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历史康乾盛世2

高一历史康乾盛世2

高一历史康乾盛世2
高一历史康乾盛世2

第26课康乾盛世(下)

北郊高级中学安世皓

[教学目标]

1. 知道康乾盛世时期种植广泛的农业作物名称;了解这些作物产量的提高与农产品商品化的关系;知道家庭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了解商业发展促使了城市的繁荣;知道标志性城市;归纳理解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共同特征;知道这一时期两大重大文化工程;知道清政府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了解文字狱的内容,理解文字狱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分析文化繁荣和文化压制现象并存的实质。

2. 通过对康乾盛世时期经济状况的资料的解读,从中提取相关内容,并在对材料解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这一时期经济状况的见解和看法。能够在对康乾盛世时期文化现象的小组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其他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且能够使用正确的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 体会到康乾盛世的强大和繁盛,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文化的繁荣。同时,意识到封建盛世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重点与难点]

重点:康乾盛世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

难点:清政府对文化实行即扶持又打击的政策的实质;

说明:

1. 康乾盛世主要表现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上,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小农经济也包括家庭手工业。农产品、家庭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促使了商业的发展,是这一时期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国家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因此是本课的重点。

2. 经济决定文化。经济的繁荣决定了文化的繁荣,但是康乾盛世时期,文字狱也是大为盛行时期,清政府一方面修订图书一方面禁锢思想,看似矛盾的现象,实质上表现了清政府对思想控制的加强,是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表现。同时,这一现象正是康乾时期盛世与危机并存的表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种矛盾现象的存在,因此是难点。

[教学设计]

1. 导入新课

2.社会经济的繁荣

3. 文化的昌盛与专制

4. 小结

[资料附录]

材料一:植棉专业区的江苏松江、太仓“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村庄知务本稻者,不过十之二三,图利种花者,则有十之七八”。

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各县“民间多以养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

广东东莞、番禺、增城、阳春“蔗田几占耕地一半”,新会县有的地方“种烟者十之七八,种稻者十之二三”。

--------《黄启臣文集》

材料二:“乡村无不纺纱织布之家,勤者男女更代而织,鸡鸣始止。旬日可得布十匹,赢利足两贯余。耕之所获,不逮于织。耕以足食,织以致余,农家未有不勤织而富者”。

--------光绪《南昌县志》卷56引同治府志。

“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打线,且必时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而衣帛食鲜,茶馆食肆中醉酒呼号者亦复不少矣”。

---------同治《双林记增纂》卷8

材料三:(通州)岸上闾阎,皆临水而居,望之如画,往往以白灰涂其屋上,河水冰合,百余艘舸舰泊在上下,亦有江南商舶之留着者,……而曾闻通州船樯,有如万木之森立,为天下壮观云。今来见之,不尽如此。由东城而入,街路之上,往来行人及商胡之驱车乘马者,填街溢巷,肩磨[摩]毂击,市肆丰侈,杂货云委,处处旗榜,左右森列,如羢裘皮靺、红帽子、画磁器、米谷、羊、猪、姜、葫葱、白菜、胡萝葍之属,或聚臵廛上,或积在路边,车运担负,不可尽数。至如壕堑之深广,城壁之坚致,楼榭台观之壮丽,署宇仓厂之宏大,……水陆之要会也。”

----------李宜显的《庚子燕行杂识》

材料四:

-----李德懋《入燕记》

[板书设计]

[训练设计]:

材料一在经济方面,这个时期生产力高度发展。封建社会里工业薄弱,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主要是以农业来计算的。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是否繁荣的标准是农业上能生产多少粮食。从农业生产来看,中国在康雍乾时期已经是一个非常兴旺发达的国家。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已经达到三亿。……养活三亿人口就相应地要有那么多粮食。能够生产养活三亿多人口的国家,它的经济力量也是非常大的。……美国学者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十八世纪中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全欧洲也才百分之二十三。乾隆时候,中国手工业生产水平也是最高的。总之,不论从纵向还是从横向来看,康雍乾盛世都是一个非常繁荣发展的时代,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盛世的沉沦——戴逸谈康雍乾历史》

材料二谈及康乾时期,魏明伦说,康熙时期当然有其繁荣的一面,但远没有唐朝的思想开明,清朝最突出的是思想禁锢,其对知识分子的残酷迫害是空前的,给中华民族带来的灾难、负面影响是前所未有的。康乾时代对统治者而言可能是盛世,而对人民则是非常残酷的灾难岁月。中国真正的腐败和衰落就是在清代。一个思想空前禁锢的时代,怎么能叫盛世呢?

——《中国影视亟待扫“皇”——魏明伦痛击“帝王崇拜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表达了对康乾盛世怎样的评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2)材料二又表达了对康乾盛世怎样的评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3)你是否同意上述两则材料的观点?为什么?

