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替研究

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替研究

西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替研究

姓名:李传斌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人文地理学

指导教师:段汉明

2002.4.1

摘要

\西安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国内外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都,也是中国六大古都中建都朝代最多的城市,先后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历经沧桑变迁。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绵延、积淀,成为现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中深邃的文脉特征。

论文以西安城市的时空序列为主线,全面分析从西周以来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与变迁,简要论述西安作为华夏统一时期国都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态、布局特征和演替轨迹,力求探索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动力因素和深层结构。重点研究建国以来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过程,分析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关系,认为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与演替具有指导作用,国家政策和社会政治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工业布局、经济发展、开发区建设是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替的动力因素。7’

论文从多个层面研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綮及其演化特征,分析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制约因素,对空间结构演替的主导因素和相关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方向和导向,分析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异质性特征。

运用分形方法,对西安旧城部分地段的空间形态进行测定,分析考察城市空间形态的随机性和涨落现象,计算其分数维。

分析探讨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中的自组织与他组织、集聚与扩散、多系统协同等演替机制,提出西安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具有可持续化、生态化、信息化、注重历史文脉继承与保护、开放性与区域化等趋势。认为西安未来城市空间结构的构建,应在优化现有城市空间结构的同时,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区域空间进行论证,通过行政区划的重新整合,建立舒展的开放的城市空间结构体系,形成一核三副多组团的空间结构模式,有效保护并合理开发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址,并与城市生态环境的重建相结合,促使城市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西安;城市空间结构;蒋征r机带崃遐董~

Abstract

AsoneofthecradlesoftheChinesenation,xi’artisamostfamoushistoricalcityintheworld.Withacapitalhistoryoftwelvedynasties,itisoneofthes政mostancientcapitalsin

China.neaccumulmionoflonghistoryandcultureformsthedeeptextureinxi’ancity’sspatialstructureevolution.

Thisessaytakesxi’ancity’sspace-timearray豳themainthreadandcomprehensively

andchangeofxi’ancity’sspatialstructuresinceXizhouDynasty.Theanalyzestheevolution

authorbrieflydiscussestheurbanspatialstructurefonmlayoutcharacterandtheevolutionmechanismduringtheperiodwhenxi’finisthecapitaloftheunitednationsinChina’shistory,

mechanismandthedeepstructureunderxi’ancity’sspatialsoastoexplorethemotivepower

structure’sevolution.

111eessaypaysmoreattentiontotheevolutionprocessofxi’ancity’sspatialstructure’sevolutionsincethefoundationofP.R.C。Therelationshipbetweenurbanplanningandurbanspatialstructure’sevolutionisdiscussed.11heauthorinsiststhaturbsnplanningpossesstheguidefunctiontourbanspatialstructure’sexpansionandevolution;statepolicyandsocialpoliticsaredecisivetourbanspatialstructure’sexpansion;industryarrengement’economic

andDevelopmentZone’sconstructionaremotivepowerstoxi’anurbanspatialdevelopment

structure'sevolution.

11碡author,fromdifferentperspectives.studiesxi’anurbanspatialstructure’scomponentsandtheirevolutioncharacters.n峙ntherestrictedfactorsinflectingxi’anurbanspatialstructure’sexpansionisanalyzed.Theauthoralsostudiesdominantandrelevantfactorsinfluencexi’nurbanspatialstructure’sexpansion.Atiertheresearchoftheexpandingdirectionandleadingfactorsofxi’anspatialstructure,theauthorinsiststhaturbanspatialexpansionhasthecharacterofdiversi何

Intheessay,fractionalmethodisusedtodeterminethespatialforillofacertainsiteinthedowntownofxi’锄city.Theauthoranalyzesurbanspatialform’srandomqualityandriseandfallphenomenon,andthencalculatesitsfractionaldimensionvalue.

