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方泰中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增加汽车、工厂或是绿色植物等环节的思考,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

平衡及其原因,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思考与探索问题。

2、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资料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

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并学会综合信息并进行分析交流,获取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通过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

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难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连线指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活动目标:

1、通过在活动纸上的连线,帮助学生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增加汽车、工厂或是绿色植物等环节的思考,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

平衡及其原因。

活动器材:ppt课件、活动纸

活动二:讨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资料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中二氧

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2、通过观看教学录象“温室效应”,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

境的影响。

3、通过对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活动器材:教学录象“温室效应”,活动纸,课前查找资料“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

活动三:设计方案:保护环境,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我们能做些什么?

活动目标:通过设计方案,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

活动器材:活动纸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内容、设计与说明】

五、训练与评价【训练】——学习纸:

【评价】

评价可分为:表现出色、你很认真、还须努力

警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人类史上最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e1173003.html, 警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人类史上最高作者: 来源:《学生导报·中职周刊》2019年第14期 日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莫纳罗亚气象台的传感器监测到一个惊人数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已经超过415ppm,即CO2质量超过整个大气质量的万分之4.15,创造了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 當地时间11日上午,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位于夏威夷的莫纳罗亚气象台记录下这一历史性数据415.26ppm。 气象学家埃里克·霍尔萨斯在社交网站“推特”上表示,人类历史上地球大气中的CO2浓度首次超过415ppm,“这不仅是有记录的历史中的第一次,也不仅是一万年前农业文明出现后的第一次,而是数百万年前人类出现后的第一次。我们从未见识过这样的地球。” 事实上,早在4月,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威利特等人就在《科学》杂志上撰文指出,大气中CO2浓度已经达到了300万年前的水平。而直立行走的人类,200万年前才刚刚出现。 近年来,大气中的CO2浓度仍在迅速上升。一直跟踪CO2浓度变化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项目负责人拉尔夫·基林表示,其平均增长率仍处于历史高位。今年与去年相比增长了 3ppm,而近些年的平均增长率为每年2.5ppm。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到下世纪中叶,大气中的CO2浓度或飙升至5600万年前的水平。 NOAA把CO2比作“砖”,将地球比作散发热量的壁炉。大气中过量的CO2等温室气体将吸收陆地和海洋散发的热量,使地球的热量循环失去了平衡,令平均气温上升。 更可怕的是,随着气温升高的还有地球的“脾气”。2014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认为,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变化将使地球表面的大气波动更为剧烈,高温、干旱、酷寒等极端天气的出现将更加频繁。 (来源:《科技日报》)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教案 化学一班申伟静郝冬丽冬冬徐亚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测定二氧化碳含量的简单方法; 2、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老师讲解理解二氧化碳在整个环境中作用。 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学习掌握如何使用针筒和使用玻璃仪器要注意事项; 3、感悟用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初步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同学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围绕探究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实验,学习定量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含量的方法,认识空气中二氧化碳组成及表示方法,增进对二氧化碳的理解。增加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已知 1、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关于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2、学生通过对实验前的预习掌握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了二氧化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在生活中应用。 4、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保护环境重要意义。 未知 1、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不规操作,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还可能损坏仪器。 2、学生在生活中虽然知道环保知识,但付诸实践上仍然不知如何做。 3、学生缺少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变化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都需要一直观察严谨的态度。 四,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实验步骤 难点:实验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让同学们通过实验学会测量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通过教学讲解实验操作知道测量二氧化碳含量的原理二,实验原理 向滴有酚酞的氨水入CO2: CO2 + 2NH3H2O === (NH4)2CO3 CO2 + (NH4)2CO3 + H2O === 2NH4HCO3 pH==8 溶液红色无色 计算公式 N1x ==0.033%N2 三,实验步骤: 1, ,2,装药品:10ml带有酚酞的稀氨水溶液(已配好)3,抽气 4,排气,重复操作,记录次数N,记录在下表 N1是实验室抽气的次数 N2是空旷地点抽气的次数

