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111010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结构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时】8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

【考核方式】理论考【开课单位】护理学院

【授课对象】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正常人体结构》是高等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正常人体结构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为学习护理学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正常人体结构》是医学、护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通过学习本课程知识,在于使学生具备描述人体各个局部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解决人体形态异常所导致临床护理问题,从而能够胜任临床护理岗位。

只有掌握坚实的《正常人体结构》知识,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准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和病理状态,为其他学科奠定基础,毕业后才能胜任以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课时分配

绪论(2学时)

基本要求:

1、了解正常人体结构的概念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2、掌握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

3、重点掌握正常人体结构的常用术语。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2学时

1、正常人体结构的定义及教学地位。(1学时)

2、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1学时)

3、正常人体结构基本术语。(1学时)

4、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方法。(1学时)

重点:正常人体结构基本术语

难点: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第一章:上皮组织(2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布

2、熟悉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3、了解腺上皮和腺、内分泌和外分泌的概念。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2学时

1、被覆上皮。(1学时)

2、腺上皮和腺。(0.5学时)

3、上皮细胞表明的特化结构。(0.5学时)

重点:上皮组织的特点

难点: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第二章:结缔组织(4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血细胞的结构、功能和正常值;软骨组织的结构;骨组织的结构。

2、熟悉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长骨的结构。

3、了解软骨膜的结构;骨髓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2学时

1、固有结缔组织(1学时)

2、血液(1学时)

3、软骨组织与软骨(1学时)

4、骨组织与骨(1学时)

重点:

1、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

3、血细胞的结构、功能;

难点:

1、软骨组织的结构;

2、骨组织的结构;

3、血细胞的正常值。

第三章:肌组织(1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肌组织的一般结构;骨骼肌纤维的结构特点。

2、熟悉骨骼肌纤维的收缩原理;心肌纤维的结构特点。

3、了解肌的一般结构;平滑肌纤维的结构特点。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1学时

1、骨骼肌(0.5学时)

2、心肌(0.5学时)

3、平滑肌(自学)

重点:肌组织的一般结构

难点:骨骼肌纤维的结构特点

第四章:神经组织(2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神经元和突触的结构及功能;

2、熟悉神经元的分类;神经胶质细胞的分布、结构特点和功能;

3、了解神经的一般结构。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2学时

1、神经元(0.25学时)

2、突触(0.25学时)

3、神经胶质细胞(0.25学时)

4、神经纤维和神经(0.25学时)

重点:上皮组织的特点

难点: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第五章-第六章运动系统(14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骨骼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游离椎骨的特征

性标志,肋的组成、数目和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胸骨的形态、分部及胸骨角的临床意义。

上肢骨、下肢骨的组成、排列、共性特征及重要的体表标志。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椎间盘,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骨盆的组成及大、小骨盆的界线。躯干部,上肢和下肢各部的肌群配布,以及手肌的分群,各肌的名称及作用,躯干部,头部的肌群配布,以及各肌的名称及作用。

2、熟悉:骨骼系统的额组成,头骨、胸骨、四肢骨的数目、排列及重要特征,上肢和下肢各部的肌群配布,以及手肌的分群,各肌的名称及作用。

3、了解:了解骨的分类、构造和功能,躯干骨的组成;脑颅骨和面颅诸骨的名称及位置,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肌肉的命名、起止,了熟悉躯干部,上肢和下肢各部的肌群配布,以及手肌的分群,各肌的名称及作用。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14学时

1、概述(1学时)

2、颅骨(1学时)

3、躯干骨(2学时)

4、四肢骨(1学时)

5、关节(1学时)

6、肌肉概述(1学时)

7、肌的构造和形态(1学时)

8、肌的形态分类(1学时)

9、肌的配布(1学时)

10、实验内容(4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骨骼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椎骨的一般形态和各部游离椎骨的特征性标志,胸廓的组成、数目和肋骨的一般形态结构,胸骨的形态、分部及胸骨角的临床意义。上肢骨、下肢骨的组成、排列、共性特征及重要的体表标志。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

2)熟悉:骨骼系统的额组成,头骨、胸骨、四肢骨的数目、排列及重要特征,上肢和下肢各部的肌群配布,以及手肌的分群,各肌的名称及作用。

3)了解:了解骨的分类、构造和功能,躯干骨的组成;脑颅骨和面颅诸骨的名称及位置。肌肉的命名、起止,了熟悉躯干部,上肢和下肢各部的肌群配布,以及手肌的分群,各肌的名称及作用。

重点:

1、颅骨和面颅诸骨的名称及位置;上肢骨、下肢骨的组成及重要的体表标志。

2、椎骨: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骶骨1块、尾椎4块、尾骨1块;

3、下肢带骨:髋骨;大腿骨:股骨;自由下肢骨小腿骨:胫骨、腓骨;足骨:跗骨、跖骨、趾骨

4、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脊柱的整体观及其运动;肩关节、肘关节和腕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骨盆的组成及大、小骨盆的界线;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及运动

5. 肌的构造和形态:根据构造分为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难点:颅骨内面观结构,关节的基本结构、辅助结构;肌的配布、拮抗肌、协同肌。

第八章:消化系统(8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舌肌的组成和功能,胃、十二指肠、肝胆、胰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肝的功能,体表投影,肝段的概念;

熟悉:胸部、腹部的标志线及分区;口腔的境界、分布,腭和咽峡的构成,牙的形态、分类、数目。三对大唾液腺的位置及腮腺导管开口的位置;咽位置、分布、交通、淋巴环的概念。十二指肠形态、位置、分布、十二指肠大乳头位置、形态特点、齿状线的概念;肝门、肝蒂概念;肝外胆道组成,胆汁排出途径,胰位置,形态分部。

掌握:消化系统组成、基本功能。消化管连续关系。上下消化道概念;舌形态、粘膜特征。食管位置、分部、三个狭窄。胃位置、形态分部、幽门构造特点;小肠组成、功能,大肠分部、特征性结构特点,盲肠、阑尾位置、形态特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肝的位置、形态、分叶。胆囊位置、形态特点、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8学时

1、内脏学(0.5学时)

2、消化系统概述(0.5学时)

3、口腔(0.5学时)

4、咽(0.5学时)

5、食管(0.5学时)

6、胃(0.5学时)

7、小肠(0.5学时)

8、大肠(0.5学时)

9、肝(0.5学时)

10、胰(0.5学时)

11、消化系统微细结构(1学时)

12、实验内容:消化系统(2学时)

实验1. 消化系统上消化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1学时)

实验2. 消化系统下消化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1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胸腹部的标志线和分区。消化系的组成及上、下消化道的划分。

2)咽峡的构成;牙的形态、构造和牙式;舌的形态和粘膜特征;颏舌肌的作用;口

腔腺的位置和其导管的开口部位。咽的位置、分部、主要结构及交通;食管的形态和狭窄部位。

3)胃的位置和形态分部;十二指肠的位置、分部;空回肠的划分。大肠的分部、盲

肠和结肠的形态特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结肠的分部;直肠和肛管的主要形态结构。

4)肝的位置和形态结构;胆囊的位置、形态和功能;输胆管道的组成及胆汁的产生

和排出途径。胰的位置。

重点:

1.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功能;

2.上、下消化道的概念;

3.舌的形态和黏膜特征;

4.食管的位置、分部及三个狭窄

5.胃的位置、形态特点、分部;

6.小肠的组成和功能;

7.大肠的分部及特征性结构特点;

8.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形态特点。

9.肝的位置、形态、分叶;

10.胃的位置和形态分部。

难点:

1.消化管的续连关系

2.口腔的境界、分部,腭和咽峡的构成;

3.牙的形态、分类及数目;

4.三对大唾液腺的位置及腮腺导管开口部位。

5.幽门的构造特点

6.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7.胆囊的位置、形态特点及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8.食管的形态和狭窄部位。

第九章:呼吸系统(6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鼻的形态结构特点,喉的构造,气管杈、气管隆嵴、支气管树、肺段的概念,纵膈定义、分部、各部主要内容;

熟悉:呼吸系统组成、功能,鼻腔粘膜分部、易出血区位置;喉结、环甲正中韧带、声带、声门裂的位置、临床意义;胸膜概念、配布、分部。

掌握:上下呼吸道组成;鼻旁窦位置、开口特点;喉位置、喉腔分部;气管位置、分段,气管、左右支气管形态特点;肺位置、形态、分叶,肺门、肺根概念;胸膜腔、肋膈隐窝构成、临床意义。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6学时

1、概述(0.5学时)

2、鼻(0.5学时)

3、喉(0.5学时)

4、气管、支气管(0.5学时)

5、肺(1学时)

6、胸膜、胸膜腔(0.5学时)

7、纵膈(0.5学时)

8、实验内容:呼吸系统(2学时)

实验1.呼吸系统上呼吸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1学时)实验2.呼吸系统下呼吸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1学时)实验目的和要求:

1)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划分。

2)鼻腔的分部及主要形态;

3)鼻旁窦的开口位置。

4)喉的位置、软骨,喉腔的形态结构。

5)气管的位置、结构特点,左右支气管的差别。

6)肺的形态、位置和分叶。

7)胸膜及胸膜腔的概念。

重点:

1、鼻旁窦的名称、位置和开口;

2、喉腔的分部及构造;

3、气管杈和气管隆嵴的位置、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4、左、右主支气管的形态差别及其意义;

5、肺的位置和形态及其分叶;

6、胸膜腔和肋膈隐窝的构成及临床意义;

7、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划分。

难点:

1、鼻腔的形态构造。

2、喉软骨、喉的连结和喉肌。

3、肺的供血特点和支气管肺段的划分;

4、胸膜分部及胸膜腔、胸膜隐窝。

5、胸膜及胸膜腔的概念。

第十章:泌尿系统(6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泌尿系的组成;肾的位置、形态和剖面结构特点;肾的被膜;输尿管的分部和三个狭窄的位置。

熟悉:泌尿系统的功能;肾的毗邻;输尿管的行程和分部;女性尿道的结构特点;

了解:膀胱的一般结构;女性尿道的行程,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4学时

1、肾(2学时)

2、输尿管(2学时)

3、膀胱(1学时)

4、尿道(1学时)

5、实验内容:泌尿系统(2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泌尿系统的组成;

2)肾的形态、微细结构;

3)输尿管的三个狭窄;

3)膀胱的形态和结构。

重点:

1、肾的位置、形态和剖面结构特点

2、肾门、肾蒂、肾盂的概念

3、输尿管的分部和三个狭窄的位置

难点:

膀胱的位置、分部;膀胱三角的位置和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女性尿道的起止、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第十一、十二章:生殖系统(2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睾丸的形态和位置;前列腺的形态、位置和毗邻;男性尿道的分部,前、后尿道的区分,三个狭窄及两个弯曲的位置和临床意义;卵巢的形态、位置及固定装

置;输卵管的形态、位置及分部;子宫的形态、位置、前后毗邻及子宫的固定装置。

熟悉:输精管道各部形态和功能;尿生殖三角、肛门三角和坐骨直肠窝的位置。

了解:精囊的位置和形态;前列腺的年龄变化和临床意义;阴囊的形态;阴茎的形态、分部及组成。阴道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女性外生殖器的形态特点;会阴的范围界限;盆膈和尿生殖膈的构成和通过物。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2学时

1、男性生殖系统(1学时)

2、女性生殖系统(1学时)

重点:

1、男、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

2、睾丸的位置、形态和功能,附睾的位置和功能

3、输精管的起止、走行分部及精索的概念

难点:

1、男性尿道的起止、分部、狭窄和弯曲

2、卵巢的位置,输卵管的位置、形态、分部及临床意义

3、子宫的形态、分部及固定装置

第十四章-十五章:脉管系统(14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的外形、位置和各心腔的主要结构特点,窦房结及心包腔的概念;主动脉、冠状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与供血区域;上、下肢主要浅静脉的名称、位置及临床意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上、下腔静脉的位置、起止及收纳血液的范围;面部危险三角、肝门静脉系统的概念;脾的位置、形态特点。

2、熟悉:心传导系统组成,心包构成,静脉角、冠状窦的概念;肝门静脉的属支和门静脉吻合部位;淋巴系统的组成,全身淋巴干的名称及收纳范围,淋巴导管的行程、引流范围及临床意义。

3、了解:血液循环和体循环、肺循环的概念及作用,动脉和静脉的区别,卵圆窝、动脉导管的位置及临床意义,全身动脉干体表触摸及压迫止血的部位,全身主要

淋巴结群的名称、位置及引流关系。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14学时

1、概述(1学时)

2、心(2学时)

3、动脉(2学时)

4、静脉(2学时)

5、淋巴导管(1学时)

6、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1学时)

7、人体各部的淋巴结和淋巴引流(1学时)

8、实验内容(2学时)

实验:脉管系统(2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的外形、位置和各心腔的主要结构特点。

2)熟悉:主动脉、冠状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上、下肢主要浅静脉的名称、位置及临床意义,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和上、下腔静脉的位置、起止及收纳血液的范围;脾的位置、形态特点。

3)了解:淋巴系统的组成,全身淋巴干的名称及收纳范围;全身动脉干体表触摸及压迫止血的部位。

重点:

1、脉管系统的组成和基本功能

2、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的外形、位置和各心腔的主要结构特点

3、主动脉、冠状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的起止、行程、主要分支

4、上、下肢主要浅静脉的名称、位置及临床意义

难点:心血管系统的组成,心的外形、位置和各心腔的主要结构特点

第十六-十七章:感觉器(4学时)

基本要求:

了解:感觉器概念、分类,瞳孔大小、晶状体厚度调节机制,听小骨名称、作用,鼓膜张肌和镫骨肌的作用;

熟悉:眼睑、结膜、泪器、眼球外肌组成、位置、功能、临床意义,泪液产生、排除途径;外耳道形态、分布、幼儿外耳道特点、鼓室六个壁名称、临床意义,声波传导途径。

掌握:眼球壁的层次、分部及各部的形态特征,黄斑、视神经盘的概念;眼球内容物、眼的屈光装置的组成、形态特点及房水的循环途径;鼓膜的位置、形态特点;鼓室、咽鼓管的位置、交通关系、临床意义;骨迷路、膜迷路的组成及各部形态特点;位觉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的名称、位置、作用。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4学时

