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渊有几个儿子

李渊有几个儿子

李渊有几个儿子
李渊有几个儿子

李渊有几个儿子

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那么李渊一生中有多少个儿子呢?下面一起来

看看。

李渊一生共有二十二位儿子。分别是隐太子李建成、太宗李世民、卫怀王李玄霸、巢

刺王李元吉、楚哀王李智云、荆王李元景、汉王李元昌、酆悼王李元亨、周王李元方、徐

康王李元礼、韩王李元嘉、彭思王李元则、郑惠王李元懿、霍王李元轨、虢庄王李凤、道

孝王李元庆、邓康王李元裕、舒王李元名、鲁王李灵夔、江安王李元祥、密贞王李元晓、

滕王李元婴。

李渊最出名的儿子就是长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这四兄弟都是

李渊与窦皇后所生。

后来,在影视作品中,李玄霸被称为“李元霸”,他力大如牛,善用流星锤。但是,

根据史书记载,李玄霸自幼聪慧,善于辩论,口才十分好。但是,李玄霸在他十六岁的时

候就去世了。

李渊起兵晋阳,将隋朝灭掉,自己建立了唐朝政权。其中,李渊获得胜利与李建成、

李世民、李元吉的努力贡献是息息相关的。

617年李渊决定在在山西晋阳起义,讨伐隋朝。李世民跟随父亲行军作战,李世民率

领军队跟随父亲直进关中,不到几个月便拿下了长安。李渊拥护杨侑为皇帝,杨侑随即加

封李渊为唐王,李建成为王世子,李世民为秦国公。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将隋炀帝杀死,李渊在五月份的时候称帝,改国号为唐。李渊建立唐朝后,疆土十分有限,为了扩充唐朝

的疆土领域,他派遣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兄弟征战南北,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为稳

固唐朝政权努力。李世民率兵击败了刘武周,巩固了北方的势力;随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

建德,获取了华北统治权。公元623年,李建成消灭了刘黑闼,获取了河北一带的统治权。随后,唐朝军队消灭了江南辅公祏军队,公元624年,李渊统一天下。李世民兄弟征战四方,扩充了唐朝的疆土范围,并且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

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杀害。

李渊于公元618年农历五月份登基为皇帝,该国号为唐,年号为武德。公元617年,

李渊在李世民等人的说服下,决定在晋阳起兵。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率兵直接攻入长安,李

渊将隋炀帝称为太上皇,拥护杨侑为新皇帝。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李渊直

接推翻了隋朝统治,自己称帝建立唐朝政权。

不久之后,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此后,李渊

开启了唐朝统治。

在政治上,李渊继承和革新了隋朝的官僚体制。他设立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便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李渊将各级官员的职责进行了细分,便于考察考核官员们的业绩。

在税收方面,唐高祖重新做了改革,虽然承袭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但是唐高祖放宽了田地买卖的条件。这样一来,鼓励了百姓们的积极主动性,同时,唐高祖对贵族阶级和官员土地拥有做了明确的划分。唐高祖李渊这些做法,刺激了百姓们的生产积极性,更有利于百姓们从事农业生产生活。

李渊推崇儒学,登基后,他规定儒学经典教材成为教学重要内容。在选拔人才方面,沿袭和改进了选拔制度,为后来科举制度的形成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李渊称帝后,派遣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消除地方割据势力,为扩充唐朝疆土做努力。

