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资料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资料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农业政策的创新(上)

摘要: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上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形势好于预期,实现全年“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目标具备了较好的基础,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走势。但由于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与外部关联度不断提高,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日益凸显。在新形势下,面对金融危机可能存在的长期的、潜在的影响,以及日益趋紧的资源和市场约束,我国需要在保持相关政策基本稳定的同时增强政策调控的灵活性,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不确定性,政策创新

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积极的变化,农产品供给能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统筹步伐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处在历史最好时期之一。从目前看,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虽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基本走势,却也暴露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对此需要采取应变之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结合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增强政策调控的灵活性,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

一、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走势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保持了稳定发展的态势,形势好于预期,实现全年“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目标具备了较好的基础,金融危机没有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走势。

(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但农产品供求紧平衡仍是长期态势

当前农产品供给充足,价格总体稳定,全年粮食和农业生产有望保持稳定发展态势。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产品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的短缺与过剩一直会交织存在,对农产品进口的依赖可能相应增长。

1.农产品供给充足。夏粮总产达到2467亿斤,实现连续6年增产,早稻总产预计在660亿斤以上,增产已成定局。秋收作物长势总体正常,预计面积将比上年增加1300万亩以上,全年粮食保持稳定发展态势,总产有望超过1万亿斤。油菜生产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油菜籽产量1290万吨,比2008年增加90万吨左右。从最近我司在江西弋阳、玉山和余江县调研情况看,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均有增长,早稻实现丰收,晚稻丰收在望,油料和畜产品产量均同比大幅度增长。

2.农产品价格总体稳定但存在下行的压力。据我部监测,近期小麦和玉米价格有所上涨,稻谷价格略有下跌,猪肉价格止跌回升,水产品价格平稳运行,农产品价格总体保持稳定。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农产品需求下滑,世界农产品价格目前总体保持下降趋势,目前国内小麦、玉米、大豆的价格分别是国际价格的155.7%、181.4%和136.1%。此外,国

家通过临时收储措施分批收购了约7000万吨粮食,粮食出库销售也将给价格带来下行压力。江西省余江县上年早稻市场价格为0.98元/斤,2009年农户卖给粮贩的价格为0.87元/斤。

3.阶段性、区域性和结构性的短缺和过剩交替出现。近期东北玉米、大米南下车皮紧张趋势开始显现,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大量上市,未来部分地区、部分农产品品种还可能出现价格下跌和销售困难。在大生产、大流通条件下,农产品供给的结构性、区域性矛盾可能交替出现。2009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棉花、糖料等生产出现严重下滑,大豆进口大幅增长,1-8月累计进口2961万吨,同比增加20.6%,对国内生产造成了很大冲击。

(二)2009年上半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好于预期,但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可能出现变化

2009年上半年,农民增收出现困难,但人均现金收入仍达到2733元,实际增长8.1%,高于年初预期。上半年,江西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32元,同比增长8.8%,增幅同比下降9个百分点。下半年农民增收相对乐观,也可能改变年初认为比较困难的判断。但由于农民增收主要受市场因素影响,今后两三年内保持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势头有相当难度。

1.家庭经营收入增长的空间较为有限。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上半年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同比下降6.2%,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产品价格分别下降1.9%、1

2.5%、12.7%、2.3%。上半年农民出售农产品收入人均1124元,同比增长4.1%,增速回落18个百分点。从全年看,尽管近期农产品价格同比上升,但大多是在经历低迷后的恢复性上涨,饲料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也部分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收益。因此,家庭经营收入持续增长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实现全年6%的增收目标难度较大。

2.工资性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缺乏有力支撑。金融危机对今年上半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产生了显著影响。上半年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平均月收入为1270元,同比增加30元,增长2.4%,增速回落14个百分点。近一段时间以来,企业订单增加,用工紧张,部分企业提高了基本工资,延长了加班时间,拉动了农民工工资的增长。但农民工工资及福利待遇的增长速度远低于经济发展和企业盈利的增长速度,农民工工资的持续快速增长还缺乏有力的制度支撑。

3.转移性收入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08年下半年至今,是我国出台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最多、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最大的一个时期。国家大幅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补贴等各项补贴,对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2009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现金收入189元,同比增加45元,增长31.3%,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贡献率为22%,拉动收入增长1.8个百分点。

(三)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逐步好转,大规模转移就业仍然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格局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劳动力转移速度虽一度减缓,但大规模转移的基本态势未变。目前农民工外出就业基本恢复到2008年底的水平,就业形势有所好转,但就业压力还将持续更长一段时间,农村劳动力整体就业形势仍不乐观。

1.局部地区出现招工难。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第2季度末全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51亿人,比第1季度末增加378万人,增长

