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石窟

佛教石窟

佛教石窟
佛教石窟

1、试述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

(1)塔庙窟:分为塔洞、中心柱窟、友堤窟。中心柱窟是早期流行的形式。

(2)佛殿窟:无中心柱的佛殿窟

(3)大像窟: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

(4)佛坛窟:与塔庙窟类似,窟内设佛坛,佛坛上建佛像

(5)涅磐窟:佛到了最高境界的石窟

(6)禅窟:禅修的场所,体积空间较小,是早期比较重要的窟形。

(7)精舍窟:是宗教礼拜用窟也是生活用窟。由禅窟群组成,又称多室禅窟(印度的传统窟形)(8)僧房窟:僧人生活用窟

(9)讲堂:大德和高僧给弟子讲佛法的地方,一般为方形,体积较大。

(10)影窟:是高僧死后,其弟子纪念师傅来供奉高僧或供奉高僧的真容像

(11)瘗窟:埋藏高僧大德师傅的洞窟

(12)廪窟:仓储场所。

2、试述中国佛教石窟寺的分期与分区。

佛教石窟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9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分为四个区:

1、新疆地区: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集中的地点有三区:一、古龟兹区。在今库

车、拜城一带。二、古焉耆区。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七格星一带。开始时间约在5世纪以后。三、古高昌区。在今吐鲁番附近,早期石窟约开始在5世纪。古高昌时期的遗迹,最晚的洞窟有可能到13世纪。

5世纪以后,方形佛殿窟数量增多,出现了佛坛窟。

6世纪以前,主要有释迦、交脚弥勒和表现释迦的本生、佛传、因缘等图像。

6世纪出现了千佛。

8世纪以来,受到中原北方石窟的影响。

2、中原北方地区:指新疆以东、淮河流域以北,以迄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石窟数量多,

内容复杂,是中国石窟遗迹中的主要部分。可细分为四区:一、河西区。甘肃黄河以西各县沿南山的地段,大都分布有数量不等的石窟。二、甘宁黄河以东区。三、陕西区。陕西区石窟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处。四、晋豫及其以东区。这个地区石窟在全国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原北方窟龛分为四大期:第一期即5-6世纪,是这个地区开始石窟的盛期。第二期即7-8世纪。第三期即9-10世纪,石窟开始渐趋衰落。第四期即自11世纪以后,石窟摹拟地上佛殿的作法,年代愈晚愈突出。

3、南方地区:指淮河以南地区。这个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除个别地点外,摩崖龛像多于

洞窟。凿于5-6世纪之际的龛像和大佛,都前接木构殿阁。6世纪的石窟,形制多属佛殿窟,有少量的塔庙窟。这时期伯主要造像除释迦外,多无量寿(阿弥陀)和弥勒倚坐像,还有释迦多宝对坐像。自8世纪以后,窟龛盛行倚坐弥勒、净土变相和各种观世音造像。10-11世纪多雕地藏和罗汉群像。11世纪大足石篆山出现了最早的儒释道三教石窟。12世纪大足大佛湾造像内容更为庞杂,除佛传、经变、观世音等形象外,还有祖师像和藏传佛教形象。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开始于10-14世纪,13世纪末以前多雕阿弥陀、观世音和罗汉像,13世纪以后多雕藏传密教形象。9世纪造像主要有弥勒和阿弥陀,10世纪以后主要造像有观世音、毗沙门天五和密教的八大明王,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以南诏王及其眷属为主像的窟龛。

4、西藏地区:该地区石窟多不具造像的禅窟和僧房窟。

在10世纪以后,即藏传佛教所谓的后弘期。

上述四个地区的石窟寺,虽各具特点,但又互相影响。5世纪晚期以前中原北方受到新疆的影响,这显然是和佛教艺术自西向东传播的情况有关;5世纪晚期以来,佛教窟龛在新疆以东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后,但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全国主要的政治中心或文化中心所盛行的内容的影响。6世纪中期以后,中原西部的石窟龛像又影响到四川北部。7-8世纪的隋唐盛世,中原窟龛典型所在——各种净土变和密教形象已南遍四川,西及新疆。11世纪以后,罗汉群像既盛于中原北方,也流行于江南。13-14世纪西藏藏传佛教形象不仅出现在中原北方,还出现在南方,在以上各地区相互影响的复杂现象。

3、试述中原北方佛教石窟寺的分期。

中原北方窟龛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区分为四大期:第一期即5-6世纪,是这个地区开始石窟的盛期。

多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也有少数禅窟和禅窟群,主要造像有三世佛、释迦、交脚弥勒、释迦多宝对坐像、千佛和思惟像,其次有本生、佛传和维摩文殊对坐像。七佛、无量寿(阿弥陀)、倚坐弥勒和观

世音、骑象的普贤等出现较晚。第二期即7-8世纪,主要盛行佛殿窟、大像窟,较晚出现佛坛窟。除释迦造像外,阿弥陀、弥勒、药师等净土图像和观世音像逐渐复杂起来,出现地藏像,密教形象也开始盛行。第三期即9-10世纪,石窟开始渐趋衰落,石窟形制摹拟地上佛殿的情况日益类似,佛坛后面凿出了背屏,窟前接建木构堂阁的作法开始流行。窟内壁画盛行排列多种经变的新形式。佛龛两侧流行文殊、普贤相对的布局。对观世音的崇奉更为普遍,许多地点出现了观世音的各种变相。天王的形象也在这个阶段逐渐逐渐盛行。第四期即自11世纪以后,罗汉群像逐渐盛行,还出现了罗汉群像与佛传结合的场面。

出现了布袋和尚。儒释迦道合流的形象也在石窟中出现。13世纪太原龙山开始了全真道教石窟。16世纪初开始凿的平顺实岩寺石窟出现了水陆道场的连续浮雕,这里有的洞窟内外全部雕出了仿木结构,石窟摹拟地上佛殿的作法,年代愈晚愈突出。

4、试述克孜尔中心柱窟的分期。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310-350年,中心柱窟一般分主室、后室和和中心柱三部分,个别有前室,但大都已崩毁。中心柱位于后室前部正中。

第二阶段,大约395-465年,洞窟布局略同于第一阶段,有的后室采用了第一阶段那样的大像窟的后室布局;还有主室宽于后室的。

第三阶段,大约545-685年,第二阶段的三种中心柱窟,都继续存在;主室与后室同宽者;主室窄于有涅磐的后室者,主室宽于后室者。

第一、二阶段应是盛期,最盛时期可能在4世纪后期到5世纪这一时期之间,第三阶段渐趋衰落

5、试述河西石窟的主要特征。

佛教及其艺术从新疆向东传播,首及河西地区,河西石窟的样式以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涼州的石窟为主导模式,此模式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成为西域与中原石窟的媒介。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五点:

一、多为塔庙窟、佛殿窟和僧舍窟,设置大像窟的较少。方形或长方形平面的塔庙窟,顶为覆斗形,

前壁产开,中部设廊柱,柱前为横长方形顶呈人字披形,礼拜项部都是券形,个别塔壁前是横券形,这是汉化的形式体现。

二、塔庙窟内的中心塔柱每层都是上宽下窄,通常在塔柱四面开凿龛,龛形都是尖楣圆拱形。龛内

坐像为禅定像,立佛呈流行的状态。佛殿内立佛两侧协侍菩萨,左右侧壁画出成排成列的千佛像,在千佛中央画说法图,千佛下部画出供养人行列。

三、造像主要有释迦、交脚菩萨装的弥勒和倚坐佛装弥,其次有佛装弥勒、思维菩萨和十方佛。佛

和菩萨的面像浑圆,鼻高直,眼睛细长,身体健壮,服饰为袒右或通肩袈裟。供养菩萨像头束发髻,没有冠饰,面像椭圆,眼较大,双唇厚,身体健壮。

四、伎乐飞天和飞天浑圆,呈V字形,通常画在窟顶或四壁的顶部,与龟兹石窟相似。此时期壁画

流行凹凸画法,边饰花纹有两方连续的忍冬和化生。

五、塔庙窟通常呈上下布置或左右毗邻,这是新形石窟组合形式。

6、试述云冈石窟的分期。

第一期:云冈东区西侧16-20窟,北魏和平初年昙曜主持开凿的五个窟,大约在460-470年间;

