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威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简介

武威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简介

2.1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

多样性等):

2.1.1地理位置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东临省会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距离兰州市约240km。

凉州区位于东经101° 59' -103°,2北纬37° 23' -38°, 1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平均海拔1632米。凉州区隶属于甘肃省威武市,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目地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内。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园于2010年8月份启动建设,是武威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后新规划建设园区,2011 年被评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距离武威城区12公里,距金昌机场45公里,紧靠金武高速公路和金色大道,G30连霍高速、兰新铁路、211省道、干武铁路均布局在园区周边,交通十分便利。

2.1.2地形地貌

武威市凉州区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海拔1440- 3263米,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的走廊过渡带。西南部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的前山地带,为走廊带的毛藏古凸起和莲花山凸起,山势降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顶、莲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 米;东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东段,为走廊带的凹陷,呈西北一东南向延伸,按其成因

和形态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细土平原,海拔1500-2000米;东部是腾格里沙漠,海拔1500米以下。

2.1.3气候气象

凉州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具有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降水少,蒸发强烈,气候干燥等特点,属典型的干旱荒漠气候。主要气象特征结果如下表2-1所示:

表2-1主要气象特征一览表

2.1.4水文

武威地处石羊河流域中上游,由于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稀缺,水资源已经成为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93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

水13.918亿立方米,地下水1.016亿立方米。石羊河流域武威属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1.273亿立方米。

凉州区境内有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均发源于祁连山东端的冷龙岭北坡,属石羊河流域,主要产流区分布在天祝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四条河流是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这些河流的共同特点是年际变化率大,水量年内分布很不均匀,四条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3.66、1.52、2.54、1.40亿立方米。此外四大水系以外的小河、小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31亿立方米。

武威盆地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循环运动条件及其类型与地形地貌、地层、构

造、水文地质特征等密切相关。在东南部山前倾斜平原是地下潜水的主要形成区。在广大的冲积细土平原,含水层条件良好,分布着潜水,半承压水及承压水,是井泉灌区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规划区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堆积物中孔隙潜水,含水层为冲洪积卵石层,地下水埋深大于40m。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雨和场址南侧山区祁连山基岩裂隙水和雪山融水,径流方向由西南向东北。2.1.5 土壤植被

凉州平原区,分布灰漠土,边缘有沙化灰漠土,绝大多数的面积为农田,由于水利条件耕地熟化作用及地形、成土物质等因素的作用,主要的土种有立土、平土、漏沙土。区内所有土壤有12个类型,19个亚类,72个土种。

由于气候、地形、地貌和水、热条件的差异,植被垂直分布性明显,山地植被从上而下分为4个植被带,植被主要有青海云杉、祁连圆柏、金腊梅、克氏针草、冷蒿、短花针茅及灌丛草甸植被。走廊平原区为草原荒漠和人工植被,主要有猫头刺、木紫苑、骆驼蓬、蒿属植物、人工林、园林植被以及耕种作物。

2.1.6地震

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820)及《建筑地基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8), 集中区按地震烈度八度设防。

2.2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

2.2.1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武威市辖凉州、民勤、古浪、天祝一区三县,116个乡镇,面积33249km 2

, 1129个 村,总人口 192.24万人,人口总数在全省各地州市中居第七位,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58人,区内聚居着汉、藏、土、回、蒙、苗、东乡等 26个民族。

凉州区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 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 勤县相接。全区总面积5081km 2,人口 102.25万。 2.2.2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015年武威市全年实现生产总值 416.2亿元,增长8.7%,是2010年的1.8倍。全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7.64亿元,增长15.02%,是2010年的4.4倍;其中规模以上固定 资产投资620.1亿元,增长12.8%,列全省第4位。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3162.8亿元、年均增长34.3%,其中规模以上2534.1亿元、年均增长29.2%。完成大口 径财政收入43.45亿元,增长18.4%,是2010年的3.4倍;公共预算收入26.84亿元, 增长21%,列全省第1位,总量跨越到全省市州第5位,是2010年的4.2倍;公共预算 支出171.86亿元,增长14%,是2010年的2.3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702元, 增长9.2%,比2010年净增101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101元,增长11.6%, 比2010年净增4550元。