111eauthoralsostudiestheevolutionmechanismsexistiflxi’anurbanspatialstructure’sevolutionwhich[ireself-organizationandorganizationmechanism,agglomerationanddiffusionmechanism。ecologicalmechanism.111eauthorraisesthedevelopingtrendsofthefutureurbanspatialstructure,whicharcsustainable,ecological,informational,regionalandopenness,atthesametime,thehistoricalrelicandurbantexture’sprotectionwillbeemphasized.11”authorsuggestsxi’anurbanspatialstructureinthefutureshouldbebasedonthewholeregionaround.Onlyinthisway,canthetoodenseurbanfunctionbeorganicallydecentralized.Toattainthis

amof】【i’allmustbesolved.111eauthorinsiststhatgoal,theadjustmentoftheadministrative

themulti-corespatialstructurecanfreethecityfromthedilemmaofdevelopmentandprotectionandavailabletothewholeregion’sdevelopment.

Keywords:xi’吼:urbanspatialstructure;character,mechanism;evolution

弋主29779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本佬娥签字日期:2驴吒I戽牟月,甲日

1绪论

1.1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意义

城市空间结构是由城市空间要素在城市地域上分布和相互交织而成的空间关系,是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产物,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凝聚,它从属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过程?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中各种物质、能量和社会文化积累在空间的分布与组合状态,其布局和演替反映出城市建设、土地开发等物质空间形态的变化与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是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交织作用的结果。通过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深入的探讨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深层结构,从物质空间结构、社会空间结构等多个层面,研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的发展模式,以构造开放的、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空间,寻找优化西安未来城市空间发展的新途径。

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的历史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等不断变革的生动写照。城市空间结构由于受特定的影响因素的制约,在相同的历史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往往折射出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特点。伴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重组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和区域演化进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期,城市发展的地域差异逐步扩大,城市与区域在空间结构的重组和调整成为城市研究的重要方面。对于同~座城市来说,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时期,城市空间结构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同一城市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的选择也迥异。因此通过对同一城市不同时期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可以更好的认识和把握城市空间结构的生长变化特点和演化规律,对解决城市发展中产生的城市问题具有很高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城市空间结构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其要素的复杂性,使城市空间结构成为城市规划学、城市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等多学科所探讨和研究的目标和对象。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涉及到城市内部的物质形体要素的变化和精神文化要素的积淀以及城市所在的区域空间等诸多方面,众多要素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因此,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的探讨对于优化城市内部各种物质要素的空间组合,优化城市整体布局,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2国内外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综述及研究进展

早期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与探索是随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人们对城市合理空间结构的思想和研究模式的探究映射于当时的城市建设之中,形成以神权、君权思想为依托,强调宗祠、宫室、广场、市场等为核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形式。

公元前5世纪,享有“城市规划之父”之誉的古希腊建筑师希波丹姆(Hippodamus)从古希腊哲学所追求的几何和数的和谐而产生的秩序与美出发,提出棋盘式路网为骨架,城市广场和公共建筑相间分布的城市空间结构型式。公元前l世纪古罗马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Vitcurius)写成《建筑十书》,从军事防御角度提出一种类似蛛网状的八角形的理想城市结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Alberti)、斯卡莫齐(Scamozzi)、帕拉第奥(Paiiadio)等都提出了理想城市的结构模式,出现诸如正方形、八角形、圆形等的空间结构和形态。

l?商业大街2?主要广炀;3?4?粮食市增

5.交易所广场6.柴革、牲言市场

(a)斯卡莫齐理想城市方案【b)维特鲁威理想城市方案

图1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等级与礼制宗教观念。城市是文明社会所特有的聚居形态,在西周以前,城市并不是市民聚居的场所,而是作为国家权力中心而生成的,是各时期社会组织一一氏族、部落、王朝、方国等社会政治的物化形式,城市的政治,军事职能占主导地位。

中国史书有鲧“筑城以卫君”之说,城垣的建设与否,主要是由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所决定,也是部落首领(王室)的政治方略所决定。但城市的城垣不是为了保卫社会全体成员,而是护卫国家(或氏族)统治阶级的安全,是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基本的事实.从鲧筑三仞之城至盘庚迁都于殷,经过近千年的历史。古代华夏都城由发育、迁移阶段转向成熟、稳定阶段”。据‘史记》记载,殷都规模宏大,天下诸侯莫不臣服于殷,天下一统,四海宾服,故城市空间布局呈松散的结构和形态。后来秦都成阳也是如出一辙。