2.6%。特别是5月份以来,随着沿海企业订单出现显著增长,企业开工率回升,珠三角、长三角又出现了招工难现象。珠三角最近的劳动力市场调查显示,求人倍率达到1.1-1.5。浙江省人力资源市场7月份的供求报告显示,企业用工缺口近25万人。弋阳县反映,江浙等省企业过来招工竟然招不到人,本地企业也面临招工难局面。尽管如此,但农民工整体就业数量目前只是恢复到2008年8月份95%的水平。企业岗位仍处净减状态,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2.就业不稳定性增强。从海关数据看,2009年前8个月,服装、鞋类、玩具、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分别同比下降10.4%、5.8%、12.2%和20.7%。尽管环比降幅有所收窄,但很多企业对外需是否稳定复苏还持有疑虑。一些企业表示,目前招工难主要是因为国际订单长期停滞、企业库存消耗和季节性需求旺季等周期性因素导致的,特别是企业订单多为短单、小单,预期不明朗让很多企业信心不足。

3.劳动力供求结构性矛盾凸显。有关数据表明,劳动力在普工和技工两个层面上都存在阶段性、结构性供给不足的问题。近期广东、浙江等地的“民工荒”缺口较大的是普工,这主要是由近3个月来外贸订单增加、生产能力扩张导致的。另一些数据表明,技工供给不足是一个中长期现象。广东省人力资源市场2009年1~6月份的供求数据显示,技工的求人倍率维持在1.34~1.4,2009年以来技工缺口达75.4万人次。

4.就业趋向有所变化。一是输入地由原来以珠三角为主转变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以及西部地区。二是中西部地区就业机会有所增加。上半年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显著加速,就业机会相应增加。在输出地政府积极引导下,农民工由外出转移就业向本地就业创业转变。三是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既不愿意务农,又在外出务工上好高骛远,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两难境地。

(四)统筹城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关键领域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近几年我国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扩大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范围,在全国普遍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也开始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部分地区也积极开展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发展。但农村公共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改革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较多。

1.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央陆续安排4批扩大内需投资3800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农业生产发展的投资201.5091亿元,仅占5.3%,农业基础设施总体状况较为薄弱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2.农业社会化服务处在起步阶段。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产业层次低,服务行业覆盖面窄,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对农业生产的支撑和服务效应没有充分发挥。2007年,县级和县级以下农技推广机构中仍有15.6%和30.2%属于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单位;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95%没有试验示范基地,70%没有计算机,农技推广机构“无钱干事”的情况相当突出。江西玉山县乡镇农技人员包括工资和工作经费在内每人每年仅2800元,根本无暇也无力提供技术服务。

3.农村土地制度需要不断创新。一方面,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抵押在部分地区开展了试点。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推开,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剥离,财产功能将进一步凸显。另一方面,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面临新的挑战。一些地方在试行农村养老保险时采取了“土地换社保”的做法,而不是着眼于提供均等化、平等化的社会保障;一些地方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引发了粮食生产滑坡、耕地非农化的隐忧;一些地方随意调整农民承包地、侵害农民自主经营权的现象有所抬头。这些问题反映出,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对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4.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待深刻调整。当前,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扩大内需政策的效应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释放,投资增幅上半年已达33.5%,居民消费增幅(不扣除物价)已达16.6%,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一个时期。但扩大内需需要巨大的财力支撑,居民消费需要居民收入支撑,这就要求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及时做出大调整,只有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农村内需的空间才能相应得到扩张。

二、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区域性、结构性和不确定性特征日益突出

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一方面,农业农村经济更加与国民经济高度相关。产前、产后环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逐渐加深,能源等其他产业与农业的融合不断深化,工业经济、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日益交融,区域间的分工协作越来越细密。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农产品的生产、价格和贸易对国内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大豆等个别农产品严重依赖国际市场;沿海地区农业和劳动密集型优势农产品产销日益与国际接轨,农业产业布局和农村发展战略中国际因素的重要性日渐上升。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特征日益显现,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一)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更加突出,可把握金融危机的契机加速其向新的阶段演化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给从长期短缺变成供求平衡、丰年有余,农业农村发展环境由主要受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此后,农业农村经济出现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特征。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面前,这些基本特征更加突出。

1.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从农产品供求格局看,耕地等资源快速减少,需求刚性增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求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环境看,“受市场约束越来越大”的判断已经成为现实,受“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影响的局面日益深化。从农业发展规律看,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从城乡、工农关系看,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2.国际金融危机目前没有改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2008年下丰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从产品出口、价格变化、农民就业与增收等方面对农业农村经济产生了直接影响,但这除了印证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受市场和国际因素影响加剧之外,并未改变上述4个方面阶段特征。近期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本身的影响尽管小于预期,但长期的潜在的影响不可忽视。