2015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77.78万亩,较上年增加6.81万亩,增长1.8%。其中: 粮食作物面积206.01万亩,增长2.3%。经济作物面积171.77万亩,增长1.25%。粮经 比为

54.53:45.47。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07.09万吨,较上年增加1.59万吨,增长1.5%。 其中,夏粮产量达到22.82万吨,较上年增加8.59万吨,增长60.4%;秋粮产量达到84.27 万吨,较上年减少7万吨,下降7.68%。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 80.5亿元,增长4.1%。其中凉州区完成规

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0.76亿元,增长3.2%。分轻重工业看,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完成增 加值47.6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 59.2%, 贡献率为200.6%,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8.2个百分点; 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8%,下降8.9%,增速比重工业低 2.2.3交通状况

武威市地处欧亚大陆桥的咽喉位置,是兰新线与包兰线、包中线的交汇点。兰新铁

路、干武铁路、312国道贯穿全境,拥有亚洲最长的铁路隧道 通四通八增长15.4%,对规模以上工业的 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2.84亿元, 24.3个百分点。

乌鞘岭隧道,道路交

达。

凉州区位于武威市中部,312国道横贯全区,在境内区段为177公里。以地区行署所在地

的凉州为中心,列入地县级管理的公路四通八达,共54条(段),里程总长1478 公里。其中省道308线双双、双大段二级改建已竣工,省道211线民勤段建设中。全区

有公路总里程2143公里。主要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定武高速公路、金武高速公路、西武高速公路、临武高速公路。

224文化、卫生、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乡镇文化站37个。数字有线电视入户率和广播电

视无线覆盖率分别达到43%和100%。

全区共有卫生机构64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个。全区拥有床位2941张,卫生技术人员5760人。

2015年全区区级以上科技成果21项,比上年增加7项。专利申请受理250件,比上年增长41.2%;授权专利110件;授予发明专利权2件。全年共签订技术合同28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3亿元,增长11%。

共有各类学校和幼儿园543所,校(园)学生(幼儿)159630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3所,在校学生9369人;中学75所,在校学生58620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小学320所,在校学生62501人;幼儿园134所,在园幼儿29046人。

全区有运动场96个,室外全民健身路径59条,新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行政村40 个;全年经常性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9万人次。

2.2.5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

武威市是著名的西凉古都”,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今日的武威

名胜古迹繁多。武威市内的名胜古迹主要有文庙、海藏寺、古钟楼、雷台汉墓和罗什寺塔等。

凉州区位于武威市中部,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

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区内名胜古迹和文物众多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项目评价范围内没有相关文物古迹及风景名胜。

武威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武威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武威市位于中国甘肃省的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地段。近年来,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将对武威市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武威市的经济状况。作为甘肃省的中心城市之一,武威市的经济总量在西部地区名列前茅。城市的GDP连续多年保持平稳增长,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升级。主要经济支柱包括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武威市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是甘肃省的粮食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工业方面,武威市以煤炭、电力、有色金属和机械制造为主要产业,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竞争优势。服务业也在近年来迅速发展,特别是旅游业和金融业。武威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鸣沙山、嘉峪关长城等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金融业方面,武威市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数量稳步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武威市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测。首先,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武威市将继续享受到来自国家战略的政策红利。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关键节点城市,武威市将加快打造成为重要的物流和贸易中心,促进地区间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 其次,武威市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环保工作和资源保护。作为一个环境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武威市要充分发挥其农业、能源和旅游等资源的优势,推动经济增长与资源保护相协调。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再次,武威市将加大对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的投入。教育和科技是一个地区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武威市要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和培养高层次的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强教育和科技的发展,武威市将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甘肃省武威市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可行性报告1

