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实施方案.doc

(完整版)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实施方案.doc

(完整版)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实施方案.doc
(完整版)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实施方案.doc

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实施方案

(2018— 2020 年)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

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近年来在我省得

到大力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省政府

已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纳入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内容。为进一

步加快全省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稻渔综

合种养规模效益,省水利厅决定 2018 年— 2020 年继续在全省组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 。制定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

线,以农民增收、渔业增效和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典型带

动、示范引领、技术集成、政策扶持,形成适合我省的稻渔

种养增收模式,并逐步扩大推广应用规模,进而实现“一水

两用、一地双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的综合效益。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稳粮增收、以渔养稻。以稻谷生产为中心,发

挥养殖水生动物增肥、增温、除草的作用,促进稻谷增产和

提高稻米品质。

二是坚持注重资源、因地制宜。选择集中连片、渠灌水

源充沛的稻区开展项目示范,每个示范区的示范面积至少

200亩以上,并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的

实施稻—蟹、稻—鱼等种养模式。

三是坚持企业为主、农民自愿。支持企业、合作社开展

项目示范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推广等技术部门联

合,项目推广过程中,必须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

广大稻农应用稻渔种养新技术实现增产增收。

四是坚持部门联合,共同推进。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

和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要同涉农的科研院校等相关部门加强

联合,共同开展相关技术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二、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目标

计划 2018 年全省综合种养面积达到 65 万亩以上,2019年达到 80 万亩以上, 2020 年达到 100 万亩以上,平均亩直接增效 1000 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1.每年设立核心示范区10 个以上,条件较好的市、县

采取整市或整县推进,每年核心示范区总面积保持在 5 万亩以上,核心示范区稻米通过绿色、有机认证,项目综合增收

效果实现翻番。

2.2020年前,在省内建立长期稳定的蟹苗(大眼幼体

至扣蟹阶段)养殖基地 5 处以上,养殖面积 1.5 万亩,年生产优质扣蟹苗种50 万公斤以上,基本实现我省扣蟹苗种自

给自足。

3.从 2018年开始,在所有具备项目实施条件的地区进

行项目示范,带动本区域的项目开展,不断扩大我省稻渔综

合种养增收工程项目的覆盖面。

4.在长春、吉林、白城、松原等地区至少建立一处成蟹

暂养、育肥和销售示范点,引入电子商务,开展网络销售,

解决本地区成蟹育肥、集中上市、错峰销售问题,实现稻渔

种养增收产业化。

5.到 2020年,全省累计新培育稻渔种养增收项目龙头

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组织)20 个以上,创建名优稻谷和水产品品牌产品10 个以上,培育核心示范户500 户,培养技术骨干和稻渔种养职业技术农民3000 人。

三、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1— 3 月份,拟定实施计划、技术方案,确定示范点,成立项目领导工作小组、技术领导小组和

保障小组。做好宣传工作,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二)实施阶段。4— 9 月份,各项目示范区根据项目

计划组织实施,项目领导小组、技术小组对项目开展检查指

导,组织协调有关事项,重点解决蟹苗的采购、暂养以及商

品蟹销售等制约项目实施和效果的关键点,加强生产过程中

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组织开展现场技术交流培训等。

(三)总结阶段。 10 — 12 月份,组织开展稻渔种养增收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和测产验收,建立综合效益评价测产验收

的标准方法;开展种养模式评定,技术规范编制及审定等,做

好项目总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将项目纳入全年主要工作任

务之一,成立相应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主管领导要亲自抓,同时要成立项目技术组和保障组,分别负责项目的技术和协

调工作。各级项目领导小组要明确工作任务和考核指标,把

任务分解到人。

(二)扩大宣传,做好培训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项目宣传,抓住

各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培训机

会,扩大项目影响。同时采取送科技下乡、科普大集、集中

培训、异地培训等方式开展对广大稻农的技术培训,把项目

技术要点进行浓缩和提炼,编写成一张“明白纸” ,使广大稻农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省级推广机构择机组

