他那毫不妥协的法兰西气质间的关联。它让我们发现,要了解乍一看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事情是多么困难,但这岂不正是经验的实质。这种语言是与种姓和阶级一同建立起来的,因而对于外人来说完全无法理喻。难怪沙龙密语会让普鲁斯特那么激动。他后来无情地把“奥丽雅娜精神”即库尔瓦西埃一家描绘成“小家族”。在此,他通过同毕贝科斯一家的联系来同沙龙秘密语码的即兴表演进行交流,从而把这种语言带给了读者。在那些沙龙里度过的日月里,普鲁斯特不仅把阿谀的恶习发展到神学高度,也把好奇心培养到极点。普鲁斯特喜爱大教堂的拱腹线,而它们常常表现的是“笨处女”(foolishvirgin)们吐出像火苗一样卷曲着的舌头。那种能为人所察的普鲁斯特的笑就像是这副表情的倒影。是不是好奇心把他造就成了一个戏仿家呢?如果真是这样,这倒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估价滑稽模仿的恰当语境。我们在此对戏仿家的评价不会太高。尽管这一形象传达出普鲁斯特极端的嘲讽和恶毒,却未能体现他的尖刻、粗野和严峻。在《拼贴与混合》(pastichesetmélanges)中,普鲁斯特以巴尔扎克、福楼拜、圣伯甫、昂利·德·雷格尼埃、龚古尔兄弟、米什莱、勒南和他心爱的圣西门的文体写下了许多绚烂的篇章,它们充分表现出他尖刻、粗野和严峻的一面。某个好奇之士的鹦鹉学舌是贯穿这个作品系列的鲜明的文学手法,也是普鲁斯特创造力的整体特征之一。

普鲁斯特与《追忆逝水年华》

普鲁斯特与《追忆逝水年华》 《追忆逝水年华》是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代表作,这部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的长篇巨著足足有七部,曾经令我望而却步。但是在阅读中,其出色的对心灵追索的描写和卓越的意识流技巧反而让我觉得轻松愉悦且享受。 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家境富裕而又体弱多病的青年,从小对书画有特殊的爱好,曾经尝试过文学创作,没有成功。他经常出入巴黎的上层社会,频繁往来于各茶会,舞会,招待会及其它时髦的社交场合,并钟情于犹太富商的女儿吉尔伯特,但不久就失恋了。此外,他还到过家乡贡柏莱小住,到过海滨胜地巴培克疗养。他结识了另一位少女阿尔伯蒂,发现阿尔伯蒂患同性恋,便决心娶她为妻,以纠正她的变态心理。他把阿尔伯蒂禁闭在自己家中,阿尔伯蒂却设法逃跑,于是,他多方打听她,寻找她,后来得知阿尔伯蒂骑马摔死。在悲痛中他认识到自己的禀赋是写作,他所经历的悲欢苦乐正是文学创作的材料,只有文学创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东西找回来。 的确,普鲁斯特一生备受病痛的折磨,特别是被哮喘病困扰了一生,形成了极其敏感的性情。同小说中的“我”一样,普鲁斯特家境殷实,使他得以在青少年时代,频繁出入各种高端交际场所,近距离观察上流社会百态,加以敏锐的分析批判能力,这一时期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由于身体的原因,普鲁斯特一生除几次短暂出游,均蜗居在巴黎的寓所,日日追忆着逝去的美好时光,创造了全新的文学样式予以独到的表达。许多伟大作家的人生常常有清晰的两个阶段,前期历经生命磨难、深刻体验人生、累积各种素材、积淀思想意蕴、学习写作技巧,后期则完成致力于伟大作品的创作。普鲁斯特也是这样,青少年时代完成了前期的积淀,后期则致力于化合各种素材与生命体验,十几年中心无旁骛地《追忆逝水年华》的创作,完全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兰西资本主义大发展的火热现实几乎没有受到他的关注。 传统的小说一般有三大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外部环境,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时空铺陈,行云流水般地展开。普鲁斯特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颠覆了这一传统,不再关注形式的完美、故事的完整、环境的烘托,《追忆逝水年华》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时空中自由穿梭,在流动的意识中把握素材、展开故事、表现环境。《追忆逝水年华》就象完成了一场“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颠覆了传统文学理念,开辟了文学表现的全新矿藏,以心理的颤动与意识的流动化合时空,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一炉,以主观世界覆盖客观世界,表现了人类内在世界的博大与深沉,开辟文学的新时代。 在普鲁斯特看来,人最真实的世界是在回忆之中,因为回忆,人们才感受到时间的存在。而当前的瞬间,却常常因为有太多各种各样的考虑而平淡地掠过去了,直到变成回忆之时才显示出其真实的价值来。而回忆的产生,不是靠对某个细节,某个情景的主动的追忆。而是在某个时候,因为某个微小的感受与昔日所经历的契合,从这个小小的感受,回忆便自然地展开到面前来。 人类的意识是一条无限延绵、不息流动的河流,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指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生命是肉身的、现实的,是智慧的、意识的,是流动的、延绵的,也是形上的、超越的,詹姆斯的心理学强化了现代文学的表现力。弗洛伊德的深度心理学认为人的意识是受潜意识支配的,潜意识是精神的实质,这为意识流文学表现潜意识内容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着文学表现从外部世界向内部世界转移。普鲁斯特受柏格森生命哲学理论的影响很大,柏格林发现了比物理时间对人更重要的心理时间,他的绵延、直觉、心理时间都化为《追忆逝水年华》的审美表达,丰富多彩的心理内容成为文学表达的中心内容,过去、现在、未来交融无碍,多样态的追忆使内外世界融为一炉。