GBT 17904-xxxx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征求意见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904—????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Hygienic standard for carbon dioxide in indoor air (征求意见稿) 前言 为控制和改善室内二氧化碳的污染,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为《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的修订标准。 本修订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修订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 本修订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东群、王秦、徐业林、王志强、杨旭。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解释。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标准值和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室内空气的监测和评价,不适用于生产性场所的室内环境。 2、标准内容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规定为≤0.09%(1800mg/ m3)。 3、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款。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用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18204.24 《公共场所空气中二氧化碳测定方法》 4、监测检验方法 本标准的监测检验方法见GB/T 18204.24。

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 编制说明 1、任务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受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环境卫生标准委员会委托,对现行的《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进行修订。 2、标准修订的目的意义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受居室容积、吸烟和燃料燃烧等因素影响,与室内通风和人员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常,常用来表征室内新鲜空气多少或通风程度强弱,同时也反映了室内可能存在的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浓度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人均居住面积有了普遍提高,居室的燃料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为了节约能源,现代建筑物密闭化程度增加。 近年来国内的监测资料表明,各类不同房屋的通风条件、单位面积人口差异很大,直接与之相关的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水平因此会显示出相当大的差异。在通风或排风良好的房屋,无论是住房还是公共场所,其室内空气中CO2浓度都比较容易达到540~1080mg/m3这样的较低水平[1, 2]。 广东、贵州、湖南、浙江、辽宁、宁夏、甘肃等省[3-13]的一些地市环保、卫生等部门也进行了针对居室和宾馆、图书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资料,已有的资料表明虽然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范围很大,但基本都在1800mg/m3以下,较高浓度多出现在大型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 本次修订该标准,除了查阅文献资料外,我们选择了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的安徽省,进行了集中资料收集和现场调查工作。资料收集为2004年至2008年,从统计结果来看,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共测定794次,均值为0.061%,其中超过《室内空气中二氧化碳卫生标准GB/T 17904-1997》标准值38份,超标率为4.79%。2008年进行的现场监测结果表明,不同场所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差别不大,其中办公场所测定270次,均值为0.057%、城市居民居室内测定176次,均值为0.056%,城镇居民居室内测定180次,均值为0.052%,各监测值均未超标。本次现场监测安徽省内城市居民居室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1980年代调查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方泰中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增加汽车、工厂或是绿色植物等环节的思考,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 平衡及其原因,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思考与探索问题。 2、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资料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 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并学会综合信息并进行分析交流,获取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通过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 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难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连线指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活动目标: 1、通过在活动纸上的连线,帮助学生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增加汽车、工厂或是绿色植物等环节的思考,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 平衡及其原因。 活动器材:ppt课件、活动纸 活动二:讨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资料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中二氧 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2、通过观看教学录象“温室效应”,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 境的影响。 3、通过对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活动器材:教学录象“温室效应”,活动纸,课前查找资料“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 活动三:设计方案:保护环境,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我们能做些什么? 活动目标:通过设计方案,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 活动器材:活动纸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第2章氧和二氧化碳的转运

第二章氧和二氧化碳的转运 呼吸是一个燃烧过程,速度非常慢,否则完全跟木炭一样。 --Antoine Lavoisier 有氧代谢过程是燃烧营养物质燃料来释放能量。这个过程消耗氧气并释放二氧化碳。循环系统的作用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燃料到身体组织,然后清除产生的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双重作用被称为血液的呼吸功能。本章描述这种呼吸功能是如何进行的。 氧气的运输 将肺部的氧气运输到代谢组织,可以使用四个临床参数描述:(a)血液中的氧气浓度,(b)动脉血氧气的传递速率,(c)从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的氧摄取率,(d)从毛细血管血液进入组织的氧分数。这四个氧气输送参数以及派生每个参数的方程见表2.1。彻底了解这些参数是管理危重患者必不可少的。 血液中的氧(O2)含量 氧气不容易溶解在水中(1),且由于血浆是93%的水,因此需要一个专门结合氧(气)的分子(血红蛋白)来促进血液的氧合。血液中的氧(O2)也被称为O2含量,O2含量是O2的总供量,它与血红蛋白结合并且溶解在血浆中。 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含氧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Q=心脏输出;CaCO2=动脉血中CO2含量;CvCO2=混合静脉血中CO2含量。 与O2结合的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 与O2结合的血红蛋白(HbO2)浓度由公式2.1(2)中的变量决定。 HbO2=1.34×Hb×SO2 (2.1) Hb是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通常以g/dL表示,即g/100 mL);1.34是血红蛋白的氧结合能力(以每g血红蛋白多少mL O2表示);SO2是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比例(SO2=HbO2/总Hb),也称作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HbO2与Hb浓度的单位(g/dL)相同。 公式2.1表示:当血红蛋白与O2完全饱和时(即当SO2=1时),每g 血红蛋白通常结合1.34mL的氧气。通常1g血红蛋白能结合1.39mL的氧气,但一小部分循环血红蛋白(3%到5%)以高铁血红蛋白和碳氧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因为这些形式的Hb结合O2的能力降低,因此1.34 mL/g这一较低值被认为更能 1

