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2受体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人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酶联免疫分析

人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酶联免疫分析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盒仅供研究使用。 检测范围:96T 15ng/L - 400ng/L 使用目的: 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含量。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水平。用纯化的人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再与HRP标记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浓度。 1.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2.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操作步骤 1.标准品的稀释:本试剂盒提供原倍标准品一支,用户可按照下列图表在小试管中进行稀 释。 2.加样: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标准孔、

待测样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标准品准确加样50μl,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4.配液:将30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30倍稀释后备用 5.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秒后弃去,如此 重复5次,拍干。 6.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 7.温育:操作同3。 8.洗涤:操作同5。 9.显色: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 15分钟. 10.终止:每孔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 11.测定:以空白空调零,450nm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测定应在加终止 液后15分钟以内进行。 操作程序总结: 计算 以标准物的浓度为横坐标,OD值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绘出标准曲线,根据样品的OD值由标准曲线查出相应的浓度;再乘以稀释倍数;或用标准物的浓度与OD值计算出标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 摘要:趋化因子( chemokine)是一类一级结构相似小分子细胞因子,能够趋化细胞定向移动的,而且在免疫细胞和器官的发育、免疫应答过程、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创伤修复及肿瘤形成和转移等方面发挥广泛的生理和病理作用。本文综述了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结构、分类和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趋化因子受体;趋化作用 Abstract:chemokine is similar to the primary structure of a class of small molecule cytokine, chemokine cell directional movement, but also in the development of immune cells and organs, immune response, inflammatory response, pathogen infection, wound healing andplay a wide range of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roles of tumor formation and metasta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n the study of the structure, class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function of chemokines and their receptors. Keywords: cell factor; chemokines; chemokine receptor; chemotactic effect 免疫细胞的定向迁移是集体免疫应答发生和完成的必须条件。趋化因子是一类控制细胞定向迁移的细胞因子。其功能行使由趋化因子受体介导。趋化因子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控制着各种免疫细胞在循环系统和组织器官间定向迁移,使之到达感染、创伤和异常增殖部位,执行清除感染源、促进创伤愈合和消灭异常增殖细胞,维持组织细胞的平衡的功能。因此,趋化因子系统在免疫系统功能行使的各个环节中处于关键地位,并由此在病原体的清除、炎症反应、病原体感染、细胞及器官的发育、创伤的修复、肿瘤的形成及其转移、移植免疫排斥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为控制靶点,通过激活或拮抗趋化因子受体的信号传导来调控趋化因子系统的功能,可

白细胞介素功能网络

白细胞介素功能网络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是由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细胞分泌的一类细胞因子,最初由白细胞表达。根据不同的结构特征,白细胞介素可分为四大类。然而,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相当弱(通常只有15-25%的相似性)。其主要生物功能涉及参与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参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和细胞因子共同构成细胞间信号传递的分子系统,参与炎症和免疫病理性的组织损害等。不同的白介素来源和功能不同,一些白介素可由多种免疫细胞产生,一种白介素也可对多种细胞发挥作用。 目前至少发现了38个白细胞介素,分别命名为IL-1~IL38,其功能复杂,成网络重叠;在免疫细胞的成熟、活化、增殖和免疫调节等一系列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它们还参与机体的多种生理及病理反应。一些罕见的白细胞介素缺陷不足都常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免疫缺陷。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用于肿瘤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图一:白细胞介素功能网络 大多数白细胞介素的免疫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是已知的。Abbkine带大家了解IL-1、IL-4、IL-6和IL-33的受体、细胞靶点和主要功能。 IL-1(IL-1 alpha、IL-1 beta) 几乎影响所有细胞和器官,并且是自身炎症、自身免疫、感染性和退行性疾病的主要致病介质。 受体:CD121a/IL1R1, CD121b/IL1R2 目标细胞:CD4+细胞;B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其他细胞 功能:共刺激;成熟&增殖;活化;参与炎症反应,少量引起急性期反应,大量引起发热 IL-4 除了在介导炎症性过敏反应中中发挥作用外,在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和研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受体:CD124/IL-4R, CD132/IL-2Rγ 目标细胞:活化的B细胞;T细胞;内皮细胞 功能:增殖和分化,IgG1和IgE合成。在过敏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增殖;增加促进淋巴细胞粘附的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在人体内一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体内的白细胞数量减少,人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这时人就会经不住外界病毒因素的侵犯,从而得各种各样的疾病。白细胞介素是细胞的一种因子,他们在白细胞工作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白细胞介素究竟是什么?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 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最初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现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缩写为IL,功能关系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这种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的许多因