普鲁斯特名言名句

普鲁斯特名言名句 马赛尔·普鲁斯特(MarcelProust),法国作家。1871年7月10日生于巴黎一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学者,母亲是富有的犹太经纪人的女儿。普鲁斯特自幼患哮喘病,终生为病魔所苦。1922年11月8日死于巴黎。普鲁斯特是具有独特风格的语言大师。他的句子有如九曲十八弯的江河,蜿蜒伸展。但有时也极其简洁灵活,锋利,辛辣。 1、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2、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3、我终将遗忘梦境中的那些路径、山峦与田野,遗忘那些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4、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5、尽管我们知道再无任何希望,我们仍然期待。

等待稍稍一点动静,稍稍一点声响。——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6、我们听到他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他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他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中跳跃的浪花。——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7、有回忆才是完美人生——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8、“就让料峭春风为一早就等在门口的彩蝶吹开耶路撒冷的第一朵玫瑰。”——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9、我到威尼斯时,发觉我的梦已经变成我的地址了。——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10、我现在才明白,凡属严重错误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那就是没有克制感情的冲动。——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11、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12、永远努力在你的生活之上保留一片天空。——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追忆似水年华》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人生画面。《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用法国文学评论家拉蒙·费南岱的话来说,它“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地受溺爱的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作品所描写的活动场所并不多(主要就是他童年随家人度假的小城伊利斯耶、巴黎的社交界、犹太人的圈子),没有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带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场景,没有典型的人物性格,有的只是一些表层的生活现象和纷繁的身边琐事。小说涉及面非常广泛,在这里出现的人物有他的祖父母、父母亲、兄长、叔舅、婶姨、中学同学、乡下的邻居、父亲的朋友、贵族沙龙中的体面人物、几个漂亮女人和一些下层的仆人。在这部几百万字的小说中,比较集中的生活内容就只有“我”的童年生活、两个邻居斯万家与盖尔芒特家的家事,以及“我”的爱情经历了。然而,作品正是通过主人公对以往亲身经历的或所见所闻的日常生活的“自我”的追忆,表现了作者对家庭、童年、初恋时感情的怀念、对下层人民的敬仰和对庸俗事物的厌恶,广泛地展现了这一被历史学家们称为“黄金时代”的种种世态人情,揭示了贵族的日趋衰落、解体和大资产阶级的腐败。 研究综述 普鲁斯特与乔伊斯、沃尔夫、福克纳一起,被文学史家誉为世界四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这位天才作家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研究和评论始终没有停止过。而我国评论界在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20世纪80—90年代,对《追忆似水年华》及普鲁斯特在这部作品中运用的意识流手法

基本持褒奖意见,观点相对集中,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关于小说的创作过程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柳鸣九在《普鲁斯特传奇》中指出,普鲁斯特是法国作家中少数智力高超、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正因为他具有异常敏感的禀能,及对细腻风格的爱好、研究与磨练,以某种感觉与联想为契机,才能谱写出如此的人生传奇。不少研究者都描述过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普鲁斯特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他曾热衷于社交活动,经常出入沙龙,广泛接触当时巴黎的上流社会,结交文艺界的名流,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普鲁斯特对母亲有深厚的感情,母亲的去世使他深受打击。他身体虚弱,怕风、怕阳光、怕噪音,只得整天闭门不出,《追忆似水年华》就是在生命最后十几年“墓穴”式的生活中写成的。从病榻生活的不眠之夜开始,到儿时在贡布雷时的环境风光、家庭琐事、亲友来往和内心感受,接着回忆转向新富的资产阶级斯万和传统的古老贵族盖尔芒特这两个家庭,最后以创作这部小说的动机、意图、方法作为结束。从1913年到1922年,又以“我”的爱情生活为主要素材,增补了四大卷。二、关于小说的主题和主要角色《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巨著的主题究竟是什么?主要角色是谁?对于这两个问题,不少评论家都认为是“时间”,如张寅德的《普鲁斯特小说的时间机制》、曾艳兴的《一张精心编制的时间巨网》、张新木的《用符号重现时光的典型》等文章。张寅德在文章中指出:“小说以‘时间’开端和告终,以‘时间’为轴心。……叙述者马塞尔年轻时热衷于社交生活,并几经爱情的波折,但他逐渐发现上流社会和爱情给他的幸福完全是虚幻的,不断流逝的时间在无情地消蚀着生活,吞噬着生命,于是产生了无以补救的痛苦,他在痛苦中寻找一条战胜时间的途径,那就是回忆。回忆使时间失而复得,使过去的时日再现,使生命重新富有意义,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快慰。”他还分析了普鲁斯