3.若应对危机的措施得当可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阶段变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以“扩内需、调结构、抓改革、重民生”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举措,对农业农村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扩内需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稳民生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总体看,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调整呈现出对农业农村发展有利的取向。若能把握契机,真正把这些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一定程度上可化危为机,加速农业农村发展向更高的阶段演进。

作者: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张红宇杨春华张海阳李伟毅杨洁梅来源:《管理世

界》

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2009-7-27 14:32 来源:农业部

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坚定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目标不动摇,努力克

服国际金融危机和历史罕见的严重旱情等不利影响,夏季粮油再夺丰收,畜牧、水产稳

定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业农村经济总体保持稳定发展势头,为保增长、保民

生、保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是夏粮首获“六连增”,夏油再创历史新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夏粮总产量达到2467亿斤,比上年增产52亿斤,增长2.2%,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六年增产。今年夏粮生产呈现面积继续恢复、单产持平略增、优质率持续提高、主产区贡献突出等四个特点,夏粮面积比去年增加约836万亩,平均亩产比历史最高的去年增0.2公斤,夏收小麦优质率达67.9%,提高4.7个百分点。夏收油菜籽面积达到1.02

亿亩,增加937万亩,预计总产量1290万吨,增加135万吨,增长11.7%,创历史新高。今年早稻丰收已成定局,预计全国早稻面积8800多万亩,比上年增加300万亩左右;亩产比上年增加5公斤左右,创历史最高水平;预计总产量660亿斤左右,有望创近八年最高水平。截至7月26日,全国早稻已收获7912万亩,占应收面积的89%。此外,天然橡胶总产20.5万吨,同比增长近80%;水果、蔬菜、茶叶、花卉等园艺产品生产继续保持稳定发展。

二是畜牧业生产总体向好。今年以来,各地农业部门紧紧围绕“稳生产、调结构、保安全”的方针,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疫情,调控生猪,振兴奶业,狠抓质量安全监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上半年,畜牧业生产增势平稳,肉蛋奶市场供应充裕,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580万吨,同比增长6.3%。其中,生猪出栏增长7.9%,猪肉产量增长8.1%。上半年禽蛋产量1282万吨,牛奶产量1412万吨,分别1.2%和5.6%,生产总量略有下降,但市场供应充足,蛋鸡养殖效益回暖。奶业生产出现复苏迹象,5月份以来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环比双双增长。

三是渔业生产稳定增长。今年以来,全国渔业生产和渔业经济运行呈现平稳向好态势。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1—6月全国水产养殖产量1491万吨,同比增长7.4%。渔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1—6月全国海洋捕捞产量473万吨,同比减少4.6%,继续实现负增长。养殖与捕捞生产比例结构继续保持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调整势头。国内水产品交易量、交易额同步上升,出口贸易降幅趋缓。据对全国主要水产品批发市场交易情况统计,1-6月成交量、成交额同比分别增加4.7%和6.2%,综合平均交易价格虽同比下跌1.9%,但6月份交易价格环比涨2.1%,继续保持了小幅回升的态势。另外,今年农业部门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明显加大。按照计划,

今年中央投入增殖放流资金将达2亿多元,预计带动全国投入资金总量近6亿元,放流水产种苗数量预计达260亿尾(粒),是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一年。

五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跨区机收成效显著。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促进了农机装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和农机作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7

月15日,已执行补贴资金90.4亿元,带动农户购置补贴机具超过206万台(套),受益农户逾190万户。预计上半年全国农机总动力将达到8.5亿千瓦,同比增长8%。性能优、效率高的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谷物收获机、大中型拖拉机四类产品使用补贴资金达56.3亿元,占已实施资金的62.3%。小麦跨区机收面积2.63亿亩,机收水平达到84%,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

六是乡镇企业保持增长,农垦经济平稳发展。预计乡镇企业上半年实现增加值4.3万亿元,同比增长9.0%;农垦预计实现生产总值92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6%,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延续了2004年以来的良好发展势头。

七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重大动物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根据农业部上半年例行监测,与去年同口径相比,畜产品合格率为99.5%,上升2.2个百分点;水产品合格率为95.8%,上升2.8个百分点;蔬菜合格率为95.9%,与去年基本持平。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达到100%。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大幅下降,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进一步减少。

八是农民收入和外出务工人数小幅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公布,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733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其中家庭经营收入1512元,增长5.5%,工资性收入954元,增长8.4%,转移性收入189元,增长31.4%,财产性收入78元,增长9.9%。据农业部对全国28个省(区、市)农村固定观察点农户调查,上半年农村劳动力外出人数同比增长1.6%。

