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简述目前中国环境治理手段

简述目前中国环境治理手段

简述目前中国环境治理手段
简述目前中国环境治理手段

简述中国现行环境治理手段及其完善措施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因素对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但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系统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2013年的1月,环保部检测资料显示,中东部城市密集地区出现四次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范围扩大,空气质量曰益下降。1月雾霾的面积高达140万平方公里,8亿以上的人口——这相当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半的面积和60%的人口受到影响。2013年,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空气质量标准。《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在200个城市4727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高达55%。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天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国土资源部此前表示,目前全国耕地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金属污染,约1.5亿亩。此外,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我国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来支撑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时就面临着环境治理的问题,而发达国家是在3000美元时才开始承担环境治理的责任。因此,我国不能够照搬西方的经验,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平衡经济发展的环境政策,这无疑增加了政策制定的难度。国家已经将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步步深化,但近年来的污染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本文分析了政府现行的污染治理手段极其漏洞,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方案。

一.现行政府环境治理方式分析

我国政府现行的环境治理主要通过三种手段进行:命令强制、经济刺激、劝说鼓励。命令强制措施是目前我国同时也是大部分国家政府环境管理的主要政策手段。经济刺激措施和劝说鼓励措施是创新型的环境政策管理手段,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在我国的生态环境管理中仍处于完善和发展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被法律所确认并强制执行的,在环境保护领域中适用最普遍和基础的制度。自70年代确立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我国目前环境评价范围一般只是局限在单个的建设项目上,较少从宏观决策和整体规划上考虑环境和资源因素;同时对环境评价的具体时间没有规定,往往是立项之后或很多工作都做完之后开始环境评价,这会造成为了使项目顺利进行而导致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并不能实现“源头治理”;此外,这两种制度虽然是属于命令强制措施,但只是起到了“软约束”的作用,由于法律责任定量过轻,并不能真正起到强制约束作用。

政府经济刺激措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排污收费制度,试图通过收取排污费、生态补偿费、环境赔偿费等费用促使企业管理者减少污染的排放。排污收费制度已经实施了20余年,其中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排污收费法律制

度中规定的超标排污收取排污费的相关规定,已经不足以控制我国现在的排污量。企业根据此类法规可以不受限制地任意超标排放,只要交相应的超标费用即可,因此我国的污染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同时,排污的数据是由企业本身来提供的,而数据的真实性又无法核实。这就导致了收费制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长期处于失控状态。此外,我国的排污费是由设立费用的部门来收取的,同一类型的排放费有着不同的名目,项目冗杂,缺乏公正性。而且收缴的排放费账目一般不对外公开,社会和公众对此无从监督和查实,缺乏透明性。基于排放收费制度种种缺陷,改革势在必行。

自愿性环境协议是我国从2003年开始引进实施的一种劝说鼓励措施。主要是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为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污染排放量而与政府达成的协议。协议中规定有惩罚措施,如果企业未能按照协议的规定履行,将直接导致立法管制或更严格的责任;协议的透明度非常高且具有法律约束力。目前我国的环境自愿性协议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和社会对环境资源性协议并不了解,积极主动的环保意识也不强烈,必须要有法律和政策的引导和保障,否则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所以我国要加强相关环境立法,完善和发展环境自愿性协议。

二.政府环境治理政策改进方案

以上三种类别的治理措施,各有特点和作用。为了实现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充分的了解并发挥这些环境治理措施的作用,科学的将这些措施进行组合,制定出符合我国当前发展需要的环境政策,以便更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和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命令强制措施在任何国家都属于最传统的环境管理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须克服它的局限性。首先,政府要掌握大量、准确的污染源信息,才能够制定合理的命令强制政策。同时政策的制定必须要有预见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制定也要能够跟上发展速度,使得命令强制措施实时符合环境治理的需要。此外,要进一步的建立和规范监督惩罚机制,使命令强制措施的实施能够实现“源头治理”的效果,并发挥其威慑作用。

经济刺激措施可以更加低成本的实现消减污染的目标,同时也刺激企业在减少污染方面进行技术革新,但从目前来看,仍是命令强制措施的一个补充手段,并不是最主要的措施。由于排污等标准的制定一定程度上受到污染物质的特性、空间因素,以及监督能力的限制。所以需要政府作为规则制定者,对市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规范。经济刺激措施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进行改进,同时政府应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对技术革新的企业进行奖励,促使环保技术的传播和发展,提高经济刺激措施的灵活性和实施效率。

劝说鼓励型措施是持续性最强、长远效果最好的环境政策手段。通过劝说鼓励型措施的实施,使得社会环境价值观和全民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环境信息公开透明、企业能够自愿参与环保工作、减少自身对环境的污染等等,这对环境保护的推动力是巨大而持久的。但是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公民的环境保