普鲁斯特的形象

1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三十卷《逝水华年》来自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它把神秘主义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师的技巧、讽刺家的锋芒、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识在一部自传性作品中熔于一炉。诚如常言所说,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建立或瓦解了某种文体,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特例。但在那些特例中,这一部作品属于最深不可测的一类。它的一切都超越了常规。从结构上看,它既是小说又是自传又是评论。在句法上,它的句子绵延不绝,好似一条语言的尼罗河,它泛滥着,灌溉着真理的国土,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个特例同时也标志着过去几十年里的文学最高成就。这部作品的创作条件是极不健康的:非同一般的疾病,极度的富有,古怪的脾性。在任何一方面这都不是可资效仿的生活,然而它却整个变成了典范。我们时代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注定要降生在不可能性的心脏。它既坐落在一切危险的中心,也处于一个无关痛痒的位置。这标志着这部花费了毕生心血的作品乃是一个时代的断后之作。普鲁斯特的形象则是文学与生活之间无可抗拒地扩大着的鸿沟的超一流面相。这是我们为什么要乞灵于这个形象的理由。我们知道,在他的作品里,普鲁斯特并非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绘生活,而是把它作为经历过它的人的回忆描绘出来。不过这样说未免过于粗疏空泛。对于回忆着的作者说来,重要的不是他所经历过的事情,而是如何把回忆编织出来,是那种追忆的佩内罗普的劳作,或者不如说是遗忘的佩内罗普的劳作。难道非意愿记忆,即普鲁斯特所说的mémoireinvolontaire,不是更接近遗忘而非通常所谓的回忆吗?在这种自发性的追思工作中,记忆就像经线,遗忘像纬线,难道这不是佩内罗普工作的对等物,而非相似物吗?在此,白日会拆散黑夜织好的东西,每天早上我们醒来,手中总是攥着些许经历过的生活的丝缕,哪怕它们往往是松散的、难以辨认的。这张生活的挂毯似乎是遗忘为我国编织的。然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目的的行为乃至有目的回忆却将遗忘的网络和装饰拆得七零八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普鲁斯特把他的白昼变成了黑夜。在那间人工照明的黑屋子里,他把所有的时辰奉献给了不受袭扰的工作,以便将那些扑朔迷离、精美纷呈的形象尽收眼底。拉丁文“文本”的原义是“编织”。谁的文本也没有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编织得那样紧密。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不够紧凑,不够耐久。从他的出版商伽里玛那儿我们得知,普鲁斯特的校阅习惯要了排字工的命。送还的清样上写满了边角注,所有的空白处都被新的文句填满,可错字却一个没改。这样一来,记忆的法则甚至在作品修改过程中也大行其道。因为一件经历是有限的,无论怎么样,它都局限在某个经验的领域;然而回忆中的事件是无限的,因为它不过是开启发生于此前此后的一切的一把钥匙。记忆还在另一层面上颁布编织的法则。构成文本机体的既不是作者也不是情节,而是回忆的过程本身。我们甚至可以说作者和情节是记忆连续体中的间断,它构成了那张挂毯的背面图案。普鲁斯特曾说他更愿意把他的整部作品出成单卷,分两栏排印,中间不分段落。这里他要表明的正是这一点,我们也必须这样来理解他。普鲁斯特如此狂热地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这些无止境的努力究竟包含着什么?我们是否可以说,一切生命、作品和事物不过是生活中一些最平常、最飘忽不定、最多愁善感、最隐晦不明的时刻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能将它把握住的人们的眼前?当普鲁斯特在一个著名的段落中描绘仅仅属于他本人的辰光时,他的描绘方式让人都觉得这辰光也在自己的存在之中。我们也许可以把它称为日常时辰;它是夜,是失去的鸟儿的婉转啼鸣,是在敞开的窗前的一次呼吸。如果我们不这么屈服于睡眠,也许我们就永远不知道有多少机遇正在翘首以待。普鲁斯特从未向睡眠屈服。然而,或不如说正由于此,让·谷克多在一篇优美的文章里说普鲁斯特的声音抑扬顿挫,遵循着夜与蜜的法则。委身于这样的法则竟使他征服了一直伴随着他的无望的遗憾。他曾把这种遗憾称为“现实存在物本质上不可救药的不完美”(i?imperfectionincurabledansi?essenceměmeduprésent)。在记忆的蜂巢里他为自己营造了容纳思想幼虫的房屋。谷克多所认识到的正是所有普鲁斯特的读者都关心的问题。但谁也没意识到这正是他思想和效果的枢纽。谷克多看出来普鲁斯特对幸福的追寻是那样盲目、狂热、不能自制。这一切闪烁在他的眼里;尽管这不是一双幸福的眼睛,但人们却可以在里

文学考研普鲁斯特专题复习

专题:普鲁斯特 主讲人:柚子 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1871—1922),是法国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与乔伊斯、卡夫卡并称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三大奠基人。他的七卷本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法国作家莫洛亚称“从1900年到1950年,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 普鲁斯特的个人经历十分特殊,他出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但自幼患有哮喘病,终生为病魔所苦,从20多岁起便选择了闭门不出的隐居生活,数十年待在一间挂有厚重窗帘的屋内。 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下,普鲁斯特的生活范围是狭窄的,他的见闻和所熟悉的社会生活非常有限,大半生都是在回忆中度过。他敏感脆弱,沉浸在内心的世界而对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不予关心,而现代哲学则给了他精神思考的熏陶。20世纪著名生命哲学家柏格森是他的亲戚,他在中学和大学时代曾经阅读和聆听过大师的思想,受到深刻影响。生命本质在于绵延不绝的流动,这种哲学观点几乎完整地体现在《追忆似水年华》中。 《追忆似水年华》分为七卷:《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们身旁》、《盖尔芒特家那边》、《索多姆和戈摩尔》、《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 这部经典被称为“人类的圣经之一” 第一主题:时间 第二主题:拯救一切的记忆 其作品的根本意图是:追寻似乎已经失去,其实仍在那里,随时准备再生的时间。 普鲁斯特将记忆分类两大类 自主记忆(自觉回忆):借助智力、脑力、文件和佐证来刻意搜寻和重建过去,但只是一种外在于我们的无生命的记忆。 不由自主记忆(不自觉回忆):真切可感的鲜活记忆,我们的过去看似消失,实则存活在滋味、气息等此刻当下的感觉之中 他认为人的内心时间和日常时间是不同的,后者严格按自然规律流淌,绝不会倒流,但人的内心却可以凭借回忆轻而易举回到过去。 <<<<<<真题链接: 2016年武大真题:《追忆似水年华》时间与记忆主题 2006年武大真题: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对记忆的理解和表现有何特色 2007年武大真题:简析普鲁斯特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 ↑由此可以看出考试内容几乎是关于“时间”和“主题”的 2016年武大真题,学长的解析是——要把握《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尤其是记忆、回忆、时间等互相关系。 对照着考点来研究这部小说 等考完试,我再试着找出其他方向的相关问题,或者大家各抒己见,我来综合大家的想法

