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上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

八上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

八上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
八上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

第二章地球的外衣

第一节大气层

1. 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A 对流运动剧烈 B 两极薄,赤道厚 C 占3/4的大气质量

平流层:A 臭氧集中在此 B 气流平缓,适于飞行中间层:陨石在此燃尽。

暖层:又称电离层,温度高,反射电磁波信号

外层:卫星接受反射电视、电话信号

温度变化规律:先小,后大,再小,最后大,大

2. 激烈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是形成天气的重要原因。

对流运动的规律: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空气的热胀冷缩

3. 如果没有大气层: A 地球上没有生命 B 地球上没有声音 C 昼夜的温差大

D 受陨石袭击

E 受紫外线直接照射

4. 人类对大气层的影响:

A 有毒气体排放,污染大气如形成酸雨

B 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

C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长驱直入,危害人类皮肤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

1. 天气——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各天气要素的综合状况

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降水等

2. 天气于气候的区别:

天气:短时间如阴转多云晴空万里鹅毛大雪烈日炎炎

气候:长时间如四季如春秋高气爽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3. 用温度计测量气温的大小,温度计一般放在百叶箱中,

A 保护作用,以免风吹雨打

B 防止太阳直接照射(门朝北)

C 通风,受地面辐射影响不大,能真实反映大气温度

4. 一天中,最高气温大致在午后两点,最低日出前后人体最感舒适温度在22℃第三节大气的压强

1. 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A马德堡半球实验 B 杯中水不倒出的实验

2. 特点:A 各个方向都有大气压强

B 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升高而减小。高度高,空气密度小应用:高山反应。

C 流速大,压强小。机翼下侧流速小于上侧,所以下侧压强大于上侧

用压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关键抓住变化后形成压强差。

3. 大气压强的单位:帕一个标准大气压为1.01*105帕,或等于760毫米汞柱(10高水)

4 高压区:空气下降,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空气上升(遇冷)多为阴雨天气

5. 气压与沸点的关系: 1. 气压增大,沸点升高实验手段:往里充气,原来沸腾的水

停止沸腾,温度计温度升高。应用:高压锅

2. 气压降低,沸点减小实验手段:往外抽气,原来不沸腾的

水重新沸腾。

第五节风

1. 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只有在同一高度上的运动才是风。

形成原因:同一水平下高压气体向低压气体流动。

2. 风的基本要素:风速和风向风速通常用级表示

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往北吹:南风 O——东风

第六节为什么会降水

1 .水汽含量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含有水汽的多少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水汽含量也大。

2. 测湿度的工具:干湿球温度计

结构:有干球温度计(普通温度计)和湿球温度计(包裹着湿棉纱的温度计)

原理:干球温度计测大气温度

湿球温度计会蒸发,蒸发要吸热,温度计示数变小,出现干湿差

大气湿度大,蒸发慢,降温小干湿差小;大气湿度小,蒸发快,降温大,干湿差大

3. 降水的条件: A 充足的水汽(相对湿度达到100%)

B 空气上升,温度降低,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降低

C有凝结核,水汽可以凝结变大

4. 降水量用毫米表示。人工降水的方式: 1. 降温打干冰 2. 凝结核打碘化银

第七节明天的天气怎样

1. 天气图:表现不同地方天气信息的地图等压线:气压相等的地方连成的线

2.天气系统: A 高压: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减小的天气:晴朗干燥

B 低压:气压从中心向周围增大的天气:阴雨天气

C 冷锋:空气强度大于暖空气,并向暖空气方向移动,天气:降雨、大风、降温天气

D 暖锋:暖空气强度大于冷空气,并向冷空气方向移动,天气:降雨、过后气温升高

F 台风:低压气旋,中心风力十二级以上

锋面雨:冷暖气流势均力敌,带来大范围,长时间的降水,又叫梅雨

对流雨:长发生在副热带地区,雨量大,范围小,时间短。

4. 探究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假使—实验设计—得出结论—相互交流

第八节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 天气:短时间的大气状况

气候:长时间;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 纬度对气候的影响……原因:太阳辐射不均匀。

主要是对气温的影响:A 年平均气温赤道附近高,两极低 B 四季分明(夏季高,冬季低)

3.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1)迎风坡:吹来的风含有丰富水汽空气受阻上升→遇冷凝结→降水天气湿润,降水多,植被茂盛

背风坡:空气下沉干燥少雨,植被低等,植被单调

2)海拔高:温度低植被稀少海拔低:温度高植被茂盛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1.比热----单位质量(1千克)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

量。

单位:J/(kg.℃)水的比热:4200 J/(kg.℃)