子参与。来源于淋巴细胞的有淋巴细胞活素,来源于巨噬细胞的总称为monokine,其中的各个因子的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因子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多 不清楚。 1979年这方面的研究团体提出了在淋巴细胞活素及巨噬细 胞因子(monoki-ne)中,已作为一种分子提纯并弄清了性质的称 为白细胞间杀菌素。最初测定的为 IL1和IL2。IL1属于monokine,以前曾以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 命名。细胞促进蛋白质(mitogenic protein)以及B细胞活化因 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种名称称之。而IL2属于淋巴细胞活素,以前曾以胸腺细胞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种名称称之。 在对免疫应答的研究过程中,在丝裂原刺激的细胞培养上清中发现了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后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

白细胞介素简介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缩写为IL。关于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来源于淋巴细胞的有淋巴细胞活素,来源于巨噬细胞的总称为monokine,其中的各个因子的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因子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多不清楚。1979年这方面的研究团体提出了在淋巴细胞活素及巨噬细胞因子(monoki-ne)中,已作为一种分子提纯并弄清了性质的称为白细胞间[杀菌]素。最初测定的为IL1和IL2。IL1属于monokine,以前曾以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命名。细胞促进蛋白质(mitogenic protein)以及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种名称称之。而IL2属于淋巴细胞活素,以前曾以胸腺细胞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 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种名称称之。 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主要分类编辑 目前发现了29个白细胞介素(后为35个),分别命名为IL-1---IL29.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IL-1 (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1. 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 2. 存在形式IL-1α和IL-1β。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局部低浓度--免疫调节:协同刺激APC和T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2)大量产生--内分泌效应:诱导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发热和恶病质。 IL-2 (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TCGF) 1. 细胞来源主要由T细胞产生。 2. 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 (2)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 (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4)激活巨噬细胞。 IL-4 1. 细胞来源主要由Th2细胞、肥大细胞及嗜碱性 粒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 (1)促B细胞增殖、分化; (2)诱导IgG1 和IgE产生; (3)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 (4)抑制Th1细胞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

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麻醉科彭章龙 罂粟用于减轻疼痛已有近千年的历史。1803年由罂粟生物碱分离物质出的晶体,被证实是天然阿片的镇痛活性成份,称为吗啡。吗啡的立体化学结构是其与机休特异部位相互作用产生镇痛所必须。通过吗啡、酮唑辛和SKF-10047等一组激动药所产不同药理活性,确定了三种阿片类药物综合征,分别命名为μ, κ和σ原型,由此导致了μ, κ和σ三种阿片受体的发现。后来发现与SKF-10047相关的σ型综合征不能被普通阿片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所阻断,因此σ型受体不再被认为是阿片受体家族的成员。δ型受体是由kosterlitz小组在研究内源性阿片肽和内啡肽的效应时发现的。经过近30年的实验室研究,对μ、κ和δ型受体的认识已较清楚,其基因编码已被克隆,这3种受体称为“经典型阿片受体”。最近cDNA 编码一种称之为“孤立阿片”受体,经签定与经典阿片受体有高度同源性,它的结构基团是阿片受体,因此称其为阿片样受体(opioid receptor-like,ORL1)。有药理学迹象表明每种阿片受体存在亚型,以及其他新型、较少了解的阿片受体ε、λ、ι和ζ。本文着重介绍阿片受体研究进展。 一.经典阿片受体 三种经典μ、κ和δ阿片受体被确认后,发现在脑内分布广泛但不均匀。这些受体分布在痛觉传导区以及与情绪和行为有关的区域,集中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侧丘脑、杏仁核和脊髓胶质区。这些复杂的受体可以被不同的激动剂激活,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例如主要分布于脑干的μ受体被吗啡激活后,可产生镇痛和呼吸抑制等作用,而主要分布于大脑皮质的κ受体只产生镇痛作用而不抑制呼吸。然而不同阿片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以及对不同阿片配体结合能力存在差异。阿片受体的内源性配体为脑啡肽、内啡肽和强啡肽,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这些五肽对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不同,但三者均可与一种以上的阿片受体结合。其中脑啡肽对δ型受体有较强的选择性,被认为是其内源性配体。强啡肽对κ 型受体选择性较强,是其内源性配体。μ型受体的内源性配体直到1997年才被发现,称为内啡肽或内源性吗啡(endomorphine)。内源性吗啡在中枢神经系统与μ-阿片受体呈镜像分布,对μ受体的结合力比对δ和κ受体的结合力高100倍。