护的意识和参与程度都较低,我国政府还要继续拓宽公民参与的途径和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的程度。同时环境信息公幵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进行传播,以增加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开性,从而促进公众对环境质量的监督。对于签订自愿性协议这样的新方式,我国要大力的倡导,以更加灵活的方式鼓励企业实现比现行环保法规标准更高的环境保护目标。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我国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各项环境政策的制定,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在向西方发达国家借鉴经验的同时,也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对各项政策、措施进行完善,将命令强制措施、经济剌激措施和劝说鼓励措施结合起来使用,在强调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和重视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形成政府指引、市场推动、公众广泛参与的新机制、新模式,不仅解决环境污染和损害的问题,而且转变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和人们的环境价值观念。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但是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却不是一蹴而就。随着政府对环境保护事业的不断重视,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地解决。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文献综述城市规划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浅谈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未来 姓名:李里 摘要:在阅读多篇文章以后,总结出中国目前新城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追求快速城镇化,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都存在问题,同时建设时并没有考虑保护环境这一方面。目前,生态城市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建设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城镇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 一、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城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新城求洋求新,导致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特色危机;大拆大建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历史文脉隔断;部分新城人气不足,活力缺少,建设成效与期望差距甚远;过于关注形象和规模,新城认为不足,配套缺失;不够重视经济测算,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前期投入多,后期收效不大。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任期业绩,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资金的回收问题。对老城区部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到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的破坏,是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消失。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脉收到认为的破坏和割裂。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特有风貌消失。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是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领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肆意

简述目前中国环境治理手段

简述中国现行环境治理手段及其完善措施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在一个特殊的阶段,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因素对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但同时我国的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生态环境系统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2013年的1月,环保部检测资料显示,中东部城市密集地区出现四次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范围扩大,空气质量曰益下降。1月雾霾的面积高达140万平方公里,8亿以上的人口——这相当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一半的面积和60%的人口受到影响。2013年,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称,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空气质量标准。《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在200个城市4727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较差——极差水质的监测点比例高达55%。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天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国土资源部此前表示,目前全国耕地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金属污染,约1.5亿亩。此外,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其中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我国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空间来支撑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在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时就面临着环境治理的问题,而发达国家是在3000美元时才开始承担环境治理的责任。因此,我国不能够照搬西方的经验,要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平衡经济发展的环境政策,这无疑增加了政策制定的难度。国家已经将建设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步步深化,但近年来的污染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此,本文分析了政府现行的污染治理手段极其漏洞,并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方案。 一.现行政府环境治理方式分析 我国政府现行的环境治理主要通过三种手段进行:命令强制、经济刺激、劝说鼓励。命令强制措施是目前我国同时也是大部分国家政府环境管理的主要政策手段。经济刺激措施和劝说鼓励措施是创新型的环境政策管理手段,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在我国的生态环境管理中仍处于完善和发展阶段。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是被法律所确认并强制执行的,在环境保护领域中适用最普遍和基础的制度。自70年代确立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旧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我国目前环境评价范围一般只是局限在单个的建设项目上,较少从宏观决策和整体规划上考虑环境和资源因素;同时对环境评价的具体时间没有规定,往往是立项之后或很多工作都做完之后开始环境评价,这会造成为了使项目顺利进行而导致环境影响评价流于形式,并不能实现“源头治理”;此外,这两种制度虽然是属于命令强制措施,但只是起到了“软约束”的作用,由于法律责任定量过轻,并不能真正起到强制约束作用。 政府经济刺激措施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排污收费制度,试图通过收取排污费、生态补偿费、环境赔偿费等费用促使企业管理者减少污染的排放。排污收费制度已经实施了20余年,其中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排污收费法律制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发展助推了城市的大规模扩张,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不断攀升。 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中共“十八大”更是多次提及城市化发展战略,从局限于“区域协调发展”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载体,再上升至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可见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可小觑,健康的城市化发展必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加快城市化建设已成为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如何正确选择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城市化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速度仍是各界需要关注的课题。围绕这一问题,国内外相关专家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比国内外现有城市化模式,及其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联系,对我国更好的协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现把各种观点分为国内与国外两部分综述如下。 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派利用二元模型进行分析,得出伴随着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人均产出将得到不断提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增长课题组于2003年提出经济增长正从工业化的单引擎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进的 双引擎转变。 国内大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会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人均收入水平随之增长,就业结构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集聚,形成城市化现象,与此同时,城市化在一定阶段一定程度上会反作用于经济增长。 周一星通过对1977年世界上157个国家和地区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指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个十分明显的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079。他还于2005年利用自己修补后的数据构造了中国城乡人口增长的logistic型曲线,对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做了一个预测,结论是: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将为46.5%,2014年可能超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 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 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而区域或者国家城市集中的提高,就可能会导致区域或者国家中某些城市的城市化率偏高,而另一些城市城市化率就偏低乐的现象。Henderson(2003)通过跨国研究发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最优的城市集中度,这个最有水平又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的影响。单纯的城市化率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只是作为一种结果存在的,而不是动力所在。 二、城市化与工业化 城镇化与工业化是绝对紧密联系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段禄峰等(2009)认为中国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与工业化水平,改革开放后这种差距趋于缩小。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受自然基础和政策因素影响,各个地区又呈现出不同的情况,其中中东部地区城镇化滞后与工业化,东北地区城镇化超前与工业化,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不高,但是却与工业化发展最为协调。 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会引起环境质量的下降。卢东斌等(2009)采取因子分析、横截面多元回归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发现从静态角度看,高城市化率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城市空气质量的恶化;从动态角度看,初期城市化在一定范围内会导致这样的现象,超过某一个峰值城市环境质量会持续上升,呈现明显的三次曲线特征。 三、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测度 蒋伟(2009)认为中国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空间依赖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同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对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而教育发展滞后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有负面的影响。张岩(2009)认为非均衡发展是城市化的普遍规律。王家庭等(2009)的研究表明中国区域间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的变化满足城市化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目前处于城市化水平不平衡程度缩小的阶段,但是缩小速越来越慢。 四、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流转