1、眼(2学时)

2、耳(1学时)

3、其他感受器(1学时)

重点:

1、眼球壁的层次、分部及各部分的形态特征;

2、鼓膜的位置、形态特点;

3、鼓室、咽鼓管的位置、交通关系、临床意义;

4、位觉感受器和听觉感受器的名称、位置、作用。

难点:

1、眼球内容物、眼的屈光系统的组成。

2、骨迷路、膜迷路的组成及各部形态特点。

第十九章—第二十三章:神经系统(16学时)

基本要求:

掌握: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神经系统区分、反射和反射弧概念、神经系统常用术语;脊髓重要纤维的位置和功能;脑干的外形和第四脑室的位置;小脑的位

置和外形;间脑的位置和分部及第三脑室的位置;大脑半球的主要沟、裂、回及分叶;脊髓灰质各部名称及主要核团的位置和功能;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和皮质脊髓束的位置、起止及功能;间脑中特异性中继核团的名称、位置和纤维联系;基底核的位置、组成和功能,内囊的位置、分部及通过内囊各部的重要纤维束及临床意义;大脑皮质第一躯体运动区、第一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的位置;脊神经的合成和万分;颈、臂、腰、骶丛的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及其分布;脑神经的名称和序号;每对脑神经的分布和功能性质;掌握躯干四肢本体(深)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的位置和纤维束的名称、越边部位和皮质投射区)及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主要表现;躯干四肢痛、温、触、压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的位置和纤维束的名称、越边部位和皮质投射区)及不同部位损伤后的主要表现;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各级神经元胞体所在的部位、纤维部分交叉(视交叉)的情况、不同部位操作后的视觉(视野)变化;锥体束的组成、起始、行程、越边和终止以及锥体系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的概念和损伤后的不同表现。

熟悉:脑干内部神经核的性质、分类、位置和功能,以及主要传导中继的位置和功能;侧脑室的位置的分部。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

了解:脑干内上、下行纤维束的位置和功能;脑干网状结构的概念;小脑的内部结构及功能;下丘脑的功能;大脑皮质语言区;边缘系统的概念。锥体外的概念;脊髓动脉供应的来源和分布。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16学时

1、概述(1学时)

2、脊髓(1学时)

3、脑干(1学时)

4、小脑(1学时)

5、间脑(1学时)

6、端脑(1学时)

7、脑的被膜、血管、脑脊液(2学时)

8、脑神经(2学时)

9、脊神经(2学时)

10、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2学时)

11、实验(4学时)

实验目的和要求:

1)观察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分布部;

2)观察脊髓的横断面结构;

3)观察脑干的结构和脑神经核分布;

4)观察脑脊液循环路径和脑血管路径。

重点:

1、神经系统区分、反射和反射弧概念、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2、脊髓的位置和外形、主要核团和主要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丘脑束和皮质脊髓束)的位置和功能;

3、脑干外形和第四脑室的位置、境界和交通,脑神经核的位置和功能,主要纤维束(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和锥体束)的起止、走行和功能;

4、大脑位置和外形、大脑皮质主要功能区(第I躯体运动区、第I躯体感觉区、视区、听区)的位置和功能、纹状体位置和功能、侧脑室位置和交通、投射纤维的联系。

难点:

1、小脑位置和外形,间脑位置和形态、主要特异性中继核(腹后内侧核、腹后内侧核、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2、脊髓被膜位置、硬膜外隙位置和内容、终池位置和内容、脑被膜位置、硬脑膜形成的结构、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行程和主要分支的分布、大脑动脉环、脑脊液产生和循环途径;

3、颈丛组成和位置、膈神经主要行程和分布,臂丛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胸长神经和胸背神经)的主要行程和分布,胸神经前支节段性分布,腰丛组成、位置和主要分支(股神经、闭孔神经、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的主要行程和分布,骶丛组成和位置、坐骨神经行程和分支分布。

[1]张朝佑.人体解剖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2]柏树林.系统解剖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3]丁文龙.系统解剖学.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4]刘树伟.局部解剖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四、成绩考核:

1、出勤情况10%

2、平时作业10%

3、课堂表现10%

4、实验成绩10%

5、期末成绩60%

五、说明:

1.作业课堂布置,随机每学期收取三次平时作业;

2.教学方法讲授法和实验法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与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相结合;

3.复习为随堂复习及练习题复习;

执笔:

审核(专业带头人):核查(学院院长):

正常人体结构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正常人体结构学习指导及习题集 第一章基本组织 重点概念: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内皮。其游离面光滑,利于血液、淋巴液流动及物 质通透。血管内皮还有内分泌功能。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等腔面的单层扁平 上皮,称间皮。其游离面湿润光滑,有利于内脏运动。 二、选择题 1被覆上皮的分类依据是:C A上皮组织的来源 B上皮组织的功能 C上皮细胞的层数与表层细胞的形态D上皮组织的分布部位 E上皮组织的特殊结构 2间皮分布:B A肺泡上皮 B胸、腹腔浆膜 C血管外表皮 D心血管的内表面 E肾小囊壁层 3耳廓软骨中主要含有什么纤维? C A胶原纤维 B胶原原纤维 C弹性纤维 D网状纤维 E大量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 4为于骨基质内的细胞是B A骨祖细胞 B骨细胞 C成骨细胞 D破骨细胞 E成纤维细胞

5下列那种细胞可转化为巨噬细胞:D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 淋巴细胞 6闰盘的作用是:C A营养心肌纤维 B居M线水平 C可传递冲动 D仅有桥粒构成E有二联体 7肌组织的特点不包括:D A肌细胞又称肌纤维 B肌细胞之间为解体组织 C肌细胞内含肌丝 D其收缩受意识支配 E含血管 8可产生抗体的细胞是:C A脂肪细胞 B肥大细胞 C浆细胞 D巨噬细胞 E成纤维细胞 第二章运动系统 重点概念:1、翼点:翼点位于颞窝内,在额骨、顶骨、颞骨 及蝶骨大翼相接处形成的“H”形区,此处较 薄弱,称翼点或翼区。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 静脉经过,骨折时易受损伤。 二选择题 1、肩胛骨下角平对C A第5肋 B第6肋 C第7肋 D第8肋 E以上都不对 2、前囟闭合的时间是C A出生前 B出生后6个月 C出生后1.5岁 D出生后5—6岁 E 出生后3岁

《材料物理》 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物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英文) 中文名称:材料物理 英文名称:Physics of Materials 二、课程代码及性质 课程代码:080114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 三、学时与学分 总学时:40(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0学时) 学分:2.5 四、先修课程 大学物理、材料科学基础 五、授课对象 本课程面向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功能材料专业学生开设。 六、课程教学目的(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贡献和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 1、掌握材料物理(能带论、晶格振动、材料磁性)的基本理论,具备解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掌握功能材料的物理(电学、热学、磁学、光学)现象与本质规律,培养学生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能力; 3、了解功能材料的发展趋势和动态,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影响材料物理性质的基本理论。晶体结合、能带论、晶格振动与热学性质、