织开展全省性的现场经验交流会、项目研讨会等进行技术交

流,推广先进示范典型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三)分级落实,强化服务

省级部门至少抓 3 个县级示范区、市级部门至少抓 1 个县 2 个乡的示范区、县级部门至少抓 3 个乡示范区。在技术支

持方面,采取技术包保、服务到户等有效措施,使项目区的种养农户得到充分的技术保障。在市场支持方面,提供良好的市场信息服务,使生产者及时了解苗种、产品的市场行情;管理服务方面,有关科研教学推广机构要瞄准关键技术,开展集中攻关,

力争取得新的突破。有关企业和示范区要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依托和载体,重点开展农技农艺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促进信息化物联网技术在稻渔种养中的应用。

(四)加大投入,提升水平

各级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站位,积极向党委政府

汇报,争取政策支持。省级水产专项将继续向稻渔综合种养

重点倾斜,支持开展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推广。各地也要积

极争取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

发等项目,统筹支持与稻渔综合种养相关的公益性、基础性

设施建设。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形成

多元化投入机制。同时充分利用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资

金,把其中的物化补助部分多向稻渔种养示范区、示范户倾

斜,保证本辖区的稻渔种养增收项目全面完成。

2018年稻渔种养增收工程计划推广面积

序号单位面积(万亩)序号单位面积(万亩)

1 长春地区25 通化地区

2 九台区 1.5 26 柳河县 2

3 德惠市 1.5 27 通化县 1

4 双阳区 1 28 集安市0.2

5 榆树市 1 29 辉南县0.5

6 农安县0.5 30 辽源地区

7 吉林地区31 东辽县 2.5

8 市直 4.5 32 东丰县0.5

9 永吉县 1.5 33 白城地区

10 蛟河市 1.5 34 市直12

11 舒兰市 1.5 35 镇赉县12

12 桦甸市0.5 36 洮南市 4

13 磐石市0.5 37 大安市 1

14 松原地区38 通榆县0.5

15 前郭县 5 39 梅河口市 1

16 扶余市 1 40 公主岭市 1

17 长岭县0.5 41 延边地区 1

18 乾安县0.5 合计67.2

19 宁江区0.5

20四平地区

21 市直 2

22 梨树县 1.5

23 伊通县 1

24双辽市0.5

2019年稻渔种养增收工程计划推广面积

序号单位面积(万亩)序号单位面积(万亩)

1 长春地区25 通化地区

2 九台区 2.5 26 柳河县 2.5

3 德惠市 2.5 27 通化县 1.5

4 双阳区 1.

5 28 集安市0.7

5 榆树市 1.5 29 辉南县 1

6 农安县 1 30 辽源地区

7 吉林地区31 东辽县 3

8 市直 5 32 东丰县 1

9 永吉县 2 33 白城地区

10 蛟河市 2 34 市直12.5

11 舒兰市 2 35 镇赉县12

12 桦甸市 1 36 洮南市 4.5

13 磐石市 1 37 大安市 1

14 松原地区38 通榆县0.5

15 前郭县 6 39 梅河口市 1.5

16 扶余市 2 40 公主岭市 1.5

17 长岭县0.5 41 延边地区 2

18 乾安县0.5 合计83.7

19 宁江区 1.5

20四平地区

21 市直 2.5

22 梨树县 1.5

23 伊通县 1.5

24双辽市0.5

2020年稻渔种养增收工程计划推广面积

序号单位面积(万亩)序号单位面积(万亩)

1 长春地区25 通化地区

2 九台区 3.5 26 柳河县 3

3 德惠市 3.5 27 通化县 2

4 双阳区 2.