此期特点:一、洞窟椭圆,穹窿顶,前壁上方有明窗,主佛形体高大,占据空间的绝大部分,周围没有统一设计,只19窟雕满塑像。二、出现三世佛,为了宣传佛教的源远流长。三、造像前额宽,胫短,宽肩厚胸,体形丰满,佛像穿着通肩或袒右大衣。菩萨上身斜披落叶,下身长裙胸前有项饰,有臂串,装饰纹样有莲瓣、忍冬纹、联珠纹。

第二期:位于云冈中部和东部,1-3窟、5-13窟和11-20窟,大约在471-494年间;

特点:一、窟外壁左右两侧雕双塔,有龟附的大碑,中间有很多楹柱,楹柱上有小型成排成列的千佛。二、窟平面多由前后两部分组成,有的窟内凿出中心塔柱及内外道。窟壁分成上下两层,个别分成上下三层,左右分段,窟顶雕塑平棊,还有在凿出的石窟壁面上雕凿小龛的作法。三、造像变小,不如上一期的雄伟健壮,但形象题材多样,第一期突起的衣纹被简化成阶梯状的衣纹。供养人雕凿成行列。

四、壁面分层分段的布置及附右的雕刻增多,佛的服饰换成褒衣博带式大衣,菩萨着斜披落叶式大衣,

这是仿造南朝的服饰样式。五、装饰纹样新出现了陶纹和繁杂的忍冬纹,纹样变化多样。

第三期:主要是中小形窟龛,总共有150个窟龛,大约在494-525年,分布于4、14、15窟11-13外立面20窟以西的崖面等。

特点:一、没有成组的辅饰,以中小形辅饰为多,布局多样,小龛遍布云冈各处。窟内部规划日易方整,流行塔庙窟、千佛窟、石壁设坛窟和三壁三龛窟。二、释迦多宝对坐像增多。中间佛两侧立佛、

中间释迦多宝两侧坐佛、右侧交脚左侧坐佛和出口外壁雕出金刚力士像的组像流行。三、各种形象没有新式样,但造型更加清秀,佛穿褒衣博带式袈裟,菩萨穿帔帛袈裟。四、装饰纹样没第二期繁杂,但出现方格平棊,纹饰多样,龛面和龛眉复杂,龛眉雕佛传,流行在龛面上雕忍冬。龛面雕折叠格,格内坐佛,出口左侧雕碑。

7、试述云冈石窟的汉化。

一、云冈第1期石窟参考了河西、西域和域外的佛教形式,汉化表现:

1、佛像鲜鲜卑化:据史料造像有可能是北魏皇帝的容貌,这是佛像本土化的开始。

2、第1期石窟三世佛、释迦、弥勒和千佛都是禅修僧人和禅观的形象。具有广聚沙门同修定法的

目的。印度、东亚、新疆及甘肃都未发现类似第1期的先例。

3、道武帝以来与西域往来更加密切,有些西域纳入了北魏的版图。当时的西域佛法极盛,建寺、

造像流行,致使造像、绘画技艺传入。

二、第2期:1、出现平棊顶和方形平面,布局立面及分栏分段的构图及出口崖面雕的斗栱都是汉

室传统殿堂形式和布局,楼阁的方塔和大碑也是汗式传统建筑。

2、流行释迦多宝对坐说法、维摩文殊对坐论变、下龛弥勒上龛坐佛和下龛释迦多宝上龛弥勒组合,

有些是汉帝早期窟龛常见,有些是云冈工匠本期创新,可能是来自当时的南方。

3、汉式殿堂的龛面出现宝帐和流苏及龙、孔雀、佛传图、兽面等饰物都是汉风饰物。另外,造像日

趋清秀的造型和褒衣博带的袈裟,更是佛像本身开始汉化的表现。

4、从第2期出现西方因素的情况看,域外格调非常模糊。这与以下几方面有关,(1)北魏统治者推

行汉化改革;(2)北魏统治者对佛教义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比前期更偏重,不同与早期的民俗,受到东方异学的影响;(3)平城城内及附近广寺院,内部布局日趋紧密;(4)与青齐地区的交往,使许多造像的流行形式都是南朝的特征。(5)第2期流行双窟作法与北魏皇帝在位又有皇太后临朝的政治环境有关。

三、迁到洛阳的显贵受汉族影响,重视中原饰物,窟龛进一步汉化,所以第3期与第2期不同,主要有:

1、北魏迁都洛阳后,平城未荒废,北魏两年间维持旧都原址的风貌,佛教活动没有变化。

2、永平之前(508-512年),龙门石窟工程之前不需太多的工匠人员技术,云冈还有大量修造,在西

平二年十月发布《停止北京居民南迁诏书》后,云冈石窟开凿衰落。

云冈第3期与北魏龙门早期石窟(莲花洞、石窟寺、火烧洞、魏字洞)有极为密切关系。

8、试述龙门北朝石窟的分期。

从考古学角度分四个时期:

第1期:孝文帝至宣武帝时期

代表洞窟有古阳洞、滨阳中洞、莲花洞、滨阳北洞和滨阳南洞,还有古阳洞和莲花洞之间开凿的窟龛。

1、石窟是在天然溶洞的基础上修凿的大型敞口纵长方形的洞窟,如古阳洞。还有模仿云冈椭圆形平

面的。正壁椭圆形,中前部接近方形的大型窟,如莲花洞。其中古阳洞内两侧开若干大龛,源自

云冈7、8窟。滨阳三洞,北和南洞未完工,主窟形制与组合受云冈昙曜五窟影响,窟内内空间扩

大了。2、三世佛从云冈的健壮趋向清秀,从一辅三身到一辅五身过渡。服装由内着中衣,外披袒

右大衣向褒衣博带式过渡。菩萨从早期斜披落叶过渡到披巾在双臂交叉。3、主佛的背光繁复,菩

萨出现璎珞,壁面出现多层的长券式浮雕,另外维摩菩萨完全汉化,窟内外新出现雕凿的神王和

金刚,窟口右侧常雕碑铭。虽汉化多年,但供养人还穿着北方服饰。

第2期:孝明帝(515-528年)分两个阶段,

1、代表洞火烧洞、慈香洞、魏字洞、普泰洞、弥勒洞、巩县1、4水泉石窟。此阶段出现新式三壁三

坛式、三壁设坛式和震壁设坛式窟。主佛前建敞开的前堂,并有大碑,内部布局模拟地上的佛殿。

巩县流行中心柱窟,壁面凿千佛和小型说法图,柱四面各开一大龛。围帐形式及顶部的平棊也是

地面寺院内部形制的反映。造像是典型南朝形象,清秀、胫长、流肩,出现一辅七身的造像(一

佛二弟子二菩萨二金刚),弥勒采用叠跏新坐姿。为二圣(皇帝和太后)所造两个立佛并有碑铭的

形制是北魏特定政治的反映。

2、后一阶段是龙门中小石窟开凿的盛期。代表洞皇甫公石窟,地花洞,弥勒北1、2洞、六狮洞、来

思久洞、药方洞、唐字洞。还有三佛题材的造像,三佛一侧变成释迦多宝并坐。新出现窟内两侧

一佛造像和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思维菩萨的形式。窟龛模拟地上寺院日易明显。

第3期:孝昌以后的北魏末期(528-534年)代表洞:路洞、天统洞、赵客师洞、汴州洞。延续前一期后段

的趋势,正壁一佛二弟子四菩萨。除正壁大龛外,南北两壁上龛雕成歇山顶形的龛形,同时雕栏楯和阶梯。从外立面到窟内反映出北朝晚期典型的北魏建筑风格。设计规整,内容丰富,雕刻精湛。