表示地含义: 1千克水,温度温度升高(降低)1℃,要吸收(放出)的热量是4200焦

计算物质吸放热量的多少:Q = Cm?t---表示变化的温度 C 表示比热 m 表示质量

5. 比热小,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如沙土

比热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小,升温慢,降温也慢。如水

6. 季风产生的机理:因为海水比热比砂石大。

夏天:海水不易升温,温度比陆地温度低,形成高压区,陆地形成低压区,风从海洋吹向内陆,形成东南季风(偏南风)冬季相反

7. 我国气候可以分为:季风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我省)温带

季风气候

:非季风区:温带大陆气候高原高山气候

8.冬季,我国盛行北方吹来的寒冷干燥的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

夏季,我国盛行海洋吹来的温暖湿润的偏南风,气温高,降水充沛。

9.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年降水量少于400毫米

10.我国灾害性天气有台风,寒潮,洪水。主要原因:乱砍乱伐,回湖造田,环境污染

地球上的水循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水的多种状态变化。 (2)能用物态和物态变化知识解释身边发生的一些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对环境问题和水资源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三、教学难点 建立“水循环”的大图景,并把它与各种物态变化联系起来。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器材 烧瓶、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碘。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请四位同学分别回答四种物态变化的特点和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举例。前面学习了固体和液体的相互转化,液体和气体的相互转化。通过樟脑丸放久了会变小的事例引出固态可以直接变为气态。同理气态也可以直接变为固态。 (二)进行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P107页第二段内容。 2、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 取一个烧瓶,里面放少量的碘,用橡胶塞盖紧烧瓶口,对烧瓶微微加热,让学生注意观察碘的状态有什么变化。停止加热,仍然注意试管中碘的状态变化。 3、举例说明,在哈尔滨地区的冬天,温度常在-100c左右,洗了衣服很快就结成冰了,但放在阳光下,一样可以将衣服晒干。说明固态可以直接变为气态。夏天的冰雹通常都是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冰雹。说明气态也可以直接转化为固态。 4、为什么用久了的白炽灯泡会变暗,让学生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进行校正。 5、地球上的水循环 借助地理地球上的水循环模型展示给学生看,并通过网上资源展示丰富多彩的水的物态变化的信息,让学生确认水的三种状态不断地相互转化的过程关乎万物生存和人类的发展。 6、来自极地的报告 分组讨论水资源危机与节约用水 (1)水污染及水污染的主要原因 (2)淡水资源和全世界淡水储量。 (3)列举家庭生活中用水途径。 (4)举出所有可能的节水方法。 (三)布置作业:请回家收集你家一天大概要用多少千克水?并谈谈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你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华师大七年级科学第一册形成性教学评估第八章 地球上的生物圈

七年级科学第一册形成性教学评估第八章地 球上的生物圈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在陆地上对环境作用最明显的生态系统是(A) A.森林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农田生态系统 D.城市生态系统 2.有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种鸟的季节性迁移行动,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一个(C) A.生态系统 B.群落 C.种群 D.个体 3.下列不能被称作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D ) A.一片森林 B.一块菜地 C.一个湖泊 D.一个蜂箱 4.下列述语按从小到大排列的是(D) A.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态系统→生物群落 B.生物个体→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生物种群 C.生物个体→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态系统 D.生物个体→生物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 5.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地域范围(D) A.一定比种群的地域大 B.一定比群落的地域大 C.一定要在1平方千米以上 D.可大可小,人为决定 6.热带雨林有许多独特的特点。指出下列哪一个不是热带雨林的特征(C) A.种类非常丰富 B.结构非常复杂 C.乔木以松杉为主 D.森林的季节变化不明显 7.生物圈的涵义是(C) A.地球上的全部生物 B.地球上的部分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C.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 D.大气圈、岩石圈和水圈 8.下列不属于植物群落特点的是(D) A.有一定的分层结构 B.有相当数量的植物种类 C.植物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 D.高层一定是乔木层 9.在下列实例中,通过食物链而引起生态危机的是(B) A.酸雨 B.汞、镉等有毒物质的积累和浓缩 C.温室效应 D.臭氧层出现空洞 10.处于亚热带的华东地区的自然植被是(A)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 11.近来年,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等许多鼓励性政策,以进一步扩大绿地面积。从生物学的 角度看,植物如此受重视是因为其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有( D ) A.吸收灰尘,降低噪音 B.制造氧气,吸收有毒气体

(完整版)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_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常见天气系统