武德七年,唐高祖统一了天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俭简介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俭简介 唐俭,字茂约,汉族,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祖父唐邕为 北齐大臣,其父唐鉴与唐高祖李渊为世交。下面是。 谏举大计 唐俭,祖父唐邕,任北齐尚书左仆射。父亲唐鉴,出任隋戎州刺史,与唐高祖友善, 曾同掌禁卫。因此唐俭素与秦王交游,同在太原。 唐俭爽直豪迈,不循规矩,但侍奉亲人以孝闻名。见隋朝政局渐乱,暗地劝说秦王建 立大计。唐高祖曾招访过他,唐俭说:“您长相有日角龙廷,姓氏又合乎图谶,久系天下 人望。如果外招豪杰,北连戎狄,右收燕、赵,渡河南下,占据秦、雍之地,这就是汤、 武的大业了。”唐高祖说:“汤、武之事,岂可希求?但天下正乱,言私应当图谋自全, 言公则应拯救天下百姓,我将为您考虑此事。”到大府开建时,授职为记室参军、渭北道 元帅司马。随从平定京师,任职相国府记室,封为晋昌郡公。 镇压叛乱 武德初年公元609年,进职为内史舍人,后迁任中书侍郎、散骑常侍。吕崇茂占据夏 县造反,与刘武周连兵,下诏永安王孝基、独孤怀恩、于筠率兵进讨,唐俭因出使到达军中。恰逢王孝基等人被刘武周擒获,唐俭也被抓。起初,独孤怀恩屯驻蒲州,暗地与部将 元君实谋反,此时一起陷没入贼。 元君实私下对唐俭说:“独孤尚书准备起兵图谋大事,犹豫不发,故逢此难。这就是 古人说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了。”不久独孤怀恩逃归朝廷,下诏仍守蒲州。元君实说:“独孤脱难得归,仍旧戍守河东郡,真是王者不死啊!”唐俭怕独孤怀恩作乱,密令 刘世让归朝告发他的阴谋。恰遇唐高祖驾临蒲津,船到中流而刘世让赶到,唐高祖大惊说:“岂非天命佑护啊!”下令返回西岸,收捕谋反之徒,独孤怀恩自杀,余党全被诛杀。不 久刘武周战败,逃往突厥。唐俭封存府库财物、登记兵器铠甲,以等待秦王接收。 唐高祖嘉奖唐俭身受幽禁折辱而不忘朝廷,下诏恢复原职,仍任并州道安抚大使,允 许他权宜行事。并将独孤怀恩的家产全都赐予唐俭。还京后授职礼部尚书、天策府长史、 检校黄门侍郎,封为莒国公。仍旧任职为遂州都督,食绵州实封六百户。 助破突厥 贞观初年公元627年,唐俭出使突厥返回,唐太宗对唐俭说:“您看颉利可以攻取吗?”唐俭回答说:“依仗国家威灵,其事可望成功。”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俭乘驿 车驰往突厥诱使他们归附,颉利表示同意,因而兵众弛懈,李靖乘势袭破其众,唐俭脱身 返回。

李渊有几个儿子

李渊有几个儿子 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那么李渊一生中有多少个儿子呢?下面一起来 看看。 李渊一生共有二十二位儿子。分别是隐太子李建成、太宗李世民、卫怀王李玄霸、巢 刺王李元吉、楚哀王李智云、荆王李元景、汉王李元昌、酆悼王李元亨、周王李元方、徐 康王李元礼、韩王李元嘉、彭思王李元则、郑惠王李元懿、霍王李元轨、虢庄王李凤、道 孝王李元庆、邓康王李元裕、舒王李元名、鲁王李灵夔、江安王李元祥、密贞王李元晓、 滕王李元婴。 李渊最出名的儿子就是长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这四兄弟都是 李渊与窦皇后所生。 后来,在影视作品中,李玄霸被称为“李元霸”,他力大如牛,善用流星锤。但是, 根据史书记载,李玄霸自幼聪慧,善于辩论,口才十分好。但是,李玄霸在他十六岁的时 候就去世了。 李渊起兵晋阳,将隋朝灭掉,自己建立了唐朝政权。其中,李渊获得胜利与李建成、 李世民、李元吉的努力贡献是息息相关的。 617年李渊决定在在山西晋阳起义,讨伐隋朝。李世民跟随父亲行军作战,李世民率 领军队跟随父亲直进关中,不到几个月便拿下了长安。李渊拥护杨侑为皇帝,杨侑随即加 封李渊为唐王,李建成为王世子,李世民为秦国公。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将隋炀帝杀死,李渊在五月份的时候称帝,改国号为唐。李渊建立唐朝后,疆土十分有限,为了扩充唐朝 的疆土领域,他派遣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兄弟征战南北,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为稳 固唐朝政权努力。李世民率兵击败了刘武周,巩固了北方的势力;随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 建德,获取了华北统治权。公元623年,李建成消灭了刘黑闼,获取了河北一带的统治权。随后,唐朝军队消灭了江南辅公祏军队,公元624年,李渊统一天下。李世民兄弟征战四方,扩充了唐朝的疆土范围,并且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 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杀害。 李渊于公元618年农历五月份登基为皇帝,该国号为唐,年号为武德。公元617年, 李渊在李世民等人的说服下,决定在晋阳起兵。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率兵直接攻入长安,李 渊将隋炀帝称为太上皇,拥护杨侑为新皇帝。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李渊直 接推翻了隋朝统治,自己称帝建立唐朝政权。 不久之后,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此后,李渊 开启了唐朝统治。