第一章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武威市湿地保护与恢复重建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依据:《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 性保护行动计划》、《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纲 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 护区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办发〔1998〕111 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管理工 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50号)、《甘肃 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5—2030)、《甘 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项目范围: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凉州区、石羊河 林业总场 项目规模:保护湿地面积87767hm2、恢复重建湿地面积13165hm2。主要完成人工造林15200hm2,其中水源涵养林4800hm2、护岸林1600hm2、库区防护林带1400 ,年平均气温5—10℃,年蒸发量700—2600mm,干旱指数1—25。 (三)水文及水资源状况 武威市被祁连山冷龙岭--牛头山--雷公山--乌鞘岭—毛毛山分成两个流域,岭脊以东、以南属黄河流域,较大的河流有金强河、石门河、大通河,均汇入黄河,本市利用有限。岭脊以西、

以北属石羊河流域,有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景河。武威市石羊河流域属区六条山水河流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9.773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4.45亿立方米。石羊河流域山区河流的径流补给主要是降雨,因此径流的年内分配与降水年内分配基本一致,主汛期7—9月占49.6%,枯季10月至翌年3月占18.49%。地表年径流总量年际变化不大,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其总量基本稳定,但有下降趋势。下游民勤盆地地表水源主要来自于中游的退水、余水和上游的洪水。红崖山断面来水,上世纪五十年代平均年径流为4.6亿m3,现状锐减为不足1.0亿m3。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多年动态总体特征是地下水位持续性下降。近20年实测资料对比表明:武威南盆地地下水位平均下降6—7m,下降速率0.31ma;民勤盆地地下水位平均下降10—12m,下降速率0.57ma,最大下降幅度15—16m。 (四)植被资源 武威市生态地域复杂,植被多样,在植被地理规律和种属地理分布上分异明显,境内平川和山地的植被区系各不相同。平原荒漠区主要以旱中生、旱生、超旱生植物为主。南部山地植物主要以阴生、湿生、寒生、寒旱生、中生、旱生植物为主。荒漠低山丘陵以旱生、超旱生植物为主,种类较为贫乏。 森林植被包括青海云杉、祁连圆柏、油松、山杨、红桦、沙枣、胡杨等,主要分布在祁连山中山带及荒漠河流沿岸;灌丛植被有杜鹃、高山柳、金露梅、柽柳、白刺、梭梭等广泛分布于山区和平原;草原植被由中温型的旱生丛生禾草、寒温型的寒旱生

武威市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趋势及保护策略

武威市农业生态环境现状、趋势及保护策略 一、武威市概述 1、自然概况: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北纬37°23′至38°12′,东经101°59′至103°23′,东临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武威市总面积33249平方公里。区域内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大。整个地势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下降,依次形成南部祁连山地,中部走廊平原和北部荒漠三个地貌单元。农业区海拔1400~3000m,根据气候条件依次划分为高寒二阴山区、浅山干旱区、沿山冷凉灌区、平川灌区、风沙沿线区。各区域之间地域差异大,气候条件不同,生态类型多样。中部走廊区为主要的农业区,太阳总辐射量133~138千卡/cm2,是我国第二个太阳辐射高值区,年平均气温7~8℃左右,≥0℃积温3200~3600℃,昼夜温差14~17℃;夏季酷热,冬季严寒,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农作物病虫害较轻。区域内水资源短缺,山区年降水量基本在400mm以上,浅山区250~300mm,川区160mm左右,全年降雨几乎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4~6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20%,而绝大多数地方的蒸发量却超过2000mm。区域内耕地地力较差,按照全国土壤养分分级标准,土壤有机质大于四级的面

积仅占30%。 2、社会概况:武威市辖1个区(凉州区)、2个县(民勤县、古浪县)、1个自治县(天祝藏族)。共有建制乡镇93个,街道办事处8个。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190.1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2.7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 33%;乡村人口127.4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7%。 3、经济概况:武威市是国内重要的粮、油、瓜菜和畜产品生产基地。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7.65亿元,其中: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7.96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6.61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3.08亿元。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383.8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2.11万亩。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的比例为60.5:31.7:7.8。优质作物面积达256.94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7.73%,高产高效作物播种面积60.47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5.76%。粮食总产量达到96.99万吨。全年蔬菜产量突破130万吨大关,达到133.41万吨。畜牧业实现增加值13.93亿元,在整个农林牧渔业中的比重占29.05%。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2.08万吨,鲜蛋产量11833吨。大牲畜年末存栏62.41万头,牛存栏46.64万头,生猪存栏102.67万头,羊只存栏247.30万只,牛出栏15.18万头,生猪出栏116.27万头。 二、武威市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及趋势