材料的磁性 教学难点: 能带论、材料的磁性、材料的介电性、超导电性 八、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以课堂讲授为主,阐述该课程的基本内容,保证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 (2)从材料的物理性质及物理现象为引导、探讨产生光、电、磁的材料物理本质,掌握重要的理论。。 教学手段: (1)运用现代教学工具,在课堂上通过PPT讲授方式,实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2)强调研究思路的创新过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一个基本理论学习介绍后再增加介绍其带来新功能材料与器件的研究突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1)总体安排 教学内容与学时的总体安排,如表2所示。 (2)具体内容 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绪论(2h) 第一章晶体结构(4h) 1.1 晶格的周期性 1.2晶格的对称性 1.3 倒格子 1.4 准晶 第二章晶体结合 (4h) 2.1晶体结合的普遍描述 2.2 晶体结合的基本类型及特性

正常人体结构》--神经系统

第五篇神经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灰质 2、白质 3、神经节 4、神经核 5、纤维束 6、神经 7、网状结构 8、反射9、反射弧10、菱形窝11、基底沟12、内侧丘系13、脊髓丘系 14、外侧丘系15、三叉丘系16、锥体束17、小脑扁桃体18、胼胝体19、边缘叶20、边缘系统21、马尾22、基底核23、纹状体24、内囊25、侧脑室 26、硬膜外隙27、硬脑膜窦28、海绵窦29、蛛网膜下隙30、终池31、终丝32、脉络丛33、椎-基底动脉34、大脑动脉环35、腰骶干36、鼓索37、交感干38、交通支39、节前纤维40、传导通路 二、填空题 1、中枢神经系统是指________和________。 2、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由神经元的细胞体和树突聚集形成的结构称_________,由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 结构则称__________。 3、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____________。 4、脊髓位于__________内,上端与__________相续,下端在成人平对第__________腰椎体的下缘。 5、临床上第7和第10胸椎骨折可能造成和脊髓节段的损伤。 6、脊髓灰质前角内含__________神经元;后角内含__________神经元;侧角内含_________神经元。 7、20世纪50年代Rexed将脊髓分为10个板层,其中RexedⅠ、Ⅱ、Ⅳ板层分别相当于脊髓的、 和核。 8、白质围绕在灰质的周围,借脊髓表面的纵沟分为三个索,即,和索, 其中后索中主要有束和束。 9、薄、楔束的纤维分别来自同侧节以下和节以上的传导深部感觉的上行纤维,而 后上行分别终止于延髓的和。 10、脑桥腹侧宽阔而膨隆,称为,在其正中线上有一浅沟,叫做;脑桥的基底部向 两侧移行变细,称为。 11、在脑干背侧,脑桥下半和延髓上半敞开,形成窝,即底。 12、在脑干背侧,菱形窝的外侧角有结节状的隆起为,内含;菱形窝的下部在中线 的两侧有两个三角形突出,即和,三角内分别含有和。13、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处分别为和,是在脊髓后索上行的和 的传导中继核。 14、脊髓小脑后束和脊髓小脑前束位于周边的后部和前部,其功能是向小脑传导。 15、脊髓丘脑侧束位于白质的索,主要传导对侧觉。 16、脑干的灰质分散成团块状的________,其中与脑神经有关的称________ 17、由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呈弓形绕过中央管的腹外侧,此纤维叫做,核纤维在中 央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交叉后的纤维上行,叫做,上行终止于背侧丘脑的。 18、皮质脊髓侧束起源于侧大脑皮质和的锥体细胞的轴突,在脊髓外侧索 下行过程中陆续终止于细胞。皮质脊髓前束在脊髓索下行过程中,终止于侧或侧的。 19、中枢神经系统的上行传导束中,在脊髓内完全交叉的为,在延髓内完全交叉的 为、;下行传导束在延髓大部分交叉的有,不交叉的 有。 20、下丘属于听觉传导路上的重要中继核团,主要接收纤维,传出纤维终止于。 21、依据小脑的发生、功能和纤维联系可将小脑分为三个叶,出现最早的是叶,又称

教学大纲-安徽大学

《大学物理A》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中文名称:大学物理A 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Physics A 课程代码:GG32001、GG32002 学分/学时:8/136 开课学期:第二、三学期 课程类別: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后修课程: 开课单位: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 二、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1. 课程性质:《大学物理A》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 2. 教学目标:通过《大学物理A》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性质、相互作用及其运动的基本规律,为后继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一步获取有关知识奠定必要的物理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养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生建立物理模型的能力、定性分析、估算与定量计算的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获得同步提高与发展,提升其科学技术的整体素养。 3. 本课程知识与能力符合下列毕业要求指标点: 1.能够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理解电子信息工程工作过程中涉及的相关科学原理。 2.能够将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运用到复杂工程问题的适当表述之中。(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2学时) (1)教学内容:物理学与我们周围的世界、物理学研究对象、物理学与哲学、自然科学和 工程技术的关系、物理学的发展、学习物理学方法及对学生要求。 (2)基本要求:让学生明确学习物理学目的、方法、激发学习物理学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物理学的地位和作用及发展。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4学时) §1-1 质点运动的描述 §1-2 圆周运动 §1-3 相对运动 (1)教学重点:位矢、位移、速度、加速度、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概念和相互关联,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2)教学难点:各物理量的微积分运算、伽利略坐标、速度变换。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3学时) §2-1 牛顿运动定律 §2-2 物理量的单位和量纲 §2-3 牛顿定律的应用举例 (1)教学重点: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几种常见力的基本作用规律。 (2)教学难点:用微积分方法求解一维变力作用下简单的质点动力学问题;牛顿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功能原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4学时) §3-1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 §3-2 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势能 §3-3 功能原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 (1)教学重点:变力的功,质点的动能定理;保守力,势能,功能原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功能原理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四章动量定理与动量守恒定律(4学时) §4-1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 §4-2 动量守恒定律 §4-3 质心质心运动定理 (1)教学重点: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五章角动量守恒与刚体的定轴转动(7学时) §5-1 角动量与角动量守恒定律 §5-2 刚体的定轴转动 §5-3 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功能关系 (1)教学重点:刚体定轴转动定律,定轴转动的角动量守恒定律;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 (2)教学难点:转动惯量的概念;变力矩作用下的定轴转动问题;定轴转动角动量守恒的判别;刚体的转动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第七章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10学时) §7-2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基本假设 §7-3 洛仑兹坐标变换和速度变换

正常人体结构重点内容

《正常人体结构》重点内容 第一章绪论 知识点1:人体组织 人体组织有4大类: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知识点2:解剖学姿势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手掌向前,两足并拢,足尖向前。知识点3:常用方位术语 上和下、前和后、内和外、内侧和外侧、近侧和远侧、深和浅 知识点4:轴 矢状轴、冠状轴、垂直轴 知识点5:面 矢状面、冠状面、水平面 第二章细胞 知识点6:细胞的地位 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知识点7:细胞的结构 细胞的基本结构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构成。 第三章基本组织 知识点8:上皮组织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主要分布于呼吸道; 变移上皮主要分布于泌尿系统;