普鲁斯特的创作及其作品

马赛尔·普鲁斯特 1896~1940年,他撰写了长篇自传体小说《让·桑特依》,写的是童年时代的回忆,但直到1952年才出版。他还翻译了英国美学家约翰·罗斯金的著作《亚眠人的圣经》(1904)、《芝麻和百合花》(1906)。1903~1905年普鲁斯特父母先后去世,他闭门写作,除写了阐述美学邓点的论文《驳圣·勃夫》,并开始了文学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的创作。自此,他的毕生精力都投入到这部作品的创作修改之中。1912年,他将小说前三部交给出版商,受到冷遇,1913年他自费出版了第1部《斯万之家》,反应冷淡。1919年,小说第2部《在花枝招展的少女们身旁》由卡里玛出版社出版,并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因而成名。1920~1921年发表小说第3部《盖尔特之家》第1、2卷;1921~1922年发表第4部《索多梅和戈莫勒》第1、2卷。作品的后半部第5部《女囚》(1923)、第6部《逃亡者或失踪的阿尔贝蒂娜》(1925)和第7部《过去韶光的重现》(1927),是在作者去世后发表的。这部小说的故事没有连贯性,中间经常插入各种感想、议论、倒叙,语言具有独特风格,令人回味无穷。这部作品改变了对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普鲁斯特作为意识流小说流派的开山鼻祖而在世界文学史上留名。 189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欢乐与时日》(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1903年父亲去世,1905年母亲去世。双亲的去世促使他以文字来追寻童年,一般学者认为他是在此时构思写作《追忆逝水年华》(à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1913年年底出版了《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一部“去斯万家那边”(Du C?t?de chez Swann),隔年又出版第二部。1919年10月迁入阿姆兰街44号,在此直住至逝世。1922年秋天,普鲁斯特因肺炎病危,他拒绝了医生的治疗,自行饥饿疗法,只吃少量的水果、冰淇淋。据说普鲁斯特11月18日弥留之际,曾派司机去丽兹酒店买他最喜欢的冰啤酒。他将最后的精力花在《女囚》(La Prisonniare)草稿的校改。在1922年普鲁斯特去世前,一共出版了三部。《女囚》、《女逃亡者》以《阿尔贝蒂娜不知去向》、《重现的时光》(Le Temps Retrouv?)陆续出版,直到1927年才完整的出齐,共15册3200页。这本书被誉为法国文学的代表作。其中第二部“在少女花影下”(á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1918年出版)曾获得了法国的龚古尔文学奖。

普鲁斯特问卷调查

著名的Proust Questionnaire(普鲁斯特问卷)由一系列问题组成,问题包括被提问者的生活、思想、价值观及人生经验等。因著作《追忆逝水年华》而闻名的Marcel Proust 并不是这份问卷的发明者,但这份问卷因为他特别的答案而出名,并在当年时髦的巴黎人沙龙中颇为流行。因此后人将这份问卷命名为“Proust Questionnaire”。 普鲁斯特在13岁和20岁的时候分别做了一次调查,答案有很大不同,后来研究普鲁斯特的人士还以此为依据来分析一个作家成长的变化。再后来,名利场(Vanity Fair)杂志开始在每期封底搞普鲁斯特问卷专栏,专门挑一些知名人士来回答。 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 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3.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4.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5.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6.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7.你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最觉得痛恨? 8.你最喜欢的旅行是哪一次? 9.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特点? 10.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11.你最奢侈的是什么? 12.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13.你认为哪种美德是被过高的评估的? 14.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15.你对自己的外表哪一点不满意? 16.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17.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鄙视的是谁? 18.你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19.你使用过的最多的单词或者是词语是什么? 20.你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21.你最伤痛的事是什么? 22.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23.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24.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25.何时何地让你感觉到最快乐? 26.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家庭一件事,那会是什么? 27.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28.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29.你喜欢在哪儿生活? 30.你认为现实中的幸福是怎样的?

