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细胞介素-2的调节作用及其应用

白细胞介素-2的调节作用及其应用

白细胞介素-2的调节作用及其应用
白细胞介素-2的调节作用及其应用

白细胞介素-2的调节及应用

摘要: 白细胞介素-2是淋巴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所分泌的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除了能在体外维持T淋巴细胞长期增殖与分化外, 还具有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杀伤活性及促进B细胞分化与增殖的能力, 以及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 LAK)产生等重要生物学作用。研究发现, 白细胞介素-2在抗肿瘤、抗毒素、免疫调节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2; 免疫;

前言:1976年, Morgan D A 等在鼠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发现了鼠白细胞介素-2, 因其可促进和维持T淋巴细胞的生长, 故被称为T淋巴细胞生长因子( TCGF), 1979年在日内瓦免疫学会上被命名为白细胞介素-2。1979 年 , Wastson 首次获得纯化的小鼠白细胞介素-2, 1983年Tan iguchi等首次成功地克隆了人白细胞介素-2 cDNA。自此之后, 大鼠、猪、牛等动物的白细胞介素-2基因相继被克隆, 迄今为止至少已克隆了30 多种动物的白细胞介素-2 基因。白细胞介素-2是免疫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现在就白细胞介素-2的组织结构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简单总结。

1 白细胞介素-2的蛋白结构和理化性质

白细胞介素-2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位于第4号染色体上的单个基因编码的一种单链多肽分子, 主要由激活的CD4+T淋巴细胞分泌, 分子质量为15.5 ku。静息的T淋巴细胞既不能合成也不能分泌白细胞介素-2, 但在适当的抗原和共刺激因子联合刺激或暴露多克隆配基情况下可诱导这两种功能。在体内白细胞介素主要由活化的T型辅助淋巴

(Thi)细胞分泌, 等电点( PI) 为6.5~8.0, 有3个半胱氨酸残基( Cys ) , 分别位于第 58,

105, 125 位。因此, 翻译后修饰还包括Thr位点的糖基化和在第58位与第105位残基形成二硫键。二硫键对其活性的保持具有重要的作用, 而Thr糖基化对于其活性没有影响, 因此重组的白细胞介素-2通常将125位游离的半胱氨酸残基突变为丝氨酸或者丙氨酸, 这样就有利于重组蛋白产生正确的二硫键。白细胞介素-2对热较稳定, 56℃ 1 h, 37℃ 12 h或70 ℃ 15m

in处理仍保留活性, 其活性在pH值为2~9范围内保持稳定。白细胞介素-2对蛋白酶敏感, 对

DNA 酶、RNA 酶和神经氨酸酶不敏感。

2 白细胞介素-2的受体及作用机理

白细胞介素-2通过与效应细胞膜上的专属性受体( IL - 2R )结合而发挥作用。白细胞介素-2通过效应细胞膜上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发挥作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由α链、β链和γ链3种亚基组成, 只有三者的聚合体才能构成完整的高亲和力的IL - 2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sIL- 2R )是活化淋巴细胞膜表面白细胞介素-2受体α链成分的Tac抗原。当IL- 2R α从细胞膜上经酶解脱落后进入血液,就形成了可溶性IL-2R( sIL-2R) ,在体液中,s1L-2R 可以与细胞膜表面的IL-2R 竞争结合IL-2,结果造成膜IL-2R与IL-2结合减少,使IL-2对靶细胞作用减弱,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正常人的血清和尿液中可检出低水sIL-2R,而当机体发生某些疾病如病毒性感染、恶性肿瘤、创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时,sIL-2R在血清和其他体液中水平增高,且与病情密切相关,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可作为一种敏感且易被检测的免疫学指标。

3 白细胞介素-2的免疫功能

白细胞介素-2的免疫增强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活化T淋巴细胞;促进B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分泌抗体; 活化自然杀伤细胞、细胞毒T 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促进其他细胞因子的释放, 如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β等; 增强淋巴细胞和内皮细

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 促进淋巴细胞及其他活化细胞的黏附及移动能力;增加抗原递呈细胞表面Ⅰ和Ⅱ类分子的数量, 增强抗原递呈作用。研究发现, 多种免疫抑制疾病均与白细胞介素-2或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紊乱有关。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其研究已开始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研究。

4 白细胞介素-2的应用

I 用作免疫佐剂及免疫增强剂

细胞因子已作为佐剂用于疫苗的研制,即采用将抗原基因与细胞因子质粒联合注射或融合共表达的方法来提高机体免疫应答效率, 增强免疫效果。在改变免疫应答强度的同时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由于在激活T淋巴细胞增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白细胞介素-2已被广泛用于疫苗佐剂的研究。Roberts J D 等在疫苗中添加白细胞介素-2来治疗变种后的黑素瘤。结果发现,添加白细胞介素-2的疫苗较原来疫苗可以更大程度地杀伤肿瘤细胞,提高疫苗的有效性。

重组细胞因子能明显提高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疫苗的免疫效果。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可作为多肽类免疫增强剂, 它是一种淋巴因子, 能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诱导产生细胞毒T淋巴细胞, 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 激活产生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和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和分泌抗体,诱导干扰素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分泌,辅助治疗肿瘤和癌性胸腹水。

