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江省旅游总体进展规划

浙江省旅游总体进展规划

浙江省旅游总体进展规划
浙江省旅游总体进展规划

浙江省旅游进展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1条以科学进展观为指导,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目标领引下,在浙江省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进程中,浙江旅游业进展正处在转型和提升的关键时期。

第2条大力进展旅游业,是落实科学进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随着长三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差不多实现,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区域经济社会进展对浙江旅游业的做大、做强和全面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既是增强浙江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生态省”和“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

第3条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旅游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已跨入全国旅游领先行列。2008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540万人

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0.2亿美元,分不位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五位;接待国内旅游者2.09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040亿元,分不位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二位;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2250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当前,加快我省旅游业进展,既面临着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机遇,同时又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建设浙江旅游经济强省,打造具有国际阻碍力的旅游目的地,照旧任重道远。

第4条编制《浙江省旅游进展规划》目的:1.贯彻全省经济社会进展战略意图,确定浙江省旅游进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加快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进程;2.明确进展重点和任务,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业调控、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促进浙江省在全国旅游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3.构建富有浙江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显著增强浙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4.为下一层次的旅游规划编制、调整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提供依据。

第二章总则

第5条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进展的需求,发挥政府对旅游业的调控引导作用,推动浙江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进展,特制定《浙江省旅游进展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6条本规划依据《旅游规划通则》、《中国旅游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初稿)、《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以及《中共

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等重要规划和文件,并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而制定。

第7条本规划范围为浙江省行政辖区,包括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绍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各市和义乌,总面积36.18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域10.18万平方公里,海域约26万平方公里。

第8条本规划期限分为近、中、远期三个时段。近期为2008—2010年,中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

第9条本规划是2008—2020年浙江省旅游进展的纲领性文件,体现全省经济社会进展战略意图、市场主体行为导向和政府工作重点,是编制各类相关规划的重要依据。各类旅游开发活动应符合本规划的原则要求。

第三章进展目标与战略

第10条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进展和完善“旅游与经济社会和城乡建设互动”的浙江旅游模式,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加快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不断提升浙江在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进展的贡献率。

第11条差不多原则

1、强化特色原则。客观认识浙江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性质和特点,深度挖掘地点特色,创新利用各类资源,打造具有鲜亮特色和品牌化的旅游产品。

2、市场导向原则。在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完善调控手段、规范调控方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实现资源、资本与创新“三轮”驱动的进展模式。

3、可持续进展原则。充分发挥浙江省的经济建设成就、市场区位优势与资源环境优势,以永续利用为前提,在有效爱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产业进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贡献率,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4、产业互动原则。在充分发挥旅游对关联产业的强大带动力、对提升都市和区域知名度、打造都市和区域“名片”的独特作用的同时,注重与相关规划的紧密衔接,强调旅游产业与城镇建设、与其它产业进展和布局的综合协调,促进旅游业与工农业、商贸服务、科教信息、文化体育和城乡基础设施业的资源共享,实现互动互促的旅游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5、区域联动原则。从省域层面,建立以都市(镇)为中心、分工协作的区域旅游协作区,促进旅游客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跨市(县、区)流淌;从跨省区层面,积极推动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和浙、赣、闽、皖四省旅游合作区的联动进展,实现资源与市场共享、综合效益最大化。

第12条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

旅游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和促进区域协调进展的先导产业,是深化对外开放的窗口产业。加快进展旅游业,是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需要,对全省社会经济进展具有全局意义和战略意义。

第13条旅游进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20年,把浙江建设成为全国领先的旅游经济强省,进一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使浙江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2、时期目标: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到2012年,领先建成全国旅游经济强省,旅游总收入突破4000亿元;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500亿元;到2020年,全面实现总体目标,旅游总收入突破8000亿元,旅游业对促进全省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贡献更加显著。

表3—1 浙江省旅游业进展要紧指标预测

注:美元对人民币汇率按2008年12月31日牌价计算,即美元按1∶6.835折合人民币。

第14条进展战略

1、目的地体系战略

在爱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顺应市场需求、区域与产业进展趋势,以旅游效益提升为目标,以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旅游地空间组织为途径,以政府对旅游业进展的有效推动为手段,重点培育以都市为核心的旅游目的地,形成国际化的旅游目的地、国家级旅游目的地、区域级旅游目的地和地点级旅游目的地四个等级层次,打造与国际接轨、综合竞争力强、区域优势互补与共赢进展的省域旅游目的地体系。

2、品牌带动战略

以浙江国际旅游新形象的塑造和世界遗产申报为核心,围绕浙江旅游品牌、主题旅游线路、世界级或国家级精品旅游项目,对全省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重点打造旅游产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企业三大要素品牌,形成不同地域层次和不同领域的旅游品牌体系,包括整体旅游品牌、区域旅游品牌、都市旅游品牌、景区旅游品牌、企业旅游品牌等。增强品牌意识,建立品牌培育、进展和爱护体制机制,推动浙江旅游品牌的全面创新与突破。

3、国际化战略

通过产品国际化、交通国际化、营销国际化、服务国际化,全面推进浙江旅游的国际化。针对国际市场的产品需求特色,打

造世界遗产地,大力开发非物质文化产品和高端度假旅游产品。通过国际营销网络体系,大力引入世界级的旅游企业与世界浙商网络的搭网营销,打通浙江旅游产品对外销售的国际通道。引入国际化的综合性旅游企业集团,推进旅游服务的特色化、国际化、个性化,加强浙江旅游与国际旅游平台的接轨。

4、区域协作战略

利用经济优势,联合周边省市构筑旅游协作区,推动浙江旅游的空间延伸。重点推出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通过线路组合,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区域旅游协作包括沿海协作带合作、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合作、浙赣闽皖旅游协作区合作、浙闽台海洋旅游区合作、沿运河旅游协作带合作和环太湖旅游协作区合作。针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的旅游协作地域,采取不同的区域旅游协作应对策略。