李渊有几个儿子

李渊有几个儿子 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那么李渊一生中有多少个儿子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李渊一生共有二十二位儿子。分别是隐太子李建成、太宗李世民、卫怀王李玄霸、巢刺王李元吉、楚哀王李智云、荆王李元景、汉王李元昌、酆悼王李元亨、周王李元方、徐康王李元礼、韩王李元嘉、彭思王李元则、郑惠王李元懿、霍王李元轨、虢庄王李凤、道孝王李元庆、邓康王李元裕、舒王李元名、鲁王李灵夔、江安王李元祥、密贞王李元晓、滕王李元婴。 李渊最出名的儿子就是长子李建成、唐太宗李世民、李玄霸和李元吉,这四兄弟都是李渊与窦皇后所生。 后来,在影视作品中,李玄霸被称为“李元霸”,他力大如牛,善用流星锤。但是,根据史书记载,李玄霸自幼聪慧,善于辩论,口才十分好。但是,李玄霸在他十六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李渊起兵晋阳,将隋朝灭掉,自己建立了唐朝政权。其中,李渊获得胜利与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的努力贡献是息息相关的。 617年李渊决定在在山西晋阳起义,讨伐隋朝。李世民跟随父亲行军作战,李世民率领军队跟随父亲直进关中,不到几个月便拿下了长安。李渊拥护杨侑为皇帝,杨侑随即加封李渊为唐王,李建成为王

世子,李世民为秦国公。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将隋炀帝杀死,李渊在五月份的时候称帝,改国号为唐。李渊建立唐朝后,疆土十分有限,为了扩充唐朝的疆土领域,他派遣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三兄弟征战南北,消灭各地割据势力,为稳固唐朝政权努力。李世民率兵击败了刘武周,巩固了北方的势力;随后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获取了华北统治权。公元623年,李建成消灭了刘黑闼,获取了河北一带的统治权。随后,唐朝军队消灭了江南辅公祏军队,公元624年,李渊统一天下。李世民兄弟征战四方,扩充了唐朝的疆土范围,并且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 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杀害。 李渊登位时间李渊于公元618年农历五月份登基为皇帝,该国号为唐,年号为武德。公元617年,李渊在李世民等人的说服下,决定在晋阳起兵。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率兵直接攻入长安,李渊将隋炀帝称为太上皇,拥护杨侑为新皇帝。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死,李渊直接推翻了隋朝统治,自己称帝建立唐朝政权。 不久之后,李渊立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此后,李渊开启了唐朝统治。 在政治上,李渊继承和革新了隋朝的官僚体制。他设立了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便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李渊将各级官员的职责进行了细分,便于考察考核官员们的业绩。 在税收方面,唐高祖重新做了改革,虽然承袭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但是唐高祖放宽了田地买卖的条件。这样一来,鼓励了百姓们的

隋朝与唐朝是两个朝代,为何都称为“隋唐时期”

古建中国-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隋朝与唐朝是两个朝代,为何都称为“隋唐时期”? 翻开历史,我们就能清楚的知道,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自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长达近四百年分裂的局面。隋朝存在时间很短,只有三十七年,但却以“政治清明,国家富强”而文明于世,其辉煌程度被历史学家所肯定。 然而,在中国历史上,从分裂到统一的王朝,往往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不会长久,这也是历史的必然,这个时候恰恰会造就一个兴盛朝代的出现,如“秦”灭出“汉”,“隋”后出“唐”。史学家为什么把隋朝同唐朝合称“隋唐时期”,这其中的缘故,我们通过下面对隋唐两朝的对比分析,揭开谜底。 杨坚(541年-604年),即隋文帝 一,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政治制度。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有为君主,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外交等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国家机构方面,去除自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不分门第高低选擢人才;在行政方面,去除郡级,建立州、县两级制,消除地方势力,巩固了君主专制;在法治方面,实行宽减刑法制度,制定了《开皇律》“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删减前代的酷刑,稳定了人心;在政风方面,吸取北周宣帝“奢侈浮华,沉湎酒色”失国的教训,提倡勤俭节约,开源节流。同时实行重文轻武,轻徭薄税的政策,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这些改革的实施,使隋朝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兴盛局面。

唐朝在全面继承隋朝政治制度的同时,在太宗时期,又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吸取隋亡教训,制定相应治国政策。“武周”时,在隋朝“科举制”的基础上扩深成“殿试”、“武举”制,唯才是举,选拔更多人才为国所用。 唐朝根据隋的《开皇律》制定了《唐律》、《永徽律》等大批律法,只对谋反、叛乱等定为重罪,其他的均可轻罚或赦免,这对稳定民心,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这些政治策略的实行,唐初期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大好开局,这对唐朝后期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繁荣富强唐朝全面继承了隋朝的经济基础,开创了更加的新局面。 隋朝沿袭北魏实行“均田制”,重视农业生产,减轻赋役,使社会安定,海晏河清。炀帝时又开凿贯通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公里的大运河,使中国南北增强了联系和物资的交流,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隋朝还进行货币改革,废除古旧币种,同时对度量衡进一步统一标准。这些措施的实施,使隋朝生产力得到解放,物产充盈,多个国仓中,存粮都在百万石以上,可供国家六十年的开支,尽管隋末战乱遭到破坏,但直到唐贞观十一年还没用完,可见隋朝当时富裕到何等程度。 隋朝的经济制度和物资基础,在太宗李世民充分利用下,又发扬光大,使唐朝初期就出现了一个政治更加清明,经济繁荣发展的强盛局面,这个时代为后来的武则天统治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了深厚的经济基础。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 三,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文化繁荣。