5 28 集安市 1

5 榆树市 2.5 29 辉南县 1.5

6 农安县 2.5 30 辽源地区

7 吉林地区31 东辽县 3

8 市直 6 32 东丰县 2

9 永吉县 3 33 白城地区

10 蛟河市 3 34 市直13

11 舒兰市 3 35 镇赉县12

12 桦甸市 1.5 36 洮南市 5

13 磐石市 2 37 大安市 1

14 松原地区38 通榆县0.5

15 前郭县8 39 梅河口市 2

16 扶余市 3 40 公主岭市 2

17 长岭县0.5 41 延边地区 2.5

18 乾安县0.5 合计105.5

19 宁江区 2

20四平地区

21 市直 3

22 梨树县 2

23 伊通县 2

24 双辽市 1

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实施方案(最新整理)

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实施方案 (2018—2020年)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近年来在我省得到大力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省政府已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纳入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内容。为进一步加快全省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稻渔综合种养规模效益,省水利厅决定2018年—2020年继续在全省组织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增收工程”。制定方案如下: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以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民增收、渔业增效和乡村振兴为目标,通过典型带动、示范引领、技术集成、政策扶持,形成适合我省的稻渔种养增收模式,并逐步扩大推广应用规模,进而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的综合效益。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稳粮增收、以渔养稻。以稻谷生产为中心,发挥养殖水生动物增肥、增温、除草的作用,促进稻谷增产和

提高稻米品质。 二是坚持注重资源、因地制宜。选择集中连片、渠灌水源充沛的稻区开展项目示范,每个示范区的示范面积至少200亩以上,并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的实施稻—蟹、稻—鱼等种养模式。 三是坚持企业为主、农民自愿。支持企业、合作社开展项目示范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与科研、推广等技术部门联合,项目推广过程中,必须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积极引导广大稻农应用稻渔种养新技术实现增产增收。 四是坚持部门联合,共同推进。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水产技术推广机构要同涉农的科研院校等相关部门加强联合,共同开展相关技术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二、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目标 计划2018年全省综合种养面积达到65万亩以上,2019年达到80万亩以上,2020年达到100万亩以上,平均亩直接增效1000元以上。 (二)主要任务 1.每年设立核心示范区10个以上,条件较好的市、县采取整市或整县推进,每年核心示范区总面积保持在5万亩以上,核心示范区稻米通过绿色、有机认证,项目综合增收效果实现翻番。

农业部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标准

附件1 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标准 一、基本条件 (一)主体明确。创建主体为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单位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二)权属清晰。示范区边界清晰,持有合法有效的土地承包权或经营权证明,无土地使用纠纷。 (三)质量安全。示范区周边无工业污染源,近五年来未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或重大生态环境破坏事件。近三年,没有发生水稻和水产品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二、产地环境 (一)土壤。土壤环境质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Ⅱ类以上标准。 (二)水源。水源充足无污染,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以上标准。 三、技术模式 (一)模式要求。形成了与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相适应的“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典型技术模式。形成了以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为特征,以“稳粮、促渔、增效、安全、生态”为目标的连片稻渔综

合种养典型经营模式。 1.标准化生产。根据实际将稻田划分为若干标准化的综合种养单元,并建立了相应的先进稻渔生产技术、质量安全控制和稻渔工程标准。 2.规模化开发。平原地区应集中连片,且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丘陵山区应各田块位置毗邻,面积在1000亩以上。 3.产业化经营。建立了苗种供应、生产管理、流通加工、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 4.品牌化运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或者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拥有水稻和水产品自主品牌,具有健全的品牌经营和管理体制。品牌具有一定知名度,品牌产品售价与当地普通产品相比产生了一倍以上的品牌溢价。 (二)指标要求。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合理优化,满足稻渔互利共生需求,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实现节能减排,提高稻渔种养综合效益。 1.水稻产量。平原地区优质无公害水稻亩产不低于500公斤;丘陵山区优质无公害水稻亩产不低于400公斤。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的区域,亩产可适当降低30%左右。 2.田间工程。田间工程建设应符合主养品种对稻渔共生的基本要求,且沟坑占比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0%。 3.用药用肥。使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使用量与同等条件下水稻单作相比减少50%以上。病虫害防治主要依靠生态防