(一)地球周围的空气 氧气、二氧化碳

氧气、二氧化碳复习 【学习目标】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几种装置及误差分析 2.知道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和用途;氧气与碳硫磷铁镁铝石蜡反应的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实验注意事项 3.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验满、存放、检验;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4.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问题引路】 一、尝试将以下物质在氧气和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正确的连线。 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燃烧的物质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产生的气体可以使澄清石灰水混浊红磷 火焰为黄色,产生大量白烟硫 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木炭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产生黑色物质铁丝 二、下列文字中左项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事项,右项为有关的原因解释,请用短线连接起来。 操作事项原因解释 1.制取装置,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氧气不易溶于水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防止反应物进入导管 3.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从水槽中移出,再熄灭酒精灯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 4.集满氧气的集气瓶用玻璃片盖住,正立在桌面上防止冷凝水倒流到试管底引起试 管炸裂 5.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用一团棉花填充在试管口内防止水沿导管倒流入试管,而使试 管炸裂 6.长颈漏斗的末端要插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末端逸 出,形成液封

A B C D E 练一练 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是: ( ) A 、大理石和稀硫酸 B 、碳酸钙和稀盐酸 C 、大理石和稀盐酸 D 、碳酸钠和稀盐酸 2.下列关于实验室中少量CO 2气体的制取、收集、临时存放的实验装置中,正确的是( ) A .②④⑤ B .②④⑥ C .①⑤⑥ D .②③⑤ 3.下列分别是二氧化碳制取、干燥、收集和性质检验的装置图,错误的是 ( ) 【知识归纳】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氧气的相对平衡 方泰中学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增加汽车、工厂或是绿色植物等环节的思考,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平衡及其原因,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思考与探索问题。 2、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资料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并学会综合信息并进行分析交流,获取新知识。使学生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3、通过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难点】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 三、活动设计 活动一:连线指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 活动目标: 1、通过在活动纸上的连线,帮助学生复习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增加汽车、工厂或是绿色植物等环节的思考,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二氧化碳和氧气保持平衡及其原因。 活动器材:ppt 课件、活动纸 活动二:讨论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活动目标: 1、 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影响”资料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大气中二氧 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2、 通过观看教学录象“温室效应”,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对人类生存环 境的影响。 3、 通过对几个相关问题的思考,使学生体会到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活动器材:教学录象“温室效应”,活动纸,课前查找资料“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带来的 影响” 活动三:设计方案:保护环境,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我们能做些什么? 活动目标:通过设计方案,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 活动器材:活动纸 四、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法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性质、制取和用途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物理性质 补充: 1、加压降温后,氧气会变成淡蓝色液体;继续加压降温,会变成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2、固态CO2称为干冰,易升华。 三、制法 、发生装置:选择依据——状态(固体或固液混合);反应(是否需要加热) 固体加热型固液常温型固液常温优化型 3、收集装置: A 排水法 B 向上排空气法 C 向下排空气法 氧气能用、收集,二氧化碳只能用收集 4、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收集气体(只有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才可以收集,之前排出的气体是试管中的空气)。