2 用于肿瘤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IL-2 的主要生物学功能是促进T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此外,IL-2也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和分泌抗体,活化自然杀伤( NK)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 LAK)细胞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 ,增加抗原递呈细胞表面Ⅰ类和Ⅱ类分子的数量及增强抗原递呈作用等。由于IL-2具有广泛的免疫学功能,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肿瘤、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尤其是在肾癌和癌性积液治疗方面疗效明显。研究表明,IL-2并不能直接干预肿瘤细胞的生长或杀死肿瘤细胞,其抗肿瘤机制主要在于刺激、活化大量的效应细胞如CTL、B细胞、NK 细胞和LAK细胞等。临床上常将IL-2单独或与其他化疗药联用治疗晚期肾癌、恶性黑色素瘤及癌性胸、腹腔积液等。

艾滋病的主要特征是患者体内CD4 + T 淋巴细胞( CD4 细胞) 呈进行性减少,最终导致机体的免疫系统失去对各种病原体的抵抗力。目前,针对艾滋病的治疗主要采用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ART) 或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疗法( HAART) ,这些疗法能增加患者体内CD4 细胞数目并减少致病菌对机体的感染。近几年,基于增强机体免疫的疗法正被逐步用于艾滋病的治疗,在HAART 基础上采用基于增强免疫的IL-2 辅助治疗,可以明显增加患者体内CD4细胞数目,降低血浆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RNA 含量。由此可见, 白细胞介素-2对治疗慢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病存在显著的长期效应。

3 白细胞介素- 2的抗病毒作用

研究发现,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急性期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水平较恢复期患者、慢性乙肝患者及健康人血清中相应水平明显增高, 提示患者免疫功能有变化。有学者在检测33名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急性期患者血清时发现,白细胞介素-2水平高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恢复期患者, 说明白细胞介素-2可通过Th1发挥很好的抗病毒作用。

4 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IL-2除可作为T细胞生长因子(TCGF) 促进T细胞的增殖分化外,还能限制T细胞的反应并产生免疫耐受.因而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白细胞介素-2本身就是许多免疫抑制剂的作用靶点, 白细胞介素-2受体α亚单位也是重要的治疗靶点。因此, 应用特异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α抗体进行选择性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杀伤病原细胞,而对非α亚单位细胞的不良反应限制到最小,因此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近年来,有关IL-2的研究日益增多,这对更加深入了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使得对IL-2 的应用研究由抗肿瘤治疗逐渐扩展到对自身免疫性疾病

的治疗,应用更加广泛。

参考文献:

【1】常瑞雪,颜天华,王秋娟,郭青龙,白细胞介素-2及其相关药物的应用研究进展,药学进展,2011,35(1),1-5

【2】刘佳,单安山,孙进华,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进展与应用,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11), 09-11

【3】徐灿,李兆申,杜奕奇,以白细胞介素-2为免疫佐剂的幽门螺杆菌尿素酶B亚单位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其免疫保护作用,胃肠病学,2007,12( 5) , 283-287

【4】郝娃,李卓,郭新会,SARS者血清IL- 2、IL- 10和IL -12的检测,现代免疫学,2004,24(3), 248-252

【5】王松,苗利光,李海涛,刘艳环,王文昊,安亚雄,白细胞介素-2在自身免疫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特产研究,2011,4,60-62

【6】李二妮,刘云鹏,白细胞介素-2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3, 17(4),359-360

白细胞介素7(综述)