国内环保是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看法

国内环保是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的看法

一: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现状 资料: 中国环境污染现状:远比雾霾可怕 去年12月初,中国近半国土不同程度出现雾霾天气。 3月文章展示了下面这幅图,足以显示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形势。 连李克强总理也在今年2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说,“要打一场治理雾霾的攻坚战、持久战”。但雾霾、PM2.5只是近两年才成为热词,只是中国环境问题的冰山一角。

在4778个中国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之中,水质较差和极差的比例合计59.6%,水质优良的比例为10.4%。(如未说明,以下图表均来自上述报告)本周中国环境保护部(环保部)发布的《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环境污染的现状。该报告显示,2013年: ·全国酸雨分布区域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中下游以南,以及长三角、珠三角和四川东南部地区。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0.6%。

·在中国近岸海域,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为18.6%,持平2012年,三四类海水点位比例由2012年的14.7%升至15.0%,一二类海水点位比例由69.4%降至66.4%。 ·在74个根据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城市之中,仅海口、舟山和拉萨3个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超标城市比例为95.9%。 ·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比2012年增加了18.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

现在在水源地、地下水的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方面,信息公开还是非常不足的,而且像水方面的指标,如果也能跟大气标准一样跟国际接轨,也可能会出现与现在空气质量一样超标率极高的情况,但这也是必须去推动做的。 章来源:东方财富网 二:政府环保管理的不作为 资料一:最高检:部分干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 最高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厅副厅长元明今日指出,部分地方领导干部生态意识和法律意识淡

国内生态环境状况以及整治

国内生态环境状况以及整治 1我国生态环境发体现状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污染物及城乡生活污水逐年增加,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量持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农用水体与土壤污染加剧,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农作物病虫草害严重,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成为普遍。 我国人多地少,近年来因为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导致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据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km2,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37%,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km2。黑龙江省水资源匮乏,每年干旱面积达106.67万hm2。 同时,因不合理不科学用水,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我国有533.33万hm2农田遭受不同水准的大气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呈蔓延趋势,废污水随意排放,秸秆焚烧,人畜粪便进入河道,水体污染严重。 农业生产每年带来的环境污染也十分惊人。我国化肥年使用量达4124万t,平均用量在400kg/hm2以上,鹤岗市郊区年化肥用量达到9256t,平均化肥用量高达450kg/hm2。农民几乎不施用有机肥,连续多年使用化肥,化肥应用指标已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为防止化肥对水体污染而设置的225kg/hm2的安全上限,化肥平均利用率仅为40%左右。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氮素浪费严重,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导致农业污染加剧。 农药污染也十分严重,全国遭受不同水准农药污染的农田面积超过933.33万hm2。当前,生产上使用的农药品种十分混乱,随意添加组合的现象十分严重。据调查,鹤岗市郊区每年使用农药达到12t,除 30%~40%左右被作物吸收外,绝大多数进入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使耕地及农产品受到不同水准的污染。