白细胞介素的制备及鉴定

白细胞介素的制备及鉴定 白细胞介素(IL)是指由白细胞或其他体细胞产生的能在白细胞间起调节和介导作用的因子。作为在免疫活性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介质和强有力的蛋白性调节因子,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炎性反应、组织修复、组织移植反应和造血。白细胞介素已发现有多种,本实验以白细胞介素-2(IL-2)为例介绍IL的制备及鉴定方法。 一、目的要求 了解白细胞介素的概念、种类及其作用;掌握常用白细胞介素的制备及鉴定方法。二、实验原理 人或动物的脾细胞、淋巴细胞,在丝裂原刺激下诱生的天然白介素-2,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上清中。此为粗制天然白介素-2,然后通过硫酸铵沉淀、吸附等步骤进行纯化,并根据相关性质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 RPMI1640培养基,丝裂原PHA,硫酸铵,吸附剂G2,细胞培养皿,细胞培养箱,离心机,清洁级小鼠。 四、实验方法 摘取小鼠的脾、四肢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组织,制成单个细胞悬液,用RPMI1640配成1.5×106个/ml细胞浓度,在PHA刺激下,37℃,5%CO2培养48h后离心取上清,用CTL细胞系检测其生物活性,即是粗制的天然白介素-2. 纯化步骤:在500ml收集的上清中缓慢加入固体硫酸铵,边加边搅拌,使其饱和度达45%,4℃搅拌过夜,9000r/m离心30min去沉淀。上清再加硫酸铵使其饱和度达80%,4℃搅拌过夜,9000r/m离心30min,取沉淀用PBS溶解,透析后用吸附剂G2 (30mg/ml)37℃搅拌吸附30min,离心、洗脱即得纯化的IL-2。 五、结果判定 (1)将获得的IL-2用Folin酚法测定蛋白含量。 (2)活性检定:采用CTL细胞株的渗入法进行活性鉴定,比活性必须在1×106U/mg 以上。 (3)纯度鉴定:用SDS-PAGE检测,银染法染色,在15ku出呈单一条带,然后经扫

白细胞介素-2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 摘要:综述白细胞介素-2 及其主要临床应用、检测方法和基因工程研究方法。白细胞介素-2 是一种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而复杂作用的细胞因子,既可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增强免疫功能,又能限制T 细胞反应而增强机体的免疫耐受,故可用于治疗肿瘤和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生物活性;临床应用;检测方法 引言 1966年,一些科学工作者发现,淋巴细胞在体外被激活后能释放出许多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成分,它的化学组成是非免疫球蛋白的糖蛋白分子。这些分子能抑制巨噬细胞的迁移、调节白细胞的生长和功能。1969年首先由Dumonde把这些淋巴细胞产生的活性成分称为“淋巴因子”(Lym-phokines)。除淋巴细胞外,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和各种转化细胞均可产生淋巴因子。 1976年Morgan等首先报道,用丝裂原(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ConA)等)刺激的淋巴细胞条件培养液(PHA-LyCM)可刺激T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中长期生长。据此,他们认为PHA-LyCM中存在一种能刺激T细胞生长的因子,并将其命名为“T细胞生长因子(TCGF)”。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PHA-LyCM 不仅能刺激T细胞生长,还有多种其它生物活性,并依据不同的生物活性予以命名。例如:胸腺细胞刺激因子及细胞分裂因子(TSF,TMF),杀伤辅助因子(KHF)及协同刺激因子(Co-Stimulator)等,其实这些都是同一种淋巴因子所表现出的不同生物活性。为避免名称混乱,197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研讨会决定将这种“淋巴因子”命名为白细胞介素-2,即IL-2。1983年日本学者克隆了IL-2的基因,并成功表达。1992年美国FDA首先批准rhIL-2应用于临床。自从IL-2发现以后,人工培养和繁殖淋巴细胞成为现实,为免疫学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 IL-2及其受体蛋白 1.1 IL-2蛋白的结构 天然hIL-2在体内主要由活化的I型辅助淋巴细胞(T Hl细胞)分泌,为分子量