周为方国时。在今歧山塬上也无城垣,文王建丰都。是在政治上谋求取代殷朝的结果,以迁都于津而谋求向东扩展。沣都具有较多的政治军事意义,

其空间布局是方正形并有城垣,其功能主要是政治和军事目的。周取得天下以后,建立更为严格的等级制度,以防止社会统治集团中不同阶层的相互逾越,在宫殿、城垣等体制和尺度上也有严格的规定,集中表现在《周礼‘考工记》中。

在先赛城市空间布局中,君与民分、城与郭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空间聚居相吻和。春秋时期,周王朝对天下的统治已经衰败,城市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为从“王城一采邑”向“都城一郡县城”转化的过程,城市功能上由单纯政治中心的宫殿、宗庙向政治一经济复合中心的转变,郭内的闾里及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做为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职能大幅度增强,使城市中的“城”逐渐演化为“宫城”,“郭”逐步转化为有形的城垣所围的“城”,城内的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聚居形式逐步转化为以家庭为主的聚居形式,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中的转折点。

近代时期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和发展主要集中于西方。18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业革命打破了城市原有的空间结构,使传统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被由大片工业区、交通运输区、仓储码头区、工人居住区等功能空间交织的新的城市空间结构所替代。在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转型期,面对城市内部突如其来的众多新功能和新空间带来的各种效应和由此产生的各种复杂矛盾,人们开始关注城市空间结构的未来发展,引发众多学者对城市空间结构探索。

19世纪初,欧文(R.嘶en)和傅立叶(Fourier)提出了自给自足的“新协和村”(VillageofNewHarmony)等方案。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伊,马塔(ArtureSoriaYMata)提出带形城市(Linearcity)设想,试图使城市空间更接近自然。1898年英国的社会活动家霍华德(E.Howard)在《明天一一一条引向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田园城市”(GardenCity)模式。对后来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01年法国建筑师嘎涅(T.Garnier)从大工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工业城市”模式。他们通过对城市新空间的功能组合以期待能远离拥挤、污染、杂乱的旧城市。

1915年苏格兰生物学家盖迪斯《进化中的城市》(CitiesinEvolution)从区域规划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ElielSaarinen)为缓解由于城市有机机能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提出有机疏散理论(OrganicDecentralization),并按有机疏散理论制定了大赫尔辛基方案。对后来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产生很大影响。

1911年格里芬(Griffin)制定了堪培拉城市规划方案,使自然生态环境等融入城市空间之中,并使城市空间结构适应城市发展提出的要求。

勒.柯布西耶1922年发表的《明日的城市》和1933年的‘阳光城》,集中体现了他的“城市集中主义”思想。1922年雷蒙?恩温提出“卫星城市”理论。1932年美国的赖特(Wright)提出“广亩城市”。1930年苏联建筑师米留廷(N.A.Milutin)提出城市功能平行发展的带形城市,完成了斯大林格勒规划。

美国佩里(C.Perry)1929年提出“邻里单位”模式;斯泰恩提出雷德伯恩大街坊体系,刘易斯‘芒福德提出“地区城市”的设想,用交通把多个小城市组织起来。1933年德国的地理学家克里斯特勒(w.Christaller)提出“中心地理论”,成为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核心理论之一…。1940年的巴罗报告提出疏散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计划。最有影响的是阿伯克隆比(Abercrombie)从区域规划的角度制定大伦敦(LargeLondon)规划,将城市空间结构拓展到区域中进行研究。

1933年,在国际建协(CLAM)倡导下制定了‘雅典宪章》,提出了明确的功能分区思想,建立了一套形体规划的规范,对后来城市规划建设产生深远影响。如20世纪50年代新建的大城市昌迪加尔、巴西利亚就是坚持了《雅典宪章>明确功能分区原则。

到20世纪40年代,城市空间结构解释性模式研究已经形成了两大派系:一是以帕克(E?Rark)和沃思(L.Winh)为首的芝加哥学派应用社会生态学方法,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该学派的重要代表性成果有:土地利用结构的三大经典模式,即1925年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1936年霍依特的扇形模式,1945年哈里斯和乌尔曼的多核心模式,另外还有艾尼克森的折衷构造模式及田边健一的涡漩模式等。二是从土地经济学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1903年赫德(M.Hard)的受交通通达性制约的土地地价的轴状模式。1925年黑格(M.Haig)的城市土地利用形态的地租决定论。1949年拉特克利夫的逐层分化的土地利用模式等,各种解释性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从多层面推动了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开始了由工业化向信息化过度,现代城市空间结构又开始经历新的转变,以适应社会经济的跃迁。基于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物质形体空间规划逐渐受到批驳,在“反功能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更注重城市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的变化,并用环境观点指导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空间结构向人文主义、现实主义转变,开始关注人类行为、情感、生态环境和历史遗产与文物的保护,向以人为本的“人、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综合化发展。“十次小组”(TEAMx)在1962年提出了关于流动生长和变化思想综合体现的簇群城市结构模式。1959年凯