答案:

(1)材料一是对康乾盛世的赞扬。主要从经济的角度肯定了这段时期的成就。农业的发展使得人口迅速增加,而大量的人口更加需要发达的农业生产。而这一时期,手工业水平也是最高的,大量的商品的生产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物资充沛。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产品的大量流通,更是推动了商业的发展。因此,材料一对康乾盛世的成就是肯定的。

(2)材料二是对康乾盛世的批评。主要从思想禁锢的角度。康乾盛世时期,虽然在文化上出现了如《四库全书》之类的成就。但是这一时期文字狱也是极其严重,清政府对知识分子加强统治,禁止集会结社和书院的开设,使得思想禁锢。知识分子只能埋头于故纸堆中,进行对古籍的整理,由此导致思想文化停滞不前。因此,材料二是对这一现象的批判。

(3)同意材料一,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这一时期中国无论经济政治都处于世界前列,无愧是盛世,虽然有专制统治的加强,但是成就是主要方面的。

同意材料二,康乾盛世时期的文化禁锢政策,导致中国文化从这一时期开

始落后于世界,即使出现了某些方面的盛世,但是文化思想的专制的消极影响,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

两则材料是从不同方面来评价康乾盛世。这一时期,经济上的成就和文化专制并存。评价历史事件应该一分为二。

专题一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教案-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备课 时间[来源:学。科。网Z。X。X。K]2020 年4月2日[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来源: 学_科_网] 编写:审核: 上课时间[来 源:Z|xx|https://www.doczj.com/doc/2d3167405.html,][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第周周月 日[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班级节次 课题“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总课时数第 3 节教学 目标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康熙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进程中的主要功绩。 2.如何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对处于历史转折点上的康熙给予客观而辩证的历史评价。 教学 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网站资料、教师用书 授课方法讲授法、比较法 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专用教室 教学教学二次备课

过程 设计导入:提问:清朝在位最久的一位皇帝是谁? 一、掌握政权 1、康熙简介:康熙(1654~1722)姓爱新觉罗,名玄 烨。1661年即位,年号康熙。在位61年。 2、掌握政权:1669年,剪除鳌拜集团,巩固了自己 的统治。 二、平定三藩 1、三藩是指清朝开国时所封得三个降清明将:平西 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藩势力 日益膨胀,严重影响到全国军政统一和清王朝的安 危。 2、过程:A、1673年,康熙决心撤蕃。B、吴三桂公 开叛乱,之后形成了三藩之乱。C、1681年,清军攻 入昆明,最终平定了叛乱。 3、评价: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符合国家的统一趋 势,清王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三、统一台湾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清之际,荷兰 殖民者侵入台湾。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 同清廷形成对峙。 2、过程:1683年,施琅率水师攻下澎湖岛,促使郑 克爽投降。 3、意义:康熙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将学生回答 讨论平定三藩对当时的影响 教学教学二次备课

论康乾盛世

社会科学2001年第10期 历史研究与评论论 康 乾 盛 世 周 武 帝国时代的最后一个盛世 1644年4月25日,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在北京皇宫后的煤山上吊自杀。一个半月后,摄政王多尔衮以“为明复仇”的“义师”之名,亲率八旗子弟在京城耆老的“迎视”之下神速地占领了北京,取代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10月9日,年仅6岁的顺治帝正式从盛京移驾北京。于是,雄居关外的大清国遂由一个边地汗国一跃而为中原王朝,帝国历史的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入主中原之后,清朝立即面临两大严峻的挑战:一个来自中原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夷夏之辨;另一个则来自满汉之间的紧张、矛盾和冲突。就前者而言,满人一向被视作蛮夷,因此,他们的入主中原在正统的视野中是“以夷猾夏”,并不代表“天命”所归。就后者而言,满人是一个少数民族,汉人占绝对多数,以少数统治多数,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纯熟的运作技巧。面对这两大桃战,清初统治者一方面致全力于中国的再次统一,并通过建立和巩固对“天下”的统治,来赢得和保持“天命”。这个过程总体上说相当顺利,除了在江南遭遇比较持久酷烈的抵抗外,基本上是所向披靡,“传檄而定”。随着长期军事征服的结束,以及“华夷联合”体制的确立,从康熙中期起,清朝便快速地步入一个海晏河清、国泰民安的鼎盛时代。 这是帝国时代最恢宏的一个盛世。这个盛世历康、雍、乾三朝,持续100多年。在这一个多世纪里,中国的人口、财力和事功等各个方面都超迈汉唐规模,并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了极致,所谓“德业于今臻盛大,直超三五辟鸿蒙”。论疆域,比明朝扩大了一倍以上,且东西南朔,“四夷咸服”;论财力,“内外度支,有盈无绌,府库所贮,月羡岁增”,经济总量占居世界首位;论人口,从1700年到1794年的不足百年时间里已不止翻了一番,达3.13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3;论文化,则完成了包括《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在内的“御纂诸书”;论城市,当时世界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共有10个,中国就占了6个,即北京、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和广州……。18世纪来华的英国人曾比较中西,推断当日中国的“国家收入”是“英国总收入的四倍,法国瓦解前总收入的三倍” 。而1750年间,“中国一地所出版的书籍就比中国以外整个世界的总量为多” 。这种量比,从一个侧面写照了盛世的国力和盛世的恢宏。 然而,这又是传统中国的最后一个盛世。实际上,从乾隆中叶开始,这个中国历史上登峰造极的盛世已渐渐暮气四起了。1799年,乾隆驾崩,绵延百余年的盛世便随之一去不复返了,并急遽地进入了一个“四海变秋气”的时代。几乎在同一时间里,“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康有为语)。西方世界,特别是英国狂飙突进的产业革命和民主革命不仅使其本国历史发生脱胎换骨的变迁,而且使各民族独立发展的分散的历史逐渐变成整体的世界的历史。欧洲的商人、传教士和使节在通商和传教的目的驱使下急速地向东方走来,但是,盛世中的君主却对外部世界的历史性变动浑然不知,更不屑于去知,甚至因“恐外人之交