肌组织分为:骨骼肌、心肌、平滑肌。前两者成为平滑肌。 知识点10:肌节 肌节是肌原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每个肌节均由一个完整的A带和两个二分之一的I带组成。 知识点11:闰盘 心肌细胞的连接处染色较深称闰盘,是心肌细胞特殊的结构。 知识点12:突触 突触是神经元和神经元、神经元和效应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分为电突触和化学性突出。其中化学性突触结构有: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第四章运动系统 知识点13:地位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构成,约占成人体重的60%。 知识点14:骨数目 成人骨有206块。 知识点15:骨的分类 按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知识点16:骨髓 红骨髓具有造血和免疫的功能,婴儿的骨髓均为红骨髓,5岁以后逐渐变为黄骨髓,丧失造血功能。当人体重度贫血或慢性失血过多时,黄骨髓可以转化为红骨髓恢复造血功能。髂骨、胸骨、椎骨及肋骨的骨松质内终生都是红骨髓,临床常选用髂骨、胸骨等处穿刺获取骨髓。 知识点17:骨的化学成分 成人骨有机质和无机质比例约为3:7。(最合适的比例)

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大纲

《正常人体结构》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9111010 【课程名称】正常人体结构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时】84学时【实验/上机学时】16学时 【考核方式】理论考【开课单位】护理学院 【授课对象】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正常人体结构》是高等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正常人体结构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为学习护理学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正常人体结构》是医学、护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之一,通过学习本课程知识,在于使学生具备描述人体各个局部和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解决人体形态异常所导致临床护理问题,从而能够胜任临床护理岗位。 只有掌握坚实的《正常人体结构》知识,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准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和病理状态,为其他学科奠定基础,毕业后才能胜任以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课时分配 绪论(2学时) 基本要求: 1、了解正常人体结构的概念及其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 2、掌握人体器官的构成与系统的划分。 3、重点掌握正常人体结构的常用术语。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2学时 1、正常人体结构的定义及教学地位。(1学时)

2、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1学时) 3、正常人体结构基本术语。(1学时) 4、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方法。(1学时) 重点:正常人体结构基本术语 难点:器官的组成和系统的划分 第一章:上皮组织(2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分布 2、熟悉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 3、了解腺上皮和腺、内分泌和外分泌的概念。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2学时 1、被覆上皮。(1学时) 2、腺上皮和腺。(0.5学时) 3、上皮细胞表明的特化结构。(0.5学时) 重点:上皮组织的特点 难点:各种被覆上皮的结构特点、分布和功能 第二章:结缔组织(4学时) 基本要求: 1、掌握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血细胞的结构、功能和正常值;软骨组织的结构;骨组织的结构。 2、熟悉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和网状组织的结构特点;长骨的结构。 3、了解软骨膜的结构;骨髓的结构。 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2学时 1、固有结缔组织(1学时) 2、血液(1学时) 3、软骨组织与软骨(1学时) 4、骨组织与骨(1学时) 重点: 1、结缔组织的特点和分类; 2、疏松结缔组织各种成分的结构和功能; 3、血细胞的结构、功能;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培训课件

《机械创新设计》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193Z703 2.课程体系/类别:专业类/专业实践课 3.课程性质:必修 4.学时/学分:1W/1学分 5.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画法几何、机械原理 6.适用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二、课程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机械创新设计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创新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通过该课程实习,使学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做到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课程目标及能力要求具体如下: 课程目标1. 通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系统运动方案的构思,培养学生独立确定系统运动方案设计与选型的能力,提高创造力、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2.利用慧鱼创意组合模型搭建机电一体化产品模型,探索产品各功能的实现方法,真正做到充分理解,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课程目标3. 能够针对自己的创新设计目标,清晰的讲述创新设计思路、依据和设计结果等,较好的完成答辩;同时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勤于动手、勤于观察,善于阅读、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精诚协作。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所示为《机械创新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方面的教学设计。 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的教学设计

四、课程的考核环节及课程目标达成度自评方式 (一)课程的考核环节 1.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由平时成绩(含设计表现、到课率等)和业务考核成绩(实习报告的完成及质量情况,答辩情况)组成,均按百分制记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业务考核成绩占70%。 2.指导教师按照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对指导的学生进行业务考核,并填写、上报成绩单。 3.课程设计按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五个等级评定总成绩。 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也可根据教学安排进行调整,建议值及考核细则如下。 (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式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包括课程分目标达成度评价和课程总目标达成度评价,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总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目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得分 目标相关考核环节平均总评成绩中支撑该课程课程分目标达成度= 分) (该课程总评成绩总分均值 该课程学生总评成绩平课程总目标达成度100= 课程目标评价内容及符号意义说明如下表,字母A 、B 、C 分别表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业务考核的实际平均得分,其中,C = C 1+C 2;C 1为设计说明书、图纸等资料的分数,C 2为答辩得分。

最新正常人体结构期末考试试题第一套资料

正常人体结构期末考试试卷第一套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 1 上呼吸道: 2 滤过屏障: 3 排卵: 4 危险三角: 5 黄斑: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1.喉软骨主要包括,,,。 2.泌尿系统是由,,,构成。其中是产尿器官。 3.输精管全长约厘米,可分为,,,四部,其中是男性结扎的部位。 4.男性的生殖器官是,女性的生殖器官是。 5.临床上将,称之为子宫附件。 6.脉管系统由,组成。 7.体循环的血液由射出,肺循环的血液由射出。 8.上,下腔静脉血由回流回心,左右肺静脉血由回流回心。 9.主动脉弓的凸侧由右向左依次发,,,分支。

10.体循环静脉由,,构成。 11.视器由和构成。 12.脑可分为,,,,四部分。 13.脑和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依次由,,·构成。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25分) 1、下列能进行血,气交换的场所是() A 肺叶支气管 B 细支气管 C 终末细支气管 D 肺泡管 2、开口于上鼻道的鼻旁窦是() A 额窦 B 上颌窦 C 蝶窦 D 后筛窦 3、成人肾门平对() A 第11胸椎 B 第12胸椎 C 第11腰椎 D 第2腰椎 4、输尿管全长可有() A 4个狭窄 B 3个狭窄 C 2个狭窄 D 1个狭窄 5、能够产生精子的部位是() A 精曲小管 B 精直小管 C 睾丸网 D 睾丸输出小管 6、临床识别输卵管的标志是() A 输卵管子宫部 B 输卵管峡C输卵管壶腹部D输卵管伞 7、下列哪一韧带可防止子宫向下脱垂() A 子宫阔韧带B子宫主韧带 C 子宫圆韧带 D 骶子宫韧带 8、妊娠黄体大约可持续() A 、4-6月B、3-5月C、2-4月D、5-7月

《正常人体解剖学》重点掌握试题 [含参考答案]

《正常人体解剖学》重点掌握试题 [含参考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喉软骨支架中,唯一完整的软骨是:() A.会厌软骨 B.甲状软骨 C杓状软骨 D.环状软骨 E.小角状软骨 2.甲状软骨的说法何者不正确:() A.是喉软骨中最大的一对软骨 B.左右侧甲状软骨板前缘相交形成前角,又称喉口 C.借环甲膜连与舌骨 D.下角与杓状软骨形成关节 E.以上说法全错 3.右主支气管的叙述何者正确:() A.细而长 B.粗而陡直 C.异物不易落入 D.前方有下腔静脉 4.胸膜腔:() A.呈负压状态 B.完全位于胸腔内