第3期开始走上末路。

第4期:东西魏北齐时期(534-577年),此时孝静帝东迁,洛阳佛教受到打击,开龛减少,仅雕若干小龛,保存下来的只有18处,龙门衰败了。

9、试述龙门唐代石窟的分期。

分为早、中、晚三期。

第1期:唐太宗至高宗时期。此时期的窟龛出现列像窟,窟内布局以主像为主的三身、五身及七身(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的造像组合形式,个别有一辅九身组合(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神王二金刚)。还有在弟子和菩萨之间加雕供养人的。佛像主要是结跏辅坐,外穿袒右大衣,少数穿通肩袈裟。佛座是束腰八角座。菩萨身躯笔直,穿斜披络掖,下部大裙。本期出现普遍采用的神王像及优填王像。

第2期:武则天时期(684-704年),唐代典型石窟样式形成时期。窟形多是前室平项,主室圆角平项方穹。

窟中央设佛坛,坛上造像的佛坛窟。主室左右后三壁设三坛,坛上雕主佛。窟外立面不见屋檐形式,由火焰尖楣门拱取代。窟口上方雕碑铭或梯佛。造像以一辅九身为主,呈结跏辅坐或善跏辅坐;佛座多为束腰方座。佛龛占据空间比前一时期缩小。个别侧壁雕凿经变画。佛的服饰多是通肩大衣,下裙缩短,少数袒右袈裟。此期的菩萨像具有三道弯式曲线造形,袒上身或斜披络掖,裙摆开叉,双脚尖长。菩萨座为束腰圆莲形,座基加高。

第3期:唐玄宗至德宗间(712-804年),此期石窟主要完成于玄宗期,少数完成于德宗。洞窟敞开式,平面呈凸字式洞窟,左右后三面坛过一直通到窟外,个别是方形平顶,有的窟前有木木结构的痕迹。总体上大窟减少,主要是小窟和小龛,体积缩小。造像大部分是一辅九身,个别一像,壁面雕千佛,也有一辅七身、一辅五身、一辅三身。大多数结跏辅坐,少数善跏辅坐。服装为通肩大衣,佛座与第2期相同。菩萨造型清秀,后期的菩萨像变得呆板,服饰袒上身下着裙,裙摆肥大,披巾与第2期相同,手持各种法器,像座接近第2期,但成简化趋势。神王胸腹间装饰有云纹,脚下夜叉采用蹲坐,头发直竖。金刚力士手托山形巨石。

10、试述麦积山石窟与云冈、龙门石窟之关系。

麦积山石窟是云冈和龙门石窟之余韵。

1、云冈1期五窟与龙门早期没有开龛,题材是三佛或一佛,这种形制布局在麦积山北魏早期、中期中流

行。三佛是三世佛,一佛是释迦或弥勒,交脚、思维菩萨在云冈2期和龙门早期都有表现,麦积山也是常见的题材。

2、云冈1期石窟和龙门古阳洞的佛像,多穿通肩及袒右袈裟,菩萨斜披络掖,下穿长裙,受云冈1、2

期及龙门前段的影响。云冈2期穿汉式袈裟,裙下摆三瓣状,云冈3期裙下摆成人字形,龙门的汉式袈裟裙下摆也是人字形,麦积山北魏中期也是人字形,这也是受到云冈和龙门的影响。

3、云冈2期洞窟平面长方形,平顶,正壁设坛,侧壁开龛与麦积山的128窟相似龙门第二期也有体现,

由此麦积山与云冈、龙门石窟的关系。另外胡太后幽禁前,龙门三壁三龛和无龛窟为主要形式,佛像穿汉化袈裟,菩萨袒上身,下穿裙,披巾交叉。佛和菩萨多为秀骨清像,麦积山北魏晚期受到龙门此期的影响。

4、孝明晚期龙门部分窟是三壁三龛窟,外立面雕仿木构庑殿顶,顶两端雕鸱吻中央金翅鸟,殿堂式外观

都与麦积山石窟有关,另外麦积山晚期出现的罗吉形象与龙门出现的此造型有关。因此此题材来自于龙门。

11、试述响堂山石窟的主要特征及外来影响。

主要特征及外来影响:1、响堂山石窟外观以塔形为主,在其它石窟所没有的显著特征之一。

2、响堂山石窟与巩县石窟有一定的联系,塔形窟除在塔庙窟中体现外,在方形的佛殿窟外壁

也有雕凿。塔形外观是在印度和西域佛教石窟及地上建筑基础上建造的。

3、进入窟内就如入塔观像的感觉,这是北朝时期佛教的主要目的。

4、造像基本特征为肩宽,厚胸,腹部微鼓,身体短胖,成管状造型,衣纹双线处理,服装流

行帖体式,都与北齐王朝西胡化有关。

北齐崇尚西文化,一此佛教高官来自西域的胡人,由此响堂山流行外来因素与北齐西胡化有

密切关系。

12、试述敦煌莫高窟北朝石窟的分期。

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北魏时期,分成两组,第一组窟平面以长方形和方形为主,有的窟两侧各有小型禅室。窟空间宽敞,顶部都有对木结构的模仿。造像题材都是单身像,主尊弥勒,胁持像在主尊两侧,佛、菩萨面容浑圆,直鼻大嘴,嘴角上翅。面部画法采用西域式凹凸法。佛穿袒右袈裟,衣纹采用帖泥条加阴线。菩萨袒上身,披披巾,下着裙。壁画布局正壁上下分栏,上栏开列龛,下栏隔段布置本生、佛传故事,有的有长条形佛教榜题,此是汉式的画法。侧壁分三栏,上栏天宫伎乐,中间千佛,千佛中绘说法图,千佛下绘装饰性的图案。侧壁有影塑的高阙,下梁也出现汉式建筑庭院,两者都有鸱吻,瓦陇、斗栱等。

第二组主要是中心柱窟,平面长方形,中央中心塔柱四面开龛,正面单层龛,侧面双层龛,分栏分段安排,前壁上方有门窗。塔柱周围平顶,前端项部呈人字坡形,同时塑舫、船,有的舫有木制斗栱。造像一佛二菩萨,在中心表面有影塑。佛和菩萨的服饰多同于前一组,但佛像出现褒衣博带式的汉式袈裟,菩萨也出现斜披络掖,下着裙。在大部分的千佛中间加入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与前一组相比,人物增多,场面增大,画面使用了传统的长券式构图形式。

中期:西魏时期,以中心柱窟为主,有前后室,出现覆斗顶,单式的方形窟,主室明室上方消失。出现中心柱四面各开一龛的形式,圆拱龛增多,木斗栱不再出现。造像一般是一佛二菩萨的组合。覆斗项出现浓郁的中国传统色彩,神仙瑞兽形象,这是中国传统内容在佛教中的融合反映。人物形象显著变瘦,佛、菩萨及俗人都穿褒衣博带式服装。人物面容采用染色块晕彩,与早期有别。