第四章空间进展布局

第15条旅游进展空间布局

在全省范围内逐步建成一个布局合理、运行畅通,各旅游都市、旅游景区和旅游点有机连接的旅游线路和网络,构筑“三带十区”旅游进展空间布局。

1、加速构建三大旅游经济带。通过三大旅游带建设形成全省旅游区域分工合作、产业协调互动的新格局。

领先建设杭州湾文化休闲旅游经济带。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经济实力雄厚、区位条件优越和立体交通发达的综合优势,

完善食住行游购娱配套的旅游休闲服务体系,营造更加宜人的旅游休闲环境,努力打造长三角黄金旅游圈的核心区;以杭州为中心,深度挖掘都市特色与优势,强化旅游资源整合,加快形成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和会展商务三大功能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格局,充分发挥杭州湾文化休闲旅游带在国内外市场的阻碍力和对全省旅游的带动力,将杭州湾旅游带打造成为长三角世界级黄金旅游目的地的核心组成部分、国际旅游的领先接轨区和国内高端旅游的示范区。

加快建设浙东沿海海洋旅游经济带。以宁波为中心,积极发挥温台舟的海洋旅游资源优势、紧靠上海和连接国外的区位优势、独有的体制先发优势和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网络优势,充分发挥普陀山世界级佛教旅游品牌的极核辐射作用,建成以瓯越风情、海韵渔情、现代商情为特色,兼具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功能的滨海旅游区;进一步发挥温州作为全省旅游副中心的作用,利用温台两市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市场知名度,在进展国内旅游基础上,积极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将浙东沿海海洋旅游带打造成为全省旅游创新的重要基地、国内高端度假旅游产品的先发区。

努力培育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经济带。充分利用四省相接的客源市场优势和商贸繁荣、文化发达、生态良好的自身优势,接着强化与相邻省旅游目的地的双向联系,在做大做强国内旅游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港澳台、东亚和东南亚客源市场,以开放促进展,以合作求效益,努力把巨大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逐步形成功能强大、特色鲜亮的商贸、文化和生态旅游区,

推动浙江西南部地区旅游经济跨越式进展,将浙西南旅游带打造成为全省旅游经济的新增长点、长三角生态旅游的要紧目的地和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基地。

2、重点建设十大旅游区。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以都市为中心,以资源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整合全省旅游资源,重点建设十大旅游区,包括杭州国际休闲旅游区、宁波河姆渡——东钞票湖旅游区、温州雁荡山——楠溪江旅游区、浙北古镇运河古生态旅游区、绍兴古越文化旅游区、金华商贸文化旅游区、衢州南宗孔庙——石窟文化旅游区、舟山群岛旅游区、台州天台山——神仙居旅游区、丽水绿谷风情旅游区,将十大旅游区建设成为展示浙江旅游形象的平台、旅游创新进展的基地。

第16条旅游目的地进展格局

与“三带十区”的旅游进展空间布局相对应,按照不同的主题定位和进展方向,将全省划分为五大旅游目的地进展区块。包括浙北都市与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区块、浙东海滨海岛旅游目的地区块、浙东南沿海旅游目的地区块、浙中商贸文化旅游目的地区块和浙西南山水生态旅游目的地区块。

第17条浙北都市与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1、范围:包括杭州、绍兴、嘉兴和湖州4个市。

2、进展定位:具国际阻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浙江旅游进展三大核心区域之一。

3、进展目标:旅游产业高度国际化和现代化的重点区域。

4、总体思路:以沪杭高速铁路建设、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

进展机遇,以杭州国际旅游目的地都市为核心,以古越文化、江南水乡风情、运河古镇文化为支撑,挖掘都市特色与优势,强化旅游资源整合,加快形成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和商务会展三大功能相互协调、彼此促进的格局,形成组合有序、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提高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阻碍力和对全省旅游的带动力,构造长三角南翼的“黄金旅游产业区”。

5、进展重点:优化总体旅游进展环境,按照国际标准建设旅游目的地,强化旅游产业与都市和生态的和谐进展;完善旅游进展的支撑要素建设,推进旅游产业集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旅游产业集群;联动进展都市现代服务业和休闲农业,促进旅游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进展进程;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构建新型旅游产品体系;大力进展休闲旅游、商务会展旅游,形成国内知名的高端旅游产品集聚区;结合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目标,深层次挖掘丝绸、茶、书画、刺绣、美食、宗教等特色文化内涵,培育具世界阻碍力的文化旅游精品;大力进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建设成为长三角重要的乡村休闲基地。

第18条浙东海滨、海岛旅游目的地

1、范围:包括宁波和舟山2个市。

2、进展定位:具国际阻碍力的海滨旅游目的地,浙江旅游进展三大核心区域之一。

3、进展目标:我国高端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区域。

4、总体思路:抓住杭州湾大桥、洋山东海大桥和舟山大陆连岛工程建设带来的进展机遇,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和

海洋海岛旅游资源的优势,接轨上海,加大入境旅游市场的拓展力度;以质量效益型增长为目标,构建环境友好、绿色高效的旅游产品体系,大力进展以城镇、海岛、滨海、滨湖和山地为依托的都市休闲、乡村休闲、商务会展、生态休闲、文化休闲、海洋海岛休闲、体育娱乐等旅游产品,重点培育和进展高端休闲度假和娱乐旅游产品,引领国内旅游消费新时尚,成为浙江旅游进展另一只新的领头羊。

5、进展重点:以宁波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和都市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通过陆—岛联动,积极进展多样化的度假、休闲、娱乐旅游度假地,通过邮轮靠泊港或母港等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稳健进展邮轮度假和海岛度假等高端度假旅游产品;通过生态环境的修复、岸线和海岛资源的划定爱护,引导进展游艇、帆船、海钓、潜水等海洋休闲运动旅游及其相关服务业态;以普陀山为核心开发宗教胜地修身养性旅游产品,以特色城镇为依托开发渔家风情休闲度假旅游,以海岛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基础进展海洋生态旅游;同时,发挥市场运作网络优势,不断包装推出特色旅游产品,创新提升旅游节庆活动。