张李渊班主任叙事

班主任教育叙事 ——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引导全班学生共同成长 时间真快,在忙碌中,一个学期又过去了。对于这个班,我感觉孩子们的成长真的是不经意的。不经意间,他们的个头窜高了很多;不经意间,他们懂事了很多;不经意间,他们学会了很多……不经意间,他们就这么一点一滴地成长起来了。而我作为他们的同行者,作为他们成长的见证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欣喜。回顾这一学期的班主任工作,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只有全体学生和

班主任共同努力,增强集体凝聚力,创设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班风班貌整体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进步。班主任工作是琐碎的,平时我主要将工作重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关心孩子。爱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沟通学生思想和感情最有效的手段,想要管理好班级,必须关心、了解每一位学生。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始终把工作的责任感放在第一位。我的教育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孩子,他们天真烂漫,处处充满着童稚童趣。做一个辛勤的园丁,使每朵鲜花都绽放,每颗幼苗都茁壮成长,这是我做班主任的信念。低年级的孩子对老师特别热情,经常会围着老师转,我也很习惯在课后把孩子叫到自己身边,和他们聊聊天,请他

教教老师这件新玩具怎么玩;问问她这件漂亮的新衣服是谁买的?问问他今天给老师吃的喜糖是怎么来的?告诉他这几天进步了!告诉他星期天作业完成很漂亮,也跟他说昨天他写的生字不好看,今天和同学吵架不应该……在这种轻松的聊天氛围下,把握好教育的契机,自然而然地提出对他们的一些要求,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还觉得,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种宽容的爱,经常想起一句话:假如我是孩子,以此来鞭策和启示自己。每次,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当我怒气升腾的时候,我就让自己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是不是也会像他们一样?假如那又是我的孩子,如何教育才是最佳途径?于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们的

专题五 古文化常识题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

专题五古文化常识题 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共用作业 一、对点练 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拾遗,官名。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解析:选A A项,“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选A A项中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3.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解析:选B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文言阅读: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 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 ,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甩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剐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 ,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B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李渊与杨广的关系

北周,隋,唐,这三朝相互间的关系,要多复杂有多复杂。 这里面最关键的一个词,就是当年西魏和北周的实际创建者——宇文泰,所创立的府兵制。西魏的府兵制,兵权归八名上柱国大将军,号称西魏八柱国。 但是后来,八柱国实际上只剩下了六个: 宇文泰,独孤信,李弼,李虎,杨坚,窦毅。这之后的中国历史四百年,就是被他们的以及他们的后代所改变的。 (因为李虎的儿子李炳和杨坚,窦毅同辈,而本文所说的李家的名人李渊,与李炳关系近,离李虎要远些,所以下文李家只提李炳) 1.xx: 西魏和北周实际创建者 2.独孤信: 三xx国丈,北周xx第一功臣 3.李弼: 魏国公,为汉将李陵在漠北之后,北周开国第二功臣,其曾孙就是大名鼎鼎的李密。 4.xx: xx公,xxxx,就不要多介绍了。 5.xx: xx国公,这个人也不要多介绍了吧。 6.xx: xx公,xxxx,xx国丈。

二、三朝的首层亲戚关系——独孤世家 中国历史上,外戚世家颇多,如西汉王家,东汉粱家等,但是,没有哪一个世家,比得上独孤世家。 独孤世家,在北周,隋,唐,这接连替代的三个朝代,都是外戚。一个家族,在两个朝代都是外戚,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何况三个朝代!何况这三个朝代是先后接替,而非同时并立的! 历史上有三位独孤皇后,北周明敬后,唐元贞后,隋文献后,她们系同父所生,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这位三朝国丈就是西魏宰辅独孤信。 独孤信(公元502年——557年)本名如愿,后因治绩突出,“信著遐迩”,被赐名为信。北周时期云中(今大同)人,史称“美容仪,善骑射”。他是西魏威震四方的一代名将,因战功卓著,拔至宰辅,其声名远播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少年时代喜爱修饰,讲究穿戴,故在军营之中享有“独孤郎”之美称。 他初投葛荣帐下为将,后投北魏,曾经匹马单枪生擒渔阳王袁肆周。因屡立战功,先后历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隋文帝即位后,赠太师、上柱国、十州诸军事、冀州刺史,封赵国公,邑一万户,谥曰景。 独孤信风度翩翩,雅有奇谋大略。太祖初启霸业之时,他镇守陇右之地,史称“及信在州,事无拥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人愿附者数万家。”“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其为邻境及士庶所重如此。”由于他执政期间惠政颇多,因此,很受百姓爱戴。 独孤信一生共有六子七女,六子俱任官职。 其女: 1.长女嫁北周明帝(为宇文泰儿子),为敬皇后,有子——周宣帝。