晚期:北周时期,基本延续中期形制以覆斗顶方形窟为主,中心柱窟减少,中心柱为单层塔柱,人字坡浮塑消失。造像以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为主。服饰大衣下摆更规整,衣纹是直平阶梯式。佛面像方圆,身体粗壮,头大,上身长,下身短,菩萨也是上身长,下身短。菩萨服饰除前期披巾穿插外出现披巾横于胸前两道的新形式,晚期的千佛分布于窟顶。天空伎乐仅为临空飞舞的伎乐,与前两期不同。出现多情节的故事画。人物面部晕染采用东方式的两腮涂成小圆圈和西域式五白式。

中国佛教名山寺院详细分布

1.四大名山 一、山西五台山 南山寺显通寺广仁寺镇海寺广宗寺普化寺金阁寺 龙泉寺殊像寺塔院寺圆照寺碧山寺 望海寺尊胜寺灵应寺法雷寺佛光寺演教寺普济寺黛螺寺灵境寺竹林寺妙德寺广化寺佑国寺善财寺三泉寺寿宁寺极乐寺碑楼寺秘密寺佛母寺 二、浙江普陀山 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梵音洞盘陀庵 梅福禅院无垢庵紫竹林庵观音洞普陀精舍三、四川峨嵋山 报国寺伏虎寺雷音寺神水阁中峰寺广福寺清音寺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严顶

四、安徽九华山 化城寺祗园寺月身宝殿上禅堂下禅堂立庵 天台寺九华寺百岁宫甘露寺旃檀林慧居寺 净土庵接引庵九华莲社念佛禅院广济寺东崖寺无相寺华严寺禅华天寺翠峰寺广福寺福度寺 会龙寺广胜寺圣贤寺龟山寺平坦寺净信寺 广化寺回龙庵甘露庵西天竺庵大桥庵松树庵 长生庵一宿庵双峰庵复兴庵德永庵九莲庵 龙庵通慧庵十王殿莲花庵翠去庵拜经台 念佛堂大厦庵观音庵永兴茅蓬净修茅蓬定西茅蓬心安茅蓬蕴空茅蓬华严洞海会寺金刚寺莲宗精舍双溪讲寺香山茅蓬法华寺天池庵聚龙庵龙安院圆通庵韦驮庙 2.八小名山 一、北京香山

香山寺碧云寺宝相寺二、河南嵩山 会善寺永秦寺嵩山寺 嵩岳寺十方禅院 三、江苏狼山 广教寺三贤寺准提庵四、江西庐山 秀峰寺归宗寺海会寺 黄龙寺栖贤寺天池寺 万杉寺 五、天台山 华顶寺心明庵智者塔院高明寺中岩寺下方广寺万年寺上方广寺中方广寺寒明楼济公院天柱峰庵

六、湖南衡山 雁峰寺南台寺祝圣寺藏经殿方广寺丹霞寺石头寺上封寺高台寺紫盖寺马祖庵半云庵湘南寺罗汉洞明心殿讲经台大善寺 七、陕西终南山 弥陀寺 八、云南鸡足山 祝圣寺金顶寺传衣寺牟尼庵大觉寺九莲寺大钟寺华严寺寂光寺悉檀寺极乐庵弥勒殿大士阁钵盂庵云居斋堂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介绍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中国佛教圣地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清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受到国家的保护,并对寺院进行了修葺。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隶属忻州市五台县,所在的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是土黄色的世界,可以称为金色世界。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 五台山位居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称为“金五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永平十一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经过重重困难,大孚灵鹫寺建成,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1 ,五台山人文景观代表了中国人民创造性天才在宗教文化信仰领域的杰出成就的显示; 2 ,五台山宗教建筑与人文景观显示出其作为中华大地一处重要的承载俗世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交汇意义的巨大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载体,显示了亚洲宗教景观和建筑文化超越时间和人文领域的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巨大影响,以及亚洲宗教圣地对于山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方面的巨大成绩; 3 ,五台山宗教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印证了传统宗教与世俗文明正在不断的和谐共融,彰显了在现代人文化文明生活中宗教文明具有人文与景观建设方面的巨大的意义与发展前景; 4 ,五台山显示了她在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在东方宗教文明方面是作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和人文景观综合性集大成的一个杰出的例证。

论泰国佛教文化的特点

论泰国佛教文化的特点 跨专业选修课《世界民族》期中论文2011—2012年第2学期 院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姓名:邱礼财 学号:1117028 2012年4月22日

论泰国佛教文化的特点 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国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央亚细传到中国内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大乘佛教;向南方流传的,传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泰国是个佛教国家,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泰国的文化、艺术、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各方面都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在这个佛教盛行的国家,佛教具有众多突出的特点。具体说来,泰国佛教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历史悠久,地区普遍。 据记载,佛教传入泰国地区已有两千多年了。早在悉达多王子创立佛教之前泰国地区和印度之间就有商人往来经商。悉达多在印度创立佛教时,曾周游恒河流域说法四十余年,影响很大。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正式传入泰国地区,是在公元前三世纪。公元前240年,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输迦王,派两位高僧到素万那普米传播佛教,后来又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从出土的佛教遗迹来看,也证明了泰国佛教历史之悠久。如著名的佛统府金塔,创建于佛历三百年间,即公元前三世纪;那空拍侬府的读拍侬佛寺,其中的佛塔创建于佛历二二一年,即公元前三三二年;沙功那空府读那莹寺中的那读来贞莹佛塔,为上述度拍侬佛塔同一时代创建。从史书的记载和佛寺的遗址就可以知道泰国佛教历史之悠久。此外,佛教在泰国普遍分布。自从佛教传入泰国以来,历经了堕锣钵底时代﹑罗湖时代﹑素可泰王朝时代﹑拉玛四世时代等不同时代。在不同时代,由于国王及大多国民都信佛教,不同时期的统治者都颁布了东一的法规加强对佛教的管理,这种政治的力量使佛教在泰国普遍分布。目前,在泰国只有南部小部分地区集中分布有伊斯兰教,其余大部分地区佛教都占绝对优势。 二﹑信仰佛教人口多,佛教成为泰国的国教。 据泰国国家统计办公室的材料,1995年泰国佛教徒占全国人口的95%,信徒主要是泰人、高棉血统泰人、华裔血统泰人以华侨。泰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和宗教的护持着。在泰国,国家﹑家庭以及社会生活都与宗教休戚相关,宗教和君主政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泰国国旗旁,还飘着一面小乘佛教的黄旗。国家庆典﹑阅兵仪式﹑商行开幕﹑婚姻喜寿,都需要僧侣到场念经祝福。每个泰国的男性一般一生都有一次短暂的出家修行的经历。依据传统,修行时间一般始于七月份左右的斋戒期间。凡此种种,都说明了泰国佛教徒之众,佛教地位之重。 三﹑佛教团体众多,佛教寺庙众多。

四大佛教名山

四大佛教名山 佛教是人类的文化现象之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放射异彩但尚未完全被人感受到的一种珍品。佛教的根本精神是去恶从善、去染成净、护生佐世,用“出世”思想表示其“入世”的态度,亦即用“出世法”改造“世间法”。它的关于“众生平等”、人人具有佛性的主张,包含着深刻的人人可以教育、可以造就、布衣可以成圣的思想,认为只要通过戒、定、慧三学(同时也是三个阶段)的修习,便可证菩提、入涅磐,亦即所谓成佛。佛教的最高境界的特点是清净、虚寂。为了便于达到这样的一种境界,僧人往往希望远离尘世之名利场,寻求可以寄身托志之所。而自然界中之山,得阳光雨露的化育,受风霜寒热之洗礼,尤具天地之灵气。林海云涛衬其静,飞瀑流泉见其净,莽莽苍苍显其空,虎踪鹿迹明其虚,自然之风采,天造的神韵,难以状貌。净、静、虚、空在僧人与崇山峻岭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于是产生了独特的人文与奇特的自然融于一体的佛教名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僧人选择名山修习是一个方面,而他们一旦住山,便从此成为此山的义务护林员、育林员,而且将文化引进山林,形成人文景观,从而扩大、升华了这座名山的内涵,则是另外一个方面。寺于山得其所,山以寺而扬其名,纯自然之名山变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双美之