普鲁斯特的形象-瓦尔特·本雅明

普鲁斯特的形象 (德)瓦尔特·本雅明/文张旭东/译 1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三十卷《逝水华年》来自一种不可思议的综合,它把神秘主义者的凝聚力、散文大师的技巧、讽刺家的锋芒、学者的博闻强记和偏执狂的自我意识在一部自传性作品中熔于一炉。诚如常言所说,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都建立或瓦解了某种文体,也就是说,它们都是特例。但在那些特例中,这一部作品属于最深不可测的一类。它的一切都超越了常规。从结构上看,它既是小说又是自传又是评论。在句法上,它的句子绵延不绝,好似一条语言的尼罗河,它泛滥着,灌溉着真理的国土,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个特例同时也标志着过去几十年里的文学最高成就。这部作品的创作条件是极不健康的:非同一般的疾病,极度的富有,古怪的脾性。在任何一方面这都不是可资效仿的生活,然而它却整个变成了典范。我们时代无与伦比的文学成就注定要降生在不可能性的心脏。它既坐落在一切危险的中心,也处于一个无关痛痒的位置。这标志着这部花费了毕生心血的作品乃是一个时代的断后之作。普鲁斯特的形象则是文学与生活之间无可抗拒地扩大着的鸿沟的超一流面相。这是我们为什么要乞灵于这个形象的理由。 我们知道,在他的作品里,普鲁斯特并非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绘生活,而是把它作为经历过它的人的回忆描绘出来。不过这样说未免过于粗疏空泛。对于回忆着的作者说来,重要的不是他所经历过的事情,而是如何把回忆编织出来,是那种追忆的佩内罗普的劳作,或者不如说是遗忘的佩内罗普的劳作。难道非意愿记忆,即普鲁斯特所说的mémoire involontaire,不是更接近遗忘而非通常所谓的回忆吗?在这种自发性的追思工作中,记忆就像经线,遗忘像纬线,难道这不是佩内罗普工作的对等物,而非相似物吗?在此,白日会拆散黑夜织好的东西,每天早上我们醒来,手中总是攥着些许经历过的生活的丝缕,哪怕它们往往是松散的、难以辨认的。这张生活的挂毯似乎是遗忘为我国编织的。然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有目的的行为乃至有目的回忆却将遗忘的网络和装饰拆得七零八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普鲁斯特把他的白昼变成了黑夜。在那间人工照明的黑屋子里,他把所有的时辰奉献给了不受袭扰的工作,以便将那些扑朔迷离、精美纷呈的形象尽收眼底。 拉丁文“文本”的原义是“编织”。谁的文本也没有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编织得那样紧密。在他看来,任何事物都不够紧凑,不够耐久。从他的出版商伽里玛那儿我们得知,普鲁斯特的校阅习惯要了排字工的命。送还的清样上写满了边角注,所有的空白处都被新的文句填满,可错字却一个没改。这样一来,记忆的法则甚至在作品修改过程中也大行其道。因为一件经历是有限的,无论怎么样,它都局限在某个经验的

由德勒兹的普鲁斯特谈起

由德勒兹的普鲁斯特谈起 文/林志明 按语:本文原拟分三部分讨论德勒兹《普鲁斯特与记号》(Proust et les signes, 1ère éd., 1964)一书,尚未写成的两部分包括“抽象机”及德勒兹本人的“文体”特征(一个更全面的研究还应包括“双性同体”,即普鲁斯特对“性转移”(transsexualisme) 的说法,以及德勒兹提出的“无器官身体”corps sans organes 之概念)。目前只写出第一部份,全文仍处于未完成状态,但已进入德勒兹所谓流变(devenir) 之中。 第一回合:思想的意象 A. 由那里开始呢? 由结论开始吧!德勒兹解说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两条重要结论如下:1.这是一本谈“真理追寻”(recherche de la vérité)的书。2.普鲁斯特提出的真理概念构成一个足以和哲学抗衡的哲学成果;因为它所显现的一个思想意象

(image de la pensée),足以成为一个哲学的批评(critique de la philosophie)。它所批评的是一个古典的理性主义的哲学类型之最基本部份(《Proust et les signes》,以下简称PS., p.155)。 要深入了解德勒兹这两项结论,只阅读《普鲁斯特与记号》这本书是不够的。原因在于“思想的意象”这个意念是德勒兹这个时期的思考主题,《普鲁斯特与记号》这本书是一个长期思索的成果,它同时代表德勒兹思想最重要的部份之一。[1] B. 思想的意象 何谓思想的意象?德勒兹后来在《何谓哲学》(《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简称QPh.) 中下的定义是:「思想对思想自身所给予的意象,它涉及何谓思想(penser),何谓使用思想,在思想中导向 (s'orienter)...」(Qph. pp.39-40)。它基本上不是一个被思考或可思考的概念(concept),而是概念创造所必需升起的一幅“内具性平面”(plan d'immanence),我们可将之称思想实现之条件。