甘肃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就是“由生态关系组成的环境”的简称,是资源、环境和生态组成的一个复合系统,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因子(如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如光、水分、大气、土壤等),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在分析甘肃省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及水资源、森林、土壤等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把影响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类,认为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与人类活动共同促使甘肃省生态环境的变化.从土地沙漠化、地下水下降、草原和绿洲退化、内陆湖泊萎缩、水质恶化、水土流失、森林退化和土壤盐碱化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生态环境变化的地理分布. 一、甘肃生态环境现状 1.1 地形地貌 甘肃地处青藏、黄土、蒙新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处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位居长江、黄河上游,其地理位置和山地、高原复杂地形条件决定着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地形的主要特点是地势高,高差大,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区域差异明显.河西走廊绿洲、沙漠、戈壁相间;陇中、陇东黄土广泛分布,沟壑纵横;陇南山大河深,峰锐坡陡,地形复杂. 1.2 气候条件 甘肃省深居大陆腹地,东部受季风影响,西部受西风气流控制,气候条件复杂.省内有亚热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季风区、暖温带及温带干旱区,还有高寒山地垂直气候带.陇南山地南部季风影响最明显,为亚热带湿润气候;陇南山地北部和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季风影响自东向西减弱,属暖温带、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基本不受季风影响而为西风气流控制区,属干旱气候;西南部包括祁连山地在内,仅东段受季风影响,其余受西风气流影响;甘南高原季风影响较强,再加上海拔较高,为高寒湿润气候. 1.3 河流及水资源 河流分外流区河流和内流区河流.外流区河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流,内流区河流为内陆河流域的河流.全省共三个流域9个水系,年径流量大于1亿m3的河流有78条.黄河流域分黄河、洮河、湟河、渭河、泾河五个水系;长江流域各河除汉江水系入庙河外都属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分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个水系.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301.8mm,自产水资源量309.5亿m3(其中含河谷潜水不重复量10.51亿m3),入境水量304亿m3,水资源总量613.5亿m3.自产水资源量中黄河138.5亿m3,长江106亿m3,内陆河65亿m3.水资源总量中黄河为390.5亿m3,长江为143亿m3,内陆河80亿m3. 甘肃省冰川分布在祁连山区,包括阿尔金山东段、疏勒南山、土尔根达板、走廊南山、党河南山、大雪山及冷龙岭等山脉,共有冰川2444座,冰川面积1657.21km2,储水量801.31亿m3. 甘肃省内湖泊较少,最大湖泊为苏干湖,面积105km2;小苏干湖面积12.65km2;文县羊汤河上游天池,面积0.68km2;洮河支流周可河上游尕海,面积4.5km2;冶木河常爷池,面积0.41km2. 1.4 森林 甘肃省植被类型从东南向西北分为: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荒漠草原带,荒漠带和高原草甸草原带.其特点,一是森林资源贫乏,覆盖率仅4.1%,包括灌木林地也只有6.9%;二是森林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陇南、甘南和祁

关于武威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摘要)