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GROUPECONOMY 集团经济研究2006? 4下半月刊(总第196期)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向前推进的。我国1949年城市化水平只有12%左右。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在曲折中发展,至1978年城市化水平不超过17.9%。经过改革开放 20多年的发展,到2003年城市化水 平达到40.5%。由于经济过剩的压力和企业开工不足造成的下岗压力等原因,现在我们重新开始审视过去走过的城市化道路。与工业化程度相比较,我国的城市化已经滞后了,而且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提升,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以,如何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经济任务。 一、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回顾我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新中国建国之初,毛泽东曾明确认识到需要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从1952年至1957年,我国城市人口增加了 3000万。接着,因“大跃进”而引起的 经济衰退,使我们在1962-1965年间进行了经济调整,在减少工业项目,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的同时,减少城市人口,并提出提高建制镇的标准,减少市镇数量。此后,至80年代初,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缓慢,甚至出现了城市数量减少的“逆城市化”现象,大城市由115个减少为105个,小城镇由5400个减少为2900个。由于建国以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企图把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国家计划的范围,包括对于城市化问题上也是采取计划的方式。从50年代以后,一系列的政策如:户籍管理制度、城市劳动用工、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完全由国家计划,国家试图有计划地逐步推进城市化, 致使中国的城市化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我国城市化没能顺利推进、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从客观上看,我国推进的是以重工业体系为主的工业化,属资本密集型,虽然也能吸收劳动就业,但在这种模式下劳动所占的份额较少,存在着资本对劳动的替代问题。所以,当时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政府规定不允许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寻找工作,但实际上是因为城市并没有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如果城市里存在足够多的工作岗位,政府就会号召人们进入城市就业。其二,从主观上看,舆论过度渲染了发达国家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和城市化完成以后出现的人口逆向流动的趋势,也过度渲染了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所出现的问题,因此想通过人口的有计划迁移来避免城市化,特别是大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城市失业、贫困、犯罪问题和交通、污染等问题。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涉及到一个对城市化道路认识的方法论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尽管政府的力量是极其强有力的,但它也不能任意取消或者改变这个自然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广,农业生产中新的激励机制实施后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中出现了更多的富余劳动力。本来,按照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将会引起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但因我国改革具有渐进性的特点,改革初期城市中计划经济仍然占有绝对地位,所以,从农村中走出来的劳动力“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走了发展乡镇企业之路。 乡镇企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殊的城市化道路—— —城镇化。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形成了大约19000个建制镇。应当肯定,在城乡隔绝的社会结构体制下,在城市工业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限制下,小城镇为依托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积极的意义。但是,小城镇城市化的起点太低,乡镇布局星罗棋布,比较分散,有的城镇只有三四千人,城镇人口数量不足使商业和服务业难以发展。城镇虽小,但医院、学校都要五脏俱全,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资效益低下,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城镇规模小的另一个方面,是难于进行有效的基础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公共物品难以积累,于是在不少地方,“村村象城镇,镇镇像农村”。各小镇都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地方保护主义造成生产要素在城镇之间的流动壁垒,使企业之间难于合并和资产重组,产业同构现象严重,相互之间恶性竞争,削弱了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同时,小城镇缺乏现代大工业最基本的规模效益和最起码的交通、通讯、供电等社会生产条件,现代工业很难发展起来,也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我们在考察世界各国城市化道路时发现,城镇化仅仅是城市化的初始表现形态,而且,城市化在初始阶段与工业化相联系,当实现工业化以后,进一步的城市化又与产业结构的升级具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现在在充分肯定城镇化的巨大历史和现实作用的同时,也明确我们应进入城市化的更高阶段。 二、当前阻碍进一步城市化的体制因素 中国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文/卢旭东 战略研究 47

环境治理主要靠民众

谢谢主席,评委及对方辩友,大家好。不可否认,当今中国的环境治理需要政府与民众的共同努力,同样是环境治理所需要依靠的主体,所以今天,我们主要探讨的就是在双方适度合作的情况下,谁处于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环境治理既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民众,指非政府的一切组织和个人。下面,我方将从民众在环境治理的诉求、决策、实施、反馈四方面中的地位及作用来论证当今中国环境治理主要靠民众: 1.需求是组织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众的诉求是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中心。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致使越来越多的人在自身环境权益遭受侵害时,越来越倾向于采取实际的行动表达不满并寻求补偿。据中国统计网统计数据得出,2014年国家环境部处理了649件环境问题案件,其中由民众投诉而处理的有344件,占比53%,比2009年上涨了11.7倍。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民众由于环境权益遭到侵害,会通过不断表达诉求,来推动环境治理的深度和环境治理的实践。 2.目前在环境治理中,民众不断深入的参与决策并起着决定性作用。首先,社会事件决策中,民众为满足自身诉求必然会在参与中使决策更符合自身实际需要。其次,政府单方决策会忽视民意,对公众而言并不能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反馈到实施中难度更是加大。以厦门PX事件为例,已被列入十二五规划的拟建在厦门海沧区的二甲苯产业规划,由于项目厂址距厦门市中心不足10公里。引起民众对自身的健康担忧,从而同百名政协委员联名反对。最终导致项目缓建。厦门PX事件直观反映民众在环境问题决策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 3.在实施中,民众对了环境治理的切实落实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微观上看,非政府组织在参与过程中,在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政策研究、环境倡导、推动公众参与环境决策、环境社会监督以及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宏观上,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常规手段通常是将“污染权”赋予一些企业,以此来带动地方经济,民众对污染企业的举报则使污染企业曝于阳光之下被动处罚,民众的监督力量及作用是任何政府部门都无法替代的。 4.民众掌握着反馈的权力,拥有对政府行为及治理效果的评价权。政府的行为来源于民众也落实于民众,在政府的各项行为中,尤其是在涉及民众的切实利益方面,是否取得效果,是否符合诉求其最终评价权在民众手中,民众是评价的中心。 环境治理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本身就是一个可持续的过程。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单一的污染治理的环节,我方通过从需求、决策、实施及评价全部四个环节,说明民众在环境治理中处于一个中心位置并不可替代。环境治理事关每一个人,只有切实落实在每一个人身上,才能真正达到其治理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当今中国的环境治理主要靠民众。