普鲁斯特测试问卷

普鲁斯特测试问卷 2009年07月11日11:21 来源:天地人大BBS 著名的普鲁斯特问卷(Proust Questionnaire)的发明者并不是著作《追忆逝水年华》而闻名的Marcel Proust(普鲁斯特),但由于他曾给出了特别的答案而使之出名,并且在当年时髦的巴黎人沙龙中也颇为流行,因此后人将这份问卷命名为“Proust Questionnaire” (普鲁斯特问卷)。普鲁斯特在13岁和20岁的时候分别做了一次调查,答案有很大不同,后来研究普鲁斯特的人士还以此为依据来分析一个作家成长的变化。 普鲁斯特问卷由一系列问题组成,问题包括被提问者的生活、思想、价值观及人生经验等。 直到现在,法国著名的Vanity Fair《名利场》杂志每期都会刊登一个人的问卷答案。问卷也成了各界名人爱好的游戏,很多记者在采访重要人物的时候也将它设计成了自己采访提纲的一部分。《美食娱乐》“心语栏目”邀请业界知名人士来回答这一问卷,看看他们如何看待人生的意义。 《普鲁斯特问卷》里的普通问题常常泄露了一个人的心灵秘密,他的追求、喜好甚至生命观,都通过这份问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而且问题没有恶意,大家都愿意回答。阅读普鲁斯特问卷最有趣的是: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的答案却相差甚远;同样的问题,一个人此时与彼时的答案也大相径庭。 目前最常见的《普鲁斯特问卷》一共有28个问题,包括被提问者的生活、思想、价值观及人生经验、兴趣爱好及特质。可以每三年重做一次,现在有很多人会隔一段时间就做一遍,看看自己是否有所变化。 大家可以找个安静的时间,与自己的内心开展一次心灵对话。有兴趣交流的朋友也可以把自己的答案按照下面的格式跟帖上来。并没有标准答案或评分标准,而是自我审视的一个途径,也可以隔一段时间做一次,看看自己的人生观等等有什么变化。 Proust Questionnaire 1.你认为最理想的快乐是什么? 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解读——普鲁斯特:《追 忆似水年华》 内容梗概 小说共7部,分别是《在斯万家那边》(1913年出版)、《在少女们身旁》(1919)、《盖尔芒特家那边》(1921)、《索多姆和戈摩尔》(1922)、《女囚》(1923)、《女逃亡者》(1925)、《重现的时光》(1927)。《追忆似水年华》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人生画面。 《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回忆录式的自传体小说。用法国文学评论家拉蒙费南岱的话来说,它写的是一个非常神经质和过分地受溺爱的孩子慢慢成长的过程,他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和周围人们的存在。作品所描写的活动场所并不多(主要就是他童年随家人度假的小城伊利斯耶、巴黎的社交界、犹太人的圈子),没有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带深刻社会意义的生活场景,没有典型的人物性格,有的只是一些表层的生活现象和纷繁的身边琐事。小说涉及面非常广泛,在这里出现的人物有他的祖父母、父母亲、兄长、叔舅、婶姨、中学同学、乡下的邻居、父亲的朋友、贵族沙龙中的体面人物、几个漂亮女人和一些下层的仆人。在这部几百万字的小说中,比较集中的生活内容就只有我的童年生活、两个邻居斯万家与盖尔芒特家的家事,以及我的爱情经历了。然而,作品正是通过主人公对以往亲身经历的或所见所闻的日常生

活的自我的追忆,表现了作者对家庭、童年、初恋时感情的怀念、对下层人民的敬仰和对庸俗事物的厌恶,广泛地展现了这一被历史学家们称为黄金时代的种种世态人情,揭示了贵族的日趋衰落、解体和大资产阶级的腐败。 研究综述 普鲁斯特与乔伊斯、沃尔夫、福克纳一起,被文学史家誉为世界四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近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这位天才作家和他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研究和评论始终没有停止过。而我国评论界在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20世纪8090年代,对《追忆似水年华》及普鲁斯特在这部作品中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基本持褒奖意见,观点相对集中,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关于小说的创作过程与作者的生活经历 柳鸣九在《普鲁斯特传奇》中指出,普鲁斯特是法国作家中少数智力高超、出类拔萃的人物之一,正因为他具有异常敏感的禀能,及对细腻风格的爱好、研究与磨练,以某种感觉与联想为契机,才能谱写出如此的人生传奇。不少研究者都描述过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普鲁斯特出生于巴黎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他曾热衷于社交活动,经常出入沙龙,广泛接触当时巴黎的上流社会,结交文艺界的名流,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普鲁斯特对