NMDA受体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综述

NMDA受体的生理功能及研究进展 摘要N-甲基-D-天氡氨酸(NMDA)受体是一类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一种亚型,是由多亚基构成的异聚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系统中。近年来的证据表明,组成NMDA受体的亚单位有着复杂的生理学和药理学特性,参与神经系统的多种重要生理功能。NMDA受体的异常会导致一些认知功能的缺失,这为治疗性药物开发提供了靶点。 关键词NMDA受体受体学习记忆功能 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资料已经证明,谷氨酸(L-glutamicacid,GLU)是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介导快速兴奋性突触反应的重要神经递质。在大脑中分布最广,CNS内存在着与谷氨酸结合并发挥生理效应的两类受体,即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on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s,iGluRs)及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离子型受体由NMDA受体与非NMDA受体组成。 NMDA受体是一种分布在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蛋白,该受体是一种异聚体,由亚基NR1、NR2、NR3组成,每个受体至少由2~3个NR1亚基和2~3个NR2亚基组成。其中NR1亚基有8种剪接变体,NR2亚基分为NR2A、NR2B、NR2C、NR2D4个亚型,NR3有NR3A亚型等。NR1是NMDA受体的基本单位,NR2辅助NMDA受体形成多元化结构,NMDA受体依赖NR2亚单位不同亚型表达不同的受体功能[1]。 NMDA受体是一种具有许多不同变构调控位点并对Ca2+高度通透的配体门控离子通道,NMDA受体显示有许多与其他配体门控离子通道不同的特性:受体控制单价离子和对钙有高度渗透性的阳离子通道;同时结合谷氨酸和甘氨酸需要辅激动剂以刺激NMDA受体;在静息膜电位,NMDA通道被细胞外镁所阻断,而只有同时去极化和结合激动剂下开放。当谷氨酸等神经递质使受体激活,其受体蛋白构象改变,离子通道开放,阳离子如K+、Na+、Ca2+可进出细胞,使细胞膜去极化和神经元兴奋。NMDA受体可调节神经元的存活,树突、轴突结构发育及突触可塑性,可影响神经元回路的形成及学习、记忆过程。 一、NMDA受体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 学习和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突触可塑性,单突触传入通路上给予短串强直刺激,使突触后细胞兴奋,突触后电位出现长达数天乃至数周的振幅增大,这

临床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Research 有机化学研究, 2015, 3, 9-15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5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2e18595619.html,/journal/jocr https://www.doczj.com/doc/2e18595619.html,/10.12677/jocr.2015.31002 Research Progress of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 Used in Clinic Qiao Wang1,2, Lang Shu1,2, Ming Liu3, Kaiyuan Shao2, Wenxiang Hu1,2,3* 1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 Pharmacy,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 2Beijing Excalibur Space Military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3School of Life Sciences,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Email: *huwx66@https://www.doczj.com/doc/2e18595619.html, Received: Jan. 23rd, 2015; accepted: Feb. 4th, 2015; published: Feb. 10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2e18595619.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s are a class of specifically drugs for antagonizing the opioid on opioid receptors, thereby reducing or reversing the analgesic activity of narcotic agonists. Antagonists can also eliminate breathing suppression,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and other side effects caused by the use of the agonist. Antagonists are used in clinic as side effects and coma antidote arising from excessive usage of analgesic. This paper summarizes several common clinical types of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antagonists have achieved greater development, 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further research of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s is needed to get more competitive, safer and simpler novel μ opioid receptor-specific antagonist, for better use in clinical treatment. Keywords Opioid Receptor, General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 Peripheral Opioid Receptor Antagonist 临床用阿片受体拮抗剂研究进展 王乔1,2,舒浪1,2,刘明3,邵开元2,胡文祥1,2,3* 1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湖北武汉 2北京神剑天军医学科学院,北京 3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 *通讯作者。