第二部分 经典中考题 1、(09徐州)科学的假设与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先导和价值所在。在下列假设(猜想)引导下的探究肯定没有意义的选项是( ) A .探究二氧化硫和水反应可能有硫酸生成 B .探究钠与水的反应产生的气体可能是氧气 C .探究镁条表面灰黑色的物质可能只是氧化镁 D .探究铜灼烧时出现的黑色物质可能是炭黑 2、下列实验操作中,“先”与“后”的顺序不正确... 的是( ) A .制备气体时,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装药品 B .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时,先滴加稀盐酸,后加入过量的石灰石 C .用量筒量取10mL 液体时,先倒入接近10mL 的液体,后用胶头滴管补至刻度线 3.鉴别下列各组物质的方法不正确... 的是 D .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4. 实验室按下图所示装置制取CO 2,并实验C02的性质。试回答以下问题: (1)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A 的 。 (2)用装置A 来制取CO 2所用的药品是 。(写名称) (3)若要用装置B 鉴定CO 2,在B 中应盛放的试剂名称是 ,当将标①和②的导管口连接时,B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4)若要用装置c 证明CO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 中除有少量水外,应加入的试剂是 ,当将标①和③的导管口连接时,C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式: 。 (5)烧杯D 中放有燃着的蜡烛如上图所示,当将标①和④的导管口连接时D 中看到的实验现象是 ; 证明CO 2具有 的性质。 5.某同学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作了以下探究,请根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D E F ⑴写出标有序号的仪器的名称: a b c (2)若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较纯净的氧气,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若发生装置选C ,该装置与A 相比的优越性是:_____________ 但要注意 ,收集装置选_____________ 。 (3)已知颗粒状的锌和稀硫酸在常温下反应即可制得氢气,我们可为其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收集装置是 。(已知氢气是一种密度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全球生物的影响| 2010-04-06| 【大中小】【打印】【关闭】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小组在2007年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AR4)中很少提及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有利影响。在“大气组成和辐射强迫的变化”(Changes in Atmospheric Constituents and in Radiative Forcing)一章中,AR4提到了如下几点(IPCC,2007-I,p.186): (1)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可以通过刺激植物的光合作用而给植物“施肥”,在20世纪,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植被的盖度和植物的叶面积(Cramer et al., 2001)。关于植物叶面积、生物量和潜在光合作用的一项遥感产品指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升高已经得到了证实(Zhou et al.,2001),包括气候变化本身在内的其他因素也可能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植被盖度和叶面积的增加将减少地球表面的反照率,这将抵消由于采伐森林带来的反照率的增加。但这个过程的辐射强迫还没有评估,同时对这些效应也缺乏科学的研究。(2)在“在气候系统变化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间的耦合”(Couplings Between Changes in the Climate System and Biogeochemistry)一章中,有单独的一段用来解释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对植物的作用。这一段的结论是:目前还不清楚二氧化碳的施肥效果到底有多强。(3)由第二工作小组完成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Impacts, Adaptation andVulnerability)报告中的第5章——“食物、纤维和森林产品”(Food, Fibre and Forest Products)研究了二氧化碳的施肥作用对作物的产量和植物利用矿物质和水的效率的影响,但是这一章低估了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益处,相反夸大了由计算机模型预测的温度上升和极端天气事件可能带

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专题复习

课题: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复习 考点: 一、氧气 1、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色味的;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它溶于水;-183℃可变为色,-218℃可变为色状的。 2、化学性质 (1)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 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的气体。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现象,不 能但在氧气里铁丝剧烈燃烧,,生 成色固体。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把红热的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会看到 燃烧完后,迅速向集气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会看到 ,写出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综上所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在高温下可以与 物质发生反应,在反应中,具有性,是常见的 3、氧气的用途 (1);具体应用,如: (2);具体应用,如: 实战演练: 1、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氧气不易溶于水 B.固体氧是无色的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D.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2、2003年3月30日上午8时31分,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正式开赛,发令枪响后产生一缕白烟。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 A.二氧化碳 B.五氧化二磷 C.二氧化硫 D.四氧化三铁 3、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有关氧气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B.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C.鱼类能在水中生活,证明氧气易溶于水 D.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溅,产生黑色固体 4、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色烟雾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产生大量白烟 D、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5、有一个充满空气的集气瓶,现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增加其他气体成分,可选用的可燃物是() A、木炭 B、铁 C、红磷 D、硫 6.下图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全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1)选用的铁丝应用进行处理,这个变化属于变化。 (2) ①铁丝为什么要绕成螺状? 。