第19条浙东南沿海旅游目的地

1、范围:包括温州、台州2个市。

2、进展定位:具国际阻碍力的海滨商务休闲旅游目的地,浙江旅游进展三大核心区域之一。

3、进展目标:我国高端商务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区域。

4、总体思路:依托海陆并举的资源环境优势,充分利用温

台两市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市场知名度和体制优势,承接杭州湾大桥建成、以上海为核心的沪杭甬旅游圈的辐射带动和功能释放,加强资源整合与区域协作,在进展国内旅游基础上,积极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形成以海韵风情、商务休闲为特色,兼具观光、休闲度假、会展功能的滨海旅游区。

5、进展重点:加快海陆空立体化旅游交通体系建设,提高区域的可进入性;着力打造文化、商务、生态、海洋海岛四大系列旅游精品,建设国际豪华邮轮母港;以山海观光巡游为最佳凸现点,以专项旅游为最要紧卖点,以休闲度假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为最重要效益点,打造台州特色旅游目的地;整体打造雁荡—楠溪江景区型旅游目的地,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差异化进展海滨休闲度假旅游,引导海洋生态旅游、海洋文化旅游、海上体育竞技、海岛主题度假、游艇等专项旅游产品有序进展。

第20条浙中商贸文化旅游目的地

1、范围:金华市。

2、进展定位:以商贸、文化、温泉康体等旅游产品为主导的主题旅游区,浙江旅游进展的重点区域之一。

3、进展目标:具国际阻碍力的商贸购物休闲旅游目的地。

4、总体思路:构建独具特色的金华旅游吸引物体系,打造“传统与梦想”的浙中旅游目的地都市;结合功能明确的特色城镇群,打造主题型旅游城镇,推动旅游业与特色经济的结合,强化和提升旅游功能;突出区位优势,推动区域联合,打造跨区域旅游服务基地与集散中心。

5、进展重点:以义乌—东阳商务娱乐旅游区为核心,以金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和模式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和模式 -------------------------------------------------------------------------------- 一、战略目标 (一)近期(至1995年底):在现有基础上理顺旅游管理体制,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在继续抓好住、吃、游方面的同时重点在行、购、娱方面下功夫,在全国范围内的位次保持在第六位以内,在省内的发展速度应高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主要数量指标如下:1.接待入境旅游者年平均增长14%,期末年96万人次; 2.旅游者平均逗留天数逐年增加,期末年平均2.5天; 3.创汇数年平均增长20%,期末年1.16亿美元; 4.接待国内旅游者年平均增长5%,期末年3200万人次; 5.国内旅游回笼人民币年平均增长15%,期末年44.01亿元。 (二)中期(至2000年底),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做到吃、住、行、游、购、娱基本协调,在全国的位次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省内发展速度继续高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全省主要景点基本得到开发,初步形成旅游省的格局,主要数量指标为: 1.接待入境旅游者年平均增长11%,期末年158万人次; 2.旅游者平均逗留天数继续增加,期末年平均3天; 3.创汇数年平均增长15%,期末年2.21亿美元; 4.接待国内旅游者年平均增长4%,期末年4000万人次; 5.国内旅游回笼人民币年平均增长7%,期末年61.0亿元。 (三)长期(至2020年底)和远期(2021年以后):旅游接待量、逗留时间和创汇、回笼 人民币继续增加,但速度减缓,基本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全省旅游网络逐步形成,旅游设施达全国一流水平,在国内位次上应在五位以内,以仅次于京、沪、广为理想。旅游业成为全省国民经济主要行业,在第三产业中占首要地位。并逐步成为全省第一大产业,与21世 纪世界旅游业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相一致。浙江省不仅仅是作为旅游资源的大省,而且也成为名符其实的旅游大省。 二、重点和模式 通过对浙江省旅游业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和模式,可以概括成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立足杭州、宁波、温州,东西两线带南北,其实质是实行旅游区划; 第二句话是:提高综合接待能力,特色旅游加工贸,其实质是优化旅游结构。 (一)关于实行旅游区划的问题浙江旅游一直是以杭州为中心的,这是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和创汇数量而论,杭州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杭州仍然是举足轻重的,但从全省旅游业发展趋势来看,宁波和温州将逐渐成为浙东和浙南的依托城市。因此,从发展的眼光看,以提“立足杭州、宁波、温州”更为妥当。有关同志还据此提出把全省划分为三大旅游区的设想,即杭州旅游区、浙东旅游区和浙南旅游区。 1.杭州旅游区。这是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大旅游区,它不仅包含西湖和新安江一富春江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而且还包括湖州、嘉兴两市以及部分金衢地区,有时候还要辐射到绍兴,几乎占了全省陆地面积的一半。这里有众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而且交通便利、

衢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纲 第一条衢州市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衢 州跻身全国百强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任务以及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总体目标,积极呼应实现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立足“大衢州、 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力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培育为衢州市的支柱产 业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坚持以政府为主导,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山水 名城,神奇衢州”为特色,生态保护为根本,先进文化、科学技术为支撑,大 力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的转化,产品结构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 延伸,产业链由单一的观光接待向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扩展,把衢州建 设成为形象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一流、辐射长三角、驰名全国、具有一定国 际水准的旅游目的地、华东地区新兴的都市休闲旅游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发达的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省边际的旅游集散中心。 第二条规划范围 衢州市域范围,东经118°01′~119°20′,北纬28°14′~29°30′之间, 总面积为8836.52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20年,分近、中、远三期。 近期:2005年—2010年;中期:2011年—2015年;远期:2016年—2020年。第四条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 法》、《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2000.12.28)。