李渊简介

李渊简介 篇一:唐高祖李渊第四女高密公主简介高密公主丈夫是谁 唐高祖李渊第四女高密公主简介高密公主丈夫是谁 唐高祖李渊第四女高密公主简介高密公主丈夫是谁 高密公主(?―655年),初封琅邪公主。她是唐高祖李渊的第四女,唐太宗李世民之姊。她先嫁长孙孝政,后改嫁段纶。永徽六年(655年)逝世,遗命要求自己的陵墓向东,以望见父亲李渊的陵墓唐献陵。段纶、高密公主夫妇二人去世后陪葬李世民之唐昭陵。 段纶是隋炀帝时兵部尚书段文振的儿子。段纶曾为蜀郡太守、剑南道招慰大使、益,蒲二州都督、熊州刺史、散骑常侍、秘书监、宗正卿、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纪国公等职。段纶、高密公主夫妇二人的后代有女儿邳国夫人段蕑壁(生于617年—卒于651年,嫁长孙顺德之子),儿子段俨和媳妇,李世民之弟李元吉之女文安县主(生于623年—卒于648年)。皆陪葬于唐昭陵。 史书记载 《新唐书·.卷八十三·列传第八·诸帝公主》:高密公主,下嫁长孙孝政,又嫁段纶。纶,隋兵部尚书文振子,为工部尚书、杞国公。永徽六年主薨,遗命:“吾葬必令墓东向,以望献陵,冀不忘孝也。” 篇二:李渊 李渊(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甘肃天水)人,祖籍邢州尧山(邢台隆尧),唐朝

开国皇帝。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开皇中,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又历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上元元年(674年)农历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农历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旧唐书》:“有隋季年,皇图板荡,荒主燀燎原之焰,群盗发逐鹿之机,殄暴无厌,横流靡救。高祖审独夫之运去,知新主之勃兴,密运雄图,未伸龙跃。而屈己求可汗之援,卑辞答李密之书,决神机而速若疾雷,驱豪杰而从如偃草。洎讴谣允属,揖让受终,刑名大刬于烦苛,爵位不逾于珝轴。由是攫金有耻,伏莽知非,人怀汉道之宽平,不责高皇之慢骂。然而优柔失断,浸润得行,诛文静则议法不从,酬裴寂则曲恩太过。奸佞由之贝锦,嬖幸得以掇蜂。献公遂间于申生,小白宁怀于召忽。一旦兵交爱子,矢集申孙。匈奴寻犯于便桥,京邑咸忧于左衽。不有圣子,王业殆哉!”

《三字经》67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三字经》67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这句话是说: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平定天下,建立起了唐朝。 启示: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高峰。从唐太宗时期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都是赫赫有名的。 李渊的祖父李虎,本是北周的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与独孤皇后又是姊妹,所以李渊与隋文帝的关系甚密。 李渊六岁就承袭唐国公的爵位,十六岁做了杨坚的贴身侍卫。文帝一朝,李渊先后做过谯州、陇州、祁州刺史。隋炀帝时又提升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公元617年,杨广派李渊到太原去当留守。太原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加之城池坚固,素有“中原北门”之称,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有隋一代北拒突厥的屏障。 李渊有四子,第二子李世民其时十八岁,有胆有识,慷慨好客,结交了不少豪杰异士。 就在隋朝的江山岌岌可危之时,有术士禀奏杨广,龙门地区发现十分明显的“天子气”,其气厚重,一直蔓延到太原。 接着又奏报有李姓者将冲犯大宝。隋炀帝格外重视,于是在太原设立避暑的汾阳宫,又大开杀戒要将李姓人杀光。 不少姓李的高官重臣都没能幸免,如权贵李混的家族就无辜被灭。李渊仗着与杨家沾亲,才躲过这一劫。李渊本来胆小,对反隋一事犹豫不决。李世民设计胁迫,李渊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起兵反隋。为解决后顾之忧,首先采取李世民安抚突厥的计策,并取得突厥可汗的支持。 北方安定了,李渊自称大将军,由李建成、李世民任左右领军大都督,直逼隋都长安。在关中诸路义军的配合下,唐军渡过黄河,集中二十多万大军把长安围了个水泄不通。 李渊攻下长安以后,立炀帝的孙子,十三岁的杨侑做个挂名的皇帝,而远在江都的隋炀帝则成了一文不值的太上皇。 这一策略高明得很:立个傀儡皇帝,敌对势力就没有讨叛的借口;尊隋炀帝为太上皇,就取消了他的合法地位。 公元618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杀。五月二十日,李渊在起兵反隋一周年之际,废黜隋恭帝杨侑,自己登基称帝,建立唐朝,年号武德,是为唐高祖。 本公众号秉承“弘扬传统文化,传播国学思想”的宗旨,力争使更多的人有所认知、有所收获、有所领悟,进而得以发扬国学精神。

