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情、面子、关系

人情、面子、关系

人情、面子、关系

人们对个人经济事务的处理上,人情、关系和面子作为根深蒂固的传统因素,仍然从潜意识中左右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中国人重人情、重面子、重关系,人情高于一切,面子高于一切,关系高于一切。中国投资者的投资观念、理财方式、投资目的特别是外在的投资行为等等,都同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情、关系与面子,是中国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中介、平台和润滑济。在人情的作用下,每个中国人有一张自己独有的关系网,网中有家族血亲,有人情世故,有各种利益关系建立起来的来往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人情、面子、关系三者紧密联系,人情是关系的基础,关系是人情建立和发展的手段,面子是人情和关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目标[1]。

人情、关系、面子”是一系列很本土化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它形象地描述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过程。探讨“人情、关系、面子”等的内涵及其建立与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把握中国人社会交往的范式。一、“人情、关系、面子”的构念化综述“人情、关系、面子”这三个中国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时时提及的概念,从80年代初到现在,一直是社会科学各领域中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然而,正由于这些概念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当研究者试图对其加以界定,并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时,才发现异常艰难。其原因在于这三个概念的应用甚广,含义丰富,加之人们普遍不假思索地惯用之,使得难以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

沟通时要给足人面子

读了冯仑先生的书,感觉非常有意思。摘抄下来,共享。 沟通时要给足人面子 唱是一种表达方式,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用的,除了唱,80后还得学会更一种表达方式---沟通。80后独立的个性使得自我意识更强,更加关注自我,甚至有自我崇拜,结果他们在跟其他年龄层领导沟通的时候经常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两个朋友之间如果谁有缺点的话可以直接给他指出来,但给领导说的时候则要顾虑领导的面子,是否让他下不了台。 这种顾虑在人际沟通间普遍存在,沟通的时候要保持顺畅,需要双方都有一定的宽容,这是人之共识,而这种宽容是建立在两个基本前提之上的。 第一个前提是价值观一致或基于某一方面有共同认知。沟通双方一致的价值观可以让交流变得宽容,比如两个人都信一个宗教,以基督教为例,沟通就很宽容,因为在上帝那里都是一家人。同时,如果双方在某一方面如性格、文化、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地域背景上差不多,也比较好沟通。 第二个前提就是掌握沟通的技巧,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方式沟通。在中国,讲究人情面子,给面子的表达和不给面子的沟通,效果大相径庭。什么叫面子?面子是一定要有第三个人存在才有的,两个人之间不存在太大的面子,人越多才要给他面子。研究得再深入些,面子里还有很多中国文化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西方的翻译来佐证一下,西方翻译“面子”的意思就是:你的行为使的备感荣幸,你做的一件事,让我有被尊敬、被吹捧的感觉,这就是面子。你给他面子就是要让他有这种感觉。比如说你在人前或背后表扬他,他就有这种感觉;反之,如果你当众批评他,他就感觉面子掉在地上了,颜面无存,心里当然不舒服,其他的话自然也听不进去了。 还有一种技巧就是在沟通中给他一定利益。有时候面子的事可以拆一点,少要一点,他要点实惠,那就给他点甜头,摸清他的心理需求才能让沟通更顺利。 这些技巧都很实用,也同样适用于前面提到的指出领导缺点这类比较棘手的问题。其实这也是许多公司中层经常面对的一种状况,他们是组织当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他领导一个战斗团队,这是直接面对执行的,这非常重要;同时,对领导指示的理解与沟通也不容忽视,一旦有不解之处且不能及时与领导沟通,就会扭曲上级的意思,这样布置下去的话,那就差之毫厘,廖以千里了。很多公司的中层出现问题即是如此。 任何人都有沟通的需要,而沟通的顺畅与否,则取决于你在沟通的过程当中能否及时根据他的心理需求找到合适的沟通方法。 ---冯仑《伟大是熬出来的》 富士康挣硬钱,乔布斯吃软饭 什么叫吃软饭,挣硬钱? 打个比方,以房地产行业为例,你说应该怎样才能跑赢政策、跑赢对手?比如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向外延世界扩张、增加开发力度与广度,买更多的地盖更多的房,这样也能挣到钱,但吃的是硬饭,跟富士康一样,完全是制造业;还有一种你把价值链往上做,你在经营上、财富管理上、不动产经营上往上做,像苹果一样。这两种方法就相当于富士康和苹果的关系,富士康的制造业吃的是人工,是血汗,每天人都往下跳,架个网都拦不住,但是乔布斯这边同样是赚钱,但他吃的是创意,他是吃软饭的。