唐山市曹妃甸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

唐山市曹妃甸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 作者:张洁孙绍永武艳丽闫鹏张雪王印开刘卫国郑志勇刘永刚 来源:《河北渔业》2019年第11期 河北省水稻种植面积10万hm2左右,其中滨海稻区6.67万hm2左右,其余分布在邯郸、石家庄、保定、沧州、承德、张家口等市沿河、沿淀、洼地等区域。 滨海稻区涵盖唐、秦二市六县区(唐山曹妃甸区、丰南区、滦南县、乐亭县,秦皇岛市抚宁县、昌黎县),其中唐山市5.33万hm2左右,秦皇岛市1.33万hm2左右。水源主要来自滦河中下游的潘家口水库、大黑汀水库、陡河水库、桃林口水库。种植品种主要是160~175 d 左右常规粳稻品种。 1曹妃甸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沿革 曹妃甸区的前身分别是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唐海县。1956年建场,1983年建县,2012年设区。全区现有15个农业场镇,農作物种植面积2.53万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13万hm2。曹妃甸区是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单季粳稻种植最具区域代表性、种植规模最大的县(区),也是水稻种植技术最成熟的县(区)。曹妃甸区特殊的退海地理环境,加之天然的滦河库水灌溉和180余天无霜期等良好的生长气候条件孕育出香黏可口、外观剔透晶莹的地理标志产品“柏各庄大米”,是北方远近闻名的优质大米产区、河北大米之乡、全国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部农垦发〔2007〕2号)。更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河蟹之乡”,早在2007年10月,唐海县就被命名为“国家级无公害河蟹标准化养殖示范区”。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部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荣誉称号。 唐海县海岸线长51公里,处于渤海湾的湾顶,是当地多种海淡水养殖品种良好的栖息、繁殖、养成场所,尤其适宜中华绒螯蟹的繁衍和生长,素有“紫蟹金鳞唾手可得”的美称,发展河蟹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优势。1993年对虾虾病突发,虾池几乎绝收,养虾业受到巨大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县委、县政府积极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发展河蟹养殖,以弥补养虾业的损失。大部分对虾育苗室转产搞河蟹育苗孵化。唐海兴起了河蟹养殖开发的热潮,这是继养虾以来的第二次养殖革命,稻蟹养殖应运而生。由于新的养殖模式的突破,特别是在当时粮价偏低,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形势下,唐海县的稻田种养仍呈现出大发展的势头,1995、1996年是河蟹养殖发展的高峰期,全县基本形成了育苗、豆蟹、扣蟹、成蟹养殖、销售一条龙的生产体系,尤其是稻田养蟹投资小、效益高,平均效益在3万元/hm2左右,最高可达7.5万元/hm2以上,河蟹养殖成为唐海县淡水养殖的首选品种。几年来连续实施以河蟹开

稻鱼种养实施方案

生态水产产业核心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 稻鱼综合种养 稻鱼综合种养以水稻为中心,以水产养殖品种为主导,以生态安全为保障,以产业化发展为推动,种植、养殖有机结合,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对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规模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耕作制度,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项目建设基地基本情况 基地位于石嘴山生态水产科技产业园(高速公路西侧,玉皇阁大道南侧瀚泉海北侧),养殖水面120 亩,具有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交通便利,排灌方便,电力资源充足,养殖条件优越。 二、项目技术实施方案 1、项目田块技术要求 稻田选择。选择本公司现有120 亩稻田作为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排灌方便,旱涝保收,蓄水能力强,管理便利。 稻田准备。试验、示范田的田埂要加宽、增高,一般要求高出田面50 厘米以上,顶宽60-80 厘米。在田埂对角线上开好进、排水口,并设置二层以上拦鱼栅和尼龙网,防止鱼逃逸。 开挖鱼坑鱼沟。在田边或田中挖鱼坑,坑深80-100 厘米。鱼坑依田大小而定,圆形为好,一般不用水泥砌护。田中开鱼 沟,沟宽50 厘米,沟深30 厘米,沟呈“十”字形、“井” 字形或“目” 字形等形状,并与鱼坑相通。一田一坑,坑 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10%。