7 摘要:白细胞介素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形成网络,复杂重叠。每种白细胞介素都有自已独特的功能,同时还可与其他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目前对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7(IL-7)的研究主要集中在T细胞生长中对于抗凋亡的功能上,如何维持体内T细胞增殖平衡的信号通路。最新研究表明IL-7作为一个调控子在T细胞维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细胞如何产生IL-7信号的生物应答通路,以及在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上为何会产生差异,对于这两者知道的并不清楚。除此之外,IL-7对于肿瘤免疫治疗、肺结核免疫治疗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7、T细胞、抗肿瘤免疫、肺结核免疫 白细胞介素是由白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传递免疫信息的细胞因子统称。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最初是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30多种白细胞介素,他们功能多样,形成网络,复杂重叠。 IL-7是众多白细胞介素中的一种,是由骨髓基质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其靶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对来自人或小鼠骨髓的B祖细胞、胸腺细胞及外周成熟的T细胞等均有促生长活性。IL-7能与干细胞生长因子协同能够刺激B前体发生有丝分裂,这一效应可被TGF所抑制;但对B祖细胞的生长没有明显作用;促进双阴性胸腺细胞的成熟,提供胚胎胸腺细胞发育过程中TCR基因重组的始动信号;但对成熟T细胞无明显作用;诱导胸腺细胞或外周血淋巴细胞产生LAK细胞活性,其效应细胞主要为CD8+亚群;但IL-7诱导的LAK细胞不具有NK 活性,IL-7能刺激髓样前体细胞和巨核细胞产生集落形成单位和血小板,使机体从环磷酰胺的免疫抑制作用中恢复过来;在较高浓度时,IL-7还能增强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诱导单核细胞分泌细胞因子。 现已证明白细胞介素7和T细胞受体信号是体内T细胞增殖平衡的主要驱动因素,也是T细胞代谢的一个调控因子1。另一方面,在淋巴细胞减少的宿主中,T细胞再生主要通过胸腺合成和胸腺依赖的外周T细胞的体内增殖。临床上胸腺的生成被化疗、放疗、HIV感染、移植排斥反应等限制2,所以体内T细胞增殖与外周T细胞数量密切相关。但是,相比于CD8+T 细胞,CD4+T细胞平衡增殖效率却要低很多,而现有理论和模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不能解释为什么此机制其只对CD8+T细胞有明显效果3。 1. IL-7与T细胞生长代谢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中枢免疫器官,也是驯化和选择T细胞的场所。胸腺输出T 细胞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免疫系统整体功能4。胸腺微环境是不可替代的,不但提供胸腺细胞发育所需一系列细胞因子,胸腺细胞与胸腺基质细胞之间的接触也至关重要。 IL-7在胸腺的分化发育过程中是一种必需的细胞因子5。目前认为与IL-7促T细胞生长的两条主要途径为JAK/STAT通路和PI3K/AKT信号通路。 目前JAK/STAT信号模型主要是针对以STA T5为信号分子构建的。IL-7首先与IL-7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与IL-7受体相关联的JAK活化,活化后的JAK能够磷酸化STAT细胞因子,使得STAT形成二聚体,然后进入细胞的细胞核发生作用,在细胞核调控一系列的细胞生存和生长因子,如BCL-XL,c-myc等。最终促进T细胞在体内的增殖6。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21研究进展 摘要:白细胞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1]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因子,主要由活化的CD4+T 细胞分泌,与IL-2、IL-15、IL-4等细胞因子具有高度同源性。IL-21的受体广泛分布在脾、胸腺、淋巴结等器官和组织,可调控T细胞、B细胞增殖,增强自然杀伤(NK)细胞等的活性。并促进机体由先天性免疫向适应性免疫的转变。本文就IL-21及其受体的产生、分子结构、生物学作用及与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1;生物学作用;疾病 白细胞介素-21(IL-21)是最近命名的Ⅰ型细胞因子,由活化的CD+4T细胞合成,包括133个氨基酸残基和4个螺旋结构[2],与IL-2、IL-15同为细胞因子受体γc家族的单链蛋白质[3]。IL-21通过特异性结合IL-21R介导多种生物学效应:IL-21对不同阶段的B、T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均起作用,在特定的刺激物存在时,可促进B、T淋巴细胞和NK等细胞增殖。近年的研究证实,IL-21及其受体选择性地在淋巴组织特别是NK细胞、B淋巴细胞、T细胞、树状突细胞、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中表达[2],参与对多种免疫细胞的调节,尤其与NK细胞的功能调节密切相关,是NK细胞发挥抗肿瘤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因子。可见,IL-21有望成为临床一个重要的免疫治疗药物。 1IL-21的分子结构和基因 IL-21基因定位于人染色体4q26-q27,与IL-2、IL-15在同一染色体上,距IL-2基因大约180 kb,距IL-15则较远[4]。Asao等[5]报道IL-21cDNA共642个核苷酸,其中自42位至535位核苷酸为编码区,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的注解组报道IL-21cDNA为617位核苷酸,去除了最后25个核苷酸。IL-21开放阅读码框编码162个氨基酸的多肽前体,在31位G1y处被酶切后形成131个氨基酸残基成熟的IL-21蛋白质。成熟的IL-21含有四螺旋族细胞因子结构域,该结构域与IL-2、IL-4、IL-15的四螺旋族细胞因子结构域有较高的同源性。IL-21与IL-15在相同的位置有两对相同的半胱氨酸,其中一对在IL-2、IL-4、GM-CSF中具有保守性,另一对则为IL-21与IL-15所特有,表明IL-21与IL-15是结构上最相近的细胞因子。并且机体在正常情况下,IL-21的表达量很少,在模拟T细胞活化的条件下可诱导IL-21的高水平表达。 2IL-21的生物学活性 2.1对T细胞的作用 IL-21能明显增强抗CD3mAb诱导的T细胞增殖,并增加CD8+T细胞的活化、增殖和效应功能,但在不同T细胞亚群或在不同状态下IL-21的反应不一致,它可和IL-4、IL-6等一起诱导Th细胞向Th2应答分化,抑制Th1应答,调节Th1/Th2的比例,保持机体的免疫自稳平衡。IL-21可促使T细胞分泌IFN-γ;IL-21能通过STAT4途径来抑制天然T前体细胞IFN-γ的产生,抑制IFN-γ对前体T细胞向Th1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6]。Kasaian等[7]研究报道,IL-21可促进抗CD3抗体活化的胸腺细胞、成熟外周血T细胞的增殖,在无抗CD3抗体的刺激下,IL-21与IL-2、IL-15、IL-7协同作用可促使外周血T细胞增殖;IL-21能影响T细胞初次免疫应答及效应T细胞的功能,在再次免疫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1,简称白介素1 (IL-1),是一种细胞因子,属于白细胞介素的一种。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2主要由活化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产生的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是所有T细胞亚群的生长因子,并可促进活化B细胞增殖,故为调控免疫应答的重要因子,也参与抗体反应、造血和肿瘤监视。21世纪初人类开始的生命方舟计划对于白介素2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IL-2R:对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性疾病有诊断意义,可作为病情观察和药效监测的一项指标。 白细胞介素-4的生物作用,包括刺激活化B细胞和T细胞增殖、CD4+T细胞分化成II型辅助T细胞. 它也在调节体液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起关键作用。白细胞介素-4诱导B细胞抗体类别转换向IgE,上调第二型主要组织兼容性复合体的产生。 白细胞介素-6,简称白介素6 (IL-6),是一种细胞因子,属于白细胞介素的一种。它是由纤维母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上皮细胞、角质细胞、以及多种瘤细胞所产生。IL-1、TNF-a, PDGF、病毒感染、双链RNA及c AMP等,均可诱导正常细胞产生白介素6。白介素6能够刺激参与免疫反应的细胞增殖、分化并提高其功能。 白介素10是一种多细胞源、多功能的细胞因子,调节细胞的生长与分化,参与炎性反应和免疫反应,是目前公认的炎症与免疫抑制因子。在肿瘤、感染、器官移植、造血系统及心血管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血液、消化、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在1989年,Mosmannand及他们的同事描述了一种新的免疫介质,由Th2细胞克隆分泌,能够抑制Th1细胞克隆IL-2和IFNr的合成。早期被命名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这种因子后来被命名为IL-10 白细胞介素-13是趋化因子家族的一种细胞因子,目前共发现了29个白细胞介素(现在可能为35个),分别命名为IL-1---IL29.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介素 白细胞在人体内一起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体内的白细胞数量减少,人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这时人就会经不住外界病毒因素的侵犯,从而得各种各样的疾病。白细胞介素是细胞的一种因子,他们在白细胞工作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白细胞介素究竟是什么?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 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最初指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起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现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缩写为IL,功能关系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这种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的许多因

