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们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读一读《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说说是谁写的学生介绍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指名介绍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等。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读准生字。

3、反馈:(点名读)

4、诗歌都有韵律、节奏,你能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吗。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圈画诗中地名。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再读古诗根据注释自学,同桌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6、逐句理解。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齐读)

7、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图体会意境,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同学们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

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

如果前面李白有江月相伴,还略可安慰的话,随着诗人渐渐远去,沿岸山重水复,月亮或隐或现,此时的月亮已不再像故乡峨眉山月那么明那么亮,诗人将是多么惆怅迷惘

(2)、齐读诗句。补充: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单,但是,当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见着。李白

思念的是谁呢

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

小结: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对友人的思念。

四、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背诵《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内容较浅显,易理解,重点旨在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和课文生字的理解学习,预计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讲解。 本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另外,以“秋” 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学生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另一种理解是李白连夜出发,时间仓促,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在全诗中除“峨眉山月”外,几乎没有景物描写,除“思君不见”外,也不见言情,但我们读到“思君不见下渝州”时,已觉纸短情长情无限了,究其奥妙,就是因上有“峨眉山月”、下有“影入平羌”这一无处不在上下相伴的明月形象,融入了诗人因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对亲情,对友情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可及的无法割舍的情怀之中了。 2.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诗的生字:眉、溪、峡、君 (2).识记诗仙:李白 (3).理解诗中“夜发”、“下”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诗 (5).感悟诗中的情境,体会诗人咏月怀乡思友的感情,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字词如“夜发”、“下”等字词的意思 (2)能流利地朗读古诗,并背诵 (3)体悟诗中的月、影、情交融的情境

峨眉山月歌 教案(白老师)

峨眉山月歌 主备课人:白刘军使用日期:11月日第周星期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 的熏陶。 过程和方法: 1. 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学生导学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检查作业 1、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2、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作者简介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三、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二、合作探究 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1、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

写字课《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写字课《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眉”,掌握书写要领,学生初步认识主笔。 2、通过学习“溪”和“峡”,掌握三点水的写字要领及左窄右宽和左短右长结构字的特点 书写要领。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激发学生学生写字兴趣,渗透育人教育。增强观察比较的能 力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生活和自然,感受汉字的造字特点和字形美。 2、掌握掌握三点水的写字要领及左窄右宽和左短右长结构字的特点书写要领。规范书写本 课生字。 教学准备:PPT、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知道这节课咱们来干嘛的吗?(写字) 课题是——峨眉山月歌 这首七言绝句是谁写的? 会读吗?齐读——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师:本诗描写了峨眉山月的优美景致,描绘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全诗意境清朗秀美,语言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从你们的朗读声中我再次感受到了年轻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情,和离开家乡对亲朋好友的恋恋不舍的无限情思。 过渡语:好诗配好字,怎样才能练得一手好字呢?咱们先去东晋时代向一位大书法取取经,他来了—— PPT出示书法家故事《王羲之吃墨》,观看要求: 师:同学们看到这,都有哪些收获? 师小结: 过渡: 是啊,不管练习软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都需要滴水穿石的精神,不管哪种风格的字,只要遵循书法的规则,都是美的。 同学们,想写好美美的钢笔字吗?那就开启我们的写字之旅吧 二、出示“眉” 1、师:这个字读什么?看字形,说说“眉”是指什么?自古以来,夸人家眉毛长得好 看,都是怎么夸的,说一个词语?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2学情分析 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3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过程 从历史上看,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活动2【讲授】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一、?“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俱杯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21教育网 二、作者简介: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21·cn·jy·com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

杜”。https://www.doczj.com/doc/2d3815986.html, 三、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离开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2·1·c·n·j·y 四、朗读诗歌,理解大意。 活动3【活动】学习《峨眉山月歌》 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部编版语文《峨眉山月歌》公开课研讨教学设计