你必须知道的18个人情世故,非常实用

你必须知道的18个人情世故,非常实用 1、即使不是大人物,我们也经常能用请教的态度与口吻与他们说话,因为人不可貌相,很多实用的良师益友往往来自不起眼的生活与工作中。 2、在吃饭的场合主动做点菜者,不适合请主人与主宾点菜,因为那不是尊贵者通常做的事情,但是请注意询问他们的喜好。 3、经常找到朋友、伙伴与同事(甚至小孩子)值得肯定的方面,注意,尽量在私下场合肯定老板的决断,对一般朋友与同事则应公开赞扬。 4、在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相貌、事情、人品赞扬时,不要表现出理所当然的样子,也不要假意否认,合适的方式是表示感谢。 5、学会使用便条,包括借条、领条、请假条、申请信,如果你很主动地使用这些便条会让其他人感到你很规范。 6、即使你不是服务人员,在朋友或者同事有客人的时候主动倒水,会让朋友与同事很有面子,这会让你的朋友与同事特别感谢你。 7、虽然你觉得你是新手或者地位比较低的人,但是你要勇于不耻下问,

也要做到主动询问别人的需要。 8、记得在别人不在座位的时候很热情地帮助接听与记录电话、接受信件、传递信息,对团队的同事与同学,提醒他们一些你知道的重要日程。 9、在征询了别人意见之后才进入别人的房间,在经别人同意的情况下才用别人的电脑。 10、不能出席聚会应提前通知,迟到的话要在适当的时间点上通知主人,到了以后要解释,带未经邀请的朋友要事前通知主人。 11、收到别人的礼品不管是不是喜欢要表示感谢,因为送礼者会很在乎你的反应,不可把一处的礼物转送给另一处。 12、在有多个出席者的场合,主动介绍自己的朋友给其他人,或者主动在你认识的朋友之间穿针引线。 13、有不同地位的朋友在的场合,要保持微笑,体贴地招呼那些内向的、不为人注意的、可能有点自卑感的朋友,在社交中对弱势者的帮助会得到别人特别的感激。

面子文化与圈子关系

面子文化与圈子关系 经常听到人们在谈论所谓的“面子”,国人爱讲面子也是不争的事实。但究竟什么是“面子”,还真不好解释。有的人认为面子就是“人情”的另一种称谓;也有的人认为“面子”事实上就是人的尊严的另一种表述;还有的人则认为“面子”是人与人交往中尊重、情感、虚伪、满足等综合形成的一种表述,是一种满足与被满足的相互感觉。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某某非常给面子”,也经常听说“某某非常有面子”。国人也喜欢讲圈子,所谓“圈子”泛指人际交往的范畴。由于人们喜欢“对等”交往,或称“门当户对”,所以圈子往往被看做一个人“能量”大小的象征,所谓的“人找人,鬼找鬼,蜘蛛找的是八条腿”这也就是对“圈子”关系的最佳诠释。人一生中主要交集有四个圈子:一个是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戚和老乡的圈子;第二个是以读书或当兵为纽带而形成的同学或战友圈子;第三个是工作为纽带而形成的同事(包括上下级)圈子;第四个是以业务往来形成的“客户”圈子。当然,还会有一些其他圈子,如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的各种圈子,但上述四个圈子无疑是最重要的圈子。 人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经常喜欢用他的“面子”有多大,“圈子”有多牛来评价这个人是否“有本事”。给别人“面子”或被别人给“面子”似乎都是一种“本事”。交往的圈子中的人比较牛证明这个人也比较“牛”,特别是能和某些“牛人”称兄道弟,则证明这个人非常有“关系”,或者非常有“能量”。