子参与。来源于淋巴细胞的有淋巴细胞活素,来源于巨噬细胞的总称为monokine,其中的各个因子的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因子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多 不清楚。 1979年这方面的研究团体提出了在淋巴细胞活素及巨噬细 胞因子(monoki-ne)中,已作为一种分子提纯并弄清了性质的称 为白细胞间杀菌素。最初测定的为 IL1和IL2。IL1属于monokine,以前曾以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 命名。细胞促进蛋白质(mitogenic protein)以及B细胞活化因 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种名称称之。而IL2属于淋巴细胞活素,以前曾以胸腺细胞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种名称称之。 在对免疫应答的研究过程中,在丝裂原刺激的细胞培养上清中发现了许多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后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

白细胞介素的制备及鉴定

白细胞介素的制备及鉴定 白细胞介素(IL)是指由白细胞或其他体细胞产生的能在白细胞间起调节和介导作用的因子。作为在免疫活性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介质和强有力的蛋白性调节因子,可以调节免疫反应、炎性反应、组织修复、组织移植反应和造血。白细胞介素已发现有多种,本实验以白细胞介素-2(IL-2)为例介绍IL的制备及鉴定方法。 一、目的要求 了解白细胞介素的概念、种类及其作用;掌握常用白细胞介素的制备及鉴定方法。二、实验原理 人或动物的脾细胞、淋巴细胞,在丝裂原刺激下诱生的天然白介素-2,主要存在于细胞的上清中。此为粗制天然白介素-2,然后通过硫酸铵沉淀、吸附等步骤进行纯化,并根据相关性质进行鉴定。 三、实验材料 RPMI1640培养基,丝裂原PHA,硫酸铵,吸附剂G2,细胞培养皿,细胞培养箱,离心机,清洁级小鼠。 四、实验方法 摘取小鼠的脾、四肢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等组织,制成单个细胞悬液,用RPMI1640配成1.5×106个/ml细胞浓度,在PHA刺激下,37℃,5%CO2培养48h后离心取上清,用CTL细胞系检测其生物活性,即是粗制的天然白介素-2. 纯化步骤:在500ml收集的上清中缓慢加入固体硫酸铵,边加边搅拌,使其饱和度达45%,4℃搅拌过夜,9000r/m离心30min去沉淀。上清再加硫酸铵使其饱和度达80%,4℃搅拌过夜,9000r/m离心30min,取沉淀用PBS溶解,透析后用吸附剂G2 (30mg/ml)37℃搅拌吸附30min,离心、洗脱即得纯化的IL-2。 五、结果判定 (1)将获得的IL-2用Folin酚法测定蛋白含量。 (2)活性检定:采用CTL细胞株的渗入法进行活性鉴定,比活性必须在1×106U/mg 以上。 (3)纯度鉴定:用SDS-PAGE检测,银染法染色,在15ku出呈单一条带,然后经扫

白细胞介素简介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缩写为IL。关于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来源于淋巴细胞的有淋巴细胞活素,来源于巨噬细胞的总称为monokine,其中的各个因子的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因子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多不清楚。1979年这方面的研究团体提出了在淋巴细胞活素及巨噬细胞因子(monoki-ne)中,已作为一种分子提纯并弄清了性质的称为白细胞间[杀菌]素。最初测定的为IL1和IL2。IL1属于monokine,以前曾以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命名。细胞促进蛋白质(mitogenic protein)以及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种名称称之。而IL2属于淋巴细胞活素,以前曾以胸腺细胞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 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种名称称之。 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主要分类编辑 目前发现了29个白细胞介素(后为35个),分别命名为IL-1---IL29.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IL-1 (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1. 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 2. 存在形式IL-1α和IL-1β。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局部低浓度--免疫调节:协同刺激APC和T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2)大量产生--内分泌效应:诱导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发热和恶病质。 IL-2 (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TCGF) 1. 细胞来源主要由T细胞产生。 2. 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 (2)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 (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4)激活巨噬细胞。 IL-4 1. 细胞来源主要由Th2细胞、肥大细胞及嗜碱性 粒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 (1)促B细胞增殖、分化; (2)诱导IgG1 和IgE产生; (3)促进Th0细胞向Th2细胞分化; (4)抑制Th1细胞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6和PCT的临床意义