峨眉望月遇诗仙 ——《峨眉山月歌》公开课研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品诗悟情:扣住“山”“水”“月”“发”“向”“下”“夜”等,学会抓意象、抓关键词,品景、悟情的方法,感悟诗歌牵挂与憧憬交织的复杂情感。(重点) 2.品诗悟人:解诗识人,深刻体悟诗人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难点) 二、新课导入(3分钟) 咿呀学语时,我们便会背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诗句;年少时,我们又会懂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遗憾;长大后,我们不自觉怀想“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曾经。月——不仅是美丽皎洁的动人景象,而且还寄托了某种特殊的情感,而谈到写月,诗仙李白就值得一提,他赋予了月新的生命,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仙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太白十诗九首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李白《玉壶吟》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设计意图】以月为切入,设置情景,同时整体了解诗仙李白写月的诗句。 三、新课设计 板块一:初品峨眉月——一识月中情 (一)寻月溯源——初感知(5分钟) 1.请同学们自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你能从诗歌题目中读到哪些信息? 明确:歌是古代歌曲的一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常称为“歌行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2.自读诗歌,结合诗歌注释和诗歌导读,理解诗意,说说《峨眉山月歌》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诗人离开家乡,出门远行。 3.诗人的行程是怎样的? 明确: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峨眉山月歌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 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 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 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注意纠正,评价)

认识生字,字音,写法 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 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男生女生比较读) 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 ①整体感悟古诗。 师: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那里。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轻时的李白刚离开四川时的作品。 师: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大家看大屏幕,找一找在哪里(思,月)(板书)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师:这两首诗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不是)这首诗中,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师: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找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②逐句理解古诗,解决难理解的字词。 师:诗人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那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我们来继续欣赏。 师:齐读第一行诗,想一想诗人在这一句中写的是什么(月,峨眉山月)它是什么样的呢(半轮)在这里“秋”是在什么意思呢(秋季)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一句吗师:第一行诗,诗人写出了一副青山吐月的美景,第二行写的什么什么呢齐读第二行诗,看一看诗人在这一句里写的是什么。(影——指月影。流——流动,诗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这里的月亮是有感情的,月影倒映在江水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如果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不理解“影”的再读一整句诗)这一句诗人写的是水中的月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师:前两句都在写景,一行写山月,一行写水中的倒影,第三行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

峨眉山月歌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教案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殿堂。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被誉为“诗圣”。但无论哪一种诗歌风格,都离不开抒情。今天,让我们首先走近李白,去感受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首先让我们走近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峨眉山月歌》教案2套(2018新版教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课后反思: 《峨眉山月歌》阅读练习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解释词语 半轮 秋:影: 发: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4、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7——9题。(5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7.这首诗的作者是(1分) 8.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2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峨眉山月歌》教案人教版

峨眉山月歌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2学情分析 说也奇怪,历史上曾有许多人会因我喜欢使用某一种行文方式而得绰号。骆宾王写诗文,因为喜欢用数字,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当时人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算博士”;还有的人因为在诗中连用了好几个古人的名字,就被人讥为“录鬼簿”。但是,李白在这首仅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中,竟连用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五个地名,大家却交口称钻,不但没有人敢于取笑他在开“路程单”,有人竟以“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视为绝唱”赞之。乾隆皇帝叹曰:“但见其工,则妙处不传。”意思是说,读起来只觉得妙不可言,但真的好在哪里,却是无从捉摸。现在看来,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这五个地名依次出现,实际上就是渐次为读者展开的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所以,在艺术上硬要定出一些非遵守不可的清规戒律是不行的。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还是让我们一句句读来吧!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间是在秋天。另外,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而月呢,只有“半轮”,就会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第二句中的“影”指月影,而其中的“入”和“流”,表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再看诗的最后两句——“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县,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李白从清溪驿上船,向三峡进发,这是两个实际的地名,虽然相距遥远,然而舟行江上,一水相连,所以,在感觉上并不觉得吃力。而对“思君不见”的“君”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实有其人,是指李白在即将离开家乡时亲友。那么,这句的意思是说,这次出游时,很想再见一见蜀中的亲友,但是却未能如愿,最终只好带着遗憾离开了。另一种解释是指“月亮”,意思是说在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的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如见故人。我以为。还是后者较为空灵更有味道。你看,在全诗中除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峨嵋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嵋山月歌》教学实录(送教课)(简) 时间:9月11日地点:新教育小学小圆厅班级:四(4)教师:张立华 诵读诗歌 张老师在台前一站,给人感觉很沉稳。 老师显然准备了课件,因为没有电脑,而上课钟已响,张老师果断地开始上课了。 板书了“唐·李白”之后,让学生谈谈对李白的了解。四年级学生都能很清楚的说出李白被称为诗仙,是伟大的诗人。老师让学生背诵一下自己知道的李白写的诗。学生依次背诵了《赠汪伦》《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背诵的节奏感也很好,看得出,学生平素的古诗积累功夫很扎实。 了解了李白,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 1、揭题。今天我们学习李白年轻时候离开家乡时写的一首诗:峨嵋山月歌。老师请学生跟老师板书课题并齐读了课题。 老师问,歌是歌咏的意思,诗人歌咏什么呢?一名男生说,是在歌咏峨眉山的月亮。老师追问,有人知道峨眉山吗?有一个