“康乾盛世”与历史意义的采择

【编辑说明】这是姚念慈先生2009年10月在庆祝王戎笙先生七十寿辰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稿,经作者同意,象牙塔网络发布。 对“康乾盛世”这样的大题目,我没有什么发言权。我对清初历史做的一点探讨,都属于实证性和辨析性的,至多只是透过具体的分析来窥视清前期的社会性质和时代特征,类似管中窥豹。而“康乾盛世”则属于综合性的讨论,我还没有充分的思考,只能就所看到的一些论述提出一点感受。 讨论“康乾盛世”,实质上就是对清前期进行历史定位,我觉得首先必须分疏出许多分支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才谈得上综合性的结论。可是我们的研究往往是在具体研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就预先设定一些前提,并以这些预设前提来指导具体的研究。当前清史研究的“主流”对清前期的研究,约而言之,就是以“统一中国”、“满汉平等”、“康乾盛世”这三言十二字要诀作为基本预设,然后在这些预设下进行具体“论证”。但这些预设带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究竟是否成立,其实很难定论。例如清军入关建立全国统治,究竟是“统一”战争,还是民族征服?或者还是什么“轮流坐庄”?是否因为明清之际距离世界近代民族国家潮流尚早,或者因为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就可以模糊和淡化对清军入关的正义性的质问?清廷对蒙古,尤其是厄魯特蒙古的战争,究竟是克服分裂势力,还是扩张?清廷的民族政策究竟是满洲统治者所标榜的“满汉平等”,还是存在严重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都是还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如果再深入进去,又会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子课题,甚至像“中国史”的基本定义或“历史上的中国”这样的重大问题。只有在这些具体课题有了相对明确的结论,或者达成基本共识之后,才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高度综合性和概括性的研究。否则很容易流于空论。目前清史的研究状况和思想分歧,似乎并未成熟到可以进行这样的综合性研究的程度。 就我个人看来,“盛世”这个词本身带有很浓厚的封建意识的味道和明显颂扬的主观色彩。今天我们论述历史,是否一定要沿用“盛世”这样的字眼,也值得考虑。描述一个王朝的上升或顶峰阶段,我们可以用兴盛、强盛、兴旺、全盛、鼎盛时期等等词汇,都可以反映出相应的内容,而比“盛世”更符合现代史学的要求。 清前期是否出现过“康乾盛世”,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应该有不同的陈述和不同的标准。因为这不是一个事实的认定,而是一种价值判断。论述者在进行价值判断时,必然会将自己的社会价值观投射在他的历史研究上。故而他就不能只是一个历史从业者,而且必须是一个知识分子。 从表象而言,知识分子基本特征,在于它的相对独立性和批判精神。但我们必须说仅此还不够,仅仅具有独立性和批判精神,并不见得就具备知识分子的良知,还要看他对谁保持独立,他的批判对象是针对谁。众所周知,乾嘉时期的章学诚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其实他对清廷统治者佩服得五体投地,政治上毫无批判精神。他是痛恨当时占据学术主流的知识分子群体拿了官方的科研津贴却又游离于政治之外,而他自己虽不具备资格享受官方津贴,却偏要自觉地站出来做满洲统治者的“卫道士”,来颂扬清朝统治的“时为大”。这就是他的所谓“救弊补偏”、“扭转世风”。所以,撇开学术不论,从思想潮流来看,章学诚绝对算不上进步的知识分子。现代知识分子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必须作为人民大众主体利益的自觉代言人。当统治者或者强势集团的利益与弱势的人民大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必须毫不犹豫地站在后者一方。人道主义应该是对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个根本性的要求,这与历史研究的理性精神并不矛盾。基于这一点,我们在寻求历史的现实意义时,在以现代史学的要求来诠释中古史时,就必须确立一个基本准则,即从近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或者说对近现代社会的形成贡献了多少积极的因素这一点出发,来衡量中古史晚期,也就是从所谓“近代社会转型”的视角来给清史定位。如果以这样的立场来对待清前期的历史,在今天是否还值得大力宣扬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一历史康乾盛世2