(名师整理)最新化学中考《空气、氧气、二氧化碳》专题复习精品导学案

专题1:空气、氧气、二氧化碳(2) 班级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学习目标】1.掌握氧气、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 2.掌握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知道自然界中氧、碳循环等。 【前置性补偿】自然界中的氧气、二氧化碳: 1.自然界中氧气的产生途径;(化学方程式) 氧气的消耗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 3.温室效应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室效应的防治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能源“非石油化”是战略目标,发展以CH4、CO2等为原料的“C1化学”成为当今化工生产的必然趋势。通常天然气中含有H2S等有毒气体,下图为天然气合成氨的工艺流程。 (1)甲烷—氧气燃料电池是将能转化为能的装置。CH4在空气中燃烧时,将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观察到烧杯内壁有。 (2)CH4可合成多种无机物和有机物。研究CH4和CO2反应生成CO和H2,重大意义在于;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发现CH4可直接分解获得C6H6和H2,化学方程式为。 (3)①中CH4与H2O(气)反应生成CO2、H2,化学方程式是。 ②中一般加人K2CO3溶液吸收CO2,此反应表示为K2CO3+CO2+H2O = 2_______,N2 与H2按照分子数之比为1:反应生成NH3。 (4)使用Fe2O3·H2O除去H2S,生成物中含硫元素的物质有种。流程中参与循环的物质是(填化学式)。 【形成性检测】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 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测定实验教案 化学一班申伟静郝冬丽张冬冬徐亚辉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测定二氧化碳含量的简单方法; 2、掌握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和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老师讲解理解二氧化碳在整个环境中作用。 技能目标: 1、通过观看教师的演示实验提高对实验的观察、比较能力。 2、学习掌握如何使用针筒和使用玻璃仪器要注意事项; 3、感悟用分类、对比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情感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实验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同学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 二,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围绕探究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实验,学习定量测定混合气体中某种气体含量的方法,认识空气中二氧化碳组成及表示方法,增进对二氧化碳的理解。增加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已知 1、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和初步掌握了关于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 2、学生通过对实验前的预习掌握了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

法。 3、学生在学习中,知道了二氧化碳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在生活中应用。 4、学生在生活中知道保护环境重要意义。 未知 1、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出现不规范操作,对实验的结果造成影响。还可能损坏仪器。 2、学生在生活中虽然知道环保知识,但付诸实践上仍然不知如何做。 3、学生缺少实验中观察实验现象变化能力。在实验过程中都需要一直观察严谨的态度。四,重点难点 重点: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测定的实验步骤 难点:实验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 实验教学过程 实验环 节教师活动预想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前一段时间日本的核辐射 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中国的一些城市也 依次检测到碘-131微量辐射。核安全检测空局利用的是手势核素检测仪检测到的微量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元素。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让我们来测引入新课。 碘-131这种微量元素含量大家怎么测呢,让学生通过自主、合 气这个问题放在实验室来进行试验是不是与作学习,了解探究实 以往的实验不一样了呢,这个实验我们提验步骤、方法和原理, 出的是一个问题。那是因为今天我们的实齐声回答:是培养学生阅读和解决中验即将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探究式实问题的能力。 验