C.两侧胸膜腔相通 D.内容纳肺 E. 胸膜腔只有一个 5.喉腔最窄处为:() A.前庭裂 B.声门裂 C.喉口 D.与气管相连处 E. 前庭襞 6.喉室是:() A.前庭裂与声门裂之间的部分 B.喉腔最狭窄的部位 C.喉中间腔向两侧突出的间隙 D.前庭裂以上的部分 7.肺尖和胸膜顶突入颈根部的位置是()A.高出锁骨外侧份以上2-3厘米 B.高出锁骨中份以上2-3厘米 c高出锁骨内侧份以上2—3厘米 D.高出胸锁关节以上2厘米 E高出第一肋以上2~3厘米

8.在直立姿势下炎症的脓液最不易引流的鼻旁宴是() A.筛窦前群 B.筛窦后群 C额窦 D.蝶窦 E上颌窦. 二、D型选择题 1.声韧带连于哪两者之间() A.杓状软骨声带突 B.会厌软骨下端 C.甲状软骨下角 D.喉结 E. 甲状软骨前角后面 2.下列哪两种胸膜转折处形成较深隐窝() A.膈胸膜 B.纵隔胸膜 C肋胸膜 D.脏胸膜 E. 胸膜顶 3.前庭裂界于哪两者之间() A.咽腔 B.喉前庭 C. 喉中间腔 D. 声门下腔 E. 口腔 三、填空题 1.呼吸系统是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鼻旁窦中最大的一对是________________, 并开口于________________。 3.覆盖在固有鼻腔内的粘膜根据结构和功能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两部。

正常人体结构正常人体解剖学习题(四)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正常人体解剖学习题(四)》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眼球外肌包括( )( ) A.睫状肌 B.睛瞳孔括约肌 C.提上睑肌 D.上斜肌 E.外直肌 2、关于玻璃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为无色透明的胶状物 B.位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 C.无血管但有神经纤维 D.有折光作用 E.对视网膜起支撑作用 3、关于视网膜的结构,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 ) A.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轴突组成视神经 B.双极细胞的轴突组成视神经 C.节细胞的轴突组成视神经 D.感光细胞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E.视锥细胞感觉强光,视杆细胞感觉弱光 4、看近物时,下列结构的变化是( )( ) A.睫状肌收缩 B.睫状体前移 C.睫状小带松弛 D.晶状体凸度变大 E.瞳孔开大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眼球内容物包括()() A.虹膜 B.视网膜 C.房水 D.晶状体 E.玻璃体 6、眼球的中膜包括()() A.巩膜 B.虹膜 C.睫状体 D.脉络膜 E.视网膜 7、关于晶状体的描述,正确的是()() A.呈双凸透镜状 B.不含血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C.看近物时变薄 D.周缘借睫状小带连于睫状体 E.发生混浊时称白内障 8、关于眼球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眶内 B.角膜无血管和神经 C.壁由外、中和内膜构成 D.内膜全部有感光作用 E.中膜从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9、关于泪腺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位于眼眶上内侧壁的泪腺窝内 B.人哭泣时才分泌泪液 C.排泄小管开口于结膜上穹 D.三叉神经的泪腺神经管理泪腺的分泌 E.面神经管理泪腺的分泌 10、关于脊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 A.是混合性神经 B.都有灰交通支 C.后支节段性明显 D.都含副交感纤维 E.脊髓节段与脊神经数目一致

正常人体结构习题及答案

运动系统练习题 第一部分骨和骨连接 一、名词解释 1.胸骨角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向前微突。 2 翼点颞窝内侧壁,额、顶、颞、蝶四骨汇合处,呈H形。 3椎间盘位于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 二、填空 1.骨]、骨连接、骨骼肌 2.红骨髓、黄骨髓 3.骨质、骨膜、骨髓 4.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5.椎骨、骶骨、尾骨、胸骨、肋 6.椎体、椎弓 7.颈椎、胸椎、枢椎 8.胸骨柄、胸骨体、剑突 9.髂骨、坐骨、耻骨10.额窦、上颌窦、筛窦、蝶窦11颅前窝、颅中窝、颅后窝 1.运动系统由_骨____、___骨连接___和__骨骼肌___ 组成。 2.骨髓分为具有造血功能的___红骨髓__ 和无造血功能的___黄骨髓__两种。 3.骨的基本构造包括___骨质__、____骨膜___和___骨髓_______。 4.根据骨的外形,可把全身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四类。5.躯干骨包括_____26块、_____1块、_____1块和12对_____。 6.椎骨分为前部呈圆柱形的__________和后部呈弓形的_____两部分。 7.有横突孔的椎骨是_____ ;椎体上有肋凹的椎骨是_____ ;有齿突的椎骨是_____。8.胸骨由_____ 、_____和_____三部分组成。 9.髋骨由_____、_____ 和_____ 组成。 10.鼻旁窦共有4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 11.颅底内面有三个窝,从前向后依次是_____、_____和_____。 12.连结椎骨的长韧带有_____、_____、_____。 13.脊柱侧面观有四个生理弯曲,即凸向前的_____、_____ 曲和凸向后的_____、_____。14.肘关节由_____、_____和_____连结而成,它包括三个关节,即_____、_____和_____。该关节可作_____和_____。 15.肩关节由_______ 和_________构成,肩关节囊的最薄弱部位在___________。16.膝关节由_____、 _____、 ____构成该关节可做_____、 ____运动。 三、是非题 1.红骨髓有造血功能。T 2.黄骨髓有造血功能。F 3.四肢骨都属于长骨。F 4.腕骨属于长骨。 F 5.上颌窦开口于上鼻道。F 6.尺切迹在桡骨上。T 7 .桡切迹在桡骨上。F 8 .两侧髂嵴的最高点平对第三腰椎的棘突。F 9 .耳状面只存在于骶骨上。F 10.脊柱在矢状面上有4个弯曲,颈曲、胸曲凸向前,腰曲、骶曲凸向后。F 11.膝关节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关节。T 12.椎间盘位于相邻的两个椎弓之间。F

自然科学基础大纲汇总

《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311ZB003 课程名称:《自然科学基础》 natural science base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授课学时:64 学分: 4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的综合基础课。本课程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天文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加以综合,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应用性和针对性。 课程目标: 知识: 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从现代综合性的视野了解世界的物质性; ?宇宙世界的形成和演化;太阳系结构、起源、特征、演化 ?地球环境及演化、自然地理分异、环境科学与生态学 ?物质构造之迷、运动和力、分子运动和热、电磁与光 ?化学反应的实质及类型、无机界与无机化学、有机物与有机化学 ?生命的起源、基本特征与结构生物的进化、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生物工程技术 能力与技能: 通过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了解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拓宽学生知识面,形成的综合性的知识结构,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态度与情感: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获得研究和探究相关学科的乐趣。用科学的方法及科学的态度关心环境、能源、卫生、健康等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善于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解决实际的问题,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先修后续课程:先修中学化学、中学物理、中学生物及中学地理等课程 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了解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2.理解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重点与难点】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主要内容】 1.1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1.2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1.3 自然科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宇宙世界 【目的要求】 1.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及太阳系的组成。 2.理解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3.掌握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重点与难点】 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演说。 2.宇宙大爆炸理论及太阳的圈层构造及各圈层的特征。 【主要内容】 2.1宇宙的形成和演化:大爆炸宇宙论、天体系统及其演化、银河系。 2.2太阳和太阳系:太阳系的结构与起源、太阳的特征与演化、太阳系的行星和卫星。 第三章地球环境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环境科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生态学的产生与研究内容。 2.理解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3. 掌握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重点与难点】 1.地球各圈层的成分和特点以及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地球系统及其演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2.大地构造理论;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 【主要内容】 3.1 地球环境:地球的圈层构造、大地构造理论、地表形态及其演化、地球大气、地球上的