课时作业(九) 常见天气系统 作业时间:月日 (2019北京昌平区上学期期末联考)霾主要出现在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不大的大气形势下。下图为四种地面天气系统图。读图,回答1~2题。 1.最有利于形成霾的天气系统是( ) A.甲B.乙 C.丙D.丁 2.某地冬季受甲天气系统影响,可能出现( ) A.地面气压下降B.阴雨天气 C.地面气温上升D.无风或微风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甲为冷锋天气系统,乙为暖锋天气系统,丙为低气压(气旋)天气系统,丁为高气压(反气旋)天气系统。据题干知,霾主要出现在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不大的大气形势下,而甲、乙、丙、丁中,只有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降水少,相对湿度不大,其他均可带来降水,故选D项。第2题,甲为冷锋天气系统,某地冬季受甲天气系统影响,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可能出现阴天、降温、大风、雨雪天气,故选B项。 (2019北京石景山区上学期期末联考)读我国北方某城市天气与空气质量情况表,回答3~4题。 时间天气状况日平均气温最大风力空气首要污染物 第一天多云11 ℃5级总悬浮颗粒物 第二天阴雨8 ℃8级总悬浮颗粒物 第三天晴 3 ℃4级NO2

4.与第二天相比,第三天( ) A.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C.气温日较差小、光照强 D.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从表中数据看该城市气温降低、风力增大、阴雨,故该天气系统是冷锋,C是锋面气旋,其他都不符合,选C项。第4题,从表中数据看与第二天相比,第三天晴,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A项正确;第三天晴,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B项错误;第三天晴,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C项错误;第三天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弱,D项错误。 (2019江西宜春一模)洗车指数是根据过去12小时和未来48小时有无雨雪天气,路面是否有积雪和泥水,是否容易使汽车溅上泥水,是否有沙尘等天气条件,给爱车族提供是否适宜洗车的气象指数。洗车指数共分为4级,级数越高,就越不适宜洗车。读2016年3月1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洗车指数数值最低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6.如果图中等压线状况维持不变,某自驾游汽车从②地经③地到④地,天气变化可能是( ) A.气温:暖—冷—暖 B.气压:低—高—低 C.降雨:晴—雨—睛 D.风向:西北风—西南风—东南风 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①地受高压控制而为晴朗少风天气,利于洗车,故洗车指数数值最低,A项正确。而其他三地位于锋面附近而多大风、阴雨天气,不利于洗车而洗车指数较高。第6题,②地位于冷锋锋后,为低温、阴雨天气,风向为西北风;③地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为晴朗天气,风向为西南风;④地位于暖锋锋前,多阴雨天气,受冷气团控制而气温较低,风向为东南风。故D项正确。 (2019广东茂名一模)读图,回答7~8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大气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二、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空气环流 1.热力环流中温度和气压值的比较方法(参看课本P30图 2.3) ⑴温度:同一水平面上,盛行上升气流的近地面温度最高;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⑵气压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压;对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值越低。如下图 温度由高到低是DCAB 。 A B 气压由大到小依次是CDAB。 DC ⑶等压面的变化规律:同一水平面,形成高压的地方等压面上凸,形成低压的地方等压面下凹。★2.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实例 ★三、大气水平运动——风(参看课本P31图2.5、2.6、2.7)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三圈环流——记气压带、风带名称及各风带的风向(参看课本P34图2.10) ★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导致气压带、风带也随季节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二、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 ★1. 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分布(参看课本P37图2.13、2.14) ★2.季风环流(参看课本P38图2.15) ★3.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 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候影响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特点汇总

3.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 第三节常见天气系统 ★1.冷锋、暖锋与天气变化(参看课本P41图2.18、2.19、2.20)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系统(参看课本P44图2.22) 3.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冷暖锋判断方法、降水位置 (1)锋面气旋: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 锋面气旋。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尤其锋面上气流 上升更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风 天气。 (2)锋面的位置: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与槽线重合。 (3)锋面类型的判断:①以槽线为界,高纬来的是冷 气团,低纬来的是暖气团。②标出气旋水平方向气流 的流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如果冷气团主动 移向暖气团,形成冷锋;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形成暖锋。③标出雨区:冷锋降雨在锋后,暖锋降雨 在锋前。 4.应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如下图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汇总

第一讲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1.能量来源 (1)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2)直接来源:B地面辐射。 2.两大过程 (1)地面受热: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2)地面导热:地面以长波辐射的方式向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 3.两大地理意义 (1)大气的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大气的保温作用:C大气逆辐射将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轻巧记忆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 问题导思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西北地区天气的真实写照,它体现了() A.气温日较差大B.气温年较差大 C.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D.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 E.海拔高,空气稀薄 提示:ACD 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 具体如下图所示。(在下图中填出近地面的冷热状况和气压高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形成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高空风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球 )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与等压线斜交 温馨提示 (1)近地面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愈大;反之,则夹角愈小。 (2)风向与所在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北半球风向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全析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以示意图来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第八章 生物与环境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带波长位于。 A.380nm~700nm B .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2.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光照强度称为。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3.下图表表示北温带海洋的硅藻和一些非生物因子随季节而变化的数据,以下那一项对图的解释是正确的是。 A.提高光强度破坏硅藻 B.硅藻数量增加会降低磷和硝酸盐的含量 C.光强度提高增强了分解者的活力,其结果是养分降低 D.硅藻数量的下降导致养分的降低 4.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 A.气候驯化 B.调节C.驯化 D.适应 5.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6.阴性植物的特点是。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7.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 A.高 B.低 C.一样 D.不确定 8.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A.综合作用 B.阶段性作用 C.补偿作用 D.不可替代作用 9.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大豆 B.玉米C.冬小麦 D.水稻 10.影响植物水平和垂直分布上限的主要因素是。 A.温度 B.光照C.水分 D.土壤 11.蚂蚁在自然界的分布型为。 A.均匀分布 B.成群分布 C.随机分布 D.带状分布 12.下列生物中属于种群的是。