2、国家标准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 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规划通则》 (GB/T18971—200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3838—2002)、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12941—199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旅游业 卫生标准》(GB9663)、《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33—9673,16153 —1996)、《城市区域环境嘈音标准》(GB3096—1993)、《中国优秀旅 游城市检查标准》(国家旅游局)。 3、相关规划文件 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 目标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 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浙江省旅游“十五”与至2010 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 (2003—2007)》(2003.12)、《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基本思路与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衢州市城市总体规 划》、《衢州市城镇体系规划》、《衢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衢州生 态市建设规划》(2003.12)、《衢州市旅游资源普查资料》。 第五条规划编制原则 规划编制坚持五大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原则; 市场需求导向的原则; 产品继承创新的原则; 区域联动的原则; 可操作性的原则。

嘉兴滨海旅游业发展规划

嘉兴滨海旅游业发展规划 嘉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嘉兴市旅游局 嘉兴市滨海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一五年五月 - 10 -

第六章总体布局与分区规划22 一、总体布局22 目录 (1) 第一章规划总则 (3) 一、规划范围 (3) 二、规划期限 (3) 三、规划依据 (3) 四、规划原则 (4) 第二章背景分析 (5) 一、滨海旅游发展概述 (5) 二、区域背景分析 (7) 第三章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12) 一、旅游资源调查 (12) 二、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14) 三、旅游资源特色评价 (14) 第四章嘉兴滨海旅游SWOT 分析 (16) 一、优势 (16) 二、劣势 (16) 三、机遇 (17) 四、挑战 (18) 第五章发展战略与目标 (19) 一、总体定位 (19) 二、设计理念 (19) 三、发展战略 (19) 四、形象定位 (20) 二、分区规划22 1、钱塘1号滨海风情 廊……… 2、九龙山滨海旅游区……… 3、乍浦文化旅游区……… 4、海盐湿地旅游区……… 5、南北湖休闲旅游区……… 6、尖山生态旅游区……… 7、海宁观潮旅游区……… 8、王盘山生态旅游岛……… 9、白塔山生态度假岛……… 第七章旅游市场分析与定位 一、旅游市场分析 (23) (25) (28) (33) (35) (41) (46) (46) 48 48 二、旅游市场细分 (49) 三、旅游客源市场定位 (50) 四、旅游客源市场预测 (51) 第八章旅游产品与营销策划 (52) 一、旅游产品体系 (52) 二、旅游线路设计 (53) 三、旅游营销策划 (53) 四、发展智慧旅游 (55) 第九章旅游保障系统规划 (51) 一、交通规划 (51) 二、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51) - 10 -

最新浅谈浙江省旅游产业整合的现状及其对策

浅谈浙江省旅游产业整合的现状及其对策 论文关键词: 旅游产业整合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浙江旅游产业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的基拙上,提出了一些比较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一、浙江省旅游产业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外部环境整合方面 https://www.doczj.com/doc/2e13933042.html,编辑。 1.旅游产业运行环境缺乏系统支持。 (1)以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浙江省许多地区交通建设落后于旅游景点的建设,尤其是景区内部、景点之间交通还存在较多问题:交通不畅、景区道路状况差、景区不通班车或班次少、车况差。 (3)缺乏对“旅游者是上帝”的认同。游客是旅游业的“衣食父母”,但我们还没有确立这样的理念,在不少方面往往只考虑自己管理上的方便,而不是以游客为中心,在旅游形象、人境手续、语言环境、标识指南、执法管理、好客度等方面还没有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2.体制环境方面的问题。旅游业管理体制不顺:旅游资源开发体制不顺,风景与旅游条块分割,相互牵制,决策分散;旅游行业管理体制不顺,旅游主管部门难以协调旅游生产要素的均衡发展,行业管理与协调力度弱化。 3.法制环境方面的问题。旅游市场竞争秩序混乱的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治理,旅游市场主体恶性削价竞争势头尚未得到控制;旅游景区内外无证设摊、无证经营、无证导游现象屡禁不止;死缠硬磨、围追兜售、制假售假、以次充好、坑害

游客事件屡有发生,严重败坏了浙江省的旅游形象。 4.政策环境方面的问题。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尚未转化成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使得旅游企业的经营成本明显高于工业企业。 (二)旅游产业内部整合方面 1.旅游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整合度较低。旅游六要素之间的整合缺乏有效的产业政策指导,其中,购物、娱乐的收人份额长期偏低,导致总体消费水平难以提高。 2.旅游产品结构方面的问题。产品结构不够合理,旅游产品开发长期停留在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产品等满足新的市场需求的特种旅游产品偏少。同时旅游投资侧重于设施投资,旅游资源开发投人偏少,全省缺乏重大的、有吸引力的精品旅游项目。 3.旅游发展区域布局的问题。浙江省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旅游网络不健全。区域旅游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全省旅游长期倚重杭州,宁波、温州的旅游集散功能一直得不到发挥,三城市间的间距较大,扩散效应小于极化效应。此外,浙江省的旅游辐射网络化程度低,整体形象不突出,资源共享和客源共享度差,区域旅游的分工协作体系不健全。 4.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问题。旅游开发总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规划意识不强,实施规划力度不够;旅游规划和项目策划总体水平不高,旅游产品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雷同,有的甚至是低水平重复,不少产品创意缺乏深度、对目标市场的把握、技术含量的追求和文化主题的塑造均不到位,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高。 5.旅游产业组织方面的问题。浙江省旅游产业组织普遍存在企业规模小、经济

浙江省旅游综合体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浙江省旅游综合体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2年