几天前,去参加企业的一场会议,在会议接待方面,组委会之间有所分歧。其中一方认为应把细节做好,本着节俭的精神,尽量不要浪费,订餐时能吃好即可,而另一方则坚持认为在接待时应“高大上”,特别是在订餐时一定要上档次。明知吃不了会造成浪费也要多定,因为这是“面子”问题,“面子”比浪费重要的多,结果造成了许多浪费。在企业的会议接待中因为所谓的“面子”问题,造成许多浪费似乎不在少数,甚至是一种常态,同时伴随着“面子”的是“圈子”,也就是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有什么样的“牛人”能来“捧场”,这也是许多会议组织者的“能量”或“水平”的一个通用的标准。 如果仔细想想,无论是“面子”文化还是“圈子”关系,似乎都和人虚荣及“自我陶醉”有关。如果一个人自我不强大,既无文化底蕴,也无知识储备,还无经济基础,那么,哪来的面子?所谓的“圈子”又会如何? 忽然想到了李嘉诚先生的一句话“当你放下面子去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熟了”,这里再补充一句话“当你不再用圈子去撑门面时,说明你真的强大了”。所以,放下“面子”,抛开“圈子”,积极上进,活出自我,这才是人生的真谛。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黄光国 西方有关人际行为及交易法则的研究应当扩大其视野,不应单只假设每个社会的社会化都是要求个人依据自我的利益做出理性的决定。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社会与其他类似的社会所遵循的法则与西方迥然不同。这些社会十分重视“报”的规范,这些规范又因人们在差序性“关系网”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彼此间“义务”的性质、以及双方长期刻意操作面子、及其他观念所造成的义务不同而有所改变。这些特殊的文化象征以及有权力的领导者在历史上长期垄断有价值的资源,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些行为型态的产生。有些外来的力量可能使它们发生变化;可是同时也有一些因素会使这些行为型态不因政治及经济环境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长久以来,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性之一(Abbott,1970)。许多社会科学家曾经注意到:在中国语文中有些本土性的概念常为人们用以定义人际关系之安排的合适性。他们曾经试图阐释诸如“人情”(金耀基,1980),“面子”(Ho,1974;Hu,1944;King and Myers,1977),“关系”(乔健,1982:Jacobs,1979),与“报”(文崇一,1982;Yang,1957)等本土性概念的意义及重要性,他们的努力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的确有所贡献。不过,以往的研究大都偏重于理清其中一、二个概念,而未曾整合这四个概念。 本论文的目的,是以社会交易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一套理论架构来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动力关系。笔者认为:这个理论架构不仅描绘出中国社会中社会行为的原型,同时也可以作为解释大多数文化中社会互动过程的一般性模式,尤其适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许多研究“正义理论”(Justice theory)的学者主张:在群体里,人们经常根据三种法则来进行社会交易,或分配社会资源,它们是“公平法则”(equity rule)、“均等法则”(equality rule)以及“需求法则”(need rule)。 “公平法则”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依其贡献比例的大小,获得相当的报酬。在“以经济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利益导向的情境中”(Deutsch,1975,P.143),在“接受者的主要责任是有效率地完成工作”(Leventhal, 1976 b,P.216),或者当“互动双方不把对方当做个人,而只要考虑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关系”时(Lerner,1975,1977),此一法则最常为人所引用。 “均等法则”不管每个人客观贡献的大小,要求大家一律平均分摊利润及损失。它适用于重视分工合作、团结和谐的情境下,强调“促进或维系和乐之社会关系”的场所(Deutsch,1975,P.146),当“接受者之间的和谐及团结十分重要”的时候(Leventhal,1975a:P.218),或者当个人视对方为“人”,而不是某一社会地位之占有者的时候。 “需求法则”认为利润、成果或其他利益的分配应该满足接受者的合理需求,而不管他们个别的贡献大小。它适用于一个亲密的社会团体中,每个成员均热衷于“促进团体的福利与发展”的情境(Deutsch,1975),“成员间关系非常亲密的时候(Greenberg and Cohen,1982;Lerner,1975,1977;Leventhal,1976a)”,或者个人和他人间感情深厚而有亲密的“同一关系”(identity relation)时(Lerner,1975,1977)。 笔者虽然同意:这些行为的法则几乎是普遍而适用于任何文化的,然而笔者以为:它们仍然不足以解释我们在某些文化中观察到的令人着迷的行为现象。由于每个文化都是独特的结构情境,也各有一组特殊的文化分类体系,它们会使个体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人际关系,世界各地的人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在面对高度工业化、都市化、教育普及和