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及治理

ANSHUN UNIVERSITY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选修课论文 题 目: 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及治理对策探析 院 别: 政法学院 专业班级: 社会工作2012级 学生姓名: 李祥 学号: 201206094018 指导教师: 冯开禹 职称: 教授 起讫日期: 2014.5 ~ 2014.6

中国环境污染状况分析及治理对策探析 内容摘要: 本文从分析我国环境现状入手,简要从国内国外两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引起我国环境污染主要方面产生的原因,并在熟悉的基础上,分析治理技术并总结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发展;我国环境;污染现状;污染原因;治理技术分析。 地球因养育了生命,所以伟大而又美丽。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却只有一个。地球环境,是要靠每一个人来维护的。现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如环境污染,毒气蔓延,花草枯萎,动物频临灭绝。环境的恶化威胁着我们人类的生存。然而这一切都是人类自己造成的,而恢复地球的美丽,保护地球环境,只有人类才能做到。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必须将环保事业进行到底。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人类的发展必然造成环境的破坏。从远古发展到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我们破坏环境的速度随着我们现代化的加速而达到了顶峰。我们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 一、我国目前主要环境问题 在我国目前正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种种原因导致了我国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下面是我国目前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

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现状及对策

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方法、现状及对策张小溪南开大学经管法试点班2004级【内容摘要】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治理环境污染的制度安排的理论分析,针对中国实际情况,对相应政策在中国的可行性作出分析,并提出解决中国环境问题的制度安排设想。【关键词】污染税排污权交易税费并行企业和家庭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向周围环境排放污染物,如废水、废气和废渣等,这些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或者环境容量,就会破坏环境。环境问题的经济学症结是市场负外部性。所谓外部性(externality)是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或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利益范围的影响。负外部性则是指那些有害的影响。由于污染者的私人行为产生的污染物不仅对其本人、而且对其他人也造成了危害,其私人活动的边际社会成本大于边际私人成本,即实际承担的私人成本低于其应该承担的社会成本,生产者私人成本的节约是要以造成社会污染为代价,社会要为污染支付外部成本。哈丁《公有地的悲剧》∞对其作了很好的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环境的污染破坏也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针对环境污染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本文将从理论分析出发,探讨一个适合我国社会现实情况的解决办法。一、环境污染治理基本方法1.政府

行政法规(传统手段)根据理性行为假设,假定人们对法律是熟知的,对自己在一种法律关系中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是清楚的,会通盘考虑使用法律行为所引致的法律后①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生物学家G哈丁教授就人口资源关系等问题.于1968年撰写了一篇题为“公有地的悲剧”的论文。阐明在公有地自由使用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所有人争先恐后追求的结果最终是整体的崩溃。493果,并作出恰当的有利于实现自己利益的行为选择。因此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定行政命令。行政命令型环境政策是通过各类环境法规与环境标准的制定与强制执行达到一定的环境控制目标,污染者为避免法律制裁必须采取措施(inputcontr01)。这种政策目标明确,效果迅速而明显。比如法律可能要求一个城市需设定一个特定类型的污水处理厂,或者要求钢铁厂过滤其产生的黑烟,或者汽车制造商们为汽车装置特定的废气控制设施。.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方法,但是政府行政法规的治理方法又存在一些问题。这一方法最要害的地方是,专f-j带rJ定控制污染的特定方法会妨碍企业内部自觉寻求最有效率的控制手段。而且,通过计算得出何种控制污染的措施是指的很不值得的、考虑外部成本后计算得出产量具体应该是多少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回答这类问题需要由企业自身提供控制方法的成本和收益的具体信息,而这些