前言 旅游业是很多城市或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在国计民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国有很多典型的旅游城市,例如三亚、丽江、焦作、黄山、敦煌等等,都是以旅游为核心,全面带动整体经济发展的城市。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是旅游产品的主体成分,是旅游产业链的中心环节,是旅游消费的吸引中心,是旅游产业面的辐射中心。 中国旅游业已经从大众观光的“门票旅游时代”向深度休闲度假的“泛旅游时代”转变,在此背景下,融合了观光、游乐、休闲、运动等多种旅游功能的旅游综合体成为满足人们多样化度假需求的必由目的地。为更好地顺应市场的需求、创造更大的综合效益,政府机构、旅游集团和地产企业,在区域土地综合开发项目上,都越来越多地指向了“旅游综合体”这一全新模式。据统计,南至海南岛,北到长白山,西至大漠边睡新疆,东沿海岸线蔓延,全国有上百个旅游综合体项目。旅游综合体开发热潮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必将继续存在,这是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方向、地产开发创新的方向,也是政府引导区域升级的方向。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2022年浙江省旅游综合体市场前景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由资深专家和研究人员通过周密的市场调研,参考国家统计局、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政府部门机构发布的最新权威数据,通过相关市场研究的工具、理论和模型撰写而成。本报告主要分析了我国旅游行业发展环境、浙江省旅游市场总体规模与旅游景区现状、浙江省旅游综合体开发运营模式及借鉴案例、不同类型旅游综合体开发运营策略,浙江省旅游综合体投资前景及项目开发规划运营策略等。本报告是旅游企业、房地产企业了解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正确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的必备参考工具,极具参考价值!

浙江省旅游总体进展规划

浙江省旅游进展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1条以科学进展观为指导,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目标领引下,在浙江省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进程中,浙江旅游业进展正处在转型和提升的关键时期。 第2条大力进展旅游业,是落实科学进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随着长三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差不多实现,产业结构、投资结构和消费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区域经济社会进展对浙江旅游业的做大、做强和全面提升提出了迫切要求。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建设旅游经济强省,既是增强浙江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建设“生态省”和“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 第3条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浙江旅游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已跨入全国旅游领先行列。2008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540万人

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0.2亿美元,分不位居全国第三位和第五位;接待国内旅游者2.09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040亿元,分不位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二位;全省实现旅游总收入2250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位。当前,加快我省旅游业进展,既面临着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机遇,同时又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建设浙江旅游经济强省,打造具有国际阻碍力的旅游目的地,照旧任重道远。 第4条编制《浙江省旅游进展规划》目的:1.贯彻全省经济社会进展战略意图,确定浙江省旅游进展的总体部署和行动纲领,加快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进程;2.明确进展重点和任务,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业调控、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促进浙江省在全国旅游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3.构建富有浙江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体系,显著增强浙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4.为下一层次的旅游规划编制、调整以及政府有效治理提供依据。 第二章总则 第5条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进展的需求,发挥政府对旅游业的调控引导作用,推动浙江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进展,特制定《浙江省旅游进展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6条本规划依据《旅游规划通则》、《中国旅游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初稿)、《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强省建设规划纲要》以及《中共

浙江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浙江省旅游资调查报告 一、旅游环境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东经 118°00′~123°00′、北纬 27°12′~ 31°31′之间,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浙江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 450 公里左右。浙江全省陆域面积 10.18 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 1.06%,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下辖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城市,其中杭州、宁波(计划单列市)为副省级城市;下分9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4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34个县、1个自治县。

(二)地形地貌 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有四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浙江省地形呈以下三个特征: 1.西南高、东北低。浙江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山地高峻,谷地幽深,主要山峰海拔均在 1500 米上。龙泉县境内的黄茅尖,海拔 1929 米,是浙江省第一高峰;庆元县的百山祖,海拔 1856 米,为浙江第二高峰。中部多为海拔 100~500 米的丘陵盆地,错落于低山之间,地形显得低矮而破碎。东北部为堆积平原,海拔都在 10 米以下,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山地多、平原少。浙江省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次之。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七强,而平原连同水面(不包括海域)的面积约为十分之三弱。山地地形复杂多变,小气候条件十分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丰富。 3.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浙江省海域广阔,海岸曲折,海岸线长约 2200 多公里。沿海岛屿星罗棋布, 2100 共多个,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面积在 500 平方米以上岛屿达3061个。岛屿岸线长约4000多公里。浙江省陆域山地和丘陵占 70.4%,平原和盆地占 22.4%,河流和湖泊占 5.2%海涂2%,土地类型多样。

浙江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浙江省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一、旅游环境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东经118°00′~123° 00′、北纬27°12′~31°31′之间,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浙 江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 450 公里左右。浙江全省陆域面积 10.18 万平方公里,为 全国面积的 1.06%,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下辖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城市,其中杭州、宁波(计划单列市)为副 省级城市;下分9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4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34个县、1个自治县。 (二)地形地貌 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 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 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 屿等六个地形区。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 江段)等八条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 千岛湖;有四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 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浙江省地形呈以下三个特征: 1.西南高、东北低。浙江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山地高峻,谷地幽深,主要 山峰海拔均在 1500 米上。龙泉县境内的黄茅尖,海拔 1929 米,是浙江省第一高峰;庆 元县的百山祖,海拔 1856 米,为浙江第二高峰。中部多为海拔 100~500 米的丘陵盆地,错落于低山之间,地形显得低矮而破碎。东北部为堆积平原,海拔都在 10 米以下,地 势低平,水网密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山地多、平原少。浙江省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次之。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 十分之七强,而平原连同水面(不包括海域)的面积约为十分之三弱。山地地形复杂多变,小气候条件十分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丰富。 3.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浙江省海域广阔,海岸曲折,海岸线长约 2200 多公里。沿海岛屿星罗棋布, 2100 共多个,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岛屿最多 的省份,面积在 500 平方米以上岛屿达3061个。岛屿岸线长约4000多公里。浙江省陆 域山地和丘陵占 70.4%,平原和盆地占 22.4%,河流和湖泊占 5.2%海涂2%,土地类型多样。 (三)气候条件 浙江地处东南季风剧烈活动的地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总特点是:冬夏 季风交替显著,气温适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空气湿润。同