白细胞介素-6和PCT的临床意义

降钙素原 英文全称:procalcitonin 英文缩写:PCT PCT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约为13KD的蛋白质,为降钙素(calcitonin)的前体。在正常情况下,PCT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25~30小时。当严重感染并有全身表现时,PCT水平明显升高,这时大部分由甲状腺以外的组织产生。许多学者已经报道过PCT是早期诊断新生儿脓毒败血症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高达100%。PCT在较轻感染不受影响,但在系统性细菌感染和败血症后开始升高。目前PCT被作为一个有早期诊断价值的,可反映全身感染程度,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PCT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 不会升高。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细菌内毒素在诱导过程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CT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影响PCT水平的因素包括被感染器官的大小和类型、细菌的种类、炎症的程度和免疫反应的状况。另外,PCT只是在少数患者的大型外科术后1~4d可以测到。 PCT水平的升高出现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紊乱综合征(MODS),即使没有细菌感染或细菌性病灶。但是,在这些病例中PCT水平通常低于那些有细菌性病灶的患者。从肠道释放细胞因子或细菌移位可能引起诱导。 PCT升高 PCT降低或稍微升高: 细菌性感染伴随系统性炎症反应,例如:腹膜炎、软组织感染病毒感染,例如:乙肝,HIV,CMV 脓毒症,MODS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 全身性真菌感染过敏反应(类型I~IV) 寄生虫感染(痢疾)局部局限性细菌感染、溃疡、浅表微生物移植发展 细菌引起的ARDS 中毒引起的AR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的总称,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免疫应答和参与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而白细胞介素-2(IL-2)即是其中一种。1976年Morgan等在小鼠脾细胞上清液中首次发现有一种能促进和维持T细胞体外生长的因子,并称其为T细胞生长因子(TCGF),1979年被正式命名为IL-2.随后有关IL-2的应用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白细胞介素-2及其受体 1.1白细胞介素-2结构 天然hIL-2在体内主要由活化的I型辅助淋巴细胞(THl细胞)分泌,除此之外,B细胞、NK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亦能产生IL-2。 IL-2为分子量约为15.5kDa的糖蛋白,pI在6.6~8.2。成熟的IL-2分子由153个氨基酸肽链N端剪掉20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后剩下的1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它与其它的细胞因子在序列上无同源性。翻译后加工的过程还包括第三位Thr位点的糖基化和二硫键的形成。蛋白链中有三个半胱氨酸残基(Cys),位于第58、105和125位。58位和105位半胱氨酸残基结合形成二硫键,使肽链折叠,125位半胱氨酸残基游离。研究者发现将125位游离的半胱氨酸残基突变为丝氨酸或丙氨酸时,仍具有生物活性,且不会与第58位半胱氨酸残基形成错误二硫键,增加了IL-2的稳定性,同时也消除了由第125半胱氨酸残基造成的二聚体,但是这样新型IL-2容易产生抗体,这是一大不足之处。IL-2肽链折叠后才呈现活性,直链是无活性的,正确的二硫键对于IL-2活性的保持是必需的,但糖基化却与活性无关。 IL-2的二级结构有4个α螺旋区和一对β反平行折叠,各螺旋相互折叠使IL形成球状蛋白分子。磁共振 (NMR)确定IL-2的四个α螺旋,分别为A、1l-29.B、53-73,C、81-97,D、116-131。对IL-2的α螺旋结构研究结果说明α螺旋的破坏对其生物活性必定有影响。另外,IL-2与其受体结合需要酸性基团(Asp),而较长的疏水侧链基团则妨碍这种结合,使其活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在生物学活性上,IL-2的氨基端和羧基端对于其结构和活性都起到关键作用。 1.2 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结构

白细胞介素12及其抗肿瘤作用

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肿瘤免疫新药 一、丰原药业受让中科大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新药事项 2015年7月25日,丰原药业(000153)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抗癌新药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药物技术转让及后继合作事宜正式签订《关于白介素-12新药技术成果转让的备忘录》。备忘录主要内容如下: 1、双方同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向公司转让人重组白细胞介素-12药物的科技成果,转让价格约5000万元(最终价格以资产评估结果为准),具体转让过程、价格及付款方式,将于评估结果出来后1个月内另行签订转让合同。 2、双方同意以合作的方式完成后续包括临床实验研究和获得新药证书和生产证书的相关研究,具体内容和方式将另行签订技术服务合同。 3、双方同意在合适的时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同推进相关新药研究和开发工作。 二、中科大研究白细胞介素12肿瘤免疫领军核心人物 (一)魏海明:教授,博士生导师。籍贯:安徽。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学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编辑部主任。中国免疫学会终身会