降钙素原 英文全称:procalcitonin 英文缩写:PCT PCT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约为13KD的蛋白质,为降钙素(calcitonin)的前体。在正常情况下,PCT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25~30小时。当严重感染并有全身表现时,PCT水平明显升高,这时大部分由甲状腺以外的组织产生。许多学者已经报道过PCT是早期诊断新生儿脓毒败血症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高达100%。PCT在较轻感染不受影响,但在系统性细菌感染和败血症后开始升高。目前PCT被作为一个有早期诊断价值的,可反映全身感染程度,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PCT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 不会升高。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细菌内毒素在诱导过程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CT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影响PCT水平的因素包括被感染器官的大小和类型、细菌的种类、炎症的程度和免疫反应的状况。另外,PCT只是在少数患者的大型外科术后1~4d可以测到。 PCT水平的升高出现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紊乱综合征(MODS),即使没有细菌感染或细菌性病灶。但是,在这些病例中PCT水平通常低于那些有细菌性病灶的患者。从肠道释放细胞因子或细菌移位可能引起诱导。 PCT升高 PCT降低或稍微升高: 细菌性感染伴随系统性炎症反应,例如:腹膜炎、软组织感染病毒感染,例如:乙肝,HIV,CMV 脓毒症,MODS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 全身性真菌感染过敏反应(类型I~IV) 寄生虫感染(痢疾)局部局限性细菌感染、溃疡、浅表微生物移植发展 细菌引起的ARDS 中毒引起的ARDS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白介素分类及功能简介

白介素分类及功能简介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2(IL-2)分子量为1.5万的糖蛋白,对T细胞激活及生长有作用。IL-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IL-2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 方式发挥效应。不同种属间,IL-2沿种系谱向上有约束性,向下无

约束性。IL-2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参与抗肿瘤效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白介素 - 分类及功能 白介素与免疫治疗的关系 IL-1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少量时引起急性期反应(acute p hase reaction),大量时引起发烧。 IL-2 辅助型T细胞(TH1-cells)刺激生长和分化的T细胞反应。可以用在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或打压作移植的病人。 IL-3 T细胞(T cells)刺激骨髓(bone marrow)干细胞(st em cells) IL-4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 just activated naive C D4+ cell, memory CD4+ cells 参与扩散的B细胞和发展的T

人白细胞介素23(IL-23)说明书

人白细胞介素23(IL-23)酶联免疫分析(ELISA)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白细胞介素23(IL-23)的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白细胞介素23(IL-23)水平。用纯化的人白细胞介素23(IL-23)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白细胞介素23(IL-23),再与HRP标记的白细胞介素23(IL-23)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白细胞介素23(IL-23)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白细胞介素23(IL-23)浓度。 试剂盒组成: 试剂盒组成48孔配置96孔配置保存说明书1份1份 封板膜2片(48)2片(96) 密封袋1个1个 酶标包被板1×481×962-8℃保存 标准品:450ng/L0.5ml×1瓶0.5ml×1瓶2-8℃保存标准品稀释液 1.5ml×1瓶 1.5ml×1瓶2-8℃保存酶标试剂3ml×1瓶6ml×1瓶2-8℃保存样品稀释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显色剂A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显色剂B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终止液3ml×1瓶6ml×1瓶2-8℃保存浓缩洗涤液(20ml×20倍)×1瓶(20ml×30倍)×1瓶2-8℃保存 样本处理及要求: 1.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 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 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 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 分)。仔细收集上清。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PH7.2-7.4)稀释细胞悬液,细胞浓度达到100万/ml左右。通过反复冻融,以使细胞破坏并放出细胞内成份。离心20分

白介素分类及功能简介.doc

白介素分类及效用简介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配合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效用。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 简介 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指在白细胞或免疫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配合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效用。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介素- 特点 白介素2(IL-2)分子量为1.5万的糖蛋白,对T细胞激活及生长有作用。IL-2主要由CD4+和CD8+T细胞产生,IL-2主要以自分泌或旁分泌 方式发挥效应。不同种属间,IL-2沿种系谱向上有约束性,向下无约束性。IL-2是参与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并参与抗肿瘤效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白介素- 分类及效用 白介素与免疫治疗的关系 IL-1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少量时引起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action),大量时引起发烧。 IL-2 辅助型T细胞(TH1-cells)刺激生长和分化的T细胞反应。可以用在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或打压作移植的病人。 IL-3 T细胞(T cells)刺激骨髓(bone marrow)干细胞(stem cells) IL-4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 just activated naive CD4+ cell, memory CD4+ cells 参与扩散的B细胞和发展的T细胞和肥大细胞. Important role in allergic response (IgE) IL-5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角色分化的B细胞,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生成,和 IgA 生成 IL-6 巨噬细胞(macrophages),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引起急性期反应 IL-7 基质细胞(stromal cells)中的红色骨髓、胸腺(thymus)渉及 B, T, 和 NK细胞的生存,发展和动态平衡 IL-8 巨噬细胞,上皮细胞(epithelial cells),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中性粒细胞趋化(Neutrophil chemotaxis) IL-9 T细胞,具体的CD4 +辅助细胞(CD4+ helper cells)刺激肥大细胞(mast cells) IL-10 monocytes、辅助型T细胞(TH2-cells)、肥大细胞(mast cells)抑制的辅助型T细胞(Th1)因子产生(inhibits Th1 cytokine production) IL-11 骨髓基质(bone marrow stroma)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产生 IL-12 巨噬细胞(macrophages)刺激 NK cell, Th1 cells induction. May suppress food allergies IL-13 辅助型T细胞(TH2-cells)刺激生长和分化的 B-Cells (IgE), 抑制 TH1-cells 并生成巨噬细胞炎性细胞因子(macrophage 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4 T细胞和某些恶性B细胞控制生长和增殖的B细胞 IL-15 引起生成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IL-16 各种不同的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一些上皮细胞) chemoattracts 免疫细胞表达细胞表面的CD4受体(cell surface molecule CD4) IL-17 - 引起生成炎性细胞因子(inflammatory cytokines) IL-18 巨噬细胞诱使生产的干扰素-γ(IFNγ) IL-19 - IL-20 - 调节增殖和分化的表皮细胞(keratinocytes)