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了多方面的严峻考验,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迎难而上、扎实工作的结果,是广大农民群众辛勤努力的结果,更是党中央、国务院总揽全局、果断决策、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的结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力度大、针对性强的强农惠农政策,取得

了显著成效。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稳定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补贴”资金1230亿元,比上年增加200亿元,增长19.4%。继续实行测土配方施肥、生猪和奶牛良种、村级动物防疫员、渔用柴油等补贴补助,整合资金设立粮棉油高产创建、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渔民转产转业与渔业资源养护等补贴和补助。各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农产品生产起到了明显的支持和带动作用。在夏粮面积继续恢复增加的基础上,预计早稻和秋粮面积分别增加300万亩和1300万亩左右,全年粮食面积有望达到16.2亿亩,比去年增加2300万亩左右。生猪产能得到保护,奶牛养殖户非正常淘汰母牛现象减少。此外,农机具购置补贴拉动农机工业快速发展,农机企业订单充足,部分骨干企业上半年就业人数同比增长20%以上。

二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改善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并发挥了扩内需、促增长作用。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央陆续安排了四批扩大内需投资,其中由我部牵头落实的200.5亿元,重点用于农村沼气、动物防疫体系、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标准粮田、农产品质检体系、国有垦区危房改造、渔政渔港、西部地区退牧还草工程等农业建设项目。截至6月底,去年底新增的51.5亿元农业投资建设任务已基本完成。建成了优粮工程标准农田430多万亩、农村沼气户用沼气池149万口,改造农产品质检体系实验室7.7万平方米,改扩建动物防疫乡镇兽医站70万平方米。另据初步统计,这51.5亿元的中央新增农业投资项目已直接带动地方和农民投入76.8亿多元,增加钢材、水泥、仪器设备制造等行业需求近120亿元,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近20亿元。目前,其他几批投资项目也都在顺利地建设,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是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促进了部分农产品价格稳定。继续实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并大幅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对稻谷、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实行临时收储政策。在海南、云南垦区实行天然橡胶国家收储。启动《防止生猪价格过度下跌调控预案》三级响应机制,增加猪肉储备。扩大奶粉收储规模。据农业部调查,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效果明显,7月17日,国有粮食企业白麦、红麦、混合麦收购价分别为每斤0.88元、0.85元、0.88元,周环比分别上涨0.22%、0.18%、0.24%,同比分别上涨10.48%、12.91%、15.35%。农产品临

时收储政策抑制了部分品种价格下滑趋势,目前大豆国有粮食企业销售价格稳定在每斤1.85元左右的水平;油菜籽价格从每斤1.7—1.8元回升到1.9元左右;生猪收储政策实施后,猪肉价格下滑的势头得到遏制,7月份第3周活猪价格为10.12元/公斤,从6月中旬以来已经连续6周小幅回升。玉米、水稻、天然橡胶、奶粉临时收储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托市作用。

下半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任务依然艰巨。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保持农业各行业稳定发展,对于克服当前困难、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好势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夏季粮油丰收标志着粮食生产有了一个良好开局,但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关键在于占全年粮食70%左右的秋粮。当前,晚稻栽插正在全面展开,秋粮面积呈增加趋势。同时,由于今年春播和夏播期间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充足,土壤墒情适宜,播种质量较高,作物出苗整齐,苗情长势总体正常。因此,秋粮和全年粮食稳定发展具备良好基础。目前,各级农业部门继续加强政策宣传和信息引导,狠抓双季晚稻和晚秋作物面积落实,加强畜牧、水产等各业稳定发展的各项措施的落实,积极部署农业防灾抗灾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努力争取全年粮油生产再获好收成,实现全年农业农村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

(责任编辑:李玲玲)

人发学院](人发讲坛)陈锡文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形势及政策

【作者】:唐芳郝福为【时间】:2008-05-10 09:20:07

5月9日晚7:30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做客食品报告厅,为在场师生仔细而系统地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形势及政策。校党委书记瞿振元主持此次讲座,柯炳生校长也出席了讲座。

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讲座里,陈主任主要围绕农村形势政策的变化、农产品供求问题及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不足问题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农村政策:政策顺应时代变化,统筹城乡发展是关键

“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农村政策顺应时代和具体国情的需要逐步发生改变,指导思想和理论也不断健全、深化。这与中央领导和各级政府对…三农?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解决思路的不断开阔是分不开的。”陈主任一开始就这样强调。他依次介绍了1978年以

来党和国家各次重大会议中对农业农村的政策规定及调整,以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示了我国农村政策的发展历程。

其间,陈主任特别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性。他讲到:“统筹城乡发展应放在…五个统筹?的首位,是缩小城乡差距、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关键,更是解决农村问题始终不能忽略的目标。”同时他也强调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目标,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不懈努力。