员、理事,中国免疫学会基础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安徽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2002年以来为首承担参加了9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97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1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B类1项(国内负责人)。近5年在J Immunol,Plos Pathogens, J Allergy Clin Immunol,Hepatology,PNAS,J Hepatol等杂志发表SCI论文35篇。《介导肝脏免疫损伤与再生的天然免疫识别及其调控机制》分别于2007年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主要研究兴趣:1. NK细胞亚群与重要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组织居留NK细胞(ThNK)与肝炎、哮喘、自身免疫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研究ThNK与肿瘤免疫逃逸及肿瘤免疫治疗的关系。 2. 基于天然免疫的肿瘤生物治疗技术:研究以“预存免疫”为基础的抗肿瘤“免疫化疗”方案及抗肿瘤药物白细胞介素12的研制。 (二)田志刚: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

白细胞介素的定义及分类

白细胞介素的定义及分类一、白细胞介素的定义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的生理学特点 1、产生细胞与作用细胞多样 有些白介素可由 2 种以上免疫细胞产生;一种白介素可对多种细胞发挥作用。 2、合成分泌快,大多为近距离发挥作用,降解快。 3、分子质量小,生物学作用强 白介素多为小分子糖蛋白,体内含量极微,但发挥作用很显著。 白细胞介素命名及分类 名称的由来 关于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其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 细胞繁殖等)。在研究这些因子的过程中,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

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后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有多效性的同一物质。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 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在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1、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 二、分类 白细胞介素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目前发现了35 种白细胞介素,分别命名为1—35。其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几类白细胞介素简介 人白细胞介素1 p ( 1 B ) 人1 p为1家族的成员之一,1家族包括1a、1 p、1、18 及1F5至F10。所有家族成员都具有12p链,p三叶草构像。1 a和1 p为不同基因的产物,虽其氨基酸序列只有大约25%勺同一性,但它们识别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多种细胞在应答刺激如炎性因子、感染或微生物内毒素等时,产生这两种蛋白质。这些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从而使白血细胞迁移至感染位点,重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心导致体温升高,表现为发热症状。因此 1 亦被称为体内致热原。 1 在调控血细胞生成方面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推荐)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II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研究进展 目前已经发现的细胞因子有200多种,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因子被发现,并且随着细胞工程技术和蛋白重组技术的发展,一定会有更多的细胞因子重组蛋白被纯化制备。细胞因子功能多样,不同因子间可以相互作用,同一因子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因此,细胞因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功能图。而细胞因子想要发挥作用,必须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行。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结合后,会对细胞产生作用,可以刺激细胞生长增殖分化,调控机体免疫应答,为在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缺陷疾病的发病机理提供数据,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指导依据。 细胞因子受体一般分成四个类型:Ⅰ型细胞因子受体(Type ⅠCytokine Receptor)、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TNF超家族受体以及趋化因子受体。在本文,将主要介绍Ⅱ型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Type ⅡCytokine Receptor ),也称干扰素受体家族(Interferon receptors family)。主要包含Ⅱ型白介素(IL-10,IL-19,IL-20,IL-22等)受体,Ⅰ型干扰素(IFNA,IFNB)受体和Ⅱ型干扰素(IFNG)受体。此类受体的结构特点治是在膜外区近氨基端含有四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细无Trp-Ser-X-Trp-Ser序列,一般为具有高亲和力的异二聚体或多聚体。II型细胞因子受体的细胞外结构域由串联Ig样结构域组成,细胞内结构域通常与属于Janus激酶(JAK)家族的酪氨酸激酶相关。