如何通人情、晓事理

如何通人情、xx事理 人在生活和交往中离不开人情,人情起着影响和主导人生的重大作用。每个人必须认真对待人情,正确认识人情,妥善处理人情。无论施与人情、接受人情、走人情、求人情、欠人情、还人情都要讲究方法,把握分寸,知轻重,揣深浅,识大体。这样才能通达人情世故。调节人情砝码,堪破人情奥秘。 人们慨叹: “人情有冷暖,世态有炎凉,” “人在人情在,人走就茶凉。” “人情如纸张xx,世事如棋局局新”。 只有通晓了人情这门学问,人生许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为人处世才会一通百通。 人的一生要明白的事理有很多,其中三个方面却是人人都必须精通的,这就是: 通人情、通世故、通礼仪。不通者,不但在社会上吃不开、行不通、玩不转,而且还会时时受擎肘,处处碰霉头。最终也将难成其事、难得其功、难酬其志、难彰其德、难遂其愿。 “不通人情者,不可交” “初出茅庐,不谙世故,必晦于心而昧于事” “不知礼,无以立” 不管是什么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做什么职业,都必须对这三个方面通达而洞明,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左右逢源,进退自如,游刃有余。因为,通人情可结人缘,通世故可明世道,通礼仪可得礼遇,得此三通则心通、路通、人通、事通! 一、xx人情好处多

古人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靠“人情定律”来运转的,人情是无根的东西,想要固定它,就必须牢牢地掌握它。 正面讲: 通晓人情,首先要有一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情感体验。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比如,你饿应该也想到别人也饿,你冷要穿衣别人也需要穿衣。即“推食食人”、“解衣衣人”这是最基本的人情大道理。 反面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爱面子,就别伤别人的面子;你需要尊重,就不能不尊重别人。但是,在现实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也不是没有人做。 项羽虽然有“霸王”的美称,却只有霸者的习气,没有王者的风范。他自己想称王,却想不到手下的弟兄也想做官。 (爵xx在手棱角损,弟兄渴盼心已寒。)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过于相信人品而不相信人情,不屑与人做人情、拉关系,他们认为自己做人正派,就一定能赢得好的评价,缔结好人缘。其实,这显然是一种自我臆想的幼稚病。 人缘,其实是一张人际关系的网。缘,有“边”的意思,你的边与别人的边系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关系,建立了一种缘分。 人情不能靠守株待兔坐等上钩,天上不会掉下一张馅饼,刚好掉进你的嘴里。人情要去做。方法很多,前提是察言观色,消息灵通。 察言,便是“闻一知十”;观色,便是“见面明意”。(故事,独生女的红色衣服)

浅谈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浅谈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中文摘要: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人的交际方式,大河文明孕育下的中国人际关系也正在为适合中国自身需求和时代发展而无声无息地变化,可无论再复杂的人际关系仍旧是建立在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文化上。 关键词:人际关系传统文化时代发展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拉关系走后门”,“凭关系办事”、“跟上头有关系就好”,“这是我们的关系户”、“找一点关系”等等,对我们中国人是再熟悉不过了。中国人很注重人际关系。 很多外国人在刚来中国时,对于中国人的一些传统交际方式不能适应,比如见面时的过于谦卑,碍于面子的谈吐,客气的礼节……这些对于在海洋文明抚育下的西方人来说,总是不自在的,可这些都是传统的中国人交际方式,在面对不同的场合中国人甚至可能有多样截然相反的态度,因此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会主要由人情、人伦和人缘三大部分组成。人情是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家族主义的直接体现,中国人喜欢挂在嘴边的就是“欠人情”一次,人情为何物?说白了就是一种行为,中国人喜欢合,因此在平常办事中,少不了依赖别人,作为一种社会交换的维持方式—人情,也作为一种媒介传递双方的感情和利益。其二,人伦,就是伦理道德,这人际规范或人际秩序源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情的规定,其外在形式是礼,而内在心理是仁①。这种将人伦溶于人情之中的做法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三,人缘,中国人在偶遇时经常会说“啊,这就是缘分啊”,缘,是中国人对于一些巧合偶遇心灵的解释,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在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普遍感到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故而形成了很强的宿命观念,这一点对于传统人际关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佛教思想的传入,人们也开始用“因缘果报”解释人际交往中的巧合。 影响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因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一种思维方式。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喜保守、主勉强、畏天命、言排外、贵自强②。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名族性格,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具有多重性,中国人在面对家里人最容易暴露自己真实的一面,但是在外人面前,为了不得罪他人,顺从他人,符合社会的期望,相信权威。当家族的利益与非家族的利益有所冲突时,中国人的解决方式常是牺牲后者,而迁就前者。 第二,当今社会的总风气。中国人强调合,很容易就受别人的影响,社会整个风潮会把人往某一个固定的方向出去,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社会风气、道德风尚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际关系。现如今,中国的发展正处于转折期,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摩擦革新出新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 第三,中国人普遍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各种事物、现象、活动等所做出的认识、理解和解释③。在“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引领下,中国人在交际时尝尝被亲情牵绊,商业的交际又因此常被冠以恶名。一些场合,中国人可以为了个人的利益规避内心的想法,去掩饰自己求得对彼此的关系得以维系。因此会顺从他人,看重别人的想法。在中国人心目中,对于人际规范的强调远胜于法律。中国人很看重名誉,所以经常调整自我监控的方式和内容,以使自己给别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在我看来,中国人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做人,不是用来做事。 第四,中国人的个人的习惯。这就解释了不是所有的中国人都具有相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有些人偏爱于场面,有些人偏爱于行动,有些人或许也只是嘴上说说罢了。比如,有些人喜欢见面就很热情,但是又有些慢热型的,不同的教育背景,接触的人不同导致交际的特殊性。事实上,交际和沟通有一段距离的,随着了解的加深,交际方式也发生改变,这没有什么共性④。