第26课康乾盛世(下) 北郊高级中学安世皓 [教学目标] 1. 知道康乾盛世时期种植广泛的农业作物名称;了解这些作物产量的提高与农产品商品化的关系;知道家庭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了解商业发展促使了城市的繁荣;知道标志性城市;归纳理解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共同特征;知道这一时期两大重大文化工程;知道清政府文化专制政策的表现;了解文字狱的内容,理解文字狱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能够分析文化繁荣和文化压制现象并存的实质。 2. 通过对康乾盛世时期经济状况的资料的解读,从中提取相关内容,并在对材料解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这一时期经济状况的见解和看法。能够在对康乾盛世时期文化现象的小组讨论中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对其他人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且能够使用正确的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3. 体会到康乾盛世的强大和繁盛,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文化的繁荣。同时,意识到封建盛世中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重点与难点] 重点:康乾盛世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共同特点; 难点:清政府对文化实行即扶持又打击的政策的实质; 说明: 1. 康乾盛世主要表现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上,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小农经济也包括家庭手工业。农产品、家庭手工业产品的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促使了商业的发展,是这一时期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国家经济繁荣的标志之一。因此是本课的重点。 2. 经济决定文化。经济的繁荣决定了文化的繁荣,但是康乾盛世时期,文字狱也是大为盛行时期,清政府一方面修订图书一方面禁锢思想,看似矛盾的现象,实质上表现了清政府对思想控制的加强,是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统治的表现。同时,这一现象正是康乾时期盛世与危机并存的表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种矛盾现象的存在,因此是难点。

康乾盛世的表现与危机出现的原因

分类号:K21密级:无 学士学位论文 浅论康乾盛世的表现与危机出现的原因Reasons and crisis of Kangxi and Qianlong appeared 系别专业:教育系人文教育 姓名学号:李亚敏 1039133 年级班级: 2010级 1班 指导教师及职称:杨卫东副教授 2014年4月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摘要 康乾盛世,始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持续时间达115年。如果把康乾盛世和三代以降号称盛世的其他各个时期相互比较,就会发现,无论是在繁荣昌盛的质上还是在量上,它都盛前代,具有历史上罕见的集大成之势。然而,正是在盛世的莺歌燕舞中,一场巨大的历史震荡悄然滋长,许多不为时人注目的细微变化,清晰地预示着未来历史的巨大变迁。 关键词:农业;手工业;对外关系;人口;疆域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Kangxi and Qianlong, began in Kangxi twenty years (1681) San Francisco put down rebellion, stop in the Jiaqing first year (1796) Chuan Shanchu white lotus uprising, duration of up to 115 years. If the Kangxi and Qianlong periods and other three generation to a known time mutual comparison, will discover, whether in the thriving and prosperous of quality or in quantity, it filled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is rare in the history of the most potential. However, it is in the spirit of the joys of spring, a great historical shock quietly, not too many people noticed slight change, clearly indicates the great history of the future. Key words:agriculture ,handicraft industry,foreign relations ,population and territory

论康乾盛世

论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清朝近300年历史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但康乾盛世犹如落日余辉,自乾隆以后,黯淡无光,清王朝也进入了离乱之秋。 “盛世”铨释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代鼎盛时期,史称“康(雍)乾盛世”。什么叫“盛世”?学术界确有不同认识和不同的解释。毋庸讳言,“盛世”是封建史家对历史上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概括,他们在使用这个术语时,实有严格的内涵规定。译成当代的话,“盛世”乃“最好的历史时期”之谓。总观中国历朝历代,“盛世”的内涵,应包括: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政局稳固、国力强大、文化昌盛,等等。当然,这不是封建史家规定的“盛世”标准,也不曾作出过规定,但他们所肯定的“盛世”,无不包含了上列各项“指标”内容。在清以前,为史家所共识的“盛世”有:西汉“文景之治” 至武帝而极盛、唐“贞观之治”至开元而成盛唐局面、