生物药物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2(别名:T细胞生长因子,TCGF;IL2) 刘璇璇制药1403 1160214309 一、简单介绍 白细胞介素-2是趋化因子家族的一种细胞因子。它是由多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具有多向性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促进淋巴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对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抗病毒感染等有重要作用,能刺激已被特异性抗原或致丝裂因数启动的T细胞增殖;能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促进B 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激活巨噬细胞。可用于临床研究和肿瘤治疗。 类型:糖蛋白;来源:主要由T细胞产生;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名词领域:免疫学 它的一般性质为:1.IL-2的产生细胞IL-2主要由T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有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合成;B细胞、NK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亦能产生IL-2。 2.IL-2分子IL-2分子量为15KD,是含有11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蛋白,在人类由第4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编码。IL-2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人类细胞只对灵长类来源的IL-2起反应,而几乎所有种属动物的细胞均对人的IL-2敏感。3.IL-2受体(IL-2R)IL-2的靶细胞包括T细胞、NK细胞、B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这些细胞表面均可表达IL-2R。IL-2R包含3条多肽链:1条为α链,分子量55KD;1条为β链,分子量75KD;另1条为γ链,分子量64KD。α链的胞内区较短,不能向细胞内传递信号,而β链和γ链的胞内区较长,具有传递信号的能力。3种肽链单独与IL-2结合亲和力较低,只有同时表达才能产生高度亲和力。 二、生产工艺 材料和方法 1.制备粗制IL2无菌采血,肝素抗凝,用RPMI1640按1∶1将血液稀释,然后重层于菲可液面上,以1500r/min离心30min,取白细胞层,用RPMI1640洗2次,按1~3×10细胞/ml浓度加入10%胎牛血清RPMI1640,注入一装有磁棒的大瓶中,置37℃搅拌培养4天,取出,分装于50ml离心管中,1500r/min离心20min,弃上清液,将细胞悬浮于1%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液中,使细胞浓度为106细胞/ml。同时加入纯质PHA1~2μg/ml以及多种B淋巴母细胞株,使其浓度为106细胞/ml,37℃搅拌培养18~24h后,取出以15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用045μg滤膜过滤除菌,滤液即为粗制IL2。 制备精品IL-2 1、硫酸铵沉淀与真空浓缩透析:在4℃下将硫酸铵粉末按50%饱和量加入上述粗制IL2中,搅拌2h,12000g离心30min,取上清液,再加入80%饱和硫酸铵,4℃过夜,次日以12000g离心30min,弃上清液,将沉淀溶于01%PEG6000的1∶2PBS溶液(pH值73)中,置真空负压浓缩透析器中透析浓缩至所需容量。 2、SephadexG100凝胶过滤:用2×180cm的过滤柱及PBS(同上),以80ml/h

白细胞介素-2的调节作用及其应用

白细胞介素-2的调节及应用 摘要: 白细胞介素-2是淋巴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所分泌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除了能在体外维持T淋巴细胞长期增殖与分化外, 还具有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及促进B细胞分化与增殖的能力, 以及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 LAK)产生等重要生物学作用。研究发现, 白细胞介素-2在抗肿瘤、抗毒素、免疫调节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2; 免疫; 前言:1976年, Morgan D A 等在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发现了鼠白细胞介素-2, 因其可促进和维持T淋巴细胞的生长, 故被称为T淋巴细胞生长因子( TCGF), 1979年在日内瓦免疫学会上被命名为白细胞介素-2。1979 年 , Wastson 首次获得纯化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 1983年Tan iguchi等首次成功地克隆了人白细胞介素-2 cDNA。自此之后, 大鼠、猪、牛等动物的白细胞介素-2基因相继被克隆, 迄今为止至少已克隆了30 多种动物的白细胞介素-2 基因。白细胞介素-2是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现在就白细胞介素-2的组织结构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总结。 1 白细胞介素-2的蛋白结构和理化性质 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的单个基因编码的一种单链多肽分子, 主要由激活的CD4+T淋巴细胞分泌, 分子质量为15.5 ku。静息的T淋巴细胞既不能合成也不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 但在适当的抗原和共刺激因子联合刺激或暴露多克隆配基情况下可诱导这两种功能。在体内白细胞介素主要由活化的T型辅助淋巴 (Thi)细胞分泌, 等电点( PI) 为6.5~8.0, 有3个半胱氨酸残基( Cys ) , 分别位于第 58, 105, 125 位。因此, 翻译后修饰还包括Thr位点的糖基化和在第58位与第105位残基形成二硫键。二硫键对其活性的保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Thr糖基化对于其活性没有影响, 因此重组的白细胞介素-2通常将125位游离的半胱氨酸残基突变为丝氨酸或者丙氨酸, 这样就有利于重组蛋白产生正确的二硫键。白细胞介素-2对热较稳定, 56℃ 1 h, 37℃ 12 h或70 ℃ 15m in处理仍保留活性, 其活性在pH值为2~9范围内保持稳定。白细胞介素-2对蛋白酶敏感, 对 DNA 酶、RNA 酶和神经氨酸酶不敏感。 2 白细胞介素-2的受体及作用机理 白细胞介素-2通过与效应细胞膜上的专属性受体( IL - 2R )结合而发挥作用。白细胞介素-2通过效应细胞膜上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发挥作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由α链、β链和γ链3种亚基组成, 只有三者的聚合体才能构成完整的高亲和力的IL - 2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sIL- 2R )是活化淋巴细胞膜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α链成分的Tac抗原。当IL- 2R α从细胞膜上经酶解脱落后进入血液,就形成了可溶性IL-2R( sIL-2R) ,在体液中,s1L-2R 可以与细胞膜表面的IL-2R 竞争结合IL-2,结果造成膜IL-2R与IL-2结合减少,使IL-2对靶细胞作用减弱,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正常人的血清和尿液中可检出低水sIL-2R,而当机体发生某些疾病如病毒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时,sIL-2R在血清和其他体液中水平增高,且与病情密切相关,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可作为一种敏感且易被检测的免疫学指标。 3 白细胞介素-2的免疫功能 白细胞介素-2的免疫增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活化T淋巴细胞;促进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分泌抗体; 活化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T 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促进其他细胞因子的释放, 如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β等; 增强淋巴细胞和内皮细