文.林奇的城市环境的意象构成进行了开创性研究。1961年雅各布(J.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出城市发展模式应当是“错综复杂的使用多样化”“而这些使用之间始终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互相支持,以一种相当稳固的方式相补充”。”1她尖刻的否定了城市规划在城市空间塑造中的作用。1962年达维多夫(Davidoff)提出公众参与的倡导式规划,1965年亚历山大(c.Alexander)提出城市半网络模式,1958—1972年道萨迪斯提出人居环境科学和动态发展的城市模式。1975年罗尔(C.Rowe)和考特(F.Koetter)的拼贴模式…,及拉波波特(A.Ropoperti)的多元文化城市结构模式。1983年希列尔的“空间句法”分析。1977年12月制定的马丘比丘宪章强调城市空间发展有机性,提出分区概念。

还有学者针对具体城市或区域,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模式。1965年曼(Mann)在伯吉斯和霍伊特两模式基础上,提出英国工业城市的典型结构;1971年麦吉(Mcgee)提出东南亚港口城市的典型结构模式。1960年肖伯格(G.Sioberg)的前工业社会内部结构的一般模式。1980年帕顿(J.Pattan)的欧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综合模式。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空间结构社会学及经济学方向的解释性模式研究也有发展,表现在对城市形态功能及土地利用的认识。如戴维斯(Davis)的形态功能关系研究,1964年阿朗索(W.Alonso)的土地循环结构研究。这些研究把城市空间结构推向深化,研究内容更具有现实性。

20世纪60年代后,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探索中出现大量运用高科技的手法,提出对未来城市的设想。如库克(P.Cook)的插入式城市,赫隆的行走城市等等。

60年代以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则进一步向信息化、区域化、全球化发展。代表性研究成果有:道萨迪斯、戈特曼等人提出的世界连绵城市...等。90年代以后,由于高新技术所带来的新经济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出现了从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网络化、跨国公司等级体系化等研究的倾向“o? (Ⅲ)

我国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起步晚。建国后,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迅速,但理论研究却滞后,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才逐步兴起。从城市规划、建筑学、城市地理等方面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80年代代表性成果主要有:董鉴泓的《中国城市建设史》(1982)、傅崇兰的《中国运河城市史》(1985)、叶骁军的《中国都城发展史》(1987)、贺业钜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1986)等,从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方面进行了研究。

对近代城市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沿海地区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现代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成果主要有:吴良镛的“历史文化名城的规划结构”(1983),邹德慈的“汽车时代的空间结构”(1987),陶松龄的“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1990),朱锡金的“城市结构的活性”(1989)。从理论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进入活跃期。研究的范围由城市规划、城市地理学扩展到城市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研究成果向多元化发展,从城市结构的不同侧面展开研究。90年代初期,许学强等(1989)应用因子生态分析法对广州社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141;崔功豪等(1990)对城市边缘区的研究【”】,顾朝林对城市体系、城市边缘区的研究116“】。孙胤社(1994)对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扩散演变的理论与实证研究【18】:武进的‘中国城市形态、结构、特征及其演变》(1990);胡俊的‘中国城市:模式与演进》(1995)对我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和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顾朝林等(1997)对北京社会空间结构的研究【1”;姚士谋等的《中国大都市的空间扩展》(1997)对中国大城市空间特点进行研究;宁越敏(1998)对上海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21】张宇星的‘城镇生态空间理论》(1998)对城市生态空间进行深入研究;段进的‘城市空间发展论》(1999)从多层面、多角度对城市空间结构进行研究;段汉明的《城市学基础》(2000)/A新的视角对城市进行了研究。宁越敏(2000)对上海市区生产服务业及办公楼区位的研究。王兴中等‘中国大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2000)对西安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综合研究。吴启焰的‘大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研究的理论与实践》(2001)对中国大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进行研究;江曼琦的<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优化分析》(2001)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方法与指标体系等。90年代以后,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将逐渐增大,对信息时代城市空间结构的预测和探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如林炳耀(1998)的“知识园区”[221;杨家文(1999)的“信息时代城市结构变迁的思考”【23】;赵民等(1999)的“知识经济与城市发展”【24】;阎小培的‘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1999)对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251。另外还有孙世界(2001)的“信息化城市:信息技术与城市关系初探”【29l等。