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 理解与探讨

“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理解与探讨 章伟(1) 面子,关系,人情确实是我们社会一直遇到的,不可避免的话题。 很多时候,我们在讲到这些个词汇时,脑子中想到的很多都是互相狼狈为奸,走后门,托关系这样的事情,但看了这本书后,我认为人情与面子已经是我们社会按照一定秩序流畅地运行下去必不可少的机制了。作者在书中也认为人情法则不仅是一种用来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下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2)在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图中,作者认为工具性关系的个人较容易改变成为混合性关系。我认为尤其是在中国社会里很适用,工具性关系是为了获得个人所需要的目标和资源,但是一旦这样的关系成立以后,即使是短暂而且并不稳定的,总归是存在关系了。Jacobs认为拉关系之所以有效,其先决条件是关系必须可靠。这句话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可靠这个词到底是怎样定义的需要考究。不可靠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也很容易成为不可靠消息,我们的请客吃饭,胡诌聊天等等,可以把原先不可靠,不亲密的关系,甚至只是利用的关系转变成为包含有情感的关系。尤其是中国人注重和谐和人际关系,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关系都是包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的。但是应看到,如果先验地认为互动双方只存在工具性关系,那么转化为混合性关系是很困难的,因为在完成社会交易之后双方很难存在联系。 混合性关系与情感性关系之间的转化在作者看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家里就是这样的特殊情况。我的一个小舅公原先和我们很亲,但是后来因为做生意一直不好,所以亲戚们一直得帮扶着他。再到后来,因为借的钱很多,然后我们大家对他就是处于一种冷淡的状况,对小舅公又来借钱就很烦恼,有时候干脆就一口回绝。所以这件事就让我对作者的说法感到怀疑。情感联系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觉得随着经济发展,交通通讯的进步,这种情感上的关怀正在逐步减弱,这可能与西方文化扩散也有关系,但人情的逐步冷淡确实是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并且在现在社会里,钱的概念也在逐步腐蚀着原先属于亲情的成分。在春节里,互相讨论着的也是房价,工资,福利和各种“厚黑”。在涉及钱的关系上,无疑工具性关系会占据比较大的成分,原先情感性关系中以维持关系本身为目的也变成了获得其他目标的手段。所以我认为,在逐步市场化的进程中,我们情感性关系也不再是那么可靠的。很大情况下,亲情之间已经不是以前的无条件付出了,而是会考虑到受者回报之预期了。 在讨论到中国式家庭中的报之规范时,作者提及子女回报父母亦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近几年不断被爆料的子女赡养问题说明这样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面临着冲击。