学生说在四川省,另一个补充峨眉山有一块石头叫峨眉石。 2、读诗。老师请大家自由练读。学生读了大约两三遍,只是没有自由读,一直是齐读。老师要求大家停下,请了两位女同学来读诗。读后,老师问刚才读过的一首诗的节奏是什么?学生很流利的回答是2、2、3。那么——这首诗押什么韵呢?学生也能很准确的说出诗押的是什么韵。 了解了这些之后,老师又请一位同学进行了朗读,提示注意节奏。 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张老师主要采用了一下几点。 1、圈画诗中地名。张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这在万首唐诗绝句中是仅见的,谁能找到告诉大家。 学生一般都能找出三处以上的地名,少数同学能找出四处,全班只有极个别同学找对了五处地名。 张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老师告诉大家呢?还是你动脑筋思考思考呢?请默读古诗,思考诗句的意思。 2、逐句理解。老师问:第一句诗,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能说出月亮是半圆的。张老师再问:我们都说一轮明月,为什么说半轮呢?接着在课件上出示了课本上的插图。请学生看图想象秋天的月亮。 因为课件中音乐没有播放出声,老师用语言描述了秋天月色特别明朗的景象。然后引导学生体会第一句中一个难点:从意思

2018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课后反思:

《峨眉山月歌》教学实录片段_教案教

《xx月歌》教学实录片段 《峨眉山月歌》我从歌字入手,先建立《峨眉山月歌》也就是“为峨眉山月而歌”的表象。再及景“李白看到了怎么样的一番景象?”在这样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情。以下是我第三步的教学实录—— 师:月色朦胧,山影、树影、月影都投射到江水中,随波摇曳,真是“月亮走,我也走”。常说触景生情,此时,你就在蛾眉山下和李白一道欣赏着着月色,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美不胜收 生:令人心旷神怡 生:我都不想走了 师:哦,你是流连忘返呀。那李白看到眼前的这番景象,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能从诗句中读明白吗?提示:诗句中有一个字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试着找出来,想想它的意思。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师笑笑,对她说:多一分思考,多一份收获。该同学有埋头读文。 (2分钟左右,众多学生举手。) 生:“思”字,是思念的意思。 师:你知道xx思念谁吗? 一生插言:是思念朋友。 师:你真了不起,想到李白心里去了。同学们,李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想到朋友呢? 生:他想和朋友一起欣赏美景 生:他想和朋友“把酒言欢”

生:因为他想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 师:和朋友分享快乐,就把一份快乐变成了两份,甚至更多份的快乐。那李白就仅仅想让朋友分享自己的快乐吗?你平常还和什么人一起分享你的快乐? 生:父母 师:是呀,xx他还想到了自己的亲人。 ...... 《xx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 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 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生字。 3、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逐步领悟诗中表达的意境和流露和情思。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板书课题,认读“峨”。 2、简介作者:这首诗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李白的故乡在四川青莲乡,他25离开家乡,长期在各地漫游。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四川时所写的。 3、解题: ①读了课题,你能从中了解到什么? ②“峨眉山”是个山名,在四川省境内。请学生说说对峨眉山的了解。 三、学生初读诗句,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羌”“渝”“君”3个生字的字音。 2、结合查字典,说说理解了哪些词义及诗句的意思。