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卷(含答案)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新华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五十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阅读上述文字,完成以下三题。 1.20世纪末以来,国家采取哪些措施整治洞庭湖问题并使其面积“变大”() ①退耕还林①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①跨流域调水①退田还湖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下图是从南极上空观察到的地球局部洋流示意图,图中箭头代表洋流流向。读图回答以下三题。 2.以①为中心的环流圈() A.其中的一支是西澳大利亚暖流 B.是南半球的中高纬环流 C.是南半球的副热带环流 D.位于印度洋,洋流流向会随季节而改变 下图是模拟洋流系统的一个实验装置,在透明水槽的内侧分别安放4只风扇,且假定F1和F2表示大洋西侧。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若同时开启风扇F1和F4,则该装置模拟的洋流系统是() ①北太平洋中低纬洋流系统①北太平洋中高纬洋流系统①南大西洋中低纬洋流系统①南大西

洋中高纬洋流系统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下图为“世界水资源的供求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解决水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是() A.发展节能工业 B.扩大水稻播种面积 C.跨流域调水 D.提高耕地的复种指数 2015年6月,太原市首次提出打造“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雨量大的时候吸水,干旱的时候把吸收的水再“吐”出来。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5.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包括() ①调节地表径流①调节水汽输送①减少地下径流①增加地表下渗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下图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资料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第一课时) 重点与考点: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探究学习主干知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 2.大气的受热过程 3.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4.意义: 。 5.大气的热力作用: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 能量来源: 。 2.热力环流 3.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海陆风:白天吹 夜晚吹 山谷风:白天吹 夜晚吹 城市热岛环流:形成原因 ① 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过程中,部分被大气 或 ,大部分到达 ,并被地面吸收和 。 ② 地面吸收 而增温,同时又以 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 ③ 吸收地面辐射以后又以 、 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定义: 它是大气运动的 的形式。 形成原理:近地面空气 或 引起气流的 运动 导致 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的 运动 运动和 运动共同形成热力环流 大气的削弱作用:方式 大气的保温作用:① 对于地面辐射的强烈吸收。 ② 大气逆辐射: 。 ① ② ③

重点解析: 1. 大气的温度变化规律 ① 水平方向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垂直方向上,气温 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2.太阳辐射是大气根本的热源,地面是大气直接的热源,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相互转化的过程,正是由于大气对可见光几乎是透明的,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却强烈吸收,而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返还给地面,从而完成了“温室效应”。 3.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地面受热不均,引起空气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垂直运动),造成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导致等压面产生弯曲。其变化规律是:高压区凸向高处,低压区凸向低处 典题解析: 1、读图(一),判断A 、B 两处的温度差异。 解析:在垂直方向上,高度高则气压低,高度 低则气压高。故a >c ,b <d ,而c=d ,所以a >b 。 根据高空气压状况与地面相反的特点,可以确定A 处气压较低(注意,A 处气压低不是与其高空的a 处相比,而是与近地面的B 相比而言的),B 处气压较高。而AB 两处的气压差异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上升或下沉运动所致。因此,可以根据地面气压高低,反推地面的冷热状况。A 处近地面气压低,说明空气受热上升,从而判断出A 处温度较高,B 处温度较低。 2.读下面“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 、B 、C 三地中,属于下沉气流的是 , 判断理由是 。 (2)①、②、③三处中,属于低压区的是 。 (3)④、⑤、⑥三处中,属于高压区的是 ,判断理由是 。 解析: 一 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最终导致等压面的弯曲状况 二 在此处需联系的知识点是:① 在垂直方向上(对流层),气压高度升高而降低。 ② 由于地面受热不均匀,引起气流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受热 的地方,气流膨胀上升,相应的地方形成低压。冷却的地方,气流冷却下沉,相应的地方形成高压。反之,近地面是低压则对应温度高(受热),近地面是高压则对应温度低(冷却) ③ 等压面的弯曲规律是:高压区凸向高处,低压区凸向低处 答案:(1)B 、C 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2)② (3)⑤ 近地面受热,气流膨胀上升,在此堆积 达标训练: 1、下列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图一 图二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鲁京津琼)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3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典例1秘鲁是世界有名的“无雨之城”,却又多雾潮湿。首都利马纬度低,却又“四季如春”。下图为“秘鲁的区域图”和“利马的气候资料统计图”。据材料回答下题。 秘鲁首都利马气候具有少雨、多雾特征,试分析其成因。 答案少雨:该地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减湿作用明显。多雾:临近海洋,水气充足;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水汽易凝结成雾;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浓雾扩散。 解析该地位于东南风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减湿作用明显,所以气候少雨。多雾天气,要从雾的形成条件分析,包括水汽、降温、逆温等因素。该地临近海洋,水汽充足。沿岸寒流降温作用明显,水汽易凝结成雾,冬季近地面气温低,形成逆温层,不利于浓雾扩散,所以形成多雾天气。 思考:你从上述材料中解读到了与本章相关的哪些信息? 答案秘鲁降水少,多雾;秘鲁主要位于6°S~18°S之间的大陆西岸;利马位于大陆西海岸;利马气温介于15℃与20℃之间,降水较少,7、8月略多。 典例2(2019·广东湛江模拟)我国民间以农历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但气象学上通常把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超过10℃的第一天视为春季的开始。读“我国各地平均入春时间等值线分布图”,回答下题。