传统文化和中国的人请社会和面子社会

传统文化与中国的人情和面子社会 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郑派虹 [摘要]社会心理学传入中国以来,很大程度上仍因循西方心理学的研究路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有关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不断迈向一个本土化的 进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同 时用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分析中国社会的“人情”和“面子”现象,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社会 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来简单探讨社会化,角色扮演,社会认知和人际关 系与中国的“人情”和“面子”现象相关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人格人际关系人情面子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无一不渗透着长期积淀下来的传统的道德伦理各方面的内容。人们会以伦理道德要求来审视、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评判他人的行为。所以,要懂得中国社会的人情世故,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不得不研究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也从很早就开始围绕人性,人格的形成与塑造展开讨论,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思想。从这些思想和基于这些思想产生的其它思想,可窥得中国人的人格。这种人格,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形成了我们这个群体独有的社会心理,影响着人际关系。可以说,中国的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人情社会和面子社会。 一.中国人的人格标签 中国人的人格标签,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讲,可以认为是中国人在其他群体心中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对一群被赋予同样特征的人概括而笼统的分类。①包括在民族,种族,性别等各个方面给他人留下的我们行为的特定范式的印象。在这里讲的刻板印象,是专指体现在民族差别中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色,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相似性。而在传统文化塑造下的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更是复杂多样。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做人”的文化。几乎从婴孩时期起,每个中国人都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过程。 冯天瑜先生将文化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而社会心理就是作为未经理论加工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存在于心态文化之中的。②可以看到,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心理基础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推崇的各种理念也随着统治的需要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在这种文化熏陶下,中国人的传统人格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的人格特点,当首推仁爱。这种仁爱在中国文化中表现为一种自觉和人道主义精神。 正是由于中国人有这种推己及人的观念,所以倾向于把修身之道放在首位,因此形成了“贵和尚中”的宇宙观与社会观。③通过这样的办法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有效地回避冲突,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基本和谐。孔子在《论语》中曾提出“过 ①《社会心理学》,乐国安,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P231 ②《心旅第一驿——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心态之源》,赵辉,东方出版社,2003年版,P02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翟学伟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 ———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3 翟 学 伟 Abstract :Face (mianzi )and fav or (renqing )used to be researched in a descriptive level 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estern s ociological theories.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y actually w ork in their own ways with their hypothesis ,meaning and functions in Chinese s ociety.Chinese people assume that s ociety should construct in reas onableness (qingli ),in which fav or is a kind of long reciprocity without counting or estimating while face refers to one ’s im portant position in other ’s mind in his or her community.The people know that s ocial res ources and authority w ould transmit from the magnates to them if face and fav or could be connected with power. 3 本研究受到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立项资助,课题为“中国人的社会互动及其结构:理论建构与经验研究”,借此鸣谢。 ① 我的论文题目看起来近似黄光国的《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但实际上关注的不是一个问题,而且由于他没有界定人情和面子,因此做出来的模型的伸缩和包容性都很大。有关批判见翟学伟:《本土心理学研究中的本土资源———从研究对象到 研究方法的转化》 (第五届华人心理与行为科际学术研讨会,台北,2000)。 中国社会是一个讲人情面子的社会。众多的研究成果和文化比较研究已证实了这一点(韩少功,2001;阎云翔,2000;翟学伟,1995;金耀基,1993;黄光国,1988;胡先晋,1988Π1944)。近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中国社会的论文中开始使用这两个概念,但由于对它们各自的涵义、彼此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社 会如何发生作用等,都还缺少理论的推演和概念关系的逻辑整合,①因而也就很难由此获得对中国社会 关系运作的解释。近来,受西方诸多理论和概念,特别是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资源理论及社会网络理论的影响,有些学者逐渐倾向于将人情和面子作为一种关系资源附加在西方的相关理论框架内进行研究或建构模型。看起来,后面这种研究思路似乎使前者的不足得到了解决,但认真追究便可以发现,这种附加方式在把中国人的社会交换方式硬套于西方有关理论的同时,已迷失掉了其概念自身所具有的运作方向。其实,中国人运作关系的策略和思路同上述西方社会理论中的旨趣和指向有诸多的不同,需要我们认真而细致地一一加以细究和讨论。 一、什么是情理社会 在本研究展开之前,我首先将中国社会预设为一种情理合一的社会,从而使此种社会中发生的人情面子全然不同于西方人的类似心理和行为。在中国社会,我们在经验中便可以发现大多数人的办事和处世原则既不会偏向理性,也不会偏向非理性,而是希望在两者之间做出平衡和调和。为了说明这一点,我先从这一预设开始讨论。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中的“情”不同于我们后来所讲的人情,其含义是人之常情和性情,诸如: 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礼仪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礼记?问丧》 )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礼记?礼运》 )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 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5期