人体解剖学复习重点

《人体解剖学》考试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骶角:骶骨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空两侧有向下凸出的角(是第5骶椎的下关节突),临床上以此来确定骶管裂孔的位置 2. 胸骨角:胸骨体与胸骨柄连接处微向前凸,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到,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 3. 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及舌根共同围成,是口腔通向咽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间的狭部 4. 下消化道:消化管有口,咽,食管,胃,小肠(又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又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其中空肠以下称下消化道。 5. 麦氏点: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在右髂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该点称麦氏点。 6. 齿状线:肛柱下端与肛瓣基部连成锯齿环行线,环绕肛管内面,叫齿状线。齿状线上、下方的来源,动脉供应、静脉和淋巴回流等均不同 7. 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在左、右肺周围各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潜在性腔隙,称为胸膜腔 8. 肋隔隐窝:是在肋胸膜和膈胸膜相互移行处形成的半环状腔隙,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 9. 纵膈:纵膈是两侧纵膈胸膜之间所有器官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10. 肾门:为肾内侧缘中部的凹陷,是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结构出入肾的门户 11. 膀胱三角:膀胱底的粘膜面,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 12. 阴道穹:是围绕子宫颈阴道部的阴道上端的环形间隙,可分为前、后穹和两侧穷 13. 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走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 14. 心包腔:心包腔是浆膜性心包脏、壁两层之间的腔隙,内含少量浆液,可减少心搏动时的摩擦 15. 动脉韧带:动脉韧带是连于肺动脉于分叉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的结缔组织索,是胎儿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 的遗迹 16. 神经核:在中枢神经系内,形态与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称神经核 17. 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内,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称神经节 18. 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隙。脊髓蛛网膜下隙与脑蛛网膜下隙相通,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 19. 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之间的狭窄腔隙,称硬膜外隙。内有疏松结缔组织、脂肪、淋巴管,有脊神经根和锥内静脉丛通过,腔内呈负压,临床上硬膜外麻醉即将麻药注入此腔,阻滞神经根的传导。 二、填空题 1. 骨按形态分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四种。 2. 滑膜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关节腔和关节囊: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和关节唇和滑膜襞和滑膜囊。3?椎间盘连接在相邻的椎体之间,中央为髓核,周围为纤维环。 4. 肩关节由肱骨头和肩胛骨关节盂构成,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诵过,肩关节的关节囊下壁最薄弱,易发生脱位。 5?关节唇见于肩关节和髋关节关节。 6?胃是消化管最膨大部分:可分为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四部。 7?十二指肠是呈“ C”形包绕胰头,可分为上、隆、水平、升四部。 8?直肠在矢状面上有两个弯曲,即会阴曲和骶曲。 9. 肝外胆道包括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胆囊。 10. 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各级支气管。其中下呼吸道包括气管和各级支气管。 11. 鼻旁窦有额窦、上颌窦、筛窦和蝶窦:其中最大的是上颌窦。 12. 胸膜下界体表投影:锁骨中线平第8肋,腋中线平第10肋,肩胛线平第11肋,后正中线平第12胸椎棘突。 13. 肾冠状切面上,肾实质可分为肾皮质和肾髓质两部分。

外科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外科学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外科学课程编号: 英文名称:Surgery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128讲课学时:96实践学时:32 学分:8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 先修课程:《外科学总论》、《系统解剖学》、《内科学》、《病理学》、《生理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外科疾病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和其他疾病,一般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外科决不等于手术。外科学研究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技能,同时也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科学基础。 外科学教学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较全面的外科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得到较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该课程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讲解与提问相结合、讨论和发言相结合,阐述了外科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和治疗。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 第十九章颅内压增高和脑疝 【目的和要求】 1、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 2、熟悉颅内压增高的病理生理变化和处理原则。 3、熟悉脑疝的临床表现。 4、了解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教学内容】 1、颅内压增高的概念、颅内压的调节与代谢、颅内压增高的原因。 2、颅内压增高的后果。 3、颅内压增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4、脑疝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二十章颅脑损伤 【目的和要求】 1、掌握脑震荡、脑挫裂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处理原则。

正常人体结构3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医学综合考试-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复习题(3) 供2015年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专业使用,每题1分,共50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A1型题 1.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面是 A.矢状面 B.冠状面 C.水平面 D.纵切面 E.横切面 2.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面是 A.矢状面 B.冠状面 C.水平面 D.纵切面 E.横切面 3.红细胞能携带O2主要由于 A.外形双凹圆盘状,无核 B.含有丰富的血红蛋白 C.能通过糖酵解产生ATP D.膜上有相应的受体 E.膜为半透性,允许O2和CO2通过 4.白细胞分类的主要依据是 A.细胞的大小及胞质的嗜色性 B.胞核的多少 C.胞质着色的深浅 D.胞质内是否有特殊颗粒 E.胞质内是否有颗粒 5.机体内发生细菌感染时,血液中的哪类细胞升高最明显 A.红细胞 B.浆细胞 C.淋巴细胞 D.单核细胞 E.中性粒细胞 6.合成纤维和基质的细胞 A.成纤维细胞 B.巨噬细胞 C.浆细胞 D.肥大细胞 E.白细胞 7.第七颈椎,错者是 A.棘突特长,末端分叉 B.有横突孔 C.又名隆椎 D.有椎体和椎弓 E.是确定椎骨序数的体表标志 8.不属股骨上端骨性标志者是 A.股骨颈 B.转子间线 C.小转子 D.臀肌粗隆 E.股骨头 9.关于脊柱的描述,不正确者是 A.脊柱有4个生理性弯曲,其中颈曲、腰曲凸向前 B.脊柱两侧有椎间孔,孔内有脊神经根和血管通过