马塞尔 普鲁斯特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 1.生平:(1871-1922)出生在巴黎的一个医生家庭,自小体弱多病,尤其是伴随其终生的哮喘病。年轻时曾服过兵役,上过大学。当时的他喜欢交际,常常光顾文化界名流和贵族世家的沙龙,这些活动为他日后写作《追忆似水年华》积累了丰富的素材。1903到1905年,他的父母双双逝世,他的哮喘病也加重了,健康情况每况愈下,有时他发病长达40小时,不能说话,不能吃饭,不能动弹,难以呼吸;感觉器官变得异常敏感,经受不得丝毫的影响、异味和光亮,于是,他几乎整年整月把自己关在阴暗无光的、用软木和毯子消音的室内。就这样,他写出了辉煌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法国的意识流作家代表。 2.意识流(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可分割的流动过程。意识并不是一节一节地拼起来的。用“河”或者“流”这样的比喻来描述意识才恰如其分。意识流与传统的心理描写的主要区别在于:在意识流作家那里,人物的内心真正成为与外部世界并列的另一个世界,意识流作家的任务是倾其全力去表现这个内心世界。意识流小说家写的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时序颠倒、细微的情绪感受等。它的内心独白却又不同于戏剧中的独白,这是人物内心的独语,不形之于声。人的意识是很复杂的,所以意识流小说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还有模糊性、混乱性和神秘性,它表达多层次的潜意识活动。) 3.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 ):直译为《寻找失去的时间》,多卷本小说。分别由《斯万家那边》Du c?téde chez Swann,1913、《在如花少女身边》A l’ombre des jeunes filles en fleurs,1919、《盖尔芒特家那边》Le C?téde Guermantes,1920-1921、《所多玛和蛾摩拉》Sodome et Gomorrhe,1921-1922、《女囚》La Prisonnières,1923、《逃亡者或失踪的阿尔贝蒂娜》La Fugitive,1925和《重现的时光》Le Temps retrouvé,1927 七部构成。小说以叙述者无意识的回忆为发端,引起对童年时代生活的种种联想,并断断续续带出近半个世纪中巴黎几大家族的生活场景。书中人物众多,有名有姓的据统计有上千人。情节曲折复杂,围绕着主线又有几条副线展开,主线为叙述者对自己青春年华的怀念和追忆,副线则是插入期间的各种感想,议论及离题的述说。情节上几乎没有剧烈的矛盾冲突,更谈不上进展、高潮和结局,有的只是对人物的心理状态的细致刻画。小说的结构依照思绪想象的自由驰骋,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顺序可言,更多地按照视觉、味觉、嗅觉的引导,探寻意识的流动,把过去时间中的一些意象和形象串联起来,由模糊到清楚,真正达到寻找逝去时光的目的。作者说小说是一个有机整体,像一个宏伟的教堂。不过普鲁斯特一开始并没有勾勒出教堂的全貌,而是逐步展开,把教堂分解为几个部分,再让它慢慢呈现在读者面前,只有在读完全出后,大教堂的全貌才彻底展现无遗。) 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一、以微不足道的细节勾起连绵不绝的回忆。 “玛德莲娜小蛋糕”“带着点心渣的那一勺碰到我的上颚,顿时使我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发生了非同小可的变化”,“茶味唤醒了我心中的真实” 一注阳光照到教堂钟楼上,引起叙述者一系列感受和回忆;一个乐句使其忆起了树篱前的少女; ——气味和滋味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虽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这种意识流是从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出发的,然后产生联想,运用的是通感手法。 二、采用时序颠倒的手法 斯万的恋爱本来是叙述者听说的,发生在他出生之前的故事,却放在后面去叙述。 小说在叙述中经常跳到无关的事上去,表现了无逻辑的回忆。 三、抓住不同层次的意识 人的意识中存在两种或多种截然相反的情感,由前者到后者的过渡是突然的,却有着可以变

普鲁斯特问卷(英文)

Proust Questionnaire 1.What do you regard as the lowest depth of misery? 2.Where would you like to live? 3.What is your idea of earthly happiness? 4.To what faults do you feel most indulgent? 5.Who are your favorite heroes of fiction? 6.Who are your favorite characters in history? 7.Who are your favorite heroines in real life? 8.Who are your favorite heroines of fiction? 9.Y our favorite painter? 10.Y our favorite musician? 11.The quality you most admire in a man? 12.The quality you most admire in a woman? 13.Y our favorite virtue? 14.Y our favorite occupation? 15.Who would you have liked to be? 16.Y our most marked characteristic? 17.What do you most value in your friends? 18.What is your principle defect? 19.What is your favorite occupation? 20.What is your dream of happiness? 21.What to your mind would be the greatest of misfortunes?

普鲁斯特问卷

普鲁斯特问卷

————————————————————————————————作者:————————————————————————————————日期:

普鲁斯特问卷:著名的Proust Questionnaire(普鲁斯特问卷)由一系列问题组成,问题包括被提问者的生活、思想、价值观及人生经验等。因著作《追忆逝水年华》而闻名的Marcel Proust 并不是这份问卷的发明者,但这份问卷因为他特别的答案而出名,并在当年时髦的巴黎人沙龙中颇为流行。因此后人将这份问卷命名为“Proust Questionnaire”。 附:普鲁斯特问卷一份,综合看来,通过该问卷问答,能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答卷者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及特质。 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 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3.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4.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5.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6.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7.你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最觉得痛恨? 8.你最喜欢的旅行是哪一次? 9.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特点? 10.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11.你最奢侈的是什么? 12.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13.你认为哪种美德是被过高的评估的? 14.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15.你对自己的外表哪一点不满意? 16.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17.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鄙视的是谁? 18.你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19.你使用过的最多的单词或者是词语是什么? 20.你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21.你最伤痛的事是什么? 22.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23.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24.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25.何时何地让你感觉到最快乐? 26.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家庭一件事,那会是什么? 27.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28.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13岁的答案 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和妈妈分开。 你喜欢在哪儿生活? ——我的理想国。 你认为现实中的幸福是怎样的? ——活在那些我爱的事物当中,包括美丽的大自然,大量的书籍和音乐,不远处有一家法国剧院。 哪一种错误你觉得是最可以被纵容的? ——失去工作的才能。 虚构人物中你认为谁是英雄? ——那些浪漫而有诗意的,对思想的表达远胜过对现实的虚构的。 你最欣赏的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伯利克里、穆罕默德、小普林尼和奥古斯丁的混合体。 现实中最欣赏的女性是谁? ——有天份却过着平常生活的女人。 你欣赏的小说中的女英雄是谁? ——那些非常有女性气质,非常柔弱、纯洁、任何一面都非常美的女子。

普鲁斯特名言大全

普鲁斯特名言大全 1、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记.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2、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3、我终将遗忘梦境中的那些路径、山峦与田野,遗忘那些永远不能实现的梦。——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4、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与它混为一体,如同两个同样的图形重叠起来合而为一一样。——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5、尽管我们知道再无任何希望,我们仍然期待。等待稍稍一点动静,稍稍一点声响。——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6、我们听到他的名字不会感到肉体的痛苦,看到他的笔迹也不会发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他而改变我们的行程,情感现实逐渐地变成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冷漠和遗忘中跳跃的浪花。——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7、有回忆才是完美人生——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8、“就让料峭春风为一早就等在门口的彩蝶吹开耶路撒冷的第一朵玫瑰。”——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9、我到威尼斯时,发觉我的梦