人情文化及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初探_郑艳

[作者简介]郑艳,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郑志伟,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人情文化及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初探 郑 艳 郑志伟 我国传统的人情文化是基于人际关系的一种资源互动,也是民族精神的一种表述途径,其与根植于此的儒家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现实社会中,人情文化的内涵与实践价值有利弊两面,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 民族思想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特定民族内部、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一种反映本地域、本民族人文风情与社会风俗的文化形态。19世纪末20初,世界各国经济朝着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各民族文化也呈现出互相借鉴、互相包容的态势。然而,民族文化之间的本质差别并没有改变,各民族之间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心理情感等还继承和保留着本民族文化的烙印。在东方世界,自古以来法律意识就形成缓慢,取而代之的是忍让、谦卑的态度。作为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传统中国更是将此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文明,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人情文化。在中国诸子百家中,儒家学者历来重视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儒家思想也就对中国的人情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何为人情 《现代汉语词典》中,“人情”有这样几种含义:①人的感情,人之常情;②情面;③恩惠,情谊;④指礼节应酬等习俗;⑤礼物。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环境和语境下“人情”一词的含义也有所区别。当然,谈及“人情”,还会涉及到“面子”和“关系”这两个词语。中国人常说“拉关系”“送人情”“给面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情”“关系”“面子”作为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用语,彼此之间的意义有很大的重叠。也就是说,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所说的“人情”通常是指一种资源或是准则。贺培育、姚选民的《论人情传统的历史成因及其影响》一文中认为,“人情”是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贯穿于人际互动过程中的能用于情感交换的有形或无形资源,亦是一种人际交往的“纽带”或准则。 ”不过,无论是准则还是资源,它都表现为中国人的一种处世之道,构成人们交往过程中的内容和形式。 事实上,“人情”一词在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中很难搜寻到,儒、墨、道、法等思想流派也没 42 DOI:10.16737/https://www.doczj.com/doc/2c16306425.html,ki.rwtx81281190.2016.15.007

人情与面子

人情与面子 面子是中国人情社会的潜规则。作者在书中运用“人情与面子”这一理论框架,对中国历史上的官场运作规则给出了更透彻和深入的阐释,揭示了实际上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渊源。 在分析人情和面子的权力游戏之前,我们必须先对权力下一个清楚的定义。所谓权力,是社会交往过程中,一方以社会道德的说服或群体的压力加诸另一方,使其改变态度、动机或行为而表现出顺从的力量。有些社会心理学者认为,个人以权力影响他人的过程,基本上也是一种“社会交易”的过程。 个人之所以会用权力来影响别人,主要是这样做可以让他获得对方所能支配的某种社会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样的,对方之所以愿意接受个人的影响,也是因为他预期这样做能带给他某种报酬,或帮助他避开他所嫌恶的某种惩罚。 人情在中国文化中,有下列三种不同的含义: 第一,人情是指个人遭遇到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时,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礼记》中有言:“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非学而能。”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一个通晓人情的人,就是具有“同情心”的人。如果他能够了解,别人在生活上遭遇到各种不同情境时可能产生的情绪反应,进而喜其所喜、哀其所哀,甚至投其所好、避其所恶,这个人便是通情达理的人。反过来说,如果他对别人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见人有喜,既不欣然于色;遇人有难,又不拔刀相助,这个人便是不通人情的人。 第二,人情是指人与人进行社会交易时,可以用来馈赠对方的一种资源。在中国社会里,别人有喜事,我赠送礼物;别人有急难,我给予实质的帮助。这时,我便是“做人情”给对方。对方接受了我的礼物或帮助,便欠了我的人情。此处所谓人情,指的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易的“资源”。

怎样说话才富有人情味

怎样说话才富有人情味 富有人情味的话,犹如强力有效的粘合剂,能把人们的心粘连在一起、力聚在一起。它不仅会使你的人际关系和谐融洽,而且会使你的工作顺利如意。那么,怎样说话才富有人情味呢? 推心置腹 推心置腹,就是用真心与人交谈。它以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抬举别人为特征,根据对方的心境、情感、处境等主客观条件设置语言,进而通过语言交流,将自己满腔热情导入他人心窝,引起共鸣、引发感动。 某建设工地指定小包担任负责人,工地上几个作业小组的组长都对年轻资浅的小包不服气,小包对此非常知趣。他在工地作业小组组长会议上推心置腹地跟大伙说:“你们都是这里的中坚力量,要叫我来负责,其实是赶鸭子上架。我的资历、能力都不足,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我不比大伙儿有能耐。因此,在座的各位就是我的良师益友,我的工作要是离开了你们的支持,将一事无成。所以,我不相信你们,相信谁呀?不依靠你们,又依靠谁呀?”小包一席直白自谦而又推心置腹的话,充满了人情味,使在场的人再也不好意思轻视他了。 小包以抬举他人的方法,竭力填充“情谊”的重量,运用“人情”来进行造势,使得受听者心生感动,进而赢得人心,使他人放下了高傲的架子,成为工作的合作者。 旁敲侧击 当你发现他人身上存在某些不足时,若直接指责,也许别人不愿意接受,而运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进行说服和点拨,受听者就容易接受了。 老王对同事非常苛刻,谁要是在走廊上走路脚步稍重点,他就会吹胡子瞪眼地指责,可他对自己却很放纵,常在他人工作时在走廊上哼小曲,很招人烦。因此,他的人际关系很差。隔壁办公室的老刘见状,总想帮助老王改进。一次,老刘找老王闲聊说:“我老婆在单位里有时很受气,前些天,报表上的差错明明是其他同事造成的,可一些不明底细的人却责怨我老婆。当时,我老婆真想使性子发泄一通,但是,她忍了。后来,那位搞错报表的同事见我老婆无辜受屈,很过意不去,便主动承担了责任。这下子,大家都对我老婆宽容大度的胸怀竖起了大拇指。老婆的交际技巧使我悟到了一点道理,这就是: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老刘一席旁敲侧击的话,终于使老王有了领悟,从此,他也尝试着善待他人。