随后陈主任介绍了他认为我国近年来对农村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几项政策:一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税费改革机制,废除农业税;二是实施农业补贴;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大对农民工的关注力度。关于每项政策他都详细描述了其实施的必要性及实施后的效果,对农村生活情况生动、风趣的描述穿插其中,不断活跃着现场气氛。

农场品供求:涨价具有一定合理性,依旧要有忧患意识

“我国农场品价格上涨有自己的特点,谷物价格上涨幅度小,肉禽蛋奶价格上涨幅度大。这与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国际大背景有极大关联。”“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适当的物价上涨是正常而必须的。”陈主任讲到我国有16亿耕地生产谷物,在耕地利用上充分保障了谷物生产,平衡了我国谷物供需,从而在国际粮价不断上涨的形势下,国内粮价能基本保持稳定。但我国粮食供应两大软肋——大豆和植物油却大量依靠进口,加之运输成本和美国能源科技研究方向向玉米的转变,使得我国肉禽蛋奶和食用油价格不断上涨。

他也指出我国许多“经济发展明星城市”是以牺牲耕地和粮食产量为前提的,我国耕地依旧面临不断减少的危机,农业生产水平依旧不高,生产能力有限。面对农场品供求情况,我们要有忧患意识,不能盲目乐观。针对这个问题他又提出了农业政策要“重视耕地的保护,切实给农民实惠,有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

自称“与农业结缘四十多年”的陈主任对农业产品的生产状况和市场情况了如指掌,谈起来如数家珍,他不断引用各种数据形象地向同学们说明当前农场品供需情况及发展趋势。不足问题:三大问题制约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农民增收、农村人口流动引发的系列问题及农村要素资源的流失是制约农村改革发展的三大方面。”陈主任以具体事例说明这三方面问题都已经引起社会和国家的关注,部分问题已经获得初步改善,但努力范围依旧很大。最后他寄语到:“中国…三农?的更多的希望在新一代大学生身上!”

此次讲座是我院与经管学院承办的。全校师生对讲座都抱以极大的热情,讲座开始前半个小时会场已经爆满,连过道和主席台前后的空地都坐满了人,几位老师、教授也“席地而坐”,认真聆听。

2010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作者:陈锡文发布时间:2010-03-29 10:30:04 来源:《中国发展观察》

人口数量巨大,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社会发展中,农村的状况确实具有决定性。后院不稳,前院就很难办。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大家都体会到,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农村社会保持安定。

一、2009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好于年初预期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严重、重大自然灾害多年不遇、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总的来看,2009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比年初预期的要好。

第一,粮食生产形势比预期要好。2009年2月,我国小麦主产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旱灾,各方面都非常担忧粮食生产。但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0616亿斤,相比2008年增产了42亿斤,实现连续第六年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这对于稳定食品价格,乃至总价格水平,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农民增收情况比预期好。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比上年增加392元。近4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第三,农民外出就业情况比预期好。2009年年初,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外向型加工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尽管形势很严峻,但各地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采取了有力措施,他们很快返回就业岗位。到了9月份,农民工就业形势就基本上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状况。可以说,到去年年底农民工外出就业已经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达到了一个稳定的水平。

第四,农村的改革状况也比预期要好。通常来说,经济一旦偏紧,改革难度就会加大。但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改革取得明显进展。2009年6月份,中央召开了中央林业工作会议,重点研究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截止到去年底,大概有16亿亩山林已经确权到户,在调动农民发展林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民很形象地说,把山当做田来耕,把树当做菜来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得非常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1.16万个,比2007年底增加7.14倍。2009年,为推动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国务院专门发出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供销社系统购进总额首次跃上1万亿元,销售总额突破1.2万亿元,全系统的盈利超过了100亿元。

第五,农村民生的改善比预期要好。去年农村民生改善最重要在十个方面:从硬件上讲,就是水电路气房,即农民的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农村沼气建设,进展非常明显。从硬件上讲,就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生活保障。2009年,中央财政计划安排公路建设投资593亿元,是历史最高水平,新改建农村公路38.1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3.56万公里,公路质量明显提高;解决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也是历史上最多的。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2009年,中央投入609亿元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1.4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教科书费和学杂费,中西部11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获得生活补助。中央财政下拨资金24亿元,免除440万中等职业教育家庭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学费。截止到2009年3季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农民达到8.33亿人。到2009年11月底,4631万人获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支出60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在330个县开展试点,覆盖60周岁以上农村人口1500万人左右。国家扶贫标准提高,到去年底,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3597万人。

从方方面面看,农村整个局面应该说比年初预期要好,这对于保障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的几个问题

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部经济环境不稳定。这既包括国际经济环境,也包括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尽管世界经济形势有所恢复,但基础并不牢固。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处于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不确定性因素仍然不少,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