名山。当中国化的禅宗创立之后,这一趋势和作用尤其变得明显。 中国的佛教名山不止千百,其中以“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这四大名山声名及影响为最。 五台山,清凉圣境 五台山在山西省的东北部,其大部分在五台县境内。五台山属太行山一个支脉,为东北至西南走向。有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五大高峰,其中北台叶斗峰,海拔高达3058米,为我国华北地区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座台顶虽峻极云表,峰顶却平坦宽广,“有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又因此山“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广清凉传》卷上),亦称为“清凉山”,并被人们誉为“清凉圣境”。五台山景色宜人,风光秀丽,气候凉爽,是消夏避暑的理想胜地。 自两汉之际佛教传入汉地,到东晋十六国时期,便逐渐弘传至这一地区。从此,五台山佛教历经沦桑,弘传不绝。寺庙林立,香火兴盛,名僧济济,宗派繁多。五台山成为海内外信众虔心巡礼朝拜的佛国圣地,与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泰国佛文化

泰国佛文化,性文化,人妖文化 泰国是个多种族的国家,包括数千年前从中国过去的泰人,汉人,寮国人、高棉人,还有十八世纪前由于航海通商从中东,波斯,印度移入的后代,因此泰国迅速的吸收了大量外来事物,发展成泰国特有的文化。 泰国的佛文化不得不说,佛教是泰国的国教,也是泰国人的生活重心,全国95%的国民是佛教徒,这个数量真的很惊人。泰国上至宫廷下到人民日常生活,都与宗教息息相关,浓郁的佛教文化浸透着整个泰国社会。 在泰国,每个人几乎都要出家一次,若没有经过出家,会被瞧不起,认为没有地位。除了少数人终生出家以外,一般人是发心出家七天,或者一个月,经过一个短时期的出家生活就还俗返家了,这个我们中国不同,在中国出家后还俗被认为心不诚。出家和死是泰国人的两大最重要的事,可见出家远比结婚重要,出家有出家的典礼,就像我们的婚礼一样,会有亲朋好友到场,祝贺送礼等等。 泰国独有僧官制度,这在中国,日本都没有,僧官制度模仿政治制度,最高的是僧皇,下有四个僧王,分担国务院长,宣传部长,福利部长,教育部长,僧官有不多的薪水,由国家供给,表示国家对出家人以及佛教的尊重。在民间,人们特别尊重当过僧官的出家人。 泰国的佛像佛塔寺庙众多,家家户户门前都设有一个别致的神龛,就连一些酒店,企业,机关门前也设有神龛。泰国的寺院建筑形式各不相同,而且每座寺院佛像特别多,都是释迦佛像,另外佛殿四周都有很多佛塔,这些佛塔基层是四方形或者圆形,上面尖尖的,泰国的有钱人都把他们的骨灰盒放在佛塔里。 泰国性文化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佛文化的影响,在泰国的传统文化中,女人的地位永远次于男人,可以说是此等公民。泰国俗语说:女人是水牛,男人才是人。因此佛教鼓励女性通过给和尚提供食物和衣物来积累功德,这样一来女人下辈子投胎就有机会成为男人。根据泰国佛教的教义,只要性工作者是为了家庭生计或是捐助寺庙等做功德的行为,那卖淫便不是可耻的,性工作者如果按时寄钱回家或是捐钱给寺庙做功德,那么心灵上也可以获得愉悦,虽然佛教教义并未支持女性卖淫,但是佛教对女性抱着较为宽容的态度,这对不少性工作者传声鼓舞作用。 泰国的旅游业和“性产业”十分发达,这个能够赚取大量外汇的产业,被冠以好听的名字——“性文化”。除了数万“人妖”活跃在各个旅游点区域,在繁华的街道,红灯区也是鳞次栉比。红灯区内,各种一般人无法想象的“性表演”、“性活动”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旅游是泰国第一大产业,是支柱产业。泰国旅游业极富地方特色,其中最让人瞠目的便是著名的"人妖"表演。"人妖"的产生是因为泰国的色情旅游业很猖獗,女子在这个行当能挣很多钱。于是,一些男人为谋生计,想方设法把自己变成"女人";而一些人贩子也为了捞大钱,拼命拐骗"制造"人妖。于是,"人妖"这个特殊群体就逐渐产生了。到20世纪的90年代,泰国"人妖"已达2万人,年龄均在14-50岁之间,主要集中在芭堤雅的人妖歌舞团及酒吧和夜总会。 在泰国,人妖已经成为一种产业,每年都会有人妖的选美活动。凡到泰国旅游观光的人们所看到的“人妖”不同於舞台上的风光,人妖极美极魅的外表下,绝大多数都有一段心酸史,男孩会身为人妖主要有2种原因,一是贫穷、二是先天性别错乱。人妖在泰国虽然不能真正为主流社会所接受,但好在并不遭受很大的歧视,学校里有人妖学生,商场里有人妖售货员。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泰国人妖的数量已达2万多。 大多数人妖选择这条道路是为了挣钱,也有一些人则是天生的性别错位,但走上这条路后,大多数人妖都发现,“她们”不但要经历生理和心理的磨难,挣钱糊口也并非想像中那样简单。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剖析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在中国大地上,有一串璀璨夺目的项链———“金色世界”五台山、“银色世界”峨眉山、“琉璃世界”普陀山、“莲花世界”九华山,佛教四大名山,那里有看不尽的自然风光,享不尽的佛教文化,解不开的神奇惊叹,观不完的民俗风情,抹不去的回味思念……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梦幻般神奇的旅游线路,它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朝圣之旅、缘满之旅,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场。这四大名山融观光游览、佛教建筑参观、休闲度假为一体。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佛教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舒适的旅游环境、极富个性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正是四大名山的魅力所在,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充满诱惑的朝圣目的地,是海内外游客一生不可不去的无悔选择。 相传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场,故称之为“佛教四大名山”,明代起就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说。 五台山 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忻州地区东北部,由忻州、定襄、五台、繁峙、代县、原平六县市组成,是一个以五台山佛教寺庙群革命纪念建筑物、温泉保健、民俗旅游为主的旅游区。旅游区内可供旅游参观的名山胜水、名人故居、寺庙、古人类和文化遗址以及革命纪念地等共七十多处。五台山历史悠久,是中国佛教著名的活动场所,位列“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稀

世宝库,文物荟萃,珍品云集。全山现有各种寺庙50余座,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4座,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有20余座。我国保存下来的木结构建筑,最早的是唐代遗物,全国仅有两座,皆在五台山。五台山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层峦叠嶂,出岳交错,形如虎踞势若龙蟠。奇峰怪石,峭崖秀洞,清泉碧池,滴水涓流,随处皆是。而洞旁树盛,泉边花浓,满山覆岭,都是葱绿,俨然一座高山公园。全山植物品种多达六百余种,其中优质牧草近四百种,有观赏价值的开花植物达二百多种。 峨眉山 峨眉山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因山势逶迤,“如螓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而得名,山体南北延伸,绵延23公里,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山坡西缓东陡,东坡为逆向坡,另有断层崖,山势险峻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高出东麓峨眉平原2600米。形成于新第三纪末。山体主要由碳酸盐岩、花岗岩、玄岩和砂页岩等构成,地层明人包括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三叠系沉积相当典型,被称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已建有多个标准地质剖面。山上动植物种类繁多,计有动物2000余种,植物3000余种,且多珍稀种类,动物中如枯叶蝶、凤蝶、弹琴蛙、树蛙、大蚯蚓等为峨眉山所特有。植物中有第三纪子遗植物珙桐、银杏、洪椿、桫椤等,是全省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地区。 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以其雄、秀、奇、幻著称于世,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1997年2月,峨眉山被联合国教科方组织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目录》。