1.3本文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认识、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1城市系统

城市是人类聚居活动的产物,从外观上或表象上,是由建筑系统、交通系统、绿化系统和供水排水等工程技术系统所组成的有机的聚合体,从深层

结构上,这个有机的聚合体在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无不受到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众多系统的影响,形成地球表面人类社会活动中人口、权利、文化、财富以及能量、物质、信息等集聚的节点,形成城市外在的物质实体结构和内在的精神内涵。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集聚中心。城市自产生以来在区域中便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城市不断自我更新、功能优化与结构调整的同时,有力的促进和带动区域的发展,并受区域的地域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巨系统【11,不断的与外界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流与转换,形成城市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城市系统与人一社会系统的深刻的内在联系,以及城市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经济系统及城市网络系统的多种多样的耦合机制。

城市系统是一个典型的耗散结构:①城市系统从生成起就是一个开放系统,需要与外部环境在物质、能量、信息等诸多方面进行交流,从而具有一定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而且随城市不断增大,需要与外界交换的物质、能量、信息等愈多,其集聚能力和辐射能力就愈强。如果我们切断城市与外部环境的所有联系,城市系统将会达到熵最大的濒临死亡的状态。②城市系统是在不平衡的社会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人类社会本身就是处于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城市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社会巨大系统的子系统,城市系统的演化是一个伴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城市系统的演化是人类社会不平衡发展的产物。③在城市这一复杂的巨大系统的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充满了非线性作用机制。如城市中存在最普遍的经济运行现象,据美国经济学家阿曼等证明,是一种非线性动力学过程。④由于城市系统内部发展不平衡性,各子系统间的非线形作用机制以及城市作为耗散结构对环境(区域或其他城市)在能量、物质、信息等上的依赖,形成城市系统和城市内部各子系统中存在的大量涨落现象,通过大量子系统间的涨落与耦合,产生城市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城市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1)复杂性。城市白生成以来便开始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化,现代城市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各种人流、物流、信息流、能量流交织与混杂形成城市系统的高度复杂性。从城市的组成要素来看,城市是由物质的、非物质的,有生命、无生命的各种不同性质要素的相互嵌套,相互交织,形成要素之间的相互生成、转换和制约,表现出城市的复杂性。城市系统内部子系统数量巨大,层次众多,关联复杂。城市生成后,各子系统之间运动速率的差异、规模大小的变化,尺度与层次的不同,使城市的复杂性充斥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

城市系统越复杂其生命力越强,越能展现出城市中经济文化景观直至民俗风情等的多样性,越能展示出对周围区域及其他城镇的吸引与辐射。

(21整体性。城市是一个具有多维结构与多种功能组合的有机整体a城市内部各子系统与要素相互耦合,不断发生相变与更新,达到高度的协调与自组织,物化为一个有机整体,从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角度看,城市各要素共同组成的城市实体所产生或表现的功能远大于各孤立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非线形作用机制使城市整体功能表现为各要素功能所不具备的特性。当城市某种功能或部分结构发生变化(衰退或增长)时,会带来城市相应整体结构功能的变化。

(3)动态性。城市是人类创造的人工生命体,如同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有自己起伏变化的”生成——发展——兴盛——衰亡。生命周期。在城市生命周期的每一个发展阶段又有自身特有的动态演化规律,从城市内各要素的流动和相互关联到城市结构与功能的演化,表征了城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动态特征。城市要想维持正常的生存状态,城市各要素必须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变化之中,通过人流、物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等的流通与汇合,使城市功能和结构不断的新陈代谢,更新与重构新的功能结构,并优化各子系统的组织形式,使城市具有一定的自适应的能力。