文献综述 城市化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

文献综述 2020 届 城市化对城市人口规模的影响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张三 学号 8888888 学院商学院 专业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20年×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伴随着户籍管理制度逐步放开以及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带来巨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更加深化,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也更加紧密。本文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以及人口规模的概念入手,对城市化、人口城市化以及人口规模的相关理论等进行了相应的概述,并在理论上阐述了城市化发展阶段和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规模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规模存在高度相关性。以期在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下,厘清当前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基本现状,以及城市化与城市人口规模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口流动、为有关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关键词]:城市化;人口规模;影响 引言 人口问题一直是政府、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学术界更是从不同学科角度对人口流动以及规模的现状、问题、理论、模型等方面进行了越来越广泛的研究。改革开放以前,我国人口流动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人口流动方面的研究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但近年来随着人口流动大规模的涌现,我国对人口流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总的来说,有关人口流动的理论研究,尤其是人口流动与城市化两者关系的研究,国外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而我国的相关研究则多是在国外有关理论基础上的应用或扩展。由于本文研究的重点是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以下主要从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含义以及两者关系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 一、人口流动与城市化概念及内涵研究 (一)人口流动概念及内涵 人口流动是中国特定城乡背景下衍生的特定概念,而国外并没有这一概念,其对应的概念为人口迁移。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涉及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个领域,各机构或学者在对人口迁移流动进行研究时,大多会根据自身研究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使得对于“人口流动”、“人口迁移”的理解处于一个灵活且混乱的状态,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相关的概念术语,如户籍迁移和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二、当前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主要思路和对策 (一)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思路设计1、环境污染治理体系的建立。良好的环境污染治理体系必须具备的要素:完善的法律结构、先进的技术手段、充分竞争的市场和高效的政府,这些要素需要按照效力、公平、效率和弹性原则进行配置。通过在政府、媒体、企业和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安排,包括合作机制、参与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实现要素在不同的治理主体间的合理配置和运行,并渗入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两种治理模式的共同作用,从而达到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2、环境污染治理决策的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决策由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决策要考虑不同区域的利益代表,兼顾不同社会阶层的需求,尤其是弱势群体,真正体现多样性和代表性的原则。3、环境污染治理手段的确定。在治理手段上,要综合采用政府管制与市场交易两种制度;技术、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机制。此外,政府要建设环境保护信息平台,建立公开有效的信息接收和传递、发布渠道,广泛接纳社会各界的有益建议,接受来自群众和企业的监督。 (二)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基本对策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以循环经济为主线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达到通过生产环节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无害化的目的,完成环境治理模式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全过程控制的转变。2、在污染末端治理中深化市场机制,建立“谁治理、谁收费”制度。污染者付费,是在污染末端治理中深化市场机制的重要基础条件。应合理确定污染治理的收费标准,逐步达到补偿合理成本略有盈利的水平,以实现“谁污染、谁治理”制度向“谁治理、谁收费”制度的转变,并通过税收、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领域。3、广泛发挥各种群体在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作用。环境污染治理中,每个群体都是生力军,如非政府组织,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靠政府的统一管理无法实现的信息传播与资源动员活动,对某些具体环境污染问题和治理政策的持续关注使其能够整合相当的人力、物力进行自发的监督、研究和联合治理行动。我们应该通过制度创新来激励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包括完善对非政府组织的登记管理制度,在政策、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积极引导和扶持。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城市交通安全问题文献综述 1引言 城市交通安全是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生活的命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需求迅速的增长,出现了“道路越建越多,交通越来越挤”的现象,交通问题成为困扰着城市发展的重大难题,交通拥堵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它直接吞噬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耽搁人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增加了交通管理成本,破坏了居住环境。诺贝尔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研究发现全球每年因拥堵造成的损失占GDP的2.5%[1]。因此,如何避免和减少交通拥堵造成的影响,保持道路通行的高速、安全和舒适的特性,已成为我国交通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详细综述了目前交通拥堵的研究状况,对该领域进行分析总结,并就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2 国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交通安全问题研究现状 对于交通安全问题的研究,国外许多专家学者主要从交通拥堵问题的成因以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 2006年,美国运输部(USDOT)出台了《针对减少美国的交通网络拥塞的国家战略》,它指出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来管理对现有交通容量的利用[2]。根据美国公路使用者联盟(AHUA)的调查显示:在造成交通拥堵的几个重要因素中,交通瓶颈(交通需求超过道路容量)占总数的50%;交通事故占25%;道路施工占15%;交通信号灯故障占5%[3]。安东尼·唐斯认为交通拥堵的产生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人流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上下班时间段。第二,居民收入不断的增加让更多的家庭有能力购买房产和车辆,继而促使人们由步行、乘公交车、骑自行车转变为开私家车。第三,人口的飞速增长导致交通需求的急剧增长。最后,意外事故、天气、道路等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重要原因。由此,安东尼·唐斯认为造成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不是政策,而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4]。 美国公共交通协会(APTA)在其《发展公共交通的好处》中指出交通拥堵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出行线路有限,过多的车辆挤占了道路可用空间。其他原因

2016年中国环境治理行业分析报告(经典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4月

目录 一、行业管理 4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4 2、行业自律及社会监督 4 3、行业相关法律法规 4 4、行业相关产业政策 5 二、环保工程行业上下游情况 6 1、上游行业 6 2、下游行业 6 三、行业的现状及市场规模 6 1、水污染治理7 (1)我国水污染治理形势严峻7 (2)水污染治理发展趋势8 2、废气烟尘污染治理9 (1)改善我国空气质量刻不容缓9 (2)大气污染治理发展趋势10 3、污泥污染治理11 (1)污泥处理“方兴未艾”11 (2)污泥治理发展趋势12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13 1、有利因素13 (1)国家政策支持13 (2)社会环保意识增强13 (3)处理标准的提高带来新的发展空间13 2、不利因素15 (1)行业市场化竞争机制有待完善15 (2)处理项目运营的专业化程度不高15 五、行业竞争格局15 六、行业风险16 1、政策风险16 2、市场风险17 3、技术风险17 七、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17 1、资质壁垒17 2、资本壁垒18 3、技术壁垒18