智慧树知到《中国四大石窟》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石窟壁画临摹与创新 1、石窟壁画临摹需要临摹者以学者的态度去读解古代艺术的深刻内涵,研究时代特色,捕捉历史气息,揣摩古人意趣,了解工艺流程,掌握技术技巧。才能把握好临摹作品的质量和品位,在不断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促使石窟艺术得以提高、发展和传承。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石窟壁画临摹主要方式主要有() A.现状性临摹 B.整理临摹 C.复原临摹 正确答案:现状性临摹; 整理临摹 ; 复原临摹 3、临摹的目的,主要是() A.要研究前人的种种经验 B.掌握传统的造型与技艺,培育审美品格,以此认知中国绘画的本质 C.掌握其绘画本体规律的方法,进而求变创新 D.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不断创造 正确答案:要研究前人的种种经验; 掌握传统的造型与技艺,培育审美品格,以此认知中国绘画的本质; 掌握其绘画本体规律的方法,进而求变创新; 在继承中不断发展,不断创造

4、早在1500年前的南齐,著名画家( )创立绘画法则的六法:气韵生动、骨法运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A.谢赫 B.石涛 C.张大千 D.朱耷 正确答案:谢赫 5、( )便是指通过临摹向历代绘画学习借鉴的方法,包括徒弟对师傅画作、粉本的临摹以及画家对当朝、前代经典作品的临摹。这种临摹学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习画者不可缺少的基础,也是传承传统,提高画品,创新风格的重要途径。 A.气韵生动 B.骨法运笔 C.应物象形 D.传移模写 正确答案:传移模写 6、总体来讲,张大千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属于( )整理研究性临摹,是对壁画的残损部分进行有选择性的造型复原的临摹方法。 A.现状性临摹 B.整理临摹 C.复原临摹 正确答案:整理临摹 7、在练习临摹基本功的同时,加深文化层面的学习和修养,熟悉和掌握色彩,特别强在临摹古代壁画时,不要受现状残旧效果的影响,要使“色彩富于美的生命力”,要体现“时代精神”。 A.对 B.错

佛教四大菩萨简介

佛教四大菩萨简介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佛教的慈悲(爱心),九华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菩萨在中国佛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会供奉这四大菩萨。 1.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不单是佛教徒,就连一般人也都知道,在一般民间信仰中也是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一位菩萨。 在中国唐朝时候,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略去「世」字而简称观音菩萨,相沿成习,所以现在世人多称观音菩萨。唐朝以后,观音菩萨多被塑画成女性形像,就像一位慈母一样,以此来表现观音菩萨的慈悲。希望用母性的大爱,来表达菩萨对一切众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菩萨本无男女相的分别,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因此在很多观音菩萨的感应故事里,菩萨大多以女身示现,这是众生对无私之爱祈求的感应,是观音菩萨慈爱的象征,也是菩萨形像多是女众的原因。 观音菩萨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众生苦,时刻不忘为众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乐,经上说:「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众生多苦,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苦交煎,正希求一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辅助与指导,而菩萨悲智双运,所谓「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观音菩萨以其平等、普遍、广博的爱心,赢得了「户户观世音」的信仰与尊敬。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中,以耳根圆通而被文殊菩萨称赞为二十五圆通中第一圆通,因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特别敏略,容易藉由听闻佛法或是梵呗唱诵而起信。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观音菩萨是善财童子所参访的第二十位善知识,善财到补怛洛迦山菩萨住处,观音菩萨为他解说「大悲行法门」。 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则是叙述菩萨观世音度化众生种种苦难,随时随处,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予以救济。凡是遇到危难的人,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菩萨便会实时观其音声前往解救。 中国民间根据《华严经》「五十三参」中,善财童子到补怛洛迦山观世音菩萨住处参访菩萨的说法,结合菩萨在浙江定海县东舟山群岛的诸多感应事迹,认定这里就是观音菩萨在中国的住处,名之为普陀山。沿袭下来,普陀山便成了信众朝拜观世音菩萨的圣地。 根据同样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观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财童子与《法华经》中的龙女,共同做为观音菩萨的左右胁侍。现在我们最常见到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千

[word格式] 佛教文化与泰国恐怖电影

佛教文化与泰国恐怖电影 佛教文化与泰国恐怖电影 固姜雪 (湖北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恐怖片通过对观众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刺激来释放现代社会中人们所承受的压力及恐惧,作为 一 种类型电影,泰国恐怖片以其显着的佛教文化元素在世界恐怖电影中呈现出独特的风格.本文从电影的场 景设置,配乐设置,主题设置和细节刻画四个方面分析了佛教文化在泰国恐怖电影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给电 影所带来的独特的美学风貌,指出佛教文化贯穿了泰国恐怖电影的各个具体环节,并且体现出异于欧美”血 腥”恐怖和日韩”灵异”恐怖电影的深层的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泰式恐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心理 谈到恐怖片,人们就会想到沾满 鲜红血浆的电锯;想到长发遮面,穿 着白衣白裙的贞予;想到穿着朝服, 蹦蹦跳跳,表情却有点调皮可爱的僵 尸.的确,美国好莱坞式的血腥恐

怖,日本的灵异恐怖以及中国的带有 喜剧色彩的僵尸式的恐怖,给人们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泰国恐 怖片有点”名不见经传”的味道.近 些年来,泰国恐怖片发展很快,出现 了像《吓死鬼》,《鬼影》,《鬼宿舍》等代表性的影片.不难发现,这些影 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宗教 色彩浓厚,甚至可以说它像一个线索 一 样贯穿其中,而这也正是泰国恐怖 片独特风格所形成的原因. 泰国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民族文化 充满了神秘色彩,这与其佛教背景是 密不可分的:泰国由30多个民族组成,其中泰族占人口总数的40%.佛 教是泰国的国教,90%以上的居民信 仰佛教,可以说,泰国是一个以小乘 佛教为民族信仰来建构的现代国家. 泰国的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建筑等 几乎都和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根植于 这样一个佛教气息浓厚的国家,泰国

中国的四大宗教要点

中国的四大宗教要点 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A:汉族地区佛教(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 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 禅密]; B:小乘佛教: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内地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 (4)基督教:《圣经》;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时称景教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及传入中国的时间: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傣德阿布佤)。6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7、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1)原始佛教时期:公元6世纪中叶至公元4世纪中叶 (2)部派佛教时期: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3)大乘和小乘佛教时期: (4)密乘佛教时期。

中国的四大宗教

中国的四大宗教 1.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 A: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天华法,律净禅密]; B:小乘佛教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 (4)基督教:《圣经》;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有哪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放、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回维哈柯,塔乌塔,东撒保)。 6、中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藏传佛教? 藏蒙裕(固)纳(西)。 7、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的全称:傣德阿布佤)。 8、佛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9、印度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要点提示:3个600年 (1)初6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原始佛教时期(200年);部派佛教时期(400年):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2)中600年(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大乘佛教时期; (3)后600年(公元7世纪——12世纪):密乘佛教时期。 10、佛教在世界传播的路线及教派: (1)以教义划分:大乘佛教(为主)、小乘佛教。