(4)时空一体性

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通过一定时期集聚的结果,城市形态、结构的演化表现出一种时间和空间相互耦合的属性。正如史帝芬?霍金在《时间简史》中所言“时间是不能完全脱离和孤立于空间,而必须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所谓的时间一一空间客体”。段汉明(2000)认为:“没有独立于物质、能量、信息及各种事物之外的所谓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能量、信息以及各种事物的基本属性,时间和空间的种种特性都是我们这个物质、能量、信息世界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城市在生成发展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一一规模膨胀、功能、结构复杂化等均具有时间和空间的基本属性。人类将自身及外部事物的不断变化抽象为时间、时间序列和空间、空间位置进行表述,是人类分析认识自身以及外部事物的方法之一,也表现为人们以时间、空间作为衡量外部世界和自身的思考方式。同样,我们在分析认识城市的演替过程中,将城市的发展变化分解为时间序列和空间结构的演替。本文重点研究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正是城市时间序列连续变化的结果,表现为时空的一体性。

1.3.2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物质要素在某一时段的空间分布效应、外在形

态和演化轨迹。Ⅲ1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城市的子系统、数量巨大的要素等的变化和发展均将映射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中。通过城市空间结构,可以揭示城市演化的规律与发展方向,更好的指导城市建设。

城市空间结构的特征表现为:

f1)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城市长期发展中,城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要素在城市中集聚和沉淀的结果a我们所认知的不同时段城市空间结构的不同特点往往是不同时段城市发展所凝结的产物。在区域和城市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各种人流、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在城市有限的空间范围中调整,分解,化合,生成,使城市空间既作为各种“流”的集聚点,又是各种“流”的辐射源,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之中,呈现出多种形态和多种运行方式的动态特征。

(2)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在物质空间反映。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空间相互交织与作用,共同构成城市这一复杂的有机整体。整个城市空间结构系统,正是宏观和微观紧密的有机结合,在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的耦合作用下,若干要素、因子组成许多子系统。按照由初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经历反复的无序一有序,无穷适应调整的发展演变,一直到形成现代城市这种空前纷繁复杂的巨大空间结构的现状,并且还将以更大的规模、更复杂纷繁的构成,向更高级形态演化下去。

(3)人们在特定的时间内所观察到的城市静态实体存在只是城市空间结构演替中的一个横截面,从这个横截面可知,在它之下有支持这个物理层的城市内部构成因子和组织机制,在它之上是城市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表现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层次性。【3钉

(4)在城市系统充斥涨落的条件下,有序往往受涨落的影响而转化为无序,然后通过各子系统间菲线性作用机制产生协同效应,由无序演化为有序。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演化就是有序、无序相互转化的过程,表现为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周期性。即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并非逐步均衡地向外推进,而是存在着加速期、退化期和稳定期三种变化状态,不同的发展时期,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速度、特征、方向和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1.3.3本文对城市空间结构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城市空间结构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城市空间结构与形态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力量相互作用下的物质空间反映,城市的生长、兴衰等生命周期往往体现到城市结构的动态变化之中。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空间结构记录了城市发展的文化脉络。

本文是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进行实证研究,从理论上对西安城市

空间结构的发展变迁进行了以下研究:

(1)本文对西安3000多年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论证,系统地描述城市空间发展的过程和城址在地域空间的移动与重叠。

(2)对西安古代尤其是作为华夏都城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其城市空间布局的形态、布局特征和演替规律,探讨其城市空间布局与文化理念、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关系。

(3)重点对建国以后西安城市发展,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过程及城市空间发展与各版城市规划的关系等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对50年来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历程进行梳理。

(4)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九大构成要素进行分解阐述,分析其对城市空间结构演替的作用和变化的机制。

(5)对影响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行政区划是制约西安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的选择是重要的引导因素。

(6)西安城市发展的历程表明,社会政治是城市空间结构扩展变迁的主导因素,城市规划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控制具有重要作用,工业区、文教区和开发区的建设,为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提供了动力。

(7)对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方向和导向进行研究,分析其异质性、不平衡性、差异性等特征,认为城市性质的确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导向性作用。

(8)分析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演替中的自组织与他组织、集聚与扩散和生态机制,分析了演替机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