白细胞介素-6和PCT的临床意义知识讲解

白细胞介素-6和P C T 的临床意义

降钙素原 英文全称:procalcitonin 英文缩写:PCT PCT是由116个氨基酸组成的分子量约为13KD的蛋白质,为降钙素(calcitonin)的前体。在正常情况下,PCT由甲状腺C细胞产生,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为25~30小时。当严重感染并有全身表现时,PCT水平明显升高,这时大部分由甲状腺以外的组织产生。许多学者已经报道过PCT是早期诊断新生儿脓毒败血症的一个重要标志物。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高达100%。PCT在较轻感染不受影响,但在系统性细菌感染和败血症后开始升高。目前PCT被作为一个有早期诊断价值的,可反映全身感染程度,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PCT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不会升高。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细菌内毒素在诱导过程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PCT反映了全身炎症反应的活跃程度。影响PCT水平的因素包括被感染器官的大小和类型、细菌的种类、炎症的程度和免疫反应的状况。另外,PCT只是在少数患者的大型外科术后1~4d可以测到。 PCT水平的升高出现在严重休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紊乱综合征(MODS),即使没有细菌感染或细菌性病灶。但是,在这些病例中PCT水平通常低于那些有细菌性病灶的患者。从肠道释放细胞因子或细菌移位可能引起诱导。

PCT升高 PCT降低或稍微升高: 细菌性感染伴随系统性炎症反应,例如:腹膜炎、软组织感染病毒感染,例如:乙肝,HIV,CMV 脓毒症,MODS 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慢性炎症 全身性真菌感染过敏反应(类型I~IV) 寄生虫感染(痢疾)局部局限性细菌感染、溃疡、浅表微生物移植发展 细菌引起的ARDS 中毒引起的ARDS 胆管引起的胰腺炎中毒性胰腺炎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白细胞介素-6(IL-6) IL-6 是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由 212 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糖蛋白。在感染和炎症时,上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 IL-6 和 IL-8,是局部和系统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新生儿败血症患儿体内的细菌感染产生炎症,刺激机体的 T、B 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分泌大量的 IL-6。大量的 IL-6 作用于肝脏,合成超敏 CRP。IL-6 通过促进巨噬细胞表达细胞黏附分子、组织因子,诱导肝细胞合成超敏C反应蛋白(hs- CRP),使超敏CRP浓度提高。但国外资料表

白细胞介素的定义及分类

白细胞介素的定义及分类一、白细胞介素的定义白细胞介素()简称白介素,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细胞因子。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免疫细胞,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白细胞介素的生理学特点 1、产生细胞与作用细胞多样 有些白介素可由 2 种以上免疫细胞产生;一种白介素可对多种细胞发挥作用。 2、合成分泌快,大多为近距离发挥作用,降解快。 3、分子质量小,生物学作用强 白介素多为小分子糖蛋白,体内含量极微,但发挥作用很显著。 白细胞介素命名及分类 名称的由来 关于免疫反应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其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 细胞繁殖等)。在研究这些因子的过程中,研究者各以自己测得的活性进行