关于武威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 案)的报告(摘要) 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67.5亿元,占计划的101.33%,增长13.7%,实现工业增加值81亿元,占计划的101.25%,增长20.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3亿元,占计划的101%,增长60%;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2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3亿元,占计划的102.13%,增长19.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53元,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5188元,增长14%。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项目建设势头强劲,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 实施各类项目476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6项。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大关,增速位居全省前列。争取国家和省上支持项目208项,落实各类投资10.5亿元。 (二)重点治理稳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昌宁、黄羊、古浪、古丰4个灌区2011年节水改造工程开工建设,远期压减2.08万亩农田灌溉配水面积目标全面完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调整实施方案》通过水利部审查。 (三)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强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54.64亿元,增长23.5%。共实施工业项目226项,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增长42.13%;工业上缴税金6.35亿元,增长44%。“两园七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亿元,是去年的2.05倍,新入驻企业50户。 (四)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规划启动实施,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甘肃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已由省政府批准实施,规划落实有序推进。城区地表水供水工程等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投资56亿元。金大快速通道预计年内完成投资7亿元,可实现全线路基拉通、13公里铺油通车的既定目标;通道绿化主支线完成98.94公里。 (五)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以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为主要模式的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建设施农业10万亩;新增特色林果面积13.19万亩;推广大田高效节水面积102.4万亩;发展旱作农业50.7万亩。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1%。 (六)商贸旅游繁荣活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新建、改造各类市场36个,完成投资4.52亿元。旅游业发展加快,预计全年接待游客25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47亿元。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医改工作加快推进。开放力度不断加大,签约招商项目136项。预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400万美元。

武威状况及优势

武威状况: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有93个乡镇、1125个村民委员会、7个街道办事处、63个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18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0万人,乡村人口131.5万人,聚居着汉、藏、回、蒙等38个民族。武威古称凉州,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的历史见证地”、“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5.42万人,聚居着汉、回、蒙、土等38个民族。 武威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兰新铁路、干武铁路、312国道贯穿全境,省道和地方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河西走廊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最集中的地区。 武威市内地势平坦,光、热、土地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类型多,种植范围广,物种丰富。其维度和气候同法国波尔多地区相似,最适宜酿造葡萄的种植,被专家称为“中国的波尔多地区”。 武威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和全省瓜果蔬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已发现矿产9大类、30多种,各类矿产点100多处,探明储量的矿种15种,钛铁、石墨、煤炭、石灰石等矿产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武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8处。有馆藏文物4.7 万多件。被称为“陇右学宫之冠”的武威文庙、以出土马踏飞燕而名扬四海的雷台、中国“石窟之祖”天梯山、举行著名“凉州会谈”的白塔寺、鸠摩罗什寺等数百处名胜古迹,向人们展示出武威历史丰厚的内涵。2011年,全市预计实现生产总值272.9亿元,增长13.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0.4亿元,增长48.2%;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20.2亿元,增长55.6%;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2亿元,增长5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261元,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93元,增长14.1%。 武威市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跨越式发展总体要求,坚持以发展凝聚人心、用项目衡量政绩,大力实施城乡融合、工业强市和生态立市战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促进金武一体化进程,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证抓党建、落实抓作风,奋力开创武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经济总量保持两位数增速,主要经济指标比2011年翻一番、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年递增14%;工业增加值达到300亿元,年递增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总计达到2000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0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5亿元,年递增20%;社会消费

武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武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1. 引言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该省的重要地级市之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报告旨在对武威市的环境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 2. 自然环境 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地势平坦,气候干旱。这一地理环境使得水资源稀缺,土地脆弱,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3. 水资源 武威市地下水资源丰富,是市民饮用水的重要来源。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水开采速度加快,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因此,需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推动合理用水。4. 大气环境 武威市是典型的工业城市,煤炭、化肥、水泥等重点工业在市区密集分布,工业废气排放严重。大气污染成为该市的突出环境问题之一。针对这一问题,应加快推进环境治理技术和设备的创新,提高工业企业的环保意识和治理水平。