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条规划编制目的 为加快湖州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开创旅游新局面,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性质作用 经批准后的规划是指导湖州旅游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在旅游开发建设、经营管理及相关活动中,均应按照本规划的要求对照实施。 第三条规划编制依据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为: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旅游规划通则》等国家标准;《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浙江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2003-2007》等上级规划;《湖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湖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湖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市级相关规划与文件;各区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各地各部门相关规划。 第四条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与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发展,湖州在杭湖宁城市发展带率先崛起和加快南太湖旅游经济崛起的战略要求,从“大格局、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出发,充分发挥资源与区位优势,坚持特色创新、产业提升、结构优化、合理布局,努力将湖州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越、文化个性鲜明、旅游产品丰富、设施服务一流,在长三角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强市,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的旅游目的地。第五条规划原则 (1)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弘扬个性特色。 (2)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3)产业互动与区域协作(联动)相结合,构建大旅游、大市场格局。 (4)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机制。 第六条规划期限 近期:2006年-2010年 中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第七条旅游业发展现状评估 1、成绩:近年来,湖州市旅游业保持了较快增长速度和良好发展态势。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旅游者850.94万人次,入境旅游者8.05万人次,分别比2003年增长21.0﹪和68.3﹪。旅游创汇313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1.3﹪;国内旅游收入48.5亿元,比2003年增长21.0﹪,旅游总收入51.1亿元人民币,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65﹪。到2004年年底,湖州市共有旅行社40家,其中国内社38家,国际社2家;共有星级饭店56家,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13家,二星级36家,另有众多社会旅馆、乡村旅店和“农家乐”住宿设施等。十年来的发展,湖州旅游业已从开始时单一的观光接待,发展到现在的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娱乐、节庆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吃、住、行、游、购、娱”设施不断完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2003年,湖州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这是对湖州旅游业发展阶段性成果的肯定,表明湖州旅游业发展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不足: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2000—2004五年间,湖州旅游各项指标还处于全省中间偏后的位置;旅游要素结构不尽合理,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缺少有影响力的拳头产品和明

浙江省安吉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复旦版)

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一条本规划是九七《安吉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修编。 第二条本规划以物质规划为主,以战略为框架,产品为基础,重点构建安吉县旅游产业框架、旅游城市框架,跨地域分析安吉 县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及未来发展趋势,确定未来安吉县旅游 产业发展模式。 第三条本规划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以加快 发展为主题,经济结构高歌为主线,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 动力,景区景点优化建设和旅游商品开发为重点,提高安吉 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实现与国际接轨为目标,拉动消费为导 向,高起点、高标准构建安吉县旅游产业体系,开发富有特 色的旅游新品和精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长三角大开发战略 和安吉县建设三张城市名片的机遇,积极实施旅游强县战 略,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主导两个作用,壮大旅游产业的经 济规模和产业规模,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中 的贡献份额和地位,保持安吉旅游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第四条本规划为《旅游规划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GB/T18971—2003)规定的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 第五条本规划范围为东经119o14’~119o53’,北纬30o23’~30o53’之间1886.34平方公里的安吉县县域。 第六条本规划期限: 近期:2003——2005年重点突破和产品转型时期 中期:2006——2010年全面推进时期

远景:2011——2020年持续稳固时期 第七条本规划确定的安吉县旅游产业总体发展目标为: 国内一流、国际著名的中国竹乡生态休闲度假旅游胜地,中 国竹乡(旅游)第一县。 第八条本规划依据为: 《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旅游规划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 《浙江省旅游业1998-2003年发展规划》及《2004-2010年发展纲要》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湖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安吉县风景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安吉县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九条本规划编制的原则: 生态立县原则 高起点原则 产业联动与协调发展原则 重点突出原则 地方特色原则 文化品位提升原则

浙江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一、旅游环境 (一)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在东经 118°00′~123°00′、北纬 27°12′~ 31°31′之间,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为邻。浙江东西与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 450 公里左右。浙江全省陆域面积 10.18 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的 1.06%,是全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下辖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舟山、台州、丽水11个城市,其中杭州、宁波(计划单列市)为副省级城市;下分90个县级行政区,包括34个市辖区、21个县级市、34个县、1个自治县。

(二)地形地貌 浙江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70.4%,平原和盆地占23.2%,河流和湖泊占6.4%,耕地面积仅208.17万公顷,故有"七山一水两分田"之说。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浙东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等六个地形区。省内有钱塘江、瓯江、灵江、苕溪、甬江飞云江、鳌江、京杭运河(浙江段)等八条水系;有杭州西湖、绍兴东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四大名湖及人工湖泊千岛湖;有四大平原杭嘉湖平原(杭州、嘉兴、湖州),宁绍平原(宁波、绍兴)、金丽衢平原(金华、丽水、衢州),温台平原(温州、台州)。浙江省地形呈以下三个特征: 1.西南高、东北低。浙江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山地高峻,谷地幽深,主要山峰海拔均在 1500 米上。龙泉县境内的黄茅尖,海拔 1929 米,是浙江省第一高峰;庆元县的百山祖,海拔 1856 米,为浙江第二高峰。中部多为海拔 100~500 米的丘陵盆地,错落于低山之间,地形显得低矮而破碎。东北部为堆积平原,海拔都在 10 米以下,地势低平,水网密布,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2.山地多、平原少。浙江省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次之。山地丘陵约占全省面积的十分之七强,而平原连同水面(不包括海域)的面积约为十分之三弱。山地地形复杂多变,小气候条件十分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丰富。 3.海岸曲折、岛屿众多。浙江省海域广阔,海岸曲折,海岸线长约 2200 多公里。沿海岛屿星罗棋布, 2100 共多个,约占全国岛屿总数的三分之一,是我国岛屿最多的省份,面积在 500 平方米以上岛屿达3061个。岛屿岸线长约4000多公里。浙江省陆域山地和丘陵占 70.4%,平原和盆地占 22.4%,河流和湖泊占 5.2%海涂2%,土地类型多样。