C.脊柱是保护脊髓最重要的结构 D.脊柱椎骨间的连结稳固而灵活,故运动范围很大 E.脊柱颈和腰部损伤最常见 10.使肩关节外展的主要肌是 A.肱二头肌 B.肱三头肌 C.三角肌 D.胸大肌 E.背阔肌 11.关于肌的起止和作用的说法,何者错误 A.肌的起止点是固定不变的 B.多数面肌一端附于皮肤上,一端附于骨面上 C.个别肌的止点位于肌的中央 D.肌的两端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 E.肌跨过哪个(些)关节就对哪个(些)关节起作用 12.属于中空性器官的是 A.肝 B.结肠 C.肺 D.肾 E.胰 13.咽 A.是消化道与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B.鼻咽有梨状隐窝,常为异物滞留处 C.口咽经咽鼓管咽口,借咽鼓管通中耳鼓室 D.喉咽向下移行于喉腔 E.咽隐窝为喉口两侧的深凹 14.胃底腺的主细胞分泌 A.胃蛋白酶 B.胃蛋白酶原 C.盐酸 D.胃泌素 E.淀粉酶,脂肪酶和蛋白酶 15.小肠绒毛是 A.粘膜下层及粘膜一起向肠腔伸出的突起 B.固有层及上皮一起向肠腔伸出的突起 C.粘膜上皮向肠腔伸出的指状突起 D.上皮细胞表面伸出的突起 E.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后残留的隆起 16.上呼吸道是指 A.中鼻道以上的鼻腔 B. 口鼻和咽三部分 C. 鼻、咽和喉三部分 D.主支气管以上的呼吸道 E.鼻、咽、喉和气管 17.鼻粘膜易出血部位 A.下鼻甲 B.中鼻甲 C.Little区 D.上鼻甲 E.鼻中隔上部 18.开口于中鼻道的鼻旁窦有

《正常人体解剖学》复习重点

《正常人体解剖学》复习重点2 名词解释 1.矢状面:指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4】 2.肘后三角:当肘关节前屈90度时,尺骨鹰嘴和肱骨内、外上髁三点连成一等腰三角形,称为肘后三角。【34】 3.扁桃体窝:在口咽侧壁上,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间有一凹窝,称扁桃体窝,窝内容纳腭扁桃体。【92】 4.颈动脉小球:是一个椭圆形小体,位于颈内、外动脉分叉处的稍后方,以结缔组织连于动脉壁上,小球内含 有化学感受器。【156】 5.肺门:为肺内侧面中央的长椭圆形凹陷,是主支气管、肺动、肺静脉、淋巴管和神经等出入肺的部位。【113】 6.虹膜角膜角:在眼球前房的周缘,虹膜与角膜交界处的环形间隙称虹膜角膜角,又称前房角。【201】 7.周围性瘫痪(软瘫):当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时(如前角运动细胞、脑躯体运动核、脊神经或脑神经损伤),由 于肌失去神经直接支配,出现肌体肌张力降低,松弛变软,反射弧中断,深、浅反射均消失,称周围性瘫痪或软瘫。【274】 8.内囊:是由上、下行纤维密集而成的白质区,位于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内囊损伤时,可引起“三 偏”综合症。【256】 9.麦克伯尼(McBureny)点:即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点,位于脐与左髂前上棘之间的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急性阑尾炎时,此点可有压痛。【97】 10.灰质: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细胞体连同其树突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称为灰质。在大小脑表面的灰 质称皮质。【216】 11.正中矢状切面:即沿人体正中线所作的矢状切面。【4】 12.翼点:指在颞窝区内,额、顶、颞、蝶四骨的汇合处。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的前支神经通过,骨折时,易引 起颅内血肿。【25】 13.Treitz韧带:即十二指肠悬肌,张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腹后壁之间;有悬吊和固定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亦作为手术中确认空肠起始部的标志。【95】 14.心切迹:左肺前缘下半有一明显缺口,称心切迹。【113】 15.掌浅弓:尺动脉的终末支与桡动脉的掌浅支在手掌合成的弓形动脉,称为掌浅弓。【162】 16.黄斑:在视神经盘的颞侧3.5mm处,有一黄色区域,称黄斑,为感光最敏感的部位。【200】 17.中枢性瘫痪(硬瘫):当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由于下运动神经元失去上运动神经元抑制作用,产生功能释 放,活动增强,表现为腱反射亢进,肌张力增高,瘫痪的肌呈痉挛状态,同时出现病理反射,如巴宾斯基征阳性,称中枢性瘫痪或硬瘫。【274】 18.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膜之间有很多小纤维束呈网状互相连结,其间的空隙,为蛛网膜下隙,其内流动有 脑脊液。【287】 19.乳糜池:在第12胸椎下缘到第1腰椎体的前面,又左、右腰干和肠干汇合而成梭形膨大的池,称乳糜池, 为胸导管的起始部。【186】 20.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包括:感觉器—感觉神经—反射中枢—运动神经—效应器。【216】 21.黄骨髓:骨髓的一种。含大量脂肪组织,呈黄色,无造血功能。【7】 22.齿状线:肛管内各肛瓣边缘和肛柱的下端,共同连成锯齿状的环行线,称齿状线。此线是皮肤与粘膜的分界 线。【99】 23.声门裂:两侧声襞及两侧杓状软骨间的裂隙称声门裂,为喉腔最狭窄的部位。此裂前3/5为喉癌的好发部位, 后2/5为喉结核的好发部位。【110】 24.掌深弓:由桡动脉终支和尺动脉掌深支吻合而成,位于屈指肌腱深面。【162】 25.脉络丛:在脑室壁一定部位,软膜组织及毛细血管连同脑室壁上皮突入脑室腔内,形成脉络丛。脉络丛是产 生脑脊液的结构。【287】 26.反射:神经系统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215】 27.隐神经:腰丛股神经的最长皮支,与大隐静脉伴行,向下分布于小腿内侧面及足内侧缘的皮肤。【234】 28.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与延髓间。临床上有时在此做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查。【287】 29.螺旋器(Corti器):位于内耳膜迷路蜗管下壁的基底膜上,为听觉感受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其上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自然科学基础》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 本课程是教育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它将分科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及地学的基础知识及它们在生产技术和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加以综合,力求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并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获得一些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使其有利于现代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进一步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眼界,培养学员的科学态度,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21世纪初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需要。 二、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和衔接 本课程注重与中等师范及高等师范本科阶段的知识结构相衔接,通过学习,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程基本内容及要求 课程内容按照物质的发展规律,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生命到有生命、从运用到改造,将理、化、生、地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以包容性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如自然、地球、能量、生活、环境等来兼容素材,并加以定式化、组织化,让学员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简史、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学习一些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动地改造环境,使之协调发展。 教学要求中,“掌握”的部分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学员应彻底弄清楚,融汇贯通;“理解”为一般考核内容,学员应弄清其基本原理并能应用;“了解”属较低要求,要求学生知道一般概况。 四、课程总学时:本课程4学分,共72学时,开设一学期。 五、教学进度时间分配表

第二部分大纲正文 第一章自然的探索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了解现代科技发展趋势,了解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2.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3.掌握观察、实验方法。 二、内容要点 第一节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代自然科学:古希腊的科学、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2.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诞生阶段的三件大事,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3.现代科技发展趋势:科学技术经历了全面空前的革命,科学走向新的综合,科学技术的巨大作用 第二节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实验计划的制订:选题过程、实验计划的制定 2.观察、实验方法:观察和实验的作用、观察和实验的主要方法 3.观察、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逻辑方法、数学方法、假说及其检验 第三节科学、技术、社会与教育 1.世纪之交人们关注的问题:能源、环境、信息 2.科学技术与理科教育:科学、科学教育 三、重点难点 重点: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观察、实验方法,实验结果的整理和总结 四、教学建议 1.讲解与学员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2.自学时以阅读为主,可配合相关录像片进行 第二章自然界的物质性 一、教学要求 1.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起源、结构和地表的形态:了解大气、水物质的组成、分类、大气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了解酸碱指示剂;了解重要有机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