一、行业管理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我国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采取分级、分部门的监管体制。各级环保部门为行业的主管部门,对环境保护工作实行统一监督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政府部门负责对污染治理行业内企业的经营领域和经营范围进行资质管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环境服务业商会以维护行业市场秩序的宗旨开展工作,规范行业竞争,协助配合政府科学监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负责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基本制度,重大环境问题的统筹协调和监督管理,承担落实国家减排目标的责任,提出环境保护领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方向,从源头上预防、控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核安全和辐射安全的监督管理,环境监测和信息发布。 2、行业自律及社会监督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研究开题报告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二、课题名称与问题的提出 1、确定本课题开展研究的现实原因 (1)、还富于民,推进中国全面进入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特别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这是“十一五”期间没有完成,“十二五”期间仍需艰苦努力,甚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必须面对的首要急需解决的政治课题。 要想完成“还富于民,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首先必须解决农民问题,具体来说也就是“三农”问题。因为谁都不能否认:当前中国农民仍然占了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要想实现“还富于民、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远景目标”,就必须首先解决“三农问题”。而要破解“三农”问题,首先要面对的是中国农村广大的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无疑是实现“十二五规划”瓶颈,也是考验我们政治智慧的瓶颈问题。 (2)中国广大农村尤其是东北地区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无所事事,不打工、不创业、每天的生活就是聚在一起搓麻、赌博,败坏了社会风气。 中国广大的农村尤其是中国东北地区,受气候条件的限制,农业种植一年只有一季,春种秋收、夏除草一年在农田里的劳动时间也不超过40天,剩余的300多天基本都处于无事可干的闲置状态。东北的农民又缺乏南方农民的打工精神和创业精神,受经济条件和落后思想的影响,东北的农村又缺乏最基本的村民文化、娱乐设施,故没有走出去的农民懒在家里混日子、打麻将成为这些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生活状态。 河南、山东这两个农业大省相对于东北来说,基本上是人多地少状态,每个家庭分得的土地根本不足以养活着个家庭。甚至工业化的结果使得一些家庭根本无地可种,迫使这些土地上的农民要么留在本地重新创业从或从事第三产业,或者走出去到大城市成为这些大城市的城市建设或工厂中的临时的体力劳动者。 江浙一带的农民因乡镇企业发达,或成为乡镇企业的自主创业者,或扩充了本区乡镇企业的生力军。由于江浙的乡镇与广东的乡镇类似,本身的城市化度就很高,(如广东的顺德、容奇镇、大沥镇、南海镇、博罗的石湾镇等,)这些乡镇本身的人口规模和城市建设就相当于北方的一些中等城市,故无疑这些发达地区的乡镇农村人口也应属于中国城市化的一个特例,即典型的“就地转移”! 无论南方发达地区的农民,还是相对落后的东北农村,这些农民尽管从事不同的工作,但有一个共同点即这些农民中的绝大多数都属于剩余闲置劳动力,他们的或留守或出走都会带来相应的社会问题。 2、理论和学术价值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问题日显突出,本文从制度和政策、社会环境、政府职能、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等层面分析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于现代化事业的进程中,进一步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环境问题在中国这30年的快速经济发展下已经愈加严重。中国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在近些年尤其凸现出来。沙尘暴、污浊的空气、年年爆发的蓝藻、暴雪洪涝灾害等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都已经让公众和政府不得不正视中国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 中国环境问题中国环境政策绿色和平在中国 世界观察研究所发布的《世界状况报告》中指出:中国面临着一些世界上最严峻的环境挑战。 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里,中国占了16个,同时大约有300个中国城市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中国的385个物种被列为濒危物种。 中国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在过去的十年中迅速增长。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据估算,在2006年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造成了6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中国的空气质量对大众健康构成极大威胁。据估计,中国每年死于呼吸道感染的人多达40万,这其中,空气污染是致病的直接原因。 “我们的奋斗目标是: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中国环境危机已经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形象,更已经影响到了每位公民的生活乃至生存。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环境所造成的经济代价减缓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 2008年6月,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了《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比较清晰地描述了中国目前的大体环境局势。报告指出:接近40%的中型城市的空气质量属于三级,即其污染程度可能导致易感人群和健康人群出现症状或者加剧某些疾病的恶化。在检测的500个城市中,超过一半出现酸雨。中国197条河流中只有不到一半可以用作饮用、游泳或养殖。七大水系中的五条被归为重度污染。 “全国尚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农药、化肥、生活污水大量存在,已经有1.5亿亩耕地被污染,农村的环保设施基本上为零。” 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主要建立在对资源的高度消耗的基础上。国际能源署在《世界能源展望2007》中指出:中国的煤炭消耗为全球总量的38%。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原木和热带木材进口国。然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也是世界的“加工厂”,这些资源经过在中国的加工,然后出口到世界各个角落,而将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留在了中国。