空气和常见气体

空气和常见气体 一、空气 1、空气是看后很多物质的混合物 体积分数作用 氧气21% ①提供呼吸②助燃; 氮气78% ①填充灯泡②制氮肥、炸药的重要原料 空气③用于食品防腐和保鲜④可用作冷冻剂。 稀有气体0.94 ①保护气②不同用途的电光源③激光技术 二氧化碳0.03% ①干冰做制冷剂②灭火③化工原料 其它气体及杂质0.03% 2、空气中氧气提及的测定实验 ⑴、实验原理:4P+5O2点燃2P2O5 ⑵、试验步骤:在集气瓶内加少量的水并做上标记;检查气密性;连接装置;用弹簧夹夹 紧橡胶管;点染红磷迅速伸入瓶内:燃烧结束后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实验现象: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后空气体积逐渐减少,反应后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液面上升大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1/5。 ⑶、实验现象:白磷燃烧,消耗氧气后空气体积逐渐减少,反应后瓶内气体压强减小,液 面上升大约占瓶内气体体积的1/5。 ⑷、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⑸、注意:①广口瓶内气体体积小于1/5时的误差 原因:气密性不好;白磷不足;未冷却置 室温即打开止水夹。 ②广口瓶内气体体积大于1/5时的误差 原因:燃烧时为夹紧止水夹;燃烧匙插入 太慢,瓶内气体受热部分溢出。 3、空气污染 ⑴、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气体(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粉尘 ⑵、空气污染的来源:汽车尾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工业废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 物);燃烧矿物燃料(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硫)。 ⑶、空气污染的危害:酸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温室效应(二氧化碳);臭氧层空洞(氟利昂)。 ⑷、空气污染指数: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臭氧和可吸入颗粒。 ⑸、空气污染的防治:工厂废气处理后排放;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植花种草、严禁乱 砍乱伐。 二、氧气的性质 1、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大;难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能支持燃烧但本身不能燃烧。化学反应的的供氧者,时常用的氧化剂。 几种物质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实验:

第二章空气氧气二氧化碳测试

第二章 练习试题(1) 一、我会选择(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化学性质的是 ( ) A .铜制造电线 B .干冰人工降雨 C .用氢气做气球 D .氧气供给呼吸 2.下列变化与其他变化有本质不同的是 ( ) A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 B .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C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混 D .大理石遇酸有气泡产生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空气是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B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C .二氧化碳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D .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4.下列分别盛有不同物质的容器中,所盛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5.饼干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 ( ) A .氧气 B. 氮气 C. 水蒸气 D. 二氧化碳 6.下列不属于空气污染物的是 ( ) A .沙尘暴 B 二氧化碳 C 二氧化硫 D 雾霾 7.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主要是因为 ( ) A.它能与燃烧物发生化学反应 B.它溶于水可生成碳酸 C.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D.它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不助燃 8.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 ) A .工业制氧气 B .用大理和盐酸混合制二氧化碳 C .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D .在空气中点燃红磷 9.以下关于燃烧现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C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D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 10.下表是三种气体的密度(在0℃、101kPa 条件下测定)和溶解程度。实验室要收集二氧化硫气体,可采取的方法是 ( ) A .向上排空气法 B .向下排空气法 C .排水集气法 D .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均可以 11.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 .空气中分离出来的稀有气体 B .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C .大理石或石灰石 D .加热高锰酸钾反应后的剩余物

化学方程式计算——针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氧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计算 一、计算题 1.我市某校初三(1)班学生去湖光岩春游,带回了几小块石灰石样品。为了检测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甲、乙、丙、丁四位同学用质量分数相同的盐酸与样品充分反应来讲行实验测定,(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测得数据如下表: 试问答: (1)10.0g样品与45g盐酸充分反应后,盐酸是否还剩余__________ (填“是”或“否”),样品中碳酸钙 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_______。 (2)10.0g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后可产生二氧化碳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2.今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会议使用了一种含碳酸钙的“石头纸”:为测定其中碳酸钙的含量,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称取50g碎纸样品。分别在5只烧杯中进行了实验,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纸张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 (1)表中X的值为___________; (2)求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3)烧杯④中物质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3.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2.0 g石灰石样品,把25.0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分五次加入样品中(样品中的杂质既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解于水),每次充分反应后都经过滤、干燥、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 请计算: (1)2.0g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___________,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 (2)请你继续计算反应生成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计算过程和结果均保留一位小数)。

5.某校一学习小组了解到当地所产石灰石所含杂质为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也不跟盐酸反应)。为了测定该石灰石含有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他们取来15g这种石灰石样品放入烧杯中,并取稀盐酸100g ,平均分成四份,分四次加到烧杯中,每次稀盐酸的用量及充分反应后烧杯中剩余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试求:( l )在第____次加入盐酸后,样品中碳酸钙就 已完全反应。 ( 2 )石灰石样品中的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6.课题小组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含量,取10g石灰石样品放在烧杯中,然后向其中注入一定量某质量分数的稀盐酸,使之与样品充分反应(杂质不参与反应)。随反应进行,注人稀盐酸的质量与反应得到气体的质量呈下图所示关系。请完成下列计算内容:(l)样品中CaCo3的含量是多少。 (2)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7.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综合实践中了解到,某石灰厂有一批石灰石原料,其中含有的杂质是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不能与盐酸反应,高温时不发生分解反应)。为了测定该石灰石的纯度,兴趣小组同学取用2g这种石灰石样品,用实验室现有的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20g分4次加入,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后称量,每次稀盐酸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见下表,利用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下: 计算: (1)该石灰石样品的纯度是多少 (2)所用的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3)如果该石灰厂煅烧50t这种石灰石,最多可得到含杂质的生石灰多少吨