2、水稻品种及养殖鱼类选择水稻品种选择。选择茎秆粗壮坚硬株型紧凑、耐水淹抗到伏、耐肥抗病害能力强、生长期较长的水稻。以我区宁粳43 号、宁粳47 号等优质品种作为试验、示范水稻品种。 养殖鱼类选择及放养。稻田养鱼为彭泽鲫,水稻移栽后10-15 天放养鱼苗。试验田放养密度为250、300、350 尾/亩。放养规格为50、75、100 克/ 尾,一般每亩放养80-120 尾;共9 块试验地,每块试验地面积1 亩。其余91 亩示范地放养密度为300 尾/ 亩,放养规格80 克/ 尾。放养时间同试验地。 3、鱼稻管理适量投饵。在充分利用稻田中的杂草、昆虫基础上,可人工适量投饵。按照“四定”原则进行投饵。定时(固定每天早上8- 9 时,下午4-5 时)、定点(固定在鱼坑或鱼沟水较深的地点投饵)、定质(基本保持每天饲料种类一致)、定 量(鱼体重的3% - 5%)。晴天投饵,阴天、雨天酌情不投或少投。饲料喂膨化鲫鱼料。 日常巡查。坚持每天早晨、傍晚巡查,查看有无漏水,鱼栅、田埂有无损坏;做好天敌防范,发现有问题及时处理。暴雨天气要注意防涝防逃。 供水调节。采用浅- 深- 浅型供水方法。当白天气温高时,应打开水沟进水,提高水位,给水田降温。水温30C°时, 鱼吃食旺盛,鱼进入大田吃虫,吃去多余的秧苗。晚上降低水位,继续降低土温。 秧苗栽好后,浅水活苗后,逐渐加高水位,这时鱼进水田吃 食,直到水稻第一次分蘖时,放掉部分水,轻轻晒田,让太阳 的暴晒破坏稻田泥上的氧化膜,让氧气进入水稻的根系中供 氧,促进分蘖。鱼则进坑。在水稻第一次分蘖之前,鱼在田中 游,鱼稻共生。水稻分蘖充足时,长到拔节阶段,要灌深水。 水稻节拔够了,要重重晒田,促进抽穗。在拔节阶段又是鱼在 田中畅游共生阶段。水稻出穗3-5 天后,又要清晒水稻,鱼再

SCT1135-2017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 目录 前言 (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 (2) 第1部分:通则 (2)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3) 4 技术指标 (4) 5 技术要求 (4) 5.1 稳定水稻生产 (4) 5.2 规范水产养殖 (5) 5.3 保护稻田生态 (5) 5.4 保障产品质量 (6) 5.5 促进产业化 (6) 6 技术评价 (7) 6.1 评价目标 (7) 6.2 评价方式 (7) 6.2.1 经营主体自评 (7) 6.2.2 公共评价 (7) 6.3 评价内容 (7) 6.3.1 经济效益分析 (7) 6.3.2 生态效益评价 (8) 6.3.3 社会效益评价 (8) 6.4 评价方法 (9) 6.4.1 效益评价方法 (9) 6.4.2 技术指标评估 (9) 6.5 评价报告 (9) a) 经济效益评价情况; (9) b) 生态效益评价情况; (9) c) 社会效益评价情况; (9) d) 模式技术指标评估情况; (9) e) 优化措施建议。 (9) 附录A(资料性附录) (10) 附录B(资料性附录) (10) 附录C(资料性附录) (11)

前言 SC/T 1135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拟分为6部分: ——第1部分:通则; ——第2部分:稻鲤; ——第3部分:稻蟹; ——第4部分:稻虾(克氏原螯虾); ——第5部分:稻鳖; ——第6部分:稻鳅。 本部分为SC/T 1135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淡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56/SC 1)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上海海洋大学、浙江大学、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稻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朱泽闻、李可心、陈欣、成永旭、王浩、肖放、马达文、何中央、唐建军、金千瑜、王祖峰、李嘉尧。