第二,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在加大。近年来,极端性气候在增加,农业自然灾害也在增加。对于农业来讲,不仅直接提高生产成本,损失也是非常严重的。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破解。农村的优质资源在大量流失,土地、劳动力、资金大量从农村流向城市。城乡二元结构不破解,“三农”问题就不能破题。

第四,农业的基础不牢。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绝大多数耕地只能靠天吃饭。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偏低,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科技体系薄弱,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农民的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低,尚不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第五,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尚不健全。进入新世纪以后,政府推出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2009年,“四项补贴”已经增加到1230.8亿元。适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但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仍然感觉是保护力度不够,种粮的积极性很容易下降。

三、2010年“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

2010年的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对下一步“三农”工作已经进行了专门的部署,基本的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稳粮保供给”。在农业发展比较困难、供给比较紧张的时候,往往容易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搞好农业,但是连续丰收、供应比较宽裕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放松农业、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中央特别强调,不能因为连续六年丰收,不能因为创造历史新高水平就放松农业,强调稳粮保供给。

二是“增收惠民生”。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来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能够共享城乡改革的成果。

三是“改革促统筹”。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次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这一要求,就是要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全局中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条件。

四是“强基增后劲”。农业农村基础不仅包括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也包括基础的农民经济组织、基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的经济社会管理制度等。只有整个基础牢固了,发展的潜力才能释放。

这四句话是中央对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概括了三句话: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不逆转。这就很完整地表达了中央对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

四、2010年“三农”工作的基本要求

党中央根据这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农业和农村自身发展形势的变化,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要进一步统一全党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条件。

二是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改善农村民生的前提和基础。要把加快解决农村安全饮水、电网改造、交通道路、清洁能源、危房改造等生产生活条件和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放到重要位置。

三是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只有农村的需求扩大了,中国内需的潜力才能真正释放出来。2009年,不少地方的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高于城市,这是一个新的现象。要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

四是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污染排放问题突出等原因,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显得更为迫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领域。要加快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组织化水平、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

五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努力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不仅仅是中国这次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而且将是中国长期具备而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扩大内需的空间非常大。要实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催生更大的需求。

(作者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 )

浅析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https://www.doczj.com/doc/2e14132094.html,/view/e01baa0d4a7302768e9939e9.html

农村科学发展观宣讲稿

2009-11-16 演讲稿

党的十七大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面对农村基层的实际工作,我们应该充分履行职能,做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要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本职,科学地学习、思考,运用正确的观念和思想指导具体工作,促进自身工作能力的提高,切实做到服务“三农”,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一、始终把以人为本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村官在带头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考虑到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使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农民服好务。同时,帮助农民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培训

目前农村干部队伍中还有一部分干部文化水平低,基本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全方位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文化水平,重点提高基层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调查发现,当前农村基层干部所接受的专业培训十分有限,以会代训形式居多,致使多数基层干部在工作中就事论事,无法从深层次去探讨和研究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这就需要相关部门根据地方经济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农村干部农业生产、农产品经营等方面的专业训练。同时,还需要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提高实用人才的生产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形成“能人带动”的良好格局。到村任职大学生更应该积极配合各项培训活动的开展,全面做好动员和组织工作,保障培训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对农民的培训活动中。

(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在全面实行减免和补贴之后,农民得到了很大实惠,但现实情况是,生产资料涨得比补贴更快,从而抵消了农民得到的大部分实惠,现状是“农民卖啥啥便宜、农民买啥啥贵”。这就要求,一是各种补贴的执行应更具有针对性,尤其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各种补贴,

要切实补到种粮农民头上,使种粮与不种粮的农民享受补贴有所区别。二是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多数农民不知道自己在新农村建设中做些什么,新农村建设究竟搞些什么,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基层工作者,就要向农民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情况,目标、内容、措施、办法,让农民了解到自己的职责,努力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增强应对一切风险的能力,进而尽快摆脱贫困,实现致富奔小康。

二、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路

(一)带领农村全面发展

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发展农村经济,也需要发展农村的文化,农村社会需要得到全面的发展。农民在需要增收的同时,也需要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人文关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但也不是没有重点地发展,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协调村两委干部,紧紧围绕农村的经济建设,做好全面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办法,破解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推动农村的全面发展。

(二)把握发展机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保持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保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城乡,给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农村的发展也有了前所未有的好条件,好时机。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政策,读懂政策,掌握政策,运用政策,就有机会带领农村在统筹城乡的浪潮中发展。(三)让可持续的思想贯穿农村发展始终