人情与面子

浅谈人情和面子 人情指的是感情关系来往,比如说今天你帮了我很大的忙,我欠你一个人情。面子指的是体面,一个人的尊严或名声,比如说今天我被老板当着同事的面训斥了,我会感觉没面子。 世界上的人类交往中没有不要面子的交际。而中国人重人情、重面子,人情高于一切,面子高于一切。而受文化制约而成的这种社会机制,中国人可以对家庭以外的其他人炫耀自己的权利,可以操弄自己在别人心目的形象,可以改变别人的态度和动机或者行为,使其顺从自己的意志,还可以闪避掉别人权利的影响。①因此,我们可以将这套由文化制约而成的社会机制视为一种“权利游戏”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 中国社会素有看重“人情面子”的传统,林语堂曾经说“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为此,人情面子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人际交往中不可逾越的媒介。 人们在与熟人的正常交往时彼此送点小礼物给对方,这本是人之常情,于是,人情就可以用指称“人们在正常交往时送给对方、用以表达彼此情意的馈赠品”。可见,用以指称“以物相馈赠或馈赠品”的人情,通常是在一个人与他人的正常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即附加于馈赠品之上的一种情感性义务。收礼方一旦接受了某人的馈赠品,也就同时欠下了对方一份人情。 尽管人们在与熟人的正常交往时彼此送点小礼物给对方本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将“人情”与“送礼”等同起来,在合乎人情的人际互动中,“送礼”并不是必要的,而是要根据“人之常情”来决定:若是合乎人之常情的礼,就可以送给对方;如果是违背人之常情的礼,就不可以送给对方。在与熟人互动过程中,若礼物送得不当,如送得太重,或送得太频,不但会给对方造成莫大的人情压力,还容易让人产生你必有求于他或是在“贿赂”他的错觉。礼物过重以及其他东西事物造成的人情,不管是故意还是无心,这些都会造成接受者的负担,“知恩图报”“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等心理会处使收受者给予给予者某些便利,也就是“后门”。 因此,“人情”本只是用来表示人的自然情感的一个术语,可是,由于种种机缘,人情随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人情成为用来调节中国人际关系的准则,由是,人情便有了伦理化、人际关系化的特点;另一方面,人情也成为衡量一个中国人会不会做人的重要标尺,由是,人情又具有了社会文化规范的约束机能。所以,是否懂得人情,我们熟称为是否懂得社会中的“人情世故”。在中国,一个不懂“人情世故”的人犹如大海中的孤舟,是难以航的多远的,长久的历史文化制约,造成这种生活处处都有人情,不还不行。有句话说“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拿人手短,吃人嘴软,人情不容易还,人请不要轻易欠下。 在人情横飞的世界里,面子现象也是影响中国人交往行为的常见心理现象,对其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但是面子定义,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定义侧重面子的心理学意义,从而将其看作是个人心理内部的一种自我意象;另一类定义侧重面子的社会学价值,将其看作是一种尊严或地位的象征。但是二者都有所缺陷,任何单独的一种定义都无法全面的解释面子。 人们在日常互动中,总是通过行为来表现自己以便给人留下印象,譬如中国人在客厅里悬挂名人字画,身上佩戴名人要客赠送的装饰品等,都是所谓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