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专题复习

水 ······· · 1.(08广东揭阳)理要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 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 ( ) A.木灰 B.硫磺 C.铁丝 D.红磷 2.10L 空气中约含氧气的体积为 ( ) A 8L B 5L C 2L D 4L 3.(08湖北咸宁)下列关于氧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实验室常用电解水的方法来制取氧气 B.夏天食物腐烂与氧气无关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黑色固体 D.含氧的化合物可能不是氧化物 4.. 小强和几位同学在实验室用下列装置制取几种气体。 ⑴ 写出图中标有①、②的仪器名称:① ② 。 ⑵ 小强想用高锰酸钾制取纯净的氧气,他应选择上述装置中的A 和 (填字母)进行组装。你认为A 装置中还缺少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当氧气收集满并取出集气瓶后,停止该实验的正确操作步骤是先 后 。 (3) 小张选用B 和C 装置可制取的气体是 (答一种),写出实验室制取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他应如何检查B 装置的气密性 。 (4)小陈想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其中二氧化锰的 和 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为控制反应的剧烈程度,他应将B 装置中的长颈漏斗改为 (填仪器名称)。 5.(河北)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 图1所示的是小明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实验过程是: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 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题: (1)上面的实验同时证明了氮气 有 的化学性质。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 ), 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 图1 止水夹 红磷

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专题复习

2、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专题复习 课题: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复习 考点: 一、 氧气 1、 物理性质 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 味的
;标准状况下,密度
比空气的密度 ,它 溶于水;-183℃可变为 色 ,-218℃可变 为 色 状的 。b5E2RGbCAP 2、化学性质 (1)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 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得更旺,发出 色 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 能 但在氧气里铁丝剧烈燃烧, 成 色固体。 的气体。 。 现象,不 ,生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把红热的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会看到 燃烧完后,迅速向集气瓶中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会看到 ,写出木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综上所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在高温下可以与 物质发生反应,在反应中,具有性,是常见的 3、氧气的用途 (1) ;具体应用,如: (2) ;具体应用,如: 实战演练: 1、有关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氧气不易溶于水 B.固体氧是无色的 C.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 色、无味的气体 D.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 2、2003 年 3 月 30 日上午 8 时 31 分,厦门国际马拉松赛正式开赛,发令枪 响后产生一缕白烟。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p1EanqFDPw A.二氧化碳 B.五氧化二磷 C.二氧化硫 D.四氧化三铁 3、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有关氧气说法错误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可以检验氧气 B.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可以制取氧气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法

气体的制备 氧气 二氧化碳 药品 H 2O 2 (MnO 2)或KMnO 4 或KClO 3 大理石和稀盐酸 反应原理 2H 2O 2 2H 2O+O 2↑ 2KMnO 4 K 2MnO 4+MnO 2+O 2↑ 2KClO 3 2KCl+3O 2↑ CaCO 3+2HCl==CaCl 2+H 2O+CO 2↑ 注:(1)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因为反应生成的微溶性的CaS O 4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使得反应停止。(2)不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易挥发,产生的气体中会混有HCl 气体 反应 装置 固固加热型 固液常温型 固液常温型 反应物状态为固体,反应条件为加热,选择固固加热型 反应物状态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选择固液常温型 反应物状态为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为常温,选择固液常温型 收集 装置 向上排空气法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 氧气密度比空气的大,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氧气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的大,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检验 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中,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变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验满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已满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是二氧化碳已满 气体干燥 浓硫酸、生石灰、固体氢氧化钠 浓硫酸