我们应注意以“可持续”的发展思路来发展农村。坚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在农村社会大力提倡生态道德,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农村的发展,更需要可持续性。农业的持续发展,才可能让农民持续增收。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中,应该努力做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农村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们要做推动科学发展的表率,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同做好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群众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通过学习推动实践,在推进实践中深化学习,以身作则促进科学发展、真抓实干落实科学发展,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您正浏览的文章《农村科学发展观宣讲稿-文秘范文》由个人简历网:https://www.doczj.com/doc/2e14132094.html, 整理,访问地址为:https://www.doczj.com/doc/2e14132094.html,/wm/yj/yanjianggao/342daa851764.html

科学发展观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统领和旗帜

2008年10月17日08:33 来源:光明日报本报评论员

[发表评论] [推荐朋友] [关闭窗口] [打印本稿]

原创评论

?·没有“纵容者”就没有美的紫砂煲骗局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风雨同舟必将取得巨大成功

?·美的“紫砂煲”骗局凸显“后悔权”重要

?·解决小产权房问题宜“疏”不宜“堵”

?·鼓励民间投资,为何总是光打雷不下雨?

?·对身份不明的“酒店式公寓”该出重拳治理

今日看点

?·零月薪容忍率上升的喜与悲

?·银行数钱费:赚钱无能,搜刮百姓?

?·让安居大网不“疏”不“漏”

?·“低碳”不能仅仅是穷人时尚

?·“专供房”背后的逻辑更值得警惕

?·城管制服是为了更好地“制服”小商贩?

——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之二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

经验,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提

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以科

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

面进步。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牢牢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切实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党的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

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社会生产力。在新的战略机遇期,推动农村

的发展,必须把解放思想落实到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上来,

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

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

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

以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不断巩固和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形势。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始终把实现

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

疗和免费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广大农民享受越来越多的

公共服务。要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确保广大农民的民主权利的实

现。农村的改革发展,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

农民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

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在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

展的过程中,必须抓好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

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

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坚持统筹兼顾。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必须统筹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

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要处理好农业发展同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处

理好改革发展同农村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同人

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农村文化、

教育、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工

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农业结构战略

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建立新型农

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强

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

要求,通过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促进农业增产、农民

增收、农村繁荣,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

有力支撑。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

期。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我们

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牢把握我国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

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

引,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

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农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促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

××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统筹城乡发展任重道远。在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出台了《关于推进××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

意见》(国发20093号),明确了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原则,赋予了××农业新使命、新目标和新任务。特别是“建立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制度”,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明确了重点、提出了要求。如何在统筹城乡发展和改革中切实履行好农经工作“三大”管理、“三项指导”职能,我认为应从理顺和解决当前农经体系机构缺失、人员缺位等基础问题入手作一些探讨。

一、农经体系基本情况

(一)机构设置

目前全市共设有市县级农经机构46个,农经人员共2378人。其中市级设经管处、市农经站2个机构,共有农经人员18人;区县设农经站40个、农经科4个,共有农经人员400人;镇级无农经机构,大多数地方将职能归到经发办(行政内设机构),有农经公务员350名,各地根据实际,多数农业服务中心具体承担了全部或部分农经工作。

(二)管理体制

市、县农经机构人、财、物分属同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乡镇级归乡镇政府管理。区县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属事业性质,有27个区县农经站已纳入参公管理;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于2005年进行改革,取消了乡镇级农村经营管理站,农经职能交由乡镇政府承担,未招录入乡镇农经公务员的农经事业人员归入镇农业服务中心管理。

(三)经费保障

乡镇经发办的农经工作经费、人员工资及福利纳入财政统一核算,比较有保障,而农业服务中心普遍工作经费紧张,人员工资及福利一般较低。区县履行农经基础工作所需基本经费有保障,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的事业人员工资及福利有较好保障。市农经站年基本运转经费30万元,年均承担项目约50万元,在省级机构中相对偏低。

二、农经体系职能发挥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加强农村经营管理,把贯彻农村经济政策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是保证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并长期稳定的重要环节”。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切实履行农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集体财务与资产“三大”管理职责,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三项”指导,科学开展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收入统计,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严格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完成完善二轮土地承包关系工作,指导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668.5万份,合同签订率达97.6,承包地面积1969.4万亩;积极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指导签订土地流转合同97.2万份,引导农村土地流转面积497.7万亩,全市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度达18%。

(二)推进农村经营组织发展。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范发展,开展专业合作组织部、市试点工作,全市完成193个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工作,带动全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785个,合作社成员86.9万个,其中农民成员82.5万个,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辐

射带动作用,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s://www.doczj.com/doc/2e14132094.html,经营。

(三)探索创新农村经营管理。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全市在7个区县开展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集体与个人新的分配关系,切实维护广大农民利益;开展农村债权债务的监测化解试点工作,完成镇村不良债务的清查统计和动态监测工作,确保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开展农业保险试点、筹备成立市农业信用担保公司。