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平均入春时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纬度位置 C.海陆分布D.大气环流 答案 B 解析读图分析可知,我国东部地区入春时间等值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自南向北,纬度越高,温度越低,入春时间越迟,因此影响入春时间最主要的因素为纬度位置。B正确。 思考:你从上题材料和设问中解读到哪些与本章相关的信息? 答案入春时间等值线类似于等温线,若折算为同一日期,越往北等温线的数值越小,即温度越低;设问地点仅限于我国东部地区。 典例3(2019·安徽合肥模拟)下图为“安徽省某日14时和20时天气形势图”。据此回答(1)~(2)题。 (1)从14~20时,合肥( ) A.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小 B.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大 C.风向变化较小,风力变大 D.风向变得相反,风力变小 (2)根据图示信息推测( ) A.14时宿州气温比合肥高B.14时宿州降水比合肥少 C.20时合肥空气质量好转D.20时黄山受冷气团控制 答案(1)C (2)C

地理必修一_第二章_地球上的大气_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2.1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地面。 3、大气受热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4、影响:温度分布、大气运动。 二、热力环流 1、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过程: 5、海陆热力环流: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原因:白天陆地比海洋升温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6、三种常见的热力环流: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方向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 2、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风速。 4、风向:高压→ 低压 5、风力(风速):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风力(速)大

2.2气压带和风带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全球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P37) 高压带:干燥少雨信风带:干燥少雨 气压带风带 低压带:湿润多雨西风带:湿润多雨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 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冷高压,热低压) 2、气压中心(北半球): 3、季风: 夏季: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来自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冬季:我国盛行西北季风,南亚是东北季风。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第二届学生教学技能竞赛教学设计 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赛组别高中理科组 课程名称自然界的水循环 指导教师何红 参赛队成员朱杰飞、胡成相、黄启芬、杨桃、张兴兰

目录 1.教案.................................................... 1-15 2.学案................................................... 16-21 3.选用教材封面复印件 (22)

授课学科地理授课 年级 高一授课 时间 2011年5月28日 授课内容(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课 型 新 课 课 时 1 课时 背景分析(一)课程标准及解读 1、课标原文: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课程标准解读: 本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它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读本标准,重点把握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课堂学习应落实在示意图上,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第二,“标准”不要求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 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 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第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 “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 的一般要求。 第四,本标准把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陆地各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

华师大版科学七上《地球上的生物》word同步测试

2010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科学(华师大版)同步检测一一 SMJ (十八一) (上册第八章 地球上的生物圈) 班级 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____ 、选择题(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每题 2分,共40分) 1有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 种鸟的季节性迁移行动,他们的研究对彖 A. 生态系统B . 群落 2. 处于亚热带的宁波地区的自然植被主要 是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种群 D .个体 () C.针阔混交林 D .针叶林 列关于天然森林形成过程的排列正确的是 3. 天然森林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①出现乔木群落 ②出现灌木群落 A. ③④②① B .①②③④ 4?某同学列举了以下四条食物链,其屮书写正确的一条是 5.在一片潮湿阴暗的草丛屮,有一堆长满苔蘇的腐木,其屮聚集着蚯蚓、蜘蛛、老鼠、蚂 蚁等动物,这片草丛中的生物构成一个 () A. 生物种群T 生物个体T 生态系统T 生物群落 B. 生物个体T 生态系统T 生物群落T 生物种群 C .生物个体T 生物群落T 生物种群T 生态系统 D .生物个体T 生物种群T 生物群落T 生态系统&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的地域范围() A .—定比种群的地域大 B .一定比群落的地域大 C .一定要在1平方千米以上 D ?可大可小,人为决定 9. 奉化滕头村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 “全球500佳”的称号,其主要发展模式为( ) A .先进的信息技术 B .发达的现代工业 C.生态型农业 D .繁荣的商业 10. 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为此,你 认为 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 正确做法是( ) A .严禁采伐森林 B .采伐与更新相结合 C ?提倡林区狩猎 D ?清除枯枝落叶 A .太阳T 草T 野兔T 狐狸T 虎 B .草T 野兔T 狐狸T 虎 C .草T 野兔T 狐狸T 虎T 细菌 D ?虎T 狐狸T 野兔T 草 C.生物种群 6. 物之间的什么样的关系 A .捕食 B .合作 C.竞争 7.下列述语按从小到大排列的是( ) D .生物群落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描述了生 ?() D .寄生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能力卷 湘教版新版必修一