浙江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旅游区布局特点

浙江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及其旅游区布局特点 浙江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境内山陵绵延起伏,平原阡陌纵横,江河滔滔不绝,海岛星罗棋布,山、河、湖、海,滩、林、洞、泉,构成了一幅幅或雄、或奇、或险、或幽,或静若处子、或动若蛟龙,或欲比天高、或试比海深,或如泼墨山水、或似万马奔腾的美丽画卷。奇山异水,哺育出一代代杰出人物,吸引了一批批四方豪客,在浙江大地留下了一处处人文古迹。 全省有重要地貌景观800多处,水域景观200多处,生物景观100多处,人文景观100多处;有西湖、富春江-新安江、雁荡山、莫干山、普陀山、天台山、楠溪江、嵊泗列岛、双龙洞、仙都、雪窦山、浣江-五泄、江郎山、仙居等1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大佛寺、方岩、烂柯山等42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杭州、宁波、绍兴、衢州、临海5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2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9个;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20个。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使浙江成为名副其实的旅游胜地。 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一.地文景观 1.综合自然旅游地 雁荡山: 雁荡山形成于1.2亿年前位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境内,部分位于永嘉县及温岭市。距杭州约300公里,距温州70公里。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素有“袁中绝胜、海上名山”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总面积450平方公里,500 多个景点分布于8个景区,以奇峰怪石、古洞石室、飞瀑流泉称胜。雁荡山风景名胜区,包括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和南雁荡山,其中尤以北雁荡山更为人熟识。因南北雁荡均山顶有湖,芦苇丛生,常有秋雁宿之,因而得名。北雁荡山位于温州乐清境内,群峰峥嵘,巨石擎天,素以峰、嶂、洞、瀑称胜,号称“东南第一名山”。其中,灵峰、灵岩、大龙湫三个景区被称为“雁荡三绝”。特别是灵峰夜景,灵岩飞渡堪称中国一绝。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 2.沉积与构造 双龙洞: 双龙洞位于双龙洞景区中心,是整个双龙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和象征,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海拔520米,由内洞、外洞及耳洞组成,洞口轩朗,两侧分悬的钟乳石酷似龙头,故名“双龙洞”。外洞宽敞,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驻足。常年洞温为15℃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领有“上山汗

浙江省开化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第一章旅游业发展背景与趋势 一、旅游业发展背景 1、世界旅游业发展背景 从五十年代初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世界旅游业便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随着人类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旅游产业自身的不断完善,目前旅游的方式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休闲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主流。2004年国际旅游人数达到7.6亿, 为历史新高。 2、中国旅游业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突飞猛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旅游国家。1999年国务院下达《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通知》以后,旅游业正式列为经济发展的重点,第三产业的龙头和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2004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874亿元,旅游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世界第48位上 升到第5位,成为亚洲的旅游强国。 3、浙江旅游业发展背景 浙江是全国旅游大省。近十年来,浙江的国际国内旅游取得了显著的成就。2004年,全省国内旅游接待超过一亿人次,国际旅游接待超过27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28亿元。旅游总收入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9.8%,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人民政府2005年3月批准的《浙江省十一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指出:全省将按照“三带十区”旅游发展布局,建立三大旅游通道,打造六大旅游品牌,树立“诗画江南、山水浙江”旅游总体形象。 4、衢州旅游业发展背景 衢州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浙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新世纪以来,衢州凭借浙江旅游西进战略和东风,召开了浙闽赣皖四省旅游合作大会,确立了建设四省边际旅游中心城市的总体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旅游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42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21.84亿元,接待入境游客1.91万人次,外汇收入748.3万美元,旅游总收入比上一年增加31.9%。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7.92%。 开化县是浙西旅游发展的新秀。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相继开发了钱江源,中国根雕博览园、古田山、南华山,使开化旅游进入了规模发展阶段。特别是通过大规模的宣传促销,钱江源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凭借浙江旅游西进的发展战略,使开化旅游产业以旅游资源优势、社会经济优势加快开发, 加速发展。

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认定办法

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认定办法 (试行) 1 总则 1.1 目的 统一旅游风情小镇的建设内容与要求;建立省级旅游风情小镇评价体系。 1.2 依据 本办法主要依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以及部分国家标准。 1.3 适用范围 本办法规定了旅游风情小镇的术语和定义,以及旅游风情小镇的旅游业态、文化特色、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旅游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及评定规则。本办法适用于建设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的行政区域。 1.4 原则 突出地方特色,注重文化传承,强化公共服务,完善旅游业态,实现主客共享,协调开发保护。村乡建筑、附属设施、服务项目及运营管理应符合安全、交通、卫生、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2 术语 2.1乡、镇、街道 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民政部门名录的行政区域。 2.2风情 行政区域内具有的民风、民俗、民情、文化、历史遗存、独特风貌等。 2.3旅游风情小镇 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旅游产品业态,完整的旅游公共服务,完善的旅游管理机制,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制定有促进旅游发展的计划,旅游安全、资源保护、服务质量良好的乡、镇、街道。 3 必备条件 3.1 创建计划 编制有创建风情小镇的计划方案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3.2 安全基础 申报前三年度内未发生重大级以上旅游安全事故。 3.3 资源保护 申报前一年度,自然、人文资源的保护管理工作未受到国家及省主管部门或联合国相关组织的警告(含)以上处罚。 3.4 服务质量 申报前一年度,未出现经查属实受到监管部门处罚的重大旅客投诉欺客、宰客事件。 3.5 组织机构