命名,十几年报道了近百种因子。后来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以往许多以生物活性命名的因子实际上是具有多效性的同一物质。为了避免命名的混乱,1979 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将免疫应答过程中白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统一命名为白细胞介素(),在名称后加阿拉伯数字编号以示区别,例如1、2…,新确定的因子依次命名。 二、分类 白细胞介素是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家族,目前发现了35 种白细胞介素,分别命名为1—35。其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几类白细胞介素简介 人白细胞介素1 p ( 1 B ) 人1 p为1家族的成员之一,1家族包括1a、1 p、1、18 及1F5至F10。所有家族成员都具有12p链,p三叶草构像。1 a和1 p为不同基因的产物,虽其氨基酸序列只有大约25%勺同一性,但它们识别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多种细胞在应答刺激如炎性因子、感染或微生物内毒素等时,产生这两种蛋白质。这些细胞因子可以增强内皮细胞表达粘附分子,从而使白血细胞迁移至感染位点,重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心导致体温升高,表现为发热症状。因此 1 亦被称为体内致热原。 1 在调控血细胞生成方面 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物药物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2(别名:T细胞生长因子,TCGF;IL2) 刘璇璇制药1403 1160214309 一、简单介绍 白细胞介素-2是趋化因子家族的一种细胞因子。它是由多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具有多向性作用的细胞因子(主要促进淋巴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对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抗病毒感染等有重要作用,能刺激已被特异性抗原或致丝裂因数启动的T细胞增殖;能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刺激NK细胞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LAK细胞产生;促进B 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激活巨噬细胞。可用于临床研究和肿瘤治疗。 类型:糖蛋白;来源:主要由T细胞产生;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效应;名词领域:免疫学 它的一般性质为:1.IL-2的产生细胞IL-2主要由T细胞(特别是CD4+T细胞)有受抗原或丝裂原刺激后合成;B细胞、NK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亦能产生IL-2。 2.IL-2分子IL-2分子量为15KD,是含有113个氨基酸残基的糖蛋白,在人类由第4号染色体上的一个基因编码。IL-2具有一定的种属特异性,人类细胞只对灵长类来源的IL-2起反应,而几乎所有种属动物的细胞均对人的IL-2敏感。3.IL-2受体(IL-2R)IL-2的靶细胞包括T细胞、NK细胞、B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等。这些细胞表面均可表达IL-2R。IL-2R包含3条多肽链:1条为α链,分子量55KD;1条为β链,分子量75KD;另1条为γ链,分子量64KD。α链的胞内区较短,不能向细胞内传递信号,而β链和γ链的胞内区较长,具有传递信号的能力。3种肽链单独与IL-2结合亲和力较低,只有同时表达才能产生高度亲和力。 二、生产工艺 材料和方法 1.制备粗制IL2无菌采血,肝素抗凝,用RPMI1640按1∶1将血液稀释,然后重层于菲可液面上,以1500r/min离心30min,取白细胞层,用RPMI1640洗2次,按1~3×10细胞/ml浓度加入10%胎牛血清RPMI1640,注入一装有磁棒的大瓶中,置37℃搅拌培养4天,取出,分装于50ml离心管中,1500r/min离心20min,弃上清液,将细胞悬浮于1%胎牛血清RPMI1640培养液中,使细胞浓度为106细胞/ml。同时加入纯质PHA1~2μg/ml以及多种B淋巴母细胞株,使其浓度为106细胞/ml,37℃搅拌培养18~24h后,取出以15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用045μg滤膜过滤除菌,滤液即为粗制IL2。 制备精品IL-2 1、硫酸铵沉淀与真空浓缩透析:在4℃下将硫酸铵粉末按50%饱和量加入上述粗制IL2中,搅拌2h,12000g离心30min,取上清液,再加入80%饱和硫酸铵,4℃过夜,次日以12000g离心30min,弃上清液,将沉淀溶于01%PEG6000的1∶2PBS溶液(pH值73)中,置真空负压浓缩透析器中透析浓缩至所需容量。 2、SephadexG100凝胶过滤:用2×180cm的过滤柱及PBS(同上),以80ml/h

人白细胞介素17(IL-17)说明书

人白细胞介素17(IL-17)酶联免疫分析(ELISA)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白细胞介素17(IL-17)的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用纯化的人白细胞介素-17(IL-17)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白细胞介素-17,再与HRP标记的羊抗人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白细胞介素-17(IL-17)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白细胞介素-17(IL-17)含量。 试剂盒组成: 样本处理及要求: 1. 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 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 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 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 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 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 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 分)。仔细收集上清。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PH7.2-7.4)稀释细胞悬液,细胞

白细胞介素的发现技术路线

举例说明发现新白细胞介素的技术路线。 以往白细胞介素的发现多是通过传统生物学策略,即生物活性→蛋白质→基因,这样的路线;在当代,尤其是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后,各实验室多采用反向生物学的策略发现新的白细胞介素,即基因→蛋白质→生物学活性,这样的路线。 现以CCDC134这一新发现的可能成为编码新白细胞介素的基因为例,简单叙述其发现的技术路线: ⑴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发现新的未知功能的基因,具体有一下几个步骤: ①白细胞介素分子序列同源性分析和基因Cluster分析; ②差异显示技术克隆细胞因子,如SSH技术等 ③Blast检索及EST分析和拼接 ⑵检测基因存在的真实性(从mRNA及蛋白质水平检测),运用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该基因在各种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证明其确实存在: Northern blot检测CCDC134在正常睾丸高表达,而正常心、肺和胎盘组织低表达或无表达,RT-PCR结果显示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表达有一定差异,在肿瘤组织中表达高于正常组织,各种细胞系中广泛表达。尤其在外周血淋巴细胞NS128高表达,CD8+T细胞活化后NS128表达上调,而B细胞CD19活化后下调。组织芯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CDC134在多种正常组织、肿瘤组织中都有表达,以上结果提示CCDC134是一个表达较为广泛的基因。 ⑶证实其表达产物为分泌蛋白:证明其氨基酸序列N端信号肽的存在并证明其确实起作用(可用去除信号肽的截短体实验证明),还可用BFA封闭实验,证明其是否为经典的分泌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CCDC134具有一个coiled-coil区域,其N端有一段23个氨基酸编码的信号肽。经N端测序证实此蛋白是从N 端第23位AA进行切割,且分泌至上清蛋白具有糖基化修饰。同时通过去除信号肽的截短体实验和N端测序鉴定CCDC134为一个分泌蛋白。 ⑷对其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可利用高通量的免疫细胞筛选模型等方法进行功能筛选(包括gain of function and loss of function的研究。 利用真核表达质粒转染进行高通量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筛选技术,发现CCDC134过表达可以在HEK293 细胞中明显抑制乙酸肉豆蔻佛波醇(PMA)和离子霉素刺激Elk1通路,并且能影响ERK和JNK/SAPK 信号通路,即抑制MEK1/2、ERK1/2、Elk1和JNK的磷酸化水平,但并不影响p38 MAPK的磷酸化水平,对细胞周期也有一定的影响。 进而,设计并化学合成 3 对针对CCDC134基因的siRNA,经RT-PCR检验获得了一对抑制效果很好的siCCDC134。使用siCCDC134转染HEK293T和HeLa细胞封闭内源性CCDC134,再加入PMA 和离子霉素刺激,结果显示封闭内源性CCDC134能活化Elk1通路,并且能活化MEK1/2、ERK1/2、Elk1和JNK的磷酸化水平,但并不影响p38 MAPK 的磷酸化水平。 ⑸基因表达产物的亚细胞定位: 如为核蛋白可用去除NLS(核定位信号),看是否影响其功能来证明。 ⑹基因表达产物与其他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可用GST pull-down、免疫共沉淀、ChIP-Seq等技术。 ⑺证明其与免疫反应、炎症等相关的作用。 ⑻进一步研究其发挥相关作用的机制,以便找出与哪类白细胞介素相似。