明永宣之治而至盛。还有一盛世,即为史家所忽视,也为孔子所哀叹“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以上“盛世”,都是封建社会最好的历史时期。应当指出,史家所指康乾“盛世”,既不是与清朝衰败相比较,也不是只与前一朝的末世相比较而言的,而是史家从中国历史的全局即对各朝各代进行比较后作出的判断。 “盛世”成因 清朝以前的几个“盛世”,皆从大乱走向大治。清康乾盛世也不例外。清承明末天下大乱,入关以来,经几代人不间断地奋斗,最终将清朝推向鼎盛。 清朝自顺治元年(1644年)进关,历经18年统一战争,削平大顺、大西及南明诸政权,除台湾,全国归于一统。以摄政王多尔衮、世祖为首的统治集团所作的一切努力,为清朝全面实施大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玄烨即位(圣祖)后,又经20年进一步治乱,以康熙二十年(1671年)平定吴三桂8年之乱为契机,乘胜收回台湾,圣祖首次南巡,亲临治黄工地,阅视河工,标志国家全面转入经济建设,从而拉开盛世的序幕。 康熙朝开创了全新的盛世局面。雍正朝继其后,继往开来,继续把盛世推向前进。乾隆朝集前三代人之大成,始成

上海市高一历史第三分册答案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基础练习 1.960 契丹陈桥驿2.考试制度殿试弥封 3.B 4.D 5.C 6.D 二、拓展练习 7、宰相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人,很少有武将,以此避免武将专权;各类官职多用文人;文官地位高于武将;皇帝有“不杀士大夫’’的“祖宗之法”,尊重士大夫。 8、史料是: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评价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 一、基础练习 1.宋神宗制置三司条例司2.司马光元祐更化 3.C 4.C 5.A 6.A 7.D 二、拓展练习 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基础练习 1.耶律阿保机辽 2.党项族西夏3.B 4.A 5.C 6.B 二、拓展练习 8、(1)官分南北指辽设置的从中央到地方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因办事机构分别设在皇帝宫帐的南、北两侧而得名。(2)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为国制,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为汉制。(3)在契丹人和北方诸族居住地实行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在南方渤海人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实行可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从而有利于辽朝的统治。 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基础练习 1.水稻太湖流域2.机户江西景德镇3.B 4.C 5.D 二、拓展练习

6、(1)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的状况。如画面上树木茂盛,说明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反映了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描绘了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说明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等等。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2)西汉时期,南方人口大大少于北方;唐代南方人口增加;宋代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3)南方赋税收入已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由此可见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4)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南方的政治环境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南方的自然资源得到更多的开发和利用;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7、(1)在“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了数万枚古钱币,其中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时期的绍兴元宝。(2)到过的港口:宁波(明州)、杭州、泉州、广州;驶向的地方:南洋(东南亚)、印度(南亚)、阿拉伯(西亚)。(3)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商品,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宋代掌握了发达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在航海中使用指南针;宋代政府采取了鼓励海外贸易的政策;北方时有战乱,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相对移向东南沿海等。 第21课辉煌的科学技术 一、基础练习 1.毕异泥活字印刷铅活字2.蒙古国阿拉伯欧洲3.C 4.A 5.B 6.B 7.A =、拓展练习 8、(1)原因:宋元时期,民族政权长期并立,战争频繁。外传经过:13世纪随蒙古国西征传人阿拉伯,后传人欧洲。(2)主要成就:十二气历、《梦溪笔谈》。研究方法: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总结经验和规律。(3)水运仪象台。韩公廉。(4)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取得巨大成就,我国古代科技达到了顶峰,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印刷术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火药对欧洲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等。总之,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22课元朝的统一 一、基础练习 1.大都商业大都市2.意大利威尼斯福建泉州马可·波罗行纪3.C 4.B 5.A 6.D 二、拓展练习 7、(1)材料一藩王使者质问元政权为什么不遵旧俗;依据是蒙古人旧俗不同于汉法,是指游牧为业、不建城邑、不讲仪文制度。材料二力主元政权必行汉法乃可长久;依据是考察历史上的后魏、辽、金诸政权统治时间都很长,是推行汉法的结果。采纳了材料二的观点。(2)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机构。“考求前代之典”,即沿袭北宋时期的中央官制。(3)中书省首创于隋唐。差别:唐的中书省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