已经变成我的地址了。——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10、我现在才明白,凡属严重错误都有一个共同的性质:那就是没有克制感情的冲动。——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11、当岁月流逝,所有的东西都消失殆尽的时,唯有空中飘荡的气味还恋恋不散,让往事历历在目。”——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12、Always try to keep a patch of sky above your life. 永远努力在你的生活之上保留一片天空。——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13、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有时候,蜡烛才灭,我的眼皮儿随即合上,都来不及咕哝一句:‘我要睡着了。’半小时之后,我才想到应该睡觉;这一想,我反倒清醒过来。我打算把自以为还捏在手里的书放好,吹灭灯火。睡着的那会儿,我一直在思考刚才读的那本书,只是思路有点特别;我总觉得书里说的事儿,什么教堂呀,四重奏呀,弗朗索瓦一世和查理五世争强斗胜呀,全都同我直接有关。这种念头直到我醒来之后还延续了好几秒钟;它倒与我的理性不很相悖,只是象眼罩似的蒙住我的眼睛,使我一时觉察不到烛火早已熄灭。后来,它开始变得令人费解,好像是上一辈子的思想,经过还魂转世来到我的面前,于是书里的内容同我脱节,愿不愿意再挂上钩,全凭我自己决定;——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14、想想吧,因为我们的

普鲁斯特问卷

普鲁斯特问卷 很早就晓得这个《普鲁斯特问卷》,也见过很多大人物的回答,我不是大人物,但今年一直思考自己的未来发展,突然觉得做一做很好。再过1年或者5年,再看自己变化大不大,那个时候的答题肯定不一样。 普鲁斯特问卷有28个问题: 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 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3.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4.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5.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6.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7.你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最觉得痛恨? 8.你最喜欢的旅行是哪一次? 9.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特点? 10.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11.你最奢侈的是什么? 12.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13.你认为哪种美德是被过高的评估的? 14.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15.你对自己的外表哪一点不满意? 16.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17.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鄙视的是谁? 18.你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19.你使用过的最多的单词或者是词语是什么? 20.你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21.你最伤痛的事是什么? 22.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23.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24.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25.何时何地让你感觉到最快乐? 26.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家庭一件事,那会是什么? 27.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28.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 我原来觉得应该是自己达到的目标,然后坚持去做,经过很多考验和很多挫折,最后成功的那一刻。现在我觉得随时能够欣赏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快乐是最理想的,即使没有太多钱,我也可以快乐每一天。 每天都开心胜过一瞬间极度的体验,那种快乐会让你很快不快乐,因为太难重复。 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赢得美人心。(最好是会画画,歌唱得好,字写得好,会挑衣服,会做些小食品小玩意,然后说情话很自然,可是我一样都不会,或者现在觉得我会一些,但不敢用)

普鲁斯特问卷

普鲁斯特问卷:著名的Proust Questionnaire(普鲁斯特问卷)由一系列问题组成,问题包括被提问者的生活、思想、价值观及人生经验等。因著作《追忆逝水年华》而闻名的Marcel Proust 并不是这份问卷的发明者,但这份问卷因为他特别的答案而出名,并在当年时髦的巴黎人沙龙中颇为流行。因此后人将这份问卷命名为“Proust Questionnaire”。 附:普鲁斯特问卷一份,综合看来,通过该问卷问答,能较为全面地展示了答卷者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及特质。 1.你认为最完美的快乐是怎样的? 2.你最希望拥有哪种才华? 3.你最恐惧的是什么? 4.你目前的心境怎样? 5.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钦佩的是谁? 6.你认为自己最伟大的成就是什么? 7.你自己的哪个特点让你最觉得痛恨? 8.你最喜欢的旅行是哪一次? 9.你最痛恨别人的什么特点? 10.你最珍惜的财产是什么? 11.你最奢侈的是什么? 12.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13.你认为哪种美德是被过高的评估的? 14.你最喜欢的职业是什么? 15.你对自己的外表哪一点不满意? 16.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 17.还在世的人中你最鄙视的是谁? 18.你最喜欢男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19.你使用过的最多的单词或者是词语是什么? 20.你最喜欢女性身上的什么品质? 21.你最伤痛的事是什么? 22.你最看重朋友的什么特点? 23.你这一生中最爱的人或东西是什么? 24.你希望以什么样的方式死去? 25.何时何地让你感觉到最快乐? 26.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家庭一件事,那会是什么? 27.如果你能选择的话,你希望让什么重现? 28.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13岁的答案 你认为程度最浅的痛苦是什么? ——和妈妈分开。 你喜欢在哪儿生活? ——我的理想国。 你认为现实中的幸福是怎样的? ——活在那些我爱的事物当中,包括美丽的大自然,大量的书籍和音乐,不远处有一家法国剧院。 哪一种错误你觉得是最可以被纵容的? ——失去工作的才能。 虚构人物中你认为谁是英雄? ——那些浪漫而有诗意的,对思想的表达远胜过对现实的虚构的。 你最欣赏的历史人物? ——苏格拉底、伯利克里、穆罕默德、小普林尼和奥古斯丁的混合体。 现实中最欣赏的女性是谁? ——有天份却过着平常生活的女人。 你欣赏的小说中的女英雄是谁? ——那些非常有女性气质,非常柔弱、纯洁、任何一面都非常美的女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