稻鱼种养实施方案

生态水产产业核心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稻鱼综合种养 稻鱼综合种养以水稻为中心,以水产养殖品种为主导,以生态安全为保障,以产业化发展为推动,种植、养殖有机结合,一水两用、一地双收,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水稻不减产的情况下,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对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规模化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耕作制度,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项目建设基地基本情况 基地位于石嘴山生态水产科技产业园(高速公路西侧,玉皇阁大道南侧瀚泉海北侧),养殖水面120亩,具有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交通便利,排灌方便,电力资源充足,养殖条件优越。 二、项目技术实施方案 1、项目田块技术要求 稻田选择。选择本公司现有120亩稻田作为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水源充足,水质无污染,排灌方便,旱涝保收,蓄水能力强,管理便利。 稻田准备。试验、示范田的田埂要加宽、增高,一般要求高出田面50 厘米以上,顶宽60-80厘米。在田埂对角线上开好进、排水口,并设置二层以上拦鱼栅和尼龙网,防止鱼逃逸。 开挖鱼坑鱼沟。在田边或田中挖鱼坑,坑深80-100厘

米。鱼坑依田大小而定,圆形为好,一般不用水泥砌护。田中开鱼沟,沟宽50厘米,沟深30厘米,沟呈“十”字形、“井”字形或“目”字形等形状,并与鱼坑相通。一田一坑,坑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8%-10%。 2、水稻品种及养殖鱼类选择 水稻品种选择。选择茎秆粗壮坚硬株型紧凑、耐水淹抗到伏、耐肥抗病害能力强、生长期较长的水稻。以我区宁粳43号、宁粳47号等优质品种作为试验、示范水稻品种。 养殖鱼类选择及放养。稻田养鱼为彭泽鲫,水稻移栽后10-15天放养鱼苗。试验田放养密度为250、300、350尾/亩。放养规格为50、75、100克/尾,一般每亩放养80-120尾;共9块试验地,每块试验地面积1亩。其余91亩示范地放养密度为300尾/亩,放养规格80克/尾。放养时间同试验地。 3、鱼稻管理 适量投饵。在充分利用稻田中的杂草、昆虫基础上,可人工适量投饵。按照“四定”原则进行投饵。定时(固定每天早上8- 9时,下午4-5时)、定点(固定在鱼坑或鱼沟水较深的地点投饵)、定质(基本保持每天饲料种类一致)、定量(鱼体重的3% - 5%)。晴天投饵,阴天、雨天酌情不投或少投。饲料喂膨化鲫鱼料。 日常巡查。坚持每天早晨、傍晚巡查,查看有无漏水,鱼栅、田埂有无损坏;做好天敌防范,发现有问题及时处理。暴雨天气要注意防涝防逃。 供水调节。采用浅-深-浅型供水方法。当白天气温高时,应打开水沟进水,提高水位,给水田降温。水温30C°时,鱼吃食旺盛,鱼进入大田吃虫,吃去多余的秧苗。晚上降低水位,继续降低土温。 秧苗栽好后,浅水活苗后,逐渐加高水位,这时鱼进水

农业部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申报书

附件2 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申报书 示范区名称:省+县(区)+创建单位主体名称+国家级稻 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具体可参照2017年获 批示范区名称的命名格式) 申报单位名称:

目录 一、必备条件: 1、主体明确(营业执照主体须与申报主体一致,如不一致须 出具县级以上主管部门的证明材料)……………….……. 2、权属清晰(有土地承包、租赁合同等证明材料)………….. 3、质量安全(有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 二、产地环境: 1、土壤检测报告(有检测资质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 2、水质检测报告(有检测资质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 三、技术模式: 1、标准化生产(有稻田四至示意图、养殖技术操作规程等证 明材料)……………………………………………………… 2、规模化开发(有县级以上渔业主管部门出具的集中连片证 明材料等)…………………………………………………… 3、产业化经营(有苗种供应、产品销售等相关证明材料)… 4、品牌化运作(有有机产品、绿色产品或无公害产品证书, 稻渔产品自主品牌证明、溢价证明等相关证明材料)…… 5、水稻产量(有水稻测产报告等证明材料)………………… 6、田间工程(有相关证明照片,或相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或 申报单位出具的承诺书等证明材料)……………………… 7、用药用肥(有相关证明照片、用药用肥管理制度等证明材 料)…………………………………………………………… 8、循环利用(有相关证明照片,或申报单位出具的承诺书等 证明材料)……………………………………………………

9、产值利润(有相关机构出具的证明材料或申报单位财务出 具的证明材料)…………………………………………….. 四、生产管理 1、生产记录(有相关生产记录等证明材料)…………………. 2、质量控制(有品牌、产品标签、合格证等相关证明材料)… 3、内部管理(有管理制度张贴、职工培训花名册、培训现场 照片、专职技术人员和技术支撑单位合作协议等相关证明 材料)……………………………………………………….. 4、产品追溯(有产品可追溯制度、产品标签、品牌等相关证 明材料)…………………………………………………….. 五、社会效益 1、辐射带动(有培训花名册、培训现场照片等证明材料)…… 2、就业增收(有就业岗位人员名单、增收证明等证明材料)… 3、融合发展(有休闲、创意、旅游农业照片、广告牌、网页 等相关证明材料)……….………….……….…………….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规范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通知 近年来,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快速发展,在促进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渔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个别地区或从业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社会效益,出现稻渔综合种养沟坑面积过大、种养环境不达标、稻米产量偏低、产品抽检不合格等情况,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规范发展,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对存在问题抓紧整改 各地要加强对稻渔综合种养主体的管理,按照2017年发布的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中的技术指标和要求(沟坑占比不超过总种养面积的10%,水稻平原地区亩产量不低于500kg、丘陵山区亩产量不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对本省(区、市)稻渔综合种养产地和产品开展全面摸底调查。对存在沟坑占比超过标准上限,种养环境、水稻亩产量或产品质量安全不达标等问题的,要抓紧进行整改。 二、强化指导监督,提高新发展主体质量 各地要对近期拟发展的稻渔综合种养主体加强指导和监督,以“稳粮增收”为根本前提,以“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为基本原则,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的有关要求对沟坑占比和水稻产量等指标进行严格控制。对不符合标准要求的,要及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会同有关职能部门开展相应措施,确保新上的稻渔综合种养主体在沟坑占比、种养环境、水稻产量和产品质量等方面符合要求。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规范有序发展 各地要完善管理制度,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对已创建的省、市级示范区要加强动态管理,实施退出机制,对于达不到标准的示范区,省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及时取消其称号。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要开展调查研究,掌握本区域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现状和潜力空间,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积极有序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 四、加强支持引导,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各地要积极争取政府及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扶贫开发等政策支持范围。充分发挥科研高校推广机构作用,广泛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积极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水产品和区域公共产品品牌,促进稻渔综合种养与美食餐饮、特色民宿、渔事体验、休闲垂钓和科普教育等旅游业态充分融合,提升稻渔综合种养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 请相关省份将清查整改情况(包括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情况)于5月6日之前报送我部,我部将适时开展调查,并向全国通报有关情况。联系人:渔业渔政管理局科技与市场加工处李乐,电话(略)邮箱sunfish@https://www.doczj.com/doc/2e866099.html,。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推进稻渔(鸭)综合种养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