白细胞介素33及其受体肿瘤抑制素2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年4月第11卷第7期 Chin J Clinicians(Electronic Edition),April 1,2017,V ol.11,No.7 ?1196? ?综述? 白细胞介素33及其受体肿瘤抑制素2的生物学作用 及其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刘君钊 刘铮 刘鸿 李燕 【摘要】白细胞介素33及其受体肿瘤抑制素2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自身免疫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超敏反应性疾病等方面均发挥着相应作用,其不同程度的激活对疾病产生不同调节作 用,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及转归。本文对其生物学作用及近年来在多种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相关综述。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类; 肿瘤抑制蛋白质类 Biological functions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interleukin-33 and its receptor ST2 in diseases Liu Junzhao, Liu Zheng, Liu Hong, Li Ya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Yan, Email: liyan981014@https://www.doczj.com/doc/2e18595619.html, 【Abstract】Interleukin-33 (IL-33) and its receptor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 (ST2) are under increasing attentions in recent years, they play respective roles in autoimmune diseases, infective diseases and allergic diseases. Their activation degree attributes to the extend of diseases and gives an impact on the outcome of diseases. This essay reviewed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and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of IL-33 and ST2. 【Key words】 Interleukins;Tumor suppressor proteins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是IL-1家族中的新成员,研究证实,其水平可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明显升高,且升高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对于皮肤感染、脓毒症等感染性疾病,IL-33水平的持续升高可对机体产生保护作用,进而改善疾病预后。肿瘤抑制素2(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 2,ST2)是IL-33的受体,其中可溶性肿瘤抑制素(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sST2)为诱骗受体,它与IL-33结合并使其丧失作用。这种结合机制可以缓解某些疾病的病情,但对于IL-33起保护作用的疾病来说,IL-33的失活可使病情恶化,增加死亡率。近年来,IL-33及其受体ST2在多种疾病中表现出的不同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部分学者对其具体作用机制尚存不同意见,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对IL-33及ST2的生物学作用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疾病的诊治提供广阔思路。 一、IL-33及ST2的结构作用机制 1. IL-33的结构、分布及生物学作用:IL-33的基因序列2005年首次被发现,为IL-1家族中第11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7.07.030 作者单位:030001太原,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急诊科 通信作者:李燕,Email: liyan981014@https://www.doczj.com/doc/2e18595619.html, 个成员,具有β三叶草形折叠结构,与IL-1β、IL-18等结构类似,这也是IL-1家族成员中普遍具有的结构[1]。IL-33有2种亚型:前体IL-33(full-length IL-33)和成熟IL-33(mature IL-33)。细胞损伤或坏死时,前体IL-33被大量释放,作为一种警报素(alarmin)激活免疫系统。成熟IL-33则主要由正常细胞产生并释放[2-3]。 IL-33主要分布于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等细胞内,也可以被分泌至细胞外发挥相应作用。IL-33在细胞内、外都可以发挥作用。在细胞内,IL-33主要在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作为核内转录因子发挥作用;在细胞外,IL-33需要与其受体ST2结合,并与IL-1受体辅助蛋白(IL-1 receptor accessory protein,IL-1RAcP)结合,通过丝裂原激活蛋白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信号传导通路发挥作用。 IL-33既可以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还可以作为强有力的刺激物激活固有免疫系统。研究表明,IL-33可促进Th1细胞活化,产生大量干扰素(interferon,IFN)-γ等细胞因子,也可使树突状细胞保持在未成熟状态,进一步使原始淋巴细胞转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