高一历史练习册(第三分册)答案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一、基础练习 1.960 契丹陈桥驿2.考试制度殿试弥封 3.B 4.D 5.C 6.D 二、拓展练习 7、宰相都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文人,很少有武将,以此避免武将专权;各类官职多用文人;文官地位高于武将;皇帝有“不杀士大夫’’的“祖宗之法”,尊重士大夫。 8、史料是: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评价是: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为赵宋王朝选拔人才、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起了积极作用。 第18课北宋中期的改革 一、基础练习 1.宋神宗制置三司条例司2.司马光元祐更化 3.C 4.C 5.A 6.A 7.D 二、拓展练习 8、(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带来的各种后果。(2)以整顿吏治为核心的庆历新政和以理财为主要内容的王安石变法,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一、基础练习 1.耶律阿保机辽2.党项族西夏3.B 4.A 5.C 6.B 民族政权建国时间民族杰出首领都城 宋960年汉赵匡胤开封 辽916年契丹耶律阿保机上京 西夏1038年党项元昊兴庆 金1115年女真完颜阿骨打中都 元1271年蒙古忽必烈大都 二、拓展练习 8、(1)官分南北指辽设置的从中央到地方两套平行的政权机构,因办事机构分别设在皇帝宫帐的南、北两侧而得名。(2)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为国制,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为汉制。(3)在契丹人和北方诸族居住地实行适应游牧文明的管理制度,在南方渤海人和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居住地实行可适应农耕文明的管理制度,从而有利于辽朝的统治。第2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基础练习 1.水稻太湖流域2.机户江西景德镇3.B 4.C 5.D 二、拓展练习 6、(1)从图片中可以了解宋代江南农业生产的状况。如画面上树木茂盛,说明江南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反映了那时候江南社会比较安定,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还描绘了南方一人一牛犁耕的方法,说明宋代南方耕作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插秧与收获同时进行的情景,说明我国农业精耕细作水平攀升到一个新高度,等等。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新气象。(2)西汉时期,南方人口大大少于北方;唐代南方人口增加;宋代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3)南方赋税收入已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由此可见南方已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4)北方人口的

高一历史必修一1到6课复习总结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目的: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史料及解析】专制时代晚期与康乾盛世

【史料及解析】专制时代晚期与康乾盛世 中国自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经历了一两千年的演变过程,到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达到顶峰。君主专制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宋朝以后,中国古代少有盛世景象,但在17、18世纪,当封建社会快要败落的时候,当专制时代的晚期却出现了康乾盛世。而清代盛世的再现,是在满族君权下形成的。 康熙8岁即位,16岁亲政,首先诛杀权臣鳌拜而乾纲独断。他是一个勤劳的皇帝,其晚年自述:“予年将七旬,在位五十余载,天下粗安,四海承平。虽未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但孜孜汲汲,小心谨慎,夙夜未敢少懈,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岂仅劳苦二字所能概括?前代帝王,或享年不永,后世史论,辄以为酒色奢侈所致,此皆不过书生好为讥评,虽纯全尽美之君,亦必择摘瑕疵而后快意。 予其为前代帝王剖白,盖天下事繁,不胜劳惫所致也。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为人臣者,仅有诸葛亮一人耳。若为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劳一生,了无休息。”此后,君主亲自批阅奏章成为清初诸帝相沿的规矩。据说雍正因此而常常迟至午夜都不得安寝。亦足以说明君权日积而愈重。 满洲贵族君临中国的过程,同时也是其自身汉化的过程。这不仅表现在清代基本上继承了明代的政治制度,而且表现在他们接受并且自觉提倡中国的传统文化。 康熙在位60年,曾诏举博学鸿儒以奖励文学,尊祀朱熹于十哲之列以表彰理学,同时又提倡汉学;购求遗书,编纂群籍,成《图书集成》1万卷。好大喜功的乾隆,更是集多士之力,总汇古代文化,成《四库全书》7.9万余卷。虽说其用意在借此删书,然而在文化史上,这样的巨制毕竟是前无古人的。 与之相称,清代设官任职,至少在外观上不以划分满汉畛域为能事。职官之品级崇高者,六部堂官以上则设满汉各一半,地方督抚则满汉兼用。这些做法比元朝统治者要高明得多,结果是满族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和传统,汉族亦接受了满族的君权。在以后的200余年中,清初遗民哀愤耿耿的种族意识因此而渐为世人淡忘。

对康乾盛世的再认识

对康乾盛世的再认识 众所周知,康乾盛世是清政府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巅峰。然而,在这辉煌的景象背后却有着潜在的巨大危机。 一.经济 在康乾盛世时期,虽然出现了社会经济全面高涨的局面,粮食生产总值在世界上也数一数二,但总归是农业经济,还是比较落后的一种经济形式。当时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已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现象,可是这种新的生产因素还只是在江南等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存在,再加上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摊丁入亩”的税制改革,牢牢地将农民固定在贫瘠的土地上,无疑等于扼杀了任何资本主义的萌芽。这使得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在全国仍居主导地位。这种自然经济结构由于其狭小的生产规模、简单的性别分工、落后的生产技术、较低的生产效率,所以经济结构十分脆弱,经不起一丁点风吹草动,具有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这也使得社会经济极易走向崩溃。 而欧洲当时工业革命爆发,已经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由手工生产转为了机器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其生产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而其“按时计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的推广也极大的促进了劳动者