《刘文静劝李渊》阅读练习

《刘文静劝李渊》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即命以此意为复书。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遂定入关之计。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康鞘利北还。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B.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C.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D.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 11、A. 突厥,是中国古代边疆游牧民族,隋、唐之际,与铁勒种族组成帝国,占有漠北之地。 B. 和亲,在历史上专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的联 姻。 C. 柱国,国都,亦用作官名,战国设置,原为保卫国都之官,后来为最高武官或勋官。 D. 互市,中国历史上指对外贸易或同边境民族间贸易,最早为汉初同南越和匈奴通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渊做事沉稳,思虑周详。李渊致信可汗,辞卑礼厚,在得到突厥愿意支持自己的回复以后,依然保持清醒头脑,谨慎应对。

隋末乱世,李渊父子起步最晚,为何能够后来居上,消灭各路反王

隋末乱世,李渊父子起步最晚,为何能够后来居上,消灭各路反王 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杨广的穷奢极欲和残暴统治,天下百姓苦不堪言,纷纷举起反旗,在各路枭雄带领下割据州郡、挣扎求生。在我国以隋末唐初历史为蓝本的《说唐》、《隋唐英雄传》等古典小说中,甚至罗列出“十八路反王、六十四路烟尘”,可见当时天下纷争之激烈。 在各路造反的势力中,最后定鼎天下的李渊父子其实起兵最晚,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担任太原留守的李渊才正式起兵,进军都城长安,麾下也仅有精兵3万。此时,李密、翟让的瓦岗军已经攻破黎阳仓、回洛仓,开仓放粮,招揽民心,兵力发展到百万规模。 此外,窦建德已经整合河北各路起义军,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长乐王;马邑(治今山西朔县)鹰扬尉刘武周在晋北起兵,攻陷楼烦(治今静乐)、定襄(治今内蒙古准格乐旗东北十二连城)等边城,称永乐王;金城府校尉薛举起兵占据陇西各郡,在天水建都自称秦帝。另有淮河流域的卢明月、朔方地区的梁师都、河西地区的李轨也都各自称王,声势浩大。 相比之下,李渊父子虽然攻克长安,拿下了富庶的关中平原,但在已经称王称帝的各路反王面前,还没有显露出爪

牙,尤其是面临北有刘武周、西有薛举、东有瓦岗军的四战之地,似乎随时面临覆灭的危机。但也正是因为起步晚,反而帮了李渊父子的大忙,让他们没有引起特别注意。后来李渊集团趁着周边各大势力忙着火并或攻城略地之时,派兵南下攻占汉中、巴蜀等地,获得了足够征服天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为自己打下了非常稳定的大后方,使其在后期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在与薛举、刘武周两股势力对战初期,李渊派出的军队都曾遭遇败绩。不过其祖上李虎毕竟是“八柱国”之一,使得李渊获得了关陇贵族集团的广泛支持,来自关陇各地的精锐骑兵纷纷投奔李渊父子,加上关中、巴蜀两大粮仓源源不断的粮食补给,使得李渊集团能够迅速重新集结力量,重新投入战斗,直至将对方打垮或拖垮。如对刘武周集团的对抗中,其部队并非被李唐骑兵打垮的,而是由于粮草短缺自行溃退的,随后遭到衔尾追杀,一战就主力尽没。 还有一点必须承认,李世民的军事才能也是李唐政权战胜各方割据势力的重要条件。在进攻洛阳王世充的过程中,李世民身先士卒,几次遭遇重重包围,硬是凭着优秀的骑射本领数进数出。后来,河北窦建德率领20万部队前来增援,面对腹背受敌的处境,李世民力排众议,坚决拒绝了撤兵的主张,兵发虎牢关,主动迎击窦建德大军,最终一举俘虏了王世充、窦建德两个皇帝,基本扫清了淮河以北的割据势力。