《地球上的大气》检测题 一、单选题 1.下图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A.A B.B C.C D.D 2.海面上的风力通常比陆地风力大些,原因可能是 A.水平气压梯度力大B.地转偏向力大C.摩擦力小D.水平气压梯度力小 下图为某游客在黄山拍摄的“石猴观海”景观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的山地景观属于 A.黄土地貌景观B.花岗岩地貌景观 C.火山地貌景观D.喀斯特地貌景观 4.关于黄山云海气象万千的原因,叙述不正确的是 A.林木繁茂,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 B.山高谷深,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阳处温差大 C.黄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雨量充沛 D.云海变幻诡谲与山谷风的影响密切相关 “绿岛效应”是指在一定面积的縹地里气温比周图樑地或建筑聚集处气温低出0.5℃以上的现象,绿地和树木对小气候的改善明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5.“绿岛”对小气候的改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可以消除各种污染B.可以增加空气湿度 C.可以增大气温日较差D.可以增大地表风速 6.图中绿地与周围裸地或建筑区域的大气运动状况是() A.近地面风由周围吹向绿地B.近地面风由绿地吹向周围 C.绿地气流上升D.裸地或建筑用地气流下沉 7.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 C.太阳辐射能在不同纬度分布不均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8.当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后,下图中大气受热过程明显增强的是()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和自然有关的现象,是由于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题: A.A1和B1B.A2和B1C.B1和C2D.A2和C 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12月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2020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大气的垂直组成和垂直分层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9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探究一大气的组成 考向1 大气成分及其作用 大气层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据此回答1~2题。 1.地球的大气圈( ) ①由包围着地球的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②主要成分是氧和二氧化碳③与其他圈层之间没有联系④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地球的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①正确;水汽和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气中的含量很小,②错误;大气圈和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传递,③错误;地球上的低层大气中的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④正确。故选D项。 2.关于大气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②水汽和杂质是天气变化的重要角色③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物质原料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排除④。 考向2 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 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大气组成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据此回答3~4题。

3.就全球来说,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含量明显增加的大气成分是( ) A.氧气B.氮气 C.二氧化碳D.臭氧 答案 C 解析氧气和氮气含量不会有明显的变化,A、B两项错误;受矿物燃烧和森林破坏的影响,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加,故C项正确;受氟氯烃化合物排放的影响,臭氧含量明显减少,D项错误。 4.下图所示曲线反映了城市绿地具有的作用是( ) A.改变大气成分、净化空气 B.减弱噪声、美化环境 C.调节气温、改善城市小气候 D.防风固沙、防止沙尘暴发生 答案 A 解析图示曲线反映了城市绿地覆盖率越高,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减少,说明城市绿地的作用是改变大气成分、净化空气,故A项正确。 探究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考向1 对流层 对流层是靠近地面的大气层,与人类的关系密切。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关于对流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②对流运动显著③云雨雪雾等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对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点总结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模拟试卷1及答案 2020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2 2020年高二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卷3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基础知识考前复习 2019-2020学年上期期末考试高二地理试卷及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专题 2020年11月高二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及答案 2020年高二地理周周练1试卷、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必修一期中考试卷 《海啸》视频 视频解析:狭管效应2(达坂城) 视频解析:狭管效应1(鄱阳湖) 地理纪录片|地球起源与成长史 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一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六、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1.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大气环流、人类活动) ①不同气候类型的气温特点 a气温的分布,一般是低纬温度高,高纬温度低;山上的气温比山下低;暖流经过地区的气温比寒流经过地区高 b同一纬度地带内,由于下垫面不同,不同地点的气温状况不同,其中影响比较的大是海洋和陆地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北半球)