的劳动积极性。这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适应为西方在以后的短短几十年赶超中国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 当时中国的科举制早已名存实亡,它已不再是靠能力选拔官员的一个制度,改而实行“八股取士”。这只是为封建王权培养的一批走狗。在社会上又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中国进入了一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 西方这时候进行的工业革命给社会也带来了许多变化,他们在民主思想的熏染下,民风开放,科技以飞快的速度发展。同时更加重视科学教育的普及,使其人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也拥有了更加优质的劳动力资源。 三.政治 康乾盛世看似应当是一个政治开放的时期,其实不然。相反的,它还是一个权力高度集中,发展到巅峰的时代,像军机处的设立就是皇权高度发达的象征之一。虽然它完善了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保持着高效的办事效率,但从现代政治的角度来看,当时高度集中的权力是某种程度的制度上的倒退。 而当时的西方大兴资本主义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与中国相比无疑是先进了太多。他们的政体不是君主立宪

康乾盛世——落日的辉煌

康乾盛世——落日的辉煌 从17世纪40年代起到20世纪第一个10年止,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这268年间,自康熙经雍正至乾隆的130多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盛世,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以致英国迟迟不能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然而正是这个大清帝国,在乾隆晚年以后即逐步走上了衰落的不归路,昔日的鼎盛已成为明日黄花。 康乾盛世前后100多年魔术般的变化,令全世界的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有识之士们大为震惊。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从手工业来看,也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手工作坊、手工业逐渐增多。市场也有了一定的发育,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也有很大发展。 然而,当康乾君主谨慎地牵引中国社会这艘古老的大船,沿着原有的航线进行再一轮冲刺的时候,诸欧治定功成,其新政新法新学新器,绝出前古,横被全球。西方社会爆发了一系列改天换地的伟大革命,迅速地脱离传统的发展路线而突然加速前进,跃上了世界文明进程的制高点。这些革命,不论胜利与否,彻底与否,其结果都加速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灭亡,推动了民主政体的建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在变化了的世界面前,康雍乾三代君主却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和极度的愚昧:妄自尊大、拒绝开放,囿于传统、反对变革,满足现状、固步自封,特别是限制工商业、蔑视科学技术、闭关锁国、加强集权、禁锢思想的做法,愈加严重地制约着社会的进步。 康乾时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时代,是经济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显的时代。中国在对外关系上却采取了逆时代大潮的封闭国策。对外政策的着眼点是怀柔远人,外夷归附,宣扬恩德以保持国内秩序的稳定。至于航海探险、远洋贸易、对外扩张,这一切既缺少实行的手段、能力,也没有试探的兴趣。它不重视对外贸易的经济利益,只把通商当作怀柔的手段。当英国商人给清朝的文书中要求扩大通商,声称中英通商与天朝有益时,乾隆皇帝却轻蔑地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它盲目坚持天朝体制,以四夷之共主的面貌出现,在国际关系中,既不考虑交往的平等性,拘泥于三跪九叩之类礼仪末节;也不考虑经济利益,用朝贡代替国际贸易。 在儒家思想的统治下,终清一朝,弥漫着轻视和蔑视科技之风,把科技知识视为形而下,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清廷一方面引导知识分子只钻研儒家经典;另一方面采取高压政

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

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评价及争议 “康乾盛世”固然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但又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首先“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的纵向看,其盛世规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变;其次,从世界的横向看,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当时的经济生产总量仍高于西方,但是生产技术却相对落后了)、文化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这是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没有出现的情况。 还有,盛世下的清朝有很多弊端:第一,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及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第二,八股取士,并且大兴文字狱,残害大量文人学士,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民的思想。在此期间,整个社会发展缓慢,欧洲却爆发了工业革命,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发展,大清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差距越拉越大。此外,还有改土归流,加强了国家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但却加剧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区之间的矛盾,引起了多次边民起义,此外,改土归流亦只流于形式,仅是“换了官名,人还在,一姓土皇”。 某些史学家不赞同“康乾盛世”的提法。如周思源不同意康乾时期是“盛世”,只能称“康乾之世”。他的主要理由有:汉唐之所以公认为盛世,与其政治环境宽松、精神昂然进取有很大关系。而康雍乾三朝最大的失误就是禁锢思想,以文字狱为代表的严厉的残酷的禁锢思想。至于“康雍乾时期的经济发展,是明末以来战乱频仍之后的一种恢复性发展。而并不是由于新的生产方式和使用新的科学技术引起的生产力革命性大提高。” 史学家戴逸在肯定“康乾盛世”提法的同时,也曾指出其四方面消极因素:闭关锁国、重农轻商、禁锢思想、轻视科学,称之为“盛世的阴影”。 鲁迅说他看了外国人的一些记载,怀疑康乾盛世完全是文字狱吹出来的。鲁迅对康乾时期的重要文化成就之一《四库全书》多次发表批判言论,如“清人篡修《四库全书》而古书亡,因为他们变乱旧式,删改原文。”“单看雍正乾隆两朝的对于中国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够令人惊心动魄。全毁,抽毁,剜去之类也且不说,最阴险的是删改了古书的内容。” 清初以敢言而闻名的思想家和政论家唐甄所著《潜书》曾描述:“清兴五十年来,四海之内,日益困穷,农空、工空、市空、仕空。”并指出皇帝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认为“自秦以来,凡帝王者皆贼也”。 然而,在18世纪康乾盛世期间,当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们将当时的中国图景呈现在人们面前时,立即引来整个欧洲对中国的强烈向往。结果在17世纪末至18 世纪末的100余年间,在欧洲形成了长时间的“中国热”。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