推进稻渔(鸭)综合种养示范点建设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稳粮增效、稻渔结合、生态优先、质量安全、因地制宜、政策支持、示范引导的原则,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在合理区域示范,促进全市渔业绿色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 x年,全市发展稻渔(鸭)综合种养百亩示范点4个;X年发展千亩示范片2个、核心示范基地面积5000亩以上;x年,全市力争建成百亩示范点20个、千亩示范片5个、万亩示范区1个,核心示范基地面积2万亩以上。 三、工作措施 1.开展试点示范。根据全市水域现状和各乡镇、街道实际情况,先行在孙渡街道、x镇、x镇、x镇等地组织开展稻渔(鸭)综合种养产业化示范点建设,所有示范点列入x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照《x 统筹整合资金规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方案》(x〔x〕41号)文件精神,鼓励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自身资金,采用“以奖代补”、“先奖后补”模式,将其经营的成片已流转农田,建设成高标准农田。此模式高标准农田由符合市统一规定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先主动申报,经所在乡镇(街道)审查上报市高标领导小组同意批准后,再按市统一标准要求

纳入安排统一公开招标测量设计项目区,在测量设计方案经田块经营主体同意后由所在乡镇(街道)上报进行全市统一评审、统一财审并核查施工工程量,之后由经营主体自行垫资,自行施工,自行管理,自行开展项目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完工,经乡镇(街道)初验、全市统一验收合格后,进行第三方工程审计。最后按第三方工程审计结果的80%~90%核定该项目建设奖补费用(具体按x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管理试行办法执行),项目奖补经费由市财政项目专户拨付至属地乡镇(街道)奖补给验收建成的经营主体。 2.统一实施标准。由市农业开发办、市农业局、市畜牧水产局等单位技术人员组成的稻渔(鸭)综合种养技术指导小组,结合高标准农田改造,制定综合种养模式技术操作规程。各示范基地按技术操作规程要求,开展农田开挖、稻渔(鸭)种养工作,创建实施统一、稳产高效、生态循环、设施完善、标准规范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点。 3.发展多种模式。示范养殖品种多样化,稻虾、稻鱼、稻鳅、稻鸭等种养模式均可在养殖户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示范养殖。 4.加大奖励扶助。稻渔(鸭)综合种养列入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支持领域,将稻渔综合种养纳入农业发展规划,对创建示范点的养殖户给予政策和资金扶助: 一是对开展稻渔(鸭)综合种养的示范户优先安排设施农用地; 二是对稻渔(鸭)种养产品创建“三品一标”的品牌,按照我市农业供给侧改革文件规定给予奖励;

湖州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

湖州市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 实施方案(2019-2021年) (征求意见稿) 为大力推进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切实推动渔业和粮食产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根据《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州市现代渔业绿色发展“2222”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湖政发〔2017〕51号),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质增效、绿色生态为目标,着力提升稻渔产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努力走出一条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具有湖州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科学发展路径。 二、基本原则 (一)守住底线,以渔促稻。立足粮食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守住粮食生产底线,以农业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为指导,在技术上要有稳定水稻产量的具体措施,在模式上要做好水稻效益和水产效益达到平衡,坚决防止“挖田改塘”。 (二)注重创新,注重实效。强化体制机制和技术模式创新,激励和调动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

造性,按照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要求,集成稻渔综合种养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真正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三)生态循环,产业先行。围绕“减少肥料、减少农药、减少排放”的方向,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物联网等技术措施,严格投入品监管,保障稻渔综合种养产品质量安全。围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方向,优化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兴旺。 三、主要目标 到2021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力争达到20万亩(其中,吴兴区3万亩,南浔区6万亩,德清县4万亩,长兴县5万亩,安吉县2万亩),综合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示范区亩均效益1000元以上,实现“千斤粮、万元钱”;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渔综合种养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减少30%、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与池塘养殖相比,饵料系数减少30%以上;培育全国知名稻渔品牌,打造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标杆市。 四、重点任务 1.实施“百千万”示范工程。充分利用中低产田、低洼田、冬闲田、低产鱼塘,采用共作、轮作等方式,大力发展“稻-小龙虾”“稻-青虾”“稻-蟹”“稻-鳅”“稻-鱼-鸭”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创建稳产高效、生态循环、标准规范、特色鲜明的稻渔综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