组建有创建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省级旅游风情小镇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及相应工或作机构。 4 旅游业态 4.1 住宿 4.1.1 住宿设施类型丰富,能满足不同旅游者需求。 4.1.2 拥有星级饭店。 4.1.3拥有绿色饭店、文化特色酒店、乡村精品酒店。 4.1.4 拥有一定数量的各种业态和类型的民宿。 4.2 餐饮 4.2.1 具有多元化的餐饮类型。 4.2.2 本地饮食文化特点突出,有传统老字号、特色小吃。 4.2.3 旅游休闲活动集中区域和场所,餐饮档次、餐饮服务点数量分布合理。 4.2.4 餐饮经营者严格执行食品卫生、保鲜等有关法规和标准,就餐环境整洁。 4.3 休闲 4.3.1 传统民俗休闲空间能体现典型历史文化传统及民俗特点。 4.3.2 有体现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时尚生活相结合的休闲场所或产品。 4.3.3 主题特色休闲空间应分布合理,休闲氛围浓厚、配套便利。 4.4 购物 4.4.1 有体现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土特产等类型丰富的旅游商品。 4.4.2 有相对集中、便捷的旅游购物街(区),购物环境良好。 4.5 娱乐 4.5.1 有多元化的休闲娱乐区。 4.5.2 有成熟的旅游观光线路、特色休闲项目。 4.5.3 有夜间旅游休闲娱乐项目。 5 文化特色 5.1 自然 拥有一定级别的自然旅游景观资源。 5.2 历史和文化 拥有不同级别的历史文化荣誉(包含自然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名镇名村、文物保护等)。 5.3 建筑 拥有一定数量的、不同年限,保存完好、地方特色浓郁的建筑。 5.4 民俗 能够体现当地地方特色的农耕、农居、民俗文化等的独特风土人情。 5.6 景区 拥有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及相关景观等级。 6 公共服务 6.1 交通服务 6.1.1 可进入性良好,交通设施完善,进出便捷。 6.1.2 拥有规范的交通引导标识系统。 6.1.3 设置有慢行系统,路线布局合理、顺畅,沿途整洁,景观良好。

浙江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

浙江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06—2010) 一、前言 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既是一项政治工程,也是一项文化工程,同时还是一项经济工程,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综合开发,有利于培育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为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革命历史文化资源,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红色旅游的指示精神,结合浙江革命历史实际,特制定本规划。目的是要更好地明确红色旅游的发展思路和开发重点,切实指导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促进红色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加快革命老区建设,改善和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 本规划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等展开。时间上界定为中国共产党创建至浙江全境解放,适当考虑超出这一范围而富有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项目。地域上包括浙江全省,涵盖所有县市区。 规划重点是主题重大、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和重要景点建设。景点景区和线路建设重点体现和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浙江的诞生和早期活动,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与游击战争历史,浙江军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重大战役和浙江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奋斗历程,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烈士的成长经历与革命事迹等,适当兼顾国共合作重大事件。 规划期限为2006至2010年,展望到2020年。 规划的主要依据: 1、《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2、《浙江省旅游业“十五”计划与至202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二、发展背景 (一)红色旅游初见成效 我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十分重视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投入不断增加,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日益深化,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红色旅游发展初步取得了较好成效。

宁波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1) 一、现实基础和重大意义 (4) (一)现实基础 (4) (二)阶段判断 (7) (三)重大意义 (7)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1 0 (一)指导思想 (10) (二)基本原则 (10) (三)战略思路 (11) (四)总体目标 (12) (五)阶段目标 (12) (六)发展战略 (13) 三、空间发展格局 (16) (一)构想依据 (16) (二)空间布局:“多彩五圈” (16) (三)空间动态拓展轴向:“一核一廊两翼” (20) (四)总体空间战略拓展格局:“一核一廊两翼五圈” (22) 四、项目与产品 (24) (一)“多彩五圈”的亮点工程 (24)

(二)“多彩五圈”的重点区块 (25) (三)旅游产品体系规划 (25) 五、城市形象与营销重点 (30) (一)形象定位 (30) (二)形象口号 (30) (三)市场营销 (31) 六、城市旅游规划 (35) (一)通过与国际全面接轨实现跃迁 (35) (二)实施“时尚水都”营造工程 (35) (三)实施城市营销战略 (36) (四)创建中国最佳商务旅游城市 (36) (五)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旅游名城 (37) 七、旅游产业支持保障体系规划 (38) (一)建设“三大支柱” (38) (二)营造“三大氛围” (41) (三)提升“四大要素” .................................... 4.2(四)完善“四大体系” . (44) (五)强化“八大保障” (45) 结束语 (53)

附件:生产力空间布局图 (54)

《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指南》解读文本

《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指南》解读 文本 发布日期:2017-08-15 来源:县旅游局字体:[ 大中小 ] 现就《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制定的相关情况解读如下。 一、制定背景 1.全域旅游是国家旅游局对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和行动。2016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44.4亿人次,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67亿人次,我国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时代”。大众旅游的蓬勃发展对旅游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景点景区为依托的观光旅游模式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在扩大旅游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改善旅游消费软硬环境,全面推进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全域旅游应运而生。 2.全域旅游是发展中的新生事物,是旅游发展模式的改革创新,需要加强引导和规范。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通过示范区的创建和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全域旅游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积极响应,纷纷将全域旅游发展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工作。浙江全省共有19个市县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6年12月,在各地推荐上报基础上,25个县入选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创建名单。浙江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将有利于推动“两美浙江”建设和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并助推我省全面建成“诗画浙江”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 二、制定依据 国家《“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要加快由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促进旅游发展阶段演进,实现旅游业发展战略提升;2017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浙江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把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作为推动全省景点旅游迈向全域旅游的重要载体,着力培育一批景城一体、彰显个性、错位发展、宜居宜游、主客共享的全域旅游目的地;2017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为“十三五”期间全省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将“大力发展全域旅游”。 三、主要内容 1、框架。《指南》包括全域旅游示范县(市、区)认定办法,认定标准、评分细则和创建申报表。认定标准主要明确和规定了认定原则(循序推进,成熟一个,认定一个)、申报条件、认定程序(自愿申报、创建审核、验收认定、公示命名)。评定标准包括政策支持、旅游规划、旅游交通、公共服务、智慧旅游、旅游环境、旅游产品体系、宣传推广、市场秩序与安全保障和共建共享十部分。评分细则包括必备条件评价表和认定条件评分表,必备条件属于一票否决形式,认定条件则以评分形式判断。 2、内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