浅谈泰国佛教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d13201816.html, 浅谈泰国佛教 作者:何思宇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03期 摘要:说到佛教很多人都会认为他是迷信,封建的。但我想说这个想法是非常狭隘的, 更是错误的。佛教与世无争和避世的态度是让我最欣赏的。在泰国佛教中也讲求一切随缘。佛教认为任何事物或人都有自己的命数,他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命中注定的。佛教注重现世人的修行,在佛教中认为人可以通过现世的行善积德来化解自己前世所犯的过错。那么说到佛教,当属泰国佛教最具代表性。 关键词:泰国;佛教 作者简介:何思宇(1997-),女,辽宁省朝阳市人,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学校在校学生,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01 泰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建国大约有七百多年的历史。[1]从泰国的历史上看,13 世纪中期,兰那泰王朝与素可泰王朝分别建立在湄南河上中游。到14世纪中叶后,兰那泰王朝与素可泰王朝合并定立国都,建立阿逾陀王朝,在我国称它为暹罗。而佛教早在公元七世纪时就已兴盛。 相信很多人对泰国佛教多多少少都有了一些了解。佛教是泰国的国教,也是泰国代代相承的传统宗教。佛教对泰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像流淌在人身体里的血液一样扎根在每个人的身体里。[2]在泰国六千九百多万的总人口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信仰佛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3]这两句诗用来表示南朝寺庙之多,而现在看来,用在现如今的泰国也不为过。据说泰国全国有三万多所寺庙,而在泰国首都曼谷就有大小佛教寺庙四百多所寺庙,所以被誉为“天使之城”的曼谷便有了“佛庙之都”之称。[4]在泰国僧侣享有很高的地位,备受尊重,任何人都不能做对僧人不好的事,做出侮辱僧人人格的事情。所以在泰国人人都以出家为荣。而且在泰国男子年满二十岁时要出家,具体的出家时间则由自己决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泰国的佛教已经近乎全民化,以及佛教在泰国人心中的地位。在泰国凡是信奉佛教的人们都要接受佛教的洗礼,就连贵族和王室成员也不能例外。正是由于几乎全民对佛教的信仰,使得泰国人民养成了懂得谦让,享受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品质。 佛教的节日在泰国也是非常重要的。泰国的佛教节日主要有万佛节,佛诞节,守夏节和解夏节。每年泰历的3月15日是万佛节,在这一天泰国人一般要打扫家庭卫生,装扮家里的供神台,并且一家人一起去听佛经做善事等。对于信奉佛教的人来说,在这一天学习佛教的教

佛教石窟

1、试述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 (1)塔庙窟:分为塔洞、中心柱窟、友堤窟。中心柱窟是早期流行的形式。 (2)佛殿窟:无中心柱的佛殿窟 (3)大像窟: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 (4)佛坛窟:与塔庙窟类似,窟内设佛坛,佛坛上建佛像 (5)涅磐窟:佛到了最高境界的石窟 (6)禅窟:禅修的场所,体积空间较小,是早期比较重要的窟形。 (7)精舍窟:是宗教礼拜用窟也是生活用窟。由禅窟群组成,又称多室禅窟(印度的传统窟形)(8)僧房窟:僧人生活用窟 (9)讲堂:大德和高僧给弟子讲佛法的地方,一般为方形,体积较大。 (10)影窟:是高僧死后,其弟子纪念师傅来供奉高僧或供奉高僧的真容像 (11)瘗窟:埋藏高僧大德师傅的洞窟 (12)廪窟:仓储场所。 2、试述中国佛教石窟寺的分期与分区。 佛教石窟渊源于印度,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9世纪,盛于5-8世纪,最晚的可到16世纪。分为四个区: 1、新疆地区:分布在自喀什向东的塔里木盆地北沿路线上,集中的地点有三区:一、古龟兹区。在今库 车、拜城一带。二、古焉耆区。在今焉耆回族自治县七格星一带。开始时间约在5世纪以后。三、古高昌区。在今吐鲁番附近,早期石窟约开始在5世纪。古高昌时期的遗迹,最晚的洞窟有可能到13世纪。 5世纪以后,方形佛殿窟数量增多,出现了佛坛窟。 6世纪以前,主要有释迦、交脚弥勒和表现释迦的本生、佛传、因缘等图像。 6世纪出现了千佛。 8世纪以来,受到中原北方石窟的影响。 2、中原北方地区:指新疆以东、淮河流域以北,以迄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石窟数量多, 内容复杂,是中国石窟遗迹中的主要部分。可细分为四区:一、河西区。甘肃黄河以西各县沿南山的地段,大都分布有数量不等的石窟。二、甘宁黄河以东区。三、陕西区。陕西区石窟是中原北方地区晚期石窟较集中的一处。四、晋豫及其以东区。这个地区石窟在全国石窟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原北方窟龛分为四大期:第一期即5-6世纪,是这个地区开始石窟的盛期。第二期即7-8世纪。第三期即9-10世纪,石窟开始渐趋衰落。第四期即自11世纪以后,石窟摹拟地上佛殿的作法,年代愈晚愈突出。 3、南方地区:指淮河以南地区。这个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除个别地点外,摩崖龛像多于 洞窟。凿于5-6世纪之际的龛像和大佛,都前接木构殿阁。6世纪的石窟,形制多属佛殿窟,有少量的塔庙窟。这时期伯主要造像除释迦外,多无量寿(阿弥陀)和弥勒倚坐像,还有释迦多宝对坐像。自8世纪以后,窟龛盛行倚坐弥勒、净土变相和各种观世音造像。10-11世纪多雕地藏和罗汉群像。11世纪大足石篆山出现了最早的儒释道三教石窟。12世纪大足大佛湾造像内容更为庞杂,除佛传、经变、观世音等形象外,还有祖师像和藏传佛教形象。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开始于10-14世纪,13世纪末以前多雕阿弥陀、观世音和罗汉像,13世纪以后多雕藏传密教形象。9世纪造像主要有弥勒和阿弥陀,10世纪以后主要造像有观世音、毗沙门天五和密教的八大明王,最具地方特色的是以南诏王及其眷属为主像的窟龛。 4、西藏地区:该地区石窟多不具造像的禅窟和僧房窟。 在10世纪以后,即藏传佛教所谓的后弘期。 上述四个地区的石窟寺,虽各具特点,但又互相影响。5世纪晚期以前中原北方受到新疆的影响,这显然是和佛教艺术自西向东传播的情况有关;5世纪晚期以来,佛教窟龛在新疆以东逐渐形成自己的特点后,但却都程度不同地受到全国主要的政治中心或文化中心所盛行的内容的影响。6世纪中期以后,中原西部的石窟龛像又影响到四川北部。7-8世纪的隋唐盛世,中原窟龛典型所在——各种净土变和密教形象已南遍四川,西及新疆。11世纪以后,罗汉群像既盛于中原北方,也流行于江南。13-14世纪西藏藏传佛教形象不仅出现在中原北方,还出现在南方,在以上各地区相互影响的复杂现象。 3、试述中原北方佛教石窟寺的分期。 中原北方窟龛的发展演变,大体可区分为四大期:第一期即5-6世纪,是这个地区开始石窟的盛期。 多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也有少数禅窟和禅窟群,主要造像有三世佛、释迦、交脚弥勒、释迦多宝对坐像、千佛和思惟像,其次有本生、佛传和维摩文殊对坐像。七佛、无量寿(阿弥陀)、倚坐弥勒和观