四、精读诗句,想象画面。 1、读第一、二行诗,说说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 “半轮”:说明当时是“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平羌”:指今天的青衣江。 “流”:流动。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秋高气爽,峨眉山的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江水,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小结:诗人秋夜行船,船在行走,感到月影也在跟着移动,于是产生了“影入平羌江水流”的感觉。 3、读三、四行诗句。哪些词语还需要提出讨论? 发:出发。 清溪、渝州:都是地名。 向:驶向。 三峡:指长江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思:思念。 君:指同住峨眉山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的意思。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四行诗的意思: 我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去,思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顺流而下驶向渝州。 4、小结:一个年轻人,初离故土,对故乡、友人不免恋恋不舍,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峨眉山月歌》 教学设计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文档设计者:设计时间:文档类型:文库精品文档,欢迎下载使用。W ord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放心下载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我们学过不少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课后反思: 可以编辑的试卷(可以删除)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精品教案_15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意在探究先学后教的理念,通过让学生自己设置预 习问题,激发学生的自学意识,通过自主思考来激发学 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外古诗词,意境 清幽,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内容较简单,旨在激发学 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比较欠缺,对内容的 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师应先交给学生赏析 古诗词的角度,通过课前和课中的学习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歌。 四.教学目标 1.课前布置预习,掌握诗歌大意。 2.课前讲授诗歌学习方法,结合“炼字”学习,让学生感受 古典诗歌的意境美。(重点) 3.课前提出问题,归纳学生的问题,调整课堂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主旨,并悟出自己的见解。(难点)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对李白知多少 设置小游戏,两两PK,寓教于乐,检测学生对诗人李白的了解。 (二)反复诵读,感知大意 a.教师示范朗读 b.学生自由诵读一遍,相互听读一遍 c.男生读,女生听 d.女生读,男生听 e.全班齐读 4.重点字词听写。 羌渝州(课前白板指导书写) (三)猜读 1.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对这首诗歌的大致理解。 2.播放小视频,辅助并加深学生理解。 (四)研读 1,教师课下结合课前的预习提问,整理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 (1)找出地名,并说说地名的妙处?(翟旭彤) (2)找出暗示时间的字词?(寇可心) (3)“秋”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寇可怡)(4)由“半轮”联想到了什么?(王文韬)

(5)“影”一字可否换成“隐”?(李安妮) (6)“君”指的的是谁?(臧鑫彤) 2.调整教学重难点。 (1)找出地名,并说说地名的妙处?(翟旭彤) 作者借月光把五处地名巧妙的联系在一起,也可以体 现作者借月光寄托了隔空万里的思念。 (2)“秋”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寇可怡) “秋”字出现在句末,首先是为了押韵,其次是修饰了 月光,营造出了一种清辉扬明月的一种清幽意境。(3)“君”指的的是谁?(臧鑫彤) “君”指的是作者的朋友及故乡,以及作者思念的一切。(点拨学生多角度的理解诗歌情感) (1)小组合作,本诗中最有意境句子是?最有意境的字是?(2)小组合作出题,赏析字句。(其他小组做补充)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李白的写月的诗句? 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教师小结:“月亮”是古人在古诗词中常用到的意象,隔空相望,月亮就成了古人倾诉的对象,象征着乡愁,乡愁和纯洁的友谊。“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能够通过

三下语文《古诗诵读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三下语文《古诗诵读峨眉山月歌》教 学设计 古诗诵读 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读中理解感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

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 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0.练习背诵。 三、作业 .默写《峨眉山月歌》。 2.完成《课堂作业》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导学案1

《峨眉山月歌》导学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默写《峨眉山月歌》。 2、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