5. 生态环境 武威市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建设成为保护和发展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工作至关重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投资与管理,加强对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建立。 6. 垃圾处理 垃圾处理问题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当前,武威市的垃圾处理方式仍然以填埋为主,但填埋场已逐渐面临容量枯竭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应加快推进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引入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提高垃圾处理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7. 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武威市需要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措施,加强环境监管与执法,加大对环境治理技术的投入,促进相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参与。 8. 结论 综上所述,武威市的环境发展现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应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同时,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 展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全球气候 变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的不断加剧下,人们开始意 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而生态文明建设正是对环境保护的一种重要 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紧密相连,本文将从以下 两个方面解析两者的关系:一、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二、社会经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一、生态文明建设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经 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协调发展,不仅事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的未来生存。生态文明建设的出现为我们提供 了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路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到社会经济: 1.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过去的经济发展往往是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长期的可持续性。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路径。其中,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修复以及生态城市建设等,都是可以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建设生态城市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同时也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2.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采用更加环保、节水、节能、低碳等新技术,从而推动新能源、新产业的发展。例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可以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而随着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绿色产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了经济效益 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态城市建设、循环产业的发展等,都能够有效的提高经济效益。例如,生态城市的建设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同时也提高了城市的竞争力,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二、社会经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支持和影响。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生 存的物质基础,还对人类社会的文化、经济和心理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从资源利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和心理健康等角度探讨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资源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自然环境中的资源如水、土地、矿产等 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水资源为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提供了必要的支持。然而,由于人类对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导致了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的问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自然环境中的气候系统对人类社会 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系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干旱、洪涝和飓风等,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气候变化还对农业、水资源和能源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和不平等。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 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物和其他生物资源。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破坏,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和生态系统的退化。这不仅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造成了威胁,也给人类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还包括心理健康等方面。自 然环境中的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抚慰。研究表明,接触自然环境可以减轻压力、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人们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稀缺,导致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

武威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简介

武威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简介 2.1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 2.1.1 地理位置 武威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东临省会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距离兰州市约240km。 凉州区位于东经101?59′~103?23′,北纬37?23′~38?12′,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东端,祁连山北麓,武威市中部,平均海拔1632米。凉州区隶属于甘肃省威武市,东面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西邻肃南裕固自治县,南连天祝藏族自治县和古浪县,北与永昌县和民勤县相接。 项目地位于武威市凉州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内。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于2010年8月份启动建设,是武威市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后新规划建设园区,2011年被评定为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13年被确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距离武威城区12公里,距金昌机场45公里,紧靠金武高速公路和金色大道,G30连霍高速、兰新铁路、211省道、干武铁路均布局在园区周边,交通十分便利。 2.1.2 地形地貌 武威市凉州区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地貌类型分祁连山山地、走廊平原绿洲和腾格里沙漠三种,海拔1440,3263米,在大地构造上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的走廊过渡带。西南部是祁连山东段冷龙岭的前山地带,为走廊带的毛藏古凸起和莲花山凸起,山势降为中山、低山、丘陵和盆地,主要山峰冬青顶、莲花山、天梯山、第五山,海拔2000,3200米;东北部是河西走廊平原地东段,为走廊带的凹陷,呈西北—东南向延伸,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冲积平原、冲积细土平原,海拔 1500,2000米;东部是腾格里沙漠,海拔1500米以下。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例子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例子 一、自然环境描写: 1. 清晨的山谷 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整个山谷被一层薄雾笼罩。树木静静地立在山脚下,湖水平静如镜,倒映着周围的景色。微风轻拂,带来一阵阵花香,山谷里弥漫着一种清新的气息。 2. 河流的流动 河水潺潺流淌,穿过青山绿水之间。河面上泛起涟漪,阳光照射下,水面闪烁着银白色的光芒。岸边的芦苇随风摇曳,水中的鱼儿悠然自得地游弋着。 3. 星空的美丽 夜晚,星空璀璨。无数颗星星点缀在黑暗的天空中,像钻石一样闪耀着光芒。银河从天空中划过,宛如一条绚丽多彩的带子。远处的山峦倒映在湖面上,与星空相映成趣。 4. 雨林的生机 进入雨林,一片绿意扑面而来。高大的树木拔地而起,枝繁叶茂,互相交织成一片绿色的天幕。雨林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生物,鸟儿在树枝上欢快地歌唱,猴子在枝间跳跃,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5. 雪山的壮丽