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2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小分子蛋白的总称,具有调节细胞生长、免疫应答和参与炎症反应等多种生物学功能,而白细胞介素-2(IL-2)即是其中一种。1976年Morgan等在小鼠脾细胞上清液中首次发现有一种能促进和维持T细胞体外生长的因子,并称其为T细胞生长因子(TCGF),1979年被正式命名为IL-2.随后有关IL-2的应用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白细胞介素-2及其受体 1.1白细胞介素-2结构 天然hIL-2在体内主要由活化的I型辅助淋巴细胞(THl细胞)分泌,除此之外,B细胞、NK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亦能产生IL-2。 IL-2为分子量约为15.5kDa的糖蛋白,pI在6.6~8.2。成熟的IL-2分子由153个氨基酸肽链N端剪掉20个氨基酸残基的信号肽后剩下的13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它与其它的细胞因子在序列上无同源性。翻译后加工的过程还包括第三位Thr位点的糖基化和二硫键的形成。蛋白链中有三个半胱氨酸残基(Cys),位于第58、105和125位。58位和105位半胱氨酸残基结合形成二硫键,使肽链折叠,125位半胱氨酸残基游离。研究者发现将125位游离的半胱氨酸残基突变为丝氨酸或丙氨酸时,仍具有生物活性,且不会与第58位半胱氨酸残基形成错误二硫键,增加了IL-2的稳定性,同时也消除了由第125半胱氨酸残基造成的二聚体,但是这样新型IL-2容易产生抗体,这是一大不足之处。IL-2肽链折叠后才呈现活性,直链是无活性的,正确的二硫键对于IL-2活性的保持是必需的,但糖基化却与活性无关。 IL-2的二级结构有4个α螺旋区和一对β反平行折叠,各螺旋相互折叠使IL形成球状蛋白分子。磁共振 (NMR)确定IL-2的四个α螺旋,分别为A、1l-29.B、53-73,C、81-97,D、116-131。对IL-2的α螺旋结构研究结果说明α螺旋的破坏对其生物活性必定有影响。另外,IL-2与其受体结合需要酸性基团(Asp),而较长的疏水侧链基团则妨碍这种结合,使其活性降低,甚至完全丧失。在生物学活性上,IL-2的氨基端和羧基端对于其结构和活性都起到关键作用。 1.2 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结构

白细胞介素简介指南

白细胞介素是由多种产生并作用于多种细胞的一类。由于最初是由白细胞产生又在白细胞间发挥作用,所以由此得名,现仍一直沿用。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缩写为IL。关于的表达和调节,有来源于淋巴细胞或巨噬细胞等许多因子参与。来源于淋巴细胞的有淋巴细胞活素,来源于巨噬细胞的总称为monokine,其中的各个因子的生物活性各有不同(例如巨噬细胞活化,促进T细胞繁殖等),因子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多不清楚。1979年这方面的研究团体提出了在淋巴及因子(monoki-ne)中,已作为一种分子提纯并弄清了性质的称为间[杀菌]素。最初测定的为IL1和IL2。IL1属于monokine,以前曾以活化因子(lymphocyte activating factor)命名。细胞促进蛋白质(mitogenic protein)以及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等七种名称称之。而IL2属于淋巴细胞活素,以前曾以刺激因子(thymocyte stimulating factor)、(T cell growth factor)等六种名称称之。 现在是指一类分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已基本明确,具有重要调节作用而统一命名的细胞因子,它和血细胞生长因子同属细胞因子。两者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调节功能。白细胞介素在传递信息,激活与调节,介导T、B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在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2主要分类 目前发现了29个白细胞介素(后为35个),分别命名为IL-1---IL29.功能复杂,成网络,复杂重叠。 IL-1 (又称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1. 细胞来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白细胞介素 2. 存在形式IL-1α和IL-1β。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局部低浓度--免疫调节:协同刺激APC和T细胞活化,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2)大量产生--内分泌效应:诱导肝脏急性期蛋白合成;引起发热和恶病质。 IL-2 (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TCGF) 1. 细胞来源主要由T细胞产生。 2. 作用方式以自分泌和方式发挥效应。 3. 主要生物学功能 (1)活化T细胞,促进细胞因子产生; (2)刺激增殖,增强NK杀伤活性及产生细胞因子,诱导产生; (3)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 (4)激活巨噬细胞。 IL-4 1. 细胞来源主要由、肥大细胞及嗜碱性 粒细胞产生。 2. 主要功能 (1)促B、分化; (2)诱导IgG1 和IgE产生; (3)促进向Th2细胞分化; (4)抑制活化及分泌细胞因子; (5)协同IL-3刺激肥大细胞增殖等。 IL-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