高中历史第三分册知识点整理

高一下历史期中复习 第17课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1)宋朝的建立:北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北宋与辽、西夏以及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A】 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 宋建国后,先后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唐末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基本实现了统一。但辽政权已雄踞北方,西北党项族的势力范围也很大,宋朝的统一是不完全的。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文官体制【C】 961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枢密院的长官称枢密使,一般由文官担任。 宋初以“重文轻武”为基本国策,防范武将专权,也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来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宋朝的文官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央政府的重要官员,痛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以及地方要员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3)科举制的完善:宋朝在考试制度和规划方面改革的举措;宋朝科举考试的内容【A】 宋朝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设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以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和公正。 宋初仍承唐代以来的方式,主要以诗赋取人。宋中期以后,废除了单纯记忆背诵性的考试内容(“帖经”),增加策论考试,以考核士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能力。 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B】 通过改革而逐步完善、兴盛的科举制,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19课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1)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A】

评价康乾盛世

评价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这一时期政治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因此被称为盛世。“康乾盛世”固然是封建社会的又一次太平盛世、繁华高峰,但又是一个不完美的盛世。首先“康乾盛世”在中国历史的纵向看,其盛世规模只有量的增加而没有质的改变;其次,从世界的横向看,康乾盛世时期的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科技已经落后于西方,这是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没有出现的情况。 原因: 1、政治局面安定。在康雍乾时期,自从三藩平定之后,中原地区就没有战争,国内也没有战争,社会上就没有大规模的破坏。因此社会安定,经济得以飞速发展。平定三藩和统一台湾标志着明清之际开始的中国社会各阶级以及满汉各族统治力量集团间力量对比的漫长调整过程终于结束,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政治条件。 2、就外部条件来说,当时中国产品丰富,换时往往出超。西文国家的物品不足,只能是拿银子来换中国的产品,这样大量的白银就流入中国。清朝大批推广高产作物。 3、三代皇帝励精图志,勤政英明,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一系列促生产力措施,如康熙时期:实行更名田鼓助垦荒,实行固定的粮食税。雍正时期实行摊丁入亩,取消了人头税,放松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吸取明中后期的教训,清前期皇帝努力做到“乾纲独揽”,强调“勤政”在康、雍、乾三朝尤为突出。 表现: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国家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是至高无上的基本原则。然而,在清代以前,统一问题,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和中原地区中央政府的关系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到了清朝实现了国家的完全统一,康乾盛世从此达到了全盛时期。在这一方面,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确很有作为,他们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如:康熙帝:平定三藩,平定漠西蒙古噶尔丹的叛乱,派施琅率军入驻台湾,设台湾府,促进了台湾的开发,也巩固了祖国的海防;册封西藏宗教首领以王世班禅并规定册封制度;两次抗击沙俄,组织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规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为中国领土。雍正:在西藏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管理,并设驻藏大臣。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大小全川土司叛乱,热情款待安置土尔色特部的回归,设伊犁将军进行管理等。 2、经济方面:中华民族经过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至康乾盛世,取得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从农业来看,不论是当时的人口数量,还是耕地面积,都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历史时期。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主要出口商品有茶、丝、土布,尤以茶叶占第一位。此外,中国城市手工业等达到很高的水准。 3、学术文化的集大成是康乾时期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康乾时期古籍研究、整理所涉猎的范围异常广泛,包括经学、史学、天文、古算、地理、农医学等方方面面,从此较宽广的范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弊端: 1、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及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受到压制,出现了齐行叫歇的工人斗争,土地兼并仍然严重。清朝已陷入了固步自封的境地。 2、思想方面,政府对汉族知识分子采取文化高压政策禁锢思想,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肆意屠戮文士,流放关外的士人竟高达成千上万,严重制约了社会思想的进步,并扼杀了明末以来的启蒙思想解放进程,被欧洲人称为“中国的中世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