泰国的民族文化-东南亚文化概览

第六讲泰国的民族文化 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它们源于各族人民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习俗。泰国一向被人们称为“亚洲最具异国风情的国家”。泰国作为当今最富有特色的国家之一,其文化也具有别具一格的魅力和价值,泰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深度和广度上,虽不敢和称为世界级的文明古国——中国相媲美,但也有其独特而深奥的价值。“虔诚”、“宽容”、“和谐”,这毫无疑问是泰文化的真谛所在。泰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其文学、艺术、绘画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泰国政府很重视维护本民族的文化,认为泰国文化体现的是国格,是维系国家团结的重要根基,对国家的稳定繁荣有决定性的影响。国王蒲美蓬说过:“维护文化就是维护国家”。泰国概况 “泰国”一名是由泰族语得来的。泰国人称自己国家为“孟泰”,“孟”表示“国家”,“泰”为“自由”之意。因此,泰国是“自由之地”、“自由之国”的意思。泰国还称过“暹罗”。但早期泰族人民并没自称过暹罗人,也没有把自己的国家称为暹罗国。因泰族与缅甸的掸族同种,“暹”字就是由“掸”字转音而来的。“暹罗”本是“孟泰”的英译名。1856年4月5日,泰王被迫与英国签约时,才首次采用“暹罗”这个名称。1939年6月24日,废“暹罗”名称,改为“泰王国”。1945年2月再次改为“暹罗”。1949年5月,恢复国名“泰王国”。泰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原名暹罗。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先后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从16世纪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的入侵。19世纪末,曼谷王朝五世王大量吸收西方经验进行社会改革。1896年,英、法签订条约,规定暹罗为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缓冲国,从而使暹罗成为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1932年6月,人民党发动政变,建立君主立宪政体。1938年,銮披汶执政,1939年6月更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1941年被日本占领,泰国宣布加入轴心国。1945年恢复暹罗国名。1949年5月又改称泰王国。 货币为铢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由红、白、蓝三色的五个横长方形平行排列构成。上下方为红色,蓝色居中,蓝色上下方为白色。蓝色宽度相等于两个红色或两个白色长方形的宽度。红色代表民族和象征各族人民的力量与献身精神。泰国以佛教为国教,白色代表宗教,象征宗教的纯洁。泰国是君主立宪政体国家,国王是至高无上的,蓝色代表王室。蓝色居中象征王室在各族人民和纯洁的宗教之中。 【国徽】是一个极富宗教神秘色彩的图腾图案,图案是一只大鹏鸟,鸟背上蹲坐着那莱王。传说中大鹏鸟是一种带有双翼的神灵,那莱王是传说中的守护神。是泰国民间传说中鹰面人身的神灵,它头顶金色宝塔,裸露的颈部、手臂和手腕都戴着光彩夺目的金色饰品,两臂弯向头部,手指内侧,偏偏起舞,构成泰国民间舞蹈舞姿的典型造型,展现出浓郁的泰国民族特色。大鹏身披深红色双翼和尾巴,戴着金色的盔甲,两只利爪雄健有力,令人顿生虔诚和敬意。 【国歌】《泰王国国歌》,鲁昂·萨拉努普拉潘词,夫拉·陈·杜里洋曲。 【国歌歌词】 泰国人鲜血流在泰国之身,泰国每寸土都属于泰国人。因为人民始终团结,国家主权长久守稳。热爱和平但不怕战争,不许有人废独立施暴政。全民准备把

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

在中国大地上,有一串璀璨夺目的项链———“金色世界”五台山、“银色世界”峨眉山、“琉璃世界”普陀山、“莲花世界”九华山,佛教四大名山,那里有看不尽的自然风光,享不尽的佛教文化,解不开的神奇惊叹,观不完的民俗风情,抹不去的回味思念…… 在古老的东方,有一条梦幻般神奇的旅游线路,它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朝圣之旅、缘满之旅,山西五台山曾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曾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曾是地藏菩萨的道场。这四大名山融观光游览、佛教建筑参观、休闲度假为一体。丰富的旅游资源、厚重的佛教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舒适的旅游环境、极富个性的世界级旅游景区,正是四大名山的魅力所在,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国独一无二的充满诱惑的朝圣目的地,是海内外游客一生不可不去的无悔选择。 金色世界———五台山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位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自东汉明帝以来,即成为佛教圣地,经历代修建,塔幢林立,佛刹棋布,五峰内外佛寺最多时达360所,僧尼达万人之众,堪称为我国最大的寺庙建筑群。五台山融会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民间宗教、儒教、道教和三晋文化的精髓,形成了显密并行、诸宗竞秀、青庙和黄庙、子孙庙和十方庙共存的模式,是“中国佛教的缩影”,并被誉为“中国古建筑艺术的宝库”、“中国佛教造像艺术的展览馆”、“中国佛教音乐奇葩”和“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中心”。五台山以其佛教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革命遗址众多,集佛教圣地、避暑胜地、革命圣地于一体,融佛教文化、生态文化、皇家文化为一炉。五台山节日与特色活动: 节日: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日,五台山将举办奉旨道场、放焰口五爷庙会。每年7月25日至8月25日,举行“五台山国际旅游月”等活动。住宿餐饮: 五台山各种档次的宾馆饭店众多,设施齐全,清静舒适,家庭旅社也十分活跃。 特产:台蘑、台参、金莲花茶、莲花豆、台砚、木碗。 交通提示: 可先乘飞机或火车抵太原,太原长途汽车站平均每30分钟有发往一趟五台山的长途车,交通十分方便。

常识积累:中国三大石窟

三大石窟指的是以中国佛教文化为特色的巨型石窟艺术景观,包括: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瑰宝。 一、莫高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是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前秦苻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197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中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二、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上承秦汉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三、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中国三大石窟之一。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值得一提的是“龙门二十品”,这称号始自清代,所谓“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魏碑”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四大宗教

导游基础知识--中国的四大宗教 1. 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宗派: (1)佛教: a:大乘佛教: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贤首宗)、法相宗(慈恩 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密宗(真言宗)、[八宗口诀:三 天华法,律净禅密]; b:小乘佛教 c:藏传佛教: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2)道教:全真道,正一道; (3)伊斯兰教:逊尼派、十叶派; (4)基督教:天文教、新教、东正教; 2、中国四大宗教的主要经典: (1)佛教: 北传佛教:《大藏经》(《三藏经》); 南传佛教:《大藏经》; 藏传佛教:《甘珠尔》、《丹珠尔》; (2)道教:《道藏》; (3)伊斯兰教:《圣训》、《古兰经》; (4)基督教:《圣经》; 3、中国四大宗教的标志: (1)佛教:**; (2)道教:太极八卦图; (3)伊斯兰教:新月; (4)基督教:十字架; 4、汉族宗教信仰的两个明显特点: (1)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2)任何外来宗教都必须地方化、民族化,才能存在和发展。

5、中国有哪10个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 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放、乌孜别克 族、塔塔尔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 族的全称:回维哈柯,塔乌塔,东撒保)。 6、中国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藏传佛教? 藏蒙裕(固)纳(西)。 7、中国云南省有哪几个少数民族信仰上座部佛教? 傣族、德昂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可用口诀联想这些民族 的全称:傣德阿布佤)。 8、佛教创始于何时何地?创始人是谁? 佛教约创立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 摩,佛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 9、印度佛教发展的四个时期: 要点提示:3个600年 (1)初6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中叶):原始佛教时 期(200年);部派佛教时期(400年):上座部佛教(小乘佛 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2)中600年(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大乘佛教时期; (3)后600年(公元7世纪——12世纪):密乘佛教时期。10、佛教在世界传播的路线及教派: (1)以教义划分:大乘佛教(为主)、小乘佛教(为主)、密乘佛教(为主); (2)以传播路线划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3)以经典语言划分:汉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4)传播国家或地区: a、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密乘佛教主要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