②不同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a赤道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雨量充沛 b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o之间,在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 c大陆的西岸有两种情况,以亚欧为例,地中海地区(亚热带),夏季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的边缘,气流下沉,干燥少雨,冬季由于副热带高压向南移,此地受西风带的控制,多气旋活动,湿润多雨。欧洲地区(温带),终年盛行西风,各月降水量较多,而且比较均匀 d大陆的东岸,以亚欧大陆为例,处于季风环流的控制下,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冷干气流的影响,降水不多,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e大陆的内部,以亚欧大陆为例,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降水比较少 f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少 2.气候的类型 七、大气环境保护 (1)全球变暖 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 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危害: 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 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保护措施: 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 ②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2)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 原因:除了自然原因以外,主要是人类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 危害:①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业造成破坏 保护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加强国际合作(3)酸雨 概念:人们一般把PH值小于5.6的雨水称为酸雨 成因:燃烧矿物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危害: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等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课程类型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为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可看作是第二章第四节地球圈层衔接内容,也是学习第二章知识的前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与人类社会联系最密切圈层之一,大气圈中所发生的大气现象与人类密切相关。引导学生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运动是如何产生和进行的?为学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的教学重点: 1、大气的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 教学难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是历史+选考地理,前面一节已经学过了地球外部圈层,高二学生对地球大气圈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因此对地理问题和现象的分析缺乏准确性、深刻性,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而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基础,思维层次较高,因此需要学生课前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如查阅地球大气圈、大气运动的相关资料,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关大气运动资料等。高三选考地理学生在自然地理知识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方面相对较弱,因此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读图分析、资料信息的整理与探究活动中,完善地理思维,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结合现实中地理现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气温变化、风等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综合思维: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气温、风等的发生、发展和演化。

3.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区域的气温、风等地理事象的成因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地理实践力:通过生活体验或户外活动,认识气温垂直变化规律、风向的判读及成因等生活常识。考情分析 1.大气的受热过程2019·全国Ⅱ卷,6~8 2017·全国Ⅱ卷,9~10 结合相关地理事物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基本原理的应用,分析气温日较 差、逆温层的产生及其影响。 2.热力环流2019·江苏卷,19~20 2017·天津卷,8 2016·天津卷,4 多以实际地理区域或地理现象为背景,考查热力环流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大气的水平运动2018·全国Ⅱ卷,37 2018·北京卷,6 2018·江苏卷,27 以等压线图为背景,考查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风向、风速等内容。 教法:启发式引导法、案例教学法、归纳分析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教材、地图册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前面一节已经学过了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与人类社会联系最密切圈层之一,大气圈中所发生的大气现象与人类密切相关。那么,大气圈中所发生的大气现象有哪些?是怎样发生的? (二)授课环节 我们把知识梳理一下,教师PPT展示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学习自主完成)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A 。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B 。 2.两大过程:

【教学设计】《 地球上的水循环》(教科)

《地球上的水循环》 宿州市埇桥区杨庄中心学校 张大丰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以及固体与液体、气体与液体之间的转换,因此对于后两种的变化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教材对升华和凝华现象都只作了简单的介绍。我也通过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整节课通过 小水滴变身记展示了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形象生动,容易接受,便于记忆,使六种物态变化过程得到整合,尽量创设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喜学。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2)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3)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水滴亲切的变身记、视频、演示实验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妙斧神工。 (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及水的三态变化。 【教学难点】 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 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 一、复习引入 水有哪几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可以相互 (学生答:转化),固态可以转化为成液态,是 (学生答:熔化—吸热);液态也可以转化为固态,这是 (学生答:凝固—放热);液态还可以转化成气态,这是 (学生答:汽化吸热);气态同样也可以转化为液态,这是 (学生答:液化—放热)。 那么,气态能不能直接变成固态?固态能不能直接变成气态呢?这三者之间到底是怎么转化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揭示课题) 二、教授新知 (一)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多媒体出示图片) 现象一:樟脑球放在衣柜里一段时间后体积会变小,还能起到防虫的作用。 它的体积为什么会变小呢?你对这个现象的猜想是什么? 现象二: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衣服上的冰哪里去了? 现象三:北方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出现“冰花”,这是怎样形成的? 现象四:用久的灯泡上发黑,是怎么回事? 总结: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吸热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放热。 (二)物理知识的应用(多媒体出示问题) 2、人工降雨的一种方法是什么? 3、冰棒上的“白粉”是怎么回事。 4、你能解开舞台上的“烟雾”之谜么? (三)多姿多态的水 1、多媒体出示常见的自然现象(雪、霜、雾凇、雨、雾、露珠、冰雹),说出它们是什么状态?怎么形成的? 2、讨论:为什么南极的空气很湿润? 3、总结水的三种状态可以相互转化,归纳水的六种物态变化