(9)运用分形方法对西安旧城区部分地段进行测定,分析考察城市空间形态的随机性和涨落现象,计算其分数维和相关函数。

(10)对西安城市未来空间结构进行探讨,分析其可持续发展、信息化、生态化趋势,提出应注重历史文脉的保护,构建开放的簇状城市空间结构。

中国已经成功加入了WTO,开始参与世乔经济体系的竞争,城市的发展也将被纳入世界城市体系。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西安成为西部大开发中西北城镇发展的龙头,对辐射和带动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西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结构正处于转型期,城市基础设旌不断完善。快速的城市发展给积淀数前年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城市发展中,由于城市结构发展模式选择的失误与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保护面临的威胁日益严重。

10

而且现在城市的发展模式仍然沿着“摊大饼”方式向外圈层式扩展,这无疑会给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带来灾难性的损失。未来发展中如何协调西安现代城市空间的发展与历史文化遗存的矛盾,探索更适合城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是西安城市空间发展中面临的十分突出的问题。

城市空间用地规模的扩展,城市用地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重构和演替,从而导致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功能结构等的深刻变化,继而进一步引起城市整体结构与功能的调整与重组。开展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方面的研究,探索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新模式,对指导未来西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结构的重组,更好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2古代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

西安是我国建城较早的城市之一,历史上曾经有十二个朝代在西安建都。西安作为华夏国都建设也是数易其址。在建都的朝代中,尤以周秦汉隋唐等朝代,城市更为强盛,建设规模也较大,具有代表性。2.1周代都城

周代在我国历史上属于奴隶社会。在今西安西郊沣河东西两岸建立统治中心一一沣镐二京,形成世界上最早的双子城。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中曾记载周代的城市空间结构特征:“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可以看出此时城市的结构形态表现为比较稳定的大小城郭制,城郭职能区分明确。城市空间结构上形成宫城居中。

沣京总面积6平方公里,据出土的铜器铭文记载,修有供王室祭祀的辟雍及宫、湿宫等建筑,据程大昌‘辟雍》记载,“灵台遗址至贞观尚在,高=丈,周围一百_=十步”。镐京总面积4平方公里,经考古勘察,镐京横九条街道,内城呈正方形,宫殿在内城中心,王室官署机构也设在内城。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区等均在外城,外城正方形,周围长9里,总面积8l平方里,镐京建成后,沣京遂成为宗庙祭祀为主的城市。

图2戴震《考工记图》王城图

2.2秦都成阳空间结构的演替

秦人原是今甘肃南部天水一带的游牧民族,西周时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开始向农业经济过度,秦人进入今陕西境内后,在定都咸阳之前的426年中曾六迁其都,其中在雍城时间最长(294年)。在秦国当时政治、军事、经济、

12

司。

n九蛏潦百百晤一口口

l虻Ic旦

里四

社会发展的条件下,定都咸阳具有“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的战略条件,也是“商鞅变法”的重要结果。在商鞅变法中,“采小乡、邑,聚为县,景令、拯”,消除了奴隶主贵族的割据势力,为城市发展扫平了政治上的障碍,并初步形成城镇等级结构。在咸阳建都之前的渭河两岸,是树茂草丰的地带,苟况在秦昭王时曾来到咸阳,称其“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苟子?强国》)。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十二年),秦国开始了咸阳的建设,次年始都咸阳。咸阳城市发展及空间布局上的变化有三个不同时期:

(1)秦孝公时期

秦孝公迁都咸阳之后,“筑冀阙宫廷”,以“记功于实用,血耻于争锋”(王学理),在建筑形式上似阙非阙,似宫非宫,据考古发掘,在“冀阙”遗址的北侧(后部)和东西两翼,有很多宫殿建筑遗址,多是战国到秦的文化遗存,由此可知,冀阙非“阙”,而是一个宫殿为主的建筑群体。初步形成威阳作为秦国首都的政治中心功能。当时迁都咸阳,是否有完整的城市建设设想,现已不可考,秦孝公死后,商鞅受极刑,殃及九族,对咸阳都城的建设无疑具有很大的影响,即使咸阳原有完整的规划,也会因政治变化而废止。(2)惠一庄时期