国内_新城市主义_文献综述

编者按 “新城市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其产生背景是:美国战后发生了大规模城市蔓延现象,带来许多负面问题。“新城市主义”的目的就是遏止城市蔓延,找到缓和城市发展与能源、土地、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城市社会矛盾的途径。作者对国内1989~2006年关于“新城市主义”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和讨论,相信对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国内“新城市主义”文献综述 奚汀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江苏南京210093) 摘要 “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美国,规划师们在反思了美国城市蔓延的发展方式后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的规划理论,该理论成为20世纪末美国城市规划领域的主导流派之一,并对其他国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概述了“新城市主义”的基本内容,对国内期刊文献进行了分类和评述,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美国中图分类号 T U9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18-07946-03Summ arization of Dom estic Literature on “N ew U rb anism ” XI Ting (Departm ent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C ollege of G eography and Ocean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3)Abstract “New Urbanism ”was sprung up in Am erica in 1990’s.Rreflecting on the developing m ode of urban spraw l ,the planners put forward the “New Urbanism ”planning theory ,which had becom e one of the d om inant theories in the field of urban planning in Am erica by the end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affected s om e other counties.A fter sim ply ex pounding the rudim ental content of “New Urbanism ”,the auth or classified and comm ented the d om estic litera 2tures.Finally ,s om e im portant issues to research in the future were pointed out.K ey w ords New Urbanism;Am erica 作者简介 奚汀(1982-),男,江苏昆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 市空间结构与形态。 收稿日期 2008203219 1 “新城市主义”概述 新城市主义在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其背景是:战后美国发生了城市蔓延,60年代后人们发现它与经济、社会、环境的许多负面问题有关,并开始反思。新城市主义的目的就是遏止城市蔓延,找到缓和城市发展与能源、土地、环境之间的矛盾以及城市社会矛盾的途径,带来可持续、高质量的生活。它从传统的,尤其是1900~1920年间的规划中借鉴了许多理念,并结合当代技术,提出回归美国传统社区。其应用包括新区开发和旧城的填充开发。它迎合了追求文化传统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在商业上也取得了成功,一举成为20世纪末美国城市规划领域主导流派之一,并希望成为美国社区规划的下一个范例。 2 国内文献分类综述 笔者选取了国内1989~2006年主要载于核心期刊和其他城市规划类重要期刊的关于新城市主义的文献。根据其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分理论阐释类、分析与评价类、借鉴与应用类、国内案例研究类进行讨论。文献可能混合上述几方面的内容,但并不影响对其观点进行分类和评述。 2.1 理论阐释类 阐述新城市主义理论的文献比例较大, 内容一般包括新城市主义产生背景、规划设计理念和国外案例介绍等。 胡四晓通过DPZ 的两个设计案例阐述了他们的设计理论 [1] 。邹兵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兴起的背景、理念、开发模式 和实践特点[2] 。戴晓晖介绍了T OD 的区域发展模式 [3] 。赵万 民等介绍了T ND 设计思想和新城市主义住区设计原则[4] 。 李东介绍了新城市主义的社会背景和主张 [5] 。李东介绍了 由DPZ 主持的加拿大马克汉姆市康奈尔区的规划及该市的 规划和发展管理模式[6]。靳润成等介绍了T OD 和T ND 模式、其实践中的问题以及社区规划的法则[7]。张明等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在区域、邻里社区、街道和建筑三个尺度上的设计原理及新传统发展及传统邻里设计的特征[8]。林中杰等介绍了以区域城市理论为基础的T OD 体系及针对社区规划的 T ND 体系,并概括了新城市主义有别于以往的组织模式和工 作方法[9]。冒亚龙对比分析了20世纪下半叶美国的边缘城市主义和新城市主义。认为中国城市开发区存在边缘城市主义倾向,导致非人性化的城市环境,应借鉴新城市主义理论指导城市建设[10]。刘军等以圣查理新镇和圣安德鲁镇两个项目规划为例,介绍了新城市主义的T OD 和T ND ,并对两个项目进行了对比总结[11]。 文献对新城市主义产生背景基本达成了共识:美国发生了大规模城市蔓延现象,带来许多负面问题。文献主要介绍了针对新城开发的T OD 和T ND 理论,但内城开发理论介绍很少。国外案例介绍方面内容不够丰富,主要说明了规划内容,缺少实施和使用过程的研究。 2.2 分析与评价类 这类文献的主要内容是分析新城市主 义设计理论的思想内涵以及评价其理论和实践。邹兵提出了“新城市主义”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沈清基分析了新城市主义设计思想、设计原则中的生态学思想内涵[12]。笔者认为:新城市主义的确有生态保护的内容,但将其某些经济社会分析得出的结论说成是种生态学思想似有穿凿之嫌,某些表面雷同的自然生态现象和人类社会现象背后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运行机制。将自然生态系统的某些原理应用到人类社会,其合理性有待证实。运用生态学思想分析社会问题是很好的尝试,但用以甚解新城市主义似乎没有必要。刘昌寿等分析了新城市主义的起因与思想内涵[13]。王慧总结了对新城市主义的评论和新城市主义者的回应,并提出了新城市主义面临的挑战[14]。罗仁朝评价了新城市主义的理论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8,36(18):7946-7948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李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