七年级科学上(华师大版)第八章地球上的生物圈期末复习

第八章地球上的生物圈期末复习 姓名:班级:学号: 一、概念回顾 1.种群的概念:。 2.群落的概念:,简称。 3.森林群落有现象,自上而下依次为:、、、地衣层。它们生活在最适合自己的,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联系。在森林中由于植物的分层,导致以植物为生的动物也出现。 4..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所有的植物的总合叫。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称为。.不同类型的构成了不同的植被。 5.天然森林的形成:沙丘出现一年生草本植物()(一段时间后) (几百年后)(漫长过程后,近千年)形成一个稳定的 6.森林的作用:、、、。 7.生态系统的概念:。 8.生态系统由成分和成分两大部分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有、、的各种生物以及成分,后者包括、、、、等。 9.生产者是生长在地球表面的生物,一般为绿色植物,它们能进行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成分之一。 10.消费者自己制造有机物,需要以植物或动物为食。动物可分为(初级)消费者(以植物为食的动物)、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动物)等。 11.生态系统中个生物由于关系而形成一条锁链,称为,在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连接成网状结构,称为。 12.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自于,由绿色植物将能转化为能进入生态系 统。 2)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是通过和传递的。即生态系统中食 物链和食物网是和流通的渠道。 3)物质和能量随食物链的递增,能量逐级。食物链的营养级越多,能量损 耗,反之,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越高。 4)食物链能量流动特点:a.起点:,终点:;b. 向,循 环。 5)食物链中某一环节破坏,食物网可能,生态系统遭到冲击。 13.生态农业概念:运用原理,把和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目前生态农业的模式比较成功的有: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模式14.生物圈的组成成分:地球上的一切及其生存空间内的全部成分。 范围:圈的下层,圈的上层和的一部分(海平面下千米到海平面以上千米范围内的海洋、陆地和空中)。

2020届高考人教版地理一轮复习_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常见天气系统(最新整理)

课时作业(九) 常见天气系统 作业时间: 月 日 (2019北京昌平区上学期期末联考)霾主要出现在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不大的大气形势下。下图为四种地面天气系统图。读图,回答1~2题。 1.最有利于形成霾的天气系统是( ) A.甲B.乙 C.丙D.丁 2.某地冬季受甲天气系统影响,可能出现( ) A.地面气压下降B.阴雨天气 C.地面气温上升D.无风或微风 答案:1.D 2.B 解析:第1题,据图可知甲为冷锋天气系统,乙为暖锋天气系统,丙为低气压(气旋)天气系统,丁为高气压(反气旋)天气系统。据题干知,霾主要出现在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相对湿度不大的大气形势下,而甲、乙、丙、丁中,只有高压(反气旋)天气系统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低空静风或微风,降水少,相对湿度不大,其他均可带来降水,故选D项。第2题,甲为冷锋天气系统,某地冬季受甲天气系统影响,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可能出现阴天、降温、大风、雨雪天气,故选B项。 (2019北京石景山区上学期期末联考)读我国北方某城市天气与空气质量情况表,回答3~4题。 时间天气状况日平均气温最大风力空气首要污染物 第一天多云11 ℃5级总悬浮颗粒物 第二天阴雨8 ℃8级总悬浮颗粒物 第三天晴 3 ℃4级NO2 3.这三天中,从该城市过境的天气系统是( )

4.与第二天相比,第三天( ) A.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 B.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C.气温日较差小、光照强 D.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强 答案:3.C 4.A 解析:第3题,从表中数据看该城市气温降低、风力增大、阴雨,故该天气系统是冷锋,C是锋面气旋,其他都不符合,选C项。第4题,从表中数据看与第二天相比,第三天晴,大气逆辐射作用较弱,A项正确;第三天晴,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B项错误;第三天晴,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C项错误;第三天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较弱,D项错误。 (2019江西宜春一模)洗车指数是根据过去12小时和未来48小时有无雨雪天气,路面是否有积雪和泥水,是否容易使汽车溅上泥水,是否有沙尘等天气条件,给爱车族提供是否适宜洗车的气象指数。洗车指数共分为4级,级数越高,就越不适宜洗车。读2016年3月1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洗车指数数值最低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6.如果图中等压线状况维持不变,某自驾游汽车从②地经③地到④地,天气变化可能是( ) A.气温:暖—冷—暖 B.气压:低—高—低 C.降雨:晴—雨—睛 D.风向:西北风—西南风—东南风 答案:5.A 6.D 解析:第5题,①地受高压控制而为晴朗少风天气,利于洗车,故洗车指数数值最低,A项正确。而其他三地位于锋面附近而多大风、阴雨天气,不利于洗车而洗车指数较高。第6题,②地位于冷锋锋后,为低温、阴雨天气,风向为西北风;③地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为晴朗天气,风向为西南风;④地位于暖锋锋前,多阴雨天气,受冷气团控制而气温较低,风向为东南风。故D项正确。 (2019广东茂名一模)读图,回答7~8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