秦惠文王以来,商鞅变法使秦国趋于强盛,对外战争的胜利,于公元前325年正式称王,使得首都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据《三辅黄图?序》记载:“惠文王初都咸阳,取歧雍巨材,新作宫室。南临渭,北逾泾,至于离宫三百”城市的发展已突破原“山南水北俱阳”的地理范围,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的行政中心仍在渭北,寝庙和皇家苑囿分列渭水南的东西两区,诸多宫殿建筑以渭水为轴线,南北伸展,在秦惠文王至庄襄王的90年中,成阳城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王学理认为,惠一庄时期,咸阳都市发展虽有趋向性,但带有随意性,没有总体规划的设想。

(3)秦始皇时期

从春秋战国至秦统一天下,战争是其最为基本的政治工具,也正是战争,促使和推动了咸阳的发展。从秦孝公、商鞅修建冀阙,其蓝图“营如鲁卫”,至秦始皇“每破诸侯t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莫不是吸取别国的建筑技术并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正是不断的战争和不断的都市建设,使秦咸阳城难以有一个前瞻的固定的建设模式(如规划)。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都咸阳,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三辅黄图》)“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翱似为秦西门”,将关中平原的地理形势与天象结合,形成全国的政治中心。咸阳在商鞅变法以来,随着兼并战争的胜利进行而城区不断扩

13

大,军事形势更促使秦君有着更大的政治贪欲,未遑形成固定的城垣,故有“表河”,“表”之说。

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一方面“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另一方面“堕坏城郭,决追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也就是说,在吸取别国建筑精华的同时,毁拆各诸侯旧城郭,以达到一统,防止各国旧族再生滋乱的政治措施,也是首都咸阳建成开放型城市,不设城垣,以示天下一统,“男乐其畴,女修其业”的政治目标。秦二世“漆城”之说,其城是指宫殿的围墙,并非指首都成阳的城垣。

从城市空间布局上,秦始皇并不满足于原有的渭北行政中心区,公元前212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各闻周文王都沣,武王都镐。沣、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富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边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史记?秦始皇本纪》)由此可知,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城市建设布局,并不是仅限于原有的咸阳城市,而是另有更大的设想,无奈“阿房朝宫”尚未建成,咸阳城市总体格局尚刚开端,秦朝就灭亡了。

图3秦成阳都城布局示意图

资料来源:王学理l秦都威阳'.1985

咸阳城市规模宏大,据王学理推算,人口大约在50万人左右,其城市辖区包括今日关中平原及商洛一部分,均属内史之地,不设郡,基本组织是“里”或“乡”,未见有“县”的建制,城市商业繁荣,著名的“市一有:咸阳市、

14

直市、平市、奴市、军市等各有不同的商业职能。

2.3西汉长安城市空间结构的演替

西汉建都于长安,在秦成阳废墟上开始营建新都一一长安城。汉代实行‘‘开关梁、弛山泽之禁”的经济开放政策,致商贾周游天下,交换经济日益发达。

。tn}◇Will

图4汉长安城空间结构

责料来源:贺业拒《古代城市规划吏》,1996

长安城的建设是在恢复经济,加强巩固中央集权制和防御匈奴奴隶主的侵袭的要求下逐步建立起来的。城市空间结构经历了由简单向复杂演替的过程。建国之初,利用一处秦代名长安宫的离富扩建为长乐富,后又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以此作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逐渐演化为各功能空间明确结构较为复杂的城市结构。城市规模“平帝刘衍元始二年(公元2年);有户口八万八百,人口二四万六千二百”,加上皇族、奴仆、驻军等,应达30万以上。

西汉长安城空间结构演替中一直体现了封建礼制等级观念和帝都城市的尊严特性。都城轴线取正子午向,但南北城垣却随地形呈曲折状,形成“城南为南斗。北为北斗形,是为斗城也”。此时并无刻意应用天象之迹,而是因地制宜,是结合自然地形的结果。纵观城市的完整城市空间结构,主要特点为:

城市由以宫为主的政治活动中心和以经济为主的经济活动中心两大综合区组成。这两大综合区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功能分区。

城内的宫廷区由未央、长乐、明光、桂宫、北宫这五座宫殿组成的。由于汉长安城地势南高北低,故将宫廷区置于城南,特别是主体宫未央宫,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