氧气 二氧化碳 药品H2O2(MnO2)或KMnO4或KClO3大理石和稀盐酸 反应 原理 2H2O22H2O+O2↑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 3 2KCl+3O 2 ↑ CaCO 3 +2HCl==CaCl 2 +H 2 O+CO 2 ↑ 注:(1)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 因为反应生成的微溶性的Ca O4会覆盖 在石灰石表面使得反应停止。(2)不 能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因为浓盐酸 易挥发,产生的气体中会混有HCl气 体。 固固加热型固液常温型 反应物状态固体固体和液体 反应条件加热常温 (3)收集装置的选择 (4)气体的检验和验满 检验的方法验满的方法 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中,若木条 复燃,证明是氧气 排水法收集:集气瓶口有大气泡冒出,说明 已收集满 向上排空气法: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 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收集满 二氧 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若变 浑浊,证明是二氧化碳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 已收集满 (5)气体的干燥 氧气、二氧化碳、氢气都可以用浓硫酸干燥;氢气和氧气还可以用生石灰或氢氧化钠干燥,二氧化碳则不能。 排空气法排水法 向上排空气法向下排空气法 气体的性质密度比空气的大,不 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密度比空气的小,不 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不溶于水,不与水反 应

氧气、氢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比较

【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取和性质比较】 一、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室制取和工业制取 气体氧气(O 2)二氧化碳(CO2)氢气(H2) 制备药品 过氧化氢溶液 和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氯酸钾和 二氧化锰 大理石(或石灰石) 和稀盐酸 锌粒和稀硫酸 反应原理 2H2O2MnO2 2H2O+O2↑2KMnO4 K2MnO4+MnO2+O2↑ 2KClO3 2KCl+3O2↑ CaCO3+2HCl CaCl2+H2O+CO2↑ Zn+H2SO4 ZnSO4+H2↑ 反应类型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反应物状态固体与液体混合固体与固体混合固体与液体混合固体与液体混合反应条件不需加热加热不需加热不需加热 发生装置 气体溶解性不易溶于水能溶于水难溶于水 气体密度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密度比空气密度小 收集装置 (纯净的)或(干燥的)或 净化可用浓硫酸或碱石灰干燥 ●用NaHCO3溶液除去 HCl,用浓硫酸干燥●用NaOH溶液除去HCl 杂质,用浓硫酸干燥 收集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气法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或、下排空气法 检验方法 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集气瓶内,若木条复燃, 说明是氧气。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 水,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 浊, 说明是二氧化碳 点燃气体,检 验其生成产物。 淡蓝色火焰, 生成H2O 验满或验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靠近 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已收集满。 用排水法收集时,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 将燃着的木条靠近集气 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 已收集满。 用拇指堵住倒置已收集 满氢气的试管,靠近火焰 后移开手指,若听到“噗” 的一声,说明已纯。 ③ ①②④ △ MnO2 △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比较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比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理解如何选择装置和正确操作; (3)探讨收集装置的改进和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实验方法获取信息,能用图示表述有关的信息民,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行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成就感; (2)培养学生的求实、创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装置、收集方法及验证验满方法。 难点:实验装置的选择方法及改进方法。 四、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我们学习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联系不以前的知识回答,可以哪些方法制得氧气和二氧化碳。 学生活动: 1、列举制取两种气体的方法。 学生活动:回忆思考两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并从各角度比较这些实验方法。 小结:评价这些反应原理时应该注意几方面。 1.反应条件是否符合实验室要求或具体实际情况; 2.实验操作是否安全、简便、可行; 3.所需原料来源是否符合要求; 4.反应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 5.反应速率是否符合要求; 6.产品转化率是否高; 7.反应后产品是否易分离,产品纯度是否符合要求. 设计意图:让学生积极、认真地参与评价、分析和比较。 过渡:实验室制取气体应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药品、反应原理、发生装置、收集装置、验满验证方法。 提出问题:实验室制取这两种气体各选择什么药品?反应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回忆药品及反应原理,练习并巩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教师提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那么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结论:气体发生装置: 1.反应物的状态(固体和固体反应在、回体和液体反应、液体和液体反应...) 2.反应条件(是否要加热、加催化剂等) 气体收集装置: 1.排空气法(向上排气法、向下排气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