唐朝的开国皇帝

唐朝开国皇帝 唐高祖李渊(566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陇西成纪(甘肃天水)人,祖籍邢州尧山(邢台隆尧)[1],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出身于北周的贵族家庭,七岁袭封唐国公。开皇中,历任谯、陇、岐三州刺史,隋炀帝即位后,李渊又历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后被召为殿内少监,又升卫尉少卿。大业十一年(615年),李渊拜山西河东慰抚大使;大业十三年(617年),又拜太原留守。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接受其所立的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上元元年(674年)农历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754年)农历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陇西成纪[4](今甘肃省秦安县西北),一说是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5],祖籍邢州尧山(今邢台市隆尧县)[2]。

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6]。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7]。 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李渊七岁时,父亲李昞去世,其袭封为唐国公。李渊长大后,为人洒脱,性格开朗,待人宽容。[8] 隋朝刺史 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隋文帝任命李渊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由于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以隋文帝特别亲近器重李渊,累任谯州、陇州、岐州三州刺史。 有一个叫史世良的人,善于给人相面,他告诉高李渊说:“您的骨骼惊奇,必为一国之主,愿您自爱,不要忘记鄙人说的话。”于是,李渊有了远大的目标。[9] 戎马生涯 李渊在隋炀帝即位之初先后做了荥阳(今河南荥阳)、楼烦(今山西静乐县)两个郡的太守,后来又被任命为殿内少监、卫尉少卿。 大业九年(613年)春,隋炀帝征伐高句丽时,李渊在怀远镇督运粮草。同年农历六月,杨玄感利用民愤举兵反隋,李渊奉隋炀帝之命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兼知关右诸军事。

历史趣谈:李渊太原起兵是用什么名义进行反隋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渊太原起兵是用什么名义进行反隋的 导语:关于李渊起兵反隋,历来说法不一,似乎很难给李渊一个公正的评价。大家都知道,李渊是隋朝的重臣,起兵反抗隋炀帝自然会落个叛主的罪名,可 关于李渊起兵反隋,历来说法不一,似乎很难给李渊一个公正的评价。大家都知道,李渊是隋朝的重臣,起兵反抗隋炀帝自然会落个叛主的罪名,可是他不但没有背上不光彩的名声。反而巧妙地博得“名正义顺,荡夷群雄,以拯百姓于凶危。”的名声。他是如何达到乘时而起,既达到了夺取隋政权的目的,又保全了自己封建贵族官僚的名节呢? 首先应该说,隋炀帝忙着征辽,给各地的起义军提供了有利的形式,各种力量的起义军在不断的壮大,当隋炀帝发现苗头不对时,已经是为时已晚。当时主要有三支较大的农民武装,山东、河北的窦建德义军,翟让、李密的瓦岗军,和杜伏威、辅公佑的江淮义军。 隋政权被农民起义军冲击得四分五裂,隋王朝已经到了朝不保夕的境地。李渊面对严峻的现实,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前途,是继续为杨家卖命维功利禄,还是改弦易辙去争取更大的利益呢?何去何从,李渊必须选择自己的前途。 关于晋阳起兵,李渊是决策起兵的首要人物。可以说,李渊蓄谋反隋是早有打算的,因为他起兵前是考虑十分周到的。当时十八岁的李世民也参与决策,李渊正是受了他的启发,但李渊觉得时机还未成熟,并没有答应李世民起兵。 李渊地位尊贵,不宜结交一般的地主官僚,和一些江湖人士。李世民却是适当的人选,他为人豁达,极易和部下打成一片,一些有实力、有威望能服众的人,逐渐被李世民网罗到旗下。这在潜移默化中给了李世民结交豪杰的机会,促进了他在政治上的成长。李渊拒绝李世民 生活常识分享