站在雪山的山顶,四周是一片洁白的世界。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覆盖了整个山峰。阳光照射在雪山上,闪耀着耀眼的光芒。远处的山谷被白雪覆盖,宛如一幅神话般的画卷。 二、社会环境描写: 1. 繁忙的都市街道 都市街道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摩天轮不停地旋转。霓虹灯的闪烁,给整个城市增添了一份繁华和活力。人们忙碌地赶着自己的脚步,追逐着各自的梦想。 2. 农田里的劳动 农田里,农民们正在辛勤地劳作。他们弯着腰,耕种着土地,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田间的庄稼茁壮成长,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农田里充满了一种宁静和朴实的气息。 3. 学校的忙碌 学校里,学生们正在上课、做作业、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教室里充满了知识的气息,学生们沉浸在学习的世界中。操场上,学生们奔跑着,欢笑声不断。学校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地方。 4. 商业街的热闹 商业街上人声鼎沸,各种商店林立。人们忙着购物、吃饭、交流,街道上人流不息。霓虹灯的广告牌在夜晚闪烁着诱人的光芒,吸引

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哪个出 现问题都会对对方造成极大的影响。下面我来说一些,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具 有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第二、自然界的存在及其规律制约着人的活动及人类社会的发展,人 类可以在认识和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的 改造自然,同时改造自己。 第三、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社会发展的经济专业化、社会复杂程度、 政治组织以及物质产品方面都是有着重大的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本 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作为生物进化的最高阶段,是自然演化的产物,人 的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 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矛盾突出 自从上世纪中叶以来,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整 个人类的生态与社会的持续发展。虽然人们已经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人类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动手改造自 然资源的能力越来越强。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开展,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 的物质财富,人类对科学技术越来越依靠,种环境下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 思考也变得越来越少。科学技术的丰富让人类的精神变得比较空虚,对于

自然资源的认识出现误解,人类陷入了唯利可图的怪圈,这种思想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程度。 今天在我们高度文明的社会里,全球人口已经膨胀到70多亿,而且还在继续增长。我们人类使用着各种先进的工具在开山打洞,挖矿修坝,地球上数不清的一道道疤痕,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态环境。可是经济要发展,人总要过上舒适的生活,不可避免的产生海洋垃圾。如今海洋垃圾已成为人类抛弃的工业废弃物的垃圾场。我们该怎么办?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所难免。 人类社会的将来发展方向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社会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所以,在解决生态环境的问题上,我还是认为,要依靠人类的自觉,同时还有人类对于环境问题的根源的认识和自身行为的反思。只有合理的利用环境保护环境,环境才会对人类恩赐。如果人类只是无限制的索取,那么最后只会被生态环境无情的报复。 人类完全可以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立一个生态环境链,建立一系列的生态环境圈,讲现有的生态环境信息共享,这样全世界都能够在这个范围内共同作出举措。当然这需要全人类的共同意识,所以说,人类既然创造了科技就完全可以用科学技术的方式去改变现状。相信不久的未来会有成果的。

甘肃武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甘肃武威市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 用研究 甘肃武威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地处黄河上游,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水资源利用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于甘肃武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进行研究至关重要。 首先,武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加强。近年来,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大规模农业发展,武威市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物排放进入水源,导致水质的恶化,使得饮用水安全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强环境监管力度,严格执行废水排放标准,加大对企业和农田的污染治理力度,以保护水质和环境生态系统的稳定。 同时,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尽管武威市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由于管理不善和水资源利用模式的问题,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现象普遍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大对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力度,建立完善的水资源利用制度和政策,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用水的意识。此外,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开展水资源再生利用和水治理等相关研究,提高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 除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外,运用科技手段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可以对水资源的供需状况进行准确预测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利用先进的水污染治理技术和水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水资源污染的精确掌控和水资源的智能调度。离地观测和无人机技术也可以用于监测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利用情况,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

此外,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合作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问题涉及到众多利益相关方,必须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才能够有效解决。政府应加强与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制定和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案。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认识和意识,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社会氛围。 综上所述,甘肃武威市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政府应加强环境监管和管理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增强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合作,共同努力推动该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健康,保障人民群众的水资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