(四)积极参与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投身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税费改革工作任务。贯彻落实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开展农村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探索农村筹资筹劳以奖代补办法,积极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

三、农经体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统筹城乡的发展,农村经营管理的各项职能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显视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乡镇农经职能的调整,市、区县级农经站纳入参公管理等,总体上全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的权威性得到提升。但全市农经体系特别是基层农经体系仍旧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层农经机构缺失。全市乡镇级取消了农经事业站后,多数乡镇政府不重视农经职能的履行,致使上级相关工作无法落实下去,农业农村发展情况无法真实反映上来。全市农经系统陷于“有头

本文《农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_文秘114_免费文秘网》由文秘114(https://www.doczj.com/doc/2e14132094.html,)为您整理,更多文秘文章请访问:https://www.doczj.com/doc/2e14132094.html,/wenmi/xinde/xuexixinde/2010-02-04/20100204191595.html

有身无腿”的尴尬境地,不仅基础不牢,而且濒于崩溃的边缘,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

(二)基层农经人员缺位。据调查,2005年通过招录的1300名左右农经公务员,目前仍在农经岗位专职从事农经工作的不到30,大部分都由乡镇安排到其他岗位工作。除了农经职能外,这些人员承担着乡镇企业、招商引资、市场管理等职能,基本无法确保有人专职从

事农经工作。未能招录入公务员的其他农经事业人员由于身份、待遇等问题,已经不同程度存在抵触情绪,没有积极性从事农经工作。

(三)农经专业人才缺乏。农经工作业务性、政策性强,市县虽然每年都进行业务培训,但由于乡镇无农经机构,农经机人员变动频繁,经常是一年或半年一变,刚来的基本不熟悉农经工作,基层农经专业人才缺乏,难以保证农经工作质量。

(四)农经工作推进缺项目。农经项目建设与其它行业关联较大,涉及到培训,有科教管理机构,涉及产业发展,有具体产业管理单位。一般情况下,财政资金更容易投到具体产业和培训主管机构,而农经主要是敲边鼓,甚至做嫁衣。农经统计、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系统等基础性项目,由于缺少“看点”,年年申请,年年都没能立项,农经工作缺少项目支撑。

(五)农经政策落实缺力度。目前,需要农经体系贯彻落实的农业农村政策越来越多,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愈趋健全。但由于农业农村情况特别复杂、有些政策规定过于笼统和原则以及缺乏较硬的监督保障机制,部分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存在流于形式,甚至没有执行的情况。如我市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工作,尽管已经超出国家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签订率90的要求,但受工作经费少、人员不足以及不触及深层次矛盾问题等因素影响,一些地方仅作简单顺延,不少地方土地承包档案资料没有在镇街集中管理或未及时整理归档,个别地方还存在“一户两证”或“一地多证”的现象等。

四、下一步工作和建议

农村经营管理体系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及贯彻落实农业农村有关政策的重要依靠力量;加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理顺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意义重大。

(一)进一步完善乡镇改革意见。一是理顺农经职能。将农经行政管理和监督职能明确由乡镇政府承担,规范归口

管理的内设机构。二是加强农经岗位管理。乡镇有固定的农经岗位是整个农经体系建设的基础,为切实改变全市农经系统这种“有头有身无腿”的状况,建议设置乡镇农经岗位,确保农经体系健全。三是将重点农经工作纳入政府或行业考核评价范围,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二)提升农经地位。建议从深化农村改革、保障农民权益、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社会稳定的高度,重新审定农村经管系统的工作职能、机构设置和手段保障问题,把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区县农经机构管理,积极推动区县农经机构全部纳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逐步理顺农经体制,整合农经职能,加强统一管理。

(三)强化农经工作项目支撑。各级农经系统要加强农经项目包装建设能力,积极包装争取部、市级农经项目,农经专项工作争取全部纳入项目计划,实行项目运作和管理,强化项目对农经工作的支撑,通过项目提升农经工作的水平。建议财政加大支持力度,确保农村经营管理政策落到实处。

(四)抓好队伍建设。一是建议确定农经队伍定期培训项目,开展队伍素质建设。对区县农经人员每年培训一次,乡镇农经岗位人员每二年轮训一次;二是稳定原乡镇农经事业人员。充分发挥原农经事业人员熟悉农经业务、政策性较强的优势,探索将服务性、中介性的农经有关职能,如农业保险等委托或授权其履行。

本文《农村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_文秘114_免费文秘网》由文秘114(https://www.doczj.com/doc/2e14132094.html,)为您整理,更多文秘文章请访问:https://www.doczj.com/doc/2e14132094.html,/wenmi/xinde/xuexixinde/2010-02-04/20100204191595_2.htm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