初一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资料和注释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资料和注释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资料和注释 李渊的家世和在隋朝的职位 李渊的先世本为赵郡(今河北____(省、市、区、县))李氏。祖父李虎在北周代魏之际,有“佐命功”(辅佐帝王创业之功),故北周建立后,李虎虽死,仍追封为唐国公。父李昞袭爵,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柱国大将军等。李渊生于长安,7岁时袭封唐国公。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姐,所以李渊和隋炀帝是表兄弟,是“隋室之近亲”。隋炀帝继位后,李渊任荥阳(今河南郑州)、楼烦(今山西静乐)二郡太守。615年,李渊受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次年拜太原留守。(太原郡治所为晋阳,在今山西太原。) 李渊起兵的酝酿和经过 隋末农民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613年征高丽之役,李渊督运于怀远镇,路过涿郡,与宇文士及深夜密论时事,开始有起兵反隋夺取天下之志。616年李渊奉诏为太原留守,以王威、高君雅为副。太原是军事重镇,兵源充足,粮饷丰沛,可以“食支十年”。李渊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于是将长子建成留在河东,命其“潜结英俊”;携次子世民至太原,命其“密招豪友”,积极准备起兵。李世民结交晋阳宫监裴寂、晋阳令刘文静等暗自部署力量。617年初,李渊使刘文静伪造敕书,说炀帝要发太原、马邑等几郡民年二十以上五十以下全部当兵,年底集中涿郡,将攻打高丽。于是群情激愤,马邑刘武周乘机起兵,引突厥攻占汾阳宫。李渊借机募集新兵,并密召长子建成、四子元吉等急赴晋阳。炀帝派遣监视李渊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虽迫于非常形势同意李渊自行募兵,但眼看上万新兵云集,怀疑李渊有异志,便暗中策划晋祠祈雨大会,想把李渊父子诱骗至晋祠,伏兵杀害。晋阳乡长刘世龙得知此事,因感李渊不以其出身微细,以礼相待,立即将此事报告李渊。李渊父子决定先发制人,于617年五月起兵晋阳。旧史所说李世民暗中在晋阳部署宾客,准备起兵,而李渊不知其事。等到李世民把计划告知李渊,李渊大为惊骇,甚至要执李世民送官治罪。这是不可信的。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把李世民说成李唐王朝的真正奠基人,使他的皇位获得合法性。这一点是必须注意的。当然,年轻的李世民见事敏速,行动大胆,劝李渊早日举兵,可能纠正过李渊行动过于迟缓的弱点。在李渊的授意下,他在组织起兵方面也起了不小的作用。这些我们也是应该承认的。 李渊父子得知王威、高君雅“欲因晋祠祈雨,为不利。”(《资治通鉴》卷183)617年五月伏兵于晋阳宫城外。次日清晨李渊和王威、高君雅同坐视事,刘文静引开阳府司马刘政会进来,说有密状告人谋反。李渊故意示意王威取状先看。刘政会说:“所告乃副留守事,唯唐公得视之。”李渊看状,上写:“威、君雅潜引突厥入寇。”高君雅发现已陷入对方圈套,大呼:“此乃反者欲杀我耳。”刘文静等立即执王、高二人入狱。恰巧突厥数万人

唐朝历代皇帝及年号表

唐朝历代皇帝及年号表 1.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6年出生於长安,635年逝世于长安)是唐朝的开国皇帝。 2.唐太宗,名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的名字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3. 唐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字为善。贞观五年(631)封晋王。十七年立为太子。二十三年即位。 4.武则天(624年-705年)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尊为武周圣神皇帝。 5.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唐朝第五位皇帝(如不将武则天算为唐朝皇帝),他的在位时间是684年-690年和710年-712年。 6. 李重茂(695年—?),唐中宗幼子,为韦后所生,前身为温王。710年中宗被毒死以后,韦后立时年仅16岁的李重茂即位,改元“唐隆”。 7.李隆基(685年~762年),唐朝皇帝(712年~756年在位);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第三儿子,庙号「玄宗」,得名「唐玄宗」,又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后封元圣文神武皇帝。 8.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唐玄宗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57年——762年在位) 9.唐代宗李豫(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封广平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63年—779年在位),在位17年,享年54岁。 10.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适发音为Kuò),唐代宗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780年——805年在位),在位26年。享年64岁。 11.唐顺宗李诵(761年-806年),唐德宗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05年在位)。大历十四年(779年)立为皇太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即位,改元永贞。 12.唐宪宗李纯(出生于778年,逝世于820年),唐朝第11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他的统治时期是从805年到他逝世。 13.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原名宥。元和七年(81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恒。他是唐朝第12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0年-824年在位),在位4年,享年30岁。 14.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唐朝皇帝。唐穆宗长子。他是唐朝第十三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4年-826年在位),在位3年,享年19岁。 15.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唐穆宗第二子。唐敬宗之弟。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被宦官王守澄等拥立为帝。他是唐朝第十四位皇帝(去武则天以外,827年-840年在位),在位14年,享年32岁。 16. 唐宣宗李忱(810年——859年),唐朝第十六位皇帝(847年——859年在位,除去武则天以外),初名怡,前身是光王,在位13年。 17.唐懿宗李漼(833年11月14日~873年),唐朝第十七位皇帝(除去武则天以外,860年——873年在位),在位14年,终年41岁。 中宗 (为武后所废) 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李显684年, (以及705年-710年) 嗣圣684年 睿宗 (为武后所废)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684年, (以及710年-712年) 文明684年 则天顺圣皇后武曌684年-705年光宅684年 垂拱685年-688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